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

篇1

一、各大洲人口增长的特点

1.欧洲人口增长缺乏动力:二战结束后,欧洲人口经历短期婴儿潮,随后迅速下降。目前,欧洲人口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且未来将长期维持负增长。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成为欧洲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欧洲各国普遍出现人口增长乏力的现象:2010-2015年,欧洲4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9个国家或地区出现人口人口负增长,最为严重的是东欧和南欧地区,2010-2015年,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率分别为-1.12‰和-1.32 ‰。人口增长率超过10 ‰的国家只有3个。

2.亚洲人口规模最大,但增速快速下降:亚洲人口增长率从1985年前20‰的高水平快速下降到目前的10 ‰以下,到2050年将接近零增长。但由于亚洲人口规模庞大,年龄结构较年轻,未来一段时间,亚洲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仍然较高。中、印两大人口大国在亚洲人口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和印度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都处于亚洲,在过去60多年中,亚洲人口共增长30亿人,中印两国人口增长了17.7亿人,占了全亚洲人口增长的60%。

3.非洲人口增长势头强劲:非洲人口从1950年的2.3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11.9亿人,增长了近4倍。从趋势上看,与其他各大洲不同的是,非洲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内几乎仍将保持指数增长。

4.北美洲、大洋洲人口稳定中低水平增长:婴儿潮过去之后,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但与欧洲不同,没有出现人口增长缺乏动力的现象。未来几十年,两个洲的人口增长将稳定在5‰~10‰中低水平,人口规模平稳缓慢增加。

未来人口大国排序将发生变化,人口过亿国家继续增加:根据联合过预测,印度将于2022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50年,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将达到18个,俄罗斯将失去世界前十的人口大国地位。

二、世界人口生育的形势及生育政策类型

世界人口生育的形势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纵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的历程,能够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之间的确存在密切联系,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处于多元变化中的复杂关系,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水平变迁之间也并非一直存在负向关系,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到某一层境界后,二者之间便可能出现正向关系 。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本国民众的生育状况是有所干预的,根据各国政府对本国民众生育行为的干预情况,可将生育政策大体分为四类: ①鼓励型;②维持型;③抑制型;④不干预型。

三、2016年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我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运行和结构调整,从目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今年世界经济运行将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一是世界经济贸易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二是主要经济体走势将进一步分化。三是国际金融市场调整波动可能加大。四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仍不稳定。五是全球产业重组和产业链布局调整步伐加快。

总体看,我国的外部发展环境依然复杂多变。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外部发展环境有望保持和平稳定,有利于我国继续发展。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和变革期,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带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的状况短期难以改观,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也在增多。

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2015年毛入学率40.0%,已进入“大众式”教育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7年升至2015年的10.2年,预计2020年将达10.8年,2050年达12.9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和教育结构优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为能完成两个百年计划,保持世界大经济体地位,适应引领时代的趋势,在未来提高人口综能力合应注重以下方向培养:

人口素质提高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人口素质制约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人口素质越高,人民就越是能摈弃落后的、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越能创造、接受先进的、积极的思想观点和文化。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以人力资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培育人才红利效益显著,人口红利是以人口数量取胜,而人才红利才是以人口素质取胜,从人力强国到人才强国,大幅提高人力资本和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社会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社会事业包括文化教育事业、卫生体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文化教育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文化教育事业愈发展,可以避免早婚早育,生育观念会改变。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可以促成就业,可以提高时间价值,可以促进个人价值观的转变、重视个人事业的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可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减少人口死亡,使孩子质量对数量产生替代效应。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社会保障事业愈发展愈能促进人口的发展。主要是使养老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实现少生,优生、优育、敢生,提高人口素质。

篇2

创新戒毒工作理念。

       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的直接受害者和特殊病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治疗、康复要坚持以人为本,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关爱,充分调动他们戒断毒瘾的自觉性。要树立科学戒毒理念。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断毒瘾有其内在的规律,不能凭简单的强制约束和行政命令来实现,要自觉把握并遵循科学规律,采用科学、规范的戒毒技术和方法。要树立综合矫治理念。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对戒毒人员的教育戒治作为中心任务,综合运用管理、教育、治疗、康复等手段,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

探索科学方式方法。

       吸毒成瘾是一种需要治疗的、反复发作的脑疾病,戒毒人员是药物成瘾病人,必须探索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戒毒工作特点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不断创新管理、教育方式方法,根据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和指导支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不同性质、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戒毒人员吸食的种类、成瘾程度、心理行为特征等,健全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戒治方式方法,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药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脱毒治疗、心理矫治、危害教育、身体康复训练等戒毒方式方法。

       要积极争取戒毒人员家庭、所在社区和单位的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戒毒工作,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实现最佳戒毒效果。要进一步加强戒毒模式探索实践,根据戒毒人员戒毒阶段、成瘾程度、吸食类型等不同情况,探索建立相应模式。要对戒毒模式进行认真总结,提炼出能够普遍适用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具有司法行政工作特色的戒毒模式。

篇3

关键词:钬激光急性肾功能衰竭碎石术周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8-02

上尿路结石梗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传统治疗方法,往往需要多次手术,创伤较大。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是微创手术中较好的一种方法,我科自2008年7月—2011年7月共收治患者27例,治疗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2~75岁(平均45.5岁),双侧输尿管结石14例,2例既往有一侧肾切除手术史,一侧输尿管结石对侧肾结石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7例,输尿管下段结石10例,双侧肾萎缩2例,少尿18例(2~8d),尿量100~350ml/d,无尿9例(1~5d),血尿素氮(BUN)15~62.5mmol/l,平均24.8mmol/l,血肌酐(Cr)347~1520mmol/l,平均597mmol/l,血钾75.5mmol/l,11例有不同程度贫血,16例有不同程度水肿,腹部平片(KUB)显示阳性结石21例,6例B超提示有结石,KUB未发现结石后经CT扫描确诊,B超提示23例有不同程度肾积尿,4例曾有ESWL治疗史。

1.2治疗方法。术前预防感染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截石位行输尿管镜检查,灌注泵低压灌注,班马导丝引导下沿输尿管走形向上检查,发现结石后用钬激光光纤将结石粉碎至2mm以下,碎石后留置F5~F7双“J”管,1~2月后拔除。

2周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心理护理:钬激光腔内碎石术是新技术,患者对其缺乏了解,担心效果、副作用、费用等。术前应充分告知患者钬激光的工作原理、手术步骤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2.2术前准备。做好膀胱镜、泌尿系B超、泌尿系造影等特殊检查,判断结石性质,术前常规行会备皮,常规禁食12h,禁饮6h,行普通灌肠一次,常规药物过敏试验。

2.3术后护理。①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平卧6小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每半小时测量并记录一次。②饮食护理:术后禁食12h,禁饮6h。12h后流质饮食,24h后改半流质饮食,再逐渐给予进普通饮食,每天饮水2000ml以上,以促进结石排出,防止尿路感染。③卧位:术后平卧6小时候取半卧位,24h内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④管道的护理:尿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畅通,避免管道扭曲、堵塞、脱出,翻身及过度牵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定时挤捏引流管,以防血块堵塞。留置尿管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并用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16万单位行膀冲2次。部分病人术中放入双“J”管,术后1~2周可拔除,如有明显肉芽组织增生3~4周后拔除,部分带双“J”管出院者,嘱其注意休息,并在出院两周后行膀胱镜拔除。⑤尿液观察:术后排尿血尿尿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为正常,若血尿较多或加重时应及时处理。指导患者排尿于透明容器,过滤网过滤,观察残余结石的排出情况。一般尿管留置时间为3~5d,如血尿颜色加深,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⑥心衰、肺水肿:由于在手术过程中经冲注生理盐水,对于年老体弱的或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可能引起心衰、肺水肿,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3结果

本组27例均解除梗阻并留置双“J”管,25例一次性碎石成功,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上行入肾盂内,术后带管行ESWL,Cr恢复正常,1例术后3月查血BUN、Cr仍提示轻度肾功能不全,术后一周25例复查结石基本排清,2例输尿管结石上行入肾盂在术后半月带管碎石,结石排出,3例对侧肾结石者肾功能恢复正常后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后发热2例,行抗感染治疗后缓解,4例合并息肉者一并1月激光消融,住院时间7~10d,平均8d。

4出院健康指导

告知患者保持尿道口清洁,注意休息。观察尿液颜色,多饮水,日排尿量应达2000ml,不宜饮用生水和含钙量较高的水。及时排尿和多运动。给予患者饮食指导,限制磷酸的摄入。少吃含草酸、钙多及辛辣食品。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石复发或输尿管狭窄的发生,检查有无结石复发及肾积水的发生。

5讨论

上尿路结石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积极行外科治疗,及时解除梗阻,挽救肾功能。及时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我们通过本组27例资料分析认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存在以下优点:①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创伤小、住院时间短;②结石粉碎率高,可同时消融输尿管息肉;③可同时处理双侧病变;④激光碎石时间短、损伤小、输尿管水肿轻,有利于结石排净;是治疗上尿路结石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正泉,杨嗣星等.尿路结石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手术治疗.临床外科杂志.2001.8(9).79~80

[2]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77~1778

[3]刘红云,邹蓉,励惠君.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6(5):24~25

[4]李蕾,张思思.钬激光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3,4(4):103~104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复合型 创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人才资源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而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培养的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更是推动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影响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进程,发挥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

二、国内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在课程结构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师资建设、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无疑限制了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时,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心,应该大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解决国内对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的需求问题。

三、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带来的借鉴与启发

历数国外关于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著名的主要有:德国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英国在职业教育中卓见成效的BTEC课程模式以及美国整套完备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它们的高职教育模式之所以闻名,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指的是人才培训过程是由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共同完成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它的学制为2—3.5 年,其中,教学更加侧重实践,约60%—70%时间参与了企业实践, 剩下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它的课程设计参照职业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英国在职业教育中的BTEC课程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主要有六个特点,分别是重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课程结构、模块式的课程管理、实行弹性选课和学分制课程、一切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及综合性的课业考核评价。这六个特点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实际性和灵活性,保证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保证了课程的实用性,也利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

3.美国完备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占据重要地位。美国的高职教育历史较久,因此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模式也最为完备。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政府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每年从州政府到联邦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发展高职教育,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

以上三种模式,给我国的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借鉴与启发呢?主要有下面几点:

1.采用产学结合的模式: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高职院校在培养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运用“四六分”或者“三七分”的方式,将时间分割为理论学习和时间操作两部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切实掌握技能。

2.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高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从多专业渗透出发,遵守专业关联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实用和够用原则和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利用多专业渗透教学内容的方式,保证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专业性。

3.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和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必须大力挖掘优秀的教师队伍,包括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有多年从业、创业经验的实践人员,或者开设网络课程,引入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4.争取政府支持,投入更多教育经费: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应该重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增加财政支持,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鼓励高职教育的发展。

5.实施科学、严格的学业考评:这项措施有利于学生用正确、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身的就业技能,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不忘坚实基础,为学业考评、就业考核做好准备。

高职院校培养的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意义。目前只有改善国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高技能创业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使国家经济步入新的阶梯。

参考文献

[1]李毅坚.中新两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科技视界, 2012(08).

[2]龙麟,周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 2010(10).

[3]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篇5

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2006年,世界经济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强劲增长,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依然良好。从多种因素来看,虽然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变数仍是美国经济和油价的高企,但无论美国经济增长是否减缓,油价波动是否剧烈,世界经济依然保持着适度的增长。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看,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和想象的要弱。油价上涨是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以及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地区局势造成的,并非供应不足,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另外,虽然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但由于进入了增长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保持温和增长的影响,因此总体走势被多数国际组织和机构看好,各种预测较为乐观。汇集各有关机构的评估,普遍结论是: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6年的增长高峰有所减缓,但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增速可能在3.4%到4.8%之间。尽管目前各方面的预测只能作为参考,但可以断定,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幅度不会有大的出入。与此同时,未来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但可以确定的是:2007年将是世界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一年,世界经济处在一个较快、较长的发展阶段和繁荣时期。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9月份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联合国贸发会议认定的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最终为4%),为3.4%。由于美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了3.9%,但次级债危机潜在的威胁并未消除,经济增长下滑有可能在今后显现出来),因此联合国贸发会议对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判断较为谨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样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认定的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4%),为5.2%,与此前的预测相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尽管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攀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美国次级债风波的蔓延和影响,但世界经济总体活力并没有明显减弱,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由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较为乐观。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形势分别做出评价: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仍将是东亚和南亚,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分别为10.5%和8.5%;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上年的3.3%减缓到2%;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水平高于美国,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8%和2.3%;非洲的增长率将达到6%;拉美和西亚的增长虽略有下降,但增长率将接近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5%,低于上年的2.9%。其中美国的增长率为1.9%,低于上年的2.9%;欧元区增长率为2.5%,低于上年的2.8%(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增长率都将低于上年);日本的增长率为2.6%,保持了五年的延续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9.8%,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中国的增长率将达到11.5%;拉美地区的增长率为5%,低于上年的5.5%;中东地区的增长率均为5.9%,高于上年的5.6%;独联体的增长率为7.8%,略高于上年的7.7%;中东欧的增长率为5.8%,低于上年的6.3%;非洲的增长率为5.7%,略高于上年的5.6%。

2007年,在西方世界陷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漩涡的背景下,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对2007年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体增长的预测看,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引擎力正逐步下降,而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们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近年来亚洲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全球增长的一半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此同时,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经济在拖累全球经济多年后,显然已经摆脱长期低迷阴影的笼罩,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强劲增长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拉美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连续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依据权威机构对全球经济的综合评估,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带来的冲击,将是未来发展中经济体不可回避的严峻考验。

二、经济安全形势

从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风险仍然来自金融和能源安全领域,其中包括全球股市、尚未消除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冲击,以及金融、能源领域的新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它们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当前,金融和能源领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和有关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导致各国间经济往来充满了矛盾和摩擦,构成了全球性经济问题,并加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恶化,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能超过9000亿美元,而欧洲、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顺差相应增加。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过快,而日本、德国以及中国等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美国对外净负债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四分之一,其债权国主要是日本、欧洲国家和中国以及石油出口国。而美国贸易逆差又成为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而美元贬值又加剧了其内部失衡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前美元贬值已成为长期趋势,这使美元地位产生动摇,导致近年来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美元贬值加剧带来的风险在全球不断蔓延。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十分突出,国际贸易政策上的纠纷和冲突频繁,这些冲突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以及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全球经济能在高度失衡的状态下保持增长,部分原因就在于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这使得全球利率保持低位、美元保持强势、高油价对通胀的影响也被商品价格下降所抵消。然而,经济失衡的根本性矛盾越积越深,其可能引发的无序调整是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在全球贸易失衡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背景下,由此诱发的连锁反应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环境恶化,并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失衡在世界各国间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最为突出的是加剧了贸易摩擦、对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产生了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利率水平在失衡的两极间存在着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由于各国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差额和息差,以及资本的大规模跨境流动,使得汇率问题成为有关国家争执的焦点,并导致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全球性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二)全球股市的泡沫风险

屡创新高的全球股市也随之积累了大量的泡沫,全球股市多次厄运再现。2007年以来全球股市的繁荣与泡沫现象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股市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股市的脉络,股市的大幅度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2007年初以来全球股市波动的原因,除了近年来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股票的泡沫成分在过去的几年逐步增大,风险也在增大,股市的全面回调也在情理之中。近年来,全球股市始终潜伏着隐患,股市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股票行情便急剧变化,股市也骤然风雨飘摇。由于全球股市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和蔓延至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它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更为剧烈,特别是货币市场。目前国际货币市场危机隐患无处不在,随时有可能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人担心,由于全球金融形势依旧严峻,全球股市的频繁波动使股市风险更加险恶,因此全球股市活跃与繁荣趋势能持续多久,尚难预料。如果全球股市反复振荡,将使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可能因此风雨飘摇。

全球股市的波动影响所及囊括了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影响更为剧烈。从以往的教训和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或地区性货币变化牵动着全球股市,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双双出现联动性影响和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潜伏的危机有可能是全球股市动荡风波未息,接踵而来的便是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而货币市场的波动又反作用于股市,同时随着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必然会卷土重来,这种相互影响和冲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尤为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将有可能导致股市和货币市场轮番动荡的恶性循环,从而诱发全球金融领域的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蔓延

美国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级贷款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及金融市场动荡,全球信贷危机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使金融系统性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次级贷款危机蔓延西方世界的背景下,尽管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相对稳定,全球股市异常繁荣和活跃,没有发生全球范围的金融恐慌和灾难,但世界各地区在资本市场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隐患,次级贷款危机带来的风险还未全部释放。特别是由于美国次级贷款风波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此,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和人士多次提出警告,声称下次世界经济危机很有可能从金融领域开始。目前,世界经济不稳定首先来自全球金融体系,美国处于资产“泡沫”破灭的困境,由于房地产下滑造成了金融领域的振荡,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金融体系捉襟见肘,大量无法追回的贷款使多家债权银行陷入资金困境。无独有偶,近年来美国在外资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使美国资本市场风险日益增大,这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另外,一些国家受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余波的影响,脆弱的金融体制逐渐显现出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尽管近年来汇率变动相对稳定和有序,符合改革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基本面。但2007年以来,美元贬值步伐正在加快,特别是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的预期已经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上驱动美元持续走软的一个主要因素,存在着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一旦出现新一轮的大幅度贬值,将严重动摇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出现美元抛售失控的风险,使各国货币抵御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冲击压力不断增大。次级贷款危机继续恶化的潜在风险和美元下跌带来的隐患随时有可能引发地区性和局部金融危机,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安全状况,同时也将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

(四)油价上涨的不良影响

2007年,在中东形势进一步动荡、全球石油需求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到11月份国际油价一度直逼每桶100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涨幅超过了40%,创造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目前油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带来的影响,如全球反恐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伊朗核问题解决未果、主要原油出口国国内局势时有动荡等,都对近期国际油价有着直接影响。从目前的石油供给情况看,中东局势动荡和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生产的后续能力,石油供应状况不稳定将导致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油价的浮动范围从2006年的每桶65到70美元提高到90至95美元,甚至将超过95美元,油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对油价上涨的承受能力远比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大大加强,但仍有人担心全球经济因油价上涨而陷入严重衰退的噩梦有可能会再次重演,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承受多重压力。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石油价格上涨将对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导致全球通货膨胀上扬、抑制资本投资的增加、削弱消费开支的增长、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制约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能源机构确定的能源安全定义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合理的价格;二是供给充足。从目前的石油安全机制看,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没有充足的能源储备更容易受到油价上涨的冲击,特别是经济比较脆弱的国家和地区。种种迹象表明,如果国际油价继续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或无止境地上涨下去,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将是严重的打击,能源安全问题进一步凸现。

(五)美元汇率下跌带来的风险

2007年,国际货币市场有五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1. 国际货币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依然是影响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市场汇率变化的核心因素。

一年来,美元汇率走势始终在下跌通道,其中美元兑欧元、英镑和加拿大元以及人民币等货币的汇率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仅相对日元有所升值)。美元汇率的波动一方面表现为市场投机性因素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导致国际外汇市场中积累的金融风险更加突出。

2.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公布的就业、房屋销售数据、消费信心指数等重要经济指标比较疲软,表明次级贷款危机有蔓延和加深的迹象,美国经济下滑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了化解次级债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保证美国经济平稳运行,2007年9月和10月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虽然降息有助于美国规避经济衰退的风险,但受其影响打压了美元汇率,导致世界各国货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3. 美元汇率下跌导致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呈现上涨之势。

2007年,受美元汇率与利率变化和全球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上扬,以及一些国家增持黄金储备和需求增加的影响,再加上投机因素,推动了国际期货市场上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振荡走高(到11月黄金价格突破了800美元的关口)。黄金在拥有巨大投资空间的同时也暗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4. 美元汇率下跌因素强化了国际油价的上涨趋势。

2007年国际油价上涨除了中东局势恶化的地缘政治因素和供需失衡以及投机对油价波动起到的推波助澜的影响外,石油美元效应加大也刺激了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和石油美元与石油欧元之间转换导致了主要货币间的搏弈,并刺激油价上涨。

篇6

一、新时期必须用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考虑流通的战略定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经济格局对经济学理论,对各国的经济运行模式,对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许多重大的亟待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实际上不仅关系到世界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历程,回顾流通领域60年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30年,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未来30年,我国将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目前,我国正处在这样的转型期。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在这轮经济危机中我国表现得很出色,国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世界也对中国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流通理论和流通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对一些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世界看,还没有一门成熟的现代流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有微观经济学,还有各种门类的经济学,但是却没有一整套的现代流通经济学。

从世界发展的进程来看,制造业的发展先于流通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值已经占到世界生产总值的10%,但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严重滞后,流通能力还相对比较落后。

大家知道,尽管发生了金融危机,尽管美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毫无疑问的是,美国目前仍然是第一经济大国。本人认为,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不仅表现为它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它还有一个很突出或者说非常突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流通竞争力。现代流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是软竞争力。目前,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值的比重是25%,但其流通中的货币占世界货币储备量的60%以上,占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分布的60%以上,其资本市场的市值加上期货市场的市值,再加上债券市场的市值也占全球的6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国际上仍然具有最大的优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美元就会贬值;石油价格上涨的时候,美元就会贬值;而美元价格上涨的时候,石油就会贬值。控制美元货币币值以及期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是哪个国家呢?本人认为是美国。

因此,在经济方面美国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表现在它的GDP和生产制造总值上,而是表现在它的现代流通竞争力上,也就是说表现为美国在全球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流通资源配置领域的组织能力和流通的现代竞争力方面。因此,本人认为,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如果不能解决流通竞争力落后的问题,不能解决现代流通软竞争力的问题,那么这个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我国可以成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GDP总量可以达到世界第三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量可以达到世界第三位,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可以达到世界第一位(2007年4月就达到了世界第一位),我国有规模的优势,我国有总量的优势,我国有数字的优势,但我们的这种优势是积累起来的,是静态的,是一种基本上不流动的量的改变,而不是快速流通的概念,不是在流通中产生增值的概念。比如,我国的外汇储备2007年4月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位,现在我国外汇储备是2.2万亿美元,但这种外汇储备是一种货币结算的存量。

本人曾去美国进行社会信用体系调研,调查过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其中有一项数据叫整个社会资本的总周转,美国社会资本的总周转量是很高的。而货币流转速度越快,流转次数越多,产生的增量货币就越多,这就是流通的力量。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用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考虑流通的战略定位。我国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必须提高流通竞争力,并努力使流通竞争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这是我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战略选择,是国家战略必须作出的选择,而不仅仅是要不要发展流通、要不要发展交易的问题。

二、现代流通的特点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经济的全球化在各个方面对传统流通理论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要求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来认识现代流通的本质,诠释现代流通理论。

首先我们要从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分割、城乡分割、部门分割这样的误区中真正走出来,不能就国内市场谈国内市场,不能就部门谈流通,不能就单个产业来看待商业。现代流通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要素禀赋与无形要素禀赋的流通。我们过去研究的是有形的、刚性的物的流动。

这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现在我们研究的主要是有形商品的流通和有形资产的流通。现在越来越多的无形要素进入流通,对此我们缺乏研究。比如,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要素的进入,它们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是引领性的,还是爆炸式几何增长的状态。再比如,就贸易来说,有形商品我们有货物贸易,无形商品我们有服务贸易,但无形的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和数量都比有形的货物贸易快得多。

所以,我们的贸易转型就是要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带给我们的附加值比货物贸易更多,发达国家就在服务贸易上获取了更多的利益。比如,无形货币的流通比有形货币的流通快得多。马克思曾经讲过,有形货币经过商业资本到货币资本,通过生产过程产生形态的变化。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无形货币以资本的形态、股权的形态、债券的形态进入流通,产生的是从货币到货币的流通过程。美国之所以会发生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数量远远高于实物商品的流通规模。再比如,过去工厂、厂房都是固定的,现在无形资产进入了流通,证券进入了流通,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厂房仍然存在,企业仍然存在,但产权关系会随着交易而发生变化。

第二,现代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场、全开放的流通。

过去的流通受世界容量、密度、规模和速度的限制,而现代流通通过高科技化、高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电子化把几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交易都纳入了国际化的大范畴,并由此形成了全开放的流通。比如,波音飞机,有将近200个国家为之进行零部件生产,它在美国西雅图完成的只是组装过程,其生产过程已经并且开始了流通的过程。

第三,现代流通是涵盖生产、流通全过程的流通。

过去传统的流通边界日益模糊,日益一体化,生产过程就是流通过程。本人曾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本部进行过考察,丰田汽车公司近几年最大的革命就是生产流程改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用现代流通来改造生产流程,把整个组装车间变成物流的供应链。目前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的生产组装车间,汽车与零部件通过两条传送带进行匹配。通过利用物流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使丰田汽车所有的规格品种都可以同时在组装车间下线。本人曾到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过考察,它采用的是柔性生产线,这个生产线可以生产组合各种汽车,但只能在一种汽车组合完成之后才能更换另外一种模型,组装另外一款汽车。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本部利用现代流通改造生产流程,现在可以同时下线不同款式的汽车。生产与流通的边界日益模糊,日益一体化。

第四,现代流通是以消费为起点的周而复始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

现代流通的起点是消费过程,而且是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流通的基本动力,是现代流通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人认为流通是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这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学,以生产为起点的政治经济学,也颠覆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东西。比如西方经济学讲边际理论、均衡理论,但现代流通受需求决定论影响,恰恰使经济产生了不均衡发展,不均衡成为一种常态,而均衡只是一个点上的一种状态。边际理论讲的是,在边际投资成本与管理成本相交的边界点上,投资得越多,边际效应递减得越厉害。现代流通催生了许多现代新型业态,如连锁经营模式就突破了边际理论,因为它可以输出管理模式,可以输出品牌,可以输出管理文本,其品牌输出的过程就是收取费用的过程,它的品牌可以变现,它的品牌可以卖钱,加盟是需要交品牌费用的。这个品牌的费用需要一次性支付,也有些可以分年度支付。这就突破了边际理论,品牌扩张越快,连锁店铺越多,寿命越长,投资收益越大,而不是导致投资成本加大。

第五,物流是现代流通的决定性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商流的过程可以不断缩短,商流的成本可以不断节约,甚至可以消失。信息流成本,比如过去经济学讲的搜寻不对称信息的成本极大减少。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许多信息是公共信息,公共信息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使用价值不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递减,而是递增,使用频率越高,信息的价值越大。

因此,商流的成本、信息流的成本以及资金流的成本都可以降低,资金的支付方式可通过电子支付、无纸化支付瞬间完成,唯有物在物理意义上的移动不能被消灭,只能被设计,其流程需要合理设计,物流方式需要合理设计。因此,现代流通的商流、物流、现金流、资本流,再加上人的流动,最主要的成本支付就变成了物流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本是决定流通成本、流通速度、流通效益的一种决定性力量。现代流通是决定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而现代流通的决定性力量就是物流。物流的流程需要合理设计,只有信息流先行,借助信息流改造整个流程,才能达到合理设计的目标,降低物流成本。

三、未来流通体制可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大国关系的变化、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未来流通体制可能会发生以下八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1.国内与国际流通的一体化,即国内外流通的一体化。

这种变化其实已经发生了,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本人反对就内贸谈内贸,就外贸谈外贸,而是应当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国外跨国公司特别是流通企业,基本上都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中国的流通企业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像跨国公司等大流通组织那样进入全世界,成为全球性的大型流通跨国集团。当然这与我们的眼界有关系,与我国现代流通业的落后有关系。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许多重大战略的调整,流通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质资源的现代流通组织,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区域流通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沿海经济带,从最南端的北部湾到珠江三角洲,到海峡西岸,到长江三角洲,到江苏沿海一带,再到黄河三角洲,然后到环渤海经济圈,到辽宁的新经济带。与此同时,我国内地也形成了一些经济带、经济圈或者经济走廊,比如武汉的“1+8”城市经济圈,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河南的中原经济带等,这些新的经济带、产业经济区就是未来流通的经济圈。在这些新的区域战略布局中,流通能力特别是跨行政区的流通能力一体化设计非常重要。这些区域一体化的流通能力或者整体的流通能力,将决定这些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以前,我们经常讲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的比较,而今后将是一个经济区与另外一个经济区整体经济的比较,其中流通能力是决定性的力量。

3.城乡流通一体化。

今后的流通是城乡一体化的流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一体化”,其中也包括市场一体化。以前的流通是以城市为核心的,城乡是基本分割的,今后我们这种城乡一体化的流通和市场就是中心城市多功能的、极具竞争力的市场向农村延伸的过程、向农村拓展的过程、与农村需求相连接的过程,这将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

4.制造业与流通业的融合,也就是制造业与流通业的一体化。

制造业与流通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十分迫切,用“微笑曲线”来分析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两端分别是品牌设计、营销渠道,或者说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是流通能力、品牌流通能力、能不能在流通中变现、有没有渠道。现在我们没有渠道,渠道实际上掌握在了国外经销商手中。本人曾到浙江义乌市场进行调研,它在212个国家进行采购,其小商品指数是世界小商品市场的最低点。我们现在没有渠道,我们只是在生产产品,我国的浙江义乌市场就是一个批发市场,价格最低。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与流通业还没有实现融合,没有实现低端和高端的一体化,这样的话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

5.现代流通将是立体化、混沌化的流通。

过去传统的流通是一个平面的流通,是伴随着物的流动过程中其他流的分流或者合并而进行的,而未来的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它们是相对分离的,是只在一定时点上集结的流动。因此,有些时候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单体经营和连锁经营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企业内部流程和社会化流程的连接会发生变化,独立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产业形态会发生变化。从物流的角度来讲,会形成立体化的物流体系,其中包括信息流,物流的各种运输方式,包括空中的、海洋的、陆地的、管道的,也是立体化的、混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对于流通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6.现代流通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战略选择。

国务院出台的十大振兴产业中就包括现代物流业,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从人的流动、商品的流动、信息化等各个方面推动现代流通将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只有改变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方式,使现代流通成为引领性的力量,才能促使我国真正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出来,以新的形式参与世界财富分配。

7.流通整体再造。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是大国在新一轮竞争中新的选择。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进行流通的整体再造。这里所讲的流通整体再造指的不仅仅是商务,资本的流通方式、商品的流通方式、无形的服务流通方式等,都需要进行整体的再造。比如资本流通,我国目前的流通方式是不是可以呢?我们的制造业资本周转速度一年不到两次,我们的商业资本周转速度一年不到三次,资金利用效率非常低。此外,我们大量的外汇实际上也在流动。马克思曾经讲过,资本在流通中增值,由于我们的资本没有流通起来,是静态的,是存量的,因此难以实现增值。所以,需要对整个流通进行整体再造。

8.流通理论的整体创新。

我们面临着整个流通理论的创新,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济学理论,也要研究世界新经济,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诸多我们自己的新经验,要形成新的现代流通新理论,以引领整个流通领域健康发展。

摘要: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必须用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考虑流通的战略定位。美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它的现代流通竞争力上。中国要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必须提高流通竞争力,使流通竞争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的软实力。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要素禀赋与无形要素禀赋的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场、全开放的流通,是涵盖生产、流通全过程的流通,是以消费为起点、周而复始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而物流越来越成为流通中的决定性力量。

篇7

【关键词】G8;G20;中国因素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G8Summit)是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是各国为研究经济形势、协调政策而召开的首脑会议。该会议作为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首脑会议,旨在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整体上协调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缓解内部矛盾,以维护成员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防政治中的地位。会议已形成一种制度,将继续存在下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其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又称八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峰会(G20 Summit)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二十国集团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

2009年匹兹堡峰会的升级G20决定,可以看作是对八国集团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传统经济强国对新兴国家崛起的认可。也是在这次峰会上宣布让G20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

G20当初只是各国部长级会议,不过短短的十年时间,就有了第一次G20首脑会议。又仅仅一年,就几乎终结了G8,其声势之猛令世人惊叹。这里除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之外,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对不加入G8的坚守,也是相当大的原因。

G8处于顶峰之时,就不断有呼吁中国加入G8。但中国一直保持低调,不予回应。这里面原因众多,首先,中国半途加入,难免有“劫取胜利果实之嫌”,这其中必然要支付相当大的代价。其次,G8历来被看成是富豪俱乐部,这与中国的国际立场,特别是认为自身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立场相差甚远。接着,加入G8势必会对中国各方面的事务有更多的干预。最后,也不排除那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把中国加入G8做为博弈的手段,当然,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国而且也是针对各成员国。

当然,也有可能中国预见到了G8的衰落和G20的光明前景,采取了“守株待兔”、“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静待时机成熟。选择在最有利的时机,以创始国的身份成为G20中重成员,取得与所有国家平起平做的地位。由于G20成员中有大批第三世界国家,从而淡化了其富豪俱乐部的色彩,当然,这丝毫没有影响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一定程度上的形象代言人。

G20峰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强势崛起,从原先默默无名、松散的国际组织,一举成长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还是最具增长潜力和最富经济活力的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其在国际格局变革中表现如下:

一、沉着冷静,携手各国联合应对百年一遇金融危机

2007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各国股市过山车般跌入谷底,西方金融体系面临崩溃边缘,全球投资者人心惶惶,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呈现一片萧条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迅速崛起,致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已无力独自应对挑战。

纵观当下各个国际组织,只有同时囊括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关键影响力,才能走出此次经济阴霾。

华盛顿峰会之后,各国在此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陆续推出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以中国为例,加拿大多伦多G20峰会上,同志发表题为《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十分突出。我们要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

国际社会在二十国集团的框架内,所采取的一些列果断、协调一致的行动,被实践证明是积极、有效的,毋庸置疑在阻止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等方面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二、共同努力,走出困境,共谋界经济持续复苏

华盛顿峰会过后,G20在协调应对国际社会危机方面的作用和优势逐渐为各国所接受。

在2009年的匹兹堡峰会上,同志提出的均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在匹兹堡峰会之前和之后,中国推出各种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增长、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并且均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中国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各项议题,例如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提出了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宏伟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采取一系列财政、税收等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G20框架内,中国始终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沉着冷静地应对危机,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均衡和可持续增长,以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形象展示给世界。同时,中国的声音也越来越有分量,以主席在多伦多G20峰会上的提出的建议为例,中国提出的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建设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制,都被吸收到该届G20峰会发表的《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宣言》之中,由此可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世界市场,不仅是中国的声音,更成为了G20的共识。中国,在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重要影响和应尽责任。

从华盛顿到伦敦,从匹兹堡再到多伦多,从韩国首尔到即将到来的法国戛纳,G20和中国都走过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对G20而言,这是一个国际组织顺应历史潮流,经由重新定位后,踏上的崛起之路;而对于中国而言,则是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世界经济危难关头参与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探索、发挥负责任影响的探索之路。毫无疑问,在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集团法国戛纳峰会上,中国将再一次与世界共同担当,谋求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吕有志(主编).八国集团与中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刘瑞,徐毅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G20应当持有的基本立场[J].社会科学研究,2010(02).

[3]方宁,罗书宏.G20多伦多峰会:宣言通过,分歧继续[J].中国对外贸易,2001(07).

篇8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资金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企业资金管理面临的宏观形势严峻、内部监控不力、资金效率低下、信用政策宽松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全面推行降本增效,提升内生造血能力;科学调整信用政策,组织清收应收账款;谨慎排序投资项目,有保有压节约资金;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多渠道低成本融资,分散企业资金风险;实施资金预警制度,量入为出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资金链的安全等对策和建议,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0 引言

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恶化,欧元区经济衰退不断加深,美国经济增长也进一步减弱,世界经济呈现下行趋势,导致我国外需萎缩,内需疲软,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这些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工业产品价格下行、销售困难、库存增加、回款不畅,部分企业出现巨额亏损和资金链十分紧张的局面。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是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安全难以保障等突出问题,本文试图从分析当前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资金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1 企业资金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宏观形势严峻

根据《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形势的前景不容乐观,甚至世界经济很可能处于再一次大衰退的边缘。根据报告称,欧洲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经济体,在2013年,这两大经济体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欧洲的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恶化,美国也可能会面临着财政悬崖的风险。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为此,去年我国经济增速已创下近13年来的新低,2013年经济增长的回升依然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挑战。在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企业资金的安全和充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内部监控不力

威胁企业资金安全的风险无处不在,除受宏观经济形势和上下游企业影响以外,从内因来讲,主要源自于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完善、监控不力,资金使用的法纪和规范意识差,违规拆借、存储、投资等现象屡禁不止,往往会造成巨额的资金损失。目前,尽管大多数企业内部也设置了一些监督岗位,也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制度,但是由于管理级次长等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集团在重大资金运用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母公司难以掌控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家底不清,造成企业资金入不敷出,往往需要依赖“借新还旧”来勉强维持生产经营,资金风险较大。

1.3 资金效率低下

目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与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相当突出。一方面是子公司多头开立账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另一方面企业集团的盲目投资,不顾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规划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回报率低下甚至是亏损严重,使本就十分紧张的资金雪上加霜。再者就是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下降。

1.4 信用政策宽松

部分企业为了片面地追求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采用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和市场份额,往往会舍尔求其次。另外,如果企业集团在经营考核时只注重收入规模和利润等指标,无形中会导致子公司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一旦国家银根紧缩、宏观经济衰退,导致下游客户不能足额偿还货款,企业的资金链就极易断裂。

2 加强企业资金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措施

2.1 全面推行降本增效,提升内生造血能力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不再是简单地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必须眼睛向内,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对中国企业而言,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就是要依靠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自身“造血”功能。

企业的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改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降成本是一个大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降本增效的领域很宽,途径也很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各企业集团更要树立强烈的大成本管理理念,把成本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搞好顶层设计,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成本的大格局,主动练内功、挖内潜、强管理、提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2.2 科学调整信用政策,组织清收应收账款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应根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能力,科学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统筹考虑促销与增加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现金折扣成本的平衡,制定折扣期限、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同时权衡增加收账费用和减少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制定科学的收账政策,减少应收账款占用和坏账损失,加速资金周转。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企业更要注重定期、及时地开展应收款项的清理,加快应收款项的周转。首先,应重新调研和评估客户信用级别,从合同签订、资金结算、款项催收等环节严格把关,落实欠款催收责任,加快现金回笼。另一方面,条件成熟的企业还应积极推进精益生产,加快生产环节的物料流转速度,减少过程积压。做好销售预测,坚持以销定产,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合理库存水平,创新营销模式。

2.3 谨慎排序投资项目,有保有压节约资金

在我国企业集团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投资之前,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最终破产也是不足为怪的。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虽然给企业低成本扩张带来了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风险与之并存”。在上下游企业和并购对象资金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对待投资扩张更应谨慎,此时应优先保证关系企业安全生产、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要将资金投向关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建设项目;坚决杜绝装修改造等形象工程和锦上添花工程。要坚持“以收定支、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保证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加强项目管理,加快建设进度,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尽快发挥效益。

2.4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是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和收益性。实践证明,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是实现上述四项目标的较好途径。企业集团应该通过建立财务中心、内部银行或者是集团财务公司等,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提高成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化资金预算安排,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科学预测现金收支、结余与不足等情况,合理确定现金的收支规模,安全高效及时地做好资金筹措,加强现金流全过程的预算控制。

2.5 多渠道低成本融资,分散企业资金风险

资金筹措工作,需要做好科学地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等内容。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选择诸如趋势预测、销售百分比、定性预测等资金量预测方法;选择多种筹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债券、贷款、商业信用等,降低融资成本、分散筹资风险。

2.6 实施资金预警制度,量入为出未雨绸缪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企业更应建立和健全资金风险预警机制,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各方面建立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2.7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资金链的安全

资金安全重在防范,企业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内控制度来堵住各种资金安全漏洞,加强资金管理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等环节。在建立资金内控制度时,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按规定权限和制度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其次,要注重贯彻内部牵制原则,确保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教育。另外,还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防范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郑玮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大众商务,2009(3)。

[2]聂朝阳,企业资金风险管理及控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3]商屹,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石油科技论坛,2006,(4)。

篇9

关键词:内生比较优势 对外贸易结构 规模经济 技术进步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更是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在这种经济形势下,由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在2008年为2.56万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三位,贸易顺差(我国2012年货物贸易额为38667.6亿美元,比美国少156.4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二位,连续多年成为贸易顺差大国)。当今我国在世界经济体中,具有强有力的发言权,但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应对我国产品价格低而充斥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现象,分别推出了反倾销政策及贸易保护主义,这些政策必然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进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2.国内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协调。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我国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仍较大,第三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有效满足消费需求。在国际经济形势下,只能通过出口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多变性,这种状态不利于我国经济安全,为此,这就要求必须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这具有急迫性。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随着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一国的经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为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只有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贸易结构转换,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波动中稳定发展。

2.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思想,引导我国贸易结构转换,能够进一步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品,提高产品多样化及创新性,促进经济发展。

3.有利于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之所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占据国际市场,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为此,生产成本低廉,使我国的产品迅速占据世界市场。但随着产业转移的进一步进行,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依靠国内劳动力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无疑是一个巨大冲击。只有进行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行自主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差异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一)绝对优势理论

托马斯·孟首先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思想为追求贸易顺差,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重商主义息息相关。针对这一理论,亚当·斯密对该理论进行了严格的批判,认为社会财富是依靠一国的生产能力来衡量,贸易是一种互利行为,主张建立绝对优势比较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劳动分工,通过劳动分工,不同的国家生产不同的产品,两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获得利益。

(二)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受到学者的认同。李嘉图认为,绝对优势是贸易利益产生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一个国家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中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仍可以获得贸易收益。决定贸易收益情况如何,除了各国在劳动分工中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外,要素的禀赋也是决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赫克歇尔和俄林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各国的要素禀赋程度直接导致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要素禀赋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

综上,这两种理论被学者称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以两国之间天生的生产条件为贸易基础的。

(三)新比较优势理论

马歇尔于19世纪末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大规模生产与产业区的问题,大规模生产与产业区会导致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随后,经济学家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提出了D-S模型——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

克鲁格曼进一步发展了D-S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分析中,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及产品差别纳入到贸易模型中,充分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往往发生在先天条件相同或者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效率低,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所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往优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这便是新贸易理论,也就是新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特征

(一)现有贸易结构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在静态状态下分析国际贸易的,因此,资源要素不能在国家之间进行自由流动,因此,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就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比较优势。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的进出口结构符合该理论,我国目前进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及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未考虑创新、技术进步等因素,使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获取极少的利润,不利于我国企业提升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性严重且贸易依存度高

我国长期以来贸易处于贸易顺差状态,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额超过3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容易引发贸易摩擦。我国进口依存度及出口依存度都较高,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将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的依据

(一)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是构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该出口资源禀赋高的产品,进口自身稀缺的产品。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学者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应用于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为此,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将技术进步、不完全竞争等问题结合起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动态研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从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增加,这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也反映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基础,这也与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产业结构由以往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渐渐转变为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我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创新力也逐步提高,这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我国出口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提高我国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换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环境的变化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是亚太经济体中的一员,对外贸易结构也与亚太地区的经济环境有关。近年来,美国及亚太地区的关系改善,美国与亚太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外贸易额度也逐步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此外,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升级。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这要求我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换。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化的途径

(一)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1.引导企业更新设备,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竞争优势。认识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更新设备。

2.创建自有品牌,获取附加值。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是代工企业,所获取的利润极低,大部分利润由品牌厂商获取。为此,要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产品的层次及技术含量。创建自有品牌,自主创新,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获得更多的收益。

(二)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我国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政策为高度保护政策,在这一政策的保护下,我国资本技术型产业并没有获得有效发展,反而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化,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适时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鼓励其发展。

吸收国外企业的技术,并加快企业重组。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趋同,不具有差异性。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其依靠资本及技术要素,进行产业发展,为此规模经济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有重要影响,只有当该产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获得收益,而规模小的企业只能亏损或被市场淘汰。为此,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企业也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国企业应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及理念,加快产业重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具有差异性的产业结构,强化竞争力,培养竞争优势。

(三)进一步推进“科技兴贸”的战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

“科技兴贸”战略旨在利用科技创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培养竞争力。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创造物美价廉的产品。先进的技术能够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物美价廉的产品才能受到市场的欢迎,才能使企业市场份额提高。另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使传统企业更新换代,使产品升级。利用先进的技术及自主创新,能够使传统企业得以改造,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产品升级。

参考文献:

1.高鸿业.比较优势说不应构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J].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2(44)

2.林毅夫.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J].改革,1998(3)

3.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篇10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管理创新

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的迈向市场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经济形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激烈,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利益,拥有自己的客户和市场,企业就必须要从经济管理入手,积极创新,改变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企业在市场中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于企业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认清楚市场发展的形式,认识到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的重要意义,加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结合企业的特色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实现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在当前的社会和市场形势下,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来适应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够使企业得到健康的发展。总的来说,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进行创新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在逐步的发展,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地波动变化,面对快速的市场变化,我国的企业必须要对经济管理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来顺应市场的发展。也就是说,加强我国企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是促进我国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对于国家、企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对于企业而言,经济管理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的冗杂。一般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对整个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还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管理,为了保障各项业务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企业需要对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除了要对各种经济运营工作进行管理之外,还要全面地管理企业的投资情况、资金流向和收入来源等等,这些信息和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要对这些业务的安全性提供相应的保护。综上所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我国经济企业的管理进行改革创新,是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要素。

(二)推进企业在世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发展

目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推进作用,现在我国已经全面迈进了经济知识化的时代,企业要想在这样的时代下去发展经济,立足市场,就有必要对其经济管理作出创新和改变,通过改变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的方法是企业通过对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强化知识在当前经济时代中的地位,从而推进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之下,管理创新能够给企业提供发展的动力,帮助企业在经济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形势

现在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全球化的特点,各国之间不断的进行贸易往来,使得经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断的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各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要想谋求利益,就必须要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形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经济管理是其发展运作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内容,经济管理的水平和程度将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是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必要手段,也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所必须要做出的改变。

三、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进行创新遇到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为了适应经济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都对经济管理进行了创新,也充分意识到了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管理创新的发展运作,下面笔者将对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

(一)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强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人脑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反应就是所谓的意识,而意识则是指导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从企业的经济管理展开探讨,管理工作的一大核心就在于管理者本身,也就是说管理者自身的能力、知识和所具有的涵养会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世界的经济和市场都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都十分看重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获得的经济效益。目光相对比较局限,没能够充分地意识到经济管理创新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相关的意识不足,导致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的速度较慢,企业无法快速的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由于创新意识的缺失,大多企业的管理者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不注重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企业许多的管理活动的开展出现了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不足

想要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地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经济发展运作的核心框架,对于相关工作的安排、工作人员的分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对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约束。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地发展进步,相关的企业也在快速地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有效的对企业的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漏洞,相关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损伤。除此之外,我国的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的时候目光不够长远,制定的管理制度只适用于短期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创新。有的企业意识到了长远的目光对于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开始建设长期的管理创新目标,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导致设立的制度缺乏可实施性,无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使得实际的管理内容和管理制度之间出现冲突,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创新的力度不够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重要的资源之一,也就是,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凝聚员工,发挥人力资源最大的效益,给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部分企业已经开展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的改革创新工作,不过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受到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的限制,出现了许多的不良现象。部分管理者忽视了人才管理的创新性,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没有及时地进行填补,使得员工的个人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及时地对制度进行创新改革,会限制企业的前进与发展,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

四、在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的融合,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部分企业在国际形势的带动之下已经开始对其内部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手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有关单位也开始重视起创新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导致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的速度十分缓慢,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的发展,笔者总结出了一些创新策略,企业通过使用这些策略可以提升管理创新的速度和质量,从而推进我国企业的发展与建设。

(一)加强经济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要想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工作者的能力是关键,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是其次。现在经济市场的波动很快,随着时代前进步伐的加快,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为了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相关的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具有远见,结合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去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要重视对管理工作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加强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的管理理念的创新

现在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在于企业的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当积极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结合实际引入到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中去,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能够适应社会以及市场的发展。只有企业不断地完善经济管理的制度,优化管理的理念,才能够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从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注重创新,把握机会

企业发展最忌讳的就是因循守旧和一成不变,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相关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手段如果一直不变,就会影响新事物的发展,不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反倒是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是机会同样也是挑战,企业应当抓好市场变化过程中的优势,大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不断地对企业的各项内容进行创新,推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当前市场发展的情境下,制定出合适的管理方法,选用恰当的运营策略,积极地面对市场的调整,把握好机会,大力创新,飞速发展。

(四)加强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现在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逐步迈进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企业应当加强对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视,在对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时候加强对技术方面的融入,提升企业管理和经营策略的知识化程度。任何企业要想得到有效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推进作用。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要想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有两大途径,第一就是去吸引人才参与企业的经济管理。在选拔管理者的时候,要充分考察管理者的经验和相关的管理知识,最重要的是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使得优秀的人才能够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中来。第二就是要对人才进行培养,巩固其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充分地发挥管理者的作用,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给企业赢得更多的效益。

(五)对经营策略进行创新

企业要想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就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发展的经营策略,对于企业而言,经营策略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企业能够有序发展的前提保障。经营策略贯穿了企业运作经营的全过程,企业在制定经营策略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把握市场形势和市场变化的规律,之后经营策略科学合理,才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相比较而言,新颖的经营策略更能吸引到消费者的目光,更能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推进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经营策略的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之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