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业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是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构建首要前提和保障。如果两者没有有机结合,只是在形式上结合,最终就会导致两者貌合神离,无法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最终也无法达到推动广西休闲旅游行业以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的目的。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其实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广西的休闲旅游行业完全地渗透着农业技术相关的内容,同时广西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要充分融入休闲旅游的相关元素。例如,铁皮石斛是广西的道地名贵保健中药,有“仙草之首”的美称,能够有效滋养五脏,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但在前来广西观光旅游的游客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了解广西有关铁皮石斛的相关种植知识及保健功能,而使得广西铁皮石斛种植行业发展堪忧。而通过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在观光客较多、人流量较大的旅游观光地区进行铁皮石斛种植及使用功能的相关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广西铁皮石斛,同时也可以与一些旅游公司合作,制定铁皮石斛宣传手册,生产优质的铁皮石斛鲜条进行销售,或在农家乐、酒店等地方当作特色产品销售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铁皮石斛种植的地区组织安排游客进行种植、采摘体验,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广西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进广西休闲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2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富有地方特色
要想有效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广西休闲行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广西特色。当前,地方区域特色的严重缺乏是广西休闲旅游行业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其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使其具有广西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每一个前来观光体验的人们留下不一样的影响,使其有更加新奇的感受,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为广西经济放入发展提供动力。广西的休闲旅游企业应加强与当地农户的合作,引进资金来修缮农户住所,将其统一规划建设,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投入,组织当地居民加入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引进更多的休闲农业项目,引导游客住到农户家中,使其在娱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广西当地民俗农业文化,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有效地推广广西农业技术。
3合理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
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合理地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是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旅游部门应加大投入,结合广西当地的景观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特点,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目前,在桂平市的石咀镇小汶农业示范园,就建设有铁皮石斛种植观光区、十多种名优水果采摘体验区、钓鱼烧烤及农家餐厅,为人们提供观光场地,在休闲观光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水果栽培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同时,该示范场在304省道旁边,其不远处还有一处北回归线公园,从市区乘坐8路公交车就能够直接到达,交通十分便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除了建设示范园,将一些综合的农业种植园逐步改建成乡村旅游园区,也能够将广西的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创新结合,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构建。
4结语
篇2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是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一家大型种子有限公司。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种子企业,以农作物种子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主业,以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等为配套产业,拥有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优质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0多万亩,其产业为国家、省地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产业优势。
公司主推小麦品种:新麦21、新麦18、新麦19、新麦208、
新麦9817(新麦20)
后续品种:新麦22、23、25、26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新汲路114号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312966202080传真:0373-3075080
网址:省略
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种业骨干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诚信经营种业单位
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农民信得过的十佳品牌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周科”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周科”牌周麦系列小麦被评为“河南名牌”称号
2005-2010年连续六年荣获“河南省诚信种子企业”称号
2011年主推小麦品种周麦系列―国审周麦23、国审周麦22、国审周麦18、国审周麦16
董事长:李文纯 总经理:李青竹
营销热线:0371-6785885167858852
网址:省略
地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冬青西街97号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近年来,经营业绩不断攀升,销售网络遍及周边县市,以良好的质量、诚实的信誉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一直承担国家良种补贴任务;2008年公司投巨资购买了小麦新品种漯四―168的自主生产经营权,拥有玉米新品种农乐168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技术保障服务体系,能够为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愿与种业界同仁携手合作,共播希望的种子,同获成功的喜悦。
主推品种:
小麦新品种漯麦4-168(豫审麦2007006)
玉米新品种农乐168(豫审玉2008016)
电话:0393-7232688邮编:457300
董事长:曹现防13938317389
地址:清丰县文化路西段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许昌市农科所、许昌市农场)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以种业为主,种业、工业、商贸多业并举的科研型种子企业。
公司以种业为主导产业,主营主要粮食作物原良种、果树种苗、瓜果蔬菜种子。在种业界率先达到了品种名优化、布局区域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合法化、销售标牌化等“六化”标准。走上了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供品种:
小麦品种:许农5号、淮麦25、豫农949等
大豆品种:许豆3号、豫豆15号、豫豆22号、豫豆29号等
棉花品种:豫棉19、邯郸109、冀棉668、中棉45、豫杂35等
销售地址:许昌市魏南农资批发市场南段(市卫校北邻)
电话:0374-8312596 13782256536
郑州办事处:杨槐种子批发市场1排39号
传真:0374-8312598邮编:461000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现代化企业。公司1998年成立,下设办公室、基地建设部、市场营销部、质量监控部、财务室和技术服务部。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推行品牌战略。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国麦”品牌荣获2001年北京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又获中国郑州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8、2009年被郑州市种子管理站评为“诚信经营单位”。“国麦”产品和品牌深受农民朋友的信赖和欢迎。
主营品种:
小麦:汝麦0319、豫农949、阜麦936、豫农9676、
漯麦4-168等
玉米:京科220、泽玉54、晋玉904、峰玉287、泽玉2号
棉花:皖棉23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62号 邮编:450002
电话:0371-63558200
网址:省略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繁育、开发为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以“服务三农、造福农民”为经营理念,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为企业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以高效的管理体制、过硬的种子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来赢得顾客。公司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基地2万多亩,技术力量雄厚,加工设备先进,检验仪器齐全;有稳定的种子销售渠道和技术服务网络。
主推玉米品种:滑玉14(审定编号:豫审玉2008006)
高产抗病出籽率高适应性广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瑞达路96号
篇3
关键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差异
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也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近年来,在福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和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待提升。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的台湾,发展休闲农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营模式、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台湾的合作,是未来福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一、闽台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禀赋差异
福建和台湾两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相近,休闲农业资源享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素水平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资源要素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目前,闽台休闲农业要素禀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台湾资金、休闲农业技术等生产要素较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稀缺而降低;福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资金与技术等要素的缺乏而难以提高。
从现实条件看,福建耕地总量相对较多,是台湾的1.4倍,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山地资源丰富且自然条件优越;台湾土地狭窄,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地价亦不断上升,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要素。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文化素质较低。台湾则在精致农业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实行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受比较利益驱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使农业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另外,从技术水平看,福建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技术水平低,农民缺乏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经济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台湾经过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进入了“科研投入较高,技术支撑体系完备,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成熟阶段。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潜力与基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双方在某个方面存在互利互惠的互补关系时,双方才会走向相互合作,并且互补性越强,比较利益越大,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就越紧密。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是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关键,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优势更突出地表现在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明显差异上,这种显著差异是极强互补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合作潜力大的表现。
(一)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互补的基础
从闽台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两地主要存在三大差异:一是休闲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二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三是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有差异,就可能存在互补。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基础是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极强互补性。根据闽台休闲农业资源禀赋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理论,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可归结为:台湾资本、休闲农业技术对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福建土地、劳动力对承接台湾休闲农业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
经济产出总是一定的资源要素以某种组合方式形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某一资源要素的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时,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就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台湾由于土地与劳动资源的稀缺,农业资本要素相对过剩,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同时,由于农业投入机会成本的提高,使农业资本要素投入失去相对优势。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目前台湾农地利用己进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发挥阶段,即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一方面要让部分农地的利用发挥环境保育、休闲观光的功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必须为总体经济的发展逐渐释出部分农地,这使岛屿台湾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农地变得更加稀缺。台湾相对富余的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使投入的边际效益开始不断下降。因此,如果台湾休闲农业产业不向外拓展,特别是向福建拓展空间,就将限制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福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福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增强了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互补性。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技术条件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目前,福建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较快,但不少休闲农业项目技术含量偏低,景观特色单一,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休闲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而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度开发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未来的休闲农业将是科技参与型的,是融休闲、娱乐、艺术观赏、科普教育、现代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技术集成化,综合构成了休闲农业的高技术化。因此,福建要发展体闲农业,就必须加强科技投入,加快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并建立休闲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台湾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众多,经验丰富,加之近年来台湾面临着休闲农业生存空间相对饱和的问题,台湾优秀的休闲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一背景下,有利于推进两地休闲农业的技术交流,并通过技术交流全方位深化休闲农业的合作。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
福建与台湾相似,沿海构景岩石与构景地貌特别齐全。而且从总体看,福建地文景观的种类和品位均在台湾之上。福建溪谷、景观、漂流湖之多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少见。福建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最曲折的省份之一,岸线长度为台湾的3倍,侵蚀和堆积海岸相间,海蚀、海滩景观优美。尤其是拥有作为世界最大天然深水良港的海湾,面积大、风浪小、休闲旅游价值高。福建气候为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台湾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相比,气候差异较大。与气候有关的休闲旅游资源种类更为丰富。福建不像台湾那样各地都很湿润,而且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构成了多样的反季节旅游气候,这在沿海地区是少见的。福建的森林高覆盖率达62.96%,为全国之最,生物景观的多样性、珍稀性等乃全国少有。福建是台湾居民之根,也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的积淀超过台湾。福建乡村文化,对既保留中原古风,又对外开放吸收海外文化,形成我国独特的乡村文化区,特色之鲜明,在全国独有。从乡村文化的品位和多样性来看,福建文化是源,台湾文化是流。福建已有我国少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乡村休闲资源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基础。福建可利用“五缘”相近、气候相宜的优势,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开创新的天地。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把“休闲农业”列入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福建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加之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800多万侨胞不仅是来闽观光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是投资大户。因此,应要做好宣传,打好这张“侨牌”。闽台两地具有良好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公众大陆探亲以来,台湾客源市场一直是福建省重要的境外旅游客源市场,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区,海峡两岸优势互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积极吸引台资,开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本身就是招商引资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应积极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开发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区。特别要把福建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价低廉、劳力成本低,且自然条件优越等优势条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推介,积极吸纳资金雄厚、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一些台商来闽发展。
(二)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保证两地休闲农业合作能顺利推进。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虽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休闲农业这个系统工程来说还远远不够。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政府不要成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再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多功能性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休闲农业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教基地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休闲农业区的硬件条件。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休闲农业把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游客的消费活动结合在同一时空,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紧密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社会风险。目前,福建是全国台湾涉农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台商投资农业首选福建,福建作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近年来,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开始慢慢转型升级为多功能性产业,把原来的科技型种养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工商一体化,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最有潜力的主体之一。而且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加快吸收劳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涉农企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产中部门的近十倍。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空间,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福建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把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培育成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先锋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休闲农业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合作基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四)在已具备条件的区域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福建省按照区域地理条件、休闲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条件,有计划地建设闽南金三角商贸滨海休闲旅游区、闽北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旅游区等区域,形成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从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来看,这些区域是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首选地,可以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探索适合两地合作的模式。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休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各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秀琴.台湾观光农业的几种形式[J].海峡科技,2002(3).
2、林志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邹芳芳.以台湾经验促福建休闲农业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4、陈励颖.福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9).
5、郑青.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模式演进及前景展望[J].亚太经济,2010(4).
篇4
一、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临朐县始终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因河、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先后投入财政资金6亿元,全面完成142座中小型水库修建加固,建设成了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先后改造了中低产田3.7万亩,节水灌溉3.2万亩,新增耕地6600亩以上,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拦、蓄、挖、截、引、节、排”有机结合,建成了一片片如丹河水库灌区、冶源水库灌区等高标准、综合生产能力高的农田[1]。
2.农产品种类多样,品牌优势明显
弥河流域的农业种植结构类型多样,其中果品生产占比最高,达到32.4%。瓜菜生产面积占到了种植结构比例的17.4%,冶源水库周围培育成了优质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杨善牌”西瓜、杭椒、杭茄等6种瓜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种植面积第三位的是玉米小麦。
3.区域化、产业化布局基本形成
九山镇至冶源水库的上游流域段,布局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带。遵循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理念先后对晋家沟、红旗河、龙凤河、麻坞河等7条河道进行了高标准治理。治理河道1.5万米,建绿化带70公顷。
冶源水库周围,打造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带。围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为重点,水库周围区域已培育形成了大棚瓜菜、葡萄、奶牛、肉鸭、冷水鱼等支柱型产业。
城区流域段至县界段发展了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2]。因河因地发展,发挥临近县城的优势,相继建设了东城草庙子岭农牧、城关月庄大樱桃等22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欠合理,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程度低
结构单一的家庭性农业经营模式又进一步导致了土地的零散化和分割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了障碍,同时也使劳动力专长难以有效发挥,更增加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难度,造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农业科技投入少,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各地域农业发展状况趋同,造成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发展迟滞,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程度不高,产业升级十分困难[3]。
(二)农业生态严重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向城市集聚,进而造成大量农业用地的荒芜;土地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引发大规模的土壤盐渍化。而由于环保部门的失职,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后,环保体制存在漏洞,对环境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层面之上,无论在环境立法还是环境补偿方面都缺乏防患于未然的预见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三)创新机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受土地分散,传统家庭经营模式的影响,农业高新生产技术难以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多数文化水平高的青壮年向城镇就业,对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和知识,基层广大农民更是难以领会和接受,也不能及时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先进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效掌握,导致实际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含量较低,农民只能凭传统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创新性不强。
三、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一)合理布局,分段发展,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地处上游的九山镇、寺头镇山多岭多,自然景观优美,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建设中要在加大品牌、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做足做活自然景观结合文章,大力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临近县城的优势,利用产业园区,拓展农业功能,使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和体验融为一体,包装提升一批即有产业园区,引进社会资本新建一批新的产业园区,打造出一批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为市民提供绿色观光休闲场所。依托我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弥河流域开发,打造经济发展隆起带。
(二)强化监督,促进环境生态化发展
要大力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把控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切实做到农产品的生态化、无污染发展。要采取相关措施,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实行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扶持和监管体系[4]。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组织专门的培训讲座,召开环境保护动员大会,从最基层农业生产实际中、从广大一线农业生产者中,杜绝环境破坏行为,提高广大公民的认识,把保护环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切实促进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科教兴农,实现农民知识化
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使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发挥作用,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政策引导,以畜牧、农林瓜果和蔬菜为主,建立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生产[5]。
篇5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是研究的基础,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影响到研究的结果。所以,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综合了解精准农业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垦区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特点而设计。调查从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逊克农场和红色边疆农场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农户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全面,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基本情况、考察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此次调查共走访109户,发放问卷109份,回收问卷109份。
1.2农户的基本情况
1.2.1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和文化程度情况调查主要以男性为主,占到83.49%,女性为16.51%。从家庭人口规模上来看,3口人及以下的农户占32.11%,4口人和5口人分别占44.04%和17.43%,6口人及以上的占6.42%。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占到7.34%,30~39岁之间的占到59.63%,40~49岁之间占到30.28%,50岁以上的占2.75%(如表2)。如图1所示,农户的初中文化程度占67.89%,小学文化程度占5.50%,高中和大专分别占15.60%和11.01%,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农户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
1.2.2农户的家庭收入现状从农户家庭收入情况上看,农户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下占40.37%,10~20万元占24.77%,20~30万元占13.76%,30~40万元占12.84%,40万元以上的占8.26%。
1.2.3农户的家庭收入来源从家庭收入来源结构上看,种植业的收入占75.23%,养殖业的收入占3.67%,经商收入占6.42%,外出打工的占10.09%,其他收入途径占4.59%,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种植业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
1.2.4农户农机经营现状如图4所示,农户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而且在种植业上普遍使用了精量播种技术。在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农户家里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拖拉机,是由于农业机械补贴实施办法出台后,农户将小型拖拉机(40马力以下)更换成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多数农户家里的小型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一些等着报废,只有个别农户的小型拖拉机还从事农田作业或者跑运输。
1.2.5农户耕地面积从农户耕地情况上看,10hm2以下的占37.61%,10~20hm2占22.94%,20~30hm2占16.31%,30~40hm2占13.97%,40hm2以上的占9.17%。1.2.6农户关注的信息如表4所示,农户对农业政策的信息关注最高,所占比例为30.19%,其次是气象农情信息关注的比例为27.36%,产品市场信息关注比例占20.75%,相比之下,不被农户关注的信息是休闲娱乐和劳务需求。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现在种地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几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户主动去关注农业政策和气象农情。
2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和需求情况
2.1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情况
农户中有84.40%的农民不知道什么是精准农业技术,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对于精准农业技术里的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77.98%农户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只有2.75%从来没听说。由此可以得出,农户不了解精准农业技术,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个别一个或两个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在精准农业技术里,农户对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都有一定的了解。
2.1.1农户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对于农户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有96.23%的农户是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的推荐获得的。在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农场条件的限制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原因,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的推荐获得的相关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可信度高;只有3.77%的农户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多数农户利用互联网主要关注时事政治和娱乐。由此可以得出,农户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推荐获取的精准农业技术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农户没有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原因如表5所示,目前农户没有精准农业技术的原因包括:缺少资金占53.77%,缺少技术占20.75%,信息获取不畅占16.89%,耕地太少占8.59%。可以得出,农民没有使用精准农业技术主要因素是缺少资金。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农场地处偏远,目前市场上销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多数是国外的技术产品,普遍购置价格高、操作性复杂,而且零部件更换的费用昂贵,这些已经超出了农户所能接收的范围。
2.2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需求情况
2.2.1农户所关注的精准农业技术对于农户所关注的精准农业技术,如图5所示,有89.91%的农户会关注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有55.96%的农户会关注GPS面积仪,只有12.31%的农户(种植水稻的农户或打算种植水稻的农户)关注土地精平技术;通过对变量施肥和变量农药喷洒技术的介绍,农户考虑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和环境因素,对变量施肥和变量农药喷洒技术也非常感兴趣,变量施肥技术和农药变量喷洒技术吸引了10.53%和6.58%的农户关注。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对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关注率高是因为目前能够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农户中有31.20%的农民使用过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47.06%的农户是自己单独购置使用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其中包括31.87%的农户是自有资金购置使用,有5.28%的农户是借款购置使用,有62.85%的农户是贷款购买使用;农户中使用的GPS面积仪都是自己购置;有23.53%的农民是与别人合伙购置使用;有29.41%的农户是农机手,给别人开车的时候使用过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
2.2.2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考虑的因素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占34.91%,相关售后服务占27.36%,工作效率占13.21%,使用的方便性占12.26%,功能和性能占12.26%(如表6)。可以得出,农民在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相关的售后服务,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使用的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普遍存在价格高、设备零部件更换费用昂贵的现象,而且农场地处偏远,精准农业技术售后服务不够完善。
2.2.3农户接受精准农业技术培训的意向从表7可以得出,对于组织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有80.19%的农户表示愿意接受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对于参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农户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精准农业技术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很感兴趣。有19.81%的农户表示不愿意参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他们认为自己的耕地都是农场“统一”管理,不需要自己再去学习精准农业技术,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
2.2.4农户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意向如表8所示,对于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有26.41%的农户表示是可以购置使用,他们认为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收益超出了它的成本,不仅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去发展其他的产业。有29.25%的农户表示不愿意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农户认为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投资较高,而且手头没有充裕的资金去购置,再加上现在农场都“统一”管理,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有44.34%的农户表示会根据精准农业技术价格等情况再做决定,因为农户把钱都投入到种植业上,没有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的资金,而且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投资较高、回报周期长,所以农户会根据精准农业技术价格等情况再做决定。
3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1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成本过高,农民缺乏购置的资金
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有71.69%农户手中有借款或者是贷款现象。对于农户来说,农业种植费用越来越高,农户的资金大多都投入到种植业上,农户手里没有资金去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而且精准农业技术投入的资金较高,回报周期长,普通的农户没有能力去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再加上农场对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补贴力度不够完善,农户购置时还得去银行贷款或者亲朋好友那去借钱,由于农场地处偏远,精准农业技术的售后服务费用昂贵,已经超出了农户所能接收的范围。
3.2农户缺乏对精准农业技术全面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不了解,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个别几个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目前农场组织的培训种类单一,农场安排什么培训,农户就跟着学什么,主要集中在农业理论方面,几乎没有组织关于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同时,农户渴望对精准农业技术了解和学习。
3.3精准农业技术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黑龙江垦区应用的精准农业主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设备安装及使用费用较高,而且农场距离售后服务点远,在农忙时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出现故障,售后服务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赶到进行修理,甚至会出现无法联系上售后服务人员,造成售后服务不够完善,而且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更换零部件费用昂贵。
4促进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4.1完善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补贴政策,降低精准农业技术生产成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的政策,应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调整完善,并提高偏远地区的补贴比例,同时还应该提供低息贷款、健全基金及贴息方式,以充分调动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农场还应该降低精准农业技术设备的作业收费,使之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吸引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作业,为农户提供一些对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购置使用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补贴,引导和扶持农户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
4.2加强对精准农业技术宣传力度,完善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农场及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好精准农业技术宣传工作,加强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提高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的意识、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通过精准农业示范区,带动农户的积极性,让他们全面的了解精准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好冬闲时间,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对农户的培训要以精准农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和维修技巧为主,让农户掌握精准农业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在农场建立推广办公室,农户都可以去推广办公室获取录像、CD等精准农业技术相关资料。农场应该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并且能够引导农户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精准农业技术的信息,让网络在农场发挥出它的作用。
4.3完善精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企业应该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自身文化素质,掌握操作高科技设备的能力,紧抓住技能培养、技术交流等环节,强化技能操作训练,规划和指导好高技能人才服务人员的建设。建立电话支持服务、现场维护和修理,优化售后服务站,以保证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进行处理。创新培养企业技能人才,在具备条件的农场,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黑龙江垦区的技术服务站。同时,国家应该增加研究费用,加大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国产化,提高各个科研单位的积极性。让专家和农民面对面的接触,加快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速度和效率。农场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针对农民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
5结论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现状;定位;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以及经营体制的变化,行政推动型的农业科技示范渐渐失去优势,无法使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转包以及转租等形式出现之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一形式,山东省的各个地市根据发展农业的规律,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新途径,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兴起。
1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定位
1.1功能定位
精品生产以及加工功能是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初衷,科技示范园的农产品并非普通的农产品,而是利用最新技术以及品种培育加工得到的优质农产品,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1.2示范功能
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我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现场示范。利用高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说是我国县乡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推动变革实现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建设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利于农民接触了解现代农业,从而发挥示范作用。
1.3带动功能
农业科技示范园能够带动农业农村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借助于园区的种苗繁育中心来推广普及名优品种。其次是借助于园区的理论同现场相结合的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以及新技术应用水平。再次是农产品加工以及园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够成为带动县乡农户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的龙头。
1.4休闲观光功能
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方面保持农业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现代化气息,再加上园林化设计以及培育的名优果蔬、花卉、珍禽装点,最终构建成为集文化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景点,有利于推动县乡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2农业科技示范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方面的问题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有着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不够确定以及市场变数大的特点。在建设资金方面,一方面需要大力争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不过不断增强科技示范园盈利能力。不过在科技示范园的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充分吸收社会资金投资、调动管理人员主动性以及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等环节还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
2.2人才方面的问题
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科技示范园在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研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不过在对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等科技成果市场应用开发的过程当中,还缺乏专业的管理经营人才。
2.3技术方面的问题
全面应用新技术是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重要特征。常用的农业新技术包括反季节生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生态系统技术、加工冷藏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的管理经营技术等。不过部分新技术在科技示范园当中的应用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由于先期投入比较高,维护成本也较多,推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导致投入产出率较低。
2.4产业化方面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要求。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往往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一模式只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的一种,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产业化经营当中各方面的主体是否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分担。目前县乡科技示范园往往只在苗木提供、蔬菜农产品以及栽培技术的指导等环节提供一些服务,本质上仍然属于商品买卖的关系,而难以称之为产业化,并未从根本层面解决示范园产业化水平不够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受投资规模的限制,使得科技示范园苗木种苗生产以及繁育的示范比较多,而在农产品储存、加工、配送、保险还有无公害肥药剂技术的开发、市场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科技培训推广等方面远远不够,同时农民的参与性普遍不高,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效率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示范园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力量有限,无法在苗木、农产品以及技术物资上给予农民充分的支持,再加上无法建立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以及产品收购服务,导致科技示范园的发展难以通过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
3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对策
3.1合理选择主导技术以及主导产业
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以及区域性,着眼于为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提供服务,重点发展能够体现区域带动示范效果的项目,保证符合政府以及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及高质量,体现示范性、超前性以及导向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地区资源优势、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产业基础以及市场发展等因素,本着因地制宜以及体现特色的原则,重点选择发展培育的农业产业。主导技术方面需要集中引进示范有着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特别是可以填补地区空白,给地区带来重大效益的新技术以及新品种,例如农产品储藏技术、保鲜技术、加工技术、工厂农业技术、基因工程品种、设施农业技术、苗木脱毒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家畜良种胚胎工程技术等。
3.2改善示范园区管理水平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能够反映出现代农业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走势,因此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并推广应用,加速传统农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安丘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在县、乡发展示范性的农业科技园,是推广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县、乡的党委以及政府需要将园区建设当作做好本地农业以及农村工作的重要方法,从各个方面支持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发挥科技园带动效应,通过科技园的发展转变工作作风,持续推进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以及农村工作的根本性转变。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也需要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技工作人员的作用。当前我国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绝大部分都在县乡工作,因此发展县乡农业科技园,能够为基层科技工作人员提供生产示范基地,有利于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明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定位
近年来我国县乡财政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地区情况,一方面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应当根据地区的气候以及生态类型来选择针对性的项目内容与技术手段,而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科技,忽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环节,否则也就违背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目的,出现科技示范以及科技推广之间的脱节。园区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都应当尽可能选择国内研制以及生产的产品与技术,这样既能够减少投资,也更加符合地区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科技示范园需要重点改善园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综合效益。农业科技示范作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既包括新工艺以及新科技的示范,也需要包括高效益以及高回报的示范。可以说高效益以及高产出是农业科技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发展园区的根本目的。园区建设需要将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的目标,将应用推广有着潜在经济效益的相关农业技术放在首要地位。
3.4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需要按照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市场规律,主动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重点在园区功能的定位、管理机制以及技术选择等环节功夫,充分体现出农业科技园带动示范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重视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科技示范园应当加强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引进开发适合园区需要并且容易推广的农业技术,并且不断改善环境与优惠,吸引农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人才,为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除此之外,科技示范园还应当开放性运营,对企业、科技人才以及农民开放。企业介入有利于拓宽资金来源,改善园区的经济效益,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对科技人才开放则有利于吸引科技人员入驻园区试验示范。对农民开放则可以吸引农民到园区参观甚至实践,改善他们对农业科技的认知以及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可以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并突出地区特色,从而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实现县乡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以及集约化现代农业的过度。
参考文献:
[1]廖清泉.昭通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思考[J].农村实用技术,2010(3);11-16.
[2]朱俊,刘今峰.生态系统分析方法与农业科技示范周规划[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9(2):23-27.
[3]刘洋,李超.关于澧县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2I):98-103.
[4]陈莉.合肥市农业科技示范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现代农业科学,2009(6):63-70.
[5]郑文俊,卢景润,朱秀琴.桂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旅游发展现状吁对策[j].广西园艺,2008(6):89-93.
[6]陶胜.建设科技示范园区的措施:以繁吕县龙岗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J].农技服务,2008(9):120-126.
[7]唐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成典礼暨第二届唐山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开幕[J].河北农业科技,2006(10):102-106.
篇7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村、社道路硬化:一方面积极争取农业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群众积极筹资筹劳及拓宽社会捐资等途径完成学习村、社道水泥路硬化6条,长12.8公里,总投资240.5余万元,共争取上级各部门补贴资金62.95万元。利林村正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修建村社道路2公里,总投资50万元。
2、水利工程:
①、投入13.4万元对“八一斗渠”、“金马斗渠”、“灯塔农渠”进行维修整治14处,长880米;投入3万元整治钢铁电灌站1处,长1000米;投入40万元对忠实水库外坡防渗及溢洪道进行整治;投入4.2万元对石莲村莲花塘坝及公路进行了维修整治。
②、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在钢铁村、吊庆村实施了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新建四口山坪塘、一口蓄水池总蓄水量达到20817.2立方米,新建U型渠3500米,总投资91.67万元,其中: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3.6万元。
3、安全饮水:配合县水务局、县二水厂开展了统筹城乡全域安全饮水工程,争取项目支持解决蜜桔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总投资300万元,现正在实施。
(二)、美丽新村建设
争取省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新村提档升级建设项目”对村聚居点进行集中打造。已完成前期项目规划,预计总投资950万元,争取上级奖补资金700万元。
(三)、引进农业业主、合理规范土地流转
重点打造村1300亩樱桃种植园,亩产达800公斤,平均每亩收入1万元左右,总产值达到130余万元;村1500亩宏泰农业综合示范园;村400亩成都武吉特种养麝养殖园;村282亩“开心农场”新型农业休闲观光园;三圣村200亩葛根种植园;叶桥村肉鸽基地等,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都市近郊性观光休闲特色农业格局。全面实现20户现代农业业主。
(四)、新农业技术推广
1、在13个村实施了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13600亩,8000余户农户受益,发放油菜良种13600包,并在三圣、黎光两村实施集中育苗。油菜长势良好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2、争取农业防灾隐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项目。在16个村发放10%吡虫啉乳油48000支,5000余户农户受益,为粮食增产提供保证。
(五)、农产品及农村沼气安全
开展了农村沼气、农产品安全大检查工作,发放850幅沼气安全操作挂图及850个沼气安全警示标牌。全年对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抽检6次共检测61个样品。
(六)、政策性农业保险
全面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规避农业发展风险。一是全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水稻投保15587亩、玉米投保15387亩、油菜投保12030.6亩、森林投保11729亩,共收取保费209516.7元;二是养殖业能繁母猪投保1303头。三是全面完成种养殖业的赔付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生猪发展实行政策激励规模养殖。
(七)移民扶贫工作
开展了农村扶贫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移民120人次。在钢铁和蜜桔两个社区6个小组实施了大中型水库无法核定登记到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总投资15.72万元。在春燕社区实施移民活动广场建设项目总投资52214元。
(八)、林业成果
1、成片造林700亩,义务植树50万株,两山绿化补植6.8万株,结合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开展“我为联系群众植一棵树”活动种植香樟树5000株。
篇8
>> 加快玉环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加快高校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 加快天台农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陕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探讨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升级的挑战与对策 加快我国民间投资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的思考 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加快江阴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新时期西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导向与对策建议 加快郑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新时期宣教工作转型升级 绍兴市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新时期加快绵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加快农业银行农村网点转型的对策建议 基于绿色农业的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对策探讨 新时期兵团经济转型战略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翁伯琦,仇秀丽,张艳芳,等.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1):17-22.
[12] 顾益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在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10(10):24-25.
[13] 张社梅.浙江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9,21(3):189-193.
篇9
一、皖河农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安徽农垦皖河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行政区划在安庆市大观区(安庆西郊),距城区18公里,东临长江,北倚皖河。农场占地总面积77.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00公顷,林地300公顷,水面200公顷。总人口2.61万人,劳动力资源充裕,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场。由于以场带队的历史和人多地少的客观原因,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自然资源的局限。皖河农场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2亩,人地矛盾突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农业设施简陋,而且2/5的地块(沿河片)仍是高低落差大、平整度低的中低产田。农业用水量大,3/4以上的是灌溉地生产,农业季节性干旱突出,目前一半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5,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5。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资源质量下降和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农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2.经营管理机制的制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承包或承租管理经营制度,削弱了国有农场组织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农场统一经营主体地位与功能弱,循环经济技术难以得到应用。另一方面,现行土地租赁政策租期过短,承租人对土地的长期预期较差,不利于调动家庭农场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掠夺性经营现象严重。加之农场人多地少,传统的常规生产模式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障碍。
3.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场内部的小河、湖、塘淤塞严重,大部分处于干枯状态,调蓄能力极低;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农田林网率低,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排泄物和污水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一是劳动者素质不高。农场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现有农技队伍年龄老化、人员不稳定、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妇女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生产效率较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特征,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二是认识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农工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尚未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氛围,以至于服务形式不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适应能力差,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发挥。尽管农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机遇大于挑战。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许多相关政策。二是近几年来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和农机补贴等财政项目的实施,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三是农工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很多在积极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四是城郊农业优势凸显,安庆市需求拉动显著,皖河农场已被安庆市政府列入城郊经济板块圈,围绕市民“菜篮子”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养殖和垂钓休闲农业,增加职工收入,促进自然、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已成必然。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新型农业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根据农场人多地少的实际,应积极树立绿色生产理念,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种植、养殖及休闲观光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农场行之有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
1.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系统内资源高效、良性利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推广“农—猪—肥—渔”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户转向立体养殖,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如农场养殖户陈庆文承包30亩鱼塘,塘埂种鱼草,池塘养鱼垂钓,在塘边建猪场,年饲养生猪200~500头,猪粪发酵喂鱼,年收益10万元以上。二是推行“农—牛一沼一肥”和“牛—菌—沼—肥”模式,创建一定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利用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法,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如三益回民分场利用民族政策,结合生产实际,改肉牛散养为集中圈养,建设10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玉米和水稻清鲜秸秆充分利用(或饲料种植),发展肉牛养殖,过腹还田,以牛粪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渣)返田种菜种粮等途径,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回民收入。三是形成了“农—渔—禽—藕”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农场莲藕生产已取得无公害认证,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对荒湖洼地进行了连片综合开发利用,养鱼、养藕、养鸭。四是发展“资源—产品—休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农场连片农田、水面等自然资源,打造蔬菜、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建立科技农园、天然垂钓观光园等,发展农业科技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构建生产、消费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
2.农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进行合理组合进行土地利用和技术综合。如推广“稻鸭共生”技术,该项技术在农场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在毗邻的望江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生态有机稻米和绿色肉鸭,通过秸秆还田、鸭粪肥田、鸭子除草除虫,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水体等污染程度,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品质。
3.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革新,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针对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难得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场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城郊区位的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郊型农场的目标,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产业定位上,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为总则,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都市农业(蔬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等。二是在区域布局上,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确定优质粮基地、绿色蔬果种植、精品畜禽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等市郊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畜禽产品(生猪、肉牛、蛋鸡、青年鸭)和水产(黄鳝、莲藕)等,开展种养结合,推行立体养殖,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篇10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廊坊;农业经济
1廊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来,廊坊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花卉,以及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以上农产品规模已经初步成型。同时,带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与此同时,廊坊的农产品在京津消费市场中,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小烧鸡、窝头、大城驴肉等农产品因为包装粗糙、保质期短等原因,不能体现品牌的效应,从而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2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
调查显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种养品种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产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种养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第三,在协作方式上,以农业合作社为基本单位。然而,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缺乏影响力,不能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1.3劳动对象素质不高
在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到城市当中,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劳动力以知识分子、青壮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现象,导致了廊坊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同时,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使当地的劳动力质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农户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廊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1.4农业培训服务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主要以充实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是,这些技术人员在农业方面的知识、技能长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生老病死,导致技术培训出现断层现象。可以看出,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农技培训的范围。不仅如此,该培训手段由于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提高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与手段
2.1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地政府就农业发展而言,本着“同城化”发展的理念,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一,争取京津地区在人才、市场、技术方面的支持,打破农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第二,建立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中,努力创建合作关系。第三,从决策层面出发,与京津地区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促进京津冀农业的健康发展。
2.2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
与其他都是农业发展现状相比,北京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5个发展圈,分别是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农业发展圈、平原农业发展圈,以及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以上农业发展圈包括了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因此,廊坊市应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借鉴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
2.3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
首先,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宣传手段,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场需求,加深对环保养殖的理解。其次,选择优秀的农业合作社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让有文化、懂管理,农业技术强的人担任培训专员,负责对农户的培训。最后,各地政府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2.4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加大科技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廊坊市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如建立京津发展合作项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实力。
2.5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
当前,京津旅游观光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廊坊市可以借鉴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发出种养、垂钓、休闲、娱乐、餐饮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发挥以特色养殖为内容的体验式休闲产业。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京津冀周边多数地区还没有被开发。可见,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鉴于此,可以采用错位发展的办法。总而言之,在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中,应该重视品牌、特色效应,提高休闲农业的品质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2.6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要求进一步引导、鼓励发展生态型环保农业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方面的宣传,提高在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再次,充分利用绿色环保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重视宣传的作用。
3廊坊市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3.1立体现代农业
立体农业的含义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的优势作用。具体来讲,立体农业主要是加强农作物与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联系,达到互相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发挥以上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多种功能,进而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农业结构。其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节约了土地,实现了技术、劳动力、资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热等自然资源,提高了作物的产出率。第三,减少了有害物质残留,保护了环境,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进了经济、环境、农业的协调发展。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包括:农田立体现代农业、菜地立体现代农业、林间套种立体现代农业。当前,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积砍伐,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同时,林地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短时间很难见效。鉴于此,采用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其中,廊坊某技术学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经通过了验收,并在很多地方进行种植、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具有投资高、收益高等特点。该发展模式依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反季节农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设施农业中,首先要采购质量高、效率高的设施设备,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品种以及栽培技术。根据农业种类的特点,将设施农业分为设施养殖、设施园艺两个部分。其中,设置园艺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连栋温室等。以上温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技术与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另外,在设施养殖中,包括两个类别,分别是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
3.3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观光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5个大的类型。分别是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实践证明,观光农业不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经济,而且带动了教育、卫生、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3.4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指的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农户与购买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农产品的数量、价值,付款的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该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3.5特色农业
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产业资源等优势,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拥有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完全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在于: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3.6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的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促进环境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绿色农业中,包括多项现代化技术,比如生物学技术、深耕轮作技术、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等。当前,大部分农机农业就属于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绿色农业更注重环境、经济、农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4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结构。本文以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该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农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具体改进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构筑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最后,介绍了当前廊坊市的几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探究――以廊坊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为例[J].北京农业,2015(21).
[2]李刚.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
- 上一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 下一篇:高效的沟通技巧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