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1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篇2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家校合作;问题;解决对策

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教育问题,是当前所提倡的家校合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初中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驾驭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然而,结合当前的家校合作来看,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教学只是学校的事,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部分班主任在与家长开展合作时也存在着工作不到位、合作形式化等问题。

一、初中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合作时存在的问题

1.双方合作意识淡薄,权责不明确

由于教育观念不同,许多家长并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甚至对于班主任邀请其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缺乏重视,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跟不上时代观念的转变,没有能力与学校教育进行合作,而把全部职责推给学校。另一方面,对于家长不理不睬的行为,班主任也常常感到非常苦恼,认为家长存在失职现象,而对家长产生偏见,一旦碰壁再也不愿意找家长合作了。

2.班主任与家长缺乏直接交流

在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校都比较看重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把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看做额外的负担,使家校合作制度呈现出不健全、不完善的现状。而随着学校相关制度的缺乏,班主任在具体的家校合作工作中也开始流于表面,不注重加强与家长的正面沟通,只是让学生自己邀请家长到学校与教师进行谈话。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家长的热情,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3.双方在合作方面投入时间少

很多家长在谈到家校合作时,常常会诉苦说自己平时忙于工作,而没有太多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平时也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等。而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大多会把责任和原因归结于学生身上,却完全意识不到这和自己平时投入时间少有关。同样,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也忽视了在家校合作方面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而把大量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情况上。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想起与家长进行沟通。

二、加强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策略

1.组织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家长会是促进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密切交流的有效平台,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和家长探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家长商讨共同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然,为了充分发挥家长会的积极作用,班主任在组织家长会之前,也要注意协调好家长们的实践,保障家长会的出席率;同时班主任还要向家长介绍清楚此次会议的具体目的,并且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经验交流会,收集不同家长的合理建议,以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来保持与部分家长的密切联系,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难题。例如,班主任可以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参加学校校本课的开展,通过经验、技能的介绍,拉近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家长充分体验到教师工作的特性与不易。其次,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家长的社会关系,拓宽教学渠道,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开展实践教学。这样还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体验社会生活。

2.抓住家访契机,开展积极有效的家访工作

家访,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加强与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积极有效的家访工作,一方面可以让班主任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增进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感情。那么,在进行家访时,班主任应该如何安排这份工作呢?首先,班主任应该提前制订好科学合理的家访计划。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再根据学生住所的远近,采取不同的家访方式,要么登门拜访,要么用电话或视频的方式开展家访。这样才能实现家访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其次,班主任在进行家访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方式,保证言辞的诚恳真诚。多一些对学生某一特质的夸奖与肯定,而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悉心交流。最后,班主任还要根据不同的家长情况,在家访时做到随机应变,并且尽量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

3.拓宽家校合作渠道,采用灵活手段与家长沟通

除了以上几种家校合作方式,班主任还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构建家校短信联系平台、制作家校合作微信公众号、健全家长评价体系的方式拓宽合作渠道。比如,班主任可以把学生的在校情况都记录在专门的成长档案里,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带回家与家长进行交流,并且让家长把学生在家的情况也通过记录的形式,填补档案资料。其次,班主任还可以在交友平台上建立专门的家长交流群,让家长互相交流教育经验或者共同探讨教育问题等。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将每一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分享给家长欣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

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促进学生在校内校外健康成长的有力措施。它需要班主任与家长提高自身重视,也需要学校完善相关的家校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家校沟通与合作;分析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场所。学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人老师,负责教我们说话,教我们学会走路,教会我们独立面对。家庭的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两种教育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沟通,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已经成为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共同目的。

一、家校沟通与家校合作的概念阐述

家校沟通与家校合作是现在我国教育界中经常谈论的两个词,明确家校沟通与家校合作的概念将有利于分析家校合作的关系。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家庭的地位往往被忽视,一方面学校没有重视起家校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家长忽视了与家校沟通。家校沟通指的是学校与家庭为了实现对孩子共同的教育目的,在语言文字以及其他领域进行的信息交流与思想交流,两者在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鸣[1]。在家校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是沟通活动的主体。就现在小学的发展情r来看,家长的概念将不仅仅是家长,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都忙于工作,孩子都是由老一辈的人来带,因此带家长监管孩子的老人也属于孩子家长的范围。他们与学校的沟通也是具有家长职权意义的。

二、小学家校沟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的教育是在孩子出生后包括父母、祖父祖母以及外祖父祖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相比于学校的教育更容易表露出真性情。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的所有变化以及心理状态家长都是第一时间察觉的,家长的行为也会一直影响孩子[2]。但是在现在的孩子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保护,不允许孩子出去玩,不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在童年成长中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没有童年,孩子没有人可以去玩,家长也不允许孩子出去玩,这就导致了另一现象的出现,孩子很有可能患上了自闭症,因为长时间没有与人沟通,孩子在心理上渐渐地产生扭曲。这都是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

(二)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不畅

随着现在网络媒体的发展,社会舆论也越来强,学校发生的事会让所有人关注还会进一步的发酵升温。这时候人们都开始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时候的教育是越来越吃力的,家长又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盲目的跟随社会大流,看人家孩子在学钢琴,就送自己家孩子去学,看别人家孩子学舞蹈就送自己家孩子去学舞蹈,不管孩子是否喜欢,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天性,也就导致了孩子每天的任务都很沉重。另外,由于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保护过重,导致了孩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家长就会去学校闹事,甚至还有人动手打教师,教师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也是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不当导致的结果。

(三)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们了解到教师和家长在家校沟通的环节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在家长和教师的调查中围绕的成绩往往都是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佳以及学生成绩下降。因为家长过于的重视成绩,很多的家长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都是排斥的,家长都认为在教育岗位工作时间长久的老教师才能教好孩子,而年轻的教师抱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有一定的缺陷,这时候家长就过于的将新教师否定,这对于教师的成长以及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才能,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家校沟通合作的观念较弱

随着大家教育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逐渐的增强,但是在问卷中得知有80%的家长不知道家校合作也从没有参与过学校的管理。现在的家校合作形式只是简单的家长见面会,见面会的内容都是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这些已经远远不能不满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这一现象的出现也说明了家长与学校在家校沟通的观念上并没有达成统一,也说明了家校沟通合作的观念意识比较薄弱[3]。

三、如何促进小学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相互理解

现在的家校沟通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是因为人们对于家校沟通与合作的认识还不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孩子上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要全面的培养孩子。在现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已经很少能有家长敞开心扉的与别人谈论自家的孩子,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但是孩子还不够成熟,这其中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家长会帮助解决问题,有些家长还会责怪教师。这个时候家校之间的沟通时最重要的,要全面的整合资源积极的进行家校沟通。

(二)创新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方式及内容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校沟通中都是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往往都忽略了家长的地位,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要重视起家长在家校沟通中的地位,这时候家长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家长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为学校提供孩子的信息越丰富将越有利于孩子的培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与学校之间应该统一认识,明确的分工。学校要将孩子的发展情况及时的告诉家长,家长也应该及时的将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学校的建议及时的告诉学校,这将有利于学校的培养工作。在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家校沟通上应该充分的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及时的反馈孩子的信息。另外还要提高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层次,在家校沟通上学校与家长之间应该定期的举行讲座沟通,及时的掌握沟通的情况以及信息的定向流动[4]。

(三)提升教师家长素质水平

要想做到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全面发展,就应该将“爱”与“教”相互融合在一起。父母要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同孩子的人生教育结合起来。在家校沟通与合作中应该完善起对于教师人身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教师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学校与家长之间联合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要积极的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开展。

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要,在现实中要如何处理好两种教育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要怎样保证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是现在教育中要着实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处理得当,将直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悦.国外小学家校合作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2]刘柳迪.农村小学家校沟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4

发现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 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双方的专业服务匮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生本观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扩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必须和家庭联手、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办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扰学校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被动迎合,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家校合作应如何突破困境,即独立又融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家校合作新的历史命题。本文就初中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展开专题调查,探索加强改进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调研组在本区内七所公办中学随机选取八年级30%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70份。问卷由调查组发给学生家长独立完成,统一回收后由调查组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编制的家校合作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涉及家长对家校合作目的的认识、家校合作的整体情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1]这是对家校合作最好的诠释,而本调研结果所呈现的家校合作状况远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双方力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力,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动服从者居多。仅有两成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促进自己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有利举措,更是自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合法途径。而八成家长却认为家校合作只是“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48.0%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听从、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已。

不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学校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更多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过多参与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和阻碍。于是,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二)家校双方对合作价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3]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基本以“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身份参与家校合作,具体形式有一学期1~2次的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家长会,随机的家校联系薄、电话沟通、个别约见、家访以及参与学校培训、个别咨询学生成长问题。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在家校合作已从最初的家长会发展到多样的形式,但尽管学校在吸引家长参与合作上动足了脑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无法得到保障。(见表1)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组织,家长旁观,双方缺乏深入互动,更多是单向参与。进入初中,专业化程度加深,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制作教具、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观摩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约8%的家长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的意识。这表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学校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上往往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对学校进行“不成熟的质疑”。面对家长的参与热情,学校基本采取“推”和“拖”的方式消极应对,或者就事论事,提什么改进什么,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

(三)家校合作过程呈单向发展,缺乏深入互动

篇5

关键词:产学研 基本模式 产学研合作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了深化,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过渡到了知识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的缩短了。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对于产品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乃至技术的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要在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寻求一块不败之地,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能快速推动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能为企业和国家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寻求生存之道,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

产学研合作这种形式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理论创新有效的联系起来,大幅度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相融合,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快速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研机构的目标不尽相同,企业固然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学研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关心的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的多少。同时,企业和学研机构掌握不同类别只是的程度存在差异,企业掌握的市场知识,生产知识相对较丰富,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相对较为缺乏,而学研机构恰恰相反。因此,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成功整合企业和学研机构双方的目标以及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学研机构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促进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发挥其创新示范作用,本文根据辽宁省产学研的发展情况,对产学研合作中模式与创新机制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普遍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矛盾的关键和普遍存在的规律。

二、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的分析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关于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的分析

(1)技术转让模式的特征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活动过程。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这种模式一般是学校、科研机构率先投入,完成了技术原理可行性研究之后,企业接手过来进行商业化生产以及对市场进行开发。这种转让过程存在着学校、科研机构脱节的风险,以至于学研成果所带来的效益不能够最大化,结合程度不高,风险程度比较大。随着市场成长越来越成熟,技术转让更应该注重创新的程度、技术风险的管理以及商业化进程。

(2)合作开发模式的特征

合作开发是根据产学研各方共同投入一定的要素进行合作,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共同开发,企业投入资金、人力,学校或研究所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就某一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另一种是采用委托开发的方式,企业只投入资金,以市场为导向提出技术合作要求,或由学研根据所掌握的技术将其推向生产,使得技术成果为企业量身定做。合作开发主要特点是: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创新或企业委托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创新,合作创新经费由企业支付,合作创新成果由双方共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日益高度分化,行业、企业、科研单位也日益专业化,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一切领域处于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因此,许多技术基础上需要委托他人进行,或通过合作开发,集中利用双方(或多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条件,取长补短,协同作战。

(3)共建实体模式的特征

共建实体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组建股份制公司、研究开发中心、试验基地等,这一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单位或法人。共建实体是产学研结合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有成效、最为成熟的合作方式。共建实体的显著特点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这种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了解信任的长期的联系与合作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扩展为规模经济优势,从而获得技术成果高收益回报。

从技术转让到合作开发,再到共建实体,是一种逐级渐进的关系,合作关系逐渐趋于紧密。

三、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北京大学杨松,张婷的《浅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于目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1、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

(1)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有所偏重,应用技术的研究有所缺失。高校注重于对于整个社会效益的创造,因而在技术创新中注重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而忽略了实际应用技术的研究。这与企业的目标存在不一致的部分,企业更希望的是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2)技术转移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转移到企业当中去,也就是不能很好的商业化的问题,这使得产业的发展存在障碍,技术转移体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企业在产学研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项目的目的性不明确。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的时候对于开发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这样会导致所开发出来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或者使得开发的产品偏离了原来所需要的轨道,这样不仅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很可能在市场上失去了先机,不能很好的占有蓝海领域的市场份额。

(2)企业对于项目的技术吸纳性薄弱。企业方面更加看重的是利用学研机构研究的技术原理通过原材料转化成可以直接某种价值的商品并且进行加工包装,采用适当的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企业对于技术原理的掌握可能与学研机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企业的投资意识薄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有利于产品的研发以及高校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但是由于企业的风险意识,对于这部分的风险有所顾忌,这样的投资意识阻碍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四、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自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经济突飞猛进。辽宁省的产学研合作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最初形式简单、目标单一、合作短期低级阶段到形式复杂、目标多样、合作长期高级阶段转化。

1、辽宁省经济发展概况

辽宁省很早以来就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更是迅速。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12)》,2011年辽宁省生产总值达到达到22226.7亿元。

辽宁省历年各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长期以来辽宁省注重对技术开发的投入,辽宁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现状

2010年,辽宁省对产学研合作情况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有代表性的25所重点院校及28家民营科技企业2008-2010年的产学研合作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该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1)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个院校投入的科研活动方面的人员都在630人左右,个别的院校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出现了减少迹象。尽管院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呈现下降之势,但其中从事产学院合作人员数量却略有增长。相对而言,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投入的人力总量并不大,平均到每个企业不足73人,企业研发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比例常年保持在17%左右,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人员约占企业研发人员的1/3左右。近年来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2)产学研合作项目情况

被抽查的25所院校承担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逐年增长,年均增长12%。在其科研项目中比例保持在45%左右。被抽查的28家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总数均不足100项,平均每个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3.5个,其中,95%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是与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校所完成的。可见,院校在全省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源头作用。

(3)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情况

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企业投入较2008年增长了24%,平均没锁院校接受企业投入达到6688万。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也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0年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达到了39%。

3、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1)合作的规模不断增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对于辽宁省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例如大连大学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的土木方面、沈阳工业大学工业机器研究所的机器人研发方面、大连大学骨科医学院研究中学医学方面、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对于等等,同时由于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于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视,经费支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使得研发人员不断上升,合作的规模不断的扩大,由于科研成果的涌现,对于辽宁省的经济推动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合作模式趋向多样化,创新形式越来越多

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原有的合作模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例如,以前和合作模式注重经济效益,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作为一种资源,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人的智慧成本、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因此人才培养型模式就产生了。同时产学研的高级阶段的共建实体模式也已经在酝酿当中。

4、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1)虽然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对于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辽宁省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2226.7亿元,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虽然很高,但是同创新性发达国家对经济70%的贡献率相比起来,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的。目前,辽宁省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其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2)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在技术上对合作对方存在着依赖思想,不愿意去加强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依赖思想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企业只要需要有所创新,首先想到的就是外部引进资源。长此以往,企业的创新能力会逐渐消失殆尽。

(3)科技成果总体数量比较多,但是核心技术,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比较少企业的发展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撑,需要重大科技成果在企业合理的运用,实现产业化。

(4)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以半官方化形式存在的,在市场机制下的科技要素市场体系也不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纽带落后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针对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1)自觉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针对辽宁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的缺陷,努力提高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的创新意识。

(2)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不断发掘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开发属于企业的核心技术。

(3)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2、企业与院校、学研合作,建立起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体系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优势,能够快速的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从而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成本,避免了由于企业核心技术方面研究不足所带来的研发失败的风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的机会和必要的科研资金,能够加强高校研发成果与人们实际需要之间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解决了当今社会上人才技术不足的问题,使得高等教育与实际需求接轨,这样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

3、完善制度,使得产学研合作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涉及到多方利益,例如项目产品的知识产权的分配就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发矛盾,有损合作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需要完善在相关制度来规避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之初各方要签订协议,做好有计划、有步骤、有管理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申请和分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汤汇道、彭建刚等. 产学研合作节本模式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

[2]王章豹.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9期.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70-02

校企合作,是一种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为社会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上下功夫。近些年,全国水产养殖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也促进了学校与相关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的机会。

1 研究背景、意义和现状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坚持将经济建设作为发展中心,在进行科教兴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高职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扩大了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增强了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提供有效力量。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很薄弱,高职院校的投入和实际需求间产生的矛盾依旧尖锐。培养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与社会客观需求仍有较大的矛盾,这就呼唤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解决这一矛盾。校企合作能够将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优势及资源进行共享和互补使用,帮助学校培养能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还能有效减轻学校经费承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学业,在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进入社会后也能根据自身的真才实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校企合作能为学校发展解决一系列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技术技能人才。前提是学校必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挖掘出企业中相关与专业对应的内在资源,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出色实践技能同时还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我国高职教育的投入资金偏少,还是着重普通高等教育,让校企合作方面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动力,除此之外,还缺乏校企合作的相关激励机制,让很多企业投资办学的意愿严重不足并且有逐渐弱化之势,对其办学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利益始终占据他们的第一位,希望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大利润。同时还有很多的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本身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校企合作阶段能为企业产品研发、社会服务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因此绝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投资办学的意愿和热情。就学校而言,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的陈旧和缺失,也让校企合作办学止步不前,其合作规模狭小,层次不高,而学校实践设施资源相对匮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方位适应社会所需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迫切需要有关企业、行业的投资和支持。

2 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利益,企业希望以最小投入获取更大利润,企业最欢迎的就是技术娴熟,并且可以尽快上岗的人员,但是在学校中因为设置的专业课程虽然也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但由于设备、场景等不可能完全与企业相同,学生进入企业都有一个培训与适应期,不可能完全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更何谈完成工作任务。会对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生产进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学院中的水产养殖专业,虽然随着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内陆水体的养殖面积的压缩,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也让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好。但是空有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将所学习的知识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去,还是会让企业接受毕业实习生进入到水产养殖基地进行实习的时候,对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带来利益上的影响,因为在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就意味着企业要运营的同时兼顾管理和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距离较远的情况还要为学生安排住宿和生活,无疑增加了企业成本投入和负担,并且实习生实习期一满就会返回学校,短短的实习期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利润,有时是企业的投入远远大于回报。期间如果学校管理不到位加之企业管理上的疏漏,学生安全、违纪等不良情况发生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进一步地让企业望而却步,降低了企业接受培养学员的积极性。

2.2 组织结构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办学系统,因为它要求的是合作双方都能够互利共赢,共同得到发展,这就需要中间有一些桥梁机构为校企双方提供沟通所必要的服务与保障,这种服务与保障体系主要是为了在校企双方起到中介作用的机构或者活动。在水产养殖企业和学校之间构建出一个中介结构,为专业人才、水产养殖相关知识、资本与技术等相关企业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创造出条件,将校企双方所需要的准确、快捷和系统的信息进行咨询和检测的服务。目前这种服务与保障机构主要是由校方相关行政部门进行负责的,大部分是没有专业的负责机构,即使这样的机构存在,往往都是没有履行自身机构的职责,而让服务和保障任务很难落到实处。这种机构缺乏对业务的清晰定位,没有将水产养殖企业的要求明确,没有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准确地传达给校方,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对相关水产养殖人才的需求,导致校企双方不能达到合作共识。因此这些中介服务和保障机构没有专业化的分工以及网络化的协作让校企合作双方的创新发展要求得到满足。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了校企合作不能顺利进行。即使有了合作,也是不完美的合作。

2.3 校企之间职责不明确

据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校企合作重要问题是因为校企双方在权利、利益和责任三个方面没有明确的划分。因为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责任、利益等方面出现不合心意的情况出现,虽然不至于产生纠纷,但是还是会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一方面体现在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设置划分方面,企业负责哪些专业课程,学校负责哪些课程;还有体现在学生安全方面的责任承担,学生在进入水产养殖企业进行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到底是由校方承担责任还是企业承担责任;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所创造的利益价值,到底应该归属于企业还是归属于校方,如果校企双方能平分,那么是否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些补助等。另外,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的水产养殖地基后,该基地是企业拥有其所有权还是学校拥有其所有权;当校企合作中,所研发出来的相关水产养殖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又应该是由谁拥有,这些都是校企合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校企双方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最大利益。学校不能变校企合作为“交企合作”,将学生全面推向企业,学校在管理、进一步的人才培养方面不作为,一“推”了之;企业则不能变校企合作为“效企合作”,过分追求效益,唯利益、效益是图。

3 对校企合作的建议和对策

校企合作能够将企业和学校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既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又能增加企业利润。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贮备人才资源。为了能够充分使用教育资源,就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效。

3.1 加大校企合作经费筹措力度

虽然政府给予学校一定量的拨款,但毕竟政府财力是有限的,所以校方和企业的合作经费还是以自主筹资的方式为主,为了避免因为经费原因中断校企合作,学校应该多元化的进行办学经费以及建设资金的筹措,希望争取到水产养殖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水产养殖行业输送优秀人才。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形成了相互支持并依赖的合作关系,学校在合作中主要提供学生以及相关水产养殖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养殖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更好地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而学校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生产与经营。让校企合作顺利达到双赢的成果。因此校方应该争取和相关水产养殖企业合作,让这些企业挑起办学经费的大梁,深挖企业的办学潜在实力,让水产养殖专业的办学规模得到扩展,培养出更多的水产养殖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

还可以推进股份制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这个经济建设为主要核心的社会形势下,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办学条件,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取到融资,开展股份制办学模式,让企业提供水产养殖实训基地、相关水产养殖设备、技术和专业人员等作为股份投入,并且以主办者的身份进入办学过程,对其办学质量进行监督,并发展企业水产养殖专业需求人才的培养,以此来达到校企双方共享办学效益的目的,同时双方共同承担其合作办学风险。只要将校企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为了不损失自身的利益,校企双方也会积极规避办学风险,创造出最大利益,同时学生也从中受益,将自身的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得到运用和发展。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将合作办学的经费、成本等进行具体核算,为学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将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构建出合理竞争合作机制,也能够避免校企双方出现利益、责任等纠葛。

3.3 充分运用实训基地

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技术以及专业的教师队伍,而企业正是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具有成熟的实训基地,这样的校企合作就能将水产养殖的教学和应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将充沛的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去,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度,同时学校还能节约大量实训所需资金和成本,将更多的资金使用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主体,在推进合作办学过程中应该主动积极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企业中丰富的实践资源,加强水产养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所拥有的水产养殖基地弥补了学校所缺乏的专业实训基地,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的实训基地不仅扩大了企业的生产基地,将校园内的实训基地变得生产化,让企业中的实训基地变得教学化,也能让实习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实际实践能力。学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时候要注意实训设备应该以水产养殖行业中各个专业岗位应该具备的技能为主,让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企业岗位中的专业技能。

3.4 诚邀知名学者开展讲座

教育资源属于人类社会资源中的一类,并随着不断积累与扩展的教育实践而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土壤以及基础。因此,学校应该邀请水产养殖行业中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为该专业的学生授课,定期在实训基地举办水产养殖企业家的论坛,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水产养殖专业技术,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环境科学和水产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同时强化学校师资队伍的综合力量,提高学校办学整体实力,同时提高水产养殖专业的研发水平,以此吸引更多的水产养殖企业前来合作,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3.5 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机构

因为在对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的时候,并不是同一家企业进行合作,所以在其中应该建立起一个校企合作办学机构,负责学校和各个企业之间日常联系和沟通,保证校企双方拥有良好的合作秩序,也为校企长久的合作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规范,让产权关系清晰明了,大大降低学校主体交易的费用,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该机构的中介作用下,让校企双方达到充分协商的条件下,签订规范的合同以及协议书,让校企在合作中有章可循,深度融合合作办学。同时双方指定校内外水产养殖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与效益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目标,坚持双赢原则,在合作科研中,既要保守企业秘密,也让合作企业有利可图,保障参与教师的名誉与利益,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保障学生的权益,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得到锻炼,成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

4 结语

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早已经成为了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挖掘了学校以及企业的办学潜在实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促进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2] 林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14):16-18.

[3] 徐长军.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0):34-35.

[4] 林丽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36-39.

[5] 何兴国,潘丽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25-26.

[6] 李辉,陈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当代职业教育,2014(1):80-81,101.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 管理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它丰富了教育供给, 促进了薄弱学科建设, 增加了高等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中必须深入研究并不断加以改进,才能保证其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一、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的产生和发展,对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实用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借助国外的教育经验,对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估体系等进行发展和创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可以有效地缩小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有利于教育体制创新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少高校调整了招生和培养模式,依照市场的需求设立专业、开设课程、拓展实践范围,在教育教学、绩效考核系统以及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有助于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

(三)培养国际化人才,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先进的培养计划和灵活的办学机制,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同时促进了高校之间以及在校学生之间的专业知识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于培养与国际紧密联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合作项目的国外一流高校数量较少,学科和专业设置缺少特色

目前参与合作项目的245所国外高校或教育机构中,仅有20所大学位居世界TOP200高校行列。引进的大多数是国外二流大学甚至更低的大学,所引进的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应用性门类为主,而社会急需的、短缺的和高新技术类的专业却很少。

(二)项目质量疏于监管,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一些学校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缺乏明确的招生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造成合作项目随意性大、教育教学水平低、收费混乱、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办学意识

1.中外合作办学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合作办学中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维护我国的教育。高校要增强自身免疫力,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抵制西方政治分裂、宗教渗透等非正面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借机扩散。

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要三思而行。有些高校没有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只是为了“赶热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师资支持,中外合作的特色无法凸显。还有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盲目开设专业,办学规模过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对普通本科教学造成冲击。因此,高校必须经过严密的调研论证,在保证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按照自身情况和能力来确定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

(二)制定学科计划,确保教学质量

1.做好项目规划。高校在进行合作办学之前首先要认真开展市场调查和政策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对合作办学进行整体规划,避免短期性和随意性。

2.制定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必须根据学校特性、专业特点和市场导向等结合各自特色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也要规范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多渠道、多手段地考评学生成绩和教师授课效果,及时调整与改进,保证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成果。

3.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要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形成稳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教龄结构合理,要保证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既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又保持先进性和创新性;二是教师学历层次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出色完成,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三是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要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外语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又可以加速双语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财务监督

1.高校要重视系统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双方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历学位颁发、行政合作与划分等诸多方面进行洽谈和分工, 因此需要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来保障其正常运行。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处、制定详细的交流计划书、签订合作协议等,对于保障双方权益、划定双方责任、明确利益分配等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一些教育家、经济学家所推崇的教育产业化理论把教育纯粹看作是一种私有消费与投资,忽视了教育是公共事业的属性,造成一些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高收费、乱收费的现象。高校应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经营行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婕.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J]. 教育探索,2005,(5):64-65.

[2]申俊龙,高山.对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理性思考[J]. 大学教育科学,2006,(1):78-81.

[3]陈妙玲,王颖.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Vol4,(6):74-76.

[4]王云海,黄艳,李梅.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78-82.

[5]孔韬.浅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31,(2):238-240.

[6]崔庆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30,(5):131-134.

[7]赵峻波,程良龙,邵晓琰.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8-9.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56-01

让读者通过网络信息检索技术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书籍,是当今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发展方向。虽然大力发展数字化图书馆,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但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都是很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主要讨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比较复杂,包括设备的购置、软硬件的升级及维护、人员的培训、资源库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拨款或自收自支,金额有限,往往不能满足建设所需,从而导致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高素质人才匮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必然会对高素质管理人员有大量的要求。由于我国现有的高校图书馆员大多数从事的是图书编目、流通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烦琐工作,而既能熟练应用外语及计算机技术,又能懂网络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现有的人才结构,对数字资源建设的合理性及开发的有效性都带来了影响。

3.共建共享程度不高。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基本上只从本馆情况出发。每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都是有限的,如果图书馆之间不合作、不进行资源共享,就会造成各高校数字化资源处于重复建设状态,最终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增加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本。

二、解决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的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就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资金来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数字资源建设中受到许多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高校要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2)通过申请中央或地方专项项目经费支持;(3)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有偿信息服务,适当收取资源使用费;(4)吸收民间资本、社会捐赠。当然,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中,要合理利用现有资金,优化费用结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2.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业务能力。数字资源建设要求图书馆员既要具备传统图书馆学的知识,又要掌握现代化的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通信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使自己能够胜任数字图书馆的硬件管理和网络维护等各项技术工作,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注重吸收人才,为图书馆补充鲜活力量;(2)加强现有馆员的在岗培训,履行好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员的新职责。

3.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要加强合作、统一协调、共享资源,可建设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共享联盟,通过联盟将馆际互借、联合编目以及成立数据库等各类工作结合起来,此举既能实现资源共享,又能解决财力浪费的问题,从而实现资源之间的无缝跨库互联,建立体系完整、组织有序的高校数字资源库群,真正实现各高校之间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了许多便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一定会逐渐完善,以崭新的姿态,更好地为广大师生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77-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就业难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自身具备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本文将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做一个研究,以期能够提高两者的匹配度,缓解当今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局面。

二、研究的意义

本文将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比较,首先可以了解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了解社会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次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能准确地定位,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调查

(一)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

1.问卷的发放。(1)样本的选取。在选取样本时,选择了辽宁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具有针对性。(2)问卷发放。通过网络平台发放了300份问卷,实地调查发放了200份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实际回收491份,有效问卷483份,无效问卷8份,实际回收率98.2%,有效回收率96.7%。

2.问卷结果分析。(1)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基本资料分析。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各项调查展开之前,首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在样本分析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女生相对较多,男生占35%,女生占65%,男女比例呈现将近1∶2的现状。关于任职学生干部的情况,55%的学生在校期间有任职经历,也有45%的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工作。相比较之下,实习经历是整个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环节,有83%的人在毕业前有过实习经历,但仍有17%的学生没有实习经历。

(2)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分析和自评分析。在就业能力总体部分,采用了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为了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问卷五点计分法的定义,首先对等级进行界定,分为“高”、“中上”、“中下”、“低”四组(见表1)。

表1 就业能力等级划分

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分析。本部分是营销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看重能力的认知调查,表2为参与调查学生认为就业能力中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平均水平(见表2)。

表2 就业能力各构成要素的认知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调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四个要素平均分大于4,从而得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在就业时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这四个要素,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认为重要程度比较低的两个指标。

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自评分析。对应营销专业学生关于就业能力各要素重要程度的认知,又对其实际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做了调查,以下为营销专业学生自评的结果(见表3)。

表3 就业能力各构成要素自评的掌握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际掌握程度与他们自认为的重要程度还是有差距的。其中掌握程度较好的是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学生认为重要程度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压调整能力的实际掌握程度都介于中等和掌握之间。

(3)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学校教学的反馈。此部分问卷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图1 您认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对这一问题共设置了7个选项,每人最多可选3个选项,学生普遍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学生认为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不足。

学校教育培养的哪种素质最重要。

图2 您认为大学教育中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

本题共设置了9个选项,每人最多可选3个选项,学生普遍认为在大学教育中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其次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重要。

(二)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调查

1.调查设计。(1)调查方法的选择。本次针对用人单位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旨在通过数据的收集,科学地分析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和满意度。访谈法旨在通过对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深入访谈,了解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评价和相关建议。

2.调查实施。(1)问卷的发放。本次问卷的发放采用了实地调查的方式,由5所高校提供的营销专业用人单位的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填写。调查对象选择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55家用人单位,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比较广泛地了解用人单位对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评价。

(2)访谈记录。本次访谈共选取了8家不同行业的公司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其中2家互联网企业,3家生产制造类企业,3家软件开发类公司。分别按照访谈提纲的设计提出问题并记录关键性回答,共获取了5小时20分钟的录音,以便后期整理归纳。

3.调查结果分析。(1)问卷结果分析。

根据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项就业能力满意度大部分都处于中等偏上,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专业知识(见表4)。

表4 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各项要素的满意度评价

除了关于营销专业学生具备的就业能力相关调查外,用人单位也会关注一些学历背景信息等条件,经过调查,学生背景信息在求职中的影响依次是:实习实践经历、任干经历、外在形象、毕业院校、专业背景。

(2)访谈结果分析。访谈主要从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建议进行开展: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而且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公司业务不了解的时候就想从事管理工作。

用人单位对提高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受访者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希望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受访者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各项就业能力。

四、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匹配分析

(一)一致性分析

1.对于用人单位需求认知的一致性。通过问卷统计的数据得出营销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看重的指标是具有一致性的。两者都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业能力指标。

2.对于自评分析的一致性。根据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评价基本都是中上水平,其中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弱,其次是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与用人单位的评价一致,大部分用人单位受访者表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差。

(二)差异性分析

1.对于用人单位需求认知的差异性。通过问卷统计的数据得出营销专业学生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认知和实际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尤其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面,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看重社交方面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认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次要的。学生实际具备的创新能力也很低,在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上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对于自评分析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应用型高校营销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评价最高,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评价最低。总体来看,将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评结果与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相比较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都偏高,而用人单位却认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大部分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学生自评中评价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用人单位给出的反馈却并不满意,64%的用人单位表示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需求不符合,说明对于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的认知与用人单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三)成因分析

1.一致性成因分析。(1)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作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意识到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投入实践以及参加竞赛,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使其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度更具有一致性。

(2)各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指导。近几年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针对企业的面试环节给予前期辅导,使学生的求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匹配度也越来越高。

2.差异性成因分析。(1)营销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导致学生就业能力难以匹配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自身的问题。

自我认知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营销专业学生对于自己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不能准确定位,不能为自己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关注地位和名利,这样的就业观念使得学生错过了不少就业机会。

自身就业能力锻炼不足,很多学生在大学的前三年从来没有考虑过就业的事情,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大多数学生比较急功近利,导致没有时间去拓展自己的就业能力,此外对行业、岗位的了解和准备也存在不足。

(2)高校培养模式的问题。大学四年是培养就业能力的主要阶段,因此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差异,与应用型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不全面有很大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型高校近几年一直在不断改革培养模式,但目前在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实践课时依然少于理论课时。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来讲,由于学生的实践课时太少,理论授课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整体的就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篇10

摘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文章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教师培训模式意义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引企入校”、“出校入企”、“工学交替”、“企业家授课”、“医院顶岗实践”、“兼职教师引进”、“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七种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已逐渐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已逐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基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促进中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 教师是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 素质于一体, 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 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

本文所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上述“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增加,二是指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具备“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二、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来源主要有四条:一是普通师范院校(文化课教师和计算机类专业课教师的主要来源);二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专业有限);三是普通高等院校;四是行业企业调入(数量极少)。由于历史的原因,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数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2003~2010年,中职在校生数从1256.72万增至2238.50万,而教师数从71.29万增至84.89万,生师比从低于18:1上升到26.1: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10.转引自孟庆国.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12(19):55~58]如果分专业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则情况更为严峻。

(二)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其中不少是由普通中学改制而成,很多教师是改行的,师资队伍基础薄弱。“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很多年轻教师基本上大学毕业即来校任教,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仅限于大学的毕业实习。还有一部分从普通大学毕业来校的年轻教师没有学过教育类课程,到校后成长为合格教师至少需要5-7年的时间(当然也有素质好的青年教师成长期可缩短至3年)。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严重不足。从培训机构来看,全国建立了60家国家级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近300个省级培训基地,国家连续7年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培、省培、市培年培训量也在增多,确实起到了一定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作用,但总体看各培训基地校积极性较高,企业参与程度却不大。

三、基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实践探索,目前我校共有48家签约校企合作办学单位,近年来,学校在原有单纯的与企业和医院签署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协议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全程合作育人的新方式,形成了基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模式。

(一)“引企入校”模式

我校自2006年起与长春白求恩口腔医院合作开办口腔护理专业和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合作方式是:校方提供场地和管理人员、文化课、基础课师资、负责部分实习管理工作,医院方提供设备建设口腔专业实训中心、专业课师资和管理人员,负责安排实习和就业。双方全程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共同培养学生。这个专业目前已形成了校企互补型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二)“出校入企”模式

这种方式被我们称为中国特色“双元制”。2009年起学校与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中研医院)康复科合作开办了康复技术专业。合作方式是:校方管理人员、文化课、基础课师资,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医院方提供专业课师资和实训场地及设施设备,负责安排实习和实习技术管理,推荐就业。双方全程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共同培养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内容,学生六个学期分别去医院上课的时间是1天、2天,3天,3天和5 天,5天。四年来,学生去医院上课期间,学校派专业课教师全程跟踪,在管理学生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已有3位校内教师达到了这个专业“双师”标准,同样形成了学校医院互补型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这种模式也在我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得到了推广。

(三)“企业专家兼课”模式

这种方式应用于以电脑为主要实训设备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自2011年起,我校该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大马设计事务所、兰韵视觉、上层品牌、今朝装饰等企业签定协议,由企业专家老总到校授课,校内教师全程跟踪听课,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企业委派专人与校内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精品课程,使校内教师在与企业专家合作过程中掌握最新行业发展动态,形成了这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四)“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和通信运营服务专业实行的。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两专业的工作过程和相关企业的管理程序,学校建设了校内商教两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致橡树平面设计公司和现代服务联络中心。教师备课、上课、实践与两个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一体化,有效地解决了“双师型”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为这两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搭建了最便捷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鲁亮,卞华,崔顾芳.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析,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98-100

2.王子原.基于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职教论坛,2013(1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