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膝关节损伤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手术后康复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而手术后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我们对TKR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1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术后3天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
2术后康复训练
2.1手术当天术后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当天患者摆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2.2术后第1天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练习,并且患肢抬高时,尽量维持数秒,做患肢踝关节运动即踝泵运动和环绕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每天3~4次[1]。
2.3术后第2~7天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教会患者主动做膝关节伸屈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即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如患者疼痛明显,可口服噻来西布胶囊在维持镇痛下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为20°,在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每次1h,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内使膝关节屈伸角度达到或接近90°。
2.4术后第8~14天重点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一步增加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方法:用被动手法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方法,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有节律往返屈伸于膝关节和相邻关节之间,继续使用CPM训练,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及股四头肌和绳肌练习,进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患肢尽量不负重,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避免患肢过度受力。
2.5术后第15~20天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行走和步态训练,并加强患肢平衡运动的训练[2],让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此期应加强膝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增强训练,采用等张,等长和等,距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增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进行,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3]。
4结果
本组8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经术后精心护理,耐心康复指导,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轻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稳定性良好,活动度达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均为优良,TKR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术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就会影响关节动态平衡,加重肌肉萎缩,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双侧TKR患者术后无正常肢体功能代偿,肌力训练应是贯穿康复训练始终,康复训练应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贾勤,朱红英.4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
篇2
[关键词]外伤;膝关节;功能障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84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膝关节是由胫骨、股骨和髌骨组成,膝关节周围有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膝关节及其周围的外伤或膝关节周围骨折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都可引起膝关节粘连,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其影响程度有时更甚于原发病。
膝关节内或外黏连被认为是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改变主要是(1) 在髌上囊及其近端, 纤维瘢痕化的股中间肌将股直肌黏附于股骨干的前方, 同时股四头肌发生挛缩; (2) 股内外侧肌扩张部纤维化、挛缩及其与股骨髁黏连; (3) 髌股关节黏连: (4) 关节周围存在的滑囊黏连消失, 软组织顺应性差。关节外黏连包括绳肌、股四头肌的挛缩, 潜在滑囊的黏连, 其中以股中间肌、股直肌及其扩张部的挛缩和纤维黏连造成的伸膝装置病变最为重要。关节内黏连则包括损伤、关节制动等引起的关节内出血、浆液纤维素性渗出在髌上囊、髌股关节、胫股关节间形成牢固的纤维黏连。髌腱后脂肪及其相关结构的继发性纤维化和挛缩会阻止髌骨的上下活动,这常常是膝关节伸直迟滞的原因。由于手术或外伤后关节制动, 关节构成骨、软骨、韧带及周围肌肉的生化代谢亦发生继发性改变, 其中以肌肉的表现最为明显。
外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治疗的基本目的是恢复关节正常的肌力和活动范围, 又不对关节及邻近的结构造成更多的损伤。
1 治疗方法
1.1 蜡 疗
采用蜡饼法,每块蜡饼大小约25cm×40cm,温度40-50℃,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在牵张训练前使用。
1.2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视膝关节韧带损伤或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应从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由不负重的逐渐过度到负重的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主要包括膝关节主动伸屈、持续器械上的被动运动(CPM) 、关节牵引、关节松动技术。训练中的疼痛属正常现象,练习结束后30分钟疼痛消退至练习前的程度即不会对组织造成影响,必须克服,畏痛不前2周角度无进展即可造成关节粘连。治疗完成后膝关节局部冷敷,加压包扎,可减轻疼痛及膝关节肿胀。[1]
1.3 肌力训练
采用等长、等张、等速[2]3种训练方法,同时锻炼主动肌和拮抗肌,强化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
1.4 理疗
用电、光、磁、热、冷、水等物理因子作用于膝关节, 起到消炎镇痛、软化瘢痕、消散黏连的功效。
1.5 中医康复治疗
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 如推拿、按摩、中药浴等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消除疲劳、滑利关节的作用。
1.6 心理康复治疗
外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时间长, 难度大,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 会使病人不易坚持、配合, 所以心理因素, 特别是态度和情绪,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非常关键。[4]
2讨论
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原因很多, 但外伤严重、原始处理不当, 特别是未能进行早期正规的康复治疗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所有患者在治疗时并没有选择标准的膝关节功能评分, 而是侧重于膝关节功能能否满足一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 把患者回归生活和工作作为第一要旨, 按照这一要求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康复治疗中以蜡疗及关节活动训练为主, 物理、中医、心理治疗为辅。对经过3个月正规系统康复治疗无效或关节ROM改善甚微的患者, 则进行手术介入;术后局部加压包扎, 冷敷, 当天即由术者或第1助手亲自被动活动膝关节; 使用CPM, 2次/d, 1~2 h /次, 同时鼓励患者等长收缩患肢各群肌肉, 防止其快速萎缩。1周后在运动疗法师指导下行床旁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2周拆线后进入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4]
参考文献
[1]苏雄兵,龚熹.膝关节韧带损伤后运动疗法应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23-24.
[2]梁丹青,黄志芳,李立. 陈玉娟等速肌力训练康复系统对膝关节损伤后力量训练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372-375.
篇3
[关键词] 股骨髁上骨折;关节镜辅助;髓内钉固定;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4-83-02
股骨髁上骨折[1]是临床常见骨折,分屈曲型和伸直型。2006年1月~2008年10月本科采用关节镜辅助髓内钉闭合穿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18例,对所有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0~62岁,平均34.6岁。左侧7例,右侧1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单纯股骨髁上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8例;屈曲型16例,伸直型2例。其中3例屈曲型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法复位及简单外固定后恢复正常。受伤机制: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伤后7~12d,平均9d实施手术,血管危象经处理恢复正常后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后,伤侧大腿近侧上消毒止血带,窝下放置圆枕使膝关节保持在30°屈曲位;首先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手法牵引小腿使骨折复位,然后经膝关节标准前内侧关节镜入路找到髁间窝正中前方髓内钉理想入口,即后交叉韧带附着点前方0.5~1.0cm,垂直切开皮肤、髌韧带2~3cm,使用开髓器在关节镜直视下开髓、扩髓后,选择长短、粗细合适髓内钉插入髓腔,钉尾应与滑车沟关节面平行或者在股骨远端缩进1~2mm。C型臂X光机透视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后,安装导向器,按照先远端后近端顺序安装锁钉,再在关节镜直视下安装钉尾封帽螺钉。手术完毕缝合切口。
2护理
康复护理前评估及制定计划要了解患者的身体、心理状况、个体特征文化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选择功能锻炼方式。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介绍关节镜手术的简要过程及较传统手术比较的种种优点,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能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同时详细介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必要性,使其对术后锻炼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取得密切配合。
2.1.2肢体护理股四头肌是运动及稳定膝关节最重要的肌肉,功能锻炼主要是教会患者锻炼股四头肌的方法,术前3d开始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指导患者锻炼肢体肌肉力量的方法、时间及次数,向患者讲明锻炼的重要性,防止术后发生肌肉萎缩,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打下良好基础。
2.1.3皮肤护理术前一定要规律饮食,不吃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抓伤、碰伤,避免蚊虫叮咬,如有皮肤发痒、红肿等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术前皮肤准备范围要大,由足尖至大腿上半部2/3处,修剪趾甲。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此期锻炼的目的是控制肢体肿胀,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恢复肌肉张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常规应用抗血栓的药物。手术后将患膝下垫软枕抬高5°~10°,膝关节伸直呈外展中立位,在不违反治疗原则的情况下确保患者舒适,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康复锻炼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
2.2.2康复护理手术次日患膝疼痛缓解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
(1)踝关节进行有节奏的屈伸和转动运动,转动的方法是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
(2)关节功能锻炼:根据患膝的功能状态,按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练习终末伸膝锻炼膝关节活动范围练习的顺序循序渐进,锻炼原则为次数由少到多、锻炼时间由短到长、强度逐渐增强。
(3)膝关节主动锻炼:术后24h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增强肌力,防止肌萎缩,方法为患者平卧,足尖朝上,用力伸膝,绷紧大腿肌肉,持续5~10s,然后放松肌肉,收缩、放松为1次,术后1~3d每小时行20次,以后每3天增加10次/h,直至50次/h,有效指标是髌骨有向上运动的动作;术后24h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增强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有利于增强患膝的稳定性。
(4)膝关节被动锻炼:膝关节的被动锻炼主要通过CPM机进行,锻炼时的疼痛,会明显降低康复训练的效果。术前运用合理的情绪治疗,在术后康复锻炼中运用全身松弛疗法、行为疗法、鼓励和暗示疗法,可降低患者焦虑状态,缓解锻炼时的紧张情绪,同时抑制皮质下中枢疼痛神经元的活动,降低其兴奋性,使疼痛的阈值增高,从而缓解疼痛,提高疗效[2]。早期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有粘连尚未完全机化,较易恢复,使用CPM在防止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组织水肿、粘连变性、挛缩方面有显著作用[3]。方法:对于10例单纯股骨髁上骨折患者术后3d开始应用CPM机每天1h连续被动练习,起始角度为10°~20°,终止角度为20°~40°,在2min内完成一个来回,以后逐步增加活动度,每日增加5°~10°,但要速度缓慢,屈曲度不超过60°。在创口愈合、主动活动膝关节无疼痛时即可停止。
(5)出院指导:术后14d拆线出院。出院前帮助患者制定康复功能锻炼计划,指导并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4]。进行不负重拄拐锻炼,患者拄双拐,用双腋窝撑住杖,先迈健侧下肢,用健测下肢负重,然后利用拐杖移动向前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避免摔倒和外伤。6~12周拍摄X线片证实骨折愈合后才能负重锻炼,禁止剧烈活动,以防意外摔倒。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可在术后4~6个月进行。
(6)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应注意健肢的锻炼,以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康复期间注意合理的营养摄入,减轻或控制体重的增加;睡眠时将患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复查。
3结果
3.1股骨髁上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随访6~11个月,平均8.6个月,3~6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
3.2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末次随访时根据膝关节HSS评分[5],评估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其中优85~100分,良70~84分,可60~69分,差
3.3随访
本组随访16例,优14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4.4%。
4护理体会
关节镜辅助下髓内钉闭合穿针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不仅创伤小,且直视下开髓点精确,可减少并发症,恢复快,效果肯定,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该类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加强对患者康复知识的宣教,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肢肌力的恢复、关节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96.
[2] 张伟明,陆廷仁,王颖. 心理治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2005,20(6):354-355.
[3] 王兆霞,李峥. 持续性被动运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运动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B):28-30.
[4] 周敏萍,范宗权,林玉英,等.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2):91.
篇4
【关键词】 单侧;全膝;置换;康复;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年龄56~78岁,平均60岁。病程4~30年。创伤性关节炎5例,骨性关节炎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临床上症状有不同程式度膝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关节活动有响声,2例伴有膝关节内外翻畸形。
1.2 方法 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左膝5例,右膝10例。住院时间18~25 d,平均23 d。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
2 术后一般护理
2.1 患肢的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20°~30°,保持中立位,膝下垫软枕,屈曲15°~30°。冰袋冷敷,有减少术侧膝关节渗出液并止痛,避免小腿腓肠肌和腓总神经过度受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形成和腓总神经的损伤[1]。避免压迫患肢影响血运,尽量翻向健侧,以免影响血运[2]。
2.2 引流管的护理 预防膝关节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3]。引流管保持畅通,不可压迫、扭曲及打折。
3 术后康复护理
3.1 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手术后1~3 d) ①踝泵运动:术后第二天开始足用力做上勾和下踩动作,20次/组,每日3组;②压腿练习:术后第2天患者坐起练习按压膝关节,尤其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都要维持5 min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程度为止,这是锻炼伸直的最好方法。
3.2 恢复期训练指导(手术后3~7 d) ①练习直腿抬高方法:足尖朝上绷紧腿部肌肉,缓慢抬高,高度为足跟距床面20 cm为宜,保持悬空10 s[4],每5个或10个一组,每天3~5组;②关节被动活动器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初次练习屈伸由30°开始,以后每天增加10°的屈曲度数,术后两周可达到90°,可残留5°~10°伸膝滞缺。2次/d,每次30 min。CPM机以屈膝运动为主,伸膝不足,所以还要配合主动运动来弥补伸膝运动的不足[5];③弯腿练习术后第5天起开始练习。患者坐于床边自然放松,腿凭借重力垂到床下,就能达到90°,然后再用好腿放到前方,帮助向后压患肢,即可增加屈膝角度。
3.3 愈合期训练指导(术后7 d~2周) ①扶床站立,可由2人搀扶下床站立,重心放在健侧站立10 s,再将重心移至患肢站立10s,休息片刻,视情况可扶其在病室内行走10步左右;②利用拐杖或步行架平地行走,用单拐应健侧拄拐,利用拐杖上下楼梯训练,要健侧先上,患侧先下;③独立完成日常所必须的活动,提高自理能力。
3.4 出院时训练指导(2周后)
3.4.1 出院时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天多练习。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
3.4.2 生活起居指导 行走时患者应使用拐杖或习步架来保护膝关节,并应注意以小步走动来转身,避免扭转膝关节。在家中选择一个牢固、直背、有扶手的椅子,这有利于患者站起或坐下,不要坐在低软的沙发或躺椅上。避免感冒,遵循小病大治的原则,以防置换关节远期感染。
4 结果
术后2周伤口拆线出院,所有患者膝关节均能伸直到0°,屈膝110以上的患者13例,屈膝90°~100°的患者3例,无1例发生感染。术后全部病例进行3~12个月随访,1例出现5°屈曲挛缩,余患者膝关节可达到完全伸直,膝关节屈膝活动120°以上13例。所有患者膝关节不适感术后6个月基本消失,能参加日常工作及社会活动。
5 总结
膝关节置换成功并不预示着治疗的全部成功,关节功能的恢复产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功能恢复的重要部分。
术后早期进行踝泵、压腿、CPM练习,可减轻患肢肿胀,预防血栓形成,此时关节内外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是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好时机。术后步行、上下楼梯训练能提高髋、膝和踝关节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提高肌力。并且还要通过耐心细致地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关节早日恢复正常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8:526.
[2] 张兰,高时榕,张明梅,等.人工膝关节换术的护理.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杂志,2003,10(31).
[3] 陈维珍,杨桂莲.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4,10(9):709.
篇5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and rehabilitative stage after surgery for fracture around knee.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with fracture around kne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All 26 cases in group A receive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rehabili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including active and passive functional training; 20 cases in group B ha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active functional training at early stage; and 19 cases in group C with correct and stable position confirmed by Xray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30d later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removal. Lysholm scale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sholm scale and ROM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B (P
[KEY WORDS] Fracture round kne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ctive training; Passive training; Lysholm scale; ROM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周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可见膝关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压痛及关节活动障碍。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常规治疗有复位、固定和功能训练三大原则[1,2],其中复位和固定是以恢复骨折解剖关系、早期愈合为目的,功能训练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早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囊等舒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此,康复介入的时机和方法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作用[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3组,综合康复组(第1组)26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岁,骨折类型(AO分型)为A型;胫骨平台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61岁,平均32.3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8~51岁,平均37岁,为横断型骨折。早期只接受主动功能训练康复组(第2组)20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3~55岁,平均38.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0~66岁,平均40.1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为横断型骨折。恢复期康复组(第3组)19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4.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64岁,平均30.6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8~63岁,平均34岁,为横断型骨折。所有病例选择均为单一闭合骨折,无其他内科疾病。
1.2 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行切开复位DHC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固定,髌骨骨折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第1组进行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第2组只接受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第3组在手术30d后X线检查骨折部位对位正确、稳定、拆除外固定后介入康复治疗。
1.2.1 术前康复教育及指导 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向患者解释骨折后的复位和固定由医师来完成,而功能训练是在医师指导下必须靠患者本人完成。反复强调早期功能训练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训练方法,如股四头肌训练法:患者平卧,下肢伸直同时绷紧大腿;练习膝关节:先试行在腘窝部位垫一软圆枕,使足跟部位离开床面;患肢部分负重:先让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计力量等。充分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模拟训练。
1.2.2 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 (1)患肢未被固定关节各个方向的全幅运动,每个关节15~20次/d。(2)术后1~2d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伸屈动作50次;3~5d膝关节垫高(20~40cm)练习膝伸直50~100次;6~8d直腿抬高训练或坐床边伸屈膝关节100~150次;9~11d双手抱股部屈髋屈膝100次;12~14d双手抱小腿中下部屈曲150次。(3)术后14d,此时手术部位拆线,辅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开始髌骨被动活动,上下推动髌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髌骨各15次(对髌骨骨折患者力量要轻柔)。(4)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同时缓慢温和地牵伸挛缩、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20~30次/d。(5)4~6周后,患肢行定负荷的康复训练:采用阶段负荷的方式,按体重的25%、50%、75%、100%逐渐增加负荷量及上下阶梯训练。
1.2.3 术后早期被动功能训练 在配合患者主动训练间隙的同时进行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被动功能训练(表1)。表1 术后关节被动训练活动范围术后天数训练次数每次时间(h)屈伸(°)
1.2.4 恢复期康复组 患者X线检查骨折对位正确、稳定、骨折线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进行康复训练。(1)患肢各关节ROM训练和膝关节CPM治疗。(2)对膝关节僵直粘连患者施以理疗配合膝关节屈曲功能牵引,每次30min。(3)关节松动术治疗,根据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受限方向,对构成膝关节的髌股关节进行髌骨上下推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股胫关节进行长轴牵引、前向后滑动、侧向滑动及内外旋,每次30min。手法结束后,冰敷10min防止关节肿胀、骨化性肌炎。(4)做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幅度和力度要增大,每天30~50次,肢体行走负荷训练同上。
1.3 康复评定标准
术后第6个月各组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进行Lysholm[4]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84分以上为膝关节功能正常,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为较差。采用普通测角器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严密观察膝关节修复过程,采取早期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肢体功能恢复的保障。康复训练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紧张、惊恐、疼痛等,在安慰同时向其解释早期功能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膝关节手术内固定为骨折的愈合创造了条件,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制动是骨折术后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动本身造成机体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发生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病理改变[5],最终影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术后早期的主动训练可促进机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的粘连、挛缩,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障碍,促进功能恢复。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活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局部渗出液吸收,减轻水肿和粘连,防止失用性肌萎缩,肌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骨骼,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等长收缩训练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产生纵向的挤压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触;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利于组织摄取营养;同时亦可使骨痂的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使受损的关节得以磨造与塑形。踝泵运动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深静脉,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尹清等[6]通过研究得出康复开始时间不同对患者的康复疗效影响显著,骨折后1个月内是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复膝关节功能;而骨折4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疗效欠佳,患者只能恢复部分膝关节功能。曾海辉等[4]比较膝部骨折术后不同时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认为早期介入康复对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有非常重要作用。王国新等[7]分析研究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证实:关节制动时间与1个月和3个月后屈膝功能恢复呈负相关,提示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OM评定可以看出,第1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其中有6例总分100分,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10.3°;第2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18例为优,其余2例为良,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05.2°,此两组保证独立坐站的转移及正常步态,但患者要达到理想的疗效,出院后仍需按家庭康复计划渐进增强肌力、肌耐力,提高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而第3组患者治疗时已出现不同程度关节粘连,主要采用理疗配合屈曲功能牵引、ROM训练、CPM治疗和关节松动技术等,理疗配合功能牵引有利于缓解痉挛,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组织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关节松动技术牵伸关节韧带、肌肉和皮下组织,松解关节内粘连,促进关节液流动,缓解关节疼痛,增加本体感觉反馈,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第3组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但达到优者只有5例,其余14例为良,膝关节活动度平均达到89.9°。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RO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主动活动是训练的根本,被动活动则是前者的准备和补充[8]。关节长时间固定制动对关节功能有明显影响[9],连续被动活动关节可增加关节软骨细胞的营养和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同时可促进血肿及渗液的吸收,维持邻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动幅度,预防和减轻粘连[10]。董纪元等[11]报道,连续被动活动膝关节功能训练对恢复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20世纪70年代初,Salter等[12]设计了CPM装置,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装置,在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粘连未完全机化时,可较快恢复功能。膝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能否较好地修复是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在制动情况下关节软骨的损伤只能靠纤维组织修复,极少形成纤维软骨,而关节软骨自身缺乏有效再生修复能力,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通过对3种膝关节周围骨折疗效比较结果发现,第1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最佳,第2组稍差,第3组结果最不理想。可见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另外第1组骨折关节活动范围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第2组,因此不能排除是由早期CPM的作用造成的差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并且正确的心理指导,及时的主动、被动功能训练的综合康复治疗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海峰,高薇,王健,等.LISS在膝关节周围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6): 5051.
2 田涛,朱健奎,傅强.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3:117118.
3 Dalury DF,Jirane KW,Pierson J,et al.Thelongtermoutcome of total kne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oss of motion[J].J Knee Surg,2003,16(4):215.
2 曾海辉,区正红,燕铁斌,等.早期康复介入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9(9):664665.
3 范卫民,陶松年,王道新,等. 四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5(4):229231.
4 尹清, 武继祥, 刘宏亮, 等. 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6:304306.
5 王国新, 江钟立, 李涛, 等.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6(4) : 223224.
6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122.
7 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2(2):142.
8 沈伟东.双钢板套骨栓加植骨术治疗膝髁部粉碎骨折[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9(9):635.
篇6
[中图分类号] R6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46-01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骨科微创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重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随着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不断普及,由此带来一个全新的课题: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康复的问题。
1 ACL重建术后康复的观点 康复方法繁多,报道不一,尚无大家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有保守与激进两种观点。保守的观点大部分来自骨科医生;激进的观点大部分来自康复医生。而争论的焦点是:康复训练的时机与训练方法。
两种观点的碰撞[1] [2]
1.1 保守方: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8周,患者可以即刻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术后3-4天后可以非负重情况下下床,但关节的主被动运动严格限制,直到重建组织和骨隧道建立有效连接后方可酌情进行主被动活动,这个时间最短也要到6-8周,完全负重要到4-6个月后。
1.2 激进方:术后只用支架保护,即刻开始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术后第一天下床,开始负重,术后第四天关节主被动活动达到0-60°,1-2周被动活动达到90°,4周达到120°,5周-3个月为强化训练期,4-6个月全面恢复日常运动,7月-1年恢复剧烈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它们共同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如何解决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的韧带和肌体良好的长入与尽早恢复关节功能及运动能力”这个矛盾。
2 ACL重建术后的康复评估 对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来说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是:交叉韧带的解剖关系及生物力学性能;了解ACL重建手术术式的选择;ACL重建后移植物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2.1 结构决定功能。ACL超微结构较复杂,其基本构成单位是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成束状排列,走行方向一致,但相邻纤维走行不同,呈相互交错排列。相比其它自体替代材料,尽管都为胶原纤维,但其单股纤维抗张力强度要大得多。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前后交叉韧带对膝关节前后稳定性的重要保护作用。
2.2 ACL生物力学分析[3]
图1胫股关节运动轨迹
屈曲时,股骨在胫骨上移动的关系,显示通过滚动与滑动的结合所形成的接触点,代表胫股关系真正的生理性活动。
图2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在旋转时的对抗和协调功能
外旋时,内侧副韧带紧张;中立位时,韧带放松;内旋时,交叉韧带卷紧。
图3、4膝关节屈伸时,前交叉韧带(ACL)张力变化
屈膝时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最紧张,伸直时后束拉紧,屈曲时前束拉紧。后侧束松弛,伸膝时均紧张。
图5过度应力情况下ACL的变化
强力过伸前交叉韧带挤压断裂,膝关节反屈
2.3 ACL手术术式和移植材料的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自体骨-髌韧带-骨(BTB)移植物重建ACL(往往作为ACL重建的金标准);自体绳肌腱(HT)移植术;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髂胫束移植术;异体组织移植术以及基因组织工程技术。这些手术选择的材料不管自体组织、异体组织以及人工韧带,就强度和刚度来讲都已达到或超过ACL水平[4] [5]。
3 两种观点对ACL重建术后康复的影响
3.1长期制动对关节韧带的影响是明显的[6],可以引起关节韧带粘连,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韧带骨止点出现骨吸收现象,纤维骨附着处破坏小直径胶原原纤维的比例减少,大原纤维的比例增加,成纤维细胞形状改变。
3.2 过度的应力对ACL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显示[7]:ACL重建后移植物在股骨和胫骨隧道内口存在张力的变化,而整个伸屈范围内过度的变化, 反过来将会导致移植物功能不全或者断裂。另外,在骨隧道内的肌腱转归与在关节腔内的肌腱不同,骨栓与骨隧道的愈合至少需要6-8周左右的时间,末端形成时,细胞由骨髓腔向肌腱内长入,肌腱逐渐由软骨化转为骨化,最后在肌腱刚入骨的部位形成末端,此过程需要 12 周以上才能完善,认为过早的激进的方法影响终端形成[8]。同时术后过早、过量进行活动度训练会刺激关节滑膜,引起滑液渗出,加重关节肿胀,引起大量的关节积液,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吸收,导致术后感染率升高,积液中高浓度的胶原酶会造成韧带松弛,进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关节松弛,此外关节积液增加导致关节液向骨遂道过量渗入,影响腱骨终端愈合,而且过量积液甚至最终影响关节活动度的正常恢复[9]。
3.3 关于负重练习,激进方法主张术后即刻负重练习,虽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尚无大量的远期随访支持,远期是否会引起松动的增加尚有待观察。而有研究表明,肌腱移植后需要经过局部缺血坏死、血管再生及愈合的过程,在重建替代过程中其强度显著降低,抗旋转力很弱,过早地恢复运动对重建韧带的塑形改建不利[10]。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ACL重建术后康复的问题上保守和激进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一个是移植物与组织结构的良好的相容性;一个是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的重建。
综合上述分析的结果,由于重建时使用的材料及方法不同,故术后康复训练的措施也不相同,而无论何种方法,其功能练习的核心是试图找到康复锻炼中尽快恢复关节功能与保证腱骨良好愈合的结合点。主张在保证关节功能良好恢复的前提下,适当晚进行负重及恢复关节活动的练习,以确保腱骨愈合。在当前医疗环境下理想的方法,保守还是激进?我们的观点是选择谨慎。
参考文献
[1] 赵晓鸥,郑光新.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06(4):143-145.
[2] 姜大朋,李昭铸.膝部韧带损伤愈合机制及其组织工程学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10):941-943.
[3]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942-947.
[4] 宋光虎,练克俭,翟文亮.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6(28):147-149.
[5] 李云霞,陈世益等.自体绳肌重建术后两种康复程序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5(1):16-18.
[6] 伍刚,张长杰,汤长发.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与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9(12):155.
[7] 于长隆,敖英芳前交叉韧带损伤与膝关节骨密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3):270-272.
[8] 敖英芳,于长隆.运动员与非运动元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继发膝关系节软骨损伤的对比临床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1):30-32.
篇7
【摘要】:我科自2009年1月至6月对7例膝关节病患者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9~62岁。其中单纯半月板损伤3例,半月板合并韧带损伤2例,韧带损伤1例关节内游离体1例。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上止血带,采用常规前外、前内入路,置入关节镜操作系统常规镜检,对手术部位和范围进行评估,确定手术部位情况行半月板损伤部分切除后行半月板形成,一并切除增生的滑膜粘连松解,修复损伤,摘除游离体等。本组病例伤口皆愈合良好,平均住院时间15d,膝关节功能恢复出院。
二、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关节镜手术治疗是一项较新的技术,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方法和疗效还不十分了解,担心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手术造成不良后果,也担心医生的技术水平。由此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我们对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通过和蔼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说明关节镜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优点以及我院开展此项手术情况、取得的良好效果。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相应地给予耐心解释,使其做好充分心理准备,解除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和护理。
2.1.2术前准备入院后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测定、肝肾功能、心电图、患肢X线、CT等检查。手术野的皮肤准备:患侧大腿下2/3皮肤备皮,注意不要刮破皮肤,以免影响手术。术前晚10点以后禁水禁食,术前30min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术前2~3d指导患者开始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做肌肉等长收缩活动与邻近关节的抗阻力运动。指导患者熟悉和掌握各项康复训练方法以及床上排便。
2.2术中护理病人入室后常规核对,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术中液体充分,协助麻醉师麻醉,一般采用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麻醉后取平卧位,输液肢体外展,固定好双上肢。在患侧大腿上1/3处绑止血带,缠绕松紧以一指为宜,平整无皱折,时间为1h,一般不超过1.5h,如再次需要2次间隔时间为5~10min。使用止血带过程中病人会感到下肢麻木、酸痛、烦躁,应密切观察病人情况,15~30min检查止血带压力指数及时间,并及时提醒术者。手术结束松止血带前用绷带加压包扎,松紧适宜。松止血带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术后去枕头平卧,禁饮、禁食6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局部有无红肿,敷料渗血情况。抬高患肢30°,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患肢肿胀。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必要时可进行冷敷,以促进血管收缩,减轻水肿,减少疼痛,防止进一步渗血。
2.3.2功能锻炼膝关节术后组织学上的纤维化较早,如果不活动,4d左右即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固定2周就会导致结缔组织纤维融合,关节功能丧失。因此,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一般术后24h内麻醉消失即可进行。鼓励患者活动四肢,适当行股四头肌舒缩和足背屈伸运动。术后第1天继续做股四头肌舒缩和足背屈伸运动,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术后第2天开始行各种直腿抬高训练。即膝关节伸直,抬高下肢30°~45°,维持10s后放下,如此反复进行,训练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膝关节的被动锻炼,下肢关节功能康复器(CPM),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关节滑液代谢作用,起到止痛、消肿及加快组织修复作用,有效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角度,防止关节僵硬。术后第3天可开始行CPM锻炼,活动度由0°~30°开始,以后患肢耐受后每天增加5°,每天2次,每次30min速度宜慢,以后逐渐增加。当膝关节被动屈曲达120°,主动屈曲达90°,膝关节无疼痛时可停CPM。术后3~5d可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注意保护患者,防止摔伤。由于关节镜手术创伤小,反应轻,疼痛少,患者容易提早下床活动。手术后1周指导患者扶拐下床,患肢不负重,以后逐渐负重。下床前一定要在床边练习坐起,扶拐下地时要有人陪护,防止摔倒。
三、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患者继续巩固住院期间的各项功能锻炼,患肢能负重时可下蹭,行膝关节内旋、外旋练习。逐渐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术后3~4W可弃拐开始锻炼,避免剧烈活动,同时要注意关节保暖,夜间注意抬高患肢,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急躁,不能大量行走,不能急走,不能急转。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普食。本组病例经过及时正确的护理,早期完善的功能锻炼,无1例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25.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
[3]王庆丰,任立中,刘进炼.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伸直型膝关节僵直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93-794.
篇8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03-0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主要适用于股骨颈骨拆及股骨坏死等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局部和全身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低血压、感染、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1]。全髋置换术是骨科较大的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臼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疗程短、疗效显著的特点,手术能否成功与护理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我院自2006年8月对12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了全面的康复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搜集2006年8月~2008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26例患者施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原因:股骨无菌性坏死40例,股骨颈骨折5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4例。其中单侧髋关节置换116例,双侧髋关节置换10例。男性68例,女性58例。年龄56~81岁,平均(63.8±3.5)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住院时间、营养状况、体质、治疗方法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2],并观察有无脱位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用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检查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波检查是否有髋股静脉血栓。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3、6个月全髋关节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护理
心理护理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置换人工关节患者顾虑多,心里多不踏实。笔者认为应把心理康复作为功
能康复枢纽,以心理康复来促进和推动功能康复,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功能康复的训练。本组患者手术前后较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急于求成,锻炼进度盲目超前并随意活动;二是过于谨慎,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复杂心理,及时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解除患者思想负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锻炼。在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的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使患者树立自信心,自觉地进行锻炼。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以利于其出院后康复锻炼的继续。
4 康复训练
4.1 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术后4~6 h即可开始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锻炼,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具体方法:患者仰卧,收缩股四头肌和臀肌,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部屈曲,足尖向前,先做健肢练习,再移向患肢,屈曲角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一般髋关节屈曲就应小于45°,活动以患者疼痛能耐受为原则。术后第1天,鼓励其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时上肢外展、扩胸,增进体力,维持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从疼痛感觉最小的股四头肌开始,膝下垫一小软枕,下肢伸展,收缩股四头肌的肌肉,先健侧再移向患侧,股四头肌的肌肉收缩是为了预防站立时,膝关节屈曲畸形。
4.2 髋关节活动度的练习
患者必须保持关节适当的活动范围,才能完成功能性的活动。髋关节伸展和旋转训练,以训练髋关节的活动度,屈曲练习应逐渐由被动向主动过度。方法,①卧位练习:锻炼屈髋肌力量的最好办法是作髋关节半屈位的主动或被动抗阻力屈髋练习。术后24~48 h,如无特殊情况可允许患者翻身,患者伸直患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位,伸直同侧上肢,手掌垫在粗隆后面,屈曲健侧下肢,由医护人员协助向健侧翻身,两腿间置一软枕,髋、膝关节内收、外展运动(抗阻或不抗阻)。如术后有髋关节伸直外旋位不稳定,则避免外旋髋关节练习。②坐位练习:术后6 d,可协助和指导患者行坐位训练。首先,协助患者将患侧下肢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后,坐于床旁,进行伸髋练习时,双手后撑,主动伸直髋、膝关节,髋关节屈曲不超过80°,屈髋练习时,髋关节适当处展,并置于旋转中立位,再进行屈髋位旋转练习。
4.3 出院指导
继续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床上休息时,使髋关节屈曲20°,膝关节屈曲30°,下肢仍需垫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做到三不,即不盘腿,不侧卧,不负重。3个月后患肢可逐渐负重,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定期随访,在术后1、3、6个月来院复查。
4.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4.4.1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继发的肺栓塞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每班严格检查患者是否保持正确,扪诊左腓肠肌,尤其是术后48 h内,应严密观察下肢有无循环障碍现象。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康复训练必须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保证患者的安全,注意如已发生深静脉血栓,应避免患肢的活动,忌做按摩、理疗等,防止发生肺栓塞[3]。
4.4.2 脱位 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疼痛,触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突出感,向患者详细说明正确的重要性,加强防范意识,不宜过早进行直腿抬高活动,屈髋不大于90°,搬动患者时需将整个髋关节托起,不能单纯牵拉抬动患肢,并做到双下肢不交叉,侧卧时卧向健侧,两腿间放置软忱;病情许可可下床,不坐低椅,坐凳时,让患肢自然下垂,不屈身向前及向前弯曲拾起物件。
5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严重的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精湛的手术技术结合科学有效的术后康复护理指导,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关键[4]。髋关节位于全身的中部,其主要功能为负重,但又有相当的灵活性,但负重与运动相比前者更为重要,髋关节周围的许多肌肉对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制定了以肌肉训练、关节活动为重点,以增强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为目标的康复方案。护士指导康复计划,按不同的手术方法采用不同的康复进程[5]。
成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取得疗效的基础,积极有效的系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只有进行积极、合理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才能改善人工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保证重建关节的良好功能。做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适应性训练[6-7],术后生命体征观察,患肢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及功能训练,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恢复了关节功能,解除了疼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飞燕,彭文丽,陈静金,等.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6):813-814.
[2]方汉萍,杜杏利,常增林,等.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早期康复训练[J].中国康复,2005,20(3):169.
[3]杨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8,1:14-15.
[4]宇文慧,周冬梅,欧杰,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护理[J].河北医药,2007,29(11):1269-1270.
[5]王冬莲.人工髋换术后早期程序化的康复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0):1598-1599.
[6]丁慧丽,余艳丽,张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23-124.
篇9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
多篇文献报道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经验,并对术后护理进行了总结,由于康复护理的内容没有被重视,由此会影响手术的整体效果。而我科设立了由专业康复医生及康复护士组成的康复小组,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使髋关节置换后达到满意的康复效果。现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481例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实行48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男性142例,女性239例,平均年龄66岁,小于60岁82例,60~79岁340例,80岁以上56例,90岁以上3例。术前天数3d,术后天数7.5d。出院后1w、1个月、3个月随访康复效果。
2 术前康复护理
包括全身和各肢体功能的评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术前康复护理主要是评估患者全身肌力、步态、患髋的活动范围及患髋有无疼痛,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及对康复的认知度的评估,并对患者进行适应性的康复训练,讲解手术相关的康复知识及训练方法,预防并发症的活动指导,通过系统的术前准备使手术后康复训练顺利进行。
3 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护理除了常规护理外,康复护理成为手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因为术后的康复护理直接影响患者预期达到的康复目标。
3.1做好心理护理,克服心理障碍 术后患者因切口疼痛、心理恐惧等多方面因素,不能配合进行主动活动,使康复锻炼不能尽早有效进行。康复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沟通,耐心介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达到手术理想目标的重要性,有伤口疼痛时功能锻炼在给予镇痛药物后进行,让患者能积极有效进行功能锻炼。
3.2术后早期的康复护理
3.2.1患肢正确姿势保持及肌力恢复锻炼 术后术肢保持中立外展位,穿"丁"字鞋并外展15°~30°,防止术肢内收、外旋,足尖保持向上达到中立位,膝下垫软枕以利于术肢处于放松状态。翻身时双腿间夹软枕,由护士协助,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托膝,将患者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禁止内收内旋[1],避免向患侧翻身。术后第1d指导患者行患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活动。如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跖屈运动及股四头肌、N绳肌训练,同时患肢穿弹力袜,给予足底静脉泵2/d,45min/次,以防止术肢肿胀及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2.2根据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评估结果和手术方式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在术后尽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卧位时的髋关节活动,以恢复肌肉力量,逐渐增加髋关节活动度为目的。①术肢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肢伸直同时收缩肌四头肌,保持5~10s;术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患肢伸直抬高离床面20cm保持5~10s再放下,每组20次,3~4组/d。②在无痛情况下加强术侧髋关节周围肌群力量练习,做抗阻股内侧和股外展力的等长肌力训练:即在股内侧和外侧给予阻力,让患者主动内收和外展术肢每次5s,放松5s,尽量完成5~10次/h。练习时避免术肢超过人体中线[2]。③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曲膝关节使足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屈髋
3.3手术1w后的康复护理 何时下地练习行走受假体类型、手术切口方式和患者体力恢复情况而定。并严格执行医嘱,但必须在康复护士指导下扶助行器行走。术后6d~3个月在锻炼髋关节活动度和加强股四头肌力量训练的同时做好下床和步态的训练。下床前先将床头摇高45°~60°,从卧位到坐位,使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减少起床后头晕、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先协助患者床边站立练习,2次/d,等适应后再练习行走。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下肢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3.4出院的康复护理指导 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指导,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至少坚持6个月,直到髋关节的功能恢复稳定。应遵循患肢不负重的双拐行走患肢部分负重的单拐行走弃拐行走的原则,不宜参加剧烈活动,要防止人工关节脱臼及保护人工关节。不过早弃拐行走,不弯腰拾物,不坐矮凳和过低的坐便器,不盘腿和翘二郎腿,不提拉重物,借助穿袜器穿袜,或采用以下姿势穿袜,术后3w可坐在椅子上,伸直健侧下肢,屈膝、屈髋,将术肢小腿置于正常膝下方,一手握住患肢足底,一手放于患膝内侧,轻轻向下,并逐渐屈曲正常健肢膝关节,这个动作同时含患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和外展,使患者能够自如的穿鞋袜。保持居家活动区域内宽敞,利于行走,穿防滑的鞋子。
4 术后康复护理的特点
康复功能锻炼的内容多,且需长时间锻炼,锻炼过程中或锻炼后可能会引起疼痛,部分患者出院在家因没有康复人员在旁指导,产生怠慢心理或锻炼不到位,导致康复锻炼不能有效进行。康复护士进行锻炼时应循序渐进,予疼痛评估并及时处理疼痛。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建立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指导家属督促功能锻炼,护士做好定期电话回访予以指导。481例患者经过住院时的康复护理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3月后随访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5 体会
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肢肌肉和关节功能早日恢复,对于维持关节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关节负载起着很大的作用,成功的护理,需要患者本人、医务人员、家属的多方配合完成。
参考文献:
[1]林慧玲,林锦芬,潘耘,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得护理[J].广西医学.2012.34(9):1245-1246.
[2]费璐f.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 :648-649.
篇10
患了脑卒中会有哪些后遗症
脑卒中发生后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医护重点也各有侧重。为了治疗和护理的方便,临床上常将脑卒中分为如下三期。
急性期 自脑血管病发生至第2周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患者病情不稳定,常有骤然变化和意外发生。治疗以挽救生命和控制病情进展为重点。
康复期 急性期过后到病后的1~6个月。此期患者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渐趋稳定。这一时期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的可能性较大。病情可逆者,在这一阶段可康复至较高水平;不可逆者,则症状、体征持续下去,转入后遗症期。这一时期的治疗以理疗、针灸、运动疗法为主。
后遗症期 脑卒中患者经半年治疗后,即转入后遗症期。此期没有一定的时限,除非本病再次发作。此期特征是病情平稳,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但是经功能锻炼后,由于脑其他部分的代偿作用,亦有进一步恢复功能的可能性。这一时期主要是防止脑卒中再发、治疗基础疾病和防止并发症。医疗方式主要是功能锻炼和必要的护理。
患了脑卒中会有哪些后遗症
偏瘫 偏瘫是最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患者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物品或来人,一定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到。以上这3种症状,总称为“三偏”。
失语 失语也是脑卒中的主要后遗症,有多种不同类型。其中,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说一些简单而不连贯的单字,别人无法理解。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白话。若同一患者存在上述两种情形,则称为混合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却叫不出它的名称。较大范围或复发多次的脑卒中患者,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和计算力下降、反应迟钝、不能看书写字,最后发展为痴呆,甚至连吃饭、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还有的患者会出现胡言乱语、抑郁狂躁、哭笑无常等病态人格。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张庆俊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大量工作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或家庭中进行的。实践证明,许多脑卒中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生活自理,甚至恢复工作能力。
以往人们由于害怕再度发生脑出血,不敢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实际上,康复治疗引起再度脑出血的可能性很小,康复治疗和训练宜及早开展。一般认为,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是: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发病后1周,神志清醒的患者在发病后第2天;脑出血患者在发病第3周后,即急性期过后。即只要神志清楚、病情平稳就可开始功能恢复训练。
第一阶段:即脑卒中后急性期(从发病后到2周),患者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没有手动运动。
第二阶段:发病2周后。患者肌张力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主动运动。运动形式以基本的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为主。
第三阶段: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达到病程中的极值,共同运动的活动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内进行活动。
第四阶段: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加强而有所减轻,共同运动模式削弱,主动运动开始出现。此时的主动运动虽然困难,但逐渐开始变得容易。
第五阶段:基本的四肢共同运动失去了优势,可以从事较难的分离运动或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
第六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内容有:
各种理疗:包括电疗、光疗、水疗、蜡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电针疗法、超声疗法、穴位磁疗、中西药直流电导入疗法等。
作业疗法:包括日常生活基础动作、职业劳动动作及工艺劳动动作训练等。日的是让患者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种种需要。
医疗体育:是康复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有现代医疗体操及中医传统体疗。
语言训练:对失语患者施行语言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说话能力。
心理康复:研究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智力状况,运用心理疗法促使患者的心理康复。
娱乐康复:娱乐不但有助于身体功能的改善,还可振奋患者的精神,避免其产生孤独寂寞感。方式有听音乐、练习乐器、绘画等。
下面重点介绍记忆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
记忆康复
脑卒中患者常有记忆力减退,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短期记忆障碍:大脑对新信息的储存时间缩短,刚发生的事情,一会儿就忘了,对过去的事却记忆犹新。
长期记忆障碍:往往在近事记忆受损的基础上形成,先有近事遗忘,慢慢发展为远事记忆力也下降。
不过,记忆力的康复是有办法的,如果患者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可以鼓励其写日记,将有助于扩大思维空间和加强记忆;还可以在房间内贴一些字条,如“讲究卫生”等,提醒他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等,有助于唤醒记忆;还可以让患者看过去的照片,激起他对于往事的回忆;还可以把数字如电话号码拆开让患者记忆,先记前面一半,再记后面的;也可以把事情编成顺口溜来帮助记忆;等等。只要坚持训练,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语言康复
语言康复也应尽早开始,在患者意识清醒、病情平稳后就可进行。
根据不同的失语类型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运动性失语的康复锻炼应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喝”“吃”等单音字到“不行”“喝水”“吃饭”等单词,会说的词多了,再练习简单的语句,他人说上半句,患者接上半句,慢慢过渡到说整句话。熟练后再训练说复杂的句子,然后可让患者读简单的文章。训练方法可灵活多变,如看图说话、复述句子、指物说字、指字说字等。
若患者为感觉性失语,_可以存训练中反复将语言与视觉结合,如给患者盛好饭,告诉他“吃饭”;反复将于势与语言结合,如让患者洗脸,并用手做洗脸的动作,慢慢地患者就会把语言与表达的意思联系起来。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与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密切相关,脑卒中发生后,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担心自己的生命小能保全;担心自己将来的生活要别人照顾;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等等。
心理康复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首先,医护人员及患者家人对患者要热情。照料其生活起居,关心其病痛,不能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伤害患者的感情;可介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实例,树立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要帮助患者赶走对死亡的恐惧,向患者介绍病情的发展及需注意的问题,如脑出血患者常担心血还未止住,这时可向患者解释:出血已经停止,病情已经稳定,等血块吸收后,病情还会好转,目前主要是防止再出血,要安心休息,不要用力咳嗽和排便,避免情绪激动等;在帮助患者肢体康复的过程中,对其每一点进步,都要加以鼓励,以形成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的良性循环。
脑卒中患者偏瘫的肢体如何康复
脑卒中患者在度过危险的急性期后,应尽早进行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大脑的新陈代谢,增强代偿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使后遗症发生减少到最低程度,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残率。康复可以分为3个阶段:
1.病床上的肢体功能锻炼:一般指从发病到可以坐起这一阶段,脑梗死患者为1~2周,脑出血患者为3~4周。一旦病情稳定,就可以开始康复锻炼。首先,让患者学会自己将健侧腿放在患侧腿膝关节上,沿患侧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侧手臂拉动患侧手臂上举,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进行活动。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头系上绳子,让患者用健侧手拉着绳子带动躯体活动,如翻身、抬腿、举臂等,尽其所能活动、锻炼。最后,对肢体瘫痪严重,不能自己锻炼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他们做肢体关节的内收、外展、旋转、屈伸;为防止畸形,可用矫形装置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同时给予肌肉按摩,为患者下床活动打好基础。
2.练习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床头抬高角度从30度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起床动作要慢,否则患者会有头晕感。然后可在专人保护下学习站立,站立时先将身体重量集中在健侧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时间逐步延长。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上肢的练习。
3.练习行走和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患者能够较长时间站立后,可以开始练习行走。先练习原地踏步,尽量抬高患肢,然后在两人的搀扶下练习行走,扶着椅背或拄拐行走。行走时应平稳缓慢,培养正确的步态,纠正八字足,防止身体过于向健侧偏斜。待患者已经能较好地独立行走后,再锻炼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楼梯、自。行穿衣、吃饭、梳洗等,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按摩对瘫痪肢体的恢复是十分有利的。按摩可以改变局部组织的生理反应。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调节身体功能,使瘫痪肢体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得到改善,营养局部皮肤和肌肉,增加肌肉和韧带的伸缩性,解除肢体的挛缩、畸形及肌肉痉挛。
上述3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使患者过于劳累。康复阶段需要患者及其家属投入很大的耐心和毅力。
脑卒中患者的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就是患者不动,将全身放松,特别是要将准备接受治疗的部位放松,患者利用健侧肢体或在他人的帮助下对患侧肢体进行活动。
脑卒中患者应如何进行被动运动
如果瘫痪肢体不能活动,则取仰卧位,用健侧手拿起瘫痪的上肢,缓慢地伸展和屈曲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每次被动运动5分钟,上下午各1次;如果瘫痪的肢体已恢复活动,但运动仍不灵活,健侧手可帮助瘫痪的肢体活动,如帮助屈伸关节等。健侧的肢体也应经常活动,这种活动有助于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进行被动运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被活动的肢体应充分放松,置于舒适的位置,被活动的关节要充分予以支持。
2.被动运动应缓慢而柔和,要有节律性,避免做冲击性动作。被动活动范围要逐步加大。
3.做被动运动时应尽量不引起明显的疼痛。当关节明显粘连时,应避免用暴力强行运动。被动运动常用于肩、肘、腕、手指、髋、膝关节等部位。
主动运动是指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的运动,其目的是通过运动来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和肌肉的协调性。
脑卒中患者如何进行主动运动
不完全性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做外展肩运动,同时还要做屈曲和伸展肘关节、腕关节、握拳和伸掌动作。下肢要坚持做外展和内旋运动,屈曲下肢,以锻炼下肢的肌力和关节的功能。每次做10分钟,上下午各1次。一般偏瘫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早。如果条件许可,应在发病后两三周开始站立行走训练。及早开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缩畸形,特别是防止顽固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
翻身动作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活动性,是重要的治疗性动作。转换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被动翻身,并向患者交代要领,使其增加感觉,再逐渐过渡到主动翻身。
被动翻身时要注意:翻身前要求患者用健侧腿钩住患侧腿,以协助翻身,并按要求在健侧腿帮助下把患侧腿摆正;翻身训练可在病床上进行,有条件时也可在地板上进行,使患者解除从床上掉下来的恐惧感;无论向健侧还是向患侧翻身,都应注意教患者将患侧肩部放在不引起痉挛的;患者经被动翻身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翻身技巧,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后,应逐渐减少对患者的帮助,使患者过渡到主动翻身。
主动翻身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
①患者两手十指交叉相握,然后伸肘,两手上举过肩,使患侧肩在翻过身后能维持在正确的位置上。②两膝弯曲,两脚平放在床上。③若向患侧翻身时,患侧膝可不用弯曲。这样翻过来后髋关节是伸直内旋位,可防止将来行走时髋伸不直。④若向健侧翻身,患侧膝要放在健侧膝上面。如患者自己不能做,可给予帮助,这样翻过来后可使患侧处于正确位置。⑤把头转向要翻的一边,用手引导躯干旋转,随后腿再跟上。
第二种方法:
翻向健侧:①患者用健侧手将患侧肢放在胸前。②健侧脚插到患侧腿下面,把患侧腿放在健侧小腿上。③在转颈及肩的同时,用健侧脚向患侧用力蹬床,身体跟着转过来。
翻向患侧:①将患侧臂移向身体外侧,拇指指向床头。并使健侧腿膝部立起。②抬头、颈前屈、转上半身,同时将脚稍向外移,然后向外侧蹬床,身子随着转过来。
如果患者做以上两种主动翻身活动有困难,可选做主动辅助运动。即在床的两边各同定一条带子,用手拉着协助进行翻身训练,以后逐渐放开,以适应主动翻身。
桥式运动
桥式运动就是选择性髋伸展运动,是早期床上变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姿势像桥而得名。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双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使臀部抬离床面。助者可用下述方法帮助患者完成该动作:用一只手掌放于患侧膝关节的稍上方,在向下按压膝部的同时向足前方牵拉大腿:另一只手帮助臀部抬起。随着患者的进步,助者可在逐渐减少帮助的同时,要求患者学会自己控制活动,不能让患侧膝关节伸展或向侧方倾倒。
桥式运动能帮助患者增加躯干的运动,一旦患者能熟练地完成,就可以随意地抬起臀部而使其处于舒适的位置,进而减少褥疮的发生,增加对关节的控制能力,为以后的坐和站打下基础,防止以后步行时伸髋困难而引起行走不便。急性期也可用此姿势放置便盆和更换衣服。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时要注意什么
只有适当地锻炼才有好的效果。因此,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则:
1.持之以恒。每天至少锻炼一次,坚持不懈。否则锻炼的效果不易巩固。
2.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运动的难度和运动量。
3.因人而异。要根据各自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和活动量。
4.劳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心跳过快(每分钟不能超过140次)及心律紊乱,防止血压过高(不能超过26.6/16千帕);避免屏气动作及过度用力。如果运动后出现肌肉紧张,说明运动量过大,要适当减少。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6.加强正常肢体及躯干功能的锻炼,以代偿残肢功能。
7.预防废用综合征,防止肩发僵、肢体挛缩畸形等后遗症。
8.装配假肢及矫形器。对截肢者装配假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对某些肢体畸形、运动异常的患者装配适当的矫形器,可以预防畸形的进一步发展,补偿功能活动。对行走不便的患者,可配备手杖。
- 上一篇:企业盈利的方式
- 下一篇:井下电工安全风险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