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与经济发展

篇1

内生增长理论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在很大程度上,TFP增长决定因素的讨论仍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的范畴(Hulten,2001),这也就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将在下文对相关指标的分析过程中就两研究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作出具体阐述。本文拟根据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2001-2010年间的统计数据,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并希望通过这种探讨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化实施提供部分参考资料,以便于政策制定者及政策的区域实施者通过设定政策实施路径、选择政策微调工具等方式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熨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政策目标。为便于实际操作,我们将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年度公开数据完成全部计算。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在第二部分将完成两变量的指标设计与样本计算过程,第三部分是模型建立与分析,第四部分则是一个简单的总结部分。

一、全要素生产率(TFP)及金融效率的指标说明及相关计算

(一)各省年度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有很多种计量方法,如索罗残差法、隐性变量法和潜在产出法等等,郭庆旺等(2005)曾讨论过各种方法的具体优劣⑤。为符合传统的实际商业周期定义,在本文中仍选择传统的索罗残差法计量TFP。参照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指标的年度数值,为保证数据的可计量性和可获取性,同时考虑到对计算结果的实证考察的经济性,我们选择了2001-2010年的十年数据完成该部分的计算。力资本增强型劳动力),为年度GDP,两组数据均来自各年度统计年鉴;将净投资对新增产量的贡献率设定为0.4,这是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我国生产函数的研究所得出的较一致的数据(彭国华,2007)⑥。采用该形式计算得出的TFP完全调整了物质资本存量的影响。

物质资本存量的计量采用永续盘存法,其中,Kt为全国t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δt为当年经济折旧率,It为当年固定资本形成额。以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计算出的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1998年末物资资本存量为基期物质资本存量,得出各年度各省物质资本存量。δ即永续盘存法中的“重置率”,在此,我们依据以年度各省内固定资产构成加权后分类折旧率累加得出这一指标;年度固定资产构成数据来源于各年度各省统计年鉴,分类折旧率则计为:建筑安装工程6.9%/年,设备工器具配置14.9%/年,其他费用12.1%/年。于是,可根据恒等式(1)计算得出各省在观测年度的平均TFP存量,在将2000年价格指数设定为基准值的条件下,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⑦。

(二)各省年度金融效率的计算

索罗增长模型显示在推动人均GDP增长的两个要素,物质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仅就二者而言,参照近两百年国际经济史的基本研究,资本驱动型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就是说,在资本劳动比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均GDP增长会出现停滞(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物质资本存量的进一步积累可打破这一停滞,但经过一个时期后仍会在另一个人均GDP水平上出现新的停滞,即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而这一可证伪假设也就使得我们在研究金融效率的相关指标之时,必须考虑到金融效率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经济发展的渠道是物质资本积累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早期国际上的一些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同时促资本积累和TFP的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近期以Benhabid等(2000)为代表的部分分析认为,并非所有的金融发展指标都具有上述双重效应,显示出TFP提升效应的那些金融发展度量指标并不一定与资本积累有联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Calderon(2003)证明,金融发展指标具有显著的TFP提升效应,且这种提升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但仅仅采用规模(信贷或存款)作为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则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微弱。同时应当对直接金融市场与间接金融市场对TFP影响进行考虑。银行中介发展与股票市场发展在促进TFP的提升方面的确存在差异,来自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发现(Levine等,1997),反映股市规模、波动性等的一系列指标并没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明显影响,而银行信贷配置效率的改进则对TFP增长具有显著性的积极影响,且间接金融市场中介的发展还能有效反映未来TFP的变动。

考虑到信贷存量(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与物质资本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兼顾到金融发展水平的计算采用尽量简单的形式予以得出,我们采用如下形式的等式计算金融效率(FS),设定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资金为IC、国家预算内资金为II有FS=IC/II这种设定方式不仅仅是考虑到以间接金融市场的效率反映金融发展对于实体经济各部门的实际生产意义(即每单位贷款对应或“创造”多少产出),更是考虑到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在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方面,我国同样处于“金融抑制”状态,银行信贷资源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出于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需要,政府对信用分配的控制与约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金融发展即可定义为政府对于信用分配控制的逐渐放松。落后地区由于当地储蓄的实际不足或贷占存比例过低,从而对各级政府的支持、扶植政策往往有较大程度的依赖,一旦这种支持具有普遍性,则很大成分上以地方政府反复要求提升贷占存比例为标志的中央银行的非独立性、整体金融运营低效率。在极端情形下,各地区贷款占存款比率一般就会成为衡量中央政府信贷干预程度的指标,国有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往往倾向于服从地方政府政策进行经营,而缺乏提高经营效率以及对贷款企业进行有效风险评估的内在动力。尽管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银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配置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毫无疑问的是,相对于以财政拨款为代表的政府扶植政策而言,银行贷款的所受到的约束程度更强、效率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与国家预算内资金之比”能够充分反映中国金融发展的事实。于是,可根据上式得出各省金融效率。

二、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准备基于2001-2010年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而以之解释金融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对需要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变量的单整、协整关系进行基本分析。采用Eviews完成具体计量分析过程,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TFP还是FS的平衡面板数据均不具有明显的趋势,这样就使得我们有条件在对之不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完成长期关系推定。两变量都是无单位变量,且采用ANOVA方法可知年度之间的数字特征并不存在本质区别,故而没有必要采用指数形式进行无量纲化。其次,为了判定两变量之间的或有因果关系,我们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所示:至少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否定“金融发展效率不是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因子”的假设。同时,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分省分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非同地区同时期金融发展效率的解释变量。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就FS对TFP的解释关系进行建模。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应该选择何种面板数据模型对之进行分析。

就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而言,可供选择的方法至少包括:混合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点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以GMM方法为代表性处理方法的面板数据动态模型等等,而涉及的方法也包括混合最小二乘估计、平均数最小二乘估计、离差变换最小二乘估计以及一阶差分最小二乘估计、可行GLS估计和上面已经提到的GMM法。根据上文已经完成的单整检验,我们选择混合模型,采用混合最小二乘估计方法(PooledOLS)对两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这样就建立了如下模型:其中i∈{1,31},t∈{2001,2010},分别代表着面板数据的个体与时点。该模型中,FS的T统计量的P值低于0.0001;整体的F统计量约为56.47,其P值低于0.0001;两者之间的长期、混合地区模型在99.99%的显著性水平上得到建立。为便于下一步检验,我们将本次回归的残差定义为。

混合模型正确设定的基础是解释变量与误差项的互不相关,即Cov(e,fs)=0,且e实际上是一个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则无论自由度变动,模型参数的混合最小二乘估计量都将是一致估计量。参照如下协方差矩阵可知,该混合模型的设定能够在95%的可能性下满足基本假设。上述模型反映了全要素生产率与金融发展水平的长期稳定关系,由于两变量均不存在趋势性(由单整检验可知),故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短期,模型描述的关系仍是稳定的,故而没有必要再进行误差修正。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应对针对模型变量的省际分类特征对其是否存在个体固定效应进行校验。参照常规检验方法,采用两变量的平均数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可得到如下等式:等式自由度为31,在99%的可能性上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i与t的值域如上),而解释变量(FS)的参数与FS的参数在数值上基本一致,误差项同样为服从均值为零的随机扰动项。参与计算的FS与TFP不具有个体固定效应,模型(2)是两者关系的有效描述,金融效率的改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的推进效应表现为,在现有水平下,特定省份金融效率的每单位改进,都将以推进当地0.4单位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这种改进主要表现为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持效应,即金融发展推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熊彼特效应。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模型逆光,并以2001-2010年分省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构建了样本容量达到310个的面板数据混合模型,对金融发展水平对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显示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在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与国家预算内资金之比”作为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才具有上述显著性,以信贷投放/GDP为代表的传统规模发展指标并不能得到类似的计量分析结果。

个体固定效应的分析表明,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经济体,无论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还是行政区域所进行的人为划分,都没有影响金融效率改进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效应的发挥,也并未因为各地区的技术存量(全要素生产率存量)而对金融发展的熊彼特效应产生削减影响。就具体区域来看,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展效率方面较其他地区均存在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存在使得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过去十年中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基于上述分析过程,金融发展的物质资本积累效应所代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与金融发展的熊彼特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存在重大差距,而前者则难以在长期维持部分省区的既有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领先优势。

为保证各省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创新推进性经济增长。作为其中的关键步骤,金融部门的优先发展较之于生产技术的简单改进具有更大价值。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由重视中央政府及中央银行政策、信贷投放支持逐步转移到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视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效率方面上来。

篇2

改革开放30年来,杭州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1991年至今,杭州市GDP已连续18年呈两位数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杭州市未来15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并从工业化中期开始进入后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后期,以城市为依托的现代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产业结构也将从现在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快速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部门通过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公司治理、动员储蓄和使用交易功能的发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下面,我们通过几方面来阐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关系。

(一)金融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五大功能

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莱文的分类,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可以用图1表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

图1金融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五大功能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的阻滞作用

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在2007年末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4月21日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最新估计,全球各国折损预计将达到4.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成为损失最大的国家,预计损失将超过2.7万亿美元。

金融发展对经济的阻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其次,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再次,金融资产的高流动性、高杠杆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令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最后,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法律的漏洞以及不法分子的操纵等也是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后退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一)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选取

就目前而言,GDP或人均GDP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衡量指标。为了解释金融发展对杭州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选取杭州市GDP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金融相关量作为杭州市金融发展水平的替代指标而成为解释变量。出于简便考虑,我们使用杭州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来衡量,以揭示杭州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其理论根据在于:

1.货币与金融资产总量相关度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志君在《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将金融资产分为货币、债券和股票三大类,并且该文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广义货币与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568,广义货币/GNP比率和金融资产总量/GNP比率的相关系数达到0.9917。因此,可以使用广义货币代替金融资产总量进行实证分析。

2.金融机构存贷款对金融发展水平的代表性高。根据广义货币M2的定义,其主体部分是金融机构存款,而且在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是金融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周立、王子明认为:就区域层面的金融资产,如果不计流通中现金的影响,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相关指标对金融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在95%以上。因此,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作为金融资产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3.杭州市的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存贷款。就杭州市目前的金融发展现状而言,以2007末的金融数据为例: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310.96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8430.68亿元。全市GDP为4100.1722亿元,可以看出杭州市的金融资产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为主。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取杭州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eposit)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end)用以衡量杭州市的金融发展水平。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1978-2008年的数据都来自于杭州统计局――统计年鉴。

(三)相关统计检验和结果分析

1.建立回归方程

下面对样本数据运用Eviews进行初步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

图2估计与实际值拟合图形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值和估计值拟合得非常好。因此可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

设定模型为:GDP=c+aDeposit+bLend,运用eviews软件得到结果如下:

GDP = -0.499891232737*LEND + 0.852790391389*DEPOSIT + 193.304111515

T值(-2.051360) (4.023926)(5.089320)

R2=0.983536 DW=0.333004

分析:在运用eviews所得的回归方程中,Lend和Deposit的系数分别为-0.499891和0.852790,说明对于金融贷款呈负相关,对于存款呈正相关性。R2等于0.983536,说明总离差平方和的98.35%能被样本回归直线所解释。因此,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比较好。

从上面的表达式我们可以知道:增加金融机构存款1元,将增加GDP0.85279元;增加金融机构贷款1元,将减少GDP0.49989元。

通过Eviews的Scatter散点图,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出,GDP增长与金融机构存贷额余额存在线性相关性。

图3线性回归图

2.滞后期间研究及因果检验

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对借款(Lend),存款(Deposit)滞后1、2、3、4期间的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图表备索):

当滞后1期时,GDP是Deposit的格兰杰原因,Deposit也是GDP的格兰杰原因;Lend是GDP的格兰杰原因,但GDP不是Lend的格兰杰原因。

当滞后2期时,GDP不是Deposit的格兰杰原因,Deposit也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Lend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也不是Lend的格兰杰原因。所以滞后两期对于GDP没有影响。

当滞后3期时,GDP不是Deposit的格兰杰原因,Deposit也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Lend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也不是Lend的格兰杰原因。所以滞后三期对于GDP没有影响。

当滞后4期时,GDP是Deposit的格兰杰原因,Deposit也是GDP的格兰杰原因;Lend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也不是Lend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滞后四期时只有存款余额和GDP具有因果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比较而言,滞后一期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即Deposit(-1))和滞后四期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即Deposit(-4))对当年的GDP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滞后一期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即Lending(-1))对当年的GDP有较为明显的阻滞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杭州市的金融业,提高当前存贷款余额,将对今后杭州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1.杭州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强相关关系。直接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的强相关性,说明了金融机构在组织动员储蓄,并将其转化为投资方面是促进杭州市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的因素。

2.杭州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滞后问题。存在这种滞后期的原因在于杭州市近几十年来不断加强对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而这些投资一般不能在当年形成生产能力,其对GDP的影响必然产生滞后作用。

3.杭州市的金融资产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为主,其他金融资产的发展空间较大。比如债券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杭州未来发展发展的方向之一。

四、加快杭州市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前述杭州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相关的实证分析结论,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业快速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杭州的金融服务业,建立长三角南翼的资金融通、集散和交易的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促进经济增长五大功能的发挥,以及金融服务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其次,加大金融投资力度,扩大金融机构网点,致力于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服务品种,创新服务方式。金融业应正确处理贷款垒大户和扶持小企业发展,加大银行产业信贷结构调整。

第三,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形成在贷款金额、期限、方式、主体等各方面,适合我市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系列;加大金融对农村建设、生产、社会发展应实行倾斜性的投融资政策,发挥金融的融资杠杆作用,加大对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消除城乡金融服务差距;通过创新个性化金融支农项目,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篇3

【关键词】金融中介;经济发展

一、前言

金融中介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主要的融资途径,能够有效地优化配置社会资金,它能够聚集起社会闲散资金,并且传递到广大真正需要资金的客户手中,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二、金融中介的概念界定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资金融通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或者媒介作用的机构或者人。基于机构类型来分类,金融中介机构可分为非货币中介机构和货币系统两大类机构。非货币中介机构只能起到对初级证券予以购买、创造自身货币债权(如普通股票、股份、储蓄存款等)的中介作用;而货币系统机构可创造货币,购买初级证券。

三、金融中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金融中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金融中介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第二,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第三,金融中介优化了资源配置。第四,金融中介降低了交易费用。具体如下:

1.金融中介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

工业革命的诞生带来了全球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这样一来,各个企业都希望将地理范围突破,将所生产的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产品批量化销售实现之后,又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那么也就会让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进而导致了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一系列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从而让资金能够在更大的分为内实现配置和流动,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匹配和整合。

2.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

首先,金融中介机构为调整资源存量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无论企业采取什么形式的兼并行为(或混合兼并,或横向兼并,或纵向一体化),都能够在交易成本降低的前提下变为现实。企业组织之间的重组既能够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存量,又能够合理地调整企业规模结构,扩大企业经济规模。与此同时,金融中介还推动了诸如企业集团等大型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和形成。

其次,金融中介也能够社会化发展企业经营者筛选机制。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企业的直接所有者往往都是由企业经营者来担任,那么企业经营者用社会化的方式来筛选基本无望,甚至被视为天方夜谭。而在金融中介形成之后,社会筛选企业经营者的功能得以大幅度增强,若企业经营者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那么则很难得到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证券公司、银行贷款等新型金融中介的资金支持,这样必然会让企业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反之,若企业经营者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那么则很容易就可得到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证券公司、银行贷款等新型金融中介的资金支持,那么必然能够极大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让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变得更加合理,进而全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金融中介优化了资源配置

第一,金融中介开启了资本创造机制,才在产业资本循环中顺利地导入了货币资本,以此来满足了经济增长对资金的渴求。第二,财富的权利和价值形态在金融中介的作用下虚拟化,不再具有实物形态,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资本能够以数字的方式在金融市场上流动,大大扩大了资源配置范围及资源配置效率。换而言之,也正是在金融中介的作用下,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才步入到效率化发展的时代。

4.金融中介降低了交易费用

经济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交易费用、生产费用不断地被制度创新、技术革新的历史。首先,交易选择面在定期集市出现之后得以拓宽,货物的成交率(既定交易费用条件下)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它既让运输的时间成本降低,又让等待的时间成本和交易偶然性的时间成本降低,这样一来,单位产品的交易费用随之降低。其次,货币的诞生让整个交易活动变得更加顺畅、中间环节更少,大大节约了交易活动所需要的等待成本和搜寻成本。交易范围的扩展,又刺激了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各类金融中介结构的出现。

四、金融中介对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现代经济运行往往会与金融活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经济活动的绩效会受到金融活动的质量、范围的直接影响,而金融活动基本都是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中心,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日益深入,金融中介的运作状况已经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中介的业务经营会存在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脱节的情况,当金融活动与金融中介的发展过分地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而目我循环发展时,就会产生金融泡沫,造成金融风险,对经济造成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并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中介本身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五、结语

总之,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中介会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务必要注意避免其负面影响,努力发挥金融中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福建省泰宁县旅游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泰宁县确立了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分析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就完善旅游金融服务提出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旅游经济;金融服务;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泰宁县对旅游业的持续投入,该县先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国家5A级旅游区等15个国家级品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由2005年的5亿元增至2014年的16亿元,在全县第三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本文以泰宁县为例,就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旅游业作为泰宁县的主导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金融支持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泰宁县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完善旅游金融服务,累计向旅游业投放信贷资金63亿元,为旅游兴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积极配套资金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针对泰宁县旅游开发、保护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当地银行机构向福建金泰旅游有限公司、泰宁县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分别贷款2亿元和3000万元。当地政府以财政资金作为还款来源,以泰宁古城旅游开发公司为承贷主体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亿元,建设古城剧场、“慈航宗教文化园”和“邹氏公祠”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二)创新旅游信贷产品,加大旅游信贷投入1.“助旅宝”贷款助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泰宁县旅游业发展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泰宁县支行(下称“泰宁人行”)在多次对金融机构和涉旅企业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协助金融机构推出针对该县享受年终返利的旅行社或旅行社主要负责人的“助旅宝”信贷产品,以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2.推出游船抵押贷款,提升旅游层次。为进一步体现泰宁旅游业特点,有效解决游船升级改造资金难题,展现旅游新形象,该县创新游船抵押贷款信贷模式。当地有游船贷款需求的客户可根据游船改造资金需求状况,用现有的游船做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则根据游船的评估情况发放信贷资金,至今累计发放游船抵押贷款4400余万元,使泰宁县大金湖航运公司80余艘游船在短短10年内实现从木板船到铁壳船再到游轮的飞跃,有效满足了游客需求。3.推行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是以门票收入等未来收益为质押的信贷模式,为促进该业务的广泛推广,泰宁人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泰宁县旅游企业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自2002年该业务推出以来,当地旅游企业累计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11余亿元。在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支持下,当地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4.依托政府担保平台,打造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近年来,泰宁旅游业的崛起对家庭农场、生态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起到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泰宁人行先后出台《泰宁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积极推动、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泰宁晋农商大金湖村镇银行出台《新型家庭农场农场乐贷款管理办法》,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配置信贷资源。以泰宁县瑶坪生态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主要种植提子、樱桃、桑椹等水果用于观光采摘。村镇银行借助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担保功能,向其发放信贷资金50万元,支持农场扩大规模。在金融机构的扶持下,农场年接待人数从2013年的2万余人次增加至2015年的2.5万余人次,营业额也由2013年的将近200万元提升至2015年的260余万元,并被列入旅游观光景点。

(三)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1.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刷卡无障碍旅游区。从2006年开始,泰宁县联合福建省银联全面推进POS机、ATM机业务及网上银行业务,加快刷卡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县三星级以上宾馆及90%以上的商户、加油站、超市均安装了POS机。火车站、状元街、景区售票处等游客活动集中区域POS机、ATM机投放力度加大,旅游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刷卡消费无障碍的目标已基本实现。2.加大旅游电子服务支持力度,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保证游客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在泰宁人行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农行泰宁县支行与县旅游管理委员会签订10亿元的授信战略合作协议,向当地旅游产业提供授信融资、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服务。泰宁县大力推进世界地质公园升级改造,加快开发旅游O2O平台、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安全管理预警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持续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转账电话等电子银行服务及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丰富门票销售支付方式,实现通过移动支付、POS机刷卡等多种方式销售景区门票;建立多元化电子支付平台。目前在全县景点购买门票实现了POS机刷卡全覆盖,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门禁系统正在稳步开发中。随着信贷资金的持续投入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泰宁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家庭旅馆、饭店、餐馆生意火爆,部分农户依托旅游产业发展走上致富道路。2005~2014年,全县旅游信贷投入从2亿元增至6亿元,旅游收入由5亿元增至16亿元,10年间增幅高达220%。在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带动下,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也由2005年的30%提升为2014年的40%。在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县共有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三星级宾馆7家及众多符合行业规范的家庭旅馆。全县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

二、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分析

近年来,泰宁县通过加强金融对旅游业的支持,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探索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来源。本文分析指标包括信贷指标(x)及旅游收入指标(y),x以旅游行业信贷投入GDP与的比值来表示,y以旅游总收入增长率来表示。数据来源于泰宁县统计局、当地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

(二)检验方法。在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时,必须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否则容易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方程中γ、a、δ、β均为常数,ut为方程的随机误差,p为保证ut为白噪声的最小值。假设条件均为存在一个单位根,平稳性检验从方程3开始检验,当检验到一个单位根时停止检验。只要有一个方程拒绝零假设,就可称该时间序列为平稳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在系统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检验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选取的两个变量如果都是单整变量,并且单整阶数相同时,就有可能存在协整方程。在协整的情况下,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而说明金融投入与GDP有长期均衡的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的确认。在因果关系检验中,如果通过x和y过去的值共同来预测y的值,比单独用y的值来预测更具准确性,则表明x和y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实证分析1.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以发现,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x和y均非平稳,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x)、d(y)是平稳的,表明变量x和y存在一阶单整。2.协整检验。表2表明,旅游收入与信贷投入存在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为y=2.0549x,由此可知信贷投入与旅游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为了说明加强信贷投入有利于旅游收入增加,而不是反向的关系,还需进行因果关系检验。3.因果关系检验。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旅游信贷投入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而旅游收入增长对旅游信贷投入的影响不显著。

三、制约金融服务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

(一)有限的财政收入制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泰宁县是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收入较少。2014年全县财政收入2.933亿元,而当年地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6亿余元;另一方面,旅游辐射带动工业经济发展能动不足,新开工企业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旅游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瓶径的制约。

(二)旅游综合金融服务亟待加强。泰宁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状看,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较少,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结算、汇兑等,且在旅游景区银行网点稀少,给游客办理业务带来不便。银行卡使用在大型宾馆、饭店、商场等较为常见,真正服务景区的用卡环境还有待提升。近年来兴起的“智慧旅游”在泰宁县推广进程缓慢,仍处于初级阶段,景区电子商务业务拓展力度有待加大,金融机构与旅游业间系统化产品对接体系不够完善。

(三)涉贷主体自身特点弱化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授信主体自身的缺陷。由于大部分涉旅企业为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企业经营发展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达不到信贷准入的基本要求,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存在一定难度。除少数几家旅游企业被评为A级以上企业外,大部分涉旅企业仍难以通过正常渠道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二是旅游项目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且行业本身易受季节、自然灾害、经营管理等风险影响,现金流不稳定,制约了银行信贷资金介入的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抵押物。旅游文化企业往往只有承包经营权,自有资本少,实物资产占比低,经营主体无自有产权,抵质押物不足。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近年来,受经济持续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泰宁县整体金融环境欠佳,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持续暴露。2015年10月末,全县不良贷款率高达9.09%,部分涉旅企业信贷风险频发。2013年以来几家规模稍大的涉旅企业就形成不良贷款近1亿元,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此类贷款持审慎态度。

四、完善金融服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立体、长效的金融支持体制。一要力争获得国家政策性银行扶持。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沟通协调,推荐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吸引政策性银行支持县域旅游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景点开发列入其贷款规划。二要提升金融机构综合服务水平。县域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实际,结合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规划,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投资需求大、综合效益好且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智慧旅游”的推广步伐,通过大力宣传、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加大POS机的推广力度和ATM机的投放,推动景区实现金融电子化,扩大旅游影响力。三要积极吸收民间资金,建立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激活民间投资热情。如,以地方财政为保障,由地方政府全额控股公司设立旅游发展投资基金,通过一定回报方式,吸引民间资本、个人、企业投资,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企业建设。

(二)创新和丰富旅游信贷方式。金融部门必须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推出多种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信贷品种。一要继续推广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游船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原有的信贷创新模式,拓宽金融服务受益面,促进旅游转型升级。二要结合地方旅游发展特点,有效增加信贷投入。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重点解决重点建设项目大宗信贷需求,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尝试办理旅游保证金抵押贷款,改善旅游企业、旅行社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三要加强对旅游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扶持。结合旅游商品和娱乐消费特色,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娱乐消费场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旅游产业链。

(三)推动金融资源和旅游资源对接。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运用财政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旅游层次,展示旅游新风貌。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在银企之间的桥梁作用,主动为项目找资金、为资金找项目。促使金融机构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重点加大信贷投入,实现金融资产的最佳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信贷投入激励机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要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实行政、银、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中介作用,推动旅游及相关行业信贷有效增长,促进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二要加强征信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符合经济发展特点的征信宣传工作,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三要发挥征信对信贷的推动作用。结合信用村、户创建工作的开展,不断拓展信用评级制度的覆盖面,逐步实现信用镇、县评定;依托征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记录好、有效益的企业、个人的信贷投入,有效提高全社会的信用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孝辉.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李彪.泰宁县金融支持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实证及思考[Z].

[3]廖慧颖.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与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金融经济,2015,(6).

篇5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一)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过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鼓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吸引资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三)加快地区金融市场建设

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地方政府应重视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中对本地区的看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对自己给予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服务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或取消重复设置的收费项目,进一步简化抵押、评估费用和手续,降低企业经营和信贷成本。

参考文献:

1、徐亚军.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6).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

延边州作为吉林省唯一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经济总体表现为发展不力,已经到了十分紧迫和危急的地步。如何及时调整有关经济、金融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现状

(一)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表现为经济发展不力。一是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逐年下降。(1)同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差越来越大。1990年,人均GDP延边州2041元,高于全国、全省水平;2000年,延边州582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99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1183元;2010年,延边州24448元,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越来越大。(2)同省内各发达地区相比,已望尘莫及。1990年,人均GDP长春市和吉林市与延边州相差无几甚至不如延边州;2000年,延边州与长春市相差6552元、与吉林市平均水平相差3421元; 2010年,延边州已经是相差甚远。二是财政收入越来越匮乏。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延边州财政收入总体逐年下降,同省内各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2001年,延边州财政收入为9.17亿元,与长春市相差27.09亿元、与吉林市相差4.85亿元;2010年,延边州财政收入为41.26亿元,与长春市相差139.54亿元、与吉林市相差98.28亿元。三是平均工资水平每况愈下。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省内部分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2001年,延边州平均工资水平为795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16元,与长春市相差3135元、与吉林市相差530元;2010年,延边州平均工资水平为237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46元,与长春市相差11970元、与吉林市相差7239元。

(二)金融业发展滞后,导致金融抑制。一是延边州各项存款逐年大幅度上升。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各项存款增幅除2007年以外,基本上都高于全省和省内部分发达地区。二是各项贷款增长缓慢,部分年份出现负增长,且占全省比重逐年下降。三是存贷差逐年增加,资金外流严重。十年间延边州存贷差逐年增加,尤其是自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存贷比未超过50%,从资金流入地区逐步变成资金流出地区。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总体滞后,经济的货币化不足,经济循环中信贷和货币化的程度过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力与金融抑制成因

(一)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阻。延边州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矛盾,许多企业、产业是资源消耗型企业和产业,受行业政策的限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银行业的信贷介入,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如医药行业虽然成为延边州优势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但还没有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序列,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大。

(二)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效益低下。延边州工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同其他地区的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且资金投入一直偏低,没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其主要表现是工业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较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未能形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较低。

(三)财源匮乏,自我调整乏力。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县级财政困难问题更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实力较弱,总量相对偏低,税源基础薄弱,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不景气,亏损面大,包袱沉重,财政支出较大,地方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

(四)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适应市场能力较低。一是原有一些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没有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完善,与改革后出台的一些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以致失去原有的效力,难以操作和落实。二是“等、靠”政策依赖思想仍比较严重,没有认清政策只是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催化剂,而最根本的动力还是要靠自身,适应市场能力较低。

(五)货币政策“一刀切”、信贷权限的上收,导致金融功能弱化。货币政策全国“一刀切”,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在资金管理方式、二级准备金要求、资金调拨、利率、专项资金、利润核算等方面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相反,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基础差,金融总量小,贷款风险大等原因,商业银行总行普遍采用贷款限额管理和授信额度管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限制。随着审贷分离、信贷权限上收,信贷业务准入门槛过高,延长了贷款时效,一些好的项目或企业未能及时得到金融支持。

篇7

【关键词】FDI(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 溢出效应

一、FDI溢出效应分析

Mcdougall分析FDI对资本流入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效果时,第一次提出了技术溢出效应,往后的众多专家针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东道国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论证。

溢出效应指FDI企业在其资本输出投入时对资本投入的国家里相互关联的企业所造成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FDI技术溢出效应一般是指:跨国企业在东道国(一般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为那个国家引进其经营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科技程度的发展,进而刺激该国的经济发展。所以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表现为作为科技占优势的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相应的企业及其企业科技水平提供很大的帮助。总体研究可得,FDI促进东道国的发展存在下面四个附带效应: 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信息效应;培训效应。

二、金融市场作用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效果探讨

东道国金融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体现在上面的四种效应中,是影响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原因。根据下面四种途径,分析东道国金融市场的发达水平在FDI刺激东道国经济提高作用效果中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转移效应

东道国企业对FDI企业带来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进行模仿和创新所必须的前提之一就是东道国自身具有大量经过培训的人力资本。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技能越娴熟,吸收、仿效、应用先进科技的水平就越高,吸收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就越顺利,越有可能去别的企业工作或者自己创办企业,人力资本转移效应就越显著。

(二)技术创新实现效应

技术创新实现效应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为东道国企业的技术仿效和创新提供资金,二是对引进先进科技产业的FDI给予支持,三是为基于FDI的技术模仿创新提供降低风险机制。

(三)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

FDI企业与贸易对象的前向关联以及与供应商的后向关联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推动国家经济水平的上升。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合理有效的国内金融市场可以给不同形态的FDI企业给予金融项目的帮助。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内金融市场则对FDI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阻碍。

(四)增强投资效率效应

经济发展水平高、操作执行合理有效的国内金融市场能够以加强资本投入率的方式增加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来说,资本使用结构合理、使用资本程度高的国家,可以更加精确决定边际产出更加合理的资本投入活动,以刺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三、FDI通过效率不同的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金融市场在FDI技术溢出作用里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很多时候,外来资本必须在本国金融体系市场下才能操作,人力资本转移还能够通过建立公司的办法来产生资本。但是进行以上操作的基础是需要提供数额巨大的资金,同样必须在东道国进行融资。针对一部分产品技术含量所占比重较高的新型中小企业,其进行资本投入的国家金融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关键,投入资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账,表明这个企业能够使他们生产的创新的产品比别的企业更早的进入商品买卖市场,在目前的买卖双方自行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占据有利的位置,更早的在市场中获取更高的价格差以得到最大化的利润。

正因为这样,东道国金融体系市场运作的越合理有效,资本融合所需要的费用相应的越少,人力资本由外资企业流入本国企业就会越方便。所以,优秀的运作系统对于金融市场体系可以使用人力资本积累的方法增加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刺激进行资本投入的国家的科技进一步优化改进和经济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会对FDI的吸纳产生影响,而FDI也会促进金融市场深化。FDI促进金融市场内部资金的流动与积累,有效打破市场垄断,促进竞争,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FDI通过对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发达的金融市场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程度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具有区域性差异

(二)对策建议

(1)重视和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首先,要改进和升级配套的规章程序、优化改良我国的资本融合方式;其次,要拓展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2)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对内开放。对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进和优化,形成一个透明有效的金融市场。保证金融市场与外部接轨的程度,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在内部形成的交流圈,为国内创业者形成有利于资本融合的氛围和公正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拓展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带来的发展作用。

(3)升级和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水平。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尽可能多的利用中小企业在引进FDI技术溢出效应中的显著优势,加大力度开发中小型银行,充分扩大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在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优势。

(4)大力完善我国金融市场。首先,必须优化法制体系、健全合理的中国金融体制。其次,我们要加大力度促进股票市场体制机制的优化升级,还要缓解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壁垒,增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这些企业融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民间金融组织 民营经济 风险约束机制

民间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典当行等形式,以短期融资为主。随着民间资本的急剧增加和民营企业对资本需求的迫切民间金融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最初自发性的私人借贷逐步发展到专业化的民间金融组织。

一、常见的民间金融组织形式

(一)各种合会。合会简称“会”,又有“义会”、“标会”、“摇会”、“抬会”、“互助会”等不同的形式和称法。它是一种协会内部成员之间的储蓄活动,也是一种成员之间轮番提供信贷的活动。根据王宗培先生在《中国之合会》中推测,“合会”大约发源于唐宋时期的庙会活动,在我国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早期合会主要用于消费型融资,是民间防灾防难的保险。随着民间经济活动的增多,以消费性融资为功能的合会逐渐减少,而以生产型融资为功能的合会则普遍存在。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的民间金融非常发达,其中合会是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这些合会以亲缘、地缘、宗缘为纽带,通常利息很低,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利,而是通过乡邻之间的互助来解决资金需求的困难,其范围仅限于亲戚、朋友之间。

合会的成员大约在2-101人左右;按金额规模有千元会、万元会、乃至数十万元会,以“单万会”居多。合会的规则较为简单:一个自然人作为会首,处于某种目的(如孩子结婚上学、造房置地、实业经营等)组织起一定数量的人员,每期各自拿出约定数额的会钱,每一期都会有一人得到全部当期会钱(包括其他成员支付的利息),并分期支付相应的利息,通常通过抽签或者对利息进行投标的方法来决定谁在哪一期收到会钱。

(二)私人钱庄。私人钱庄的存在由来已久,大部分是个人或企业通过经营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开办的。当企业度过了资金短缺阶段并稳定发展之后,组织内部出现了闲置资金,企业主就会把原先用于内部互助的资金向外放贷,并采用类似于银行信贷的管理体系,于是便出现了私人钱庄。私人钱庄建立在合会的形式之上,资金提供范围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主要面向社会需求,其利率水平较高,以盈利为目的。目前,私人钱庄仍处于“灰色金融”之中,游离于国家体制之外。不可否认,部分的私人钱庄存在买卖外汇、洗黑钱等非法交易活动,这种现象在广东、福建尤为严重,但大部分私人钱庄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典当行。旧中国典当行业以财务作抵押进行高利贷放款,解放后曾被禁止。1987年,第一家典当行在成都复出之后,全国各大中城市也随之建立。近几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日益突出,古老的典当行业以崭新的面貌再度兴起,并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北京典当行业协会2006年统计,北京市已经取得典当经营许可证的典当公司达61家。

目前典当行以中小企业主为主要客户,典当物品主要包括金银首饰、房产、车辆、股票、机械设备,典当金额从几百至几百万元人民币,其中几万至几十万占多数。截至2006年8月,国内的典当公司总注册资本大约为170多亿元。但是,典当行规模较小,依靠传统业务比重大(如金银首饰,古董等),新业务的开拓能力还有待加强。2005年,新出台的《典当行管理办法》把每月最高综合费率由4.5%下降到3.6%,这提高了典当行业的准入条件,规范了典当行业的发展。与私人钱庄相同,典当行的利息也较高,在浙江,典当行的典当月利率可达3%到3.5%,相当于年利率36%至42%,有些风险大的项目利息会更高。

二、民间金融组织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

人行广州支行课题组(2002)对广西柳州2001年的抽样调查显示,该地区以互助金会、标会、当铺、信息公司以及其他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非常活跃,其规模总计达到11611万元。其中,互助金会和当铺的民间融资规模尤为突出,分别达到3199万元和5032万元。陈旭鸣(2005)对福建省晋江市的调查发现,晋江的私营企业几乎都有依靠民间金融来补充创业及企业发展期的流动资本,而这其中有超过一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民间合会。据估算,2004年该市范围内民间资金至少在250亿元以上,而这种独特的民间信用循环体系,方便了资金的拆借,促进了晋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吴辉凡(2005)认为,浙江省的民间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通过标会、互助基金会、社会集资、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占有相当比例。可见,在正规金融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缺位的情况下,民间金融组织对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民营经济对民间金融组织资本的机制作用

(一)非正式契约机制。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借贷关系的形成均是依赖于非正式契约。农村借贷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亲情、友情关系,借贷多以口头的形式完成。但是,随着借贷额度的升高,尤其是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到私人钱庄、典当行时,借贷时立字据的比率显著上升,民间借贷的手续由口头承诺的信用形式向契约式的信用形式转变。民间金融组织除现金外,还增加了存单、债券甚至房地产等不动产。这些存单、债券等主要是借款人用于抵押、质押贷款,部分借贷人之间还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二)利率机制。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民间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组织中,利率通常高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因为其利率高,有些学者常常将民间借贷和高利贷联系在一起。温州是我国惟一设立民间利率监测点的试验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统计,从2003年初温州成为实验区开始,民间借贷利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民间金融组织考虑借款人的信誉、资金额度、期限、还款能力等因素,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的供需状况,决定民间借贷利率。

高利率现象的原因。相对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无论在事前信息(如诚信、风险偏好等)还是在事后信息(如财务报表等)都存在着更多程度的不对称,面临着更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只能求助于直接融资。此外,民间借贷的高利率现象是由其定价机制决定的。在民间金融市场上,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弹性较小。若提高民间借贷利率,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对利率变化极为敏感而急剧下降;相反,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变动不大。因此,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可以过滤掉民间金融市场上的国有企业,将资金提供给急需资金的中小民营企业。

民间金融组织市场的高利率现象,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一方面,虽然民间借贷的每次贷款数额都不大,但组织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定的资金,而且这些费用支出几乎与大额贷款一样高,这使得成本转嫁到了利率上,需要借款人进行支付。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可和法律的保护,缺少合格的担保和抵押,因此存在极大的风险。高风险自然要求有高收益。

(三)风险约束机制。民间借贷偿债率普遍较高,这是民间融资的一个特征。根据人行对江西省抽样调查显示,民间借贷的偿债率在95%以上;而根据我们的调查,浙江民间借贷的偿债率基本保持在95%-98%以上。这种高偿债率说明民间金融组织在借贷过程中存在一种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

正规金融机构要求贷款抵押担保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民间金融组织是以免检信用和软信息为基础的,往往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其提供的资金主要是信用贷款,因而受到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例如,合会由于参会者互相之间比较了解,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较少发生,省去了高昂的资信调查和贷后监督的成本。标会将自由竞标过程与程度、竞争性利率决定、自愿性合作、大众参与、信任等因素实现了有机结合。借贷契约一旦形成,约束自动形成,尽管也有可能出现借方违约的可能,但它至少约束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篇9

【关键词】 农业经济;农村金融;资本

一、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中央农村经济工作的主题。在“十三五”良好的开局之时,实现现代新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面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相交相融,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与资本要素的不断投入。因此,要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金融资本在农村资本市场的充分涌流,使农村金融资本实现“1+1>2”。

二、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对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大部分是围绕以下几个观点来阐述的:第一,农村资本的引入和运作问题,农村金融信用社化。这类学者认为融资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本的有效引入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力。这个外力在农村的话主要就是发挥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合理地发放农业信贷,解决农民融资难、门槛高的问题。同时,将农村金融的界定十分狭窄,将信用社理解为农村金融,忽视了一些准正规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侯宪华、玄承稳(2010)在台前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机配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中分析了台前县农村信用社职能发挥情况和该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区域经济差异导致的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即城乡两个区域生产力及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金融规模大,流动性高,受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的约束小,监管充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金融规模小,流动性弱,金融效率低,信贷资金的流动性较差。罗飞(2012)就曾以四川省为例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点、效率、资金外流等做过分析,认为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的成果不足。第三,农村金融的法制化、规范化及监督和实际运作的探索。金融二元性使农村处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双轨运行的状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机制及放贷程序等问题导致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利率、借款门槛及借款渠道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问题,这就使农村金融多以民间借贷、个人集资等为主。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交互发展难免导致金融乱象。易远宏(2012)认为,在正规金融难以满足有效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是对农村金融的一种补充,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改进监督管理体制等。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发展。农村金融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依靠互联网将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相结合,创建农村经济发展更大的平台。何玲、朱家明(2016)指出,通过加大农村互联网普及、提高农民群众的互联网知识水平和健全农村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来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就目前现实情况看,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的研究离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

三、实证研究

1.模型选取

本文通过截面数据建立重庆市各大区县2015年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出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形式为:

其中,Y代表农业总产值,X代表各区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随机误差项。

2.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15)》。其中,渝中区没有农业总产出数据,故在进行分析时不计入。样本观测值见表1-1:

根据估计结果,模型虽然符合正相关的情况,但拟合优度不高,F值也较小,是因为市区贷款流向主要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比重小甚至完全无流入。因此,论证了前文的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潜在问题的分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程中,中国农村金融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农民融资难、资本使用效率低依旧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根据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政府职能的发挥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政府部门及官员之间或许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从而造成政府决策低效率,无法最快地做出有利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决策。

2.资源配置及财政投入及资源的使用问题。我国中西部、城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分配不均,在东部城市如浙江、上海、北京等,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在镇级地均设有网点。而在西部城市如湖北恩施,其最低机构就是县级支行。同时,财政及农村金融等资源的使用也存在缺陷。农村多以民间借贷为主,利息低且建立在亲情或者是友情的基础之上。有相当一部分r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和文化知识缺乏,对银行信贷了解甚少,在他们资金缺乏的时候,不会选择银行信贷,也会出现违约等问题。

3.金融机构的职能发挥及资本准入的问题。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作为农村金融中最主要的金融机构,由于体制难以创新,产权明晰度不高,并未发挥好政府政策与农民衔接的纽带作用。贷款审查手续复杂、利率高、亲情贷款存在、农村贷款抵押物难以变现……银行与农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抑制农村金融的发展的瓶颈。资本准入有门槛,一些金融产品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难以进入农村市场,这样就损失了金融市场合理竞争带来的农民效益。

4.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待提高。正如前文所说,农民金融知识的缺乏使其在金融产品选择时更偏好民间借贷,这样银行信用难以发挥,农村金融的建设有效需求减少,从而阻碍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下,为合理地利用广大的农村市场、实现农村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和统一发展,我们该如何斡旋农村金融支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又该如何把握和利用好现有的财政金融条件,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放宽限定条件,从实际出发来解决农民融资难、用资难的困境?

五、以农村金融支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创新传统金融模式,提高金融机构效率

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信用社一直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但程序多、放款慢、利率等问题以及僵化的运营模式和内部管理体制阻碍着信用社在农村市场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改革和创新信用社的管运模式。如重庆地区改信用社为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处理了一些不良资产,又改进了业务质量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也提高了信用社运营的效率。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管理者审时度势并且相机抉择。如果当地经济发展条件不佳、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且自身的业务能力有限,则信用社的改革更需谨慎。信用社的创新和改革不仅能够促进自身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更能够扎根农村的广阔市场,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客户忠诚。以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必将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放宽资本准入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要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要加快政策性金融改革,释放农村金融活力。地方政府可以单独设立本行政区域金融改革的领导小组,完善工作责任制,同时完善绩效管理以及业务执行机制。对政策性银行要加大资金投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要促进农村发展,还必须得改变农村资本的现状。放宽资本准入,允许一些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进入,这不仅能加大原有农村资本与新资本的竞争,也能有效的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合理的资本数量及资本规模,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

农民受教育水平过低早已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农民的知识水平必须提高是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些农村居民文化知识缺乏、金融素养不高,在融资问题上仅仅依赖于民间借贷,而这种建立于亲情或友情基础之上的民间借贷往往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资金的缺乏抑制着农民创新创业的活力,也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特别是金融知识水平,如建立农村图书馆、开设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培训等。使农民能拉到资本,会使用资本并用好资本。

4.以城带乡,城乡发展“手拉手”

二元体制中,金融作为经济发展一种因素,体现在农村与城市展现着不一样的活力和面貌。要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光靠农村一个点来拉动远远不够。需要将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相结合,以城市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城乡互助,更好的发挥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以重庆市为例,发展较好的区可以带动发展较慢的区,充分发挥资本流动性,实现资本“手拉手”。

5.发挥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道路上,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十的号召下,为更好地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合理地发挥政府的职能,为农村的金融与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应不缺位,不越位,以实际行动服务于农业经济。地方政府更应该明确自己所辖地区的资源和优缺点,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发展与改革。既不能缺乏效率,又不能冒进,需要把握好政策力度,及时发现发展中的问题并改进。

农村经济变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资本作为支撑,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的改革势在必行。金融发展的不健全要求我们需要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并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只有农村金融水平提高,并得到充分的运用,农业经济才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政府牵头,从全方位着力,用“以一个核心,向四周发散”的思维,从实际出发促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宪华,玄承稳.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台前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机配件a业发展情况调查[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7)

[2]罗飞.四川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篇10

关键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信贷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是指介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农业个体和私有经济成分占绝对比重的一种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没有良好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寻求改善金融支持的途径,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省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金融支持力度弱化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的调整,职能转变以及体制改革的反复,县域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已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目前农行县级银行放贷范围仅限于小额质押贷款、保证金贷款和小量贴现业务,对大额金额使用县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权。信贷授权不足,使得县域经济中的好项目、好企业难以及时取得金融信贷支持。加上近年来农业银行信贷重心向城市倾斜,大量裁撤欠发达地区县域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进一步加深了县域银行信贷的难度。贵州省黔东南州共有44个农业银行网点,其中凯里市就占了13个,而下属的县城有的只有一个营业点,部分乡镇几乎没有农业银行的办事处。信贷管理体制和业务运作方式导致金融支持力度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狭窄、功能单一,信贷资金主要用来支持规模较大、经营效益好的客户。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由于优质龙头企业极少,因此.政策性金融支持没有很好地体现政策的扶持性,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支持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为农村经济提供贷款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2009年,贵州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11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92亿元,存、贷款规模分别居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和第二位,也是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经营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人员规模最大、支农力度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但农村信用社还处在不断改革之中,其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信贷支持压力巨大。

邮政储蓄机构虽然在贵州县域分布广泛,但其是以吸收存款为主,发放贷款极少。非正规的民间借贷能为贵州农村经济及时提供资金支持,但其服务的范围狭小,主要靠血亲关系,资金数额也小。

(二)县域资金逆向流出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县属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新兴民营经济的规模扩张、农业产业化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当前贵州县域资金呈现“逆向流出”的特征,导致县域资金不仅得不到反哺,反而日益外流。贵州县域金融机构的农业存款在逐年的增加,2005年的农业存款为99.80亿元,2006年为128.31亿元,2007年上升为166.60亿元,到2008年贵州金融机构的农业存款已经增加到216.55亿元,但投向县域资金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县域资金的大量流出,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的供求矛盾。

贵州县域资金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方面外流:一是体制性资金外流,如邮政储蓄。贵州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邮政储蓄余额连年攀升,2007年上半年,邮政储蓄余额突破了200亿,到2009年上半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250多亿元。尽管这部分资金在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后,有一部分通过支农再贷款形式返还到县域农业领域,但绝大部分游离于县域农村之外。二是政策性的资金外流。近年来由于农业银行实施“抓大放小”的信贷政策,农业银行的商业化、集约化导致其乡镇的网点基本上被演变成单纯的筹资机构,以资金上存的形式抽调了相当大一部分县域资金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三是逐利性的资金外流。由于贵州县域经济中农业经济比重大,为了追逐更高更多的利润,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惜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将信贷资金由农业领域撤出并转入非农领域,由县域企业转出流向城市利润丰厚的企业。县域资金大量流失,使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难上加难。

(三)县域信贷环境不佳

1、担保资源稀缺,手续复杂费用高

现行的担保法整体制度设计偏重于国有、城市不动产担保,而欠发达地区多是农村集体土地及房屋,这些是不能用于担保的,所以,县域实际拥有的担保资源十分稀缺,继而导致贷款十分困难。贵州县域企业在信贷方面还存在办理资产抵押担保环节多、收费高的特点。根据地方规定,抵押资产的评估只能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对其他评估机构的评估不予办理登记。办理资产抵押一般要涉及多个部门,并要提供多种资料,且评估费用偏高,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2、信贷风险较大

贵州大部分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由于贵州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贵州部分偏远县域的农业发展还很落后,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长、已遭受自然灾害等特点,增加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贵州县域自身积累有限,资金供求中存在着大量资金缺口,加之农业结构调整中盲目性、无序性与趋同性现象较为严重,风险极易传导至银行贷款上,使得银行贷款难上加难。

3、不良贷款的影响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不良贷款的占比高、盘活难,导致金融风险加大。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与信息传输的末端,许多领域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较深,加之贵州县域原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第三产业欠发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着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经济主体运行质量不高,导致县域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信心。

二、促进金融支持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革县域金融管理机制

1、强化政策性金融发挥导向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是县域惟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必须进行业务拓展,寻找支持和衔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是可以利用政策支持、引导和助推功能,服务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二是用活信贷资金,尝试支持涉农加工、深造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资金使用外延。三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把贷款对象由原来单一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步扩大到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以及改制后落实原有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非国有企业,适当延伸对粮油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

2、改革信贷管理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方面,要改进和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根据基层银行的经营状况适当扩大对基层银行的授权授信额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另一方面要加大贷款营销力度,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并根据贵州县域经济的特点,开发相应的金融服务品种,在开户、结算等方面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

结合贵州县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投入机制,引导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县办工业、中小企业,大力支持特色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及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县域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具有高原县域特点的金融服务网络和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根据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配合经济部门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开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有效扩大农村小额贷款的覆盖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靠政府或中介组织,协调农户与银行的借贷活动,提高农村金融的组织化程度,如由地方政府组织提供担保,将小额信贷与政府补贴救助结合起来,利用银行供给资金、企业组织生产、农户提供劳作的方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以提升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水平。

(二)完善县域资金回流机制

目前,邮政储蓄已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建议制定县域金融保护法,对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邮政储蓄从县域吸收资金进行限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县域地区网点多的优势,重点加强邮政储蓄为县域服务的功能。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规定金融机构把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投向农村县域,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办范围,探索并开办支农贷款业务,鼓励和促进农村县域资金回流。遏制农业银行的机构和业务收缩,农业银行应该在县域保留相当的机构,真正发挥其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在保障粮食安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县域城镇化建设。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支持农村信用社投资,扩大资金供给。

(三)加强县域信贷环境建设

面对县域脆弱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监管,规避金融风险,创建良好的县域信贷环境刻不容缓。单靠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部门的努力显然不够,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转换职能,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体制、政策和服务环境。

政府部门要更新理念,增强指导驾驭金融的水平和能力,可由当地政府牵头,完善个体农户贷款和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规范担保行为,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简化资产评估抵押审批手续,降低手续费用。县域金融体系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收贷收息力度,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和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向社会公布,并通过信用宣传、信用评级活动,强化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为农村特别是县域资金供求良性互动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县域经济中农业是主要产业,由于其天然弱质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所以国家应通过加强政府干预来保护农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县域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贵州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烟草、畜牧业、中药材、马铃薯、茶叶等贵州省农业支柱产业,金融系统应该把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切入点,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提高对县域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充分调动县域金融系统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扩大信贷投放领域,建立风险约束和激励相称的信贷机制,积极开拓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积极探索和建立县域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西部开发金融制度调查报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7)

②亢爱林.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银企三方互动――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经贸,2008(4)

③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1)

④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⑤黄建新.反贫困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5)

⑥贵州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⑦徐志勇.县域经济的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问题[J].理论月刊,2003(3)

⑧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发展研究,2003(7)

⑨邢中成.增强县域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农村天地,2005(10)

⑩刘保,江璐璐,缪文娟.重构县域金融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上海金融.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