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关键词 高中生物习题 批判性思维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A
当下较多的学生倾向于接受已有的结论,这种被动的思维倾向使学生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更缺乏对课本知识或权威提出质疑的内在动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均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并具体表现在教材中,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111页和必修2第70、82页以及必修3第26页中都设立了“批判性思维”栏。
1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具有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提出新见的特征,通过求证、反思等手段,培养学生合理质疑和科学批判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从精神和技能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培养、训练,达到让学生主动质疑、批判、自主思考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批判性精神是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批判性技能是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所具备的方法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提出批判性问题的能力、谬误分析的能力等。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2.1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生物知识框架。如在理解生物知识本源时,学生就可以运用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客观现象,然后运用生物思维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生物知识。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质疑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就会不断提出问题。而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断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时,学习效率也就不断增加,并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得到了提升。
2.3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两种基本类型,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批判是创造的主要源泉。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会有创新的方向,才能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准确度,创新往往来源于批判。
3 高中生物习题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人教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维”栏目、开放性的习题等专门的栏目和问题来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争议的观点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生物科技的利弊的辩论等,或利用图表题等培养批判性思维。
3.1 利用人教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维”栏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虽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上“批判性思维”的栏目只有4个,但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合到整个教学中。人教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如表1。
3.1.1 为学生提供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的机会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知道了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的结论。再通过教材批判性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细胞越小,细胞表面积相对就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不是越小越好吗?”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问题联系起来。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启发学生再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出一段材料或者是图片,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效果要好的多。
3.1.2 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
学生在学习完“基因、蛋白质与形状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后,教师给出问题“你如何评价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性状这一观点?”这时一大部分学生给出的观点就是“基因决定生物性状”,少部分的学生可能会考虑到环境对性状的作用。教师应该对后一个答案让学生进一步的探讨,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出正确的答案,即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追求新的观念,借助实证理解不同观点。
3.1.3 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在反思中成长
在学习完基因突变这一个知识点后,教师给出问题“有人认为,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率很低,而且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你认为这样的看法正确吗?为什么?”这相当于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其实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反思性行为,课题的解决也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基因突变对生物有害还是有利,学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但是能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学生可能要争论很久。通过这个探讨的过程学生才能理解。
3.1.4 引出证据和根据,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的学习,学生理解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然后教师给出问题“既然血糖是提供能量的,血糖越多,能量供应就越充足,血糖含量不是越高越好吗?对此你持什么观点?你的论据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血糖不是越高越好,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联系激素的作用可以进行血糖调节,教师引入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问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上述类似的题目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蓝藻中有叶绿体,因为它能进行光合作用。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的功能发生改变。分子的双螺旋被解开时,其功能也将失去。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多,转录成的mRNA分子也多,从而翻译成的蛋白质就多,如胰腺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较就是如此。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等。
3.2 利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练习”的“拓展题”和章末“自我检测”中的“思维拓展”。
拓展题:目前,对基因的研究可以说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既然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还需要研究细胞吗?说说你的看法。
思维拓展:生命系统是由许多层次组成,其实我们周围世界各种事物的结构或组成与此类似。你能图示你所在的学校的组成层次和相互关系吗?由此,你体会到以系统的视角分析各种事物的好处有哪些?
从上面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拓展题目开放性比较大,教师在教学时也不必给出标准答案,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教学的深度。通常在教学中学生练习的习题都是封闭式,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种类型的题目容易将受试者预设、囚禁在有限的答案选择中,而忽略受试者在作答时可能牵涉其中的个人人格特质、兴趣、情感、专长而在开放度上受到限制。在这种惯性的影响下,学生往往也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能对题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
开放性习题与封闭式的习题不同,开放题中的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是混在一起,会产生干扰因素。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信息与问题的关系,舍弃无用信息,充分利用有用信息,提高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开放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所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方面的习题。如实验过程中是否能确认变量,找到关键的变量来判断学生是否只会用唯一的答案原因形成单一的见解,是否能用多观点,系统看待问题。
3.3 利用概念辨析习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往往表现为缺乏辨别正误、区别真伪的信心,缺乏敢于质疑的态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概念辨析这种题型能将混淆的现象、概念和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除教材中的“概念检测”题外,教师还可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为概念辨析题,让学生经常性地辨析容易混淆的知识。通过不断地辨析对比,促进学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例:澳洲大陆原来没有仙人掌植物,当地人曾从美洲引种作篱笆用,结果仙人掌大量繁殖,侵吞农田。这一实例突出地说明了生物的哪一种特征( )
A. 遗传和变异
B. 生殖和发育
C. 生长和应激性
D. 适应一定环境和影响环境
从本题立意和考查要求看,主要体现了2个方面:① 抓住了学生的薄弱点,就生物的特征而言,应激性和适应性是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应激性和适应性的本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② 渗透了概念辨析的基本方法――排除法,根据生物的特征可排除A、B选项,在C和D选项中只要辨析好应激性和适应性就可得出正确选项。本题通过对应激性和适应性的辨析以及排除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态度,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4 利用图表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图表题是一种客观传递数据和信息的形式,有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关系,有些数据看起来与问题没有关系,实质存在着一定的间接关系。学生通过对图表中数据和信息进行多种角度的分析、解读,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和判断,根据问题进行推论,形成合理假设,然后归纳出支持问题的理由和根据。这种严格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生物高考试题中有很多此类图表分析的题目,学生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才能更好地解答。通过这类题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人教版教材有很多这种类型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
例:图1是有白化和色盲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假设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为a,色盲的致病基因为b,请回答:Ⅲ-8、Ⅲ-10的可能基因型是什么?如果Ⅲ-8和Ⅲ-10结婚,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多少?
篇2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培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49
Review on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
JI Ying, YANG Wenyan, XUE Ruixuan
(Yunnan University,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er, Kunming, Yunnan 650091)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ountry gradually being taken seriously, but the way the system compared to our culture there is a ga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formed.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l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finally made review and summary.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cultivation; teaching model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全美上千所高校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不仅如此,批判性思维教育已纳入美国的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等教育的各阶段,成为美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①在我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开设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许多人对批判性思维还不够了解,甚至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解读,比如将批判与批评等同起来,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别人的批评,是一种负面的、不好的做法。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许多学者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特征、过程、原则或者方法等方已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定义。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②46位批判性思维学者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专家共识声明”报告中定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斯有目的的、有规则的判断过程,这个判断过程产生了对证据、观念、方法、标准或者语境的注解、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③“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杜威(J. Dewey)认为批判性思维即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是指“根据支持它或它将倾向的某个结论的理由对信仰或知识的假定形式所进行的持之以恒的、细心的、积极的思考”。④
虽然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我国尚未形成体系,但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无论在考试中还是日常生活学习中,批判性思维的应用无处不在。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中的“分析写作”部分就是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试题。GRE考试委员会的关于如何考试的正式说明书指出“考试的分析写作部分测验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性写作的技巧。它评估你清楚表述和支持复杂观念、分析论证和保持一致的讨论的能力。”⑤在香港,通识课程中给出多方观点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时事热点来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大陆,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部分考查了考生逻辑思维中的理解、比较、演绎、综合等能力,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考查了考生能否推断语句的隐含信息,能否排除干扰因素准确地筛选信息、确定主旨。
日常学习中,我们也需要批判性思维帮助集中注意力和提高观察能力,抓住主干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提升分析综合的能力,对观点进行有力的说服,使得思考和行动更加精确。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快速鉴别信息的真伪优劣不仅是每个学习者所必备的技能,而且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支持对信息的处理和决策,在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
由此可见,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紧迫且艰巨的,而对批判性思维训练还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拟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存在的问题、培养的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2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文献研究
2.1 培养批判性思维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逐步重视了批判性思维,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文献,国内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批判性思维理论和培养模式的探讨方面,而培养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教学模式,通过日常的案例来教授批判性思维;另一类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策略、态度等融入学科课程中。还有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在学生的专业领域和领域之外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知网检索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培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占了批判性思维研究整体大约一半的数量。而这些研究大部分基于某一门具体学科课程,停留在理论的探究方面,探讨了在该课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能性,提出的培养策略都是从融洽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等理论性的方法。
在知网检索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测评”,只搜索到了几十篇文献,而大部分文献是针对学生在某一门具体学科中批判性思维的测量,比如化学、英语、生物等课程。夏素华等人在国外的评价量表基础上,自编了针对护理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的测评问卷。该问卷将批判性思维分为从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态度和专业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测量;罗清旭提出一种以模糊综合评判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测评新技术,把测评任务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并逐条细化罗列出批判性思维模糊综合评判的60项测量指标。
在知网检索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教师”,大部分研究是在讨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站在学生和教学的立场上对教师角色提出要求。粟莉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中指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而不是用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2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如果要在课堂上培养批判性思维,就需要系统的教学设计,进一步在知网检索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教学设计”,数量只有一百篇左右,可见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没有具体深入到教学设计的层面上。钟志贤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够通过培养和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此为目标,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任务为前提,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通过高阶学习和知识建构来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⑥并指出知识建构是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⑦钟志贤还从隐喻、定义、类型、构成要素、理论框架几个方面对学习环境的设计提出了框架性指导,指出学习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高阶能力发展,要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来实现。⑧张杨和张立彬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教学分为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梳理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并逐一分析了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陈卫国指出批判性思维和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结合: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与某种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与网络教学结合。通过一个具体的话题,教师适时提出支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根据陈卫国的研究,在知网检索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网络”,MiniQuest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设计的微型在线教学模块,使学生参与到一个真实主题或问题的研究中,从而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⑨陈绍东提出将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素养这两种不可或缺的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探讨了Webquest、Miniquest、Big6三种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张晶和刘海燕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对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培养。⑩钟志贤指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途径的培养方式,在知网检索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信息技术”,王海燕等人提出QICT模型,该模型基于异步在线交流系统,将批判性思维活动过程中的诸要素构成螺旋型结构,学习者在模型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再深入思考再得出新结论,这样反复对思维进行训练,最终将训练过程内化形成思维习惯。
3 反思与总结
3.1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模式模型较少
国内对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但是如何通过建模的方式来培养批判性思维研究的还很少,像Miniquest模式、QICT模型还不成熟,没有经过实际教学效果的检验。
3.2 对批判性思维缺乏有效的测评体系
在国外对各阶段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都形成了系统的测评体系,而国内的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仅有的一些自编量表也缺乏信度和效度,也未经过大规模测试检验。没有合理的测评我们就无法衡量学生在训练前后是否提高了批判性思维,也就无法改进我们的教学。
3.3 教师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教师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非常少,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和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提问,教师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就很难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应当加强教师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训练。
注释
① 冯艳.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关系[J].燕山大学学报,2012.13(4):25.
②③⑤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9.
④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 York:Coller,1938:9.
⑥ 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21-27.
⑦ 王觅,钟志贤.论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4):22-27.
⑧ 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篇3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医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14-0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日益受重视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理论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批判性思维在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维特质与科学精神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还是有着一致的共识。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与特征
杜威的反省性思维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与内涵。如批判性思维是“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1] “是积极地、成熟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2]这些解释,主要集中于“比较、分析、反思、评估、判断、综合”等词汇上。因而,可以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以质疑为起点的基于有效事实的、合理的分析判断、综合评论与反思。批判性思维是人们为决定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的合理性决策的有效思维活动,它是一种独立的、创新的思维形式。近年来,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逐步成熟化,逐步从偏重批判性思维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上,转移到对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养成,其中,也内在地包含了心理、态度等情感。
批判性思维的逻辑特征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首先是合乎理性的质疑。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提出质疑。事物的发展态势是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性,通过对其合理性存在的分析,找出事物的发展空间,往往需要从提出疑问开始。好的设问可以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开启大门。其次,是辩证的分析与推论。以事实为基础,对事物加以考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做出合理的推理与论证。最后,是必要的反思。对于理清提出的疑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释与论证,达成一种怎样的结果,之后必须对这一过程、方法与结论进行有效反思,即自我校准,以推动事物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拥有批判性思维技巧与技能时,还需要有强烈的敏感性,捕捉可以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的敏感点,保持对应用批判性思维的热情与积极性,反复、长期第将批判性思维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品质。医学生应以充分的热情、高度的自信以及坚定的独立自主性来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与技能,用批判反思的态度对待医学的发展,从而推动医学生合理的审视医学理论水平,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适用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合格人才。
二、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1.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创新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恰恰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内涵。医学教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本身就需要有新的活力注入,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医学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冲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所遭遇的问题瓶颈,也有助于开阔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视野及研究领域。因而,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到各类医学课程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益于为医学生教育与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因而,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突出学生为中心,突出自主学习与研讨,实质上创新了医学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
2.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
批判性思维可促使学生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进而由疑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最终演变成学生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之源。批判性思维强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哲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关注了学生的思维、情绪变化以及体验,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自身价值,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批判者、研究者和创新者。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新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医疗方法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都有赖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有助于医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思维能力、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分析、判断、思考,形成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大胆的想象力、突出的创造力。使其善于发现问题、挑战传统医学权威,反思医学发展。而且,养成批判性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技巧,能使医学生毕生收益。[3]医学生在学习研讨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思维的力量,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也适用了医学事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3.批判性思维培养是推动医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
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需要有硬件条件的保障,但最主要的起核心作用的因素在于人。医学生作为医学事业发展的基础队伍之一,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在学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创造、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医学才能。目前,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4]医学生本身要养成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要关注医学中各方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全局观念,善于发现推动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拥有和应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双向的推动医学人才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会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精神状态,这也将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从关注人的层面适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从而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三、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路径
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多个医学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但是,总体上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仍不够强,依然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而,从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评价与教学氛围等方面进行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1.构建平等的教学文化
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秉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建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环境,[5]恰当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在医学教育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解惑者,更应当成为帮助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指导者与帮助者。教师应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注重启发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与自我探讨,激励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质疑、系统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倡怀疑精神,培养问题意识,形成平等互动交流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有信心去独立分析,大胆假设,最终促成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2.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简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素质和体现教学水平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多地将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意识、科研水平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而且要加大其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权威比重。应重点关注如何发挥医学生的医学潜能,尊重医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医学生自我学习、评价、判断与反思能力。与此同时,关注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情感态度与心理健康,要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要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领域,在人文素养、精神品质上也应着重关注。医学生将来不仅要在生理上治疗病人,也应当关注社会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因而医学生本身的情感态度、心理健康品质等,理应成为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3.创新医学教育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医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医学生积极能动创造性的学习模式。医学生由于其专业属性,在生理与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恰当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便可推动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等。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医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医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实际操作、相互交流,最终成长成才。而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的积极性与兴趣、提高学生批判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
4.重视隐形批判性思维教育
应形成课堂上与课堂外良性互动的良好机制。如前所述,批判性思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发展的,因而在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要注重无形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在医学生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应形成鼓励学生养成批判性精神的氛围,着力创造有利于批判性精神形成的良好环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于点滴中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精神。
参考文献:
[1]朱新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3).
[2]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3]王小荣等.中医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及模式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
篇4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苏格拉底对话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最佳培养方案之一。
一、何谓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进而指向的结论。
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1962年就认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维”概念,他的表述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解放性学习”,即学会从阻碍人们洞察新趋势,支配自己的生活、社会和世界的那些个人的、制度的或环境的强制力中解放出来。
20世纪90年代,鉴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严重分歧,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育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即能够整合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并加以有效运用,增强在其他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有力工具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具备良好判断力的人。好的批判性思维者既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也包括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包含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和尊重他人。
二、高校课堂教学需要植入批判性思维
1.教学目的需要植入批判性思维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目的大多是把知识和技能更好更多的传授给学生。可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面对无数的信息,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大学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就可能被信息的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有立足之地。在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对大学生而言,形成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比单纯获取某些知识更为重要,而批判性思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教学方向从“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要地位,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中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拥有知识并不是终点,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方法更加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智慧。正如,歌德所言,“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的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们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因此,高校课堂教学目的,并不仅在于教得好,更在于学生是否学会思考?学生是否会批判性思维?,这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坚守学生立场的一个重要体现。
2.教学方法需要植入批判性思维
现行的高校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与遵从意识,忽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灌输、掌握、积累与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忽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这种扼杀个性、强调标准式培养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是对学生思考权利的一种抹杀,而且导致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死记硬背;在思维方式上求同不求异;在课堂上习惯于被动听讲,不习惯于主动提问。它不仅束缚着学生学习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沉闷的课堂中受到压抑。显然,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植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正是对现有知识里的结论进行重新检查的过程,对前提及预设进行批判性检查的过程,对论证过程和形式的可靠性、有效性进行检查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合理反省上,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价值等进行评价。如果我们希望从我们高校走出去的大学生都能成为博学勇敢的公民,都有能力且已准备好去考察明天那纷繁杂乱的环境,都确定能为我们社会做出卓越贡献,那么,我们必须优先考虑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教学方法。
3.大学教师自身需要植入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学活动完全是教师单个人的活动,在讲台上教师一味地教、讲、选择、思考;而学生则是课堂里的存储器,他们只需要被动接收老师教的知识,只需要听、服从、遵守和适应,不需要思考。他们很少怀疑书本知识的正确性、真实性和价值观。教师如果不改变自身角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惟命是从、唯唯诺诺、更谈不上具备一定能力的人。所以大学教师的职责应从讲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想要教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学会批判性思维,成为一个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拥有扎实的批判性思维理论知识。
植入批判性思维的高校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权威,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对话的平等伙伴,是学生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而且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就课程内容自由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提问、质疑,共同探索,通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澄清辩证过程,去批判谬误、发现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形成了终生受益的批判性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
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基础,应当覆盖整个大学的教学。
三、高校课堂教学如何植入批判性思维
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才库,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是通过教学表现出来的。既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怎样植入批判性思维呢?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质疑技能。在批判性思维中,一切假设敞开质疑,积极地寻求分歧观点,探查并不偏向于某个特定的结果。批判性思维者的特点是善于追根究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探究问题罢了!”好的批判性思维者是好的提问者。批判性思维是提问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植入批判性思维,依赖于教师的事先充分的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既包括对新概念进行辨识和描述的低层次问题,也包括通过比较、推断、评估、预测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高层次问题;既有聚合性问题,也有发散性问题。这些提问不但要满足在认知能力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师生间的互动,而且需帮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教师提问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学生设计提问做示范。在学生交互阶段,学习伙伴模仿教师的提问策略,设计多层次、高水平问题,相互提问和回答。学生们在运用多种思维策略设计问答中,学会在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那么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这里不妨借借鉴“苏格拉底对话法”来设计问题。苏格拉底在与学生对话时,首先表现自己一无所知,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维逻辑一步步地追问,当学生思维逻辑混乱或者知识不足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混乱中理出清晰的思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从而辩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苏格拉底对话法实际上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整个诘问的过程,教师一直追问,寻找学生回答中的逻辑错误和关于提问知识的逻辑链条,让学生在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因此,苏格拉底对话法本质上契合了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对话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定义与澄清语意
在学生的某种想法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语意笼统不明的语意,而为了能够确实地分析、了解学生想法的根源,苏格拉底对话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针对想法中模糊不清的部份,尤其是关键字词加以厘清,即是要求学生对所说的字词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以澄清概念。
澄清语意的提问设计方式主要有:你是什么意思?你可以具体解释一下吗?你认为主要问题是什么?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你可以作详细说明吗?
2.了解思考规则
在定义都清楚了之后,便可以着手来了解学生这个想法内隐的思考规则。每个人内心都存在很多的内隐思考规则,并依据这些规则来了解、诠释和评判外在的事物,而透过对这想法的前提的澄清,规则便自然会浮现出来。
了解思考规则的提问设计方式主要有: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的?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你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吗?你的观点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响?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3.找出证据
了解思考规则后,与学生一起检验他使用的思考规则是否合理可靠。如果学生无法提出具体明确的有利证据,则学生作为人的理性思维就开始修正不良的思考规则,使其更合乎逻辑或现实。修正后的思考规则就会引导学生出现新的想法。
找出证据的提问设计方式主要有:你依据什么来判断的?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能解释一下原因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是什么让你相信的?
苏格拉底对话法的基本原则是,一个想法如果有某种正确性,那么它不应该只是在此时此刻正确,而应该是永远站得稳的。就是说,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强调:你要讨论一个想法,那么你要使这个想法不仅在此时此刻说明它有道理,而且能在设想的任何情况之下,它都应该站得稳。否则,该想法不成立,需要修正和更新。
总之,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它既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培养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气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而拥有这种能力和气质的公民即为合格的公民,这正是今日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武宏志.何谓“批判性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2004(4).
篇5
《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作者根据分析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批判性思维有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批判性思维的两个不同方向:自我中心和公正,这两种不同方向在《学会提问》一书中被称为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作者理所当然地支持强势批判性思维,也即本书中所强调的公正的思考者。作者认为,这种批判性思考者应该具备七大特质,包括思维正直性、思维自主性、思维换位思考等。
批判性思维发展是个渐进性过程,从最低级的鲁莽思考者到完善的思考者经历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批判性思维的初级阶段,进入高级的思考者才能真正进入批判性思维的殿堂。在认识思维公正之前,则需对大脑的功能有所认识,作者认为大脑具有三个功能—思维、感受与需求,这三大功能控制人的思维方式。那么人的思维如何形成呢?作者在第四章提及这个问题,之后以思维标准(第五章)应用于思维元素(产生目的、提出问题、使用信息等8种),以便发展出公正性的思维特质(第一章)。
接下来,在本书第六章中提出了如何培养良好思维的方法。作者首先分析问题的三种类型,然后根据这些类型提出五种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的提问方法。关于这些方法在课堂上的具体案例可见本书的第七章至第十章。
在本书开头,作者提及批判性思维的两个不同方向:自我中心或公正。自我中心思维是一种弱势批判性思维方式,同样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元素,但这种方式从动机上是一种失败的自我中心思维。自我中心思维有先天和后天形成两种,也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即控制和服从,在作者看来都是人类心理的病态倾向,进而可能提升到社会中心倾向,因此需要以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甄别这些非理性的自我中心思维。在本书的第十二、十三章就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篇6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经验启示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B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9-01
(一)从批判性思维运动到批判性思维课程兴起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批判本国教育的大量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学生学到的知识越来越新,获取知识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却明显变低,尤其在“高阶认知过程”方面,有继续弱化的趋势。专家认为,正是高等教育的缺陷使美国丧失了百万社会栋梁。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当代最具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认为科学的精神实质是批判。在此基础上他运用批判理性主义把科学发现过程建构为四阶段图式,即“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①
受波普尔启发,美国学者认为不仅科技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日常生活和参与民主社会都需要批判性思维。20世纪90年代,批判性思维运动达到顶峰,并带来以下几项成果:第一,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一门以教学生如何思考,即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批判性思维。第二,出现一种以批判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考试类型,主要有:GMAT(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SAT(大学本科入学考试)、LSAT(法学入学考试)等。不同以往的知识型考试,其主要考核目标是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非知识。
(二)从单纯批判性思维训练到跨学科融入
美国除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还在各学科教学中加以强化。②当前美国高校开设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有三类:
第一,单纯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美国高校大多采用此类,具体课程名称繁多,如批判推理、批判性思维等。 以论证的辨识—图解—重构—分析—评估为主要内容,不包括任何形式论证法。
第二,包含批判性思维的逻辑课程。因在批判性思维推理过程中很多时候要用到逻辑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将逻辑教学当成一种培养手段。
第三,将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学科教学结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更是一种互动过程。学生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批判性地思考,形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三)从学术研究理论化到国家教育制度化
作为一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行为,美国各领域的专家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跨学科研究,因此全国性批判性思维教育和专门研究组织不断涌现。目前主要有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批判性思维基金会、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它们分别从科研、资金和制度方面保证了美国批判性思维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
随着各界的共同努力,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培养目标被纳入国家教育法规中。 1973年,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表现》报告,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当时及未来的主要目标,其中第五条提出“为社会的自我更新开展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克林顿于1994年3月31日签署《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GEAA)。该法对美国2000年的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有“要大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③这正是被解析了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之后此目标被布什政府继续采用。
(四)美国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批判性思维在美国的发展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重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是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一次重新认识。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但教育质量也出现大幅下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这时候的美国很相像。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在科研上所取得的成绩却没有随之上升。相反,在大扩招后,由于人均教育资源下降,生师比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跟不上,学生的素质出现下降,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下滑。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批判性思维作为“元思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能为其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提供方法指导和智力支持。
(2)重视批判性思维研究
不同学科的研究不仅能促进学科融合,也是产生新理论的必然条件。美国批判性思维理论发展非常丰富,与之相比,我国落后了很多。具体说来我国可从下几方面为之努力:首先,形成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学术氛围。只有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取得了一致认同,才会有更深入的研究。其次,重视理论研究,只有理论发展了才能为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实践做出指导。最后,培养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专业组织。信息社会中,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前沿信息的掌握。专业组织间的定期交流和信息共享将加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制度化
教育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关键看改革的目标能否成为国家政策。在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④我国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的不足,纯粹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项制度明确提出并列入培养目标,将决定我国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真理、合理性和科学知识增长[A].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308-318.
[2]武宏志.外国大学逻辑课程的设置及其启示[J].哲学动态. 2001, (增刊): 77-78.
篇7
【关 键 词】批判性思维;生物学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159-03
早在20世纪初,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思想已开始进入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1910年,现代批判性思维的先驱约翰・杜威(John Dewey)就提出了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强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探究、调查、深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1962年,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考,就是对所看到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做出个人的判断。[1]20世纪70年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等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到20世纪80年代,它逐渐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国外关于批判性思维最有权威的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2]具体说来,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技能又称批判性思维技能,二是情感意向又称批判性精神。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信仰或知识的假定形式进行的积极思考或质疑,以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深刻和全面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
国内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较晚、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方面,在教育领域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极少,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普遍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要培养开拓性、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要真正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活动,则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课堂的组织入手。《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中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中国高中生,只有6.83%的人能够符合美国大学1800分的录取标准,仅有2.09%的学生符合美国优质大学的录取要求。[3]在2010年5月世界著名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的校长说:“与中国的大学相比,耶鲁更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通过对中、美两国高考的“阅读”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中国高考阅读题的一切判断都要依据文本,主要指向逻辑性思维;美国SAT1的阅读题以对题目进行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为主,偏重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核。[4]高考试题的类型及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课堂组织等的改革方向,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美两国中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产生如此大的差距,就是因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缺乏针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把升学当作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以应试教育为主线,突显“以升学为圆心、以高考为半径”的教育、教学工作范围,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大小。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中学及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片面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只重视考试范围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想象、质疑和创新,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形成,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进入2000年,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可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重视不够、掌握不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清甚至被异化,所以成果不显著。另外,在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方面,没有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实施,“一考定终生”的影响还没有从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根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空中楼阁。
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到中学生物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考的方式,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有根据的判断、反驳和修正,以此为基础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可是,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两种错误认识,第一是无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解状况,没有深究生物学知识的本源,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僵化的具体操作阶段,学生丧失了创新的精神与勇气;第二是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逻辑思维,将批判性思维视为一种简单的、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可以直接教授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既是一门古老学科,更是一门新兴学科,未知的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较多,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这都为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二、批判性思维在高中生物学教材建设中的地位分析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的编写集中了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及优秀教师的智慧与研究成果,体现了当代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价值的追求。教材能否提供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示范材料和方法,能否提供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活动,是判断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现行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必修教材、实验教材或教师参考用书中,都为训练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素材、拓宽了空间。
情景体验式教学是针对某一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即利用音乐、道具、特定的游戏、生活中的场景、游戏等引导创造出场景,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进行切入性的深层分析,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感受、吸收,领悟理念和知识。几年来,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我们致力于农村小学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课堂主题确立方法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主题的选取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如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村子里的生活等,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在熟知的领域里产生主题,进而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选取主题时要注意:
1.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确定主题。放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走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事来选取并确定主题。比如,根据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确定主题;根据农村的新面貌,家乡的山山水水等确定主题。在选择活动主题时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面对学生的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
2. 应选取距离学生生活较近,易于发散思维的主题。在和学生共同确立的主题中也要有选择性。选择那些学生易于参与,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主题,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我们选择农村新面貌这个主题时,学生就可以从家里及邻居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多角度去调查,去讲述。作为教师,要为学生选取的主题把关,择能用之而用之。
3. 选取容易实际操作的主题。主题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动手性强的主题,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问题的热情和原有知识储备是实施主题的关键。选取易于操作的主题,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将更活跃。
二、情景创设方法探究
1. 根据主题需要直接创建情景。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主题后,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使用实物演示、音像、诗歌、故事、情景剧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景,借助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比如,确定的主题是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就可以在课程开始,由学生编排一个小的校园情景剧(乱扔垃圾)进行表演,这样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寻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进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由内而外地反思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2. 激发探究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质疑、讨论和积极地探索。比如,主题――餐巾折花。上课伊始,可以拿一些彩色的餐巾纸,引起同学们的注意。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如这些彩色的餐巾纸要做什么,它们有什么用,怎么折花,可以折什么样的花等等。教师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3. 创设竞争情景。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特殊污渍的去除”这一主题活动中,老师先拿出几块沾有同样污渍的手帕,将同学们分为几组,看哪组先清洗掉手帕上的污渍,哪组就获胜了,有粘贴奖励。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组织展开竞争,让学生融入情景中亲身去体验,自主地去探究教材的知识点。这个过程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机会,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从而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相应的能力。
4. 创设实际动手操作情景。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儿童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实际动手操作情景,让学生在动手中寻找获得知识的乐趣。比如,在创设主题《美化校园》后,带领学生们到校园中认真地看一看,共同捡拾校园内的垃圾。再让学生实地考察,为美化校园出谋划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并动手实施。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担负起自己是校园小主人的责任。
三、情景创设需注意的问题
1. 情景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切忌死搬硬套,强行结合,要顺其自然。教师还要考虑:创设情景要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角色的转换,情节的发展来完成教学内容,不要让情景教学流于形式而失去“情景”教学的意义。
2. “情景”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通过“情景”教学的师生扮演角色,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3. 情景创设要提高教师的影响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被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的表率。教师必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把教学任务、内容知会给全体学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心理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而钦佩、尊重、信赖老师,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
总之,综合实践课应该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实践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去参与,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首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让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上述内容突显了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也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提出的明确要求。
其次,现行高中生物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模块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课本中,设置了多处“批判性思维”专栏,意在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本就设置了两处“批判性思维”专栏:第一处是在第四章中的“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提到“你如何评价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性状这一观点?”第二处是在第五章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在讲到基因突变频率问题时提到“有人认为,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率很低,而且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你认为这样的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第三,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教师参考用书中,也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并对各种探究活动类型的特点和能力目标侧重点做了分析,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基础教育的教学用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都系统安排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训练内容,并设计相应内容的批判性思维综合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教材及教学用书的改革,体现出国家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到了日常教学进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逐渐受到教师、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机关的相当重视。
三、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知道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具有什么能力和什么思维特点。一般来说,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具有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鉴别事实与个人主张和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能够发现普遍规律,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能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意识到偏见、歧视的存在,并注意克服这些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等。
高中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向良性方向发展,这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 提高教师批判性思维认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或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相当的了解和熟悉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令人担忧的不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是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5]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教育方式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其模式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等能力的培养欠缺。另外,在以往的教学及教材中并未提到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现行的课标、教材等教学用书中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导致没有受到过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老师不知从何入手。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应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提高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理论上武装自己。其次,将批判性思维教学贯穿到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大胆的质疑甚至否定,并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能力。第三,在学习《课标》、教材和备课过程中能够设计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计划,从而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够在教学中授学生以“渔”,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并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临床;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36-03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of clinical medicine
ZHAO Shuguang, WANG Jingjie, WANG Xuxia, LIU Zhenxiong, QIN M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refers to reasonable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before making decision of what to believe or what to do. It is one of the core skills that medical graduates should possess. Critical thinking can facilit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t is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the nature of medical disciplin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l model and talent require. Sinc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new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fo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for teachers, PBL case teaching, innovative evaluative system that help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hould be given great emphasis.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Clinical; PBL teaching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确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七项核心技能之一,要求医学毕业生必须达到批判性思维的6条基本标准,说明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医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1]。国外许多医学院校,本科教学中已纳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和内容,而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医学毕业生的素质。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正在进行新课程体系改革,在新课程计划和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对于培养合格临床医生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GMER和2008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医生的诊断过程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医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对于得到合理结论非常重要。因此,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批判性思维大致可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的目的并不是发现他人的错误,也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质疑、辨析、推论、评估、反思[1-6]。对医学生来说,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的态度与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获得知识的认知与能力的提高,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观察现象、审视理论、分析观点。
2 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仅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其在医学生培养中的意义如下。
2.1 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健全人格是其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社会适应性极强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社会上种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许多医学生面对压力及诱惑时难以做出理智的选择和理性的决定,以至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而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现实困惑,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2.2 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创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信息素养密不可分,更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获取、分析、判断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选择信息,解读和评价信息,提高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辨析能力,适应性信息时代的要求,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3 适应医学学科性质的思维
今天的生命科学已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系统,将众多相互区分的分支学科密切联系和组织在一起,充分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技术。生命科学的这一特点反映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是人们从多角度用多种手段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结果,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趋势。生命科学复杂而深奥,充满了未知,面临的问题无穷无尽,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热点。医学生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大胆的质疑精神,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就会陷入真伪难辨、进退维谷的境地,无法承担未来的科学研究任务。
2.4 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思维
目前,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临床诊疗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以患者为中心”转化,这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全面认识患者,既要掌握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综合分析,充分反应,从而提高医疗效果。这种要求恰好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考虑问题要兼顾整体,解释事物应顾及环境的原则。因此,应用批判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问题情景的本质,满足了新医学模式要求。
2.5 创新型医学人才需要的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4]。GMER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评价现有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和评估的能力、求知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医学生才能开放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摆脱传统思想禁锢,敢于创新,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发新的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创新思维,而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保证其效力则是批判性思维能的功能。
3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与基础课阶段接受的信息总量、医学科学科性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民众长期养成的尊崇权威和顺从既成的社会心理以及与我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的滞后和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训练等有关[5]。
目前国内多个医学院校正在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综合改革,其总体设想是将医学教学的多个模块课程全面贯穿重组,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为主导、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组织教学主题,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加强床边教学和行医训练等,建设全新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研究证明,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主要手段,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融合到课程知识中来是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途径[4]。课堂教学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均是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调整,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3.1 强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力图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医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趋于成熟,思维已趋理性。他们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富有激情,不轻信他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医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和创造性地学习。这种理念为在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可能。
3.2 加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也应具有批判性的教学态度。已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首先教师能够围绕批判性思维设计和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反应的质量。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新型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这种文化环境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去独立分析和评价知识,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创设“思维性教学文化”,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最后,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判断,不盲从别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空间。
3.3 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
PBL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3-4,6-8]。其主要流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共五个阶段。学生组成各个学习小组,自学交流和讨论及总结。PBL从两个方面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3.3.1 PBL教学组织形式 PBL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研究表明,就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而言,大班教学效果不如小班。学生在讨论小组中,更容易与教师进行配合,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容易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更容易发挥其主动性,予以个性化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3.3.2 PBL教学案例特点 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多元解读是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PBL的教学实践中,PBL案例也强调能够多元解读,譬如对一个临床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每一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提出多种诊断可能和解决方案,摒弃“标准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参与其中,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最终确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刘军等[8]证实,采用真实病例,使PBL教学从书本案例向临床教学延伸,测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证实真实病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临床实践,激发兴趣,并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4 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学,激励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学评价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过程应该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激发其主体精神,促进其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价应综合评估每次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力等,重视对学生认识过程、情感等非量化因素的评价。坚决摒弃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的做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结
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医学教育“质量工程”的内在要求,对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专业能力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如在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对教学不同环节进行改革,纳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必将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J]. 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135.
[2] 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108-109.
[3] 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4] 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样的思考[J].教育学术期刊,2011,(2):13-15,43.
[5] 储成仿.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5-6.
[6] 易西南,伏辉,孙建永.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优化[J].解剖学研究,2011,33(3):236-237.
[7] 丁茹,高文武,刘亚伟,等.论医学生临床实习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38-240.
篇9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忽视思维工具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谈起。在阅读中表现在对文本的观点解读单一,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举步维艰。这源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迷失和教学模式的僵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字词句篇的知识性、技巧性,过于强调教材、教师的权威,忽略了学生对文本解读、自主建构的可能性。
然而新课改浪潮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形势下,一些语文阅读教学矫枉过正,结果滑向了 “僵化”的对立面――思维的“泛化”,导致批判性思维缺失,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它强调从实践和具体分析中产生知识和能力,反对空洞、单调、抽象的思想和讨论方式。有些教师把阅读课上成是教师的演讲课或是学生的“自由交谈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信口开河,无的放失,这种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的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就是对文本的误读,也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文本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这种现象,貌似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实则使批判性思维走入误区,不利于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学习型社会,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新时代的适应性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学生形成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辩证剖析问题。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而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其中包括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变化和精神塑造。学会批判与创新的过程,也是每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或者说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批判性思维除了提问、讨论、探究之外,还有追求知识、建构价值并进行评价的积极建构过程,最终从根本上铸造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倾向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理性精神。知识随着时间流逝可能被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时又能积极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
1、遵循教学原则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应遵循三大原则,分别是:可控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语文教师对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气氛有一种熟练的掌握和控制,使思维的培育自始至终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而进行。此外,不能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简单的反弹琵琶或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超越自我,鼓励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敏感的捕捉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也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学习上,而要把这种思维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和问题处理上,这样才发挥了这种思维品质的最大意义。
2、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在认知水平基础上的不断自我完善、学习和自我提高,在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就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观念转变上,需纠正阅读取向的偏失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内容选择上需选好切入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辨析、想象、比较等具体的方法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然而,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应该偏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尊重,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
3、重塑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对目标的分类法,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和思考。指导学生不轻易地接受任何成见,养成把每一个结论都看作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的习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指导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还要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运用学生自己的眼光进行冷静思考与鉴赏,发表独立见解,尤其是带有批判、创造性的建立自己的独特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阅读期待”,真正地提高阅读素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进而批判地阅读人生和社会,追求更加自由、独立的思想境界。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具备了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后,对文本具备了批判鉴赏能力,就能在阅读中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10
从现有资料角度上看,如何理解思维批判性的定义,还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恩尼斯认为思维批判性是推理性的反省性思维,是一种技能或者说是能力"还有加利福尼亚认为思维批判性是一种-有目的性,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是否正确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李普曼(Lipman.M)把思维批判性定义为技能性的、依赖于评价标准、自我纠正和对背景的敏感,是一种包含性格、感情、态度等方面的心理倾向"所有说法都是从某一方面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都存有不完整性"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虽然都有片面性因素的思考,但是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基本上统一了意见,即其包含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其在开发智力、锻炼并提高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其绝不仅仅等同于智力或者说是单独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批判性缺少的原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大一统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排斥批判性思维习惯,受数千年儒家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促使国人养成了墨守陈规、从众心理,造就了为人谨慎、保守的性格特征"很多学生都认为别人不这么做,我也不这么做,这都是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严重影响了逻辑思维的发展,还有中国特有的亚文化影响,如枪打出头鸟等等,这些都影响并束缚了思维批判性的形成和发展"千百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听话.,为主,在家庭强化教育之下,听话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学校的教育更是以尊师重教为主,首先是尊师,如对教师讲的知识或课本教材上的知识有怀疑,就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敬,藐视了教师的权威,家庭、学校两方面都有可能会给予其不同程度的惩罚,只注重成绩的传统教育评价,严重导致了学生顺从性格特征的出现,打压了质疑思维及变通思维的产生,从而使批判性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较为低下"许多学生自身的从众心理、害羞心理使得他们不敢实行思维批判性"因为批评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是一种冒险,当对某种已被认为是真理的观点产生质疑时,肯定回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害羞心理的驱动,害怕自己错误而被耻笑,使得有很多学生及时有疑问、有不同见解,也不敢公开表达,甚至就想大家没意见我也就没有不同观点,使之主动放弃"。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