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的创新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技术的创新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技术的创新特征

篇1

【关键词】资本结构 资产结构 中小企业

一、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活动的结果,反映了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它不仅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和整体价值,而且直接影响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主体对企业的控制权,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而资产结构是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反映了资金存在状态的比例关系,其是否合理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我国学者近几年分别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中张兆国等(2007)分别以2000~2004年沪深两市A股类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数为44.55%,民营上市公司为47.89%,并得出民营上市公司业绩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结论。李盛林(2007)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5年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平均比率为84.06%,并认为债权结构失衡、流动负债过多、财务风险过大。都云霞和刘亚勇(2008)实证分析了2002~2004年四川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其中2004年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48.14%,流动负债率平均值为89.17%,认为样本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流动负债比率过高。李婷(2008)对我国2004~2006年上市公司资产结构进行了分行业研究,其中信息技术行业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平均比率为42.23%,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平均比率为48.37%,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平均比率为1.28%,认为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比重过低,投入过少。汤亚莉和刘桂宏(2007)分析了2003~2004年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其中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平均比率为66.74%,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平均比率为2.23%,认为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技术资产规模过小、资产的技术含量太低。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比例偏小,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比例过小,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不尽合理。十年磨一剑、破茧而出的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作详细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分别于2009年10月30日、12月25日、2010年1月8日、1月20日在创业板上市的前4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其2008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的特征进行分析,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样本选取:

1.本文以被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因此剔除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5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5、300006、300015、300022、300027)。根据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均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

2.省略info.省略)所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会计信息,并经过手工整理得来,数据分析处理通过SPSS16.0软件完成。

(二)变量度量

1.资本结构度量

鉴于创业板公司流动负债比重较大,本文采用广义的资本结构观念,既考虑长期资本又考虑短期资本,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度量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负债除以总资产)。考虑到债务资本内部的结构,本文将资产负债率进一步细化为流动负债率(计算公式为流动负债除以总负债)、非流动负债率(计算公式为非流动负债除以总负债)、商业信用比率(计算公式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之和除以总负债)和银行信用比率(计算公式为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之和除以总负债)。其中,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相比,由于流动负债偿还期限短、风险大,因此对企业的约束力较大。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相比,由于商业信用是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产生、不需支付利息、债权人分散、金额小,而银行信用需要经过严格审批、有系列保护条款并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处于卖方市场,因此商业信用对于企业的约束力小于银行信用。

2.资产结构度量

本文选用流动资产比率(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除以总资产)、固定资产比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除以总资产)和无形资产比率(计算公式为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再加上开发支出之和除以总资产)作为资产结构度量指标。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增长动力,但无形资产包含的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不属于高科技,不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中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资本化但尚未开发完成的部分――开发支出代表着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技术,代表着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文中无形资产价值的计算扣除了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考虑了开发支出。

三、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表1是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我们从两方面分析:

(一)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资本结构方面,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44%,最小值只有7.85%,样本企业负债率较低。从债务期限看,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高达93.05%,非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只有6.95%,其中有18家企业没有非流动负债,有33家企业没有长期借款。从债务来源看,商业信用比率平均值为48.10%,银行信用比率平均值为27.21%。商业信用主要由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构成,只有15家企业有应付票据,银行信用主要由短期借款构成。由此可见,样本企业流动负债比率过高,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商业信用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由于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规模、质量及银行成本等原因,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长期信任合作关系尚未建立,无法通过“关系型”方式获取借款,转而只能依赖商业信贷,而商业信贷也主要是民间的,更具有约束力、更能促进资金融通的商业汇票却很少使用,这也部分印证了Cosh和Hughes(张杰、尚长风,2006)提出的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先“自己”钱(私人储蓄、企业未分配利润),然后短期借贷(亲人、朋友、银行),再长期借贷。从中也反映出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比率的平均值为62.56%,样本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落后和企业征信体系缺位造成外部债权市场融资的缺乏,而不同于主板上市公司由于新股发行是稀缺资源、不担心价高没人买因而偏好股权融资。同时,债务融资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实现控制权的有序转移,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因此样本企业的控制权绝大部分掌握在股东手中,尤其是上市后,可能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资产结构特征分析

资产结构方面,固定资产比率较低,平均值为17.01%,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平均值为70.15%,这与高新技术企业以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的特征一致,它们主要通过产品差异获取利润,不同于以规模经济、扩大产能、低成本优势获取利润的制造业。样本企业的无形资产比率平均值仅为2.15%,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研发费用在2007年之前全部费用化,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在尚未开发成功之前计入开发支出。但从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和占营业收入的比率看,样本企业(代码300014的企业近3年的研发投入的数据缺省,剔除)2006年~2008年研发投入平均值分别为5 280 854.6元、8 694 978.02元、10 881 571.11元,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率分别为6.17%、6.04%、5.68%,呈逐年减少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到企业销售额的5%~15%,在欧洲,这一数字更是高达8%~25%(绎明宇,2001),相比之下,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还需增加。

四、结论及展望

本文以创业板前4批上市的43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008年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特征。研究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优势,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可供抵押资产的规模小等原因使得银企双方没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资金主要来源于内源融资和以民间商业信用、短期借款为主的外源融资,由于资金不足及其期限短,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比重偏小、研发投入不高。通过上市,这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不仅可以获得长期资金,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现状会有明显改善,信任合作关系就容易建立起来。通过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对控制权的分享,公司治理结构将更加合理。同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还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低效投资,加强研发投入,以无形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高科技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兆国,何威风,梁志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7(12):149~150.

[2]李盛林.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J].财会通讯,2009(5):33~34.

[3]都云霞,刘亚勇.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08(2):79~81.

[4]李婷.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业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3~24.

篇2

数字出版物是指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全新出版成果,是数字媒介时代的产物,其借助技术手段将信息转变为数字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传递,其语言形式不仅包含静态的图形和图像,更包括动态的视觉影像、听觉内容以及其他感知内容。

数字媒介时代的媒介新特征

根据媒介的构成形式,数字媒介包括多媒介、移动媒介、互联网媒介和超媒介,多媒介是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特征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介,使用的媒体内容包括文字、静态图形、动态影像、声音等;移动媒介是相对固定媒介而言的,是指能够借助广播技术、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技术在移动过程中传播多媒介内容的信息媒介,主要包括移动电视、手机等;互联网媒介是借助国际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等为传播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媒介;超媒介是超文本和多媒介在信息浏览环境下产生的跨媒介平台,它通过超链接将平面媒体、电波媒体、网络媒体整合形成一个整体。

根据媒介的传播特点,数字媒介分为“点对点传播”的对话式媒介、“点对面传播”的独白式媒介和“交互式传播”的网络媒介3种。信息传播经过了人际传播、文献传播、人机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过程,从一对一、一对多,到了既有按需定制、点播,又有互动、在线与离线等全民参与的数字媒介时代。

数字媒介时代的媒介发展具备以下特征:

1.媒介混合

未来数字媒介将是混合型的媒介形式,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而将是基于物联网技术范围,汇集新感知语言的全方位媒介形式,任何物质都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

2.媒介“软化”

所谓媒介“软化”,是指媒介将以应用软件和技术为主要媒介形式,在基于电脑、电视、手机等硬件基础上,以数字技术作为支撑,以微博、微电影、微动漫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媒介(软媒介)将在媒介中占更重要的地位。

3.媒介平台化

传统媒介仅仅被作为传递信息的窗口,未来数字媒介发展的典型特征是媒介不再仅仅是传播信息,而是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通过数字媒介直接交流,主动传播和主动接收成为基本信息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向交互双向传播方式转变,传播更具有精准性。

数字出版物的传播语言内容

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新形式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视频、音频、动画、游戏等作为新形式出现其中,赋予数字出版物全新的审美特征。

1.数字出版物的计算机语言

数字出版物的信息采集、设计制作、传播、演示等所有环节,无不依托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些技术内容共同构成了数字出版物的技术基础。具体的数据存储技术、图像采集编辑软硬件、视频音频的采集编辑技术、动画制作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蓝牙、无线网络等输出技术则是更加细致的数字出版物的技术,这些技术最终都以计算机语言形式展现。

2.数字出版物的艺术语言

数字出版物可以归纳为设计艺术的一个门类,其语言具备艺术语言的基本特性。数字出版物的点、线、面基本构成语言是由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色彩等形成,数字出版物的人机交互界面,既可以是平面二维空间,又可以是三维空间立体展现。

数字出版物主要通过视觉、听觉等来传递信息,它继承了传统出版物的全部视觉语言形态,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色彩依然是信息传达的主要元素,数字出版物设计所遵循的依然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版式设计原则。

数字出版物是静态图形和动态影像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出版物的视频、动画内容中,画面的景别变化、角度变化、蒙太奇效果以及镜头的长短变化,都是数字出版物艺术语言的主要组成元素。数字出版物将视觉、听觉语言作为主要支撑,将平面视觉艺术与三维、影视艺术融合到其中,形成了足以满足人们感官享受的艺术形式。

数字出版物的语言发展是由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媒介技术决定的,一个时代的技术发展水平影响着数字出版物的语言发展方向。数字媒介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等基础之上的,依靠这些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未来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数字出版物传播语言发展的新特征

1.实时与高效性

(1)数字化流程

数字技术加快了数字出版的流程,数字出版物运用数字设备采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使用数字设备和软件进行编辑处理,通过数字传输设备和数字展示设备传达给受众,整个过程全部依托高效率的数字技术得以实现,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2)信息承载量大

由于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存储技术的提升,数字出版物可承载的信息量也得到加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内容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3)在线即时传播

3G通信、互联网、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数字出版物制作和传播的时间差越来越小,使数字出版物的浏览、下载、在线体验像插上了翅膀,留给受众等待的时间越来越少。

2.非线性

数字出版物的叙事架构和形式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动态化,非线性使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混排并列,内涵与情节互动交叉,画面与界面随心变化和链接,拓宽了数字出版物形式的视野和创意。

(1)静态与动态

数字出版物的静态语言和动态语言依托数字技术完美混搭,动态内容的加强、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的交叉组合,静态的文字、图形语言可以转变为动态形式,动态影像语言也可以成为静态语言,受众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

(2)真实与虚拟

加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虚拟控制等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数字出版物的图形、图像、声音等传播语言更加丰富,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大幅提升,阅读更加方便、更加人性化。

(3)超链接

数字出版物的传播语言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整个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所获取的信息内容成网状分布,通过这个节点可以进行无限制的超链接。

3.沉浸性

(1)互动参与

参与其中、互动交流,使受众与出版物的位置角度发生了质的转变,通过数字出版物这一媒介,图形、图像、声音等传播语言成为受众与机器交流、受众与受众交流、受众与虚拟事物交流的主要元素。

(2)全方位感知

在物联网技术、新感知技术的支持下,图形、图像、声音等传播语言更多地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内容,而是将受众的触觉、味觉等要求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感知体验。在繁星满空的寂静夜晚,冷冷的风,夜来香的味道,伸手可以捉到的萤火虫,亦或拥挤的人群,杂乱的声音,围着垃圾飞的苍蝇……这些场景不再是需要亲自到现场才能体会的,而是通过数字出版物就可以体验感知到。

(3)形式与意境

简单的形式只能给人带来表面的、短暂的感受,意境是人们精神世界最想要得到的内容,数字出版物通过对图形、图像、声音等传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够给受众不同的意境感受,体味、回味使数字出版物的信息长时间保留在受众头脑中。

4.技术审美性

(1)新技术

数字出版物传播语言依托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数字出版物制作技术、存储技术、数字传输技术、数字成像展示技术等新技术内容,将新技术的特征进行了形象化的表现,所传递给受众的不仅仅是出版物信息内容,更是新技术内容,将新技术语言纳入了审美范畴。

(2)媒介新形式

新材料使物质媒介的外在形态日新月异,无论是材质、重量、尺寸都在新材料技术的机床上发生着巨大变化,不断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求创新改变。依托在计算机、手机等等平台上的非物质媒介(软媒介),从网站、博客再到微博,其界面和形式也变成了重要的信息传播语言内容,成为与数字出版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全息影像

数字影像未来发展将以全息影像为主要方向,空间和时间都不再成为限制因素,图形、图像、声音等传播语言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创造,并可以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数字媒介技术的创新和数字媒介的形式、内容的变化,将使数字出版物传播语言发生巨大的改变,读者在面对数字出版物时,已不仅仅是观看文字和欣赏图形、图像、声音,更多的是参与其中,全方位地沉浸体会,“阅读”这个传统概念的内涵将会更加充实,外延更加广阔,人们从中得到的内容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肖东发、于文:《中外出版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雷礼锡:《艺术美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中举、戴俊潭:《新编传播学教程》,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胡菊兰、张云鹏:《图像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

??汪晓春、陈路:数字媒介中图形语言的表现特征,《艺术百家》2011年第3期第233页。

??王正林:数字出版物的形式语言与信息传达,《中国出版》2010年第8期第3页。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熊桂芳(1969-),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馆员。(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编号:10B072)、湖南文理学院青年专项基金(项目编号:QNQD0921)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4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管理和传播的载体机构,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现代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图书情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1-3]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图书馆文化是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

2.学科特征

高校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高校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高校图书馆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提高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井喷式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在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特征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文献信息平台,是文献与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因此,信息时代下,为有效利用和提高图书馆的功能,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高校图书馆。

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大量文献存储在很小的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中,从而可实现大量信息查询的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查询,加快了文献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使读者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文献信息获取,并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有效的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

2.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3.网络共享化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模式只是简单的借阅图书资料,并提供借阅场所,功能单一、效率低下、死板,难以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真正作用。随着文献传播速度加快,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需求膨胀,因此,图书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使众多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便于图书的分类管理,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图书馆文献管理达到自动化共享服务,快速便捷地提供多种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文献查找服务功能。

篇4

论文摘 要:当网络界面设计从上世纪末成为平面设计领域中的新生代,这股强劲的新生势力将印制媒体设计的视觉传达原理和相应的网络技术融合为一体,由此新的交流平台应运而生了。书籍设计是平面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印制媒体设计中的代表。本文主要从新生网络界面设计的特点和表现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其与书籍设计的差异性与融合性,旨在辨清两者的特色与发展方向,寻求两者融合的新思路,希望能更有效为今后的网络界面设计与书籍设计指引方向,发挥两者设计的特色,服务于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及网络的兴起,网络界面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界面设计作为平面设计阵营中的新生代,展现出数字信息时代下崭新的艺术设计语言。当今是书籍设计与网络设计共存的时代,实体与虚拟的并存,呈现出各自设计特征与发展方向。网页界面设计中的视听要素与所展现出的设计语言的新面貌,为已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展现平台。网络界面设计除了运用印制媒体设计的构成原理与视觉要素,还具备了其特有的鲜明特征。网络界面设计的新特征展现在视觉艺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中。作为新生代的网络界面设计是对印制媒体设计的继承和发展,其与书籍设计相比有着其鲜明的特征。

一、新特征

(一)互动的距离。书籍设计呈现出一种“只读艺术”,阅读者在品读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而网络媒体艺术是一种“可读写艺术”,浏览者可在登陆后实时关注,并在相关内容上进行浏览、反馈和答复等等,实现“零距离”交流互动。设计师将设计良好的界面、网络技术开发和网络交互性进行结合,将使网页浏览者实现自由的、主动交互的选择,这些对于书籍阅读来说基本无法实现。

(二)线性与非线性。从书籍所呈现的内容文字来看,其呈现出“线性”排列,受其印制品的物理结构与相关内容空间编排的制约,这种由头到尾线性文本的编排,使读者产生单一方向的内容认知的过程。读者在筛选内容后,在阅读中是遵循一行一行的由前向后的读览方式,这就体现出“线性”阅读的特色。网络界面设计打破了传统文本排列的架构。链接实现了文本阐述、拓展、补充等若干部分的内容。读者根据需要将排列的文档一部分一部分的划分开,确定自己的阅读中心,在屏幕上将阅读空间内容重组,从而实现自主的个性化的文本阅读意义。

(三)单一媒体与多媒体。多媒体的发展成为网页界面设计的流行趋势,与书籍设计这种单向媒体相比较而言,其优势是集成图形图像、音效音乐、以及视频动画于一体,促使视觉触觉听觉等等全方位多角度多视点的传达信息,吸引观者。这种多表征的信息集合表现产生了“1+1>2”的效果。网页模拟出真实的场景这是书籍设计无法体现出的效果。这种多感设计已成为网页设计中争相展现的面貌。

(四)空间扩展。书籍版面展现出来的是平面二维空间,而网络界面往往是二维和三维的共同体。三维空间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增添了新的维度,从而满足人对空间心里真实的需要。同时,界面的层层串接使浏览者在网页内容之间循序往复的互相套接,架构出层层深度的脉络,吸引人们深入认知。

(五)即时性。信息的时效性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书籍编辑印制的时间过程往往比网络编辑的过程要缓慢。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界面的设计特点,设计人员将编辑完整的网站或网页于网络,那么即可完成。这样往往节省了书籍印制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段,从而在第一时间将鲜活准确的信息广泛的传播,网络信息的即时性特点也就体现了出来。另外在网络中互动的平台中,往往也体现出信息的时效性。例如:论坛中的相关讨论和问题的回复,都体现出此特点。

(六)广告的灵活性。作为互联网上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广告也就应运而生了。网络广告是一种结合传统的广告形式与网络应用技术的一种全新形式。网络广告与书籍广告相比而言,主要可以从沟通性、信息性和效果性几个方面加以比较。

书籍广告中,由于书的特质致使其沟通受众面有限,书中的广告信息内容往往和书籍相关,效果大多倾向静态的图文信息,这样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给人的感官刺激较单一。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一些新的广告方式,如:书签广告,随书附赠品中加入广告等,但与网络广告相比而言单一化的特征明显。反观网络广告的特质,其信息沟通模式是多样性、实时交互性流通,避免了书籍广告那种将信息灌输式的,用印象去劝诱目标受众成为消费者。同时其信息覆盖面更广泛、信息容量更大,信息综合表现效果更强。

二、差异的表现

(一)书籍封面与网站首页

就书籍封面而言,其间的图形和文字等元素编排相对固定,效果方面也是据其内容设计出静止且有内涵的风貌。而网站首页表现手法灵活度大,往往会结合动态与音效等手段来一一呈现。引入式和主题式是网站首页展现的两种主要手法。引入式往往使用动画或图形图像在首页,主要是利用少量的文字和氛围去制造出一个对网站总体的展现和引入。而主题式主要指首页上方以导航条为主,下面出现若干分类信息。此类首页以文字居多,分栏表现便于检索。由于这样的网站信息量较大,因此在查阅期间往往需要滚屏浏览。

(二)版面与界面

1、书的目录与网页导航。翻开一本书,想了解本书的内容,往往会先浏览目录。目录是本书的提纲挈领,呈现的方式主要是各章节标题与页码组成,静态的组织加入纸张的质感无不显现出书卷之气。网页中起到“目录”功能的位置是导航条。其间只强调标题而略去页码,静态与动态的紧密结合,声效与变幻色彩的加入无不展现出导航条的特色。2、版心与分栏。书籍版面中的版心一般相对比较大、内容集中在版心内部,尺幅变化相对不大,整本书的分栏比较规范统一化,如:单栏或两栏等等。留白率是指版面与空白之比,留白率的恰当使用会提升视觉效果和信息的认知度。与书籍版面相比,网页界面的版心和分栏相对更灵活,留白率更大。版面色彩之间的运用与衔接变化更丰富。3、文字与图底。网页界面不像书籍版面那样分出左右两页,并按前后注明页码。网页间链接靠的是层层的链接,编排中的文字和图形灵活多变,往往出现加底色或底图的形式。从字体角度来看,书籍设计时软件中可选用的字体种类较多,作为网络界面上显现的字体是由浏览者所使用的机器内部的字体数量决定的。一般用户所使用的电脑中的字体是随系统安装的,字体数量是很有限的。因此网络界面的字体与书籍上的字体相比而言展现出较固定化的特点。4、顺序的呈现。书籍由印制装订在一起,内容在安排上顺序感强,由前至后的段落排列引导读者的阅读。网页界面因其互动性的特点,设计的过程中在主页的超链接上可以按照不同人群需要设计出各种人性化连接界面,在设计环节中展现出脉络状的连接。

(三)形态表现

1、虚拟与实物。当今书籍设计师打破了传统六面体的造型,创新出多面体的异型开本,使书籍从外观造型上就获取了更丰富的实物面貌。网络界面二维、多维造型以数字化模拟体现,形态多变且静动结合,多变的虚拟形态吸引着浏览者的关注和探求。2、材料质感的真实性与模拟性。特种纸的选用在如今的书籍设计中被普遍使用,各种真实的纸张质感易于彰显出书籍的品质与内涵。而网络界面中质感的体验由数字化模拟表现来实现,网间质感呈现的样式与书籍质感相比更多样,实现起来更直接迅速。

三、融合

以上通过书籍设计与网络界面设计的比较,更明确地辨清两者之间的设计特征。如今两者在平面设计领域中也不断呈现出互相影响,适度融合的特征。书籍设计中适度加入互动环节已成为不少设计师的青睐。随着“电子书”、“网上书城”作为新生力量不断与线下的实体书店进行多角度的组合,“线上虚拟、线下实物”统一的内容不同的场合彼此融会贯通,共同开发拓展销售渠道。

结束语:当今时代网络界面设计与书籍设计彼此互补、互融,显示了新时代的新特征。两者设计中由静态到动态、由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由直观实体到数字虚拟。线上线下的信息平台逐步丰富着我们的交流方式、打破着我们的时空限制。设计师在逐步实验探索中不断丰富设计的表现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我深信,两者在将来一定会在丰富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上有极大的突破,从而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质量,创造出更富有人性化的生活来服务于人。同时,我深信我们的设计师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篇5

Abstract: Currently, "smart grid" study focused primaril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few persons or institutions from the "service" cut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igent research.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services science" as a theoretical basis on smart grid research re-examined. Hope that through this research and analysis for smart gri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ower, the paper can supply some reference value. The smart gri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conomy, can meet the full range of future global market and service economy oriented development.

关键词: 服务;服务科学;智能电网

Key words: service;service science;smart grid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022-030

引言

近20年,通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及应用在各行各业日益普及。然而,目前的电网是按照模拟技术设计的,适应不了数字化社会的需要;同时在新能源的开发不断发展的今天,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将“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1 智能电网及其发展

1.1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的基本思想就是期望通过一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系统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通过智能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和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同时降低能源利用的成本并保护生态环境。

美国将智能电网定义为七大特性:自愈、互动、安全、提供适应21世纪需求的电能质量、适应所有的电源种类和电能储存方式、可市场化交易、优化电网资产和提高运营效率。中国电力科学院有关专家认为,智能电网包括电网和变电站设备的高度自动化,信息和通讯系统与一次电力基础设施的高度集成;具有先进的报警和可视化技术、高度动态的实时调度、监视和控制系统;电网具有自愈能力;融合了需求侧管理技术、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应用了先进的表计计量设施等。

综合来看,智能电网实质上是以先进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和高级元器件等为基础,通过引入新的通信、自动控制和其他信息技术,创建开放的系统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整合系统数据,实现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最终达到电力网络运行更加可靠、经济、环保的根本目标。智能电网一方面通过终端传感器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高速、双向,整体性地提高电网的综合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

1.2 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 随着世界电网向智能电网的方向发展,我国已经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现已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输电领域,多项研究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配用电领域,智能化应用研究也正在积极探索。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宣布了建设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等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通过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实现多元化电源和不同特征电力用户的灵活接入和方便使用,极大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幅提升电网的服务能力,带动电力行业及其它产业的技术升级,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

目前的智能电网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的创新以及电网运营管理技术上的创新。然而,电力企业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企业,其主要目标之一应是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电力和电力服务,智能电网所做的研究和工作应朝着更有利地促进提供电力服务的方向发展。

2 从服务到服务科学

篇6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实现地质档案收集和整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也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信息高速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扭曲、信息泄露等问题,也在制约着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地质档案涉及众多机密内容,怎样在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的同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成为现在档案管理工作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地质档案管理特征

地质档案是指在地质调查研究活动中积累的科技档案,对区域地质研究、矿产勘探、地质资源研究、地质灾害防御等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档案内容包括调查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报告总结,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献依据、指示文件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地质档案也表现出了更多的新特征。

1、地质档案的数字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地质档案也在逐步实现数字化。传统纸质媒介占用存储空间大,易受环境影响,难以查找,不利于地质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而以电子媒介代替纸质媒介,能够有效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为地质档案的传递和共享提供有利条件。

2、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以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某一特定研究对象的各要素信息汇总到数据库用于使用者查阅、学习、参考和使用的技术。要实现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要在地质档案数字化的前提下,对档案信息进行汇总,建立相关专业数据库。现阶段的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利用局域网,一方面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保证率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地质档案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现在的地质档案管理观念正逐渐发生改变,管理者由注重资料的采集和整理,转变为注重资料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同时,服务内容的转变也使相应的服务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线咨询、在线查阅等服务方式也相继出现。

二、当前地质档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国内地质档案发展的时代机遇

当前世界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不断推动各个行业高速发展。其中地质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地质档案的更新和拓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数字化技术为档案整理、储存提供了便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档案资料的管理、传递、共享,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国内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地质档案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其新旧技术衔接、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与之相关残存的传统观念、管理规定等都在制约着地质档案的管理工作。

(1)档案资料互相封闭

虽然实现了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但由于传统管理办法的规定(资料仅限某部门内部浏览和使用),大量重要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此外,现在的地质档案数据库多为区域性的,相互之间少有联系,信息得不到交流,以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地质档案管理的人才参差不齐

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多为地质勘探相关专业人员,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又缺乏地质专业知识,难以对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设备的加入,对档案管理技术要求也发生重大改变,使得不少传统的管理人员对新设备的使用存在困难。

(3)地质档案管理设备落后

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相关设备资金投入不足。近十年的档案资料多以数字资料为主,但十年前的档案资料仍以纸质资料为主。纸质资料年代较久,存放条件较差,没有进行现代化处理。数字化资料存放缺乏经验,容易造成资料流失。

(4)地质档案的声像管理落后

声像档案是地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像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声像技术的进步,新型声像档案数量骤增,但相关存储设备选择、管理办法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相关声像档案归档不规范、新旧声像档案混置等现象严重。

三、新时期我国地质档案发展策略与方向

地质档案是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众多行业发展的基础,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由此,新时期我国地质档案管理工作要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观念、新办法,适应时展,完善管理体系。

1、推进地质档案的制度化管理

推进地质档案管理制度化,可以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地质档案管理的协调性、一致性。根据地质勘探单位内各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形成全面、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培训更新工作人员观念,配备专业的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增设新型设备,加强监管工作确保地质档案信息准确、内容完整。根据勘探单位实际情况、现有规定及各部门工作特点,制定更细致的工作制度。例如,文件材料与声像材料的整理、归档制度,档案的查询、使用制度。

2、加强建设网络信息化模式

构建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模式,能够促进地质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推动地质相关专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地质档案中文字、声像等多种形式的资料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将地质档案集中起来,再经过管理人员的后期汇总、整理,建立完整的地质档案数据库等措施的推行,不仅便于地质档案的整理和管理,也有利于地质知识的系统化,缩短使用者查询信息的时间,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

3、加强安全和保密工作

随着网络进入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网络信息安全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地质档案包括众多重要信息,在对重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时要做好保密工作。第一,加强地质档案管理的安全和保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不断强调地质档案的重要性。第二,必须重视基础工作的保密性。基础工作是所有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借助相关软件完全可以通过基础工作内容联系到机密档案文件。第三,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的监管。数字化时代的监管机制不仅包括人为的监管,还包括相关安全软件的监管。第四,规范档案借还程序。根据档案机密等级进行相应的安全设置,并对借阅者进行说明,确保重要档案的机密性。

4、专注于地质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地质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指借助现有的档案资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扩充和延伸现有的资料内容同时,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档案是对过去活动的记录,是前人的经验总结,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查阅,指导下一步探索活动,才能真正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所以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仅是对档案的整理、分类、归档,还需要对档案进行精细分类,深入加工,帮助使用者发现探索目标。这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耐心和细心。由此,地质勘探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档案进行审查研究和目录索引的编制,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对档案进行整理,充分发挥地质档案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5、地质档案服务的服务方式和模式的创新

创新地质档案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既能丰富和发展了档案管理工作,也能促进了地质档案的传播和有效利用。在地质档案服务过程中更新服务观念,引入新型技术,为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查询渠道,提高档案查询效率。例如,在地质档案专业网站主页专门开辟在线服务版块,方便使用者进行相关问题的咨询;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归档,便于使用者查询;在地质勘探单位设置专门的服务中心,解决使用者的实际问题。另外,一些网络安全监控软件的开发也为档案的在线查阅提供了可能。此外,通过对不同电子档案设置不同权限,对使用者的IP进行监控等方法,也有助于协调好档案的开放和保密工作。

篇7

继续改善设计功能

从现场演示中可以看出,SolidWorks 2010大幅改善了工程图绘制功能,尺寸标注的操作将更为简洁。这包括对多段文字可通过拖拽进行合并、多尺寸标注自动实现等间距布局、零件明细表和公差尺寸标注的灵活编辑等。在装配图中,新版本提供了零部件详细信息的可视化功能,重量、材质、是否外购件、价格等参数还可直接导入Excel进行输出。

3D建模工具中增加了盆腔中段平面和相切平面的草图绘制功能,简化了高复杂度模型设计。装配环境下允许进行零部件的精确镜面复制、运动干涉检查和参数化应力分析。随上一版本推出的SpeedPak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增强,该功能可在保持图形完整细节与关联性的同时降低计算机内存使用率,从而无需调用大量内存便可高效地创建和使用大型装配体及工程图。

此外,对直接导入的实体模型进行编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特性,这将大幅减少调用旧有设计时的工作量。用户界面看起来使用了Instant3D技术的标尺,直接拖拽即可修改。编辑工具将修改产生的新特征记录于特征树中,因此能轻而易举地将导入模型恢复成原始状态。

全新环保评估工具

不同于针对CAD的增强功能,在SolidWorks 2010中还将新增一个用于评估设计对环境影响的工具,这是同类软件所没有的。该工具的研发代号为“Sage”,以PE International公司的一款环境影响量化工具GaBi为基础。GaBi用于量化材料、工艺、产品和基础结构的环境性能,包含十万多种影响模式,它能从温室气体、能源、最显著的环境影响、生命周期成本和社会影响等多个不同角度评估可持续性。

“Sage”以一个仪表板的形式出现在用户界面底部。出于降低不良环境影响的考虑,设计师和工程师可在“Sage”中创建“基准”设计,然后将每个新设计与其相比较。当设计师选择不同的材料、工艺或设计方法时,仪表板上反映出的影响会随之改变。

例如,设计目标碳排放量为100吨,分析结果可能显示50%源于选材,40%源于制造工艺,10%源于报废后的处理。如果采用影响较小的材料,就可以减少碳排放量。“Sage”软件还可生成各种报告,供深入分析使用。

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3D技术;创新;应用

1.现代平面设计对三维立体空间的需求

1.1当前平面设计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们周围的平面设计或海报设计中,大部分的设计形式是以图形和文字元素向人们单方面的传递信息,是一种单一视角和静态的视觉传达方式,这种表现形式对视觉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静态美转向动态美,由平面转向立体,融合了声音、动画等表现形式,运用了立体空间表现手法以及整体上的构思与创新,形成一种有节奏的人性化设计的视觉传达,让设计作品和受众者产生良好的互动,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传达方式是现代信息传播的新特征。

1.2大众的审美需求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对新事物新形象的追求,平淡的视觉形式不易吸引大众,反而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与时俱进的设计必须紧追时代的步伐,让平面设计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

1.3追求平面创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优越的技术形式能使大众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由于科技的发展平面设计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创作和想象空间,从中挖掘出来的特殊的立体表现形式将会产生强大的视觉震撼。通过3D技术表现形式达到平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引起观者的强烈的情感共鸣。

2.3D技术发展与其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2.1平面设计中二维向三维空间的发展

纵观历史长河,平面设计中的二维与三维主要以轮廓线或者几何透视来划分。平面设计中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是人对图形产生的三维式幻觉。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三维的空间如3D技术来表现平面设计,可以使平面设计有更宽的发展空间及更强的视觉效果。

在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设计师应当紧跟时代潮流,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创造与思考。如《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电影行业掀起的3D热潮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数字化迅猛发展的多元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也会如此。

2.23D技术的实际应用

3D技术,将会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运用3D技术将大大增强设计画面的真实感,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这种新技术的运用将会产生奇异的传达力度,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接下来将结合我们的设计作品《末未》中的3D技术的运用进行阐述。

2.2.1关于3D成像原理和拍摄技巧

制作3D招贴,首先要了解3D成像的原理,再次要清楚采集图片素材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通过3D成像的原理,可知人的两眼间存在不足5厘米的间距,因此在看同一景物时,两个眼球的角度并不相同。所以我们的拍摄模拟了人类视觉成像这一原理,对同一物体拍摄两张照片,拍摄时必须注重角度的微小变化(这个角度约5~10度)。

为了达到优质的3D视觉效果,拍摄的素材必须为一些前、背景比较分明的景物。所以在拍摄时,我们采用棚内打光的方式对所需素材样品进行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素材物体的前后关系明确,背景虚化,使后期制作3D特效更加的明晰。

2.2.2关于后期制作

我们把拍摄所得到的素材通过photoshop、CoreDRAW等一系列制图软件,进行对细节的轻微调整,并采用3D补色技术(红蓝)通过两张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制作成可通过3D成像观察到立体效果的图片。

2.2.3成果展示

3.3D技术表现手法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3.1打破平面视觉二维空间,形成新的流行趋势

从观念来看,多维空间的表现形式,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基础。这种多维空间启发设计师的首先要“打破视觉定势”、“冲破常规的形式”。平面设计由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给人一个崭新的视觉审美习惯,这种表现方法,给平面设计带来了鲜明,醒目,直观的面貌。

3.2刺激经济发展,形成一种产业结构

随着《阿凡达》的热映让观众充分体验到3D技术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震撼感受,与此同时也拉开了立体时代的大幕,促使我们产生由3D效果表现平面设计的灵感。从市场情况进行分析,3D将会广泛应用到视觉传达领域,也将带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3D技术的研发,不是单一的产业可以完成,相应的有关的产品和技术的支撑会逐步发展,要投入到这个产业中,需要先通过探索和试验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达到产品链的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完成一整套的相互关联的标准。这就会促进市场的发展与更新。

4.结束语

目前,虽然视觉传达的方式已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化的个性表现仍是公众关注的重点。3D效果的立体空间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将逐步占领消费市场,以满足消费者视觉审美的需求,向大众传达着最真实的时代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参考文献

[1] 《谈新媒介对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影响和意义》,闫如山,《艺术与设计》2008.01

[2] 《由空间影像来看立体影像于平面设计中发展过程与趋势》,黄雅玲,《设计》,2005.05

[3] 《数字电影3D技术浅析》,陈凡、陈栩翔,《现代电影技术》,2006.01

[4] 《探索3D立体影视发展之道》,《影视制作》,2010.08

[5] 《用视觉在表达――对当代中国平面设计的思考》,张宝平,《新闻爱好者》,2009.11

[6] 《浅析数码时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程璐,《电影评介》,2009.02

[7] 《3D立体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廖俊波,[8]《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06

[9] 《平面设计中视知觉思维功能分析》,姬晓惠,《美术大观》,2009.02

篇9

一、自动化仪表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钢铁生产过程繁杂且冗长,一般包括选矿、烧结、高炉、转炉、轧钢等工序。钢铁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辐射和粉尘对钢铁工人的健康影响较大,有些钢铁生产过程还对钢铁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工人人生、财产安全,钢铁工业中开始使用大量的自动化仪表。整体上来说,我国钢铁工业中的自动化仪表差异较大,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从国外引进成套或部分先进的自动化仪表,技术水平较高;中型企业资金状况不是非常好,采用我国自制的一些自动化仪表。但最近几年,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钢铁企业重新组合,几乎所有的钢铁集团企业都购进大量的先进设备,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这些自动化仪表以包括许多自动化控制系统、涵盖了PLC技术、现场总结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但这些技术的完整性仍然不是很好,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自动化仪表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发展对策

2.1 智能化控制与先进控制相结合

所谓智能控制,就是指系统或设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的实现操作。自动化仪表的智能控制就是指通过智能控制器自动实现仪表的数据收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智能化仪表内含智能控制器,是一种高科技产品,主要使用了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界面技术等。下一代钢铁工业自动化仪表应该是智能化控制与先进控制相结合的产物,通过两者的结合,提高钢铁工业工程化水平,能真正发挥PLC系统、DCS系统的真正作用。

2.2 设备诊断与维护管理相结合

传统的的钢铁工业自动化仪表对维护或维修检测是定期维修制度,只能按设备管理方法做预防或预警。下一代自动化仪表应包括设备故障自诊断技术和设备状态检测技术,这种预报维修(状态维修)能非常好的维护管理好设备。设备诊断与维护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能实现自动化仪表的设备故障自检,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利用检测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识别技术和预测技术获取反映设备故障的真实信息,从中提取能真正反映设备状态征兆的特征参数并通过它识别和估计所处的状态,对已被识别出的故障动态趋势以及最终达到危险程度的时间和范围做出估计和评价,为维护决策提供智能控制,最后实现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设计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称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包括德国BOSCH公司的CAN,基金会公司的现场总线等。这些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独立性比较明显,同是各子系统之间又是可集成的。所谓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就是指一个全分散、全数字化、全开放和可互操作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各子系统均采用不同仪表实现人机互动操作。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全球非常多,包括60多个不同厂家生产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实现各种系统的无缝集成、沟通生产现场、控制设备、企业更高的系统管理层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贯穿钢铁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选矿、烧结、高炉、转炉、轧钢等工序,以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为支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精确性好,维护性和扩展性好,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度高等特点。

2.4 专业用途仪表

随着钢铁工艺与自动化设备的发展,钢铁工业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特殊环境下的自动化仪表,例如极高温度、高速旋转、极高熔点等,这就要求开发一些专业用途的自动化仪表。专业用途仪表通常采用传感技术、微处理技术和其他现代新技术,将有助于提高钢铁企业的自动化水平。钢铁工业最新的自动化仪表包括CCD元件,红外线、光纤、射线检测装置等,这些仪表能保证钢铁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灵活运用到钢铁企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随时监控和灵活处理生产工艺流程中的故障,提升钢铁工业综合生产水平。

篇10

关键词 数据库 档案管理 应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各单位业务的急速发展,单纯的手工记录方式已无法及时有效地对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和管理。而计算机技术在近十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单位利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辅助管理成为可能。档案信息化是在档案管理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提供利用等服务,主要包括档案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提供的一体化、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实现档案工作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包括思想意识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全面细致、扎实认真地做好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牢牢掌握档案信息源开发利用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规定了我国近期档案工作发展目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2020年)》的审议通过,为档案信息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计算机的介入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原本松散、庞杂的档案管理迈入了集中统一、信息自动化的新领域。虽然,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能大量减轻管理工作的强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并能减少管理工作的失误,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数据库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开发、完善的过程,同时使用该技术的工作人员也有逐步学习、应用的阶段,因此计算机辅助管理各单位档案中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数据库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各单位业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手工管理档案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成倍膨胀的档案数量,也无法满足社会对档案的巨大利用需求,利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计算机管理是提高各单位档案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将手工管理的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信息进入网络,即从档案的实态转换到虚拟态,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传递的仅是档案信息,用户得到的仅是复制品,而非档案原件。使用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不同于以往对纸质文档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管理等工作,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具备档案管理业务素质外,还需要对计算机及数据库应用具备一定的认识。有相当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缺乏计算机技术知识,不能准确、规范地录入基本信息,导致基本信息错误、缺失甚至张冠李戴。与此同时,由于一些档案管理软件在建立时仅考虑当时的数据量和用户需求,数据库结构中只有比较有限的几个数据字段,数据库容量较小,不能导出通用格式的数据。当数据量成倍增加,数据库运行的速度就相应减慢,使工作效率被迫降低。

二、数据库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要全面提升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水平是个艰难的过程,涉及方面很多,需要管理部门投入人量的人力物力。有些方面,例如,设备的可靠性,火灾预防等方面,主要涉及投入力度的问题:防止人为的有意识破坏方面,如泄密监取密码口令、计算机病毒、黑客等,主要依靠管理制度和计算机安全专项技术。但在数据库的一致性、完整性问题上,档案管理部门自身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应关注以下几点:

1.采用科学的数据库开发方式

早期使用结构化方法开发的档案管理软件,其稳定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都比较差,用户需求的变化往往造成系统结构的较大变化,并且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实现这种变化。新的档案管理软件可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商定一种或多种数据转换方式,以便数据能够在不同软件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考虑到信息网络化的需要,档案管理软件可具备通过网页进行数据查询、交换的功能。同时还应考虑数据量增加的速度和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以便今后对数据库进行升级或更新换代。对于管理条例的各种文件可采用数码照相或者文本方式进行保存整理,通过公文类程序或网页进行交换及查询。

2.确保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单位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是十分令人关注的问题。档案一旦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的安全将直接关系到档案的保密性。对于计算机网络与电子文件所存在的技术上的弱点只能靠技术上的发展去解决。作为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电子文件的形成者和保管者都有责任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也有责任采用诸如防火墙、密码技术、网关、虚拟保险箱、电子印章、电子水印等最先进信息技术解决上述问题。同时通过建立符合科研档案技术发展规律的各种工作规范来保障电子文件的安全。只要工作规范,技术到位,这一科研档案工作的主要障碍是完全可以解决与克服的。

3.加强网络监控,及时备份数据

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是对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性最大的威胁。目前有多种网络安全策略,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其中网络的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另外,要注意建立计算机检索查询和提供档案信息的主要服务方式,为使用者提供网状信息组织结构,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沿着信息之间的关系链进行浏览,而不是按照规定途径进行检索和查询档案信息。

当档案信息系统扩展到局域网甚至互联网时,计算机病毒成为不可回避的危害,而且新型病毒具有许多网络时代的新特征,例如,病毒传播主要通过网络途径扩散,病毒与计算机入侵关系密切,Windows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是常见的攻击点,等等,档案工作者应当时刻注意新的技术变化,制定针对性策略,并从管理制度、技术监督、后备保护、应急措施等多方面综合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