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交叉点
1.1心理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
研究人类的行为并找寻其中的心理因素,对其进行心理行为模式解释,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随着心理学科的逐步成熟,心理学对经济学渗透的力度也在增强。例如,传统心理学家已经深深地卷入了风险分析和规范性决策分析,结果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和决策理论相联系;现代心理学家正在积极地研究一些常见的经济两难问题,并将普遍的两难问题解决的心理行为模式带入到经济行为当中。
1.2经济行为的心理动因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科,同样也是研究人的学科,这是由于人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持有者,人的行为促进了财务的流通和变化。在研究人对财富的各种行为——即经济行为的过程中,进行动因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热点之一。对经济行为进行基于心理行为的分析已经成为目前任何一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涉及研究消费、交换、生产和分配等任何一个主要的经济学范畴,都必须首先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影响,这意味着经济学研究已经将心理学研究纳入其中并使其成为一种研究切入点或研究手段。
2.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2.1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传统经济学研究以经济的运行原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虽然研究过程中也涉及经济实体或者个人的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这样的研究占少数,大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经济的发展脉络以及重要的经济模式甚至经济管理相关的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经济事务作为人类在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行为,其心理过程和特征自然而然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而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动摇了以往经济学研究已经得到的结论,甚至引导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变化,例如,经济人假设被质疑,而社会人假设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之一;经济学从宏观的经济原理研究转向细节性的个体经济行为研究,例如通过个体消费心理研究区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并提出刺激消费的建议、利用人的视觉心理感受特征进行商品定价;使用沉没成本效应进行金融业务推广等。
2.2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由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产生影响,相应的,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也因此受到影响,这表现在现代经济学研究在进行研究思路总结和研究方法应用的多变性以及“心理学化”方面。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以大规模数据调查以及事件还原套用相关原理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建立假设并且验证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普遍思路;但在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下,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逐渐分解成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在解析经济事件的因素时,倾向于对相关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甚至因果的函数特征进行明确的分析和说明;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考虑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差异,对研究进行讨论的角度更加复杂,所得出的结论也更倾向于对特殊群体进行经济学的解释,而非对某一经济事件进行解释。
2.3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流派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既定的实施,在二者学科交叉的部分诞生的新的研究领域被不同的学者冠以不同的称呼,一说为心理经济学,一说为行为经济学,一说为行为金融学。由于缺乏相关心理学背景,多数学者的理解非常狭窄,并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这种理解的差异恰恰缘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经济学的不同影响,即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影响效应上。其中,起源于欧洲的心理经济学更多地受到了传统欧洲式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而在美国复兴的行为经济学,则更多地受到了根植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相反,行为金融理论则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这说明,心理学本身的流派发展使得经济学研究流派受到了影响,进而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3.心理学对经济学影响的积极价值
篇2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维度;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体育教学是教育活动中较为特殊的一项科目,课程不仅需要在室内进行,基本上都是课外教学,是一项对抗性、趣味性都较强的内容。现代体育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运动技巧,注重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升。我国出台的高校体育教学新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精神实质,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认清心理纬度的重要性。本文就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从认知心理学维度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改革进行探索,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 体育知识在认知心理学维度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是现代心理学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它是按照学习过程为指导的方法,对于指导教学,完善过程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科学使用。认知心理学是基于教学应用的分析目标,体育教学的开展也需要发挥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借鉴具体分类的标准,将知识转变为几种不同的分类,并回答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问题,解释体育本质含义。体育程序性知识是指导教学的知识内容,其中又包括动作技术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将体育教学转变为认知心理学维度,才能更好的完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学改革。
2 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维度开展探究,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想
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教学课程,它会随着新运动、新技巧的出现不断变动,从思想上进行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学的主要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改革教学,并运用现代化方法授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
2.2 技能培训
认知心理学维度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在思想转变的同时,还要关注技能的训练,尝试在实践中教学,突出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作用,立足认知心理学规律,拓展教学宽度。《新课标》提出的五大体育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基于认知心理学维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锻炼他们的意志力。
2.3 高校体育知识类型
体育知识类型是体育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的主要依据,体育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知识类型主导着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例如认知形态的知识类型要选择以语言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而操作形态的体育知识则要选择以语言为辅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即根据体育知识的类型实施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才能将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真正目的。
2.4 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
认知心理学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基础,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必须从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尊重了学生差异,才能使体育教学恰到好处地施加于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去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充分发展自己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自觉加强身体的基础练习和运动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自身的接受体育知识、技能信息加工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从认知心理学维度探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关注学生的运动心理和诉求,坚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认知心理学维度对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更完善的思路,教学必须不断扩展和创新,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做好技能培训,并健全教学方法与体系,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春梅,李志宏,任平.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2,04:96-99.
[2]吴家萍.论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4,21:66-67.
[3]叶蓁,普文龙.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83-84.
[4]周涛.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与体育课堂行为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篇3
关键词:叙事研究;心理学;应用分析
18世纪中后期,美国一位心理学上的研究学者首次提出了经验与叙事结构上的相关研究观点,主要的内容包括叙事是怎样对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叙事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与实践,得出的结论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欢迎。在我国当前教学的实际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应用的方式包括三个,一个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或是辅导过程中的理论应用,其次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叙事方法使用,最后是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的叙事理论解释与知识传授。
1 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运用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指咨询者通过对于适当方法的选择,进而针对具体的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进而对于当事人内在内力的唤起过程。
叙事资料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资源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其也是对于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重要依据。同时,叙事往往与反思密切相关。当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其实即是对于自己的审视。其次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从叙事疗法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叙事疗法能够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息,进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整个过程之中咨询师扮演着陪伴的角色。
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叙事心理治疗即是让当事人自己讲出个人境遇、个人经历等等生命故事,指导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与语言进行技巧指导,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之中使当事人能够在其故事之中找到遗漏片段以及认知误区,进而将整个故事纠错、补充或重写,进而积极促进当事者加强其生命动机,增加内在力量,进而促成其形成积极认知和重建良好行为方式。
2 高职心理学新型叙事教学方法上的实践
高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让现代教学上的要求得到满足,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因为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从而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叙事心理教学方法的出现使得教学的模式得到很大的改变,不仅让课程的内容变得简单易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心理教学上的任务压力。
2.1 叙事教学法内涵
叙事教学上的使用方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叙事作为开展课堂内容的主要模式,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生活的语境在叙事化的模式下得到升华,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在课程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仅利于教师开展课程上的主要内容,也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很好的消化,叙事上的心理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方面的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利于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身心上的发展,让学生在艺术理解上的认知活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培养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艺术气质,可以说叙事心理教学上的方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2 叙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叙事教学上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教学上的使用手段,也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应用的思路与方法,叙事教学的方法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教学上的方法使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
2.2.1 故事法
故事法直接从字面上就可以得到其基本的含义,就是在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营造出教学上的环境,此时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创造出的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对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学生不仅仅可以以主体的位置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在集体的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让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2.2.2 个人经历叙事法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知识点的难以理解使得学生丧失跟随教师的思路对问题进行解决,主要的原因是高职心理学知识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性,并且许多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化,所以一堂课下来许多的学生在课程的中部的位置就已经放弃后面的学习内容了。此时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是一些趣事或是一些伤心的往事,但是无论试什么性质的经历,都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将大家的注意力进行吸引,致使很多人的经历可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这样的结果不仅利于课堂知识的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来。
3 叙事研究在校本培训层面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手段。
教育叙事拥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科研领域之中的运用过程之中,显现科学性的缺失。“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在教育叙事从国外被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却没有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操作方法,一些人张冠李戴,机械地套用教育研究者进行叙事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技术,将其视为教师叙事的方法。所以说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普适性的缺失也是一N局限,教育叙事从教师叙述的特定故事情境中发现教育的意义,这就使得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这种情境是不可重复的,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也就无法据此建立起普遍一般的理论。
结束语
心理学上的叙事教学方法研究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具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上的考验也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高职院校应积极的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在心理学叙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技能培养,尽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叙事的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立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应用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提高投资者投资能力。
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割不断关系的学科,在现在越来越表现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金融学作为经济的皇冠,在这场变革中当然也是产生出了行为金融学这一巨大的成果,集中体现就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始终坚持自己是心理学家的kahneman。但是在现在的行为金融学中,主要的心理学理论还是认知学派的,而且多是以经济学的方式来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就是在于探讨用除认知心理学以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改善投资者投资能力可能性,尤其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来源
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此时经济学被定义为对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那里,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到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人们充分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做决策,这一假设就足见对人的重视。为以后经济学在在对人的讨论方面奠定了基础,虽然这里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人。
1947年herbert simon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理论。“有限理性”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绝对理性”的否定,经济学对人的认识开始考虑现实的人的实际情况。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 心理学家kahneman 和tversky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 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现实人”假定。他们的《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法则和偏差》和《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两篇文章中侧重于研究人们在风险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决策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前景理论”。kahneman也因为在此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对行为金融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提出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真正兴起。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体系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就是以决策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探讨投资者的真实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心理机制,试图去解释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过程是如何对投资者的具体投资活动产生作用的。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产品的定价的影响。
hersh shefrin认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为三部分: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无效市场。启直觉驱动偏差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形成认知和做决策时存在着一些经验规则及与此相联系的系统性偏误, 从而导致个人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偏差。框架依赖是指个人因为情景和问题的陈述与表达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无效市场是指在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作用下导致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
在这三个主题中,要追究根本无疑前两个是主要讨论的对象,不只是因为无效市场是由他们产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前两个方面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偏差的描述。在此试图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行为的原因,已达到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能力的目的。
在直觉驱动偏差中,hersh shefrin主要指出了下面的一些影响人正确抉择的经验规则:典型性、过度自信、锚定、模糊性规避。在框架依赖中主要指出了:损失厌恶、协调决策、享乐式编辑、认知与情绪方面、自我控制、后悔、货币幻觉。
三、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以上对现在行为金融研究的陈述,发现在行为金融学还是主要在研究一些“金融怪象”,这些现象是用经典的金融理论所解释不了的,而且用的方法基本就是由心理学借鉴过来的实验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作基础来帮助解释。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行为金融学里还是在用基于统计学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那样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即便了解了这些现象但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在那呢?因为这些现象的根源很深,我们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尼要认识自己的这些错误都很难,你说要完全改过那就是更加的难上加难了。所以说需要用另外的眼光,用一种更加长远的方式来认识这些问题,从而寻找方法来逐渐帮助个人投资者来提高其投资能力
在kahneman的理论体系里,他提出了一种将人的认知过程区分为“直觉”和“推理”,并对二者做出了详细的区分。通过这个行为金融学里重要的理论——前景理论的前提,会发现直觉是很多很多错误的根源。这也就自然的想到了荣格关于人的意识功能的划分: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在荣格这里,直觉是“直觉这种功能使你看见实际上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你自己在事实上做不到的。但直觉能为你做到,你也信任它”;“在你必须处理陌生情况而又无既定的价值标准或现成的观念可遵循的时候,你就会依赖直觉这种功能。”和“但你处于一种直觉的状态,你通常不再注意细节。”,可以看出这和kahneman给直觉的功能是一样的。
在荣格看来直觉更多的事无意识的表现,它可以无处不在的通过域下过程来影响你。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那就是要改变直觉,就需要深入我人类的无意识当中来认识它和改变它。也就是说,最深刻的变化应该是从无意识的工作进行起。在这种情况下,荣格学派代表的深度心理学就是要针对人类的无意识来进行工作的。那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也就是在帮助个人改善投资能力是最彻底和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其中《内经》心理学的功绩不言而喻。《内经》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以大量的心理事实理论为依据;其二,有自己精明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其三,有卓有成效的医学心理实践。《内经》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发掘和研究《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心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帮助,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心理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内经》普通心理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实践,即《内经》医学心理学。
1 《内经》普通心理学
1.1 概念现代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性和自我意识)。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也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普通心理学也是大致如此来对心理来进行阐述的。对此《内经》是分别以“神”和“志”等概念来进行表达的,总归属于《内经》中“神”范畴。无独有偶心理学这一名称,原意即希腊文的关于灵魂的学问。据初步统计《内经》中论述神的地方达一百五十多处,含义也泛指大自然普遍规律或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等之不同。《内经》曾提出“神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等等皆是神机所发。
《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8个具体的内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8个具体内容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和意志过程的阐述。《内经》从“知”的质的差别把“知”分为“形知”和“神知”,前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觉,包括直目、耳听、知味、知香臭、身仁(痛、痒)、触按等形式;后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包括心、思、虑。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来表达的,即“喜怒悲忧恐”。
1.2 学术观点《内经》从天地万物“人最为贵”的学术思想出发,认为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是保障个体增寿延年、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人格,但多结合人的体质来分析,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形神合一的观点,在分析人格特点的时候,往往同时又提出相应的一些调治原则。这里大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分析和分类,人的主体和人的主观方面。
第一,《内经》对主体的分析和类型分类。人的性别分为男女,男女有“阴阳”质的不同;按年龄来分,如:“孩”“小”“少”“壮”“老”;《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肥人、瘦人分类;还有按人的五脏六腑的禀赋分为五五二十五种人等等分法。
第二,《内经》从人的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和类型分类。从人的道德修养和摄生养心方面的成就分析,将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众人”;按人的、意志、智力和行动综合分析,分为“智者”和“愚者”两类人;按人的品德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按人的性格类型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及“水形”等阴阳二十五人,可以说阴阳二十五人的分类是《内经》中最为详尽的一种人格体质分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阳经,气血多少反映在头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内经》中尚有其他不同的人格分类法。诸如《灵枢·论勇》中勇士、怯士之分,从人的气质类型特点分为:“重阳之人”“重阳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有阳之人”和“多阴之人”。可以说以类型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人,在我国心理 学史上是一种较早的尝试,而且具有较高的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一重大贡献。
2 《内经》医学心理学
《内经》医学心理学也即《内经》心理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躯体性疾病的心理性病因及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
2.1 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内经》认为情志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多处提出此观点,如《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内经》从情志疾病的心理原因及心理和言、行、表情上的反常变异方面对情志疾病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明确指出了“狂”病的主要心理原因是情绪的剧烈和长期的精神刺激。亦于禀赋、心理类型等因素有关。这些观点和现在关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基本是相同的。
2.2 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心理治疗的国家之一。《内经》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甚为丰富。《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病因疗法和身心整体治疗方法,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祝由。祝由其实可认为是以语言开导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移精变气来治愈病人,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支持疗法相似。②五志相胜。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一种情志活动控制治疗另外某种情绪引起的疾病。实践证明这种疗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③暗示。环境事物如能引人心神专注,则能相应地对人的心理起到默化、暗示作用。这一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④习治法。经曰:“惊则平之。”习以为常,必无惊。这一疗法和现代心理疗法的系统脱敏法有很多的相通之处。⑤理治。心知以知理,知事物之源,通达物变,知事物相生相克,则可以达到理治。这种疗法和现代的认知疗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⑥导引行气。今谓“气功”,主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人体的潜能,达到调理的作用。
2.3 心理卫生《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上”的整体辨证观,主要围绕着调神养神这一基本点。《内经》心理摄生学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于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医学和心理学的宝贵遗产。《内经》摄生学说提出了人自胎儿时期直到百岁一生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3 小结
《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这也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很多理论都比西方心理学提出早很多年,有些方法在现在仍然是很先进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祖先的遗产研究开发得太少。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完善总结《内经》中的心理学知识并积极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发展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让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有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5:2122.
[2] 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M]. 重庆: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193.
[3] 闫 研.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
[4] 简 晖. 《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 江西中医药,1996,27(6):40.
[5] 金 丽. 医心理疗法与现代医学心理疗法的相通性[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251.
篇6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67-02
自心理学研究产生以来,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层出不穷、不断发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学不断适应各学科的要求,朝向一种包容性广泛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形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还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学者一方面学习、引进西方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展开独立研究。尽管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制上也趋于完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不足逐渐显露。
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为了捍卫个人利益,美国国民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然而,社区心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维姆斯哥特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会议产生并创建社区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同时呼吁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则在第二年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
尽管如此,直至1975年4月,社会心理学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中真正取得了学科建设的独立地位。会议的主题是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以及公平与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同时探讨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卫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将社区心理学分会改名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促进了美国社区心理学向多学科合作及重视行动研究过渡的新阶段。
(二)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区心理学的服务和干预重点是加强个人与社区目前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发展和提高个体个人能力而不是治疗其病例缺陷。因此,这种服务和干预重点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药物治疗的个体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逐渐将工作聚焦于一级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心理症状早期阶段的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
2.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与社区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关系,将理解提高个体、社区及社会的生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广义地讲,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区之间多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水平的分析,像朋友圈、工作环境、学校、志愿者协会、宗教集会、教会、社区及邻居,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或文化均属于这类社会关系。此外,社区心理学还关注互助型组织和自助型组织,当个体面临巨大压力事件时,会采用非正式渠道(朋友,邻居,同事)来获得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3.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社区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参与观测法,是研究者“加入”社区生活,与社区成员一起工作、生活,从而观测他们的情况的方法;(2)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的方式和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的方法;(3)聚焦组访谈法,与定性访谈相似,但在团体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观点;(4)社区个案研究法,是集中于一段时间仅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5)定量观测法,是以大样本数据进行标准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6)随机区组实验法,是采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的实验方法;(7)非同质比较组实验法,和区域实验很相像,无随机分配条件;(8)间断时间序列设计,是采用多基线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后对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纵向测量的方法。
(三)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1975年美国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以后,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每种趋势都代表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1.预防和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各类问题,如儿童的社会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青少年各类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离婚、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2.社区构建、公民参与和授权
为了体现社会构建以及公民参与的趋势,社区心理学家集中于研究、开发或创造一种社区系统。这种系统一方面能够加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感觉,推动其参与群体活动计划、实施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居民群体,帮助他们进行社区变革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心理学家正尝试创建与文化社区中居民的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心理学家不仅鼓励居民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各方面,而且试图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及这些不同文化群体所产生的各类因素。
4.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是逐步建立生态化的社区。研究者凯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区心理学的四个生态学规则,即相互依存、资源的循环、适应和延续。社区心理学还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长期关注,他们都强调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将其概念、理论等应用到社会行为中。此外,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学对物理环境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
(四)我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西方的社区心理学正趋于成熟,但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显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个体对社区心理学的认知仍旧模糊不清。不少人认为,社区就是“居委会”的翻版。但是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社区心理学既要狭义地研究小区居民的心理服务工作以及和谐小区建设工作等问题,也要广义地研究和谐社会建立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问题行为的预防以及个体社会能力的促进,同时提供社区的生活水准,建立和谐文明社会。
我国心理学者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一是社区与青少年发展。考察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会态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保护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社区预防与矫正使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二是社区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区集体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三是其他社区人群的研究,特殊女性(更年期妇女、离异女性)、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外来人群等。
二、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一)方法论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为当代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元化、生态化的理论视角。随着社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兴起,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将原有的方法论进行改进,并从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研究环境生态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过程,而教育心理学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有情感体验的人,因此量化研究与实验方法必然导致教育情境的局限。社区心理学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活环境生态化作为研究目标,在方法上给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决策。
(二)对研究内容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众多相关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开放,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区分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尽管这门学科的科学地位已经得到承认,但其具体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内容界定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可能与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部分重叠。同时,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观点方面,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对经典的教育学原理发起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2]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5).
[3]曹智荣.国外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4]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
[5]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金庆英.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6).
[7]于华林,杨毅.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1).
[9]张骞,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2).
篇7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
1.关于管理心理学
20世纪初,激励理论曾经风行一时,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领导者的指挥,并且接受领导者的管理。从此,金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开始风行起来。时至今日,金钱在保证员工努力工作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激励手段。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也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20世纪初,泰勒(f.talor)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h.muensterberg)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elton mayo)领导的“霍桑实验”则是推动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到20世纪60年代,管理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外,不同的行业对管理心理学有不同的称呼,如心理学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心理学,工商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行为学。
2.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
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有其独有的特点,特别是能够体现出对于个体的关怀。个体关怀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学是从微观的层面上来选择或理解问题的,比较关心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上与人有关的具体问题。二是心理学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和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对于个体存在的弱点缺陷和不足持宽容的态度,具有极大的人性化关怀特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与其它领域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者更为关注人力资源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和影响。因为人力资源可以说就是企业中人的合集,是集体中若干个体组合而成的,所以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集体中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单元,而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体来说,他们都有其自身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可以说个体身上存在的心理特点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中的要素。其次,心理学在研究中以个体的心理和意识等状态的改变为出发点研究人力资源的开放与管理方法。心理学以事实为根据分析个体的心理需要和状态,在搜集多方面资料后通过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可以充分的阐释人力资源问题中的各类现象,以其独特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产生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企业一定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和视野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问题,在做决策的时候充分体现对于全体员工的个体关怀。
3.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运用
(1)尊重个体差异
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会因为受到遗传因素、所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理特点,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特点会受其实践活动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表现为个体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和长处,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也能够有效的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公关、宣传、管理者等,沉稳、内敛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财务、审计、文员等。在企业用人或职位升迁时,要特别考虑这些因素。
(2)激励制度
激励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不断的提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激励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其中包括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发展需要、精神需要等,只有了解了员工的真实需要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予满足,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比较有难度的工作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
(3)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主流模式,管理结构也日趋网络化和分散化,团队已经成为企业中重要的工作形式。将现有的人力资源组合成为团队来进行整体性的管理,目的是形成1+1>2的工作效果。要逐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除了要把团队成员控制在一定规模之内外,还要让各个成员之间形成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关联。既要有作出决策的成员,也要有善于执行和倾听的成员,另外他们还要具备不同的技术专长,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和企业的目标。为了能够将不同特点的人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良好的凝聚力和团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队员之间要相互信赖、善于沟通、乐于合作,大家努力建立一个不断创新和提高的氛围,促进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海鹰.浅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意义[j].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2]吕同舟.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管理观察,2009,(06)
[3]李新霞,王丽佩.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
篇8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心理情绪 训练质量
情绪可以是训练活动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训练活动的背景状态。情绪在训练教学中具有激活作用、动力作用和转化作用。因此,探讨在训练过程中诱发和调节运动员的情绪,形成训练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有重要意义的。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枣庄薛城区体育中学跳跃队。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心理情绪”和“运动训练”阅读查证和训练有关的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 分析与总结
早在80年代,我国运动心理学者祝蓓里教授就提出:体育教学心理学应与运动心理学分离。本文拟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2.1 训练教学中的主要情绪
通过对枣庄市薛城区体育中学跳跃队的定期观察,总结运动员在训练课上的具体反映,在训练教学中最主要的情绪有:
2.1.1 兴趣
兴趣是主要的正情绪之一,是个体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运动员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训练中的兴趣;情景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
2.1.2 好奇
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运动员知觉到他们的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它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唤醒水平或认知冲突的探究倾向。一般认为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一起好奇的三种变量是:变化、不一致和不确定性。
2.1.3 愉快
愉快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要来源于对需求的满足和个体实现的体验。有研究提出,令人快乐的任务中有四个核心要素:能够完成的;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及时得到反馈;可以挑战和扩展操作作者的技能与能力。
2.1.4 焦虑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对没有明确对象和恐惧和担忧。学习忧虑产生于沉重不能应付成就情境的自我知觉,即当运动员感觉到不能胜任任务,同时又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焦虑主要相伴以紧张和恐怖情绪,并有明显的生理表现,如失眠、出汗等,还会出现一些行为表现,如逃避、自责、自卑等。
训练中出现的心理情绪不是单一的,是由兴趣、愉快、好奇、焦虑等情绪组成的,只有合理整理这些情绪,才能对运动员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中,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到积极作用,愉快和焦虑只有在适宜的水平上才对训练起到促进作用,过低或过高都将阻碍学习。
2.2 训练教学中心理情绪调控的策略
在训练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应以理想的情绪整合效果为指导,灵活采取策略诱发调控运动员的情绪。
2.2.1 创愉悦感
愉悦是训练学习中很活跃很现实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的体育需求的带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主观体验。它有助于运动员形成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活动态度。愉悦感具有情境感,需要教练员在具体的训练中不断调控与把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训练内容与运动员积极情绪经验相一致。如选择运动员喜好的训练内容。(2)在训练中开展合作学习。如运用“小群体训练教学”。(3)激发学生的想象、幻想。如课间或课前观看一些精彩的比赛片段等。(4)运用趣味化、情景化的训练教学方式。
2.2.2 诱新奇感
好奇具有普遍性。但训练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的教学,认知的冲突并不十分明显。而且好奇是一种典型的短暂的情绪。所以,诱导运动员的新奇感并不容易。然而,身体体验中的变化、不一致性、不确定性。却是教练员可以把握的变量。因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情景,设置情节。如在跳远训练时,可以在一定远度范围设置一个“陷阱”情境,没过则会掉下去。(2)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如场地布置可突破常规。(3)变化刺激呈现的方式。如做夸张示范等。(4)变换教学方式,不断革新教法。
2.2.3 促成功感
所有积极的情绪,都建立在运动员品味到成功感的基础上。但更重要的是,只有人们知觉到目标所提供的挑战与他的相关技能相匹配,并最终达成目标时,才能产生成功感。只有在挑战和技能相匹配时,个体感到任务既能胜任又不是轻而易举的,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功,才能是个体体验到自我能力的肯定和自信的增加。因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确定的训练目标是运动员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太难也不太易,使运动员体验成功。(2)根据运动员能力水平差异调整运动员的训练目标,使运动员体验成功。(3)及时反馈,激发运动员的成功欲。(4)树立榜样,激发进取心。
2.2.4 设焦虑感
由于受竞赛心理学的影响,许多关于对训练活动中进行情绪调控的策略,大都强调消除紧张焦虑,只将焦虑看成一种负性情绪。其实在训练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是运动员的焦虑过低。其原因:一是运动员在思想上不太重视训练,积极性不高:二是训练活动中有着缓解焦虑情绪的功能。这一点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焦虑与训练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原理,一般认为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如跑、投等田径项目。因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提高任务的难度、艰度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2)强调组间竞赛,加强竞赛气氛。(3)提供成绩信息,及时反馈。
3 结语
一般来说,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的诱发策略、运动员的特点、运动员的情绪三者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这既是教练员调节运动员情绪促进训练教学的过程,也是运动员积极配合教练员,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提出的是,任何一项情绪调控情绪策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根据训练目标、运动员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等灵活采取调节情绪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正辉.浅谈训练教学的情感调控[J].中国学校体育,2000(2):24-25.
[2]洪小勒.训练教学中情感调控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1(2):33-34.
[3]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P328.
篇9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纪录片;受众诉求;研究方法;《姐妹》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教育、医疗、防止犯罪和吸毒行为,以及企业的管理等领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在我国传媒界近20年对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颇有成果,近几年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也开始有了萌芽,并且逐年上升[1],但是真正成为应用的理论仍然任重而道远[2]。在我国纪录片领域有意识地使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成果非常少见,一般采用传统的数字统计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大体上反映受众的好恶,但是却难以揭示好恶的根本原因,即受众的最根本诉求。在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的视阈下,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可以具体、细致地考查受众的诉求,弥补数字统计方法,以及社会学的以调查者为中心的调查问卷的不足,探索出一种更为具体、鲜明不受限制的以受众为中心的人文研究方法,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弥补长期以来对受众心态解读的忽视。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试图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纪录片受众分析的实践结合起来,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受众的诉求,及其隐藏其中的难以发现的本质,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广泛应用在纪录片或者其他影片的受众分析。
由于本文重点在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受文章篇幅所限,受众的样本选择以便于提取为原则,因此采用了网络和报纸上登载的自发性回应样本,且没有将受众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个性差异进行分类,但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它是继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第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后的“第三思潮”心理学,代表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由于罗杰斯的理论更多适用于心理治疗,因此本文对纪录片受众的研究主要使用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与自我实现的人的理论。
在马斯洛的这个理论中,将人的动机需要分为三大方面,即意动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人的意动需要即基本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马斯洛提出了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
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就是好奇心,马斯洛认为这是精神健康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些未知的知识和信息也是为了自身生存安全和不断发展的需要。纪录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关于审美的需要,至少对有些人来说是很强烈的,他们厌恶丑恶。
自我实现的人的理论认为:人类——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更多发掘、实现自身的潜能,趋向自我实现或丰满人性[3]P286。
利用马斯洛的这些理论,通过对受众言语的分析,可以直观表现特定纪录片满足了读者的哪些需求,并且可以认定纪录片所表达的这种需求的表述是成功的。
纪录片受众诉求研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尽量使用受众在没有外界的影响下对某部纪录片产生的情绪、想法等有关言语,作为受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的具体诉求,然后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分析归纳这些诉求所反映的属于人类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从而揭示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受众对纪录片的具体心理需求。
《姐妹》纪录片案例剖析
纪录片关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受到大众的赞誉,其中2004年至2005年上映的《姐妹》给许多普通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选择它作为个案研究,更能反映受众的诉求。
《姐妹》是2000年初至2003年底拍摄的。导演兼摄影李京红全天候跟踪片中人物,辗转5省7地后终于贴身拍摄下长达300个小时的素材,被剪辑成总长度13.5小时的《姐妹》[4]。该片以一间20多平方米的发廊为中心,记录了来自浙江衢州的一对亲姐妹章桦、章微及其招收的几名打工妹阿文、小芳、阿美等的真实故事。片中,主人公因坚持正规营业,拒绝而惨淡经营,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她们苦苦与命运抗争。2004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全国几十家电视台相继播出,收视率超过了本年度最火爆的电视剧①,被《南方周末》评为2004致敬之年度现场报道。
该片主要的传播媒介是电视,这部纪录片受众的调查对象以公开发表在媒体上的言论和情绪及其一些主要媒体的评论为主。
纪录片《姐妹》电视受众言论调查。据湖南公共频道公共事务部主任刘明君透露,《姐妹》播出两天来,频道的热线电话一直都没断过,工作人员接电话接到手软。短短两天,频道的短信平台收到的观众短信多达3万条,表达了对该片中发廊妹的同情和支持。[5]
浙江电视台:人们被五位姐妹的命运、故事、精神所深深吸引,在收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很多观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6]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家 心理咨询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西方,脱胎于哲学。自从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后,心理学就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咨询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西方心理学家们通过种种科学研究使心理学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使心理咨询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诚然,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主要在西方兴起发展,但是中国其实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哲学中就已经包含了心理学的思想,其中又属道家学说中研究的最为广泛深刻。先秦道家思想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
一.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道家的许多专著如《道德经》、《庄子》中都很多有关心理学的思想。比如说《道德经》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认识别人是智谋,认识自己是智慧。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向。不失所追随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不灭的人长寿。”这其实也是现代心理咨询中所倡导的,即认清自我,树立目标,知足常乐。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治疗核心便是探索来访者长期的隐藏的潜意识冲突,使其呈现出来,然后对其加以分析,使来访者对自我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解决现实心理冲突。这其实就是“自知者明”的具体体现。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所创建的意义治疗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这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学说中所追求的“所”、“道”其实都有生命的意义这一层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曾多次提到观、明、玄览。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感知,代表着感知觉;明是指明白、通达,代表着思维过程,玄览就是深观远照,从整体上去把握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总规律。这代表的是思维上升到高级的阶段,能够掌握事物的概念,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总的规律性。这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规律。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意思是说人形体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这与心理学中的所提到的身心健康论是一致的。人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中国心理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到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意义,业已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以及著作。尤其是申荷永关于精神分析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关于全人心理学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主讲的“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更是把大量的道家的理论和修炼的精华,用于人的调整。这里的“全人心理学”特指许金声提出的关于心理学研究体系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种开放的、究竟的、在对人的理解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态度。全人心理学认为,道家关于“道”的概念极为深邃、丰富。“道”是自有永有的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能够体悟、遵循者就是得道之人。
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在中国被重视,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也很早就对其展开了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多次说,他关于自我实现的概念来源于中国的道家的“无为”。他在晚年甚至预测心理学的第三种思潮将过渡到以“道”、“上帝”为中心的第四种思潮。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十分欣赏道家思想,在他的主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经》。例如,他在《存在之路》中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的治疗理念也正是如此。他在治疗中强调对当事人不干涉,对当事人真诚一致,给予当事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共情”。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写过关于道家的书。20世纪30年代,卡尔・荣格(Carl Jung)就对道家的内丹学进行研究,开启了心理学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理查德雌尔海姆(Richard Wilhelm)与荣格著有《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一书,使心理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不少西方人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中国的经典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荣格在这部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尝试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还从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诠释道家的修炼。从精神分析看,内丹中的“元神”对应于“无意识”,或者说以“无意识”状态存在。内丹中的“识神”对应于“意识”。无意识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的能量。修炼则是让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整合,开发出无意识的巨大能量。为此,精神分析也发展了一些路径和方法。荣格还曾用集体无意识理论理解了内丹学著作《太乙金华宗旨》中的超越现象,视之为一种无意识的表征。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是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鲁族地区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交流分析等心理学训练。他的“家庭系统排列”在处理个案时,让代表各自进入在家庭系统的位置,代表在这过程中常常能够体验到当事人的感觉。该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氛围和环境,让“道”来起作用。家庭系统排列由于行之有效,在世界风行,尤其是中国。海灵格说他的方法主要是受了道家的影响。家庭系统排列体现的是“道的力量,是中国老子的智慧”。
二.先秦道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咨询师在这里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医生的角色,而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对来访者的支持和帮助,使来访者发挥自己本身的潜能,从而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这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理念是相同的。道家主张:“自胜者强”便是这个意思。
其实道家学说中的很多理念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应该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事物的自然天性,森田疗法的重要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是这一原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体现在要遵循人体和自然的规律,咨询过程应当顺其自然,根据来访者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不应该急于求成,忽视来访者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列御寇》中说:“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这里的“诚”通“情”,“谍”通“泄”。是说一个人如果内心积郁,就会在体表上流露出来,旁人一看就知道。好比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的状态往往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表情、步态、动作可以加深对来访者内在状态的了解。《管子・白心篇》中说“卧名利者写生危。”意思就是醉心于名利的人,往往会为前途未卜而耽忧。《内业篇》中说“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这些剖析人们情绪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念跟现代心理咨询是一致的。现代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经常是由于过于看重名利,然后产生种种忧郁和怨愤的负面情绪,然后导致一些身心问题。如果加以引导,使其以一种道家的顺应与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便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暂时脱身出来,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清净,也即道家所说“心地清净为天下正”。道家学说认为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不好的事情可以变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心理咨询中一些极端不好的现象能向好的方面转化,关键是咨询师要善于引导。比如焦虑可应用于应对压力事件,抑郁可以有助于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事物在释放完能量后就会自然消亡,“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在心理咨询中对于一些不好的病症现象可以先充分去释放,然后再去解决它。
现代的性心理咨询、绘画治疗、书法治疗都与道家思想有关,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道家的理论理念。道家所推崇的一些锻炼方法,如气功、吐纳、太极拳剑等不仅可以用来强身健体,也可运用于心理治疗,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人群,可以通过自己勤加练习,做到自助自愈。道家所提倡的吐故纳新之术跟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腹式呼吸其实也是类似的原理。杨德森与张亚林所创立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就是脱胎于道家学说,其中的松静术、柔动术、病情分析会、保健心得志等都是根据道家文化所提出的一些治疗方法。
林语堂说过:“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说的就是道家学说对人心理所起的一种作用,现代心理咨询完全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采用更加合适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依据道家学说,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困扰。虽然心理咨询产生发展与西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人和西方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我们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理念,而从传统文化比如道家学说中去探寻,毫无疑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迟欣阳.道家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3]张金洪.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和治疗[J].才智.2009(31)
[4]杨树英.道家的心身观及其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