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电工安全风险辨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井下电工安全风险辨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井下电工安全风险辨识

篇1

[关键词]供电系统静态危险源 动态危险源 辨识

中图分类号:X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08-01

序言

敏东一矿井下供电系统存在着供电相距较远,供电网络分散,线路及设备维护面广,难度大的现状。可形象的总结为:“点多、面广、难度大”,如何保障供电系统的可靠运行,而危险源是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在电力生产活动中正确地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并针对重大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可达到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安全供电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有一种身临险境的危机意识和安全压力。对于我们的安全供电工作而言,险境和危机感都是要求我们有一种忧患意识,即使在系统安全、平稳、有序、合理运行的情况下,也要设身处地的预想到潜在的隐患和危险状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展好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工作。

动态危险源辨识的背景

一危险源辨识的目的。

危险源在没有触发之前是潜在的,常不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辨识。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的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及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危险源,使危险源不致于转化为事故。它是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作出科学判断,为控制事故发生提供必要的、可靠的依据。我们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提高思想的安全意识,降低人为的失误率,就要靠危险源预控工作的采集与实施。

二危险点预控

所谓危险源预控就是对电力生产中每项工作,根据作业内容、工作方法、作业环境、人员状况、设备实际情况等进行分析,查找可能导致人为失误而造成事故的危险因素,再依据规程制度,制订防范措施,并在生产现场实施程序化、规范化的作业,以达到防止人为失误事故发生的目的。危险点这种诱发事故的隐患,如果不进行治理和防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就有可能演变为事故,如果事先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就会化险为夷,确保安全。危险点预控,正是这样一种积极预防的有效方法。

三动态危险源辨识提出的背景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控制的,所有的失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所有的风险的都是可以防范的”,在事故防范领域它既感性又理性的向我们揭示了人定胜天的朴素真理,让我们坚定了事故防范的决心,坚信在安全供电的工作实践中没有跨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控制所有的事故、避免所有的失误、防范所有的风险。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主管能动性,构建完善的危险源辨识网络和体系对于我们的危险源辨识工作而言,完全可以做到:所有的危险源都是可以提前辨识的、所有的危险源都是可以预先控制的,安全供电工作是可以进行提前预控和消除的。

在长期的安全供电工作实践当中,就危险源辨识工作来说,我们缺乏好的经验和做法,以至于安全供电工作处于紧张的状态。现在已有工作表明我们之前在危险源辨识领域内所做的工作都只能划归到常态危险源辨识的范畴。在之前的工作当中,无论是危险源辨识系统的确定还是危险源分析和预测的思想和方法、危险源的危害等级的划分,我们都是用一种常态思想和意识来看待之,虽然我们将我们常态危险源辨识的时限确定的尽可能短,以此来不断的接近动态危险源辨识,从而弥补了常态危险源辨识工作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出于做好危险源辨识工作的需要,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将动态危险源辨识从常态危险源辨识工作中解脱出来,形成我们的危险源辨识体系,从而推动我们的危险源辨识工作不断走向新的高度,进而不断夯实我们的供电安全基础工程。

一危险源的特点

1危险源具有客观实在性。

2危险源具有潜在性。

3危险源具有复杂多变性。

4危险源具有可知可防性。

二危险点的成因

1伴随着作业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危险点。

2伴随机械设备制造缺陷而生成的危险点。

3因缺乏维修和检查,使机械设备生成危险点。

4违章冒险作业直接生成的危险点。

三危险源演变成事故的过程

潜伏阶段:这是指危险源已经生成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以其固有的姿态存在的阶段。它是事故发生的初始阶段或萌芽状态,但还不至于很快地导致现实事故。

渐进阶段:这是指潜在的危险源逐渐扩大的过程,它仍然处于事故的量变时期。

临界阶段:这是指事故即将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运行过程。

突变阶段:这是指事故的形成阶段,是危险源生成、潜伏、扩大、临界的必然结果,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四危险源的辨识

动态危险源顾名思义它是动态的,它的产生来自于人的动态行为过程(这里指人对设备的维护、检修等)中,而这个动态的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危险源又可以分为必然的和偶然的,即必然动态危险源、偶然动态危险源。从中可以看出,它是在人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叫它人为动态危险源。

必然动态危险源,就是说在人的行为的发展过程中所顺其自然地产生出相关联的危险源,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偶然动态危险源就是说在人的行为发展过程中,由于意外情况发生或人的意识上失控而造产生的危险源。因此,它的产生与发展不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都具有不定性。由于这种危险源是随着人的行为而产生一,自然也会随着人的行为的再发展而消失(如果这种危险源没有发展成事故的话),因此可以说动态危险源也是瞬时的、暂时的、必然的,这种动态危险源在辨识上也会显得更难。

结束语

动态危险源它作为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危险源,时刻存在于变电人员的作业行为中,如何去发现并控制这种动态的、瞬时性的东西,这除了我们要认真分析现场行为过程的同时,还要我们结合静态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去用动态的思维去分析、研究人的行为过程。针对不同的行为过程,分析出不同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同的动态危险源;通过对这种动态危险源的发现与辨识,并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才是我们分析动态危险源的最终目的,才能为我们供电工作长期安全运行筑起又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高进东.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 刘诗飞,詹予忠. 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危害后果分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3] 郑希文.安全生产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4] 王玉元.安全工程师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杜,1995

篇2

近10多年来,职业病问题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重视,并成为其职业安全健康监管的重点。目前,发达国家的传统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的职业病已退居次要地位,职业病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劳损、工作压力、精神疾病、呼吸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心血管疾病以及职业性癌症等方面。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全生产状况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转向了预防职业危害和职业病方面。

发达国家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9个方面。

推进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立法

1974年英国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法》,这部法律确立了“谁产生风险,谁管理”的原则,采用广义的目标设定,提供了一个均衡、确定的目标和基于风险的管理方法。该法一出台即成为不少国家借鉴的“蓝本”,联邦德国、加拿大、芬兰、墨西哥、玻利维亚、委内瑞拉以及澳大利亚纷纷借鉴。

这部法与传统立法相比有了质的突破,传统立法中每部法规具体针对一个行业或领域,只作指令性规定,企业只会被动执行,监察人员只能照章执法,整个法规体系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在借鉴英国《职业安全健康法》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在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法规体系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下立法特征。

注重系统性,构建严密体系

发达国家建立的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法规体系的基本结构是:法律、规程、标准或守则。世界发达国家普遍以《劳动法》或《职业安全与健康法》作为保障安全与健康的基本法,由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生效。基本法作一般性义务规定,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各种行业和各类从业人员,这使整个法规体系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开放性。在基本法统领下,可根据需要,制定行业安全健康法,政府部门根据基本法或行业安全健康法授权,制定从属的规程、标准或守则等。规程进一步阐述基本法的目标和原则,标准则规定了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手段和技术要求。这样,全国形成了相互补充、规范有序、由一般到具体的严密的法规体系。

确定最低标准,鼓励实践创新

发达国家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在其授权性上。在法律、规程、标准或守则的三级体系中,标准或守则确立了最低标准,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法律一般授权雇主按实际情况管理和控制风险,即:如果雇主能够证明其做法等于或高于标准或守则的规定,则其做法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反如果不能,则必须遵守标准或守则规定的做法。这类规定既保持了规范性要求,又增强了整个法规体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鼓励雇主广泛实践,大胆创新,促进安全与健康管理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比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1999年煤矿安全健康法》第37条规定:“如果标准中提供了一种或几种达到可接受程度风险的方法……仅能通过:(a)采用并遵守标准中提供的方法;或(b)采用并遵守其他与标准提供的方法同等或比其更好地使风险达到可接受程度。”这说明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从而为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措施。此外,该法授权雇主自行建立煤矿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报政府批准实施,但同时《2001年煤矿安全健康规程》中对有关井工矿在应急响应、瓦斯管理、瓦斯抽采、矿井通风、自然发火和顶板控制等重大危害上,作了一些雇主必须照章执行的指令性规定,这充分体现了规范性和灵活性并存。

强化雇主责任,促进自我管理

发达国家的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法一般先逐条规定雇主和雇员的义务,明确地要求雇主对确保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的具体责任。其中包括:雇主必须消除风险或将风险降到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为员工提供信息和培训,指导和监督员工安全生产等。近些年来,英国等针对高危行业出台“安全状况报告(Safety Case)”规程,用法律手段要求雇主全过程履行雇主应负的安全责任,同时使之成为政府监管雇主的有力抓手。

1957年10月10日,英国的坎布里亚郡(Cumbria)西部的温士盖(Windseale)发生了全球首次核电站事故,促使1965年出台的《核装置法案》规定:对所有核装置实行政府审批制,装置运转前必须向政府提交证明其“全部生产周期”安全的状况报告。

对安全状况报告立法产生根本影响的是发生在1988年7月6日位于英国大陆架北海海域帕玻尔·阿尔法(Piper Alpha)石油天然气平台大爆炸和火灾事故,这次事故造成167人死亡,10亿美元平台被毁。英国能源大臣任命卡伦爵士组成政府调查组,对事故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调查,调查报告指出:“起初我们认为麻木不仁是职业事故的唯一主要原因,主要是人们认为只要通过监管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法规的不断扩充,作业者的安全与健康就可以得到保证。”该报告还指出:“我们当前的制度是对国家法规依赖得太多,而对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自我的作用依赖太少,应该纠正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卡伦报告共提出106条建议,其中3条影响最为深远,一是建立安全管理体系(SMS);二是强化自我安全管理;三是提交安全状况报告。这3条强调企业自主建立一个更有效的自我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在管理上使企业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并要求更多的工人参与安全管理,而政府为建立更有效的企业自我管理提供法规保障。随后英国规定1993年5月31日后所有海上设施都必须提交安全状况报告,并在以后每3~5年更新一次。1995年英国出台了《海上装置(安全状况报告)规程》。

安全状况报告主要由论点和证据构成,它们之间相互支撑,证据要能证明论点的可靠性,论点要显示证据充分而相关,从而有效支持系统的安全性。安全状况报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系统、环境和活动状况的具体描述;二是安全管理体系;三是能证明系统符合和遵守相关法律、规程、标准和政策要求的一系列证据;四是证明风险得到有效辨识、适当控制以及残余风险是可接受的一系列证据;五是第三方的证明,证明报告中提交的证据和论点是充分的。安全状况报告必须交由政府审查并批准。

安全状况报告将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主动权都交予雇主,整个安全管理体系完全由雇主自主规划、设计、执行和修改,由雇主来证明其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并在装置全部生命周期中保证安全。它极大地强化了雇主责任和义务。除海上作业外,英国还出台了主要针对危险化学品监管的《1994年工业主要事故危害控制规程》和针对铁路安全监管的《1994年铁路(安全状况报告)规程》。此外,欧盟和澳大利亚也都针对有关高危行业进行了安全状况报告的立法。

注重事先预防,强化风险管理

现代职业安全与健康立法把“风险”概念引入其中,对风险评估和管理的要求贯穿始终,可以说整个体系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立法体系。

澳大利亚《2010示范职业安全健康法》是一部全国性的职业安全健康法,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结束了澳大利亚各州独自立法的局面。这部法律充分吸收了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理念和成果。该法第3条规定:“制定本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消除或最小化职业风险以保护工人免受安全与健康伤害。”第17条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明确:“责任人必须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a)消除安全与健康风险;(b)如果不能消除风险,则使风险最小化。”在总共276条的法律条文中“风险”一词共出现64次。

同样于2012年1月1日生效的《2010示范职业安全健康规程》在对受限空间、坠落、高危作业、电工作业、潜水作业、厂房与建筑、危险化学品、铅、石棉、重大危害设施以及矿山等11大部分的规定中,都把辨识、评估和管理风险作为基本要求进行明确规定。于同日生效的《2010示范职业安全健康守则》则对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了规范性要求。

吸取事故教训,持续改进立法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在事故调查基础上,及时对法规进行修订,使之更符合生产要求,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1990年以前,英国境内的所有铁路及运营车辆都是统一的国有化经营,其安全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但是,尽管有着150年的铁路安全管理经验和统一的法规标准,仍然没有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1987年伦敦地铁发生火灾事故,导致31人死亡。紧接着1988年12月12日,在克拉汉姆中转站发生列车相撞事故,造成35人丧生,这些事故以及铁路私有化改革催生了英国《1994年铁路(安全状况报告)规程》的出台,对铁路实行安全状况报告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