集体教学活动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教学活动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体教学活动定义

篇1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课标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基于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分析,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学活动是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与各种教学相关因素的交往与对话,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特点。

一、与数学课标的对话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与课标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课标的有效对话主要是为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灵魂。由章建跃博士主持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对教学目标设计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思路: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当对它们的具体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提高自己组织实施教学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情况,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另外,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在分析过程中要加以注意的。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篇2

关键词:教学环境;体育;调控;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75-02

一、环境、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1.环境的定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时间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

2.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1]。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讲,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各种教学设施、校风、人际关系等。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

3.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所有事物,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

1.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主要包括:(1)各种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等。(2)各种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设施,如桌椅、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另一类是体育器材设施,如各种场地、各种器材。这些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主要有:(1)班级规模:许多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影响。(2)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如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学生间的关系等,都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3)校风班风: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是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教育力量。班风是指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仅能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影响他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4)课堂教学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调控与优化的依据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改变教学环境的客观因素。在中国“举国体制”影响下,体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面对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体育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脚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之风和不利因素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

2.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体育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目标。因此,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目标。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4.学校实际情况。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要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只要能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的优化策略。(1)加强场馆建设。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2)体育教学设施的整体协调。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学校上下都树立全局观念,把各种体育教学设施有机的协调为一个整体,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任务。(3)合理布局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通畅、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体育场地周围多种植树和草,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学期循环的规律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适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场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充分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优势。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才有可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

2.体育教学软环境的优化策略。(1)信息的筛选。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会不时的传入学校,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也有对教学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选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中的传播。(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特定范围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建立和谐的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协调优化各教学要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

[2]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4-127.

[3]高云,唐艳婕.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7-339.

[4]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9).

The Control and Optimize of P.E. Teaching Environment

MAO Chang-min,GAO Zhen-yun

(Zhaotong Normal College a.P.E.Department;b.Politic and History P.E.Department,Zhaotong 657000,China)

篇3

关键词:教育技术 传统教学 教育的个性化。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一词的定义,诸多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本上都是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词的定义开始讨论起的。然后在归结教育技术定义时又引用各个专家的不同说法。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提出的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何克抗,2002)

仔细思考各种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一个含义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另一个含义指的是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

二、对高中传统教学的认识

传统教学的形成:借鉴前苏联及西方国家,不断发展演化而逐渐形成的中学现行的教学体系,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学习内容上是高度统一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知识的传输。

传统教学优点: 双向直接的互动交流;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集体学习的乐趣体验;情感活动的陶冶感染;施教活动的人格影响。它使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直接的互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促进学生的道德感、意志、自我意识等重要品质的养成。它能促使教师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 在教学中能够做到言传身教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教学的弊端:首先教学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教师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传授特定的内容,。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定调定步,设定所有的学生具有相同程度(或平均程度)知识基础,以教师与整个班级的互动为主, 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三是教学内容的定性定量。教学中更注重的是规定的课本知识的传授, 在特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不同程度上由此忽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的关注和指导。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声音、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网络技术是通过计算机间的相互联结,实现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讯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对高中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1、 现代教育技术改善高中教与学的环境。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和效果。它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其表现力,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示范和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体会。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的思维创造力。

2、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高中教育资源。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存储着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共同形成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比如网上图书馆,可以包揽国内外的著名图书;历史资料库,可以将国内外的历史资料分门别类存于其中;课件系统,可以向学生提供所有的上网课件;名师指导,可以存储各个学科国内外著名教师的经验和学识,任学习者自由上网访问等等。所有这一切,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教学的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选学相应的学习内容,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天赋、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及地点,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现场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06-05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受到政策制订者、研究者和幼儿家长的高度关注。幼儿园教育质量往往通过“产出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产出性质量通常表现为儿童的发展或儿童能力的提升,过程性质量主要包括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环境、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等。幼儿园的教育评价往往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过程性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儿童发展这一产出性质量的高低。目前,各国为提高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都非常关注过程性质量问题。在过程性质量中,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往往被视为核心(彭泽平、姚琳,2010)。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往往融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

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西部或农村地区普遍采取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幼儿通过参与教师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获得能力的发展。当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满足适龄儿童入园基本需求的同时,强调幼儿园的教育要有质量。那么,当下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处于何种水平?有哪些薄弱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和督导部门从整体上把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水平,为制定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政策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完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方案。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c市地处我国西部,是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地区,基本能代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法,从该市不同地域(城市、乡镇)、不同类型(示范园、一级园和二级及以下园)随机选取了72名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该市区(县、市)级幼教教研员、示范园园长等参与其中,对72名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现场观察法,研究人员随机选择观察对象,进入班级后告知其观察目的。在得到观察对象的许可后,研究者对观察对象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观察。活动结束,观察也随之停止。之后与教师进行简短交流,以获取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信息。

3.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分析了收集到的部分其他省市有关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初步制订了现场观察的方案。通过专家评定,最后制订了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9个指标(教学内容把握、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师幼互动、活动中提问、教学方式、教师行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现场观察评价表》,并界定了各个维度和指标的操作性定义。每个指标都按照利科特五级量表法从“好”到“没有”分为五个等级,用以评定教学活动中观察到的与“表现”一致的程度。观察评价表为观察者提供了记录空间,以便为所评定的等级分数提供例证(见表2)。

采用SPSS16.0对“观察评价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研究者对观察了72名教师教学活动后形成的“观察评价表”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以分析不同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1.不同等级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不同等级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见图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等级幼儿园的教师行为(F(2.69)=1.817,p>0.05)和教学效果(F(2.69)=2.067,p>0.05)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总分(F(2.69)7.237,p

对总分及等级主效应显著的维度进行事后多重检验(LSD)分析发现,示范园和一级园的教师在总分、学情分析、师幼互动、教学方式和教学反馈五个方面的表现都显著好于二级园,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设计和活动中提问方面,示范园的教师显著好于一级园和二级园的教师,而一级园的教师又显著高于二级园的教师。

就各维度而言,所有教师在教学内容把握上的水平最高,在教学反馈和师幼互动上的水平最低。就不同等级幼儿园而言,示范园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设计和活动中提问方面水平较高,表现出教师较好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设计能力。而在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上则略显薄弱。一级园教师总体水平略低于示范园,二级园教师总体水平最低,尤其需要提高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的质量。

2.不同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幼儿园7个不同领域(本研究将五大领域中的科学领域分为数学和科学,艺术领域分为美术和音乐)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和9个指标上的差异都不显著[总分(F(6.65)=1.088,p>0.05)、教学内容把握(F(h65)=1.098,p>0.05)、学情分析(F(6.65)=0.825,p>0.05)、教学设计(F(6.65)=0.915,p>0.05)、师幼互动(F(6.65)=0.270,p>0.05)、活动中提问(F(6.65)=1.209,p>0.05)、教学方式(F(6.65)=0.987,p>0.05)、教学效果(F(6.65)=1.371,p>0.05)、教学评价(F(6.65)=1.318,p>0.05)和教学反馈(F(6.65)=0.952,p>0.05)]。虽然统计分析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得分上,各领域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从总体上看,教师在美术领域(平均分为2.93)和社会领域(平均分为2.84)开展的教育活动质量较高,在语言领域(平均分为2.22)开展的教育活动质量较低。

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把握”和“学情分析”上,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活动质量最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最低;在“师幼互动”“活动中提问”“教学效果”上,教师开展的美术领域活动质量较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开展的科学领域活动质量较高,同样,语言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师行为”上,教师开展的美术领域活动质量较高,体育领域活动质量较低:在“教学反馈”上,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活动质量较高,语言领域活动质量仍然较低。大部分领域的教学活动质量处于一般和较高水平之间。

3.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只在师幼互动上有显著差异(F(3.68)=3.769,p

对不同年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在师幼互动上的差异作事后多重检验(LSD)分析发现,小班师.幼互动的水平最低(平均分为1.85),显著低于中班(平均分2.64)和大班(平均分为2.46),但和学前班(平均分为2.17)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从整体上看,从中班开始,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见图2)。

4.不同教龄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

对不同教龄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教龄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在总分上差异显著(F(4.68)=4.276p0.458)、教学效果(F(4.68)=2.075,p>0.094)以及教学反馈(F(4.68)=2.256,p>0.05 )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教学内容把握上达到边缘显著差异(F4.68=2.386,p>0.05)外,在其他五个指标上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具体而言,在“学情分析”上,0~5年教龄(平均分为2.16)的教师显著低于6~10年教龄(平均分为3.00)和11~15年教龄(平均分为3.00)的教师,略低于16~20年教龄(平均分为2.67)和21年及以上教龄(平均分为2.71)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活动中提问”“教学方式”“教师行为”指标上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见图3)。

四、讨论和建议

1.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有待提升

本研究采取现场观察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教师和幼儿教和学正常水平的发挥,但其真实性还是较强的。从观察的情况看,四个维度9个指标的平均分在2~3分左右,处于“一般”和“较高”水平之间,说明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有待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水平较高,在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上水平最低。但即便如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仍然会出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不足”的问题。而师幼互动和教学反馈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的重要环节,现场观察发现,师幼互动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未能充分地与幼儿进行交流”“教师未能对幼儿的表现作出及时、积极的回应”。而在教学反馈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重复性的反馈多”“反馈未能真正解决幼儿的问题”等。

2.全方位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培养质量、园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此,需要全方位、多管齐下。

首先,关注薄弱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二级及以下园在所有指标上都极其显著低于示范园和一级园,进一步调查发现,二级及以下园大多是民办园和乡镇幼儿园,这两类幼儿园事实上也是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幼儿园的主要类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如何提升这两类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促进各类幼儿园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发挥示范园和一级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这两类幼儿园提升集体教学活动质量。

其次,从集体教学活动的薄弱环节着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质量,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中有效提问、良好的师幼互动,等等。本研究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把握较好,但在活动中的提问、教学反馈和师幼互动等方面把握较差。因此,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时,可以考虑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等方面,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质量。

最后,关注初入职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中,0~5年教龄的初入职教师在教学活动质量上显著低于其他各教龄段教师。如何帮助这些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是当前开展幼儿园教师职前、在职培训的重要课题。目前很多地方例如上海、浙江等省市,均定期开展面向0~3年或0~5年教龄教师的专门培训,并有专门针对初入职教师的培训,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能有效提高新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篇5

【关键词】教学能力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08-02

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实质的核心部分,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的水平,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明确教学能力的层次将有助于对教学能力本质的认知和界定,从而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发展。

一 教学能力的内涵

目前,专家学者对教学能力有很多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对它也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什么是教学能力呢?申继亮、王凯荣认为“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王宪平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高效达成,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唐玉光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自我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组成、反映出个体梳理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孙亚玲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具体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理解与交往、教研与科研等综合能力。”虽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从各位专家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无意中在特殊能力上达成了共识。教学能力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条件和保障;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活动中得到表现。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 如何培养教学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的思想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有助于把握学生的原有基础,为准确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学习、是否积极思考,是否理解教学内容等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步调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之后对学生进行了解即“结果反馈”,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学生是否有所发展,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为教师确定新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充分备课的能力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不应该只注重教学环节的齐全和数量的多少等方面,应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让教师的教案更好地、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备课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借它山之石,攻己之玉。模仿是人类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些新上任和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来说,应该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教案,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教学理念,提高他们对理念运用的执行力,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长期以来,教师的备课都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老师一起共同探讨、研究、合作备课。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必须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需要老师的集体协作。其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展开集体备课活动,共同加强教材解读,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交流、探讨研究出不同的新观点来弥补独自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丰富教法和经验,完善教学方面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与其他教师共同成长、进步、提高,通过集体备课让备课变得更充分,使它成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3.加工教学内容的能力

加工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教师需要根据所了解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对教学内容做教学方法上的加工处理,使教学内容更便于自己的运用,以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加工处理教学内容,首先,必须研读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研读教学大纲有助于弄清楚教学的目的。了解学科的基本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研读教材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内容,清楚学科的组织结构以及重难点,所以研读教材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对教材的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是完全掌握、精通了教材。教师广泛阅读参考书目有助于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其次,对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选择、组织、调整、安排。反复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取舍,合理安排教学的重难点,使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讲解详略得当,有条不紊。

4.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过程的充分展开。教学组织管理的能力是教师有效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将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堂语言的组织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技能,从而能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借助适当的技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它也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课堂上的突况,审时度势,调整教学步调和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地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能促使教师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工作,能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的某些不足,判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可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实现程度,明确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6.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不断升华,达到理论的高度;要能够自觉地运用、验证教育理论,从大量的现象中研究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改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结束语

总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期地、不断地学习、思考和积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实践提升,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宪平.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陈安福.教学管理心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篇6

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1)数学》(人教版)高二下,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复习课。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也是有关圆锥曲线问题的精髓。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定义解题,那么很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我们在把新课学完后有必要再回到定义上,熟练掌握“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这一重要的解题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届高二学生在高一时就是学习的新课程,因此他们对新课程并不陌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这届学生的特点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敏捷,敢于在课堂上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计算能力比以前有所减弱,字母推理能力更强些,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比以前强。

三、设计思想

圆锥曲线这章的知识较为抽象,比较难理解。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则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增强解题的直观性,强调学生“探究”的发挥。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探究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一)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二)通过练习题,加深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三)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探索、发现、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加深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2.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问题;3.运用“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二)教学难点: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计思路:由于这是一堂复习课,加上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文科班里的本科班(学校称之为尖子班),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学习积极性较高,领悟能力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拟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探究获取新知识。通过个别回答、集体修正的方法让我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最后,我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概括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给出正确答案,并指出学生解题方法的优缺点。

1.先提出问题

先给出以下几个问题:

例1:(1)已知A(-4,0)、B(4,0),动点M满足|MA|+|MB|=6,则点M的轨迹是( )。A.线段 B.椭圆 C.双曲线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6x+8y|,则点M的轨迹是( )。

A.两条相交直线 B.双曲线 C.抛物线 D.椭圆

设计意图: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否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本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很快回答出题(1),但是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我再补充: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学生差不多都能解决。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费一番周折了。此外我还对问题进行引申,以此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2.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y+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求|PA|+|AB|的最小值。

(3)在(2)的条件下求|PA|+|AB|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这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辨析。

学情预设: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例1的铺垫,对例2(1)、(2),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例2(3)是少见的问题,学生估计解不出来。这时借助于实物投影仪,会有学生发现当P、A、B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小值。那么,我再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让学生寻找到点B所在的正确位置后,叫学生演练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并借助实物投影加以演示。最后由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在椭圆中,当定点A不在椭圆内部时,则A,F的连线与椭圆的交点M就是使|BA|+|BF|最小的点;当定点A在椭圆内部时,则A与另一焦点F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B即为所求。

3.再进行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练习:设点Q是圆C:(x+3)+y=36上动点,点A(2,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若将点A移到圆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二)知识链接: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练习(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F,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在抛物线y=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3.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本课将借助于PowerPoint课件,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批判性,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领略数学的统一美。另外,多媒体的使用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节省了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这正吻合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合作式教学新理念。

(一)“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摒弃,我期望在教学中能多尝试使用“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师传生受”,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并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二)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我把“定义法求轨迹问题”分置于例2(1)与练习中,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然而,教师所编导的教学活动应该随着整体环境的变化、学生群体的变化而变化。

篇7

若一个中学生习惯于用精确简练和逻辑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对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乃至智力必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思维敏捷的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得准确和接受得快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回答、解题、运算和推理、证明必能应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因而在落实数学基础知识的数学活动中.加强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值得议论的重要课题。下面我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一、要学好课本中的精湛的数学语言理解领会课本的数学语言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是学生学好数学语言的基础。如何使抽象严谨的数学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熟识的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同步提高,坚持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略读初思~熟读深思一精读反思,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例如:在教高二解析几何的双曲线定义时,可先由学生读定义.并适时设疑:定义中提出了哪几个点?定义中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你能由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双曲线的简图吗?若去掉定义中的“绝对值”会怎样?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吸引到定义中去咬文嚼字.品尝定义中精湛的语言.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从形象中去认识这些语青.教师在板书定义及画出简图后又略加点拨,这样学生就初步领会了双曲线定义的含义在略读初思的基础上,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熟读深思的情境。就是通过分析、概括、比较.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把思维的触角引向准确深入,更深刻地领会定义在作H;相应的简图后提问:双曲线定义中哪些是重点和关键的字词?建立双曲线标准方程是依据哪些字词(条件)?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建立怎样的坐标系才最合适?在引导学生比较双曲线与圆、椭圆在定义和图像上的异同点之后,以上问题便迎刃而解,同时,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理解得也更深刻二、突出数学语言“翻译”、转换的教学同一个数学思想往往既可以用文字语言叙述,又可以用符号(有时配合文字)语言表达,有时还可以用图形语言表示出来。符号语言能使冗长繁琐的文字语言变得更简练精确,图形语言却能直观形象生动地表达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所提出的抽象的数学思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往往忽略了对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理解应用,形成不能准确应用数学语言的多种形式来表达数学思想的恶性循环,并由78此产生害怕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恐惧心理。要想学生学好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加强数学语言之间的“翻译”与转换,促进各种数学语言在概念理解中的相互作用。例如:存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对空间中的线线、线面、面面关系认识不清,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在正方体中去认识这些线和面。以立体几何的一道习题为例:如果dJ_13,0【j_,31n^y=a,证明:a上o./.这道题是用符号语言表达的,抽象得令不少学生束手无策若能提示学生把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并转换成图形语言,则有利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语言的相互“翻译”与转换,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消除学生惧怕数学语言的心理,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能力及表达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三、加强准确应用数学语言的教学要想学生学好数学语青。还必须努力创设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可选择性地让学生个别或集体朗读或解释课本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法则,以及某些数学习题,有利于学生模仿书本的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提问学生,口头分析回答问题或通过板书解题,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例如:我在教不等式lal—lbI≤la___bl≤lal+lbl时,在板书分析后提问学生把其“翻译”成文字语言,学生通过讨论,训练了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

课后,布置适量的练习作业.也是加强学生正确学习与运用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独立练习中.去思考运用数学语言,受到良好的训练。教师在评比学生的练习作业时,既要注意学生解法的优劣和答案的正误.又要注意学生在解题中运算、推理、证明过程中的数学语言运用是否准确,并就存在的共通性错误给予适当的讲评,帮助学生纠正未能准确应用1N数学语言造成的失误及模糊认识。例如:在教“对数恒等式a1=N”时,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道题是求2的值。我发现有些学生的答案是对的,而书写却不准确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我在讲评时重点指出,说明错处,让学生及时予以纠正。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拟编一些有“病句”或“缺陷”的反例,以及一些假命题供学生练习、判别,有利于增强学生识别自己所应用的数学语言是否准确的能力。此外,还能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准确地使用数学符号与作图.对促进学生学好数学语言,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心理健康 一日活动 环境教育

一、幼儿健康教育

1.健康的定义。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常以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衡量。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指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2.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过程。幼儿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提高幼儿健康的认识,改善幼儿健康的态度,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二、健康幼儿的表现

1.幼儿健康的表现。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具体的表现有很多种,这里不一一列举。

2.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发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他认为当人有情绪时,讲出一切来,能够减轻精神上的症状。所以,让幼儿有机会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就能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而这种精神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精神创伤。

3.不健康幼儿的表现。幼儿对个人情绪发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而不正确的发泄方法对他们的危害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会助长急躁不安、倔强、无理取闹的坏脾气,在性格方面还会产生自闭症、退缩、缺乏信心等,甚至会造成侵扰其他幼儿、含怒不言、自伤等现象。不良的渲泄更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及集体的规范。可见,帮助幼儿很好地渲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确实是有利的。所以根据以上所述,幼儿不健康的表现具体概括有五种:

(1)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幼儿的行为上,有些幼儿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幼儿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教育活动

1.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可以利用幼儿生活活动来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鞋子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3.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形成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统合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四、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环境教育中

1.幼儿园小环境

(1)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积极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2)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等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3)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我的小手真干净”、“教室是自己的家”、“垃圾的坏处”等社会性活动,带领幼儿开展从自身爱讲卫生开始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2.家园共同营造积极的环境因素

(1)转变健康观念,完善健康意识。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不跟陌生人走”等内容,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2)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民主,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家庭气氛,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家园交流、合作,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措施

1.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师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2.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环境影响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幼儿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作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园风,以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班集体或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这个环境建设得好与不好,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如果班风、园风不正,幼儿的心理就会被扭曲,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冲击。相反如果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风、园风,幼儿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教师要端正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相对能力较弱,属于天资愚钝型的那种,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说:“走开,走开,你笨死了。”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借口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谩骂、侮辱、指责、压制、强迫、威胁、挖苦、无情的惩罚等。

(3)办好爸妈助教,向爸爸妈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幼儿园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3.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和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的关心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4.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呢?除了上述所说的健康环境的影响外,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来培养。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也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入幼儿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等得以纠正。

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小孩。这里的“问题家庭”指的是父母中一方亡故或父母不和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小孩,心灵上都受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关心,让其在幼儿园里得到家里本应得到的那份爱,从而有效地防止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陈宁.为了健康的生命和未来.早期教育,2009(7、8合开).

[2]顾荣芳等.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识.学期教育研究,2008(4).

篇9

一 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思想

高效教学活动是指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由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绝大多数是有意义的,学习的内容也就应该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内化作用,使这些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或促使他们进行改组。

要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就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教学活动方式,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持久性,最终实现课堂高效教学活动。

二 制定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

1.学生主动参加的原则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其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只能引导启发,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内化因子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活动效率。

2.兼顾个体和集体活动的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机会,所以在制定教学活动方案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作用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群体效应,争取创造一个相互促进、和谐有序的教学活动氛围。

3.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八、九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所限,对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要依靠具体的直观对象进行认知思考。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生活实例等多种教学对比方式,揭示抽象概念中的某种状态、某个特征,通过学生内化形成概念,提高其抽象思维的能力。

4.课内外活动相联系的原则

课内外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式,可以调控和扩大后者的成果;后者则是前者的准备和辅助,同时也是前者的延伸。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正确处理好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关系,才能给教学活动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 课堂教学活动环节的组织和调控

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怎样引导学生的有意义学习,通过活动激发内化因子,使学生获得具体的个人感知。如何获得高效的课堂活动,这需要组织和调控好下面几个关键环节。

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且抓住对教材加工的选择和转换两个环节。所谓选择就是选取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展开,同时注意把握选取内容的导入时机和方式。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文本,从而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例如,八年级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必重点着眼于严格的物理定义的理解。反之,九年级后期则要着重注意物理概念和定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严格逻辑关系。在教学活动内容的转换和选择上,必须把握内容选择和转换环境,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2.活动情境的创设

要想把文本的教案成功转化成为活跃的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导入方式恰当,情境创设较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定向置疑,引例释疑,激活思维,突破难点。八、九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兴趣不够稳定。利用定向设置疑问的方法把要研究的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启发其积极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例释疑,则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固着点,不仅符合有意义学习的要求,也顺应了学生由具体向抽象的思维发展的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可先定向置疑:同一辆汽车,开得快不容易停住,开得慢容易停住,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惯性与速度的关系,部分同学会得出速度大惯性大的结论。由此推出如果汽车停止惯性就没有了,显然这个结论与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相矛盾。接下来引例释疑: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汽车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汽车所受外力引起,与物体惯性没有关系,运动快的汽车比运动慢的停下来困难,这是因为运动状态改变大的物体所需外力大造成的,而静止的汽车不需要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不需要外力,最后得出物体运动速度与惯性没有关系的正确结论。

第二,利用有趣的演示实验创设实验情境。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而演示实验设计的新奇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如何,则关系到该实验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例如:演示物体沉浮条件,可用一个鸡蛋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让学生观察鸡蛋在两种水中的状态,这样再让学生讨论沉浮原因时,学生的兴致盎然。

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试验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自动手不但可以提高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感性认识,且经过思考把这些感性认识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第三,灵活应用教学手段,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条件。现代教学中,各种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条件巧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特别随着教学多媒体的普及,除常见的幻灯、录像外,还应该积极应用电子技术,它不仅可以增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丰富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对直观理解和构建抽象的物理概念起到了更好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滑轮教学中和电路分析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可以节省很多画图时间,同时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教师要不断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高效教学活动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3.教学活动的调控

第一,反馈质疑,强化新知。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信息只有在传输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加强沟通,获取反馈,才能及时调整、完善目标信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反馈,如提问、自测、比较或归纳,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接受信息的情况,迅速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强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保持最佳的积极活动状态。

第二,浓缩归纳,构建体系。学生通过引例释疑的讲解及反馈质疑的强化,大脑中储存了许多信息体,但这些信息往往是零星的、不完整的。这时,我们就必须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引导学生打破知识章节之间的界限和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所学的知识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及时地把这些信息浓缩归纳,进行信息组块活动,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为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奠定基础。这既是系统论的要求,也是信息加工理论的要求,更是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和生长点。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如何把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要运用归类比较分析综合的逻辑方法浓缩归纳,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例如,重力和质量,通路、断路和短路,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物体沉浮和浮力关系等物理概念,通过浓缩归纳、重新构建体系,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真正理解其物理意义,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篇10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

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同时,人们也早就发现了游戏对于儿童教育的价值。游戏充盈于儿童的身心,充盈于儿童的思想、情感和身体中。游戏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过程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在不同程度的游戏中,儿童在学习和发展着。

一、游戏及其特征

(一)游戏的定义游戏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为大多数人能普遍接受的游戏的解释。面对这种现实人们对游戏定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发生了疑问。不同人对游戏有不同的定义:

有人认为,游戏是一种不能下精确定义的现象。因为“游戏”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有的认为,游戏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是寓教于乐的最有效形式……《教育词典》认为,游戏是以一定的形式有目的,有系统地反映人类社会劳动、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游乐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就是游戏。幼小儿童,游戏就是学习,是“认识世界的途径”(高尔基语)。

(二)游戏的特征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

1、以直接获得(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

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

游戏无主体。在以往的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不言自明的观点,即人在游戏,人是游戏的主体。而迦达默尔却认为游戏独立于游戏者的意识之外,游戏是一种本体存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

游戏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不管是儿童游戏还是艺术游戏,都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活动。相对来说,儿童游戏是一种单纯自为的游戏,而宗教游戏与艺术游戏则通向了观众,为观众表现了一个意义整体,游戏者与观众共同构成了“游戏共同体”。

二、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一)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自由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如餐后各种区域的自由游戏;户外的各种体育游戏;餐前的手指游戏、口头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空间、强度等也可以随时变化,比较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要求。

(二)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在《蔬菜》这一主题活动中,老师先放了青菜和菠菜,结果发现幼儿不感兴趣,有的将这两种菜分开,有的问老师这是什么菜。第二天老师准备了更多的青菜和菠菜,让幼儿捡菜,来捡菜的幼儿多了,边捡边问,听说是帮厨房的忙,可来劲了。还问要不要洗一洗。在进餐中还问,这些菜是不是今天大家捡的,吃得可香了。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认识了青菜和菠菜,知道了厨房工作人员的辛苦,品尝了青菜和菠菜不同味道。

因此,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三)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在音乐区中,幼儿无形中会自己分配角色。有的敲打击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地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伙伴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

可以这样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四)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生活在成人社会中的儿童,往往会受到成人不同程度的压制与束缚,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压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己从当前情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获得心理平衡与性情的愉悦。

由此观之,游戏是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五)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在游戏、特别是假象性游戏之中,儿童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有,自由驰骋于假象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用一个纸箱当烧烤箱很形象,在游戏后我启发式地问幼儿:“这个纸箱还能玩什么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当电视机,放在商店卖”,有的说:“可以当自动柜员机”,有的说:“可以当长途车上的VCD机”还有的说:“可以当的士”……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样一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箱,在幼儿的游戏中却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玩具的利用率,而且大大丰富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应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因此,游戏是创新意识与潜能的发源地,是其成长的根基。

三、游戏作为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根据儿童游戏上述的基本特征及其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游戏实质上是幼儿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进一步讲,游戏就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从幼儿身心成长的特征和规律看,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

(一)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只有游戏才能实现这一功能。因为游戏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到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其规律。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认知难度,如果让幼儿学习纯知识和理论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困难,相反游戏则会带给幼儿快乐,因为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形式。

(二)游戏是幼儿幼稚心理的表现各种角色游戏的开展,满足了幼儿的幼稚心理。例如:《理发店》,在投放了各种理发道具(洗发水空瓶、吹风机、梳子、剪子、推子等)幼儿就会模仿理发员的洗、剪、推、吹等基本动作,而顾客在享受到这种服务后,不但会说谢谢,还知道要付钱等。

幼儿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中获得了各种生活体验。这类游戏就是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在那儿他们不会受到成人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所有的方式都是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同步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永远是积极的参与和大胆的尝试,并从中获取经验,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三)游戏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天生就有不断重复刚刚获得的动作技能、知识经验的活动倾向。如刚会爬楼梯的幼儿,一见楼梯便要不断地上上下下;刚会用积木垒高,便会不停地推倒重来。这种出自婴幼儿内部发展需要,使幼儿感到开心和满足的重复行为,就是游戏。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无处不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

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游戏虽然不是以获得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儿童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努力使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一)实现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必须在实践中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

1、推进游戏的教育化,就是要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游戏的放任状态,扭转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2、推进教育的游戏化,就是要改变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的现象,防止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因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必须指出的是,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要防止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真正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为此,在实践中必须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

(二)让自主性游戏与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美国学者大卫韦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将游戏因素和教学因素结合,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同时也满足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学习应该在生活中,而不在课堂上;教师教学不仅仅用游戏来激发幼儿被动学习的动机,而应该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学习中,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经验。

1、自主性游戏与领域教学活动的融合在领域教学活动中,有些活动常常无法在时间或空间上满足幼儿充分探究的需求,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会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小班幼儿制作好“胡萝卜小车”后,高兴地在“马路”上开着。开了一会儿,孩子们由于要随教师的安排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只好很不情愿地把小车收起来,放到展示台上。看到孩子们无奈的表情,我想何不顺势满足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玩玩开车游戏呢?想到这儿,我马上拿了一个玩具方向盘作开车状,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见过什么车,开车要注意什么,接着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制的胡萝卜小车、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车或方向盘当小司机,我还建议“小司机”邀请同伴乘坐自己的汽车。顺着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兴趣点,“开汽车”的角色游戏就这样产生了。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准备中思考孩子也许会对什么产生兴趣,可收集哪些游戏材料以备孩子之需,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与游戏自然融合。

2、自主性游戏与区域活动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比教学活动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针对性,它和自主性游戏很相似。怎样把自主性游戏和区域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呢?我们从墙饰人手,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生活经验,启发并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效地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五、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传统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上一阶段的教育只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指导下,幼儿园教育主要采用上课或集体教学的形式向儿童讲解进入小学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组织儿童通过听课、练习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二)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认为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让幼儿打打闹闹,让幼儿开心一下,并没有在游戏中贯穿学习内容,忽视游戏的教育作用。即使游戏也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决定游戏主题和方式、解释游戏活动结果和分享游戏体验的权利,教师要尽量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指导。

(三)把游戏单纯的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有一些人将教育片面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认为游戏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调动幼儿听课的兴趣,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仅在形式上引入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被教学占领,使真正的游戏脱离幼儿教学,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在运用。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是不争的事实,将游戏活动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的教育实践,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8-130页;第290-292页。

[2] 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页-13页。

[3] 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07页。

[4]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8页-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