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书馆;文献资源;资源建设
一、引言
信息时代,无论是网络化还是数字化,都非常注重特色信息的选取,图书馆只有在特色上下工夫,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地方文献的资源建设绝对应该成为地方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要求
地方文献传统的收集方式主要有采购、征集、接受赠阅、交换等。但由于地方文献内容、载体及出版方式的复杂性,仅仅靠以上几种方式是很难满足新时期地方文献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的,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在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下,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1]。
1.网络是地方文献的重要信息源
丰富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海量的信息世界。图书馆应充分重视这一广阔的信息源,提高地方文献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网络既为信息的与开发提供了技术条件,又为信息的利用与共享提供了外部环境。图书馆应该有目的的对其文献资源进行收集。
(1)对各种搜索引擎加大应用。例如google、baidu等。这样以能够对其地方文献资源的含金量、完整性以及权威性进行提高。
(2)把一部分核心网站的网址编成索引,有助于读者对其进行检索和利用。
(3)是对核心网站进行动态评估,掌握其信息更新情况,并及时补充新网站,剔除那些信息常年不更新的旧网址。例如秦皇岛图书馆将秦皇岛信息港、秦皇岛旅游网、北戴河旅游网、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网、山海关桥梁厂网等。
2.要注意对电子出版物中地方文献信息的搜取
过去图书馆中地方文献资料由于数量不大,往往没有引起收集人员的重视。但随着近年来这一类载体,尤其是电子出版物中地方资料的增加,这类载体的收集逐渐受到了重视[2]。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征订目录及网上订购信息,搜集地方文献的有关内容,并将重点放在了地理、经济、民俗、人物等方面。
3.要重视对影视资料中地方文献信息的搜集与筛选
影视资料中存在着大量的地方文献信息,有的是显性信息,有的则是隐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影视资料绝对是地方文献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过去由于我们思想上重视不够,再加上收集起来也比较难,因而这方面资料的收集一直是薄弱环节。现在,我们逐步加大了对这部分资料的收集力度。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与市电视台建立协作关系,选取一些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予以复制和保存,并通过广播影视部门,扩大对这方面资料的收集范围。目前,我们已把有关本地旅游风光、地方民俗及历史人物遗迹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征集重点,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献资料的容量。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思路
1.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让读者全面了解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从而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我们馆建立的有天中文化数据库和黄淮文库,方便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地方文献的查找。
2.建立地方文献索引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编制成索引,更加方便地提供读者检索利用[3]。
3.建立全文数据库。将有价值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建立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如馆藏古籍中的一些地方史资料、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史料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一方面可以方便地提供给读者,另一方面也利于永久地保存和研究。
4.建立专题数据库。可以根据需要及具体情况,建立一些主题各异的专题数据库。可以涵盖同一主题的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影象资料等。例如可以将反映本地历史、风光、名胜等的照片集中建立地方图片库;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特点,建立本地经济发展专用数据库;还可以将一些地方民风、民俗几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等,用影象资料等记录下来,建立专题的民间文化数据库。
5.建立网上信息库。将网上下载的地方文献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归入网上信息库。网上信息既可以专门建库,也可以补充到馆内的各种专题数据库。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网络信息的采集要慎重处理。一是对网络信息的选取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随意而为,盲目而动,看到什么要什么,要事先制订好严格的采选方针和原则[4]。二是要严格把握质量。对所采选的信息,要充分考虑到其科学性、权威性以及是否具有保存价值,要去粗取精,不能过于庞杂。最好建立一个分级甄选制度,先粗选,然后在确定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四、网络和数字条件下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新天地,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知识产权。其将直接挑战当前我国既存的版权制度以及使用制度。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彻底的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以及功能,它可以随时随地的满足任何地方任何人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它对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冲击却是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已发表作品经过数字化操作之后,一方面直接影响了作者的署名权、作品完整权等精神权利,另一方面影响了作者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以及报酬权等财产权利。第二,对于未发表的作品,则是直接影响到了作者的发表权。第三,对于公共领域作品的采集,影响了作者的人身权以及出版作品的版式设计权。第四,对于翻译的作品,直接影响了国外作者的权利[5]。
鉴于此,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建设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被陆续提了出来,并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图书馆是否有权将各种文献资料数字化?图书馆是否有权把数字化的各种作品加工成数据库?图书馆是否有权利用互联网把数字化的作品向公众传播等?
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国的相关工作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对措: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字图书的合理利用,是有效的构建平衡版权以及公众使用作品权利的平台。笔者认为,合理使用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创造的需要,同时也分享了社会精神财富,但是在立法上却依旧要确认。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具有全民性。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将拥有更多的读者,其将成为全民的终身教育基地。因此,从立法上必须要确认图书馆对于各种数字作品合理使用的权利,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下,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另一方面,同纸介质印刷作品相比,数字作品具有更大的作者群体,无论是传播成本、速度等都由于纸质作品。但是两者在本质功能上却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应该摆脱传统纸介质媒介下的各种规范的束缚,从法律上应当准许其合理使用的范围,创建弹性的、开放的体系[6]。
第二,适当放宽合理使用的范围。笔者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作品自身的开放性和复制的无限性将会更大,而人们对于数字作品的私人性复制也将慢慢成为各种作品在社会上流通的主要形式。同时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播知识。因此,图书馆可以为了网上传播以及保护版本等的需要,进行其他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作品的复制。同时,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网络浏览服务,还可以利用“缓存”的方式进行文献信息等的收集。当然了,为了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职责,合理利用复制的要求也需要更松一些。
五、结语
在图书馆建立特色藏书体系中,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影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将呈现出新的形态和特点,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因此,各地图书馆一定要仔细进行研究分析,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伞伞.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服务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1-481.
[2]牛玉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浅析——以柳州市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226-227.
[3]黄海啸.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84-185.
[4]肖峥.对县级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348-349.
篇2
关键词 云计算 云服务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Changing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Abstract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computing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Cloud comput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xt of digital libraries is an issue worthy of our consideration,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of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relying on the contents of the cloud environments digital library building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the promotion role of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cloud service; digital library
1 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自1996年初国家图书馆率先立项“数字式图书馆试验项目”以来,各地、各高校已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图书馆在建和建成。从整体情况来看,数字图书馆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丰富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提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使图书馆的建设跟上了信息时代的发展。然而,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传统图书馆建设的惯性思维和缺乏全局观念,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以自身为主,并与其他图书馆相互孤立,造成馆藏资源建设重复、建设内容雷同,浪费了大量资金和精力。 在建设过程中各地、各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所建成的数字图书馆自成体系,各系统之间的标准不同,使跨库操作、共享互用难以实现,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2 云计算与数字图书馆
2.1 云计算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网络存储、负载均衡等新兴的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技术集合,是互联网技术向多元化、高效化、服务化发展的产物。云计算的核心是应用服务,云计算通过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平台互通,并向不同的对象,如:学习者、教师、图书管理员等提供不同权限的应用服务。其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是将硬件资源当作服务内容提供给用户,用户无需购买、升级、维护这些设施,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购买硬件资源的使用权限,从而获得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性能、带宽等。
(2)平台即服务(PaaS)。相对于软件即服务(SaaS)来说,平台即服务(PaaS)是更自由化的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为人们提供应用程序的整体开发环境,人们可以按照组织特性、自身需求等来开发、部署、管理一些与众不同的应用软件,从而实现软件的定制化。
(3)软件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是指把应用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软件即服务(SaaS)提供面向不同需求的多样化、规范化的应用服务。用户可以灵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软件,将这些软件集聚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应用软件包。用户购买这些软件的使用权后所要专注的只是自身的工作,软件的升级和维护等交由软件提供商负责。
2.2 云计算与数字图书馆的联系
从时代的发展来看,数字图书馆和云计算都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从技术角度来看,云计算是当今各种新技术以提供应用服务为理念集合而成的,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有机结合。云计算可以从自身的三个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助力(见图1)。
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一些实力薄弱的图书馆相对吃力,通过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可以与其他图书馆形成基础设施的共建,也可以租赁使用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大型云计算中心,按需购买使用权限,大大节省了精力和财力的投入。对于基础设施来说,云的虚拟化技术也可以更好地分配、调用硬件的物理资源,大大提高硬件的使用率。数字图书馆的系统建设也不用局限于软件厂商的固定应用程序,通过平台即服务(PaaS),开发人员可以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和现实特点来开发具有特色的应用程序,并在云平台上部署和管理有自身特色的应用程序集合;云的建设者也可以灵活地选择多元化的应用程序来构成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当觉得一些应用不再适合数字图书馆使用时,可以取消应用程序,从而保证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成长性和活力。
3 云计算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变迁
3.1 终端建设从公有到私有
数字图书馆的终端一开始是由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提供,一般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电子阅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图书馆的终端开始从计算机向移动设备、智能电视、投影仪等扩展。云计算技术加快了终端多样化的发展速度。由于数据存储和资源建设都在云上进行,只要终端能够连接互联网,就可以享受到云服务;在网络连接的前提下,云服务具有随时随地可用的特性。云计算提供的这种便利性将促使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设备随时随地访问数字图书馆。随着时间的前进,数字图书馆建设者提供终端的局面将逐渐改变,用户利用自己的终端访问数字图书馆将成为主流趋势。
3.2 应用服务组合方式的变更
以往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由软件提供商建设并提供固定的应用内容,访问者登录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总是自己权限内的应用集合。由于云平台的开放性,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程序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建设者随时可以开发或加入一些新的应用。
面向数字图书馆,云计算提供一个统一的门户,即应用程序入口;按照管理员、教师、学生、其他访问者的不同来分配登录权限。门户通过用户登录来识别用户的身份,并提供相应权限的应用服务;在云平台给予的权限范围内,用户可以灵活自由地选择数字图书馆内的多种应用服务,用户可以将这些应用服务组合在一起,并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给予排序,形成应用集合;当用户登录数字图书馆门户时,这些应用集合将显示在用户的界面上,从而形成快捷便利的个性化应用程序集合。
3.3 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
数字图书馆上的包括全文检索、知识挖掘、信息推送、文献传递等在内的服务内容通常以检索和获取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这种从图书馆到读者的信息传递遵循单向的传播流程。然而,互联网时代的读者需求更多具有时效性的信息资源,需求自己所生产、组织和积累的信息资源的聚合,在一些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被普遍需求,一些以服务咨询和信息反馈为目的的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交流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需求所在。
3.4 信息资源的来源
云计算技术把数字图书馆服务从自身门户网站扩大到整个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消除了馆内、馆际、互联网等各个层面的资源之间的障碍,提高了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灵活性和易管理性。在云环境下,来自不同层面的优质信息资源呈现在云上,数字图书馆的访问者可以无障碍地获取这些资源。
3.5 数据存储的变迁
云计算中心是云时代数据存储的归宿,云计算中心具有高容量、高性能、低耗能等特点,虚拟化技术可以在集群服务器上虚拟出多个类似于独立服务器的部分,每个部分均有云服务器的镜像,任一服务器出现问题都不会影响到存储备份的稳定,防火墙和组隔离技术也为数据存储提供了保障。基于以上云存储的特点,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云存储大大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容灾能力,云存储的高容量特点能满足数字图书馆TB甚至PB规模的海量数据,信息资源建设者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内容建设,而不必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数据存储硬件的管理和维护上。
3.6 数据利用的提升
数字图书馆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检索传递,然而用户在数字图书馆上浏览和检索等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并没有被利用起来。云服务器可以容纳海量的原始数据,云平台具有对海量原始数据加工的能力,数字图书馆建设者通过云平台提取海量原始数据并进行挖掘。通过分析资源流向、关联文献点击率、用户浏览量、页面停留时间等,可以更好的分析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所在,掌握图书馆内容建设的走向,为资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为访问者提供更好地内容服务。
4 结语
云计算技术是当前的互联网技术的主流趋势,利用新兴的云计算技术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时展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优秀的数字化阅读服务,是值得我们长久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孔凡娟.云计算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2):93-95.
[2] 范并思.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5-9.
篇3
【关键词】结构设计;井字梁;混凝土
1.引言
钢筋混凝土现浇井式楼盖由四边支承的交叉梁格和双向板组成,整个楼盖象一块四边支承双向带肋的大型双向楼板。它与现浇单向板肋形楼盖的区别是,两个方向梁的截面高度相等,没有主、次梁之分,共同承受楼板传来的荷载。它与现浇双向板肋形楼盖的区别是,在梁的交叉处不设柱,但梁格间距较小,且双向受力,因而能跨越较大的空间,梁的截面尺寸却不一定很大,从工程实践表明,其高跨比为l/20—1/18,有利于提高楼盖的净空高度,外形也比较美观,而且较易满足天棚装饰要求。由于梁的总长度增加较多,故这种楼盖的总造价较肋形楼盖为高。
2.井字梁楼盖的布置
3.井字梁楼盖计算分析
对于井字梁楼盖的楼板计算,一般不考虑交叉梁变形对其内力的影响,可按四边支承的双向板计算。而因为井字梁楼盖的交叉梁(井字梁)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要精确计算其内力是很繁杂的,一般需要借助电算求解。而对于采用手算的方法则主要有以下两种设计方法。
(1)按双向板的计算方法。对于梁的间距较小时,可按双向板原理计算梁的内力。井字梁两个方向的间距为a和b,四边简支于墙上。按通过楼盖中心部位O点采取双向的中间粱挠度相等的条件,可算出荷载分配值。当楼盖四边为简支时,计算两个方向中间梁的荷载分配值,则沿La和Lb方向单位宽度内的跨中弯矩分别为:Ma中=1/8qala2;Mb中=1/8qblb2;再可算出La中和Lb中的跨中弯矩和支座剪力。
(2)按高次超静定网格梁的计算方法。在井字梁楼盖中,当两个方向梁的间距超过1.25m时,按前述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双向板带计算误差较大。此时,应按交叉梁相交节点处承受集中荷载,根据节点处挠度相等的条件求解梁的内力。楼盖中梁相互交叉的节点愈多,超静定的次数愈高。为简化这种楼盖的计算,可采取如下近似假定:计算板时,忽略梁的变位对内力的影响,故对连续板除支承在墙上为简支边外,其余均为固定边;计算网格梁时,认为板简支于梁上,忽略板的连续性对内力的影响;分析网格梁的内力时,不考虑扭矩和剪力的影响。通过对井字梁楼盖采取以上假定,然后再通过采用力法方法来求解其内力。
4.井字梁楼盖配筋设计技巧
从配筋角度来看,井字梁楼盖中的井字梁配筋与普通梁的配筋要求基本相同,结合工程设计实践经验,笔者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供同行所注意:
(1)对于井字梁的钢筋放置考虑,由于井字梁存在两个方向的梁相交,在相交正确布置梁钢筋相当重要。从梁的有效高度h0来考虑,对于两个方向相交处,短跨度方向的梁下部钢筋应当放在长跨度方向梁下部钢筋的下面,采取这种方法可有效地确保短跨度梁的有效高度,因为短跨度的梁相对长跨度的梁是主要受力方向。
(2)设计井字梁配筋时必须明确井字梁的支座位置,对于井字梁的支座只有两端支承处的支座。对于两个方向梁相交处的节点不能看作为梁的支承支座。因此在配置梁的底部钢筋时,底部钢筋严禁在相交梁节点处断开,必须底部钢筋两端支座拉通。
5.井字梁楼盖设计的相关要点分析
针对跨度较大的井字梁设计时,其挠度计算结果较大的问题处理。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在作梁施工图前,计算挠度时先要形成连续梁。在连续梁与其它梁相交的节点处,若恒载弯矩<0且为峰值点,则认为此节点为梁的一个支座,否则没有支座。此规则对于大多数的情况都是正确的。但对于井字梁的情况,用此方法判断出的结果计算挠度误差较大。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参考SATWE中的挠度计算结果。需注意SATWE中的挠度计算采用了弹性刚度,故需×长期刚度与弹性刚度的比值。另外,SATWE中的弹性挠度是在恒+活的作用下的结果,故还需注意到规范规定的挠度计算采用准永久组合,应对其进行换算。而且在梁上弯矩不变的情况下,挠度与刚度成反比例关系。由于有限元计算变形时考虑构件变形协调,因此对于井字梁,此方案得到结果要比各跨单独计算挠度更合理一些。尤其是对于井字梁楼盖来说,由于该处理方案在两个方向计算所得的挠度更为接近。对井字梁采取放大弹性挠度不失为一种求长期挠度的合理解决方案。计算时放大系数可以取EcIc/B,其中B可取跨中最大弯矩截面的长期刚度,可直接查梁施工图模块中提供的挠度计算书。
篇4
关键词:数字城市;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4
建设“数字城市”是新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它本质上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即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乡镇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为了满足政府各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服务的需要,要立足于吴川市目前已建成的网络支撑环境为基础,采用稳定、成熟、高效、安全的通信技术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整合现有基础资源,进行扩充、改造和完善,建成统一的广域互联传输平台,实现从市、镇、街道的多级网络互联互通,为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支持,保证吴川市的企业、单位之间网络互联的安全性、稳定性、拓展性。依托于政务网与互联网,构建吴川市数字城市的网络基础。
1 主要设计策略
支撑环境硬件平台应是稳定可靠,能够满足大容量数据存取的要求,支持大数据容量和能在复杂的运行环境里稳定、可靠地运行,支持对外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多用户高并发量的复杂空间数据访问,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系统具有相应的规避措施等。
2 网络架构设计
根据吴川市国土资源局网络现状,在保证和湛江市网络(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前提下,考虑到多版本平台数据服务的应用,将吴川数据中心的网络环境规划为三部分,分别是公众服务区、政务网服务区、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区。网络分区结构如图1。
图1 网络分区结构
2.1 公众服务区
本网络区域连接互联网,不仅要求区域内的服务器能够调用湛江公众网平台的数据服务,而且服务器上部署的公众应用示范系统能对外提供服务。为保证该部分服务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出口边界须配备网络边界安全设备,本部份设计重点为保证出口线路带宽和网络质量的稳定。公众服务区网络拓扑图如图2:
图2 公众网服务区网络拓扑图
2.2 政务网服务区
本网络区域连接政务网,不仅要求区域内的服务器能够调用湛江政务网平台的数据服务,而且服务器上部署的政务应用示范系统能对吴川政府单位机构提供系统级的服务。为保证该部分服务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出口边界须配备网络边界安全设备,本部份设计重点为保证出口线路带宽和网络质量的稳定。政务网服务器网络拓扑图如图3:
图3 政务网服务区网络拓扑图
2.3 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区
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区与其他区域物理隔离,仅与作业工作站相联,进行基础地理数据的编辑更新等数据生产及存储。
3 网络宽带与硬件建设
吴川市国土资源局的网络信息化有一定的基础,该局域网与吴川市政务专网(指政务外网)相连,带宽为2兆光纤,与互联网连接带宽为20兆,能够满足当前国土资源办公需求。但考虑到数字吴川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供服务后,多用户并发访问的需要,政务网计划提高至20兆和公众网带宽升级到50兆以上。
本项目预期面向政府各部门的主体成果(未经保密处理的基础地理数据除外)运行在政务外网,面向公众用户的服务单独运行在互联网,由于涉及的用户众多,对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的服务请求极为频繁,因此在网络设计首先考虑如何保证高可用性和提高数据访问效率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保证出口线路带宽和网络质量的稳定,因此在硬件环境方面需为政务外网和公众服务区网络搭建独立、配套的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存储备份设备等硬件支撑环境。考虑项目运行后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系统配置必须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满足自身升级与集群扩展的需要。
4 基础软件设计
基础软件的配置应能保障系统的广泛适应性,必须根据系统应用的技术架构体系作出适应配合,保证迅速实现各种异构平台之间的集成。基础软件的开放、高效和广泛的适应性,使复杂的业务和数据更容易的集成在一起,从而加速数字吴川的建设。
4.1 操作系统
目前国际主流的信息系统架构体系主要是J2EE和.NET两种,两种架构代表两种不同的技术体系。J2EE采用目前最符合开放性与标准化原则的技术,给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可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投资。.NET借助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无缝集成和运行时的高效率,同样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
根据项目的数据库设计需求及网络地理信息服务需求,全部服务器配置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以提供强有力的稳定运行环境。
4.2 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管理包括关系数据库管理和文件数据管理,目前主流关系数据库管理平台主要有Oracle、DB2、Sysbase、SQL Server等。Oracle是目前公认的将空间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最有效的数据库管理平台,且其对海量数据的高性能处理能力和在世界IT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为Oracle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由于本项目涉及大量空间数据的管理,且数据托管在湛江市国土资源局,故采用数字湛江地理空间框架已有的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
4.3 基础软件逻辑层次
本系统中基础软件逻辑层次结构
系统层:提供操作系统
数据层:提供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服务中间件等
服务层:地理信息功能服务器端支持
应用层:地理信息数据调用、输出等
5 中心机房场地规划
主设备区:放置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局域网络设备、广域网络设备、配线架等。
配电区:放置UPS不间断电源、配电柜、电池柜(电池室放置1楼)。
气体消防区:消防瓶柜等。
空调新风区:放置精密空调设备、新风排风机。
监控室:机房环境监控、计算机网络管理等。
6 集中式网络部署
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实现吴川和湛江的网络互联互通,并对网络带宽应进行优化升级以达到支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示范应用系统运行的最佳效果。
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区主要运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吴川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维护管理。政务网服务区和公众网服务器主要运行应用示范系统。
7 结束语
吴川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促进吴川市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是数字中国、数字广东、数字湛江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一项公益事业。吴川市数字城市网络支撑环境是建设数字吴川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多部门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青虹宏.数字城市网络信息系统关键技术[J].重庆建筑,2004(02).
[2]韩志刚,钱乐祥,秦奋.数字城市集成建设的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1).
篇5
【关键词】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农业建设
1引言
水是生命的根本,是不可代替的资源,同时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水平和人口的不断提升,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地区缺水大旱,农业得不到水的灌溉,而且农业灌溉效率低下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一系列问题都警示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将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越来越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国家实施了滴灌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式,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使灌溉技术脱离人工控制,运用自动化的技术进行农业灌溉。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节水技术。
2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概述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是针对高效利用水资源而实施的一项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脱离了人工的控制,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更加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节约成本。
2.1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含义
节约水资源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直接目的,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技术,高效率用水资源,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改变水资源浪费和农业灌溉不合理的现状。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通过滴头,每次用小量的水准确直接的对土壤进行灌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完善了灌溉技术的不足,同时也促使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发展现状
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灌溉技术,以喷灌和滴灌最为普遍。我国也大力推广滴灌技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滴灌技术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滴灌技术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应用,一百多个国家实行节水灌溉技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3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农业上,推动了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自动化的灌溉技术,不仅减少了药物对农作物的伤害、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和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滴灌实践技术为案例具体介绍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3.1以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为例
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网络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控制。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为实验基地的每块土壤进行精准的灌溉和管理。
3.1.1滴灌系统规划布置
滴灌系统规划布置的首要因素是泵站位置的选择,位置不能选择贫瘠的土壤,相对集中靠近路边的位置是最佳选择,其次输水管道的选择也应该合理,项目资金节约化,管道的内径和长度要适宜。设备选择先进、适用、合理的这样能更大的发挥滴灌技术的作用。管道的选择要考虑土地、水源等,尽量使管道系统相对均衡。
3.1.2控制调节和保护设备
自动控制滴灌要控制好设备的保护和技术的控制,电磁阀的设置要考虑便于管理、控制流量等,在首部水泵前安装逆止阀。排气阀要安装在干管始端。压力表、阀门箱要安装在合理的位置,便于维修和使用,同时也避免受冻。
3.1.3滴灌系统电路设计
电路的设计很关键,采用交流电磁阀控制,控制滴灌电磁阀配送和输出电。
3.2以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为例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于2013年就开始建设,经过几年的灌溉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节水用水经验,使用了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为其他地区的自动化滴灌技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3.2.1项目建设情况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启用了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主要农作物是百香果。其灌溉采用的是两种方式结合灌溉,冬季采用周边山塘水进行大水漫灌,在农作物生长期则采用滴灌技术。
3.2.2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自动控制灌溉技术能够将水资源和化肥平均的分配到土壤中,让农作物更好的平衡吸收。自动化的控制会对流程中每个步骤进行严格的检验,使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灌溉系统的运行时间和总水量,还安装了防盗装置,对设备故障自动检查对系统运行中的破坏还可以进行警报,准确的指出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对湿度和降雨量准确测量。
3.2.3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建设对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的作用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由机器对农作物的灌溉进行控制,摆脱了认为的控制,也就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差,更有利于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自动控制滴灌是农业灌溉与时代接轨的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要想产量高、效率高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带动发展。自动控制灌溉更加便于操作,更加有效的控制了灌溉时间,从而节约了水资源和劳动力。实验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同时也为实验区积累了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4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有其优势也必然存在弊端,这项科技化技术在其他设备保护、造价和控制精准度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4.1田间设备的保护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运行需要通过无线进行数据传输,无线设备容易被损坏,在设备运用过程中很可能对无线传输进行不必要的干扰,造成数据传输不准确。同时线路也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导致线路传输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4.2系统造价过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是一项现代化技术,需要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支持,而很多地区无法大面积使用这项技术也是这个原因。这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存在的一个弊端。
4.3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的统一性不够
要进行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就要配合进行土壤水分检测,而检测由于资金并不能覆盖大面积,这就造成数据是能反映部分土壤情况,不能代表大部分。养分监测和作物监测同样不能覆盖大部分,因此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无法统一。
5结语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进步。作为现代的灌溉方式,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必须发挥其优势,完善其不足,扬长避短,不断的在实践中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农业具体实践来相应的改变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动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闻珍霞,何龙,杨海清.发展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0(3).
篇6
关键词:数字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财经类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特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90-03
1背景概述
数字环境下的21世纪,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变革,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和重要设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要完成生存和发展,必须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和教学特点,在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上同时满足数字化、特色化、个性化三个方面的发展。为了契合时代需求和寻求自身发展,各高校图书馆都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其中,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是当前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也是图书馆充分展示个性、实现特色信息服务,提高信息服务竞争力与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以笔者工作的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为例,自2006年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以来,每年都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一定经费和人力,2011年计划预算投入经费为22.6万。虽然自建数字资源的投入经费远不能和数字资源购置经费相比,但对仅靠学校财政拨款、经费紧缺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已是相当大的一笔经费投入,足以显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湖北经济学院是省属高校中唯一财经类本科院校,地域性和办学特色明显。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自2002年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图书馆合并组建后,在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各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其中,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自2006年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2010年12月共建有6个特色数据库,2011年拟再建3个特色数据库。当前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经费投入不稳定等因素影响,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工作仍有不少未知风险。
为了整体了解财经类高校自建数据库和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笔者对包含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在内的16所财经类高校图书馆进行了网络调查。希望能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各自资源特点与优势,实现更好的发展。
2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2.1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30日-2011年11月12日。调查结果以该时间内各图书馆网站数据为准。
笔者共抽取了20所财经类高校图书馆进行调查。其中,云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和吉林财经大学图书馆因校内网原因不能访问;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上海金融学院图书馆其网站上并未呈现自建资源列表;因此,为避免偏颇,此次调查以16所财经类高校图书馆为样本。
调查中因各个图书馆标准不同,导致数据差异扩大,笔者仍按该图书馆呈现数量进行统计,在后文中再对数据进行解释。
2.2财经类高校自建数字资源总体情况及主要问题
2.2.1总体情况
16家财经类高校图书馆共有自建数据库90个(参见表1),平均每个图书馆拥有5.6个自建数据库。表明当前自建数字资源工作在各财经类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受到重视。
其中,学位论文库、随书光盘数据库等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基本自建数据库。在调查的16家财经类高校图书馆中,有13家建有学位论文库,占总数的81%;有10家自建随书光盘数据库,占总数62%。
2.2.2主要问题
(1)缺乏整体统一标准,信息涵盖面、信息量差异大,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水平差距较大,不能简单以自建数据库个数定成果。
例如广西财经学院的专题信息数据库,其下包含了贸易东盟、名家论著等5个栏目,信息量较大;同时也有图书馆自建库内容信息非常少的情况存在。
(2)相同内容多家图书馆重复建设,缺乏信息含金量。如包含投稿指南、核心期刊指南等内容的数据库,在调查的16家图书馆中,就有3家图书馆进行了该内容的建设。
2.3财经类高校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情况及主要问题
2.3.1总体情况
在90个自建数据库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教学成果、馆藏特色的数据库有64个,占自建数据库总数的71%。其中专业特色数据库20个,地方特色数据库13个(参见表2),共占自建数据库总数的36%。
2.3.2主要问题
(1)特色数字资源缺乏独特性、新颖性,约4成为单一的学校信息收集,具有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偏少,服务水平不高。
(2)资源缺乏联合共享。在调查的16家图书馆中,只有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展现出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成果,网站上链接了天津其他高校的特色数据资源:如天津师范大学的《心理与行为研究》特色数据库;天津音乐学院-《老唱片》特色数据库等。其他图书馆均无联合共享特色资源。
(3)资源利用率整体偏低,特色数字资源缺乏宣传,与其他自建资源区分不明,不能获得广泛关注。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独具特色的、信息丰富的自建数字资源被淹没在繁杂的列表中,并未特别标出,实在可惜。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网站上明确将自建资源列表中的特色数字资源标出的方式值得借鉴。
(4)缺乏后期维护与更新,或建成后并无更新。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许多自建资源库自建成后就不再更新,有些更新日期还停留在2006年、2007年。这说明了特色资源建设中存在顾前不顾后、盲目开发的现象,缺乏完整的开发与维护制度。
(5)资源类型单一,调查显示85%的特色数据库为纯文字类型,只有约15%的特色库包含图片等多媒体信息。
3.1结合地域优势,在财经类专业优势的背景下建立特色数字资源
由于财经类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接近,在专业特色上寻找资源建设突破口有可能出现资源撞衫、重复建设的情况。
将财经类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在财经专业背景上结合地域特色,则在主旨上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发展的持续性,满足数字资源的持续发展原则。同时由于同一地域的财经类高校较少或各具不同专业特色,因此出现自建资源雷同的情况很小,真正实现数字资源的个性化发展,拓展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的生存空间。
3.2加强馆际合作,实现专业内、地域内特色数字资源共享、统筹建设
单个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必然受到技术、资金及信息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很难保证数据库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共建共享,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实现各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的整合互补。
以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为例,我馆正在进行‘武汉8+1城市圈’发展数据库的建设,以共建共享的思路,如果与区域经济圈相关的地方财经类高校联合起来开发,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型的中国城市圈发展数据库,走联合建库、资源共享、共同收益之路。
此次调查中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展现出了天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区域共建共享成果,显示了区域共享效果,同时诠释了高校特色库建设的初衷。
3.3特色数字资源开发应规范化、制度化,实现长期规划、量力而行
数字信息资源只有经常维护,不断更新和补充数据,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周期长、投入较大,需避免盲目开发、虎头蛇尾、重建轻用等情况。这就要求各图书馆在开发特色数据库时,形成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制度,实现按实际财力、人力分段进行建设,做到定期维护、及时更新。
3.4注重信息载体多样性,建设立体化的特色数字资源
特色库建设不能局限于仅从传统的文献资料中获取文字信息,还可采取录音、摄像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展现信息资源,或通过网络收集等方式,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屏动画等多种载体形式并存,提高信息丰富度与数据含金量,使特色数字资源呈现立体化效果。
3.5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特色资源附加值
再好的特色库资源,如果缺乏宣传及推广意识,也会导致利用率低下。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强调资源特色,提高特色库在用户群中的影响力,才能争取到更多的用户,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应有的价值。同时在服务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可逐步向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提供无偿或有偿信息服务,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附加价值,使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逐渐具备自我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苏文.地方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0,(4):143-144.
[2]樊肖虹.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20(1):28-29.
[3]黄兵.论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J].新校园:理论版,2010,(8):21-23.
篇7
关键词新技术校园网新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IT,而IT的发展有赖于持续的、无止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数字化校园网创新性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
一、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崭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园网的建设。
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互联网走近校园网。互联网的完整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新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应用于校园网。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融合。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利用原有的电视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数字化电视网,实现宽带接入、程序下载、多应用多业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相互补充,实现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校园网由光纤以太网、闭路电视网升级的HFC双向网络组成,即电视与广播子网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
二、无线局域网与3G入住校园
目前,无线网络已应用于高校校园分布较远的校区之间、分布不规则的校园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会议厅、校园公共休息场所、教工宿舍楼及各学校与教研网中心的接入和互联。
3G即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够同时提供语音及数据的高速无线移动服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校园网利用3G网络为基础建设,以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宿舍、图书馆等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使得“无线校园”网络具有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优势。
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探索校园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络中协同工作的一组虚拟的服务器群,通过网络强大支持,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服务来实现特定连接后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处理。
云计算应用于校园网需要其提供IT基础架构,而不需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能满足教育网络所需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园网中新技术对创新环境建设的影响
三、互联网建设智能化教学
创新环境首先是课堂环境的创新。利用互联网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进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
三网合一创建全面的资源利用平台 。三网融合进入校园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原有的视频网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改造,使其适应于IP网络。创新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三网融合实现了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而且三网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无线网络与3G技术创造普适学习模式 。普适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透过无所不在的运算环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持续而合适的学习资讯。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获取,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普适学习环境应该是多维度的,能提供视、听、读或者其结合,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脱其原有学习情境,才能给人以更广阔深远的思考,继而扩展迁移到其他领域,实现创新。无线网络与3G技术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并且可以多人同时上网,并提供了更快的网速,创造了校园普适学习环境。
云计算构建更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将设备的更新换代的任务交给了服务的提供者——数据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关服务的提供商。这样,云计算模式就为教育领域扩展出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也为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即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
结束语
置身于最尖端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创新。新一代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技术重在应用,随着网络新技术更好地发展,如何能更好的应用校园网创建校园的创新性环境值仍需要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丙根.互联网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
篇8
关键词: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课程开发;实践策略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电子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面对市场的全新需求,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以此来更好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现阶段,高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面对此种状况,高职院校应逐步加快自身的教学改革进程,构建精品化和内涵化并存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基于当前电子技术的大范围渗透,各个行业都在迎合时代的发展浪潮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而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唯有对传统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模式与时俱进地创新,才能切实立足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满足行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前高职教育体系之中,如机械维修、软件技术开发、工程自动化等,但是其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也逐渐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弊端,这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提升极为不利。因此,深入研究“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开发与实践策略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的意义
当前,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全新的转型阶段,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为此,教育界针对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深化。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来看,该种教育体系侧重于学生工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德国教育实践理论为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并为其有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德国实践教育理论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对但是德国教育模式的重新构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从这一层面来说,德国实践教育理论是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在千禧年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深受德国实践教育理论的影响,并且将其应用在学生理论能力教育与岗位结合的模式构建之中,对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人员将德国实践教育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国情相结合,并由此创建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机制,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的深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教育者作为高职教育事业的主力军,需要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理解,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之间的差别,以便为人才的日后发展做出科学指导,促使人才的未来职业生涯进一步步入正轨[1]。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学习理论更好地应用在实际工作之中,并在实际中检验理论项目。因此,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定位。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是相应我国国家教育方略、迎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形势的具体举措,要求教育者要制定明确、精准的教学计划,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来为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精品课程建设奠定见识稳固的基础,借助创新性和科学性并存的教学模式来更好的彰显课程改革的实际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兼顾理论与实践教育,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创设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电子技术”的教学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重要基础,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不仅应当全面重视起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更应当重点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并以此能力为基础,形成运用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该学科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应以此为指导,使学生通过对此的学习充分掌握电子技术设计内容,以为未来工程的应用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开发实践策略
现在大部分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皆通过大荧幕方式来实现,即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正是由于此种方式显示出信息较多,才更应注重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虽然大荧幕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但落后的教育方式尚未受到关注,进而使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仍然无法发挥,更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多媒体技术应用如同鸡肋。长此以往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因为枯燥技术知识灌输而使得课程学习如同“填鸭”,运用电子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提升当代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但无法有效的利用电子技术则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大羁绊。从当前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现状来看,学生通常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进而使得电子技术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操作之中,久而久之,将会学生知识的增加而逐渐被遗忘。电子技术基础应用类课程较为繁杂,内容之多,操作之细,众多项目皆要求着学生不仅要掌握充足的知识,还要进行上机实验,在实际操作后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对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也就成为了必要举措。
(一)结合实际岗位需要致力于对学生电子应用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结合当前岗位需求的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设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电子应用能力,以便更好的相应社会经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打下稳固的课程基础。对此,笔者认为相关教育者及教材编撰者要对市场的现实情况、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调研分析,将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重新整合,借助数据、图表的形式来更好的为教材优化做出依据。教育者要还需要将教学思想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不断提高“电子技术”精品课程教学效率。在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增加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理论能力的同时,保证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的深化发展,更好的为我国社会发展所服务,从而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2]。与此同时,更要将培育的目标进行实际定位,从目标着手,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综合学生的各项素质,以此融合实践技术与应用知识,逐渐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学会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以此不断的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的相关要求,应逐渐明确人才培养之间的异处,以此进一步保证电子技术精品课程改革的科学性。
(二)落实“双证制”
要落实“双证制”教学措施,从制度和模式两方面入手加快“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进程,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新发展。“电子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教学地位,能够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进而在实际工作之中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应试教育思想仍旧根深蒂固,在教育过程中,依旧有不少教师沿用传统模式,这对学生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的发展极为不利。对此,教育者需要运用德国实践应用理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育的应用性,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给予足够的重视,深刻认识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而促使“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同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在重视毕业证书获取的同时,要积极考取与电子技术相关的资格证书,将此作为学生日后能力证明的重要标志,实现人才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向互动式、协同均衡发展。
(三)强化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是电子技术课程的灵魂,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电子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强化训练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巩固“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教学成果。高职院校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将“电子课程”的专业学习与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明确认识到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岗位的客观需要,实现自我能力与岗位需求、市场发展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注重电子技术理论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将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之中,强化对自身岗位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同时,教育者要对电子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调整,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增强实践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所占比例,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实训空间和能力拓展领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打造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格局近年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影响程度不断深入,并且对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故此,想要保证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实践效果,就应将教育教学与专业应用相融合,以培养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相互连接,搭建电子技术的精品课程新模式,协调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与实践论证,通过直接有效的实践方式来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与评价。对此,笔者认为要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领域、内容、理念、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坚持“两定”原则,即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此来为学生呈现更为优质的校企合作教学体系,打造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格局。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资深岗位者来校进行指导,并通过岗位实训的形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工作之中,以此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三、结语
高职院校要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行之有效地创新做好精品课程的开发。以搭建综合性教学模式为出发点,关注自主创新,探索创新,在提升个人观念基础上,逐渐整合各种教学内容,重新搭建更高效率的教学水准,充分的发挥电子技术课程的优点,搭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的提升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颖,侯建军,黄亮.“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02):3-4+7.
[2]卢玉和,杨春花,张丽,仝庆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08):11-12.
篇9
一、完善评价机制,促进观念转变
我校部分教师之所以在信息教育上缺乏动力,主要是因为任务强加,所以抵触;因为非教学所需,所以忽视;因为缺乏兴趣,所以倍加反感。因此,上级行政部门、学校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和电子政务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改变教师常规工作检查方式,推行电子备课系统,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学科整合。
二、优化各种培训,切实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目前,我校教师储备力量不足,个别科目师资力量紧缺,相当一部分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我校培训项目繁多,老师们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外,无暇顾及教研教改。由于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甚至对现有工作心存反感,应付之情难免产生。同时,我校电教培训工作长达十年之久,内容形式已僵化,45周岁以下教师已全部通过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基本掌握了教学所需技能,就目前而言,教师也无需掌握太多专业化的电脑技能。因此,建议优化培训内容,改变现有周周全员培训的的形式,代之以新分新调教师为对象的专题培训。
三、加大电教经费投入,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
目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数量有限,原来配备的设备因使用时间过长,机器老化严重,运行性能削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办公电脑配备以后,学校电脑数量大增,现有10M宽带网络已无法满足正常需要,加上原有网络布线过于粗糙,新加无线设备有限,机房设备承载能力不足,网络不畅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办公的质量,也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失去了信心。因此,建议分批次考虑更换教学楼楼层网络设备、中心机房网络设备,对原有有线布局进行优化。为适应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要,应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加大宽带接入容量,争取实现100M光纤接入桌面,同时应科学规划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校园网络无盲点,校园管理无盲区。
四、优化电教中心职能,做好教育教学服务和保障工作
目前,电教中心共8人,人数虽多,但存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研究意识、服务意识缺乏等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人员均为兼职,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负责学校电教工作,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2)对电教人员缺乏科学、有效地评价机制;
(3)一线教师对电教工作不理解,部分处室、年级对电教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工作分工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电教人员工作量;
(4)个别电教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
建议: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电教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电教中心职能,可由主任全面协调中心工作,下设网络信息(1 人)、设备管理维护(1人,兼管教师机房)、资源建设与宣传(2人)三个主要职能岗位。至少设立2名专职人员,其中电视台1人,设备管理维护1 人;通用技术可由应用物理专业教师承担,信息技术上课人员不再纳入电教中心编制,由教务处和年级统一管理;适当增配相关科室电教设备,明确科室工作分工,如办公室、政教处、团委等科室因活动较多,宜配备照相器材,所有配备了相应设备的科室、年级应自行负责本科室、年级活动的宣传工作,高三报名工作也应明确电教人员、年级组、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不能将大量工作加在电教人员身上,在年级组配备了照相机的基础上,电教人员应只提供机房开放、报名培训工作;转变电教工作思路,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和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扩大我校航模小组规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航模大赛。
五、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应用积极性
针对目前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的情况,上级相关行政部门、学校要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借鉴内地省市和我区兄弟学校经验、将信息化成果纳入评职评优体系。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应多方争取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更多地教师走出大山,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震撼。
六、积极协调,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与其他地区相比,目前,我校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拉萨、山南、林芝、那曲等地区已实现了部分学校班班装电子白板。宽带校校通、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已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根据目前我校设备情况,应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解决设备不足和已配设备更新等问题,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快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design method of time-to-digital conversion circuit system with high precision based on SOPC technology. The time-to-digital conversion circuit module of TDC in this circuit system ge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ime measurement circuit module of th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of coarse time and fine tuning time by FPGA. The measuring time precision is up to the level of ns. The embedded Linux operating system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cutting is used to gather, save and manage the photon arrival time data in TDC circuit module, and ensure that the whole system can achieve the high precision of the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f photon arrival time data. Then, directly seeing the work situation of TDC by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the normal work of the whole system.
关键词: TDC;SOPC;通信协议;FPGA
Key words: TDC;SOPC;communication protocol;FPGA
0 引言
本文利用SOPC技术进行系统开发,选用的FPGA平台为Xilinx公司Virtex系列Virtex-II Pro开发板搭建以硬核处理器PowerPC 405为核心的系统硬件平台,利用ISE(Intergrated Software Environment)与EDK(Embedded Development Kit)的协作设计方法,挂载自定义设计的TDC(Time-to-Digital Converter)时间测量电路IP核于PLB(Processor Local Bus)总线上,最后移植裁剪后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后进行板级验证测试,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搭建的SOPC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并能够采集到通过模拟的高精度光子脉冲到达时间,测量精度能够达到ns级以上。该设计方案有效地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设计灵活性,降低了设计成本且无流片风险。
1 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整个系统的搭建是基于PowerPC 405微处理器的基本硬件平台,挂载用户自定义外设TDC,移植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图1所示为基于SOPC技术高精度光子到达时间测量电路的系统设计架构框图,从图中可知:外部供电为4.5V-5.5V,提供100MHz的系统时钟,利用System ACE控制器实现CF卡对FPGA器件硬件配置加载以及Linux操作系统加载,本次运行的DDR_SDRAM内存大小为256M,能够通过JTAG口进行外部调试。
2 基于FPGA的TDC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的设计
2.1 TDC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时间数字转换电路比较典型的实现方法有计数器技术、电流积分技术、时间放大技术、游标卡尺技术、“粗”计数和“细”时间测量组合技术以及时间内插技术[4,5]。如果只采用计数器技术,虽可实现足够大的动态范围,但不能满足系统时钟经过倍频后的最小时钟周期的测量精度;如果采用电流积分技术、时间放大技术或者游标卡尺技术,虽然可以实现较高的测量精度,但无法满足2000s的动态范围以及从ns到百年的数据宽度。德国acam公司生产的TDC-GPX专用时间测量芯片,其测量精度、动态范围虽然均满足脉冲星X射线光子到达时间测量的设计要求,但芯片价格较高。本文设计的TDC时间数字转换电路模块采用基于FPGA的粗时间(Coarse Time)细时间(Fine Time)相结合技术实现测量电路模块,粗时间为秒以上的时间,如2014年5月25日20时53分24秒,细时间为秒以下的时间,如0.1s,0.1ms,0.1us,0.1ns 等,在满足时间测量的高精度、大动态范围的同时,具有价格低廉、灵活性强等优点。如图2所示,为光子脉冲到达时间的测量时序框图。图中clk上升沿到来时插入秒以上粗时间,T0为TDC系统开始工作的时间,T1为光子脉冲时序图。当T0开始工作后,粗时间计数器和细时间计数器同时开始工作,当有光子脉冲到达时,会产生高电平的脉冲信号,利用此脉冲信号作为触发信号,将粗时间Tc和细时间Tf同时锁存后存储,所以光子到达时间T=Tc+Tf 。
2.2 TDC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的设计 如图3所示,整个TDC模块中,细时间测量部分通过设计倍频器,格雷码计数器,时间内插电路、译码电路以及细时间结合模块部分,粗时间部分通过将系统时钟进行分频实现1Hz的时钟频率,然后利用coarse time 模块生成秒以上的时间。通过模块结合实时生成光子到达时间数据,将光子脉冲到达时间数据进行锁存、存储后送给后端操作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
3 SOPC系统设计
SOPC系统设计是利用Xilinx公司的嵌入式开发工具EDK来搭建整个系统,EDK设计主要由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组成。
系统硬件设计:
①SOPC硬件开发平台概述。本文设计使用的是Xilinx公司Virtex-II Pro系列芯片型号为XC2VP30的FPGA开发平台,采用0.13μm、1.5V工艺技术制造而成;集成了30816个逻辑单元;8个DCM(时钟管理单元),采用先进的IP植入技术在FPGA中嵌入两片32位的IBM PowerPC 405硬核微处理器。PowerPC 405是32位体系结构的嵌入式处理器,采用精简指令集框架的CPU,运行的最高频率可达到300MHz,能够实现更快的数据处理能力。
②硬件平台。SOPC硬件系统平台的搭建是利用Xilinx公司的嵌入式开发工具EDK,其为Xilinx公司在ISE基础上开发的一套嵌入式开发工具,通过集成在EDK中的XPS(Xilinx Platform Studio)图形界面来选取相应的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挂载TDC设备等完成整个SOPC系统的开发,软硬件同时进行。在Xilinx公司的ISE下完成TDC模块的构建后,通过ISE与EDK协作设计方式,完成设备TDC模块的挂载,最终生成适用于硬件系统平台硬件比特流文件。
4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的设计主要包括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制作、内核裁剪、EXT3根文件系统的制作、编写外设TDC驱动程序、编写外设TDC应用程序以及生成ACE文件。
4.1 制作交叉编译工具 Xilinx公司不提供基于PowePC 405体系架构的交叉编译工具链,因此在裁剪内核、制作根文件系统之前,需要先制作交叉编译工具链,从网上下载crosstool交叉编译工具等相关工具。最终生成交叉编译工具链。然后在/root/目录下建立sources文件夹,crosstool-ng-1.5.3会自动下载相应软件包。通过图形配置界面进行相关配置,勾选相应的配置参数。
4.2 EXT3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下载buildroot-2009.02.tar.gz,在进行相关的配置后执行make,最终生成了linux系统根文件的压缩文件rootfs.powerpc.tar 和rootfs.powerpc.tar.gz,这个压缩文件还要修改控制台信息以及与硬件平台相关的网络配置文件。在更改etc/inittab的配置文件时,需要将“#ttyS0::respawn:/sbin/getty-LttyS0 115200 vt100”替换为“#ttyUL0::respawn:/sbin/getty-L ttyUL0 115200 vt100”。更改etc/init.d/rcS文件,在最后一行添加“/sbin/ifconfig eth0 192.168.X.X netmask 255.255.255.X up”保存,以上完成了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4.3 内核裁剪 下载内核后进入虚拟机的Fedora 10操作系统终端下解压内核后,由于linux内核树只支持到xps-ethernetlite-2.00.a,而EDK 10.1 SP3提供xps-ethernetlite-2.00.b,所以需要修改一下,通过命令:gedit drivers/net/xilinx_emaclite.c添加一行{ . compatible = “xlnx, xps-ethernetlite-2.00.b”} 后保存。通过命令:gedit arch/powerpc/boot/wrapper对其进行编辑,对交叉编译设置环境变量,因为本内核针对的是powerpc架构处理器,采用的交叉编译工具链为powerpc-405-linux-gnu。在终端运行make menuconfig,按功能要求对内核模块进行裁剪和配置。配置完后,将生成的xilinx.dts拷贝到linux-2.6-xlnx/powerpc/boot/dts目录下,并将xilinx.dts改为virtex405-tdc.dts。执行命令:cd /linux-2.6-xlnx/arch/powerpc/boot,生成可以在搭建的硬件平台中运行的.elf格式的virtex405-tdc.elf文件。
前面部分完成交叉编译工具链制作后,开始内核的裁剪和EXT3根文件系统的制作。本系统设计采用版本号为Linux-2.6.37的内核和buildroot-2009-02.tar.bz2来制作EXT3的根文件系统。然后根据前面硬件平台的需求进行裁剪、配置,去掉不需要的功能以降低占用系统的资源。将裁剪好的.elf格式的可执行文件通过XPS软件生成ACE文件后,如图4所示,系统能够正常启动,完成了SOPC系统的开发。
4.4 TDC设备驱动程序 驱动程序是介于硬件和Linux内核之间的软件接口,是内核的一部分,运行于内核模式,为内核提供IO接口。操作系统通过驱动程序来控制硬件设备同时它为用户屏蔽了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方式。本系统设计中扩展了自定义的TDC设备,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由于没有针对TDC外设的设备驱动程序,需要用户自行设计编写驱动程序来控制TDC硬件设备资源,当应用程序需要采集高精度光子到达时间数据时,操作系统可以通过驱动程序来实现对FPGA硬件设备的控制,设备驱动程序为应用程序屏蔽了硬件的细节。
驱动程序的入口点是一个struct file结构,在中定义。它定义了常见I/O口函数的入口。其中字符设备驱动包含设备注册、设备解除注册、打开设备、释放设备、读写设备、获取内存、打印信息等部分。struct file结构如下: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driver_tdc_fops = {
.owner=THIS_MODULE,
.open=driver_tdc_open,
.release=driver_tdc_release,
.write=driver_tdc_write,
.read=driver_tdc_read,
.unlocked_ioctl=driver_tdc_ioctl,
};
TDC设备驱动程序主要由TDC设备驱动程序的初始化、系统调用以及TDC设备驱动卸载三部分组成。当TDC设备驱动程序初始化完成后,应用层调用open( )打开设备。通过 file_operations( )提供的系统调用的接口,对TDC设备进行读、写和控制操作。系统调用包括打开TDC设备(open())、读TDC设备(read())、写TDC设备(write())、控制TDC设备(ioctl())、关闭TDC设备(release())。
4.5 TDC设备应用程序 完成TDC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后,要实现光子达到时间数据的采集需要编写应用程序,由于TDC设备驱动程序屏蔽了底层硬件设备的细节,可以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通过操作普通文件,同样利用open( )、close( )、read( )、write( )等文件处理函数,实现对硬件设备读写和控制。
最后在EDK嵌入式开发工具中生成ACE文件,实现对FPGA器件硬件配置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加载。
5 系统测试
系统上电后,操作系统加载到内存后解压,整个系统开始运行,光子达到时间数据采集如图5所示。其中TDC外接模拟的光子脉冲是间隔为10ms的方波,data_c表示秒以上的粗时间数据,由于是将系统初始时间设置的为14年01月01日12点00分00秒,当系统开始工作时开始计时,图5中data_c=140101162540表示截图的时间为14年01月01日16点25分40秒,由于秒到秒之间有100个数据,所以不可能直接显示出来。data_x表示秒以下的细时间,如0.4147352240s, 0.9498842080s等,所以本系统可以测得时间间隔为10ms光子达到时间,并且精度为ns级。
6 结束语
硬件平台的搭建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是SOPC技术的基础。针对Xilinx公司Virtex系列的Virtex-II Pro XC2VP30型号的开发板,本文阐述了TDC时间数据电路模块原理、基于硬核PowerPC 405处理器为核心的硬件平台的搭建以及TDC模块的挂载、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TDC驱动程序的加载、TDC应用程序以及系统的测试结果。验证了移植后的Linux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能够测量高精度光子达到时间。整个系统能够应用于高精度的数据采集系统。
参考文献:
[1]朱威,王培源,李欣,林强.TDC-GPX在卫星激光测距中的应用[J].大气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6:174-177.
[2]帅平,陈绍龙,吴一帆,张春青.李明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航天,2006(10).
[3]帅平,陈绍龙,吴一帆,张春青,李明.X射线脉冲星导航原理[J].宇航学报,2007(28):1538-1543.
[4]宋健.基于FPGA的精密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