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护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紧急救护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紧急救护技能培训

篇1

关键词: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才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鉴于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等,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结合实际情况的探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几年,我院一直以区域生物技术产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通过调研、专家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根据社会需求,毕业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优化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济宁及鲁南地区生物制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通过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有效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教学、生产、服务于一体,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1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的特色。即第1~2学期是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人文素养和基本技能教,结合专业认知教育完成企业见习;第3~4学期是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础,项目为载体,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组织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结合专业技能学习完成实习实训;第5学期以“订单”为基础,在相关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定向培养实践教学,结合毕业设计完成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企业适应实际生产工作环境,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训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真正实现学习与实训交互进行,能力递进的培养目标。

2 构建“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为保障“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构建了基于岗位标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课程+活动+实践”的素质拓展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职业标准的对接。深化“理论+实训+技能鉴定+技能比赛”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以服务济宁区域生物技术行业与企业,促进学生就业,构建学生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同时依托校企产学平台,成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管理机构。以“互利、双赢”为原则,具体负责“订单”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评审验收、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与接收“订单”学生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接受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的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40%以上。

3 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的内容及思路

(1)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创办校中厂、设立“冠名班”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

(2)构建“互利、双赢、共享”校企合作管理的机制。

①双方人员互聘。学校教师进入企业,提高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增强企业科研力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培训校内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②依据人才优势互补、设备使用共享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优化试验”中,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为企业带来年增收节支总额1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学校和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③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建设以校方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学生单项能力、综合能力训练及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学生顶岗实习。

(3)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每年至少组织1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调研,深入区域企业、人才市场,综合岗位需求、追踪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等各类信息,充分把握企业用人需求。例如,依据生物制药岗位分析,实现生物医药发酵、提取、检测、单元操作岗位直通,让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让学院培养的学生直接为企业所用,成为企业优秀员工。

(4)完善教学管理运行保障机制:进行校企双方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推行专业教师的“双经历”制,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以生物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活动章程,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实习实训的相关制度建设,如制定《专业建设的行业企业调研制度》《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习安全协议》等制度。

(5)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在“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均有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成立校企“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制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专业带队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构成的“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顶岗实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保证实习效果。同时校企联合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实习实训安全圆满完成。

(6)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合作双赢,企业先赢”的原则,通过专职教师下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研发,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企业整体科研实力,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4 结束语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模式下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95%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保持90%以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最终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职业能力培养突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向怀坤.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4-5.

篇2

就是一部人类与灾难、疾病相抗争的历史。21世纪的今天,大至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难、传染病,如

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日本海啸、“9·11”、 “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小至普

通交通事故、意外创伤、溺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都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近年来

,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且造成了危害越发严重,临时组建的救援队伍

因其缺乏对现场的正确认识及缺乏相关的救护技能,而导致救援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紧急医学

救援的需要。因此,加快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不仅对当下而且对未来成功应对不可预知

的灾难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1加快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培训基地的必要性

11我国及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03年,“非典”的爆发给广东省乃至我

国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不可计数的经济损失,深深的刺痛了全国上下社会各界人士,同时也拉开了

我国加快推进紧急医学救援事业的序幕。“非典”之后,禽流感、南方特大洪水、汶川地震、冰冻灾害

、甲型H1N1流感流行、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接二连三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刷新着国人的灾难记忆。面对

这些灾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军队、公安民警、医务人员、志愿者等不畏艰难,顺利的完成了

各种灾难的紧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然而,由于我国的紧急

医学救援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紧急救援意识尚不成熟,救援人员的应急能力普遍不高,面对突

如其来的灾难,难免不慌阵脚,难免导致出现救援效率低、救援成本高的境地。总结回顾近几年我国及

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救护方面的工作,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1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应急技能有待提高,缺乏规范化目前,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主体是医务人

员。医务人员是救死扶伤的专业人员,但是,在设备齐全的医院救人,与在突发事件现场救人完全是两

回事。另外,临时组织起来的救援队伍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救援技能培训,大多数缺乏现场救援的经验

,加上现场卫生条件简陋、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缺乏对特殊伤情的认识和救治经验,往往手足无措

,盲目处置,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由于缺乏规范的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能培训,从全国各处组织

起来的救援队伍之间、救援队员之间难免出现救治程序、救治方法方面的不统一,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救援效率[1]。

112公众缺乏基本的救援技术现代救护认为,第一目击者在“救命黄金时刻”对伤病员实施救护,对

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极为重要。以前人们完全将抢救事故现场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受伤者的希望寄托在

医院和医生身上。现代救护则认为“第一目击者”在事故发生后的几分钟内对事故现场的伤员实施正确

救护最有效,并称此段时间为“救命黄金时刻”。许多突发病患者,在送医院之前,就要施行急救,如

果失去了在第一时间抢救的先机,就有可能无法挽回宝贵的生命,或者即使救回生命,也留下严重的后

遗症。另外,近几次的灾难救援发现,即使人们立即给予受灾群众紧急救助,由于缺乏基本的应急技能

,救助方法不对,甚至相反,导致救援效果大打折扣[2]。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公众应急知识、安全救

生教育学习渠道少,应急技能的实际操练更是缺乏,这极大地降低了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救助的效

能。

113紧急医学救援演练缺乏常态化和专职化目前我国尚缺乏专职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医学救援任务

往往由医院抽调人马,临时组织成救援队伍。虽然这些队员对院前急救工作十分熟悉,然而他们对重大

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知识及操作程序缺乏应有的了解,更缺乏日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和演练,发

生重大灾难性事件时,往往由于不够专业而难堪大任,无法起到有效的救援作用[3]。

12加快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21贯彻落实国家、省积极推动紧急医学救援事业的政策需要目前,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已被纳入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建设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三级紧

急医学救援网络,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样地,广东省在省卫生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将“广东省完善应急救援基本装备设备以及区域性应急药物储备库

,建立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演练基地”作为提高应急医疗救治水平的主要任务来抓[4]。

122自然灾害、社会矛盾频发,需要培养大量的紧急医学救援人才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多发,是

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和国内资源流动性明

显增加,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在中国暴发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加之突发公众事件以及恐怖极端势力威胁,

使得中国的灾害医学应急救援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

生的种种灾害以及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国就必须而且应尽快培养出更多的紧急医学

救援人才。卫生部也已将紧急医学救援人员培训纳入《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的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钻井专业;HSE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T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096-02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一直努力培养各类动手操作实用型的专门人才,特别重视以及突出在学习中的实操培训环节,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也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比如基础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能保证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情况下,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硬件,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对于钻井技术专业来说,以钻井生产任务为载体,依照高素质技能型石油钻井专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结合本专业“基于钻井作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成理实一体化的创新性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钻井专业室内平台。由工作过程导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 为学生提供与钻井现场一样的学习情境。学生完成这些模块的学习后, 将会获得相应的三大石油公司共同认证的硫化氢证书、HSE 证书、井控证书和钻井中级工证书, 成为一名准钻井技术的技师。

1 HSE实训体系的重要性

石油钻井技术是石油工业的“龙头”,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在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钻井施工中,钻井施工人员在行进高强度施工作业的过程中,随时可能遭遇各种诸如油气燃烧、爆炸,井喷、有毒气体挥发、重物砸伤的危险,同时施工过程中流动的原油、泥浆液、各种药剂,也随时可能给环境带来污染。这时,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的科学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行业倡导的HSE-MS理念,突出的是“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而其要求实现石油行业“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在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HSE战略目标,是石油天然气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准行证。

我院钻井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钻井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在校学生进行HSE职业培训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学生HSE思维的确立,也是其向着专业化、职业化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准。

2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

①配套辅助钻井专业其他实训室的建设,努力还原最真实的钻井作业;通过作业现场,让学生了解到钻井作业当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而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安全事故不可避免的时候,能够采取最恰当的操作处置,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护人员安全,最大可能的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②借用实训室的建设,搭建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的平台。其中,通过HSE实训室的培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努力实现在校内完成学生在专业上的硫化氢证书、HSE证书的考核。通过这些举措,助力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快速成长。

③增强学生行业安全意识和提高安全救护能力,熟悉行业操作规范,上岗后可以迅速融入工作岗位。切实地养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尽早地实现学生向着职业钻井工作人员的职业转变。

④借助实训平台的建设,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希望企业通过我们学校学生在岗的过硬表现,拉动学校钻井专业群的建设,真真正正地把我们专业做大做强,实现校企共赢,学生受益。

3 中国石油HSE基层培训体系

HSE体系源自企业,服务于企业。因此,了解石油企业对职工的HSE培训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石油HSE基层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不断调研,搞清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各岗位应知应会的HSE管理知识和技能,进而明确各岗位人员的HSE培训需求,确定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为策划和实施培训创造条件。

第一步:确定课程开发的方法、内容和工作计划。在了解围内外先进的HSE培训课程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工作思路,逐步确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方法和工作计划,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二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仿真模拟培训。随着安全工程研究院试验手段不断完善和实验室建没的完成,通过建成的各类实验室、数字化虚拟工厂和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开展仿真模拟培训。通过对石油装置常见事故的仿真和典型事故案例的回溯,培养学员的事故处置能力和应急能力。

第三步:建立实物培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建设包括炼油化工各生产单元、化工原料和产品储存、原料及产品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培训装置,模拟各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事故,为应急救援培养战斗员和指挥员。参照BP消防培训学校模式,用于对石油开采企业、石油炼化企业、销售企业的安全技能培训。

4 HSE实训室建设

在学院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企业的HSE培训搬到学校中来,总的来说,难度比较大。我院钻井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申报专业,在建造了钻井实训平台、固井实训室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钻井HSE实训室,其中包括了钻井HSE现场管理系统、井场赌性气体检测及报警系统、报警以及紧急救护模拟系统,这和目前中国石油HSE基层培训课程体系是相符合的。

5 实训内容

通过对石油企业对职工HSE培训的需求,再结合硬件建设,我们构建了以下实训。

5.1 井场毒性气体检测及报警系统实训

为了加强学生石油工程系统各个岗位的HSE职业意识,我院在钻井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完备了该套系统。此系统有各种井口毒气探测器、毒气报警控制器、毒气源、空气呼吸器、对讲机以及管线布置等组成。在学生实施钻井平台操作的同时,我们通过控制毒气源的释放,此时,毒气会被相关的毒气探测器捕捉到,从而触发毒气报警控制器发出响声,学生会在第一时间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到达上风口,当有险情时,能够正确地、迅速、熟练地带上空气呼吸器,从而经行后面的相关抢救和施工。通过这个毒气报警系统模拟现场,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井场作业,并且时刻警惕自身安全,以实现增强学生HSE意识,从而规范操作。

5.2 紧急救护模拟系统实训

在院领导的重视下,我们建设了紧急救护模拟系统实训室,在模拟人起搏救护系统的帮助下,学生可以亲手对模拟人实行起搏救护,在显屏的指示下不断规范救护技巧。同时配套开设了HSE救护课程,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可以掌握伤口包扎,洗眼,担架使用,起搏等等紧急救护的技巧。最后,在救护实训室完成课程考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毒气报警系统,对学生进行井场安全事故紧急处理的模拟培训,从而增强学生的紧急应急和处理能力。

5.3 管线巡检系统实训

管线巡检主要是巡检石油管道(或者污水管道)是否发生漏损情况的工种。其也是HSE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巡检系统实训中,结合后面将讲诉的HSE管理系统,在钻井实训平台、模拟电磁信号标签、巡检信号接收器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手持巡检器扫描所在工种的所有巡检点,信号自动反馈给巡检系统,以此检查学生对工种的训练度和安全意识。

5.4 钻井HSE现场管理系统实训室

院部专门划拨一个机房,打造一套专门为钻井技术专业学生量身设计的一款钻井HSE现场管理软件系统,其充分体现了以教学为主,动手辅佐的实训功能。

5.4.1 钻井安全图书馆

在学生登录管理系统之后,学生可以进入钻井安全图书馆的界面,该模块包括操作工序、事故案例、HSE标准、电子书籍、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相关视频、书籍以及教书PPT,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这个界面下,可以实现教师理论教学、学生巩固复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功能。

5.4.2 巡检系统

管理系统下一个比较重要的功能,在钻井实训平台、模拟电磁信号标签、巡检信号接收器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手持巡检器扫描所在工种的所有巡检点,信号自动反馈给巡检系统,以此检查学生对工种的训练度和安全意识。

5.4.3 考核系统

在该系统下,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网上培训教育管理系统对学员的培训进行管理,学生可以通过管理系统了解自己的培训计划,借助系统实现学习、答题考试、记录考试成绩,生成个人的HSE培训档案。系统还具有注册申请新的培训课程、查询我的培训课程,生成个人培训报告等功能。

6 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6.1 专业偏向性强

我院HSE实训室建设围绕着钻井技术专业而设置,依托钻井平台、固井实训室、泥浆实训室,以钻井实训平台为中轴,所有的HSE培训都是为了配套钻井技术岗位。

6.2 照顾面不宽

紧急救护模拟系统和井场毒性气体检测及报警系统远远满足不了专业HSE培训的需要。

6.3 建成时间短

钻井平台及其配套HSE实训建设刚刚完成,对于如何高效实用平台、如何更有效利用平台培训高素质的学生,还要进一步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红霞.基于高职“324”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研究[J].高职教育,2014,(1).

[2] 李发印.固井作业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方案探讨[J].教学研究,2013,(1).

篇4

【关键词】 小儿; 急诊急救; 护理技能演练; 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5-0102-02

doi:10.14033/ki.cfmr.2016.25.054

儿科急诊是一个集注射、抢救、输液、留观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具有危重患儿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护理工作重等特点[1]。儿科急诊的护士必须具备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护理操作技术。近年来,儿科急诊收治的患儿越来越多,儿科急诊的年轻护士也越来越多。急诊年轻护士大多临床经验缺乏、应急能力欠缺,增加了急诊护理抢救的风险性[2]。护理人员再培训是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护理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加强对儿科急诊护士的培训,提高其急诊护理技能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急诊护士的小儿急救能力,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3-5月对急诊护士进行3个月的急救护理技能演练及培训,现将培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年龄22~35岁,平均27岁;学历中本科12名,专科14名;工作年限≤2年的8名,2~5年的12名,5年以上的6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0名,护士14名;已婚7名,未婚19名。纳入标准:均为女性,均为在岗护士,已经取得执业证书,护龄≥1年,身体健康、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无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理障碍,自愿参与研究并参加完整个培训过程。排除标准:无需与患者沟通的技术岗位护理人员;处于产假、哺乳假、病假、轮转进修者与护理管理者;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毒物或酒精等依赖或滥用史;管理期间有家庭重大事件发生者;不愿意参加调查者。

1.2 方法

对全科护士分批进行为期3个月的小儿急诊急救技术培训,采用情景式模拟演练的方法,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

1.2.1 培训内容的制定 参照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急诊科急救的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儿科急诊的发展史、重要作用、急诊评估和识别、团队协作的意义及在抢救过程中每个人的分工。以上内容采用PPT与影音资料相结合的形式由急诊科获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老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实践经验、广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培训技能)进行讲解,观看一次小儿急救模拟的录像。

1.2.2 培训目标的制定 通过培训使急诊儿科护士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在遇到急救情况时忙而不乱,能迅速进入急救状态,良好地配合医生开展各项急救与护理工作。

1.2.3 培训形式 选用小儿急诊常见重症疾病如休克、车祸伤、心搏呼吸骤停、溺水昏迷、惊厥持续状态等,3个人一组,每组至少1名护师,进行情景模拟急救的演练。护士长提供病史资料、医嘱,决定小组中的分人分工,每个案例设置多个应急情景,要求小组护士完成护理诊断、实施急救护理措施、对家长健康教育及护理等护理程序的分析及操作[3],并对并发症和突发事件做出处理,由其他组的护士扮演家长的角色。培训护士第一时间准备判断采取急救的项目,担任现场指挥,完成急救任务,各项操作技能有选择地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且灵活多变。要求接受培训的护士循环操作,每次急救结束后采用自评与互评的形式,由护士长和护理培训老师进行打分和点评,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老师只是参与辅导工作,对情境演练进行现场质控和协调,不占据主导地位。每周一到周五交接班后抽10 min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未参加培训的护士由培训老师补充教授培训内容[4]。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士急诊护理技能演练与培训前后应急能力、急诊护理技能的变化,均由护理部统一进行考核。(1)应急能力: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急诊应急能力考核量表进行考察,内容包括抢救技术、监护理论、个案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抢救与配合得分共五项内容,每个项目各包含若干个小项,每个项目的得分为100分。(2)急诊护理技能:参照急诊护理技能操作项目制定急诊护理技能考察量表,内容包括机械通气、心肺复苏、电除颤、负压吸痰、心电监护、动静脉穿刺、气管切开/插管的配合、危重患者接诊、抢救记录书写、清创包扎共10项内容,每个项目各包含若干个小项,每个项目的得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核实数据后录入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护士应急能力的比较

经培训后,护士的抢救技术、监护理论、个案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抢救与配合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技术的比较

经培训后,护士的心肺复苏、机械通气、心电监护、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切开的配合等急救技能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急诊对护士专业急救知识、精湛的急救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近年来儿科急诊护士的年龄呈现低龄化,护士的专科应急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应急能力缺乏、经验不足的现象,而且在组织对患儿进行急救时还存在无特定的指挥者、各层级护理人员职责不清、配合缺乏默契等缺点[5]。培训是护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对儿科急诊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其急诊应急能力和护理操作技能对保证患儿急救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对儿科急诊护士通过情景模拟培训,模拟了儿科急诊的临床工作程序,不仅让护士身临其境,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护士能够很好地感受实践操作技术和亲历患者抢救治疗的全过程急救气氛[6],增强了日后遇到相同急救护理情况时的应对能力,而且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各模拟情景之中,增加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研究显示采用情景模拟培训能激发护士的学习主动性和操作技能,提高护士临床救治能力[7]。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急救护理技能演练及培训后,护士的应急能力及急救技术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些年轻护士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但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心理素质差,有研究显示情景模拟培训能够有效锤炼护士的心理素质,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8]。

综上所述,应加强对急诊护士小儿急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训,情景模拟演练能提高护士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是急诊护士培训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玲燕,胡茂通,季亚玲.案例模拟竞赛对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0):1196-1199.

[2] Ong M E H,Quah J L J,Ho A F W,et al.National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n the prevalence of first aid,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skills in Singapore[J].Resuscitation,2013,84(11):1633-1636.

[3]刘红平.应用微技能培训法提高急诊年轻护士应急能力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1):2697-2699.

[4]向岚,王瑾,龚立军.情景体验培训考核在临床护理急救技能培训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11):1064-1065.

[5]王晓春,刘淑芝,亓恒美,等.情景式教学法在护士层级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4):1937-1940.

[6]余碧艳,夏园音.模拟急救在小儿急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5,29(25):3143-3144.

[7]郑惠芳,曹伟中,崔英.开展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小儿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的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2,11(1):66-68.

篇5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防范 医疗事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在众目暌暌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1.1患方因素 患者及家属缺乏医疗知识,对治疗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的自然转归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的疾病,抢救治疗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悬殊,心理落差大,难于承受,往往容易产生纠纷,这一点在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重要。

1.2医方因素

1.2.1出诊不及时 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和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或是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现场使用,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1.2.2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或动作缓慢 心肺复苏技术差,气管插管不成功,如:静脉穿刺不成功,遇外伤病人不会简单的包扎止血,对骨折病人固定不妥,导致再度损伤,脊柱损伤病人搬运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对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评估不清等,都将直接影响院前抢救时机和质量。

1.2.3护理文书不规范,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科室要经常组织职工反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制度,职责、技术操作常规等,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2.2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我科属于综合性外科,肩负着神经外科和骨外科病人的抢救及治疗工作,同时肩负着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及服务质量。

2.3强化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服务 规范出诊人员的仪表和言行举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我科工作人员除每天应对大量的住院病人外,还肩负出诊任务,有的时候一天要出几趟,甚至有时一整天都在车上,饮食、休息无规律、身心疲劳,有时还受患者家属的情绪干扰。此时此刻还需理解患者家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救治疾病的迫切心情,避免因言语不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4强化风险意识,履行告知义务 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接诊,转运过程中做好病情的观察及护理记录的书写。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1]。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2.5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 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2]。

2.6加强救护车管理 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急救。

2.7加强组织协调,注意各专业协作 遇重大事故,突发事件及纠纷苗头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预防势态扩大。

总之,院前急救紧急,病情复杂严重,环境条件差,围观人员多,对医务人员要求高,患者及家属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在急救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积极争取救治时间,注意言行举止,提高急救技术,认真做好各种记录及留下各种证据是预防医疗纠纷最有力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篇6

活动背景:

为了响应合肥市红十字会“2011年学习雷锋精神”的号召,以及为我院运动会提供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同时,坚持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在校团委、校医院大力支持下,每学期举办以“初级、群众、现场”为特点的初级医疗救护培训,并在学院的运动会中发挥作用。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服务院运动会,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为成立运动会医疗专项服务队打下基础。

2、通过红十字会急救培训进学校进课堂,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应急知识,广泛开展自救互救、防灾避险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同学增强安全意识,树立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并为建设安全、和谐校园做贡献。

三、活动名称:合肥学院紧急医疗救护培训

四、活动主题:提升自救技能,服务运动健儿

五、活动时间:2012年4月13日19:00-21:00(具体时间待市红会确定)

六、活动地点:合肥学院(北区)多媒体3教室

七、活动对象:全院师生

八、活动形式:知识讲座,现场模拟施救

九、活动具体流程:

(一)前期宣传

1、动员大会,以及活动的准备,任务的分配;

2、宣传 通过展板、海报、微博、论坛新老宣传模式的结合打到一个比较好的宣传效果;

3、组织预报名工作,安排值班人员看展板,同时组织报名,如学员招收困难则联系各兄弟系服务队,以及各兄弟社团人员参与配合。

(二)活动中

1、主持人介绍老师及与会嘉宾

2、老师教授基本急救知识,主要内容有外伤救护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骨折包扎和心肺复苏技术;

3、老师与参与培训人员的互动;

4、培训人员与老师表达拍照留念。

(三)后期总结

1、活动后一周内,上交总结材料;

2、写新闻稿;

3、利用微博、论坛等宣传活动效果。

十、活动资源:

人力资源:讲座老师(2名,市红会),培训人员(100名,招募学员以及社团成员)

物力资源:培训场地(北区多媒体3教室)

十一、活动支持单位:

市红十字会,院团委,公管处,合肥学院社团联合会

十二、活动经费预算:

项目

数量

单价(元)

预算(元)

备注

传单

500

0.1

50

宣传

横幅

1

40

宣传

共计

90元

活动休息事项:

1、参加人员应该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2、维护现场秩序,不得擅自离开;

3、如果学员数量过少的话,需求各兄弟社团帮助。

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

2012年3月28日

篇7

[关键词] 急救 知识 学生

由于各种临床急症和意外事故发生的不可预知性和危急性, 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 公民的急救水平是衡量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很多研究和事实也表明, 具备必要的灾害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可以有效地减少伤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学校与社会交流日益密切, 校园内外的大学生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另外, 青年学生喜爱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 也容易产生身体伤害。因此, 提高大学生心肺复苏操作和现场急救的知识技能水平, 不但十分必要, 而且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为了解我院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途径,以进一步提高我院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救助水平,特作此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我院非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全日制大学生679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289(42.6%)人,二年级246(36.2%)人,三年级144(21.2%)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247(36.4%)人,女生432(63.6%)人。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关于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相关经验,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并经过预调查检验与修改, 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性别、出生日期、籍贯等;②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 包括科普宣传 媒体 听他人讲述及其他途径③急救知识: 触电时现场急救方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溺水者现场处理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部位、正确的人工呼吸方法、脊柱骨折患者正确的搬运方法、预防中暑的措施、燃气中毒首要的处理措施、四肢骨折时用夹板固定的正确方法、止血带止血时连续阻断血流不得超过的时间、伤口被艾滋病患者血液污染的现场处理、 被犬咬伤后最重要的处理方法以及火焰烧伤时理想的自救方法;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必要。5急救知识普及方法的选择, 包括理论与模拟训练并重、加大宣传及开设选修课。

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完成对大学生急救技能现状调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现场发卷,学生不记名答卷,时间20min,当场收回问卷。发放问卷 712份,回收 685份, 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679份 有效率为99.1%。

1.3统计学分析 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 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

在679名学生中, 有65.4%的大学生表示曾参加心肺复苏或现场救护等急救方面知识的学习,见表 1。其中一年级32.18%的学生参加过急救教学课程,二年级80.1%的学生参加过急救教学课程,而三年级90.3%的学生参加过急救教学课程,可见通过在校学习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显著提高,见表 2。

2.2 大学生对学习紧急救助知识的态度

2.3 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度较高,认为很需要的603名(88.8%),一般的51名(7.5%),不需要的25名(3.7%)。

2.4 大学生参加免费急救技能培训的意愿

对于开展免费的急救培训课程,有641名(94.4%)大学生表示会来参加,其中有231名男生表示愿意参加,410名女生表示愿意参加,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0,P<0.05)。

3.讨论

在西方发达国家, 每3~ 5人中就有1 人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急救知识与技能; 荷兰公民10岁起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 瑞士法律规定, 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急救知识培训;我国香港对运输业人员要求进行为期2周的急救课程培训。而且国外复训度相对较高, 如在澳大利亚西部接受5次以上培训的公众可占16% 。最早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是1960 年的挪威, 随后各个国家陆续开始了对学生的相关培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段, 是伤害的高危人群,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不足, 一旦发生意外事件, 不仅会给家庭带来伤害,还会给社会及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 。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行为的促进, 再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从而提高大学生应对意外伤害时自救或互救的能力。

调查结果还显示, 通过学校教育培训, 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明显提高, 学校教育培训后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显著。说明青年学生通过正确引导和适宜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对学习急救知识技能都有着良好的愿望和热情。

总之,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充满竞争的社会,交通的发达、社会老龄化、工作压力、自然灾害及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等,使意外伤害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现场的急救已经不单单只是局限在医院,它已经波及到各个社区、家庭及个人。而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掌握好急救技能更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并且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宣传急救技能的重任。因此,高校对学生急救技能的培训, 不仅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而且也会为社会输注一股有力的后备军, 对于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艳萍, 黄集慈, 石茜. 健康教育对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 中国健康教育, 2000, 16( 3 ) : 138- 141.1096 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12月第30卷第12期 Ch in J Sch H ea lth, December 2009, Vo.l 30, No. 12

[2] 张军根, 王红妹. 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10) : 1 115 - 1 117.

[3] 岳丽霞, 欧国强. 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 灾害学, 2005,20( 3 ) : 117- 120.

[4] 董晓梅, 陈雄飞, 王声, 等. 大学生对突发灾害的认知及应变能力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6) : 660- 661.

[5] 桂莉, 曾友燕, 陶红. 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5) : 331- 332.

篇8

[关键词] 呼吸内科;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

低年资护士是指工作时间5年的护士,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而将其界定为低年资护士[1]。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工作中,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或突发意外时,护士能够及时发现、正确判断及处理,用熟练的技能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的能力[2]。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同时对护士的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包括快速识别、应变处置、抢救处理、良好的协调能力等。但由于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进年轻护士数量激增,而其应急能力相对较弱 [3]。当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抢救配合忙乱无序,急救技术不熟练,且存在胆怯和焦虑心理,严重影响急救工作质量。我院呼吸内科收治急重症患者如肺癌晚期、急性呼吸衰竭、AECOPD、重症哮喘、重症肺炎、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等,且病情危重复杂,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应急应变能力。针对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为了配合及提高对患者的抢救质量,2012年7月~2013年7月对我科14名工作不足5年的护士的急救能力进行培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呼吸内科有低年资护士14名,年龄18~26岁,平均23.8岁。其中本科2名(14%),大专7名(50%),中专5名(36%)。

1.2 培训目标

①提高低年资护士对危重患者病情的评估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掌握突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休克、昏迷、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哮喘持续状态、大咯血、猝死、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等。②提高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及速度、抢救的程式化、主动配合能力、急救物品的正确使用率、个人在急救过程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急救记录书写规范等。③提高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1.3 培训方法

1.3 .1准备阶段 (1)护士长根据本科室特点制订急救操作项目,评价标准按护理部配发的统一要求。(2)组织召开低年资护士动员会议,讲解急救培训的意义,总结分析科室在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护士认识到急救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2 培训老师及时间

培训老师由科室两名临床带教能力较强且有操作比赛中多次获奖的护师组成。理论、操作、情景模拟培训配合穿行,每周集中培训2次,每次2小时。

1.3.3培训内容

1.3.3.1 急救技能培训抢救技能的培训如:安置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配合、徒手心肺复苏、吸痰、人工呼吸、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采血等。急救医疗器械的使用培训如:简易呼吸球囊、电动吸引器、除颤仪、有创及无创呼吸机、中心及床旁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急救护理流程培训:如大咯血、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高热抽搐发作、休克、猝死、跌倒坠床以及使用呼吸机的病人突发停电或通气导管脱落等急救流程。技术操作培训重点在技巧及速度、准确性,适时安排其参与应急抢救处理过程。

1.3.3.2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根据呼吸内科的急症特点,对低年资护士的理论培训包括:相关法律及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专科常用急救药物、药理、常见的危急值及分析。

1.3.3.3 低年资护士的综合能力的培训 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繁琐,压力及体力支出较大,因此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救治的过程中,低年资的护士由于心理素质差会导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出现失误,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来合理的安排工作内容,严谨仔细,忙而不乱,避免出现时间和体力的浪费,消除护理隐患。综合分析能力培训采取病例分析、反思学习、问题讨论、经验总结等方法。

1.3.3.4考评方法采用统一的标准。①综合能力考核: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各项操作考试及临床抢救配合相结合,由护士长、带教老师、科主任和值班医师共同考评。③采用问卷形式,对科室医生及其他护士对各培训护士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培训前后分别进进行考评,并对培训前后的指标进行比较。不合格者延长培训时间,直至合格。

2结果

2.1 共培训14人,其中2人重复培训后合格。培训后护士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急操作能力、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方面与培训前比较明显提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应急培训前后考核情况比较

考核内容 培训前 培训后 T值 P值

急救理论知识 70.62±3.14 86.14±3.65 18.36 0.01

急救技能操作 73.14±4.53 94.85±2.36 23.10 0.01

应急配合能力 68.27±3.87 92.57±4.36 21.71 0.01

2.2临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评价 对科室医生及其他护士进行应急抢救配合的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6份,回收26份,回收率100%,对年资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3%。

3讨论

3.1培训提高了护士的应急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工作具有较强实践性,低年资护士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掌握、积累,从而逐渐提高。虽然学校里学习了规范的理论知识,但在临床上独立面对紧急情况时显得紧张呆板,处于理论与临床能力的磨合期[4]。通过理论-操作-情景模拟培训,对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及突发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运用,在应对患者危急情况时,学会快速评估、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保证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

3.2强化了急救理论知识 组织危重病例、死亡病例讨论,通过参与抢救工作与反思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低年资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也得以提高。

3.3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情景训练中新老护士互动参与角色配合训练,互相切磋,形成了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重视护士个体差异,针对性重复强化培训,使低年资护士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团队中,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室通过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存在的不足,进行规范的培训,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应急综合能力,保障科室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李玉肖,李瑛.低年资护士医嘱处理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13-15.

篇9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具体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近两年的院前急救状况进行总结,找出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当前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出诊阶段、急救过程及急救后期。出诊时间长、设备药品不全及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为主要安全隐患。结论:通过制定严格院前急救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法律意识能够有效防范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医院外对各种危机患者生命的创伤、急症及灾难事故等伤病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运送途中救护。在医院急救系统中,院前急救属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尽管院前急救属于暂行应急,但是是否能够对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院前急救对维系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进一步抢救创造更好诊治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减少患者病残率,关系至关重要。此次我们根据这两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根据这些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减少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急救中心接到有效急救电话9853次,我院出诊4356例,急救患者接回2145例,其中有209例发现存在护理隐患,占9.74%。有56例出现院前急救纠纷,其中被投诉出诊时间长22例,设备药品不全18例,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12例,同患者家属沟通不当4例。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在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我们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如下几种:

2.1 出诊阶段的安全隐患:1)急救信息接收不准确:接听人员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对于出诊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没有询问清楚,没有详细对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详细询问,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进行准确判断,不仅会在出诊中准备不充分,抢救设备不完善,有时还会出现派错车,导致救护车空跑,这样不但会耽误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延误病情,同时还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急诊意识淡薄:救护车未能在规定时间出诊,导致出诊时间延迟,影响救治工作顺利实施,使患者丧失急救最佳时机,降低救治成功率,最终导致医疗纠纷出现。

2.2 急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急诊保障不足:因为种种原因,医院不能保障车辆安全,使救护车不能进行及时保养,车辆油量不足或者零件出现故障,在转途过程中车辆维修耽误患者的抢救。2)责任心不足: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技术不过硬,对急诊应急能力差,急救动作慢,在转运过程中没有对患者进行严密监视,导致患者出现窒息、休克等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者患者在急救途中因为车身颠簸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急诊救治仪器脱落,甚至因为急诊车辆摇晃摔落病床导致脊椎及盆骨骨折。这些都是因为医护人员对病人护理不到所致,也是最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3)消毒隔离的意识差:院前急救的环境复杂,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对可能传染疾病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运送车发生污染,或者医护医院在抢救中被感染。还有些护理人员因技术不熟练,在现场复杂条件下忽视了无菌操作,使患者增加了感染风险。4)对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评估:在现场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没有准确评估,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在转运中的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没有做好沟通,没有将患者病情及病情预后还有可能医疗费用向家属通告。对于急危重病人没有按照抢救原则进行救治及通知,导致咋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等欠缺,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死亡。对于到现场已经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没有进行常规抢救,对死亡患者没有仔细检查,没有存留详细死亡检查记录。

2.3 后期安全隐患:现场急救记录是患者入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关键参考依据,但是因为院前急救时间紧急,时间记录常不及时,不准确,有时因抢救患者未能将医师口头医嘱及现场抢救记录补写完整,记录字迹潦草,内容不详实,遗漏关键阳性体征,或者在记录中没有使用专门医学术语,书写简单,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会直接影响医生判断,影响患者入院后的救治。

3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院前护理安全隐患分析,我们分析要消除这些隐患,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出现,应当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具体防范:

3.1 制定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要确保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能够到位,必须制定详实的规章制度,让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切实执行。因此医院需要切实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还有《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相关文件制定适合医院急救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技术操作流程,保证急救过程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建立护理评价规章制度,对医护人员护理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急救的各种后勤保障,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到位,没有过期及变质,医护人员需要对救护车物品掌握清楚,定期检查,确保车辆物资充足。

3.2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

院前急救事件多紧急、突发,并且事件多变性强。所以急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嫌脏、不怕累,对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将患者放在首位,坚持救死扶伤,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保持良好道德风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主动接诊,对患者做到灵活的施救措施,坚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时间。

3.3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与院前急救中抢救效果息息相关,当前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综合素质不过关属于院前急救中的主要安全隐患,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对医院的接线员及护理急救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及责任素质,要求接线员按照程序进行电话询问,问清病人详细病情及地址,这样才能够方便病情评估,节省救治时间。第二,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急救重要性,对于常见的各类急救患者抢救流程都有熟练掌握,能够准确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现场搬运这些抢救措施。第三,培养护理人员沉着冷静性格,要求其在具备熟练急救护理操作外能够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处理现场问题,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3.4 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人们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恩你个狗懂得运用法律条文来保护患者及自我,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去解决医疗纠纷及护患纠纷的能力。

当然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讲究团队精神,日常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急救常识的普及工作,这样在院前急救中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医患出现,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为挽救患者生命保驾护航,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红.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22).

[2]董慧珍,汪小红,陈娜. 探讨护患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1,(22).

[3]伏清华,沈雪梅,肖艳. 院前急救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13).

[4]安今善,李美玉. 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8).

篇10

【关键词】健康素养;安全急救;社区老年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人作为被动的救助群体,他们的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国外很重视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的培训,其社区老年人机构完善,涵盖家庭健康服务、救护中心、社区精神健康中心、老人院等;而我国的急救教育一直存在非标准化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安全急救健康素养干预,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是国内的现今发展趋势[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延吉市某社区常住老年人,以自愿的原则选择110名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长期居住在社区;(2)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3)年龄在60岁以上。排除标准:(1)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者;(2)精神疾病患者;(3)有理解或阅读障碍者。

1.2 调查方法

以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慢性病史、是否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2)安全急救素养:参照《2009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2]中安全急救知识内容自行编制问卷,问卷的检测信度为Cronbach’s系数为0.82。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0-11月走访延吉市某社区收集资料。针对文化程度低、视力不好、读写困难的研究对象,由调查员进行一对一询问调查,调查员将评定项目逐条读给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回答,调查员代为填写,从而获取数据。

1.3 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计算安全急救知识知晓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老年人安全急救知识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回收109份,回收率99.1%。其中男性占58.7%,女性占41.3%;60-69岁老年人占70.6%;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占43.1%;58.7%老年人有慢性病史;与配偶居住占46.8%;仅有15.6%老年人接受过安全急救培训。

2.2 调查对象对安全急救健康素养问题的正确回答情况

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具备比例为6.4%。从表1中看出调查对象在回答:大脑能耐受缺氧的时间(14.7%)、对发热症状的处理(13.8%)、急救止血方法(24.8%)、药品区分(11.9%)这4个问题的正确率比较低。结果见表1

2.3 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对于安全急救健康素养认知程度,在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方面有差异(P

3 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延吉市某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健康素养具备比例仅为6.4%,低于浙江省居民[3]和丹东市居民[4]的平均水平,老年人对于安全急救相关问题了解程度不够,尤其是在一些急救处理措施问题上,正确率较低,反映出老年人急救处理意识低,但也可能与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与其他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有关。延吉市某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水平受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是否接受^急救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女性高于男性,主要可能是男、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角色、地位不同造成的,这也提示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性别间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策略和措施[2]。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水平较高,这一结果与黄卫东等分析结果一致[2],这可能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更关注有关安全与急救方面的新闻报道、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及获取新知识能力强有关。社区的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的老年人,因反应迟缓,对已发的危险信号不能充分重视,错过了紧急求助的时机。

本次研究结果对开展社区一大型医院的网络体系建设有重要依据。可以充分利用大医院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发挥社区急救的重要作用,让社区老年急诊工作的开展得到保障。对社区老人进行健康随访,建立社区老人的病历档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增加社区紧急救护服务项目。社区中可为有老年人的家庭建立现代化医用电子急救报警系统,为社区急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为社区急救形成一个高层次的保障体系,可以提高救治的工作质量。这些有利于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在社区居民中的信任度,使得社区服务工作,社区的老年人急救工作都可得到顺利开展。我国的社区服务工作还有很多的问题。所以不断的探讨和学习,不断的实践和变革是我们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和社区老年人急救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姚红瑛,叶志弘,朱丽华,等.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人急救技能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8).

[2]黄卫东,孙平辉.影响老年人健康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