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化,更是一种感悟。作为教师,也应该是被教育的对象。所以,教师的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素质的灵魂。
德育,是教育再生意义的基础。正如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中所言,学生的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 。杨雄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 ,不论以后造的是上海金茂大厦的88层大楼,还是平房,我们所打的都是金茂大厦的地基。但这种基础肯定会浪费的。平房和金茂大厦共有的部分是什么,这才是基础教育最应为关注的。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确实是很能说明问题。我认为,德育才是对孩子具有再生意义的基础。诚然,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教育案例:2006年9月2日下午,某小学6年级2班的学生,13岁的李宏有要与同学出去玩。谁知孩子从那就再也没有回来。9月9日上午,李父报案。班主任在班问李宏有下落时。一个孩子说出震惊的话:听朱某说,李宏有已经淹死了。”班主任找来一直没有异样的学生。3个男孩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4天的秘密。结果令人震惊。李某溺水而亡,害怕挨打,3个小脑袋瓜不约而同想到要“保密”。于是河岸边,他们之间定下了永不泄密的“盟约”。在隐藏李宏有的衣物,自行车后。杨某、朱某,张某神情自若的回了家。父母没有从孩子们稚气的脸上看出任何异常。更令我心寒的是,张某、杨某、朱某这3个孩子年龄分别是12岁、12岁、13岁,他们是李宏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爱心教育是我们现如今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格素质教育。一个学习再好的学生,即使最后成为博士,却没有做人基本的道德责任心。这样的人当科学家我们敢要?像这样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科学家”值得信赖吗?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培养发展中人的重要场所,而素质教育更是培育人人格发展的灵魂之基。所以,要更加予以重视。
教育,是引导,而不是体罚。有这样一则案例:某校一名老师,因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而用“手板”进行严厉处罚,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根木板,在木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体罚之用。50多名同学见到赵老师都非常害怕,家长为此而十分愤怒。但学校声称,因四(1)班不好教,要求每人带一教鞭,供老师使用。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啊。爱,是一种情感,是不可以被强迫和勉强的,作为教师你不可以不爱你的孩子们,但尊重他们,是教育底线。尊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学校的作为培养人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的责任,声称学生不好管,就允许拿教鞭打,这规定,从何而来?是义务教育的“法规“吗?简直太荒谬!教育不是选择适合调教的学生,而是为不同的学生服务。
再而对捣蛋孩子时,“反弹瑟琶别有情”,那么诚挚的教育之美,就可以感化心灵 ,成为动力,学生良好的催助剂。正如素质教育中所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诚然,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指导作用。那么,那些“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指导人成了“罚判官“。老师恰恰将这种爱,引进弯路,真诚的爱心更多了专制的色彩。因而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有了教育不一定说就拥有了教育智慧。你说你爱学生,但你敢说你有孩子的亲生父母更爱他们的孩子吗?家长爱他们的孩子,他们接受过教育,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教育智慧!正是因为父母们懂得这一点,所以将他们的信任与真诚寄予学校和老师。而教师有时却将爱引入学生学习发展的歧途。正是因如此,往往会引起学生反叛的心理,这灵魂的工程师因而就失却本有的效应。所以,作为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学会总结,学会反思,掌握教育智慧,有:“反弹琵琶别有情”的思想。如下:批评的话,赞扬的说;严肃的话,风趣的说;直白的话,委婉的说。人非草木,皆有真情,如果一味的在自己的头上加一顶专制的帽子,那么心灵的呼唤就永远得不到另一颗心灵的回应,这种爱之间永远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用教育智慧去拯救,唤醒一颗迷途的“小兔“吧,让爱在心灵间生长,萌芽,长成一颗长满绿荫的”参天大树”.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王哥庄边防派出所姜家村320号
联系人:姜婷婷
电话:13791805701
所在学校: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
篇2
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皆爱之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仁”即“爱人”,而唯有“爱人”者方能担当育人重任,孔子的这种思想首先就体现在他一生最光辉的事业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第十·十七)厩,当然是指马厩。马棚失火被烧了。马棚里,自然有马,也有会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自然也不算什么地位高的人。但孔子退朝回来知道此事后,关心的是“伤人乎?”,而不询问马的情况。对于地位很低,在当时被人们成为“贱民”的仆人,孔子尚且如此关注与尊重,就更不用说,活在他生命中与他相依为命的弟子了。他的学生颜渊曾喟然而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由此可见他对学生的影响很是深远,为人师者,孔子从不声色俱厉,记得在《论语》中对孔子印象最深的两个神态是“欣然”、“莞尔”,从这两个神态,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他的智慧就在融融和笑间。学生在孔子眼里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把他们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学生也把老师刻在了灵魂里。反观我们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与孔子之仁真是不谋而合,是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性存在,他们有成长的欢欣,也有追忆似水年华的痛楚,有面对花开花落时的伤感,也有迎来朝阳时的欢呼雀跃,因此,教育,我们不应该忽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不应该强迫他们出产的仅仅是成绩。仁者无敌,唯有仁字在心,在行,才能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
二、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是道德的坚守者,他在论语中所说的“德不孤,必有邻”,让物质文明极度发达,而道德逐渐丧失的我们后来人不仅产生心灵的战栗。作为老师,孔子在和弟子的谈话中,反复提到道德的重要性,在他眼里,道德品质要远比智慧重要多了。孔子的弟子颜渊学术成就一般,但他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君子固穷”,所以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这是对孔子道德的最好描述,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阐释的品德有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内省(吾日三省吾身)、知礼(礼之用,和为贵;不知礼,无以立也)、好学(朝闻道,夕死可矣)、固穷(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等,而这些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的品德,却正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正在逐渐丧失的品德。特别是近年来应试教育的甚嚣尘上,不唯德,只唯分数的人才评价标准,更加速了道德在学生中的丧失,在这种教育情形之下,品德教育逐渐淡出学校的课堂,真善美遗落,世间温情淡漠,教育看起来蓬蓬勃勃,实际上在充满激烈竞争的血雨腥风中早已远离了它的本质。素质教育下,关注学生的价值,关注民族的良性发展,在素质教育下,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可以审视心灵回归自我。素质教育下,学生的活动多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炼多种品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由的心灵才是完满充实的心灵,当学生在校园中飞扬自己的青春的时候,也将是他们树立品德,在世间书写大大的人字的时候。
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篇3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对高职院校而言,结合其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大类: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人文素质教育即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相对稳定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发展性、基础性的特点。人文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东西,一旦形成,便会以较为固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表现出来,并为每位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使之建立继续发展的坚实丰厚的生长点。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可以把它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艺术审美素质教育和表达、交际素质教育等三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主要是指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心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的法制观念,健全的人格特征,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等内容要求。对于高职院校尤其要突出的一点即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十分重要。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牢固,眼高手低,工作中缺乏责任感。不少用人单位感叹,现在的学生技术水平提高了,责任心却下降了。
2.艺术、审美素质教育。教育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能够发现、感受和创造美,在潜意识里建立美与完美的概念。审美集中体现在艺术中,因而美育的主要手段是艺术教育。艺术、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生命的本能需要,审美能促进情感的发育、表达、交流、控制与升华,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构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审美素质的提高不仅能陶冶人的情趣,还有助于提高人的创造力,审美能锻炼人的想象力,激发人创造的激情。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审美素质,工作中追求至善至美,有助于他们从工匠成长为技能大师。所以艺术审美素质教育也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表达、交际素质教育。人有社会性,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表达、交际素质教育是人与人交往,处理各种关系的基础。缺少这种素质很难在今天开放度越来越高的社会立足。高职生要适应就业双向选择的需要,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对招工面试,一些学生很紧张,词不达意,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就不佳。更不要说像金融、工商、旅游、管理等专业,直接以人为服务对象,更注重应聘者的表达、交际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分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艺术、审美素质教育是沟通情感的桥梁,表达、交际素质教育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共同构筑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大厦之基。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相互关系
技能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反复训练形成的能顺利实施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职业技能培养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特征: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二是以职业为本位。这两点都要以一定的职业技能为铺垫。所以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职业属性的客观要求,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主体,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可有可无?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是怎样的关系?
1.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在特征、目标、内容、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首先,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工具性。职业技能与职业连在一起,体现了专业性。职业、专业不同,要求不同。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技能培养的实用性,它能直接适应某一岗位,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人文素质则表现出人性、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人文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人的意志、人的情感,人的心灵。如文学用文字描绘心灵,绘画通过神态体现人的心灵,音乐通过节奏撼动人的心灵。但相对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人文素质教育的时效性差,从表面上或短时间内很难起明显的作用。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其目的在于形成高品位的思想、文化、艺术等素养。职业技能培养是培养一定职业技能技巧的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同学顺利就业,较快地胜任某项工作。再次,在教育的实施与操作上也是有差异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积累、潜移默化,其操作与评价较为复杂;而职业技能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操作性较强,效果很直观,可以通过各种职业技能测试来评价。素质教育不仅重基础,更重发展,技能虽要求一定的基础性,如专业基础,但其侧重的是操作方法的训练。
2.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人文素质是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人文素质渗透在职业技能素质之中。一定的人文知识是学习职业技能的文化基础,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崇高思想是学习职业技能的内在动力;对艺术和审美的至上追求是职业技能不断创新的源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是职业技能的灵魂。比如,产品设计,其技术性很强,什么样的产品才会受到欢迎,就要研究顾客的心理需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而学习人文知识能从更为深广的层面上去了解人的需求,从而开发出成功的产品。其次,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教育的终极目标。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没走出“掌握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误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是一个有明确生活目标,有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在终极目标上对人文价值的关怀与追求,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魅力所在。教育家先生说过:教育是培养人的品性,而不在于给人一个职业。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以一个和谐的人格。
职业技能需要人文为其提供精神指导,人文教育也需要职业技能为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其内在的精髓,没有人文精神的技术是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是无生命力的技术,人文可缓解职业技能对人性的漠视和扭曲,使技术达到人性化;而缺乏职业技能的纯人文工作者,是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没有生存能力的,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
三、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
人文素质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从现实的层面讲是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人才,从理想的层面来讲则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目前中国发展状况而言,教育的现实目标还居主导地位,职业化的教育致力于把人培养为有用的工具,这样做虽有利于个体生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个体的生存理想而言,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不是机器般的生存,才是他们的内在需求。
人文教育的功能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人文思维方法和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全面的真正的人。忽视人文教育,就忽视了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这对个人、对民族都将带来很大的危害。杨叔子先生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
篇4
“应试教育”本质上是专制教育。它以区分少数、追求特权、功利至上为特点。它表面上是让学生掌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实际上是以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为手段生产和再生产少数人对大多数人、优势阶层对不利阶层、成人对儿童的压迫与控制。“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以剥夺教师和学生思想与创造的权利为特点。
素质教育本质上是民主教育。它以培养自由个性、合作精神为根本目的。它把一切外部知识和技能均作为探究的对象与使用的工具。它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教学方式,将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思想置于课程的核心。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观既把教学视为一种关系——崇尚师生合作与互动;又把教学视为探究与创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探究知识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新知、产生自己思想的过程。素质教育倡导“研究性教学”。
学科是什么?
“研究性教学”观认为学科不是等待学生记忆和内化的“现成结论”或“正确答案”,而是师生合作探究的问题。一切学科知识本质上是等待验证的假设,或者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正是在假设验证或实际应用中,学生既产生了自己的学科思想,发展了学科探究能力,又掌握了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陆喜明老师出色诠释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问题。作文即学生提出并论证思想、产生并表达体验的过程。“巧设悬念,求观点之新颖”“巧设问题,求思想之深刻”“巧寻差异,求构思之巧妙”,这里的“悬念”“问题”“差异”均属于问题范畴,“观点”“思想”“构思”均属于思想或体验范畴。陆老师用思想和行动创造了“语文研究性教学”。
史贵旺老师出色地诠释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问题。生物或科学的本质是实验,因此要“巧设实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追根求源”;教学中的问题具有生成性与整体性,因此要“设置拓展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类比推理”;生物学和生物课程具有生活性,因此要“设置现实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以致用”。史老师把生物教学中的两种问题情境即“生物问题情境”与“生活问题情境”有机融合了起来,出色探索了“生物研究性教学”。
校本培训的本质是什么?
校本培训即教师通过自主与合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持续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校本培训即教师行动研究。当教师将教学变成了研究,其教学过程即是专业成长过程。因此,“研究性教学”体现了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之本质。王永元老师以“研究性教学”为核心开展校本研修的理念与实践使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三位一体,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王老师所倡导的“叙事性课例研究”体现了“教师研究”的鲜明特点,理念先进,符合国际潮流和我国国情。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意识?
吴健老师将“研究性教学”的意识归纳为:“关注情景创设,倡导生活意识”,“关注问题质疑,倡导批判意识”,“关注观念展示,倡导倾听意识”,“关注动态生成,倡导生成意识”,“关注合作创造,倡导共建意识”。这五种意识不仅出色概括了“研究性教学”的本质,而且触及了教学的灵魂。这是弥足珍贵的教学创造!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主阵地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其固有特点就是以传授学科知识的方式进行的。传授知识是手段,提高学生素质是目的。只要教学思想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合乎规律的,教师切实摆正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课堂就必定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课也必定是素质教育的文化课,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无一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
更新教育观念,认同素质教育,是教师的当务之急,要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好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进行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当教师的心灵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之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才能驶入成功的港湾。所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受到适当的教育,使人人都能成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的观念之一。要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趋势来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二、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学方法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数学学科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方法乃是既重要又迫切的一项工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教知识感兴趣时,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记忆力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着眼于人,优化心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抑制自我意识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劳动,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要真诚地为学生服务,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 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习面前人人平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三、以学生为中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吕叔湘先生有句名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然是“教”学生“学”,就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民主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篇6
1. 关爱学生是对班主任提出的基本要求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班主任的配合与支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改革意识,顺应时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真正树立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学生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血有肉有思维,有个性有情感有未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说”中指出:“青少年时期的需要主要处于爱和归属的层次。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在需要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交、归属、认可、得到爱和给予爱、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等”。班主任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2. 关爱学生是培养新人的客观要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环境下,人们的竞争观念、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此相适应,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无论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加速,还是作出真确的选择,都要由具有自主精神的人实现,社会的发展同样要靠有自主精神的人来实现。青少年必须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挑战,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班主任在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中起特殊的主导作用,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代新人。经过20多年的全面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其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可以说,学生的自主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现阶段的学习、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让身心尚且稚嫩的青少年难以承受。自主意识与多重压力的并存在学生内心形成冲突,使他们感到郁闷、彷徨、孤独。如何让学生正视压力,如何帮助学生减轻压力,从而让他们的自主意识健康成长,个性和谐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应加以认真解决的新课题。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班主任,一方面要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多给学生以关爱,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个别谈心、座谈会、主题班会,也可发动同学相互帮助,必要时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关爱网络),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分析、认识和对待各种压力。学生的心理压力只有得到适度释放,才能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3. 关爱学生是沟通班主任与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唤醒,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这是教育核心之所在。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美化心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指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代替的,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情绪情感、意志品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是终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往往要经历一段特殊的“心理闭锁期”,不愿意向包括家长与教师在内的成人敞开心扉。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班主任应给予他们满腔热情的关爱,灵活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努力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直接来源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这种爱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班主任和教育集体的温暖。
篇7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 《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塑造小学生心灵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更是衡量我们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行之有效且科学的德育渗透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他们贪玩好动,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界定还不是很明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作为最基层的一位语文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本人根据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总结如下。
一、必须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德育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他们的优点是争强心理极强、有着纯洁的心灵、好表现、好奇心极强等,但是他们也有着天生的缺点,比如自控能力差、好动贪玩、知识面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作为教师,我们在充分地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将知识形象化、有趣化、主动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雷锋事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使学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且精神永存的道理。然后鼓励我们可爱的学生多做好事,一旦知道学生作了好事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自尊心得到极大的鼓舞。当然对于做错事情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或语言刺激,要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评,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
二、 其次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德育渗透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毕竟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穿插的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教师要有侧重点,不能一味的偏重德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 德育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篇9
1 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功能与作用
主要有如下三个功能,第一,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校园文化能够创造一个陶冶人心灵的场所,以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校园文化环境,又对生活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第二,社会功能。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可以使校园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谋求达成平衡和协调,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及性格的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校园文化具有辐射功能,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对社会文化起示范和“导航”作用,为培养创新人才确定目标。第三,情感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激起人的情感世界的变化,可以通过人的情感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包括激励、娱乐、审美三个方面。这样,就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 校园文化的创新的内涵
新的形势下,发挥和实现校园文化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功能与作用,重要在于校园文化的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校园文化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与任务。首先,认识校园文化创新的本质特征。所谓校园文化创新,就是校园文化主体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创造出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以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其实质在于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这是校园文化创新的目标追求;求知求真求实,这是校园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其次,把握校园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时代在前进,校园文化创新要体现与时俱进,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一个和谐互动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挥,思想得到解放,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所以要紧紧围绕“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以文化促成绩,以文化促发展,克服急功近利倾向,摒弃浮躁之风”,再次,研究校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创新从其内部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创新,它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物质资料以及校园环境;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主要包括学校的各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的模式,群体行为的规范、习俗等;第三个层次是校园行为文化的创新,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学风;第四个层次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为校园大多数主体认可、遵循的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生活信念等内容,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
篇10
关键词: 新课改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和谐发展
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爱因斯坦)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高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变传统的知识、能力“二维目标”的考察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察,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大力倡导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深入挖掘新课程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找准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要把知识纳入广阔的人文背景中,做到具体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将人类文明成果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格和人生态度的重要形式,人文学科在学校人文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为例,其最大的亮点是开设了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突出人文教育的新课程:《文化生活》。该课程教材紧紧围绕文化与和谐人生、和谐社会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与培育等人文知识,既丰富了教材体系,更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新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教材也渗透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大大丰富了教材的人文内涵。我校政治教研组充分挖掘政治新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摄,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2009年获省“十一五”课题研究立项),对实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与此同时,在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倡议下,该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也突出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加强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发挥这些课程中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使学生获得道德熏陶,提高了道德判断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当前,教育受质疑最多的是偏重于科学精神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塑造。造成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体制,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精英主义为取向的,长期应试教育的一个“副产品”是教师逐渐丧失了个性,缺乏人文化的手段、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这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当代中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教师人文素质的基础。(二)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面、和谐、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这是教师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三)要具备现代教师意识。教师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引领者,更重要的是精神进步的引领者,教育的深刻性在于塑造人的灵魂。因此,教师职业的天然使命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让每位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具备丰富的心灵和人文情感,不仅能传承文明,更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应该是充满人道、人性的光辉,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四)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依赖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心理健康,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改革现行的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重教法而忽视学法,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重分数而忽视人性。新课程要求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实践中感悟知识,在学习中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据此从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校《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或辩论、或演讲、或讲座等)和作业模式(或学术小论文、或主题板报、或话剧、小品等),并借助校报和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这两个平台来延伸课堂教育,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总之,教育要以教育对象为主体,关注其情感需要与精神、人格、情趣的提升,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其知识灌输与能力训练。西哲蒙田早就批评知识灌输教育“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和良心空虚”,认为“如果我们灵魂的步履不比较安详,如果我们的判断力不更加健全,我宁愿我的学生把工夫用在打网球上,那样至少他的身体会比较灵活些。”①鲁迪格尔也曾指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②现如今,新一轮课改已经全面展开,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野和抗衡,人文教育的复兴,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正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蒙田.论教育[A].蒙田随笔[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②转引自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9).
参考文献:
[1]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2004.01.17.
[2]曩宋中学孙加艾.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2007.1.26.
- 上一篇:骨科创伤科和骨科区别
- 下一篇:经济建设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