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力资本结构;异质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13-02
一、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本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这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共识,并成为各国大力发展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分布结构等,人力资本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人力资本总量的各层次或各类人力资本形式的构成比例关系。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主要途径包括教育、在职培训、迁移流动等,其中,教育是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结构无论对社会福利还是对生产的影响都是极端重要的。因此,建立模型分析不同受教育年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二、模型的建立
我们借鉴C-D生产函数,以我国1990―2005年的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托,建立如下经济增长实证模型,以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y=A0KαLβH1γ1H2γ2H3γ3
其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K和L分别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人数投入及学校正规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投入,H1、H2、H3分别表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其中,中等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专用性人力资本,体现在那些具有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人才身上,其所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垄断或特殊的优势,拥有递增的边际收益,属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范畴。α、β、γ为三个变量的参数,且满足0
ln(Y) =ln(A0)+αln(K)+βln(L)+ γ1ln(H1)+γ2ln(H2)+γ3ln(H3)(1)
■■=(γi×■■/■)(i= 1,2,3) (2)
若估计的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则通过(2)式可计算出各年不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2、■3分别表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3分别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在校人数1990―2005年年均增长率;y为国内生产总值1990―2005年年均增长率。本文通过SPSS13.0进行计量分析。
三、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计量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GDP数据。第二,劳动力人数投入:直接采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的就业人口数。第三,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投入:我们将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成三个层次,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教育,中等教育是以初等教育为基础的再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学以上教育,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各级学校在校人数。
本文采用中国1990―2005年的数据对所构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lnY=-18.904+0.624lnK+1.258lnL+0.893lnH1+0.12lnH2+0.012lnH3
(-3.343)(9.396)(3.677) (2.634)(1.075)(0.165)
R2=0.998F=1807.1
小括号内的数值为对应变量的t-检验值。通过对模型方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发现:
第一,模型的R2=0.99说明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Y残差的99.8%,仅有0.2%的残差由随机误差解释。F=1807.142说明全部变量与Y显著线性相关。因此,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是很好的。第二,模型中用中小学在校人数来代表初等人力资本投资,系数为正,在5%显著水平上显著,并且弹性系数最高。这说明初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第三,模型中用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代表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在5%显著水平上不显著。这反映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
由方程(2)可以分别计算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777%、1.958%、0.890%,可以看出,中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高等教育。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是不同的:中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高等教育的作用较小。基于这一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中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三个层次中最大,其属于异质型人才。因此,政府要加强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要鼓励居民投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应加强公共教育资助,但要突出中等教育。通过继续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不断减少“初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提升“中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对更高教育程度人力资本的需求。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应从以规模扩大求发展向以质量提高求发展转移,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保证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力资本。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淘汰不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教育培训机构,促使资源向高效的教育培训机构转移。同时,要赋予消费者自由选择权,使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教育培训机构和学习内容,迫使教育培训机构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们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需求为己任。还要建立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机制,若异质型人力资本定价存在激励,将激发人们对异质型人力资本投资的热情;反之,将限制人们投资的积极性。
第三,通过制度创新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较小,是由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滞后作用,以及高校教学体制转变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造成的。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不同:“中等教育”既通过技术创新,又通过最终产品生产作用于经济增长,而“高等教育”则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人力资本配置中,要注重提升研发部门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增加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中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这样,既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缓解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本尤其是创新型人力资本短缺“瓶颈”,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此,政府要积极培育全国性、开放性人力资本市场,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制”等措施,引导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J].理论前沿,2001,(5):12-14.
[2] 谭永生.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计量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6,(1):36.
[3] 彭子芫.人力资本投资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6,(22):33-34.
Analysis of the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YANG Jing,LIU Jun-xia
(Economy management school,Xi'an translation college,Xi'an 710105,China)
篇2
据IMF预计,美国扮演的全球经济“引擎”作用,将进一步增强,2014年英国经济将增长2.6%。撑美国经济持续上升的,已经不再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是逐渐恢复的国内消费动能。据美联储资金流向报告,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家庭的债务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这意味着,美国家庭不再都是净偿债,增加负债如杠杆的过程又重新开始了。不仅如此,美国的失业率也从2013年初的7.9%,下降到了年底的7%。正因如此,奥巴马在2013年终新闻会上称,2014年将是美国经济“突破性的一年”。
已经从“重症病房”转移到“普通病房”的欧洲经济,无疑将得到进一步的康复。观察发现,2014年堪称欧盟“改革年”,除了欧洲央行将对欧元区规模最大的130家银行展开全面压力测试,进而有效恢复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外,欧盟还将敦促债务国家经济结构改革,启动投资预算达770亿欧元的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建立预计带动90万个就业岗位的“单一数字市场”,为经济打造新增长点。不仅如此,欧盟将推进欧加、欧日、欧美自贸协定谈判,与中国也将开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而且前三项自贸谈判都有可能在2014年瓜熟蒂落。据欧盟预计,若数项自贸协议生效,将给欧盟带来每年2.2%的经济增长。由此,IMF预测,2014年欧元区将实现1%的正增长。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未来止跌企稳将是大概率事件。由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巴西释放出更大的投资能量,印度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俄罗斯推动经济均衡增长战略,“金砖四国”培植的内向性经济增长动能显著增强。IMF预测结论是,非洲国家2014年经济增速为4.7%,拉美地区达到3.2%。整体来看,2014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将上升到5.1%。
比较而言,未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将快于新兴市场国家,IMF推算,2014年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升到54%(按美元汇率计算);不过,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发达国家的贡献率降到35%,新兴市场的贡献率仍达65%,作为整体,新兴市场经济增长仍高于发达国家。因此,2014年世界经济将凭借“双引擎”一路快行。
在各大经济板块竞相拉动的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所能获得宽松货币政策(QE)能量并不会得到全面的稀释。虽然美联储从2014年1月开始逐渐缩减购债规模,但其强调超低利率将延续相当长时间。重要的是,欧盟、英国、日本等这些拥有国际货币发行权的经济体,不仅不会退出QE,而且有可能继续加码,发达经济体因为货币政策局部收紧所产生的冲击非常有限。
篇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十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史学科发展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59-72.
[2]《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赵福军.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阎三虎,骆华松,刘云.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4,02:246-249.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罗雨泽.中国利用外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4,09:8-11.
[6]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05:1-15+150.
[7]关庆凡,崔建伟.论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05:67-69.
篇4
2000年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虽然受到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欧元持续疲软以及股市剧烈动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世界经济增长率仍高达4.1%。其中,美国经济增长5.0%,日本经济增长为1.7%,欧盟经济增长为3.4%,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为3.2%。
2001年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预测的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3%和2.2%,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将比上年有大幅度的下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规模占世界经济的30%左右,美国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是导致世界经济减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97~1999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增长率在4%以上。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一路下滑,第四季度仅仅增长1.1%。
直观地看,其原因首先在于消费需求的萎缩。消费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是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自2000年美国股市暴跌以后,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账面财富损失达到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0%,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下降。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在2001年的7月和8月又分别下降2.6个和2.3个点,同年9月,受“9·11”事件影响又大幅度下降了16.4个点。消费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的急剧滑坡。其次,投资增长速度的急剧下挫,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衰退。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的企业投资增长速度从第一季度的21%猛跌至负数,负增长1.4%。随着企业投资的下降,从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美国共减少了38万个工作岗位。“9.11”事件又导致美国各航空公司及飞机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大量裁员。失业增加又加剧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下降。另外,“9·11”事件后,一部分资金为逃避风险撤离美国,这对美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日本经济近几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自1998年以来,日本政府采取了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效果不大。目前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高居10%,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130%,这两项指标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有增无减,日本16家大银行自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新增加的不良资产达到3.4万亿日元。预计在今后3年内必须处理的不良资产总额将达到12万亿日元。为此,小泉内阁采取改革优先的方针,积极改革财政金融管理体制,减弱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力度,以减少财政赤字和银行坏账,甚至不惜以经济低增长、负增长为代价,加大力度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但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还为时尚早。目前日本经济仍在下滑。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4—9月日本破产企业达9665家,同比增加了2%。其中,因企业无法继续经营而破产的占76.5%。结果导致失业不断增加,2001年7月份和8月份的失业率连续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另外,“9·11”事件及美国的军事行动将造成日本出口进一步下降,使本已陷入低迷的日本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欧盟经济现在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欧元区通货膨胀率趋于上升,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4%,为1999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欧洲央行确定的2%的目标。再加上石油价格上涨、疯牛病和口蹄疫的影响,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01年一季度,德国经济增长1.5%,英国经济增幅降至0.4%的低水平,法国经济仅比上季度增长0.5%,增长幅度都比上年下降。欧元区的经济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等指数从2001年1月以来连续下降,这说明欧元区消费需求不足。另外,欧元区的工业生产在2001年1—5月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0.5%、—0.3%、—0.7%、—0.1%,这表明经济正在陷入衰退状况。
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经济难有起色。其理由是:(1)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国际金融秩序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有可能导致新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秩序有了暂时的好转。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规范国际资本流动和限制金融投机活动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国际金融秩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2)“9·11”事件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消除。“9·11”事件不仅使美国经济受到冲击,也使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受到影响。要恢复市场和消费者信心需要较长时间。如果反恐怖战争持续时间太久,市场和消费者信心还会进一步减弱,这必将导致世界经济较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
二、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是相互影响的
(一)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难有起色,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会产生相当大的不利影响。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低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52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9%,如果加上由香港转出口美国的部分,估计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30%,约相当于上年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总和。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为24.2%,这与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上半年美国经济的高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2000年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当月达到51.93亿美元的高点,随着美国经济减速,2000年9月以后,中国对美国出口额逐月下降,到2001年2月份,已降到36.53亿美元。可见,中国对美国出口与美国经济呈明显的正相关。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必降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743亿美元,而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左右,中国对日本出口达4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日本经济下降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从过去的情况看,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长率与日本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程度很低,但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化因素,相关程度会有较大提高。日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诱导日元贬值,因此中国的对日出口可能面临着日本经济下滑和日元贬值的双重压力,从而可能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明显下降。
2.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经济增长率持续居世界前列,不仅在投资安全方面有保证,而且在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中也能获得可靠的收益。另外,中国加入了WTO,国内市场会进一步开放,对外商投资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从这些因素出发来分析,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在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这反而会使中国因其各方面的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国家而进一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9·11”事件以后,投资者更加关注投资的安全性,中国显然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际资本可能会因此而加快向中国流动:
(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也会对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在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对世界经济的隐定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发展的成果几乎在一夜间丧失了大半,经济恐慌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经济挺不住,人民币随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一同贬值,那么,金融危机的后果就会大大加深,势必对亚洲经济,以至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始终支撑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亚洲经济的尽快复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增加了大量价廉物美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使许多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扩大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从而使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能够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下面这个例子是很有说服力的。日本的出口,在2001年上半年大幅下降,如半导体及其半导体制造设备、IT产品等产品的出口降幅均在50%以上,尤其对美国、亚洲的出口都出现了急剧的下降。但在2001年的1—6月份,日本惟独对中国的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增幅达到16%,除了IT关联产品之外,连普通机床、运输机械、建筑机构等产品也出现了20%-30%的高增长。这由此激活了许多的日本企业,给日本增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从而使日本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另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投资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发达国家(地区)可以通过向中国投资而获利,世界经济也可以因此而受益。中国加入了WTO,会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经济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更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长远影响
篇5
中国经济究竟如何?类似话题一直颇受外界关注。这背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过去数年里,中国经济凭借着自身的优异表现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然而,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去年夏天对中国来说是个“多事之夏”:股市直线下跌,人民币贬值,实体经济发展也在放缓。因此,有人担心中国还能否担当起全球经济引擎的角色。
去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7%的增速放之全球主要经济体,依然名列前茅。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经济如今的体量,其所带来的增长规模更是惊人。去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30%左右。而稍早之前,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亦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如实现7%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7000亿美元,从而超过GDP增速高达14.2%的2007年。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遭遇到挑战,但正如所言,风物长宜放眼量。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
当前,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居民储蓄率高,消费潜力巨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不仅如此,中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把自身事情做好,就是对稳定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而且,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让更多国家分享自身发展的红利。
经济低迷时期,需求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未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对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倚重,中国将越来越多地扮演购买者的角色。
篇6
关键词:消费 投资 净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历年GDP中三大构成要素经济数据的描述
为了能从总体上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及其变化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1978-2012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支出法GDP数据,首先进行描述性分析。图1用曲线来表示历年来三大要素在GDP中构成比重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投资需求情况
从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结构来看,1978年以来,总体呈现出提高的态势,投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从1978年的38.2%提高到2012年的48.1%,年均资本形成率为38.78%。尤其是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高居47%以上,基本和最终消费率持平,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少见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内存在着正向联系的特征,即高投资促进高增长,这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为这些年来我国惊人增长所印证。2008年底,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直接投资方案,短期内对抑制经济下滑,带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格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会由于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而影响投资回报率的水平,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以及整个经济的停滞。
(二)消费需求情况
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与投资率相比较,我国的消费率则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消费支出率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下滑趋势明显。1978年我国的消费率为62.1%,其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为48.8%;然而到2012年,消费支出率下降到49.2,%,其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仅为35.7%,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维持在70%,投资率一般为20%左右,结构构成差异惊人。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突出问题是高投资、低消费的矛盾局面。消费增长速度,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率,容易导致的明显后果是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局面,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不一致,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在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造成将来经济的波动。
(三)出口需求情况
从净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净出口率具有非常明显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我国持续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2006-2008年这三年净出口占GDP比率达到了历年水平的峰值,平均为8.0%。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使得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规模逐年扩大,到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2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在2008年进出口率达到峰值以后,逐年开始明显下滑,从2009年4.3%,到2012年仅为2.7%,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说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增长减缓的情况下,想依靠出口拉动中国持续稳定增长不太实际,从长远来看,我国不宜走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综上分析可见,我国政府在2012年年底的十报告中指出的宏观战略目标是正确的,一国经济是一个完整体系,它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运行的,生产是基础,交换是条件,分配是结果,消费是最终目的。投资的提高要求相应的消费提高或者出口的提高,经济才能顺畅的运转循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各有各自的作用,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国际上大多数都主要是以消费带动经济循环,消费所占的贡献率最大,有的高达 90%以上,走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大要素拉动经济增长轨迹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各个要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再计算各个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提高的贡献和拉动率指标,用以测量出GDP增长量和增长率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要素各自的贡献和拉动程度。计算整理得出我国1978-2012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统计数据,见图2。
对上述图2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可见:1978年以来,消费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54.78%,年均标准差为16.13%,平均拉动率为5.39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39.45%,年均标准差为20.84%,平均拉动率为4.22个百分点;净出口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5.77%,年均标准差为22.72%,平均拉动率为0.31个百分点。
从图2上看,整个35年期间,三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时有交替。资本形成有时与最终消费对应互补,有时与最终消费合起来一起与净出口对应互补。应该说,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贡献率和拉动率最大,同时数据和图形也显示,其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程度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也是各要素中波动幅度最小的部分。如果分阶段来进行分析,2000年其贡献率基本一直低于投资的贡献率,反映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特征十分明显。尤其在2009年这个极端的年份,资本形成于净出口之间呈现非常显著的对应互补关系,国外市场需求疲软给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依赖国内加大投资弥补,资本形成对GDP增加的贡献率接近了90%,拉动程度为8.1个百分点。郑学工(2007)曾对中国和国际上多个其他国家的投资贡献率和消费贡献率进行了比较,文中指出“我国投资的贡献率比其它国家高,而消费的贡献率比其它国家低”,“1979-2005年,全球的投资贡献率为23.15%,消费贡献率为77.14%,几个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投资贡献率分别为20%、18.16%、
10.19%和26%,消费贡献率分别为 89.17%、73.16%、69.12%和91.18%;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投资贡献率分别为13.19%、24%、20.11%和27.15%,消费贡献率分别为82.16%、75%、70.13%和 69.11%。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的投资贡献率为35%,消费贡献率为57%左右,投资的贡献显然高于其它国家, 而消费的贡献则低于别国”。因此,如何转变增长模式,提高国内消费是我们将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外,关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外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一向被视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受到高度重视,然而经济运行指标显示,净出口贡献率和GDP的增长非强度相关。究其原因,我们知道净出口反映的是国外市场对本国产品的净需求,它是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的差额,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综合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首先,高投资、低消费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过度以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对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有限,并且可能会造成不良的恶果,尤其是在面临着挤占需求情况下,会产生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利润下降、失业增加局面。此外,投资激增可能会带来经济过热的问题,一般说来,投资源于储蓄,但我国实际是高投资与高储蓄并存。近年来居高不下的投资并非来自储蓄,而是源于央行货币的超额投放。需要补充的是,大量依靠投资拉动还会使目前已经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次,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果的手段,消费不足严重限制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和协调。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和效率。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以消费为支柱,消费要素所占的贡献率远大于其它要素,2012 年全球最终消费率平均接近85%,我国只有49%,相差巨大。在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最小,是经济增长中最为稳定的因素,而我国消费率偏低则严重削弱了这一稳定器的作用。消费率太低也反映国民福利水平低下,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会加剧消费与投资比例进一步失调,增强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使经济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最后,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最大,出口导向的模式难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出口受到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较多,过度依赖出口,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容易导致我国外部经济严重失衡。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口产品受阻,出口数量金额急剧下滑,外向型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在目前全球经济恢复形势尚不明朗的局面下,想要依靠出口拉动中国经济高增长已不太可能。
(二)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理性选择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主导型、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走以消费为主的发展道路,形成消费、投资、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首先,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非常广阔,而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消费潜力惊人,为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们应分析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提高中低层的收入水平;扩展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健全金融体系,建立现代消费文化消费观点等等,形成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形式。第二,降低投资率,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长期的高投资必然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投资与消费关系的不平衡。从国际情况和我国国情来看,投资率应该控制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下为宜,才能提高消费率,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要注重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医疗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从而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增加消费支出。第三,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过去我国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尤其是廉价劳动力优势基础上的外贸格局将不复存在,当务之急是促进出口结构的升级,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的能力,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借助市场多元化来规避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郑学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需求走势分析[J].统计研究,2007(9)
2.张需松.三大需求要素对我国GDP的贡献[J].宏观经济研究,2003(3)
篇7
论文摘要:人民币币值稳定孕育国际化的新优势;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企业“走出去”的新优势,孕育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优势,孕育我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孕育我国加速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的新优势,孕育我国吸引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使我国发展面临新挑战,但也带来了新机遇,而且这些新机遇正在孕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是研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中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的重大课题和中长期任务。从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后的形势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动向
发达经济体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要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经济总量的2/3以上。今后这种基本格局虽然不会改变,但以住房次级按揭贷款形式为标志的负债消费和过度消费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美国消费信贷2010年连续7个月放缓,美国民众的消费习惯有所改变,倾向于更为谨慎。在欧元区,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居民消费的低迷。而且,欧元区各国为了遏制债务危机所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如增加税收、减少补贴等,又对居民消费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日本,2010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表明,民间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民间企业投资和货物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仍然疲软。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缓慢复苏更多得益于投资与出口。美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美元贬值,加上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恢复并弱化了经济增长对消费拉动的依赖。2010年前三季度,美国个人消费的增长速度都低于私人国内投资和出口。2010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加速复苏主要得益于出口的迅速恢复。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
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扩大内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额从2008年的16099.6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2419.1亿美元,下降了22.9%。2006年和2007年中国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8.3%和15.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1个和2.0个百分点;而2008年至2010年,净出口的贡献率依次下降为1.7%、-41.8%和-3.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3.8和-0.3个百分点。相反,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增加。其他新兴市场国家2009年货物出口也都大幅度下降,如韩国下降13.7%、新加坡下降20.2%、印度尼西亚下降14.4%、印度下降15.3%、巴西下降22.7%、墨西哥下降21.1%、南非下降22.7%、俄罗斯下降35.7%。进入2010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内需出现增长势头,如俄罗斯1月-10月固定资本投资同比增长4.7%;巴西依靠内需拉动,前三季度实现了GDP同比增长8.4%。
资源输出国开始调整过度依赖资源出口的发展模式。最明显的是俄罗斯。2010年1月-10月,俄罗斯以美元计价的商品进口同比增长30%,出现了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以及经常项目顺差逆转的趋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资源输出国提高了本国固定资本形成额在GDP中的比重,如沙特从2008年的19.6%提高到2009年的24.8%,印度尼西亚从27.7%提高到31.1%。这表明,资源输出国的发展模式开始发生以增强内生动力为目标的转型。
挑战
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各国纷纷根据本国实际进行政策调整。这些调整有的将使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对我国发展形成新的挑战。
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不振使外需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减弱。这主要表现为全球贸易增长势头减缓。2010年以来,全球贸易量第一季度环比增长5.2%,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放缓至3.2%和0.9%。因而,我们对外需快速回升不应寄予过高期望,仍然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2010年8月以来,美国已经启动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开始酝酿2011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这导致美元对日元等西方货币一路下跌,并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201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已接近3%。人民币汇率上升,使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经营困难,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扩大内需更具有现实意义。
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出现上升趋势,对我国稳定物价形成新的压力。由于美元贬值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上升,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2010年,全球石油需求大幅上升,已恢复到衰退之前的峰值水平。世界市场谷物如小麦、玉米和大米的价格都出现上涨势头。受国际粮价上涨的压力,巴西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2010年以来上涨了6.59%,豆类价格翻了一番。2010年10月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CPI涨幅分别达到4.4%、5.2%、7.5%和9.8%。
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加大了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由于美元流动性泛滥,促使国际资本转向大宗商品,转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基础坚实的发展中国家,即出现了软货币向硬资产的转移。2010年三季度,约有115亿美元外资流向印度、印尼、韩国、菲律宾、我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等地的股市,是2010年二季度净流入20亿美元的5倍多。2010年前9个月,投资者已向新兴市场国家债券基金投入395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增速。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流动性过大、推高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处境。这不仅增加了宏观调控的成本,而且压缩了宏观调控的空间。
机遇
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使我国发展面临新挑战,但也带来了新机遇,而且这些新机遇正在孕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人民币币值稳定孕育国际化的新优势。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是减弱美元汇率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最终要靠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结算和支付的硬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历史性起点。2010年12月,中央银行宣布,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区域“版图”大幅度扩大后,试点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大为67359家。这将大大促进人民币结算业务跨越式发展,并加快把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随着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扩大,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持有人,有的还会以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2010年12月,白俄罗斯国家银行宣布,其11月国家外汇储备新增60亿元人民币。这是在货币互换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步骤。
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企业“走出去”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世界需求结构发生新变化。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量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超过50%,改写了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与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恢复缓慢形成对照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进入新的建设高峰期。这不仅产生商品和服务需求,而且产生对投资和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更大需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实力,而且工程建设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和优势。工程建设企业对外承包业务的发展,将带动出口贸易和实体投资的同步发展,成为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新纽带。
世界需求结构变化孕育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优势。世界需求结构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由于发达国家需求恢复缓慢,体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出口产品特别是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弹性变小,而体现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弹性变大。这种新的需求将带动我国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我国应利用这一机遇,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此外,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提高增长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成为重要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提出的低碳排放要求,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各类降低能耗和排放的新产品提出新的需求,从而带动这些新兴产业发展。
篇8
1中国橡胶工业的发展机遇
1.1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依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复合材料、高性能有机硅材料、节能环保材料、高性能氟硅材料、碳纤维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性能优良的增强纤维是将来工业的主要材料,而这些纤维和材料是骨架材料升级以后的材料,更与橡胶工业密切相关。虽然当前中国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碳纤维、芳纶等行业已获得很大发展,可是依旧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帮扶政策和支持政策的颁布,直接确定了新材料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空间,这些新材料将会在后期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橡胶行业改进原材料架构。
1.2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机遇《“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把废旧轮胎划入再生资源回收运用的范围,指出应让废旧轮胎回收标准化,大范围推广环境保护型再生胶等环保生产技艺,提升无害化运用程度。指出“制造、运用绿色再生胶”的必要性,把其国内橡胶整体运用领域的环境保护目标。《“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有助于推动国内轮胎的更替、升级,胶粉、再生橡胶等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
1.3技术进口及人才引进机遇自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经济格局逐步调整,我国可以利用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来争取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例如利用世界经济萧条的环境,来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员,进一步做好人才、技术等战略储备工作。橡胶工业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及高级人才,促进我国橡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的挑战
2.1缺少技术人才和创新力的挑战一些经济水平高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率在80%左右,而中国经济发展重点依靠投资和出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仅可以达到41%。橡胶行业发展,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更小。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20年要达到60%,但目前我国橡胶企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市场竞争特别残酷,创新力特别匮乏,科学技术投入很少,轮胎实验基地还没有建设完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国内橡胶公司新商品的开发和技术提升。轮胎技术提升是橡胶行业发展的重点,按照《欧洲橡胶杂志》的报道,2010年,全球几大型轮胎制造企业科学研究费用的开支大概是49.7亿美元,其中,倍耐力、普利司通的开发资本在企业营销收益中占比在3个百分点左右。增多科学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提升国内橡胶行业的科学技术提升促进作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2.2多因素成本上涨的挑战影响我国橡胶工业成本上涨的因素种类较多,例如劳动力费用大幅度上涨、橡胶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物流成本逐渐提高、环保及节能减排等成本的提高等,这些因素都会大幅度提高橡胶工业的生产成本,导致橡胶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
2.3缺乏技术人才及创新力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左右,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与出口,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只能达到41%,橡胶工业增长科技贡献率更低。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20年要达到60%,但目前我国橡胶企业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科技投入较少,轮胎试验场尚未建成,这就严重阻碍我国橡胶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及技术进步。轮胎技术进步是橡胶工业发展的关键,据《欧洲橡胶杂志》报道,2010年世界主要轮胎生产公司科研经费的支出约为49.7亿美元,其中,普利司通、米其林、倍耐力的研发费用占公司销售额的3%以上。增加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提高我国橡胶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4品牌影响力下降的挑战我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各行各业出现了诸多著名品牌。可是,立足于发展整体的角度,国内品牌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依旧担当着“全球加工厂”的身份,“中国制造”的商品随处可见,而“中国品牌”却十分少见。由此可知,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可是并非品牌强国。国内轮胎等橡胶商品出口在生产总量中大概占比40%,大部分公司均是贴牌出口且售价不高,和国际著名品牌比较,国内制造的商品售价相对较低,我国橡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严峻竞争。
2.5贸易摩擦加剧的挑战美国对华贸易态度一向强硬,后期估计还会沿着这一方向发展。值得轮胎行业关注的是,美国将成立新的贸易执法部门,中美贸易摩擦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极有可能影响到我国轮胎产业。美国制造业联盟曾批评我国对汽车工业的补助对美国产业产生不良影响,号召美国政府采用相应举措制约我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这就严重影响到我国轮胎等橡胶产品的出口。此外,欧盟贸易壁垒的阻碍及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保护跟风,更是大幅度增加了国内橡胶商品的出口压力,橡胶行业面对史无前例的贸易摩擦加重的挑战。
2.6轮胎市场规范化的挑战《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如果汽车产品出厂随车装设的轮胎存有质量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单位应当马上召回;假如不是随车装设的轮胎存有质量问题的,则由轮胎制造商召回。此管理条例的制定和实行,有效弥补了国内汽车召回行业的空白,召回管理条例由部门规章上升为法律法规的高度,该条例的实施对于轮胎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轮胎市场,促使轮胎企业对产品质量予以重视,加快橡胶行业的优胜劣汰。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经济周期 相关性 延展性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沿着其一定的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整体上呈现出“高位平缓”的特点,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千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总结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点、分析引起这些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预测今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以及总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和我国学者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通行做法,本文选用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来分析问题。采用“谷―谷”法(从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最低点到另一个最低点)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长率划分为四个周期:1982-1986年为第一个周期;1987-1989年为第二个周期;1990-2001年为第三个周期;2002年至今为第四个周期(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波动幅度大,周期短,前两个周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创造了12.3%的波幅,正如图1中出现的“高位―平缓”型波动。“高位”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力”增强,“平缓”说明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强。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刀阔斧让持久封闭的中国经济一时难以接受,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政策成效开始显现出来,百废待兴,以至于在1985年经济增长达到16.2%的高位,迫使中央“急刹车”。第二周期是第一周期的延续,其动力同样源自于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无限活力,但由于1989年经济自由化思潮的蔓延,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急速下滑。在第三周期中,市场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一次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下滑。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个周期主要是由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造成的,那么第四个周期则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无限机遇,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全面国际化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稳健而高速的国民经济增长之路,不断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神话。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大幅波动到高位稳定增长的一个优化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同时也经历了与世界经济相磨合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以及代表世界经济方向的美国欧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从几乎不相关到相关性小,再到相关性大的过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首先,对1980-2007年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增长率折线图进行分析(如图2)。
图2清楚的描绘出了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整个20世纪末期所表现出的大幅震荡与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很不协调,只有在进入新千年以后,其走势才出现趋同的迹象,也就是说,新千年以后我国经济才成为世界经济的一角,才真正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
为了再次验证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程度,笔者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对中国GDP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GDP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相关度检验,分析后得出的相关系数R2(见表1)。
表1相关系数反映出的我国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正好与第一个模型所显示的趋于一致。在上世纪末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很低,其发展的趋势几乎没有趋同性。而在新千年,即第四个周期开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达到0.7019的水平,欧盟的相关性也达到了0.5772的高位。之所以与美国的相关性没有显示出来,是因为次贷危机给美国造成了最为直接的经济下滑,这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是个特例。经济周期不能全面的反映两国经济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中美两国经济存在高相关性的事实。
第四个周期高相关性是有原因的。新世纪的到来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效,政府的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这一切让国外资本看见了中国开放的诚意,同时有WTO协议的保障,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FDI开始大量流入(如表2),并且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使外来者获得了真正的实惠,于是便出现了良性的循环,其他各种与国际相融合的项目也快速发展起来。就国内而言,全面融入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也看到了比国内市场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及国外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诱使国内企业大胆的尝试“走出去”战略。出口进口大幅度增长(见表2),技术、管理、理念的革新,人才的交流如火如荼。所以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保持着极大的相关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官方网站,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依据当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中间价(人民币兑美元)计算得出。)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下,这种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度能不能延续下去,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在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国内外多种因素。
国内因素。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市场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产品、技术等)。中国内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内需增长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空间大,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中国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达不到的。所有这些因素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国际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200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增长屡屡突破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美国,通过降低储备率等措施以及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的增长已经填补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第三季度GDP增长3.9%)。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刚走出来,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整合效果凸显,经济增长同样强劲,2006年出现3.2%的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不会低于3%。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砖四国”2006年的增长贡献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东盟经济发展前景明朗,非洲经济也出现的久违的好转。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世界经济只会平缓的波动,预计2007、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5%。这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一轮周期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波动性将会与世界经济保持更加紧密的关联性。世界经济的增长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和空间,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合轨迹。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但同样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会与美国一样决定世界经济的走向。尽管在今后的几年我国经济形势可能进入温和调整期(明年下半年或后年),但新一轮周期将会延续,我国经济将继续在高位平稳波动并与世界经济的波动遥相辉映,并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铂金:宏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Nordhaus W: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J].Reveiw of Economic Studies,1975.
[4] 王少平:我国实际GDP的时间趋势与周期演变[J].经济研究,1999(7).
[5] 邹卫星、房林: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可持续性与潜在增长率估算:一个综述[J].经济学家,2007(4).
[6] 王守坤、常云昆、梁文凤:中国GDP年度数据的周期性分解与制度阐释:1978-2005[J].经济学家,2007(4).
[7] 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2003(3).
[8] 任志祥: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
[9] 姚红烈: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0] 崔友平: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11] 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4).
[12] 余芳东: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度以及中国贡献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7(10).
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10-03
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国际竞争逐渐激烈,知识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越来越关注,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作用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它们各自对增长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国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的改变,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会有所不同,因而其经济增长方式也会发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各种要素在经济增长中贡献大小的转变,随着世界范围内竞争的日益激烈,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规模增加推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保持其持续性和长期性。
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索洛(1956)的研究首次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1]。丹尼森(1985)分析了1929-198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因素,并指出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2]。格里利彻斯(1986)也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过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的增加和生产率提高均有关系[3]。我国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丰富。李京文等经济学者(1993)与美国的乔根森、日本的黑田昌裕等人合作编著的《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对我国的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4]。此外,谢千里等(1995)、郑玉歆(1999)、王小鲁(2000)、张军和施少华(2003)、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等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5-9]。笔者将对采用OECD推荐增长核算方法,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要素贡献进行实际估算,从而分析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估算方法
在要素的增长贡献分析中,增长核算方法显然更具有国际对比性。美国劳工统计局(BLS)从1983年开始公布用增长核算方法估计的美国全要素生产率,OECD每年公布的其成员国生产率数据也均是基于增长核算方法测算的,因此用增长核算方法有利于我国生产率估算结果的国际比较。笔者所用估算方法为增长核算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
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H,则增加值可以表示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时间的函数。
Q=H(k1,k2,L kn;l1,l2,L lm;T)(1)
Q表示增加值,k1,k2,L kn表示不同种类的资本投入,l1,l2,L lm表示不同种类的劳动投入,T表示时间。假设各种类型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可以加总为单一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指数,用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则生产函数就可以表示为:
Q=AF(K,L,T)(2)
将(2)式用超越对数函数形式表示,增加值增长就等于两种投入指数的贡献和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之和。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每种投入的产出弹性等于该投入占总产出的份额,在规模效益不变时各种投入弹性之和恰等于1,这样可以得到:
ln■=ln■+Vkln■+VLln■(3)
ln(At/At-1)反映生产率的增长,VKln(Kt/Kt-1)反映资本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VLln(Lt/Lt-1)反映劳动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VK+VL=1。所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ln■=ln■-VKln■-VLln■(4)
在求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计算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分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估算采用数据说明
在经济增长分析中,产出的衡量基本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但要素投入的衡量则更为复杂并且存在争议。对于劳动投入的最理想度量是标准劳动时间,这在生产率测算比较成熟的国家有详细的调查数据,但我国在这方面的数据基础非常薄弱,因此文献中多用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等指标来代替。当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率测算后,教育总年限、加权教育成本和人力资本指数等指标被用来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物质资本投入的衡量同样是一大难题。资本投入被定义为资本存量所提供的资本服务流。中国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对于资本投入多是采用资本存量总额或者资本存量净额来衡量,如叶裕民(2002)、肖红叶和郝枫(2004)等均用资本存量净额作为资本投入的度量[10-11]。
考虑到数据的约束,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2]的数据对我国1995-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各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生产函数中的因变量产出用增加值来衡量,总量层面增加值即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需要扣除价格变化的影响,因此采用按照不变价推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中,劳动投入的衡量指标有经济活动人口、从业人数与标准劳动时间等。标准劳动时间是最适宜的指标,但标准劳动时间的测算需要得到各类人群的工作时间与劳动报酬,鉴于资料的可得性,笔者采用了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的衡量指标,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对于资本投入,笔者按照OECD《生产率测算手册》推荐方法[13]估算了我国的资本服务物量指数作为其增长情况的衡量。资本服务是每一时期从资本资产流向生产过程的生产投入。在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作用和劳动力的作用类似,劳动力是提供劳动服务的载体,而资本存量也是提供资本服务的载体。当要考虑某一资产对生产过程的贡献时,资产所产出的相应的资本服务的价值是最好的衡量,资本服务物量指数则反映了资本服务的数量变化。
对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即投入要素份额的确定。在生产函数中,要素的产出弹性直接影响着不同要素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估计要素产出弹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方法,一种是收入份额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回归方法只需要得到相关总量数据即可进行,简单直接,但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假设要素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如C-D生产函数),估计需要满足模型的假设。在实际的经济增长中,不同要素的份额会随时间不断变化,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而收入份额法直接根据统计数据得出产出弹性,不需要估计,各种投入要素份额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方法同样需要假设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变的规模收益。在OECD(2001)《生产率测算手册》中将收入份额法作为要素产出弹性的推荐使用方法。因此本文也使用收入份额法。由于无法获得收入份额法所需的所有数据,笔者根据可得数据作出了处理。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得到各年份劳动者报酬与对应净增加值,然后用劳动者报酬占净增加值比重作为劳动投入的份额VL,根据规模报酬不变,求得资本投入的份额VK=1-VL,一共得到5年的劳动投入份额,对于两年间的中间年份份额用两年的平均比重来替代,并假设2005年以后的份额与2005年相同。
三、估算结果和政策建议
表1给出了产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估算结果。从结果来看,我国1995年以来,劳动投入指数比较稳定。而资本投入指数波动较大,1995-2000年资本投入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2000年以后则快速增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我国生产率一直在改善,技术进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该数据呈现出下降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投入要素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笔者计算了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2中劳动贡献率为劳动贡献占产出增长的比重,其中劳动贡献为劳动份额乘以劳动投入指数,资本贡献率和生产率贡献率按类似方法求得。
估算结果反映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43%,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分别贡献了60.95%和32.61%,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资本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从1995-1999年的46.60%增加到2000-2007年的69.19%,说明近年来资本投入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增长对资本投入的依赖逐渐加重。生产率增长对经济的贡献表现出下降趋势,2000年至今的生产率平均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45.07%下降到25.47%,加上资本贡献率的不断增加,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属于投入驱动型经济增长。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现代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与知识创新。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更大力度地推进技术进步,要积极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从而将我国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促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更多依赖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的长期竞争力,并发展为一种资源环境友好型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Solow Robert.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1):65-94.
[2]Edward Denison. Tren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1929-1982[M].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1985.
[3]Griliches. Z.,Productivity,R&D 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1):141-154.
[4]李京文,D.乔根森,郑友敬,黑田昌裕,等.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12).
[6]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J].经济研究,1999,(5).
[7]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
[8]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
[9]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我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6).
[10]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3).
[11]肖红叶,郝枫.京津沪资本存量估算与经济增长因素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2004,(7).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3]OECD, Measuring Productivity-Measurement of Aggregate and Industry-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M].France:2001.
Factor Input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Ye Fanni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