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科技与经济

篇1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言: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城镇化的本质来看,城镇化是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无论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农民可以通过进入城市、融入城市而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

根据我国对经济的调查,我国近一半的地区已接近城镇化,预计几年后大概五分之三的地区实现城镇化。这说明了我国的城镇人口在逐步增加而农村人口在减少,农村人口愈来愈向着城镇迁移,标志着我国的人口由最先的以农村人口为主转变为了以城镇人口为主,分布格局和发展速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城镇化就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一个城乡转型问题,其中包括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转型。对于我国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最早是在发展经济学里面提出来的,国外学者提出来的发展模式与国内的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有区别,我国农村城镇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本质其实就是城乡转型的问题,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农村,例如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人口大面积的向城镇迁移,这样可以使农村的经济不断的流向城镇与此同时农民的经济也得到了提高。然而新农村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城镇化,例如城镇交通道路延伸、城镇的工厂扩大等都可以给农村的经济带来收益。

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正面影响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协调而统一的,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然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就业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减少,导致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在增加。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入城就业,农村特色产业的加工行业形成,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城镇化促进了城镇内需,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扩大了城市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城镇化优化了农业结构。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小城镇的人文和自然优势,很多投资者投资小城镇的原材料产业,农村私营企业不断崛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村产业竞争力。

(二)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1.农村耕地面积在日益减少。城镇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政府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使得农村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利用率低。

2.农村资源不断流失,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城镇化的发展促使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农村资源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同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农田弃耕抛耕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后继乏人。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种田者多为老人和妇女,科学文化素养较低,不能利用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来耕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认识上有差距,小城镇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个别乡镇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必要的指挥与协调,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个别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有的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甚至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一个地区的用地结构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而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用地现状中,居住用地比例偏大,居住建筑层数普遍偏低,容积率小,绿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比重较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导致这样的用地结构无法将小城镇的功能和定位承担下来。此外,小城镇内部各项用地功能分区混乱、相互穿插、土地利用无序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也会造成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偏低、生态环境变差、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后果。

四、促进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这一生产主体的支撑与保证,其中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也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诸如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部分。

(二)对小城镇合理规划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各地政府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要认真把握,进行调控,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聚集人口,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城乡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这一生产主体的支撑与保证,其中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也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诸如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部分。

(四)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

目前,乡镇工业的污染排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的极大的破坏,直接威胁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生存环境和资源基础,如此方式的乡镇工业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实现我国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依靠科技进步相结合的举措。加大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环境监测模式的两个转变,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开征可再生资源利用补偿费,提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竞争力。

(五)改革小城镇建设投资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为政府,投资方式多为行政性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无偿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城镇建设。因而,应当将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中,改革现有小城镇建设投资模式,并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各类基础设施应由企业进行商业性投资,企业筹资建设后,通过经营管理或其他合法手段收回投资。由于纯公共设施项目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则由小城镇政府集资建设。

五、结束语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人口的就业率:扩大了城市内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但也为农村发展带来很多弊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资源流失、环境恶化、劳动力缺失等等。因此,在加快城镇化快速发展时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出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2:12-14+18. 

[2]杨志英.对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04,03:42-45.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20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保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社会热点话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片面的利益,对生态环境进行大肆的破坏,这样一来,极易引发经济与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失衡。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原本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态发展的失衡,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必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式依然较为传统,在科技现代化方面,农业发展依然处于劣势地位,基础设施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地域差异性明显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的主要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使上述问题得以改善,还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非常积极意义[1]。

2、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推动并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僅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

3、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现阶段我们所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资源节约为重点,以生态循环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型经济。在这种新型经济模式下,可以降低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的破坏指数,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下的环境保护现状

1、土地质量下降

在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耕地的土地质量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滥用化肥、农药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片面的高产量,很多农民开始滥用化肥、农药,除此之外,工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也极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2、工业废水未处理就排放,农村饮用水质逐年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诸多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受相关技术的限制,很多工业废水往往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长此以往,工业废水难免会渗入地下对地表水质造成诸多影响[2]。农村的饮用水大部分是来自地表水,且通常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使用。除此之外,工业废水往往在气味方面也较为刺鼻,不仅不利于农村的环境保护,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3、大气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许多工业发展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尽管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危害极大。相比来说,农村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其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尽管可以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大气的污染程度也不容小觑。

三、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策略

1、树立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方面,我国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农村居民应树立环保意识,并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利用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并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普法宣传月活动、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宣传车下乡等。通过诸多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使农村居民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意识,让“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巨大。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

要想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以此来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不断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将生态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村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经济、生态经济以及新型经济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的生产水平,以此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科技为依托,不断降低农业生产中废弃物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

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政策制度的约束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不容小觑。长期以来,我国的相关法律有关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未做出特别明确的规定,导致了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是特别的高。因此,国家应从宏观出发,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确立明确的法律法规;各级管理部门应结合所管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规范,在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两者之间发展的平衡。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期有效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基于此,本文对与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萌.论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现代化农业,2017(09):68-70. 

[2] 付红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J].吉林蔬菜,2017(Z1):52-53. 

篇4

关键词:高中体育;育德;路径

学校教育要立德树人。全程育德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课程育德是全程育德的最重要途径。体育课作为一门从小学到大学的通识课程,应当担负起课程育德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农村高中体育课,更应当将育德作为重要的内容。农村高中体育课的育德有以下三条有效路径。

一、教学内容和育德内容深度融合,形成有效路径

“关爱、责任、规则、公正、尊重、合作、坚守”等是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要让这些道德品质在学生中得到传承。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无论是队列队形、田径、球类、体操、武术,还是游戏、地方特色课、各类活动比赛,都能融入这些道德基本品质教育。特别是高中体育教学内容更要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样,德育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使课程育德落到实处,育人无痕,接地气,不空洞,有效果。

二、教学情境与育德情节有机组合,形成有效路径

按照课程标准,高中阶段主要以学分制呈现。农村高中体育也正在推行“走班制、社团”等方式进行常规授课。学生在体育课接受德育教育形式相对较分散。体育授课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精心设置教学情境,置入德育情节,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专题教育,引发高中生对德育的思考和践行。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充分体验、感悟、升华,在单元教学结束时,结合德育情节,适当进行总结、提升、拓展,育人有心,引导学生内化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三、教学过程与育德细节紧密结合,形成有效路径

高中体育教学中,坚持、理解、合作、公平等是教学过程中随时闪现的德育细节。但农村高中学生合作、公平的深层次培养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持之以恒的引导和培养。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高中生已形成的较能吃苦耐劳、自尊心强、追求进步等良好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与学生优秀品质相关联的德育细节,进行固化。对公正、合作等更高层次的德育品质,要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对个人或群体,针对性地对德育细节进行雕琢、升华,逐渐形成学生的健全体格、完整人格、高尚品格。雕琢成器,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篇5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旅游度假村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相关的农村旅游开发项目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使得一些农村旅游度假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来思考如何有效的平衡农村旅游开发与农村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农村旅游项目的合理与可持续开发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旅游 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农村旅游度假村项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是许多地区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没有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使得许多农村旅游资源得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农村旅游项目在经历了初期的收益之后逐渐走向没落,没有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当地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来说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资源的供应成了当地农村旅游开发的压力,因此许多农村选择过渡开发当地资源,比如一些水资源比较不足的地方为了能开放旅游项目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过渡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要对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以避免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景,而且由于许多度假村的大量出现导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不够严格,对于一些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废物的排放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与限制,使得许多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受到大量白色垃圾的污染,导致风景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在许多的旅游风景里,有许多素质低下的旅游者会对旅游风景区里的环境进行故意的破坏,导致许多旅游风景区里的自然风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农村旅游风景区的开发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当地的一些珍稀动物的生存造成困难,使一些珍稀动物因为环境的破坏而逐渐消失。

二、农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农村的旅游业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农村旅游的开发与对环境的保护两个问题之间维持平衡,要保证在对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旅游业能够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对农村旅游环境的保护,因为一些特殊的旅游环境极其珍贵,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永远失去,因此对于这一类的生态旅游环境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以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同时在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对对农村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因为环境破坏严重的话将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要求,而且若是在后期对环境进行治理的话将会付出更加巨额的代价,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之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平衡,当然环境保护比不是完全拒绝旅游开发的,而是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的挖掘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比如对一些古老的建筑进行资源的挖掘,使一些快要损毁的古老建筑能得到重视,从而进行相应的保护,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同时要对游客进行良好的管理与引导,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合理有益的开发,使农村旅游项目的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策略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拥有着大量的旅游资源,比如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古老的农村建筑使得在都市生活中疲惫许久的人们可以来到充满自然气息的农村里来感受自然的安宁与美丽,从而使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多根据农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来进行有目标性的建设,来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策略来引导农村地区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比如在开发农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可以对农村的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开发,比如可以建立起一个动物园之类的地方,来增加农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使相应的农村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引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艺与生产技术,来牢牢吸引住游客,使游客对于这里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要加大对旅游环境的管理,比如对一些污水的处理,一些白色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珍稀动物的保护,相关的部门要对旅游区建设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要使当地居民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就必须要使当地的居民受益,使他们得到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他们获得受益的根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到自发的保护环境,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能够可持续的进行发展。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中学 数学教学 思考

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现状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思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思路,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改革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于教育观念上的萌动与突破。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入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时空,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堆死的知识,而失去观念、方法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理解课改精神,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农村学校和学生产生歧视心理,对于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的事实,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角色是随着社会特别是教育情况的变化、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从而表现出信息交流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学生学习完全受教师的控制与监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受关注、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应试”等严重束缚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职能由让学生适应要求变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使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使关注范围由单纯知识接受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使课程资源由“一本一纲”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系,使教师评价由鉴别性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这一系列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

三、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实践应用

在现代社会里,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可以说,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才能保证“个体社会化”的质量(这是国家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中,有三个重要功能,即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在教育教学中要既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又关注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不单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少不学,老何为”的道理。初一第一节数学课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的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情感上增加投入,使学生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我经常用“身边数学”的实例,启迪和引导学生,不断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形成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五、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中以台球桌面为实例引入新课,但农村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台球桌,更别说了解台球桌面了。教材以此例引入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教材的意图,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要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比如光的反射、折纸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篇7

一、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育科研面临的困境

1.农村学校的规模小、压力大,校本教育科研的普及尚不广泛和深入

农村学校布点多,分布广,交通很不方便,尽管经过几轮的撤并,农村仍然有不少的小学甚至中学规模较小,有的村小还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教师,有的甚至几个年级一个班一个教师。按照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小学教师编制根据在校学生数量核定。初中:农村为18.0:1,县镇为16.0:1,城市为13.5:1;小学:农村为23.0:1,县镇为21.0:1,城市为19.0:1。由于城乡师资配备标准不同,农村小学普遍规模小、班额少、师资紧,教师们的工作量是满负荷或超负荷的,多头兼课、包班现象普遍存在。我市县区的农村初级中学基本全有住校生,住校生的管理也牵制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值周的教师一般早上5:00起床,晚上12:00能安心上床睡觉已很幸运,中午还不能休息,一星期下来,往往身心疲惫。另外,多如牛毛的各类检查、验收、比赛、评比等也牵制了教师的大量精力,根本无时间进修。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开展校本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模糊,借口教师教学任务重、研究能力薄弱、专家匮乏等而对此项工作敷衍了事,加上具有“教师教书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只要搞教研,科研是专业机构的事”等认识的农村教师乃至校长不占少数,各项活动尽管也开展了,教师消极应对,仅有活动的形式,没有活动的实效。这些情况表明,我市校本教育科研在农村学校普及尚很不广泛和深入。

2.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教师专业进修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地方政府热衷于“面子工程”,教育政策喜欢锦上添花,不多的投入又放在县城等“显眼”地区,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到位不及时,生均公用经费投入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农村学校教育经费陷入了困境。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固定的教育科研经费,虽然不少学校有科研组织机构,但有办公室的寥寥无几。农村学校财力拮据,经费困难。学校连正常的水电费及办公经费都难以为继,教师的研训开支当然只能被挪用到“刀刃”上。在农村,老教师走出校门学习提高难,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则更难,不少乡镇教师一年到头根本没有机会外出听课(包括县区级的优质课),唯一比较有质量的信息来源便是少的可怜的几本杂志,再便是由中心校组织的二传信息,至于市级以上的课程、教育教学专家现场报告、莅校进行专业引领,对农村学校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及”。很多校长整天为教育经费犯愁,很难有时间、精力坐下潜心来研究教育规律、办学规律,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只能是口号,事实上依然是“涛声依旧”地维持着往日“应试教育”的“宁静”,学校难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气息”。开展校本教育科研对不少农村学校来说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3.“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推动难度大

办教育要以一定的资源条件为前提,城乡教育的根本差异在于资源上的差异。首先,人力资源的差异,而教师则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由于农村地处偏僻,优秀的教师不愿进农村,加上近几年,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聘任制,我市各县区每年都有许多农村学校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进县城、奔市区或南方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抽水机效应”。由于缺乏合理的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加之这种“一江春水向城流”与“孔雀东南飞”的无奈与尴尬,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特别是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学校“人力”匮乏(“人力”匮乏不只是指数量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从事教育科研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修养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使农村学校缺少了教育科研活动的“领头羊”,不要说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就是要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出现了危机。其次,信息资源的差异。信息资源对教育科研的制约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受到信息资源匮乏的制约最为明显。一是图书资源匮乏。我市2005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某县小学128所,图书资料132.4万册,校均1.03万册。而我们调查表明,校均实际占有图书不足五千册,其中80%以上为教辅资料、儿童读物和大众通俗读物,能够引导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反映教育理论发展前沿的书籍、期刊、光盘等非常少。二是网络资源平台不足。据被调查地区的统计资料,某县2005年128所小学全部落实了“校校通”工程,开通校园网,然而教师通过网络仅能查询非专业的、公共性信息资源,无法查询、利用一些专业的学术资源,比如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校园网难以充分发挥其突破时空限域、共享广域资源的优势。由于育人环境和信息环境的薄弱,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往往囿于同水平的反复,甚至有的教师还顽强地秉承着自己的“老经验”,教育科研能力的缺乏与萎缩又进一步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恶性循环。

4.校本教育科研真教假研,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

从对我市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的方式方法来看,比较普遍地存在下列情况。⑴交流合作的话题少。在内容上往往是政策、会议的“传达式”,“纲要、标准”的“灌输式”,组长部署和专家指导的声音很多,教师间互动交流很少。表现出的教师问题可以概括为:真教假研,教研回来一无所获;能教不研,教为份内事,越教越死抠知识;愿教不愿研,越教问题越多,甚至越来越厌教;会教不会研,视野只有课本,对新教材、新学生越教越不会教。⑵关注课堂教学的实境少。教育教学研究或在课程层面上“引经据典”,或授课教师与专家演“双簧”,或教师也脱离“自我”而“附庸风雅”。结果,脱离课堂、脱离教师、脱离学生。⑶问题解决的研修少。校本教育科研必须紧密联系任职学校实际,从教师的课堂起步,从教学新问题入手,从具体操作策略着眼,从师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出发,承认课堂与教学的真实情境,边教边研边修。而农村学校校本教育科研中真正解决问题的研修寥寥无几。⑷把握课程目标的研修少。课程目标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九年一贯制的内在优势在于课程目标的内在重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教师仅着眼于课堂目标,而忽视课程目标的探究和把握。

5.缺乏高质量的专业引领,农村教师在职教育形式亟待创新

现有的教师在职教育有多种形式,总结起来有短期课程培训、教学观摩研讨等,所有这些形式都要把教育理论的“高科技”转化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实际上,学校领导常常是培训的主体,他们自上而下地决定培训的内容、形式,教师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失语”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长效机制,使培训活动事倍功半,甚至走形式,搞花样,劳民伤财。大部分农村教师在参与了这类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上。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农村学校更多存在的是同事互助指导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研究者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只能是“近亲婚配”,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低层次的反复。

二、解决农村学校教育科研面临困境的初步设想

以上面临的困境,已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程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以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王建磐教授所说:“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1]我们传统的教育科研文化需要革除弊端,转变理念,提升职能。我们必须直面现状,因地制宜。上海青浦的经验、长沙开福区的做法、深圳南山的方案等,我们可以借鉴,特别是一些行之有效的运行方式和推进机制甚至可以移用,如“教师备课――问题说课――集体讨论――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专家引领――行为跟进”、“自修反思式”、“大学课程中心与农村学校联合创建模式”等。但我们是苏北欠发达的地级市,一些地处偏僻的中小学校,学校的规模、师资条件、经济状况,开展校本教育科研缺时间、缺理论、缺信息,使得我们更需要拓宽专业引领的渠道,创新我们的校本教育科研方式,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校本教育科研的质量,保证我市农村学校教育事业尽可能的均衡发展。我们的初步构想如下。

1.推进区域间的校际合作

用小校联片的方式,集中资金和研究优势,用“走教”、“走研”的方式参与他校的校本教育科研活动,联合解决共性问题或者重要问题,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促进区域内教师的均衡发展。

2.着力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

农村学校除了必须拥有一些对教育科研素有心得的“领头羊”外,还必须本着“需求优先”和“量力而行、逐步发展”的原则,科学配置和完善相关的信息资料库,并实现区域间资源共享,使教师能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并能从鲜活、适切的成功案例中“汲取”营养,触类旁通,提升经验,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以确保研究工作的全面、客观与可靠,促进教师自主的专业成长。

3.拓宽专业引领的渠道

特别是要引进地方高校的学术力量,提供专业服务,提供咨询、技术、思想的支持。用专业人员“蹲点”的方式,引领教师开展与校本、师本、生本相关的教研活动。专业引领人员要变“教育理论”的专家为“问题解决”的专家,帮助教师找准焦点,破解教学困惑,增强引领的适切性。要设立一些子课题研究项目组织农村基地校、教师申报,进行课题合作研究,提升农村教师科研层次,提高农村学校科研质量。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整套符合本市农村小学实际、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学校校本教育科研的基本策略,并培育一批富有本市农村特色的校本教育科研示范学校。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研究项目“促进农村教师校本研修策略与区域性推进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B―a/2006/01/032)

注释:

[1]王建磐.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94-01

尽管国家的财政与政策扶持,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上获得了有效的提升,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较低的现象在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旧存在。对此,广大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方式将阅读和口语交际进行合理的融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学生个体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1.传统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状况

在传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观念下,很多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通常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命令式的教学,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单纯地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会写字即可,对学生包括阅读、口语、写作和人文素养熏陶方面的培养弃之不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汉语魅力的认知和对语文使用价值的认识。进而认为语文的学习不过是为了认字、考试考高分即可。这种功利性的想法也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这种热情的缺失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动力不足,从而陷入"教"与"学"的惰性的恶性循环。

2.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阅读与口语交际共同提升的方法

2.1 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提高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首先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加之农村的小学生接触的各种新奇事物在客观上较城市学生少,所以他们更会对首次接触的新鲜事物产生兴趣。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模拟阅读文章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利用表演等方式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展现。

比如在讲解《晏子使楚》的课文时,笔者就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程度,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内容的大胆创新,并且在不违背课文主旨和线索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情节的增删和修改。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在表演之前通过自由结组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同时对于事件的起承转合与人物特点都做了自行的研究,对于在改编过程中有争议的内容,学生还会和笔者进行交流,通过探讨共同给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在表演过程中,不同小组的学生表演出了不同的神韵,并且精彩的表演让台下的学生兴致高昂、使得表演迭起,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拥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且对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课前演讲实现双重能力提升。尽管农村的小学生相较于城市的学生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较少,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可能会比城市的学生更强烈。针对这个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前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这不仅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获得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选材,可以包括童话寓言、经典散文、长篇小说选段、唐诗宋词、历史故事,或者具有充足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科普内容,这些内容都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演讲的问答和互动,会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举例而言,在一个学生即将演讲之初告诉笔者他学习《月球之谜》后,对月球的知识很感兴趣,希望拿出更多的知识和大家分享,只是他不知道去哪里找这些知识和信息。于是笔者带着这名学生在学校的图书室并通过互联网查找了关于介绍月球的文献。学生在仔细研读相关的内容之后将其整理成了演讲稿。在演讲时,该学生的演讲内容受到了全班的高度关注,并且还互动问答了很多关于月球的知识和趣闻。由于课前演讲按照学号或座位顺序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在准备、编写、演讲和交流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查阅文献或研读文章的能力,也在表达和互动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

2.3 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理想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实现学生的互动交流。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课文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阅读讨论,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生词意义、不懂的语句进行讨论,从而让他们在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进行课文的初步认识。其次,教师在进行课文分析时,还可以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在整个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际活动,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四到六人一组的小组,让他们对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在探究、交流和分析中总结出答案,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例如在讲解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之初,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公路都是让汽车过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家"也可以跑到公路上?之后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当学生初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询问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我"家是怎样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的?事实上,如今很多的农村都开通了互联网,学生对于网络并不陌生。倘若没有开通互联网的农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和相互交流的方式了解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究竟能给"我家"带来什么。具体提问方法因人而异。

等文章学习完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和探讨互联网对自己家带来的变化,或者如果自己家有了条件,那么自己希望通过互联网了解哪些东西。通过交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获得有效提高,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促进阅读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实现小学生课堂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双重提升,从而催化他们语文能力的快速提升,进而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翠婷.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华少年.2016.6

篇9

【关键词】农村;综合性学习;误区;对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于条件限制,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路在何方?走过还是路过,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还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每个农村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误区一:功利性色彩浓重,随意性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回归本真,为学生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可一些农村语文教师为了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公开课展示,大打特打语文课程改革旗号,总喜欢给自己的语文教学打上综合性学习的标签,部分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殊不知,在这样的心态下进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变味的、肤浅的、空洞的、功利性的。有的老师随意性强,选题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无从下手,只好到处抄抄摘摘,毫无感性经验而言,更谈不上能力培养。有的老师就越俎代庖,让学生丧失体验实践的机会,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甚至有的老师为了所谓的提高教学效率,简化综合性学习的流程,闭门造车,只求能应付表面的检查,实质上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意义。

误区二:重课堂“效果”,轻课前准备,对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就算了事。实际上综合性学习功夫在课外,出彩在课内。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当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找小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在整个过程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确实有一些难度,比如“探索纳米技术”、“走进磁悬浮列车”等很多主题都有利用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的要求,但不少农村地区的学生没有相应的学习条件,很多农村教师存在畏难情绪,感到无法开展。

误区三:盲目组合,缺乏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不可忽略语文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的农村语文老师盲目的引进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组织为“数学活动”、“音乐活动”、“生物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育的主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变成了“四不像”,语文味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姓“语”,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对策一:树立“人本”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的需求。不要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不要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爱学、乐学,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氛围,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我们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一般应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开展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每一小组,明确分工,确立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综合性学习既要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要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策二: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的情况,我认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各有各的优势,特别是对大自然的感受上,农村孩子更有优势。例如苏教版七下《荷》专题,农村孩子更有话可讲,门前的池塘、村后的小河,都可以欣赏到荷叶、荷花和莲蓬组成的“彩莲图”,特别是在“思索质疑”、“讨论交流”环节农村孩子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和生活材料更丰富、更直接。“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农村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发现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篇10

关键词:农村;科技人力资源;调整与优化

一、当前我国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情况

(一)农村科技人员数量匮乏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因受到农村教育能力的限制,很难在数量上实现大的突破。综合素质较高的科技人员的数量是主要由该地区的教育机构的能力来决定的,比如说,一个地区高等教育机构较多,那么该地区就很有可能会有很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集聚,但若某一个地区缺少这样的教育机构,那么该地区可能会缺少较高素质的人才。农村地区就面对高素质科技人才少的情况,根据统计到的资料显示,平均每两千多个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中,仅仅只有一名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占比已经非常少,更无须提高在基层中进行科技辅导与推广的人员数量。对于在我国人总人口中占比80%的农村人口而言,目前的农村科技人口数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二)高素质人才稀缺,总体素质较低

在我国农村地区,最不缺乏的就是劳动力。但是劳动力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所以怎样去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成了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我国农村地区的科技人员一般都属于“单一型”人才,他们一般是在某一方面有出众的能力,而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等多方面都出色的人极少。同时,农村的科技人力资源也存在非专业人员较多,而专业人员相对较少,科技人员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但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因受到环境的限制,较难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他们会出现知识面窄,技术与思维方式落后等问题,从而导致在针对新兴的农业科技时显得知之甚少,无法精准把握农村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村科技人员现在的知识储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农村科技推广人员的能力不够,会导致新兴的农村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受到阻碍,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的优势,从而无法有效提升生产力,使农民受益。

(三)农村科技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农村科技人员的作用是为农民服务,通过利用自身的学识,来帮助农民掌握更高效率的生产技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为农民科技与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因为缺少资金的支持,他们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且生活待遇较低,所以受利益的影响,很多农村科技人员会选择利益更高的产业。另外,我国对农村科技的投入较为不足,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科技机构自身也缺乏灵活性,所以无法得到较大的改革与发展,种种原因下,农村科技人员缺少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严重流失。

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措施

(一)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实现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同时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学习与工作。另外,要让尊重学识,尊重人才,重视科技的观念深入人心,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为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农业作为我国的一大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众所周知,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农业科技人员同样不例外,相比于普通员工,农业科技人员在协调社会经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一定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较高的工作待遇,使其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的建设当中,愿意为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避免因为利益而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借助舆论的力量来为农村科技人才的事迹进行宣传,增强农村科技人员的自豪感,同时也促使更多人能够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鼓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农村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农业与农村经济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农村科技人员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我国农业方面的创新性。人才的创新为农业的永续发展提供不接动力,所以,现代农村不再仅仅要求科技人员拥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也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他们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积极政策给予创新人才一些展示机会,以此筛选出真正适合我国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努力为人才竞争提供良好的氛围,以得到真正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另外,必须加强农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从而使农村科技产品推广得更为迅速,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三)升级人才分配结构,提高农村科技人才配置

地域,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都在不断制约着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的配置具有较高的难度,且较为复杂,加上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各地社会经济在发展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想配置好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需要相关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付出更多的心血。在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影响下,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复杂的流动性,不容易受到人为的控制。仅仅交由市场来进行调节,必然会使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产生滞后性与盲目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调控,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并完善农村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同时加大对农村优秀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给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工作提供更大的动力。在农村中建立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市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可以通过有序的竞争,选出真正有实力的人才。另外,必须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以便吸引更多人才来为农村地区服务。同时,为农村科技人员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及优良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愿意留下来继续为农村地区服务。

三、开发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作用

(一)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实践证明,在农业中应用新兴农业科技确实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人才和科学技术要向更多层次,更多样的方向发展。人才问题直接关系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大对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在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农村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的管理,让其自身的优势在农村经济中得以发挥,不仅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助力,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一大要素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对生产手段的掌握,还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依赖人来实现,所以说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农村科技人员。因此,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三)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发展

现代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产品的生产,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农村人力资源,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等都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有着很明显的进步。通过不断利用新兴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农业科技在解决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技术,而不断地向多元化与多极化发展,但目前适合农业发展,且科技含量高的科技产品并不多,所以相对来说农业的生产手段还是较为落后的。因为缺少相关的农业科技信息和销售信息,农村劳动力还是无法熟练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不到位等问题,所以作为农民与外界进行沟通的媒介的农村科技机构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四、结束语

农村科技人员对于农村经济,农村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合理开发农村科技人力资源是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要想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持续的发展,还需为农村科技人员提供继续教育,顺应时展的步伐,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所以说,应提高对农村科技人员的重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 ,(02 ):10-17.

[2 ]吴卫刚.EMBA全集:精心打造中小企业老板的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 ]焦少飞,张炜.西部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 ,(05 ):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