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业的经验总结,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除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本身所体现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之外,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系统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界定

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在1994年使用,从资源再生的角度提出废弃物资的资源化,其本质是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1]。作者对文献中关于循环经济定义的总结,主要基于内涵,并有重点按类别地介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定义。

1.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界定

循环经济的概念来自于环境保护。然而,真正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界定循环经济的并不多见。有文章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环境保护发展模式:①强调环境保护本质上与经济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体;②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应遵从自然生态规律;③阐述了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深刻内涵;④揭示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一表述主要是针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和性质而言的。

2. 从大物流角度界定

在迄今的研究文章中,从大物流角度界定循环经济,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循环流动,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定义循环经济强调了物质闭环流动、经济形态、生态经济等内涵,要求按照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将现行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化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

3. 从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界定

经济界中各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物流,我们都把它叫做经济界物流,简称经济物流。经济界物流的特点:物是经济商品的物;流的动力来自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有赢利目的的经济行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3]。其含义是以资源循环为主要特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断循环的经济过程中得到合理和高效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二、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1.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二是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三是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 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2. 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体系结构

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研究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包括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其运作体系结构图如1 所示。

⑴ 绿色设计。研究表明, 产品性能的70% ―80% 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 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 , 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理念,要求产品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采用绿色产品设计。

⑵ 绿色材料。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 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经过各种手段加工形成零件,产生废脚料和各种污染, 这些副产品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 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⑶ 绿色供应。供应过程就是制造商在产品生产时,向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 为了保证供应活动的绿色性, 主要对供货方、物流进行分析。

⑷ 绿色制造。绿色制造也被称为绿色生产或清洁生产。它要求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均按ISO14000的标准生产,这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推行绿色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⑸ 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 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绿色包装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后, 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 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 又浪费包装材料。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的运输路径的规划。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上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 使用寿命是延长产品寿命, 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 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⑹ 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 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 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3 .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实施绿色供应链,面临着一系列决策问题,它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又很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就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等手段建立绿色供应链的功能系统模型、信息系统模型、物流系统模型、资源系统模型、组织系统模型、过程系统模型,以及制造系统绿色供应链总体模型,形成完整的决策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如图2所示。

⑴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尤其强调的是,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要求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高。

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象涉及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和物流商等。因为,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一些关键节点企业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而且其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

⑶ 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控制和管理技术

在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过程中,要涉及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控制和管理等使能技术和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材料选择、绿色采购、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生产计划、绿色分销、多地点库存协调和逆向后勤(回收和处理)等。借助于上述绿色供应链的体系结构、模型和评价体系等,尽可能选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材料,尽可能使材料的采购、材料和产品的仓储、运输、产品的分销过程占用的空间、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的环境损害最小。

三、结论

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 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 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 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在我国,供应链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绿色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并且对绿色供应链闭环的每一个环节给予精心的制定和计划,才能达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系统优化,推进全球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

作为环境保护问题、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等学科的交叉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和发展的新领域之一。而如何考核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是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研究看法。

绿色供应链概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在管理流程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供应链的开环结构,增加了回收环节,实现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重用,从而形成物流“闭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没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思想的现代管理模式,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与制造、销售与运输、使用及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取、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绿色营销以及绿色回收七个环节。其管理体系结构可由图1表示。

目前国内主要观点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绿色供应链对信息共享程度以及流通速率要求更高,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信息共享。供应商、制造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数据流动可通过网络支撑,形成双向互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利于绿色供应链企业提高业绩。

注重绿色水平。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污染,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注重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绿色水平成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

闭环运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会经过回收处理以供重复利用,没有终止点。

加强企业合作。绿色供应链强调企业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各种激励与约束措施的有效性也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面向客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重构要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用户的需求拉动将是绿色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运作的最主要驱动源。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必将面临一系列决策问题,无考核就不能决策。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征,参考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本文设计出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总指标下,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核心企业的业绩水平可以反映直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带给商家的经济效益,也是最终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将核心企业的业绩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绩效评价的第一个二级指标,从财务和市场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的密切合作与信息共享,达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产出循环期,增强供应链反应速度和柔性、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最终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对供应链本身的管理水平做出评价。我们进一步从时间、顾客、合作关系与成本效益四个角度分别做出指标考核。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绿色”虽应用很广,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材料等,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认为“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影响紧密相关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本文对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绿色水平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即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值得说明的是对绿色供应链绿色水平的评价,必然会对其他传统评价指标带来影响。随着人们“绿色意识”的增强,在核心企业业绩水平考核中,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必然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成本评价中,不能仅仅考虑传统供应链的成本构成,产品的回收处理,无害材料的选择使用,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环境治理费用而付出的成本都应纳入成本考核的范畴。而成本范畴的扩大必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同时由于“绿色意识”的影响,从新产品的开发到产品质量考核都会受到“绿色”的影响。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已经难以反映出当今绿色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以往的激励目标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以便与绿色供应链的激励目标相吻合。

本文提供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思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也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3

在2008年10月22目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中国的一家环保NGO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应邀介绍其所开发的“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数据库。会场外,沃尔玛公司还专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设置了一个展台,以便其供货商们咨询相关环保问题。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环境保护与供货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电子地图打造环境信息公开平台

“创造水污染防治的动力是当务之急”

马军早年进入香港《南华早报》担任研究员,正是在这段近十年的工作期间,马军有机会目睹河流断流、湖泊污染等触目惊心的环境事件。在研读大量科技文献、历史典籍,并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后,马军终于在1999年写成《中国水危机》一书。

2006年,马军创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期间主持开发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建立了国内首个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数据库。

中国2/3的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而有限的清水资源正在被滚滚排放的污水破坏,“创造水污染防治的动力是当务之急。”马军说。

打开中国空气污染地图,首页是一张中国地图链接,通过点击中国地图可以进入省级地图,点击省图可以进入地级市的行政区域图。通过点击地图链接,可以查看不同省市的空气信息。使大家可以对自己所在的城市,也可以对各地的空气污染的水平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由此对全国或者某一个省的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水平有一个更清晰和宏观性的把握。

通过这个公益数据库,用户可以进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相应页面,检索当地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

马军及其所领导的团队在过去3年的时间里,持续对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数据库进行更新。从2006年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第一次水污染地图数据库直到2009年4月份,“中国水污染地图”已经列出了超过30000条的企业污染纪录,而空气污染地图也列出了13000余条企业违规超标纪录。国内的企业占其中的大多数,但也包括相当数量的外资企业,甚至包括很多知名跨国公司。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还与绿家园、地球村、绿驼铃等多家环保NGO组织合作,将政府公布的污染或者超标企业的数据搜集并在两张地图上进行定位和标注,这样公众可以更多了解周边污染源的监管记录。

供应链管理体系破解环境守法困局

“商业力量驱动企业公共参与”

2008年马军注意到,向中心说明改进情况的几乎都是知名的欧美和日本跨国公司,而国内包括港台、韩国的企业则少之又少。显然,通过曝光违规超标产生的公众压力只对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有作用。

同时,马军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受惠于外需拉动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环境压力。要提升中国的环境质量,需要将压力传递到大量对公众关注尚不敏感的企业,而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供应链。

2008年8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了名为绿色选择联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马军的思路看起来很简单:大型企业有数百家到上万家不等的供货商,而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恰恰有各级环保部门的几万条污染企业的官方纪录。企业将供应商的名单输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地图中的搜索引擎,把这两个名单一比对,就可以马上发现自己的供应商是否存在政府查处的违规超标现象。

但这一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开发实际上却并不简单,它是中国多种社会进步的释放点。首先,中国各级环保部门在近年来公布了大量的环境信息;之后,环保NGO将这些散落分布的信息收集整理起来,使之变为可搜索、易查询的公共数据平台;其后,国内外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放大,使其更有效地传播。最后,公众对此给予了更多关注,而负责任的企业率先对公众压力作出了反应,加强了自身的环境管理。

“绿色选择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一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尝试,它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激发的动力,通过领先企业传递到庞大的全球供应链条,从而调动市场的力量,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进程。”马军说。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公众参与确实为受困于执法不严的污染防治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信息公开形成的公众关注的压力下,先后有上百家企业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其中多数说明了自身出现的环境问题。甚至还有20多家企业开展了第三方环境审核,以向公众证明其达标状况。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之友”等20家本地环保组织参与监督审核的过程,促进了企业改进其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

虽然“绿色选择第三方审核”是基于环境专业机构的审核标准和流程开发的,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环境审核。“基于对审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我们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即绿色选择审核的过程需要有环保组织的监督。”马军说,“当然,只要我们确定审核的流程是正常的,环保组织不会干预专业机构做出专业的判断。”

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已经引起了一些大型企业的关注。2007年2月,当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在得知公众对其超标排放问题的反应后,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进行了积极交流,同时进行了大力改进。当年8月,在“自然之友”等21家参与发起绿色选择倡议的环保组织均无异议的情况下,上海松下公司的超标纪录成为第一条从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删除的纪录。

在绿色选择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出后,沃尔玛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自2007年起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展开多轮会谈,了解数据标准、更新状况以及使用方法等问题。通用电器、耐克,以及香港的溢达等大型企业也都积极地通过污染地图数据库来管理和识别他们的供货商。

企业会在污染地图上定期搜索,而在和新的供应商签合同前,也要看这两张地图,并进行搜索,确认供应商没有环保处罚问题。在这样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供货商前来沟通并说明情况,而他们所提交的解释和政府后续监管记录也被刊登在了污染地图数据库。

在绿色选择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第三方审核流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近期开展的6次绿色选择审核,多数都是在客户企业的明确要求下开展的。这其中既包括外资企业,也首次出现了中国的国内企业。

很多的企业正是通过这种公众参与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整治和改进自己的环保设施,使自己的污染信息从数据库中

消除,这既维护了自身企业的声誉,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我们的挑战,一方面是不断持续更新完善我们的数据库,保证其全面性,同时在海量信息的整理中确保标准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性,以便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互动,并将公众参与污染治理引向深入。”马军说。

信息公开指标体系集纳多方智慧

“我们拿数据来说话”

污染地图是建立在中国政府不断扩展的环境信息公开基础上的。马军认为,公众参与受惠于这一进展,同时也应该为推动这一进程提供动力。2009年5月1日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实施一周年的日子。为评估信息公开元年环保部门的表现,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了一个污染源信息公开指标体系,目前正和知名的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合作,对上百个城市的污染源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估。

为保证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NRDC请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环境法、环境经济专家一起进行论证。来自政府负责环境监测部门的专家,环境政策研究专家和资深媒体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之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也向其他专家发送评估报告并征询他们的意见。

与“绿色选择供应链管理体系”一样,信息公开指标体系的基础同样是环保NGO持续不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即使是这样,对上百座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状况的评价依然工作量十分大,难度也相当大。“我们希望做更多的定量分析,希望拿数据说话,这就意味着评估需要建立在对大量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并且要交叉核对,后续工作很多,很细微。”

指标体系的评价工作使得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在日常更新数据,和企业交流互动,监督第三方审核并撰写报告外,又增加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工作效率绝不输于我所了解的一些私营部门。”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明确赋予公民申请公开环境信息的权力,它规定“环保部门必须在环境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以便民的方式公开政府环境信息,在15个工作日内对公众获取信息申请作出答复。”

为评价新法规的执行情况,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同时向上百个城市的环保部门发出申请,申请公开污染企业的相关信息。而各地反馈差别很大,其中约1/5的政府部门提供了申请的信息,但“有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称不知道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有些在沟通中称只对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查询申请进行处理,有些干脆说需要为企业保密。”马军有些无奈。

虽然信息公开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马军介绍,环境信息公开在过去一年间已经取得了进展。在长三角等发到地区,上海和江苏、浙江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较为系统地披露企业污染记录,而武汉等城市甚至开始实现在线监测的网上披露。

篇4

什么是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由供应链管理衍生而来。传统的供应链是一个从原料取得到加工成最终产品,然后配送到消费者的整合性制造流程。而在这一供应链中,环境因素是很少被考虑入内的。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政府、公众以及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在供应链中,对所有产品和供应链流程对整体环境影响的考虑越来越重要,绿色供应链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企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时,不仅应考虑自身的流程,也应回溯到原料的取得、产品制成后的使用,甚至于产品废弃后的情况,即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而影响绿色供应链的要素则包括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两个方面。从驱动因素方面看,绿色供应链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增加客户价值,提升企业绿色形象,还可规避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从障碍因素看,绿色供应链的实现需要相对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绿色供应链行业标准与绿色税费制度作为支撑。

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

近年来,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并不断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的环境。与此同时,我国境内的部分跨国公司及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已经意识到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开始进行初步探索。而除此之外的市场与公众则在绿色供应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政府对绿色供应链的引导作用

总体上看,在我国,绿色供应链仍属于新兴事物,政府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未明确并有效发挥规制者、推进者和监督者三大角色的作用。但由于绿色供应链中的生产环节与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密切相关,其回收体系与我国废物处理相关的法规具有切合度,最终消费体系又与现行的政府采购和公众绿色消费密切相关。为此,政府在我国绿色供应链萌芽阶段具有引导作用。

贸易绿色转型支持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

国际贸易不仅推动绿色供应链跨越国界延伸发展,其更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而在这中间,跨国公司和中资大中型企业是绿色供应链的实践先行者,跨国企业对我国绿色供应链起步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我国绿色消费市场促绿色供应链发展

2010年,南德意志集团(TüV SüD)亚太有限公司在中国、印度和新加坡进行了绿色市场调查,比较了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和服装鞋类三大行业的消费者和企业对于绿色产品、服务、政策和认证的态度。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对“绿色”产品的关注度和需求都是最高的。尽管在被调查的三大行业中,我国已有59%的企业生产或贸易“绿色”产品,但是多数企业并没有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准则,或者没有明确地传达他们制定的此类规范,正在自我丧失机遇。

公众环境意识提高,推动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

我国消费者在经历过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一系列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的事件后,公众环境意识大幅提升。伴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绿色供应链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沃土。

积极发展我国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是我国绿色转型的必然实践,是能否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的重要生产力决定因素。虽然我国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基本条件已然具备,但由于存在缺乏政府引导,缺乏行业指导,企业与公众对我国绿色消费市场成熟度认识分歧仍较大;全民绿色消费理念尚处在培育阶段;贸易转型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仍待时日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为此,经过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下一些实用性建议:

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与规制作用,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和《绿色供应链行业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供应链法律、政策与标准体系。

其次,通过经济政策与绿色供应链相结合,给予绿色供应链参与企业税收优惠、绿色信贷优惠,设立绿色供应链自愿项目,利用行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环境核查,生态工业园区内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同时完善行业环境技术标准。

再次,要发挥政府引领与表率作用,完善《政府采购法》、制定《政府绿色采购通用原则》、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权威信息数据系统,强化绿色公共采购政策。

第四,推行绿色贸易,提供绿色贸易公共服务,探索绿色贸易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五,开展区域试点,把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的探索落到实处。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监督,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推动企业实践,创建我国绿色供应链的经济体系

首先,通过绿色供应链示范,培育“中国绿色供应链明星企业”,带动绿色供应链整体发展。

其次,建设“绿色供应链网络平台”,加强行业间、企业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外部团体间的合作。

再次,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在实践中校验相关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议开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并遵循“三可”原则,由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水平进行评价。

激活市场力量,加强市场的服务与评判功能

首先,成立“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提升市场服务功能。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的成立,目的是提供认证、平台运营服务和绿色供应链规划设计、运营、风险管理、合规、战略发展咨询服务和合同能源管理绿色供应链综合服务,带动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发展。

其次,结合“绿色供应链促进中心”,建立“绿色供应链发展基金”,为企业实践绿色供应链提供经济激励措施。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基金”,充分调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性,激励其使用更加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环境管理理念,促使我国绿色供应链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

再次,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为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支撑。前期主要发展绿色融资和绿色保险,逐步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拓展。

重视市场绿色消费培育 提高公众绿色意识

首先,重视市场绿色消费培育,逐步消除推行绿色供应链的市场阻力。消费市场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能否建立的核心。为此,应充分发挥公众消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行为。同时,重视公众在绿色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信号灯”的作用,适时对各项绿色供应链政策进行调整。

篇5

内容摘要:目前,在我国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相关供给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因为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主体。本文主要从生态视角探讨了相关供给企业的组织管理内容以及实施生态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资源 旅游产品 供给企业 生态化管理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旅游景区在响应党的要求的前提下,要想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对其旅游产品供给企业进行生态化管理。旅游企业生态化管理的核心是使景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相关概念阐释

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是指由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专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是指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和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不包括主题公园、人造景点等主题景区。这些旅游景区具有经营垄断性、目标多重性、资源不可再生性等共同特性,是旅游景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在当前“生态热”的背景下,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长期困扰着产业界与学术界,因此,本文主要以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中的前者即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文中的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主要是针对由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专供旅游者消费的生态旅游产品。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是指以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为主体,围绕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需求而提品与服务的企业,具体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餐馆、酒店、旅游车船公司、旅行社、旅游商品销售机构等众多类型。生态化管理是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全方位管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组织管理内容

对于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中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在发展旅游的初期主要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与该景区的政府主管部门(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达9个,有建设、林业、环保、国土资源、海洋、交通、水利、旅游和科学院系统等)对其规划项目、建设程序进行审批、监控,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到旅游开发建设完成后,进入经营期,在上述部门的主导下,主要通过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景区管理局或委员会对其旅游经营企业进行协调管理。本文主要以旅游经营期内的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为主进行研究。

基于生态思维,可把众多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利益相关企业构成的集群,既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等垂直关系,也包括旅游企业与竞争对手、其它产业部门、利益相关者等水平关系。各企业之间可以按照食物链的关系加以管理,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而连接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利益协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

在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的组织管理中,作为旅游管理的核心载体――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它同时扮演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多种角色,其它旅游企业以它为中心,围绕其开展业务活动。旅行社在旅游供给企业中主要作为中间商存在;旅游餐馆与酒店作为提供食、宿的旅游企业,会直接受到来自供应商旅游社以及旅游景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影响;旅游车船公司与旅游纪念品销售商会直接受到旅游景区游客数量的制约。各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之间关系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必须用系统观念进行管理。

基于生态化管理理念,对于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的组织管理应着重突出下列几个方面:

(一)重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

目前,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重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其核心思想。

因此,可把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看成是一个旅游企业系统,一个旅游服务供应链,尝试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进行管理。在自然景观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这一旅游服务供应链内,采取以旅游经营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下属的旅行社,这个旅行社属于该旅游景区管理局或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旅游经营企业)为核心,各相关供给企业为节点服务于旅游者的模式。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为了解决旅游产品各供给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增加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提高效率,应完善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一个可实现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二)培育生态文化并创建绿色企业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各级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应该把培育景区内旅游企业生态文化作为实施生态化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以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旅游景区处于旅游产品供给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应率先大力通过游客中心的建设、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开发、景区导游员的培训指导、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活动的开展等向世人展示生态文化和环保理念。进而通过培育其他旅游供给企业的生态文化,共同创建绿色企业。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并创建学习型组织

我们可以考虑在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使用企业生态管理系统。企业生态管理系统是我国供应商独创的、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搜索技术,集合企业生态理论和政府优势资源打造的以帮助企业构建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内增长机制为目标的第二代电子商务平台和管理工具。此外,结合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使用新的管理理论,把旅游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实施生态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

根据华夏认证中心与挪威船级社合作编制的《中国旅游行业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所有的供给企业均应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进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策划、建立、实施,并予以保持和改进,最终进行认证。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费时的工作,通常需要一、二年的时间,将占用全部人力资源的3.5%,因此,要想成功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参与决策并承诺。在项目实施阶段,旅游景区的最高管理层应积极参加项目管理委员会,授权计划的实施并跟踪项目的结果。

此外,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所有的供给企业可以考虑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寻求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率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推动旅游标准化建设,进行双认证。

(二)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

推行资源有价使用机制的目的在于树立旅游企业从环境保护中获益的机制,以利益驱动旅游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环保水平的提高。具体到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政府主管部门应对其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收取资源使用费,即通过对旅游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外部不经济行为征收一定的费用,从而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以限制企业低效率利用资源的行为。费率的制订要体现公平效率与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各个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费率。

(三)发展循环经济

对资源与环境依赖性较强的自然景观类旅游产品供给企业更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生态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经营活动中,增加经营管理的生态内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企业的生态效应,以此提高企业的生态竞争力。生态化管理的效果应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管理主体生态化、管理效果生态化、生产经营生态化、营销手段生态化、品牌生态化。

此外,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还应努力寻找与营造生态美,重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注重培养其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亚兵等.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8(35)

2.胡芬,吴南.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J].商业时代,2006(33)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可追溯制度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追求整体系统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管理的终极目标。经历禽流感、三聚氢胺、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皮鞋奶……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保证食品安全是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

1 食品供应链的特性

食品供应链既有供应链从供应源到客户源所有网链结构所具备的一般和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个性化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食品供应链长而复杂。食品供应链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流通与餐饮业,横跨一、二、三产业,环节多。(2)生化性和隐匿性。食品是有机产品,极易受生产、加工、储运环境影响而变质。(3)时效性。生鲜食品食用时力求保持鲜嫩;对生产、加工、贮存时间要求十分严格,过期就会变质,变质后凭感官很难觉察。(4)食用性。供人食用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最重要特征,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5)公共安全性和社会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将引发社会恐慌和整个供应链的崩溃,甚至给全行业带来灭顶之灾。禽流感和三聚氢胺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求其系统成本的最小化。

2 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的必要性

2.1 食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路径多、难于监管。从农田到餐桌,一头是2.5亿的分散农户,另一头是13亿的消费者,食品生产规模小且高度分散。缺乏核心企业,种养殖业生产以个体农户为主体,食品生产小作坊多,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以集贸市场为主。难于监管或根本无人监管,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2.2 食品安全隐患存在于供应链的各环节。生产环节:化肥、农药、生物制剂等大量使用及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工环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过小、生产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混乱,滥用食品添加剂, 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流通环节:冷链物流及相关设施落后,多数食用农产品未经任何加工处理或只经初加工。在运输、储存中极易污染、变质。许多食品未经检验就在农贸市场直接销售。

2.3 食品供应链的基础薄弱。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在运输上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特别是生鲜食品批发、零售的冷链物流建设十分缺乏。由于生鲜食品物流环节多、时效要求又短,在加工、储存、运输、销售过程极易变质。

2.4 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从生产者到经营者,不论是个人或是组织,普遍缺乏职业道德,无视法律,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为达此目的甚至敢于冒违法犯罪的危险,渗杂使假、制假、贩假。

3 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

3.1 供应链的管理应以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食品”最突出的是安全性。失去了安全性,不仅失去了自身的商品价值,还会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安全。因此,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保证产品的安全是企业的第一目标。而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的次要目标。“三鹿奶粉事件”,导致三鹿集团的破产和全行业遭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充分证明了确立食品安全为第一目标的必要性。

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的载体。因此,应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置于整个体系之中,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统一,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才能更科学、更有效。

3.2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会发生在食品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要确保食品安全事件不发生,就必须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从源头抓起,加大对种、养殖业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及土壤、水体的安全监控,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产品不被污染。(2)在生产加工环节,对原料和辅料进行检测,严禁加入《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使用的各种化学添加剂、着色剂、防病剂、增味剂。(3)建立食品安全采购系统,阻止有危害的食品进入供应链。(4)建立冷链物流系统,推广全程冷链物流,保障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5)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食物安全事故发生。

3.3 构建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映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映的信息共享平台。现代物流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感测与识别、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与再生、信息施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构建供应链管理快速反映信息共享平台创造了条件。

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大、社会影响大的特征。因此,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时效性往往是成败的关键。设想,三鹿集团如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有效措施,后果也不会如此。可见,“快速反应”对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系统必须立刻启动,在第一时间查出事故的源头。尽快与相关合作伙伴取得联系,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安全事故处理做到快速决策、措施得力、处理结果透明公开。这不仅关系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3.4 在供应链内部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确保食品安全。新的《食品安全法》统一了食品的国家标准,避免多个部门的“标准”相互打架,为供应链内部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确保供应链内部产品质量标准的统一,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执行。

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国际标准。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食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如果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3.5 提高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集约化程度。针对我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规模小,高度分散的特点,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以取代个体农户分散生产、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是食品安全的可靠保证。

“三鹿奶粉事件”一个沉痛的教训是,整个乳业大厦是建立在农户分散饲养的沙滩之上。反之,比三鹿集团小得多的北京三元集团,之所以能在席卷全国的三聚氢氨风潮中经受住考验,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奶源基地,实行了规模化的养殖。三元集团并购三鹿集团后,认真地总结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提出,“将奶源基地建成企业生产第一车间”。即在奶源和加工之间建立直接的、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安全保障链。连奶牛的饲料配方都是统一的,使奶品质量得以保证。三元集团用自建牧场和承包牧场、租用和购买奶牛等多种方式,将农民分散的土地、奶牛重新组织,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农民以合同工的形式为集团打工。这样既保证了农民收入,又保证了产品质量,解决了农户分散生产难以进行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3.6 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从食品生产的源头开始控制管理,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目前,我国实行“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己具备基本条件。新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规定了对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为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2010年2月6日国务院决定,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条码技术对食品的属性(批次、有效期、保质期等)、参与者、位置等标识进行记录,是进行食品安全跟踪的重要依据。RFID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应的信息。通过条码技术、RFID技术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每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的识别、管理、传递等,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依据,使食品安全更加透明和可控。

4 结 论

保证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进行监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合作伙伴间的协作一致,这也是供应链管理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供应链协作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保证食品安全的生产线,不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持整个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两者相得益彰,从而赢得市场先机。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将分散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者置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之中,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约束,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和规范生产经营者的行为,是企业加强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协作,强化“自律”作用,保证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邓汝春. 供应链管理[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中鼎. 现代物流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骏. 供应链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郑金英. 基于食品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探讨[J]. 商业时代,2008(35):16—17.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

1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而且,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开发的系统,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产生社会效益,当然,其效益有正也有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引导和规划,时下又有许多企业正热衷于建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立体仓库,这无疑会加大物流资本存量,与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整个社会效益的目的背道而弛。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在其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②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③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破坏生态。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JIT)要远程实施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增加了燃油消耗,带来空气污染、噪声等,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仓储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表现为:①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空气。②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③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并影响地下水质;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则污染大气。

2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实质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交叉的一门分支。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与此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要成功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3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要求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3.1政府方面

首先,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由一个统一的机构集中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3.2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而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③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比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3.3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3.4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3.5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这是21世纪的绿色物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体系是21世纪物流的发展方向,政府、企业、消费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国平,谢庆红.绿色物流:未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主流[J].经济师,2001(11)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3宋华.绿色物流——21世纪物流管理的方向[J].物流技术,2001(1)

4曹佩文.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1997(2)

篇8

关键词:企业共享理念;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当前阶段,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即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自然规律完成整个生产活动,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素、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利用动物的粪便等有机肥作为植物的肥料,与传统的农业相比,有机产品不仅口味更好,激素、农业等化学物质较少,减少了对人们身体造成的危害,而且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基于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我国有机农业更好的发展。

1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与销售渠道

1.1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有机农业作为古老的农业生产模式,从19世纪末期开始,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从有机农业变为了现今主流的非有机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健康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主要由三种生产模式:(1)企业组织模式。即将有机农业看做是一个产权独立的实体,组建成相应的企业,利用企业来完成有机农业所有的产供销活动。(2)专业合作社模式。该生产模式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一些中小型农户自发地组织到一起,形成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完成整个生产活动。生产的过程中,所有活动均由成员投票决定,利用该种模式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能够将农户集中到一起,为产供销提供了便利,但是,也是由于集中到了一起,对种植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抗风险能力较弱,当农业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时,往往会对全体农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3)以“企业共享理念”为核心的带动模式。利用该模式生产的过程中,将农户与企业结合到一起,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整个产供销活动,是当前新兴的模式。该种模式当中,贸易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对农业市场进行调查,并将市场需求传达给农户,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完成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将生产的有机产品通过贸易公司进行销售,使有机农业当中存在的风险由农户与企业共同承担[1]。1.2有机农业的销售渠道我国当前农业市场中,有很多渠道对有机产品进行销售,其中最主要的为超市销售,即超市根据市场的需求,引进相应的有机产品,对有机产品进行销售。同时,还有一些农户对有机产品进行销售时,采用了直销的方式,减少了中间商的环节,直接将有机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使农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如北京、上海等地区,都建立了专门的有机产品市场,农户将有机产品运输到该市场中,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有机产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农户逐渐开始利用电子商务对有机产品进行销售,如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专门经营有机产品的店铺,这种模式摆脱了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我国不同区域的人群更好地了解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有机产品,逐渐成为主流的营销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监管还不是很完善,利用该模式进行销售时,往往将非有机产品当做有机产品进行销售,从而使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有机农业市场较为混乱[3]。

2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

2.1传统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该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有机农业存在的风险,但是,对其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进入有机农业市场中的企业当中,往往规模较小,集中度不是很高,这些企业往往很难覆盖我国整个农业市场;其次,市场开发的不充分,对有机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消费者依然没有真正了解有机产品,导致有机产品市场的需求量较低;再次,农户对市场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不能真正把握住有机市场的商机,很多情况下是农户获得较为落后的信息,农户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生产时,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实际需求;最后,有机农业市场也存在传统农业市场的弊端,即缺乏良好的诚信体系保障,常常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4]。2.2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对以往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有机农业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更加良好的管理模式加强有机市场信息的流通,降低有机农业中存在的风险,才可以推动有机农业更好的发展。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当中,核心企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到连接的作用,不仅能够将上下游信息进行整合与传递,而且还能进一步降低农业方面的风险,加强对有机产品的监管等,是当前阶段中较为先进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5],详情如图2所示。

3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当前我国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当中,企业组织模式最为理想,但是利用该种模式时,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对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要求,很多企业往往很难达到这些要求,使其在我国应用程度不是很高。并且,该模式当中,企业为完全独立的主体,通过雇佣的方式将农户安排到生产工作中,农户所获得的收益往往是固定的,无法对农户进行激励,使农户在生产当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以“企业共享理念”为核心的带动模式,能够将一个地区的农户集中起来,利用自身信息、资金上的优势,带动有机农业的发展[6]。为了使该模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必须要将核心企业容纳进来,通过核心企业充足的资金,对有机产品市场进行开发,对有机产品进行宣传,从而不断的扩大有机产品市场,并且,利用自身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力度,降低了整个供应链中的风险。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终端渠道,可以推动有机农业更好地发展。现有的销售渠道中,不同的渠道具有不同的特点,超市的人流量较大,无需增加其他项目的投资,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终端销售渠道。利用该种模式进行销售时,超市必须要对有机产品进行严格把关,将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产品阻挡在超市之外,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有机产品。这样会使消费者对超市产生良好的印象,通过消费者之间的交流,逐渐对超市以及有机理念进行宣传,从而扩大了消费群体的规模[8]。同时,专卖店也是一种良好的终端销售渠道,专卖店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经营理念以及品牌效应,无需对有机产品再次进行推广,即可逐渐提高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了解程度。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当中,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信息的通畅,才可以推动有机农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核心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的重视程度,构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销售终端通过自身的销售情况,将相应的信息到该平台上,农户通过该平台能够及时掌握有机农业市场最新的信息,通过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生产情况,并将自身在实际生产当中遇到的问题、存货情况等到该平台上,以使核心企业与销售终端具有一定的了解,核心企业根据农业提供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指导,销售终端根据农户存货情况合理安排促销活动,减少有机产品的损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物流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为有机产品质量带来了更强的保障,为农户带来更大的利益,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9]。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会加强对有机产品的需求,从而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开拓有机农业市场。但是,由于我国有机农业的起步较晚,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要想使我国有机农业在之后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加强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力度,利用合理的方式,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林景良.美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基于农产品质量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

[2]张昌霖.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分析[J].科技视界,2016(05).

[3]何霞.有机食品的供应链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6(20).

[4]张子璇,刘天娇,陈丹.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以烟台艾维农场为例[J].中国市场,2016(36).

[5]叶三成,高洁,李刚.基于可追溯制度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4(23).

[6]王玲.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2).

[7]李岩.试析如何构建有机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J].科技风,2015(07).

[8]赵翼虎.有机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世界农业,2014(01).

篇9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 生态经济 黄河三角洲

一、引言

企业绿色竞争力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而形成的竞争力,它可以提升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也宜于消费者识别产品的品牌价值。高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软、硬环境不利于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形成,应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入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黄河三角洲企业绿色竞争力。

二、基于企业角色的绿色竞争力构建

(一)搞好产品的绿色设计研发

构建绿色竞争力,必须从研发设计等源头抓起。绿色设计是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利用并行设计等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技术的先进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黄河三角洲企业绿色产品开发刚刚起步,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处理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国际视野主动迎合绿色产品开发的趋势。

(二)探索循环经济生产路径

黄河三角洲企业要严格依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来处理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排放,努力提高废弃物利用的能力,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在这方面,黄河三角洲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鲁北化工集团,其生态工业网络集成体系中通过资源的梯级循环利用,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的过程,资源利用率达到95.6%,主要产品成本降低了30―50%。黄河三角洲企业应当以此为典范,努力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循环型产业链。

(三)构建稳定的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品是否达到环保要求是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日本富士集团拥有完整的绿色采购体系,其制定的对有害化学物质限制的规定就多达几百种;美国通用汽车采取多种手段帮助供应商提高环保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供应链的能耗和排放。黄河三角洲企业在材料采购环节也应向供应商发出明确信号,如果缺乏严格的绿色管理体系,就意味着失去合作伙伴和商机。

(四)通过绿色营销打造绿色品牌

打造企业的绿色品牌首先要把更多的绿色产品推向市场。绿色营销会引导消费者重新识别品牌价值,并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从而巩固其绿色产品的市场地位,开拓绿色市场容量。黄河三角洲企业更应当以绿色营销巩固和扩大企业的竞争地位,打造高效生态经济的品牌。

(五)构建绿色财会核算体系

在发达国家,环境是被当作重要资产来经营的,很多公司在公布年报的同时,还会公布绿色财务指标,因为它们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数据,能影响到公司的股票价值。黄河三角洲企业应逐步建立绿色财会核算,通过如环境支出、环境负债和环境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向利害关系人报告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六)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企业通过采用绿色节能的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绿色竞争力: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帮助中小企业在不增加环境成本的同时,扩大企业的营销渠道,提升经营业绩。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业务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三是采用绿色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黄河三角洲企业应重视管理信息化对企业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七)建立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14000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环境意识培养、机构和职责制定、环境指标计划等内容,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环境认证体系,在国内家电和电子消费类企业推行较早。获得ISO14000认证能够使黄河三角洲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直接体现,因为产品包装上的绿色标志使被认证企业及其产品与没有被认证的企业区别开来,自动建立了甄别机制,使企业的差异化优势凸显。

三、基于政府的企业绿色竞争力构建

(一)努力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政府应提倡企业把社会责任注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使企业明白环境保护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范畴,也并不是只会导致成本的提高,环境保护还会给企业带来正面的回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绿色不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行为;绿色不仅是企业的生产力,更是企业的生命力;绿色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应当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二)不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是在人类社会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氛围中产生的。虽然目前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大多还停留在关注与自身直接效用有关的绿色因素。政府应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让公众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从而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创造绿色生活之中。社会绿色消费观念的提升将促使企业主动采取手段提升绿色竞争力。

(三)建立绿色金融支持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绿色企业获取更充裕的资金提供尽可能地帮助;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绿色竞争力,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金融市场上建立一种绿色激励、约束机制。一是绿色信贷制度,包括建立银行信贷环保标准审批机制、鼓励绿色创新的信贷产品供给机制,以及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等。二是在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时,引导投资者将绿色概念作为影响投资取向的重要因素。三是通过建立碳交易和节能量指标交易,以市场化的机制和金融化的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引导黄河三角洲企业向构建绿色竞争力方向发展。

(四)扶植各类绿色科技创新活动

构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根本上是要靠科技创新的推动。企业生产流程的循环经济改造、管理流程和管理效率的改进,都是企业应用科技创新的结果。政府要从三个方面促进科技创新:一是把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与地方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教育和科技优势为当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以高效生态技术为特色,建立有影响力的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力争使其在灵活利用区域外的科技力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推动企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努力研发高效生态的关键技术。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拥有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能够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业。现代物流、生态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本身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侵害较少,而且能够对黄河三角洲整个经济体系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密切黄三角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提高黄三角各产业的竞争力。

(六)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缓解黄河三角洲地区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压力,改善黄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企业的绿色竞争力。黄河三角洲地区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北部沿海平均风能密度395W/平方米,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新能源建设已经起步,不少电力能源巨头正在沿海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其中仅沾化县风电装机总量将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对可再生能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是黄河三角洲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①杨代友.发展模式转变与企业绿色竞争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②张红明,杨晓燕等.跨国公司绿色产品研发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③唐凡,汪传雷等.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产管理 ERP系统 生产模式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077-01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对现代生产管理体系的影响极其深远,加速了企业管理流程再造,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产品的设计、加工和工艺过程。从深层次上看,也改变了企业管理理念。

在炼油企业管理体系中,生产管理是核心,随着炼油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必须按照现代生产管理理论,改变过去的生产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降低炼油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提出利用ERP系统解决炼油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问题。

1 生产模式的变革

关于先进生产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汪应洛提出的高效快速重组(LAF)模式、同济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学者提出的分散化网络制造模式、863/CIMS主题提出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李亨昭等提出的包括“采用新型的生产模式、改进生产组织管理、提高人员技术素质”等4项战略对策、徐志磊等提出的加强研发队伍的建设、拥有并保持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等八项发展建议、王秀彦等论述了绿色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纳米制造、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机械仿生与生物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特点等等。

综上所述,先进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先进制造模式从概念到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先进生产模式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已表现出极大的效率,这些成果必将引起更多的企业对先进制造模式的重视。

2 ERP在炼油行业的应用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理论的应用,最终会使炼油加工行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推式生产模式将会逐渐瓦解,先进生产模式登上舞台。面对如此复杂的生产系统,必然要求管理手段的变革,ERP系统结合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必将成为适应先进生产模式的管理工具。

(1)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规范政策制定和实施程序,优化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它能够帮助企业更新管理体制,其特点在于能促进企业内部利用系统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激发每个员工主动创新意识,奖罚显性化。

(2)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观念。ERP的管理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通过ERP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竞争机制,在信息平台上制定工作评价标准,努力实现员工工作情况显性化。

(3)建立“组织即系统”的思想。ERP吸收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巴纳德的管理思想“组织是系统”,并认为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交流之上的。此外,在运用这一系统时,还应当注意信息交流系统的完整性。

(4)“供应链管理”是核心。ERP系统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以供应链为核心的ERP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ERP的应用的确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它的导入,己经成为大势所趋。

3 ERP系统在炼油企业的应用研究

ERP系统结合了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成为提高炼油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自从ERP在中国得到应用后,已实现了优质服务的理念。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各自为战的分散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打破过去的管理模式,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整合各种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基于ERP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大简化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一点在于ERP系统使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ERP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覆盖包括人事管理、薪资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考勤管理、合同管理、绩效管理、经理自助和员工自助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业务和信息需求,同时实现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业务流程之间、管理角色之间的集成和协同运作消除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系统的“信息孤岛”,最大程度的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

(2)物资管理。实现物资采购以及仓储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物资管理的各级部门统一对物资实施初步梳理,逐步建立起物资的标准化体系,统一物资编码,为规范化物资采购以及仓储管理奠定基础。同时采用战略采购的思想,物资部门对不同的类别物资实施总部集中采购各分分公司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运行方案。

按照生产者延伸的责任制度设计进行物资仓储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相应的物资配送中心,以优化库存的资源并经过ERP系统得以实现,有效降低库存物资的资金占有率,提高周转率。

(3)财务管理。实现财务核算集中化,资金管理集中化以及预算控制全面化。

企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ERP则是解决企业的“信息孤岛”的最佳方案,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ERP一旦得以运用,实际上就相当于在企业中搭建了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该模块的建立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企业人事管理的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当然,ERP系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4 结语

ERP作为一个系统,与企业管理环境关系密切,ERP系统可以通过规范、整合、集成各项生产数据,实现信息的及时、准确共享,成功地选择和实施ERP可以优化炼油企业的业务流程,改善数据信息系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及设备等效率,实现快速信息传递与共享,从而达到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应洛,孙林岩,黄映辉.先进制造生产模式与管理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7(2):6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