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大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大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大方向

篇1

关键词:洁净厂房;生活给排水;消防给排水;其他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整个厂区内有厂房、仓库、动力中心、实验室、水源水泵房 、等。本文就其中一栋厂房内的给排水设计为例来做介绍。该厂房内有办公区和生产区,生产区为单层,办公区为局部两层。生产区内有车间、备料间等,另外还有些其他设备配套的变电站、空调机房、工艺冷却水站等。

1.1生活用水:厂区一层用水量为1.9L/s,主要用于员工的卫生间用水。由厂区的埋地生活给水管道直接供给。市政自来水管道压力0.20MPa。二层用水量为1.6L/s,主要用于员工的卫生间用水。由水源水泵房内的加压水泵组供给。

1.2生活热水系统:卫生间内就近设置1.5KW的电热水器供应洗手盆热水。

1.3生产用水:本厂房生产给水、纯水用水均由室外架空的生产给水管道、纯水管道接入。本厂房生产给水用水量0.2m3/h,主要供洗眼器使用。纯水系统运行用量2m3/h。

1.4工艺冷却水系统用水:工艺冷却水系统采用开式系统,系统设计循环冷却水水量100m3/h,设计供回水温度25°C/30°C。系统由1套板式换热机组、1只工艺冷却水箱及阀门、管道等附件组成。主要供车间内涂布线及实验线冷却。其中,板式换热机组由工艺循环冷却水泵+板式换热器+袋式过滤器+控制系统等组成。系统冷源采用室外架空的空调冷冻水管道。系统补水水源采用动力站统一制取的软化水。

1.5消防用水:室内外消火栓、喷淋给水系统采用加压消防泵给水。

1.6生活排水:本工程生活排水主要为卫生间生活污水及生活废水,生活日排水量8m3/d。其中生活污水在室外设置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厂区排水管网。一般排水主要为空调冷凝水排水和含油废水排水。空调冷凝水排水经管道收集后排至室外雨水管网;含油废水排水经室外隔油池处理后排至室外污水管网。

1.7生产废水:一般生产废水(无特殊污染物)经管道收集后排至室外污水系统。

1.8雨水排水:生产厂房屋面部分为重力流内排雨水系统。

二、消防设计

2.1供水系统

厂区消火栓系统采用室内外临时高压系统,水量水压由水源水泵房内的消防水池及消火栓泵提供。其中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为1180m3,其中储存3h的室内外消火栓水量702m3,1h的自动喷淋用水量245m3,二台消火栓电泵(Q=65L/s,H=85m,一用一备)加压后,分两路与室内外消火栓环状管网相连,室外消火栓环状管网管径DN200。消火栓系统由消防水池、主泵、稳压泵、300L的消防稳压罐、消防水箱等组成。

厂区喷淋系统采用室内外临时高压系统,水量水压由水源水泵房内的消防水池及喷淋泵提供。二台喷淋电泵(Q=68L/s,H=80m,一用一备)加压后,分两路与室内外喷淋环状管网相连,室外喷淋环状管网管径DN200。喷淋系统由消防水池、主泵、稳压泵、150L的喷淋稳压罐、消防水箱等组成。

2.2消火栓系统

本建筑为丙类厂房,耐火等级一级,体积>50000m3,高度

2.3喷淋系统

在生产区和办公区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参数具体如下:

序号 设置场所 系统选择 火灾危险等级 喷水强度L/min.m2 作用面积m2 喷头参数K= 喷头温度℃

1 生产区 湿式喷淋 中危险Ⅱ级 8 160 80 68

2 办公区 湿式喷淋 轻危险级 4 160 80 68

本建筑的喷淋用水量为28L/s,1小时火灾延续时间内的喷淋用水量为101m3。

2.4灭火器系统

(1)室内均设置一定数量的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设置在消火栓灭火器组合箱。

(2)胶水备料间、混料间按照B类火灾,严重危险级配置MFT/ABC50推车式灭火器,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18m,单位级别最大保护面积0.5m2/B。

(3)工厂洁净区按照A类火灾中危险级设置MTT30灭火器。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40m。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75m2/A。

(4)工厂非洁净区及办公区均按照A类火灾中危险级设置MF/ABC3、MFT/ABC20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分别为20m和40m。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75m2/A。手提式灭火器设置在消火栓灭火器组合箱或专用灭火器箱内。

三、设计要点分析

3.1 消防系统的选型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06》本栋建筑无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是江苏省公安厅消防局于2003年了一个新文件苏公消防4号文件,其中就大型厂房消防设计及备案抽查做了新规定:单幢占地面积超过8000m2或单幢建筑面积大于12000m2的丙类大型厂房除满足现有规范外,消防设计还应符合下列要求:除不宜用水保护或灭火的场所外,建筑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全保护。本栋建筑占地面积9884m2,故需要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是本栋建筑内部有些工艺部位例如:配液胶水备料间内储存的物质为丁酮、乙酸乙酯等不能用水灭火的液体,故笔者认为这个部位可以不用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且得到了消防局的认可。故在做消防设计时,还需要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查看房间内物质名称和种类,了解一些他们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以免设计有误。另外,本栋建筑自动喷淋系统在吊顶上和吊顶下均设置了喷头,另办公区吊顶上部,笔者认为基本上无可燃物质,未设置喷头,也得到了消防局的认可。

3.2工艺冷却水系统的选择

工艺冷却水系统有很多种类,最简单常用的形势就是直接采用冷却塔就可以满足换热量要求,对需要冷却设备的水质要求不同可以采用开式或闭式冷却塔。但是工艺种类很多种对温度的要求也有很多种,有些只用冷却塔满足不了工艺设备的需求,本栋建筑的工艺冷却水系统采用的就是另外一种组合:工艺循环冷却水泵+板式换热器+袋式过滤器+控制系统等组成,整个厂区内配置了空调冷冻水作为冷源,流程图如下:

3.3其他

洁净厂房与一般建筑在布置管道时是有区别的。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073-2001》第7章给水排水中的说明中有明确规定:

7.1.1洁净厂房内的给水排水干管应敷设在技术夹层或技术夹道内,也可埋地敷设。洁净室内管道宜暗装,与本房间无关的管道不宜穿过。笔者尽量将给排水立管设置在非洁净区房间内,在洁净区内设置的给排水立管均采用暗装,且设置在管道间内。

7.3.3 洁净室内的地漏等排水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空气洁净度等级高于6级(千级)的洁净室内不应设地漏。

②6级(千级)洁净室内不宜设地漏,如必须设置时应采用专用地漏。

③等于或高于7级(万级)的洁净室内不宜设排水沟。

④等于或高于7级(万级)的洁净室内不应穿过排水立管;其它洁净室内穿过排水立管时不应设检查口。在设计中也要注意查看洁净室的不同房间内的洁净度要求,在设置地漏及立管时欲与考虑。

另外,洁净区会设置很多回风夹道,在布置喷淋主管的时候要注意查看并且避让,在布置喷头的时候也要注意喷头与回风夹道的距离,且参照喷头距离端墙的最大间距要求来布置。

四、结语

洁净厂房对工艺生产要求比较高,配套设施如果设计或者施工不到位,直接会影响 到产品的质量,也将关系到业主的经济损失,故在设计中需要多加注意。

参考文献:

[ 1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06 .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

[ 2 ]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009年版)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

篇2

当今世界与往日有巨大差别,我们所处的是全球化、更加多样化的世界。全球化催生了一批新兴经济体,所幸中国亦是其中之一。世界有更多的选择,不会因为一个或少数几个经济体的危机招致全球性灾难。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所求乃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关贸总协定增加了第四部分《贸易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差别优惠待遇,其目的是扩大世界需求总量,促进贸易发展。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推制定《经济权利义务》、《跨国公司行动守则》等一系列行动,但由于目标太高,利益分野太过鲜明,忽视了互利共赢,收效甚微。然而有些目标不期在今日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全球化所催生的一批新兴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世界经济形成越来越多的共性及相互依存关系。期间中国实现了自身的飞跃,同时为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融入多边贸易体系,承担应尽义务,享受平等权利。多边贸易制度是中国与全球各经济体寻求互利共赢和捍卫经济权益的极佳平台。但这些大环境仍然解决不了人们现实的疑问。

面临当前主要大市场下行的恶劣环境,中国还要继续融入世界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将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对中国而言,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会有更多的挥洒空间,也更有利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

篇3

G20杭州峰会刚刚落下帷幕,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西子湖畔。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可谓是连篇累牍,但也许过了若干年后我们回头来看,会发现怎么样来评价这次的会议都不为过。就如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了其后数十年间全球的经济格局一样,这一次的G20也许将决定未来若干年的经济走势。而这次会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对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强调与重提。

其实全球化这样的一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自从16年前加入WTO,中国经济就不断地受到全球化的洗礼。我们在今天要重提这样一个老词儿,自然有它的深刻含义。勿庸讳言,全球经济现在仍处于低谷,而全球贸易中的一些状况则更让我们揪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放缓,尤其从2012年起贸易增长连续低于世界经济,在其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而易见;同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进程趋于减缓。而今年以来的一系列事件,如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恐怖袭击、反倾销浪潮等,更让全球经贸成本提升,不确定性增强。多年以前我们高呼“世界是平的”,认为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这个经济下行的周期中却发现全球贸易体系已经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TPP等区域贸易协定地位日趋重要,而如WTO这样全球性的贸易协定却日渐式微;各国签署了大量的双边投资协定,而多边投资规则却欠缺整体规划,全球的贸易体系已经逐渐呈现出了分散化的局面。尽管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要面对这次经济危机,更需要全球主要经济体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儿,这样一个基于全球体系的整体的贸易体系无疑更利于全球共同来面对这一次影响深远的危机。G20杭州峰会,正是恰逢其时地召开在这样的时刻,只有超越了单一政府层面的全球性治理平台发挥作用,才能面对危机。

于是我们看到这次会议的东道主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G20要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中国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首先,在此次G20峰会召开前夕,中国推出了《G20贸易部长会议机制化建议》,成立了G20贸易和投资工作组,并首次召开了贸易部长会议。就在这次贸易部长会议上,发表了首份《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其目的就是在于消除贸易壁垒,让投资变得更加便利。而在G20的闭幕致辞上,主席明确表示,我们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重申反对保护主义承诺,我们可以期待,在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下,世界经济会重新放焕发活力。同时,G20不仅仅是20个国家的合作共赢,它更是全球经济的G20。用在闭幕式致辞上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的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这也是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将为G20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推动。

“G20不是清谈馆”,G20杭州峰会刚刚落幕,厦门国际投资洽谈会上又传来最新消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暖意。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李勇表示,一至七月份,中国投资者对全球5645家企业进行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额为1207.5亿美元,同期,我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159个,交易金额达到543亿美元,超过了2015年的总额。仅并购金额在十亿以上项目就达到了12个,中国已经在贸易全球化的道路上做出了表率。

同样也是在这次厦门国际投资洽谈会上,在对外并购上屡有惊人之举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尽管我们早已经开始了全球化,但过去的全球化也许是一种被动的全球化,而从现在开始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的全球化更走向了主动。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召开的G20和它高举的全球化的大旗,也许将成为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机会!

篇4

现实情况是,中央集中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但是中央财政支出只占全国的20%。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以及地方税缺乏主体税种、税收渠道狭窄,必然导致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为平衡支出,土地财政和债务性融资成为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不得不“借地生财”,造成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同时“短债长投”的特征也加大了地方政府短期还债压力和债务风险。事实上,中国地方财政失衡问题由来已久,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非对称性和不平衡发展,使地方政府长期面对资金缺口是地方债务问题的根源。1994年分税制改革搭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框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通过此次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可调控财力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中央财政税收体系得到了加强。

但是分税制改变并不彻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层财政的困难,表现为财权重心上移而事权重心下移。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从1993年的78%稳步下降到2011年52.1%的水平,而地方财政支出从1993年的72%上升到2011年的84.8%,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倒挂”现象比较严重。事实上,全球主要国家的地方收入占比都大致等于或者略高于地方支出占比,体现出收支对等的原则,而中国“财政收支倒挂”造成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无论是公共性的公共财政也好,强调民生福祉的民生财政也罢,再或者注重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服务型财政,离开现实财力的支撑都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现实情况是,中央集中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但是中央财政支出只占全国的20%。由于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的公共事务支出,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以及地方税缺乏主体税种、税收渠道狭窄,必然导致财政捉襟见肘。为了平衡支出,地方政府不得不寻找其他财源以弥补收支失衡,因此,土地财政和债务性融资成为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

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28个税种中,虽然划归地方的税种有18个,但这些税种大都是税源零星、征管难度高的小税种。虽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较为稳定,但企业、个人所得税已划分为共享税,不能成为地方主体税种。而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不顾自身偿债能力扩大赤字,举债度日或负债运行,且这些债务大多处于隐性状态。

在这样对土地高度依赖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调控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土地财政成为国家房地产调控的最大阻力。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数额增幅创新高,同比增70.4%;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76.6%。然而,2012年全国300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总额近2万亿元,比2011年减少了13%。财力捉襟见肘所引发的债务风险,不仅会使银行的贷款质量恶化,也使得宏观调控要背负着承担地方债务风险的巨大隐患。

因此,化解一系列风险的根本还在于健全地方税体系为目的的财税体制改革。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努力提高地方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扩大地方政府理财空间和调控能力,为地方财政化缘才是化解风险的根本之策。就未来改革取向而言,坚持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方向,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地方税体系应该改革的大方向:

首先,国家已经开始推进资源税改革进程,为了加强资源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能,可以参照国际经验,将改革后的资源税收入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按照固定比例分享。其次,“十二五”时期,应考虑启动环境税改革措施,由于环境治理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范畴,因此,这部分税收所得也应主要归属地方。

再次,对土地财税政策进行调整:一是中央政府要分享土地出让的收益,分成比例要能够达到遏制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二是重构现行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原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项税费合并,转化为房地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房产税。

篇5

首先,决定战略机遇期的首要因素是国际大局大势。世界一直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尽管出现某些暂时的局部动荡,但总的趋势是朝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信息化发展,反映出人们普遍要求改变现状、创建未来的意愿。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和平发展完全符合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并为促进国际和平、共同发展、共赢合作做出越来越大的积极贡献。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发展有利有弊,但总体上利大于弊,机遇大于挑战。

第二,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获得显著增长,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实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已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角色,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主要力量。国际治理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世界任何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参加都难以获得解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国际贸易大国,我国已是世界经济一个主要驱动力,直接牵动着各国的发展利益。我国是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最重要的市场,众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与他们的利益密切交融,利害相关。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合作,世界各国也需要同中国合作。

第三,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持原则,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力促世界和谐,推动共同发展,赢得世界普遍称赞。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我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同各发达国家关系不断改善与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友好合作持续加强。我国对周边国家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自身发展惠及周边,互利合作日益深化,所有这些都深入人心,成为维护与周边国家良好关系的雄厚基础。尽管少数国家出于种种原因挑动争端,但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同中国友好合作的大方向。

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增强的地位和影响、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决定我国战略机遇期的三大因素。对此我们应有充足信心。

当然,我们也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国际形势变化确实给我国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冷战结束已有二十余年,但冷战思维仍顽固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远未消除,世界依然很不安宁。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影响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各种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全球性问题严重存在,威胁到各国人民的生存安全。特别是随着我国的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引起一些国家的焦躁不安与疑虑,试图遏制、牵制和防范我国的发展。美国调整战略,推行“亚太战略再平衡”,在我国周围加强军事投入,对亚洲局势产生相当负面影响。少数国家借势制造事端,挑战我国在南海、东海的领土。我国发展与世界关系日益密切,与各国交往增多,也难免会发生一些竞争、摩擦与矛盾。这些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沉着应对。

篇6

【关键词】欧债危机 发展方向 外部救助

一、前言

欧债危机,全称欧洲债务危机,是指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演变,其根本原因是欧元区国家的债务负担已经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而造成的违约风险。首先,北欧的冰岛就出现了债务的问题,之后中东欧国家债务危机爆发,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不是很大,及时有效的内外部救助,债务危机很快被平复,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经济动荡。2009年12月,希腊的债务问题开始出现,2010年3月危机不断升级和恶化,在此之后,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及西班牙等国也相继出现危机,标志着欧债危机全面爆发,朝着一个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国内外许多金融专家和学者对欧债危机的起因和影响做了详尽的阐述和讨论,这加深了我们对欧债危机本质认识和理解,对欧债危机产生的危害和影响了解的更加深刻,而本文则是对欧债危机可能的发展方向、欧债危机的影响和中国在此其中的作用做了详尽的阐述。

二、欧债危机的影响

欧盟各国债务危机持续升级,对国际金融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地发展和演化,欧盟各国开始互相猜疑和不信任,生存前景堪忧,欧盟内部成员各国各持己见,达不成一致,致使成员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升级,欧盟各国面临重大抉择,进或退是每个欧盟成员国都在思考的问题,世界经济也受到了影响或者是潜在的威胁。无论是任何理由,不再使用欧元重新流通本国货币的政策都是不可取的,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益处将会不复存在,俗话说的好,不进则退,如果那样的话甚至可以说是经济上的倒退,欧元区国家将无法继续享受低利率、低通胀带来的经济效益。曾经的经济辉煌将化为泡影,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经济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

退出欧元区解决不了当前欧债危机当前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曲折向前发展的,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我们就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摸索中前进,最终将获得成功。如果现在的欧元区国家,再妄想等待能解决危机的话,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现在他们需要的是协作,制定出一整套救助措施(内部救助和外部救助),只要办法得当,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危机带来的影响,不断良性循环,使经济发展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欧债危机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危机国家得到救助,缓解危机爆发的影响

在经济萧条和政府的强压之下,各国都想尽了办法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但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作用。目光短浅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欧元区各国联合建立一套长期稳定协作的关系。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显著的效果。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是,现阶段的救助是向有债务危机的国家提供流动资金,而没有找到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从源头治理,这样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债务危机过段时间又将浮出水面,这种局面是我们中国政府也不愿意看到的。

(二)希腊等危机国家退出

希腊等一些有债务危机的国家踢出欧元区,剩余经济运行正常的国家组成新的核心区,这样虽然缓解危机的影响,但是这只是治标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太会出现。首先,让希腊等危机严重的国家自动退出欧元区得不到相关法律的支持,《里斯本条约》中明确规定除非欧元区成员国自行申请退出,其余任何组织都无权做出这样的决定。有债务危机国家主动要求退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退出以后将得不到外来的救助,使自己变得更加孤立无援,可能会出现更多违约风险,使所有成员国处于一个恶性循环的链条中,不断使危机恶化,核心成员国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话过去为建立欧元区做的所有努力和成果将付之东流。

(三)欧元区各国共同努力

通过发行欧元共同债券共同担负起相关债务,并着手建立有共同货币、统一财政机制的联邦制。本人认为这是一种看似有希望的方法,但是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各国危机情况不一样,对欧债危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致使其步调很难达成一致,这种情况在短期内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小。

四、中国救助对欧债危机的作用

欧债危机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处于选择发展方向的重要时刻,欧债危机不可否认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转型期,我国货币总量增长速度在不断减慢,这就证明我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我国经济将会稳步地发展,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我国颁布的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减轻了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世界经济平衡是我们现在最明智的选择,欧元区国家因危机而经济衰落,到那个时候,美元在世界经济市场中一枝独秀,势必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保持美元与欧元共同主导的局面,显然对于中国保持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有利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对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倘若欧元区解体,国际货币将再度回到美元主导的时代,这是中国快速和稳步发展的又一障碍。欧元区国家得不到外部救助,实力削弱了的欧盟区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中就不可能动摇美元主导地位,这间接地减少了巩固和强化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地位的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政策,对发生债务危机的欧盟区国家进行救助,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五、结论

显而易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已经积累了三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要欧洲摆脱经济衰退,欧债危机就会很快过去。而中国帮助欧洲尽快摆脱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加大与欧盟诸国的贸易和实体经济的投资。这就牵涉到欧洲国家与中国的相互合作,欧元区国家现在应该拿出更大的合作诚意,用中国需要的高新科技与技术来吸引中国资金的投入。

现在对于中国来说,希腊以及整个欧洲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尤其在投资方面。欧盟各国与我国已成为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不损害我国利益和经济的条件下,中国作为救助方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给予欧盟各国宽松的政策或是经济上的帮助,一荣俱荣,我国经济会得到质的飞越和意想不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索罗斯.欧元崩溃将致全球大萧条[N].深圳商报,2011-08-19.

[2]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与启示[R].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2012-2-12.

[3]谢世清.历次债务危机的成因与启示[J].金融监管,2011(04).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环保材料

一、引言

在经济的新常态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治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概述和发展要求的分析,最终得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倡导低碳生活的几点策略。

二、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材料

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我国整体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到92.7%,其中煤炭又占到68.7%。这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大不相同。众所周知,煤相对于石油天然气属于高碳能源,CO2排放强度大。我国能源储量十分有限,人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内长期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低于世界平均8%的水平。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可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三、发展低碳技术能源技术

我国的低碳环保材料技术水平较低,研发能力不足,科研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1.5%,与发达国家的2%尚有较大差距。我国的人均研发经费只有日本的14%。在应对低碳社会的挑战中,我国政府要加强对低碳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国家级的低碳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的技术资源,协调开展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重点支持低碳经济领域内的核心相关技术,加强技术储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文件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相关技术转让,但事实上的执行效果并不好。我国在发展低碳技术时,必须以自主创新为重点,整合国内资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掌握真正属于自己的低碳技术。

我国应该重点支持研究新材料和替代旧材料技术。我国的能源结构高碳特征明显,碳排放强度很大。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提高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我国能源市场广阔,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同时,坚持独立自主。我国还应该积极发展和推广应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节能中的特殊作用,优化发展煤油等化石燃料深加工技术,促进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提高能源附加值和使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与国外建筑材料相比,我国建筑物材料的保暖性能普遍较差,造成大量能源损失。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6%,约新增110亿平方米以上需采暖的民用建筑。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私家车大量增加。汽车行业对碳排放的贡献很大,每燃烧1升汽油,要放出约2.2公斤CO2。然而,汽车的能源利用率很低,只有约0.3%到0.5%。汽油所含化学能的大部分都用来加速车身和机械损失,真正用来加速乘客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来说,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不必要出行,尤其不应该鼓励私家车的发展。鼓励消费的同时坚决反对浪费。我国在公款吃喝和餐桌上的浪费问题严重,传统习俗中有以饭菜过剩为有面子和过度劝酒为热情好客的恶俗。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提倡剩菜打包,严格管理公款吃喝,鼓励发展快餐业,推进以中央食堂为主的集中生产和统一配送。政府应该发动大众来减排,鼓励低碳生活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及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

参考文献:

篇8

市盈率亦称价格比率,它是以上会计年度既有的每股收益(E0)来计算的价格与收益的比率(P0/E0)。简洁明了的现行市盈率指标被投资者广泛运用,但是,它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发生差错与分歧。例如,某一公司的市盈率为100,那么股票收益率仅为1%,这么低的股票收益率是否意味着投价被高估将回落呢?为了使用广受欢迎的市盈率指标来评估股票的价值,必须克服现行市盈率的局限性,我们把贴现现金流量原理引入市盈率,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论市盈率,这样,就可以用理论市盈率去评估股票价值。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P0/E0=[dl/(1+K)+d2/(1+K)2+…+dn/(1+k)”]/EO

二、对我国股票市场理论市盈率的分析

运用理论市盈率指标,我们可以在理论上计算出每一个上市公司的理论市盈率,并有效地去指导投资决策,同时,也可把每一上市公司的理论市盈率进行加总平均,从而得到整个股票市场的整体理论市盈率,当然,这样做比较复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表现要优于整体国民经济的表现,所以不能简单地根据宏观经济数据计算。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可把整个股票市场分为几大主要板块,各板块的理论市盈率是一个范围区域,然后经过加权平均得到整体理论市盈率。在计算之前,我们先解决贴现率以及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板块构成问题。首先关于贴现率K,我国2010年3月份发行的3年期凭证式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为3.73%,那么K值就应由3.73%附加一定的风险报酬率构成,对我国而言,3%以上的通货膨胀率就要警惕,5%就必须管制物价,那么设定股票长期投资的年收益率为6%还是比较受广大投资者欢迎的,因此估计贴现率K值为6%。其次关于市场的主要板块构成问题。我国是一个经济充满活力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国内外各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我国股票市场又是一个新兴市场,上市公司的稀缺性使其比非上市公司拥有更优越的条件和更大发展空间,因此,我国股票市场实质上是一个成长性的市场。例如,一些业绩不佳的国企大盘股,在我国深化国企体制改革以及产业调整、产业升级等大背景下,有望提升业绩水平,再如许多小盘股,宏观经济向好不仅有助于改善本身原有业务的经营,而且面临着许多高市盈率水平的投资机会,由于规模小,一个高盈利项目可较大地影响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有望大幅提高。根据理论市盈率的大小,在这里把我国主板股票市场主要分为稳定增长板块、高速增长板块和超速增长板块,剔除极少量的不增长板块及亏损板块。

1.稳定增长板块。稳定增长板块的增长率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同步,代表性指数是我国沪深300指数板快。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我国GDP有望在10年间保持8%的高速增长,同时,由于长达10年发展的需要,上市公司每年现金分红不都需要用于再投资,但有增加的趋势,在10年后,我们预期国民经济正常增长,正常增长的公司,理论上的价格是不会改变的。这样,我们假定稳定增长板块有代表性的股票,在10年内每年收益递增8%,把每年收益的1/3用于现金分红,在10年后保持零增长并且把每年收益的全部用于现金分红。据理论市盈率公式,此板块有代表性理论市盈率为:

P0/E0=[(E0×1.08/2)/(1+0.06)+…+(EO×1,08m/2)/(1+0,06)m+(E0×1.08。盯)/1,06+(EO×1.08)/1.06+…]/E0=3.7+20.1≈23.8

2.高速增长板块。该板块的增长率在高速增长期内几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高速增长期过后,预期正常增长。以典型的通讯业为例,我们可认为高速增长板块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在5年内每年保持20%的收益增长率,由于需要更多的再投资把每年收益的1/4用于现金分红。在5年后保持零增长并全部现金分红。这样,此板块的理论市盈率为:

PO/EO=[(EO×1.2/2)/(1+0.06)+…+(E0×1.2/2)/(1+1,065)+(EO×1.2)/1.066+(EO×1.2)/1.06+…]/EO=1.9+31.0≈31.9

3.超速增长板块。这一板块的业绩增长是跳跃性的,增长幅度巨大。微利资产重组股为主构成了这一板块,它们在资产转换、资本运作的预期下,每股收益有望从微利跳到几毛,从而市盈率高者可达上百倍。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难以准确计算这一板块的理论市盈率或者说难以量化。在这里,从市场有效的角度出发,我们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果一个微利预期资产重组股的市场价格为10元,而目前每股收益为0.2元,那么,其理论市盈率为50。

4.整体理论市盈率。我国股票主板市场主要由以上三大板块构成,经统计,稳定增长板块的权重所占比例为70%,高速增长板块所占比例为20%,超速增长板块所占比例为10%,那么,整体市盈率加权平均为:

PO/E0=23.8 ×0.7+31.9 ×0.2+50×0.1≈30.4

三、理论市盈率在现实中的应用

虽然理论市盈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

应用它,我们必须注意理论市盈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或缺陷。

1.预期收益率在长期内固定不变与实际情况相背。在理论市盈率的计算中,我们假定贴现率一旦估计就是长期不变的。如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在未来面临上涨的压力,随之预期收益率在未来也有上升的趋势。再如,公司处于快速增长期或成熟期,由于风险不同,预期收益率也就不同,在成熟期应高一些。

2.理论市盈率的计算所需数据难以准确得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许多投资者难以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再者,如何根据已有的历史数据及当前信息去准确估计未来数据,也存在难度与误差,甚至有些情况是难以量化的。例如,我国股票市场上的资产重组、资本运作活动涉及面大,对市盈率水平有重大影响,此类情况准确量化存在很大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估计相关数据时,必须尽可能占有资料、信息,并且需要数据估计的高超技巧、方法与经验。股票投资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估计贴现率K时就是如此,我们在附加风险报酬率时,就充分尊重市场尊重广大投资者的意愿,重点参考了长期国债的收益率。

3.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实际市盈率水平往往与理论市盈率不一样并且波动较大。我国股票市场流通规模还不大,存在着大量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流通或流通性很差的法人股与国家股。上市公司具有稀缺性,投资股票市场的资金比较充裕并且投机性比较强,从而市场上的实际市盈率水平常高于或低于理论市盈率水平。比如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就是资金的宽裕情况,在资金宽裕时沪深300指数的实际市盈率水平往往超过25倍甚至高达30倍以上。在资金紧张时沪深300指数的实际市盈率水平降到20倍以下。

4.理论市盈率本身也是起伏不定的。理论市盈率主要由未来的业绩及预期收益率决定并且弹性较大,具体影响因素比较众多。对未来数据的估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相应地理论市盈率也应不断重新计算。尤其是我国股票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受政策面的影响较大,理论市盈率的波动较大。例如,如果我国关于资产重组的政策法规从严要求,对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意愿降低,那么,我国股票市场的理论市盈率就相应下降。

理论市盈率给了我们从市盈率角度科学研判股票投资价值的工具,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实践中,是比较准确有效的。下面以理论市盈率为工具来具体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关于股票市场的合理投资区间问题,有种常见的误解是中国股票的市盈率应该和成熟的美国股票市场看齐,甚至想当然地把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和美国的成分指数的市盈率进行比较。但从理论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经济长达10年的可持续高增长,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整体市盈率应该比国外成熟股市的整体实际市盈率高一些。进行国际比较应该口径一致地把蓝筹成分指数市盈率进行对比,也就是说应该拿中国的沪深300指数和美国的标准·普尔500或道·琼斯对比。在我国,上证综指虽然是综合指数但是蓝筹占有绝对的比重,中国使用的指数由于历史习惯原因最常见的就是上证综指,在国际对比中,我们可以把沪深300指数与上证综指的点数适当转换。美国蓝筹成分股指数标准·普尔500以及道·琼斯的实际市盈率波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15 20倍之间,我国的沪深300指数的实际市盈率大部分时间的合理波动范围是20-25倍,这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吻合。可见,与许多人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基本上不存在投资价值相反,上证综指3000点左右的实际整体市盈率水平与理论整体市盈率相差不大,还是存在很大的投资价值。如果在股票指数下跌一定幅度后,投资者根据理论市盈率选择买人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收益是相当可观的。从经济状况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状况同步的股票来看,这一类的股票数目虽然不是最多,但是利润与市值占了股票市场的很大比重,其理论市盈率在20-25倍,在市场上的实际市盈率也应在-20-25倍。从极少量的正常增长股票如一些绩优钢铁股来看,由于它们主要从事钢铁业,不能超常发展且周期性强,虽然通过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取得了较好的每股收益,风险较小,但实际市盈率不高。从高成长的软件类、通讯类股票来看,其理论市盈率较高约为30倍,并且波动较大,如果在这些股票下跌一定幅度后,投资买入可获得可观的收益。从2010年来看,沪深300指-数20-25倍市盈率的区间大概为3000-375Q点,对应的上海综合指数大概是2800点和3500点。

上证综指在现实中波动很大,经济恶化时可在2000点以下,经济景气时又到了6000点,就算是正常波动区间2800-3500点,波动幅度也不小。可见,把握上证综指的波动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广大的投资者和投机者更关心的是上证综指的波动方向和大致时间。影响波动的因素有很多,关键是要把握主要的几个因素,在这里,笔者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认为应综合把握两个主要因素。

1.经济情况预期。从大的方面来说,预期经济情况下走就会导致低估和向下波动,反之则导致向上波动。以2009年和2010年为例,2009年是2008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第一年,2008年第四季度GDP为6.8%,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1%是最低的,以后季度的GDP数据都在提高,所以以后的一年中上证综指整体趋势上一直在上涨。其中内在的逻辑是虽然当时的实际经济情况很糟但大家预期未来的经济状况不会更坏反而会越来越好。一般来说上证综指由于预期会超前反应三个月到半年。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悲观的第四季度,由于大家已经预期到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会达到最坏,所以上证综指提前到08年第四季度就见底开始上涨。再看2010年的情况,追踪分析各个经济数据大家基本都能预期到2010年一季度GDP会比较高,以后的2010年二、三、四季度为避免过热尤其是为了避免房地产业的过热GDP会下降一些,所以上证综指由于大家的提前预期应该在2009年第四季度做头部区域,事实上也大致上是如此,在2009年的8月初上证综指就见了高点,到了2010年第一季度,上证综指大部分时间还是在3000点以上的头部区域运行但走得比较疲弱,在二季度的四月中旬公布了高速的GDP一季度数据11.9%以后,上证综指开始破位下行跌破了3000点。用同样的方法来预测以后,至少半年到一年时间上海指数大方向还是下走的,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向上或向下运行的方向比幅度更重要。至于2011年以后,由于世界的主权债务问题以及中国的房地产走向和结构调整问题在目前还不明朗,所以难以预期2011年以及2012年的经济运行方向,这里方法工具有了,就可以追踪分析以后的数据来判断上证综指运行的大方向,如果2011年世界经济还算稳定尤其是世界主权债务问题慢慢得到治理不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恢复活力也就是成交量和价格上行,那么2011年上证

综指就会上行,当然也是要提前反应三个月到半年。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预期在市场上的空间上经常有放大效应,也即“超调现象”的经常发生。比如2008年的下半年,由于恐慌,预期经济情况会很坏,这样大家在黑暗中看不到曙光就纷纷做空市场抛售股票,从而出现了上证综指跌破2000点最低到了1664点。相反的例子是2007年的10月份,虽然当时政策已经开始收紧,但是大家都预期以后半年内经济继续向好,在半年内还看不到经济出拐点下行的迹象,当时的上证综指冲到了6000点以上。这种超调现象需要注意,显然相对来说,空间很难预测把握也经常超涨超跌,所以时间上的把握更重要,只要能把握住未来三个月到半年的经济运行方向,基本上就能把握住大趋势。

2.货币供求。整体来看,货币供求不直接影响经济运行和上证综指运行的大趋势,但是严重影响经济运行和上证指数运行的节奏、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经济状况预期因素起主导作用,货币供求起重要的次要因素,它会影响上证综指和经济运行的节奏、时间和空间。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个误解就是利率提高会打压上证综指。从大的运行方向来看,经济情况和上证综指上行的中期一般伴随着利率的提高,利率的提高主要是结果的反作用力并不起决定作用,因为经济有活力当然对资金的需求提高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同时,政府政策一般是逆经济方向调整,在经济和上证综指上行时伴随着物价的提高政府或央行也会主动调高利率。同理,经济和股票指数下行的中期会伴随着利率的下降。以2009年和2010年为例,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我国政府提出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很快就导致了上证综指开始上行,内在逻辑不是超常的刺激政策直接导致经济运行和上证综指的上行,而是市场预期2009年第一季度由于惯性和超常刺激政策下会是最坏的一季度,所以上证综指就在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上行。再看2010年,实际上从2009年夏天开始我国已经开始收紧银根,央行通过准备金率、央行债券等数量工具不断回收货币,虽然从绝对值上看货币供给相对于正常年份是充裕的但是从环比来看是收紧下行的。在2009年12月份,我国政府决心要把泡末房价的过快上涨遏制下去,以后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尤其是2套房贷的收紧政策,必然造成房地产市场的下行。房地产市场目前对我国经济现实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必然预期2010年二季度开始GDP就会下滑,根据前面讲过的三个月到半年的提前反映,2010年上证综指在传统上经常上涨的一、二季度就很疲弱,这样到了四月中旬公布靓丽的一季度GDP等数据以后,上证综指便开始破位下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收紧货币但同时大家预期经济继续惯性环比上行,那么收紧货币就不会立刻产生经济下行的预期,那么上证综指也不会立刻下行而是继续上行。比如2007年的上半年,当时也在不断调高利率和银行准备金率,但是上证综指一路上扬,因为经济数据一直在环比向好,当然到了2008年的上半年,持续的收紧货币最后促成了上证综指的一路下滑,这是经过了不断的货币紧缩最后经济数据开始出现环比下行,就算2008年没有世界金融危机上证综指的运行大方向也是向下。从以上分析以及对照现实的上证综指可以看出,货币供求只有改变了经济运行的趋势以及预期才使得上证综指发生了大方向性的转变。这就提示,在货币政策改变的初期是不会影响经济和上证综指本来的运行方向的,但是,持续反方向的货币政策最后会促成经济运行和大盘指数的拐点出现,这里是促成而不是决定,决定因素还是经济运行本身的规律,也就是经济波动周期。另外,资金供求也能造成上证综指的超调现象,比如典型的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股,在资金很充裕的时候一线城市的房价可以快速上涨到意想不到的天价,同理也能造成房价和成交量的地量地价。对于银行股和地产股,在资金不断收紧的情况下大家也会看到银行股和地产股的超低价,比如10倍市赢率或2倍以下市净率的银行股。

参考文献

[1][美]汉姆·列维.投资学[M].任淮秀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美]马歇儿,班赛尔.金融工程[M].1宋蓬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许完春.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形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9.(12).

篇9

 

国际经济调整与境外投资战略的思考

刘全帅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河南省平顶山市   467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的投资市场正在呈现出一种逐渐饱和的趋势,但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却又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状态,在这种大的国内经济环境背景下,市场开始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此来满足我国经济市场在这几年中发生的变化。我国自从改革开放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经济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成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水平或者发生的经济变化都会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格局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所以中国国内经济行业的相关从业者有必要认识到自身经济能力的重要性,在国际范围内大的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改变,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行经济上走出去的战略,即开展境外投资已经到了一个十分恰当的关头。

 

关键词:经济调整;境外投资;战略选择

 

前言: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或者说经济战略都会因为这个国家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所以说要想更好的实现我国经济战略的选择提高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契合程度就必须要对自身经济的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近年来,全世界大的经济格局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现象,导致我国国内的生产情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却因为自身制度上的优越性而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一颗强有力的发动机。而且,受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影响,我国出口货物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所富含的科技附加值也越来越高,承担的国际分工也越来越靠近上游产业地区。可以说全世界的经济模式都因为中国发展模式的改变而产生了一种全世界范围内的改变。

 

一、国际经济调整与境外投资的发展现状

在近几年中,国际经济重心已经开始由地中海沿岸向太平洋沿岸开始转移,在这其中中国的经济力量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不仅仅在自身的经济总量的建设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实现了由经济走出去的投资战略,中国的资本力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应该有的力量,中国的经济话语权也越来越被世界关注。所以,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有关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以及我国对外投资战略的阐述对于为我国经济的模式转变指出一条具有指导意义的道路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来从事经济相关行业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于世界经济理论所进行的理论上的积累,进行了一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上的格局阐述,试图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步方向做出一次具有指导意义的方向上的阐述。

1、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分配

随着传统意义上经济强势地区的产业升级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进入新世纪的国际产业分工模式正在发生着十分巨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了全球范围内的的国际经济格局。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对于环境粗放型产业和对环境危害型产业的进一步限制,我国对于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势在必行,而且我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导致我国经济结构能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调整,从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足够多的话语权,为自身的经济利益谋取更多的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国内投资项目的不断减少以及投资回报利率的不断下降,进行国际范围上的经济投资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升级的一个必然趋势。

2、我国对外经济投资总量相对来说仍然较少

虽然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因为我国步入国际化市场的时间较短,对于自身在国际范围内的角色定位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由此导致了我国对外投资总量相较于其他的发达经济体来说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中。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思维模式当中,许多管理人员所能够看到的投资主体往往都是局限在对于实业范围内的投资商,投资范围也紧紧的局限在中国大陆,很少会涉足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所承担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却远远与自身的经济模式所不符。所以,中国现阶段需要迫切的转变自身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我国对外经济投资的总量,从而使得我国能够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抓住发展的瞬间,从而让自身的经济水品迈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3、我国企业的管理者缺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眼光

限制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机构升级和对外投资规模扩大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我国企业的管理者缺乏进行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战略实力,企业的管理者所能够关注到的就是来自于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对于长远未来的发展缺乏一个战略层面上的规划。首先,我国因为经济总量十分大,在世界范围内所占的经济比例达到了一个十分高的程度,所以这也就要求我国的管理人员能够紧紧的抓我历史的机遇,进行长远未来上的规划,在恰当的时候根据自身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时展的趋势所在进行一次产业结构上的更新换代。但是,我国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大多数因为都缺乏正规化、标准化的经济战略眼光上的教育,因此,在进行有关的战略规划时往往就会顾此失彼,失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宝贵历史机遇。

4、境外投资战略缺乏目的性、持久性

我国的境外投资规模虽然相对于其他大的经济体来说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弱小的地位,但是却也有部分的经济行业从业人员认识到了进行境外投资的重要性而开始了向境外进行投资的先例。但是就是在这些境外投资战略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影响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具体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境外经济投资缺乏一个战略性的方向上的指引,不能够针对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有目的性的发展,仅仅只是单纯的进行利益上的追逐。其次,就是境外投资往往只追求利益的见效时间,对于持续时间较长、回报周期较长得项目缺乏兴趣,甚至有的对外投资项目见效之后就会撤回相关的资本力量,不能持久的进行产业上的投资,从而影响了收益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如何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促进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境外投资的发展

1、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技能培训

要想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在结构,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首先就是要从相关产业的人才梯队建设上入手,加强对与相关产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使其具备能够在现阶段激烈的市场条件下赢得生存的能力,从而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在进行人才梯队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定时定期的进行人才的培训,使其能够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接受系统化、理论的教学,能够有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现代经济思维模式。

2、制定规范化的产业整合制度,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要想让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升级,除了要进行人才梯队的建设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这其中的引导和主体性地位,使民间的资本力量能够有很针对性的对境外投资目标进行资本投资。首先,国家应该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急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进行有规范化的引导,使其能够明确自身行业所要发展的未来方向,不至于在发展过程中落后于世界的趋势。其次,国家应该针对对外投资的企业进行相关的事前信息的通告,使其明白自身所要投资目标的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所在,以免在投资之后因为信息交流不通畅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再次,国家作为一个集体意志的体现,应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境外投资的目标主动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使市场和企业能够明确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的落脚点,以达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共同进退的目标。

3、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模式的不断升级换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很难在现代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席位了,所以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适当的进行产业结构上的升级换代和调整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大多数都是以劳动力为主导的制造业,然而这些企业都是没有什么国际性的竞争优势,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站稳脚跟,必须要与世界接轨,首先就是要通过转化以劳动力为主的形式,要求企业提升在科技上以及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管理,加强科技方面的研究与创新,从而形成更为有利的竞争力。产业机构是一个国家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基础所在,只有充分的让自身的产业结构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效应。因此,国家应该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大方向进行适当的产业补贴,从而引导市场和生产者主动进行模式上的改变,从而完成自身的突破。

4、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加强企业的资本输出

传统的商业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当中显得相当不相协调,企业要有所突破,不能固步自封,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实行“走出去”的战略,通过企业的资本输出的方式,然而企业也需要科学准确的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投资目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的合作,拉近企业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解决本国企业在生产技术上遇到的难题和瓶颈,充分借鉴其优秀的商业管理模式,学习更为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增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这也是企业加强国际性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在投资格局上企业需要更加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有可能出现影响巨大的经济危机,如何在经济危机中有效的规避风险值得思考。然而为了能在经济危机中将损失降到最小,行之有效的方法则可以通过分散企业的资本输出,企业可以寻求更多的投资区域,拓宽企业的投资领域,减少企业存在的风险。

 

结语:国际经济的调整和境外投资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我国经济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努力,虽然在新的世纪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一个较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模式与其他发达的经济体来说仍然存在着差距,所以我们要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主动转变自身的经济结构,以赢得世界范围内经济格局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治理模式 宏观会计政策 治理目标 最优变迁路径

1 基于企业治理的宏观会计政策

企业治理的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之间有很大差异,英美模式凭借其外部治理的有效性成为当今世界企业治理的楷模,德日模式倚重其严谨的内部治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建树颇丰,东南亚家族模式则依赖于优良的传统家族经营理念在世界经济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一杯羹,这三种治理模式各有优势,但也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三者之间虽存在共同之处,但似乎差异多于共性。综观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宏观会计政策,其共性是不言而喻,但差异也是巨大的,所以国际会计协调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企业治理模式在大方向上决定了宏观会计政策的基调,宏观会计政策不是纯技术的,它是适应企业治理模式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现有企业治理模式下决策的需求。如表1所述,在不同的企业治理模式下,企业治理目标观与宏观会计政策目标观是完全吻合的。崇尚股东利益的英美国家的会计政策目标观是决策有用为基准的;以管理者效用/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治理目标的德日国家把受托责任观看作为会计政策的终极目标观;东南亚经济体则“不偏不倚”,二者都欠缺,二者都想学,因而从一开始就看重“兼而顾之”;对于转轨经济体来说,其企业治理的目标观差异大且不稳定,因而其宏观会计政策目标观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宏观会计政策目标是由企业治理目标决定的,宏观会计政策目标就象是企业治理目标的执行者,企业治理目标需要靠宏观会计政策目标来体现,这二者必须是匹配的,股东利益论的企业治理目标观下的宏观会计政策绝不会以受托责任观为目标。

2基于企业治理的宏观会计政策的变迁从企业治理目标到宏观会计政策变迁是一个正向的决定作用传递的过程,伴随着决定作用过程的是每个环节在逆方向的适度调整作用。相反,宏观会计政策变迁会逆向地对企业治理模式变迁起到支持的作用,宏观会计政策目标也会逆向地对企业治理目标做出支持。上述的正向和反向作用构成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正向的决定作用、反向的支持作用、正向的检验作用、正向和反向的不断调整周而复始地进行,每一次轮回就是一次全面的改进,经过无数个轮回,企业治理目标和宏观会计政策目标无限趋向于最优。可以说,这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企业治理目标到宏观会计政策变迁通过找出一条有规律性的路径,判断和端正宏观会计政策的目标,以指导宏观会计政策沿着正确的路径变迁;反之,通过宏观会计政策变迁的把握,确保宏观会计政策目标的达成,支持企业治理模式的迁,最终达到支持企业治理目标的完美实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但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深渊。

3 我国宏观会计政策变迁最优路径的选择第一,应分别对不同企业治理模式的企业量身订做不同的企业治理变迁路径,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的与自身企业治理目标和模式相适应的宏观会计政策的目标,进而制定具体的政策,切不可“一刀切”。建议优先发挥我国金融机构强大实力的作用,参考主银行制度进行改革,对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的企业优先内部治理。建立较完善的监督和信用体系,逐步向所有企业开放多种融资渠道,为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企业和民营性质的法人主导型治理模式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权市场,对这类企业优先外部治理。与企业治理相适应的是,对于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的企业,宏观会计政策目标是先经历受托责任观而后转变为决策有用观,对于家族主导型则刚好相反。第二,在不同的路径上要求宏观会计政策变迁采用不同方式,跃进式变迁方式与外治相结合,渐进式变迁方式与内治相结合;对于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的企业,第一阶段的变迁是渐进式的,第二阶段的变迁是跃进式的,对于家族主导型则刚好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号角下,我国现阶段明显是采取了跃进式的宏观会计政策变迁策略,在自身企业治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地照搬照抄与自身企业治理不相适应的宏观会计政策(如新准则中公允价值会计的大量运用),是想用宏观会计政策提速的方式来达到企业治理变迁的提速。这忽略了当前我国企业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局限性,宏观会计政策的可理解性差、不适用性、弱实际需求性反而会阻碍企业治理的良胜变迁。第三,上述所说的分不同治理模式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宏观会计政策目标和变迁方式,并不是反对统一的会计规则,而是应当考虑不同模式的不同需求,制定两种模式可共用和两种不同模式可选用的宏观会计政策,留给企业一部分自主权,支持不同的企业治理变迁路迁。第四,在宏观会计政策使用上采用鼓励和优惠政策,对于企业治理改革步伐快而接近于西方较成熟企业治理的企业,应鼓励其部分或全部采用相适应的外来的成熟会计政策,避免阻碍企业治理先进者的进步,“让一部分人先富”;对于企业治理条件差步伐慢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宏观会计政策使用的部分豁免权(即优惠),避免其形式上遵从而实质上背离,从而影响整个宏观会计政策的实际权威性。

4 结论分析比较了各国宏观会计政策的目标,发现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治理为主的国家把决策有用观定为主要目标,以内部治理为主的德国和日本倾向于受托责任观,不同治理模式的企业应该适用不同的宏观会计政策目标和变迁方式,留给企业一部分自主权,支持不同的企业治理变迁路迁。

参考文献:

[1]杨成文.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j].会计研究,2005 (9).

[2]赵小克.任静梅.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