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盈利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迅速增加,开发规模急剧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卖方市场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日益加剧且逐渐规范的买方市场。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探寻适合逐渐的有效投资运作模式,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房地产行业 盈利模式 转型
一、房地产行业中的盈利模式定义
对于房地产业,一个完整的行业链条包括土地、融资、施工、销售和物业管理五个环节,因而其盈利模式表现为,企业通过对房地产行业价值链的分析,选择自身在价值链上的定位,从而确定本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业务安排以实现盈利的方式。
二、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模式现状
国内房地产业起步之时,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很自然将目光投向了与内地一衣带水的香港。开始是深圳学香港,后来是沿海学深圳、内地学沿海,香港模式遂在全国推广开来。应该说香港模式在促进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快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
1.行业内投机炒作现象严重,缺乏多赢共赢的生态链式的循环开发模式。
2.融资过重依赖银行资金,伴随投机牟利冲动和地价不断上涨,资金链供应紧张,当前盈利模式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逐渐凸显。
3.房地产开发占比偏大,中介和流通服务比重偏小,粗放式经营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三、国际典型的房地产盈利模式分析和借鉴
(一)房地产行业盈利模式从宏观角度的比较与借鉴
全球房地产行业的盈利模式可分为四种,美国模式、资源短缺型模式、政府介入模式和非市场化运作模式。
1.美国模式。主要指地产开发的所有环节都由不同的专业公司完成的细化分工模式。在美国模式中,融资方式除银行提供贷款外,还依靠退休基金、不动产信贷等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由此美国民众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房地产的投资。由于全民参与化解了资金高度集中带来的危险,也容易抵御由经济周期带来的风险。
2.资源短缺型模式。典型代表就是“香港模式”。
3.政府介入模式。指政府以市场化手段入市,使资本供给带有非市场化的特色,金融产业链被打破,不起主导作用,同时流通链也受到干预和约束,整个产业链的两头被政府力量所左右。典型代表是日本和新加坡房地产业,这一模式要求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和调节力。
4.非市场化运作模式。主要在欧洲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实行,推行全民住房福利化,如德国和英国。
通过研究全球房地产业的四种模式,可以判断,中国房地产业既不会走英国、德国模式,也没有日本和新加坡政府那样的财力和调节实力;同时,我国总体上资源并不短缺,虽然在一些特大城市的局部地区表现有一定程度的资源紧张,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居住方式将发生改变,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因此,考察中国房地产盈利模式的走向,总体来看更可能往美国模式靠拢,即金融主导推动,流通主导拉动。
(二)房地产行业盈利模式从微观角度的比较与借鉴
从价值链角度,房地产企业典型的盈利模式可以分为土地开发盈利模式、房产开发模式、增值服务模式、资产运营模式和房地产投资盈利模式四种。在公司层面上,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安排:单一公司模式和多公司模式。
四、中国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住房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由此决定了房地产行业中的过度炒作或过度风险都必然招致对房地产市场的严格管控。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安全,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一个房地产企业如果不能预见性地理解到这一层次,就不是一个有前景的企业,因为不理解到这个层次,就不会制定正确的战略去配合社会和政府的需求,从而必然遭到调控打压,影响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五、中国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方向
企业在面对宏观形势的变化时,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从中国国情出发,找准自己盈利点,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对于企业来说,在未来所应抓住的关键盈利点。
首先是从企业的单一结构,即多面手,转向专业化的多元结构。即各个房地产针对各个价值链进行专业化的定位。以后的趋势是,房地产商从融资到开发,再到销售等进行全面的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是需要一种分工协作。
其次是改变过去粗犷的开发模式,不再仅仅从房地产商的角度或者肤浅的分析消费者因素而进行项目的开发,而是要着眼于精细化。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不断针对宏观形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通过不断的精细化,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建立起企业的品牌,培养出忠实的客户,才能够在顺应城市化的进程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也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林晓艳.基于生产特征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型研究.建筑经济.2008(9).
[2]张杰.房地产企业扩张战略研究.重庆大学.2005.3.26.
[3]薛英,王春峰.国际市场房地产融资方式创新与我国公开市场融资.现代财经.2005(2):25.
篇2
摘要:本文从介绍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与应用现状出发,分析制约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因素,强调人力资源会计在民营企业应用原则,着重对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民营企业的渐进应用方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民营企业 应用 方式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述
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赫曼森在《人力资源会计》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做出了比较权威的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高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制造业美国巴里公司率先应用人力资源会计。80年代美国其他行业公司相继应用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业务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外,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理论本身的问题,除了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等极少数企业在试验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外,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尚在探索中,还很不广泛。
为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利益相关方信息使用、企业加强管理与提高效益的需要以及适应会计理论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具有必要性,而社会制度改革、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企业的需求与科技的进步也为我国民营企业开展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提供了可能。
二、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制约因素
1.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基本成熟但尚不完善,关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是其应用的主要障碍。目前存在很多计量方法,但都存在缺陷,可操作性不强,在会计实践中不能被广泛接受。
2.宏观政策法律环境
人力资源会计没有纳入会计法规体系,对会计主体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义务没有规定,对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要求,也没有权威的计量、核算、信息披露规范,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社会基础缺失。法律重视对人力资源的“人权”保护,轻视对其“财权”的保护,从法理上纵容了控股股东阻碍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人力资源局部恶性竞争,“挖角”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挫伤了投资人对人力资源连续投资的积极性,也扭曲了人力资源市场价格。
3.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已有会计人员约1350万人,注册会计师约 15万人,中级会计师122万人,高级会计师8万多人,初级会计人员占从业总数的90%左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会计专业系统教育,难以胜任人力资源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容易引发基于职业判断的会计报告人为粉饰的道德风险。
4.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直观效益
与传统会计相比,人力资源会计成本较高,反映出的是综合效益,很难表现直观效益,在法律法规没有约束性要求的情况下,企业接受尚有困难。
三、人力资源会计在民营企业的应用原则
民营企业是规模最大、活力最强的市场主体,承担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与人才竞争风险,接纳了绝大多数的社会就业,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最大,要求更为迫切,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大胆开展人力资源会计实践,是我国人力资源广泛应用的突破口。
通过前文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制约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民营企业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应重视以下原则:
1.渐进性原则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民营企业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在鼓励民营企业大胆开展应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理论体系,建立普遍接受的标准,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2.重要性原则
人力资源会计应重点核算和提供事关企业持续经营、盈利能力、战略实现的人力资源核心信息,而对一般性人力资源信息可简化、合并核算。区别核算,既满足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又可简化核算,体现重要性原则。
3.成本效益原则
人与资本都具有逐利的天性,民营资本嗅觉更灵敏。投资太大、成本太高会挫伤积极性,因此,在满足重要性的前提下,对核算内容应有取舍。
四、人力资源会计在民营企业的应用方式
通过前文的论述,笔者认为:以传统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利用其既有信息,通过账户汇总、编制分录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方式,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现实选择;未来,理论体系、宏观环境、人员素质等条件成熟后再将人力资源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核算、报告。
1.不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
在这种方式下,会计主体日常核算不需要增加核算内容,在现行的财务核算完成后,采用编制汇总凭证、T形账户等方法来核算、报告人力资源信息。
案例:D公司是一家船舶设计制造民营企业,2012年度简式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单位:万元)如下:
2012年D公司以不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
第一,区分人力资源相关费用性质,确定应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项目。分析结论:招聘费用4万元与其他培训费用3万元,根据重要性原则计入当期费用,不调整传统会计系统数据;焊工培训7万、项目管理培训22万、IT工程师培训1万、船长培训1万、设计师培训19万、高管理培训28万应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需调整传统会计系统数据。
第二,汇总当年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调整日常会计系统数据,计算结果如下:
第三,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注:笔者认为贴现法更好地反映了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下价值计量采取贴现法,贴现率按公司近年平均收益水平确定)。
人力资源补偿价值=薪酬总额×PVIFA(8%,2)=3262×1.783=5816.15万元。
物资资源补偿价值=上年末所有者权益余额×7.5%×PVIFA(8%,2)=8715×7.5%×1.783=1165.41万元。
人力资源剩余价值=公司当年实现剩余价值贴现值-物资资源补偿价值=1487×PVIFA(8%,2)-1165.41=1485.91万元。
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补偿价值+人力资源剩余价值=5816.15+1485.91万=7302.06万元。
第四,调整传统会计系统数据。
调整核算2012年人力资源成本78万元。借:人力资源成本,78;贷:未分配利润,78。
篇3
摘 要 作为销货方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了降低财务风险,不占用企业流动资金,达到降低营运资本,盘活积压存货的经济需求,并满足自身生产需要而采用的代储代销采购方式,对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存货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成本、节约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要用好代储代销这种采购方式,应当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细化核算流程、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而为企业提升经济增加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就代储代销供货方式对企业存货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存货管理 代储代销 经济增加值 价值最大化
一、存货管理及其目标
(一)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控制库存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和操作过程的集合,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存货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ABC分类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此方法可以使企业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经济订货批量模型:能够使一定时期内存货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结合价格折扣及缺货成本等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此模型。
(3)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通过合理规划企业的产供销过程,使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能够紧密衔接,加上制造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减少库存,消除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4)对存货进行规划核定其合理的库存额:即有利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和流通商品的需要,又可以避免和减少超储积压,节约资金占用量,加速流动资金周转,也是存量管理中的一种方法。
(二)存货管理目标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存货管理也需要上升到新的台阶,代储代销供货方式对传统库存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的库存管理只是简单的收料、发料、库存,只是要求帐实相符,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来系统解决库存问题,也没有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库存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库存管理问题必须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库存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存货周转率,获取规模经济;二是为不确定需求提供保障,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供平衡供给与需求的途径,;三是以库存管理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为达到这些目标,企业应采取代储代销的方式进行库存管理。
二、代储代销供货方式及其优点
(一)代储代销供货方式的运行原理
代储代销,从字面可理解为企业帮供货方储存物资并代其销售,按实际发生的使用数量结算。首先企业与供货商签订代储代销合同,由供货商按照企业需要随要随到的供应物资,企业与供货商建立一种合作伙伴性的关系,公司在物资供应部门设立代储代销库房,将供货商的物资以代储的形式存放在公司库房中,生产单位需要消耗物资从库房领用后,才将已领用的物资作为公司的购入物资,按实际消耗数量与供货单位进行结算。
(二)代储代销供货方式的优点
1.供应商可以获得下游企业的必要经营需求信息。此信息将帮助供应商消除预期之外的短期产品需求所导致的额外成本,同时企业对库存管理的需求压力也将大大降低。
2.大缩短供需双方的交易时间,使供应商能够更好地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
3.满足销售商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与销售商自己管理库存相比,供应商在对自己的产品管理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库存控制成本则会降低,下游企业的存货资金占用也会大幅度减少。
(三)代储代销供货方式的核算流程及会计科目的使用
以作者所在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一分公司—核算流程为例,首先企业要与供货方正式签订代储代销供货协议,存货管理部门专设代储代销物资库,并且正式建立代储代销材料明细账,进、销、存都按照自有的存货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其次,财务人员在物资入库时以入库的验收单为依据,借==记代储代销商品,贷==记代销商品款;出库时从库存软件中导出代储代销发出清单,清单与出库单金额应当一致,会计科目为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代储代销商品;同时以代储代销发出清单上所列的供货单位为依据借==记销售商品款,贷==记应付账款。
三、代销供货方式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 实现零库存管理
存货管理以代储代销的方式进行,是实现企业零库存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企业库存主要来源为代储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这样就减少了甚至消灭了库存资金占用,同时由于代储供应商将物资存放在企业的库房内,企业相应产生仓储管理费用,企业对代储供应商物资存放多发生的仓库管理费用,应当从收取的供应商代储物资管理费用中得到补偿。
(二) 实现销售方与供货方共赢
代储代销供货方式属于卖方出资金,买方出市场,这种方式不但使买方集中所有单位的采购份额,实行集中采购便于实施内部控制,同时又为卖方形成较大的采购市场,这个市场为买方所享用。
实行代储代销之前,供应方分别对采购方不同的二级单位实行直接交易,导致卖方要将货物配送到各具体节点,运输路线的不确定,造成运输费用偏高。实施代储代销之后,卖方只负责运输,而买方负责配送,这样就减少中间的代储点,节约了卖方运输成本。买方则负责将不同供应链的货物自代储点配送到使用地点,提高了配送效率。
代储代销供货中卖方管库存,买方管仓库,在代储代销过程中,仓库的入出库管理由买方负责,库存量的控制可以使用定量订购模式,通过存货软件实行库存管理,这样即减少了买方订货以及库存控制的时间,也可以让供应商实时了解需求信息。
(三) 节约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代储代销采购方式是通过利用买方的市场优势,用供应商的资金来保证企业的生产需要,其付款方式是按实际使用物资数量进行结算和付款,这样就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流动资金的投入,对企业来说,物资代储代销采购方式能够降低企业物流的成本。
对供求双方实现了“双赢”的企业来说,企业把生产中消耗量大、领用频繁、领用规律性强的物资作为代储代销物资首选,与供货厂家签订所需物资的框架协议,以保证生产需要,同时供货厂家作为乙方与企业签订固定供货的框架协议,稳固了销售市场,实现了自身的盈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需要随要随到供货,将库存压力转嫁给供货商,大幅度减少物资资金投入,同时节约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了企业对物资库存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相应就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
(四) 保证物资质量,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物资质量进行把关,需要通过对厂家竞标筛选择优,在竞标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参加,保证采购环节从源头上公平、公正、公开。确标后,供货商按照企业需求生产产品、配送物资。采购部门应当定期与生产部门紧密沟通,了解代储代销物资的使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物资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企业与供货商签订代储代销合同后,对供货商的管理会更加严格,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根据协议和代储代销业务需求,供货商必须保证退换和重新生产。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对代储代销物资的最后一道质量检测防线。通过这一次次不断的检查和筛选,物资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
四、代储代销供货方式给企业造成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一)采购计划不周
企业代储代销计划均由物资管理部门汇总上报,因与二级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往往会导致上报的计划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招过标的物资没有二级单位去使用,或是即使有二级用户使用,其用量也极少,这与代储代销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有了错误的计划源头,再成功的招标过程及结果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招标。
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严格计划上报,把好源头,使采购人员能多渠道、全方位的提供相关物资信息,做到对产品的规格数量心中有数,必要时需要对计划的完成率、使用率、准确率作为考核指标考核采购部门。
(二) 采购方式不准
企业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公平选定供货商,参与的供货商越多、品牌越多,就能有效的优胜略太,选出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产品。但是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往往为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及时给生产部门供货,忽略了公开招标选定供货商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只是简单的进行市场询价,便指定供货商尽快将所需物资送达生产现场。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公开招标选定供货商的优势,加强采购部门的执行力,制定高效的业务流程,提高供货周期。
(三) 存在积压及退货的风险
代储代销由于是事后结算,买方可能夸大需求,从而导致库存积压,浪费了卖方的资源。买方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可以让步接收的商品,而随意退换货,也会给供应商带来损失,这样不仅增大了退货比率,也增加了供应链成本。
因此销货方应当选好代储代销对象,采用更为集中的采购模式,开拓代储代销品种。同时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沟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开始以价值最大化为战略目标,为了应对市场疲软的状况,存货管理实施代储代销方式进行,从而降低库存,降低流动资金支出,保障存货质量等一系列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并且提高了经济利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1.当前电力企业营销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企业经营理念未有市场指导,无服务意识
一个企业要想进行很好的市场营销,其根本就是构建一个具有市场指导的经营理念。但是,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在市场中改革都是以国家的行政命令为指导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让企业的管理者和一般的员工都没有相应的市场竞争意识,所以更不会具有相应的服务意识。
1.2营销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观念中,营销被认为是生产的伴生品,营销是服务于生产。而且,在人事激励的方面,营销人员的岗位工资是比较低的,同时,企业领导在提拔员工的时候一般会优先考虑到生产岗位的员工,这样就会导致优秀的营销人才不愿意去接受市场方面的营销工作。而且,企业对营销在职人员的培训方面也未能像对待生产岗位员工一样。
1.3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方法
没有战略的企业容易迷失了方向,而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就没能很好的拟定出自己的战略计划。特别是加入了WTO之后,很多的外国企业与产品迅速进入我国,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如果缺少中国特色的营销方法,其结果是不乐观的。由此可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战略是电力企业在竞争市场当中立足的根本。
1.4未能形成有效地电力市场的营销体系
我们国家的电价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电力企业是没有相应的权利去对电价进行调整的。这样,价格作为提供与需求的关系信用的作用就无法运用了。电力企业对于市场供求的反应就变的非常慢,而营销的积极性也会降低。
1.5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的时期中,电力企业的工作重心是在生产的环节中,对服务方面的工作未能重视,而且有一部分员工在日常处理业务的时候服务态度不好,所以电力行业在群众的眼里比较强势。所以,在进行市场的改革时,电力企业要完善这一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
2.电力营销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信息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确保了企业不会在市场中成为盲目的执行者,让企业可以高效的发展。而营销管理的方法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伴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市场竞争的深入,这些情况会让原有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方式出现一些问题。一般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营销管理方式不规范、未有系统标准;
2.2只强调基层的特殊性,让营销难以进行和推广;
2.3信息数据缺少完整性、系统性;
2.4电费有拖欠的问题,无法及时收回当月电费,导致电力企业的资金无法回收。
3.新时代中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方法
3.1改变原有的观念
电力企业要以市场为指导,构建成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的观念与经营思想。部分电力企业只重视安全生产、设备维护等,但对营销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没有意识到电力营销才是电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只有掌握好了营销的工作才能将电量卖出并回收电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创新营销方法
在我们国家销售的业务当中,计算机应用不广泛且水平低下,虽然多数的电力企业部门在电力营销业务中已经运用了计算机的技术,但是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仍无法和电信、银行、铁路等行业相比,这样也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用户带来了麻烦。
3.3创新管理服务
电力企业要构建一个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主动营销服务系统,做好市场的分析活动以提高对于市场预测的准确与及时性,可以正确的引导客户的用电需求,对于重要的用电项目实施跟踪以及上门的服务,争取客户可以早一步供电和生产,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供电的服务内容与方式;还要要进行科学的生产高度服务,做好市场的调度,做好每日所需负荷电力的统计,提出科学、合理的调试方法,做好相应的紧急预案。
3.4创新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包括:业扩报装、业务变更、抄核收、计量管理。电力的营销工作要执行过程方面的控制,意思是在监督检查规范工作行为以及进一步的方法。过程的管理需要制度健全。比如业扩报装时要规范相应的台账、电价的核定、收费的标准、供电合理签订等,同时对于各个环节实施限时结办制度,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实施过程的控制是营销管理的重点,通过拟定工作流程、明确员工的岗位责任、执行营销员工的考核等,都可以提高电力营销的管理。
3.5重视员工的培训
新的营销方法对于员工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其要求要从思想中消除做为垄断企业员工的优越感,要从以客户为满意的角度出发,并以此作为落脚点,要以全新的思想理解电力营销以及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天24小时的服务的意义。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推广绩效考核管理,增加员工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感。在员工的培训上应该取用多种方法,让员工可以在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通过不断的深入培训,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6拒绝强行包揽的行为
在用电的客户申请报装的过程当中,不应该强行的推销自己的产品,更不可以强行包揽用电客户的工程。而是应该为客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向客户推荐安全、降价、节电的一些电器产品。
3.7提供优质的质量
目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城市电网、农村电力和、主干电网的改造与建设;第二,尽可能降低电力建设的价格以及运行成本,取消不科学、不合理的搭电收费;最后,加快技术的改进,做好安全生产,提高电能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
3.8尝试执行客户产销电价与电价联运
针对一些大型的高耗能的企业,电费支出在生产成本中占有非常重的比例,电价的高低对于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供电合同中除了明确电价的优惠方法、幅度额度外,同时还需要明确用电客户当时产品的销售价格。如果客户产品销售的价格签订的优惠合同有所提高的时候,优惠的电价也要按产品销售的价格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营销理念也要有所改变,其电力的供求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电力企业在面临着不停变化的市场,还无法对本身的营销方法按照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来调整。所以,在电力市场的营销过程中,电力企业要放弃那些落后、陈旧的经营观念以及营销方法。应该坚持以电网为基础,技术为支持,服务、管理为根本的原则,构建起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新型电力营销观念,及时并准确的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法,让电力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刘颖,孙宁 ,浅析电力营销中有关服务流程创新的探讨,城市建设,2012(20)
篇5
关键词:激励;激励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方法
著名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是这么说的: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主管人员能够采用的主要激励技术有哪些?虽然激励是如此复杂并且因人而异,因而也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答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主要的激励方式。
(一)金钱激励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基本上是受经济性刺激物激励的,金钱及个人奖酬是使人们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激励,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唯一的方法是用经济性报酬。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金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渐呈弱化趋势,然而,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
(二)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引诱,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当每个人的目标强烈和迫切地需要实现时,他们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热切的关注,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平时不用别人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工作搞好。这种目标激励会产生强大的效果。
(三)尊重激励
我们常听到“公司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之类的话,表面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员工,但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方式出现时,管理者会以企业全体员工整体利益加以拒绝,他们会说“我们不可以仅顾及你的利益”,这时员工就会觉得“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显然,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感受,不尊重员工,就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
(四)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
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虽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但仍需要对他们采取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五)荣誉和提升激励
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六)负激励
激励并不全是鼓励,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激励。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指出,在员工激励中,正面的激励远大于负面的激励。越是素质较高的人员,淘汰激励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就越大。
二、运用激励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这些企业管理思想落后,在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很难有高的积极性。
(二)企业中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办。前文中,曾论述过,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三)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要的束缚措施和惩罚措施就很必要。
(四)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
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注重反馈的过程。这样对激励是很没有好处的。缺乏必要的沟通,员工就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会有高积极性的。
(五)重激励轻约束
在中国的企业界,有这么一个现象,国有企业不重激励重约束,留不住人才;民营企业重激励不重约束,也留不住人才。武汉晨鸣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拿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借鉴。激励正确的事、约束错误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
(六)过度激励
有人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中国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激励体制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佛洛伦斯?斯通.绩效与激励管理[M].华夏出版社,2004.
篇6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
国家实行“营改增”政策,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使企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但“营改增”政策实施后,房地产企业的增值税拥有抵扣功能,反而使得房地产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了不少,虽然增加的幅度并不高。不过,“营改增”政策才刚刚实行,正常还有需要不完善的地方,国家和根据房地产以及整天企业链条的特点,逐步完善,房地产企业的税收负担会得到进一步减轻。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影响
建筑安装成本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的核心部分。建筑安装成本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支付给建筑施工安装单位的费用。“营改增”正常实施后,建筑施工安装单位也是政策的重点针对企业,其税率增加到11%,税收负担有不降反升。由于建筑施工安装单位与建筑施工安装之间的合作关系,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负担也会不降反升。
(三)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营改增”之后,资产负债表上的另一明显变化是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提高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营改增”之后,会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
总额。
2.对房地产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营改增”之后,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金?~会降低,成本费用减少,利润上升。从长期来看,“营改增”会帮助企业降低税负压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营改增”之前,企业财务报表上的营业收入是含税收入。“营改增”之后,反映的则是不含增值税的收入,利润规模也可能会增加。鉴于此,在进行利润表的分析时,需要从成本、利润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营改增”所带来的变化。
二、“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内部控制,筛选合作伙伴,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营改增后,依据现行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当期应纳增值税依据“销项税额一进项税额”计算得出,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国家税务总局、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切实重视进项税发票凭证的管理,及时取得并收集好可以抵扣的专用发票,例如尽量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身份的企业作为供应商,此外,房地产企业还应加强专用发票的认证管理,在税法规定期限内进行认证抵扣,以免超过期限而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二)加强企业财务团队的建设,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新时期,企业财务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尽可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适应“营改增”政策,理解,认识并充分把握“营改增”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加强针对“营改增”政策的专题培训,重点讲解“营改增”政策前后的各种会计核算方式的不同,并建立模拟操作系统,让财务会计人员在模拟操作系统上面处理,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水平。
(三)优化税收筹划工作将“营改增”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契机
1.房地产销售业务筹划
房地产公司销售民用住房或者商业住宅,销售方式可以多元化,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降低房地产企业当前的税收负担,把资金的时间价值最优化。“营改增”政策实施后,房地产企业应该充分按照政策执行,在销售业务这一领域,做到销售业务兽兽筹划,为房地产企业降低税负。
2.优惠政策税收筹划
国家给予房地产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可以继续保持,房地产企业应该充分解读“营改增”的过渡政策,探讨国家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减免条款,做好房地产企业优惠政策的随手筹划工作。
3.纳税申报筹划
房地产企业销售规模很大,是纳税大户。在房地产企业纳税申报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比较不同纳税申报的税额,在不偷税漏税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纳税额度,做出对公司最有利的,最合理的纳税方案。
篇7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材料供应;物流
[中图分类号] 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59-03
[作者简介] 周盛世,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牟 青,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房庆军,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性研究。建筑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合同作为主导,根据建筑工程可分为长期合作关系与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关系关注点在于双方的合作目标与项目绩效,面向特定项目的合作则关注各方合作与互惠的连续性。无论是长期合作关系项目还是特定项目,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的都是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打造强有力的建筑供应链,需要达到合作、双赢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2.满足生产需要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组件,依据批量运送、批量生产、照单组装等供应链的类型细分,寻找各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其需求是生产导向型的、稳定的精细生产,而在其下游,需求是变动的、柔性的。关注供应链和施工现场的衔接面,对施工现场采用价值流程分析与供应链重组,解决诸如待料、征地拆迁、变更、与各类利益人的纠纷等导致窝工、停工等相关问题。
3.施工过程中资金保障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保障建设资金,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拖欠工程款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单纯从资金流视角对建筑供应链的探讨文献很少,更多的是抓住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质并从提升价值、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伙伴关系的构建中,信誉与支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每年拖欠民工工资绝大多数产生在建筑行业。因此,资金保障与合理的支付体系似乎十分棘手,建设部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已收到一定成效。
4.基于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重要资源,建筑供应链中的信息类别繁多,而建筑所涉及的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也不同,他们对信息关注的焦点、程度;信息的获得、处理、转移的态度各异。建筑项目的管理常常围绕成本、时间、质量来展开,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决策者或沟通者,信息的有效流动影响了项目的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复杂的建筑项目中,需要有清晰的模型来理解信息流动的路径。
5.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研究。建筑项目周期长,资金及劳动力密集,涉及的利益主体方多,风险防范的难度大,影响了其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建筑供应链的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了面向项目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模型,强调在风险管理中可共享的知识驱动型方法,以及定义通用的风险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定项目的风险条目、风险转移和应对措施。
二、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构建
根据建筑业经营活动的特点,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给出建筑供应链的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业主对建筑项目要求为目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开始,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维护等阶段,直至改建扩建,最后拆除的这一系列建设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功能性网络链结构。
三、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1.ERP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ERP以“平衡供需”为目的,能使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能共享数据和业务活动结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必须看到:资源的有限性同建筑企业扩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各个企业面对社会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想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实施途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逆向物流。
(1)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供应链系统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绿色材料的使用,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制造商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确保绿色材料、节能环保型材料工程的实施。
(3)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4)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又可以降低成本。设计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并保证其畅通,做到绿色回收,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3.关联供应链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越性。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呼吁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联供应链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生产废弃物在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21世纪人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持适度增长和持续发展,而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关联供应链管理是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绩效双赢的有效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发展战略,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解决的问题。
(1)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与质量缺陷。材料供应商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性能。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建材品种多、数量大,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以及各种装饰材料。因此,材料供应与采购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材料供应商并非都能在保证期内准时提供材料。机器故障、上游供货商推迟供货、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纠纷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延迟供货。
(2)施工网络进程与物流配送衔接偏差。一方面,不可抗力的产生诸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异常气候条件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施工材料配送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物料发错地方、未预料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现场操作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其他各种质量事故等都将导致施工过程的临时中断。
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物流配送过程是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供应链链式结构的特点是构成物流配送运输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链式结构中,误差逐级向上逐层传播并叠加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也将成倍增加。物流配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传播,如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维修导致交通改线等偶发事件将导致供应时间延迟,而延迟的累计效应将导致交货期的不确定,它直接影响施工进程和交付时间,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3)上下游之间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需求信息难免存在偏差,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可能带来不准确的市场预测。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进行生产,需求信息的偏差会沿着信息流方向逐级放大。于是,处于供应链源头的物料供应商得到的需求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供应链两端需求信息总体偏差的量级要比其间相邻两节点的偏差量级大得多。建筑企业涉及面大,其供应链相对复杂,信息经过供应链的传播,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此外,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会引起不规则的购买倾向,其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上游供应商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等都将带来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
2.应对措施与方法。供应链的网状链式结构决定了不确定性的存在,针对系统中各不确定性因素的相对影响,研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供应链管理中这些因素。
(1)确定合理与科学的库存量。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库存,具备足够的库存维持量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项保险措施。不确定在供应链中的传播是复杂的,而现在还没有能精确计算出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应有大小的方法,因此,目前建筑企业只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此外,建筑企业必须正确评估企业当前库存量,才能做到对材料的供应量心中有数。第二,供应商的下游客户应跟踪收集并认真分析其上游供应商供应延迟的一些数据,如供应的平均延迟及准确性能等,从而有助于决定库存。第三,在供应方与采购方之间建立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材料供应商能够共享总承包企业的信息,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造成的不确定性。采购部门作为供应商与生产部门联系的纽带,应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尽量选择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不确定性。最后,从战略的角度选择合适可靠的供应商。多头采购易增加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因此,应尽量采用较少的可靠的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质量亦有保证。
(2)建立工程物资采购供应信息化系统。即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施工企业、客户方及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及快速传递,使上家获得下家需求信息的原始来源,提高预测精度,使之能对客户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证决策的可靠性,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避免需求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延迟和信息偏差累计效应造成的库存浪费。同时,对各种变化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跟踪,做好计划与预测。通过建立透明的、共享的信息系统,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施工过程各工序之间保持准确、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加强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硬件保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以及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网络。要求总承包企业与供应商、分包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关系,从而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求。
(3)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精简优化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尽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安排充足的提前期;优化运输路线,采用便捷可靠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选择地理位置适宜的供应商,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不确定的可能;选择第三方物流,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从战略的观点考虑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一定的激励或奖惩措施,使施工生产过程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杨耀红.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5,(3).
[2]刘北林.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8
抓准基层骨干与企业管理者的
合力点
基层党建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能否提升工作质量的核心在于提升企业工作效率,而其触及工作效率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党建基层骨干与企业管理者。企业实际工作的难点在于解决问题,贵在坚持不懈地迎难而上。从企业生产效率中能够发现其管理者的思想行动效率高低,而与基层骨干的合力也是其发挥领导能力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首先要与生产经营的管理者有效结合,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才能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有力支持。这就要求在开展工作之前,充分听取基层骨干从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的宝贵意见,在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中形成统一的想法与意见。只有思想、意见统一,才能明确工作目标与方向,使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顺利稳步开展。如果企业经历重大变革,包括劳动关系变化、经营模式转换、经营计划调整、工作目标确立等,管理者都需要与基层骨干共同协商,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为其工作提供顺利完成任务的条件,从而将基层党建工作落实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找准企业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
切入点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以为基层党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与生产经营管理是分离的,认为这两种工作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在这种思想误区的影响下,企业中的基层党建工作容易产生形式化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克服和引导,势必对基层党建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以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需求为导向,渗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这一融入点与渗透点,实际就是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一方面,企业的基层党支部需要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尤其对生产经营状态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合理安排,在保障党建工作前瞻性的基础上,按照其计划的核心内容,结合实际需求,从而为基层党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以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工作计划安排,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
另一方面,找准切入点要从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适用性入手,先将企业职工易于接受的工作内容作为工作实践的基础。在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中能够表现出宏观性,但如果仅凭宏观性作为工作基础,势必令其工作内容脱离群众,难免在实际工作中与生产经营环境产生矛盾,如果不慎损害到职工利益,将更加不利于基础党建工作的开展。实际工作中的内容只有得到企业职工的广泛支持,才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因此基层党支部在工作中应以职工利益为核心,找准基层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在实际工作中保持灵活性和适用性。
打造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
创新点
在多年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中容易产生基层党建工作的固有模式,而流于固有模式的党建工作将与时代脱轨,无法迎合时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中要与时俱进,从党支部的工作内容中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点,其工作载体也应当适用于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新需求,从而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效果、意义的最大化。这就必须实现工作载体的客观创新,做到生产经营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生产经营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两手抓、两手都硬的要求。
一方面,企业全面的发展计划和阶段性的生产经营目标可以作为党建工作的参考,以企业年度生产计划为主线,以党建工作载体作为辅助,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以便确立和促进企业发展状态的稳定与健康。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动态特征必须具备新颖性,而党建活动内容的新颖性也要建立在企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之上,从而引导广大职工普遍接受,促进其参与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去,并体现出主动性和积O性。如是,基层党建的工作才能够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基层党建工作应当以主题活动与阶段性活动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利用主题性活动、阶段性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载体,主动积极地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与问题,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凸显出党建工作的管理价值。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经验,实时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进行活动载体的创新性调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并且将之落实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
篇9
【关键词】:二次 经营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二次经营是指甲乙双方履行合同(施工准备、施工、收尾)时所发生的一切经营行为。它的最终目的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通过降本增效获取最好的管理效益,是有别于企业的一次经营和三次经营而言。(“一次经营”就是企业为了获取工程项目所发生的一切经营行为。它的最终目的是在固化的条件下获取合同;“三次经营”就是指在项目完工后,售后服务、竣工结算、审计和清欠过程所发生的一切经营行为。它的最终目的有两点:为承接后续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结算、审计、清欠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获取最佳的结算效益并及时回收工程款。)建筑施工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只有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实现内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建立以信任为基础,以监督为保障,注重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监督和培养、建立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的“学习型”项目组织,才能使企业的二次经营取得良好效果。
“二次经营”是项目经营成功的关键,为做好“二次经营”,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 二次经营的准备工作
1.1 进行合同后的评估工作:项目中标后,由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集中合同后评估工作,在完成详细的市场和现场调查、摸清招投标情况、研究合同文件、实施现场定测、研究实施性施工组织和方案、详细计算施工图工程量后,细致疏理出现场实际与招标文件、投标报价的不同之处,基本澄清数量和价格差异。
1.2寻找可能的二次经营点:结合国家及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政策性文件、招标文件、所采用的概预算编制办法并综合分析工程分部分项各子目(或清单细目)和因素,寻找一些项目上可能实现的二次经营点。
1.3结合施工组织设计,通过成本分析,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最终形成二次经营策划书,并确定二次经营事项的完成时间、责任人以及达到的目标。
1.4由项目经理组织召开分析会,专题研究策划书的内容,确定项目二次经营目标,制定项目二次经营策略和与业主、设计、咨询、监理的工作对策。
1.5根据二次经营项目的潜在因素,建立二次经营台帐。其分析和收集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业主及其代表行为;设计变更;合同文件的缺陷;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法的变化;国家、地方政策法规的变化;不可抗力事件;分包商违约;施工中的风险因素;不可预见的二次经营因素。二次经营须注重动态管理,不断进行调整和补充,使其真正成为可以用来指导项目部进行二次经营的纲领性文件。
2项目管理
2.1现在的项目管理已走向“集约化管理”,而建筑行业的劳动力密集型本质,注定了其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首先,要更好的实现二次经营,项目管理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管理,即每个部门的员工都能参予,二次经营的行为能得到有效监督;其次,建立项目部考核制度和内部分配的激励机制,按利益分配,按时兑现,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使项目员工明显感受到自身的利益与项目的效益息息相关,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员工的培训制度和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加大劳务分包的管理力度,对劳务层员工可适行由项目部直接聘用,对部分劳动能力强的员工可在公司建档,做为公司劳动力市场的优选对象;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发挥企业集团的优势,与供应商、承包商建立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降低项目运营成本。
2.2加强项目管理干好在手工程,通过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实施“三位一体”的管理,通过“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来提高项目的履约质量和经营成效。
三位一体系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集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健康安全为一体;“ 四控制”是指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成本控制。进度计划经过优化后,只有优质、安全的完成即定工程任务,才能兑现合同承诺,实现安全生产,并取得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三管理是指现场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是指项目经理部在施工过程中正确处理内外部关系,保证项目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管理活动,它们是项目是否能实现四控制的必要条件。
3 经营创效
项目“二次经营”就是在履约过程中依据合同条款,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从业主处获取较大的收益。为此实施过程中要讲策略而不失诚恳,重办法而不失信用,赢得业主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缓解“一次经营”的压力,为“二次经营”铺平道路,为“三次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二次经营”是为了赚取合理的利润,双赢是当今市场竞争非常重要的理念。它应有一定的限度和原则,在问题的思考和办理过程中应换位思考,讲究策略和技巧,主动争取、精心策划、有效实施。切忌让业主难堪或难以接受。为此需做到勤签证、善变更、慎索赔。
3.1 勤签证
工程签证是工程变更的反映,须及时将其结算的申请报送出去,抓住有利时期,争取单项结算,不要等到最后算总账。切忌时间拖长,失去了工程制约的有利条件,并使问题不易说清;不要积少成多,结算金额较大,使谈判发生困难。项目履约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签证: a、工程量的签证,主要来自设计交底和变更、业主指令、施工方案三个方面。b、 工期顺延及延期签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期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最容易受到影响,而在合同中对工期又往往有较为苛刻的要求和处罚,其签证的结果对结算影响较大,为此须做好工期的签证。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社会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开工日期的延误、图纸提供及设计变更、进度款给付情况、业主的行为(如甲供材不及时、水电源提供不到位等)、工程量的增减、停水停电等。c、合同价款调整签证。工程结算中人工、材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工程又往往为跨年度施工,此时材料费、人工费变化在所难免,为此须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做好签证,对业主指定的品牌器具更应及时做好价格确认。d、及时做好来往信函的签收,经签收的来往信函(包括信件、传真、邮件及其它指令)可作为一种签证。项目部应认真做好施工形象进度报表和催款函,并经甲方签收。另外,开工前一定要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经监理和业主签收。一旦结算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施工组织设计可作为一项重要证据,证明承包方所做的工作。e、会议纪要。项目履约过程中,有监理、业主、承包方以及分包方参加的会议纪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证据。这个会议纪要由参加各方的签字认可。
3.2善变更
合同谈判和签约时,如果预测某单位或单项工程会发生大的设计变更而导致工程量增大或者质量标准提高时,在合同中应尽可能规避变更的工程量按原合同计价方法来结算工程价款。因为原合同约定的计价方法一般都低于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计价方法,主要是承包商为了中标而不得不压低价格。反之,如果预测到工程量会减少的,就在合同中约定变更的工程量按原合同计价方法来结算工程价款。多变更的最终目的就是重新进行清单组价,争取对我方更为有利的价格,达到效益最大化。工程发生变更后,须及时提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在把好合同履约关的同时,项目部一定要把握各种机会,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签订补充协议,特别是修改签约时的不公平或者条件苛刻的条款,使合同履约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3.3慎索赔:
根据国内市场现状,索赔须慎用,应尽可能采取其它方式解决。即便要进行索赔,也要注意以下几点:索赔时证据一定要确凿、充分;在业主不同意签证或不给全部签证的情况下再行索赔;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发出索赔报告;在对外索赔的同时,必须重视业主和分包方提出的反索赔,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仿真模拟 工商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众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面临着发展滞后的局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用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模拟的模式,将“走出校门”的要求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手段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企业的运营管理氛围,模仿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生产的计划与控制等工作,让学生在紧张而极具趣味性的模拟运营管理中得到能力的锻炼、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1.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引入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中强调更多的是:踏实的作风、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动态管理能力、全面的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结构,而且应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崇高的理想,并善于进行独创性的思维及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这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践教学作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高校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桥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和技术对课程知识结构的要求,反映专业方向的学术前沿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时所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目前高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于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不是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经济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不知道实际工作时如何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很多高校也曾采取了多种尝试,比如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加强校外的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等等,但效果大多并不理想。实践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如果仅仅是把实际工作常识引入课堂,教会学生怎么填写支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具体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因此,尝试选择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组织他们按不同专业组成一个模拟企业进行模拟实践教学,以此作为高校经管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对于突破原有的教学手段,探索如何缩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实习和现实的差距,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2.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2.1 设定模拟企业的背景。在模拟实践教学中,首先对企业背景进行设定,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企业,拥有1个亿资产。资金充裕,银行信用良好。但是产品单一,而且正在老化。目前产品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市场竞争激烈。预计未来几年销售收入将继续下降。同时,还有5家公司面临同样的市场发展机会、新产品开发机会和融资渠道。
2.2 建立企业经营团队。根据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建立模拟企业经营团队,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企业)由4-8个学生组成。他们从目前的管理团队中接手该企业,在面对来自其它企业(其它学生小组)的激烈竞争中,将企业向前推进、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设计。为提高学生运用有关管理决策方面的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设计模拟实验课程时,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具体设计课程内容时,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突破以往专业课程都是按系组织、开设的界限,将工商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队组成一个个参与实验的模拟企业。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模拟企业人员组织工作的方法,以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为主导,用模拟招聘、应聘方式完成这一任务,并且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公司组织结构、安排各岗位职责。
其次,在学生们以一个个模拟企业的团队形式开始参与到具体经营实验时,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缺少最基本的实际工作常识,先安排所有模拟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非信息化企业经营。要求每个学生按分配的具体工作岗位,配合使用各种实验道具,如印章、专用发票、出库单、模拟存货、会计凭证账簿等,进行一段时间的企业经营业务练习,了解现实工作中公司的运作过程,尤其是需要涉及到不同部门人员配合完成的业务,该怎样使用合适的方法及道具处理、记录及最终完成。这也是以往我们的理论课程中极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演练让学生对自己所从事岗位的工作流程有明确的认识。
再次,在整个企业模拟经营实验中,每个模拟企业的财务数据在实验开始时是完全相同的,即每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均一样,但在实验开始之后就改为在各企业间进行模拟竞争。大家面对相同的环境条件,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本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是否要培训员工、是否要开设连锁店、要投入多少广告费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各企业模拟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加实验课程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充分挖掘潜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做出最优决策,争取在与其他小组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竞争实验采取“开放式教学”的模式,不预先设定固定的竞争数据,而是根据每次学生做出实际决策的变化而变更竞争数据,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建设,增加模拟实验的复杂程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运营中所需要面对的复杂局面。
最后,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无信息化状态下企业经营实验后,学生大多已经对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有了感性认识,此时再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提供软件操作教材、提供机时等方式,要求学生设计模拟企业的实施方案,将一个传统企业改造成一个实行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与此同时,各模拟企业之间的业务竞争实验仍然在继续进行,只是此时各企业是在使用了软件进行辅助管理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经营决策,用计算机来替代完成前一阶段的大量工作,利用软件来获得企业决策需要的大量信息。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不同实验形式的比较,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会并思索信息化到底对企业有多大用处,什么类型的企业需要实行管理,传统企业实施的难点在哪,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总之,要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学习,通过尝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提倡体验式学习。
3.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验课程的特色与收益。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属于一个综合性实验,参与实验的学生应该是在修完各自主要的专业课程后才能选修该实验课。它与教学大纲上原有的各门理论课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能促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各门理论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单项性实验,也能让学生在进行综合实验时更快地步入轨道。
3.1 课程特色。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模拟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从仿真、操作、趣味与互动四方面体现了其课程特色。课程中通过仿真模拟使企业置身于一个动态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变化的、不确定的环境中,一切结果取决于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的相互竞争状况。在模拟课程中,学生放手大胆尝试,仔细决策,严格实施。学生不仅要熟悉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术语,更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到实际运作中,不仅独立工作,还要懂得如何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成效。在模拟实战课堂里,学生能够感受到欢乐、沮丧、激动、痛苦、埋怨、成功、失败、失眠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些真实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模拟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更快、更为准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快乐的学习体验将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发展了友谊,成为一生的收获。在实战模拟课程中通过角色的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在课程的推进中,教师及时把握模拟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讲解课程的知识点,并传授具体的分析工具鼓励学生在下一轮的模拟经营中使用。
3.2 课程收益。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关注结果的经营思维方式,使学生巩固和掌握了必备的管理知识与工具,培养了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商业才能。
课程为学生展示了经营的全貌,直观地揭示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经济要素的内在关联,使得身处不同部门的人员为同一个目标努力。通过课程所掌握的共同的管理语言将保证沟通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变革的愿望和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分权与授权的意义以及跨部门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对经营本质的了解,学生们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岗位,通过增强跨部门沟通,保证公司战略的执行。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用的工具,没有财务背景的学生将学会解读财务报告,实用的管理计划工具将立即帮助学生提升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必备的管理知识与工具: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资金需求和融资;公司预算;战略框架和层次;生产计划管理;市场需求分析;竞争环境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
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把自己掌握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学习细致的数据分析方法,变直觉为理性,利用沙盘推演检验自己的决策思路,理解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认识各种决策和投资后的结果,磨炼商业决策敏感度,提升决策能力及长期规划能力。
4.思考与启示。以上只是我们应用这一模式的初步尝试,我们正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以目前的条件来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融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技术,并与企业实践紧密联系,将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在理论上,我们正在更多地融入各种先进企业管理方法。这是因为,企业实际的运作模式比较复杂,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种理论与技术的综合应用才能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如果条件允许,在“走出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请进来”,以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的讲解工作,甚至可以直接与某一企业实施全方位合作,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共同开发软件。开发的软件既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又应用于学校的《企业管理仿真模拟》课程实习。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软件上操作实习以提高实习效果,而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显然,这种模式无疑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开放与合作日趋重要,这样就需要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将来进入企业后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行企业的管理活动。
现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网络软件和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一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都已连接成为局域网。因此,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实习软件系统的设计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通过全社会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努力,必将创造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章帆、杨娟.构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