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学习适应性;对策

高职计算机基础承担着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任务,这是关系到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课程周期短的特点,因而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拟通过本文研究高职新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及应采用的相关对策。

一、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1. 目标提升造成的不适。中学阶段,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为了通过会考,究其实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是一种应试教育。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要转变“不教不会”的传统观念和“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启发思路、指点方法,强调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提倡自主学习,使高职生的学习由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转向为主动学习。有不少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感到难以适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还没有领会高职阶段与中学阶段学习目标的不同,用中学的观念学习高职的课程。

2.教学方法改变造成的不适。应试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学习依赖性很强,而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尤其是自主程度得到大大增强。高职课堂教学采用两学时连上的方法,讲授容量有时概括了教材几十页的内容,学习任务是中学的好几倍。学习进程的这些变化,要求学生尽快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有高职新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教师授课有着不同要求。对于学生的不同需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要求,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满足。这样就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反映,虽然对计算机基础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基础太差,教材看不下去,老师讲课太快跟不上,实验内容在规定课时内很难独立完成。长此以往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对计算机基础学习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初始阶段往往感觉课程简单、没有新意,体会不到收获,听讲注意力下降,但往往在走神的过程中错过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致在实验时出现各种非常明显的错误。

3.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中学阶段,有人形象地将学校比喻成工厂,而学生被比喻成工厂里的产品,学生每天的学习由老师“精确”地安排着,学生更像是一部接受知识的机器,习惯于在老师控制下的学习方式。而到了高职阶段,老师往往上完课就走,课下的辅导也很少,对学生不再像高中那样严格要求。这对于刚刚升入高职阶段的学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对这种方式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再加上计算机基础注重实践,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实验来巩固、拓展知识。而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实验重视不够,常常把计算机基础作为一种理论课来学习。认为只要理论课过了关,课程就能够通过,从而忽视了实验课的学习。

4. 其它心理因素产生的不适。高考可以说是中学阶段学习的指路明灯,高中三年的学习虽身心疲惫但目标明确,因而生活紧张、充实。一部分学生如愿以偿考到了高职,容易产生歇口气,休息一下的思想;而另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职与自己当初的意愿不符,又会产生理想与目标的缺失。这两种状况表现在学习上,都会造成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失去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变得懒散。导致他们在理论课不注意听讲,实验课不认真练习,沉溺于聊天、打游戏,抄袭作业等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高职新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适应,在认识上和行为上存在着许多误区。如果要求他们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正,迅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外界的帮助,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师的参与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我们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二、相关对策研究

1. 增强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耐力和持久性,不愿积极寻求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课堂上还可以演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利用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并上升到课程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尽快走向工作岗位和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适应所承担工作的高度。在课程开始后,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开展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竞赛。针对某个问题撰写论文,比如计算机在所学专业的应用,计算机在本专业后续课程的作用等。让学生们自己去调研,去体会,使学生自己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目标的驱动作用变学习为主动需求,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2. 改变教学模式,落实以人为本,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实现课程目标的主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新生开课后,一方面教师要向新生介绍高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特点,使学生转变中学的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主动去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水平,学习的不同需求,使教学活动能有的放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设计明确的教学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教学中采用起于低起点,面向中间层,兼顾高层次的方式。

3. 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课程不可能只靠听课就能掌握,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来巩固、拓展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这正是高职生最薄弱的环节。转变学生中把理论当成能力的错误思想,要将理论转化成技能。为此,我们强化了实验教学。调整课程结构,增大实验教学课时。我院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来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可根据内容需要调整理论及实验的教学时间,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讲多练”。设计合理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实验设置为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式实验等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通过不同的辅导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而“思”的结果正是能力提高的成果。

4. 注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学会知识更重要,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更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对问题的提出不能只停留在“是什么”,而必须考虑“为什么”及“怎么做”。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悟出其中的道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

作者单位:胡立源 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

李润红 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学科劣势、用人单位对传统农业院校的认识不当及学生自身定位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传统的、通用性的就业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要。本文在分析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特点的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引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探讨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

作为高校本科专业中人数最多的计算机专业〔,,,业界发展高速,专业知识更新速度也随较其它行业迅速,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更新速度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传统的就业报导模式也不能快速传导市场信息,故在计算机类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信息失衡的问题。广东省虽然是我国计算机专业人长需求最大的省份之一,但广东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及其它省来广东就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也相对较多。作为传统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学科劣势、用人单位对传统农业院校的认识不当及学生自身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因此,传统的、通用性的教学模式与就业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要,就业指导应改变过去单纯的就业技能、就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模式,与高校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互为指导,贯穿到学生的培养计划、综合素质拓展、就业观念、职业意识构建和就业技巧等方面。同时,就业相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我成才、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目标动机气氛,为学生提供全程性的指导与教育,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本文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引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试图为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统提供新的视野和工作框架。

i当前学生对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的认知与现状

为了了解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认知情况,为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型提供感性的认识,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新思维,针对zoos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 1)毕业生就业仍不够积极主动。调查结果显示16. 8%的学生通过供需见面会获得就业信息,48. 4%通过网上,14. 7%通过亲友介绍,而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通过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帮助获得就业信息。这说明了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欠缺主动,就业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与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不相适应。

(z)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限制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在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调查中发现,认为个人最大优势为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吃苦耐劳、创新精神的比例依次为16%, 12%. 56%及14%,认为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吃苦耐劳、创新精神是个人最大劣势的比例依次为为16%,64%. 6%及22%。这说明大多数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继承了“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应是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有调查显示缺乏对社会和IT行业的了解及自身专业知识匾乏,是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因素之一〔n。受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就业指导模式的限制,学生在求学阶段接触业界的机会较少,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业界的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况的介绍也较少,致使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规划造成一定的滞后。与此同时,学生主动参专业技能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也严重不足,如表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很少或基本不参加“第二课堂”、实践、创新活动。

(3)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模糊,缺之职业生涯的规划。据调查结果显示,热爱所学专业的有占42%,感觉一般的占48%,余下则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直观的说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度一般,在这样的消极的“掌握回避”动机当中,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好专业既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的目标定向。同时,造成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是有两个原因的:一是在教学当中,缺少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以及没有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二是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和成就趋近目标的教育。这都使得学生对与本专业产生消极的情绪,继而影响了自己的专业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

z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动机是个体活动的主观意图,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在心理学研究中,与成功、失败以及成就追求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志向水平与目标定向方面的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中心〔2}。对于目标,一般认为,目标是个体要努力达到的、具体的成绩标准和结果。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认识,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如具有较强目标定向者有利于自己建立适应的动机模式,对活动有积极的态度与认识,在面对困难时有较强的意志力:而自我定向者则反(3]

譬如,学生在掌握目标(成才)动机气氛下,学生提升对自身锻炼(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动力,并在实际行动中主动地认知和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为走上社会做好准备;相反,学生失去了目标的导向,削弱了其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破坏了自身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因此,在这样的理论体系当中,我们分析了传统的教学和就业的需要与不足,总结出教学和就业指导的互为指导的观点,并提出了“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见图n。

该模型将学生的目标定向和学校的教学与就业指导分成了四个阶段,表明了“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过程。模型的每个阶段分别阐述了:掌握目标与掌握目标动机气氛、成就目标与成就目标动机气氛、成就目标长期效应与专业目标动机气氛以及职业目标与职业目标动机气氛等四方面的就业指导意义。

3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棋型分析

3.1掌握目标与掌握目标动机气氛

学生在高校里面对新环境、新专业、新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的需求、背景以及环境因素下进行目标定向。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学习任务定向者有利于自己建立适应的动机模式—掌握趋近,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追求,在面对新环境和困难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掌握了对活动的内在兴趣。而自我定向者则反,其动机模式表现为掌握回避。但无论是任务定向者还是自我定向者,都需要学校透过本专业认知教育、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拓展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掌握目标动机气氛,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定向,正确地认识专业,认识人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后续学习定好基调,打好基础。

3.2成就目标与成就目标动机气氛

学生在掌握趋近的目标定向下,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再学校运用得任务定向机制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成绩趋近的目标定向模式,全程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能力目标的追求。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个体的情绪、行为(如学习策略)等特征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在这过程中的目标定向发生偏离。

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人生追求的态度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出现存在两极走向,在活动中表现出一些非适应性行为,对失败做出消极的能力归因,不愿学习新知识或完成挑战性的任务,回避表现出低能的情境t创。此类现象就是所提到的目标回避。这时,学校应该为学生进行成败归因分析,不应以同一的动机气氛要求学生,激励其在自己的目标定向气氛当中“量力而行”,使其渐进式地融入成就目标动机气氛。

3.3成就目标长期效应与专业目标动机气氛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显然是成就目标定向的深入发展。因为在目标定向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是否一致,是存在着个体目标坚持度和情境认知不同的差异性。因此,在此阶段中,特别是相对于计算机这样注重专业技能的工科类专业,我们应该以能力定向的模式来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来营造专业目标动机气氛,让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发展的认知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认识得到提高和充实。

在此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加强,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当中适当于业界需求进行结合,合理的及时增加当前人才培养计划中不足的部分。同时,学生在这样的动机气氛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的定向,继而做好对面向职业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并且能保持成就目标定向的长期效应。

3.4职业目标与职业目标动机气氛

在前面三个阶段的目标定向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水平较高,但学生还会面对着择业心态、就业成败归因、就业技巧不足和就业信息缺乏等方面的影响。这里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向学生提供就业技巧培训、择业观教育和就业信息等相关服务,让学生在职业目标动机气氛下,保持对就业的正确择业观、积极的就业态度。

4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的关键点

4.1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工作统一化

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型是建立在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两者互为指导,在高校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就业市场的态势、学生的需求、学科知识的更新情况作出适应当前阶段的教学与就业指导计划。这就需要在这两项工作中,统一领导,加强沟通,统一规划。

4.2就业指导部门规范化、专业化

篇3

关键词:编译程序;编译技术;编译原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化,几乎所有专业的研究与应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化浪潮对高等教育也带来非常直接的变化,各专业课程设置无不将计算机知识教育作为其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一些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电子信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设置上与计算机专业更是大量重叠,计算机知识教育在各专业中的渗透程度日渐加剧。

1 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在计算机知识正在成为各专业基本教育内容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受到很大的挑战,以往在软硬件知识和应用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似乎在逐渐弱化,与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学生相比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计算机专业到底学什么、专什么的现实思考,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有其基础理论支撑的科学体系。计算机也是一种使用工具,但那种把工具使用等同于计算机专业的狭隘认识,其思维实际上和十多年前认为“会用计算机打字就是会用计算机”如出一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应该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原理性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应用技能,并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为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熏陶必不可少。而编译原理就是一门介绍这种原理性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

2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原理性学习课程中,编译原理主要承担了语言实现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介绍。人们借助计算机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完成一些人类无法进行的危险、高难度工作。然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来指挥计算机。非机器语言程序功能的实现必须由翻译程序来完成。正是有了编译程序、解释程序、汇编程序等翻译程序,人们才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将需要计算机做的事情描述成程序,并通过这些翻译程序的工作让计算机理解并执行。可以说,没有翻译程序,计算机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网络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吸引力,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包括编译程序在内的翻译程序承担了实现语言的功能,它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等语言定义、翻译与实现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理论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实现的角度重新审视软件的开发,有助于学生对软件的真正认识,对于今后从事应用软件、语言开发平台、编译系统甚至操作系统开发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编译原理是许多课程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语言基本单位的定义和作用的理解。例如,编译程序使用的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相关知识的典型应用;编译程序对目标代码的存储组织与分配功能的实现原理又与“操作系统”的相关内容相互渗透;编译程序对中间代码的优化功能的实现则是数学、逻辑学、结构程序设计和优化理论的综合应用和专门化。因此,编译的原理性研究、学习和实践,可以多角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编程调试及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外,编译课程中介绍的知识也是后续许多课程的基础。所以,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尽管经过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大量努力,大量的工具软件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至于人们只需要通过若干次点击鼠标左键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很多工作,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工作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去完成。如果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只会“点击左键”,很难想象他们会开发出更好的工具,或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洞察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是非常快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可以让他们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编译原理”课程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必须的重要基础课。

3 编译技术的应用及需求

编译原理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介绍的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也在于编译程序所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和技术在非编译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文本编辑工具的实现,涉及到的字词、语法正确性等内容就是编译里介绍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技术的具体应用;又如现在大家上网必不可少的搜索引擎,在处理用户输入的查询要求、对文档资源的特征分析、提取与描述等工作中都用到编译的相关知识:一些特定的应用也可以用到编译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用正规表达式描述网络上某种信息的特征等。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量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搭建适合的交叉编译环境的工作日益重要,急需掌握编译器构造相关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从业人员。这不仅说明了编译知识的生命力,同时也给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编译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要求。

现实告诉我们,目前的问题不是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编译原理课程,而是该如何改进编译原理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国内外编译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我们查阅了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研究了其中与编译相关的课程安排,发现他们对与编译相关知识的介绍是非常重视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与编译相关的课程就有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Programs,Computer Language Engineering(包括基本概念、编译器的功能和结构、基本程序优化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作用以及使用工具编制软件),Mulfithreaded Parallelism:Languages and Compiler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涉及编译的课程有Implarnentation ofProgramming Languages,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Compilers,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等:英国剑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与编译相关的有Compilerconstruction和Advanced compiler design等。

可以看到,这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有的设置了专门的编译课程,有的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但在不同的课程中都安排了专门的内容和相关的知识,不管课程设置的方式如何,编译在其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这足以说明国外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材时,是非常看中其对编译相关知识的掌握的。

在国内,多年来编译原理一直是各校特别是教育部所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曾经也是计算机专业硕士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现在某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入学面试和博士入学考试还必考编译原理。编译原理课程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材培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更需要编译原理课程继续发挥作用。

5 关于我国计算机专业编译原理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般认为,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最难的课程之一,它是数据结构、语言、算法和软件设计等知识的综合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确实会有一定难度,但这正是教师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果让学生认识到了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并辅之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难的。

为此,我们思考了新形势下编译原理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教学及课程设置的改革问题,如果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建议在编译原理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课程分解式将编译原理课程根据内容分成两门课:一门为必修,可命名为“编译技术”,主要介绍一些为满足基本应用而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方法、技术,以达到语言实现理论基础介绍的目的;另一门为选修,可命名为“编译理论”,主要介绍偏重原理性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方便有进一步深造需要的学生学习。

(2)内容分解式

可以不单独设置一门编译课程,可将课程的内容根据其深浅,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等分解到不同的课程中去,使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篇4

关键词:比喻教学法、硬件系统、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只有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去参与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负责任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是信息时代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1]。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组织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语言水平,因为语言作为课堂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率的关键。比喻法教学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将比喻教学法用于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比喻教学法的含义

比喻教学法是一种打比方的方法,它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相联系。通常的做法是,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事物,将其引申至未知或抽象的事物,达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2]。恰当的使用比喻教学法,能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比喻教学法的重要性

计算机硬件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学对象极其广泛,包含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对于处于这个偏远山区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大部分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一小部分同学会懂得计算机最基本基础操作,极度缺乏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就更不用说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是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又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性概念和理论知识,教师若是照着教材去讲述相关知识,往往会使课堂变的枯燥、无味;也使得学生无法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曾经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是深有体会的。这时候若是能够恰当的运用比喻教学法,把繁琐、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事物来描述,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极大程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比喻教学法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1、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感知

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前,要对计算机系统有个整体的感知,为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对计算机系统给出的定义: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有机整体。硬件是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的着的电子元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软件是由人们事先编制的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信息组成,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的功能和作用是评价计算机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软件系统的发挥必须依托于硬件支撑,二者缺一不可[3]。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我们使用如下方法类比。

我们把计算机系统,比喻成一个人类,那么计算机硬件就好比人类的躯体,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计算机软件就好比人类的灵魂、思想。是比较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个人若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是不行的,空有思想和灵魂也要依托于健康的躯体,只有二者统一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人,计算机系统也是如此(如图3-1所示)。这种比喻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事物阐述了计算机系统的构成,软件、硬件的定义,以及二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关系。

硬件:计算机系统里看得见摸的着的设备躯体:人体内,看的见摸的着的器官

软件:各类特殊功能的信息组成,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指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二者关系:软件的功能和作用是评价计算机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同时软件系统的发挥必须依托于硬件支撑,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关系:一个人若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是不行的,空有思想和灵魂也要依托于健康的躯体,只有二者统一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人

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学习

通过观察计算机,结合多媒体电教工具的展示,引出一部计算机从外观上看包含: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音箱、摄像头、打印机、扫描仪等,除了主机以外的设备我们称作“外部设备”。引出计算机硬件系统=“主机+外部设备”,主机=“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外存储器”(如图3-2所示)。

图3-2计算机硬件

懂得相关的知识体系,下面用比喻教学法来阐述相关知识,这里把计算机硬件系统比喻成人类的躯体进行讲述,具体如下: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的核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就如同人类的大脑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言行一样[4]。计算机的任何操作,都在cpu的控制下完成,运算器用来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的作用是分析指令程序、控制协调计算机各部件按程序指令工作。

存储器Memory:分为内存储器(内存)和外存储器,是一个记忆设备,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好比人类大脑的记忆功能,当要用到的知识大脑里面没有或者忘记了,才会去查看书籍。电脑也是一样的,CPU根据不同的层级来访问存储器,先访问内存储器,然后才去访问像硬盘、可移动磁盘等外存储器。

输入设备(Input device):是计算机与用户或其他设备通信的桥梁,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之一。如同比人类的眼睛和耳朵,是人类沟通世界,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是计算机的终端设备,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如同人类的手和嘴巴,把大脑要表达的信息表示出来。

主板Motherboard:硬件系统的其他部件全部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主板相连接的。连接线:好比人类的骨骼、韧带一样把身体的各个器官连接在一起。

电源线和数据线:连接主板与各个硬件用的,电源线是电脑供电的途径,数据线是负责主板和各部件数据的传输。就如同人的血管和神经,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途径,养活身体的各个系统;神经负责把大脑和骨髓个兴奋传送到各个器官。

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各个部件的名称、功能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了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以图表的形式更好的来诠释比喻教学法(类比如表3-3所示)。

计算机硬件系统人类躯体(比喻描述)

中央处理器CPU:计算机的任何操作,都在cpu的控制下完成大脑: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

存储器Memory:记忆设备,存放数据记忆功能:记忆存放信息

输入设备: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途径眼睛和耳朵:获取外界信息的手段

输出设备:表达计算机的信息嘴巴和手:表达自己思想

主板:连接其他各部件骨骼和韧带:连接身体各个器官

电源线:为电脑供电的途径血管:养活身体各个系统途径

数据线:负责主板和各部件数据的传输神经:把大脑和骨髓个兴奋传送到各个器官

3、内存和硬盘的认知

刚刚接触电脑的学生,对硬盘和内存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内存是内部存储器的缩写,它是用来调取硬盘的数据供CPU处理,暂时存放数据。硬盘是外部存储器的一种,是用来储存所有的数据。我们用比喻教学法进行相关概念的阐述,如果把硬盘是仓库,那么内存就可以理解成来仓库提货的货车,CPU就象一个加工厂。仓库是永久性存放货物用的,货车只把仓库的东西运到加工厂进行加工,只是临时存放货物用的。经过这样一比喻,便于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内存和硬盘的认知(类比如下表3-4所示)。

四、使用比喻教学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比喻要以浅喻深,喻繁于简,喻体要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的。其次,比喻应当贴切、要能很好的阐述本体的特点。再次,比喻要用简洁的语言去阐述,化繁为简。最后,比喻要形象生动形象生动是对比喻的典型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形象生动才能吸引人,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在轻松中理解抽象、陌生的事物,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5]。

实践证明,把比喻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教学中,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使枯燥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应不断的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去,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福建省中学信息技术[M]第1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

[2]徐学福论类比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3]魏玉梅计算机组成原理[M]第1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8

篇5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计算机 基础教学改革

根据现阶段国内众多高校中学生计算机掌握相关方面知识和操作实际情况,众多高校开始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对传统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堂上学习、课后知识消化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计算机相关方面的基础课程不仅让高校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一、国内各高校当前阶段计算机课程相关教学实际情况

首先,计算机相关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操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国内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都是计算机相关方面的课程,从最基础的Word、Excel等简单操作到难度较大的C语言、C++语言编程等,学生学习时间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专业课程学习,自然计算机基础技能相对牢固。而其他专业学生只进行最为基础的计算机学习,内容较为浅薄,课时较少。并且学生大多把它当成必修课中的选修课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计算机相关专业与非专业学生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操作水平差距较大。其次,当前国内众多高校计算机课堂还采用以往守旧的教学形式,内容比较枯燥。最后,众多高校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核比较单一,理论大于实践,实践考核形式太过固定,缺乏创新。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一)何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知识、教师课上答疑解惑与消化知识、课下实践操作。课前通过大量微视频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课堂上教师授课时重点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且增加学生之间的内部讨论,对知识快速消化。课后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实践操作。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使学生知识和应用融会贯通。

(二)翻转课堂呈现出的多种特征

1.教学方面大量的微视频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依靠的是大量计算机相关微视频。微视频大部分时长都是几分钟,时间长的也就在十几分钟。通过众多微视频将知识点逐一分解,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各个知识点,而且不易给学生带来学习疲劳。

2.分段式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将整个计算机相关方面的教学分成了几个阶段,又在各个阶段中将知识进行了分层。例如,教学整体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上、课后。不同阶段教学主体、形式、内容不相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国内高校基础计算机课堂效率。

三、在计算机相关方面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引进

(一)翻转课堂对计算机相关方面教学的课堂准备阶段的要求

1.教师要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的任务清单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会下发明确学习任务,学生会根据老师所给的任务自主学习。这样学生都能有一个明确的自主学习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2.与计算机教学方面相关的微视频

根据教学纲要、教学任务和实践操作需要制作相关微视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微视频时长和内容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时长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间,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状态。视频格式要兼容性强,这样方便学生下载观看。

3.增加许多计算机相关方面教学的实践课题

翻转课堂将理论和实践作为教学重点。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学生布置相关实践操作课题,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水平。

(二)翻转课堂对计算机相关方面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师主要解决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重新梳理知识点。同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为课后学生实践操作创造条件。

(三)翻转课堂对学生计算机相关方面学习的成绩考核标准应做出调整

篇6

一、提高中专卫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的意义中专卫校的医学教育本就对实践非常重视,而计算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临床治疗的多个方面,比如B超与X线的摄影以及在日常护理中经常使用的输液报警器,等等。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所以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提高其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现阶段很多医学专业机构的医学人员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所以在医学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常常导致在其工作中出现失误,大大降低了其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中专卫校的计算机教育,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中专卫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的措施1加大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

在中专卫校中,资金投入是提高其教学质量与实效性的基础与关键,但是现阶段的中专卫校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只有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现一人一机上课,提高其学习效果,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演示SPSS等距分组以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学生可以在下面进行同步操作,显著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2提高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

中专卫校计算机教学中需要结合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教师需要明确卫校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一定的医学知识,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效性与应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些计算机知识时可以适当列举一些医学方面的例子,讲授表格如何创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电子病历为例,不仅让学生掌握表格创建的理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在医学中相应作用的理解,通过这种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渗透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果。

3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

医学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体系,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践,提高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明确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潜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计算机操作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自觉性,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现实医疗中的相关操作设备,明确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操作在医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4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自主性

篇7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概述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知识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是将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应用,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完成记账、算账、报账,还可以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尝试、自发发展、有计划发展和普及阶段四个发展过程,今天,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各大院校的学生都在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财务工作。实际上,在会计的日常工作当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账务的处理,已经逐渐取代了手工做账,而成为主要的经济业务处理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利用一学年的时间进行学习。每学年第一学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包括系统管理、企业应用平台、总账管理系统、UFO 报表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几个比较基础的模块。每学年第二学期学主要学习供应链管理系统,具体包括库存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存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和采购管理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业务不熟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的那一学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整体较好,但往往是假期过后,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就淡忘了很多,这是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一笔经济业务,难以分析出应该使用哪几种会计科目,甚至有些学生对于会计六要素都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相关课程就难以顺利开展,比如会计电算化、税法、财务报表分析等。

(二)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所使用的平台就是计算机,在计算机商学会使用财务软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计算机操作相当不熟练,计算机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不懂得如何去解决,比如,显示器不亮,学生不知道是电源接触不良,再比如,出现死机现象不会调出任务管理器。这些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进度,这些问题本身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三)传统教学模式有缺陷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灌输者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填鸭式教学最终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比较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处理对策以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加强基础会计实训课程

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会计理论知识和手工做账实训操作两大部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基础会计的学习比较有热情,而且掌握的程度比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一整个假期之后对于所学会计知识慢慢淡忘,这一点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中表现比较明显,比如专用记账凭证的概念,很多学生不清楚在处理一笔具体的业务时,是选择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还是转账凭证。这些都是会计相关知识中最基本的内容,如果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不够牢靠,那么学习会计电算化就困难重重。针对这种现象,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教研室的教师在集体商讨的情况下,一致认为应该分学期加大对会计手工做账实训的力度,在学习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之后的几个学期中一直将会计手工做账实训贯穿进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基础会计的相关技能,对学习会计电算化等其他专业课程都有最直接的辅助作用。

(二)加强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

无论是学习会计电算化也好,还是其他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也好,除了必备的课程基础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础操作,否则对于这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就没有办法正常进行。针对这种现象,在大一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这样无论对于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学习还是学生的职业生涯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项目教学法改善课堂效果

篇8

一、导读的设计是整个微课模式的基础

导读,就好比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对上课内容的引入环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个环节之所以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向学生传达他们接下来即将深入了解学习的知识点,学生也凭借这一环节了解到接下来教师即将传授的是什么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引入环节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学习的最大兴趣,决定了后面知识点是否能被成功教授,学生能否顺利完全消化所教知识点。由此可见,在微课中,导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导读的设计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兴趣和所要教授的知识点,使导读的设计能引人入胜,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微课”的学习。尽量让学生能积极思考,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微课”,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二、学习资源的设计

鉴于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技能水平等掌握程度不同,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微课”上的学习资源能尽可能地多种多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在“微课”这一平台上,能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在这一方面,在一个知识点上,可以从分层次、有层次的跳跃性方面来考虑,按照学生的不同计算机技能水平、不同需求等,仔细分析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学习某个知识点。这样既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又能使学习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

三、反馈平台的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中设计反馈平台,是为了使微课教学能不断地得到改进,从而更好地促进计算机教学。在学生进入微课学习后,可以在视频中或是视频授课完成后,以链接形式点击进入微课反馈平台。学生可以凭借这一平台,表达用微课上课的想法、感想等,更提倡学生大胆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反馈可以采取匿名或开放等不同形式,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计。因为通过微课上课的学生,是课程的授课对象,在课程的反馈方面,我们教师应当给予鼓励,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从而促进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考试功能及成绩测评的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上,可以根据课程的规划,合理进行阶段性的考试,这是对学生在微课上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后进行较为全面检查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既能及时为学生查漏补缺,也能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程保持与时俱进。各个学校,各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考试或测试。考试或测试的题目也可以按照层次和连续性来设计,但建议试题的难度应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点为最基础开展梯度性设计,这样同样可以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由浅入深,既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又能给予学生更多挑战自我的机会。还可以考虑将微课上的成绩与期末或平时成绩挂钩等相关政策,这方面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知识点等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

篇9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计算机教学;任职能力

1 背景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院大中专学员必修的考试课,是一门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课程,一般开设在入学后第一学期,通过60学时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

在我院开展基于任职能力的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即先在教室完成理论讲授,再到机房实践操作。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理论和实践的脱轨使教学效率低下,经常出现理论课上听得很明白,操作课却无从下手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2010年开始,我们针对试点专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已经在全部专业中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三者的统一,不仅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教学中的直观性,还有利于教员的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实施要以一体化教室为依托,同时从“教”“学”“做”三个环节全面深入哉埂

(一)“教”

教的过程是在教员引导下学员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不只是教员“教”,而是教员恰当地、正确地组织学员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员自主发展。所以, 教实质上是一种引导。 “教”的核心是自主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员内在积极性,激发学员学习的欲望,通过教学活动中的“教”来提升学员的方法能力。

(二)“学”

学员学的不仅是理论性的知识还有实践性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学”应该是自主性的学、应用性的学、合作性的学。为了完成项目,自始至终学员主动学习,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能不断搜阅相关知识与经验资料,做好记录,并将相关资料有效地应用到工作中去,还能主动向教员和组内其他成员寻求帮助。

(三)“做”

“做”是基于任职能力的做。学员要做的是贴近专业、贴近生活的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知识点融入做的过程,实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学习的即是工作和生活。学员需要认清,自己为什么做,做什么,然后在教员的引导下探索怎么做。最后,通过做提升专业素养,达到岗位任职需求。

3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

(一)建设“教学做一体”的计算机专业教室

硬件设施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保障。2012年,我院将计算机中心改建成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专业教室,从此,“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才在全院所有专业中全面展开。计算机专业教室不仅要满足机房的功能还要具备一般教室的控制能力。我们在局域网中安装了海光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员机控制学员机,可以把教员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学员机的屏幕上,也可以把一台学员机的作品展示到所有学员机上,还可以进行文件批量下发和实时监控等,这些功能都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计算机专业教室里,教员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穿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员的直观体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学员对知识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学员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教员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针对学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能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员修正自我建构的路径和方向,真正实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二)开发教学项目,编写一体化教材

像计算机基础课程这类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适合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贯彻 “教学做一体化”。我们针对学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设计了一批贴合实际的项目和工作任务,不仅将其应用在教学中,也编写在教材里。我们采用项目式教材的写法,使用这些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情景的项目,将学员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项目设计必须典型,要能涵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且把相关知识点作适当的描述和解释;教材中的配图要与项目相结合,最好还具有系统性,尽量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地编排。为了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除了精心编写教学项目以外,还要设计大量供学员进行上机操作的习题库,让学员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组建“双师”型教员队伍

在传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有一个误区,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就是教学员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没有必要对教员队伍进行深层次的培训。但是,教员是课堂上一个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经历、素质和专业技能与教学效果紧密相连。所以任课教员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能力,能够处理绝大多数计算机相关问题,以便为学员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双师型”的教员队伍,从而为“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开展提供师资力量。

(四)改革考核方式,创建一体化评价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课程已经摆脱了纸上闭卷答题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在这一基础上又自主开发考试软件进一步实现了多元化无纸化过程考核。即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都在计算机上进行,考核成绩包含理论、实践、单元测试、作业、平时表现等多个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促进学员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篇10

关键词:CDIO;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25-03

一、引言

当今信息技术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熟悉并掌握计算机相关技能已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所有的学科门类。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信息类课程,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类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传统的教育实践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CDIO(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教育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值得继续学习和推广。[1]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常被很多人认为就是了解一下计算机的发展史,教人如何使用计算机上网、聊天,没有技术含量。学生则认为自己会使用电脑上网、聊天,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操作,不需要再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所以出现很多学生不重视、甚至排斥该课程的情况。

该课程虽然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必修课程,但长期得不到重视,一些学院负责人常常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课程的内容简单,而在上课时间安排一些学生参与其它团体活动,随意打乱课程安排,甚至打算取消该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章节次序讲授课程,虽然知识讲解足够全面,不过学生常常是被动地学习,缺少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全局观,无法体现出内容的实用性,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课的项目要求简单,常常流于形式,考试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存在轻实践考核等问题。

三、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1.调查分析

笔者对2012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327名学生做了一次计算机应用在线调查,统计学生日常使用电脑及上网时主要做些什么,项目可多选,调查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日常使用电脑及上网主要用于聊天、看娱乐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看微博和看小说,只有少数学生会经常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这个统计结果说明,目前很多学生使用电脑主要用于娱乐,而很少用于工作或学习。

在实践课上,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电脑的基本操作、鼠标的运用确实比较熟练,不过只有大概5%的学生能实现基本盲打,大部分学生还处于在键盘上到处找字母键的状态,而且对于Office等办公软件的绝大多数功能,他们不是很熟悉。

现代社会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也会经常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比如撰写宣传稿、课程设计文档、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制作演讲文档等,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经常使用到Office等办公软件。如果学生在大一时就不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没有认真实践,没有及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计算思维、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必将会影响后面的一系列学习,也不利于未来就业。

2.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采用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要灵活掌控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这四个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习,并主动参与到课程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2]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讲授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常用软件等方面知识,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实践教学,在实验室完成大部分内容的授课,详细的理论知识可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大部分实验由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学生自由分组,每组5人,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励团队创新意识。

(1)计算机系统方面。在讲授计算机系统方面知识时,教师首先介绍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配件,配件如何组装,并强调安装时的注意事项。演示完毕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一台计算机的组装、测试、维护。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适时给予指导,控制实验进度,提示安全操作,该实践项目以能正常开机为通过标准。

系统组装完成后,演示操作系统的安装,学生随同教师一起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安装过程中教师介绍操作系统相关知识。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系统配件,体验到如何亲手组装一台计算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

(2)计算机网络方面。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然后详细规划并分配网络IP地址、网关和DNS,教师演示一遍如何配置网络地址,最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完成网络地址配置,该实践项目以能打开学校主页为通过标准。网络地址配置完成后,教师就可详细介绍实验室的各个网络设备及配置相关情况,并且演示如何在网络上检索信息,让学生直观地从网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Office系列办公软件。Office相关内容主要讲解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办公软件的使用。很多学生感觉对Word比较熟悉,但之前使用到的功能却非常少。所以这部分课程从大家熟悉的Word开始学习。教师首先演示如何通过Word组织并编辑一本教材,边演示边介绍所用到的Word相关功能,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使用Word设计并完成一本自传,至少30页,该自传采用和教材相同的组织结构。通过独立编写自传,可以让学生掌握文本编辑、格式、段落、标题、页眉、页码、目录等相关知识,不仅提高学生对Word的熟练程度,锻炼文字输入速度,还可以发挥创作力。

针对Excel部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制作公司销售情况明细,边演示边介绍排序、汇总、分类统计、报表等方面知识。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度记账薄,记录自己这一年的所有花销,分别分类汇总并做出相关报表。通过制作记账薄,不仅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日常收支,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也熟悉了Excel的各种功能。

针对PowerPoint部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制作一个优秀的演讲文档,边演示边介绍其制作方法,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制作个人介绍演讲文档,要求内容丰富、有创意、制作美观大方。随后选取制作精美的学生上台演讲。通过演示文档的制作,不仅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了PowerPoint的相关功能,也锻炼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4)多媒体技术。主要讲解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等软件的使用。针对Photoshop部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制作一个优秀的海报,边演示边介绍制作方法,然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设计一个海报,包含5人的形象,用于宣传一个5人的音乐组合;针对Audition部分,教师首先演示如何录制歌曲并和声,边演唱边录制,然后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录制一首歌曲,该歌曲要求5人共同完成,代表5人音乐组合。

通过这种团队合作设计宣传海报,创作音乐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了Photoshop、Audition的基本功能,提高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增进了团队成员的默契和友谊。

3.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偏重于理论考核,无法客观地体现学生的整体水平,也无法调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考核方式必然要调整,要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总成绩由平时成绩(20分)、课程设计成绩(50分)、期末考试成绩(30分)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日常出席情况、实践参与情况、课堂参与讨论情况。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各个部分的课程设计完成情况,每一部分内容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会集中上传到教学网站,由班级所有学生共同投票评选出10%的优秀作品,在教学网站首页展示,酌情给予加分。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

融合了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学习,并参与到实践当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促进了师生的感情交流。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创作的内容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激进,这都是后续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应该适时引导,让学生的创作更有创意并充满正能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