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 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上世纪美国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经过这些年来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同时计算机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计算机逐渐成为了各行各业所依靠的重要工具。就目前而言,我国正处在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与计算相关技术与行业正在飞速发展。这些技术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管理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制造厂商和科研机构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合发展成为了主流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单机”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就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合使用进行探究,以期待更好地促进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
1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在日常中谈到计算机技术时,在潜在的意识里,我们将信息技术也带入到计算机技术之中,并没有对这两项技术有着明确的区分,甚至还将其混为一谈。但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有明确的差异的。计算机技术是包含于信息技术的一门技术,是信息技术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其除了计算机之外,还包括对信息的发现、采集、处理、应用等方面相关技术,这使得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元化。从上面描述中,我们很容易地就清楚了解了两者具体的逻辑关系,并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等同在一起。
2 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功能
计算机在我国运用时间虽然较短,但具体也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程。在计算机最初运用中,工作人员只是简单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和复杂的计算。随着相关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计算机网络化运用在各个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普及。这两者运用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的依靠性也越来越重要。即便如此,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和网络化技术仍然是计算机核心技术的组成部分。
2.1 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处理功能
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组成之一,是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发展和广泛利用的生命力所在。用户通过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之中,再通过一定的软件就可以轻松地实现对数据的多样化处理,这使得传统工作中十分庞杂的数据处理处理工作变得简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借助不同的软件就可实现不同的数据处理功能,使数据处理的工作不受局限,人机交互也变得更加方便,局限性降低,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2.2 计算机技术的网络运用
互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出现一段时间才逐渐出现的衍生技术。它将单台计算机通过物理形式连接在一起,不仅具有单台计算机功能,还使计算机功能扩大,能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分配与共享。互联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各个行业都利用网络建立了网站,网站内部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专业信息,供信息消费者进行选择,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交流和传播。随着发展的深入,逐渐地出现了现代化电商平台,他们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足不出户的购物模式,这种新型消费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多样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 计算机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联用
通过互联网上资料的查询,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是一门拥有诸多其他技术的技术综合体。在目前情况下,它包含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这三项核心技术。而单独的就这其中的每项技术而言,都拥有自己用武之地,都能够承担起一个行业发展。但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这些技术综合起来进行发展应用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就要在根据具体要求,在计算机互联网平台之上,建立一个信息技术综合体,这项举措将会在很大地程度上加强信息技术,使之能适应各种行业发展。
3.1 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起的通信技术的联用
现代社会的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通信方式,而无线通信方式具有传播范围广、移动终端方便携带的特点,这两个优点使无线通信更受市场欢迎,并逐步对有线通信进行淘汰。但在一些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要求的信息传递中,有线通信还是有自己独特优势。通过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的传递,使信息传递的效率、准确性与安全性不断地提高,使接受方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接受信息。而计算机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起到一个分配信息和传递监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配合将会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安全、可靠、快速。
3.2 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传感技术联用
传感技术是一种能够准确获取外界信息的技术,它可真实地反应外界事物具体的特征,采集的信息不失真,可靠性较强。在信息采集完成后,就可很据具体要求对采集的信息尽心筛选、分析和简单处理。具体的传感活动又包括下面几点: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制造、开发、测试与运用等等的活动。现在新兴的信息产业化,不仅将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还建立了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系统,完美地结合了两种技术优点。
4 结语
随着计算接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将会不可避免的结合在一起,而这两项技术结合将会满足不断变化市场需求,将会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这两项技术的联合发展与运用将会使极大的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能够在各个层面都有足够的竞争力,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而稳定的技术支持。同时,还会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充足技术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思洋.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相关分析[J].城市地理,2015,(2):69-70.
[2]张伟杰.分析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J].电子世界,2014,(24):1-1.
[3]秦靖伟.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分析[J].硅谷,2012,(17):25-25,33.
篇2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探析
1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产生的优势分析
1.1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会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
在现代通信网络环境中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法搭建起计算机网络,网络各终端之间可以突破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效的传输数据和交换信息,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使信息的传播途径得以拓展,使通信传递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有力保障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与交流,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1.2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会显著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现代通信技术中,显著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运用传统的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常常会发生信息信号的不连续甚至信息片段丢失的不良现象,严重威胁信息传递的安全保密性;此外,以往的通信技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转化过程中,也容易引发数据安全隐患,导致数据接收终端接收到的信息失去完整性。与其他数据技术系统相比较,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可以将传输端的数据转换为编码再进行传输,接收端再将编码的数据信息还原,再进行处理和应用,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拓宽了技术应用范围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其中一项就是在信息处理系统中的运用,成功的建立了信息处理网络与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系统内信息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为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提高自动化办公的效率,实现办公数据的高速处理和高效传输。
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
2.1融合产物蓝牙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蓝牙技术就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技术产物。蓝牙技术是一种传输距离短的无线通信技术,这种无线通信技术起步相对来说比较迟,大多具有开发成本较低、有效通信距离不长、采用开放式通信的特征,蓝牙技术所支持的有效的数据传输的物理距离通常只在10m之内。在蓝牙技术作用下,无论是单点音频的传输,还是多点音频的传输,抑或其他数据的传输都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在利用蓝牙技术进行的数据传输,传输速度上限可以高达每秒钟1MB,蓝牙技术由于自身的特点和限制,已经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手机、汽车行业。
2.2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移动通信设备非智能手机莫属,智能手机具有相对独立的操作系统,还提供多种程序的安装运行,外部程序的可安装性极大的扩展了智能手机的功能。智能手机惊人的兴起、发展、普及速度,充分体现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带来的能量。通过无线技术,将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是智能手机可以支持4G、3G等多种类型的网络。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也拥有诸多类型,例如安卓系统、iOS系统、微软系统等等,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通常由用户界面、软件、操作系统等部分构成。安卓系统的出现,开启了移动软件的时代,建立了智能手机和PC终端能相互连接的桥梁。
2.3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通过利用通信方面的技术、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传感方面的技术等实现对信息进行搜集、管理的目的。其中,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支撑。普遍认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开始融合的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被广泛的用于信息的处理、传播与交流,并形成信息知识产品。这些信息知识产品主要表现为影视节目、摄像、语音、报刊杂志等,这些都印证着信息技术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结束语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通信技术的应用也获得了许多成绩,尤其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与研究,并探索研究更多技术的融合的可能,全面推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凤娟.浅谈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8):38.
[2]谢磊,汪军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探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22):84~85.
[3]吴刘培,韦挺.探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19.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联合应用
我国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也突出。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时展的需求,信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这就为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让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们就将从二者的内涵、区别和联合应用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内涵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分析
简单来说,信息技术的概念就是它的字面意思,即信息传递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化的平台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虚拟化平台,人们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实现信息的空间传递,让世界变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千里眼、顺风耳等也变成了现实。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不仅能够随时随地信息,还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分析
计算机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当时就开始应用。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该技术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获得完善和发展。而且通过技术创新,计算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和全面,性能显著提升,操作系统也越来越便利。计算机技术从最初的数据统计功能开始,发展到现在,所包含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能够将多种功能综合起来,除了能够快速完成海量、复杂的数据统计之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信息的实时交流和资源共享,不仅可以信息分享的及时性,也可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发挥巨大作用。
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同点
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能完全分开,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相同的,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信息技术就是指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完成信息采集、整理、存储以及传播等系列过程的一种现代化技术,而且其主要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很强。而计算机技术虽然也是一种现代化技术,但是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用户的意愿,而且这一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平台基础之上对策。由此看来,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说,就是这二者之间的区别虽然并不明显,但是二者却存在根本上的区别。
第二,二者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不同。信息技术工作的基础是虚拟化的网络平台,其核心就是多种软件和硬件设备。计算机技术的工作基础则是计算机,各种工作的开展都要依靠计算机。
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联合应用的具体分析
(一)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
信息技术中的传感技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感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是目前社会发展中应用数量最多的一种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分工和行业性质的不同,传感器的类型和主要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它和计算机技术联合在一起进行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应用对象的性质对其进行一定调试,使之符合使用需求。这是因为,传感器本身的装置也比较复杂,对精密度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要想其发挥正常功能,就必须确保它的工作环境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特点。
(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
信息技术中的通信技术的应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实现交流。根据通信模式的不同,可以将通信技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技术在上个世纪的信息传递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正在逐渐取代有线通信,是目前通信采用的主要模式。
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可以为通讯数据在不同载体之间的传播提供安全保障,保证数据传递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顺利完成数据的传递过程,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第二,有助于加快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因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还能促进数字电视、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购物等多种技术的全面发展。
通过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我们发现可以快速提高用户对即时信息的搜索速度,在不同领域中,通过信息技术,均能满足用户需求,为各个行业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还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快速、安全传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缺一不可的,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还可以极大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社会上对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需求必将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这两项技术的发展,积极促进二者的联用。
参考文献:
[1]马辉.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相关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3(05):159-160.
[2]姜尧维.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15):49-50.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 应用
在21世纪,网络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获取储存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而是趋向多样化,信息的应用更加的智能人性化。在科技的进步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信息工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电子信息工程在联网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表现。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的结合应用使得相关人员意识到了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二者结合有新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得到进一步推进。
1 简述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1.1 电子信息工程的概述
以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为平台进行电子信息的控制以及信息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方式,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快捷,并且可以更高效的设计电子硬件设备。目前而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已经渗入了电子信息技术,比如使用互联网、手机短信接收、发送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因此,可以说电子信息工程囊括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层面。使用计算机将逻辑数据转换为可读的信息,从而将电子信息工程转变为需要的文字、图像等。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如何使得两者科学合理的结合应用是相关研究人员需要注重的要点,两者的相互结合可以使得电子信息工程具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1.2 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
相比于过去的信息传输方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仅将信息的传输速度提高,而且信息传输也更加安全可靠,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信息被电子技术特殊处理,使得信息的传输更加的系统、高效,从而使信息的传输效果的到很大的改善。电子信息技术的优点是覆盖范围广、通信速度快以及发展快速。首先,因为有很多的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使用,涉及到较多的技术性内容,并且实际的生活使用范围较大。其次,无线电波和光纤是电子信息工程主要的传递工具,具有较快的速度以及可以包含较大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信的速度。最后,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技术的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下,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容小觑。
1.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种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在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使得内部的具体事项通过简单、形象的图形就可以展现出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局域网阶段、广域网阶段,最后是信息高速公路阶段。首先是主机与分机实现连接,再者是分机与分机实现网络的连接,其次是计算机可以实现自由连接,并且是以互联网协议的形式,最后阶段则是人机的智能互动。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提高讯息的传送速度,便于科学管理。并且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将传统的信息,如文字、图像等以进制式进行计算,大大提高了处理信息的速度,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
2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应用
2.1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传递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电子设备的媒介,计算机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模拟信号只有通过计算机才可以实现,如此一来,电子信息才能够在项目中起到作用。另外计算机技术还是电子设备连接互联网和数据传输的主要技术支持,目前TCP/IP是大多数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计算机技术起到信息传递以及共享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通过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将自身的信息处理效率有效提高,并且信息的来源得到改善,用户的信息可以被快速读取,迅速信息也变得简单,信息的价值从而被最大化。
2.2 电子通信工程安全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也是如此。虽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下,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安全性削弱,信息面临泄露、修改等侵犯隐私的风险增大。因此,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防火墙系统的升级,通过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及时对电子信息中的漏洞进行修补,使得数据不会被攻击损坏。另外对于电子通信工程的安全方面,还可以自主备份电子通信中的重要内容,使得电子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得到全面的提高。
2.3 电子信息控制及处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计算机技术其核心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纸质传播方式,有很大的创新,模拟和数字是电子系统的类型,主要功能是控制和处理信息,其中的控制系统就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如果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则现代信息技术也将不会发展起来。除此之外,电子信息工程的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电子信息工程在使用电子设备之前,应该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全方位检测才可以确认是否使用该设备,服务器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除了可以得到服务器的支持之外,由于网络协议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中,可以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给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被读取的效率提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已经在社会得到广泛的普及,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对于获取、处理信息有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也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在诸多方面上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成长,是电子信息工程进步的助力,只有两者的结合,做到更好的创新,才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前进。
参考文献
[1]徐琳博.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
[2]张勇.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4(22).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课程整合;创新
计算机音乐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事件分离特点,把音乐音响的诸多属性分离呈现,使我们能够对构成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单独处理。这一先天优势在对音乐作品、音乐音响进行分析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充分。各种音色、不同音区和力度等对作品产生的影响都可以马上呈现出来,鲜明的对比效果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教育工作,计算机音乐更多的是应用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把它引进到音乐教育领域并开设成为一门课程,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能对我们的培养对象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计算机音乐是现代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手段,怎样使计算机音乐和普通音乐教育很好的结合?我们的教学投入和人才的产出是否成正比?能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诸多优点应用于音乐专业其它课程的教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憧憬,1997年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当时的师专音乐系成立了“音乐与电脑”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计算机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探索。课题组先后在《音乐欣赏》、《基本乐理》、《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学科教学法》和《视唱练耳》等6门课程中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形式也从讲座推进到课堂,并纳入了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的教学计划,从2000学年度开始,正式将《计算机音乐基础》开设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我们从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知识拓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进步。学校也逐年加大教学硬件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建立起2间计算机音乐专业实验室,2间数码钢琴教室,1间电子打击乐教室,1间双排键电子琴教室、1间全数字化高精度录音棚、1间遵循音频行业国际标准构建的苹果计算机系统录音实验室,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级院校中都是比较领先的。
一、目前高师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的普遍方式及其局限性
计算机音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二十多年前引进到中国以后,就一直没有停下其发展和普及的步伐。据了解,目前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里的音乐专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开设了计算机音乐的相关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硬件等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跟风开设。而且,绝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性的课程开设,主要教授计算机音乐的制作技巧。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对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一旦不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很快就忘记了,甚至软件升级后就不知就里。
计算机音乐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它首先是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其次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开发很多教育功能。因此,它与音乐学科的很多课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离开这些联系孤立的开设这门课程,其结果就会变成职业技能培训。
著名学者李开复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这段话,完全可以成为计算机音乐这类课程开设的指导性原则。
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手段,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指出该学科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前沿成果,特别是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这对我们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合格的标准,是要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更新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来。如果不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把革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传统学科的教法整合作为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成为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然之选。
二、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实践
有了以上认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横向联系,主动帮助其他专业老师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象midi文件的制作、简线谱的编排、音频处理软件的操作等等,都是老师们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掘专业音乐制作软件里的教学功能,使之为课程教学服务。
(一)和声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一次和声课的教学中,我院的和声教师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绘谱软件制作了很多谱例和midi文件,改传统的钢琴单音色音响为多音色音响,教学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比常规课时大很多。上课前她一直担心讲授不完。但是,设计的两节课的教学内容,用了一节半的时间就上完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充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课后总结时她说:“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教学,课堂的信息容量增加了,时间反而宽松了。而学生接受的信息和知识点更好了。如果用以前的方法,这次课的内容要上4课时,效果还不一定好。”
(二)钢琴课程的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好不好,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手段。在钢琴教学领域,我们将数码钢琴引入钢琴课程的教学,首先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一对多,其次,利用数码钢琴的midi接口功能,结合计算机作曲软件,可以记录学生弹奏的每一个音符,其信息包括音高、力度、时值、节奏等等,计算机音乐技术所具有的“事件分离”特性,把所有信息分离开,教师可以针对单独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比如双音、和弦及八度等技术,首要的要求是整齐,除了通过听觉辨别外,计算机所记录下的midi信息,可以一目了然的显示音符位置状况,在主观的听觉教学基础上辅之以客观的视觉化记录,使教师的判断更准确,学生的理解更直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效。
(三)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
音乐是立体化的,音色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视唱练耳课所使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钢琴音响,一些学生在变幻音色后听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一现象反映的不是学生的听辨能力降低,而是听觉经验的缺乏和缺陷。通过计算机音乐技术引入多音色听辨,可以使视唱练耳课程变成积累听觉经验、丰富听辨色彩、巩固听辨能力的有效平台。
(四)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论,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在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里面,专门加入了音乐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内容,与学生实习试讲结合,指导学生设计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可课件,对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设备的使用率,真正做到教学设备为本科教学服务。
(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凡是涉及与计算机音乐有关的活动如合唱、乐队所需乐谱的制作、音视频录制编辑等工作,均由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协作完成。毕业生的独唱、独奏音乐会,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程录音教学内容的课程实践机会,学生分组进行录音实践,既夯实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创新实践结硕果,教学质量上台阶
通过创新实践,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传统音乐课程的横向联系越来越紧密,几乎每门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都可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我们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从计算机音乐概论、midi制作技术学习、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等三个方面设计新的知识技能体系。立足师范教育,以培养目标为指引,在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教学中尽量开发各种音乐软件辅助教学的功能,并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辅助教学技巧。在辅助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软件的学习,这样既避免了专业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又突出了师范性特点,特别是与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目标紧密结合。我们还提倡老师参与该课程的学习,通过该课程带动相关课程老师增强科技意识,大胆突破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为在更广的范围里开展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的教改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以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为龙头,在师生中形成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促进和引导师生树立现代化教学意识、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更好地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为了积极推广已取得的成果,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与时俱进的发展方针,从系统的角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渗透到各传统学科,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在音乐学院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数字音乐图书馆”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将教学中所要涉及到的教学资源,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在服务器上,由于每个教室都有节点,可以很方便的调用资料,给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学中保持知识新、信息新,积极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鼓励学生的创作实践,积极开拓公开发行的渠道。从2005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年举办原创计算机音乐作品音乐会,产生了一批较好的作品,2007年参加“全国音乐院校学生配器大赛”获得评委好评,近年来,学生作品多人次在专业杂志公开发表。
通过创新实践,学生的受益面扩大了,从2000年至今,已有8届近150名学生选修计算机音乐方向的课程,毕业的同学有的进入文化馆、演出团体、电台、电视台从事专门的音乐制作,有的进入高校从事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工作,有的自己成立工作室开展相关业务。学生的成才也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创新实践,我们构建了“计算机音乐方向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层次共六门课程。由于课程设置合理、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较好,该体系获得我校200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通过脚踏实地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明确了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现代音乐特别是创作手段的发展状况,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技术手段,学会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方法,遵循相关原则,达到教学最优化。该课程积极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了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以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素质的全面提高、适应现代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开复.与未来同行[m].人民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机关单位;信息化管理;融合
社会的信息化变革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推进,未来必将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机关单位作为管理职能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提供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计算机信息化在机关单位的普及和推广对机关单位信息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融合会对机关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也为机关单位管理模式的改革升级创造了契机。本文就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机关单位信息化管理融合进行分析。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管理融合的意义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与机关单位管理模式的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促进机关单位管理制度的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机关单位的办公能力和效率非常低下,在各个层级的审批和申请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加入,实现了申请和审批的效率,在相同的工作流程中,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高效和即时性,极大的提高机关单位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提升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机关为的服务职能和管理作用,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提供保障。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管理融合的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质量信息技术为机关单位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机关单位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进到管理模式中,为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机关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其帮助下形成了新的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思想和管理方式都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融合的层次比较浅,所以不能推动机关单位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1]。如今,机关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升,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素质也必须进一步提高,只要这样才能够推行全面信息化的趋势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升级中,首先就是要针对传统的管理观念进行改革,理念的转变才能带动制度上的转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重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素质的养成,让其积极参与信息化推广活动,有利于养成信息化管理思维方式,主动加入到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当中。在这个过程里,机关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通过自身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带动其他任接受信息化理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管理模式的金字塔结构逐渐拓展,向着扁平化发展,进一步减少因为管理层级过多带来的管理困难。其次就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使其具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操作能力,能够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建立信息化沟通平台促进交流方式转变当前时展的要求,就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机关单位管理上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是机关单位内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机关单位办公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转变。在管理模式的转变升级过程中,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交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沟通通畅的交流平台。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信息传递的滞后性是非常明显的,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交流平台,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实现机关单位的每个员工进行无障碍交流。有了这个平台作为支撑,通过工作经验的互动探讨,能够更好的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不仅如此,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机关信息化管理的深度融合,可以使管理更加透明和公开,很好的解决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误差和难以落实。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在处理事务的时候能够提供更加的专业和优质的服务。所以在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的过程中,机关单位要多元化的加入信息化技术,通过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逐渐使平台更加完善,达到服务员工和交流互动的目的[3]。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三)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机关单位信息化管理融中的安全性全面推进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机关单位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安全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机关单位的办公能力和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但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让机关单位的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风险[4]。机关单位很多管理内容是需要保密的,但是信息化技术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泄密和数据丢失的情况。这会给机关单位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融合中,一定要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在享受信息技术带了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同时,也保证自身安全性。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主要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规范化制度化使用和推广,对信息化管理中容易发生的安全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的减少和消除在信息化技术与机关单位管理模式融合中出现的风险问题,保证机关单位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转。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措施
一、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生活实际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盲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时也较少,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摇篮,但目前社会更需要从事一线计算机网络维护、网络建设、网络开发及管理人才,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会导致教学产生一些偏差,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偏重理论知识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实践课程设置很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学生计算机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范围很广,招生条件放的较为宽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多,计算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而新生由于其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差异,其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刚开始时,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为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一定得影响。
3、教学模式不合理,实践环节较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多数还是采取以“教”为主的手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教师不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没有经过动手实践,理论知识都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室条件有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网络实验室设备不够完善,设备设施数量与人数不成比例,网络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学生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撑,这也是制约计算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整合”一词的英文翻译是:“integration”,也可译为“一体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传统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教育界重要的议题,我国高职院校也要跟随时代步伐,有效整合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入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再次,信息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改进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利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进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具。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促进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目前高职院校深化信息教育,提高教学水准的关键。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有效开展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转变传统的技术应用观念是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环节,传统观念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计算机教学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其他作用,这种意识是错误的,信息技术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构建信息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大胆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其次,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要结合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
2、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教学
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投影教学的方式教授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网络微机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实践的平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与安排,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与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强化计算机教学,帮助学生演练计算机操作技巧,一来丰富教师教授的范围,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设计中,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环境设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教学环境,一种是网络学习环境。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环境,有效设置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引发学生共鸣,将其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教学评估
教学效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评估是有效验证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从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品上交都在网络平台上完成。老师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掌控课堂,有利于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其次,教学评估提倡无纸化,可以用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估,建立微信平台,将学生分组,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提问及测验等工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充分运用。结语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时展的必然,是计算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1(08)
篇8
本文作者:王学吉工作单位:洪泽中等专业学校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1.教学理念方面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克服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教学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字、图表、声音、静态图象和动态图象集成在一起,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培养。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使抽象的计算机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更易于理解;使技能的讲解简单化,教学内容动态化,更易于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它解决了传统教学根本无法完成的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处理等计算机教学任务,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乐意的接受。2.教学模式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网上189获取想要了解的知识、需要的文献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共享的网络平台还可以将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专业人士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这样,学生就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的。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3.教学手段方面(1)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和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融入到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进人校园网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模拟习题库、学习指导、参考书目等内容上传。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浏览课程相关内容,并与教师及时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辅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解答疑难问题。网络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化模式,拓展教学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能使学生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展开针对性地学习。(2)建立新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这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计算机上机效率和实验质量显著提高。
从教学手段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通过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着提高。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有效的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既学到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影响;优化措施
会计核算和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与进步,会计核算和管理也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的影响
1.集中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用广泛,有利于电子计算机的变革和创新,而且对于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对集中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在于:1.1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会计核算集中管理模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使工作水平大幅度提升,进而保证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1.2有利于行政秩序的规范化。实行集中化管理模式,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会计人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了监督与审查力度,有效避免了在管理上出现失误,从而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和蔓延。2.虚拟会计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统计与管理,并没有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集中化管理。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过程的影响
在尚未推行公共财政改革之前,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过程相对来说比较侧重于核算方面。每年结合预算支出情况,经过相关财政部门审批之后,进而开展账务的核算工作,制定出会计核算与管理报表。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会计管理过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优化和调整,创新会计核算与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影响深远。1.影响着预算编制工作的进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相关的预算改革制度。预算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且结合财政部门确定标准定额,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因此,相关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信息,及时编制出下年度的预算,进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影响着资金支付管理的进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财政资金的拨款方式,实现了预算单位账户向人民银行国库的顺利转变,加强了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的统一和融合,形成有效的资金使用机制。因此,预算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现象,旨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利用效率。此外,预算单位要了解和掌握预算指标,在支付资金过程中,主要通过财政部门进行办理,在申请支付提交之后,依据财政信息系统反馈的信息,自动产生账户核算凭证,大大提升了办理资金支付的效益。3.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使核算业务发生了重大转变,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信息,并向财政部门公开会计核算信息。财政部门通过会计核算编制规划,有效监督了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了一些非法人员私自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减少了资金的风险性和破坏性。4.影响着财务预测与会计决策的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由传统财务会计模式转向为以预测和决策为主的管理会计,综合运用各类学科,并且完善预测和决策的辅助系统,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行政事业单位依据财务预测与会计决策,可以对下一年度的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最优方案,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进而确保财务管理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发展进程与变革
1.使政府机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财务收支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部门预算管理和财政集中支付两大方面,预算会计也逐渐向非营利化进程迈进,具体表现为:政府会计将行政事业单位与财政总决算进行了紧密的联系与结合,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非营利化的特征。2.会计管理职能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以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主要以监督和核算为主,依据自身的标准和要求来统筹优化会计管理模式,例如:财务审核和记账等等;同时,资金的监督与控制也尚未得到相关部分的重视。基于此,将财务会计职能与预算管理进行了一定的融合,将工作重心由事后财务分析成功转变为事前财务分析,确保决策过程中资金管理的有效运用。3.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行政事业单位通过不断地变革,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模式中,特别是在整理信息和数据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此外,实现了远程化管理与控制,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清晰度和透明度。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中的优化措施
1.制定相应的财务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减少财务风险的威胁和破坏。将经营环节中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在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中,加强对控制点的管理与控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有发生超标现象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风险的进一步破坏;增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危机意识,做到权责统一,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安全的顺利实施。2.综合运用软件技术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可以考虑聘请专业性的管理咨询专家,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与管理理念,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软件进行开发、选择和利用。将管理模式与软件技术相结合,既可以满足于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也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持和科技支撑。需要注意的是,软件要及时进行更新与换代,以适应于市场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致力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来。3.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管理应用较为广泛,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但是涉及范围比较有限,有时信息沟通还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制约。要想更好地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扶持力度,在信息资源共享性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网络化技术,建立统一、全面的会计管理平台,加强整体会计信息的统一性与一致性,不断强化信息沟通的畅通性。4.实行远程会计核算管理。公共财政改革使预算管理部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财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事业单位非常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实行远程会计核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会计软件来加强自身的远程预算管理能力。制定并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科目和编码原则,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不断提升本单位的会计管理质量。5.建立统一全面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出一个全新、良好的管理平台。以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依据预算编制的相关信息和国家财务制度,为会计人员提供会计管理的信息资料。同时,会计人员还可以在平台中,进行交流与互动,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影响深远,既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大大促进了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使会计核算与管理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郝立曼.新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141-142.
[2]刘小奇.信息一体化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适应性原则解析[J].财政监督,2014,(29):30-32.
篇10
关键词: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应用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这主要是由现代社会的发展决定的。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沟通与信息交流的重要“法宝”。所以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十分有必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在实际生活中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多的便利。本文重点研究了信息工程环境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如何得到应用的。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能够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为人们创造更多便利的条件。
1 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1.1 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工程是跟随时展的脚步而出现的一种领域,主要运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达到整理信息的目的。可以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工程也在得到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更需要对信息工程加以完善,因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不断提升的,只有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并且在精神世界中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从信息工程的基本特征上来看,其应用在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范围中,所以说信息工程中涵盖的内容是及其丰富的。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工程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快速,大大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是现代社会高效率的一种体现。信息工程还具有开放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要求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共享,所以信息工程的发展正是与这一需求相吻合的。例如在信息工程特征的基础上,人们在卫星上安装了接收器,可以通过卫星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传播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
这一技术在信息工程是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地位十分重要的一种技术类型。尤其是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十分常见。主要运用了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运用这一技术实现了共享,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中查阅想要的资料,以解决他们的难题。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将具有存储的功能,人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计算机会自行将经过记录下来,人们再想要寻找记录时也会变得更加便捷。信息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情况变得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一技术来满足生活信息以及工作材料方面的需要。
1.3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工程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与技术等方面,都应该起到领先的作用,所以更加有必要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其的研究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体现出国家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在时展以及社会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应用,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2 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播病毒、不良信息。在信息工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要注意黑客的攻击,研究者要研究出相关的软件防止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传播,也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弥补计算机网络存在的漏洞,防止数据丢失。人们要增强对计算机的维修防护工意识,在使用时不乱点击来历不明的信息,这样就能保证计算机处于安全的网络状态,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及时的为人们服务。
3 关于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应用的研究
3.1 信息传递
当前,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产生,要想将这些信息快速的传播,就需要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工程中发挥作用。信息工程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能快速的传递信息,也能准确的处理掉垃圾信息,使传递者能将重要的信息传送给接收者,这样接收者就能清晰的查阅重要的信息,按照信息制定自身的工作计划或者学习计划。因此,人们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对其进行创新,以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能够及时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人们在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时,也要防止黑客的入侵,对重要的文件进行加密,为计算机网络做好防护系统。
3.2 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应用离不开信息工程,而信息工程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研究者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到信息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工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工程才能将电子数据和电子信息有效的处理。例如:各种电子设备都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只有这些电子设备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正常的运行,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如果没有网络技术这些电子设备将成为摆设。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共享性会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
3.3 电子设备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场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而这些电子设备的开发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者要通过网络将信息传输到电子设备中,然后对其进行制作,这样不仅使电子设备中具有丰富的资源,也能让电子设备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电子设备的开发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的发送邮件,观看新闻事件,开发者要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设备开发中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3.4 日常生活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们传递信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因此,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观看视频、学习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也会在网上购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如淘宝网、天猫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果。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
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络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研究者要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使网络技术能够更好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研究者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并有效地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工程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不但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也有利于我国的未来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浪.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运用[J].信息化建设,2015(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