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伤骨科 骨折 微创技术 固定机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4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10-01
微创即微小创伤,微创是指以最小的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扰达到最佳外科疗效的一种新的外科技术,是一种比现行的标准外科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更轻的全身反应、恢复时间短暂、内环境稳定状态良好、心理效应的手术相对于传统效果更佳。在应用中分为两个领域,即在较严重伤口面积大的相关治疗中,微创外科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可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从而被作为骨科控制中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微创技术广“小切口”的特点,使得伤口达到更好的疗效,病人骨折端血肿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恢复加快。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其日益广泛的应用,新的微创方法不断涌现,创伤与组织修复过程及机制也得到不断深入的发展,微创技术即将迎来一个更崭新的明天[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通过随机抽取了100名入院的创伤骨科患病患者,调查其病例进行术前术后康复情况调查,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研究对象。并且两组观察者在进行此次手术之前没有发生过任何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的情况。在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男女比例、收到创伤程度以及所受教育文化等方面无显著差别,且选取观察组的,男性占27 例,女性占23 例,年龄为18~48岁之间,年龄区在(33.2 ±13.5)中。抽取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占25例,女性占25 例,年龄在20~55岁之间,年龄区间为(35.1±8.2)岁。在本次100例数据采集中含肩部受伤27例,膝部受创23 例,髋部关节创伤40 例。本次采集皆符合创伤骨科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向选取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手术处理,与此同时向选取的观察组采用微创技术的方法研究。微创手术具体手术内容包括:
1.2.1 手术操作。采用全身麻醉或者局面麻醉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先准备好预用的止血带,选择前外侧方向进行切口[2]。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手术实行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手术环境保处于一个无菌状态,而后将生理盐水往创伤伤口缓缓注入,等待观察到伤口流出的液体为清亮状方可停止,之后将关节镜放入其中并对伤口进行观察。将视野所观察构成影响进行处理,等到视野清晰明朗,再检查半月板前后、软骨、韧带等是否出现损失或者卡压的情况,将较小的游离体进行清除,如有则将受到卡压绞索的半月板进行复位处理。
1.2.2 判定标准。采用微创技术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参照相关诊断标准判定:①效果优:表现在治疗患者在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口创伤伤口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情况,且能够正常活动,简单的日常生活能够照常进行;②效果良好:患者在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后创口表现为不时出现些许疼痛的感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正常的活动,对于日常生活没有较大的影响;③效果普通:即为患者者在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后创口出现明显且较剧烈的疼痛感,并且对日常基本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通过伤锥等恢复情况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恢复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采用百分率显示,两组治疗效果对比采用X2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在观察组选取的50 例患者中,效果为优的患者占有35例,效果良好者拥有10例,普通者有5例,总体优良率为90%,对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效果呈优者有21例,效果良好占13例,效果普通者16例,总体优良率为66%;根据统计记录得出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
2.2 伤锥高度和Cobbe角对比。在进行手术前检测患者伤锥高度和Cobbe角,两组患者情况大致相同,程度无明显差异,在进行微创手术后,治疗情况明显得到好转,病情得到明显控制,恢复情况良好,且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见表2。
表2 伤锥高度与Cobbe角的比较
3 结论
微创技术在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有了明显的疗效,尤其是在骨科创伤中,也有着大量而又显著的应用。在大量国内的报道中,也显示在创伤骨科中应用了微创技术能是医师更好的观察患处情况进行诊断,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进行微创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伤口矫正和恢复情况更快,痛楚减少,未出现感染情况,伤口处理不到位引发的并发症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是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成果。
本次研究也表明在创伤骨科中应用微创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观察组90%的总体优良率相较于对照组的66%优良率而言差异效果显著。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中治愈效果良好,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微创技术在肩关节骨科疾病中同样得到有效应用。尤其突出是能够进行肩峰成形、休整软骨面等难度较高,技术精细的优良手术并获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0’Toole等[5]报道1274例1338处微创手术仅3处感染,简单减压感染率为0.1 0%,脊柱融合和(或)固定为0.7 4%,总感染率为0.22%,而常规手术为2%~6%。除了较低的感染率,Wang等发现,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与开放手术比较,前者有较小的切口、较少的失血、较短的手术时间和较轻的术后疼痛。在此类疾病上的高效广泛使用,一改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诊断准确性高,微创,患者感觉无痛楚,安全放心等优点。而且,二者对脊柱后凸的矫形能力无区别。
随着科技在骨科领域方面不断的深入,与骨科医生研发技术的不断成熟,关节镜等及其配套设备的不懈完善,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内镜、腔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工程技术、基因技术研究的各项研究不断深入,加之人们对健康和美容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催化使得当下我们所知的微创骨科技术的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郭庆山,沈岳.创伤骨科中微创技术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1,22(5):178-179
[2] 邵炯光,郭飞,陈绒波,马真胜.骨科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18(2):192-193
[3] 王会同,张建新.骨科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42(6):123-124
[4] Wang HW,Li CQ,Zhou Y,etal.Percutaneous pediclescrew fixation through the pedicle of fractured vertebra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A thoracolumbar fracyures using Sextant system:an analysis of 38 case[J].Chin J Traumatol,2010,13(13):137-145
篇2
关键词:骨创伤;急诊;损伤控制技术
骨创伤临床特征以骨骼损伤为主,通过分析其合并病症、损伤开放性、创伤程度、损伤位置等,把骨创伤分成不同类型。对于部分严重骨创伤患者要给予有效的控制,避免出现残疾或者死亡等严重后果[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2年8月~2015年8月到我院接受急诊治疗的骨创伤患者104例,男64例,女4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49.32±5.3)岁;其中24例击打伤,35例坠落伤,45例车祸伤。因患者入院后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根据其治疗方法的区别,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方法给予治疗,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技术给予临床治疗,主要措施体现如下:首先通过外固定支架妥善的固定患者,给予有效的抗酸、复苏处理,若患者伤口出血,要立即进行简单止血;如果患者属于开放性骨折,要立即进行应急性清创处理;如果患者肢体损毁情况较为严重,在家属签字后,要立即截肢处理。其次,手术完成后第一时间把患者往ICU转移,给予全面复苏处理,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患者生理功能得以恢复。最后,等到患者生理机能、生命体征恢复到平稳的状态后,对最终手术方式、治疗类型进行确定。
1.3临床效果判定标准[2] 采用关节功能评价的参考文献对患者的骨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骨关节功能获得越为良好的恢复。
痊愈:通过实施针对性治疗后,患者均无临床症状,与损伤前对比,机体功能获得良好恢复,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显效:患者完成治疗后出现轻微并发症,但对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未产生任何影响;有效:经过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出院后出现生活不便的情况;无效:患者以植物状态生存或者死亡;或者意识恢复后无法丧失独立生活能力。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完成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工作,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别采用(x±s)、率(%)表示,利用t、 检验,若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骨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改善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骨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骨科患者由于肢体受到不同力度的暴力打击,在伤口位置发生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同时合并出血、疼痛等并发症,及时恢复患者的伤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损伤控制理论主要是指对严重骨科创伤患者急诊治疗时,通过优化传统手术方式,采取快捷、简便的操作方法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避免机体功能发生恶化的情况,为进一步处理病情奠定基础。同时利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分期手术或者再次手术,以期能够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4]。通过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骨科创伤患者临床中采用损伤控制基础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因为前期通过极端性创伤修复机制进行处理后,降低因为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体内循环紊乱、体温降低等造成不可逆损伤的情况,可有效提高挽救生命的成功率。本组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实施损伤控制技术后,总有效率、骨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
研究表明,骨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可以促进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降低死亡率,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勃.损伤控制技术在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4,12(31):35.
[2]罗灏,刘君.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7(11):1482-1483.
篇3
张先龙: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关节外科主任。从事创伤骨科和关节外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擅长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和翻修手术,在国内首先开展小切口微创髋、膝关节置换。现任华裔骨科学会理事、关节学组副组长,亚太人工关节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骨科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和关节学组副组长,中欧骨科学术交流委员会理事。
《科学生活》:骨关节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吗,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张主任:骨关节炎是人群当中关节疾病里发病率最高的。也有人说它是下肢致残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表明,55岁以上的病人中有6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70岁以上则占到了80%。此外,它还是一个社会性疾病,面对我国“四二一”家庭结构主体(即一对年轻夫妇,上面是四位老人,下面是一个独生子女),以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如今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位老人,如果有一位老人患了骨关节炎,生活不能自理,就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骨关节炎的社会影响面极大。
骨关节炎最早发病可以发生在肢体、躯干的任何部位,包括脊柱、腰椎、颈椎、包括指间关节等部位。但是原发性骨关节炎最主要发生在下肢,而在下肢的骨关节炎中,中国人最常见的主要发生在膝关节,而西方人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些,所以,在这里主要谈谈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家族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体老龄化的表现。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衰退了,就像人老了会长白头发一样,是退变的一种表现。骨关节炎从诊断上讲可分为原发性的和继发性的。后天的外伤、肥胖、关节畸形、从事特殊职业(如舞蹈等)造成的损伤属于继发性骨关节炎。而原发性骨关节炎是没有什么特定原因的,可能跟遗传、生活环境等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年龄老化引起的,所以骨关节炎又称作老年性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等。
《科学生活》:膝关节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哪些部分发生病变 ?
张主任:正常的膝关节由几部分组成。有骨:上面的是股骨,下面的是胫骨,胫股关节是形成膝关节的主要负重关节。此外膝关节还有一个部分,就是股骨与前面的髌骨形成的第三个关节:髌股关节。胫股关节之间有一个半月形的结构叫半月板,一边是C型,一边是O型,分别称为内、外半月板。半月板与关节软骨的结构还不完全相同,关节软骨称弹性软骨、透明软骨,是有弹性的。半月板虽然也是软骨,但它是纤维软骨,两者性质不同。半月板附着在胫骨表面,有一定的活动性,它的作用是稳定膝关节,就像桌子腿下垫的垫子,可以吸收、缓冲运动冲击的能量。比如在人体跑步或从高处跳下来时,如果骨头与骨头撞击就可能造成骨折或损伤,但是有了半月板垫到这里,就像海绵垫一样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但是,由于半月板处于胫股关节两个骨性结构之间,所以骨关节炎的病人往往伴有半月板的问题。常常是半月板变性或由于骨关节面不平,硬的骨把半月板磨破损了等等。一般骨关节炎的后期,半月板都会被“连累”,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科学生活》:是否关节疼痛不适都是骨关节炎,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来辨别呢?
张主任:骨关节炎与许多疾病容易混淆,如运动损伤、外伤也表现为关节疼痛,又如类风湿性疾病,早期也表现为关节酸痛,那怎么区分呢?临床上骨关节炎的病人反映最多的是关节的酸痛不适或爬楼梯、走远路会出现疲劳、关节疼痛;病人反映以前没有的,就最近才发生;或者早晨起来有晨僵(晨起关节出现较长时间的僵硬,在适当的活动后逐渐减轻),感觉关节不是很利索,活动后会好一点;再就是阴天下雨关节不舒服、有感觉等,这些都是极早期的信号。这些症状与类风湿病人有相似处,所以要做专业的检查。当然,骨关节炎后期的表现就更为明显,比如骨关节有变形、畸形,活动有声音,起身困难等,已经有骨性改变。这些病人要及时到医院来看,以区别运动损伤、风湿等,以尽早获得明确诊断。
除了医生检查、询问病史,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影像学的检查,包括X片、核磁共振,但CT扫描在骨关节炎的诊断中价值不大。如果是运动损伤,主要是半月板和软骨的损伤,可以在磁共振上看出来。而类风湿主要是以滑膜病变为主,影像学上可以看到滑膜的广泛充血、炎症、病变。通过X片可以看出关节的间隙、关节的结构是否正常,特别是中晚期的骨关节炎的病人可以看到关节力线的倾斜,关节间隙的狭窄,但X片往往对早期诊断的价值是不大的,早期主要是靠核磁共振。
实验室检查是区分风湿、类风湿的。这些疾病的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C反映蛋白等指标都很高,针对一些抗原、抗体的检查也可能出现阳性指标,以此判断是否为免疫性疾病。经过以上检查,医生大体上可以区分是哪一方面的疾病。
《科学生活》:您刚才提到滑膜的病变,那么滑膜是个什么样的结构,它起什么作用?
篇4
2型糖尿病是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骨折风险增加,而骨折后大部分患者都需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作为骨折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在骨科下肢大型手术中的发生率在 30~ 60%左右[1]。一旦 DVT 患者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脑栓塞而危及生命。故骨科术后对 DVT 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对我院60 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 DVT临床护理措施做以下回顾性分析。
1 资料来源
入选2011年我院骨科手术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0~73 岁,平均 50 岁。其中,股骨干骨折18例,胫腓骨干骨折30例,股骨颈骨折12例。术后下肢肿胀者均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入选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WHO1999 年公布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60例2型糖尿病下肢骨折DVT患者,经溶栓治疗护理后,58 例( 96. 7%) 患者痊愈,1例侧枝循环建立,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
3 护理
3.1药物治疗 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10×104U溶于5%葡萄糖250ml静脉输注,每日2次,或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10d。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的倾向,配合医生定期复查凝血系列,以防发生肺栓塞。
3.2 绝对卧床休息 为了减轻水肿,将患肢抬高20~30°,但不要过度伸展或在膝下垫枕致膝关节屈曲,以防压迫静脉。
3.3饮食护理
2型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与单纯骨折或骨折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治疗与护理的区别主要在于饮食方面。合理膳食既能确保骨折术后患者的营养充足,又能使血糖得以控制,使患者早日康复。总原则:(1)控制总热量,合理控制总热量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2)供给钙和蛋白质,骨质由大量的胶原纤维和钙盐借基质粘合而形成,所以骨折愈合时需要足量的钙和蛋白质。(3)供给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以粗粮为主。(4)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总之,饮食宜清淡 低盐 、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粗纤维,保持大便通畅,且大便时切忌用力,以免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3.4 患肢的护理 早期应绝对制动,嘱病人切忌用手按摩和摩擦患肢, 禁止施行对患肢有压迫性的检查,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以免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2]。同时注意患肢的保暖,以保证局部正常的血液循环,嘱病人不要穿紧身的衣服,以免导致腹内压增高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窒息感、胸痛胸闷、咳嗽、咯血、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症状时,要考虑是否发生肺栓塞。并立即报告医生,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严密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色泽、温度的变化,以了解治疗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治疗及护理方案。
3.6 心理护理 2型糖尿病史的患者,因其对糖尿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一方面害怕糖尿病影响伤口愈合,害怕手术,手术后不敢做患肢功能锻炼,另一方面害怕血糖升高不敢多吃食物,影响营养摄入。治疗和护理时患者合作较差,针对以上情况,护士应详细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理解、同情患者的处境,耐心疏导心理症结,采用谈话、交流和阅读有关资料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紧张忧郁情绪,也可以组织同类疾病患者交流治疗心得,互相关心,互相监督,树立治疗的信心。当发生DVT时,告知患者深静脉栓塞是骨科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可轻视,但也不必过度紧张、害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该并发症完全可以痊愈,但是不与医生、护士配合,将会随时发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或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3.7 功能锻炼 在病情好转,允许患肢进行活动的情况下,及时协助病人进行以下的功能锻炼[3]。
3.7.1 膝、髋、踝关节屈伸法 病人仰卧位,护士将患肢抬起后,左手扶膝下方,右手手心抵住足底跖趾关节,做屈膝屈髋伸直活动。同时也进行踝关节的背伸或屈髋后膝踝关节屈伸,反复3次~5次,手法要轻柔,禁用暴力,每次20分,每日4次。
3.7.2 趾踝关节屈伸摇摆法 病人仰卧位,护士左手轻轻托起患肢踝关节上方,右手握住全部足趾,轻轻做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屈伸活动3次~5次,然后右手握住跖趾关节,踝关节轻轻摇晃3次~5次,然后再握住足趾做踝关节,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的背伸 趾屈3次~5次,每次20分,每日4次。
讨论:
骨折是较严重的机体创伤,创伤后的疼痛,手术前后精神紧张,术中失血、失液和麻醉等一系列刺激因素均可引起患者发生应激反应[4]。糖尿病患者在长期高血糖的作用下,各脏器功能减退,更加重了应激反应,可使骨折患者的血糖水平更加增高,骨折和糖尿病相互影响,使病情变得复杂化,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
骨科手术涉及创伤、应激、制动、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与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全血粘度皆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手术常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手术后的长期肢体制动液减慢了静脉血流速度,导致血液瘀滞,更易于发生术后 DVT。
糖尿病患者并发骨折时,骨科医师应在内科医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临床护士以合理的护理路径对其进行护理, 医生-护士-患者合理协作才能降低糖尿病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李凤英,黄伟华,张桂兰.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 (6): 543–544.
[2]党世民,张宗业,金鹤万.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5-346.
篇5
[关键词]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70-02
随着交通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出现,骨伤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骨伤科是中医的特色专科,具有西医骨科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医骨伤的传统诊疗特色,如小夹板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不断减少的趋势,部分骨折疾病可以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却逐步为手术治疗所代替,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中医骨伤人才存在诸多与设置中医骨伤方向的初衷不符之处,其中问题之一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中医特色并不明显,这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为了办出中医骨伤专业特色,我们在总结以前中医骨伤专业和近年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医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对中医骨伤特色人才培养进行以下探讨:
1 中医骨伤特色教育要尽早开展,并贯彻到整个育人过程中
自从教育部1998年实行高校专业调整,合并了中医骨伤学专业后,因为骨伤人才的需求量大,全国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分化出骨伤方向,不同的院校分化方向的时间不同,多数在四年级开始分化,在后期实行骨伤方向教育。我校总结了以前办学经验,从招生开始就设置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中医骨伤特色有很大帮助。
首先,便于早期开展中医骨伤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聘请德高望重的中医骨伤专家举行中医骨伤讲座,使学生从一入学就了解中医骨伤的起源、特色、现状和发展前景,尽早认识中医骨伤科,培养学生对中医骨科的感情,以后我们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有关中医骨伤科的讲座,介绍中医骨伤名家的高尚医德和高超技术、中医骨伤有关知识,这对树立和巩固学生的中医骨伤思想有很大作用,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明确了自己是中医学专业,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学生又明白自己是骨伤方向,未来的职业与骨科有密切关系,所以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会特别留意与“骨”有关的知识,对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中与骨有关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达到了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要求。以前我校在四年级下学期才分化的骨伤方向,因为骨伤方向课的教学时间少等原因,较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中医骨伤专家的育人作用。我校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主要依托大学的附属骨伤科医院办学,日常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由附属骨伤科医院负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政治辅导员外,还从一年级开始配备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由从医院遴选出的业务水平高、专业思想牢固、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骨伤专业博士担任,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的困惑,通过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中医骨伤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因为骨伤医院有相对充足的师资力量,为骨伤课程的教师遴选提供便利,在遴选时,我校把教师的中医骨伤专业思想和专业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中医特色的骨伤课程教学队伍。
2 在教学中重点贯彻中医骨伤特色的教育
中医骨伤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特色专科,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结合等的治疗原则,形成正骨理筋手法、夹板等外固定、内外辨证用药、练功方法等独特治疗方法[1],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特色教育是中医特色培养的关键所在。
2.1 加强培养学生的手法治疗能力
中医传统的正骨理筋手法,是中医骨科的精华,学生必须经过多途径的学习,从理论到反复实践训练才能掌握。所以,首先要遴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医生作为课堂教师,要根据中医骨伤科的直观性强、手法操作多等特点,将文本、图形、图像、录像和声音集成在一起,产生逼真的效果, 把中医正骨理筋手法、练功方法,把复杂的疾病整个诊治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多媒体的视觉和听觉,再配合模拟实物教具的触觉作用,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加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 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接着加强学生的骨科实践技能训练,调整课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训练时间,通过建立骨伤科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以解决扩大招生后临床见习基地不足的问题。每门骨伤课程学完一定内容后马上让学生进入训练室,把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练习,通过实验训练考核后再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和实习,这样既减少教学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减少学生对病人的打扰,又保证学生能掌握骨伤的手法治疗,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很多院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改革,重视动手能力的评价[2],把以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贯穿在各种测试中,课程考试、实习出科考试、毕业考试均要制定临床技能考核规范,考核内容包括夹板制作、手法运用、手术操作基本功、伤口换药等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理论和技能协同提高。
2.2 重视培养学生辨证用药的能力
辨证内服和外用中药是中医骨科区别于西医骨科的特色之一,它能使气血调和,达到同时调整全身和患处局部的功能,显著促进筋伤和骨折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节省治疗时间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从学习方药开始到骨伤、骨病等有关课程的学习,都在不断强化方药使用有关知识。
辨证用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入学就开始学习,部分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对此理解不够,觉得骨科是术科为主,骨科的诊断治疗都比较简单,X光、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一上去,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一进手术室很多病就解决了,所以骨伤科对疾病的辨证、诊断、处方用药要求比较低,对方药掌握活血行气、补肾的药物和方剂就行了,对骨伤诊治特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动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通过座谈、骨伤名家的用药体验,使学生明白辨证用药在骨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在早期打下扎实的中药理论基础,再通过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实际用药,使学生掌握中医骨科辨证用药的精华。
2.3 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医患合作能力
现代医学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生的人文知识和能力越来越重要,传统中医骨伤疾病的动静结合、练功等更加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患者的关爱、沟通、指导等能力,才能贯彻骨伤治疗的医患结合的治疗原则,共同完成治疗的任务。所以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医古文的大医精诚开始,到当代的骨伤名家郭春园等,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要贯穿人文教育,使学生掌握骨伤科病人心理学、沟通技巧等,在诊疗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调整
多数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骨伤方向,多年来把方向的必选课程分为《骨伤科影像诊断学》《骨伤科手术学》《中医筋伤学》《创伤急救学》《中医正骨学》《骨伤科古医籍选》等,这几门课程实际上是中医学专业中的《中医伤科学》的内容的分化后扩充而成,课程设置太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复,而多门课程设置又把疾病诊断和治疗割裂开来,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应该把它们重新整合,省去重复部分,使它们更便于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如把某骨或关节常见的筋骨疾病的诊断(包括影像检查)方法、正骨和理筋手法、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等内容整合到一起来系统地讲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有关的教学改革。
因为骨科方向毕竟只是中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突出基础的现代中医教育中,骨伤方向的主要课程要与中医学保持一致,才能符合中医学专业建设需要,这就产生了基本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矛盾,如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以皮肤病、肛肠病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外科学》有81学时,而包括无菌操作、切开缝合、创伤急救等与骨伤手术关系密切的《西医外科学》只有54学时,这并不符合骨伤科的实际教学需要,我们进行局部调整,减少前者课时来适当增加后者的课时,并举行专题讲座来增加后者的学习内容,以争取骨伤特色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谭远超,刘峻.如何在21世纪振兴和繁荣中医骨伤科事业[J].中医正骨,2005,17(10):63-64.
篇6
儿童脊柱脊髓损伤相对少见,国外文献报道约占所有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1%~10%[1-5]。主要由车祸伤、坠落伤、运动伤所引起,常见于上颈椎损伤、无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多节段损伤。这些损伤特点与儿童的脊柱具有很大的活动性和柔韧性、头部比例相对大、关节突关节面表浅水平及特有的骨化中心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外关于儿童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的报道很多,本文回顾综述如下。
1 颈椎损伤的诊治
1. 1 儿童颈椎损伤的诊断标准
2000年英国国家急救X线影像学研究机构(National Emergency X-Radiography Utilization Study,NEXUS[6])制定了NEXUS诊断标准:无颈后正中线压痛;无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无意识障碍;无昏迷;无疼痛的牵拉伤,满足该5项条件能排除颈椎损伤。该标准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减少了不必要的颈椎影像学检查,但是仍有迟发损伤的报道。2002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神经外科会议(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and the 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7-8])提出:小于8岁并符合NEXUS诊断标准的儿童,需进一步拍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检查以明确诊断。2004年Slack,Clancy[9]等认为NEXUS只是一项“低危险”的诊断标准,不是“金标准”。他们认为儿童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方法与成人相似,无牵拉损伤的及临床体格检查正常的、清醒的、无症状的儿童可排除颈椎损伤。CT对骨骼损伤的患者最有价值,MRI对48h后仍反应迟钝的患者诊断价值大。Richard C. E. Anderson[10]等对美国犹他州2001—2005年0~8岁可疑颈椎损伤的患者进行研究,在NEXUS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排除颈椎损伤的诊断方案。诊断方案流程如下:怀疑颈椎损伤的儿童首先行围领固定,5岁以上的儿童行前后位、侧位、张口位X线片,5岁以下的行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如果X线片异常,需请骨科会诊;如果正常,还需按下一步排除。不满足“3岁或3岁以上能交流的儿童”的条件,需请骨科会诊;满足该条件,需要进一步按NEXUS标准排除。满足该标准的患者被排除颈椎损伤,不满足该标准,需进一步行常规神经系统检查。检查异常的患者需请骨科会诊,检查正常的患者需进一步行过屈过伸位X线片排除。X线片表现正常,被排除颈椎损伤;X线片表现异常,需请骨科会诊;X线片表现不充分,需行围领固定1~2周后到骨科复查。该诊断方案排除了可疑的儿童颈椎损伤,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在他们的研究中未见迟发损伤的报道。
1. 2 上颈椎损伤的诊治
(1)枕寰关节脱位:枕寰关节脱位主要是韧带损伤。Donahue[11]描述枕骨髁与寰椎关节面在X线片上的间距应小于5mm,大于5mm应被确诊为损伤。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常采用枕颈融合手术。(2)寰椎骨折:常见于青少年跳水或车祸,力量由枕骨髁传导至C1的侧块,破坏寰椎环,导致前弓与后弓同时骨折。骨折也可发生在神经中央结合部,能导致寰椎环畸形愈合。如果前后位X线片示两侧块的宽度超过枢锥边界7mm,那么应怀疑横韧带损伤。CT诊断Jefferson骨折有价值。通常行矫形支具、Minerva模具、halo支具保守治疗。(3)外伤性寰枢椎不稳定:在横韧带或翼状韧带破裂时可导致C1~C2不稳定。尤其好发于大龄儿童或存在骨发育不良的儿童。正常儿童齿突前方皮质与C1前环后皮质距离为4. 5mm,行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此值可明确诊断。手术指征尚未确定,有神经损害表现时,须行手术固定,年幼儿最好在Halo背心固定下行后路手术。可采用Gallie或Brooks融合术。(4)寰枢旋转半脱位:是儿童斜颈的常见原因,通常由上呼吸道感染(Grisel综合征)引起。表现为颈痛、头痛、头偏、颈部旋转伴侧方屈曲畸形,应与其他先天性疾病鉴别。CT扫描、动态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CT三维重建对移位程度有诊断价值。MRI可显示软组织损伤和感染程度。很多患者由于症状较轻并且半脱位能自发复位,而不接受治疗。症状持续1周以下的患者,行围领固定并消炎治疗。持续1个月以下的患者行头颈部系带牵引,卧床休息并消炎治疗。持续1个月以上的患者,行halo氏牵引复位后用halo架固定6周。不能复位时,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5)齿状突骨折:常见于7岁以下儿童,好发于齿状突基底部骨软骨结合处[12]。齿状突的先天异常包括:齿状突不发育、发育不全和齿状突游离小骨。游离小骨特殊的位置和光滑的表面可以帮助区分枢椎齿状突骨折。侧位X线片可见骨折的齿状突移位,CT三维重建对齿状突骨折诊断有价值,MRI可显示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水肿[12]。齿状突骨折行闭合复位术治疗,至少重叠50%以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线。复位后继续用Minerva模具、halo支具或定制的矫形支具固定。Brockmeyer[11]等报道跨关节螺钉固定和融合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效果好。(6)Hangman氏骨折:为枢椎两侧椎弓峡部骨折,由过度伸展所致,常见于2岁以下儿童[2]。X线片显示枢椎椎弓峡部骨折,C2相对C3前脱位。行CT扫描明确骨折范围和移位程度。通常行Minerva模具、halo支具或定制的矫形支具固定,不建议行牵引复位治疗。保守治疗不愈合的患者行后路融合术或前路融合术。
1. 3 下颈椎损伤的诊治
儿童C3~C7的损伤少见,主要见于8岁以上儿童。压缩骨折最常见,其次为单侧和双侧关节脱位,粉碎性骨折少见,椎骨脱离与脊椎滑脱也有报道。压缩骨折多为稳定型损伤。椎体前方压缩超过50%,很可能导致后方韧带破裂引起不稳。未完全骨化生长板形成的楔形椎体应与压缩骨折区分[2]。单侧和双侧关节面脱位与成人损伤相似。粉碎性骨折很少见,常由轴向负荷导致。行CT观察脱入椎管的碎块。无神经体征的儿童需行保守治疗,神经损伤者需行手术治疗。前路手术很少被采用,主要是因为该方法能破坏前柱的生长潜力,引起脊柱后凸畸形。
2 胸椎损伤的诊治
胸椎损伤约占儿童脊柱脊髓损伤的30%[14],大多数儿童胸椎损伤发生在T4~T12的各节段,常累及多节段[2]。道路交通事故和坠落伤占多数,常见于坠落伤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侧位片可看到前方楔型椎体,椎体前后皮质的高度差大于3mm被认为骨折,与正常楔型的椎体区别。椎体压缩25%暗示后方韧带损伤和不稳。X线片常表现一个或二个椎体压缩骨折。MRI可显示更广泛的损伤。通常行保守治疗。儿童发生压缩骨折后,其椎体的高度和形状可恢复。恢复的程度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儿童的年龄有关[2]。不稳定性脊柱骨折最常采用前侧入路手术,这种方法适用于颈、胸和腰椎骨折的病人,而胸腰段椎体正好位于胸腹腔的交接处,该区域的暴露相当困难。前外侧入路途径虽然能够很好地显露胸腰椎,但是操作复杂且对组织的损伤较大。张宇坤等[15]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PLA)对14例儿童胸腰段不稳定性椎体骨折进行手术,术中采用单侧或双侧椎管减压和C-D器械内固定。他们认为PLA能够很好地显露椎体和椎间盘,从而有利于压紧移位的骨块、骨折和硬膜外丛的止血、椎间盘的切除和硬脊膜的修复,而且允许病人术后能够早期进食和进行功能锻炼,这对儿童尤为重要。临床随访结果表明:对于儿童不稳定性椎体骨折,PLA能够有效的减压神经结构,恢复脊柱的生理曲线和稳定性,并且允许病人早期活动和康复治疗。
3 腰椎损伤的诊治
常见的腰椎损伤包括:压缩骨折、屈曲-牵拉型骨折和爆裂骨折。压缩骨折多由屈曲过度和轴向负荷导致椎体前方受损,而中柱正常,常累及多节段。压缩骨折可以恢复椎体高度和形状,通常行非手术治疗,应注意并发其他节段损伤的治疗。屈曲-牵拉型骨折多为过度屈曲所致的座位-安全带损伤,50%常伴有内脏损伤[16]。“骨性”安全带损伤需行保守治疗。“韧带性”安全带损伤、脊髓损伤需行单纯后路融合术或棘突钢丝固定并石膏外固定术[17]。Gauzy[18]等报道了18例chance骨折的儿童,他们按照MRI的表现将chance骨折分为3型:Ⅰ型为椎体上部生长板损伤,骨折通过椎弓根上方伴随关节突脱位的韧带损伤;Ⅱ型为骨折通过椎体、椎弓根、椎板及棘突;Ⅲ型为椎体下部生长板损伤,骨折通过椎弓根下方伴随关节突脱位的韧带损伤。爆裂骨折多数由坠落伤所致,正位X线片可见椎弓根间距增宽和椎体高度丢失。行CT检查可确定是否有骨折片进入椎管。有脊髓损伤表现、保守治疗无效的骨折行单纯融合术或融合伴减压术。
4 儿童脊柱脊髓损伤的预后
儿童脊柱脊髓损伤引起的脊柱侧凸的发生率很高[2,7,19]。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儿童,预后多发展为脊柱畸形[19]。脊柱畸形不仅局限于损伤节段,其上下节段也会受累。损伤机制:生长板损伤导致脊柱生长节段的改变、肌肉功能受损,四肢瘫与截瘫的患儿改变了脊柱承重能力,破坏了脊柱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其肌肉的平衡发展。Patrizio Parisini[19]发现椎板切除减压可以造成脊柱的不稳和侧凸畸形。多节段损伤经常被忽视,尤其损伤生长板以后,预后结果多为脊柱畸形。治疗时不要仅局限于损伤节段的治疗,还应包括相临节段[19]。
多数学者认为,脊髓损伤的预后主要与损伤后最初的脊髓情况有关,轻度或中度损伤的患者,可能会恢复到发病前的情况,损伤严重或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很少有神经功能恢复。但是Michael Y Wang[5]等对91例脊柱脊髓损伤的儿童预后调查,其中20例完全脊柱脊髓损伤的患儿(ASIA分级 Grade A)中有6例神经功能恢复,6例中的5例可以行走,表明严重的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患儿有神经功能恢复能力,再次证明了未成熟的神经系统有重朔和再生的能力[5,20]。2002年Patrizio Parisini等发现儿童脊柱创伤很少会严重削弱椎体的生长能力[19]。2003年Magnus Karlsson等通过对1950-1972年Malmo University Hospital所有脊柱脊髓损伤的儿童47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非手术治疗的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单柱的压缩骨折、粉碎性骨折、DENIS A and B 和Chance骨折,大部分患者长期预后较好。生长能力很强的儿童自身存在矫正骨折畸形的能力[21]。2004年Wang,Michael Y[20]等研究发现儿童脊柱脊髓损伤较严重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成人,主要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仍在发育阶段。2006年Anderson CJ,Vogel LC[22]等做了关于脊髓损伤(SCIs)的儿童生长到成人期间脊柱稳定性变化的调查,结果显示SCI儿童生长到成人后约58%的人能够独立生活,约53%能够参加工作,约40%达到满意的标准。
参考文献
[1]Patel JC,Tepas JJ,Mollitt DL,et al. Pediatric cervical spine injuries:defining the disease[J].J Pediatr Surg,2001,36:373-376.
[2]Ogden JA. Skeletal injury in the child[J].Spine,1990,12:57l-562.
[3]William C,Warner J,Daniel J.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in Children[J].Rockwood & Wilkins' Fractures in Children,2006,18:776-814.
[4]Janice SH,Trish A. Pediatric Spinal Injuries[J].Pediatr Nurs,2005,31(6):464-467.
[5]Michael YW,Daniel JH,J Gordon,et al. High Rates of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Following Severe Traumatic Pediatric Spinal Cord Injury[J].Spine,2004,29:1493-1497.
[6]Hoffman JR,Mower WR,Wolfson AB,et al. For the National Emergency XRadiography Utilization Study Group. Validity of a set of clinical criteria to rule out injury to the cervical spine in patients with blunt trauma[G].N Engl J Med,2000,343:94-99.
[7]David B,Stephen S. Textbook of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M].Chapter 115. 2006:324-332.
[8]Cotler JM,Simpson HS,Sillveri LW.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cervical spine and spinal cord injuries[J].Neurosurgery,2002,50:S85-99.
[9]Slack SE,Clancy MJ. Clearing the cervical spine of paediatric trauma patients[J].Emerg Med J,2004,21:189-193.
[10]Richard CE,Anderson. Cervical spine clearance after trauma in children[J].Neurosurg Focus,2006,20(2):E3.
[11]Donahue D,Muhlbauer M,Kaufman RA. Childhood survival of atlanto-occipital dislocation:underdiagnosis,recognition,treatment,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ediatr Neurosurg,1994,21:105-111.
[12]Daniel R,Fassett. Odontoid synchondrosis fractures in children[J].Neurosurg Focus,2006,20(2):E7.
[13]Gluf WM,Brockmeyer DL. Atlantoaxial 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a review of surgical indications,fusion rate,complications,and lessons learned in 67 pediatric patients[J].J Neurosurg Spine,2005,2:164-169.
[14]Hamilton MG,Myles ST. Pediatric spinal injury:review of 174 hospital admissions[J].J Neurosurg,1992,7700-704.
[15]张宇坤,杨述华. 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胸腰段不稳定性椎体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3):192.
[16]Mann DC,Dodds JA. Spinal injuries in 57 patients 17 years or younger[J].Orthopaedics,1993,16:159-164.
[17]冯传汉. 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0-1611.
[18]Gauzy,Jouve JL,P Violas,et al. Classification of Chance Fracture in Children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pine,2007,32:E89-E92.
[19]Parisini P,Silvestre MD,Greggi T. Treatment of Spin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Long-Term Results in 44 Patients[J].Spine,2002,27:1989-1994.
[20]Wang MY,Daniel J,Leary SP. High Rates of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Following Severe Traumatic Pediatric Spinal Cord Injury[J].Spine,2004,29(13):1493-1497.
篇7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同期实施手术的14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第1~2号手术室的74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男448例、女300例,年龄18~61(40.9±3.7)岁;护理时间5~29(14.3±2.9)d;其中普外科296例、骨科119例、泌尿外科85例、脑外科22例、胸外科122例、妇产科104例。将第3~4号手术室的74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男426例、女322例,年龄17~63(41.6±4.0)岁;护理时间5~31(16.0±2.7)d;其中普外科287例、骨科108例、泌尿外科88例、脑外科24例、胸外科125例、妇产科1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标识管理:统一制作手术室使用的护理标识,种类主要包括标语、腕带、色牌、标牌、印章、标图等,类型主要是环境标识、患者标识、警示标识。①环境标识:手术室环境标识:由于手术室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标识要清楚,如污染区采用红色标识,无菌区采用绿色标识;手术室器械和设备放置也有要求,不同类型手术设备也要区别清楚;手术室内在患者醒目的位置放置手术进度标识,医护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②患者标识:腕带是临床常使用的身份标识,将患者的详细信息资料填写好,并选择不同颜色的腕带表示患者实际情况,如普通患者使用蓝色标识、重症患者使用红色标识、患儿使用粉蓝色标识。术前由护理人员给患者带上腕带,进入手术室后手术人员核实患者信息;大部分手术患者需要多个输液通道,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在醒目的位置标识名称、放置时间等,避免出现差错;部分患者对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应该对过敏药物做好标识,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将过敏标识悬挂在输液架上方便医务人员查看,对于有特殊情况如合并血液传染病、昏迷、病危的患者采用红色腕带进行标识。③警示标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容易取错包装类似的药物,当患者需要输注多种药物时要做好药物名称、用药时间、用途等警示标识,采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内服或外用药物,如蓝色标签表示外用药品、红色标签表示内服药物等。对于要提前抽取到注射器中备用的药物在术前做好标识。使用核对卡进行标识来提醒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好护理工作,达到降低护理风险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调查问卷根据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量表,结合本院手术室情况制定,分析两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后护理质量(护理纠纷、护理差错、用药差错)、患者满意度(医疗环境、服务态度、专业技术);采用中国护理人员压力源量表分析护理人员的主要压力源(包括患者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工作量与时间分配、护理及工作、工作环境与资源分配),共5个子条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篇8
[关键词] PFNA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20-175-04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PFNA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of seni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YUAN Quanhua ZHONG Weiwei HUANG Ying
Department of Bone Surgery, Longch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Longchuan 51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1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ho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ho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Februry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8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HS (dynamic hip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and 52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FNA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To compare the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 indices, postoperative clin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 condition and so 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 time,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the weight bearing time, and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in experimental group[(44.8±7.8)min, (98±24)mL, (5.8±2.4)weeks,(11.4±2.4)weeks] were obviously less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55.1±6.4)min, (164±28)mL, (7.2±1.6)weeks, (13.5±4.8)weeks](P
[Key words] PFNA internal fixatio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Safety; Feasibility
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中,股骨粗隆间骨折占了65%左右。虽然是骨折,但在高龄患者中却有15%~20%的死亡率[1]。随着我国老龄化和老年人活动增加,此种骨折发生率越来越大,亟待探究出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虽然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复位手术时内固定方法已经被大家认可,但DHS内固定方法仍然有很大弊端。为探究DHS内固定和PFNA内固定方法的优劣,笔者选取了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2月骨科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0例,女60例,平均年龄(75.8±8.6)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男20例,女28例,平均年龄(74.2±7.8)岁,左侧25例,右侧23例;合并其他骨折10例,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8例。试验组52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6.1±6.9)岁,左侧26例,右侧26例;合并其他骨折9例,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糖尿病9例。所有患者均为外伤闭合性骨折,且X光片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所有手术均通过伦理委员会商讨同意,患者家属及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其他病类型例数及其他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住院术前被给予胫骨结节或者皮肤牵引,以便拍摄双侧股骨正位片和侧位片,接着测量出股骨髓腔的直径和颈干角,以此为参考选取相应的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髓内钉(PFNA)。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在手术前一天停止使用,有合并症类型患者联系相应诊室联合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前半小时进行常规预防抗生素1次,将患者置于骨科牵引床上并采取仰卧位,患肢采取中立位并轻微内收。借助C臂X线机帮助患者牵引复位。
1.2.2 DHS内固定组 对照组采用DHS内固定术,首先在患肢股骨大转子下方约2~3cm 处向下作股外侧切口,分离肌间隙,完全暴露股骨大转子下方8cm的股骨面,找到股骨粗隆,并在其下方约2cm处朝着股骨头方向钻入导针,期间注意保持颈干角。在X线机确认导针位置正确后测量导针于股骨颈段的长度,而后钻孔攻丝。接着拔出导针,选取合适的套筒钢板和合适长度的螺钉,将螺钉固定于股骨干的外侧。
1.2.3 PFNA内固定组 试验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首先在股骨大转子上方做一约5cm的切口,找到大转子顶点,在其内侧0.5cm处进导针,在确定导针位置正确后钻孔,而后选择合适大小的PFNA主钉植入髓腔,拔出导针,调节角度并置入螺纹导针。X线机确定导针位置正确。选取合适的螺旋刀片,敲入并锁定。随后拧入远端固定螺钉,在X线确定安装位置正确后最后安装尾帽。
所有患者在手术最后冲洗、止血,将引流管留置,最后缝合伤口、切口。手术完成后,所有患者接受常规抗生素治疗2~3d,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补钙抗骨质疏松治疗。给予肝素抗血栓治疗,引流管在有效控制24~48h后拔出。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就开始锻炼股四头肌,第3~4天可坐,第6~8天可以在病床上伸屈膝关节和髋关节,稳定患者可在5周后下地借助拐杖行走,不稳定者10周后在X片观察见骨痂后可借助拐杖下地行走。试验组患者第2天可坐,进行下肢肌肉锻炼,2周后可自行在床上翻身,4周后可借助拐杖下地行走。出院后随访10~17个月,术中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
1.3 评价指标
髋关节恢复功能按照Harri评分[2]标准:其中功能占47分,疼痛占44分,关节活动度占5分,畸形程度占4分。总分为100分,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70~79分;差:小于70分。总有效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各项指标比较
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指标 对照组 试验组 t P
手术时间(min) 55.1±6.4 44.8±7.8 7.18
术中出血量(mL) 164±28 98±24 12.68
负重时间(周) 7.2±1.6 5.8±1.6 4.37
骨折愈合时间(周) 13.5±4.8 11.4±2.4 2.8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优秀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情况[n(%)]
组别 n 优秀 良好 一般 差 总有效
对照组 48 17 18 8 5 35(72.92)
试验组 52 29 18 3 2 47(90.38)
x2 5.15
P 0.0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率(7.7%)明显小于对照组(25.0%)(P
图1 PFNA内固定技术手术前后
图2 DHS内固定技术后,10周后出现骨折位移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并发症类型 对照组 试验组 x2 P
髋内翻 2(4.17) 1(1.92)
退钉现象 3(6.25) 1(1.92)
内固定切出 2(4.17) 1(1.92)
骨不愈合 0 0
股骨头坏死 0 0
骨折延迟愈合 4(8.33) 1(1.92)
下肢深静脉血栓 1(2.08) 0
总并发症发生率 25.0 7.7 4.35 0.04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中很常见的髋部骨折,一般都会伴有骨质疏松和多种内科并发症,在围手术期危险高,手术风险也很大。以前临床上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然而长期卧床容易引发内科疾患比如肺炎、静脉血栓等,所以病死率也是达到20%[3]。近年来,大家一致认同内固定技术可以减少髋内翻畸形和降低死亡率,目前内固定技术一般分为DHS和PFNA两种。
DHS属于板式髓外固定系统,由于其最早应用于临床,故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术方法[4],其钢板套筒和结合部位可抵抗大弯力,固定牢固,并可用加压、滑动,患者静、动时均可加压,并且可以内固定。此外,DHS钢板与其滑动钉结合灵活,具有一定范围可调,手术操作方便。其弊端是,手术切口大,暴露部位多,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最关键是其手术位点接近骨折部位,是半闭合复位手术,内侧缺乏有效支持,抗扭转力不强。特别是对于不稳定性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距失去支持后,钢板的所承受压力增加,极易切割股骨头和造成钢板折断[5]。近年来许多临床资料都证明,DHS仅仅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并不适用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6]。
PFNA内固定技术是在前技术基础上新研制的内固定系统,主要区别是用螺旋刀片代替2枚螺钉[7],在加压和抗扭转等方面更具优势。与传统DHS相比其优点主要在以下几点:(1)PFNA负重轴更接近髋关节,力臂更短,传递负荷更多,固定强度和稳定度更高。(2)手术中不需要组织剥离,创伤小,暴露部位少,时间短,手术操作简单,对患者伤口愈合有好处。(3)螺旋刀片更加适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刀片不仅与骨质面形成了锚定,而且与主钉相互牵制,不易旋转。此外,置于刀片不需要扩髓,保证了患者足够的骨质[8]。(4)主钉为空心,仅仅需要一个小切口,导针进入髓腔之后便可以植入主钉[9]。(5)主钉有凹槽,不仅便于术中操作,还可以避免应力集中[10],压断主钉。
虽然PFNA的优点很多,但是由于临床的操作不当,仍然出现了一些并发症[11]。所以在手术时医生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术前测量要精准,准备要充分,选择主钉要合适。(2)手术中使用骨科牵引床,在C臂X线机协助下完成手术[12],缩短手术时间。(3)做切口要准确,钻口更要精准,髓内钉放置准确,偏内偏外均可以导致皮质骨折[13]。(4)螺旋刀片要置于股骨头颈下1/3的部位,因为此处骨密度高,可以更好增加刀片的稳定度[14]。(5)若骨折端分离较大,需要减少螺旋刀片长度[15],并最好一次置入螺旋刀片。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到,试验组患者在术中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卢世璧,王继芳,王岩,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59-2762.
[2] Jensen JS.Classification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J].ActaOrthop Scand,1980,51(5):803-810.
[3] 段文江,吴宇,赵,等.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1):41-44.
[4] 王琛.DHS、解剖型锁定钢板及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9-10.
[5] 黄聪,郭应伟,潘俊宇,等.DHS、PFNA、LPF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6):545-546.
[6] 杨傲飞,何承建,徐超敏.LCP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8):680-682.
[7] 卢志军,胡军,赵伟林,等.DHS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2):100-102.
[8] 石波,王军,康斌,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0):909-910.
[9] 王鹏,沈亿新,董启榕.DHS 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8,5(12) :45-47.
[10] 黄俊文,王永斌,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6):533-534.
[11] 邱志杰,杨慧林,魏立. PFNA 治疗老龄股骨转子间骨折76 例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0,4(5):2270-2272.
[12] 尹东,郑秋坚,刘斌,等.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J].中国古语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00-301.
[13] 赵洪普,徐秋玉,吕玉明,等.三中内固定方法(PFNA、LPFP、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古语关节损伤杂志,2012,27(6):500-503.
[14] Hughson J,Newman J,Pendleton RC. Hip fracture management forthe hospital-based clinician: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best practices[J].Hosp Pract (Minneap),2011,39(1):52-61.
篇9
关键词:骨关节 骨折 CT三维重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交通工具的急剧增加,骨关节损伤在临床就诊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如何在手术前对病人较复杂的骨关节损伤作出全面、直观的显示,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诊断学意义,可使医生避免术前漏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作者收集了12例复杂骨关节损伤的病例,行常规X线片,CT扫描,CT三维重建(CT―3D)检查,结合手术资料,比较三者的诊断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
1 . 1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71岁。其中髋关节损伤5例,膝关节损伤3例,胸腰椎损伤4例。治疗前均行X线片、CT、CT―3D检查,X线片为常规正侧位片,CT为横断面平扫,CT―3D采用表面轮廓重建(SSD)。CT扫描仪为皮克PQ6000
螺旋CT,扫描层厚为2~3 mm,重建间隔2~3 mm。12例中,全部进行手术治疗。
2结果
12例骨关节损伤病人的X线片、CT、CT―3D显示关节骨折或脱位情况如表1。12例手术病人手术中所见骨折,骨片移位情况与CT―3D相符。
3讨论
3. 1X线片、CT、CT―3D在复杂骨关节损伤中的各自价值:骨关节损伤多是一种复杂型的骨折,X线片检查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诊断骨折方法,它方便、普及、费用低,大多数骨折可以用X线片确定,但常因为关节区多骨重叠而致骨折的遗漏或观察骨折范围及移位情况困难不清楚。CT能比较清楚地显示骨折线,骨折移位,且对移位的方向、程度及骨碎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CT―3D可在不移动病人的情况下,甚至不需要折除石膏就可以得到立体的,多层的骨关节结构,诊断骨折准确、直观,清楚了解骨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手术计划方案的制定,内固定的选择帮助很大,从而提高手术质量。
3. 2CT―3D技术其特点为处理后得到的信息量大,图像直观清晰。目前较为成熟和常用的CT―3D有SSD、MPR法。SSD是按表面数字模式进行计算处理,将超过预定的CT阈值的相邻像素连接而重组成图像,图像表面以灰阶值区别,该技术在骨骼系统应用最为常见,其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缺点为容积资料丢失较多,细节不够。MPR则是在横断面图像上按要求任意画线,然后以此线重建三维体积层厚重组,可冠、矢状面和任意角度成像,由于为容积扫描并经小间隔重建处理,所得到的图像细小结构清晰,堪与MRI的冠、矢状面图像美,它的缺点为图像的准确性依赖于操作者画线准确与否[1]。文中的病人所用CT―3D均采用SSD法。
3. 3CT―3D在骨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在人体六大关节中,髋、膝、踝、腕、肩关节负伤率偏高,肘关节受伤机率虽然偏低,但一旦受伤则较重并带来很多功能障碍。髋关节骨折包括股骨头、股骨颈及髋臼骨折,其中髋臼骨折最为复杂。X线片可确定骨折与否,但难以显示骨折的确切程度以及与关节的关系,髋臼的小骨片撕脱很易漏诊,虽然髂骨斜位片和闭孔斜位片可以带来更多的髋臼骨折资料[2],但常因病人伤后疼痛不能合作,难以得到理想的X线片。CT显示骨折没有困难,但各骨片的相互位置较难确定,多条骨折线的走向易混淆。CT―3D多轴重建有助于显示隐匿性骨折线或小骨片,同时可判断小骨片位于关节囊内、襄外,前者多需要手术治疗。髋臼的骨碎片移动多变,利用去骨方法移去股骨头,完全暴露髋臼,仰、俯位观察骨折位置,立体感强,利用手术入路的选择[3]。12例手术病人的术中所见与术前CT―3D的诊断相符。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特别是边缘撕脱与平台塌陷骨折以X线片中非常容易遗漏,CT―3D可弥补可能的漏诊,而且显示骨折清晰、直观,便于内固定方式的选择[4]。脊柱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椎体轻微骨折,附件骨折的轻度脱位在X线片中难以发现。CT诊断线性或粉碎性骨折均无困难,但立体感不强。CT―3D的图像注重显示解剖结构,多角度,多层面显示其解剖关系。
3. 4CT―3D的不足,因为 CT―3D的强大优越性,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CT―3D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要求较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与图像结果有很大的关系。相信随着CT―3D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定能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CT―3D图像。
4随访及结论
本组病人均得到1―8个月随访,治疗效果满意,随访复查X线片内固定良好,骨折部位恢复解剖位置。经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三维CT重建在复杂的大关节骨折损伤中为手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及预后康复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为术者有效避免术中意外情况及器械准备不足而引起手术时间延长有一定意义,进一步减少手术翻修率及医疗纠纷。
5参考文献
1. 周康荣,主编,螺旋CT,上海.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2-23。
2. CURYRL ,HOIDERP,Bructon RN, otal . TheroleofCT-3Din the
assessment of acctabular fracturcs.J Radial(Br) , 1992, 65 (5) : 384
3何伟东,柯楚群,龙光峰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膝关节骨折脱位中的作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3: 236
篇10
1 国内外研究情况
VSD概念最早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n博士[1]于1993年提出,其工作原理是将带有引流管的多孔聚乙烯醇泡沫应用于伤口并用聚氨基甲酸酯薄膜封闭,然后通过可控负压引流装置引流过多渗血、渗液,以促进创面清洁及愈合的作用。VAC技术由Argenta[2]和Morykwas[3]于1997年提出,其原理同VSD相似,但治疗装置有所区别。VAC使用内孔间隙较大的医用泡沫材料覆盖伤口,形成类似吸盘装置,通过粘贴材料上附带的管道做负压吸引,负压直接作用于伤口表面治疗。Vikatmaa 等[4]对NPWT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通过对比14个随机对照试验样本发现,NPWT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且鲜有严重不良反应。Vijay Langer等[5]研究了NPWT技术对慢性伤口的治疗功效,发现采用NPWT技术可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且并发症少。
国内裘华德等[6]于1994年首次在中国将德国NPWT技术应用于普通外科、骨科手术及感染创面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蒋琪霞等[7]将NPWT技术用于53例临床慢性伤口的治疗,发现VAC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伤口收缩及愈合,具有治愈率高、愈合时间短的优点,可应用于外伤、糖尿病足溃疡、术后切口和压疮等不同类型慢性伤口的治疗。
2 NPWT治疗原理
NPWT对于开放性损伤、局部易形成血肿、积血积液等创伤部位可以起到良好的引流作用[6],其治疗原理如下:
2.1促进创面局部微血管循环及肉芽组织生长:慢性创面不愈合的常见原因是局部供血不良,造成组织缺氧,在相对缺氧的情况下,局部代谢紊乱,细胞增殖受到抑制。NPWT可移去过多液体,减轻腔隙内水肿,解除了对小血管的压迫,负压可促使细小动脉扩张,有丝分裂增加,刺激伤口周围微血管生成,减轻了血管后负荷,重新恢复了局部血流,良好的血液灌注对创面的愈合起到重要作用。NPWT还可促进肉芽组织形成。肉芽组织的形成可为上皮组织生长提供条件,利于创面愈合。Morykas等[3]在研究负压对猪新鲜皮缺损创面血流量的影响中,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发现在间断负压吸引作用下,创面血管新生,且肉芽组织血流量增加,并有更多的肉芽组织生成,进一步促进创面愈合。许龙顺等[8]对NPWT技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猪新鲜肉芽组织创面进行观察,认为在16kPa负压下的血流量峰值与新鲜创面相同,接近基线血流量的4倍。Saxena等[9]认为机械应力能刺激组织有丝分裂,促进增加形成新的血管床和肉芽组织生长。李靖等[10]以兔耳背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认为创面使用NPWT治疗后,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出芽增生,毛细血管数目显著增加,血管基底膜恢复完整,内皮细胞间隙缩小,改善了创面的微循环,利于创面的愈合。Borgquist等[11]研究发现远离创面边缘的微血管血流量增加,而距创面边缘较近的血流量减少,微血管流量随压力增加而逐渐达到稳定值,在对肉芽组织形成的研究中发现,应用NPWT后的创面肉芽组织生成速度更快。
2.2促进细胞增殖及抑制凋亡:NPWT可在伤口界面形成一种机械应力,这种机械应力在降低创面张力的同时通过细胞膜及细胞骨架的变形可传导至细胞内,并由细胞内信号传导传入细胞核,促使某些愈合所需的细胞因子(PG、磷酸肌醇、蛋白激酶C和Ca2+等)合成与分泌,这些分子再作用于与生长愈合相关的基因,诱导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组织细胞增生、血管生成及蛋白产物合成,加快了创面愈合过程。Kopp等[12]的研究证实了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内皮生长因子等一系列促进细胞增殖的生化证据的增加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有关。Morykwas等[13]研究发现,当创口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时,机械拉伸力作用于毛细动脉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其细胞中与细胞增殖能力呈正相关的p38蛋白激酶和转录蛋白明显增加。汤苏阳[14]在负压封闭法对慢性创面愈合的研究中发现,使用负压封闭治疗慢性创面后,创面组织Bcl-2、NGF/NGFmRNA水平升高,刺激创面修复细胞进入增生状态。曹大勇[15]发现经VAC治疗后,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的VEGF表达显著增加,CD34在微血管密度中表达显著增强。其原因可能与增强创面修复细胞增殖活动,凋亡活动受阻所致。刘海波等[16]研究发现NPWT能够促进缺血创面的肉芽组织再生及 VEGF的表达,毛细血管增多,减少创面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促进创面愈合。
2.3减轻组织水肿:局限性水肿一方面可以压迫伤口内的血管和淋巴系统,增加创面张力,增大组织细胞之间的距离, 不利于细胞间物质交换;另一方面可以加重创面微血管的后负荷,减少皮瓣血液供应,不利于组织灌注,阻碍创面愈合。NPWT的负压机械力可以引流去除创面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减少组织间液体积聚,减轻创面周围组织间压力,减小微血管的后负荷,提高局部血流速度,从而降低创周局部堆积的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大的炎症因子浓度,降低创周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17]。吕小星[18]通过兔耳背急性创面模型,在研究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周组织水肿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中观察到, VAC可以有效减轻创周水肿,降低创周血管的通透性。
2.4清除坏死物质,抑制细菌繁殖:创面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常与伤口感染有关,细菌竞争性消耗了组织修复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大量的细菌繁殖改变了创面微环境,抑制了正常组织细胞的生长,并引起创面感染导致创面不愈合。运用NPWT使创面处于封闭状态,有效地隔绝了外来细菌,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密闭造成的低氧或相对缺氧状态可抑制细菌的增殖,充分引流可将存在于创面的坏死组织、细菌、渗出物等清除,破坏了细菌生长的条件,并使创面保持清洁,感染率明显降低。Weed等[19]在研究中发现使用NPWT治疗后创面的细菌数量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数量显著减少。李望舟等[20]在VAC治疗猪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研究中发现,治疗后1~19 天,VAC治疗组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内的细菌数比伤后常规换药对照组明显减少,且革兰阴性细菌比例也明显降低。
3 临床应用
随着NPWT技术原理被人们逐渐认识,其操作简便、节省创面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材料消耗、避免交叉感染、明显缩短疗程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等科室的伤口治疗。
3.1骨科:NPWT技术可应用于骨科中骨折合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难愈性创面、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急慢性创伤的治疗。林勇彬等[21]研究表明,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创伤性大面积皮肤缺损,能彻底清除创面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刺激创面血管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明显缩短了创伤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时间,减轻患者换药痛苦,效果显著。蔺楚等[22]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一期治疗外伤所致手背皮肤撕脱伤且撕脱皮肤未完全游离8例,经2周治疗后8例撕脱皮肤全部成活,保障了撕脱皮肤术后最大限度的成活,缩短了创伤愈合时间,降低了感染风险,提高了一期治愈率。Brem等[23]在NPWT用于骨科手术伤口治疗的研究中发现,负压创伤治疗可以帮助降低重度创伤后伤口延迟愈合和感染的风险。Suzuki等[24]将NPWT技术直接应用于开放性骨折手术后伤口皮肤表面治疗,并无有害影响伤口和骨折愈合,且NPWT可以减少伤口愈合时间。
3.2普外科:NPWT技术可应用于普外科中组织感染、伤口窦道、穿通性创伤、术后创面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直肠癌根治术后等)。胡恺轩等[25]在对负压技术治疗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疗效观察中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NPWT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次数及治疗成本。李志杰等[26]利用负压引流技术结合皮瓣修复治疗难治性感染缺损创面,经全身支持治疗并通过多次清创负压引流后,创面采用不同皮瓣等进行修复,结果20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有效修复,平均住院时间23天,认为负压封闭引流对感染性创面治疗,可达到彻底清创、控制感染的目的,为皮瓣移植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罗小波等[27]在脊柱结核术后窦道不愈合治疗中行NPWT疗法,结果发现,NPWT能够促进结核脓肿排空、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并且复发率低。王海龙等[28]将NPWT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后会难愈伤口的治疗,较常规治疗方法缩短了治疗时间。Condé-Green [29]在腹壁重建术后分别使用NPWT与传统敷料治疗伤口的比较研究中,56例患者,23例切口接受NPWT治疗,而33例接受常规敷料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伤口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22%和63.6%(P = 0.020)。皮肤裂开的发生率分别为9%和39%(P = 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NPWT治疗组伤口感染率、皮肤和脂肪坏死率、血肿率、疝复发率均低于传统敷料治疗组。
3.3烧伤科:NPWT技术可应用于新鲜及陈旧烧伤创面的治疗。黄晓栋[30]在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难愈性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中,通过将60例难愈性烧伤创面患者随机分为给予VSD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常规开放式引流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感染率和延期愈合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706、4.630,均P
3.4整形外科:NPWT技术可应用于皮瓣移植术后,促进皮瓣成活。赵宇辉[33]在利用腹部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明显降低了供皮区植皮率或植皮面积,降低了感染率,节约了皮源,减少了供皮区瘢痕。李清华等[34]在简易负压引流应用于全厚皮片移植的研究中,使用在大白兔脊柱两侧3个术区建立全厚皮片移植的动物实验模型,分别采用简易负压引流、传统缝合打包加压和普通包扎处理3个术区,其研究结果发现,简易负压引流组皮片的成活率明显高于传统缝合打包加压组与普通包扎组(P
3.5胸外科:NPWT技术可应用于慢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食管吻合口瘘等的治疗。Peer [37]在负压伤口治疗(NPWT)技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胸骨伤口感染的研究中发现, NPWT可以有效治疗胸骨伤口感染。孙俊峰等[38]在应用VSD治疗心脏大血管手术后发生胸骨感染患者中,得出积极行外科手术清创,采用游离带蒂胸大肌肌瓣,双侧胸大肌对接,填充填塞死腔后放置VSD,可尽快控制感染,促进切口愈合。
3.6其他:NPWT技术还可应用于糖尿病足、压力性溃疡(褥疮)、爆炸伤、撕裂伤等的治疗。王国风等[39]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研究中发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更显著有效。焦娇等[40]在对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封闭负压引流能够减少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中MMP-2、MMP-9的含量及增加VEGF、TIMP-1的含量,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朱雄翔等[41]报道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创面周围肌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创面应用封闭负压吸引,可有效治疗多发性压力性溃疡。许喜生等[42]报道了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以及结合多种皮瓣和移植皮片修复,配合翻身、术后全程护理跟踪指导联合综合治疗,对重度褥疮进行治疗,能达到满意疗效。Srivastava等[43]使用了创新的负压创面治疗装置对比治疗褥疮的外伤性截瘫患者。4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被分为两组:A组(n=24)接受新型负压创面治疗装置对比治疗,而B组(n=24)采用常规换药治疗。在随访第9周,A组的所有患者创面坏死物质充分引流,肉芽组织形成,与B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与传统换药相比,负压创面治疗可显著减小创面大小及溃疡深度(P=0.0001)。
4 并发症及应用注意事项
负压伤口治疗(NPWT),凭借其广泛的适应症和有限的禁忌证,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复杂创面。尽管其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表现出优良的性能,但仍会有少量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包括疼痛、感染、出血、恶性肿瘤[44],甚至死亡等。用于长期治疗可能会使体液流失,导致营养不良,降低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NPWT技术要避免应用在止血困难、活动性出血等病例的治疗上。
5 小结
综上所述,NPWT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诸多优点:彻底引流坏死物质、抑制感染、减少感染发生率、刺激肉芽生长、加快愈合、无需每天换药、减轻患者疼痛及医护人员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等。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NPWT技术、研究作用机制,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Fleischmann W,Strecker W,Bombelli M,et al. Vacuum sealing as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s[J].Unfallchirurg,1993,96(9):488-492.
[2]Argenta LC,Morykwas MJ.Vacuum-assisted closure: a new method for wound control and treatment: Clinical experience[J].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1997,38(6):563-578.
[3]Morykwas MJ,Argenta LC,Shelton-Brown EI,et al.Vacuum-assisted closure: a new method for wound control and treatment: animal studies and basic foundation[J].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1997,38(6):553-562.
[4]Vikatmaa P,Juutilainen V,Kuukasjarvi P, et al.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on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J].European J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2008,36(4): 438-448.
[5]Langer V,Bhandari PS,Rajagopalan S,et al.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s an adjunct in healing of chronic wounds[J]. International Wound J,2013. DOI: 10.1111/iwj.12132
[6]裘华德,王彦峰,李汉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7]蒋琪霞,李晓华,彭青,等.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用于53例慢性伤口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2,47(4):293-296.
[8]许龙顺,陈绍宗.负压对创面血流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8):976-978.
[9]Saxena V,Hwang CW,Huang S,et al.Vacuum-assisted closure: microdeformations of wounds and cell proliferation[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04,114(5): 1086-1096.
[10]李靖,陈绍宗,李学拥,等.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微循环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17(1):75-77.
[11]Borgquist O,Ingemansson R,Malmsjo M. Wound edge microvascular blood flow during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ressures from-10 to-175 mmHg[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0,125(2):502-509.
[12]Kopp J,Kneser U,Bach AD,et al.Buried chip skin grafting in neuropathic diabetic foot ulcers following vacuum-assisted wound bed preparation: enhancing a classic surgical tool with novel technologies[J].The International J of Lower Extremity Wounds, 2004,3(3):168-171.
[13]Morykwas MJ,Simpson J,Punger K,et al. Vacuum-assisted closure: state of basic research and physiologic foundation[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06,117(7S): 121S-126S.
[14]汤苏阳,陈绍宗,胡昭华,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失感觉神经支配创伤愈合中Bcl-2与NGF /NGF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4,20(2):139-142
[15]曹大勇,陈绍宗,汤苏阳,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64-265.
[16]刘海波,陈绍宗,李学拥,等.VAC 技术治疗兔耳缺血性创面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研究进展, 2012,12(11):2065-2069.
[17]Penn E,Rayment S.Management of a dehisced abdominal wound with VAC therapy[J]. Br J Nurs,2004,13(4):194-201.
[18]吕小星,陈绍宗,李学拥,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周组织水肿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244-1245.
[19]Weed T,Ratliff C,Drake DB.Quantifying bacterial bioburden during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does the wound VAC enhance bacterial clearance[J]?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2004,52(3):276-279.
[20]李望舟,李金清,李学拥,等. VAC对猪爆炸伤感染创面细菌数和G+和G-比例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4):321-323.
[21]林勇彬,林加阳.负压引流治疗创伤性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1,6(4):458-459.
[22]蔺楚,孙雪生,朱涛,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手背皮肤撕脱伤[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003): 189-189.
[23]Brem MH,Bail HJ,Biber R.Value of incisional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in orthopaedic surgery[J]. International Wound J,2014,11(s1):3-5.
[24]Suzuki T,Minehara A,Matsuura T,et al.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 over surgically closed wounds in open fractures[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2014,22(1): 30-34.
[25]Hu KX,Zhang HW,Zhou F,et al.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and refractory wounds[J]. Zhonghua shao shang za zhi,2009,25(4): 249-252.
[26]李志杰,高伟阳,陈星隆,等.负压引流结合皮瓣修复治疗难治性感染缺损创面[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2:150-151.
[27]罗小波,马远征,李宏伟,等.聚乙烯醇泡沫负压伤口疗法在脊柱结核术后反复窦道不愈合中的应用[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3):172-175.
[28]王海龙,王绍山,郭艳芬.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 Miles 术后会阴难愈伤口的临床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2012,7(6):26-29.
[29]Condé-Green A,Chung TL,Holton III LH, et al.Incisional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 versus conventional dressings following abdominal wall reconstru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J].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2013,71(4):394-397.
[30]黄晓栋.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难愈性烧伤创面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9):2992-2993.
[31]刘政军,卢才教,郭海雷,等.不同压力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 Ⅱ 度烧伤创面治疗的应用[J]. 中华外科杂志,2013,51(1):89-90.
[32]王帅,徐庆连,牛锦程,等.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中老年Ⅲ/Ⅳ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3,8(3):286-288.
[33]赵宇辉,李莉,刘淑岩,等.腹部皮瓣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修复手部创面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2,18(6):454-455.
[34]李清华,李霞,张健,等.全厚皮移植中简易负压引流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8):3347-3351.
[35]李倩,胡明玉,章宏伟,等.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对皮肤移植成活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7):3284-3289.
[36]Hutchison RL,Craw JR.Use of acellular dermal regeneration template combined with NPWT to treat complicated extremity wounds in children[J].J of Wound Care,2013,22(12) :708-712.
[37]Peer SM.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for sternal wound infections following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J].J of Wound Care, 2014,23(1):31-36.
[38]孙俊峰,路培法,孙作永,等.心血管术后胸骨感染的外科治疗经验[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7):22-23.
[39]王国风,徐宁,尹东,等.负压封闭引流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6):65-67.
[40]焦娇,王鹏华,褚月颉,等.封闭负压引流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机制的研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4(1):10-14.
[41]朱雄翔,胡犬海,郑朝,等.多发性压力性溃疡的外科治疗[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1):6-8.
[42]许喜生,马铮铮,周永生,等.重度褥疮的临床治疗经验[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1,27(6):405-410.
[43]Srivastava RN,Dwivedi MK,Bhagat AK,et al.A non-randomis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an innovative device for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of pressure ulcers in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J].International Wound J,2014.DOI: 10.1111/iwj.1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