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5 18: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实践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实践课程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综合之窄;实践之难

从字面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于“综合”和“实践”,其魅力也在于“综合”、“实践”。但它需“综合”,它还是课。因此,它又是复杂的。

“综合”之难在于综合。小学阶段,有很多的“专业”课程,如语文、数学、音乐、信息技术、科学……这些课程无疑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课程。但细细分析,在专业课程之外的空间,哪门学科填补?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其中之一。

综合什么?小学的课程,一般来说无须分得那些细、那么专业,理应侧重于“综合”。既是“综合”,里边应无所不包,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也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军事……。细细想来,在小学,既是语文,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综合的,只不过是以语文为主的综合;美术里,不也有数学、地理知识,更有光学、建筑学知识。所谓“触类旁通”,意思即是知识不仅有深度还要有宽度。

综合是无处不在的,自然的课程都是综合的,只是有侧重而已。但是,在应试教育之下,课程越来越显得专业,甚至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地步,课程意识淡化,考试意识浓郁,离课程的本质越行越远。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较强的自主开发空间,学校和教师都有着一定的开发权限。这样的权利交给学校和老师,那么,课程的开发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开发,更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予以开发,物尽所优、人尽其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不断地探究和完善中,其间也有不少困惑。

综合之窄。本来综合在于其宽,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不从小处入手,走向狭窄。首先是地方资源、学校资源、教师资源的有限,还不足以有能力真正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刚开发时的热情和兴致遭遇了能力、眼光、意识的短板。事实上,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再怎么挖掘,大多是资源有限的,有的甚至不足以形成课程。开发课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线教师热情再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达不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是难以开发课程的。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只能从“小处”入手、从“低处”开始、从“狭窄处”寻求突破,但一般的结果是,探讨多年,当初在“小处”的依然是“小处”,当年是“低处”的依然在“低处”,从“狭窄处”出发的还没有找到开阔处。综合之狭,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宿命。

实践之难。一是教师本身缺乏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水平更是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实践能力有所退化,缺乏实践意识,更缺乏实践能力。殊不知,很多能力和知识都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书面学习、书面考试是永远无法代替实践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探寻真知的重要途径,是科学研究重事实、证据的意识的渗透。二是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材料不足、实践空间狭窄。学生被大量的书面作业捆住了手脚,加上实践机会少,即使有实践,也只不过是意思一下、走过场,大多数学校其实不具备实践的场所和条件。作为课程的实践,不是简单的工具、材料,而是要有科学的甚至实验室的装备,做科学的探索。即使是查阅资料,也最好能有高档次的图书馆。三是,作为无须考试的课程、自己开发的课程,有的学校并不十分重视,甚至课表上有,实际上不认真对待。总体而言,综合实践课程还未走上课程舞台。

综合实践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知识不但要广播,还有在某个方面比较精深,同时,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其次,综合实践,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个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深度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宽度。第三,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有科学性、趣味性等组成的。

如果能够把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其他课程中,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篇2

一、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的整合

语文包罗万象,翻开语文书,你就如同走进了生活的“万花筒”。阅读语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恰好包括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问题等。它的主题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学科整合会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安排了以下一些小规模的活动:

1.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说说它的特点,你和家人是怎么过节日的?

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从书中、家长的讲述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自由地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学生都被这篇课文吸引住了。“花也会有它的开放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时间里会有不同的花开放呢?”、“我要是有一个花钟那该多好啊!”……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花的问题,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以《我是小小花卉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产生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的词语竞赛,花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花卉知识的竞赛等。学生在课外书籍、网络中自主探索,搜集到了很多有关花的知识,获取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走进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更快乐地接受了知识。

三、在学生的实践中,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篇3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哲学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1.从两个活动说开去

活动1:一位教师在课上展现了学生研究小组对“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秦淮小吃的历史起源、特色小吃、评价等多媒体信息,可谓制作精美,夺人眼球。

活动2:“走进明城墙”研究活动成果展示课上,研究小组展示了一块破损的明城墙砖,并围绕这块“来之不易”的城砖,成员分别介绍了这一城砖所处的环境、本身的质地与重量、与普通墙砖的区别、城砖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义等研究发现,并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

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评价学生两次的研究行为?

2.课程的核心与特质

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其实,产生问题的原点就在当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2)现在如果输入关键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进行百度搜索,可以获取的新闻总量约为1520000多篇。

(3)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

当我们把学生需要的这种关键能力映射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去,那么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就越发明显,简言之四个字:学会研究。

在“学会研究”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课程也就具备了这样两种特质: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3.回眸审度活动价值

再将目光回转到上述的两个活动,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活动1的研究活动并不成功。因为这是一种缺少实践行为的研究,是一种建立在收集资料基础上缺少深入分析与研究的一种伪成果,而活动2的研究小组的全体组员基于这一“物体”,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考与探究,获得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动人心魄,这是真研究。

二、课程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1.现状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体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课程的实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笔者所见为例: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普乐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等都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形态。

2.厘清

(1)综合实践活动隶属活动课程,既不是学科课程,也不是综合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3)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活动。

反观其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等“做中学”实践方式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强调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是不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局限。

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属于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课外活动也互不隶属。

3.形态

由于人类研究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可生发性的特点,因此,课程领域内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点”状的教学模式,它必然是在具体主题的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三、课程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契机

1.给学生一片关注的天空

引领他们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主题研究:2010年寒假“探讨春节习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乡”;2011年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内涵”,同年暑假“倡导‘低碳’生活,打造‘绿色’青奥”;2012年寒假“提倡‘科学饮食’,促进‘健康成长’”,同年暑假“推广垃圾分类,迎接青奥盛会”;2013年寒假“拒绝垃圾食品,关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2014年寒假“认识雾霾天气,提高自护能力”……

2.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契机,笔者亲自带领学生去实地探访,让学生亲历采访与调查的实践过程,为主题研究提供最准确的资料。

在“庄稼的生长”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下农田、访农户,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探索庄稼生长的奥秘。

在“飞机的秘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积极搜索资料,合作研究,还来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览馆,在讲解员精心的介绍中,探索飞机的秘密。

在“植物王国寻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发现,了解植物王国的奥秘。这三张照片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山植物园,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在“中国传统美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悉心学习厨艺,亲自买菜、择菜、洗菜、烧菜,发现了美食制作的秘密,还举行了班级美食汇,邀请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

3.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一次“垃圾分类”活动经验总结会上,学生深情回顾了研究过程中知识学习、采访指导、调查设计、信息反馈、归纳统计、展示汇报的全过程,畅谈自己的经历或体会:有的说,借助实地采访,自己掌握了采访的一般方法;有的说,通过调查统计,自己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有的说,基于归纳统计,自己巩固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有的说,运用小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还有的说,通过家长的帮助,自己体验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生活……

四、当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资源包(库)使用的硬伤

(1)缺乏系统。资源包通常是将一些主题整理后编辑在一起,其中主题内涵与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级内容重叠,甚至活动方式、方法、流程重复严重,无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主题内容过于简单,但仍然安排数个课时,怎么教让人摸不着头脑。

(3)缺少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十几个主题,哪个上,哪个不上,仅仅凭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行不行?然而,学生的兴趣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吗?

2.课型的高度重复与流程化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种活动都适合这些课型、是不是各个年级都适合这些课型、简单呆板的课型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具体情境。

3.方法指导的“度”难以把握

科学方法都有相应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

4.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难以评价

当合作团队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师评价的依据是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简言之,目前“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学生的研究质量”已经成了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关键,所以“能力目标(序列)的构建”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成了课程开展的当务之急。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出乎其外,固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课程活动特质,找寻其高效开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内”;站在课程论的价值高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不断实践与研究中发掘、反思问题,尤其是关于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出乎其外”。在“出”与“入”之间,去寻找最佳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篇4

人民教师 汪启喜

新课程进入东山已两年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我县已走满两年。本人有幸亲身经历了该课程的试验。几多收获,几多困惑。下面笔者从一位一线教师的角度对一阶段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感想体会做个梳理和总结。

研究大纲

课程定义

一‘课程发展史

二、课程定位

三、课程意义

四、课程目标

五、实施过程

1、 选题

2、 设计(方案)

3、 计划

4、 实施

5、 反馈

6、 总结

7、 评价

六、课程评价

总的感觉:这是一门解放人的课程!

它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挑战。

向来传统的教育理想,就有着活动育人的体现,想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做过开展活动课程的尝试,但在应试唯上的压力下,都成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徒有其表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给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希望,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功不可没!

一年来,我们在一些方面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时实效性。

首先是孩子们喜欢它:“我喜欢上综合活动,因为它可以让我感到高兴和快乐,只要一上综合活动,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忘记了。” “我的感受是:上活动课真好!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我的勇气。活动课上的越来越好,知识越来越多,动手能力越来越榜,社会见识越来越丰富。”

其次,是它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前那种专靠讲授和练题的教学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到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靠讲解,而是要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动起来;学生不再被动听课,死记硬背,而是要全员、全程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

再次,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活动课程无教材,上什么、怎么上都得由教师自己开发,这样子,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而学生呢?从选题、计划、实施、总结汇报、评价,都贯穿了他们自己的活动,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例如在……的实践中获得了

几点经验: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会资源整合。

1、与其它课程相结合、

2、与乡土知识相结合、

3、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关于活动课题的选择――

1、教师预设主题。如:《我们的白埕》《养蝌蚪》

2、学生自主选题。

3、集体即兴选题。如:非典

4、主题词选题。如:《绿色的 》

一些困惑 ——遭遇的问题

1、 选题——预设与生成,意义与兴趣?

2、 资源——

3、 范围——安全与区域教育

4、 质量_-过程与结果

5、 领域——指定与非指定

想课题容易,挖好课题难!选不出比较有价值的、可行性强的,又带有很强吸引力的好课题!

1、安全顾虑――课外活动放不开手脚

2、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模糊;(计划课基本成型,但汇报课尚无成效。)

3、活动深度不足。

4、班队活动有声有色,指定领域比较薄弱:研究性学习基本空白;社会实践挖不出好课题;

5、活动伊始颇有兴趣,过程监控比较不力,结果,往往难以持续到底。

继续参加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还是在华福酒店,到三星级酒店听四形级的课。

早上听了一节,实验小学翁陵珊老师上的《春天在哪里》。

总体效果很好。

尽管有些细节有待进一步优化,但瑕不掩瑜。没说的。

评课时,几位老师的发言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第一点:关于要不要试教?

第二点:关于活动要紧扣主题——是不是所有活动都得紧扣主题,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三点:关于学生的兴趣——是不是所有活动都得围绕学生兴趣。

一、我不反对试教,但反对在同一班试教。

如果总是在同一班试教,学生的兴趣就都被磨没了。课的新鲜感都没了。

真要试教,请到其他班。

至少不要全班性的试教。

像今天的课,最好一组一组的单独“试教”——汇报排练。

二、

一个建议

县、各中心校在教研上宜抓点(确定重点学校)、抓项目(主攻某类课型)进行攻关,将各类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摸索出来,寻求逐个突破。

=============================参考资料:

1、李建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 新创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篇5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专项调查,进行社区环境考察等考察活动;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勤工俭学等体验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学时,开好课程。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整合与规划,开发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时要求。研究性学习共270学时,每周3学时。学生在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专题研究。学校可采用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与某学科教学或专题教育结合进行。学校根据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记录、研究成果等情况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予以认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学习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小组成员应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准备阶段。本阶段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一般可以通过讲座、网站、板报、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等。

(2)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过程。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讨中,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总结表达阶段。学生要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获取的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除通过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外,也可采用召开辩论会、答辩会、研讨会,以及出展板、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应通过口头宣讲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既可由学校、年级、教学班统一安排,也可根据学校要求由学生自主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组织形式,主要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进行。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交流反思三个阶段。在活动准备阶段要分析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资源及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活动记录方法培训等。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开展活动、记录活动事项、总结活动经验等。交流反思阶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进行活动评价等。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原则

学分认定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中应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分认定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在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每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项目)、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都应将有关情况及时记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见附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动进行评价。学校要对学生三年中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合格的,才能获得规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分认定条件

学生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内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达到规定学时要求,完成至少3个专题(项目)研究,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15学分。学生热心参与社区服务,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在10个工作日以上,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2学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必须达到1周,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6学分。三年内,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条件的,总计可获得23学分。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领导,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提供政策、师资、经费、设备设施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普通高中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整体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协调并督促所属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要立足实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逐步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要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办法及标准。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确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向专职教师发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师队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新晨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争取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课程研究。各地和学校要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积极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其指导的规律。学校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质量。教育科研部门要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 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强调以学得直接经验为主,从生活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因此应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来更好地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

一、开发课程资源,确立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选题问题。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潜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可设计经济管理、交通、体育、环境等方方面面。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只有这样,活动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

(一)以社会资源为切入点,开发课程内容

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和发现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关注。

(二)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课程内容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我们一是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抓好学科间的综合,超越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要求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有力。二是开发自然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社区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力求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开发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士、气候以及综合环境。

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三)拓展学科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围绕某一主题,对课本进行探究阅读。阅读一至六年级有关课文,摘抄和分析有关描写家乡的文字,分析其描写内容、方法、作用,并将其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再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家乡的特产,如研究小杂粮、山茱萸、核桃、花椒等,可以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二、合理实施课程,有效利用资源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的教学形态,有一种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师的主要做是指导和组织儿童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才能有效呢?根据教学实际,我认为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内容、结构、形式等都要做细致的考虑,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有效指导是前提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教师教学设计具有生成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综合性强、开放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和课程资源极其宽泛等特殊的复杂性。因此,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必要前提。

3、活动目标要具体化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只有明确、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但是,如果活动目标不切实际,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仅仅是在追求活动的形式,那么,即使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使目标具体、明确,教师必须读懂教材,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二)学生自主探究是关键

1、增强趣味性,引发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就跃跃欲试的讲究趣味性,“乐”中学习。

2、重视过程评价,引发自主探究

重视隐性目标、长远目标必定要重视过程的评价赏识。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评价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实效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 课程整合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信息中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2)运用信息技术,将涉及到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即教师怎样选取信息、运用技术与学科整合,取得实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因此,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

1.课题的确定。为了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校的特点,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课是原活动课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了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快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目标。

我校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黄淮平原地区,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在我们家乡有非常有名的特产——荷藕。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家乡,感受荷藕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目的,我校教研组根据这一特色资源制订了《水乡明珠——荷藕》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2.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课题确定后,教研组拟定详细活动计划,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利用数字化校园网建立活动专题网站,并抽出一部分学生,成立了采访组、资料组和宣传组。采访组负责实地调查,了解荷藕的历史、传说、采藕的技巧、品种、效用以及荷藕的加工品;资料组负责在网络上和书籍中查阅有关荷藕的诗词、美文和价值等;宣传组负责收集整理采访组和资料组的收获,然后将整理好的资料上传到学校的专题网站,并在同学们中宣传报道;最后三个组联合组织一次全体师生参与的汇报学习活动,以达到共同收获的目的。

(1)调查采访信息化。老师带领采访组的同学,首先确定采访的范围和对象,精心设计采访的问题和内容,并安排专人用DV记录调查采访全过程。而后将DV记录的内容传输到学校电教室的电脑中,同学们精心整理、设计内容、研究展示效果。在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资料查阅信息化。我们将资料组分成两个小分队进行活动,一分队到学校图书室查阅有关资料,二分队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有关资料。

(3)宣传汇报信息化。宣传组举办多次活动,并在专题网站上整理汇报活动成果。从网络获取信息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活动方式,学生亲身体会,记忆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

整个活动历时两个月。结束时,采访组、资料组、宣传组联合举办了成果汇报活动,同学们将采访到的DV、查阅到的资料精心编排,活动中一一展示,还演出了荷藕诗词大联诵、荷藕照片展示等文艺节目。

三、探索实践的成效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推动了我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辟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新路子。

篇8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是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一个觉醒,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亲身经历、主动感受的环节中,学生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乃至不足,也会慢慢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放弃,而这些绝不是靠书本知识和课堂灌输而获得,而是学生在亲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沉淀和积累起来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的外部困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实施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和促进的,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自然被注入了很多主观期待。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的存在,对传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忽视个性的自由发展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剖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其对立面,自然就成了整个教育的焦点。但这仅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面临的一个主观环境,它的实际环境并不乐观。

首先是传统意识的抵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正是因为在闻道、术业方面的优势而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存在,他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学生则在于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则不利于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广。

其次是因为目前教育评价体系的阻碍。此处并不是说考试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直接的对立冲突,而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人为地把他们对立起来了。资源的稀缺性特别是教育资源使人们竟相追捧,供给的有限性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会使人们通过采取任何手段来获取珍贵的教育资源,高中和初中尤为严重。本是一块净土的小学也成了题海战术的战场,各种培优、辅导班已完全占据了小学生的周末,各种怪像层出不穷:家长和孩子一起抄作业,做作业做到晚上12点,……试想在这种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有谁会真正地关注与实践。

另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不配合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顺利的实施。首先是家庭方面要积极的配合学校,给予学校以最大的支持,这支持不是在于辅导学生的作业,而是在于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经过笔者的调查,在对“如果你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你的家长采取何种态度”的回答中,65.6%的同学回答给与积极的帮助,其余的则为不知道或不理睬,在与部分家长的交流中,笔者得知很多家长是有心无力,一则是因为缺少专业知识的支撑,一则是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共同探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备受学生的青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点,在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着重于学生的体验、感受和经历,一则是因为这种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对有着很大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二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立足于学生本身的兴趣、态度和意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次得以体现。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感兴趣。以实际数据来看。在对“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程度”的问题的回答中,有65.60%很有兴趣,28.20%兴趣一般,6.20%没有兴趣。同样,在对问题“你是否愿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回答中,71.90%非常愿意,21.90%有时愿意,有时不愿意,6.20%不愿意。由此看来,部分小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去,而且也积极配合老师参与实践活动,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一些社会调查,不想去翻阅书籍、杂志寻找资料,也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在对一部分同学的深度访谈中发现,一方面,是学生个人的性格特征使然,有的同学性格相对内向,活动不积极;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多学生并不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感兴趣,而是对所选择的主题没有兴趣。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课程并体现新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它不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 。调查显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缺少专业化的教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不相符

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该课程有教材,一般以三年级为例有10个主题(1.走进综合实践活动;2.早餐学问大;3.生日如何过;4.清除“牛皮癣”;5.神奇的泡泡;6.珍惜水资源;7.身边的植物朋友;8.纸制品巧制作;9.校园艺术节;10.我们生活的社区),且不说这10个主题在实践过程中是如何操作的,但从内容上讲难以逃脱有走马观花之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的编排首先要顾及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兼顾到地方的特色与区别,更要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相符合。

(二)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人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与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与其他的学科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更不能一概而论。但事实上从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状况很令人担忧,问题多而复杂。

其一是,专任教师的总体数量不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那么与之就要有相应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符合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结构。根据笔者对武汉市卓刀泉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老师担任情况比例是:语文老师占3.10%;美术老师占31.30%;劳动与技术教育老师占8.25%;班主任占8.25%;没有老师占15.60%。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的活动课都是由美术课老师来担任,也存在由班主任、语文老师担任的情况。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其特殊性,在操作的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复杂而专业的问题,这就需要这门学科的特长教师、专家辅助来开展活动。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专家是比较少的。

其二是,现有教师的实际素质与能力与要求相差甚远。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怕麻烦、怕花工夫,上课采用“放羊”式或者变成作业整理课;还有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概念、内容、形式的不了解;对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加的不清楚,这样教育部所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规定也就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了。

其三是,教师固有观念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静听的地位,以知识传递为主,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却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的实际情况,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加上目前的评价体系,大部分教师抱着应试的心态,把重生成过程的活动课变成了只重结果的教学课。

(三)过程流于形式,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特点、要求认识的偏差使得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往往导致此课被其他科任老师所占用,或成为作业课。在学生对“老师是不是按时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回答中,65.6%的认为按时上,但34.4%的认为老师有时上,有时不上。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以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二把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科性和综合性相混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就无从体现。

三、关于改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编制专业化的教材,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材,教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直接载体,因此教材的设置与编排必须符合相应的原则与规律。首先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有特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也就是说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不能出现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要体现出变化性。其次,要兼顾学生的主观感受,前提是要转变学生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学生是完全依赖于成人的帮助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而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因此,要在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和自决性的前提下,真正的考虑学生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而不是专家们主观认为学生需要什么?据笔者调查学生主观期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情况具体是:学生提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占62.5%;学科教学中产生的的学课内知识性问题的占21.9%;学校特色文化主题的占3.1%;学校地域中存在的自然人文经济环境问题的占12.5%。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主人翁意识,希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以自己提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为主。其次按照综合实践指导纲要的要求,活动课程应在参考教本的基础上开发教材。

(二)培养专任化的专兼职老师,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师提出了全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的要求。

篇9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创造,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参与,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表现的欲望。在这其间,教师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应该把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开放的情境中获得积极体验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这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此活动中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活动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都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认识交通生活标志》、《有趣的玩具》、《过家家》、《天气》、《怎样打电话》、《我爱吃的蔬菜》都是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内容入手,把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巧妙地加以密切融合,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实现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这一类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拉近课程与自然、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2、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悟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灵活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

3、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直面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坚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和亲身体验,增加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进入社会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三、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性因子孕育于童年期,潜藏在学生的兴趣之中,并且在持续的兴趣中不断滋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就是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显示独特的操作方法。使他们有表露情感和实践的自由;同时指导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鼓励他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劳动任务,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审视要研究的实验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蕴藏了诸多鼓励个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内容。例如:《发明的技法》这一课向学生介绍了“主体附加”的发明技法,课本中所出示的例子都是运用 “主体附加”的方法发明出来的,其目的不仅是让让学生受到启迪,拓展思维,联系自己身边需要改造的物品,能独立设计一个小发明作品。

篇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因为意识问题、资源问题、师资问题和操作问题,还有安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担忧,我县在起步期与全国不少地区一样:有课表、无课堂,即或偶尔有课堂,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课堂。

如何在边远贫困的县域内正常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通过近6年的探索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破口。

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相较而言,在实施上时空跨度大,操作难度大,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有着与其他领域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而把这个领域突破了,其他领域也就整合了。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根据这一理解,如果学生只能遵照教师制订的方案,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与路线,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结论,那么,这“探究学习”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因为它丢掉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

6年来,我们以课题为引领、以学校为依托,以点上学校为示范、以(富有地方特色的)经典案例为样本,不断总结提炼、不断研讨交流,在解决了认识和相关问题后,形成了研究性学习中,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三段五步”操作模式。让指导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到乐于承担、轻松驾驭,为县域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铺平了道路,并在全市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模式”与操作

何谓“三段五步”:

“三段”,即“主题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五步”,即“三段”的具体流程――主题的确立、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展开、成果总结和展示交流”。

下面,以实验小学《寸草春晖感恩行》(以下简称“寸”)主题活动为例予以说明:

第一段:准备阶段即1、2步。这是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

第1步主题的确立:

主题的确立,不能由教师包办,不能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而要把握三个原则即: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关注的话题,适合学生生活实际。这样形成的主题,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使主题实践活动言之有物,行之有效,这样的活动开展起来更能水到渠成。

《寸》:一学生的母亲因为见气温骤降,担心女儿受凉,冒雨为孩子送来衣服,该生接过母亲送来的衣服,见母亲被雨水淋湿却无动于衷,扭头便走进教室。学生的这一举动,引起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少同学指责这位同学。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自然引发该活动主题。

第2步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体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见机行事,可伺机参与、启发、诱导。目的是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此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查找相关资料;通过讨论,预设交流展示形式。

《寸》的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了解父母、走进父母,从而感恩父母。并由此学会知恩图报。

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1、分解活动主题(或确定活动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居家距离、家庭条件等自愿组合成活动小组。并推选出组长、记录员;

2、形成小组活动方案。在组长的主持下,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安全保障、指导教师建议人选等。

根据同学们热烈讨论,分为了4个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明确了具体的内容和目标。各组活动方案如下:

问卷调查组: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了解程度,并进行数据统计。从中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同时,反思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

(学生提出数十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父母与孩子间最直接的下列问题)(略)

文字交流组:有时候,孩子与大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争执或意见分歧。本组学生将把自己的心理话或所受的委屈写在小纸条上与父母交流,增加父母对自己的了解;写一封信给外地打工的父(母),让他(她)开心地工作。

资料收集组:收集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点点滴滴,并简要写出感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收集父母关爱孩子的感人小故事、小片断,做好交流准备。

才艺展示组:通过制作感恩卡、写一首小诗、小品表演、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深情厚意。

征得指导老师的同意,几个组计划三个周内完成各自任务。

第二段:实施阶段即第3步。这是主题实践活动的关键(核心)部分。

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指导教师团队,要尽力为学生的活动展开创造条件,并做好安全管控。确保学生活动有序开展。在学生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坚持与小组长保持联系,注意调控和指导,让其大胆开展工作。如遇到困难和挫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

《寸》:根据学生的需求,指导教师分别参与、指导各组活动,并为学生定时开放微机室、阅览室,还协调新华书店、图书馆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方便。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等。

第三段:总结阶段即4、5步。这是主题实践活动的精彩部分。

第4步资料整理:

指导各组学生组内交流,整理资料,形成汇报材料,各组抽时间编排、演练。

这一过程,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人人都有事做。有的资料还需再次采集进行补充,直到满意为止;组与组之间的汇报方式应相互保密,到时给其他组一个惊喜。

第5步交流展示:

组织全班学生分组展示活动成果,畅谈收获体会。在主持人(学生)的调控下,各组在组长的引领下依次登台展示,通过视频、实物、诵读、演讲、表演等适合学生及小组活动内容的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成果汇报中时,教师要设计精练、精彩、激励性强的导语,把课堂大胆交给学生;必要时稍作点拨、诱导;结束时,充满激情,精当点评,学生谈感想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次活动构筑新的平台。

各组在交流展示中,学生绘声绘色,充分展示各自的才华,连平时少言寡语,一说话就脸红的学生也能大胆登台了。

三、收获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