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就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它以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为目标,以传输覆盖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为载体,以政策信息、新闻报道、文化体育、影视娱乐为内容,综合了技术服务、内容服务、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及平台服务等多重功能。依据系统论的原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相关的若干个要素组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主要包括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内容服务以及体制机制等。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极不协调,城市广播电视已率先进入现代化阶段,而农村广播电视还处于落后的初级阶段。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状态。其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从公共服务的基本权益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广大百姓听到、看到广播电视,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体现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均等享有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一方面,城市目前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广播电视网络,一般的城市用户可以收看到40套左右的电视节目,而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只能收看到8套左右电视节目且信号质量不稳定,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实行“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来从硬件上解决农村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仍有几百万农村受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尤其是目前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数字化整体转换,城市受众可以享受到更为丰富、更有个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城乡之间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对农节目制作能力不足。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实构成:类型多样,数量庞大,承担着舆论宣传、产业经营、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我们从目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广播电视内容方面的比较中发现,电台、电视台大都盯着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市民文化、精英文化、时尚文化、先锋文化,反映“三农”的节目少之又少。媒体对“三农”关照度的弱化、边缘化、无视化,严重脱离了农村实际,使得农村受众在获得信息质量和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受众,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难以发挥作用。
运行体制机制不完善。广播电视运行体制是保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运行体制机制是发挥广播电视各项功能的保证。在我国四级办广播电视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条块分割、有系无统、管理分散的负面作用。现在再加上乡镇主管广播电视站形成了广播电视的五级管理,从而扩大了四级管理的负面影响,乡镇主管的乡镇广播站在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上不可能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网络,只能是乡镇各自为政、五花八门、层次不齐,这既违背了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接收一条龙的系统性,又无法构建统一标准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基本需求。
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更多地着眼于一种制度性设计,体现出系统工程的整体性。而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营机制显然不同于传统的行政体制,也与现有通行的市场模式有所差异。要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公平、高效、科学、和谐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从供给方式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一种权威型供给,其资金的来源方式必然是以公共财政为主。但是公共财政是有限的,单靠公共财政独力支撑,那么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就难以保证,所以,资金投入也应该多样化,以公共财政为投资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行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投资行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采取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政府主要承担购买放映设施和补贴场次,以数字化放映为先导,盘活资源、激活市场,带动了农村电影放映的体制与机制的转换,服务质量和放映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
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大对农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设。由于农村受众属于消费的弱势群体,广播电视节目经费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不愿多投入,造成对农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低下,数量短缺,与农村受众数量的庞大形成极大反差。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广播电视节目的扶持力度,从资金、人员上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对“三农”的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者,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公共服务的实施。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是制播一体的国有机构,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制播分离,引入新的制作主体,依据公众的需求,按照政府制定的内容规划和产品准入标准,采取购买服务、服务补贴、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公共服务的内容生产。
全面深化农村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问题是资金和体制问题。这两个问题互为联系,不可分割。因为直接面向农村服务的是基层县级广电部门,但是县级财政和县广电局普遍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要解决资金问题,就必须同时解决体制问题,建立两级垂直管理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省、地、县垂直管理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县乡村垂直管理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其中省级广电部门是关键,重点解决资金和对农传播问题;县级广电部门是基础、是平台,负责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落实工作。
在解决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后,还应该解决编制问题,核定人员,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要筹备人员培训保障基金,对县乡村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定期统一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技术水平,做到设备故障小问题不出村,中故障不出乡,大故障不出县。对负责村村通设备的人员给予适当的报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农村广播电视时时通、优质通和长期通。
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基础条件有好有差,发展进程有快有慢,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各地在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上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探索出切合实际的技术覆盖模式。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制定出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建设思路和工作重点,搞好试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改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07XSYK231)
参考文献:
1.张国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
2.张振华:《对农广播电视建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4)。
3.何富麟等:《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战略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篇2
关键词: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6)04-0013-04
到2011年,我国各省市已经对第二阶段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行验收,也就是对我国“十一五”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一次成绩总结,以“村村通”工程为代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十二五”以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实现“户户通”①。作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但是长期以来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等。对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的农村来说,对现有供给模式进行优化,建立“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多元供给模式,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对广播电视的需求,而且也是完善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步骤。
一、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展分析
(一)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两阶段“村村通”工程建设,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农村广播节目覆盖、农村电视节目覆盖和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普及等三个方面的进展情况。
(二)农村广播节目覆盖情况
作为农村传统的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农村广播节目的覆盖率从全国来看,都比较高(具体见表1)。例如,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农村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已经高达97%,这就意味着我国农村未被广播节目覆盖地区只有3%,与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相比,农村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差距不到1个百分点。
(三)农村电视节目覆盖情况
电视作为广大农村接受信息、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普及,农村电视节目覆盖率已经超过了广播节目覆盖率。到2013年年底,我国农村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已经高达97.86%,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电视节目的全覆盖,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之间差距也不到1个百分点。
(四)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普及情况
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特别是有线电视,比传统的无线电视信号明显稳定和清晰,能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好的视觉文化观感,因此最近几年随着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尤其是“户户通”的实现,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在全国广大农村逐步推广。不过,由于技术原因和资金、费用等问题,目前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的入户率还不是太高,有些地区也才刚刚开始试点,总体来看普及程度还比较有限。到2013年年底,全国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为8911.32万户,占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的38.92%,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比重为35.29%。
二、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完全是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供给主体单一,资金实力受到限制
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单一的财政资金实力毕竟有限,难以满足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资金的需求。第二阶段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中平均每村投入财政资金只有1万元,较小的财力投入与单一的财政投入模式紧密相关。目前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主体只有政府一个主体,还没有引入民间、金融以及境外投资主体。从公共产品理论角度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既制约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限制了资金供给渠道的拓展,也难以满足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对资金的需求,不利于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质”的提升和“量”的普及。
(二)政府单一垄断,效率水平低下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往往为其所垄断,是一种权威型的供给方式,公共财政是其唯一资金来源。对政府来说,由于财力有限,往往供给量不足。此外,由于政府的垄断管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经费投入产出效率不足,使广播电视节目数量较少,质量水平低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单一提供,难以有效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加上政府管理效率一般不高,缺乏监督,使得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都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出现闲置浪费。这与广大农民期盼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背道而驰。
(三)存在乱收费现象,公共福利减少
由于政府作为对有线电视及数字电视收费的主体,其定价的垄断性造成广泛的寻租活动存在,使农村群众的公共福利减少。政府在管理上将此类收费交由下属的各个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支配,因其不是专门从事收入活动的税务部门有可能会造成出于自身利益而增加收费项目,改变收费标准,导致乱收费现象。当政府在财政资金供给相对紧张而放松对此类部门收费的管制时,或是默许此类部门以收费来补充资金来源时,就会造成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可以收费的部门会向社会收费,还会导致一些本应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利用自身行政职权进行强制性收费,造成公共福利减少。
三、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模式的形成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机制,与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体制中的公共与商业二元格局有很大区别。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所经历的经济、社会不同发展背景,也决定了我国不会存在西方意义上的独立与政府架构之外的公共广播电视结构。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公共产品属性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点建设工程,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即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通过无线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该区域内一个或一些农村居民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享用,每位使用者享受该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必须依靠政府主导调控,对公共服务进行有效供给。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为每一位农村居民提供均等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的机会,满足其基本需求,并使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得以建立。
(二)农村居民价值偏好
鉴于政府提供的服务质量特性具有保证性、经济性、便捷性等,农村居民更倾向于依赖政府供给。因为对于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价值偏好的存在使其认为,政府的服务供给保证性是第一位的,也即可确保公共服务可以顺利享受到,至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经济性和便捷性,则不是农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就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来说,既可以政府单独提供,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私人部门的服务,提供给农民。由于中国农民对公共服务的经济性比较敏感,因此,农民可能更乐于选择政府单独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明显拉大,农村群众获得文化知识的途径与能力极为有限,他们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鉴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广播电视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必定不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则会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在农村居民对文化信息的强烈需求与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有责任与义务在农村地区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诉求。
四、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供给模式的主要对策
未来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将从数量增加,即提高覆盖率,向提高质量的目标转变,即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信号质量;从注重资金的投入向兼顾提高资金效率方向转变。从单一政府供给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是基于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因此,本文仅从资金投入多元化角度,提出建立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多元化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也必须相应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资金支持规模和力度也要相应扩大和增强。在确定未来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标准时,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标准的基础,满足农民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方向。如图1所示,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还只是实现“村村通”,仅仅是公共服务“量”上的标准,在这一标准之下是依赖于国家政府资金的单一投入。未来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将提高为“量”与“质”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从“量”上来说,就是从实现“村村通”到实现“户户通”;从“质”上来说,就是大幅度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建设城乡统一质量标准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单一的政府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建设需要,需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如前所述,“村村通”工程中20户以上“盲村”建设资金投入每村投入资金只有1万元,投入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今后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具体数额应该以户为单位测算,而不能以村为单位,这是因为,以户为单位能更准确地测算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实际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建立满足于广大农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资金投入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财力、政策导向和政府执行政策的主管意愿和实际效果。这些主客观因素决定了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有限,不能满足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因此,未来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提高后,政府资金投入的决定因素不仅依赖于政府财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新的服务标准和农民需求变化,测算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需政府资金规模和投入力度。
(三)建立政府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
篇3
对我国公共电视现状和发展路径的反思
我国的电视媒体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收入补偿模式上却是依赖广告等商业资源。公共利益虽然是我国电视传媒的一个基本关照,但是处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夹缝中的电视媒体,其公共性特征一直呈现定位不明、面目不清的状态,作为一种与国有电视体制和商业电视体制对应的一种公共电视体制,在我国尚未存在。虽然1996年后中国部分省市开始出现身份模糊和定位暧昧的“公共频道”,但是“公共频道”推出的初衷是建构一个由同省各级电视台共同使用的频道,其背后的理想目标则是变“四级办电视”为“三级办电视”乃至“二级办电视”。[13]因此该频道实际上是县级台整合的产物———“共用频道”的存在,其初衷和内涵与西方国家“公共电视”实质大相径庭。以“制度”为归依的公共电视发展模式,在目前的中国电视实践中处于完全缺位状态;而中国部分电视台的科教频道、纪实频道等电视节目,由于具备了若干公共理念与公共诉求,可以认为是以低层次形式存在的公共电视内容。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共电视体制和批判目前中国“公共频道”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就建立我国公共电视的模式和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一种是借鉴美国模式,建立公共电视基金会,将目前各省市已经存在的公共频道改革并联合组成公共电视网,或将现有的教育电视台或公共频道整体转制为公共电视台;另一种是借鉴英国模式,制定《公共广播电视法》,将中央电视台拆分成两个独立的公司,其中的公共电视公司模仿英国征收“电视费”等公共资金作为收入来源,或将中央台和省级台的公共性质频道整体剥离不播广告等。还有学者建议,将全国的电视机构分为国家电视台、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三大类别分类经营。由于历史发展水平、文化起源、意识形态等本质差别的存在,移植西方成熟的公共电视模式来搭建中国公共电视的理想框架,难以形成针对中国现实的建设性意见。西方公共电视体制发展的社会基础包括长期形成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多元的民主氛围、成熟的市民社会形态、新闻专业主义的传媒实践等重要元素。一个媒介体系是由一套共同的政治经济逻辑所联结,就像美国的自由化商业媒介或中国内地的国营媒介。[14]对媒介体制的比较要基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对公共电视的角色设定,尤其是经济基础和新闻自由的框架设置。[15]合理而有效的广播电视体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力量博弈均衡的产物。在欧洲媒介的平衡生态中,商业电视作为公共电视的补充力量而存在,而美国正好相反,公共电视是高度商业化媒体市场的补充。不同国家的鲜明对比说明,社会、政府期望公共广播电视系统扮演的角色以及符合本国实际的收入补偿机制才是决定不同的公共电视特征的核心要素。即使刻板执着于公共电视体制本身,也并不能充分保证“公共性”的实现,政治控制与经济基础决定了公共电视“公共性”的生存空间。[16]
中国特殊社会语境中的自主创新可能
中国公共电视构建的一个特殊语境就是,其可能性或者基础性空间是由国家通过推动市场经济以及变革原有的“全权性”管理而形成的。无论是简单的套用西方公共电视模式而没有意识到其作为制度实体在中国建构的种种问题,还是因为作为实体的公共电视在中国建构存在种种障碍而否认这种社会存在模式所具有的正面意义,都不是解决中国公共电视发展问题的有效路径。中国公共电视体制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源自中国传媒产业特有的基本原则与历史路径。基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模式将是我国公共电视发展的一种现实路径。尽管不同社会的大众传媒机构有相似之处,但就起源、实践和惯例来说,传媒是非常国家性的机构,它们感受到国内政治和社会的压力,并对受众的期望作出反映。[17]虽然在中国社会语境和目前的电视体制下,一种全新的公共电视体制的建构缺乏制度基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传媒在历史路径和发展框架中,传媒结构对公共性有着天然的依附性。媒体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应然代表,决定了中国媒体本质的属性之一就是“公共性”。[18]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78%。2011年在偏远农村开始推动直播卫星电视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到2015年将有1.5亿户农民受惠,实现“户户通”的目标。目前电视公共服务正在从补缺型与覆盖型的网络建设服务,转向多样化信息平台和多元内容平台升级建设。根据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两分开的指导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公共电视在中国的出现,是电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电视功能优化的需要,更是政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19]不论是建立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共存的体制,还是强化现有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面向全体公民的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电视面临的时代命题。[20]中国当代传媒生存具有三个特殊历史性特征:“党管媒体”的总体性结构;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人民意志相结合;传媒依据行政等级和地区治域进行角色和权力定位。[21]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也处于政府的控制和主导之下。在传媒政策领域,党管意识形态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党管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宣传不能变这“四不原则”将自始至终发挥底线作用。中国的传媒经济属于一种政治化的经济战略型市场经济,政府是建构公共电视体制的主要力量之一,政策空间和政策要求决定了制度安排的进展和有效性。同时,广告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传媒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他的公共财政来源体系,如强制征收的视听费、公共机构资助等“非商业”所需的多元化渠道,缺乏执行的路径,在我国目前很难实现。偏执于西方“非政府”、“非商业”的公共电视原则将不利于我国公共电视体制和公共电视服务体系的建构。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管媒体”的基本路线不会发生改变,这决定了中国的公共电视发展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制度的现实,寻找适合中国社会情境的发展模式。这种基于中国情境的独特模式有以下要素:第一,核心原则在于必须重构现存体制的内在活动空间,将公共电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融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的新闻事业”这一正当化的理论框架内,也就是在坚守传媒喉舌功能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电视服务。第二,财政来源上,将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将公共电视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使公共电视发展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保障。第三,受众定位上,将坚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和均等化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原则,将受众视为所有有权参与和使用社会文化资源和政治生活资源的公民,而非潜在消费者。第四,服务内涵上,实现从网络传输、技术更新到内容建设的全面公益性,为受众提供免费的、高质量的、博学益智的普惠。第五,评估标准上,将收视指数、满意指数、欣赏指数、影响指数作为节目内容考察的基本价值模式。第六,政策保障上,通过政策法规明确公共电视的主体地位,经营性电视机构与公共电视互补,同时也承担一定的公共服务责任。依据以上发展原则,中国公共电视发展将可能通过以下路径建构:首先,根据目前中国电视机构发展的现实情境,电视媒介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外资和非公有资本无法进入到电视机构运作的核心领域。因此,在不可能另外单独成立电视机构的情况下,公共电视的发展必然需要依托目前现有的电视机构。其次,按照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分开的思路,公共电视财政来源可以通过成立公共基金的方式进行,公共基金的构成包括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经营性电视产业的收益划拨、公共电视节目出售自身收益回流等途径。内容结构以新闻信息、教育文化、社会纪录、特定人群服务等为核心,构建高品质、多元化、均等化的服务体系;经营性电视产业则按照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方式生存,在盈利的同时兼顾传媒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也可将商业电视盈利按照一定比例收缴划拨给公共电视,支撑其运行。在政府管理上,对不同性质和职能的广电机构进行分类规制,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和运作标准,对公共电视的公共服务进行量化规定,对商业电视内容制作标准进行明确。最后,和我国数字电视转换的步伐相适应,一种可能的途径就是,在数字电视转换过程中,公共电视内容,受众无需付费即可收看;经营性电视内容按照频道打包或者分次出售,受众需付费收看。以上路径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我国目前的电视机构在内容制作上属于大而全,电视机构和人员难以自动分割或者转型为公共电视和经营性电视。2、公共基金的来源和使用如何进行严格的法律保障和透明的成本核算,使之能确实收到成效,用到实处。这些都有待于传媒体制改革在制度和执行中给出明确的政策回答。
结语
篇4
一、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
广播电视覆盖是广播电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基本的方式。无线覆盖工程是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的政治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工程,是确保广大农村群众享有听广播、看电视等基本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工程。更是履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构建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优化文化公共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构成和运行评估机制,从而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思想健康、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的抚慰作用、对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有利于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培育共同遵循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构筑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有利于应对新形势下利益主体多样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协调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强工程质量监督
第一要严格执行广电总局《无线覆盖工程质量控制要点》等文件的技术要求,做好工程监管和验收工作。工程技术监管人员要?J真学习有关技术文件,及时总结交流经。要根据工程各分项目的建设技术要求,邀请、聘请相应的技术部门和专家参与工程的机房改造、铁塔工程、供配电设施、防雷接地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工作。铁塔工程、发射系统的安装调试,供配电系统的改造、机房建设、防雷工程是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这些工程项目各个关键技术 环节的监管,认真按照技术文件的要求作好监管工作。每个项目、每个环节的监管必须做到有专人、有记录、有审核。主要基建项目方案要组织专业部门论证,不能因监管不力而出现失误。第二,要发挥的技术协作精神,广电集团要发挥技术优势,支持各农村的工程建设,各农村可以向集团提出技术支持的要求,较强的骨干台站要大力支持各农村台站的工程建设,积极主动地为周边台站提供技术支持。各技术力量较差的台站要认真学习骨干台站的建设经验,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交流,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三、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要加强组织保障
1.建立监督机制
监督机智的建立势在必行,是提高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执行力与积极性的重要保障,因而在建立监督机制方面,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首先是监督机制的灵活应用,避免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无法灵活将监督机制有效的应用于电视覆盖工程中,而导致其失去存在基本作用于意义。其次监督机制的建立要符合实际情况极有关工程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相关问题,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出监督机制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监督机制落实前,要做好有关规划工作,使监督工作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能够在电视覆盖工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监督管理办法,继而保障相关工能够时刻保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
2.要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文体广电局,并具体抽人办公,负责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采取各种方式,向群众宣传无线发射覆盖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建设方式,争取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加强广播电视宣传,进行舆论引导,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关心与支持。
3.加强资金管理
目前,电视覆盖工程中资金管理混乱问题较为严重,需要在现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做好资金的规划与使用,进而为下一步的有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资金管理问题在现阶段电视覆盖工程中尤为重要,需要从安装到调制直至最后的使用,均要确保资金应用的合理性,以此进一步推动其与工作的有效开展,继而从根本上提高电视覆盖工程的整体工程质量。做好资金管理不仅一方面能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做好工程成本控制,另一方面也可对工程施工形成一定约束力,使其相关的标准流程进行设备的安装及接入工作,从而以便于提升系统与设备的稳定性。
4.大投入
建立广播电视农村公共服务长效机制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队伍建设。要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将农村电影电视工作列入地方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以确保这两项造福亿万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建设工程能够顺利推进。同时明确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扶持的各项经济政策。地方各级政府要落实本地区农村电影经费,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也要给予部分补贴等。为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还要按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县乡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建立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乡为重点,村为基点,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
篇5
电视公共服务从纯公共物品转向准公共物品
在农村,一些农村公共产品“没有固定明确的实物形式,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服务形式,我们称之为农村公共服务”。③农村电视公共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而农村公共服务则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
公共产品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的产品,不能排除人们使用一种公共物品,而且,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享用。在现实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是很少的,大多数产品因为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而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以前,我国无线电视产品具有纯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无线电视,通过微波传送电视节目的信号,在一定区域内,观众可以不用付费,就可以直接收看电视节目。电视在它能够覆盖的领域,所有的观众都能收看到,对于电视节目的生产者来说,多一个观众并不增加成本。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电视台通过光缆介质和加密技术可以向观众收取费用,拒绝为有线电视付费的人将不能收看其节目,使电视产品产生了排他性。因此,电视产品经历了从纯公共产品向准公共产品的过渡。
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发展状况
山东临沂市是山东省内农村有线电视发展较先进的地级市之一,笔者在临沂市的莒南县相沟乡进行了调研。
1996年,临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领导小组”,采取承建单位自筹一块、县财政配套一块、镇村集体补贴一块的办法,推进“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截至2006年,临沂市已架设光电线路1.5万公里,开通行政村4900个,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7万户。
莒南县是临沂市下辖县之一。过去,莒南县单纯依靠地面接转站进行接收、发送电视信号,县城附近的居民、农民只能看到三四个频道的节目,而在偏远的农村,农民只能收看一两个台的节目,并且信号十分微弱,有的村根本收不到电视信号。后来莒南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全县18个乡镇的有线电视传输网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226个村通了有线电视,安装用户2万多户,偏远山区设立地面卫星接收站19处。接通了有线电视的农民,可以看到24个台。
莒南县相沟乡位于莒南县西南13公里处,现辖32个行政村,人口4.5万,境域总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6.2万亩,农民种植板栗、花生等。相沟乡1998年开始为农户安装有线电视,第一批全乡通了14个村,当时共有54个行政村,户数占不到10%。十年来逐步发展,目前全乡37%的农户安装上了有线电视。
王石河村是相沟乡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共80多户村民。王石河村在2000年铺设了有线电视网络,半数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村里的农户以种植花生、地瓜和养猪作为农业收入来源,另外邻近村庄有采石厂,该村的年轻人在采石厂打工一天少则挣一百,多则几百,所以整个村子的收入比较高。目前王石河村有线电视的安装率达到了70%。这个比率,在山东省的农村里,属于比较高的。
但是,近几年,非法卫星天线(俗称“锅”)开始威胁到有线电视的地位。“锅”现在可以对的卫星包括亚洲三号、中星6B和中星九号,当地销售商给农户调的大多是对中星6B,接收到的节目在70个以上,销售商称“调全了可接收一百多个频道”。村里原先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的农户开始购买安装“锅”,已经安装了有线电视的人家也开始动心。在这个村,“锅”的安装率已经达到了20%,也就是说占据了有线以外的大部分市场。在笔者随机抽查的农户中,有一户是已经年近七旬独居的老人,一个人住,也买了“锅”用着。
早已安了有线电视的人家之所以想买锅,并不是对有线费用有多大意见,刚安装的时候每月6元,后来调到8元,一年96元钱,对这个比较富裕的村子的农户来讲并不是很大的负担,主要原因是对有线的信号越来越差非常不满意。
相沟乡广播电视站的工作人员谈到有线线路的维护时透露出很多无奈。目前有线电视的安装办法逐步完善合理,但2000年前后有线电视的安装是几个村共用一个接收器,雷雨天放大器很容易遭雷击,一出问题就影响到几个村的信号。并且几个村共用接收器的情况受供电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安接收器的村子停电,那么其他几个村子也看不到电视。2004年以后安装的有线才变成4户一个接收器,可是近两年安装得比较少了。
另外,有线用户入户线由以前的串联方式改为并联方式,虽然能使用户的电视信号互不影响,可是由于分线箱的输出线路多 (特别是用户暗线),在施工中又没有标志,这就给维修、报停和收费带来不便。还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每到过年过节一些在外工作或学习的人回老家,会偷偷将线路剪断分岔,用分线器多接出一个或几个头来。由于缺乏经费无法及时更换线路,广播电视站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只能将被剪断的线接起来,重新接过的线路信号就会变弱。一些地方的有线电视网络安了已经近十年,很多线被剪了又接,反复多次,信号越来越差。广播电视站也只有4个人,各个村经常有电话打来要求维修,他们很难及时赶到。由于有线信号变差,目前收费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农户以信号不好为由拖延或者拒交有线电视费,这些损失乡广播电视站都要承担。
相沟乡广播电视站站长对“大锅”的问题很是头疼,“很明显大锅现在越安越多,用着比较实惠,我们虽然也查处过,但是很难清除”。目前相沟乡每年都搞一次统一行动,到各个村里去查“大锅”,一般是给予没收,没有罚款。但是工作成果并不明显,相沟乡政府的人说有线电视的推广和大锅的查处虽然属于他们每年业绩考核的内容,但占的比重并不高,所以每次只要查到三五个锅,多少有个交代就可以了。平时广播电视站的人在进村收费或者维修的过程中也有查处大锅的任务,不过这个任务基本是完不成的,广播电视站的站长说正常的程序是发现了大锅以后,先要给该农户发自行拆除通知书,如果农户不肯自行拆除,再给处罚通知书,到农户家拆除的时候需要有两个以上有执法证的才可以,可是广播电视站4个人中只有他一个人有执法证,而他一个人是不能进行拆除的。
政府作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唯一供给主体的弊端
从以上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政府作为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表现出了一些弊端。
首先,政府作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供给效率比较低。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因此,政府的公共支出行为是由政治制度安排和决定的。由于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因而农民真正的需要却被忽视,从而导致了供给效率的低下。
其次,当有线电视面临“锅”的挑战时,表现出市场竞争能力的欠缺。不仅是有线电视,现在农村开始推广的数字电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仅仅靠行政命令推广,效率很低。数字电视的宣传资料是通过政府渠道,从镇政府或市里的工作组直接发到村委会的。虽然政府在推广过程中也有人员推销,如在莱芜市农村,数字电视推广采取了专门工作组的方式,但工作组工作人员人数较少,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收费和网络维护问题占用较多精力,进一步推广的可行性措施几乎拿不出来。而“锅”在农村的发展,比起有线电视来,走的是一种更商业化的路线。比如,采用实物广告和户外广告进行宣传;销售过程中有多种促销办法;零售商会有比较好的售后服务。
再次,农民在信息的购买和使用上会遵循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市场原则。虽然农民不能影响有线电视提供的电视频道,但他们可以选择安装或不安装有线电视。以本文临沂和莱芜的农村为例,农户家里安一个“锅”,能接收到的电视频道远远超过有线电视提供的频道数量,一般都在40个频道以上。在价格上也不同,卫星接收器的价格在160元至300元不等,而且是一次性投资;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是260元,另外每月还要交纳10元的收视维护费。相比之下,“锅”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许多专家都研究了电视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电视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甚至“影响了乡村政治面貌的改变”。④笔者从调研中也强烈感受到农民对于信息的渴望,这就更凸显了完善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通过新渠道,使农民的需求得以充分表达。一直以来,政府都垄断着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市场在农村公共服务生产中的作用很小。当前,在电视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在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追求的目标与农民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在调研中,有些农民就表达了对于有线电视提供的频道不满意,一些自己希望看到的频道没有包括进去,而这些频道用“锅”可以顺利接收。这也说明了,在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中,农民的意志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果能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才能更有效率。
进行体制改革,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供给的市场化。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不是完全不计成本地进行服务,其建立和运行也需要实行科学评估投资、成本收入核算和绩效管理。多元化的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可以包括政府供给主体、农村社会供给主体、私人供给主体等,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进行供给。⑤完全可以通过规范有序的竞争,来实现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高效率。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加密技术的运用,使得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能够变为排他性的,用户必须付费之后才能收看得到。这样,电视产品便具备了排他性,具有了私人产品的性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由私人投资兴办的电视台也有可能涌现出来。
迄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卫星电视直播业务,付费卫星直播频道超过3000个,通过有线电视网转发的卫星频道还有3000多个。可见,市场在提供电视公共服务方面是非常有潜力的。中星9号等卫星发射升空实现正式运营后,个人用户只需架上一个小型卫星接收器,只需要花费一百至几百元不等,不受地面任何限制,就可以直接收看到上百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是可行的。
注 释:
①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②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③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④柯克・约翰逊〔美〕:《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⑤姚世斌等:《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调查与思考》,《中国市场・学术论丛》,2007(12)。
篇6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村村通”工程自年实施以来。市共完成了795个行政村和1347个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全市近百万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市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尚不平衡,一些贫困山区广播电视覆盖仍然存在标准不高、管理滞后的问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不佳,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不高。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全面推进新时期“村村通”工作。
二、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工作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农村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盲区”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健全推进“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1推进实施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市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为5123个自然村。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工程,其中年、年各完成1500个村的建设任务,年完成2123个村的建设任务,力争年实现工程全面验收。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特点、群众欢迎的技术手段实现“村村通”鼓励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采取有线光缆联网方式,边远、居住分散地区采取共用卫星接收方式进行建设,使“盲村”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本省的8套以上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并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农户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2启动实施全市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统一部署。切实做好黄冈电视台一套节目和黄冈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无线覆盖工作。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站)作用,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增加转播节目套数,加强运行维护,使全市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本市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在内的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
3丰富服务“三农”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同时提高制作质量。市、县(市、区)广播电视部门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涉农专栏、专题节目,加强与科技、教育、司法、文化、卫生、体育、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增加科技兴农、法律知识、卫生防疫以及文化娱乐等服务“三农”广播电视节目。
4建立健全“村村通”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县(市、区)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全市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我市新时期“村村通”工程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广电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切实做好把“村村通”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及时解决“村村通”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确保我市“村村通”工作顺利推进。
篇7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区有79438户有线用户,其中完成数字化整转67926户;4144户地面数字电视用户;1600户直播星用户。坚持有线、直播卫星、无线统筹协调发展。有效发挥村村响工程作用,在已安装的148个村播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音频。解决边远地区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三电”保护,及时应对和正确处置影响安全播出的各类突发事件。特殊时期、重大节假日确保安全播出,实现了“零插播、零停播”。大力实施公益性电影放映工程,完成农村行政村公益性电影放映8880场,受益群众22万余人次。
(二)存在的不足
1.宣传质量不高,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能很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
2.全区广播影视区域和城乡发展还不很平衡,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拓展广电新业态不够,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培育。
4.由于机构改革,职能整合,我区仅设有广电网络分公司,无电视台站。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创新为目的,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为主题,以宣传为中心,以网络为纽带,以广大用户为落脚点,采取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同时传输,交叉覆盖,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大用户的收视效果,推动我区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举旗帜
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广播电视工作的各个方面。
2.坚持以人为本
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利益诉求中推动发展。
3.坚持融合发展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4.坚持统筹协调
正确处理广播电视与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与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等重大关系。
5.坚持改革创新
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增强区广播电视事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全区广电系统要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广播电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区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通过高、标清方式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免费提供多套高质量的节目,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广电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做大、做强、做优广电媒体,努力提高社会满意度。实施好“三网融合”工程及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根据我区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按照以下思路有计划分阶段的积极推进。
1.实施广播“村村响”应急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现代化应急广播体系,有效提高党委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利用“村村响”转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文明建设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等内容,期间插播娱乐节目、公益广告、惠民政策,农业信息等,使之成为政府与农民的“连心桥”。
2.积极推进城乡网络建设。未来五年,广电网络公司预计投资2000万元,对城区小区现有的双向网络进行更新改造,宽带业务和视频业务同时入户,并逐步实现光纤化。同时,双向网络逐步向农村延伸,扩大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率,预计发展用户10000户。
3.实施“三网融合”工程。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充分利用光纤网络和先进的设备,开展互动电视新业务,实现具有双向化、数字化和IP化的电视业务互动平台,极大地拉动内需,让广大用户受益。
4.实施“户户通”工程。贯彻落实好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局的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沟通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户户通”发展规划和用户安装工作,使居住距城区偏远的居民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收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
5.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全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统筹协调监督全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工作。特殊时期、重大节假日及时启动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应急抢险小分队员随时待命,领导加强值班,确保安全播出,实现“零插播、零停播”。
四、保证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要做到一切以发展为中心,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健全完善各项机制,使我区广播电视事业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篇8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通过传送多媒体的音频、视频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实时的、可视的和交互式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与面授教育相比,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学习支持服务,已成为摆在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及基本任务
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等于在全国城乡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一种规范的提供社会群体开展终身学习的公共性支撑服务平台,形成遍布于城镇社区和广袤农村的开放式学习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丰富、学习便捷、考评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服务的支撑体系,是促进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实践”项目、“十一五”国家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程中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二是根据办学机构的办学特点,开展招生与教学管理服务,以及网络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考试组织,负责提供考点、标准化考场等管理工作;四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及有关规范,保障教学资源的高效传输和共享;五是承担机构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办学机构委托的相关专业性教育服务等工作。
2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通常来讲,对普通学习者而言学习服务的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的支持服务因素,包括教材(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视听音频播放资料)、集中授课的教室、用于培养实验技能的实验室等;二是对学习者辅的服务支持因素,包括学习和研究方法、授课方式、辅学习资料,甚至还可以包括为方便学习者而提供的基本交通工具等;三是间接性学习服务的支持因素,虽然这不是必须的,但对于松散型的教学环境来说却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包括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咨询、必要的学习基础条件(设备、实验测试仪器)等服务。远程教育中的“学”与“教”在时空上的相分离,是其区别与一般教育的地方,也是远程教育的特色所在。这就为远程教育在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认知,我们可以抽取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1)开放性
这是远程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远程教育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对学习者而言,受教育的门槛降低,机会大幅度地增加,信息资源共享。
(2)持久性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具有长久性,能够穿越时空,反复作用于学习者,能有效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
(3)灵活性
远程教育面向社会大众,承担了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工作,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要比常规的学校教育更灵活多样,充分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4)中介性
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信息资源进行远距离教育活动的,在诸如注册报到、教学活动、作业的布置与提交、评价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等方面,都离不开媒体的中介作用。
3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所以,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以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但是,目前远程教育的发展中仍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3.1重学历教育、轻素质教育的功利性倾向
远程的、开放的、完善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该为学习者提供物和人的双重支持服务。从长远来看,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学历获取、轻素质提升的功利性目的仍然凸显着,这终将难以适应未来教育学习者的要求。
3.2重知识教育、轻情感交融的机械性倾向
现代远程教学把“教材”变成了“学材”,这种学习资源只是无生命意义的数字化印刷教材、音像教材,缺乏学生主体化学习所需要的“情境”设计,短缺知、情、意等问题和困扰的咨询,缺乏交互性,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无法有效调动学生智力和情感两方面的学习因素。
3.3重资源重复、轻资源提升的实用性倾向
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层面,大部分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获取学历文凭。在成本方面,一般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廉、效果相对较好的远程教学媒体。在技术应用能力层面一般倾向于选择容易获得、比较简单的应用型资源,导致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技术水平较高的新型技术应用资源闲置现象突出。同时,资源课件重复开发,精品资源开发不足,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供给已成为目前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4适应学习者支持服务体系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该围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个中心,侧重从理念、教师、学生几个层面进行设计。
4.1把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作为体系的起点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一个涉及教学、管理、资源、环境和硬件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体系。由于远程教育学习者受个体差异影响,特别是受所处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制约,在学习需求方面是有差异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功能设计也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多样化,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作业辅导、考试安排、学习时段、资源类型等等方面,尽可能以简便、实用、先进、合理为原则。
4.2把方便学习者学习作为体系服务的宗旨
远程教育学习者与在校学生不同,面临家学矛盾、工学矛盾等实际困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应立足于学习者的“服务”需求,在情感、时空、技术等方面给予学习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设计相应的支持服务平台时,应从学习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资源获取和利用机制、时空开放和时效机制以及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
4.3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为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宽带接入技术、家庭多媒体技术等等技术为物质基础的,它对技术的依赖性远远超过传统教育。相应地,远程教育需要一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很高的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队伍,才能适应和满足学习者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式学习的需要。
4.4适合学习者方便使用的虚拟教学环境
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和学主要建立在交互服务上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设计应与时俱进。目前常用的交互方式如电话咨询、E-mail发送、网上课件点播、网络课程、网上BBS以及移动通信的短信等平台加以充分利用,组织学习者积极参与网络社团、兴趣小组、学习社区和学习共同体等建设,使各种学习信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在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传递和反馈。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唐山市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玲,南旭光.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4]丁新.远程教育观念、教学法和教育技术[J].中国远程教育,2001(4).
[5]董世龙,董俊敏,薛惠.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若干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篇9
>>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 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机遇探析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浅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浅析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及启示 我国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阐述我国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积极建立软件公共服务体系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1-8)。
⑦数据来源:美国,ALA Library Fact Sheets. .(2015-12-19);澳大利亚,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STATISTICAL REPORT. http://.au/sites/.au/files/publications/NSLA.Aust_Pub_Lib_Stats_2012-13_0.pdf.(2015-12-19);中国,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
⑧数据来源:美国,Public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urvey Fiscal Year 2012 . http://imls.gov/research/public_libraries_in_the_us_fy_2012_report.aspx(2016-1-5);英国,http:///(2016-1-5);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3年度(2011)社会教育・.http://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1047459&-cycode=0.(2016-1-5);中国,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
⑨数据来源:文部科学省.平成23年度(2011)社会教育・公民. http://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01047457&cycode=0.(2016-1-5)。
⑩数据来源:杨永恒.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指数:理论、方法和初步结果. “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演讲PPT.(2015-11-21)。
数据来源: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关于推动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科技馆等免费开放调研报告,2011,6。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卢海燕.国外图书馆法律选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4]李国新,段明莲.国外公共图书馆法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篇10
2012年元旦上午10:30,中央电视台三层播控中心。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田进、李伟和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共同启动按钮,我国第一个立体电视综合性试验频道“3D电视试验频道”正式开播。
蔡赴朝在致辞中表示,3D电视试验频道是国家广电总局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升广播电视现代传播能力、加快建设广播电视强国的一项重大举措。开播3D电视试验频道,一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影视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带动电视机的更新换代;三是有利于加快节目生产制播和设备生产企业的改革创新蔡赴朝表示,3D电视试验频道不仅是科技的创新,也是体制的创新,3D电视试验频道在广电总局的筹备及组织下,联合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深圳电视台六家单位联合制作,由中央电视台统一播出。据悉,从明确时间表到正式播出,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制作、播出、传输等各相关单位体现了高效的配合能力。
据悉,3D电视目前每天播出时间10:30-24:00,每晚首播4.5小时,每天重播两次,共播出13.5小时。频道内容主要包括纪录片、动漫、体育、专题片、影视剧、综艺等类型的3D电视节目。从全球3D电视来看,体育是目前3D电视频道最多的内容,电影、纪录片、风光片也是3D电视适合的内容。今年春晚以及伦敦奥运会都将进行3D的现场转播,在开办初期,用户免费收看。
国家广电总局:2011年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
2011年,各级广播影视部门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繁荣,全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稳步发展。
2011年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06%,同比增长0.28%;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82%,同比增长0.2%。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0152万户,首次突破2亿户,增幅6.79%;数字电视用户数11455万户,首次突破1亿户,增幅29.15%。
国家广电总局加强国产纪录片“推优”
2011年12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的通知》。通知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将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评选优秀国产纪录片,每季度向全国推荐播映,并从中择优扶持。
优秀国产纪录片实行每年四批推荐办法。第一批向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截止日期为3月1日;第二批截止日期为6月1日;第三批截止日期为9月1日;第四批截止日期为12月1日。经国家广电总局遴选确定的优秀国产纪录片,由国家广电总局于每季度末向全社会公布。
凡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国产纪录片,全国相关纪录片专业频道、科学教育类专业频道,以及全国各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可予以优先安排播出;优秀国产电影纪录片可优先在主流院线和主要影院安排播映;“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的评选,从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国产纪录片中产生,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评选。凡获评“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者,均可获得相应资金扶持。
2012年3月1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受理2011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工作。
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名单公布
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的通知”。公布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地区(城市)总共42个。
直辖市2个:天津市、重庆市;计划单列市1个:宁波市;省会、首府城市22个: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广州、南宁、海口、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其他城市17个:江苏省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湖北省孝感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广东省佛山市、云浮市。
内蒙古开播公益化运营的
蒙古语电视频道
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文化频道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开播。据了解,这个面向全国蒙古族受众的频道,将坚持公益性原则,不播商业广告,不搞经营创收。
新开办的蒙古语文化频道是内蒙古电视台第二个完全用蒙古语播出的频道,主要服务对象是内蒙古及青海、甘肃、辽宁等地的蒙古语电视观众。蒙古语文化频道以有线传输的方式,每天6时28分至次日零时35分全蒙古语播出,日播总时长为18小时,其中文化类节目不低于日播总量的60%。
内蒙古已将蒙古语文化频道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因此,新频道将坚持公益性原则,成为内蒙古电视台第一个实现完全公益化运营的频道。新开播的蒙古语文化频道将精心打造适合蒙古语观众口味的大型资讯板块、全新文化类栏目群,采取多集电视剧联播等形式,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频道"。
辽宁广播电视台
沈阳广播电视台
开展战略合作
辽宁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合作频率、频道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开播。
- 上一篇:通信网的核心技术
- 下一篇: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