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世界经济格局的主体是发达国家,是强国和大国,而发展中国家则发生了分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少数几个发展中大国成了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只是这个格局中的附庸部分。看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式又是怎样的呢?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科技革命的挑战和全球化的外部影响及内部政治经济问题的困扰,发展经济可谓是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条件。关键得看如何处理。发展中国家发展近代化起步一般较晚并且都不是内发型,经验不足同时又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更加危险。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以下四种趋势:1、边缘化趋势。2、外切化趋势。3、分裂化趋势。4、从属化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新的对策以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依靠发达国家并非长久之计,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并不可靠。既然原有的发展基础被削弱了,那么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利用新的条件,加入全球化而不趋同于别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谋求发展、富强。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现已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是决策者如何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在带来经济和社会进步等机会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发展中国家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全球经济接轨未必就能改善经济状况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应该认识到,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而引起的,他们是全球化程度最深同时也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者。发展中国家只是处于全球化的非核心部分或全球化之外。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自己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不能按照全球市场或国际多边体制设定的目标处理自己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第二,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从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二战后,凡是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都基于本国国情制定了不同于常规的发展政策。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有真正选择和抵制一面倒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对内:1、正确处理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的关系。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在积极推进外向发展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趋利避害。必须把外向发展与内向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放开国内市场;必须根据本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2、在经济体制上,正确处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国有经济和私人经济的相互关系。3、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时,要根据本国国情,正确处理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国民经济中重大比例关系。4、在经济改革调整的同时,必须相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指:(1)要有一个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的政治环境:(2)要有一个廉洁、公正、有效率的政府机构;(3)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制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治改革的当务之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健全的公务员制度,完备的法律制度,正常的遴选制度,广泛的群众参与制度和对政府权力机构与干部的有效监督制度。
对外: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争取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国内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加强,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虽然现在发展中国家已发生了变化,团结的基础已不如以前。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消除相互之间的歧见和分争,尽力加强相互之间经济政治合作;应加强“七十七国集团”和“不结盟国家组织”等协调机构在国际上的作用;应争取务实的做法,积极发展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最后,应该在不放弃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标之下,首先就南北之间的一些紧迫问题进行谈判,力争取得发达国家更大让步。
篇2
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油价高企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各研究机构纷纷调低了预期经济增长指标。200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2007年7月时的5.2%下调到4.1%,下调了1.1个百分点;对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均下调至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0%。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风险加大,但不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全球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2.美国次贷危机及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攀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从2004年6月开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006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最终被提高到5.25%,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同时,因为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拖延还贷的现象显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学术界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有评论认为,美国这次经济衰退将比1991年、2001年的衰退历史更久,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第二种看法,认为对美国经济的估计不必太悲观。从长期看,美国经济结构比较稳健,目前所面临的只是一些短期的不确定因素。第三种看法,认为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拐点,全球主流经济政策正在由自由放任转向政府干预。第四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瓦解,需要重新考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使命。第五种看法,认为短期内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利率政策、注入流动性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进行市场干预,这些政策会阻止次级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但中期内大量注入流动性与降息使通货膨胀风险加大,长期内将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
3.石油价格波动及走势分析
关于原油价格高企,油价已不单纯是石油供需关系的反映,而是世界地缘政治、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衍生物。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美国原油库存的变化;(2)石油产量的变化及产油国政局的影响;(3)石油市场的投机活动;(4)全球通胀与美元贬值;(5)对经济增长的预期;(6)经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导致对原油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等等。石油价的确定,既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受金融投资影响,还受预期影响。研究显示,石油市场是一个信息无效市场。这意味着,石油价格并非随机游走的。目前,金融投资是决定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于油价走势,,持续6年的弱美元局面可能于年内改变,相应地,高油价、高金价状况也会改变,国际大宗资源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不会延续太久。这是因为尽管弱美元有助于提高其国家资产负债的质量,但从战略上说,强美元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弱美元政策,一是降低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二是使俄罗斯获益;三是激化了美、欧矛盾。投机与欧佩克(OPEC)理念的转变是此轮油价上升的主要动因,但全球经济减速短期内将不支持油价大幅攀升。油价走势在短期内不排除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但需求面不支持油价上涨;中期看,新兴市场经济对石油需求的稳定增长与OPEC理念的转变,使油价仍然维持在高位;长期看,油价走势将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开发进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出口减少,经济增长下降。有关分析认为,外部环境“趋冷”,使中国内部经济自动“降温”。如果宏观调控过度紧缩,容易形成“超调”。(2)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很小。中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取向。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一再压缩。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减速的程度。根据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因此,2008年要警惕出口增速下滑,但一些行业的生产性投资依然过快增长而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
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求资源的紧张甚至限制,主要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其中不排除某些国家有压制中国的战略思维。在获取世界重要资源方面,中国今后还会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此外,出于长期的战略考虑,中国也应审时度势,更加理性地分析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克服急功近利的情绪与做法,避免当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不成反而形成被动局面的事情再次发生。实际上,中国不必过分沉重地背上资源的包袱,毕竟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是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基调。同时,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寻求海外资源应当更加理性化、策略化,多采用民间资本包括海外华商资本的形式,实现资源主体的多元化。
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全球经济减速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在美元有序调整与美国经济减速的环境下,外部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强大;发达国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加强;高油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金融市场激烈动荡对资本市场的心理冲击加大;国际社会炒作中印充当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有可能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达国家对基金的投资限制有可能放松,为“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
篇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经济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实。中国更是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治疗世界经济“亚健康”
日前举行的第三届20国集团(G20)智库论坛上,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给世界经济做了次“体检”。他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亚健康”状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衰减导致“心率过缓”,投资和消费乏力导致“供血不足”,不少国家还存在“高成本、高福利、高税收”的“三高”问题。概括起来,世界经济缺乏活力,体力恢复迟缓。
如何改善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与会专家认为,开放是一剂良药。
“开放经济对于全球增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如此评价开放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是开放经济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王文说:“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程度上源于和受益于开放经济。”开放,解决了长期以来限制中国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约束;也是开放,让中国全方位融入世界并逐渐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
开放,令中国受益,对世界亦然。据世界银行研究估算,2015年前,即便不考虑任何额外竞争所必然带来的额外生产力,贸易自由化每年也会给全世界带来近3000亿美元的利益。此外,极端贫困的人口数量也会有所下降。
可以说,开放符合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潮流。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必经之途。而对于世界经济,各方保持合作是呵护复苏、维护和平的“推进器”。
更需坚定开放步伐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大势所趋,却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此导致国际贸易总体低迷。据世贸组织统计,2012至2014年,全球贸易增速连续三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国际贸易低迷阻碍世界经济的长期活力,终将损害各方的利益。”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张军说,“G20成员都是贸易大国,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领军者,推动建设自由开放、普惠共赢的全球大市场。”
另一方面,各国货币政策方向性的差异也导致了诸多冲突性的政策问题,给全球汇率变化、资金流动、贸易与经济形势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条道路是加强彼此合作,提高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另一条道路是走向对抗、摩擦并导致现有体系的衰亡。”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欧洲项目主管安东尼诺・维拉弗兰卡说。
越是面临逆风,越要坚定开放与合作的信念。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呼吁:“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应该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全球机遇和挑战。”
积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近年来,中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贸易层面,推进自贸区建设与拓展双边、区域、多边自贸安排并举。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此后陆续建立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6月,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相继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仍在谈判中。
投资层面,“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2014年,中国大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第一大接收方;同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建立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既深化了中国对外开放,也为区域贸易和投资的扩大拓展了新空间。
篇4
“作为贸促会综合性的服务手段,出口促进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部长林舜杰在近日举行的贸促会新闻会上表示,中国贸促会发挥国际资源优势和贸易促进专业经验,在全国贸促系统内广泛收集、筛选出口促进服务项目信息,编制了《2016年中国贸促会出口促进路线图》(下称《路线图》)。此举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促进中国外贸创新发展,遏制出口下滑势头,提高出口促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出口模式,为企业提供专业项目
《路线图》按照欧美传统市场、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重点出口市场划分章节,在分析相关区域、重点国别经贸形势和出口机遇的基础上,整合全国贸促系统出口促进服务项目信息,包括展览、经贸团组、论坛、研讨会、对接洽谈、商贸平台、服务平台和培训等8个活动种类,共111个项目,涉及43个出口目标国家和地区,涵盖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日用消费和文化创意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按照地理区域分类,这111个经贸活动包括美洲13个、欧洲11个、亚洲35个、非洲7个、大洋洲1个、跨地区44个;按照目标市场类别分类(不含跨地区),欧美传统市场国家3个、新兴市场国家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4个。
据了解,《路线图》是贸促会为企业、地方和行业做好出口促进服务工作的创新之举,通过深入研究出口形势、广泛搜集经贸项目、分类分级开展甄选、利用全媒体渠道进行,致力于提升相关机构落实国家经济战略的执行力,加强贸促系统出口促进工作合力,提高出口促进服务效率,放大服务功能,进而增强我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伊朗为例,随着伊朗解禁在即,大量出口机遇呈现出来,成为今年的一个重点国别。
记者在《路线图》中看到有关伊朗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出口机遇的判断,还有两个重点服务项目,一个是5月份的出访团组,一个是9月份的伊朗国际工业博会暨中国制造展览会。
通过项目的,以及市场的分析数据,希望对企业有所帮助。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进入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而言,这些数据和项目或许是使他们走出第一步的关键因素。
全媒体传播,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现在正处在一个全媒体时代和共享经济时代。作为贸易投资促进机构,中国贸促会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将经贸促进活动最有效地传播给企业和公众。
贸促会一改往年仅仅通过两三种信息渠道对经贸活动进行介绍的方式,而是借助此次新闻会的契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全媒体向公众出口《路线图》,旨在提升信息抵达率,增强企业对相关经贸信息服务的“获得感”。
《路线图》立足于企业,服务于企业。《路线图》的制定坚持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的原则。贸促会对这111项出口促进项目按照目标地区、目标国家、举办地点、所涉行业等内容进行汇总整理,设置检索工具,方便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查找。除经贸活动项目信息之外,依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的力量,一并了项目所涉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形势和对其出口机遇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逆境中寻新机遇,《路线图》正当时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奎重点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对外贸易状况。他表示,2016年中国外贸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全球30个主要经济体出口外贸数据均不同程度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出口降幅为2位数以上的主要经济体有10多个。但是在低迷的世界经济中,各国表现不一,中国对美国、中东欧、东北亚、东盟、印度和非洲等地的出口情况比较乐观,出口机遇较多。”刘英奎说。
他认为,在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之下,仍然有很多机遇。世界市场非常大,特点不同,有的地方是危机,而有些地方可能是机遇,甚至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发展势头非常好,机遇非常多。
“当今世界市场确实如此,发达国家市场在下滑,比如中国对欧盟出口在下降、对日本在下降,但是对非洲、中东、东南亚、南亚等地区都是上升的。”刘英奎称,俄罗斯近几年经济下滑非常厉害,但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比重却在上升,且上升幅度还比较大,达到12%。
“对于这样一些地区,机遇非常多,还需要我们去逐步挖掘,而贸易路线图恰恰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机遇。”刘英奎表示。
增速下降的同时,质量效益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却在提升。“从中我们要看到信心,贸易结构调整转型时期,是发展过程中U字型的谷底,走出这个谷底,贸易仍然很有前途。”刘英奎表示。
近几年,贸促会采取了许多创新措施,职能不断地放大,为企业服务越来越深入,效率越来越高,其中出口《路线图》就是重要举措之一。
篇5
[关键词]复苏悬念 风险因素 “二次探底”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106-04
[作者简介]王东(1955―),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金融。
一、留给2012年世界经济的悬念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用“风雨飘摇”来形容并不为过,下半年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和意料之中的变化,对正在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始终处在有“惊”有“险”的氛围中。虽然,最终2011年依然延续着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性增长,但在多种风险因素的打压下增速减缓显现端倪,不仅增长数据与早期的预测相差甚远,而且增添了更多的风险,并加大了不确定性,将世界经济能否保持金融危机后持续复苏的悬念留给了2012年。
2011年12月1日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出现了下滑迹象,2011年这一迹象更加明显,增长率由2010年的3.6%下滑至3.1%,增速减缓趋势已没有什么悬念了,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能否延续,哪怕是缓慢复苏,国际机构的预测普遍悲观。根据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11年,仅为2.8%,其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预测与联合国的预测基本一致,对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也给出了悲观预测。因此,受发达经济体经济疲弱、欧债危机深度恶化、有关国家财政紧缩措施、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缺乏协调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由强转弱等因素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在“二次探底”的边缘徘徊,从而加大了能否延续金融危机后复苏的悬念。当然,近期许多国际机构的预测还不能说是最终判断,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数据有可能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修正,但无论预测是上调还是下调,不可否认的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仅从国际机构的预测数字来判断世界经济的前景显然不够充分,需要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理性看待,警惕复苏出现反复。
从总体形势看,虽然世界经济已步入了一个复苏型增长阶段,但由于复苏态势的不稳定和风险因素的增多,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进一步显现。
首先,美国经济虽然有望进入危机后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受到内需疲软和高失业率以及债务风险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将会有所减慢,消费低迷仍将是困局,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还十分困难,债务风险上升增添了新的隐患,为此美国需要继续维持较长一段时期刺激经济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不能排除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可能。因此,即便美国经济二次衰弱可能性或许因宽松货币政策所排除,但不等于能够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一旦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失去作用,美国经济将难免再度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也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其次,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有效缓解和救助机制不能确切落实的情况下,欧盟的经济复苏最有可能出现反复或剧烈波动,财政和债务状况的恶化将在较长时期干扰着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甚至不能排除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由此可见,债务危机仍将是欧元区切肤之痛,受其影响欧洲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最为突出,甚至有可能将整个发达经济体拖下水。
其三,日本经济虽然在前一段时期逐渐摆脱了长达近20年之久的衰退困境,但2011年发生的严重地震和海啸及其后的核泄漏危机,又将其带入了一个既要恢复经济又要进行灾后重建的艰难时期。再加上受日元不断升值和其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频繁更迭等负面因素影响,日本经济增速自然会受到一定制约。因而,日本经济要彻底从近20年的停滞和地震的阴霾中摆脱出来绝非易事,未来日本经济出现反复可能性也存在,其中也不排除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
其四,尽管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大大好于发达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但是,2011年以来全球范围不断升温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严重阻碍着新兴经济体的进一步复苏,此外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殃及新兴经济体。因此,2012年新兴经济体能否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继续保持经济的强势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显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的强或弱,在很大程度上为2012年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又一层面的悬念。
其五,随着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措施力度的增强,以及西方货币新一轮的轮番贬值,发达经济体将其风险向全球转嫁使新兴经济体承受的压力必将增大,同时全球性通胀压力有可能升温,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商品价格轮番上涨的“综合症”,虽然有受到全球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在全球范围形成了事实上的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尽管受欧美债务危机深化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堪忧影响,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商品价格在前期的高点上一度大幅下行,但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和跳水并未减缓全球通胀预期压力,市场上流动性充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球性通胀形势也没有改观。全球性通胀压力的有增无减,一方面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脆弱复苏的环境下,通胀预期风险使许多国家经济政策转向扼制通胀,导致其经济增速减慢,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也随之放缓。
从上述基本面看,2011年世界经济笼罩在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欧洲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颓势是否能够扭转?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答案仍存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风险依然主要体现在: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经济下行的风险始终没有排除,一有风吹草动便会“风生水起”。特别是欧洲、美国以及日本不仅经济复苏乏力,而且均处在高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台高筑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态,这种财政不断恶化和高负债以及高失业率的复苏,必然导致发达经济体向外释放风险,从而使世界经济风险大增。事实也是如此,近期发达经济体经济不仅仍无改善迹象,而且衰退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恐怕只能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无奈选择继续实行货币刺激政策,且不论这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推动作用是否有效,但无疑会在全球范围催生新的资产泡沫,带来新的资产和通胀风险,使世界经济复苏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因此,主要发达经济体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正在加大,成为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走向和复苏的关键因素,如果发达经济体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债务风险和修复经济,并有可能拖累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成为现实恐怕也在“情理之中”,这也就是留给2012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悬念的主要因素。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需要警惕发达经济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外溢,同时还需要防范输入性和内在通胀的上升,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的下滑。由此,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不仅难以乐观,甚至二次探底之虞则有可能进一步加深,导致全球悲观情绪弥漫。与此同时,伴随着欧债危机有可能进一步扩散和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以及发达经济体普遍经济形势前景的不妙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减慢与通胀预期压力的增大,世界经济又一次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局面。
二、2012年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
2011年在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至今这些风险仍未消除,留给了2012年。
概括当前世界经济的风险因素,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和市场信心的缺失,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风生水起”。201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之忧弥漫全球,在极度恐慌的氛围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先是全球股市的恐慌性下挫和大宗商品价格不明方向的上窜下跳,尔后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虽有技术性修复和企稳,但投资者对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并未消除。在经济二次探底氛围的烘托下,不能排除国际金融市场仍然酝酿着新一轮的动荡,2012年的国际金融市场不会风平浪静,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可能再次遭受冲击,全球股市则首当其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同样难以避免,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声鹤唳也会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此外,虽然世界经济已步入复苏的轨道,但毕竟增速严重下滑趋势已显现端倪,2012年世界经济再度反复和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2.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严重下行,导致世界经济走向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从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发达经济体2012年的经济走势看,各界的基本判断是,当前主要风险和不确定性来自发达经济体,其增速的下行将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停滞的主要危险,同时使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正常发展受到拖累,使2012年世界经济的增速减退。
3. 债务危机威胁着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安全,欧债危机远未结束导致发达经济体国家人人自危。2011年欧债危机的深度恶化导致欧洲许多债务高危国在经济、金融、政治和社会各领域危机四伏,甚至涉及到欧元的存续。欧债危机未了,美国信用风险又随后爆出。2012年美债危机是否会如同欧债危机一样进一步深化,虽然目前还不能下此结论,但可以断定的是美债危机还会不断发酵,只是何时“发作”并不清晰。同样,面临债务高风险的英国和日本等国也是岌岌可危,危机随时以可能相继爆发,目前只是被欧债和美债危机所掩盖,遮挡了各界关注的视线。一旦英国或日本的债务风险进一步升级,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有可能全面爆发,并有可能导致发达经济体陷入一场以债务问题为形式的金融危机。当前,欧债危机与美国等发达国的信用风险交织在一起,不仅严重阻碍着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也干扰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将有超过7.6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世界各国都将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压力,其中日本和美国到期的债务最多,分别为3万亿美元和2.8万亿美元,其他发达经济国家包括欧元区国家到期债务数额也十分惊人,因此发达经济体面临的还债压力也最大。
4. 全球宽松货币政策集体“亮相”,其影响难于预料。2011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面对经济复苏与通胀矛盾,全球各大央行不得已纷纷选择了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世界各国将刺激经济放在了首要位置,防范通胀似乎并非当务之急,其后续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目前还难于预料。有人担心,全球范围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导向,将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与通胀矛盾进一步加剧。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走高和通胀压力增大,必将使已然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大伤元气。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实施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有可能会引发又一轮的货币竞争性贬值,从而使各有关国家的货币摩擦升温,逐渐演变成一场新的货币战和汇率战,演绎出新一轮贸易战,导致世界贸易发展受阻,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
三、2012年的期待与机遇
尽管发达经济体增速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大方向已然确立,这使得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面临着较好的国际环境和最佳机遇。一方面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范围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并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将进一步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在世界经济艰虞之际,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不仅对多边贸易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严重危害和影响着全球贸易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将长时间处在一种不均衡发展状态,使得各国间经济和贸易关系的争端将不断增多。特别是由于美国长期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在短期内不仅难以改变这一状况,甚至贸易逆差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对此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会进一步上升,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矛盾和摩擦将有可能激化,并有可能导致相互间爆发“贸易战”。二是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不断上升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得不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应对通胀的上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显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前景仍将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一是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千差万别和复苏不平衡,其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依然保持着强势复苏;美国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不振的情况下,经济前景则更加不确定;而欧洲多国债务危机使其陷入了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二是经济复苏形势的差别导致各国政策上的不一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段时期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合作与政策协调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道扬镳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三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因此世界经济走向处在一个不确定性时期,复苏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没有改变。尽管,近一段时期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收紧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出现了放缓趋势,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改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今天,一方面为中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同时,世界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中国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R].2011年9月20日.
[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2011年12月1日.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世界经济危矣[N].奥地利《新闻报》网,2011年12月27日.
2012: Suspense and Risks of the World Economy
Wangdong
(Inustituti of World Economics & Poli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篇6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 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2.1 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
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规则等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将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的外贸从业情况,挖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贸知识,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应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外贸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经济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语的讲授。可以实行外语板书、母语授课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也不会使一部分学生因为外语障碍而失去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讲授更直观更生动。
采用上机操作教学,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针对不同情景制作各种复杂的业务单证,包括提单、装箱单、发票、保险单、汇票、报关单等。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各种单证,可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更清晰的直观认识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学研究,2005.28(5):449-451.
[2]张汉林.国际贸易[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篇7
很高兴参加第九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与在座的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见面。本次论坛以“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为主旨,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各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面向未来,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比较低。实现国家现代化,使全体人民过上富足生活,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十几年,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工业化基本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现代教育体系、卫生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从根本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已经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进一步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关键靠改革开放。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中国的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需要我们用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突破,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我们将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审视自己,在国际形势变化中把握机遇,在内外经济互动中推进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多边双边经贸合作,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我们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已经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要继续立足国内需求开拓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实力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我们将把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同时,加快解决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环境质量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更加有效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将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现在和将来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对外交往中,我们秉持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的理念,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在增加。美国次贷危机还在发展,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此,各国应携起手来,积极应对,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态势。同时,经济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农业、环保、中西部地区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等薄弱环节,努力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投资结构,抑制不合理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同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应当看到,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国内市场广阔,回旋余地大。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形势长期保持下去。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创新求实,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蕴涵着新的发展机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成为中外有识之士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参加本届论坛的各位来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中国的发展贡献智慧。
篇8
摘要:面临新经济环境的挑战,我们要分析、明确并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努力进行管理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全球化 网络 管理
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 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合作,战略伙伴间优势得到互补或互相加强,劣势得到弥补以创造组合的竞争优势。据报道,IBM 公司在1992 年就已与美国和海外的各类公司结成了400 多项战略联盟协议。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小天鹅等一批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成功企业已经开始构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联盟体系。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一种“双赢”游戏,战略联盟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战略联盟的形式也在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将他们的伙伴关系发展成为“超级联盟”。
二、网络经济的挑战
网络经济的出现将促使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崭新而强大的功能所决定的,尤其在互联网和经济联姻之后,其强大的功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拓展,应用的领域日益广泛。
1、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
2、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
3、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
4、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惟一基础。
5、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由单一的商品经营拓展到了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向。当今的企业权属商品市场已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交融意味着“规模制胜”的财富分配规则面临着失效的可能。
三、企业管理策略分析
在用户主导和技术制胜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规模导向的企业已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深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响应能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以提高竞争能力:
1、 优化组织设计,提高反应速度。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的设计原则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一,组织设计的基础应由传统的物质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第二,组织设计的目标由传统的效率性转向适应性;第三,组织能力强化的重点应由资产的竞争性转向员工和企业的学习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的简化调整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来提高其反应能力,并建立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即实时企业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组织形式。
2、 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变幻的条件下,企业首先需要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产品之间、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系统的供应链管理范畴,以明确各种要素在相关界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取得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3、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4、 加强客户管理,提升顾客满意度。随着现代生产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态势的转变,企业应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即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
篇9
1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综述
1.150年代的进口替代内向型战略
这一时期,韩国的贸易基本上是对美国的双边贸易,主要实行的是以高关税壁垒和严格的进口限额而实现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策略。该策略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保护性色彩。这样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内向型的进口替代策略虽然使得国内一些企业获得了保护,但这些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严重依赖外国企业,国内购买力低下,出口不振最终导致进口大量增加,赤字扩大。因此,进口替代内向型的经济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造成了很多经济问题。为了改善当时的经济状况,60年代初特别是朴正熙军人政府上台始,韩国经济政策经历了进口替代内向型经济到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政策的转变。
1.260年代至今的出口导向外向型政策
1.2.1朴正熙时期的贸易政策(1961~1979年):出口增长第一的理念朴正熙时期,制订了四个五年计划。针对韩国60年代初的经济现状,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方针。以下根据韩国加入关贸总协定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①1961~1967年入关前的贸易政策。这一时期主要是韩国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阶段,韩国正式确立了“贸易立国”、“经济增长第一”、“输出立国”的策略,其实质就是发展“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策略。②1967年入关至1979年的贸易政策。入关之前,韩国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致力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关之后,在坚持贸易立国的基础上,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关于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策略,也预示着韩国要经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1.2.2全斗焕时期的贸易政策(1980~1988年):大力改善出口结构由于韩国一味的追求出口高增长,经济的发展已经趋于畸形。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资本、技术、原材料及中间产品严重依赖国外;侧重于发展出口加工区、重化工业导致国内经济比例失调,国内市场萎缩等等。政局的不稳、经济的恶化是的韩国急于寻求经济发展的转机。全斗焕总统时期,注重改善出口结构,不再一味追求出口贸易额的单一增长,逐步转变为以民间为主导、鼓励市场竞争机制,力争实现经济的稳定化、效率化和开放化。这一时期,逐步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这一阶段,出口贸易额继续增长,1981年出口贸易额为212.5亿美元,进口为261.3亿美元;而到了1986年出口贸易增长到了347.1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315.8亿,并首次实现了贸易顺差。
1.2.3卢泰愚时期及以后的贸易政策(1989年至今):政府主导性相对弱化90年代初,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惨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本利率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存在,韩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下滑。表现在贸易上是连续出现贸易黑字。为改变这种状况,韩国主要是继续强调出口贸易,但是重点转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口自由化范围,改善国际收支。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商品逐步由资本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品。2008年韩国出口额达422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6%,进口为4533亿美元,是世界第11大贸易国。
2韩国贸易政策演变特点及原因探析
综上所述,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概括为进口替代时期,出口增长立国时期,进口自由化时期和出口创汇时期四个阶段。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国家制定并实施贸易政策的目的是能够极大的获得贸易利,增加本国经济福利,改善贸易收支。事实证明,韩国在各个阶段所实行的贸易政策效果是明显的,在一定时期是有效的。韩国每一阶段贸易政策的演变的背后都隐藏着理论的和现实的根据和原由。
2.1出口立国阶段———出口贸易额增长
朴正熙总统上任之后,韩国确定了出口导向经济模式。50年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对国内劳动密集型进口市场是开放的,并且这一时期美国采取的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的政策。韩国主要利用西方国家不断转移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增强的机遇,主动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说“,汉江奇迹”的成功与美国这一时期倡导的贸易秩序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此时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部分出口到美国市场。因此,特定的国际经济关系和韩国适时抓住机遇造就了韩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的成功。另外,在出口导向发展初期,韩国经济基础薄弱,进口仍然受到严格限制。
2.2出口富国阶段———出口导向工业化
70年代以后,美、日等发达国家处于黄金发展阶段末期。此时,日本处于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时期,欧盟自由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得到发展,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引资政策给韩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输出构成压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出口加工工业,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往美国,而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市场规模有限,韩国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轻工业产品出口规模增长潜力减弱。韩国单纯依靠出口的增长模式受到了极大地制约,表现在韩国在90年代初期,国际贸易收支严重恶化,贸易赤字加大。因此,单纯依靠出口增长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了。
2.3出口强国阶段———政府主导弱化阶段
篇10
第三轮量化宽松为时不远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央行掌门人,伯南克每一次发言都会被市场解读为美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而一向口风甚严的伯南克却频频暗示或将推出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继3月26日公开表示,如要创造足够就业机会、进一步缓和失业问题,可能得要生产连同消费者与企业需求更迅速地扩张,这个过程可由持续性的宽松政策支撑,3月27日,伯南克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再次强调,现在宣称复苏取得胜利为时过早,基于当前美国经济形势,美联储不排除任何进一步支持经济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认为,伯南克的一系列言论被市场解读为第三轮量化宽松可能为时不远了。
3月份美国经济数据则对是否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更为关键。
从伯南克的理论逻辑判断,推出QE3的预期大幅增加。在政策动向上,美联储将低利率时间延长到2014年,美国国债继续承压并第二次提高国债上限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宽松的货币来支持;再加上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调低,使得总体上美国对自己经济信心下降。此外,欧债危机难以化解,因此,美国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量化宽松。
开动印钞机输出通胀
对于美国或将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美国须担负起更多责任,不仅要考虑其经济自身的需要,还应考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他表示,美联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央银行,它和其他许多银行不一样,因为美联储他们是创造了美元,而美元是世界上的储备货币,在世界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美国的量化宽松势必会使资金流向其他新兴经济体,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控制通胀难度加大。
事实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美元是当今世界的核心货币,但是发行权却掌握在美国手中,美联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无限制发行美元。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加大马力开动印钞机,连续推出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将过多的美元输出到全世界,将美元贬值的压力不断转嫁给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量化宽松在引起美元贬值的同时,还会引起人民币持续升值,进而对中国的就业、出口等将产生更多不利影响。此外,还将会进一步推高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进而对中国造成输入型通胀压力。实际上,2009年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就导致黄金价格屡创新高,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超过20%。
中国需要防止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热钱涌入和通胀压力。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流动性而言,其推出一定会持续地推高全球资产价格。
变相逃债转嫁危机
为什么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时,美国却没有发生欧洲那样严重的债务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一直采取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变相违约”方式,从而转嫁了美国债务危机风险。采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变相违约,早已是美国减债减赤转嫁风险的隐蔽做法。而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最终和最大的风险也正在于此。
事实上,对于借债成瘾的美国来说,量化宽松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货币贬值和输出通胀化解债务,处理美国的经济负债,也就是先将“私人债务国家化”,然后将“国家债务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