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

篇1

关键词:建筑工,施工 , 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rom the Angle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afety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equal emphasis on quality and safety, to guarante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ecur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等建设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建筑施工队伍和建材生产企业也随之得到极大发展。但由于建筑项目的多样化和复杂程度,各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有时难免对施工质量和安全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容易导致重大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和损失,也给社会带来消极和影响。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抓工程质量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是:主体工程中的混泥土强度、混泥土质量通病的防治和施工中的测量控制;在抓施工安全过过程中必须重视对重大危险源作出评估,根据相关规定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末然。这些重大危险源主要在于基抗支护、脚手架搭设、模板工程、临时用电等方面。

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抓的几个问题;

1、建筑工程中的混泥土强度控制

混泥土的强度是指混泥土硬化后的力学性能,反映混泥土抵抗荷载的量化能力。多数建筑工程由于混泥土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气候及工作条件影响因素多,有时会发生混泥土强度离散性大,甚至不合格。因此,必须克服和控制好混泥土的强度这一关。

1.1严把混泥土材料关

严格把好泵送混泥土配合比关,根据不同的混泥土强度等级由专业试验设计,通过调整混泥土配合比,掺加外加剂、产假料配制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混泥土合比。施工单位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配合比进行泵送试验验证(首次使用的混泥土配合好比应进行开盘签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施工中严禁随意改变配合比。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泥土,并都要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是照此执行。

1.2严格养护制度

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泥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有专业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漏主要关节细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泥土,泵送混泥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泥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情况下,仍出现混泥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另外,要加强养护期的督查,对养护所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1.3加强混泥土强度评定

混泥土强度评定与检验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结构安全签定的主要项目。在实验检测评定与检验中,需要对规范、规程的要求真正理解掌握,才能准确检测实体混泥土的强度,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2、混泥土裂缝的防治

混泥土浇筑后我们常常会发现其表面会有大小不一的裂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混泥土质量通病。裂缝从动态上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由于建筑设计混泥土强度普遍较高、混泥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生产沉降裂缝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由于施工技术措施不当,更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2.1处理沉降裂缝的设计措施

首先,加强地基探槽工作。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较全面钎探,待探出软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后,在进行施工。其次,合理设置沉降缝。使其自由沉降,以防止裂缝产生,沉降缝应按规范要求宽度设置。合理设置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泥土技术,混泥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最后,设计选用延性较好的材料。在设计楼板钢筋时,为了提高楼板混泥土与钢筋结合工作延性,选用强度相对较低、延性较好的I,II级钢筋优于强度相对较高、延性较低的 III级钢筋,尤其胜于冷轧带肋钢筋。

2.2处理温度裂缝的施工措施

首先从严控制混泥土坍落度大,水分就多,混泥土的干缩就大,体积变形也愈大。其次,浇筑混泥土应将模版用水浸透,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在干燥的有风天气或夏天浇筑混泥土,干缩裂缝是极易产生的,应在混泥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并应加强混泥土的早期养护,在其表面覆盖麻袋、草包并保持湿润。在混泥土浇筑完成后,两年内保持空置房间内的相对湿度与室外相对湿度基本一致不低于85%,这一要求可采取经常开窗的方法得以实现,有条件的地方定期洒水增加湿度则效果更好。再有,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由于层面结构施工完毕至做好操作层,其间有一段时间间隔,故层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3.建筑工程的测量控制

轴线、标高、垂直度类似于建筑物的经络。对建筑来说,由于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经常发生位移或不准现象。“三线”的控制是建筑上的一大难点。

3.1垂直度的控制

控制垂直度是保证建筑的质量基础,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为了控制建筑大楼的垂直度,首先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先将大楼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四个边角柱的模板时,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吊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角,在保证垂直度100%后,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浇筑混泥土。待四角柱拆模后,其他各列柱以该四柱为基线,拉条钢线,控制正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应用激光仪加重锤进行双重较验,这样更能增添垂直度的准确性,同时加上内、外双控使建筑的竖向投测误差能减小到最低的限度。

那么从施工的安全管理方面讲,我们也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基坑支护的必备常识

基坑开挖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环境做好基坑支护方案、确定支护结构的选型,基坑深度超过5米,方案必须要有专家论证。基坑开挖时要加强对基坑及基坑周边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基坑边与基坑内应有排水措施。

2、做好脚手架施工方案的编制。

建筑施工的脚手架一般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架体应经充分计算,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编制并审核的脚手架方案应附计算书。做好规范立杆基础的设置,做好架体与建筑物结构拉结。脚手架与防护栏杆,对架体进行内封闭和立面全封闭。卸料平台应有计算书和搭设方案,有独立的支撑系统。

3、规范现场施工用电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应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380V/220V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其保护方式采用TN-S系统,确保专用保护零线被用电设备使用;配电箱严格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开关箱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重视总配电房的规范设置;重视漏电保护装置参数的匹配,要使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的乘积不大于30A.S;规范使用合格的标准配电箱,正确出入配线使现场配电线路的规范布设;高度重视外电防护和坚持使用有证的熟练电工。

篇2

[关键词]:桥梁结构 病害类型 加固流程 稳定性

引言

针对现阶段国家大力兴起交通事业发展,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就引起人们的相当重视。其次,要保证桥梁的稳定性结构,就需要我们积极分析受压原因以及事故条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其次,由于桥梁结构的常见病害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桥梁路面出现裂缝、还有桥梁的顶梁结构出现破坏以及地基不稳下沉等等原因。那么就需要我们针对性的分析问题,从而总结分析有效解决问题。至此,本文笔者就是从分析桥梁病害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的分析。其次,在针对病害的原因相关部门进行路桥的加固流程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原因进行桥梁加固技术分析。那么,本文就是从道路桥梁结构的病害,路桥的加固流程及桥梁加固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现阶段桥梁结构的常见病害分析

针对道路桥梁结构来讲,一般常见病害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非自然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桥梁路面裂缝、地基不稳沉陷、桥梁顶端破坏等。那么笔者就这些影响因素针对分析。

1.1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自然环境因素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就是路面刻蚀、混泥土被碳化。一般情况下,桥梁上面都会出现好多的刻蚀。这些刻蚀不仅影响到桥梁的路面外观,而且还会因为刻蚀将钢筋暴漏出来,风雨洗礼后容易生锈,造成结构破坏,大大缩短了桥梁的使用寿命。其次,桥梁路面的混泥土的成分大多含有Ca(OH)2,然而空气中含有大量的CO2成分,那么空气中的CO2成分就会和混泥土中的Ca(OH)2产生活血反应生成CaCO3,这就直接影响到了钢筋混泥土的PH值,造成PH值下降,从而降低桥梁的稳定性。其次,在很多桥梁结构施工时,用的钢筋都没有采用防腐处理,那么当混泥土受到自然条件的侵蚀后,PH值下降后就会直接加快了钢筋的腐蚀速度,大大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从而造成工程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耽误交通的顺利通行。

1.2桥梁的路面裂缝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很多时候,桥梁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好多的裂缝,而且裂缝一直是影响桥梁稳定结构的主要危害。一般遭成桥梁路面出现裂隙的原因有;(1)在桥梁路面通过的车辆造成的摩擦和承受的压力以及在行车过程中急刹车摩擦都是造成裂隙出现的原因,而且在道路运输过程中,很多车辆都是超载或者超速行驶,这就造成路面受压严重,长期就会加快桥面出现裂缝的速度。(2)由于我国的桥梁结构是用一些较大压实度和密度强度都很大的半刚性结构,那么如果温差较大就会使桥面的铺装结构因为热胀冷缩出现以及称重压力变化大出现大量的裂缝。(3)在施工中,由于很多混泥土的配比不合理,那么就造成了在铺设混泥土后出现初步板结[1],然后车辆在通过后就会对路面造成挤压,从而出现大裂缝。并且随着时间的变长裂缝会越来越大,甚至出现路面坑洼。

1.3桥梁顶端损坏的病害因素分析

对整个桥梁结构施工中,桥梁顶端的伸缩裂隙是最容易出现变形的,进而损坏,而且修起来也很困难。那么造成桥梁顶端出现损坏变形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桥梁顶端的施工设计中出现计算错误,从而导致计算数据有误。而且桥梁两端头是车辆通过最容易破损的伸缩装置的部分[2]。有时候在桥梁施工时,由于施工操作不恰当就会造成桥梁顶端没有合理的安装防护措施[2],那么在路面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时就会加快伸缩装置的损坏。从而加快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

1.4桥梁的地基不均匀病害因素分析

一般造成桥梁损害非自然因素中地基不均匀,造成沉降是做主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由于地基的地址条件不同,那么它们对地面施加的力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进而就会早成地基不同程度的沉降,进而造成路面出现裂缝,甚至出现桥梁坍塌的现象。那么造成造成地基不均匀的原因有;一般在施工中没有提前对地址条件进行精确的勘测分析,造成方案设计有误。其次,在施工中,很多操作不用合理,造成施工不合理。最后,地基不均匀有时也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2、桥梁的加固流程

现阶段,由于桥梁事故的频发,相关部门越来越投入大量关注度在桥梁的维护上。一般对桥梁的维护流程包括:首先要对桥梁结构进行检测,然后在涉及加固方案,最后在对加固的施工工程进行合格验收。具体步骤就是;一要检测桥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然后在诊断桥梁结构的危害程度。二、合理确定加固涉及施工方案,要做到方案合理,深化每一步加固方案步骤。三、在安全按照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加固后,就要对其进行检测。有时针对大型桥梁工程时,我们就要提前进行施工方案的合理设计和编制。

3、 桥梁的加固技术概述分析

3.1修补裂缝的技术

由于裂缝是缩短桥梁寿命的重要原因。那么做好裂缝的修复就十分重要。裂缝修复的技术有;表面处理、封闭技术、喷涂、浇注等等。(1)表面处理和喷涂技术就是指桥面出现一些小的裂隙时就要使用一些防水性的耐用材料进行填充修复。如果桥面的裂隙比较大,那么就要利用一些延展性比较好和伸缩性材料进行填充。具体步骤就是洗净路面裂隙,然后湿润基层,最后进行密实度和念度较好的水泥砂浆进行保护涂抹。(2)浇注充填技术就是指在裂隙中将耐用性较好以及防水性较好的树脂材料通过低速、低压的方法浇注。而充填技术就是指对于大裂缝,通过在其基础上挖槽,然后将沥青和水泥等其他化学试剂嵌入沟槽,用来填充大裂隙的技术。(3)针对一些裂隙可以进行钢板粘结,然后用钢钉结合树脂进行固定,最后在使用膨胀螺栓进行加压固定。这样就有利于阻止裂隙进一步增大。

3.2加强桥梁的固定技术

一般桥梁结构的固定都是指上部结构的固定。那么具体施工技术就是;增加路面的截面,做好顶端加固,固定粘结外部结构,加设纵梁等等方法。一般在增加路面面积是通过根据载荷以及净空等条件确定,然后分别以增加截面和钢筋加配等方式。而粘贴外结构则是采用具有粘合性质量保证的粘合剂(通常指环氧树脂),就是讲玻璃钢或者刚醒材料粘贴在桥梁的外结构,增大其载荷能力,进而减少桥梁损坏几率。顶端加固一般是指在结构增设构建,或者是在原来的构建上施加外力来实现桥面道路的加固目标,借助外加力来抵消自身重力的作用,进而闭合裂隙和减少裂隙的继续发育。其中假设纵梁就是指在原有的桥梁结构上增设桥墩子或者其他支持物,用来加大桥体结构的支撑力,进而减少破坏。

3.3锚喷技术加固技术

随着锚喷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桥梁结构的加固上。在桥梁结构的加固和支护岩体的工程中利用锚喷和混泥土作为加固材料。而锚喷技术设计钢筋网和喷射锚杆的配合使用更加完善了锚喷技术的应用范围。其次针对桥梁道路的上层结构采用锚喷技术有着巨大优势。而且针对桥面施工中,为了较快的使路面材料迅速凝结同时加强强度,那么可以在施工材料中添加一些速凝剂[3]。而且在锚喷技术施工时,一般不需要太多复杂程序,而且在施工中可以将材料运输以及混泥土浇筑等程序有效结合,使桥梁道路设计更加简单化,进而有着提高施工效率和增强强度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郑智平.浅析道路桥梁病害及加固措施[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郑欣.城市道路桥梁常见病害[J].工业技术.2010,(2).

篇3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下,人们越来越注重房屋建筑的防漏。房屋建筑对于防漏应贯穿整个设计、施工、及房屋保修的全过程。尤其是那些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如果出现渗漏,不仅对个人造成损失,对房产公司造成的名誉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高层住宅;渗漏;原因;对策分析

Abstract: at present, even if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 there are many building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them there are some degree of leakage problem, as it is known to all, housing construction a but leakage will has destroyed the building support, integrity, brought to consumer mental and physical massive losses, the same to property company, wildfires maintenance company bring more or less troub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the fame of the influence. So,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must be given a high priority.

The 21 century,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high-speed development,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revent leakage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Housing construction to prevent leakage should throughout the whol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building maintenance. Especially those who have already been put into use of building, if appear leakage, not only to personal loss caused to real estate company reputation losses is inestimable.

Keywords: high-rise residential; Leakage; Reas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高层房屋建筑容易出现渗漏的部位及原因

高层房屋建筑的渗漏容易出现以下部位:屋面,主要集中的部位在山墙和女儿墙有过泛水部的位、屋面天沟、檐沟和落水口、变形的缝隙、屋面板等;厨房卫间的管道、地面和侧墙。当然高层建筑只有第一层会出现地面渗漏.

1、屋面渗漏

屋面渗漏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屋面防水层的失效。一旦防水层失效,屋外的雨水登很容易就渗入屋内。引起屋面渗漏可能有以下原因:

(1)、设计的原因

可能房屋建筑最初设计时没有对渗漏做出特别的说明;采用的防漏方案不适合当地的气候;屋面的坡度太小等。

(2)、施工的原因

施工时没有按照要求选用合适的防漏材料;施工时破外的墙面,使墙面留下裂缝;无眠的结构没有达到设计的标准;防水涂料配料不均匀等。

外墙的渗漏

目前,随着高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施工技术基本上已经趋于成熟,但外墙渗漏时有发生,这不仅仅影响房屋的功能和寿命,还严重影响了业主的使用,并且给建筑物的维修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外墙渗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泥土墙或填充墙存在微小的裂缝,高层房屋建筑在大风大雨下承受的外界压力很大,加上雨水会对墙体造成很大的渗透压,遇到墙体防水薄弱的部位,水就很容易渗透。同样外墙的渗漏也存在以下原因:

(1)、设计原因

高层房屋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目前,外墙的设计材料多用水泥空心砖,空心砖的构造粗糙,有很多缝隙;外墙的装饰往往采用的是陶瓷砖,表面很光滑,可是陶瓷砖背后与墙体连接处无法填实,防水效果势必很差;为房屋设计的铝合金的推拉窗,一旦遭受大风雨,水就会随推拉窗的缝隙渗入;设计施工时未装空调支架的预埋件等。

、施工原因

混泥土剪力的养护的难度系数很大,稍不注意维护就会出现裂缝;混泥土施工在搅拌的时候不充分,这也为渗漏埋下隐患;墙面洞口封堵不严;砌墙墙的转角处砌不严实;施工的误差使得外墙的抹灰不是很均匀;门窗的周围封堵不好;外墙上固定管线时将外层水泥破坏等。

、使用原因

自然原因,如风吹日晒雨淋造成的墙体墙面的破外;房屋使用者在外墙安装空调等,使外墙产生孔洞;还有就是自己未通过装修公司自行装修破坏墙体造成的渗漏。

厨房卫生间的渗漏

厨房卫生间的渗漏往往发生在墙角处,主要原因也是存在缝隙造成的渗漏,管道的封堵不严,防水层的破坏。厨房卫生间也是经常容易积水的地方,墙面一经水泡就很容易渗漏。

、设计的原因

在房屋设计初期未采用专项的设计;防水的方案和防水的材料选择不当。

(2)、施工的原因

施工时未作特殊处理楼板的混泥土结构存在裂缝;施工留下的预留洞封堵不严;排水坡度及走向不达标使得积水排不出去;选择的防水材料质量不过关;防水层的涂料吐水厚度不够等。

、使用的原因

房屋使用者在装修的时候打凿过度破坏了防水层等。

高层房屋建筑渗漏的对策分析

1、外墙的防漏措施

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完善设计图纸的防水专项。工程监理在审核图纸时要针对房屋设计的外墙、屋面、以及厨房卫生间的防水审核,争取将一切可能引起渗漏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很多建筑公司对房屋建筑的外墙防水不重视,认为房屋质量不在于此,而忽略防水专项设计,在施工图中也未提出具体做法,以致于出现出现渗漏时责任不清。因此要做好设计时的防漏,工程监理的责任就很大了,必须认真分析图纸的防水专项,找出不足及时更正。外墙的防水措施主要是在施工阶段的重点控制,一是保证混泥土设计的结构标号,混泥土的配合比例应符合规格。二是不在外墙上留下施工缝。三是在外墙上预留的孔洞应该符合要求与规格。

屋面的防漏措施

屋面楼板的混泥土楼板在施工过程中要始终保证混泥土的强度、钢筋之间的间隔、防水层的厚度,混泥土早浇筑时不留下施工缝隙;做闭水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发现有渗漏一定要做及时处理;女儿墙体的排水坡度应该大于6%;水落口周围的直径小于5cm范围之内的坡度应大于5%,水落口与基层接触的地方应该设置为宽为2cm、深为5cm的凹槽,镶嵌密封的材料。

3、厨房、卫生间防渗漏技术措施

厨房、卫生间地面的高度应该低于客厅与卧室地面5cm,在设计施工时施工时应做出相应的高度差,并按照规定完成1%的坡度便于积水流出;地面漏水口应该低于相邻的地平面不少于1cm;厨房、卫生间的墙体在18m以内必须刷防水涂料;厨房的排烟道以及穿通楼板的管道封堵均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加微膨胀剂,周围需先凿毛糙并且清洗干净,再支撑模板,用细石混凝土封堵管道四周2cm范围内由管边向外适当找坡;厨房、卫生间的地面防水施工前应对结构进行试水实验,如果有渗漏必须马上找出渗水的源头,尽快进行相应的处理;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防水涂膜;厨房、卫生间完工后再一次做闭水试验直到无漏水现象发生为止。

结束语

伴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防渗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建筑的抗渗防水工程量巨大、范围广、环节多、技术要求高,而且且涉及各个方面,房屋渗漏成因复杂,环节也很多,而且环环相扣, 哪怕是只有其中的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而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渗漏。因此,房屋渗漏问题应引起各单位的足够重视。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原因分析, 对各种渗漏都应认真对待,抓好前期的设计、施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质量关。 努力解决房屋渗漏的问题,提高高层建筑工程的质量。 我相信高层房屋建筑的防漏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参考资料:

[1]马虎巨.房屋建筑质量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穆宗石.住宅工程质量控制手段和措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曾伟.排水管道堵塞常见的几种技术预防措施[J].广东科技;2006(07)

[4]邢玉萍.孟令.浅谈建筑排水管道及安装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5]张渝波.浅谈给排水及采暖工程质量通病防治[J].科技信息;2009(29)

篇4

关键词:多锤头; 破碎化施工; 工艺

Abstract: combining the G324 east section of road line 1 for overhaul technical scheme and old road pavement condition, and through the field experiment, determined the hammer head broken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equipment technical parameters and construction craft, proposed the quality control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broken petrochemical index and standard, broken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quality achieved the desired effect

Keywords: hammer head; Fragment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交通量快速增长,致使早期修建的大量水泥混凝土路面进入了大修改造阶段。采用哪一种技术方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大修改造,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路面结构剩余强度,国内外许多道路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锤头碎石化技术凭借着就地破碎、工艺简单、碎石化后经碾压形成稳固基层结构、施工速度快、节省路面大修投资以及注重环保等优点,已成为旧混凝土路面大修改造的重要技术方案之一

一 碎石化工艺

目前国内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的方案主要是:压浆稳板修补后直接加铺、破裂稳固后加铺、清除后重建等。碎石化技术是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将旧路面板一次性破碎为承载能力高、反射裂缝控制效果好的咬合嵌挤柔性结构层。

碎石化工艺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工艺中较为常用、对消除加铺层反射裂缝也最有效的施工工艺。碎石化分为多锤头破碎、共振式破碎、打裂压稳、打碎压稳、冲击压实等多种形式。G324线惠州段路面大修工程东1标(k789+000~799+705)我公路工程总公司东莞分公司在广东省的第四个工程项目。本标段采用多锤头破碎机LX-400先将旧路面板经多锤头碎石化,然后贯入乳化沥青3/作为基层,再原位加铺26厚(抗折强度5Mpa)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调平层平均厚3水泥砼,调平层增加的厚度于面层同时铺筑。

根据业主要求该项目采用多锤头破碎机LX-400,此设备为自动力破碎机,设备后部平均配备两排锤头,每对重锤单独地以一套液压提升系统为动力,锤头的提升高度可独立调节,这样在设备全宽范围内可以连续破碎,多锤头机具备一次破碎3.98米车道的能力,破碎机应装备帷幕防止飞屑。

二 路面碎石化的处理

1、做好破碎前的准备工作。

2、碎石化实验路段

破碎正式开工前,根据路况调查资料及现状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作为试验段,长度不小于200米。破碎旧面板前后都应按20米(也或10米)一个段面,进行高程检测,以便对破碎冲压产生的沉降进行观测,利于按现状作纵断面微调优化,节约投资。在推荐的设备初始施工参数基础上,逐级调整提升高度、锤迹间距(行走速度),直至破碎后路表呈现均匀的鳞片状,清除破碎层表面2左右碎屑至碎石化嵌挤层顶,观察裂缝情况,并与粒径范围要求(见表)对比,粒径合适时记录设备参数。在试验段内随机选取2个独立的位置开挖大于1米*1米的试坑,试坑应挖至基层,以在全构造深度内检查碎石化后的颗粒是否满足粒径范围要求,如果不满足,必须增加实验区调整设备控制参数,直至满足要求。

破碎后检查验收标准

项次 检查内容 标准() 保证率(%)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顶面粒径 <7.5 75 直尺,20米一处

2 上部粒径 <22.5 75 直尺,试验段50米一处/正常施工不均匀时抽5%

3 下部粒径 <37.5 75 直尺,试验段50米一处/正常施工不均匀时抽5%

3、碎石化的施工

3.1 破碎施工的顺序:应从外侧车道向内侧车道破碎,从混凝土路面的高处向低处破碎。

3.2路面边缘应防止破碎过度,在破碎路肩时应适当降低外侧锤头高度,减小落锤间距,既保证破碎效果,又不至于破碎过大而造成过度破碎。

3.3与相邻车道的搭接破碎宽度不得小于15,分路幅施工时先破碎的半幅路面的破碎宽度较半幅宽度至少超出60。

3.4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根据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差异随时进行调整行进速度、落锤高度、频率等参数,尽量达到破碎均匀。但当需对破碎参数作出较大调整时应通知监理工程师。3.5破碎完成后立即采用不低于20T的Z型压路机压实1~2遍,使表面混凝土块的尺寸达到3~5,对于局部凹处可适当填充密集配碎石找平,然后使用光轮压路基振动压实1~2遍,使表面混凝土均匀密实,光轮压实完成后,易马上撒布透层乳化沥青,使表面较松散的破碎颗粒板结(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后,形成了很多贯穿板厚的裂缝,这些裂缝为水分通过提供了渠道,使得整个碎石化结构层成为透水层。)

3.6实测压实稳固后的旧板弯沉值,达到设计规定要求时,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行加铺层施工。

三、破碎施工的注意事项:

1、不得在雨(雪)天施工,如遇雨(雪)天应立即停工。

2、碎石化的施工现场交通控制应严格按照《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04)的要求进行,保障施工安全。

3、破碎后的混泥土路面不得开放交通(包括不必要的施工运输),如果破碎后的混泥土路面表面被部分或全部破坏,应进行再次压实。

4、根据加铺路面的进展情况安排破碎,提前宜为2个路面摊铺工作日的工作长度,过长了对交通管制及透层带来很大压力,尽量避免重新撒油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语

碎石化技术是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最好的技术之一。在很多路面改建以及大修项目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施工方便、快捷,开放交通迅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该项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山东省地方标准《旧水泥混泥土路面碎石化技术规程》

《旧水泥混泥土路面碎石化技术应用指南》

篇5

关键词:滑坡;治理

1滑坡的成因分析

渗流的原因。本文中所提河道堤防工程大部分为群众性工程,堤身比较单薄,排水设备,回填土料的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回填土料为淤泥质粘土的,这部分土料长期处在浸水饱和状态。强度弱而自重大,其下滑力较大。当退水时,由于淤泥质粘土的渗透力,而退水后原堤防临水侧的阻滑压力在减少。所以当断水清淤作业时,堤身内的渗流力和自重等主滑动力不断增加,而阻滑水压力在减少,一旦堤身强度不够就易引起渗流失稳。

清淤过甚的原因。河道清淤断面尺寸由防洪规划和稳定分析确定,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随意改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这是因为:①由于清淤一般由机械操作,加上其对象是粘土,在施工中要完全按设计进行几乎是不可能,所以断面尺寸很难控制。②如果河床中的土质较软弱为淤泥质土或者垃圾沉积物等,在机械器具的扰动和高压水力泵枪的冲刷下(断水作业)会带动周边土体的塌方和淤泥土的流动。如果在稳定中起阻滑作用的镇压部分被挖,造成堤身安全稳定系数下降,就可能导致失稳。

施工附加外力作用的原因。带水作业的工程,当施工机械抓斗放下时堤前水位瞬时壅高,产生水浪波,强大的水体动力冲击干墙身,当抓斗沉到水下后,水回落,堤身受到负压的拖吸力作用,当抓起淤泥时,抓斗外侧和河床淤泥之间短时产生“真空”区,此时土体受到负压的拖吸力作用-同时受一股强大的水流来填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冲刷力冲刷淤泥;当抓斗离开水面时,又产生强大的拖吸力。在每抓一斗淤泥的过程,水位高低相差有时达1m左右,此时堤身除受到较大的主动土压力作用外,还要受到水浪的冲击动力及水位回落产生的拖吸力;水下的淤泥受到水力的冲刷和拖吸吸力等,在这些力的综合作用下,如果墙身或上体强度不够,就可能产生失稳现象。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带水作业施工中。

2滑坡的预防措施

清淤工程滑坡的产生一般是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只要及早预防,采取适当措施,消除滑坡发生的外在因素,多数滑坡是可以防止的。比如在地质钻探、设计阶段、施工前和施工中加强观察分析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等,都是防止滑坡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有:

2.1选择合理的琉浚断面

由于疏浚断面的设计忽略,施工时造成的滑坡现象较普通。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根据土质、沿岸建筑物和堤防稳定情况分段进行设计。对于堤脚埋深较浅的,要采取修缓河岸边坡方式或以留平台和提高平台高程的方法。对于软弱基础或遇古河道地段,要考虑基础加固措施,将河床的坡比由1:3放缓至1:5左右,以保证边坡本身的安全。

设计的标准断面,通过稳定分析确定后,还要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产生的超挖情况,要采用规范允许的超宽、超深值进行校核。

2.2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清淤工程产生的外因主要是施工作业产生的,跟施工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是预防滑坡产生的主要措施。

施工前要对照设计资料深入工地调查,按照实地情况和机械设备及施工技术做出详细施工组织设计,对存在问题提早做出处理预案,对软弱地基础要采取机械带水作业,施工时要控制开挖的速度和施工顺序,严格控制超挖的数值。将常规的先掏槽后扩坡的施工方法改为由上而下,按梯形断面开挖。对河面较窄,基础土质较好或滑坡后产生影响不大的地段,可以采用断水作业,利用水力机组冲填结合人工开挖施工,这种方法清淤较彻底,效果较好。

施工中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堤面开裂、沉陷变形、土质变化情况,作出相应的应急措施。施工弃土及时远运,不能堆放在沿岸。一是防止雨天淤泥回淤,二是防止堤防在淤泥的堆压下产生滑坡。外运确实有困难的应做好围堰集中堆放,围堰离河岸保持一定的距离,弃土坡脚至河岸边缘的最小距离按≥(1 0 H/2)m,(H为弃土顶至河底高差)控制为好。围堰内的积水要按照疏浚施工规范的要求通过明沟或暗沟及时排放人河,防止积水通过地表裂缝渗透入河。

3滑坡处理措施

滑坡的处理措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控制防止滑坡的继续扩展延伸阶段,二是在滑体达到稳定后修复处理阶段。

3.1 应急处理措施

提高水位稳定滑体。水位提高后将降低渗流的出口比降和堤身的浸润线,达到降低渗流的破坏能力,提高后水位还可以增加堤前的阻水压力,起稳定堤身作用。这种方法通常用在断水作业中。

上卸下加法。上卸即减少滑体的滑动力,将产生滑动力的滑动体开挖削坡,放缓边坡。下加指在阻滑体部分(一般在堤脚处)抛石增加压力,以达到阻滑力增加。

封闭裂缝。发生滑坡后,坝面将产生一组纵横向的裂缝,这些裂缝都是产生滑体时土体之间产生拉应力式互相挤压应力开裂而成。要就近取材(粘土或薄膜材料等),及时封闭裂缝,以防渗水形成集中渗漏产生冲刷破坏或加宽裂缝,再次沿裂缝产生滑动或塌落。

在实际工作中以上几种方法很少独立使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合选用,以达到控制滑体的延伸和发展。

3.2 修复处理措施

挖除圊填法。堤脚开挖过基,堤身填筑质量不好等产生浅层滑坡的,一般开挖工程量不是很大。这类滑坡应优先考虑将滑动体全部挖除,重新回填还坡。首先查明滑坡体的上下口准确位置,划定处理范围,全部挖除滑体。挖除应从上边缘开始,逐级开挖,每级高度20cm,沿着滑动面挖成锯齿形。在每一级深度应1次挖到位,每级高度

削坡填筑法。削坡填筑法是处理渗层滑坡的最常用办法。深层滑坡往往滑体的出口在水下边坡或者河底,滑体方量相当大,全部开挖滑动体有一定难度,开挖附加的外力作用还有可能产生滑动。处理这些滑体采取堤顶开挖削坡。堤前抛石加压方法是比较有效的,首先查明滑坡体的上下口准确位置,划定处理范围。挖除部分滑动体,开挖方法,顺序同上。开挖不应采用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吨位机械,最好采取先抛石后开挖。

打桩处理。适用于土质堤岸或者河道较窄,不能采用填压法或留平台办法处理的河段,主要是利用桩加强基础承载力和抗滑力。这种处理方法要求;

打桩采用松木桩或者预制混泥土柱桩,桩长应满足贯穿滑动面3 m深以上,方能达到阻滑作用。

桩排数和条数根据抗滑和承载力计算确定。

对于抗滑桩桩之间采用混泥土粱拉结共同受力,对于承载为主的桩要设置混泥土承台让桩共同承受负重。

篇6

关键词:堤坝渗流;防渗;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15

堤坝又称堤防,是在江河、湖、海、水库、水渠等周边或两岸修建的挡水建筑设施。堤坝有各种分类,比如根据修建位置的不同分为江堤、河堤、海堤等,根据修筑功能目的不同分为干堤、子堤、防洪堤、防潮堤等,按建筑材料分为土堤、石堤、混凝土防洪墙等。堤坝就是控制水的建筑,具有蓄水、防洪、防水患等功能,一旦堤防失效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和损失,所以堤坝的设计、制造、维护都需要执行严格的标准。堤防维护的重要一项内容就是堤坝防渗,堤坝渗漏不仅会造成水资源流失的经济损失,对堤坝的安全也是巨大隐患。本文就着重介绍堤坝防渗的观测、维护,防渗措施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1 堤身表面观测和渗透观测

观测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发现和了解堤坝安全状况,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防渗措施等工作方案。

1.1 堤身表面观测

(1)观测目的。通过堤身表面的检查,发现裂缝后有必要进一步观测其发展情况,以便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工程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利于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堤身裂缝观测的内容。堤身裂缝观测可以根据情况,对全部裂缝观测,也可以选择重要裂缝区域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观测。一般情况下,对横向裂缝、缝宽大于5mm或缝宽虽小于5mm但长度较长的纵向裂缝、弧形裂缝、有明显垂直错距的裂缝、以及堤防与混凝土或砌石建筑物结合部的裂缝,都应进行观测。

堤身观测的主要内容有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深度等。

1.2 渗透观测

(1)测压管水位观测。观测测压管水位即直接观测或利用观测仪器来测量测压管中的水面高程。现在常用的观测仪器有电测水位器、测深钟、遥测水位器等。

(2)渗流量观测。1)观测目的:通过渗流量观测,可以计量渗流量的大小,分析比较渗流量的变化,了解工程的防渗效果、计量水量损失,便于及时发现处理防渗措施出现的问题,或及时采取新的措施,确保工程防渗安全和减少水量损失;2)观测方法:通常采用容积法、量水堰法或测流速法。在进行渗流量观测时,应结合上下流水位、气温、水温及降雨量的观测。

2 堤坝防渗措施

2.1 防渗措施类型

土石坝发生病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对应的加固原理,有以下几种主要加固措施。

(1)前堵型防渗:即在临水侧采用防渗铺盖、前戗、防渗斜墙和铺设上工膜等。但往往因为受水位影响而受到一定限制。

(2)后排型防渗:主要指在堤坝背水侧采用压渗、导渗沟、减压沟和减压井等措施。

(3)中间截型防渗:指在堤身中进行粘土灌浆、劈裂灌浆、混凝土截渗墙和高压喷射灌浆等。

2.2 堤坝防渗的一些方法

堤防渗漏一般都是堤身或堤基出现裂缝、溶洞、鼠、兔等动物巢穴、局部塌陷或堤坝质地酥松等原因造成。

(1)灌浆法:一般应对裂缝、溶洞等通常使用灌浆法。灌浆防渗又分为劈裂式灌浆法、高压填充式灌浆法、低压速凝式灌浆法,对于加固堤身、堤基、堵塞管涌都有很好的效果,具体方法相关介绍很多,这里不再重复。

(2)开挖回填法:这是一种对堤坝裂缝较为彻底的一种施工方法,适用于不会发生滑坡的纵向裂缝处理。开挖时灌入过滤的石灰水或煤水方便施工时掌握裂缝深度、宽度等信息。主要办法的根本是完全挖开原有裂缝部位,重新填土、夯实,重造坝身。

(3)M墙隔断法:适用于堤坝M向裂缝的处理施工。具体方法和原理与开挖回填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沿裂缝每隔三到五米再挖一条与裂缝垂直的沟槽,施工完毕后一起回填。

(4)盖堵法:在汛期,对于发现的较大裂缝不能采用开挖回填法、灌浆法等方法,容易造成堤防险情,这时使用盖堵法通过覆盖土工膜或复合土工膜之后再用土帮坡或铺压土袋等方法起到截渗作用。

2.3 截渗墙防渗法

以上介绍的是我们处理渗漏的常规方法,近年来,黄河河务局等一些单位开始研究截渗墙防渗法的新工艺。该方法的本质是在堤坝中施工加固一层混泥土墙以起到截渗、加固作用。具体施工设计有的是将水泥浆喷入堤坝土体搅拌形成水泥土墙、有的是开挖深坑后灌入混泥土形成截渗墙,但都存在截渗效果不佳、施工困难等问题,这里介绍一种由高层建筑打桩施工用桩机改造后的截渗墙桩机施工方法。

(1)桩机的改造。高层建筑打地桩用的桩机具有安装调整简单、便于移动、打出的地桩偏差小、作业深度大和动力强等特点。只是施工作业中一般打圆柱形地桩,如果用于堤防防渗墙施工,圆柱体具有施工慢、耗费材料多问题,所以桩机施工模具必须改造成长方形截面。

我们曾制作2.5米×0.25米的模具试验,打桩深度30米,偏差变形不超过0.08米,土坝连续作业形成10米宽30米深防渗墙,交叉部位吻合良好,用时2.5小时,只要搅拌站混凝土供应及时,施工能力超乎想象。当然,在土石混合坝施工时要根据石料密度大小等情况加厚模具和酌情减少施工宽度。

(2)优缺点分析。1)桩机截渗墙法具有施工快、质量高的优点,且效用长久,一次施工可以管十年甚至几十年有效;2)可以用于堤坝的连续防渗墙施工、局部重点部位加固施工,也可以用于局部裂缝处理,夯实堤坝基础等施工,堤防用途广泛;3)该方法的缺点是消耗混凝土量较大,成本相对高。

3 结语

我国近些年来不断研究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防渗新技术、新工艺。比如现在有专门为水库铺设耐久型防渗材料的方法,效果非常好,当然施工成本也非常高,其实成本也是相对的概念,简单施工重复多了也是浪费,一次施工获取长久效能,甚至造福子孙后代也许反而更经济。在工程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防渗方法,多研究、思考,使堤防施工更科学、经济、合理。这是在当前以及今后堤坝防渗方案选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原因;预防处理;

随着铁路桥梁运输事业的发展,桥梁本身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铁路桥梁的施工中,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对工期、安全等都有着严重影响。裂缝出现不但会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更严重的有可能导致桥梁整体的垮塌;因此,混泥土的开裂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技术人员。若是技术人员在施工的前后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很多裂缝的产生都是可以克服与控制的。

1铁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1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材料

1.1.1水泥

水泥中游离的氯化钙含量过多;水泥在出厂的时候,强度不够、受潮、过期;施工期间搅拌的水泥含碱量没有把握好。碱骨料发生反应就是因为使用带有碱活性的骨料,进而影响铁路桥梁中的混凝土,导致裂缝的产生。

1.1.2碱性骨料

为了降低工程成本,使用的砂石骨料有时不符合施工使用要求,会不同程度的削弱水泥与骨料的结合,延迟水泥的硬化过程,降低混凝土整体强度,这同样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1.1.3外添加剂与拌合水

外添加剂与拌合水中含有氯化物质的量过高时,会很大程度的腐蚀钢筋。在使用外添加剂或含碱水拌制混凝土时,都有可能影响碱骨料,导致裂缝的产生。

1.2施工工艺质量

1.2.1铁路桥梁工程施工过后,都预留有混凝土保护层。由于保护层厚度不一,加之在混凝土中的钢筋出现毁坏等因素,致使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加厚,进而影响了构件的高度,与承受力的钢筋在垂直方向上就容易造成裂缝。

1.2.2混凝土振动过程中振动程度不够,在混凝土凝结以后容易出现较多的,例如蜂窝、空洞等。钢筋暴露在外面与大气接触,就容易使钢筋锈蚀,裂缝也会随之产生。

1.2.3混凝土的浇筑,一般都要考虑时间因素。为了尽快的完成工作,施工人员在工程进行期间不按要求的随意加快了浇筑速度,这样就降低了混泥土的流动性,硬化前后的沉实变化过大,浇筑后就容易在这些部位出现裂缝。

1.2.4对混凝土运输和搅拌的时间控制也必须把握好。搅拌和运输时间耽误太多会引起混凝土内水分蒸发过多,混凝土的坍落度也会相应降低,混凝土上就容易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1.2.5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在使用地泵时,施工过程中对于水泥和水用量都会加大,这样才不会容易引起堵管,但是却影响了水灰比。施工后,混凝土凝结硬化时,由于水和水泥量的问题,混凝土收缩量增加,从而形成不规则裂缝。

1.3负荷引起裂缝

1.3.1初级阶段:对桥梁设计最初计算时,部分设计漏算或者不计算;模型、模式计算相对不合理;预计结构承受力与实际承受力不相匹配;负荷量少算或者漏算;施工设计的安全系数达不到要求;断面在设计方面不够;钢筋设置数量不够或者钢筋放置位置出现错误;结构的刚度不达标;设计图中对施工的具体要求交代含糊不清。

1.3.2施工阶段:对于施工的用具和材料不加以限制;预制结构的受力点了解的不够全面,起吊、运输、安装十分随意;进行施工时,施工结构顺序没有按照设计图纸而自作主张的更改,结构受力模式出现改变;机器振动疲劳强度验算没有做到位等措施。

1.3.3使用阶段:超出桥身本身载重设计的重型车过桥;在接触到外力时,受到撞击;天气中的大风、大雪等气候因素。

1.3.4很对荷载在本身图纸的设计以外,部分的混凝土结构会引起次应力。这是由于在施工前,设计方面结构考虑不到位,实际的施工工作对设计都有较大的出入。

1.4温度的变化也会引起裂缝的产生

1.4.1一年四季的温度最终差异很大,但是四季温度在变化时相对缓慢,桥梁的纵向位移对于桥梁结构产生了影响,温度的裂缝在结构位移受到限制的时候就会发生。

1.4.2面板、主梁、墩柱的侧面在经过太阳照射过后,暴晒部位温度相对偏高,与没照射到部位的温度比呈现非线性分布。局部应力较大,但是铁路桥梁的自身结构有一定规格,承受不了新的变化,进而产生裂缝。

1.4.3突降大雨或者受到冷空气的侵袭等,都可能使得桥梁表面的温度突然改变,但是其内部的温度变化较慢;由于温度的差异而产生了梯度,从而产生裂缝。

1.4.4在水泥水化放热的过程中,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了2.0m后,内外温差较大,使得表面产生裂缝。

1.4.5冬季施工中的操作不当和养护期间处理不当,也容易出现裂缝。

2混凝土桥梁裂缝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1裂缝预防措施

2.1.1设计桥梁结构的时候,在容易出现开裂的桥身处,应提前考虑到当地的地基是否能够承受桥墩柱,或者是由于其他结构原因而引起的开裂;在设计的环节中,应该加以考虑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对较软的地基做好提前处理;在结构的悬殊上面,依据实际情况考虑构造钢筋的增加问题,防止混凝土出现不均匀的下沉而导致应力过于集中而产生裂缝。

2.1.1施工的方案上,首要问题是要确定好工程的浇筑混凝土用量、施工期间的缝隙间距、施工部位记忆施工的时间上的拿捏等问题。

2.1.3混凝土在浇筑的前期就需要调制合适的配合比,对于混凝土应具有的强度和施工要求的用量要求上,都要满足设计需要。而且还要防止从产生裂缝的基本需要上,选择出合适的水灰比,既能满足强度需要,又能减少水泥的使用量。

2.1.4桥梁养护主要是让混凝土能够正常的硬化,将强度达到最好,尽量避免外界的影响。养护期混凝土强度增长一般是7d-28d之间作为参照标准,但最好能再长些。

2.2裂缝处理措施

修补裂缝是为了恢复因开裂而降低的桥梁功能。对于不同的裂缝,应该采取不同的修补方式:

第一,表面裂缝:对于宽度较小的裂缝(一般是0.2到0.25mm内)常采用封闭处理的办法。首先为了得到较好的封闭效果,将细小的裂缝凿成“V”型槽(一般宽20-25mm。深15-20mm),尽量保持槽面平整。然后用钢丝处理槽内以及周边的松脱物品,用高压空气吹干净。为了提高粘结力,在封闭前,用毛刷蘸上调配好的补缝专用的清胶,沿“V”形槽均匀涂刷一层清胶。最后在清胶快干的时候,将配置好的环氧胶泥封缝并进行压实抹干(利用环氧胶泥为例)。

第二,压力灌浆:灌浆法主要是用于对结构整体产生一定影响或是防止渗漏混凝土的修补方法。它是凭借一定的压力,将某种浆液灌至到裂缝最底部,达到恢复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一般适用于裂缝宽度较大的部位。首先应将混凝土表面的灰浆、尘土等剔除,将裂缝内部处理干净;然后在裂缝的表面每隔20mm左右的位置缝粘贴压浆嘴(原则上:窄密宽稀),但是每一个裂缝都应该有进浆孔和排气孔;最后,应当保证能够承受灌浆压力、适用的浆液粘结力强,可灌性较好。在压浆结束后,等到浆液固化过后,用环氧胶泥将压浆口封闭、抹平,之后在对压浆质量进行检查。

第三,结构加固:最常用的就是加大混凝土的截面面积。

篇8

关键词:道路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道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土基施工、稳定层施工和面层施工三个阶段来对道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土基施工阶段

道路施工中,土基施工是其根基。土基施工没有处理好,填土路堤和挖方路槽都很难做好,要谈道路的质量,更是无从谈起了。土基施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土基横坡及碾压问题

土基横坡及碾压对于道路质量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最近几年的道路施工过程中,大家往往疏忽对路基的横坡及碾压,普遍认为,土基不需要按标高去碾压,更加不愿意整路拱。普遍的做法是先用推土机将路槽推一遍,然后再用压路机进行一遍碾压,这之后就直接铺筑基层结构材料,同时,为了抢工程进度,对绝对标高较低的土路不加修整,也不进行路基排水。这样的施工虽然进度快,但是却后患无穷。首先,土基标高不准,标高低的地方会造成材料浪费,标高高的地方则容易因为承重层强度不够导致路面龟裂。其次,土基横坡平整度差,还会引起造成承重层厚度不均,从而使道路的使用达不到预订的使用年限要求。最后,如果出现土基的横坡整平后没有在当天进行碾压,土基可能吸收较多水分从而导致其无法碾压,致使路基局部翻浆,最终严重影响道路质量。

2.沟槽回填问题

沟槽回填施工是道路施工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如果再回填复土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道路质量则极易出现严重的问题。这里的没按照要求施工包括没有压实或是压实处理不合格就回填、槽内回填的土方含水量过高、回填了大块泥土进沟槽造成大空隙等。这类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后果,就是在道路投入使用之后不久就发生沉陷、沟槽裂缝或凹槽现象。

3. 混凝土基底冻胀

在混泥土主板成型之后,基层含水率过高或者两侧的水浸入到基层,在寒冷的冬季就会因为气温低而引起混泥土基底冻胀。混泥土基底冻胀则可能引发混泥土板移位。

(二)稳定层施工阶段

在道路稳定层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稳定层湿度、碾压及摊铺拌合不均匀三大问题。

1.稳定层湿度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水泥石灰渣稳定层的含水量没有掌握好,洒水不均匀,导致很难统一摊铺水泥拌和时间,于是给碾压造成困难。

2.碾压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都忽视对石粉层的碾压。但是,实际上,碾压对道路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碾压不均匀或是碾压不实会直接影响道路稳定层的承重能力。

3.摊铺拌和问题

稳定层是道路的中间层,施工人员对稳定层施工的细节往往不太重视,标高掌握不好,摊铺不够平整,不管稳定层厚度一次摊铺。

(三)面层施工阶段

道路施工的主要方面是路面面层施工,这阶段的质量问题主要是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平整、路面接缝病害问题、路面断板、混凝土开裂等问题。

二、解决道路施工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认真制定施工方案

承包商在施工之前按照合同规定拟定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中需要将其所用的材料、操作工艺和工程设备做好安排。施工方案的制定的基础是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其应该保证操作工艺可行,施工方案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很多管理问题。施工之前,认真制定施工方案不仅能使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就掌握好施工各个环节中的施工难点,针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用必要的技术进行防范,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

其次,施工方案的制定应采取/自下而上式0。首先,由基层单位或部门制定方案的初稿,报项目经理部审定,经监理工程师批准。这样,能充分调动全体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使每个施工、管理及技术人员能充分了解并掌握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各自的专业岗位提出实施方案的措施。这样制定的施工方案能够基本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又能为上下人员所熟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避免或减少质量缺陷。另外,施工方案制定的依据之一是原材料样品的质量水平,为防止原材料质量发生变化,在敲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注意原材料样品的代表性,并将其保管好。

2.加强道路施工过程中的试验和测量

加强道路施工过程中的试验和测量工作可以用五个方面着手努力。首先,根据合同要求完备试验仪器,试验设备和仪器必须得到监理的认可。第二,按照规范,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的试验检测频率,因为试验频率越高,试验结果越能代表工程质量,越能评价工程质量。第三,测量是对工程几何尺寸进行严格控制的重要手段,测量能消除工程中存在的几何尺寸缺陷。测量不合格就不准开工;验收时,对验收部位的几何尺寸进行测量,不符合必须整修或返工。第四,放线测量是控制几何尺寸最关键的手段。结果偏差的后果大多是严重的质量事故,所以在施工之前要严格检查和复核放线所依据的基准点、导线点等控制要素。最后,加强测量是为了保证工程按几何尺寸的要求进行施工,由于现场复杂,准确性很难完全保证,即使放线准确无误,几何尺寸质量缺陷仍有可能发生。所以必须加强测量控制与复核。

3.严抓施工关键环节的质量

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严把原材料关,施工中使用的材料与制定施工方案的材料样品必须一致,杜绝以材料的出厂报告而代替原材料的试验报告。加强实验,对于关键部位的检验可以增加试验次数。控制小搅拌机施工,施工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分散的小搅拌机所进行的施工上,因为小搅拌机缺乏严格准确的计量系统。控制好层厚的含水量,避免土方工程密实度不足病害。控制高程和平整度,减少造成层结构高程、厚度不合格的影响因素。控制摊铺时间,避免发生过了初凝时间再摊铺,导致强度不足的病害。

参考文献:

[1]商文明.浅谈城市道路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 2012年第12期

[2]郑能 俞朝明.道路施工质量问题及处理[J].中华建设, 2012年第12期

[3]贾淑芹.混凝土道路施工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 2012年第23期

篇9

【关键词】大体积混泥土;建筑

某工程地下室施工季节为夏季,采用商业混凝土。为有效控制混凝土温度裂缝,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材料。如矿渣水泥和大粒径的粗骨科等。但由于该工程要求基础混凝土强度较高,钢筋含量大,实际选用42.5R普硅水泥,粗骨科采用5毫米--25毫米石子(连续级配),细骨料采用中砂,通过掺加粉煤灰的方法降低水化热。

混凝土拌制。为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使其浇筑温度不超过28℃(指混凝土入模振捣后,在50毫米--100毫米深处的温度),要求混凝土搅拌站采用低温井水拌制混凝土,骨科放置在遮阳篷中.避免阳光直晒。现场泵送时,管道用湿毛毯覆盖,常洒水降温。

制订浇筑方案。为减少每次浇筑的蓄热量,减少水化热的积聚,减小温度应力,混凝上采取斜面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200毫米~300毫米。

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符合质量标准。本工程明确以后浇带为分界线,分三次自东向西连续进行浇筑。

总的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标,不得有裂缝、脱皮起壳、凹坑、蜂窝麻面及冷缝等现象。

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法。由一名技术人员经常检查前面浇筑的混凝土初凝情况并配合采用二次振捣法,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抗裂能力,同时也可防止出现冷缝。

严格控制振捣时间。我们是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实。混凝土施工中充分振捣可使骨科和水泥浆在模板中得到致密排列,有助于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裂性的提高。但过分振捣将使粗骨科沉落并使表层混凝土有较大收缩性,水分蒸发后易集聚形成凝缩缝。一般要求振捣手控制在20秒一30秒,或观察混凝土表面不冒气泡且已有部分泛浆即可。

混凝土表面是外观质量的关键工艺。本项目采用两道木抹和一道铁抹的工艺。第一次采用长柄木抹,主要是将表面挤压平整,使表面的水泥乳浆均匀分布,浆液厚度为3毫米一5毫米。待表面收水时,进行第二道木抹抹面,其作用是赶出表面泌水。二次抹压表面处理,有利于减少混凝土早期塑性裂缝,闭合泌水收缩裂缝。最后一道铁抹需待泌水赶出后,方可进行。将表面砂粒压入浆面,至有青色呈出即可。过度的抹平压光也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放出结合水而混凝土表面碳化收缩,导致表面龟裂。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这是保证混凝土强度的一道重要工序。认真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我们采用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和一层麻袋片的方法,由专人负责覆盖及洒水养护,确保7天的养护期。可达到保温和保湿的目的,保证混凝土表面温度不至过快散失而产生表面裂缝,同时可使由混凝土的平均总温差所产生的拉应力小于其抗拉强度,避免产生贯穿裂缝。根据现场温度实测,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较好地防止了尚处在强度发展阶段的混凝土表面产生干缩裂缝。

篇10

【关键词】地下室;渗漏现象;建筑工程;防水措施

一、地下室常见的渗漏部位

一些特殊部位常出现渗漏问题,降水较多的雨季室外管道堵塞或路面排水不畅时出现。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部位是渗漏问题多发的部位:

(1)外墙的墙根部位;(2)在地下室变形缝两侧的墙体部位;(3)穿越地下室外墙的下水管道;(4)穿越地下室外墙的暖气管道;(5)散水与外墙的交接处;(6)砌筑不密实的个别墙面。

二、地下室渗漏现象的产生原因

地下室渗水原因有很多,从近年来工程地下室施工情况和上述渗水部位来看,渗水原因存在以下几种因素:

1、没有充分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

在建筑项目拟建场地的地质和水文调查方面。没有对拟建建筑项目场地的地下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且对场地的最低地下水位和最高地下水位的标高缺乏清楚的认识,也没有对场地的地下水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地分析了解。在建筑施工前没有对拟建项目场地的地质构造进行勘测和分析清楚,没有细致地掌握建筑项目施工场地附近地下水的深度、流速、流向、季节变化和附近含水层的地质构造,没有对周围湖泊、河流以及小溪、水沟之类的自然水体分布进行勘察和调查,没有认真地对场地所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且对于原有地下水的侵蚀程度、地下水的水质、地下水的酸碱度以及地下水可能对地下工程带来的影响进行事前的分析与实验。

2、设计方面的原因

在建筑工程中变形缝的设计不合理,没有严格根据要求合理地留设变形缝。按照规范要求,钢筋混泥土结构板墙的最大变形缝留设必须保持在20~45m之间,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很多设计都将变形缝的范围放大,有的建筑设计甚至没有预留出后浇带,也没有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弥补,这样虽然能够给施工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留下了地下室渗漏的大隐患,可谓因小失大。

配套设计不合理。正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有效的建筑设计配筋,大大减少了设计配筋对混泥土的约束作用。这样随着施工的进行,混泥土会不断地产生干缩、应力集中以及温度变形等变化,加上缺乏约束,很容易导致混泥土裂缝的产生,从而带来了渗漏的问题。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面的原因

(1)没有对变形缝进行合理设置。以后浇缝为例,一般要经40~60d才能进行施工,如果缺乏有效的浇捣和科学基层清理会带来渗漏的隐患。再比如沉降缝,一般来说是要在主楼封顶之后才能进行施工,这样就保证了工期,如果没有得当的施工也会留下渗漏问题。其次,没有得当的处理水平施工缝而带来的渗漏隐患。根据目前普遍的施工惯例,在底板施工时要保证外墙板施工的高度在30~50厘米之间,进而加设一道止水片,底板施工所采用的混泥土多是商品混泥土,进行外墙板混泥土的一次振捣密衬都比较差,因而对水平施工缝没有进行适当的处理也是很容易造成渗漏现象的。

(2)没有对外墙混泥土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和管理,造成外墙开裂从而导致了深水和漏水现象。外墙混泥土开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缺乏适当的养护与管理是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外墙混泥土承受到外界荷载导致开裂之外,还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导致冷缩,因为失水变化而导致干缩等现象,温度变化和失水变化也是导致混泥土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养护不当则是造成外墙混泥土冷缩开裂和失水干缩的主要原因。

(3)没有进行有效的混泥土振捣施工而引起的渗漏,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项目施工。在实际的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不认真不负责的施工操作,没有切实做到混泥土振捣密实而使混泥土出现了蜂窝。此外,在实际的防水混泥土比配中没严格按照要求的比例来进行,导致配置不准确,增大了混泥土的水灰比从而加大了混泥土的收缩,进而引起了渗漏。

(4)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材料选择方面的原因。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除了温度变形和失水变形以及外界的荷载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材料质量和性能的影响。材料选择方面导致地下室漏水渗水的主要表现有:材料质量性能差,例如一些地下室仍采用以往热沥青纸胎防水卷材,但是这种材料抗击性能弱、质地比较脆、吸水率高、低温柔性比较差,没有起到实际的防水作用,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渗漏。其次,没有科学的选择变形缝的使用材料也是导致地下室渗水漏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穿墙管道密封材料选择不当,没有选择变形能力强的材料,例如沥青麻丝材料,很容易因为填嵌不密实,加上该材料的防水性能不是很好,很容易出现漏水情况。

三、地下室渗漏现象的防治措施

1、充分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期准备

要对拟建项目的场地地质水文等情况进行勘测和分析,对场地附近的湖泊、河流等自然水体的水位、流速以及流向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事先的掌握。此外也要对工程场地的地下结构探测与防水现状的分析方面。通过对各方面有关场地的自然或者人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测、分析和总结,得出相关数据,并且对其余地下室渗水漏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可行性报告,为项目施工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提高可靠的依据。因此,在施工前,要对湖里县后场地的气候环境、土质特征、地下水特征以及附近的自然水体等情况有深刻的分析和认识。

2、完善施工项目的施工设计

为防止因设计方面而产生的地下室漏水渗水等问题,要切实改革和完善施工项目的施工设计。首先要合理地预设变形缝。而且变形缝的留设不能盲目,而是要严格根据规范的要求留设30mm以上的一道伸缩缝,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适当的设置。其次要合理地进行设计配筋,切实增加分布配筋,从而提高抗裂性。因此,在设计中也必须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适当地留设变形缝,合理地增加分布配筋,切实防止地下室出现渗水漏水的现象出现。

3、加强地下室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1)重视混凝土浇捣的旁站监理。采取主动控制、动态管理与旁站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按经过计算后确定的方案进行混凝土浇捣。避免产生冷缝所造成的渗水通道。防水混凝土是靠提高混凝土自身的密实性来达到其防水目的的,因此它的浇筑质量是保证防水混凝土防水质量的关键,务必做好。

(2)监控施工机具的选用和操作。为保证防水混凝土的密实度。浇筑时必须重视混凝土的振捣环节。应使用机器振捣,保证一个浇筑头(面)有一个振捣器,严格按混凝土由后往前浇,而振捣则由前往后振的顺序旅工作业,防止漏振、欠振,以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

(3)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防水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对其抗渗性能影响极大,特别是早期湿润养护更为重要。因为防水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多,产生的收缩大,如果养护不良或时间不够,则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而导致抗渗能力减低,且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强度发展较慢,其养护时间要比普通混凝土长。因此,在常温下,混凝土初凝以后,就应浇水养护,并使其表面保持湿润状态,其持续时间不少于14昼夜。

四、结束语

总之,对地下室渗漏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从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等方面采取各种防范措施。要考虑周到,工作要做细,这些问题最终可以彻底杜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