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篇1

关键词:培育 提升 核心竞争力

自2007年经济危机以来,各国公司纷纷陷入空前绝后的困境,最终以破产而宣告终结的公司中不乏世界著名企业。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许多民营企业在经济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未来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浪潮。然而,在经济危机中也不乏能够逆势生存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企业。究其原因,这类公司在金融危机下采取了加快转型,向高附加值、自主品牌迈进,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建立了自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不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的理解千差万别。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内部积累性学识,是一组可以让企业为顾客带来更多价值的技能和技术。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知识载体,使得企业独具特色并且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其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此外,还有学者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被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行为方式和观念。概括地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使得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些资源和能力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使企业在某一领域领先于其竞争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由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存在着不同认识,不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看法也不一致。根据前文所述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本文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为两大构成要素:资源和能力。

1、资源类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类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其中有形资源指的是企业的资金和设备;无形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知识产权、商标和专利等;而人力资源,顾名思义,则是指为企业创造价值经济利益的员工。早期企业比较注重有形资源的管理,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企业的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有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逐渐成为至关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应当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出发,将人的创造力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源,然后通过资金设备等有形资源的运用,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2、能力类构成要素

能力类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研发活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研发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创造性研究,获取新的知识,使得企业不断创造和适应新的市场。组织能力是指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和协调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得企业将创新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只有这样,企业的研发与创新才是有意义的。能力类构成要素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技术经济性和持久性。单纯的发明创造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有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推动企业效益增长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一作用应当是长远的。同时,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和性能力一旦形成,便可以在相关领域衍生出诸多技术和产品,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二、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一)研发投入和创新不足

据调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为1%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5%―4%。国外知名企业如微软、IBM、松下等都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而我国企业却很少有做到这一点的。很明显,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偏低,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相去甚远。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匮乏,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严重阻碍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进程。

(二)员工流动性较大

如前文所述,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员工的忠诚度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合理的流动性(10%―20%)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我国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一般高于20%,存在着员工流动性过高的问题。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无法进行持续有效的研发和创新活动,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即使企业研发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员的频繁流动也会造成企业核心技术的流失,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篇2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发展已不再依赖于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的生产要素,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吸收和利用。在这之中,知识创新又是最为根本的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能否迅速作出反应,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在于企业是否拥有知识创新的能力,是否能通过对知识资本这一特殊的无形资本不断地进行积累、管理、更新和运用,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从而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创新及知识创新的基本模式

知识按其表述方式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分类概念是日本的两个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在他们合著的《知识创造型公司》一书中提出的。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清楚表达并可在人际中传播的知识,它存在于企业的各种文献之中;隐性知识是指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不易表达清楚的主观知识,它分散在员工的脑海里,是员工所取得经验的体现,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和观点等。

1.知识创新的含义。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价值,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它是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发明和创造的源泉,是促进组织变革、管理理念更新的革命性力量和根本动力。

企业的知识创新是一个知识采集、选择、吸收、创造的整体过程,是通过把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整合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在企业中,知识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是某一阶段、某一部门专有的活动或任务。它是存在于企业各个部门和人员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

2.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存在于一个共同体内,可相互转化。转化的基本模式有四种:(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个人的经历、经验,从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实现的。(2)外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部化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它是将那些不易表述、却又时时刻刻存在着的隐性知识明确地表达出来,成为大家都可以方便地共享的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创新过程的关键。(3)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即把外化产生的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它实际上是对已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重新构架产生新的知识。组合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学习掌握现有知识,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吸收与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4)内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部化是将显性知识体现在隐性过程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个人的经验在通过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后,再拓展、延伸,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成为个人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内部化是知识创新的前奏。

这四个转化过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连续、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逐渐扩大的、连续动态的过程中,随着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以及由个体到群体、再到整个组织的知识扩散,组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知识得到不断的积累和更新。其中外部化和内部化是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关键步骤。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特点与本质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核心竞争力是哈墨尔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在关键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创新的源泉。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果实是最终产品,那么提供养分、营养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1)异质性。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独一无二的、稀缺的资源,未被竞争者或潜在竞争对手所拥有。(2)难以模仿性。如果核心竞争力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容易达到,则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3)不可替代性。一般产品和能力很有可能受到替代品的威胁,而核心竞争力很难被替代。(4)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其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提高企业效率,为企业带来超额垄断利润。(5)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或溢出效应,企业一旦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为平台将其组合到相关的不同创新中,构建新的业务,从而不断推出创新成果。(6)动态性。核心竞争力并非静态的,而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和要求是不同的。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决定了其本质是企业所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的独特技能、智力资产和隐性知识。一个企业所特有的知识资源是难以模仿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只有知识这一独特的无形资产才能构建企业独一无二的、难以模仿的竞争力,有形的设备和场所等资源并不能带来核心的优势和技能,也难以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企业员工长期积累而最终形成的集体智慧,在企业中表现为各种系统化的知识、能力、专长、信息、价值观等。这些知识与企业的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独特性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知识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1.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以知识创新为依托,技术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通过知识创造、积累和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实现技术的突破或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开发新产品,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差异性的产品或服务,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既而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不进行制度创新,不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责权关系、运行规则以及管理规章等制度要素,企业的知识创新就无从谈起。知识创新的实施和推动必须以高效运转、管理关系明晰、权责协调一致的制度要素作为保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推动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制度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没有合理、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企业的生存就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提升核心竞争力。

3.知识创新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技术创新为实施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管理创新则保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顺利实现。这三者都必须以知识创新为依据和基础。通过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把企业的各种关系理清,使各种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整合起来,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新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4.知识创新促使人力资源创新。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通过对员工的在职培训、远程教育、定期培训等形式,鼓励、培育新思想和新主张,激发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组自己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将员工的新知识融入到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之中,保证企业拥有不断更新的人力资源。同时,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的,作为知识和能力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综合。这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创新与技术、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的创新是互相推动的,后者能够肯定知识创新的成果,使企业以更高的积极性和信心投入到知识创新之中,反过来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其次,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创新这四者也是相互作用和关联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最后,通过知识创新,既而实现企业的技术、制度、管理、人力资源创新,最终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并不是企业创新过程的终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使其以更加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各种创新过程中,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知识创新则是实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创新,不断对知识这一无形资产进行创新、积累、吸收和利用,形成企业独一无二、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尤天慧,杨理,樊治平.浅析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52-53.

3.王竹芹.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高途径.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4,(5):69-72.

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SWOT;波特五因素模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核心竞争力内涵

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他们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明确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这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确立。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引起了企业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的研讨。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等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拽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康荣平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管益忻则把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对手的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经营决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升级、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均列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中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独具的、能使企业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能力。它是企业组织长期积累的、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更显著地实现顾客需求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动态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或者二者的有机组合。

这个定义指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三层管理属性:一是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二是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能力,因而需要进行动态管理;三是核心竞争力有时直接表现为企业的管理能力或者是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的组合。

二、用SWOT分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

现在我们从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ens)、劣势(Weaknesses)以及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策略。

1、优势和劣势分析(SW)。中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小”,船小好掉头,能很快适应市场;中小企业投资低,但回报高。而劣势就是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且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存在市场壁垒。

中小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其优势,且把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的利器便是实施信息化。企业在生产、设计、财务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能够满足市场的多变需求,同时可以提高追赶的速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本来没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可以把地缘、资源、市场等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机遇和威胁分析(OT)。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遇是它们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威胁就是它们也会遇到大企业或者其他中小企业替代品的进入,并且也会不断地有许多新的小企业进入同行业中。鉴于此,中小企业如果使用差异化战略不仅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力,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今天有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明天就有同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来与你竞争,构成产品同质性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打造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竞争力。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与同质产品的区别点,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为自己的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品种,表现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和特殊的智慧。在发展自己与他人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扩大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又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所以,“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

三、用波特五因素模型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波特五因素模型主要从供方谈价能力、买方谈价能力、替代品威胁、进入威胁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状况五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并指出企业应该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该模型实际上阐述的是行业内最重要的资源能力,以及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能力,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可以用另一种表述来阐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先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和稀有的:一方面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不构成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源稀缺性会导致资源的供不应求,占有这种资源的企业才能够具有竞争力。除此之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还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这些稀缺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必须是竞争者所难以模仿复制的,同时竞争者也不可能拥有替代资源或替代性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对于资源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具有独占性。

波特五因素模型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事实上都对企业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做了描述。前者描述了构成企业竞争力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则拥有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则指出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比另外一些企业更有竞争力,主要源于这些企业掌握了行业中对客户形成价值的稀缺、不可复制的资源和能力。

篇4

关键词:CIS;核心竞争力;价值观;形象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48-01

1CIS的发展背景及其含义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是当今的时代特征,各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很容易以全新的竞争者姿态参与或被卷入全新的竞争场所中。伴随科层制消融的是组织扁平化的兴起。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自由贸易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几乎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企业都直面瞬息万变的机遇与挑战。正如《纽约时报》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的那样,人们正进入一个“平坦的世界”。企业内部严格的层级制度被高速流畅的信息通道打破,外包和离岸生产等各种新型的生产与合作方式相继出现使得企业面临复杂的竞争环境。CIS全称CorporateIdentitySystem,即企业识别系统。由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和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组成。其含义是企业运用整体传递系统、采取多种传播和沟通手段,将其产品、服务和蕴含其中的企业经营理念及时地传递给社会公众,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CIS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剖析

CIS并非孤立诞生的管理理论,它与管理职能、领导理论、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重要的管理理论有深刻渊源和现实联系。此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掌握的具有相对优势的运用关键资源的能力。人们往往通过从企业竞争力的众多构成因素中提取出核心竞争力因子来简化复杂局面、减少分析要素、提升企业能力。企业打造制胜的核心竞争力正是CIS发展的诉求之一。CIS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内涵虽不同,但它们都是以企业生存和发展为目的,以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为更高追求。CIS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复杂、动态的联系。通过CIS各层面的结构功能剖析能解构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由内向外的三个层面:创造能力、执行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创造到执行再到表达,这不仅是一条企业价值链,也是一条企业形象链。对比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做如下分析:

2.1VIS与企业表达能力

人们最初也最易触及到的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ualIdentitySystem,简称VIS),是指企业有组织地进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企业标识、商标、装饰图案、建筑物以及其他用品,使公众从视觉角度认识企业独立形象。沃尔玛超市门前“天天低价”的巨幅海报,肯德基快餐店里统一的淡黄色工作上装,这些可视的、可听的、可触的,能给人最直接的感官刺激构成了企业的VIS。VIS具有器物性,是相对易变的。人们通过企业VIS能感受到其在产品市场中树立的品牌和形象,形成感性认知。蕴含不同企业VIS的差异化形象是企业独有的,有些企业的形象甚至在顾客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是企业的关键资源,是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视觉形象上的固化和彰显,它构成了企业的表达能力。

2.2BIS与企业执行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在企业内部成型并传递至企业外部公众并最终渗透到全部市场,形成企业产品、企业形象等等文化产物进而构成企业物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其间确保核心竞争力价值性能够顺利完整外化到整个市场的企业运行体系则构成了企业的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IdentitySystem,简称BIS)。BIS是围绕企业核心理念并反映企业精神和经营态度的一系列管理策略和行为。嵌入了形象观点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市场营销策略、技术创新体制、绩效管理体制、员工职业规划、职业培训、薪酬制度和相关活动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工具。企业BIS是企业价值观在制度和行为层次上的直接体现。它对企业生产能力、销售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运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企业BIS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企业VIS虽然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反映,但从树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到企业外显形象表达要经历从理念到制度、行为最后到产品、形象等多个过程。因此,VIS构筑的企业表达能力难免发生扭曲。企业BIS建构的行为和行为规则两方面从动态、静态两个维度的打造出企业的执行能力可以全面和准确地传递企业价值、传承企业文化,维持企业良性运作。

2.3MIS与企业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它源自CIS的内核部分: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MindIdentitySystem,简称MIS)。MIS是一个企业通过文化思考定位,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理念从而树立起企业在市场上的独树一帜的新形象。MIS具有引导、调节和控制(包括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思维、认知、态度和行为等软功能,是企业员工将企业价值观内化而生的自觉行为。在企业理念识别系统里包括企业远景、使命、目标和伦理,以及指导组织如何运作的合约。它不同于规章制度,不具有强制性但其影响比企业的硬控制更为广泛、深远。先进的企业理念能提供企业强大持续动力,从内部激发出企业的向心力和责任感,这正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资本。

3打造基于CIS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是企业价值有内而外的传递和增值能力。CIS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目的。CIS的实现过程自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任何企业都不能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它需要同一切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雇员、工会、竞争者、股东、供应商、媒体、政府、社区、贸易和行业协会等等)发生交互作用。企业依赖其公众作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接受者。如何管理利益相关者?如何分析评估内外部环境?方法其实是多样的。CIS为企业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思考模式。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层面时皆应嵌入对于形象的思考和定位。企业形象展示给外部公众的形象是他们识别企业的重要标识,也是他们衡量和比较企业价值大小的重要心理依据。企业形象留给内部公众的形象是员工自我识别、自我认同和自我印象管理的锚定点。形象是能被感知的,企业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塑造良好形象和进行动态的自我印象管理。

建设核心竞争力应从CIS的多层面着手,注重VIS、BIS、MIS三个层面的功能发挥有利于企业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企业管理者不仅是CIS建设的设计师,更是CIS的推广者。管理者的个性文化只有在融合了企业内部群体意识和行业既定规则之后才能引领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契合。CIS的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又从下到上的过程,企业文化的沉淀是一个自内而外又由外向内的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一个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和科学整合企业各种资源的巨大工程。可以说形象是企业发展的顶峰,形象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常言道大象无形,拥有获得公众认可形象的企业其实早在无形之中抓住了顾客和市场,早在其竞争者忙于填充资金填补技术填平管理漏洞的时候悄然改变的胜负天平的倾斜方向。

参考文献

[1]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原理(原书第四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3-134.

[2]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8.

篇5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013-04

[作者简介] 冯启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胜利油田经济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石油经济与管理。

(山东 东营 257001)

进入21世纪,一个极富价值含量的概念“核心竞争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把我国企业置于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大格局、大趋势中来审视,不难发现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无数“特大”型国有企业原来并不“强大”,与国外跨国大公司相比显得十分“弱小”。对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轨道的中国企业而言,与国外跨国大公司同台竞争,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最为缺乏的也正是“核心竞争能力”。站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战略高度,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一件关系着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搞清楚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体现在哪里、怎样管理和发展它,是我们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对企业现有的能力进行全方位搜寻,从中识别并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把企业现有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寻找出来。其隐含的子问题是依据什么、到哪里和如何筛选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管理的能力,也就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靠简单模仿获得的能力。从其基本含义和性质看,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主导性,核心竞争力首先是体现企业实力最主要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构成企业能力体系中最主要的、关键性的因素,通常表现在一定的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上,并是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或环节;第二,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核心竞争优势是与竞争者相比而言的独特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和服务带给消费者的独特价值和效益,是企业所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学习的能力;第三,成长性,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总是与企业成长阶段相联系,即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它具有打开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领域的能力。上述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方法。

2.搜索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路径和方向

按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结合企业自身业务现状,寻找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方向和路径主要有:一是要从核心竞争力可能存在的业务领域中寻找,包括从产品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产品;从业务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业务;从管理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优势。二是要从可能形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寻找,企业核心能力可能构成的要素主要是企业所生产的终端产品、提供的技术服务、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独特的价值文化。三是要从核心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中寻找,从企业利润生成的区域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核心能力可能的发展空间主要在国内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局部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上述每个业务领域中的核心业务、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全球布局中的核心市场,均可作进一步的细分和切割,沿核心业务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业务领域中的核心要素;沿核心要素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要素的业务领域,沿核心市场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市场的核心能力。

3.识别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方法和步骤

理解核心竞争力,认识清楚核心竞争力,便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方法与步骤,识别出企业现有核心能力。首先,应发动企业干部职工从上到下、从普通职工到企业领导,对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搜索,找出本单位(部门及个人)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列出核心能力清单,其要点是:(1)列出本单位在市场中拥有领先地位的产品、技术、知识清单;(2)找出上述产品、技术、知识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3)删去地理、原材料、市场垄断等非技术和技能的优势因素;(4)对构成上述优势的产品、技术、知识进行分解和相关分析;(5)针对不同产品、技术、知识的关联性,总结归纳出5-7个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终端、基层单位)。其次,由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讨论,进行初步筛选,形成对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一致界定,达成共识后再根据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对所列清单进行过滤筛选,对符合条件的,界定为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再次,对被确定为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加以高度概括、归纳、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信息库”。存放于信息库中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将最终成为生成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材料。信息库主要包括企业高层主管、各业务部门、车间(室)和个人四个层次(或级别),涵盖产品、技术、知识、经验、管理等因素、领域的核心能力体系,从纵向上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横向上形成统一的框架格式。

二、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规律,将已选定的企业核心能力进行重点培育,使其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既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要素积累过程,又反应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系统完善过程。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已识别出来的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初步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框架。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系统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它集中表现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系统:(1)知识技能系统。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将难以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术主要包括理论突破、专利技术、核心技术以及技术诀窍等储备。(2)组织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各项制度、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3)物资装备系统。包括工厂、设备、工具、设计的技术体系,这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手段。(4)价值理念系统。主要是指企业价值观及其企业员工对它的认同度,这是为培育和实现核心竞争力,企业每一个员工应具备的态度、行为和规范。这四个要素系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性要素和前提条件,当上述要素实现协调、有机结合时,就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系统的有机联系过程,各要素系统之间内在着相互的联系,互为条件,并存在一定数量与比例关系。它要求企业各个部门都要围绕核心竞争力这个中心协同工作。中外企业的实践和发展亦表明: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再是一些制造产品的生产部门的组合,而是构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系统。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条件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优化环境、创造条件、积储力量的过程。首先,创造核心竞争力发育的适宜环境。在组织运行上,成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领导或战略研究机构,统一领导、制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在思想认识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做到人人重视、人人熟知、人人尽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的心脏,一旦确认了贯穿各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各个部门就必须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来安排项目和人员。其次,创造核心竞争力生成的有利条件。将那些已存在的、处在分散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企业上下对核心能力或生长点的内容和认识必须保持一致;(2)负责管理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组织应保持相对稳定;(3)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较为明确且具有连贯性;(4)对将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充满信心。第三,从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要素做起。先有基础要素,后有核心能力,从我国企业的现状看,最需要培育的基础要素是知识技能和组织管理两大要素系统,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创立、新制度的运作、新市场的拓展,无不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高超的操作技能和有效的组织管理。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以形成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线索,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1)对企业现有的核心业务进行调整重组,主要是通过资产、业务、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组合、调整、改造,集中精力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与拥有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公司建立合营、合作关系;与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研究与开发合作关系;与企业所处产业的中下游用户签订长期合作开发合同等,培养企业独有的巩固、开拓和创新市场的核心组织能力。(3)重点培育拥有核心能力的技术和人才,主要方式有引进相关的技术和人才;组织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4)创建学习型团队,通过人才和技术的整合,将过去积累的技术和技能集中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断地总结分析、学习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将其组织经验进行大规模的复制、推广,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顺应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把已成熟的核心竞争力及时推向市场,在竞争中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它又必须持续参与到市场竞争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必须适应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顺势而为,做出科学的部署和有效的保护,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总趋势――正从有形向无形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核心竞争力从产品转向技术。当今计算机行业,占有最大利润的并不是计算机制造商,而是控制计算机内部两个关键技术和部件的公司,即拥有视窗操作系统的微软和拥有中心处理芯片的英特尔公司。(2)核心竞争力从创造价值的中间工厂转向工厂两端。现代企业专注于研究开发与品牌运作,把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的渠道建立与品牌运作上,而不再是厂房、机器和资本,在飞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则主要是管理智力系统,而不是管理那些遍布全球的员工和工厂。(3)从强调生产的规模转向知识的积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生产已是世界范围的生产,企业可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而把非核心领域让给别人。(4)从关注市场份额转向关注服务份额。竞争的范围从本地区开始,到跨地区,再到全国性,然后到国际性,最后到全球性。在各个层次和阶段,保持关键服务活动能力超过竞争对手。(5)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和技能从硬技术转向软技术,例如,融资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文化能力、品牌能力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企业已把组织结构、管理、控制和协调机制纳入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要素。另外,经营的领域与范围也从单一过程转向多个阶段,从单一产品到多种产品,从单一行业到多种行业等。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构成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把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隐含的理论思想(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应用于企业实际,勾勒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致轮廓。其要点包括:(1)从企业产品角度看,企业的核心产品是什么;从企业技术角度看,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的核心文化又是什么。(2)在上述三大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力――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3)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是发展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能力。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在上述三大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需要进一步理清下列的思想认识:(1)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本身如果没有质的不同,没有独特性,就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其核心能力只能体现在生产产品的能力上,表现为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一系列要素的有机整合能力。(2)企业的核心业务,不等于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中一定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只在核心业务中存在,与企业相关的业务领域中的技术、服务等都可形成、发展为核心竞争力。(3)企业的核心组织,不等于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有效的整合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基层组织,只有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并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就不存在核心竞争力问题。企业业务有主体业务和辅助业务之分,现实中可相对独立运作,但不能完全把它们割裂开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就蕴藏在主营业务与辅助业务的协作关系中。因此,对企业进行重组改制和改制分流时应考虑企业业务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标志:一是原有核心能力的不断巩固提高;二是不断有新的核心能力产生;三是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科学部署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或已将生长点培育成核心能力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战略重点就转向到如何在企业内部部署核心能力,即通过资源分配来提高核心能力的水平,其中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分配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核心能力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拥有量,即携带核心能力“基因”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二是转移速度,指上述人员转移到新领域的难易和快慢程度。因此,在企业结构相对稳定情况下,人才的跨部门、跨业务、跨单位、跨岗位流动是部署核心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将最出色、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为重要的业务工作部门和最有前途的新兴发展领域,开办一系列讲习班和研讨活动,鼓励或创造条件让这类人员不断学习,相互交换新的想法和经验;注意把人才相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建立在企业全系统范围内分配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

第二,不断获得新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具有成长性,它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不断获取新的核心能力就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恒久性的课题。新的核心能力是相对于企业已拥有的核心能力而言的,它不仅可以使企业核心能力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可以防止某些核心能力因不能适应环境、技术、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成长能力不足问题,使核心能力与新的经营领域开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新的核心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对现有核心能力与现有经营领域(主要产品)进行矩阵分析,寻找出新的发展空间,找到新的空白领域,为未来成长做好准备等。

第三,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必须清醒认识到核心能力是极易丧失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它的形成和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注意保护或保护不当,极易丧失。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核心竞争力,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是保持核心竞争力领先地位的前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尝试:向业务部门负责人委以跨部门管理特定能力的权利,并对这些能力的发展负责;定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投资和提升,以及加强对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和技能的开发计划进行研讨;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竞争对手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必须将保持和保护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植入每位企业员工的头脑里,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目前,无论是外部市场环境,还是内部经济条件,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机已经成熟,形势紧迫而又企业急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回归主营业务,构建自己的优势,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从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出发,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要通过重组改制来完成和实现,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发展又为重组改制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使我们寻找到一条既能摆脱因业务收缩所带来的增长压力,又能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途径。总之,核心竞争力的有无及强弱对已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我们深信,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最有效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潘焕学,等.构建我国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梁永乐,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构建[J].现代企业,2006,(1).

[3]蒋敏之,等.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J].北方经济,2006,(2).

[4]查尔斯,汉普登・特纳,著.徐联恩,译.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5]普拉哈拉德.企业的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6,(16).

篇6

关键词:外贸企业;电子商务时代;竞争特点;提升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电子商务的具体含义和经济特征

通常而言,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部分,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包含电子交易,通过因特网进行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对于这些活动而言,其不仅是企业之间也是企业内部和个人与企业之间发生的一切的商务活动。而狭义的电子商务早日实现指电子贸易,通常而言是指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交易的活动。

人们通常把电子商务时代的经济也称之为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一些人又称之为数字经济和虚拟经济,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是结合经济,这是指电子商务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的联系而产生的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效的缩短了它们之间的距离。

其次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具体而言是指与网络经济相比,电子商务和它一起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大方面来讲,经济信息化与网络化被称之为网络经济,而商务信息化与电子化则被称之为电子商务。

第三电子商务也是信息和知识经济。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拥有信心和信心技术是其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依靠和途径。

最后电子商务也是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实质上是指通过一连串的数字来有效的从事各种商务事业活动,技术的实质则是在因特网上面输入各种数字。最大的优势则是能够有效的测量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运行状况,从而有效的保持经济的平衡与稳定。

二、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中的竞争特点

对于国内的外贸企业而言,其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是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声誉、营销技术和营销网络以及管理能力、经营者驾驭财务杠杆的能力和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进行长期竞争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多方面的特征,例如,稀缺性、延展性、异质性(即独特性)、动态性、价值优越性、相互关联性、复杂性、不可交易性、综合性、持久性等等。而在这些特征之中,最为主要的两个特征分为:知识集合性和价值优越性。

这是因为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是各种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特定组合,也是内部团队以及个人不同核心力的集中体现。核心竞争力是隐藏于企业内部的独自的技能、技术或知识的综合。集合性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普遍模糊”的特性。与此同时,核心竞争力还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促进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

另一方面则是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替代性与路径依赖性。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言,其很难被其它竞争力所替代,花钱购买核心竞争力更是不可能,或者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因为它取决于一个组织内多种职能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存在于某项特别技术、某项专利或者某个重要人物的头脑中。一旦企业培育成核心竞争力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被其他核心竞争力所替代。

三、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提高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1.不断的革新观念,培养良好的管理理念

对于外贸企业进行观念革新而言,其关键因素是外贸企业的领导者。一位成功的领导者能够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变革,同时其也是重要变革的灵魂人物。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言,其主要是一种无意识的企业行为,因此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速度,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在充分的认识到市场需求与产品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面,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及时准确的定位,从而构建相应的环境条件来不断的提升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也要将其转换为竞争优势。

2.整合与创新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其既要重视从无到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也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合已经有的部分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的形成全新的企业竞争力。因此需要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将整合和创新互相补充和促进,在时间和空间上面进行有效的衔接和并存,共同承担起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任务。

3.不断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对于企业的管理与改革而言,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断的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培育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不断的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不经能够明确外贸企业的产权,还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要建立其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构建起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机制与健全的组织结构与制度。

四、结束语

作为外贸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是国际贸易顺利有效进行的必要保障。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深刻变革,因此外贸企业的生存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具体实际,系统研究了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理论和提升等问题,要求外贸企业要善于把握住时机,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从而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梁春晓.电子商务——从理念到行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06):23-25.

[2]王传泉.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05):12-13.

篇7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

引言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114号文件”,吹响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国内出版传媒业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入发展,传媒业竞争加剧。那么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发展就不单单是要比其他同行发行量大、比其他同行广告收入高,而是要回归企业成长的原始路径:审视自己有哪些资源是独有的,哪些资源是比竞争对手优秀的以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算的上是自己让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能力”。只有在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上开发利益增长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因此,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有学者对如何提高传媒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赵勋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1]。丁和根初步构建了中国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包国强、李良荣等提出了中国传媒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3]。但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定性的角度,操作性不容易把握。如何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财务信息为切入口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模型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十分困难,主要在于核心能力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然而这种核心能力中的隐性知识已经扎根于企业之中,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之中。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稀缺或独具特色的能力的特征是其“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1995)。也就是说,资产以某种方式用于特定的目的、客户和企业环境。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专用性资产的特征,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通过价值的方式,即财务的方式来解决核心能力这种专用性资产的识别和信息揭示问题。财务核心能力是能够导致核心能力形成的那些财务能力的集合,它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也能够直接导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或者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财务能力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以至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稳定的资金流为保障的,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不能正常进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以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一方面,财务能力表现在对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上,对财务可控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推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因此,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体现 [4]。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指标选取

按照《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有传播与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26家,本文选取了报刊业、出版业、广电广告业共计18家传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众多 ,本文从外部评价者角度,从行业特点出发,基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信息反映,从不同维度分别选择了12个财务指标,它们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资产总额。考虑到传媒企业的上市时间,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为2009年的横截面数据,且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和excel软件。

(二)分析方法

为了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传媒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对反映事物不同侧面的许多指标进行综合,并最终合成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的重要程度(权重)依据其对总信息的解释程度而确定,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便于我们对被研究企业的全面认识,并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达到对企业更深层次的认识。

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可得到表1所示的方差解释表,下页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由方差解释表可看出,前四个特征值较大,其余八个特征值均较小。前四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87.277%,也就是说,前4个因子可以反映原有12个指标的87.277%的信息量,因此选取4个公共因子。

为了突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便于对因子含义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因子载荷矩阵采用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由上页表2可知,公因子f1在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x11上具有非常高的载荷系数,说明可以充分地反映这 4个指标包括的信息,因此 ,公因子f1可以说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信息反映。考察这 4个指标的财务含义,与企业的债务结构、 还债能力、获现能力有密切关系,所以,公因子f1可以称为偿债获现因子。同理,逐个分析其他3个因子的信息含量及其指标的原始意义,公因子f2、公因子f3、 公因子f4 分别为资产营运因子、盈利因子、资本扩张因子。

提炼出综合代表原有数据信息的公因子后,通过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各公因子的得分表达式如下:

f1=0.291x1+0.282x2+0.209x3+0.061x4+0.064x5+0.048x6+

0.109x7-0.079x8+0.162x9-0.184x10-0.293x11-0.068x12

f2=0.028x1+0.088x2-0.269x3+0.016x4+0.176x5-0.153x6+

0.404x7+0.325x8+0.102x9-0.228x10-0.027x11-0.130x12

f3=-0.035x1-0.048x2+0.224x3+0.302x4+0.122x5+0.435x6-

0.125x7-0.097x8-0.044x9+0.339x10-0.068x11-0.126x12

f4=-0.045x1-0.029x2-0.069x3-0.053x4+0.145x5-0.098x6+

0.145x7-0.135x8+0.681x9-0.117x10-0.216x11+0.469x12

进而以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得到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表达式如下:

f=(0.25969 f1+0.24484 f2+0.24408 f3+0.12416 f4)/0.87277

将各指标值代入以上表达式,可以计算出18家样本传媒企业的各公因子得分及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名,具体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

2.聚类分析法:在对18家样本企业利用因子分析进行了综合排名后,对他们的整体名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为了能够客观的认识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及分析其原因,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本文选用聚类分析法,它能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公司划分为同一类。运用spss13.0的classifyhierarchicalcluster程序首先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聚类,根据树形结构图, 18家企业被分为四类。然后分别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分别对企业的偿债获现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本扩张能力进行聚类,结果(见表5)。

(三)结果分析

由表4(上页)和表5可以看出,省广股份核心竞争力较强,粤传媒核心竞争力较弱,而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传媒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结合各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省广股份有着较强的资产营运能力,但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上得分偏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能适当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更强。尽管粤传媒综合因子得分不是最低,但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粤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粤传媒的盈利因子得分最低,经营状况需要改善,值得期待的是该公司近期正在进行重组,该公司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

结论

结合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的分析可知,中国的传媒企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优秀的媒体数量还不多,各个行业:杂志、报纸、影视,都还没有形成一群真正从市场中打造出的领头企业。仅就内容和传播渠道的整合而言,中国传媒业距真正的跨媒体经营,应该说至少还有段距离。在目前情况下,还很难和国外的媒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和抗衡。但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在宏观经济稳健增长、消费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在娱乐资讯、信息传播、图书出版方面的人均消费还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传媒行业保持持续乐观。

参考文献:

[1]赵勋.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09,(21):111-112.

[2]丁和根.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新闻界,2005,(2):4-6.

[3]包国强,李良荣.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72-75.

篇8

20世纪90年代以后,掀起了一场核心竞争力热潮,研究者及有关报道层出不穷。

核心竞争力理论专家、美国学者哈默尔认为,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正是企业的专有知识使核心能力表现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关键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而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尽管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论述不完全一致,以下几点则是共同的:首先,强调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生存和中的绝对重要性;其次,强调核心竞争力的惟一性和不可模仿性;第三,主张将公司的重要资源和优势资源用于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他们描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第五,他们认为核心能力的构建只能存在于企业内部,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

现实及理论缺陷

从现实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有其自身致命的缺陷:

首先,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其次,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例如:湖南湘绣集团、景德镇瓷器公司等,却依然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

面对现状,合理的解释是:核心竞争力理论也不是万能的。

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我们周围的环境又发生了深刻、革命性的变化。第一,知识的来临,使得能力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第二,21世纪是强调速度的世纪。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精髓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注重自身核心能力的增强,这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封闭观念,显然也难以适应变化如此迅速的世界了。第三,共生、多赢的经营战略思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核心竞争力理论“唯我独尊”的“霸道”思想与21世纪的新思潮显得格格不入。

随着经济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理论缺陷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1.过分强调核心竞争力而容易导致企业对其非核心能力培养的忽视。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企业无小事。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企业就是一个向顾客传递价值的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配套,整个系统的总绩效都将等于零。“蝴蝶效应”就很好地说明了企业之间是相互密切关联的整体。该理论认为,在马来西亚的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引发加利福尼亚的飓风。在如此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很难区分“核心”与“非核心”。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企业某一方面的能力,在客观上,就会起到对企业其它能力的贬低作用,这对一个企业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不利的,而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也将是一个畸形的企业。人为地将企业能力分为“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是有害的,它不利于企业整体的协调发展。

2.核心竞争力理论没有将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消费者需求结合起来。

核心竞争力理论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看作企业内部的事情,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在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作用,而没有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造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脱节。柯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照像器材和胶片的生产研发方面,但是,柯达公司敏锐地注意到了摄像技术的发展和摄像器材的普及将会使柯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变得一文不值。因此,柯达公司已经开始放弃原有的核心能力,而将目光投向摄像技术和摄像器材的开发研究上。很多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可谓没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脱离了市场的需求,脱离了消费者的认同,再好再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强调核心竞争力将导致企业出现“过剩的竞争优势”。

我们知道,企业的任何一项能力的开发,都应该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如果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过分强调核心竞争力的惟一性和不可模仿性,我们就有可能陷入追求绝对竞争优势的泥潭,即:不计成本,不计实际效果的强化自身竞争优势,这将给企业带来灾难。

首先,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竞争的烈度也是一定的,超过这一限度的“竞争优势”将成为“过剩的竞争优势”;其次,企业在追求“惟一性”和“不可模仿”性的同时,又会减轻企业不断改进和强化优势的积极性。这是因为,一旦企业自身认为其优势是对手难以模仿的,即他自认为本企业已进入“优势垄断”阶段,就会导致企业不断改进其优势地位的积极性降低。

4.核心竞争力理论过于宽泛,以致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无所适从。

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似乎企业的所有资源,经营的所有方面都能够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到底企业该选择哪一个方面去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同时,是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呢?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回答。从整体上来说,核心竞争力本意强调的是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构筑企业竞争优势与其理论过分宽泛以致模糊之间,形成了一对难以解开的结。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改进

一种“相对竞争力”

理论的基本模型

虽然核心竞争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积极作用并不能低估。为此,我们提出补充和完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另一个理论模式,即:构筑以需求链为基础和以相对竞争力为导向的竞争优势模型,来充实和完善核心竞争力理论。

1.需求链和相对竞争力的含义。

(1)需求链。需求链是相对于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的价值链而对应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价值链的内涵就是把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指出,每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以独特方式联结在一起的九种基本活动类别构成的,具体是指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五种基本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四种辅助活动。

需求链是站在顾客的角度,以顾客为中心,通过考察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和环节,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需求链的基本要素包括六个方面:考察顾客需求、自身的能力、评价自身的能力、确定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包、选择最高效廉价迅捷的渠道传递价值包、回收反馈信息。

需求链也是一个开环性系统,这一点与供应链的开环性相同,只是,需求链是通过“拉动式”来寻求竞争优势,而供应链是通过“推动式”来寻求竞争优势。

(2)相对竞争力。相对竞争力是基于“核心竞争力”和“绝对竞争力”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所谓相对竞争力,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具有超过竞争对手且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竞争优势。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相对竞争力的着眼点是竞争对手,立足点是顾客需求和市场情况,其参照系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第二,相对竞争力认为,有效益、有市场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所需要的竞争力,因而相对竞争力更加重视考察成本。“核心竞争力”和“绝对竞争力”将眼睛只盯着自己,而不注视环境,不考察成本,有时企业的竞争力已处于使利润负增长的阶段,却还在沾沾自喜。

2.相对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框架。

这一基本的分析框架,是从顾客需求入手,通过对需求链的分析,找出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来源,然后通过对自身及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评价和成本的考察,比较得出企业最佳的相对竞争力位置,以便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和战胜竞争对手。

3.构筑相对竞争力之对策选择。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1)从追求局部优势,转移到追求企业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

(2)从追求绝对竞争优势,移到追求企业相对竞争优势上来。“我只要比对手多学一点,我就能成功。”

(3)从关注企业自身,转移到关注竞争对手和关注顾客上来。跳出“庐山”看“庐山”,更好地和完善自身。

(4)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核心竞争力。

相对竞争力理论的

实例与现实意义

篇9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得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我个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二、梧州企业现状分析

随着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梧州企业凸现出很多缺陷:

1.融资能力差

这是企业最经常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梧州多企业也不例外,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融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1)梧州企业很多都是新企业,企业信用度还不高;(2)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得在融资上产生各种不便;(3)银行过于惜贷,由于银行政策原因,不利于新企业的借款。

2.人员文化素质低,企业管理水平低

在梧州的企业员工75%都是初中以下文化,70%管理者都是大专以下文化,由于人员文化素质低,导致无论在新技术或者先进的管理都很难运用。

3.固步自封、企业缺乏诱惑力

排外是梧州企业最致命的缺点,由于历史原因,梧州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排外,这也使得梧州西部大开发中广西最东边的东出口城市没有跟上步伐的原因。也是因为排外的原因导致很多优秀人才流出。

三、培养梧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梧州想要加快经济步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加大企业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能渠道。

任何企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资金作为后盾,加大企业融资能力,扩大融资渠道是先行。梧州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融资:

(1)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的融资体系。企业通过建立自身完整的融资体系,明确融资目标,制定融资的方法和渠道。

(2)收集社会闲散资金。梧州由于历史上地理条件优越,是比较富裕的地方,社会上有很多资金都放到银行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的提高,很多手头上有剩余资金的人都想拿来投资,就是苦于没有门路,企业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加大力度宣传企业,制定企业融资分红办法,把社会的闲散资金纳入企业资金投入。

(3)政府要加大融资政策扶持

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梧州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出台有利于梧州企业发展的融资办法,为打造梧州企业核心竞争力融资能力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2.转变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梧州企业想取得长足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清除地方保护主义,创造条件吸引外来人才,为企业发展增添新的元素,可以利用梧州靠近珠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环境,招揽一些掌握企业先进管理技术和先进技能的人才为梧州企业的振兴添砖加瓦,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针对梧州企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技能落后的现象,企业可以通过再教育,特别针对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有意识、有目的派送去学习;而对于企业的一般员工,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夜校学习的方式来提高。通过这些学习和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素质,为梧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企业目前在技术创新方面显得很薄弱,很多都是拿来主义,特别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大而弱、小而弱的现象,所以企业要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梧州的企业也存在着技术创新的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形成不畏惧失败,大胆尝试,能够做到先试先行,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为梧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技术保障。

品牌是企业最有份量的资本,是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具体表现,目前梧州品牌策略中还是取得一定的成效,如有梧州地理性标志的梧州龟苓膏、梧州冰泉豆浆、梧州人工宝石已驰名全国乃至世界。所以品牌它不仅是企业的一面旗帜,也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特殊的财富,它的价值更高于有形资产。梧州企业必须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相应,提升梧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打造梧州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取向的根本、是企业的灵魂,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什么企业,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梧州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1)形成民主管理型组织

企业的能动性,最基本的就是人,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导致员工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受到重创,企业没有活力,死气沉沉。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梧州企业必须塑造成为民主管理型管理组织,以公司的高层为导向,形成一种至上而下的民主管理,形成员工参与管理的模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

(2)把集体主义精神在员工中展开

企业离不开员工,而员工之间在一起工作就涉及到协作问题。每件产品的产出都是企业各部门,各生产环节共同作用的过程。企业要培养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好团队精神。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形成创新性学习团体

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分类号〕F270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Core Compete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Liu Gujin

Scl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411201

Gao 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06

〔Abstract〕Whether 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r the knowledge-based view, knowledge is regarded as the strategic assets for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Knowledge management win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enterprises by managing knowledge activ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are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which can form, improve, sustain and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and can lea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core competencecompetitive advantage

竞争优势是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的独特的位势,即持续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的能力。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两者都与企业竞争优势有直接关联。弄清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企业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1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通常包含于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源之中。因此,在解释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时,可以从“资源基础论”与“知识基础论”两种角度来进行剖析。

1.1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看

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看,公司资源由所有资产组成,包括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人力与非人力资产以及允许公司设计和应用增值战略的其他资产[1]。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有可能创造竞争优势,特别是那些公司专有的无形资源(如知识)可以使公司把价值追加到产品的引入要素之中,有助于构建与执行可以提高公司效率与效益的战略。那些有价值的、稀少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被看作是可以成为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战略资产。企业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创建与维持竞争优势。知识管理集中了过去10年所传播的一些思想,包括公司核心竞争力与资源基础论、信息变换与信息资源管理、平衡记分卡和无形/智力资产、学习型组织和实践社区、全面质量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网络化组织和无边界公司[2]。许多大型组织关注知识管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识到知识及其应用是提升创造力、促进创新、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并由此可以提高整个组织的业绩,而不管这些组织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或非营利部门。事实上,知识管理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交流、创造和提高组织智力资产的大量活动之中。知识管理基础结构、知识质量和知识管理系统特性与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正向关系[3]。

1.2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知识基础论”的观点来看

以“知识基础论”的观点来看,知识管理可定义为以公司知识的系统分析、计划、积聚、创造、开发、存储和利用为中心,并按有利方式尽量把公司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以提高公司竞争优势和帮助公司实现其他主要目标的整个管理过程[4]。知识既是竞争优势与高运行效率的基础,也是公司拥有的重要竞争资产。如今全球互连经济的成功起源于快速与有效的信息交流。可持续竞争优势不再根植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而是智力资本的有效开拓与利用。如果知识管理是一种使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传递给适当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与利用知识来改进组织业绩的有意识的战略,那么,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把公司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5]。为此,公司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战略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在公司内建立“知识导向”意识,确信公司能够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和未来业务流程需要的知识分析与计划其业务,确保建立一种合适于在公司内创造新知识有效流程的经营环境;在战术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确信现有知识得到完全识别、未来使用的新知识得到获取和适当地存储在组织记忆中,创建有助于在公司内有效分配知识的新机制;在操作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确保知识在每天的实践中得到使用,即人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访问合适的知识。

公司只有通过以竞争对手不能模仿的方式定义、构建和影响组织独特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6]。知识管理通过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4种活动可以构建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7]。首先,企业竞争优势作为知识的综合体现,是企业长期从事生产实践的积累性学识,其形成和维持依赖于对知识的吸纳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和学习,即进行知识集约管理。知识集约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整理。在知识集约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扩大知识储备,并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知识组织,以方便员工搜寻和使用。员工的定期教育和培训、知识联盟以及强大的搜索工具、数据和文件管理系统的利用,则是促进知识集约功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其次,竞争优势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使得它的培育不可能从外部移植,只能靠自主开发。企业竞争优势的自主开发必然伴随知识的应用。知识应用就是员工通过把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执行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扩展企业的隐性知识系统。这两者是竞争优势形成的核心要素。再次,竞争优势的载体是整个企业,它的形成和维持是企业各部门对知识进行有机协调和结合的结果,这就涉及知识共享。知识共享要求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达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使企业知识容量出现升华。知识共享可以拓宽企业和部门的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利用率,有助于培养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知识创新的现实力量。最后,知识创新是企业在综合利用现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或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在企业员工正确了解企业战略的条件下,如果使知识创新与企业战略保持整合性,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知识创新的成果,就会使知识创新真正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知识集约、应用、共享和创新这几方面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在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构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机制,知识管理由此成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2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并非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一致。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的内部特性,它是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独特技能与智力。竞争优势表现为一个公司在外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优势。因此,核心竞争力经常可以加强竞争优势,但是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例如,客户可能不关心或者不知道本田公司在改进内燃机方面的核心技能,他们不买竞争者产品而选择了本田产品,是由于本田产品整体可靠性声誉所带来的客户感受价值。这实质上是因为引擎设计的核心技能确定了本田公司更有效竞争能力的基础[8]。

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获得的独特技能、能力、资源、经验与关系,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模仿这些资源将在成本上非常不利,企业必须开发其资源与能力。核心竞争力可视为经验、知识和系统等的集合,它们可用来减少创造新型战略资产或扩大现有战略资产存量所需的成本或时间。在动态环境中,只有那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廉价地持续构建新型战略资产的企业才能赢得丰厚的回报与创造长期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9]。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位势[10]。市场竞争位势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反映出企业在产品性能结构、市场定位及可行的多角化战略方向等方面的状况及竞争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有效的竞争战略,并产生了企业特有的位势。企业通过加强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的建设,如品牌、企业形象、专利、研发、特殊营销能力和管理方式等,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位势,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核心竞争力可以构筑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对于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来源于产品-价格-业绩-交易的优势几乎都是短期的。特别是在技术引发企业边界变革的领域,竞争优势只有依靠产品根基所拥有的竞争力才能持续。企业必须取得一些专门技能,整合公司内所有技术与生产技能,才能提高战略业务单元的生产能力与机会利用能力,才能获得非常有利的优势位置。这正如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lad and Hamel)指出的一样: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而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11]。

第三,核心竞争力可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如下特性在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中有显著的作用:[12]①历史依赖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挑选那些独特的、能反映其特有历程的能力和资源,逐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们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企业在早期所形成的独特和珍贵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其他企业所不能模仿的优势。②原因模糊性。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界限有时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无法清楚地了解企业怎样利用它的竞争力作为竞争优势的基础。结果是,竞争者们不能确定他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力,才能得到与竞争对手的战略所获得的同样的利益。③社会复杂性。社会复杂性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产物,它包含在经理们和经理与雇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信任、友谊、企业声誉之中。通用电气、惠普、索尼等公司的社会复杂性远景影响了这些公司所制定的决策与所追求的战略。

然而,尽管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但并非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例如,某个公司可能拥有独自使用某项技术的许可协议;某个公司可能获得某种具体产品的专有进口合同;某个工厂可能优先接近于原料供应;某个公司可能坐落于低工资成本区域。所有这些都是竞争优势的事例,但它们都不是核心竞争力[13]。

3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而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支持创新,创新成果还需知识管理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便在企业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进而实现新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反之,企业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又会产生和积累新知识、新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和扩充知识储备与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这样,在企业知识运营中,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动态互惠机制,这种机制又外化为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诸多契合关系[14]。这包括如下三方面:①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确保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企业知识管理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上,它要把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意会知识变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奠定基础,从而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②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品与市场较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又由于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和路径依赖性,知识积累可以延续与扩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为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企业就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驾驭知识的能力,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③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任何创新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要以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吸收与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源和形成的知识结构可以促进企业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前沿性应用研究。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承担着关键作用,是获取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知识管理流程(如知识审计、获取、创造、吸收、保护与应用)的管理,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这是因为[15] :①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公司通过重新认识与整合内部与外部已有的及新的知识,使自身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②核心竞争力可以保证可用于公司知识管理的资源有更高收益的回报,显著减少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简化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融合,还有可能引起公司上下尤其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更有可能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和在公司范围内显示与宣传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③核心竞争力战略比狭隘的只重视现有知识资产管理的方式看得更远。这种思路使得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从增强当前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④核心竞争力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公司观点都要求相应的知识管理变革,需要采取能够实现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综合与创新的效率、范围、灵活性等方面测量知识管理战略价值。

4三者关系框架

通过前面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在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三者之间,存在图1所示的“三边形”关系,体现为如下4层含义:①企业知识管理可以培育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实践;②企业知识管理可以培育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实践;③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构建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④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企业竞争优势既可直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也可通过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来间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实践。

图1 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三者关系

参考文献:

[1]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2] Corral S. Knowledge management: are we i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business? [2007-04-11]. ariadne.ac.uk/issue18/knowledge-mgt.

[3] Halawi L A, Aronson J E, McCarthy R V. Resource-based 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3(2):75-86.

[4] Cater T.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a firm's 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2001,6(1-2):133-153.

[5] Lank E. Leveraging invisible assets: the human factor.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30(3):406-412.

[6] Snyder N T, Duarte D L. Strategic Innovation: Embedding Innovation as a Core Competency in Your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3:6.

[7] 王艳.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构建.广西社会科学,2003(8):78-80.

[8] Hamel G, Heene A.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4: 114-115.

[9] Kak A, Sushil.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core competence: a review. 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 2002,3(4):23-38.

[10]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37.

[11]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8(3):79-91.

[12] Hitt M A, Ireland R D, Hoskisso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4th ed.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1:116.

[13] Hamel G, Heene A.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