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实例
北京南路只建了机动车道,而忽视机非分流系统建设,造成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在东方环宇加气站和其他加油站处,排队的车辆占用了一侧的机动车道,造成了交通拥堵,增加城市道路的压力。北京北路处于城市重要的功能区上,周边区域人口密度较大、交通量较大,此段的几个交叉通压力较大,高峰期时部分交叉口出现严重拥堵的现象。 北京北路为昌吉市重要的城市干道,动静态交通配合不协调,尚未形成有效的人、车分流设施系统。 公共停车设施空间不足,公交站点布置不合理,北密南稀,北面主要为港湾式停车站点, 公交客运站点形式过于陈旧,和当地文化及周边建筑不协调,道路两侧缺少出租车停靠站点,部分建筑沿街商业建筑侵 占部分道路红线,造成人流 拥堵。
2、道路建设设计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创新道路的建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道路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的数量递增,尽管道路建设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当前交通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出行时间增长交通事故频发,已经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严重影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优秀的城市道路的设计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方便和享受,同时也体现了城市深厚的精神内涵和良好的城市形象。鉴于此合理的道路建设设计方法成为建设良好的城市道路的关键。
3、道路设计的思路
3.1、道路设计的理念
3.1.1、传统的道路设计理念
我国在道路设计理念方面一直的做法就是以车为本,因此,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更加重视道路能够满足多少车辆的通行量,因此,对行人对车辆的形式影响因素没有进行考虑,这样就使得道路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尤其行人对车辆的行驶方面的影响。在进行道路设计时要对城市的地质以及地形情况进行很好的考虑,同时,在道路设计时要避免出现全是方格式道路网的情况,这样会导致道路出现环境比较单调,而且,在行人和车辆方面也会出现很大的矛盾。
3.2.2、新时期道路的设计理念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道路的设计要求也出现了不同的要求,设计方面更加重视人的影响因素,在设计时,要对城市居民的深层需求进行考虑,同时,要做到人性化设计,这样能够保证道路更好的舒适以及合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做到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3.2、道路设计的要求
3.2.1、反映城市功能道路的设计要满足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需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旅游经济也慢慢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道路建设中也要满足游览的需求,要保证道路的建设满足城市功能。
3.2.2反映城市特色道路是反映一个城市形象的最直接的一个渠道,人们在生活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要对城市发展中的自然、历史以及人文因素进行重视,这样能够体现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能在发展过程中保证城市和谐发展。
3.3、道路设计的原则
3.3.1、平面线形设计原则。道路设计要满足一定的原则,在设计时要对平面线形设计原则进行重视,要保证驾驶人员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对道路视觉效果进行感受,保证道路交叉口以及停车出入口和公交停靠站都非常合理。要保证道路的线路尽量的顺直,这样在设计中要尽量做到直线通行。道路设计要避免出现在居民区,同时,也要避免对耕地、水利以及电力设施进行破坏。
3.3.2、灵活设计。近年来,为了更好的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国家出台了很多的设计标准和规范,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以及发展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只能进行参考,在道路设计方面要灵活应对,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的道路。
3.3.3、自主创新。设计人员对道路进行设计时,要对出现的新工艺、新方法以及新技术进行很好的利用,这样能够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节能低碳以及环保要求,在道路设计方面要做到创新,这样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
4、道路建设主要设计方法
4.1、道路路幅设计
道路路幅设计应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股计出满足50年内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建道路。前瞻性是道路路幅设计的前提要求之一所以设计思路就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尽量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条件下进行规划设计。这样的设计才是最为合理的设计。
4.2、城市道路商业性设计
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是城市的经济文化外在表现,所以在商业性道路的设计上,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商业性街道设计要避免大量的车流,保证行人的安全,路面设施尽量完善,方便行人购物需求。同时,要能够结合当地的文化内涵,丰富商业街道的经济文化价值。
4.3、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
在城市空间功能和环境功能设计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依据城市的独特个性,合理设置公园绿地、园林绿化和休闲娱乐广场。城市景观广场进口及绿化用地景致前后呼应,让广场的视野开阔,道路交通方便,让市民感觉到舒适的环境,交通设施明确,路口设计合理。在道路设计中我们将两边设计为微地形绿化、绿化安全带,体现大绿化效果,并结合景观水道把沿途桥梁设计为轻型桁架拱桥,同时注重道路两侧各种设施风格的统一,要并根据沿途公园的特色和风格进行设计。把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以达到借景我用的目的。同时要让立交桥绿、建筑景观融为一体,空间氛围更加宜人,使人体会到一种舒适、幽雅为一体的花园式境界。
4.4、道路照明节能设计
道路照明建设不仅为驾驶人员和路人带来良好的视野保证他们出行的交通安全,还可以降低在阴暗环境下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系数。同样在保证出行安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能源的节约,这才是长久之计。良好的城市道路照明,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人或者动物在道路上的危险因素,专业设计人员应从布灯间距、供电路线、光源和控制系统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在保证道路照明的基本前提下,设计出道路照明的节能方案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和成本,又能降低道路照明的维护费用。
5、城市道路设计的技术关键点
5.1、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方面更是不能懈怠,道路设计这一大板块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做到科学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对道路周边用地规划问题的考虑,对人群车辆流量问题的计算,对配套服务设施问题的安排,等等。这一技术关键点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5.2、从整体到部分,统筹规划
城市道路设计要站在整体的角度出发,把握大局,统筹规划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注入创新意识,切忌思维模式僵化。要将主观意识和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将设计出来的道路路线融入当下已有的道路中去,仔细对比,考虑其中是否有出入,是否需要修改。经过反复协调最终形成特殊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高质量道路。
5.3、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对城市道路做出合理规划时,要注重道路与整个城市环境的融合程度。不能为了发展道路而忽略了城市其他方面的发展,真正有质量的发展应该是各方面相协调相统一的发展,因此,在规划道路发展时也应该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整座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
针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传统道路设计的理念。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从道路设计,概念设计,创意设计,人性化设计的角度进行城市化道路的构建。从整体上为我国居民构建一个舒适、安全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瑞琦.城市道路设计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127.
篇2
关键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概述
1、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它不会对环境构成危害,同时又充分的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一种生态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在建筑工程中将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以及建筑因素等实现融合,寻求三者之间能够有效衔接的途径与方法,绿色建筑设计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2、绿色建筑设计的意义
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首先,绿色建筑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这对于当地资源而言,也使其得到很好的缓解,对于该地区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相应的产生了十分有利的作用;其次就是通过就近的原则来取得建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有效地节约运输的成本;再者就是通过运用各类的墙体节能材料,从而实现建筑物的保温与节能,最终就可以完全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以上仅仅阐述了三点内容,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资源的利用率,对本地区的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2.2 使建材的使用范围扩大
充分的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可以有效地加大新技术、材料的运用,这样一来就拓宽了材料的利用范围,从而为新材料提供了很好的推动力。比如: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为了可以充分的满足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各项要求,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采用了市面上各类新型的墙体保温材料,现如今,很多建材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还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这也完全的说明了建材的使用范围得到了拓宽。
2.3 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对于资源、能源的节约十分的有利,现如今,我们通过利用新工艺及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使建筑物的能源消耗率有所减弱,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整个社会都开启绿色工程的建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得我们国家的建筑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3、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3.1 高效原则
任何的建设活动都是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建筑也不例外。建筑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建设一个健康、绿色、舒适的居住环境,整体建筑的系统使用的是集成技术来将建筑的功能效能进行提高,将管理调控体系进行一个优化配置的作用,营造成一个生态高效的建筑体系。
3.2 经济原则
要想建设一个生态效益高的建筑,就必须要利用高科技纪念性技术操作,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建设,但是大投资并不是等同于浪费。用合适的技术和合适的建设材料加上合适的地域条件,再加上施工和设计人员丰富的建筑经验,就能够设计出一个高效的建筑物,不但能够满足经济效益,还能够满足生态效益。
3.3 和谐原则
绿色建筑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和谐原则,包括的内容有经济建设的和谐、社会生活的和谐以及环境发展的和谐等等。在建筑的活动当中,不论是选择何种地质条件、还是选择怎样的建筑材料,或是进行怎样的规划设计,包括在实际的施工建设工程当中,都需要严格的注意以及遵循和谐这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3.4 节约原则
在完成资源建设的目标之下,对于资源的使用和消耗都不能够浪费,做到节约资源,充分的利用一切资源,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最大的经济建设效益。
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1、坚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年限内,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以有效的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与自然生态互利互惠的节能环保建筑。它是通过能源的有效节约和利用的途径来实现低负荷环境下节能生态住宅的建设,是全面实现人与环境和建筑三者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生态建筑模式。绿色建筑不仅有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舒适、安全的生产、生活空间,在极大程度上有效满足了人们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主要是按照零污染和资源的重复利用的原则,以极大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理念,有效促进了传统建材和建筑业的改造和提升,改变了我国建筑结构的增长模式和房地产的产业结构。同时,绿色建筑还对居住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系统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积极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势在必行。
2、绿色建筑能源的规划与利用
2.1 对于“绿色建材”的开发与生产。从根本上使得隔热保温的性能得到有效地改善,改革屋面与墙体的本质,最终就可以强化住宅建筑保温隔热的性能。现如今,新型的非承重墙体材料逐渐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在高层框架的建筑结构之中也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大部分的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依旧采用的是之前传统的实心粘土砖,这不仅仅会使得土地资源消耗掉,也会因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相对比较弱,最终导致了建筑能源消耗率居高不下,严重的影响到居民居住的舒适性【2】。所以,目前的多层混合结构住宅墙体革新应该将重点放在新型节能承重墙体的应用之上。
2.2 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的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可以算的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主要就是通过开窗、中庭、玻璃幕墙等等手段来让室内的光线充足。为了有效的改善建筑物本身采光的质量问题,充分的利用各类自然采光新技术;自然通风主要就是通过建筑群的布局、朝向及其形体设计等等,依据当地风向的实际情况来获得自然通风的最优化。3)热量收集系统的设置。有效地利用热媒(比如水及其密闭的空气间层等等)的手段来进行热量的收集。在建筑智能控制的系统之中充分的按照其需要的情况来为建筑物及时的提供所需的热量。
3、合理的对建筑物布局的规划
在一栋建筑的功能、规模、区域等因素确定了以后,建筑的外形和朝向对建筑能耗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体形系数是和建筑单位面积所对应的外表面积大小成正比关系的。因此,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电力使用荷载。而从热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体形越小,外部的负荷也越小。比如在对运动场、影院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其散热性能。用途不一样,我们的设计方案也不一样,但是共同思想是从节能的角度出发。
4、保温屋面节能
所谓的保温屋面就是在建筑屋面板和防水层之间放入恰当的保温材料所组成的结构,一般情况下,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密度都比较小,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根据建筑不同的特点所选用的保温材料也有一定的差异,像以水泥为主要原料的珍珠岩板、由各种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板材、以特殊混凝土作为原料的板材等都能够作为建筑的保温材料。不同保温材料所发挥的保温性能有着一定差异,对于保温材料的研究能够为保温屋面节能的施工提供依据。在保温材料选定以后就要对其基本铺设方法进行选择,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正铺法和反铺法两种,这两种方法中保温层、防水层之间的顺序不同,反铺法的防水层位于保温层的下方,这种方式能够对防水层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5、建筑围护结构的绿色节能设计
5.1 屋顶水池及绿化的设计。在屋面之上蓄有一定量的水,从而就可以利用水蒸发之后转化成太阳能。其主要的原理就是通过水蒸发与流动可以及时使得所蓄积的热量挥发,从而降低屋面的温度。且蓄水的屋面还可以有效的使混凝土的使用条件得到改善,进而相应的也就避免了由于雨水与暴晒而引起伸缩反应。同时还要适当的种植绿化植物,其可以很好的起到遮阳与同化的作用,与此同时,绿色屋面就会由于植物自身的蒸发与蒸腾而消耗掉热量,最终就会降低空气里面的温度【3】。由此可见,屋顶绿化不仅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美化市容市貌。
5.2 设置双层玻璃幕墙。目前,这种双层的玻璃幕墙已经获得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其被称为是“可以呼吸的皮肤”,其主要就是利用两层或者是三层的玻璃来作围护结构,在一般情况之下,内层采用的是中空Low-E的玻璃,然而外层则是利用普通的钢化玻璃,这样一来内层和外层之间就会留出来一定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气夹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普及和发展,逐渐在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而且还能够进一步践行建筑行业的节能降耗理念,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生态环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甚为关键,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其规划设计,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秀.分析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58.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奇艳,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使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
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3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3.1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3.1.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3.1.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3.1.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3.1.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2.3.1.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2.3.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2.3.3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2.3.3.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2.3.3.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篇4
Abstract: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y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housing difficulties of low-income groups; its commercial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has important effect on security obje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affordable housing commercial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in Wuhan, this paper chooses five affordable housing estate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18 kinds of commercial description.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e integrate the all commercial description into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affordable housing. These will provide mor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public facilities alloca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关键词: 保障房;商业设施配置;主成分分析法
Key words: affordable housing;commercial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2-0233-03
0 引言
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问题已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障性住房总量目标为3600万套,其中武汉市保障性住房面积总量目标为35万套,此规划将为中低收入阶层极大地改善住房难问题,基本达成政府“安居保障”中的“保障”目的,而“安居”目的则要在保障性住房的公共设施中体现。商业服务设施在公共设施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城市的更新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推进,商业配套服务设施相关规范却未能及时。要使保障性住房起到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发挥其提高社会福利整体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保障房的配套商业设施建设和后期管理建设[1],为此,政府需要了解住房保障对象对配套商业设施的基本要求。本文将立足于有特定居住人群的武汉市保障性住房,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配置对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要素,为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1.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通过将原来的n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转化为少数几个彼此独立,能反映原有信息的综合指标。取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的部分作为主因子,以代表绝大多数的变量,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又有利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2]本文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综合指标的形式反映保障房商业设施配置中的多种业态。
1.2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首先选取研究变量,并对变量进行赋值,并予以无量纲化处理。其次进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通过KMO检验,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若符合要求,则确定主成分个数然后用SPSS软件自动执行主成分分析步骤,得到关于主成分F1,F2,…Fn的表达式。接着,比较被选取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若大于85%,认为主成分分析结果有效。[3]再次,对主成分F进行命名,最后分析各变量成分的荷载。
2 实例分析
2.1 数据来源
为了深入了解武汉市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的现状特征,笔者重点考虑保障性住房的区位因素、保障类型和建成时间,选取了江岸区惠民居、洪山区青菱城市花园、武昌区三角路片棚户区改造项目、青山区461厂和汉阳区沟咀村改造项目五处保障性住房作为调研地点,以其商业设施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基础调查工作。本文所需数据来源于2012-2014年期间对武汉五个保障房住区(表1)的商业设施配置满意度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9份,收回有效问卷352份,占全部问卷总数的90%。
依据《社区商业分级表》[4],作为核心调研对象青菱城市花园小区商圈半径大约为0.9km,服务人口为6.5万,应把它的商业设施归入居住区商业类。
2.2 变量定义及赋值设计
根据武汉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建设情况,结合商务部《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4]中对应社区商业的业态、功能组合(见表3),本文从商业设施配置的具体业种及业态中选择可能对保障对象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的18种变量进行关于生活满意度问卷调查,并把变量赋值如表3所示。
2.3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用以消除变量间在量纲上的不同。然后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KMO检验,看该组数据能否进行主成分分析,检验结果见表5所示,KMO值为0.820,大于0.80,认为适合做主成分分析;p值为0.000,小于0.05,检验结果也显著,并且表明数据之间有相关性,不是单位矩阵,可以用来做主成分分析[5]。
接着提取主成分方差,从提取结果来看,除x4和x18外,变量共同度均较高,大部分信息均被主成分所提取,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效。运用SPSS软件采取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个,得到的总方差解释率达到87.113%(见表5),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达到降维的目的。
运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得出结果得到三个主分表达式如下:
F1=0.36x1+0.968x2++0.968x3+0.298x4-0.241x5+0.857x6+0.741x7-0.736x8+0.856x9+0.22x10+0.22x11+0.934x12+0.934x13+0.108x14+0.759x15+0.341x16+0.943x17+0.328x18
F2=0.247x1+0.003x2+0.003x3-0.204x4+0.302x5+0.053x6+0.187x7-0.263x8-0.254x9+0.503x10+0.503x11-0.177x12-0.177x13+0.354x14+0.304x15+0.187x16-0.177x17-0.504x18
F3=0.547x1+0.202x2+0.232x3+0.382x4+0.2x5+0.212x6+0.619x7+0.417x8+0.4x9-0.817x10-0.817x11-0.203x12-0.203x13+0.817x14+0.303x15+0.619x16-0.203x17-0.44x18
以上表达式表明:
①在主成分F1中,x2菜市场,x3超市、x5餐饮店、x6维修店,x8家庭服务,x9医疗保健,x12药店,x13洗衣店,x15美容美发,x17洗浴店,x18便利店的十一个评价指标有较高的因子荷载,主要综合反映了保障对象对生活必须型业种的评价信息,具有最高的统计显著性,表明上述业态是影响保障对象对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配置需求度的最重要因素,这些业态是保障对象最基本的生活购买需求的体现,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能否覆盖这些商业业种和业态,会直接影响保障对象的需求度评价。
②在主成分F2中,x7再生资源回收,x14照相馆,x16房屋租赁,x1文化娱乐四个评价指标有较高的因子荷载,主要综合反映了保障对象进一步的娱乐和生活需求,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对保障对象生活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这说明在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还要考虑到居民的娱乐需求及人口的流动性。
③在主成分F3中,x4宠物店,x10图书音像店,x11报刊亭三个评价指标有较高的因子荷载,主要综合反映了保障对象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配置满意度有一定正向的影响,但影响较小,这也是由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差异导致的,不同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的人对图书音像及宠物等的理解会产生差异,对相关商业设施的评价也就不同。
分别用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该主成分所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所提取的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相加即为每个变量成分对应的权重,得到综合得分模型如下:
F=0.347x1+0.645x2+0.645x3+0.172x4-0.0567x5+0.585x6+0.582x7-0.507x8+0.519x9+0.203x10+0.203x11+0.542x12+0.542x13+0.242x14+0.597x15+0.325x16+0.545x17+0.0374x18
2.4 各指标重要性比较
由原始数据可算得每个指标满意度均分(见表6),以每个指标满意度平均分为横轴,以综合得分模型中每个指标的权重为纵轴绘制象限图(见图1)[6]。
象限一属于重要性高满意度也高的象限(高度关注区)。x2菜市场、x9医疗保健、x17洗浴三个指标分布在这个象限中,此象限标志着保障对象对保障房商业设施的满意程度与他们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程度相符。保障房商业设施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对该象限上的三个指标应给与继续支持。
象限二属于重要性低但满意度高的象限(维持优势区)。x14照相馆、x16房屋租赁、x18便利店这三个个指标分布在该象限中,此象限标志着过度供给,即保障对象对保障房商业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满意程度超过了其认为的重要程度。为了完成这些商业设施的建设,保障房开发商可能花费了超出满足保障对象认可的重要性所需要的资源。为了达到经济合理性的目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把资源转移到其他更重要的商业设施建设方面,如象限四中。
象限三属于重要性低且满意度也低的象限(无关紧要区)。x1文化娱乐型业种、x4宠物店、x6餐饮店、x8家庭服务、x10图书音像店、x11报刊亭这六个指标分布在该象限中,与第一象限相同,此象限也同样标志着保障对象对保障房商业设施的满意程度与他们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程度相符,只是对重要性和重要度的评价都低于平均水平,保障房管理过程中应关注保障对象在不同时期对第三象限中商业设施期望的变化。
象限四属于重要性高但满意度低的象限(优先改进区)。x5超市、x6维修店、x7再生资源回收、x12药店、x13洗衣店、x15美容美发这六个指标分布在该象限中,此象限标志保障对象对保障房商业设施的满意程度大大低于其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程度,意味着改进这些商业设施的规模和商业空间对保障对象的生活满意度有较强的积极影响。
3 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保障房商业设施对保障对象生活的影响要素分析,结合武汉市五处保障房住区的实例研究,在保障房商业设施规划及管理过程中提出如下建议:①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配置应以满足生活基本购买需求为主,包括菜市场、超市、维修店、餐饮店、便利店、美容美发店等生活服务类业态,此类业态的合理布置对提高保障房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极大帮助,在保障性住房的商业设施规划过程中,要尽可能优先为这些业种提供商业空间。②六类商业设施业种(超市、维修店、再生资源回收、药店、洗衣店、美容美发)的改进对保障对象的生活满意度能有较显著的影响,保障房的商业设施配置管理过程中,这些业种规模的提高能给保障对象的生活带来较强的积极影响。③通常情况下,保障对象对商业设施业种的重要性与规划设计人员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保障房商业设施规划配置时,应先考虑到保障对象对商业设施的重要性评价,再进行规划决策。
4 结语
保障性住房在规划和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考虑到保障对象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改变,合理布置商业空间,提供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商业设施业态。不仅要达成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保障”目的,还要为“安居”的目标做出努力,从而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内形成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本文通过保障房商业设施的主成分分析与实例研究,总结出对保障对象生活满意度和重要性评价影响较大的业种,这将弱化保障房公共设施配置决策者主观因素对商业设施业种的影响,能使最终决策结果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燕萍,张艳,金鑫,胡乃彦.低生活成本住区商业服务设施配置实证分析与探讨――基于对深圳市上下沙村的调研[J].城市规划学刊,2012,06(204):66-72.
[2]林海明,杜子芳.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J]. 统计研究,2013,08(30):25-31.
[3]陈斌,陆从德,刘光鼎.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时间域航空电磁去噪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4,01(57):295-302.
[4]商务部.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行业标准,2008,2-3.
[5]Labin, Ahlam M Jamal Eshruq; Che-Ani, Adi Irfan. Affordable Hous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anded Hous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Malaysia [J]. Modern Applied Science, 2014, 8(6):70-86.
篇5
【关键词】承压类特种设备 典型事故 现实风险分级评价
承压类特种设备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备,其共同特点是危险性较大,对人们生命安全有着较大威胁,在现实当中,有许多有承压类特种设备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对承压类特种设备运行安全的监管,正确的评价其运行风险,对于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 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现实风险评价的指标
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体现着承压类特种设备的特性,直接关系到其典型事故现实风险的大小,所以,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十分重要。在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按照其指标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者,按照指标代表事故发生率,可分为概率性指标和严重性指标。其选择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1.1 FTA法初步选择评价指标
FTA法即故障树分析法,是通过对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来,制定相应正确的故障树,进而得到事故风险评价指标,其优点在于能够对事故原因作出准确、详细、全面的分析,综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选择过程较为简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实际选择过程中,其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典型事故事件,并分析事故有关的各个方面因素,包括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2)根据所得结果,对所有原因进行从上往下的逐级分析,以确定最根本原因,并根据逻辑关系绘制相应的故障树;(3)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到最根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确定基本事件的重要性,将结构重要度最小的基本事件排除,进而得到事故的风险因素;(4)初选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上述得到的事故风险因素,结合风险定义和SMART原则,从严重性和概率两个层次和人员、设备、管理、环境四个方面初选相应的评价指标[1]。
1.1.2 根据风险重要性优选评价指标
初选得到的评价指标数量较多,并不能准确地反应典型事故现实风险的等级高低,所以,还需要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优选,优选运用的方法通常是风险重要性评价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问卷内容直接明了,得到的问卷数据处理较为简单方便,十分适用于大批量评价指标的筛选,对于剔除不重要或不容易获得的指标有着重要作用。
风险重要性评价法优选的具体操作步骤为:(1)分析初选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通常而言,指标重要性可分为极重要、重要、普通、不重要和极不重要五个等级,采用五分制从高到低依次代表;(2)计算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系数,将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到计算指标重要性系数,以便于对比评价指标的重要性;(3)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根据上一步得到的评价指标重要性系数,将重要性系数值超过2.5且变异系数值在25%以内的评价指标作为风险评价指标,其它不符合标准的指标去除。
1.2 锅炉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锅炉运行的各种典型事故分析,锅炉运行安全的风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管理和运行状况三个方面,其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
首先,在技术方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额定功率、额定工作压力、能源种类和制造商资质等。其中,额定功率的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14.0MW、[7.0,14.0)MW、[1.4,7.0)MW和
2 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现实风险评价的模型
2.1 基于风险大小的承压类特种设备分级模型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典型事故是指发生于设备使用运行期间的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监督管理不善引起的,因此,在评价承压类特种设备的风险时,要考虑现实风险和固有风险两个方面内容,以保证风险评价模型的全面、系统、准确。
以风险大小为基础建立的承压类特种设备分级模型,其出发点是预防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对风险分级的基础是事故预防的技术、教育、管理理论和安全系统人员、设备、管理、环境四要素理论,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风险数学函数和风险矩阵模型,从而对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结果的严重性影响因素进行确认。
在本模型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运行和管理三个方面,在风险评价指标上,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事故结果严重性程度上,主要包括对人员安全影响、对财产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事故本身的社会影响等方面。
2.2 承压类特种设备定量分级的数学模型
在建立承压类特种设备定量分级数学模型过程中,识别典型事故现实风险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都是通过风险数学函数引入的,然后根据矩阵相乘的基本算法,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具体计算方法为:R=[P][M]*[L][N],其中,[P]、[M]分别是设备风险评价指标合集及相应的矩阵,[L]、[N]分别是设备风险后果严重评价指标合集及相应矩阵。
设备风险评价指标合集[M]=[mi]T,i=1,2,3……n,设备风险后果严重评价指标合集[N]=[ni]T,i=1,2,3……n,其中,mi和ni均代表各自评价指标的权重,两个公式中的n均代表评价指标的数量[3]。
在定量分级数学模型当中,根据计算得到的R值,通常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Ⅰ-Ⅳ四级,并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以便于降低设备运行安全事故概率。其中,Ⅰ级代表不可接受风险,主要通过终止设备运行和最高级别预控措施,直到风险消除或降低至安全值后恢复运行;Ⅱ代表不期望风险,主要通过限制运行和中级别预控以及高强度监管措施,将风险降低;Ⅲ级表示能够接受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部分限制运行、低级别预控和较高强度的监管以及采取必要保护措施;Ⅳ级表示低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警告信息、常规监管以及企业自控。
3 结语
承压类特种设备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备,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容易引起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保证承压类特种设备运行安全极为重要。而通过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现实风险分级评价的方法,将设备运行风险因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能够对设备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评价,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风险问题发生,提高识别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 罗云,徐丽丽,崔文,黄强华,罗志群,葛升群,夏锋社.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现实风险分级评价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01):98-102+107.
[2] 王新杰,罗云,何毅,李顺荣,陈志良.承压类特种设备使用过程风险分级方法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04):52-55+59.
篇6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模式创新
1.转变思想观念,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全新理解
1.1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感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一是代表政府对在建工程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掌握本地区的工程质量状况,并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二是督促各方责任主体的工程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三是认真检查工程建设中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四是树立好的企业典型,处罚劣质工程的质量责任人。
1.2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质量标准化
不直接把工程质量的好坏与监督人员挂钩,而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监督人员的工作;以一个地区、一个监督科室所监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及历史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作为监督工作的成绩;以质量投诉的多少、投诉质量问题的影响来反映监督工作的成绩:以社会对质量监督机构的反映作为监督工作的成绩。
1.3建立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监督站内部应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办法。程序要简化,办法要实用、有效,从而形成一个透明的监督工作环境,使监督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积极的工作:形成一个人人为自己负责、人人为工程质量负责的良好氛围。
1.4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检查环境
主动发挥参建各方的积极性,加强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相互促进工作质量。通过座谈、研讨、宣贯来相互沟通、理解、支持,使工程参建各质量责任人重视工程质量,并自愿干好本职工作。
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从宏观来看,在新形势下,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人员不仅要转变思想管理观念,更应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以取得管理创新的实效。笔者认为,应从对内和对外二方面强化管理,具体如下:
2.1对内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2.1.1优化机制,打造过硬的质监队伍
将监督科室按工作目标进行分工,即分为主体监督科、装修监督科、商品混凝土监督科、检测监督科和监督督察科。各监督科对分管工程进行巡回监督,督察科对所有工程进行巡回监督。不定期地对各科所监工程进行调整,使每一个工程都将接受质监站人员的监督管理,使质监站的每一位监督人员尽可能多地覆盖监督工程。
2.1.2坚持集体执法检查
对施工现场执法检查,规定必须是三人小组集体行动,不得单人到工地进行执法检查。这样有利于公正执法,业务知识互补,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2.1.3实行工程验收内部运行卡制
运行卡内容包括监督科室意见、监督档案情况、日常监督检查得分情况、验收小组的验收意见、站领导的结论。验收严格按承诺时间(5个工作日)进行,并且强调验收人员在现场提出结论性意见。
2.1.4监督检查情况的定性、定量评定
每一次工程质量监督检查都用“建设工程质量巡检问题通知单”提出发现的问题,按不同的问题分别要求整改、落实到位,并用分数进行量化打分。工程主体及工程竣工验收时,可以用日常监督分数来评价工程质量。
2.1.5监督工作的量化考核
对各科的监督工作进行月量化考核,使监督工作程序化、规范化。考核内容包括行风廉政、质量投诉、日常监督、监督到位、监督频率、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及领导抽查情况等。
2.1.6实行工程质量监督责任追究制
谁主管的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出现用户质量投诉,由谁负责处理解决,并根据发生工程质量问题情节的轻重,对相关人员提出批评教育或追究其监督责任。
2.2对外应严格质量监督,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2.2.1质量监督的动态管理
将过去对施工“停工待检”的质量控制点检查,改为不定时、不告知的日常质量巡回监督。加大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随机抽查,实行质量行为与实体质量检查相结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增强了质量监督的威慑力。
2.2.2质量监督管理的分级化配合取消质量“控制点”,对所监督的工程实行分级化管理
2.2.3开展工程质量监督交底
第一次到工地现场主要是告知参建各方质监站的有关要求,包括站制定的文件内容、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质量月报、隐蔽工程施工时间的通知、日常监督检查的方式、验收的时间和程序等。
2.2.4抓参建方施工现场的质量保证体系
要求开发、监理和施工单位项目部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现场配有质量样板照片或质量模型,建立针对班组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奖罚制度,并且在显要位置设立标牌公示。
2.2.5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以往的工程质量初验制度,会使质量问题堆积到最后,质量问题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工程质量也不会提高,最终还会给质监站的工作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应取消工程质量初验,将监督关口前移,改为既重视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也重视竣工验收。
3.新形势下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重点措施的思考
从微观来说,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单位,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筑市场需求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对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之外,现阶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也应抓住重点,寻求突破,从而落到更好地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这个实处上来,使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规范监督管理程序
质量监督机构应该负责宏观控制管理工作,通过抽查和巡查的方式对本辖区工程质量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对突出的质量问题,可以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和纠正参建各方偏离基本的工程建设程序的错误行为。将质量的控制点的验收工作交给监理,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监督程序要规范化,就要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避免不正之风的滋生。具体包括:a.加强监督机构及其人员资格管理;b.完善施工许可及监督报监;c.切实做到现场检查;d.改进不良行为记录的处理;e.提交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等等。
3.2建立实物监督与行为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
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实行结构工程质量季度大检查制度。目前,质量监督机构是以行为监督为主、实物监督为辅的监督方式。但实践中发现如果对实物监督力度不够,就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
篇7
关键词: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城市建筑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将重心放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导致现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与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需求不一致。从而引发社会上各种问题。
二、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建筑的理解
1、城市设计的概念
根据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2、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城市规划在对建筑设计方面的要求体现在两点,其一是建筑设计要与城市规划进行有效呼应,在风格和布局上要与整个城市规划风格相一致。其二也是相对重要的一点,城市规划的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规划的要求更为具体,尤其对于建筑设计中场地设计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些方面的要求主要具体包括,对用地性质以及范围方面的控制,表现在容积率和建筑覆盖率还有就是绿化覆盖率、建筑物高度设定方面,这些方面的要求会对场地设计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城市设计的要素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经过对传统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分析之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视角不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纳之后,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1、建筑形式和体量
建筑物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审视建筑,首先关注的是建筑体量,即其高低、大小、形状等;其次是建筑形式,即其风格、色彩、材料和质感等。通过从城市整体空间的角度分析和论证,对每一个个体建筑提出容积率、建筑密度、空地率、建筑高度、色彩和环境影响等几个方面的控制要求,此作为管理建筑设计的依据。可见,这是比较具体的城市设计问题,对这些内容设计与控制主要通过城市设计导则的形式来实现。
2、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不仅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使用决定了城市空间的二度基面。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合理与否,及其开发强度、交通流线组织,都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效率和环境质量。在城市设计阶段,对土地使用主要考虑4个方面: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的经济性、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及人口密度的控制。土地使用设计过程有3个步骤:根据基本目标和预先的分析研究,建立土地设计的特定目标;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特别应注意实施的可行性和使用的充分性;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在城市设计中,土地使用还应从环境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空间感受、交通等方面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确定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现代城市土地使用的趋势是综合化,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促进城市空间24h保持活力。
3、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也称公共空间或开敞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流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它与城市中的建筑实体是相辅相成、阴阳互补的。大多数开放空间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而以空间体系存在,因此它有连续性的特征。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公共空间还被认为是城市环境的附属品,是城市美化的一种手段。但是,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公共空间的设计偏重于形式,忽视其使用性质、使用者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甚至出现了一些为开发商炫耀和为政府官员歌功颂德的展示品。
4、使用活动
人们的行为是在实际环境中发生的,人们的心理又可能寻求适合自己要求的不同环境。使用活动或活动支持和允许这些活动发生的形体环境条件是相互影响利补充的两个方面。高质量的形体环境条件能吸引人们的使用,在这里人人都是演员也都是观众,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活动支持能使环境史活跃、更有生命力。可见,使用活力十足的城市设计元素。目前,活动支持已成为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设计师对城市的交通与停车布局、步行系统的设计、标识与标牌的布置的掌握将有助于确定公共空间尺寸和环境景观元素的布置。
5、交通与停车
城市交通与停车问题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突出,城市交通的组织以及路边的停车场等等的布局与设计形成城市的空间骨架,对城市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城市交通与停车是城市设计学科的另一条主线。德国学者普林茨运用图解方式,研究了停车的方式与城市设计的关系。通过规划合理安排布局空间和时间,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协调可供利用的公共空间,避免产生新的冲突,来实现不同的设计目标。
四、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有两重:互为独立又不可分割。城市规划设计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只是近些年才被我们所熟悉。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需要大力加强这一学科的完善与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规划与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学科都息息相关,但是又与他们相会独立。通过城市的规划设计来解决整个城市的线与面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这个大前提下根据客户需要和整个城市的布局风格进行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以及风格构造、材料做法等,建筑设计也是相对独立的处理这城市中的点与面的问题。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又存在着统一性,那就是城市规划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其对城市的设计表现。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关系,城市规划是由城市行政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的,而建筑设计偏重于市场商业一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从实际的操作方面来分析,他们之间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城市的空间景观最终还要落实到建筑设计上来。
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10年以上。
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要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大环境,综合考虑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不仅要追求建筑创作的繁荣,建筑设计的新、奇、特,而且要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使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相适宜,达到完美的结合。
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应该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把握正的价值取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尚且存在很多不足,这不但使我们的城市缺乏特色,更是对我们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要知道,良好的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城市设计者作为城市发展的“导航员”,一定要使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根据城市当地具体实际情况,设计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费移山:《城市设计的整体性理论》,《城市规划》,2002年11期
[2]刘鸿尧:《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设计》,《规划师》,2002年02期
篇8
关键词:城市生态人居建设特征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成倍增长,各大中小城市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给城市的交通、环境、居住条件、卫生及城市规划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尤其是缺乏远景规划及土地储备的大、中型城市。工业化之路的卓越成效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必然的破坏。诸如:城市空气的污染,水质的恶化,植被的破坏等,这些实际也殃及到了农业生产,如酸雨,酸碱含量高的水导致可耕土地的减少等等。我们既要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要遏制城市的恶性膨胀,如何较好地解决城市在迅猛发展中遇到的这些棘手的矛盾,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由此规划建设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趋势。
现如今面对世界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化)与城市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矛盾,以及工业化追求的经济效益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矛盾,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形式,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城市生态人居建设当初是出于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提出的,但它的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人居在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会随之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人居是一个进化的定义。
城市生态人居建设的重点包括生态人居建设中的生态指标体系控制、生态人居建设的现状分析和研究、生态人居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技术等。
城市生态人居建设有以下九个主要显著特征: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的恢复
规划设计中要有合理的布局,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尤其是在丘陵和坡地上应更加注重竖向的标高设计和布局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道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中加大科技投入,尽量的减少毁田的“建设”行为,这样既保护了环境的原始风貌,又避免开挖带来的沙土流失和建设成本的加大。
二、城市绿化和城市生态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所有自然世界的资源。包括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样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热点之一,它有利于全球环境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城市生态人居建设不要求城市景观的可观赏性,而是强调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和生物多样性,要摒弃以往只注重表面形象而忽视整个生态系统甚至为了所谓的景观大量引进外来物种而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的做法。
三、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
我国虽然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3万亿立方米左右,但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目前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据测算,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60亿立方米左右;到201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若由目前的0.4-0.45提高到0.5以上,可节水185―370亿立方米。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水资源的节约和中水循环利用,城市雨水回收、地下水补充、污水处理等。尤为强调的是,水在城市景观中的使用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减少水景在运行维护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和费用。
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城市建筑本身的节能、城市市政系统的节能。
五、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
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城市垃圾减量化处理、城市建筑垃圾的回收在利用、城市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城市二氧化碳减排等。
六、城市交通的生态化
交通问题不仅是路与车、通与达的物理问题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由车、路、土地、能源、环境和人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问题。交通问题是交通流量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的堵塞,交通网络在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失衡,交通对象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错位。中心城区向心力过大,轨道交通过少,主交通动脉不健全。上下班过分依赖汽车交通,且峰值同相,生产、生活园区及道路网络间匹配及布局不合理,交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落后和部分市民低下的生态意识等都是交通堵塞的基本原因。
生态交通是指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经济生态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由交通网络、交通工具、交通对象与交通环境组成的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其衡量标准是:资源高效型(道路使用率高,工具共享公用,投资回报率高);能源清洁型(可更新能源利用率高,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不超过能源可供给能力);环境友好型(生物多样性保育,野生动物廊道,无污染、低噪音);生态健康型(车内外、路内外环境的健康、舒适、安全);行为文明型(互利互助、能启迪知识、陶冶情操)和景观美化型(怡神悦目、美观和谐、生机勃勃)。要通过研究与开发、规划与管理、监督与服务,从时、空、量、构、序等方面优化交通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七、建筑材料的本地化和生态化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确定建造方案和选择建筑材料时,尽可能利用可再生、可更新的原材料,采用可循环使用的产品,以减少材料用量,减少污染。
八、城市的生态化经营
“城市经营”思想的理论框架中,城市现有资源、产品、吸引力等要素统一在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目标的运作过程中,并逐步衍生出城市生态经营、旅游经营、文化经营等诸多分支,城市设计作为城市研究学科中的一个领域,也将与其产生较大的交叉和融合。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设计需要以更多的实践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此过程中,城市决策者与专业工作者的矛盾时有发生,一方面是决策者们费尽心机地寻找城市形象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则是专业人员对一些急功近利做法的不屑与无奈。城市经营思想的产生,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纽带,纽带的基础是通过“培育环境”、“培育城市竞争力”,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城市设计理论的讨论和实践中,始终存在着“俗”与“雅”的矛盾。比如在对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上,从点式保护到今天对整体环境或全城的保护,人们的认识已提升到足够的高度,但在某些局部地段,涉及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冲突时,对环境的标志性、开发方式、公共空间处理、形象设计等方面,专业工作者与非专业人员(领导、群众或业主等)的争议时有发生。城市经营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在城市设计分析中,对相关要素在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阶段性与终极性、主体性与非主体性等的分类提供了依据,为相关讨论建立了平台。
加州城市规划与景观建筑系教授索斯沃斯在对美国1974年以后近200个城市设计案例的总结中,曾发现现代城市设计越来越表现出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城市经营的相关讨论中也有“经营城市”的提法,围绕“经济运营”来思考和反馈城市设计成果,是城市设计需要引入的因子之一。
九、城市的生态管理
城市的生态管理是城市生态人居建设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促进传统技能型管理向可持续的科学管理转型,以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功能建设为契机促进生态支持体系的能力创新;在法规、机构、科技发展能力、人力资源、政策体系、生态监测、生态信息管理、教育与公众参与、区域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形成成熟的生态经济能力、生态健康能力和生态文明能力的综合能力网络体系。
总而言之,城市生态人居建设的概念和内涵,从生态哲学角度看,城市生态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城市生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循环经济,即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总之,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复合生态化是前提。
篇9
【关键词】现代城市;建筑行业;燃气管道;优化设计
房屋建筑施工暗埋天然气管道的优化设计,从城市燃气管道的方法到观点,强调其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燃气管道在优化设计方面也展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单就我国目前关于室内还是主要以明敷埋设的方式进行燃气管道设计,而且其外部构造已经受影响其室内美观效果和使用效果。而且像这样的很多问题在今后的燃气管道设计中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今天的城市天然气管道优化工作将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优化设计分析现代城市燃气管道
现代城市燃气管道系统不仅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影响着城镇居民在日常中的生活。城市燃气管道的现代的设计,在很多情况下,下列组件是必需的构成部分:
(1),高压、中压、低压天然气管道网络三种不同的档次;
(2),稳压调压室位置燃气输配泵站及中转站,或称重站;
(3),储气加油站;
(4),电子计算中心及自动化设备电讯。
我国高压天然气输送管道,在一般的分类,必须根据输气压力在这方面的管道设计,分级主要包括:高压B燃气管道的压强在1.6MPa至2.4MPa之间,B燃气管道的压强在1.6MPa至2.4MPa之间,次高压A燃气管道的压强在0.8MPa至1.6MPa之间,次高压B燃气管道的压强在0.4MPa至0.8MPa之间,中压A燃气管道的压强在0.2MPa至0.4MPa之间,中压B燃气管道的压强在0.01MPa至0.2MPa之间,以及小于O.01MPa的低压燃气管道等。
城市天然气管道网的设计模式为介质压力管道网络相结合的气体管道系统,根据我国在此方面发展的速度,采用地板稳压器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工期质量以及保证了供气效率。
设计公司城市燃气管道,有两个问题,即主要问题是,规划、优化管网设计和计算,从规划的角度来看。管网优化问题是,如何使投资的天然气管道网络状态,以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对于管网的规划和设计,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天然气供应系统,人工组合或投资是最广泛的,计算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布局一般设计采取的直径选择是不可能的,并会导致在平面图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只有充分考虑投资的经济因素,燃气供应管网,才可以确保优化困难的最终设计。另一方面,城市天然气管道网的扩张,成长,也应考虑以引导投资在管网优化设计,它是为了保证城市燃气的所有用户每天能够很好地进行日常生活以及在一个现有条件下,通过优化的过程,减少建设投资城市燃气管道网络的运营成本,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这个领域,发展城市建设任何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对于优化城市设计工作在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许多在我国的设计研究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优化这些问题,为达到有关天然气管道优化的主要目的,我们解决的办法可以实现初步总结如下:
(1)天然气管道的直径,在实际应用中,其可作为一种连续变量的天然气管道的直径,可以上下靠档燃气管径参数,此方法可寻求到最优的突破;
(2)此外,使用的燃气管道的管网最短路径树可分为支管网络类型的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可以根据其中一管段的流量,来确定该管道的管径。但它也可能会损坏管网的完整性,且应用这种方法,只能选择的直径的近似值,而不是解决方案最佳的一个值。
(3)对于所有的替代品的比较评价分开,然后选择的调整,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案即作为各个方面最优解决方案。此方法中的应用仅限定于小型系统中,如果管段具有八种可以进行选择的方案,管网却存在10个管段时,在这种情况下,其统计就不能有效的进行,进而不能完成良好的操作
分析三种这些优化技术,同样的功能,先进的解决方面,尤其是城市燃气管道设计定位,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应用系统分析,在完整的优化方法不错的效果,但设计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遗传算法已成为燃气管网设计的新系统,可让简化其燃气系统并进行有效突破,原则方法上,问题存在的特点及领域是没有限制的,通用框架就是能够通过遗传算法提高解决复杂的问题,正因为遗传算法的这类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二、常见问题设计,城市燃气管道两个现代化
(1)选择引入管的设计
引进的天然气管道系统,连接燃气管道的主要部分,室内和室外管道质量的好坏可以确定城市燃气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设计时应严格的按照《燃气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CJ/T 125―2000)标准规范,增强聚乙烯塑料管。这种管材具有耐腐蚀的优点,且其主要以聚乙烯复合塑料为材料,不易受到环境影响,其良好的延展性能够承受在一定范围内的地质变形以及建筑物沉降等的问题。还可结合现场实际需求采用手动弯曲,其低劳动强度的现场质量控制的要求相对简单。 200-100毫米之间的直径为100倍公称直径,和300毫米之间的公称直径小于350毫米的为110倍公称直径,被称为所谓的80倍公称直径为150毫米或以下的弯曲半径,为规范可接受的公称直径。
(2)间隔不足燃气管道埋地
地下燃气管道在国家一级的,间距相邻的管道其他建(构)发展的相关规范中明确规定,它的提供是必需的。然而,往往遇到现场地形的物理限制,间隔层却不能保证,我们将能够满足要求的情况在实际设计工作,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根据深加工的自由裁量权的情况而定的。
(3)阴极保护地下燃气管道(腐蚀防护)
地下燃气管道防腐设计措施,已调整选择标准,符合下列规定:
1)锌阳极不允许土壤电阻率大于200Ω ;
2)镁是不适合用于在土壤电阻率小于100Ω的阳极;
3)在选择上,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会受到限制和影响土壤电阻率。
4)使用牺牲阳极,则必须满足下列要求:选择的阳极保护作用。
牺牲阳极的阳极保护作用的选择,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应达到-0.85V或更负地电位;
(2)必须大于300mV的阴极电势比在负方向上通电;
(3) 有含有硫酸盐还原细菌和土壤的水,必须满足硫酸盐含量的0.5%以上,功率,负0.95V的电位对地时间;
(4)牺牲阳极掩埋,保护的燃气管道的距离为0.3米下,,不超过7米,有必要指示埋在土壤中的湿润,并且不小于1米的埋藏深度我有一个。嵌入的表格,可以垂直或水平。这之间的严格保护的管道和阳极,以设置其他的金属结构是严格禁止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作,应在设计合理,更全面的和现有的城市燃气管道的现代化可能性的前提下,设计出能够优化造福人类城市燃气管道。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城市燃气管道网络的结构设计,描述了设计的遗传算法应用,旨在更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的设计并使工作更加轻松以及设计能力自我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北方城市住区风环境影响因素建筑朝向 布局形式 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X32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辽滨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夏两季气候差别明显。夏季盛行来自海上的西南风,冬季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针对北方这种双主型风环境特点,住区建筑布局上一方面要注重在夏季风道的形成,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减小大气污染,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另方面是在冬季减小冷空气的渗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与能源的消耗,提高住区内的温度与舒适度。
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布局形式下的风环境变化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宜北方地区风环境的住区规划策略。
二住区布局的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对住区布局的分析从朝向、平面、空间几个角度进行。平面布局主要考虑建筑群的几种排列方式,而空间布局主要考虑从建筑高度上对建筑楼体进行合理的搭配。
2.1 建筑朝向对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朝向对住区风量和风速的引入都有影响。夏季进入住宅群的风速越大对住宅的通风越有利。同时风速过大在寒冷的冬季,会增加建筑的散热量及其能耗。尤其对于北方地区双主型风向,对于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的取舍使得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就更加重要。
入射角度不同对于建筑周围的风场特征也是不同的。研究显示,建筑风影区的范围一般为建筑高度的4-5倍,住宅间距不能达到如此大的距离,为了减少建筑间的不利风效应,可通过改变风向角来改善住区风环境。
表2.1为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表,由此可以看出,当入射角从0°增加到60°时,室内风速降低了50%,室外风影区深度也相应减小。
表2.1风向投射角对屋后风影区的影响[1]
风向投射角 室内风速降低值 室外风影区深度
0° 0 3.75H
30° 13 3H
45° 30 1.5H
60° 50 1.5H
注:H为房屋高度
2.2 平面布局不同对风环境的影响
2.2.1 行列式的风环境特征
行列式布局由于其线性的布局特点,对来风阻挡方面没有围合式的有效,对于冬季防风有一定的局限。但是由于它能够较好的将气流导入住宅组群内部,促进气流在组群中流畅的流通,对于夏季住宅的通风是非常有利的。而且由于在日照采光上的优势,是最常用的住宅布局形式。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知,行列式可分为并列式和错列式。下面通过airpak软件对几幢板式高层的不同行列式布局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行列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2所示;
表2.2不同布局形式下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矢量图 备注
并列式
横向错列式
竖向错列式
从模拟数据可见,行列式住宅在顺风情况下,根据模拟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并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313;横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269;竖向错列式布局中,上方风向两建筑山墙过道处的最大风速比约为1.118。整体而言,在通风方面由于横向错列使得建筑迎风面增加,便于气流穿插于建筑间距之间,整体通风性较好,强于其他两种布局,而就防风效果而言,竖向错列式优于其他两种布局。
2.2.2 围合式的风环境特征
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将北方高层围合式的常用形式归纳为中心绿地式和庭院式两种,下面就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下图为风向入射角为0°时,围合式布局下的住宅风环境如表2.3所示;
表2.3 相同入射角度下高层围合式布局建筑风环境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云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中心绿地式
庭院式
我们选取与行列式研究相同的风向角22.5°、45°、67.5°进行分析,在入射角度为0°时,与行列式相比较而言,中心绿地式的布局在风影区范围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风影区内风的流动性减弱,上风向建筑转角处风速比减小。庭院式布局与中心绿地式布局相比较,庭院中心的通风性较好于中心绿地式布局。当风速入射角不为零时随着角度的增加两种形式的整体风速均有所降低,但各自风环境变化均不相同。
在中心绿地式布局中,综合分析中心绿地式布局在不同风向时的人行高度1.5m处的风环境不难看出,当风向角小于45°时,建筑布局内风场活跃,容易在场地内部形成涡流区。当风向角大于45°时,风环境有所改善,风向角为90°时,风影区范围最小,但由于“狭管效应”风速增加,因而居中布置时,应当尽量避免风向角与通道方向一致。庭院式布局中,因上风向住宅的影响,风向发生改变,中心庭院风场较为复杂,在多处容易形成涡流区,影响居民活动。
2.3 空间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建筑高度排列对风环境的影响,分别选取高度均为40m的建筑、前排建筑高度为40m和后排建筑高度60m以及前排建筑高度为60m和后排建筑高度40m的三种形式进行模拟,为了便于研究,建筑间距均为40m,如表2.4所示;
表2.4不同高度排列对风环境影响模拟图
剖面模拟图 1.5m处平面风速图 备注
高度一致
前低后高
前高后低
两排住宅高度一致时,风吹向上游建筑时,气流沿建筑正墙面上扬,导致垃圾和尘土飞扬,同时前排建筑中部风速较低,转角处风速相对较高。而后排住宅建筑由于前排的遮挡作用,气流沿正面下降,形成涡流区。
当前排建筑高度低于后排建筑高度时,上风向建筑顶部形成一个气流停滞点,停滞点上部的气流向上运动并绕过后排建筑向后运动,停滞点下部的气体沿下风向建筑的迎风面向下运动并形成涡流区,涡流范围大于两排建筑等高时,下游建筑背风区形成的风影区范围更大,尘土上扬的高度也相应增加。两排建筑之间风速最强区域的风速值比高度一致的情况也大大增强,而下风向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的风速也高于建筑高度一致时。
当上风向的建筑的高度高于后排建筑高度时,后排建筑迎风面的风速加强,下游建筑顶部的风速变大,但是由于上游建筑的遮挡作用,下游建筑迎风面行人高度处风速有所降低,如图2.5所示。
三住区布局规划设计策略
3.1布局形式设计策略
3.1.1 适宜的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不仅影响住宅的日照与采光,同时也对住区的风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朝向的选择是否合理至关重要。
在辽滨地区,热辐射条件影响下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7.5°,在此前提下,通过对住区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得出风向入射角在30°-60°之间时,建筑风速及背后的涡流范围较小。冬季辽滨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北偏东22.5°,而南偏东17.5°使得住宅建筑与冬季的盛行风所成40°角度在30°-60°的入射角范围内,因此得出有利于辽滨地区住区微气候环境营造的较为适宜的朝向约为南偏东17.5°左右。
3.1.2 合理的建筑群体布局
辽滨地区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合理选择院落开口方向,如在辽滨地区,院落开口向南是较为合理的开口方向。另外,在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布置板式住宅,而在夏季盛行风的上风向减少板式住宅的数量,尽量布置点式住宅或者较为低矮的住宅,从而疏导风的流向,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规划地块的东北侧布置裙房,即增加了城市界面的连续性,也可以利用裙房将下冲风导向群房屋面以减少风对地面的影响。
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围合式的布局固然能够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但是局部建筑遮挡对于底部的采光有影响,而且对于夏季的通风也极为不利。在规划布局上应多在行列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选择错列式和斜列式,以营造良好的微气候环境。
3.2场地规划设计策略
3.2.1 合理的功能布局
住区内部按照功能区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居住区、公建区和休闲绿化区。就辽滨地区而言,主导风向如图3.3所示。因此,将低矮的公建区以及休闲绿化区布置在西南侧,将多层以及高层布置在东北侧不仅能够利于夏季的通风,同时利用建筑高低的不同,将冬季寒冷气流挡在高层外侧,优化住区外环境微气候。
公共活动区域应尽量选择布置在小区中向阳的位置,从而保证居民在户外活动时获得充足的阳光。为了避免在住区的入口形成风口,同时也为了隔离来自城市的噪音,可以将公建布置在活动场地与城市干道之间进行阻隔,在增加了住区环境私密性的同时也对微气候环境进行相应的优化。
3.2.2 绿化植物的利用
绿化不但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对于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结合住区整体的设计,通过对绿化用地的设置、绿化种类的选择以及绿化形态的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为居民提供相对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利用植物枝叶的稀疏程度,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合理的做到防风与通风,在冬季风盛行的方向应种植枝叶较浓密的常绿灌木和乔木,在夏季风盛行方向种植下层开敞的乔木,以利于夏季通风。同时应当在人们活动频繁的室外场所冬季主导风向上游合理种植绿化,同时在夏季能够遮阳避暑[2]。综合绿化的设计分析,可以推断出辽滨新城住区的绿化对风环境控制图以及植物种植模式图,如图3.4--3.5所示:
利用植物的高低配置对住宅周围进行导风设置,夏季可以在建筑的迎风面,通过如图3.6(a)所示的配置方式,将高空中的气流引向地面,加强行人处的夏季通风。冬季在建筑的迎风面可以利用如图3.6(b) 所示的配置方式,将底部的气流导向空中,从而减少对地面行人处的影响。
本文针对北方双主要型城市住区风环境的优化,在布局形式层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此研究,为城市住区环境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为创造生态、舒适的当代城市住区环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 于海泳.大连住宅小区风环境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陈宇青.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李云平.寒地高层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陈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住区空间规划设计.华中建筑.2012
[6] 赵森.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规划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2
[7] 邵宇翎.城市住区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8] 刘晓波,李珂.城市住区规模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亮,男,1980.9,大学本科,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