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盈利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盈利的方式

篇1

摘要 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迅速增加,开发规模急剧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卖方市场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日益加剧且逐渐规范的买方市场。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探寻适合逐渐的有效投资运作模式,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房地产行业 盈利模式 转型

一、房地产行业中的盈利模式定义

对于房地产业,一个完整的行业链条包括土地、融资、施工、销售和物业管理五个环节,因而其盈利模式表现为,企业通过对房地产行业价值链的分析,选择自身在价值链上的定位,从而确定本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业务安排以实现盈利的方式

二、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模式现状

国内房地产业起步之时,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很自然将目光投向了与内地一衣带水的香港。开始是深圳学香港,后来是沿海学深圳、内地学沿海,香港模式遂在全国推广开来。应该说香港模式在促进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快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

1.行业内投机炒作现象严重,缺乏多赢共赢的生态链式的循环开发模式。

2.融资过重依赖银行资金,伴随投机牟利冲动和地价不断上涨,资金链供应紧张,当前盈利模式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逐渐凸显。

3.房地产开发占比偏大,中介和流通服务比重偏小,粗放式经营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三、国际典型的房地产盈利模式分析和借鉴

(一)房地产行业盈利模式从宏观角度的比较与借鉴

全球房地产行业的盈利模式可分为四种,美国模式、资源短缺型模式、政府介入模式和非市场化运作模式。

1.美国模式。主要指地产开发的所有环节都由不同的专业公司完成的细化分工模式。在美国模式中,融资方式除银行提供贷款外,还依靠退休基金、不动产信贷等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由此美国民众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房地产的投资。由于全民参与化解了资金高度集中带来的危险,也容易抵御由经济周期带来的风险。

2.资源短缺型模式。典型代表就是“香港模式”。

3.政府介入模式。指政府以市场化手段入市,使资本供给带有非市场化的特色,金融产业链被打破,不起主导作用,同时流通链也受到干预和约束,整个产业链的两头被政府力量所左右。典型代表是日本和新加坡房地产业,这一模式要求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和调节力。

4.非市场化运作模式。主要在欧洲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实行,推行全民住房福利化,如德国和英国。

通过研究全球房地产业的四种模式,可以判断,中国房地产业既不会走英国、德国模式,也没有日本和新加坡政府那样的财力和调节实力;同时,我国总体上资源并不短缺,虽然在一些特大城市的局部地区表现有一定程度的资源紧张,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居住方式将发生改变,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因此,考察中国房地产盈利模式的走向,总体来看更可能往美国模式靠拢,即金融主导推动,流通主导拉动。

(二)房地产行业盈利模式从微观角度的比较与借鉴

从价值链角度,房地产企业典型的盈利模式可以分为土地开发盈利模式、房产开发模式、增值服务模式、资产运营模式和房地产投资盈利模式四种。在公司层面上,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安排:单一公司模式和多公司模式。

四、中国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住房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由此决定了房地产行业中的过度炒作或过度风险都必然招致对房地产市场的严格管控。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安全,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一个房地产企业如果不能预见性地理解到这一层次,就不是一个有前景的企业,因为不理解到这个层次,就不会制定正确的战略去配合社会和政府的需求,从而必然遭到调控打压,影响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五、中国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方向

企业在面对宏观形势的变化时,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从中国国情出发,找准自己盈利点,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对于企业来说,在未来所应抓住的关键盈利点。

首先是从企业的单一结构,即多面手,转向专业化的多元结构。即各个房地产针对各个价值链进行专业化的定位。以后的趋势是,房地产商从融资到开发,再到销售等进行全面的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是需要一种分工协作。

其次是改变过去粗犷的开发模式,不再仅仅从房地产商的角度或者肤浅的分析消费者因素而进行项目的开发,而是要着眼于精细化。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不断针对宏观形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通过不断的精细化,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建立起企业的品牌,培养出忠实的客户,才能够在顺应城市化的进程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也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林晓艳.基于生产特征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型研究.建筑经济.2008(9).

[2]张杰.房地产企业扩张战略研究.重庆大学.2005.3.26.

[3]薛英,王春峰.国际市场房地产融资方式创新与我国公开市场融资.现代财经.2005(2):25.

篇2

摘要:本文从介绍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与应用现状出发,分析制约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因素,强调人力资源会计在民营企业应用原则,着重对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民营企业的渐进应用方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民营企业 应用 方式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述

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赫曼森在《人力资源会计》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做出了比较权威的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高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制造业美国巴里公司率先应用人力资源会计。80年代美国其他行业公司相继应用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业务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外,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理论本身的问题,除了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等极少数企业在试验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外,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尚在探索中,还很不广泛。

为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利益相关方信息使用、企业加强管理与提高效益的需要以及适应会计理论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具有必要性,而社会制度改革、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企业的需求与科技的进步也为我国民营企业开展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提供了可能。

 

二、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制约因素

1.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基本成熟但尚不完善,关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是其应用的主要障碍。目前存在很多计量方法,但都存在缺陷,可操作性不强,在会计实践中不能被广泛接受。

 

2.宏观政策法律环境

人力资源会计没有纳入会计法规体系,对会计主体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义务没有规定,对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要求,也没有权威的计量、核算、信息披露规范,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社会基础缺失。法律重视对人力资源的“人权”保护,轻视对其“财权”的保护,从法理上纵容了控股股东阻碍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人力资源局部恶性竞争,“挖角”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挫伤了投资人对人力资源连续投资的积极性,也扭曲了人力资源市场价格。

 

3.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已有会计人员约1350万人,注册会计师约 15万人,中级会计师122万人,高级会计师8万多人,初级会计人员占从业总数的90%左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会计专业系统教育,难以胜任人力资源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容易引发基于职业判断的会计报告人为粉饰的道德风险。

 

4.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直观效益

与传统会计相比,人力资源会计成本较高,反映出的是综合效益,很难表现直观效益,在法律法规没有约束性要求的情况下,企业接受尚有困难。

三、人力资源会计在民营企业的应用原则

民营企业是规模最大、活力最强的市场主体,承担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与人才竞争风险,接纳了绝大多数的社会就业,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最大,要求更为迫切,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大胆开展人力资源会计实践,是我国人力资源广泛应用的突破口。

 

通过前文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制约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民营企业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应重视以下原则:

1.渐进性原则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民营企业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在鼓励民营企业大胆开展应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理论体系,建立普遍接受的标准,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2.重要性原则

人力资源会计应重点核算和提供事关企业持续经营、盈利能力、战略实现的人力资源核心信息,而对一般性人力资源信息可简化、合并核算。区别核算,既满足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又可简化核算,体现重要性原则。

 

3.成本效益原则

人与资本都具有逐利的天性,民营资本嗅觉更灵敏。投资太大、成本太高会挫伤积极性,因此,在满足重要性的前提下,对核算内容应有取舍。

四、人力资源会计在民营企业的应用方式

通过前文的论述,笔者认为:以传统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利用其既有信息,通过账户汇总、编制分录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方式,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现实选择;未来,理论体系、宏观环境、人员素质等条件成熟后再将人力资源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核算、报告。

 

1.不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

在这种方式下,会计主体日常核算不需要增加核算内容,在现行的财务核算完成后,采用编制汇总凭证、T形账户等方法来核算、报告人力资源信息。

案例:D公司是一家船舶设计制造民营企业,2012年度简式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单位:万元)如下:

2012年D公司以不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

第一,区分人力资源相关费用性质,确定应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项目。分析结论:招聘费用4万元与其他培训费用3万元,根据重要性原则计入当期费用,不调整传统会计系统数据;焊工培训7万、项目管理培训22万、IT工程师培训1万、船长培训1万、设计师培训19万、高管理培训28万应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需调整传统会计系统数据。

 

第二,汇总当年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调整日常会计系统数据,计算结果如下:

第三,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注:笔者认为贴现法更好地反映了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下价值计量采取贴现法,贴现率按公司近年平均收益水平确定)。

人力资源补偿价值=薪酬总额×PVIFA(8%,2)=3262×1.783=5816.15万元。

物资资源补偿价值=上年末所有者权益余额×7.5%×PVIFA(8%,2)=8715×7.5%×1.783=1165.41万元。

人力资源剩余价值=公司当年实现剩余价值贴现值-物资资源补偿价值=1487×PVIFA(8%,2)-1165.41=1485.91万元。

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补偿价值+人力资源剩余价值=5816.15+1485.91万=7302.06万元。

第四,调整传统会计系统数据。

调整核算2012年人力资源成本78万元。借:人力资源成本,78;贷:未分配利润,78。

篇3

摘 要 作为销货方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了降低财务风险,不占用企业流动资金,达到降低营运资本,盘活积压存货的经济需求,并满足自身生产需要而采用的代储代销采购方式,对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存货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成本、节约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要用好代储代销这种采购方式,应当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细化核算流程、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而为企业提升经济增加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就代储代销供货方式对企业存货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存货管理 代储代销 经济增加值 价值最大化

一、存货管理及其目标

(一)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控制库存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和操作过程的集合,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存货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ABC分类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此方法可以使企业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经济订货批量模型:能够使一定时期内存货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结合价格折扣及缺货成本等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此模型。

(3)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通过合理规划企业的产供销过程,使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能够紧密衔接,加上制造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减少库存,消除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4)对存货进行规划核定其合理的库存额:即有利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和流通商品的需要,又可以避免和减少超储积压,节约资金占用量,加速流动资金周转,也是存量管理中的一种方法。

(二)存货管理目标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存货管理也需要上升到新的台阶,代储代销供货方式对传统库存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的库存管理只是简单的收料、发料、库存,只是要求帐实相符,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来系统解决库存问题,也没有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库存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库存管理问题必须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库存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存货周转率,获取规模经济;二是为不确定需求提供保障,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供平衡供给与需求的途径,;三是以库存管理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为达到这些目标,企业应采取代储代销的方式进行库存管理。

二、代储代销供货方式及其优点

(一)代储代销供货方式的运行原理

代储代销,从字面可理解为企业帮供货方储存物资并代其销售,按实际发生的使用数量结算。首先企业与供货商签订代储代销合同,由供货商按照企业需要随要随到的供应物资,企业与供货商建立一种合作伙伴性的关系,公司在物资供应部门设立代储代销库房,将供货商的物资以代储的形式存放在公司库房中,生产单位需要消耗物资从库房领用后,才将已领用的物资作为公司的购入物资,按实际消耗数量与供货单位进行结算。

(二)代储代销供货方式的优点

1.供应商可以获得下游企业的必要经营需求信息。此信息将帮助供应商消除预期之外的短期产品需求所导致的额外成本,同时企业对库存管理的需求压力也将大大降低。

2.大缩短供需双方的交易时间,使供应商能够更好地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

3.满足销售商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与销售商自己管理库存相比,供应商在对自己的产品管理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库存控制成本则会降低,下游企业的存货资金占用也会大幅度减少。

(三)代储代销供货方式的核算流程及会计科目的使用

以作者所在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一分公司—核算流程为例,首先企业要与供货方正式签订代储代销供货协议,存货管理部门专设代储代销物资库,并且正式建立代储代销材料明细账,进、销、存都按照自有的存货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其次,财务人员在物资入库时以入库的验收单为依据,借==记代储代销商品,贷==记代销商品款;出库时从库存软件中导出代储代销发出清单,清单与出库单金额应当一致,会计科目为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代储代销商品;同时以代储代销发出清单上所列的供货单位为依据借==记销售商品款,贷==记应付账款。

三、代销供货方式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 实现零库存管理

存货管理以代储代销的方式进行,是实现企业零库存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企业库存主要来源为代储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这样就减少了甚至消灭了库存资金占用,同时由于代储供应商将物资存放在企业的库房内,企业相应产生仓储管理费用,企业对代储供应商物资存放多发生的仓库管理费用,应当从收取的供应商代储物资管理费用中得到补偿。

(二) 实现销售方与供货方共赢

代储代销供货方式属于卖方出资金,买方出市场,这种方式不但使买方集中所有单位的采购份额,实行集中采购便于实施内部控制,同时又为卖方形成较大的采购市场,这个市场为买方所享用。

实行代储代销之前,供应方分别对采购方不同的二级单位实行直接交易,导致卖方要将货物配送到各具体节点,运输路线的不确定,造成运输费用偏高。实施代储代销之后,卖方只负责运输,而买方负责配送,这样就减少中间的代储点,节约了卖方运输成本。买方则负责将不同供应链的货物自代储点配送到使用地点,提高了配送效率。

代储代销供货中卖方管库存,买方管仓库,在代储代销过程中,仓库的入出库管理由买方负责,库存量的控制可以使用定量订购模式,通过存货软件实行库存管理,这样即减少了买方订货以及库存控制的时间,也可以让供应商实时了解需求信息。

(三) 节约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代储代销采购方式是通过利用买方的市场优势,用供应商的资金来保证企业的生产需要,其付款方式是按实际使用物资数量进行结算和付款,这样就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流动资金的投入,对企业来说,物资代储代销采购方式能够降低企业物流的成本。

对供求双方实现了“双赢”的企业来说,企业把生产中消耗量大、领用频繁、领用规律性强的物资作为代储代销物资首选,与供货厂家签订所需物资的框架协议,以保证生产需要,同时供货厂家作为乙方与企业签订固定供货的框架协议,稳固了销售市场,实现了自身的盈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需要随要随到供货,将库存压力转嫁给供货商,大幅度减少物资资金投入,同时节约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了企业对物资库存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相应就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

(四) 保证物资质量,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物资质量进行把关,需要通过对厂家竞标筛选择优,在竞标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参加,保证采购环节从源头上公平、公正、公开。确标后,供货商按照企业需求生产产品、配送物资。采购部门应当定期与生产部门紧密沟通,了解代储代销物资的使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物资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企业与供货商签订代储代销合同后,对供货商的管理会更加严格,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根据协议和代储代销业务需求,供货商必须保证退换和重新生产。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对代储代销物资的最后一道质量检测防线。通过这一次次不断的检查和筛选,物资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

四、代储代销供货方式给企业造成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一)采购计划不周

企业代储代销计划均由物资管理部门汇总上报,因与二级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往往会导致上报的计划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招过标的物资没有二级单位去使用,或是即使有二级用户使用,其用量也极少,这与代储代销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有了错误的计划源头,再成功的招标过程及结果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招标。

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严格计划上报,把好源头,使采购人员能多渠道、全方位的提供相关物资信息,做到对产品的规格数量心中有数,必要时需要对计划的完成率、使用率、准确率作为考核指标考核采购部门。

(二) 采购方式不准

企业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公平选定供货商,参与的供货商越多、品牌越多,就能有效的优胜略太,选出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产品。但是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往往为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及时给生产部门供货,忽略了公开招标选定供货商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只是简单的进行市场询价,便指定供货商尽快将所需物资送达生产现场。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公开招标选定供货商的优势,加强采购部门的执行力,制定高效的业务流程,提高供货周期。

(三) 存在积压及退货的风险

代储代销由于是事后结算,买方可能夸大需求,从而导致库存积压,浪费了卖方的资源。买方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可以让步接收的商品,而随意退换货,也会给供应商带来损失,这样不仅增大了退货比率,也增加了供应链成本。

因此销货方应当选好代储代销对象,采用更为集中的采购模式,开拓代储代销品种。同时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沟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开始以价值最大化为战略目标,为了应对市场疲软的状况,存货管理实施代储代销方式进行,从而降低库存,降低流动资金支出,保障存货质量等一系列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并且提高了经济利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1.当前电力企业营销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企业经营理念未有市场指导,无服务意识

一个企业要想进行很好的市场营销,其根本就是构建一个具有市场指导的经营理念。但是,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在市场中改革都是以国家的行政命令为指导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让企业的管理者和一般的员工都没有相应的市场竞争意识,所以更不会具有相应的服务意识。

1.2营销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观念中,营销被认为是生产的伴生品,营销是服务于生产。而且,在人事激励的方面,营销人员的岗位工资是比较低的,同时,企业领导在提拔员工的时候一般会优先考虑到生产岗位的员工,这样就会导致优秀的营销人才不愿意去接受市场方面的营销工作。而且,企业对营销在职人员的培训方面也未能像对待生产岗位员工一样。

1.3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方法

没有战略的企业容易迷失了方向,而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就没能很好的拟定出自己的战略计划。特别是加入了WTO之后,很多的外国企业与产品迅速进入我国,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如果缺少中国特色的营销方法,其结果是不乐观的。由此可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战略是电力企业在竞争市场当中立足的根本。

1.4未能形成有效地电力市场的营销体系

我们国家的电价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电力企业是没有相应的权利去对电价进行调整的。这样,价格作为提供与需求的关系信用的作用就无法运用了。电力企业对于市场供求的反应就变的非常慢,而营销的积极性也会降低。

1.5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的时期中,电力企业的工作重心是在生产的环节中,对服务方面的工作未能重视,而且有一部分员工在日常处理业务的时候服务态度不好,所以电力行业在群众的眼里比较强势。所以,在进行市场的改革时,电力企业要完善这一传统观念带来的影响。

2.电力营销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信息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确保了企业不会在市场中成为盲目的执行者,让企业可以高效的发展。而营销管理的方法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伴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市场竞争的深入,这些情况会让原有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方式出现一些问题。一般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营销管理方式不规范、未有系统标准;

2.2只强调基层的特殊性,让营销难以进行和推广;

2.3信息数据缺少完整性、系统性;

2.4电费有拖欠的问题,无法及时收回当月电费,导致电力企业的资金无法回收。

3.新时代中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方法

3.1改变原有的观念

电力企业要以市场为指导,构建成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的观念与经营思想。部分电力企业只重视安全生产、设备维护等,但对营销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没有意识到电力营销才是电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只有掌握好了营销的工作才能将电量卖出并回收电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创新营销方法

在我们国家销售的业务当中,计算机应用不广泛且水平低下,虽然多数的电力企业部门在电力营销业务中已经运用了计算机的技术,但是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仍无法和电信、银行、铁路等行业相比,这样也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用户带来了麻烦。

3.3创新管理服务

电力企业要构建一个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主动营销服务系统,做好市场的分析活动以提高对于市场预测的准确与及时性,可以正确的引导客户的用电需求,对于重要的用电项目实施跟踪以及上门的服务,争取客户可以早一步供电和生产,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供电的服务内容与方式;还要要进行科学的生产高度服务,做好市场的调度,做好每日所需负荷电力的统计,提出科学、合理的调试方法,做好相应的紧急预案。

3.4创新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包括:业扩报装、业务变更、抄核收、计量管理。电力的营销工作要执行过程方面的控制,意思是在监督检查规范工作行为以及进一步的方法。过程的管理需要制度健全。比如业扩报装时要规范相应的台账、电价的核定、收费的标准、供电合理签订等,同时对于各个环节实施限时结办制度,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实施过程的控制是营销管理的重点,通过拟定工作流程、明确员工的岗位责任、执行营销员工的考核等,都可以提高电力营销的管理。

3.5重视员工的培训

新的营销方法对于员工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其要求要从思想中消除做为垄断企业员工的优越感,要从以客户为满意的角度出发,并以此作为落脚点,要以全新的思想理解电力营销以及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天24小时的服务的意义。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推广绩效考核管理,增加员工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感。在员工的培训上应该取用多种方法,让员工可以在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通过不断的深入培训,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6拒绝强行包揽的行为

在用电的客户申请报装的过程当中,不应该强行的推销自己的产品,更不可以强行包揽用电客户的工程。而是应该为客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向客户推荐安全、降价、节电的一些电器产品。

3.7提供优质的质量

目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城市电网、农村电力和、主干电网的改造与建设;第二,尽可能降低电力建设的价格以及运行成本,取消不科学、不合理的搭电收费;最后,加快技术的改进,做好安全生产,提高电能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

3.8尝试执行客户产销电价与电价联运

针对一些大型的高耗能的企业,电费支出在生产成本中占有非常重的比例,电价的高低对于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供电合同中除了明确电价的优惠方法、幅度额度外,同时还需要明确用电客户当时产品的销售价格。如果客户产品销售的价格签订的优惠合同有所提高的时候,优惠的电价也要按产品销售的价格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营销理念也要有所改变,其电力的供求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电力企业在面临着不停变化的市场,还无法对本身的营销方法按照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来调整。所以,在电力市场的营销过程中,电力企业要放弃那些落后、陈旧的经营观念以及营销方法。应该坚持以电网为基础,技术为支持,服务、管理为根本的原则,构建起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新型电力营销观念,及时并准确的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法,让电力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刘颖,孙宁 ,浅析电力营销中有关服务流程创新的探讨,城市建设,2012(20)

篇5

关键词:激励;激励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方法

著名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是这么说的: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主管人员能够采用的主要激励技术有哪些?虽然激励是如此复杂并且因人而异,因而也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答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主要的激励方式。

(一)金钱激励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基本上是受经济性刺激物激励的,金钱及个人奖酬是使人们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激励,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唯一的方法是用经济性报酬。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金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渐呈弱化趋势,然而,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

(二)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引诱,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当每个人的目标强烈和迫切地需要实现时,他们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热切的关注,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平时不用别人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工作搞好。这种目标激励会产生强大的效果。

(三)尊重激励

我们常听到“公司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之类的话,表面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员工,但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方式出现时,管理者会以企业全体员工整体利益加以拒绝,他们会说“我们不可以仅顾及你的利益”,这时员工就会觉得“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显然,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感受,不尊重员工,就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

(四)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

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虽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但仍需要对他们采取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五)荣誉和提升激励

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六)负激励

激励并不全是鼓励,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激励。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指出,在员工激励中,正面的激励远大于负面的激励。越是素质较高的人员,淘汰激励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就越大。

二、运用激励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这些企业管理思想落后,在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很难有高的积极性。

(二)企业中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办。前文中,曾论述过,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三)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要的束缚措施和惩罚措施就很必要。

(四)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

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注重反馈的过程。这样对激励是很没有好处的。缺乏必要的沟通,员工就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会有高积极性的。

(五)重激励轻约束

在中国的企业界,有这么一个现象,国有企业不重激励重约束,留不住人才;民营企业重激励不重约束,也留不住人才。武汉晨鸣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拿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借鉴。激励正确的事、约束错误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

(六)过度激励

有人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中国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激励体制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佛洛伦斯?斯通.绩效与激励管理[M].华夏出版社,2004.

篇6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

国家实行“营改增”政策,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使企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但“营改增”政策实施后,房地产企业的增值税拥有抵扣功能,反而使得房地产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了不少,虽然增加的幅度并不高。不过,“营改增”政策才刚刚实行,正常还有需要不完善的地方,国家和根据房地产以及整天企业链条的特点,逐步完善,房地产企业的税收负担会得到进一步减轻。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影响

建筑安装成本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的核心部分。建筑安装成本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支付给建筑施工安装单位的费用。“营改增”正常实施后,建筑施工安装单位也是政策的重点针对企业,其税率增加到11%,税收负担有不降反升。由于建筑施工安装单位与建筑施工安装之间的合作关系,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负担也会不降反升。

(三)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营改增”之后,资产负债表上的另一明显变化是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提高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营改增”之后,会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

总额。

2.对房地产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营改增”之后,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金?~会降低,成本费用减少,利润上升。从长期来看,“营改增”会帮助企业降低税负压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营改增”之前,企业财务报表上的营业收入是含税收入。“营改增”之后,反映的则是不含增值税的收入,利润规模也可能会增加。鉴于此,在进行利润表的分析时,需要从成本、利润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营改增”所带来的变化。

二、“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内部控制,筛选合作伙伴,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营改增后,依据现行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当期应纳增值税依据“销项税额一进项税额”计算得出,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国家税务总局、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切实重视进项税发票凭证的管理,及时取得并收集好可以抵扣的专用发票,例如尽量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身份的企业作为供应商,此外,房地产企业还应加强专用发票的认证管理,在税法规定期限内进行认证抵扣,以免超过期限而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二)加强企业财务团队的建设,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新时期,企业财务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尽可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适应“营改增”政策,理解,认识并充分把握“营改增”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加强针对“营改增”政策的专题培训,重点讲解“营改增”政策前后的各种会计核算方式的不同,并建立模拟操作系统,让财务会计人员在模拟操作系统上面处理,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水平。

(三)优化税收筹划工作将“营改增”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契机

1.房地产销售业务筹划

房地产公司销售民用住房或者商业住宅,销售方式可以多元化,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降低房地产企业当前的税收负担,把资金的时间价值最优化。“营改增”政策实施后,房地产企业应该充分按照政策执行,在销售业务这一领域,做到销售业务兽兽筹划,为房地产企业降低税负。

2.优惠政策税收筹划

国家给予房地产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可以继续保持,房地产企业应该充分解读“营改增”的过渡政策,探讨国家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减免条款,做好房地产企业优惠政策的随手筹划工作。

3.纳税申报筹划

房地产企业销售规模很大,是纳税大户。在房地产企业纳税申报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比较不同纳税申报的税额,在不偷税漏税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纳税额度,做出对公司最有利的,最合理的纳税方案。

篇7

一、开办境外加工企业

开办境外加工企业是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之一。至2011年12月宁波已有境外加工企业202家,中方投资额达66293万美元。宁波境外加工企业中比较典型的有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申洲针织集团等。虽然世贸组织提倡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除,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都用更隐蔽的手段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口。而通过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在国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有效地避开这些壁垒,扩大产品的出口。

例如,为了避开纺织品的配额限制,早在1998年,宁波京甬毛纺厂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建立了中方独资太平洋羊绒服装有限公司,总投资50万美元。在萨摩亚,他们可以享受优惠的国际贸易协定的有利条件,如南太地区贸易经济合作协定、欧共体与非加太国家第四个洛美协定、普惠制等,从而可以避开美、日、欧对我国的配额限制,将产品打入美国、欧洲市场。由于配额和关税的优势,“太平洋”公司投产仅4个月便赢利10余万美元。又如,2005年宁波申洲针织斥资380万美元,在柬埔寨金边市宏达工业区设立了申洲(柬埔寨)有限公司,于当年9月底投产。该公司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进行裁剪及缝纫工序,每月产量达30万至40万件,所有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国家。第二年,申洲针织又增资3000万美元启动柬埔寨公司二期项目,完成了当时国内纺织企业在境外的最大一笔投资。这几年,申洲集团把需求人数较多、工序相对简单的部分制衣工序迁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柬埔寨等,发挥当地的劳动力优势,把研发机构等留在了宁波北仑,不断开发新的面料和款式来提高服装的附加值。在2011年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申洲集团的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12年前4个月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外贸增长。凭借质量上乘、优质可靠的产品,申洲集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针织服装出口企业之一。

实践表明,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可以有效规避国际上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帮助企业实现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一般来说,开办境外加工企业的投资方式往往是由于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面向其他国家寻求生产基地与市场进行的投资。主要目的:一是寻找市场。既回避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又突破了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抢占新兴市场机会;二是获取更多的收益。既利用了东道国运营成本较国内低廉的优势,实现成熟技术及设备边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扩大了销售规模。

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所以宁波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较多地采用了境外加工的投资方式。

当然,采用境外加工投资方式的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提供完善的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把质量管理贯穿到供、产、销的全过程;同时要尽力解决国外用户的各种困难,让经销公司和服务商店同步运行,设立广泛的服务网点,通过送货上门,提供配件,包退包换,帮助安装,培训人员,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服务, 使用户满意、放心,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第二,要采取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宁波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强,所以避开强国,在自己熟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有限的投资,积攒实力和经验,然后逐步向欧美市场挺进。第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努力打造国际品牌。采取境外加工方式,一定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离不开宣传,境外加工是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符合当地消费者日常生活,顾及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观念。

二、推进境外资源开发

篇8

关键词:财务集约化管理 供电企业 应用

一、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资金使用率和效益的提高

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后,可以将以往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使资金得到统一的管理、分配,由分散审核向集中审核转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企业资金风险。同时,也可以在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情况下,降低资金的存量和贷款金额,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实施公司发展战略、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集约化管理重点是在会计核算、预算、资金、产权等方面集中管理,可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可以将企业整体的合理配置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通过财务集约化管理可以更好的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三)有利于对财务管理行为进行规范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下级公司按照上级集团公司的规定进行的财务集约化建设,这样就使得财务处理的协调性、一致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财务报告的编制流程方面也得到了改进,会计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有利于全面推行成本管理

财务集约化管理使得企业的核算标准化、预算模型化,给企业提出了加强预算调控的要求,这有利于财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相互融合,使标准的成本定额体系得以更好的执行,成本费用的动态过程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

二、制约供电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因素

(一)缺乏财务战略管理理念

大多数的供电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都停留在运营的管理上,没有对企业生产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做到全面的评估,管理上缺乏高度的提升,导致了现实与预算目标严重脱节,财务战略管理理念的缺失导致供电企业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业务调整,制约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二)预算工作不到位,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脱节

目前,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产负债率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预算工作不到位,企业对全面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使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脱节,预算的编制与实际的执行相背离。预算工作的不到位加大了供电企业的营业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供电企业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风险意识不强,对即将出现的财务风险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供电企业没有认识到降低财务风险可以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详尽的风险评估报告可以使财务资本的使用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四)财务管理分析力度不够

很多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日常的资金管理和对财务进行简单的分析上,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不利于企业决策者对财务信息进行合理的利用。供电企业对财务数据不能合理的利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财务制度,保证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规范性

供电企业要对公司的财务、物资、营销、项目工程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整合,使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流程得到及时的优化,明确每个管理层面的操作细则和操作方法,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财务核算、资金、预算、资产等方面的财务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制定应对企业关键工作环节和风险点的财务预案,确保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在有条不紊的条件下实施。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现金流量分析预测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使供电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明确供电企业各部门的权责。供电企业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是设立预算委员会,通过预算委员会可以保证预算更好的实施和调整,同时供电企业要以价值管理为导向,使预算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管理。供电企业要对可控费用管理进行强化,同时也要加强资本性支出预算、经营成本预算和工程项目预算管理。

(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升财务精细化水平

财务集约化管理采用的是“一本账”的会计核算方式,在这样的核算模式下会计信息实现了跨单位的集中处理、推行在线稽核,这就给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要完善财务集约化管理,就要充分利用ERP建设这一良好契机,做好财务与营销、物资管理、工程项目等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与此同时,供电企业要进一步明确财务工作的岗位职责,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降低财务风险

供电企业要改变原来的粗放性的管理模式,从管理方面要效益,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供电企业尤其要做好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担保管理、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降低供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不良资产率。同时,供电企业在财务集约式管理中也要注重抓住主要风险点,及时准确地分析出哪些是主要的风险,并坚持“主要风险先控制再消除”的原则,控制好主要风险,再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化解。

(五)做好供电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财务集约化管理方式在供电企业内部要得到更好的应用,离不开供电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相互合作,在意识上达成集约共识,统一行动。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集约化要想得到更好的成效,就要依赖于企业内部每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例如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营销部门对市场的预测、生产部门对电网项目成本的估算等。由此可见,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供电企业全员参与的,财务部门要做好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使企业每个部门都参与到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去。

四、总结

综上所述,财务集约化管理对供电企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然而供电企业也要认识到在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找出更好的应用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方法,促进供电企业为国家、人民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学亮.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J].能源技术经济,2010(11).

[2]王锐,张瑜,秦培兹.浅谈ERP系统在供电企业的应用[C].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篇9

1、树立“以人为本”的运营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资本,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企业知识资源的驾驶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管理。

2、准确定位人力资源运营目标

人力资源运营目标的确立,对于整个人力资源运营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人力资源运营的制高点,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运营战略的定位以及人力资源运营的具体实施,也是关系着企业能否开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特性。

二、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运营模式

1、战略性人力资源运营模式的特点

战略性人力资源运营模式指企业系统的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活动同企业战略联系起来,以便帮助企业确立压倒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改进企业业绩,更好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关键性,传统上,企业战略的思考模式,总是先把市场预测、目标完成放在首要位置,之后再思考人力如何搭配,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停留在作业性、辅层面上。现在,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高层管理者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同步思考人力资源配置,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

竞争性,战略性人力资源运营要求企业把人力资源运营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上。通过开发和培养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等特性不断提高企业业绩,增强企业创新和迅速反应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

高层性,这一特点具有双重含义。首先,企业应设计适当的机会及渠道让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主管能参与企业战略层次的决策;其次,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者,也必须提供自己的工作内容,不应只局限于事务性活动,如人员招聘、工资发放、档案保存等,而应尝试从组织整体、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更具前瞻性、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整体性,即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运营战略时,应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人力资源部门是执行上的主体,在人力资源运营的技术层面上,提供专家见解和支持,但企业其他各部门也有义务和责任协助。

2、战略性人力资源运营模式的运作构造

战略性人力资源运营的核心在于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更好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因此,战略性人力资源运营模式的运作关键在于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

动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传变

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条

件是企业人力资源必须具有价值性。如何衡量人力资源是否转变为人力资本,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当一个人产出小于投入或自给自足时,人力资源就没有转变为人力资本,换句话说只有当劳动生产率超过一定水平时人力资源才真正转变为人力资本。

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是通过人力资源的运营。

1、数量调控

人力资源的经济(低成本)投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之一。不管是何种企业,人力都不能投入太多,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必须匹配,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占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入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任务决定,人力投入太多就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下降。但人力不足就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有时还会影晌其他生产要素,如设备的利用率。因此,企业人力资源运营的第一要务就是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订,根据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及生产率状况分析现有人力的余缺,余则分流,缺则补充,确保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2、合理配置

人员的合理组织与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之二。合理配置要求做到搭配均衡,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各部门人力必须搭配均衡。

3、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之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的多。工业经济时代如此,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谁舍得人力资本投资,谁的产品技术会含量高,更新换代快,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谁舍不得人力资本投资,凝结在产品中的知识技术含量就少,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4、员工激励

员工激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之四。组织激励水平越高,员工积极性越高,组织生产力水平也就越高。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发展的“核动力”是拥有知识,高新技术的人力资源。因此,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激励方式也应有所创新。除了提供员工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企业可尝试通过知识资本化的方式,将那些管理和科学研究中有贡献、有创新,能为企业增加效益的人员,用科学的方法把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资本,鼓励他们对企业参股、入股,从而使他们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合起来,激励他们更好的工作。

通过将数量调节、合理配置、教育培训、加强激励等方式配合起来,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将人力资源真正转变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也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培育人力资源的竞争性,获取企业持久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性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是企业要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还需要加强培育稀缺性同时又难以模仿的人力资源特性,为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重视开发人力资源的企业特殊技能企业特殊技能是指只对某企业具有价值,而对其他竞争对手没有价值的个人技能。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开发员工的企业特殊技能。因为企业特殊技能既能为企业提供价值,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且也不容易被掌握这类技能的员工转化为市场行为。为此,企业需要加大投资,不断开发和培养员工。

2、加强培育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气氛

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育团队导向的企业文化氛围。团队工作是一种集体注意精神,是个体与群体在目标一致基础上的融合,其主要特征是完成任务有赖于整个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工作成绩的好坏不是由一个人决定的,成员之间提倡友爱、尊重和信任。通过团队成员思想心态的高度整合,行动上的默契和互补,促进了工作协同,减少了内耗,从而形成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3、有效实施人力资源协同化管理

企业要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实施人力资源协同化管理,即在实际工作中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或实践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并且和企业其它方面的运行机制相一致,以创造一种协同效果。实施协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由于整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各自的复杂性,使竞争对手难以识别和复制,即使竞争对手要去模仿,也需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这种系统和结构,这样就使本企业能够保持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仿真模拟 工商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众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面临着发展滞后的局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用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模拟的模式,将“走出校门”的要求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手段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企业的运营管理氛围,模仿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生产的计划与控制等工作,让学生在紧张而极具趣味性的模拟运营管理中得到能力的锻炼、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1.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引入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中强调更多的是:踏实的作风、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动态管理能力、全面的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结构,而且应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崇高的理想,并善于进行独创性的思维及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这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践教学作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高校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桥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和技术对课程知识结构的要求,反映专业方向的学术前沿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时所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目前高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于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不是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经济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不知道实际工作时如何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很多高校也曾采取了多种尝试,比如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加强校外的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等等,但效果大多并不理想。实践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如果仅仅是把实际工作常识引入课堂,教会学生怎么填写支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具体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因此,尝试选择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组织他们按不同专业组成一个模拟企业进行模拟实践教学,以此作为高校经管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对于突破原有的教学手段,探索如何缩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实习和现实的差距,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2.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2.1 设定模拟企业的背景。在模拟实践教学中,首先对企业背景进行设定,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企业,拥有1个亿资产。资金充裕,银行信用良好。但是产品单一,而且正在老化。目前产品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市场竞争激烈。预计未来几年销售收入将继续下降。同时,还有5家公司面临同样的市场发展机会、新产品开发机会和融资渠道。

2.2 建立企业经营团队。根据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建立模拟企业经营团队,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企业)由4-8个学生组成。他们从目前的管理团队中接手该企业,在面对来自其它企业(其它学生小组)的激烈竞争中,将企业向前推进、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设计。为提高学生运用有关管理决策方面的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设计模拟实验课程时,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具体设计课程内容时,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突破以往专业课程都是按系组织、开设的界限,将工商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队组成一个个参与实验的模拟企业。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模拟企业人员组织工作的方法,以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为主导,用模拟招聘、应聘方式完成这一任务,并且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公司组织结构、安排各岗位职责。

其次,在学生们以一个个模拟企业的团队形式开始参与到具体经营实验时,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缺少最基本的实际工作常识,先安排所有模拟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非信息化企业经营。要求每个学生按分配的具体工作岗位,配合使用各种实验道具,如印章、专用发票、出库单、模拟存货、会计凭证账簿等,进行一段时间的企业经营业务练习,了解现实工作中公司的运作过程,尤其是需要涉及到不同部门人员配合完成的业务,该怎样使用合适的方法及道具处理、记录及最终完成。这也是以往我们的理论课程中极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演练让学生对自己所从事岗位的工作流程有明确的认识。

再次,在整个企业模拟经营实验中,每个模拟企业的财务数据在实验开始时是完全相同的,即每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均一样,但在实验开始之后就改为在各企业间进行模拟竞争。大家面对相同的环境条件,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本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是否要培训员工、是否要开设连锁店、要投入多少广告费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各企业模拟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加实验课程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充分挖掘潜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做出最优决策,争取在与其他小组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竞争实验采取“开放式教学”的模式,不预先设定固定的竞争数据,而是根据每次学生做出实际决策的变化而变更竞争数据,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建设,增加模拟实验的复杂程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运营中所需要面对的复杂局面。

最后,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无信息化状态下企业经营实验后,学生大多已经对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有了感性认识,此时再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提供软件操作教材、提供机时等方式,要求学生设计模拟企业的实施方案,将一个传统企业改造成一个实行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与此同时,各模拟企业之间的业务竞争实验仍然在继续进行,只是此时各企业是在使用了软件进行辅助管理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经营决策,用计算机来替代完成前一阶段的大量工作,利用软件来获得企业决策需要的大量信息。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不同实验形式的比较,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会并思索信息化到底对企业有多大用处,什么类型的企业需要实行管理,传统企业实施的难点在哪,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总之,要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学习,通过尝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提倡体验式学习。

3.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验课程的特色与收益。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属于一个综合性实验,参与实验的学生应该是在修完各自主要的专业课程后才能选修该实验课。它与教学大纲上原有的各门理论课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能促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各门理论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单项性实验,也能让学生在进行综合实验时更快地步入轨道。

3.1 课程特色。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模拟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从仿真、操作、趣味与互动四方面体现了其课程特色。课程中通过仿真模拟使企业置身于一个动态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变化的、不确定的环境中,一切结果取决于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的相互竞争状况。在模拟课程中,学生放手大胆尝试,仔细决策,严格实施。学生不仅要熟悉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术语,更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到实际运作中,不仅独立工作,还要懂得如何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成效。在模拟实战课堂里,学生能够感受到欢乐、沮丧、激动、痛苦、埋怨、成功、失败、失眠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些真实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模拟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更快、更为准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快乐的学习体验将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发展了友谊,成为一生的收获。在实战模拟课程中通过角色的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在课程的推进中,教师及时把握模拟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讲解课程的知识点,并传授具体的分析工具鼓励学生在下一轮的模拟经营中使用。

3.2 课程收益。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关注结果的经营思维方式,使学生巩固和掌握了必备的管理知识与工具,培养了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商业才能。

课程为学生展示了经营的全貌,直观地揭示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经济要素的内在关联,使得身处不同部门的人员为同一个目标努力。通过课程所掌握的共同的管理语言将保证沟通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变革的愿望和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分权与授权的意义以及跨部门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对经营本质的了解,学生们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岗位,通过增强跨部门沟通,保证公司战略的执行。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用的工具,没有财务背景的学生将学会解读财务报告,实用的管理计划工具将立即帮助学生提升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必备的管理知识与工具: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资金需求和融资;公司预算;战略框架和层次;生产计划管理;市场需求分析;竞争环境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

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把自己掌握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学习细致的数据分析方法,变直觉为理性,利用沙盘推演检验自己的决策思路,理解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认识各种决策和投资后的结果,磨炼商业决策敏感度,提升决策能力及长期规划能力。

4.思考与启示。以上只是我们应用这一模式的初步尝试,我们正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以目前的条件来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融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技术,并与企业实践紧密联系,将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在理论上,我们正在更多地融入各种先进企业管理方法。这是因为,企业实际的运作模式比较复杂,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种理论与技术的综合应用才能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如果条件允许,在“走出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请进来”,以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的讲解工作,甚至可以直接与某一企业实施全方位合作,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共同开发软件。开发的软件既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又应用于学校的《企业管理仿真模拟》课程实习。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软件上操作实习以提高实习效果,而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显然,这种模式无疑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开放与合作日趋重要,这样就需要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将来进入企业后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行企业的管理活动。

现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网络软件和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一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都已连接成为局域网。因此,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实习软件系统的设计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通过全社会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努力,必将创造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章帆、杨娟.构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