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类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Vocational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Education
LI Yan
(Bao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learn and work. For medical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time in school only two years, the task is heavy and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kills is essential. Therefore, how to make students a good learning the basics of a good professional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efficient use of mastering computer skills are basic computer literacy educators should be actively thinking and conduct explor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to illustrate some effective ways to carry out this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cal vocational; computer foundation;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意义
(1)学生特点和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介绍。调查对象为2011级入学的专科6个专业961名学生,少数民族数占27.05%,女生比例77.21%,农村学生比例88.76%。由于学生中实际组成特点,学生中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比例占8.12%;课后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word,excel,powerpoint)学生比例占63.68%。
(2)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现状。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高校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总体来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方法较为传统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较少。同时,没有很好引导学生利用可以接触的各种通信终端设备来进行实践,也没有很好地将学生今后的从事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升学需求等方面相结合。所以实际的教育情况和学生的期望之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学生觉得想学的东西没有学到,或者找不到很好的方法来巩固和熟练学到的知识。学生对教育教学和自己的学习掌握满意度不够。
(3)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首先,它关系着学生求职就业。比如:现在很多医院等用人单位已将该项能力作为学生面试过程中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对学生office办公软件的(word,excel,powerpoint)的现场测试和打字能的要求――每分钟能打字40~50字左右等。其次,现在专科类医学生对继续到本科医学类院校进行深造(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近三年平均报名比例24.59%,实际的升学比例为13.7%)的需求较大,根据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收的要求,报名学生必须通过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B类一级考试。出于学生的组成特点、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现在学生均对该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比较重视,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1 建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科学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办法
制定教学考核和激励方法,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比例占80%,理论考核占20%。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内容从开课时就向学生提供根――根据教学任务来设计题库,在从题库中进行抽查。同时,向学生介绍考核的方式、时间、标准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目的性、积极性能得到很好地调动。改变以往老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的积极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表彰。第一,建立教学上岗前培训和准入制度。培训结合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特点来开展,让教师了解各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工作的一般性规律和差别。再进行培训工作考核――如试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教师教育实践知识的储备和教学资格认定,进而为教师有效完成好教学任务作保障。第二,在教学考核中实行教考分离的办法,改变“讲什么,考什么,谁讲课,谁出题”的模式,建立教学监督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并杜绝考试中出现的营私舞弊的现象。最后,对教育工作教师要及时提供教学工作总结,总结材料包含教学工作的办法、发现的问题和教师对学生课后的相关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主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总结,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参考。
2.2 用人单位对相关技能水平需求和学生需求融入教学环节
首先,学校的工作开展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的。而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针对各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或修编更加适合医学专业学生的配套教材,有区别地来完成好基础教学任务是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了解有研究,教学部门,就业工作部门提供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将教学理论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其次,对于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范围也应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求职要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能本末倒置。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和等级考试的对象和目的均存在差别,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要帮助学生树立只有很好地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为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3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实效性的教学形式探索
(1)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疑问,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使用网络的途径也更多,如:计算机、手机等通信终端来连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科知识的范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技能,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深度、复杂度。如,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对于如何发送电子邮件等一些基本操作上还存在问题,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来发送附件。而对如何提高打字水平则让很多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其实这就是一个熟练的过程,除了多上机练习外,手机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而且是一种更加便捷的练习方式。
4 小结
计算机基础文化的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生必备的意向技能,更是学校要重视和值得研究的教学任务。只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此项课程,才能促进学生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中成人成才,完成社会赋予医学高专院校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知识 分层教学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已经逐渐开始应用计算机,帮助学生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力,积极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也成为中职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由于我国辽源广阔,经济发展缺乏平衡性,普及计算机程度也各异,这一情况促使学生计算机水平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程度良好的学生觉得教师授课内容简单,而程度较差的学生则认为教师讲课速度较快,造成教师与学生产生矛盾。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问题显著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另外,伴随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大范围普及,会使用计算机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假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课程使用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前水平各异
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与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了接触。在这些同学中,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缺乏平衡性,其设备师资水平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设置课程与安排的不同,因此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计算机水平也具有较大差别。
(二)缺乏层次的综合教学阻碍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与数学、化学等课程的区别在于他们可以保持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改变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存在着显著的时间性,对新技术潮流的追踪是这一课程的重要特征。更新换代计算机软件的时间是目前世界任何一个新技术都没有办法相比的。当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软件系统、数据库语言等,由于模块的不同其更新时间也不同,这样就产生了需要频繁更改教学大纲,无法同步更新教学内容的现象。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快,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老化迅速,仅仅一本教材与几堂课程是没有办法包括全部信息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某一计算机语言或者是软件,而是应当着重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目的就是不断提升计算机素养,分层教学凸显了学生独立学习,更好地将学生作为中心,把教师视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课程分层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学生进行分层
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划分级别,为了方便进行管理,应当在一个专业内实施分层。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选择自愿与分层考核的原则,将学期作为重要单位,一级可以是一个学期。在新生入校时就能够实行分层教学,新生入校之后就能够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的测试,这一测试选择在指定机房上完成。其系统能够自行评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测试成绩,综合被测试学生的申请情况,科学划分教学班级,可以产生1班与2班。1班教学层次较高,根据高要求起点安排教学,2班根据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纲领安排教学。
(二)安排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授课时间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课程分层教学应用了单独的划分班级制度,这样实际安排课程授课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避免与学生原来班级课程安排产生冲突,同时又可以确保教学实际效果,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可以选择实际固定设置,可以在每星期安排课程中拿出某一天某一节课程作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避免与授课时间相矛盾。
(三)设计教学分层目标
教学中目标发挥了向导功能。对目前的计算机教学系统积极改革,精心安排教学材料,设置课程逻辑框架,强化实际培训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分层教学的目标就是联系学生具有的差异性,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实掌握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编制可行性的、各种层次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1班可以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要求编制教学目标;2班能够联系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要求编制教学目标。
(四)分层教学中科学配备教师
根据教学过程中班级存在着的差异性,安排任课教师需要与之配合。每一位教师仅能在一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进行教学,防止产生两个层次班级兼任同一个教师的情况。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在各个学期安排相应的教师,通过不同层次实行教学可以有效培训师资团队,不断完善课程构建。
(五)分层教学中教学课程的落实
分层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组织对应分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班级教学的不同层次根据各自的教学内容实行教学。1层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作为重点。同时,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搜集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及时进行改革。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分层教学的改革计划可以灵活控制,例如2班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整体操作水平可以达到1班的水平,这时教师可以对教学设定及时调整,逐渐把课程授课重点转向1班。
结束语
综上分析,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爱好兴趣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矛盾有效地进行了克服,很好地解决学生两级分化知识掌握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符合了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更加有利于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课程教学的速度,最终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基础教育 创新教育 多元化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29
1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学习的闭塞性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计算机得到普及与普遍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能力。而作为大学生,其应该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应该是丰富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但是由于计算机教师本身并未树立起不断学习并且更新知识的理念,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并未融入创新教学的理念,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带来相关的计算机前沿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此外,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落后也使得很多前沿的相关技术无法得到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的更新。
1.2 学生知识功底差异性大,但课堂教学采用“一刀切”模式
由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接触与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班级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由于自身水平和程度而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3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首先,教师课堂教学知识与实际所需操作的脱节。由于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单纯采用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生活中对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的要求,这样的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传统应试教育导致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而学生的相关计算机知识水平并未能在分数中得以体现,从而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一定的误导。而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除计算机专业外,所教内容几乎没有差别,忽略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的掌握与学生所学知识之间的重要联系。除此之外,学生实践所学知识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仅局限在课本上。
2 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创新教育的相关对策
2.1 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中体现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学习与运用的工具,而不只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分数。而将计算机作为实践工具,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此同时,学生也转变学习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掌握相关知识与理念的更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资讯,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目的。
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进行工具化处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所学专业进行联系挂钩,从而增强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性,也拓宽其应用面。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时,学生就会增强对计算机的关注度,也能够更多地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双赢。笔者相信,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在结合专业的基础上一定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2.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教学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差异化教学模式需要以人文本,尊重学生,所以在差异化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教学激励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巨大热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身体里蕴含的学习的巨大天赋与潜能。当然,笔者在这里提倡的激励模式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激励,而非物质激励。当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课堂中敢于且善于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观点与看法,并能够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时;当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为其量身打造的学习目标时;当学生在测试中取得进步的成绩时,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得学生更加有信心去完成更多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2.3 进行模块化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实行模块化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进行模块化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内容与学生所需知识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与统一,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教师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巨大的可利用的资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大学的基础公共课程,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技能,从而真正达到进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策略主要从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入手,而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所构建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动的课堂氛围,都会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计算机相关能力的提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将会为整个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以上策略的尝试,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人文情怀与尊重,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付瑞平,靳伟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4,(1).
[2]陈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6).
[3]李丹.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0).
[4]张丽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探讨,2013,(10).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
对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重视体育专项教育,还应重视学科知识教育,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生理学、解剖学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而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符合学生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一、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部分是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并且能够较早的接触计算机,对办公自动化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频视频软件等能够熟练操作;另一部分学生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知识,但只停留在对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以及网络游戏、聊天、电子邮件的应用上;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的操作几乎没有基础,不会使用操作系统及其他常用软件,但近两年这部分学生数量已经非常少,多数大学生属于第二部分。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低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体轻文的思想,对术科学习和专项学习较为感兴趣,而对学科知识不感兴趣,学习和做作业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并且认为只要考试前突击复习、背诵知识就能够通过考试。在学习方法上停留在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学习效率低。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通常采取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和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学生和检查结果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完成对基本知识的学习,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但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够让学生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想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制定的主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并以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在当今社会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其知识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也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贯彻我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改思想,探索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环境相融合。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实际工作的情境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3.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要求。
四、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的几点建议
1.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专业特点引入“专业模块”分类法
由于专业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单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把计算机基础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两大类,可以加强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基础,Office 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 2003,Excel 2003,Power Point 2003),网络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可以看作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模块”。考虑我院学生专业特点,删去程序设计内容,略去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的相关内容。“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侧重点、内容深浅也应该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考虑不同专业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和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例如运动、系武术系的运动训练专业可以增加Flas设计模块;体育艺术系可以增加音频、视频软件应用模块;体育教育专业可以增加课件制作软件模块;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可以增加Excel中数据分析模块,社会体育类专业可以增加Excel中数据分析模块、Access数据库设计模块。
2.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应用,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任课教师搜集在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并将案例科学整合,应用具有专业特色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为教学内容,例如在Word课堂教学中引用编辑报纸的案例,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Word图文混排知识相结合,排版一份报纸。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改变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
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知识层次和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中可以引用情境教学模式
在体育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改变原来的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和检查结果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企业、社会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设计情境教学背景。采用以真实情境下任务驱动为主基调,每个情境通过“任务布置、分析讨论、任务理解、计划实施、考核评价”的五步教学法来进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根据我院学生专业特点可以设计的教学情境如:简历设计、制作企业报表、企业宣传短片等,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将企业、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要求。
4.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主要采用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进行。通过上机考试的方式,学生考试时考试系统会从题库中抽取试题,避免试题重复。考试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应用操作为主,避免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突击背诵的情况。考试成绩采取将上机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权值展开相加得到最终的考试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阶段考核、人文素质几个方面。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种考核模式能够更好的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目前考试系统中的考试模块还不够全面,主要以Word、Excel、Power Point为主,希望在学院的支持下,考试模块能够进行更新与扩充,例如增加Access,Flash等考试模块,扩大考试系统的应用范围,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计算机考试系统。
5.教材改革
教材特色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心。本校教师编写的《计算机基础与信息社会》是一本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特点,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信息社会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五、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等同于英语和数学知识的教育。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加,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加强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使体育类大学生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卫杰.引入“专业模块”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情境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1):102-105
[2]侯秀红,郑文奎.基于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98-101
[3]马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探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98-200
[4]李慧. 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114-116
[5]尹建新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7-120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分级教学 必要性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计算机教育来说,面对全新的市场需求,学生们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是计算机甚至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事实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开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技能,而分级教学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1计算机文化课程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阶段学校教育的关键。而计算机技术学科拥有强大的应用背景和深刻的理论基础,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贡献。计算机学科自身的技术发展,使得专业知识范畴、知识组织结构逐渐扩大。一方面,目前计算机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知识基本的一些技能了解,有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相当熟练,但仅限用于上网、打游戏等。同时,因学生们专业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分级教学就成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
简单来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重视起基础教学、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累,联系理论和实际展开教学。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规范运作过程,将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基础能力扎实、专业技能强的高层次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是充分反映毕业生能力、素养的关键,所以要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系统性能力培养,展开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并结合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策略
2.1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合理分级
众所周知,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较为明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理解知识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而一般计算机教学中,往往进行的是大班整体教学,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之间的落差。运用分级教学不仅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得到发展,满足其学习发展需求,更能进一步刺激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内驱力。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涉及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多媒体技术基础及internet技术,很多高等教育的大班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或者方向不同,分别给学生安排不同的课后作业。文秘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学生掌握文字处理技术,而商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充分掌握电子表格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进行分层,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不同侧重点的学生相应的知识,并以此来调整学习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2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计划分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分级教学重点就在于其围绕的是不同层次学生和学习目标需求来展开优化教学的过程。在分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围绕学生的不同目标来开展,通过降低教学难度、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实践教学的效果而言,分级教学主要分为基础层次教学、应用层次教学以及提高层次三个内容。首先,教师应合理计划和分解不同层次类型学生的目标范围,以帮助学生尽快提升知识技能。其次,要注重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运用,可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及考核的方式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坚持少讲多练的原则,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有效提高其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2.3制定分级考核,考察学习效果
科学合理的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班级、专业特点及学科性质制定有针对性的分级考核,以分级教学为基础,考察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笔试、平时考试、上级操作以及实践应用等多种考核方式,展开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考核。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分级考核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生成性评价原则,有效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逐渐成为计算机及非计算机专业关注的学科,分级教学就成为教师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高效性的关键。在实际的分级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合理分级,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计划分解,制定分级考核,考察学习效果,有效发挥分级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颖,李华伟,王丽娜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1):12-13+16.
[2] 姜维,张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上半月版,2011(7):29-31.
篇6
当代的科技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竟争逐渐转向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竟争,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其间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竟争,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教育的重任,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人才需求间出现了偏差,如何做好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培育高素质的国家建设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行之道。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意义
大学专业分类繁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也有所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综合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大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应用需要确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范围和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服务于应用目的,不宜脱离应用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际操作,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宜结合应用进行学习,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通过高考,从不同地区来到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是有所差距的,加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我国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学生基础不一,学习存在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吃力,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问题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大学专业间存在差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本文由收集整理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进入校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任务的强烈愿望,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进而造成学生的困惑,对计算机学习存在无用论的想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差。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前景展望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索教学改革
认清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根据大学文理分科的情况,计算机课程也应该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程。
其次,综合专业需求,合理设计课程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侧重于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基础上,再发挥专业优势,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起来,可适当多学一些专业实用软件知识。除目前课程中讲授的常用软件外,还可以结合专业选择一两个软件,对软件的讲解应着重对软件的功能介绍,使学生了解所讲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不必详细讲操作步骤,但要选择一系列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练习,在做练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选择一个软件,较深入地讲解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全面兼顾,统筹安排,才可使内容既适应目前的形式,又适应学生知识积累的需求。
最后,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考核是期末一份笔试试题,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要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作为一次平时测试,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上机考试系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将老师从传统的判卷中解脱出来,按各部分比例计算出的综合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总成绩,达到改变考核方式,更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篇7
1.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查的特性分析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查应考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和操作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运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相比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显得更加重要。
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存在偏颇,即只突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查,而没有考查更重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些院校单纯地以几道上机操作题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认为考查了相对重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把握了重点就可以了。如果单纯考查上机操作题,学生可能会做这几道题,但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而且计算机基础知识牵涉到有关计算机构成、工作原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理解这些内容同样也是重要的。所以说,单纯考查上机题的方式同样存在问题。
2.计算机课程综合考查方案
基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笔者提出适合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综合考查方案。如下表所示。
第一,从考查内容上,全面地考查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网络应用,内容比较全面。第二,考查形式主要采取了机试和提交作品两种形式。前5项内容采取机试集中在机房以抽题的形式组织考试。为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利用和创新情况,第6项采取平时以提交作品的形式完成3~5件作品(依据各自的专业特色),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所以这一项也属于网络应用。但作品形式可以按照专业特色有所区分。这部分由教师提供参考题目,学生完成,并由教师负责评阅、计分。第三,采取信息化方式,提高考查的效率和便捷性。前5项内容采取考试系统组织、由系统自动判卷的方式。第6项通过计算机网络,采取的方式为平时学生制作作品,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然后由教师按照完成情况、质量和创新情况,判出分值。。第四,考查方式均衡、设置科学。第五,试题进行防作弊处理。主要通过教师定期更新和补充题目和试题随机抽取。第六,注重了专业特色。总之,提出的计算机课程综合考查方案具有:全面、多形式、信息化、均衡性、防作弊和特色性等五个特性。
一套客观、科学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方案,不仅能促进计算机教学,而且能够发挥方向指导性作用。我们依据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查的特性,提出了这样一套计算机课程综合考查方案。该考查方案具有全面、多形式、信息化、均衡性、防作弊和特色性等特性,能客观、科学地考查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希望能给其他地方院校提供⒎⒒蚪杓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必备的就业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渗透到生活和学习当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比如软硬件组成、操作系统软件、常用办公软件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活实践要求的必备基础能力。所以,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会出现许多教学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计算机意识不强,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要求脱节,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协调,教学评价注重形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实施。所以,有必要针对这些实践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优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基础能力,为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及措施。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意义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普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势越加明显,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已经成为就业的必备基础能力。在此发展形势下,高效计算机基础课程占据明显优势。其次,鉴于其他高效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存在必然联系,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方面,计算机办公、计算机远程技术、大数据概念、信息检索、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等都与计算机基础能力相联系,这些方面也是大学生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必备基础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对计算机的应用趋势,同时从大学初级阶段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有积极作用。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需求,还是对人才自身发展要求,再有就是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要求等方面来看,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满足社会发展、人才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多方面需求,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科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但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念较为陈旧,依然停留在“重教轻育”的层面上,并没有将计算机基础能力与专业教学放在同等位置上。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着不同方面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1)师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在信息时代下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基础课程趋于形式,实践意义不大。学生的认知主要停留在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注,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信息能力的重要作用。以“计算机只要会用就可以”“反正与专业不挂钩,只要会用办公软件就行”等思想。这些片面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方面来安,教师较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延续“填鸭式”教育方式,并没有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按照同样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师看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多注重形式,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应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用过多深入讲解。这样的教学观念也导致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更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学习需求。
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与学生专业的联系
现代计算机已经在大部分家庭中普及,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应用随处可见。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进入了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当中,从小学、中学到高中都有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学生读大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编辑排版、多媒体课件制作、信息搜集处理等都已经初步掌握。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教学,学生已经在大学前学过这些内容。所以,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这也使得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学习观念,那就是计算机是辅工具,并不需要学习太深。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陈旧和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中原因包括学生已具备相应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还有一定原因是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目标不存在必然联系,这就使学生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3)师资力量不集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也要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但实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只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较少整合课外实用性知识。其次,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相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年龄跨度较大,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参差不齐,师资水平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师资力量也是直接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完善的关键因素。
4)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验缺乏有效衔接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一些有关计算机的实验参与项目,内容陈旧,与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发展趋势不符。所以实验项目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缺乏创新性等问题。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够结合发展趋势给予更新,但实验项目的研发需要一定时间,高校针对计算机实验项目开发还没有设立有效的体系。所以,这就造成大学生所接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较常用到的是投影教学,将教材内容以投影方式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较难激发起来。教师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5)教学评价形式与学生个体发展不协调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利用国家级计算机考试的过关率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科成绩,这样的形式也延续了应试教育的弊端,那就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实际能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学习并不感兴趣。学生只注重形式,忽视学习内涵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评价形式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较难得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 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措施
1)克服师生片面认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意义
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意?x,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教师在讲解中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今后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科专业和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比如;针对机械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演示机械构件成型的过程,展示计算机辅助机械生产加工的步骤,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对专业领域的重要作用。有效整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同时,针对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片面认知,学校可以组织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教育研讨会,整合校内外优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精品课程,互相交流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2)结合专业需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学校应首先深入了解大一新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能力进行评测,通过学生的能力评测结果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应加强学习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而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部分学生,应结合专业需求。首先明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需求联系起来。比如;针对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设置Photoshop和3D设计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
3)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突出教学评价的推动作用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学校应适当组织教师参与学科理论培训,激励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同时,校内开展教师互动学习活动,通过多元化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教学能力。其次,受到“重科研”的高效教育环境影响,考核机制也应注重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并鼓励教师创作研发报告,提升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
篇9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38-02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高校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应接受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将成为人们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急需探索的课题。因此,教育部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意见。本文研究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大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资料和改革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出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以下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一)学生入校水平不同,专业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高等院校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这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中小学时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基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水平好的学生不想听课,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缺乏的知识,就不想要学习新东西;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进度,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降低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调,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形式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呈现大量的信息。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是实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电子教案采用的仅仅是课本的电子化,并没有对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上课操作演示时采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同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我们发现,教学中大多数实践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没有对实践课规定明确的主题或任务驱动,造成学生在实践课上打游戏,看视频或上网聊天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三)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理论课程),有的是平时成绩+大作业+课程设计(实践课)。表面上看,这样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兼顾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考核方式并没有很好地实施。有很多课程,只是用最后的统一笔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进行测试时,死记硬背的内容多,需要动脑思考的少,动手实践操作的更少,造成了现在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智力;重猜题、轻思考”的不良现象。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完全采用笔试的考试方式,就仅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忽略了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有些是上交一份程序设计报告,有些是一份电子作品,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仅凭一份程序设计报告或一份电子作品给予准确评价。
三、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问题的可行对策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由于大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同和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的不同,就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采用分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了解这些大学生入校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考试测验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零起点”的学生即在入校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或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的人群,对于这些学生要采用“零起点教学”的方法,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教起。这样可避免这部分学生因起点低而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他们在入校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因而就要对他们采取“高起点”的教学方法,教授他们更多、更广泛、更有深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同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其专业性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大纲,其内容和侧重点都要有所不同,例如,设计类的学生需加强对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而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应学习有关CAI课件制作方面的技能。
(二)增加上机课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实践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增加上机课的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应多于课堂听讲的时间,以彻底解决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较慢的问题。上机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安排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更要对理论课进行延伸和重要补充。
上机课是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老师在旁辅导的课程,因此上机课的效率高低,就要看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的安排是否严密。特别是现在高校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布置一样的实践操作内容,就有可能造成低水平学生“吃不下”和高水平“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每节课的安排都要设计紧凑,做到有的放矢、层次清晰明确,才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许多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掌握那些枯燥的理论和编程知识,只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快速掌握各种软件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以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之前要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对完善的案例,展示给同学们,通过优秀的作品和有用的技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给大家讲解案例中使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扩展和延伸,避免了现代教学知识点多,实效性差,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的弊端。知识点讲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与案例类似的任务去完成,将知识点贯穿于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更加准确和牢固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交后,老师应对大家的任务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对优秀和有创造性的作品提出表扬并向大家进行展示,对大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四)完善考核方式
首先,为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动手能力的考核,可采用理论课和实验课每周各安排两节的方式,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实验课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每次实验课都要安排明确的实验内容,制定明确的目标,且每次实验课都应根据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做实验的快慢来当堂考核打分,借此来激励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理论课要采取师生互动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一般先由教师讲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请学生上台给同学做上机示范,学生的课堂表现占总成绩比例的10%。除了这些之外,课程作业应安排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任务,采用抽查和上台做报告的方式考核,给学生一个展示技能和自我的平台,作业占总成绩比例的10%。这样一来,期末考试的成绩就只占总成绩的50%。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文化基础和人才素质的教育,也是对实践技术基础的教育,更是为高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然会面对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相信,随着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从教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探索和辛勤的付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栗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9).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4.
[3]冯志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9).
[4]丁爱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6).
篇10
一、 学生差异状况的分析
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差异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市区,也有的来自城镇和农村,相对而言,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比较好。然而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却参差不齐,差别较大。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单击、双击鼠标操作都不会,甚至手拿着鼠标时会发抖。而有的学生却对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常用软件的应用、在Internet上查找信息、下载游戏等操作都非常熟练,少数学生还是电脑高手。
2. 学生个体素质的客观差异
每一个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都不同,他们在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着天生的悟性,他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教师只需要进行操作演示或适当的提示,他们就能心领神会,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操作要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需要教师反复地讲解才能基本理解与掌握操作。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上课时总是热衷于QQ聊天、玩游戏,对于课堂练习他们或置之不理,或只完成部分。
二、 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得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方式,其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遵循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方式和策略之一就是分层次教学,这种分层次教学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对于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掌握程度不在同一层次上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采用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梯度与学习速度,给学生进行分层次讲解、分类型练习,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的高效课堂。
三、 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有其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学生分为“良好、一般、较差”三个等级,然后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上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诚然,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1. 将学生按掌握计算机知识程度分层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测试和与学生对话等形式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制作《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来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的内容是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等。例如:
一类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无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需要从头开始进行系统地学习。
二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可以利用Windows、Office、Internet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
三类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熟练地进行windows的基本操作、使用Office软件和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查询与浏览。
调查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如实填写类别,教师根据调查表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学生所属的类别。在对学生进行分类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因素,对学生要实行隐性划分“等级”,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优秀学生的自负、一般学生的无所谓和后进学生的自卑。
2. 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分层次
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自己所理解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能力范围内,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制订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教学目标时,既要确保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大纲要求,努力使各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现有发展水平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水平都能达到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对于一类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会考大纲,重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辅导,促进学生认知和理解,与此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二类、三类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对他们进行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与研究,进行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设计,例如建立校园网,设计网页,创设公益广告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1)将同一类型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教学
将学生分成一、二、三类,把同一类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习。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情况的层次清晰分明,同一层次的学生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计算机掌握的程度等比较接近,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开展竞争。其不利的一面是学生知道分层后,三类学生容易滋生骄傲情绪,一类学生则容易产生悲观、自卑的心态。因此,教师要隐性使用这种教学方式。
(2)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协作学习
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习,一般一个小组6人左右,并且选出一名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好、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由组长辅导组员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三类学生对一类学生进行认真的辅导,促使一类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内容,三类学生在辅导其他同学的同时可以使自己的操作更加熟练。这样分组的优点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其不利因素是教师指导比较困难,对于个别学生的需要也难以满足。
4. 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评价
分层次教学评价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方法就是将不同个体的横向比较评价和同一个体的纵向发展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纵向发展评价为主。
- 上一篇:住房公积金补贴政策
- 下一篇:沟通技巧与谈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