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世界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样的世界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样的世界文化

篇1

我们以为这三种表述是用不同的命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一个主题,那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意义。这个主题是基础,是着眼点,是关键所在,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为了让师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该目内容,保持民族特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更坚定地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笔者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学习文化生活的师生们有所帮助。

一、“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对应,二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的。世界文化,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激荡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相对于民族文化而言世界文化是整体性的文化,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超然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所谓独立的“世界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其共同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创造、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语言文字、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其集中体现。

其次,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离开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就不复存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是离不开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从世界文化的长远发展而言,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元化的文化霸权主义,弘扬和培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民族文化也离不开世界文化,离开了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意义,世界文化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

二、“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相对应,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首先,文化具有民族性,即文化具有特殊性。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正是这种个性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区分开来,是世界上的文化千差万别、五彩缤纷的根据。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为个性上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借鉴成为可能。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其采用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而决定了其文化上的差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也对文化的民族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次,文化具有世界性,即文化具有普遍性。各民族的文化都蕴含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各民族的文化具有文化的共同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正是这种共同规律使得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借鉴成为必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此外,如自然科学、技术等文化内容,其本身就没有国界,极具世界性。

最后,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文化的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民族性表现出来,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也不能离开文化的世界性,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不论如何特殊,总包含着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包含文化共性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三、“文化是世界的”与“文化是民族的”相对应

篇2

导入:把握青山流水的教学节奏

【教学重现】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这节课,首先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师播放视频,5分钟)

师:“江山无限好,处处尽朝晖”。每当看到腾云驾雾的仙境,老师就会由衷地想到如梦如画的庐山,而一想到庐山,老师就会想到那首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跟读)

是啊(笑),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从游览的角度描述了庐山的千变万化,千百年来,始终在招引无数的后来者对庐山趋之若鹜。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苏轼的这首古诗要求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看我们的大千世界呢?(生:答略。)

师:是的,这句古诗启示我们用多角度的思维观察我们的世界。那么,带着这样的思维我们来学习我们今天的课程――《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有两层用意:第一,抓住课堂教学开始的前5分钟,用视频导入的方法营造氛围。第二,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思维去看待多样的世界文化。

但是,这样的导入使教学原意明显被异化了。教师在课堂开始的5分钟内全部用视频,而且视频本身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联度不大,这实质上造成了两大弊端:第一,视频过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第二,无法顺利切入教学主题,教学拖沓不简练。

【教学建议】

(课前播放录像:《北京申办奥运宣传片》)

北京市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特意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这部片子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著名风景,画面中有太极拳、风筝、京剧及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成千上万的北京市民。片子仅仅用了几分钟,但是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为什么要在宣传片中拍摄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国民族服饰?

教师提示:其目的就是为了介绍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感兴趣。体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推动作用。

教学建议中采取的教学矫正是在课前就播放视频《北京申办奥运宣传片》,直接切入主题并且解决占用课堂时间过长的问题。因为这一短片短小精悍、富含文化元素,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需要我们通过导入环节直入主题,用青山流水般的教学节奏,让学生顺畅地进入学习状态,即要做到“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探究:营造灵山活水的教学情境

【教学重现】

师:首先,请大家拿出我们刚刚分发的《谷歌引擎――世界文化》的材料。这则材料是老师在网页搜索中看到的关于世界文化的介绍,老师觉得它可以反映出世界文化的一些面貌。

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交流一下这则材料介绍了世界的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小组活动1)

生:小组讨论。(师参与交流)

生:……(师板书学生回答中的核心词,请10个学生左右)

师:哦,我们通过简单的小组讨论,发现了如此多的世界文化。那么老师又想问大家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这些世界文化应当如何分类呢?

(小组活动2)

师:你认为这些世界文化应当如何分类?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拿出空白纸,小组讨论后写在纸上。

师:好,时间到!准备好了吗?请第一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答案……(生展示)

【教学反思】

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有两层用意:第一,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音、视频等)刺激学生的多维感官;第二,用活跃的小组活动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但是,这样的教学原意很明显被异化了。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过于简单,且层次感不强,每个问题又都伴随小组讨论。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无法准确引导学生聚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探究活动的设计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建议】

活动一:文化博览

把学生分成三组,从体育、建筑、文字介绍,全班讨论。教师展示体育运动项目、三大建筑、不同文字的介绍图片、音像资料。

教师总结: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集中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板书)(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活动二:文化探究

课堂探究:(1)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2)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总结: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多样化。服饰之所以能够在人们心中引发多重感受,唤起认同或排斥感,源于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言、深邃超世的、形形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

(板书)1. 文化多样性及表现

教学建议中采用的教学矫正是通过设计两个活动贯穿整个主体知识的教学。而这两个活动间又有关联,一脉相承。不是为了活跃而活跃,而是关注了活跃之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视野,用教学解读的高度夯实学生认知的深度。

情境的创设和探究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营造灵山活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流连其间,在情境中获得感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即要做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结语:回归真山实水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现】

环节五:课堂升华

教师总结: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反思】

案例中的教学设计的用意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课堂空间,体现教师对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重视。

但是,这样的教学原意很明显没有达到。因为过犹不及――教师总结中提到的“贬低、排斥异文化”“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远,显得“假大空”,整个总结中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均未达成。

【教学建议】

环节五:课堂升华

(配乐)教师朗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大家一定会懂得,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所以,只要我们以世界公民的角色,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也能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教学建议中采用的教学矫正是教师的朗诵。朗诵内容包括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定位”“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我们要践行”三个角度,这样的教学升华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原有的知识水平,适当拔高。在此,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就是课堂教学真正应当关注的“山”和“水”。

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时代;保护;宣传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79-01

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刚刚起步,且与见“物”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选择更注重如何留住看不见的文化传承,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其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个新兴遗产名录体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公约》和名录体系寻找一定的方法,促进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延续。同时各国应该制订宣传计划、教育计划和科学研究等活动,鼓励社区和个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中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宣传

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技术创新,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数字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多优势,但数字博物馆不是万能的,它的数字化技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将具有“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史定格,参观者了解到的也只是固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活态的、变化的文化现象,这对参观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片面强调记忆工程或以人为本,应该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联系的各要素做通盘考虑,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中与之息息相关的其他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方法和原则不是僵死的,要根据文化遗产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区域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在遵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文化遗产规定的具体方针和政策的条件下,对保护原则与保护方法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或方法。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理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庞朴、朱维铮等学者都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行了辨析,几位学者都认为文化传统是“活文化”。文化传统是活态的,其在民族共同体中产生、传承、延续,文化传统中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的存在是民族存在的标志。近年来,“祭孔”、“祭黄帝”、“祭炎帝”等活动在各地悄然兴起,这是中华儿女通过这种形式在表达自己对民族和祖先的情感,是文化上的一次次寻根,表达了他们在心理上和组织上的各种诉求。只要民族的文化不断,民族精神就不会断,民族文化传统在延续,民族精神就会延续。

(二)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如我国东北和西南等少数民族的衣饰文化,云南地区保存有树皮衣制作技艺,即用“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衣服;北方黑龙江地区保存有鱼皮衣制作技术,这些技艺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但这些少数民族保有的树皮衣和鱼皮衣制作技艺是鲜活的历史材料,能够生动地反映各民族文化的特异性,证明民族发展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证明功能是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代替的。留存这些文化创造,就是留存民族的文化记忆,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起步时间晚,法律和制度还没有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精神的延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构建文化和谐的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

文化遗产见证了民族或地区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民族文明发展的高度和社会的进步状态。19世纪以来,人类对自身文化遗产创造的认识轮廓日渐清晰,并在100多年来的保护历程中形成了一套渐趋完整的保护框架体系,文化遗产的类别也从单纯的物质性文化遗产逐渐跨界到双遗产,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到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并衍生出了线性文化遗产,比如乡土建筑、记忆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新形式,日渐丰富的文化遗产已经不仅包括历史的馈赠,也涉及当下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起居饮食等。总之,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形势所需、时代所需和文明发展所需,文化遗产已经融入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c发展关系着现实的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文脉的传承,更关系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新宇.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篇4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小陇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至417年。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文化 观念 包装设计 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根基,其传承和发展对于这个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创造性的综合艺术,它把当代的科学、技术、艺术紧密结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创造力的体现,是衡量国家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软实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推动了包装设计在形式上、功能上的变革。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现代包装设计的飞速发展与当代物质精神文明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我国拥有五千多年丰富的历史文脉,其传统文化在世界人类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如何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体现其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1 信息时代下的传播观念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工业化时代,机器设备和原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资源,而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体现的尤为明确,并影响到当代的文化艺术领域。信息社会中商业视觉运作的高效率,促使公众对于视觉信息的接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拥有更大的需求。产品的营销,首先要将相关的信息转化为有效的视觉语言,通过产品的包装设计等途径传达到消费者眼中,所以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视觉效果在商品的营销环节中地位至关重要。

2 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人、社会、自然等因素构成的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有机系统。设计师的设计都离不开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设计必然包含了由当时社会文化环境所滋养的本土文化精神,所以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世界性的设计文化,正是因为由于世界各个民族多样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文化精神构成。当然这里的民族性不是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应该同时注意与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在吸收西方文化设计精髓的同时对中国几千年来丰富的设计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计活动来培养我们的民族责任感。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艺术同样博大精深,起始于远古彩陶和青铜器文化的中国设计艺术诞生了很多设计史上伟大而重要的作品,产生富含深意、生动美观的各种民族民间图案,这些都对现代包装设计具有极好的借鉴和应用价值。现代设计师必须做到融汇东西方设计文化的精髓,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转化为设计语言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设计这一载体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每个优秀的民族都在努力的研究与传承其传统文化。传承是作为一个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否定自己的历史、或者简单的复制传统都是对本民族未来的极端不负责任。我们需要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做深入的研究与挖掘,找到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几千年而不倒的文化之根。所以对设计而言,传承更是对以往设计艺术的解构与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挪用与复制。当今的一部分设计师,本身并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于是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只会将传统纹样进行复制粘贴,视觉效果不佳,这样的传承太过肤浅,同时会严重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态度,使大众错误的认为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没落腐朽并视其为糟粕,最终会影响到大众的民族认同感,转而片面的、一味的崇拜西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所以设计的传承至关重要,它要求我们更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品味与修养,在设计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即在传承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超越。在设计上一方面肯定本土化,在技术手段和形式创新上还要广泛留意国际最前沿的动向,主动与国际间进行交流与对话。真正的民族精神一定是在肯定自己的同时拥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基于这样的精神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既富有传统文化深意,又很国际化并引领时尚潮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设计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4 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中的体现

(1)造型设计。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在中华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彩陶、青铜器、瓷器以及民俗民间文化中的葫芦、龙灯、香包等形态结构丰富而多样化,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审美特点和民族韵味,在西方各个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潮中都有所体现。民族化的包装设计更多的是借用这种造型特征,演变、创造出新的容器造型,使之既源于传统,又体现时代感。

(2)传统图案。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纹样设计,这些纹样装饰性极强,自然生动、简洁明快,同时包含深厚的含义,通常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相关。民族民间艺术门类众多,包含蜡染、扎染、织染、剪纸、脸谱、沙画、皮影、织绣、唐卡等,这些元素都能被很好地应用于包装设计之中。

(3)金石书画。中国的书画和金石篆刻艺术在世界艺术殿堂中享有盛誉,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传统书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工笔画、写意画等,民间绘画形式包括壁画、年画等,书法艺术包括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草书等,每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都包含有典型的东方人文精神。特别是篆刻艺术,集书、画、雕刻为一体,具有典型中国式的装饰艺术效果,亦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人品味。这些元素在包装设计中都应用广泛,如果再加以创新性使用,更能体现中国包装的文化品味和民族特征,更能自然的迎合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4)自然材质。中国传统的包装设计运用了许多来自于自然的材质,使产品既生态又环保。例如自然材料竹、木、草、叶、藤、皮、绳、线等在包装设计中应用较多,还可结合各种传统图案和造型编制出具有各种美好寓意的形象。

(5)色彩传承。民族化的包装设计,离不开对本民族色彩的挖掘和运用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使用极为讲究,民间吉庆的色彩、宫廷富丽堂皇的色彩、宗教庄严肃穆的色彩等都对不同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多样的参考。

结语

包装设计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并不矛盾,民族性和世界性也不矛盾,纵观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无一不是根植在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下并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德国设计的严谨、日本设计的东方精神、法国设计的浪漫、英国设计的理性、美国设计的抽象简洁,无一不是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坚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诞生,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设计传统,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抛弃落后的、狭隘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并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独树一帜,展示出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化包装,使我们的文化影响更多的人,使我们的产品走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水彩画;语言形式;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42-01

一、我国水彩画语言形式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不光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开放,思想的解放,也带来了艺术的繁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推动了水彩画的革新,促进了中国水彩画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中国水彩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水彩家们通过把水彩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使水彩艺术被赋予了多种多样的中国语言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语言功能被放大和更深地挖掘,使水彩艺术的文化语言更清晰、更能表达画家的意识与个性。我国水彩艺术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论是在艺术技巧上,还是在艺术创造能力上,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形式,水彩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二、中国水彩画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画种自身的特点不容忽视

相比于其他画种,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总显得有些滞后,它的制约因素究其根源在于画种自身不可逾越的局限性:首先,最主要原因来自于水彩画媒材的局限。画种媒材的不同特性――透明性颜料在作画过程的不可逆性,水和彩的流动、互渗、融合过程蕴涵着许多的未知和可能,直接决定了该画种技艺性强、不易驾驭的特点,这就在某些方面阻滞了水彩画的创作表现;其次,从技法上看,基于它的媒材特点掌握好水彩画有一定难度,“水彩是绘画中的皇后”这句话就映证了这一点;然后,从学术研究的目的出发,水彩画不如中国画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美学形态;从现实出发又不如油画的主流地位,普及之广、表现性极强的特质;最后,就是创作主体内在的创造意识问题。如今,画家们掌握的水彩技巧己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在创作方面更多的作品还停留在纯习作写生或表面现象的描绘,缺乏个性描述和思想、文化的深度。

(二)来自全球化语境的挑战不可轻视

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交流与碰撞,促使中国艺术不断地被加入到国际语境中。主席就曾经提出有关世界文化发展,必须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因为这既符合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的水彩艺术,现今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怎样走进世界语境中去,使中国水彩画能够在世界水彩艺术界占有一席之位;二是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和发挥中国水彩艺术特有的中国元素,使水彩艺术独具中国特色。

三、探究我国水彩画语言形式的发展策略

1.在水彩艺术语言中融入我国民族意识,实现我国水彩艺术的民族化。水彩画主要通过颜色与颜料来进行情感表达与渲染,在创作工艺与创作思想上,由于水彩艺术起源于国外,我国国内的水彩艺术大多用的是国外的水彩艺术技法,并且着重于写实手法表达基础的感彩语言。水彩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中并没有很好地融入我国的民族思想。在未来的水彩艺术发展道路上,水彩画人不应简单的停留在作画的技巧和视觉形态上,而是应更多地赋予水彩作品以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水彩艺术作品应更多的表现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2.融入时代精神,将水彩艺术语言形式的古典性与现代艺术思想相结合。时代是改变艺术的最好工具,水彩艺术也是如此。水彩艺术语言需要与时代思想挂钩,现代化是水彩艺术发展所必需的,要通过水彩艺术的语言表达,进行现代化水彩艺术的改造,最大程度地表达本时代的思想与态度。从艺术创作方面来说需要时代性的技术与古典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型的水彩艺术技法,使水彩艺术融入时代精神,实现水彩艺术的时代化,真正表达水彩艺术的个性与思想,创作出新式的水彩艺术语言表达形式。

3.融合其他艺术形式,丰富中国水彩艺术的表现语言。随着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东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流,新的艺术思潮,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产生,画种之间的差别变小,界限也变得模糊,画种的融合态势不断扩大。在水彩艺术创作中应该发展更多有特色的水彩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尝试融入其他艺术的造型手段,技术材料等,以此来丰富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例如,从水彩艺术的画纸方面来说,创新更多种类的画纸,通过国画的宣纸、油画的画布来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不同种类画纸的不同纹理来进行水彩艺术的思想表达,是水彩艺术语言形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颜料方面,水彩艺术引进白胶等化学产品来进行艺术创作会使水彩艺术的艺术语言更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水彩艺术语言形式的全面大发展。

四、总结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逐渐融合的今天,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也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水彩画所面临的困境,水彩艺术的中国语式如何与时俱进,体现中国特色,是值得每一位水彩画家们探索与深思的。

参考文献:

[1]刘月明.我国水彩艺术语言形式发展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中国美术家理论协会.民间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拓展 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23-01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对于我国教育而言,培养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与国际接轨,是教育改革需要考虑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人才的培养应该放眼世界,而不是拘泥于现在自己的教育理念,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使学生能够不仅在教育的领域认识到世界文化,更能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提出新的标准要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拓宽国际视野,掌握方式方法,是每个学校应该考虑和实施的问题。

一、重新认识国际视野

(一)教育误区

对于现在的教育环境而言,首先要确定的是国际视野与教育的问题,国际视野并不等同于英语教育,这一点,学校与教师要有新的认识,不要片面地理解问题。部分人认为英语教育的普遍推行,会影响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缺失,甚至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这些都是以偏概全,没有从整体看问题。英语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学校要通过这种工具,向学生打开世界的大门,使学生能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二)国际视野的重新定义

国际视野主要是指打开国际的大门,放眼看一下世界整个发展格局,能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以及方向,能够做到与国际交流,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国际视野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其他国家的认识,更是一种对世界的一种态度。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改变教育理念

英语教育具有人文特色,这包括一个国家的形象,英语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学好语言,更要通过这种语言去认识一个国际的自然人文风貌,加强人文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他国文化,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

1.教师提高个人修养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注意言传身教,丢掉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2.合理把握课堂

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注意不仅要学生学好英语,更要掌握其他的人文知识。

(二)借助外来资源

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明确,既要有很好的外语水平,又要对本国文化精通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树立国际化意识,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探讨世界文化,实现知识的全球化发展。

1.教学中开拓国际视野

改变原有课程设置,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可以展开角色扮演的形式,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样更有利于掌握语言,了解语言故事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环境,例如:教师在教《The Pearl》这篇美国的著名小说,教师在课前应该让同学做一些功课,了解一下小说的作者,故事的情节以人物关系。

2.交流中发挥外教身上的文化元素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校园,担任外教,教授英语课程,这种模式需要扩大。外教对于英语的教学游刃有余,他们不仅语言功底扎实,而且熟悉自己的本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高中生学到纯正的外语口音,还有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充分利用外教身上的文化元素,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3.开展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戏剧大赛,选取国外一些经典小说戏剧,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家喻户晓的名作,学生在戏剧中既可以锻炼口语,又可以了解到戏剧当时社会大背景,对于学习国外的文化非常有效。

在国际化趋势的大环境下,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国际化。高中生不仅仅是要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更要拓宽国际视野,与国际舞台接轨。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彭清.与本土文化相对接的国际视野型英语人才培养――以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01).

篇8

一、体育舞蹈加入中国元素的原因分析

(一)体育舞自身发展的需求

体育舞蹈是一种技巧性强的运动项目,其中包括的内涵和动作是不需变化的,然而一切都追着文化和时代上的发展来发展,所以说,在发达体育舞蹈项目过程中,以中国元素上的文化元素来做体育舞蹈上的重要方法。自从体育舞蹈转入到我国之后,中国的体育项目也就得到了有效的进展效果,在主题和内涵上也得到了各取所需,表达了用人们的审美变化,来提高体育舞蹈的要求,并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元素。

(二)适应世界文化上的统一需求

跟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变得更加密切,包括政治交流、体育舞蹈提高了更多方面的需要技巧,世界文化是体育舞蹈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组成的对象,借着世界文化中的大潮流来,加强并不断了解各世界国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这样才能用好的表现把体育舞蹈融入到元素内,更适应发展体育舞蹈中的世界文化潮流,使体育舞蹈跟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我国是属于历史长久的国家,运用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传播,要在重要的中国元素上把体育舞蹈入进来。为了能够在其他国家的人民中供给更多的相关内容,事前该把体育舞蹈加入中国元素中,加强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帮助发展我国的文化传播,在体育舞蹈加入中国元素,为了能更加一步的了解内涵和表现力,推荐通过舞蹈、体育等方法促进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二、中国元素在体育舞蹈上的运用

(一)音乐方面的运用

音乐在体育舞蹈中很重要,将中国元素加入其中,为了能让音乐留下丰富的文化,可以从音乐这方面来入手,可以选择完美的整体技巧来,表达体育舞蹈的结合内容,让中国音乐在艺术文化上完美演绎,并突破体育舞蹈的主体。有利于能更好地发展体育舞蹈的重要,还能很好的发展我国音乐的未来发达。

(二)动作方面的运用

在体育舞蹈方面,对肢体动作来讲它是一种在体育舞蹈中不可缺乏的部分,在中国元素加入到体育舞蹈当中,可以用此动作来改善下一步的要求,其次,在体育舞蹈中较重视人体中的肢体动作,用完美的肢体技巧来,使体育舞蹈更好地表现艺术,作为一种体育舞蹈项目,不只是包含了一种技巧肢体动作,还可以把武打动作加入其中,让体育舞蹈在中国元素上,能加强体育舞蹈的表现力。

(三)服饰方面的运用

在体育舞蹈方面不只是看各种肢体动作,还要看服饰方面的问题。有了好的服饰能更好地表现体育舞蹈,也可以在加入一些适合的装饰。但是要求以服饰颜色方面中,带有红和蓝的颜色来代表中国元素,也可以用一些花样种类的图案来代表中国元素,在表演体育舞蹈时,采用一些适合的道具、化妆、头饰等。来加强对中国元素的一定表现力,提高我国对体育舞蹈的水平。

三、中国元素在体育舞蹈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由分析和论述得知,如果中国元素能在体育舞蹈当中得到作用,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表现能力,不过,中国元素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

1.随着多数的中国元素加入,对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造成了阻碍,中国体育舞蹈面对这样混乱的处境,只能利用体育舞蹈上的编剧来改变观众的心情,在挑选体育舞蹈的主题和服饰时,如果选的相同类型太多,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审美疲劳的状态。

2.中国元素的融入过于表面化。体育舞蹈可以在音乐主题、动作、服装中加入到中国元素中,但是多数体育舞蹈在项目中,能用一些服装来运用到项目中的次数不多。然而音乐、动作都没有和中国元素配合,这也给体育舞蹈的整体造成了影响,因此,现阶段中国元素没有充分的融入到体育舞动当中,只有表面上的形式,并不具备其内在含义。

四、将中国元素运用到体育舞蹈的对策

可以从分析和论述中得知,想要把中国元素融入到体育舞蹈当中,中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目前我国的体育舞蹈,还在一个初阶段,在融入到体育舞蹈过程中,出现了情势危急的现状,影响到了严重问,必须立刻进行处理。

提高舞者和编剧的文化素养。编剧的好与坏,会导致体育舞蹈造成文化素养,水平降低。所以,我们要既是不断提高编剧的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加深了解中国元素对体育舞蹈的运用,下一步对此进行更一步的了解研究,选择多样的中国元素进行表现,变得更突出、更丰富、饱满体育舞蹈的主题。并提高编剧能力和文化素质。

五、结语

篇9

此前,2007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以其显著卓越的全球价值入选并获得全票通过。二期项目包括广西桂林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和广西环江喀斯特,入选以后将与一期遗产地共同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遗产,反映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深化过程,同时也将展示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

中国南方喀斯特景点多、面积大、区域广。这些特殊又美丽的地貌景观,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符合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等标准。“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中国第一个跨省联合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满足世界自然遗产评选的全部四条标准。

“数百座山峰,真像一些巨大城池的城垛。这幅景色感人之深,就连当地人也站在那里观看并惊讶不止。如此壮丽的场景,必然是自然之神的构思。”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塞谬尔・柏里在日记中写的这段话,描述的就是喀斯特地貌的美丽景观。喀斯特缔造了太多的美景,即使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也展现着一种自傲的凄凉美,一种别具一格的包容美。

喀斯特分布面积占中国国土近1/8,喀斯特环境是中国三大脆弱环境之一。喀斯特也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一种地貌特征。喀斯特地区要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动辄就是几千上万年,是非喀斯特区域形成同样厚度土壤时间的几十到几百倍。由于喀斯特地区多以山石的形式表现,所以喀斯特地区又称为石山地区。中国石山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以及山东、川南、湘西南、鄂西等地区。

而“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出露的碳酸盐岩发育于不同地质年代,经过几百万年的喀斯特作用,塑造了显著的石林喀斯特、锥状喀斯特和峡谷喀斯特,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模式地。

入选的贵州施秉喀斯特,是世界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杰出代表。发育在5亿年前的古老白云岩性基础上的锥状峰丛峡谷喀斯特,例证了白云岩在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及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典型景观,提名地范围内沟壑纵横、溪水清澈、植被茂密,地貌十分壮观,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拟的自然美。施秉喀斯特从多个方面填补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演化中的白云岩类型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全球意义。

而作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一颗明珠,桂林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峰丛。它分布在漓江两岸,形成非常俊美的山水风景,这样的峰林地貌在世界范围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重庆金佛山几乎占据了南川区幅员面积的一半。它是重庆的南部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南川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安身立命之所在。金佛山喀斯特是独特的台原喀斯特,被大量的塔状悬崖环绕着,拥有多彩的地表喀斯特景观。

广西环江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中贵州荔波喀斯特的扩展区域。两地共同组成了从高原到低地斜坡地形上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态及生物生态特征,是大陆湿润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杰出代表。法国洞穴生物专家露易斯・德哈文先生多次考察环江喀斯特后说:环江喀斯特地貌独特,所有峰丛、峰林几乎在同一海拔上,以及洞穴生物的丰富性均为亚洲第一。

今天的研究已经发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将森林砍伐掉,水土流失速度将是森林区的60多倍,如果再进行农业活动的开垦,可达到200多倍,流失的速度远大于一般土壤。

大多数喀斯特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加上喀斯特地区具有岩石、水文特殊、缺水少土等特殊自然条件,大多数地区喀斯特森林逐渐消失,许多地方已石漠化,喀斯特环境进一步恶化,人类为了生存,在进行着破坏性的开发。

只有保持森林植被的覆盖,使森林凋落物大大加速成土的速率,才能留住美丽的喀斯特。尽管土壤依然薄弱,土地依然破碎,但土壤肥力很高,有森林地被物良好的保护作用,喀斯特森林环境就依然会是一个生命的天堂。

在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境内,就还保存着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生态系统稳定的喀斯特森林――茂兰喀斯特森林。通过多年保护管理,喀斯特森林保存完好,气势壮观,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对于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植被演化、重建其他喀斯特地区的森林群落具有重要价值。

篇10

关键词: 花卉文化 民俗文化传承 文化多样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同化下,在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下,民俗文化的纯净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使多样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对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及宣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IV委员会的报告通过决议)指出:“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予以承认和确定。”[1]而各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反映。

民俗及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征。[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源。但在经济全球化、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愿意穿着本民族的服饰;按古规,苗族的芦笙在每年春种秋收这一段农忙日子里是不能吹奏的,可在贵州雷山县的一个苗族村寨,倘若来了旅游团队,不论什么季节,只要付上300元左右的人民币,就可以观赏到全套表演。[3]从中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承下去,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掘并宣扬各种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以我国花卉文化为例加以说明。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桂花与民俗文化

关于桂花,汉晋以来,有月宫桂树之说。《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进而有吴刚在月中伐桂的传说。比喻科举考中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且作为成语,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传说还演化出中秋赏桂、饮桂花酒的习俗。[4]

桂花除了与中秋节相关,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纸中就有桂花的图样。[2]

2.与民俗文化

重阳节的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叫“菊节”、“节”,重阳节与有关的民俗有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

《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记载:九花者,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4]可见清代赏菊的盛况。至今,每逢金秋时分,我国一些地区仍有有展览。

唐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宋代《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泛黄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物为之。”[4]在这些记载中可略见古时重阳节饮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风俗。

重阳节与的关系如此之密切,是与我国民众所创造出来的的文化密切相关的。被认为是辟邪之物,《续齐谐记》云:“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鸡犬羊牛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5]因传说有此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阳节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习俗一开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发展至后来,簪菊有了装饰的作用,而饮菊酒、食菊糕则与其保健作用更多地联系起来。有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列为百草上品,认为“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的药用价值更被追求长寿成仙的道教借用,认为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柏实散,乃得仙。”[5]

除了与重阳节联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壮族的壮锦花纹图样就有等纹样。[2]现在,茶也是大众普遍饮用的饮品。

3.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牡丹不惧,不畏权贵,不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的气节相吻合。[6]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寓意富贵吉祥。锡伯族的门框、窗、屏风、相框上所雕绘的图案就多有牡丹。壮族的壮锦也有“凤穿牡丹”等图样。土家族织的土花被面的花纹也包括了“蝴蝶扑牡丹”、“四凤抬牡丹”等。[2]

4.其他

除此之外,在我国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纸的图样,也是苗族蜡染的主要图样;象征傲雪高洁品质的梅花是彝族剪纸的图样;象征爱情和幸福的羊角花(即杜鹃花)是羌族人民的最爱,也被羌族妇女广泛应用为挑花和刺绣的花卉图案。[2]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避免经济全球化及旅游活动等对民俗文化的冲击,就要在发掘这些民俗文化的同时,做好民俗文化内涵的宣扬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避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冲击着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掘并宣扬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比如,现在情人节的玫瑰花、圣诞节的圣诞树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在我国年轻人中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中秋节的桂花、重阳节的等中国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却在人们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现象,同时失去本国民俗文化的底蕴,也失去民俗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如果报纸、电视等媒体适时宣扬桂花、等内在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条件的公园适时组织桂花展、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将会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2.避免旅游活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在我国的一些旅游地,“旅游经营者们往往对旅游者持一种迎合的态度,旅游者喜欢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艺术品、手工艺品,甚至某些建筑样式和风格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可贵的守护精神”。[3]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旅游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游活动中,应让旅游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并使旅游者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在广州的茶楼喝茶应可以喝到茶,而不是八宝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纸中应有石榴、桂花、梅花图样,而不是玫瑰花的图样;欣赏羌族的挑花和刺绣应可以看到羊角花(即杜鹃花)的图案,而不是郁金香的图案。而且,导游应讲解相应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内涵。这样,游客不仅会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尊重,认识多样化的民俗文化,而且当地的民俗文化会得以传承、繁荣。当然,在避免旅游活动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要尊重外来游客的民俗文化,就拿来说,在德国、法国等国家,是葬礼上用的花。[7]如果在接待来自这些国家的游客时,遇到旅游地适逢展,或预计参观壮锦时会看到花纹图样等情况,都需要导游事先向游客说明我国的民俗文化,说明绝非有心冒犯,并征求游客的意见是否去参观,以表示对外来游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国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要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中,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代,避免民俗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消亡;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断繁荣,就需要我们发掘出民俗文化的内涵,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这样,处于这种民俗文化氛围的当地人会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发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慕名而来的旅人则会欣赏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这种民俗文化。如此,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萧放.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遗产(第一辑)[C].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2008.81.

[2]吴忠军主编.中外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4,141,140,136,143,142.

[3]姜建春.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负面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0,(32):123-124.

[4]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80,186,200,203-204.

[5]尹晓红.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J].汉字文化,200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