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教程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基础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基础教程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一引言

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应根据颁布的新课程教学标准进行不断调整与创新,要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向,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解决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这对师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要能够深入理解新课程教育思想,科学设计初中课堂教学,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快速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将新课程教学理念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价值。初中语文教学要处理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改善师生教学合作的关系。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构建

首先,要明确和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初中师生要能够对语文教学过程渗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各个环节进行改变。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初中语文成为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要将语文能力运用到各科学习中和社会实践中。这样就拓展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广度,使得教学方式变为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阅读实践,帮助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深入咀嚼隐含在全部文字中的信息,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训练。

其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进行调整和转变。在课堂主体方面,要转变教师的主体角色,要减少教师对课堂的绝对控制,要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教学参与权,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就转变了课堂教学的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和指导者,从教学的单向性转变为双向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参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程度。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尊重和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考虑个体学生的能力与特长,满足学生的充分发展需求。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并结合现实情况,来使用新课程教材,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编排思想。初中语文课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最后,初中语文教学应蕴含着不断创新的思想,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显示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活力,避免了枯燥无味和沉闷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创新教学方面有多种方式,如采取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为学生构建教学场景,进行语文课文的角色扮演,建立语文学习的合作小组,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教学互动关系,让学生快乐自主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情境体验法对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教学,创设的教学情境包括大海的平静与波涛汹涌,将海燕的精神贯穿到学生的内心情感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创造力和对大海的感受。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文人物与情境事件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在实践体验中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文中的情感,丰富和积累生活经验。

三教师应对语文教学蕴含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善

首先,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调整。初中语文教学教案的设计与编写,应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的,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定的内容,否则课堂教学就是呆板的,让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这种动态性地调整关系,就显示出学生教学参与的内容,教师应给予学生课堂思考与讨论的空间。其次,师生的关系变为教学和学习的合作者,双方共同成长。教师要对语文课堂进行组织管理,但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主动权与教学参与权,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地位,学生有了很好的发挥平台。由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为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合作教学。再次,初中语文教学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丰富教学手段与方式,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和专家学者的讲座形式,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不断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服务于新课程理念指导的初中语文教学。最后,要关注和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目的,重点就是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而初中语文的人文性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渗透。这样就能够避免以往初中语文侧重工具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性培养。通过初中语文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丰富了师生互动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想境界。

四结论

通过对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探讨,得出在新课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应开展创新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方式上面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增加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学生扩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生活体验。教师还应根据语文教学的情况,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模拟语文课文中角色,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悟。这样的教学创新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也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切实地提高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锋.浅淡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

[2]吴蓉;刘红莉.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优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5-01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强化学生对于物理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其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了解自然科学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不断引入新方法、新思维,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也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社会实践对人才的需要为基础,转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焦点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 新课程教育设计基本原则

1.1学生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应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和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应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实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1]。

1.2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依据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应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其主动探索的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主页包括故事情境和实物情境两个方面。故事情境指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2]。

2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2.1学习目标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针对性设定,做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加突出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二,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经自身的概括和分析来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第三,初中物理教师应对新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而不能仅仅依靠可能,而应实现一定的突破。

2.2学习条件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计。

2.3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拓宽其掌握知识的宽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4学习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其唯一目标,而是要充分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开发其物理学习潜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标准和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估,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3 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宝”是2010年世博会的吉祥物,为迎接世博会,某公园大门口的水平地面上安放一个大型“海宝”雕塑,其重力为3.6×104 N,与水平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为1.2m2/g取10N/kg。计算:(1)该雕塑的质量是多少?(2)雕塑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在20s内将该雕塑匀速抬高了2m,则起重机对 雕塑所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3600kg;3000Pa;7200W。

评析:该案例将简单的浮力问题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时事的同时,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学习浮力相关知识。

案例二:“海鸥300”是由航空工业605研究所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水路两栖轻型飞机,并在今年10月经过首飞实验成功,该机型能够打在4至6名乘客,且配置有现代化的航空仪表设备和高性能发动机,适用于海岸巡逻、货物运输和公务飞行等多个领域。该机型总重量为4000kg,g取10N/kg。计算:(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排开水的总体积为多少m3?(2)如果飞机以360km/h的速度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则其所受的水平方向阻力是飞机总重量的0.1倍,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W?

答案: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F=G,也就是pgv=G,

因此:V=■-■-■-■-4m■

2,飞机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时,阻力等于动力,也就是:

F=0.1G=0.1mg=0.1×4000kg×10N/kg=4000N

飞机的功率为:

P=■=■=Fp=4000N×■=4×105W

评析:该案例将功率问题以分析飞机飞行实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3

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为孩子的想法和成人不一样,传统的教学总是把教师的想法转移给学生,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纯真,他们好说、好动、好奇,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满足他们这种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浮力”第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几个乒乓球,用针孔在内部注入多少不同的盐水,让学生猜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会是什么状态,当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验结果发生碰撞时,学生特别新奇,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所以抱着好奇心去探究,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这样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教师在讲到“声音”的时候,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水瓶琴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几乎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瓶子装水越多,音调越低。这时这位教师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通过讨论和提示,学生几乎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教师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接着提问:“在敲击时,瓶子装水越多,音调越低;那么换一种方式使瓶子发声,如果用口对着瓶子吹气,结果还会不会一样呢?”学生再一次讨论,讨论的结果使他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向瓶子吹气时是由于瓶子的振动发声,一派认为是由于空气的振动发声。由于不同的发声体直接影响到产生的声音的音调,因此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争论了很久,都不服对方,于是教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了证明谁对谁错,怎么做呢?”学生一致认为通过实验来解决。于是学生找出了两个瓶子,向它吹气,结果证明了吹气时,瓶子装水越多的音调越高,于是学生再次讨论其原因,原来向瓶子吹气时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从而引起声音的,通过这一讨论,同学们对音调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了。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进行解决,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学生会从日常生活的现象中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加以解释,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二、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

其实学生和老师对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例如,一只公鸡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对于一个成人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孩子大脑通常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孩子通常都知道自己的质量,因为从小到大总要测量的,所以就从学生的体重为切入点,去和一只大公鸡去做比较,这就很容易了。比如学生不理解一升水一吨水的概念,你可以让学生观察饮水机上的水桶是10升左右,他的大脑里就会形成一升水的模型。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各不相同,有些孩子接受知识很快,有些孩子会慢一些,有的孩子这方面突出,有的孩子其它方面又是强项,所以说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此外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物理小制作的辅导,课后的小制作有很多,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玩具、土电话、小孔照相机等。这些小制作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欣喜,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另外,我在教学课堂设计中也会注意到其它方面,比如注重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像有些课设计为实验探究课,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中,注重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教师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语言叙述要准确,态势要风趣、幽默,动作要熟练无误;既要有演的功夫,又要有魔术般的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分析,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有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还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实验也比较难解决,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它操作容易、方便、快捷,大大地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多媒体的视频功能能够很好地把“现实生活”搬进教室,让学生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且生动逼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一、新课程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教学给教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1.转变教师角色

对于课程改革和实施来说,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进行新课程改革必然需要新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已经不是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全身心地与学生互动,走到学生之间,用心灵感知心灵,与学生交流心得、共同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共同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只有通过观念转变实现了角色转变,教师才能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变成为与学生并肩前行的探究者,才能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与新课程共同进步。总之,教师应该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中心任务不断地转变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更好地融入到全新的语文教学当中。

2.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需求、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当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在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基。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学思想的改变,就是要坚决摒弃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进步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转变课程观念

在学校教育当中,为学生提供或重构的人类知识和经验都可以称之为课程。对于新课程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都是课程的主体,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堂教学本质上也不只是传递和执行课程的过程,同时也是课程的生成过程。这样一来,教学与课程就实现了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拘束于教科书之内,而应该以教科书作为蓝本,遵照大课程观来拓展教科书当中的教学内容。

4.转变学生观念

对于新课程来说,学生的发展是最高宗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用积极乐观、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认识和分析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与此同时,还应该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来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身上的不足,并通过教学来不断地修正其错误认识和习惯,促进其发展。只有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新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构建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创新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教育创新的主阵地。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必须时时、处处地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创新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一是要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来使枯燥的语文知识动起来,综合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来创新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创新;二是要注意学生求异创新欲望的激发,积极引导学生排除思维和知识上的不睡觉,标新立异,学生创新的方法和规律,不断增强创造力。只有课堂教学变成了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才能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为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注意何时创新教学情境、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如何正确认识“教须新法”和“教无定法”。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独白”,而是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强调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式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地创设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互动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更是全新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传递知识、传递情感,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与共鸣,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互动教学,如何通过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新课程的开放性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需要同时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需要。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不只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还应该包括师生对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再认识;不只是要做到基于现实、面向未来和世界,还应该紧跟社会发展进程,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来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就要与学生共同对教学内容做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延伸,并在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不管如何变化,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要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地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之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实现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整体化的教学观,注意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因势利导地创设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永保愉悦的心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激发式教学;项目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2-02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是我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课程知识面较广,是融合了信号及其信号分析、传感器技术、模拟电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首先讨论常用信号以及信号变换处理基本方法,测试系统的特性,常用传感器及其信号模拟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以及常用物理量的测试方法。它涵盖了诸多学科,尤其是在第二章的常见信号处理方法中,涉及了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抽象内容。为了加深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因此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针对上述难点,本文首先分析以往教学模式下的缺陷,之后对我们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汇总。

一、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

1.基础知识环节薄弱。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内容涉及面很广,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检测技术,微机原理等众多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例如在第二章测试信号的基本特性的时候,要对时域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微积分等运算,尤其是在讲解傅里叶的基本特性的时候,使用了众多的积分变换的知识。这些都是以前所学的高等数学中的知识,而这部分内容学生一般在大一就学过了,隔了一年多的时间,部分内容学生都忘了,因而进展较慢。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还得带领学生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造成整体教学进度缓慢,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

2.教学方法单一。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学习理解。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有效的把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掌握能力,结果是会造成学生被动得死记硬背,理解了表象,但是难以深入的举一反三,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对后续的内容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脱节,难以贯穿整个知识体系。比如在讲解随机信号这一节的相关函数应用中,对于相关函数的有关运算,深奥、难以理解,而且涉及到以往高数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很多学生学得不是很好。大多数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只能按照书本上的基本公式求解,计算过程复杂烦琐。

3.实验力度不够。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由于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对实验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信号处理、模拟信号调理等相关知识,而且实验难度也比较大。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实验难度大,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又不足,因此难以完成较为复杂的实验。然而如果简化实验,则又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过程中无法与实践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脱节,觉得该课程深奥难懂,枯燥无味。二是实验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步骤操作,学生只能根据实验一步一步的进行,无法扩宽相关知识,从点到线的理解;无法全面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二、深化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增加。通常情况下,教学进程是教师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逐步深入地讲解各个章节内容。比如讲到第五章“常用传感器”这一章节,按照大纲要求主要讲解电阻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光电式、热电式等传统的物性型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信号调理电路及实际应用。这些传感器都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少年都没有变化,已经相当成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传感器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机电装备要求,很多综合性能传感器、智能型以及小型化传感器成为了传感器今后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基于多学科内容的生物传感器以及纳米型、微小型传感器等都在原有的传统传感器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应用范围更广。我们在原有的教学大纲基础上适当增加这些新技术、新知识,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前传感器的发展方向,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智能型传感器、网络型传感器的相关知识,这类传感器尤其在计算机测控领域应用广泛,它可以直接将物理量转化为数字信号,便于就地显示和数据远传。

2.激发式教学模式的推进。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是机械类本科学生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常用传感器、信号调理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专业性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目前,很多学生出于就业压力,往往侧重于“短平快”的技能练习,上课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积极性逐渐减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搜集周边相关企业实际遇到的难题,以这些问题入手,逐步讲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原理和方法,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整体优化、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是以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为准则,重点是以基础性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为原则。课程综合体系的建设主要以基础课和教学平台建设为重点,逐步带动专业课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已分别建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篇6

 

作为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也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开发自我潜能、提升创造力、推动社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来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的人才,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范围、深化应用程度,还可以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模式单一

 

就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本身来看,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包括网络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等内容,但由于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同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协调;并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应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没有任何的特色体现出来,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创新能力缺失,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性教学水平不高

 

现阶段,大部分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学校可能由于该课程课时量少或是缺少相应的实践设备等,导致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度不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

 

要想有效解决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教学体系内容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建设十分必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通过分层式的教学来降低学生理解复杂性网络体系的难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所有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将其一起放入到网络环境中供学生进行讨论,以便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可以在找出各个教学知识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理解各个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应用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更新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且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相对较高,所以,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加大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力度,对于一些重要的教学概念和应用技术设计出研讨课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取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和眼界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拓展。与此同时,在设置研讨课题时,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设计能够体现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的问题。第二,设计一些带有开放性特点的题目,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第三,需要在讨论课题中设计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此外,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需要给予充分肯定,在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其发言内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评价,以便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来讲,由于网络协议交互的过程相对复杂,所以,学生不方便对相应的网络知识进行理解和观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而就网络实践教学本身来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相对较少,教师要想充分利用实验训练的教学时间,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做好课前预习。在每次展开实验训练之前,教师需要强制性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教学中的内容,对实验步骤进行准确的设计,并按照具体的实验训练要求完成网络实验的预习报告。其次,在实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出有效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创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做好对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成了未来我国计算机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课堂;创新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谈谈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方法,培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常常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该多钻研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分层法等,并深入挖掘各种教学方式的内涵。同时,教学方式应是活泼的,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不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为主,而是重在掌握技能和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艺术的提高方面下工夫,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教学,联系生活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更需要情境的不断生成,如果没有可生成的资源,课堂虽看似严谨但缺乏活力。没有情境的课堂必然是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的。n堂情境需要教师立足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有助于学生精彩有效的生成。

三、任务驱动,自主创新

任务驱动法,关键就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

力。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任务情境与生活实际需要相联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任务,如利用画图软件在教师节、母亲节或妇女节等节日,让学生设计一份电子贺卡;在Word教学中完成一张相应主题的小报设计;在Excel教学中完成一份以数据分析为探究任务的调查报告等。通过信息技术与身边资源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与能力。信息技术课其实就是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学习环境,教师组织得好,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就可以把学生的创作欲望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合作研究”,即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它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种形式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了集智取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例如,合作完成一个关于某主题的电子小报,先让学生讨论怎样能迅速完成这一任务,让组内的学生明确分工,如规划、搜集资料、设计制作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完成,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团结互助的探究精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同时,当一些学生快速完成了任务且方法简捷时,我就让他们教小组其他学生,学生由此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兴趣,树立了自信。

五、注重评价,鼓舞激励

1.倡导多元化的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或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论;学生互评是学生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对作品进行的相互评论;师评是授课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的评论。多元化评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评论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起点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操作时间的差异等,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评价也应注意鼓励性,只要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都应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

总之,时代的进步应体现时代的教学,要想做到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自主创新,需要更多信息技术的支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0 引言

初中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对学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上教师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共同完成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变得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充分掌握初中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实行针对性的设计,使教学内容能够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1 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1 初中数学教学方式陈旧

在新课程理念下,虽然很多教师认识到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是从实际来看,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依然过于陈旧。受长期教学经验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保留着教学课堂上绝对的主导地位。受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现象出现,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使得学生的自主性长期得不到锻炼[1]。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导致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参与性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从而导致学生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高数学教学的设计,重新培养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1.2 初中数学教学不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从初中数学知识点的情况来看,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尤其是一些注重实践能力的问题,初中数学知识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加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上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融进生活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从目前来看,初中数学教师并没有将这种教学方式付诸在教学课堂上加以实现,而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主要目的,过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导致学生对数学的魅力了解不够,造成学生丧失继续探索数学实际应用的兴趣[2]。因此应该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案。

1.3 初中数学教学没有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有些知识点在学习起来比较抽象,也有一些知识点的逻辑性较强,这时候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充分借助学校现有的先进教学技术,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点的本质,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3]。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信息技术应该为初中数学教学所用,教师应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数学教学的价值,在数学教学设计上引入计算机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做到寓教于乐。

2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研究

2.1 教学设计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改变,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的主人。首先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课堂上气氛过于严肃的现象,注意营造起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树立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4]。针对初中数学中知识点逻辑性较强的特性,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兴趣切入点,以免学生对数学学习理解困难,造成学习兴趣的丢失。对数学教师来说,教学设计需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有效设计教学方案,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现如今手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初中数学增长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用手机中支付宝的使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以自己手机余额宝账户为依据,在余额宝账户中存入一定金额的钱,然后针对余额宝每天利率的不同,让学生计算出账户中每天加了多少钱。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是教师选用的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学习气氛更够得到很好的改善,与此同时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2.2 教学设计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的来说,数学知识是以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为数学学打下坚实的基础[5]。另一方面将数学理论知识和时间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使教师的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正方体的过程中,由于正方体相对于平面图形在理解上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加以改进。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正方体的实物,作为教学上的模型,比如魔方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正方体进行分割处理,让学生全面了解正方体的内部构造,并结合魔方的学习和娱乐,让学生充分对正方体的学习产生一种钻研的态度,进而对长方体、球体等一系列的学习带来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 有效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观念的改变上,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工具,以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6]。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学校现有的资源,在熟悉初中数学教材的同时,也应该掌握现代化科技对教学的影响,做到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时候,针对函数的移动关系,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个动态的观念,这时候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述,学生的理解也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借助学校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函数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具有很好的意义。其次多媒体还有反复教学的优势,通过不断演示函数移动中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对函数能够获得彻底的学习。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边学习边讨论的方式,随时在需要讨论的地方暂停,然后还可以前后对比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找出函数移动的规律,充分学习到函数的本质,同时对教师教学也是极大的帮助。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更加迎合时代的发展,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 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林长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对策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2).

[2]吴进权.初中数学教学关键点设计策略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

[3]王珊珊.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现状的研究[D].延边大学 2016.

[4]杜有林.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华夏教师,2016(02).

篇9

目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阶段。此《课程标准》根据时代要求,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了新的设计,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为此,《课程标准》提出“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一方面要继续发扬我国数学教学一向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新审视“双基”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双基”内涵的理解

数学“双基”指的是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狭义的“双基”是指记忆和掌握“基本数学公式和方程式”,快速且准确地进行计算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够逻辑地进行数学的“基本论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发生变化,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用数学方法思考判断的能力、人生规划能力、批判性思维习惯等等也成了基础,甚至是更重要的基础。还有如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情感态度、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更成为了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是基础的基础。它们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起,才能互相促进,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教学实施方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双基”始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我国数学教学的立足与发展之本。但是,打好基础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发展和创造。缺乏基础的创新是空中楼阁,没有创新指导的打基础是傻练,在花岗岩的基础上盖茅草房是极大的浪费。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双基”教学呢?

1、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面前,教师有时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以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学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常常采用齐步走的方式,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人。实际上,黄沙如海,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颗砂粒;人海茫茫,当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而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无疑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大教育家孔子两千多年前尚可提倡“因材施教”,知识经济时代则更应该提倡为学生营造相对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天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展现。

(3)适当减少师生间的纵向交流,增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几十个学生整堂课面对一个老师,老师也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试图主导所有学生的思想。然而,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有序的,思维的跳跃性又是无序的,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思维活动的束缚,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师生纵向交流的同时,还应大力增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比如:在课堂上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为引导和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彼此沟通,使完全没有必要由老师统一讲解的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

(4)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单一媒体”课堂教学走向“多种媒体”齐上阵的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对教师自身的转变: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所以,能否打好“双基”,教师是关键。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知识量的积累。标准新了,要求高了,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学习数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3)加强集体备课和多向交流。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主要来源是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应当加强集体备课。在新课程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商讨研究,教师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是改进教学,实施新课程的必要的有效方式。

篇10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