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亮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的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的亮点

篇1

课本探究题:如图要在燃气管道1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什么地方,可使所用输气管最短?(图1)

我们可以把管道1近似看作一条直线,问题就是在l上找一点C,使AC与CA的和最小,即在直线上确定一点,使它到直线同侧两点的距离这和最小,这是最常见的最值问题,如图2,课本是这样处理的:

以1为对称轴做A(或B)的对称点A′(或B′),连结A′B(或AB′)?交l于C点??,C即所求点

证明如图3

为了证明点C的位置就是所求,我们不妨在直线1上另外取一点C′.连接AC′,BC′,A′C′.

因为直线l是点A、A′的对称轴,点C,C′在L上,所以CA=CA′,C'A=C′A′.

AC+CB=A′C+CB=A′B

在AA′BC′中,

A'B

AC+CB

即AC+CB最小。

如果按照课本上方法直接去作图,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作图,为什么这么点是最点。

但是稍作改动,设想如果两个点在管道的两旁如下图如何作图?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很多同学都可以马上回答:连接A、B两点交l于C,点C即为所求。

为什么?那是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篇2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时,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步步推进问题情景,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新课伊始打开计算机,屏幕出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谁能最先到达终点?”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同学们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比赛场面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如果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肯定能解答这些问题.”

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趣的故事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二、化静止为运动,感知发展过程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函数问题:“利用图象求一次函数y=-2x-2,当x为何值时y≥0?”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理解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并且花时较多,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图象,在图象上将纵坐标大于等于零的点多次投映,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横坐标有何特点.这样就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妥善解决,并且适时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又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三、隐去实物,抽取本质

人的思维总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初中生更不例外.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示红领巾、流动红旗等学生身边的实物让学生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然而,由这些实物的观察而建立在头脑中的三角形的表象,往往不是数学中的三角形概念的确切反映.因为数学中三角形是指“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平面图形”.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的却是“三角形面”的表象,不是“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这就需要教学时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其本质.此时,若利用计算机媒体进行教学:先由屏幕显示红领巾、流动红旗等三角形形状的实物,再让计算机慢慢地隐去非本质的东西只留下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一个平面图形,接着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深化练习,发展能力

篇3

一、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媒体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化抽象为形象时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条水平线,端点持续闪动,右端缓慢延伸颜色渐无,学生一看便知道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然后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两个亮点之间的部分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教师讲解这就是线段,两个端点持续闪动使学生感受到线段有两个端点;最后,将射线从端点向左水平延伸,左端缓慢延伸颜色渐无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引导学生想象直线可以无限长,直线没有端点。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动、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形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化难为易时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这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篇4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整合,展现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多媒体的“魅力”,必须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而利用远教设备和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它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魅力”,实现数学教学以“活”为突破口,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从而让学生在美的佳境中获取新知识、发展新思维。

(1)多媒体“魅力”让导入“活”起来,启动学生思维。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运用远教多媒体导入新课,用图、文、声、像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再造逼真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东西能以它蕴藏于其问的生活原有状态呈现出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我设计屏幕上出现一些零乱散落的有红、白、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球,然后问道:“为了便于保管这些玻璃球,你有什么办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学生1说用一个袋子把它们装起来,电脑动态呈现用袋子装的过程。学生2说用三个盒子将每种相同颜色的玻璃球装在一个盒子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会整理物品的好习惯,还学会了分类,又为最后形成“可能”、“不可能”、“一定”的概念知识打下伏笔,而且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诱发了学生感情行为上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油然而生。

(2)用多媒体“魅力”激起学生情趣,“活”了课堂氛围。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远教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现实具体,让学生产生新奇感,激起学生学习情趣,同时也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幻灯片。上课时将此片映出,然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幻灯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这样启发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就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运用远教设备媒体资源,创设“活”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

(3)用多媒体“魅力”让内容“活”起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教材中的一些图形、虚线框中的计算过程等内容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这些内容图片设计是静止的,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和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活”化内容,使教与学充满生机,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两边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然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接着用不同色彩分别在直线上闪烁出两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最后将线段的一个端点擦除并向一边延伸,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可见,应用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能营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和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心动”,进而活化为“行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的“生动”,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篇5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数学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92-01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性的传授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有选择、有自由、有竞争、有合作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1 多媒体计算机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1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使教师的活动不像以前: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简单电教手段组成,而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1.2 再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会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尤其在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计算机能巧妙创设情境, 优化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再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个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最后,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形成生动有趣的画面,这一切都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3 多媒体计算机能图文声像并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感知来获取大量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文字、数学、语言解说等配合传统教学的分析、推理,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运用音乐、图形、图像、动画等,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绘图、动画、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快速模拟某些发明、发现的过程,使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发现法”教学可以经常实施。例如,在介绍直线的倾斜角时,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然后通过动画把X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的最小正角就是直线的倾斜角。又如,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介绍到角与夹角两个概念时,可以首先画出两条相交直线a与b,接着把直线a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直线b重合时所转过的最小角,就是a到b的角。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更深刻的理解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起到启发、鼓励、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作用。

篇6

一、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的实验结果显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再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个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最后,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形成生动有趣的画面,这一切都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又如,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的,因为这个旋转过程很难想象,所以电脑是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这时再请学生看着演示讲一遍割补过程,然后用语言来表达,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保持、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将教材具体化、形象化,并能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灵活的相互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交融地再现于教学中,克服了传统“粉笔+粉笔”的单调模式,达到声画同步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中的“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环境:先在屏幕上出现5个苹果(问:这里有几个苹果?),然后用虚线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问: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再把其中的一个苹果闪动两次(问: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样,让学生观察动态的形象,理解“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含义。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人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再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直观地展示了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这种教学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使学生获得一种轻松、舒适的心情,从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解脱出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

三、图文声像并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文字、数学、语言解说等配合传统教学的分析、推理,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运用音乐、图形、图像、动画等,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加减应用题时,我把课本上两幅鸭子图,制作成课件,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音乐,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河岸上有7只鸭子,又游来了2只”屏幕随着音乐游来了二只鸭子,学生很快列出算式:7+2=9(只),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从鸭子游来的图画,使学生产生许多的思维,从而明确这一道加法应用题。再分析第二幅图,“河岸上有9只鸭子,游走了2只”,屏幕上出现了鸭子游走的图画,使学生从“游走”产生“减少”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绘图、动画、视频、发声等功能,使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发现法”教学可以经常实施。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通过把圆分割成若干个相同的扇形,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导的。让学生通过把圆分割为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等,再分别拼成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宽(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种教学方法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起到启发、鼓励、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作用。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只是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来创设情境,使知识的导入有时显得生硬而苍白。而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如:在教学减法的概念时,我制作课件设计了这样几个情景:小明过9岁生日,在蛋糕上面插了9支蜡烛,现在小明吹灭了1支蜡烛,还剩下几支蜡烛?小红的手上拿着5只气球,手一松,一不小心飞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汽车上有10位乘客,到站后,下去了6个人,车上还剩下几位乘客?……

通过我创设的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习起来非常主动积极。有时同学们一边做作业,一边享受多媒体播放的轻音乐,感觉好极了。

二、动画模拟,加强图形认识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象,又能随着图象的展示作简要的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线、射线、直线”时:

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分部,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两个端点向左、右分别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例:在教学长方体的棱长特征时,就可以利用其中几条棱的上下左右平移形式的动画,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12条棱长,可以分成三组,每组四条棱的长短相等这一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在教学将两个一步计算式题2+4=6,

3×6=18组合成为一道综合式题时。就可以先将两个算式中相同的数字6用相同颜色显现出来,然后再用另一种颜色将表示这个数字的算式找出来2+4,并且将这个表示数字的算式动画移动到3×6=18的数字6的下面,在外面添加小括号。最后再将3×(2+4)=18抄下来,就这样组成了一道综合算式。整个过程层次清晰,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等于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我利用课件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5分钟,有5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景教学法;应用

情境教学法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到1960年发展形成,它强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遵循贴近现实生活、启发引导、愉悦轻松等原则进行情境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春天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去外面踏青、春游、放风筝,假如同学们一起去放风筝,结果一不小心风筝挂到了树上怎么办?”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因为这是大家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等学生发表完意见,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刚刚学习了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假如风筝挂到了4米高的位置,你拿来了一个5米长的梯子,如果你想要拿到风筝,那么你应该如何放置梯子呢?”这时,由生活问题转向数学问题,同学们通过计算,将梯子顶点放到风筝处,“勾三股四弦五”,梯子底端恰好在距离树底端三米的位置。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之上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结合实际生活,在课堂中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史料情境

数学史是一个悠久的历史,人类的进步和数学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当中可以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史料情境,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圆周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以下材料:“南朝宋、齐时期,我国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就有突出成就。尤其是数学,我国自古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6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近一千年,他的著作是《缀术》。由此可以充分看出我国在数学领域也有辉煌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领先国外近一千年的圆周率怎么样?”由历史引入数学知识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趣味化教学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创设操作情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基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这一要求,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适时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巩固和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木条订制不同形状的多边形,然后让学生研究其稳定性:在什么状况下多边形不易变形?通过这一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进而引出电线杆的固定高压输电线的铁塔、三角凳、窗台前的晾衣架和瓦房的屋顶等不同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稳定性例子,由课本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生活,形成一个深入学习的闭环。

四、创设图像情境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构建趣味性的教学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各个生动的定义展示给学生:从一个亮点向左射出一束直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再用不同色彩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两个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最后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将看似静止的、孤立的数学定义变成形象具体的画面,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还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还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兴趣。从生活中感悟知识,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是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情境教学的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篇9

一、别做固执的老师,与新课改同行

叶圣陶说:“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革新过去的错误观念。我们认识了环境和自己的地位,就应当铲除以往的错误观念,向新的路线上走去。”

新的课程改革,在当今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的教法、学法、课堂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提倡新颖而高效的教学方式。它重新给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新的规定和要求,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重新限定。

教师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的确能看出一位教师的备课能力。但如今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师的“背诵能力”,只要将教案重复一遍即可,完全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其实只有10—20%的讲授的知识能被学生接受。而以往我总是担心学生自主的课堂没有标准的答案,会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并且固执地不去进行新课堂的改革。但却发现,课堂上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睡觉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对我的这份“坚持”并不领情,而且成绩也由原来的第十名,下降到了第13名,这让我很是恼火。尤其是在听过几节孙老师的课以后,我发现他的学生在课堂上是那样的活跃、那样的积极,不但主动发言,而且主动参与到每一个课堂环节中。这样的情况让我幡然醒悟,我不该再做固执的老师了。

从那以后,在课堂上,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小组合作并评分的政策。给优胜组以奖状,让他们点播失败组表演节目,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不睡觉,不溜号,积极思考,主动讨论。保证每小组至少有四个人是主动学习的,保证基础知识有人管,课后作业有人收,纪律有人管,各个方面均有专人负责。一个月以后,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别做固执的老师,了解如今的学生

叶圣陶说:“无论什么事业,我们去做它,必须先把这项事业的价值弄明白。”既然我们都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那就要明白,教育不单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事,更是学会与人相处的大事,当然这里的人更多的指的是学生。

如今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老师已不是那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万事通,学生已不必只从老师这里获取知识了。所以那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时代,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渐行渐远,老师切不可再抱着不可一世的态度来面对在很多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学生了。

所以,别做固执的老师,了解如今的学生,和他们做朋友,会让自己收获更多。正像叶圣陶所说:“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人们都说“亲其师,信其道”,想让如今校园中的这些独生子女们“亲师爱师敬师”,首先要学会体谅他们。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苗苗,作威作福惯了,老师却对他们整天“吹胡子瞪眼睛”、“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这样别说学生,就是老师自己也接受不了别人这样的对待啊。所以,放下身段,用心体谅,宽容一些,总会有收获的。以前班里的几个小男生,不交作业,不听课,还乱说话,扰乱课堂。直接点名批评,就甩脸子;不批评,就会更得瑟。便一个一个找来他们,分别用面谈、QQ谈、空间访问、微博等不同的交流方式,劝说他们改变形象,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别做固执的老师,多与同事交流,多方面学习,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量大是必然的。但应明确的一点是,每个老师都想做最优秀的老师。可是又有几位老师能做到呢?其实,做学生眼中的优秀的老师不难,因为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尊重知识。所以只要做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有涵养的老师,就能成为学生眼中优秀的老师。所以,要实现自己优秀老师的梦,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一定要肯于弯下腰,向每一个同事学习。多听课,去发掘其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它们汇集成自己的太阳。

在郭老师的课上,借来了课堂演讲介绍一位励志人物。

在于老师的课上,借来了小组奖惩细则。

在李老师的课上,借来了温和的教学态度。

在孙老师的课上,借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篇10

年级   高三           学科   化学           开课老师   徐伟  

2011年11月25日,我校开展了一个主题为“学生主体参与,构建活力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所教授的一节课── “有机推断与合成” 有幸得到了同行们的现场指导。以下是我所讲授内容的课例及课后反思,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有机推断与合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五的内容。高考考试说明上对这一节的要求是:能利用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设计合理的路线合成简单的化合物。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整节课围绕如何使学生掌握合成的方法,解题的规范和设计合成路线上。

 本节课亮点简述如下:

1.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强化了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案导学,布置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学案上的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框图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图形的分析、描述能力。课堂上引入了历史上的合成案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学会了合成的基本方法,自己总结出解决合成题的思路。

2.以问诱思,任务驱动。

在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我都设置了问题,使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些问题的设置也能使得教学过程衔接和过渡顺畅自然,问题设置依据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问题设置难度呈阶梯型特点,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真正“面对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另外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3.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及时更新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开展探究活动,建构知识,并能将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框图结构解决合成的方法虽然是个新的方法,但是它建立在醇、醛、羧酸、烷烃、烯烃、炔烃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各种图形,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联想,在有难度的地方,给以引导,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人觉得可以提高的地方

虽然听课的领导、教师对这一课的评价很好,但本人对这一课感觉还不够完美,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课堂题量略偏大,还不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高三课堂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自主学习等,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