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歌教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儿歌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现代新型的教学工具已经慢慢走进我们的课堂,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得力助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技术上整合了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以及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等现代设备,通过与计算机、投影仪的联机使用,轻松实现书写、标注、编辑、存储等功能,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诗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内容浅显、语句凝炼、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于幼儿朗诵、记忆和表达情感,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老师在诗歌教学时常常运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使幼儿不能有效地理解、体验和感受作品。
在诗歌教学中,融入形象直观的电子白板课件,通过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作用于幼儿的视听系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使幼儿身临其境地品味诗歌,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和共享性,能充分挖掘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课堂互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代教育家朱熹早就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幼儿是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感官刺激越多,幼儿的兴趣就越浓。电子白板以其独特的魅力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生动的音效充分刺激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引领孩子们进入视、听、动觉一体化的美好情境,激起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大大激发和满足了幼儿的观察欲望。如在散文诗《彩色的鸭子》教学时,借助神秘的聚光灯把图片背景藏起来,随着聚光灯的移动出现了一只鸭子,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接下来,伴随着形象的动画、柔美的音乐,倾听老师朗诵散文诗,自然而然地激起幼儿的情感,让幼儿融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中,从而对诗歌有初步的感知。接着根据幼儿的回答以小图卡的形式再现诗歌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强化了诗歌的重点内容,又帮助幼儿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2 有效互动,提升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高质量的互动,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平台,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诗歌教学中,电子白板课件可以轻松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性,推动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可以更加凸显出重点,使幼儿能够更加地关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加轻松地突破重难点,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内容、构建知识。在中班诗歌《小面团变变变》教学中,老师运用电子白板诗歌情节制作成了有声的动画,并引导幼儿欣赏后提问: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接着根据幼儿的回答将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小图卡的形式再现在白板上。为了让幼儿更快地记忆和掌握诗歌,运用了电子白板的“遮挡”的功能逐句隐藏图卡,好像在跟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轻松地学会了朗诵和记忆。电子白板的运用使信息的传递发生了变化,有效的互动和展示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从而化难为易,诱发思维,启迪智慧,让幼儿在有效的互动中进行欣赏、感受、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 营造氛围,体会诗意
理解诗歌的意境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要在幼儿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虽然幼儿短时间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但却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运用电子白板,可以根据每首诗歌不同的背景、内容、情境等,制作贴近诗歌本身意境的情节、效果,刺激幼儿的视听感官,触动幼儿的心灵,真正地体会诗歌的真谛。在古诗《咏柳》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感受“万条垂下绿丝绦”,用生动的动画展示诗句,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万千柳丝在风中飘动的迷人姿态,让幼儿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了万千柳条的美丽场景。为了让幼儿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运用了电子白板的放大、渐变等功能,让幼儿很快就明白了诗人把春风比喻成了美的创造者,让幼儿深刻体会古诗中到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4 操作简易,自主学习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歌唱教学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国分类号:G61
前言
首先,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歌唱素养,例如,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歌曲鉴赏能力等,还需能够融入幼儿感情世界并了解他们内心活动,做到收放自如地表达情感和放声歌唱。其次,应该具有一定的音乐综合能力,学前歌唱教学应是集唱歌、舞蹈、器乐等于一体的综合音乐教学。
1 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基础差
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没有进行相应的音乐专业技能面试和考核,生源大多基础薄弱,缺乏专业音乐素质,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差。
1. 2 不注重实践
1.2.1 教师方面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是音乐专业的科班出身,优势是专业知识丰富,不足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造成对幼儿园工作不了解。
1.2.2 学生方面
专业实训要想取得一定成效,需要时间上的保障。每学期应合理安排实训活动,制定实训教育的详细计划。
1.3 重形式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人数普遍比较多(40~50人)、学时过少(每周2节的大班授课),很难达到让学生系统了解音乐理论常识、熟练掌握两升两降号调式视唱的目标。
1.4 不够职业实用
目前,部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材的难易把握不是很恰当,教学内容存在实践性不强的弊端,不利于学生教学就业。另外,课程的相关配套资源,例如,教学光盘等多媒体资源少,与教育信息化理念相违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
2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的改革对策
2.1强化岗位能力培养
国外职业教育的优势是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如日本非常看中学生职业训练,公共职业训练时间长达两年,两年总计3200 学时,其中 2/3 学时用于实训, 1/4 的学时用于学科学习。学前教育专业不是为了培养艺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专业, 主要目标是面向就业、为地方服务,这就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各地区幼儿园提供综合实力强、实用的合格幼师。所以,应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并且歌唱课程不宜难度、深度过大,应以基础性以及实用性为主导目标,重点要放在儿歌视唱以及节奏韵律训练上。
2.2 重视学科间联系
声乐、舞蹈教学应紧密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幼儿园小朋友大多喜欢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并在表演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乐趣,为终身的艺术修养打好基础。未来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歌唱与舞蹈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其融入幼儿情境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充满童趣、自信大方地演唱幼儿歌曲,并结合眼神、肢体语言等最终以歌舞形式表演出来。另外,弹唱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素养之一,学生钢琴伴奏能力是其幼儿歌曲演唱和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而高校中学生弹唱能力培养主要在键盘课程上,因为键盘课程中重点是弹奏,极大地弱化了学生幼儿歌曲的歌唱技巧培养,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弹唱能力。所以,键盘课上,除了强化学生幼儿歌曲伴奏能力,声乐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对幼儿歌曲的演唱,让学生能达到“以弹伴唱, 以唱为主”境界。
2.3 重视教师实践体验
学前教育是职业教育,增加实践课时、加大实践深度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应定期到幼儿园实习、见习一段时间,参与幼儿园教学研究、代课或通过网络、书籍充分了解学前教育、幼儿园教学的新动态和新理念,课上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指导。
2.4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好的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而高效的学习知识。教师应不断反省自身教学方式,敢于革新,找出适合学生的好方式,如:充分运用 “情境体验”方式,提高学生的节奏训练成效;音准训练中,可以采用分组、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教学活动中,模拟幼儿歌唱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仅仅指出主要方向,引导学生完成幼儿歌唱活动片段设计,并采用模拟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角色,最后学生们一起分析、讨论,总结设计的亮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交流、专业知识运用等能力。
2.5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课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多媒体具有声音、视频录等功能,是教学十分有效的辅助工具。没有多媒体的时代,教师只能延续以前的范唱学生学唱的教学方法,发声练习十分枯燥,单纯的教唱又不能直观的发现某些学生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花费很大功夫。利用多媒体的录音功能将集体发声练习、单个发声练习录制下来,随时调用录音,有针对性的纠正音准、节奏等发声问题,学生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结束语
课堂中教师不再只是扮演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更重要的角色是作为引导者,需不断学习与幼儿心理学、幼儿活动设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并进行交流沟通,将幼儿活动设计等应用于歌唱教学,提升学生幼儿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进行一定改革, 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强化幼儿歌曲教学,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与幼儿园歌唱教学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陈恩清.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08(05):22-23.
[2] 董旭花.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 学前教育研究, 2009(86):84-86
篇3
一、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音乐教育,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儿童对于美的理解、表现、鉴赏能力,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尽管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价值是比较大的,但受传统及认识水平的影响,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体系还存在着亟待改进的地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大都重技术轻实践,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模仿音乐院校而来。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不能较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其一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超出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其二则是当前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往往更为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缺乏实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学到的音乐知识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之中。
第三,从课程的内容上来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较为陈旧,课程内容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与当前社会的用人要求相脱节的。
二、实践、实用视角下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构建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课程建设着手,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一方面通过理念转变和更为专业的技能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学前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及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明确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这种“综合音乐”素养可以从情感和技能两个层面来看:从情感层面上来说,培养学生对幼儿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幼儿的感情,通过音乐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从技能的层面上来说,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前教育所必备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如歌唱、儿歌表演唱、儿歌边弹边唱、音乐游戏设计、幼儿舞蹈编创以及设计韵律活动等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与教学能力。
(二)建立符合教学与职业实际要求的教师队伍
目前担任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各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理论功底,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他们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即很容易忽视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专业的音乐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定的问题。对现有音乐课程进行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符合职业实际要求的教师队伍。首先是师资的配置要合理。一个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师队伍需要由三部分人组成:其一是在理论和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的专门音乐教师,其二是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积累起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其三是在幼儿学习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深入研究的相关学者。通过三者的结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能够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同时还能够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
其次,加强师资间的交流。师资的整合并非单纯地将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而是要实现师资之间的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之中,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也应当加强自己在音乐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基于四条课程主线的课程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突出实践与实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加以调整。
1.以声乐表演为主的唱音课程
考虑到幼儿园教学的实际以及当前音乐课程开设的现状,新的声乐表演课程需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是降低课程的难度,选择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材,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如演唱歌曲的音准、节奏准确、准确地咬字吐字、分析处理音乐的能力;能即兴进行儿歌表演,具有一定表现和表演能力,而不一味追求高技巧;学习掌握我国汉族、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特点浓郁、短小的民歌,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掌握一般音乐欣赏知识,有一定经典曲目的储备,具备为幼儿园韵律活动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的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二,课程体系要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学习掌握幼儿歌曲演唱与教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如学习如何演唱幼儿歌曲,为幼儿歌曲创编律动与游戏,加强幼儿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工作的需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向岗位技能转化,突出其专业和职业、实践与实用,使声乐演唱课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
2.以键盘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课程
器乐类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综合不同乐器的特点考虑,将键盘类乐器作为教学的重点是较为合适的。在这一部分的课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作出调整: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幼儿歌曲教学、幼儿演唱、音乐游戏活动提供伴奏,因此在课程上应当以伴奏的教学为主,侧重即兴伴奏以及与幼儿歌舞的伴奏相结合,提高学生边弹边唱能力,让器乐演奏与声乐教学相得益彰;其次,器乐演奏的另一个用途是音乐鉴赏,即让学生通过所演奏的曲目感受音乐的情感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以舞蹈表演为主线的音乐课程
舞蹈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的音乐学习基本都是唱歌与跳舞、音乐与游戏相结合。以舞蹈表演为主线的音乐课程,首先应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如奥尔夫体系、体态律动、柯达依体系、美国“综合音乐感”等),用于课堂实践探索。其次,加强学科综合,舞蹈与幼儿律动、歌唱与游戏、歌唱与绘画相结合,了解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类型以及如何设计音乐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韵律活动和音乐游戏,均要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舞蹈动作,代之以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的动作。
4.以舞台实践为主的综合表演课程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会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如读书节表演、主题戏剧表演、幼儿操表演等。幼儿教师既要具备声乐、器乐、舞蹈等内容的整合能力,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把所学专业技能变为职业技能。为此应开设儿童戏剧表演课程,戏剧给学生提供了体验表演的机会,通过声、台、形、表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对表演的兴趣、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编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中,戏剧属于艺术领域范畴,其价值不容忽视。
针对学时短、场地有限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表演展示的机会,教学内容应结合学前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实用性,改变音乐教室的布局,采用活动座椅,以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调整;其次是让学生以实习或者见习的方式参与到幼儿园的表演教学之中,参考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定期进行“我是小老师”技能大赛、戏剧表演节、主题音乐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把课堂变成舞台,舞台变为讲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学习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音乐技能,又有实践经验具备一定从教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5.四条主线的整合
篇4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教学往往将普通话教学和文学作品的朗读作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常常沿袭传统的单向传授法,自己语音示范传授,学生跟示范集体练习,为了完成更多教材中指定的内容,不容许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练。学生仅作为口语教学的接受客体,缺少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对话,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前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目标不单是培训普通话标准、会朗诵的教师,而是培养能胜任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的教师,因此,口语教学应以“实际运用能力”为基础,并以此构建符合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改变以知识技能学习为中60刊周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2期心的观念,改变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割裂的状态。
二、语言领域教学能力内涵界定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有关口语课程的要求,结合岗位需求及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并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本文将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内涵界定为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诵演示范及指导能力:能解读并讲解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感知作品的节奏类型、艺术特点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并针对幼儿文学作品的诵读进行完整示范,能对幼儿的诵读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第二,教育、教学活动的口语运用的反思能力: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情境运用口语解决各类问题,并能反思和改进。第三,幼儿语言领域活动的驾驭能力:初步了解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的基本环节,能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并完整实施。
三、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途径
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技能基础、身心和认知规律,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调整普通话训练与一般口语交际、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内容比例,特别增设“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模块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做了以下探索。
(一)重置口语教学内容,丰富提升
语言教学能力的载体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上的培养,笔者先从口语课的内容设置上进行了改变(见附表1)。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的内容从单一的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内容和最终目的的设置改为了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和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这样的设置更趋合理,也更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口语教学的模式,提升语言领域教学能力
1.构建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提升示范、指导能力
(1)角色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正确分析和解读幼儿文学作品,是教师应掌握的语言领域教学能力之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若想在幼儿园教学中具备较强的语言教学核心能力,我们就要先从如何培养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开始学习。对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不错的,但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和表现上却比较弱。为此,我重点加入了角色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来表现角色。例如:幼儿故事《猴吃西瓜》中角色分析的运用(见附表2)。故事当中的8个角色,通过音量、音色、语气、语速的处理,角色形象丰满,易于学生表现。(2)增加态势语的运用经过一年的普通话的学习,98%的学生都取得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的证书。大家的朗读能力都比较好,但是表现力却不足。因此,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文学作品的朗诵中,我加入了态势语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有声语言的表达。例如:儿歌《尿尿》的态势语运用“吃苹果,不吃不吃”——双手对着苹果,换方向做出不同意的动作。“玩皮球,不玩不玩”——换方向对着皮球,再换方向做出不同意的动作。“妈妈抱,不抱不抱”——双手交叉在胸前(做出妈妈抱的动作)换方向做出不同意动作。“嘟嘟熊要尿尿”——做出难为情的表情,双叉半蹲(做出要尿尿憋不住的动作)“尿到盆里是好宝宝”——露出开心的笑容,跑到脸盆旁边做出尿尿的动作。“不像小老鼠乱撒尿”——先撕去嘟嘟熊的头饰,然后起来做出小老鼠的动作害羞的逃跑。态势语丰富了文学作品朗诵的形象性,更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升,让他们学会了在教学中加入恰当的态势语来配合有声语言的表达。(3)改变评价方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大多以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评价的标准。笔者在培养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方面,尝试改变了评价方式。分年级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口语的评价测量标准,明确了口语技能运用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以及达标的途径,每个学期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口语测试。这样的训练模式,使得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指导能力有了提升,从“被评价”到主动“自我评价”,进而“评价他人”,最后到“指导他人”。例如:儿歌朗诵的考核评价表(见附表3)。在考核测试时,我将这样的评价表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每个人都是“小老师”,需要给每位同学打分,并在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训练,每位学生都明确了在朗诵儿歌时如何去表现作品,同时也了解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如何去评价和指导幼儿的朗诵。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的口语运用的反思能力是口语教学中重点需要突破的职业技能。我在实践中同《幼儿文学》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教师通力合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看”“听”“讲”“演”“评”五步骤,来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1)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示范视频,学习规范的幼儿园语言活动过程,反思该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看全国特级教师应彩云的教学视频《罐子的声音》《熊叔叔的生日派对》和《老鼠娶新娘》等,写出看后反思。(2)听进幼儿园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找“亮点”,并与自己的模拟上课比较,找不足。反思,该如何改进、提高。如与学校的实训基地紧密配合,挑选优秀幼儿教师的公开课,带领学生进园听课,指导学生写听课笔记,写听课反思。(3)讲按照幼儿园语言活动课的要求,进行说课训练。学生思考并写反思,再根据反思改进后二次说课训练。(4)演根据幼儿生活学习的场所,如幼儿园、公交车上、游乐场、超市等,把班上的学生分小组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模拟社交活动中的人物,包括不同年龄和职业的大人、不同性别和气质的幼儿,开展日常的口语交际活动。例如,超市购物、公交车上让座、幼儿园里教师处理幼儿打架等。对每一次的“演”进行反思——是否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理念等等。通过这样的“演”,学生既对幼儿的学习生活有了了解,又在活动中提升了反思能力。(5)评针对每一次的活动,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例如,在高一暑假要求学生不少于一个星期的幼儿园实践活动,并上交见习活动记录和总结。回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交流,教师指导。
3.创设实践演练课堂——提升语言领域活动的驾驭能力
篇5
关键词:幼儿教师;普通话;教学;幼儿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重要媒介,而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通常情况下,幼儿习得母语是在1-6岁的时候。在幼儿园,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其普通话水平会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家教育委员会已经将普通话纳入到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幼儿师范教育是培养幼儿师资的专业教育,普通话是幼师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其必须具备的职业用语。因此,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普通话在幼儿教师基本功中的核心地位
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普通话、声乐、舞蹈、体育、绘画等。在这些基本功中,幼儿教学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决定了普通话在幼儿教师基本功中的核心地位,这也是我国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的。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基本语言,有其自身语言规律,具有简单的音节结构,且界限分明,并且具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得普通话具有较强的韵律感以及音乐性。作为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以及条件,普通是幼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4岁之前,幼儿的语言发展机制会根据其所在地区的语言习惯而形成稳定性。从这个方面来看,幼儿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幼儿教师的几项基本功中,普通话占据了核心地位,是幼儿教师进行教学沟通的前提以及基础。
二、加强幼儿教师普通话水平策略
(一)普及普通话用语,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多数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普通话变为幼儿日常交流的常用语。大多数城市幼儿园都已经普及了普通话教学,但是在很多乡镇幼儿园或者农村,仍然是以地区方言为主,从而使得幼儿无法很好的从小培养普通话的用于习惯。
(二)强化拼音学习,以发音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
在幼儿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拼音学习,将发音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拼音学习是最重要的,是语言与文字学习的基石。因此,作为普通话发音的依据,幼儿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进行拼音的教学,这是幼儿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一方面加强对幼儿的拼音教学,另一方面规范幼儿的语言发音,为幼儿学习普通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突破教材限制,优化课程内容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图画识字或者小儿歌形式的教材,通过这种简单易学的教材,幼儿能够很好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在交流沟通中,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无法规范以及保障幼儿使用标准普通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地区方言的主要名词翻译成普通话,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能够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幼儿能够更加标准的使用普通话。
(四)在活动中提高普通话水平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提高幼儿教师及幼儿普通话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趣味性高的游戏活动,尤其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活动。这样不但能够巩固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能够促进幼儿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首先,可以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其次是开展儿歌以及讲故事比赛,儿歌以及故事都是幼儿所普遍所喜欢的,充分运用这些活动来开展幼儿普通话教学,能够在幼儿得到快乐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普通话水平,并且能够巩固提高幼儿教师普通话的能力;最后还可以展开课前联系活动。各班每天三名幼儿在集体面前讲一个故事、或朗诵一首诗歌、或表演一个儿歌、或自由说一段话。这样每天坚持,普通话水平也在每天的练习中不断提高。这样既可提高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又锻炼了幼儿当众发言的胆量。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推广普通话活动,全园幼儿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参与意识都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在幼儿教师基本功中,普通话作为我国致力普及的标准语言,在幼儿教师基本功中占据了核心基础地位。任何教育沟通的前提,都是以语言为基础和前提的。而幼儿阶段,正是语言学习以及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创造良好的普通话环境,做好拼音教学,突破教材的限制,优化课程内容,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性高的活动,将普通话的教学寓教于乐,使得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普通话,并且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幼儿教师普通话水平,从而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一、下面介绍一下从九月到一月的具体的内容:
9月份我们开展了“幼儿园真好”的主题活动,包括玩具真好玩,饭菜真好吃,我的好朋友等。10月份开展了“小小的我”的主题,期间孩子们的智慧的火花时有闪现,在小手本领大,我的眼睛亮,香香的和臭臭的中,孩子们找到的东西让我们老师也惊叹不已,不仅孩子们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还丰富了孩子的知识与语言。11月份开展“好吃的水果”的主题活动,可以看出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留心程度,通过分支我知道的水果,水果变变变,水果沙拉真好吃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用一个、两个形容词来形容水果,可以从它的外型、颜色、气味等方面来描述。12月份是“可爱的动物宝宝”在这期间我们有一个向全浦东新区开课的活动,我们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一组对个别领导和全园教师试教,一组对外开课。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展示锻炼的机会,而且分组教学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原本上一次课,可现在要上两次课了,但确实分组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教师也能关注到原本不太爱发言的孩子。
二、 班级重点工作介绍
(一) 生活能力,习惯的养成(收玩具、倾听)
幼儿园:洗手、穿衣服、吃饭、收玩具。措施:用儿歌的形式教方法;多练;表扬“我的本领大”
(二) 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儿歌、故事上;语言角;晚托班;海鸥之星:家里的儿歌准备,讲述内容准备。
(三) 主题活动:发展
幼儿的综合能力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幼儿与家长共同找资料:可以是图、书、广告纸、照片。方法:剪贴、画、实物、记录。家长启发谈话:启发,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要有准备,自己争取机会,幼儿提高快,表达能力提高,胆子也大了,自信心也提高了。
(四) 课题——创意色彩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 小班:(1)同种色(知识点)
(2)通过绘画、装置、表演各种样式的创意色彩造型活动,提高幼儿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表现力,激发幼儿热爱艺术、自然、生活的情感。
2、建立资料卡(过程证据)幼儿的识别或发现多少不同的绿色调查表形式。
(五) 家园联系上通过各种途径与家长沟通,宝宝成长档案(家园互动)的纪录,家园联系栏,主题展示墙回家作业或通知,海鸥信箱等等。
三、 幼儿的进步与不足。
1、 进步:我班幼儿在语言上发展的较好,思维逻辑比较完整。能完整的表达一句较长的句子,能用1到3个形容词来描述具体事务。如:我发现耳朵长长的,毛茸茸的爱吃萝卜的小白兔在草地上玩。
篇7
多年来,我们村小的老师,习惯了“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知之甚少。曾经,我们因为幼教专业知识的缺失,一度把充满好奇心的幼儿当成小学生,时时将他们拘束在教室里的长凳上,要求他们坐得规规矩矩,跟着老师或读读背背,或写写算算…大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兴味索然的眼神,他们不停地挪动着小屁股,还时时出现各种小动作,注意力很难集中。细想起来这也难怪孩子们难以管教,因为孩子们正值探索认知世界的年龄,老师却生生剥夺了他们的权利。
园里有个叫鑫鑫的男孩,今年正读大班。这个孩子有典型的留守儿童综合征――叛逆,多动,爱做各种小动作,集中注意力时间不超过半分钟,课堂上开展的组织教学对他几乎无效!孩子们喜欢模仿,尤其是刚入园的小朋友更是以大孩子为榜样。这样问题来了,在我们这个混龄班,这个个子高、身体壮又好动的鑫鑫就成了小朋友们的榜样。
改变
2015年5月份,我第一次听到了阳光盒子,当时我就猜想,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8月份我参加了一个由凉州区教育局牵头、公益机构阳光书屋组织的幼儿音乐教育培训活动。其间,我和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起观摩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针对幼儿的音乐课。培训结束时,我们得到了一个U盘和一台屏幕不大的播放器,它便是阳光盒子。
回来后,我的音乐课就与以往不同了。课堂活动时间不再只是弹琴、唱歌,更多的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利用阳光盒子学习。阳光盒子可以引导我们说、唱、跳、动,可以让我们在说唱的过程中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孩子们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可以由著孩子们自由表现。
这时,我发现鑫鑫变了――他依旧好动,但是那些抠鼻子、掐人、踢凳子腿、随便脱鞋等奇怪的动作越来越少。他会跟着音乐做一些有意义的动作,注意力也渐渐被吸引了。这是多么可喜的变化!
翻转
除了在课堂上,早间和午休时间,我都会使用阳光盒子。农忙时节,孩子们早早就被送到幼儿园,我便把播放器放在室外,播放一些欢快的儿歌,让他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午休时间,大部分都孩子来得早,我就给他们播放几个故事或儿歌。孩子们则自由活动,有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有画画的,也有跟着唱儿歌的。时间长了,好多儿歌他们都能背下来了,等到课堂上要教这些儿歌的时候,我就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为他们做游戏示范动作,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儿歌等方面,孩子们都很兴奋,显然这是在享受儿歌带给他们的乐趣。
优化
在使用阳光盒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配发的播放器屏幕太小。十几个大、中、小班的幼儿挤在一起看视频学游戏,难免会发生你推我挤的情况,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我把这一情况向阳光盒子小秘书进行了反馈,很快便得到了阳光书屋乡村信息化公益发展中心的资金支持。我们购置了屏幕更大的播放器,还添加了一台便携式扩音机――我们称它为小蜜蜂。这些设备为幼儿园的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大播放器放在教室,老师们随时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千千树”幼儿课程资源。小的那台由我保管,教师们谁需要就拿去观看学习,深入了解资源,挖掘其内涵,便于上课时灵活运用。而那一只“小蜜蜂”简直成了孩子们的抢手货,一上课,他们都抢着戴上,好像戴上了它,自己就成了歌王,说唱都十分地卖力。
接着,阳光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们建了阳光盒子微信群,群成员除了阳光书屋的两位老师,还有各学校负责人和每个幼儿班课任教师。从此以后,群内的成员经常分享教学心得,并上传最新的“千千树”微课资源,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如此丰富的资源,让我们从中得到启发,获益颇多!
扩展
2017年5月,我和阳光教研团队的另一位老师去北京走访学习,我们先后去了通州儿童之家幼儿园和北京小橡树幼儿园。
儿童之家是农村幼儿园,幼儿园环境建设体现了乡土气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了现有资源:一个小菜园,里面种植了几十种植物;几个废旧汽车、自行车轮胎,稍加装饰便成为高大上的墙体画;几十个易拉罐,被老师们改造成了锻炼平衡能力的玩具;松塔、纸杯、蛋壳等废弃物被制作成了艺术风铃。甚至鞋盒、塑料管、钮扣、碎布头等都被利用上,生活中的许多废弃物,在这里都不可思议地摇身一变,成了受孩子们欢迎的工具或玩具,甚至艺术品。他们花了最少的钱办了最有意义的事。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与引导都以孩子们为中心,充满了趣味,教室内的益智区、美劳区、建构区等都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小橡树幼儿园更具规模,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大,是个功能较为齐全的儿童乐园。老师在不同的区角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材料(学具),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老师扮演的是协助者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获取的是内在的心智成长的力量。
憧憬
此次走访让我既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也看到了潜在的希望!
对于设施的差距,我们可模仿通州儿童之家的做法,挖掘更丰富的本地资源来完善。对于师资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弥补。例如,阳光盒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化幼儿课程,阳光教研团队通过网络为我们开展了教研和培训。
我有一个设想:我们与在园幼儿的监护人沟通,让他们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家家置备一台播放器和一个大容量U盘,学校为他们拷贝“千千树”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在家也能够学习更有趣的知识,并定期更新资源内容。这样家校联手可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我相信,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将与理想中的幼儿教育离得越来越近。同在一片蓝天下,通过信息化,一定能够使西部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城市孩子的快乐。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歌唱活动;故事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2
引言
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歌唱活动本身是生动的、孩子们喜欢参与的活动。而仅仅学会唱歌而不去理会音乐中的符号和概念,不过问歌曲的风格,不表现歌曲的情绪,也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可见,歌唱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让幼儿感受,还要让幼儿真正学会。这的确成为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难点。然而,很多教师在歌唱教学中,由于上述问题的困扰,以至于难以在幼儿园开展歌唱教学。而这些问题、现象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诸如:没有兴趣、不够专注、感情投入不足等问题。
笔者认为,在幼儿歌唱教学活动中引入故事情境,为歌唱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同时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幼儿教育理念相吻合。即通过在歌唱活动中引入或者创建故事情境,能够快速激发幼儿的学习歌唱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有效解决幼儿歌唱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幼儿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根据幼儿主观意识不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左右的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制创造一个故事情节浓厚的歌唱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解决歌唱难点时,运用故事情境教学,要做到形象生动,多次重复以强化记忆。比如,在教孩子们唱“滑音”时,我画一张画介绍猫和小老鼠的故事,画中小老鼠的尾巴向上翘起。然后,我举着这张画问小朋友:“为什么这个小老鼠的尾巴是向上翘起的呢?”见孩子们思索了很久但脸上仍然一片迷茫,我就大声告诉小朋友,小老鼠的“鼠”字,要唱成滑音。接着,我站在教室中间多次示范滑音,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记住在这个故事中学到的东西。
老师在设计歌唱教学时,不应过于追求故事情节的繁杂,而是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仔细钻研教材,找出幼儿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的疑难点。在出现字音不清、节奏不协调等问题时要善于导入故事情境的方法引导他们快速有效的分辨清楚,帮助幼儿形成牢固持久的记忆。
一、巧用故事情境,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的歌唱教学中,插入适应教学内容的故事情境,可以全面调动幼儿的感觉器官和思维意识,鼓动他们主动加入到特定曲目的学习中,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富有创意、设置合理的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幼儿吸取周围生活中最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比较传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方式,这种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指导和影响的方式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这符合他们喜欢“听故事”的心理,能够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学习音乐歌曲的兴致,为幼儿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把幼儿园音乐教学带入一个师生互动程度较高、学生兴趣高昂、学习氛围浓厚的新境界。
在歌唱教学中巧用故事情境,把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常识和行为习惯联系起来,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启发,把幼儿引导到常规知识和正确行为学习的轨道上,从而取得歌唱教学和行为习惯培养的“一箭双雕”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从我的从教经历中得以体现。有一次,为了督促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在教幼儿唱《懒惰虫》这首歌曲时,我将一个毛毛虫玩具放在床上,用被子盖好。然后,再将一个毛毛虫不起床的故事引入:妈妈叫毛毛虫起床,而毛毛虫不愿意起床,最后毛毛虫的妈妈生气了;在让幼儿在明白睡懒觉是不好的习惯后引出这首歌曲的歌词,带领全班小朋友兴致高昂的练习唱歌。
在这个案例中,故事情境的设立,既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高效完成,也明确的向幼儿灌输了养成早睡早期习惯的重要性。
三、善于运用故事情境,解决歌唱教学的曲式风格的难题
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验的出现与发展是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幼儿歌唱活动的兴趣。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创设特定的情境,能让幼儿很快地融入音乐,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情感体验,产生对音乐或歌曲所包含主题的共鸣,最终实现音乐教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中导入故事情境,能把幼儿引入兴趣的大门,解决歌唱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不强烈,歌唱活动主题不明确等曲式风格问题,是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在幼儿音乐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幼儿不能完全把握歌曲的感情基调,无法真正理解歌词的感情内涵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一首基调沉郁的歌曲很可能会被他们唱的欢快活泼,而一些抒情性很强的歌曲会被唱的平淡无味,完全没有体现歌曲创作者的初衷。这时,就需要老师设立适应歌曲内容的情境,带领他们领悟歌曲的内涵和情感。比如,没有老师的引导,幼儿自己经常不会用抒情和轻柔的声音来唱《摇篮曲》,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的安排一个哄小猫咪睡觉的故事,用暗示的口吻告诉孩子们,要用轻柔舒缓的音调演唱这个歌曲的话,小猫咪就会安静地睡着;如果孩子们的声音不够轻柔,小猫咪就不肯上床睡觉。虽然,这个故事很简短,但是它对幼儿的暗示和监督作用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作用,不时提醒他们在唱这类歌曲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曲调来唱。
由于幼儿缺少理解歌曲深层情感的能力,再加上歌曲本身曲词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幼儿的表现欲望和歌唱活动的效果,也影响着幼教工作的积极性。而故事情境的运用,为幼儿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意境创造了一个视听结合的大环境,能在更大程度上挖掘他们的想象力,让歌曲的特有情感在唱歌活动中得到升华。
这种把故事情节穿插其中的歌唱教学方式,与良好习惯培养、音乐符号学习以及曲式风格学习和歌唱教学割裂开来分别进行的方法,更能激起幼儿对艺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是一种与幼儿年龄特点相吻合的教学方法,真正的达到融习惯的培养于知识的学习中,全面提升歌唱教学对幼儿情感价值的塑造,最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歌曲的学习和情感的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篇9
一、利用入园时段进行班级管理
幼儿的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刻,然而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却并非从幼儿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是在幼儿来园之前,即教师来园就开始的――教师来园前应已熟悉当天的教学内容(包括集体教学内容、体锻时的游戏方式、专用教室的主题等),并做好了相应的材料准备。之后,教师依据幼儿一日生活的流程进行不同的教育。
教师检查班级环境后将插牌提前摆放到桌面上以便幼儿来园时更轻易找到自己的插牌,自由选择心仪的自主性游戏。幼儿来园时,教师热情地接待家长与幼儿,和幼儿互相问好,根据情况做相应的提醒(如周一到周四提醒幼儿插牌和喝水,提醒不会拍皮球、运动量不足的幼儿拍皮球等)。此外,教师可指导幼儿照顾自然角、学习观察自然角并用图案、数字等方式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时,教师巡回进行观察、指导。游戏结束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幼儿游戏的过程及成品。在根据主题进行晨间谈话之后,教师提醒幼儿盥洗。此外,教师应于每天清晨点名,确认幼儿的出勤人数。
二、利用生活常规进行班级管理
幼儿教育,始终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应以幼儿的安全健康为首要任务。因此,班级生活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教师应从方方面面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事故,做好幼儿的保健工作。
以幼儿秋季保健为例:教师要关注幼儿身体状况,根据幼儿身体状况和天气情况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物,摄取适当的水分。户外体锻前,教师应确保活动场地及材料的安全性,准备好衣筐(内有纸巾和小毛巾)。幼儿体锻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摸一摸幼儿后颈部是否出汗,根据幼儿的面色、呼吸、出汗量等调整运动量。盥洗时,要求幼儿卷起袖子(个别幼儿进行帮助),提醒幼儿用肥皂搓洗小手。幼儿盥洗结束,将毛巾架拿到走廊照晒,拖盥洗室的地板。盛饭时,教师注意要把窗户开小一些、巡视幼儿午餐时发现有幼儿饭已吃完时及时为其盛汤,避免饭菜变凉,引起幼儿肠道不适。午睡时,教师应在确保光线、温度适当的基础上加强巡视,适当整理衣服、帮幼儿把被子掖好(被子的四角应用线固定住)。幼儿体锻、放学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幼儿将衣物整理好。(因衣服短、松紧不适导致衣服变样要请家长换衣服)
三、利用儿歌进行班级常规管理
在幼儿园生活中,每一时刻都可以成为帮助幼儿规范常规、养成秩序的重要时机。排队上下楼梯和洗手拿点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也是培养幼儿纪律性的良好时机。中班幼儿对于儿歌十分感兴趣,对儿歌中描述的行为更容易接受、转为内化,因此创编了两首儿歌,帮助幼儿明确排队上下楼梯和洗手拿点心的具体步骤。
(一)自编儿歌《上下楼梯》:
一只小手扶把手,一格一格向上(下)走。
看好前面小朋友,手放背后神气走。
这首儿歌在幼儿上下楼梯时可以使用。前面两句可以在幼儿走在楼梯上的时候念,重点强调“一只小手”扶和“一格一格”“走”。最后两句可以在幼儿已经上了楼梯之后(也可以是没有下楼梯或已经下了楼梯时)念,提醒幼儿小眼睛看前面,不要东张西望或摸旁边的东西,避免出现爬栏杆、突然跑向前面空开很远的小朋友和看着地上的标记一个接一个跳等危险行为。因为比较短,幼儿也容易记忆。
(二)自编儿歌《洗手拿点心八步歌》:
卷起小袖子,搓搓小肥皂。
冲冲小泡沫,池里甩三下。(一、二、三。)
擦擦小毛巾,小手交叉好。
排队拿点心,稳稳拿拿好。
这首儿歌主要描述的是从进入盥洗室洗手到拿好点心下位的时间段,建立在幼儿已养成看清盥洗室内是否有空位再进去的习惯的基础上。前面四个步骤是对在洗手池处洗手的具体要求,第五、第六步骤提醒幼儿拿点心前要用毛巾擦干小手和将小手交叉好,第七、第八步骤强调“排队拿”“稳稳”拿。
四、利用家园合作进行班级管理
当然,班级管理的工作少不了与家沟通。良好的班级家园管理能更多、更及时地给予幼儿满足其身心发展的机会。通过家长园地、班级主页、教师博客、短信、当面交谈、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教师与家长建立和谐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家长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一同引导幼儿搜集资料、丰富幼儿的经验。在家园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家园双方更深入沟通科学的育儿方法,更好地促进幼儿全方面地发展。
对于中班幼儿的班级管理,应从每一个细处着手,循序渐进地管理。幼儿班级管理并不是单一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应同时从幼儿园生活中的班级教育、幼儿园生活中的班级生活、幼儿园生活中的班级常规和幼儿园生活中的班级家园几方面进行管理。
篇10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的模糊
不少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有错误的认识,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一切教学的手段都应利用多媒体,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于是,把多媒体的使用当成了时尚与引领幼教领域的潮流。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在《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文中也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而信息技术教育则是指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和网络作为相关载体而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赵文平博士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不在于是否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在于是否尊重了学生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是否真正服务于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是否解放师生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活动,而是在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需求的基础上,在关注教师群体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层面上,有效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所特有的教学功能,为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广泛的探究视角以及更强大的信息交流渠道,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效果明显。
(二)过分依赖教学课件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方便,教学资源库丰富,几乎任何的教学内容均能从资源库里找到。由此,教师组织教学就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如认识特种工具车、认识珍稀动物、学习故事、学习儿歌以及欣赏艺术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等等,只要打开相关资源包,以上内容均有多媒体课件,教师只需根据教学需要,逐一点击课件的导航条,就能生动有趣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孩子们眼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教学活动都适合于采用多媒体课件的,例如:在美术活动中,一些老师采用课件演示折纸,但为什么教师不亲自演示而选择采取课件演示呢。又如体育活动,教师利用课件示范体育动作,屏幕上的示范如何比得上教师的亲自示范更具吸引及有效呢。更有一些教师在科学领域这类需要幼儿动手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都只单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而替代了幼儿的动手操作环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会导致幼儿感性认识的不足以及动手能力的缺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此外,在日常活动中,一些等候进餐及放学的环节,教师就采用播放动画片来填充时间,久而久之,对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的同时,还对孩子的视力造成极大伤害。这也是值得幼儿园领导及幼儿教师所注意的。
(三)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媒体
在传统的教学媒体中,也有不少是当前多媒体课件不可替代的优良媒体,如大自然的现象: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雷电暴雨风雪等等以及自然物质的水、土、空气、花草树木等等,它们直接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教师,应适当地利用它们的本身作为教学的资源而非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向孩子们展示。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与使用,让教师们大都把教学活动的材料准备转向了多媒体资源库,这样既省略了制作整理及准备教具的时间,更便于教学的操作和对活动的操控。于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渐渐被信息化多媒体所替代。
二、幼儿园多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无可否认,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众多教学媒体中最具优势的一类教学媒体。但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尊重幼儿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层面考虑,不能为了盲从信息技术手段而一律选用教学课件,而是因应教学的需求去选择教学媒体。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才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活动,完成教学目的关键。
(一)幼儿园多媒体的选择原则
1.适用性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分为语言、艺术、健康、科学与社会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各自不同而又息息相关,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把五大领域有机整合,让其相互包含且各自发展。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教学媒体就要因教学内容的特性做出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朱家雄先生认为:“儿童是否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和获得知识经验,主要取决于儿童已有的心理结构,取决于儿童与环境之间有意义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注重其适用性。语言领域更适合使用视觉媒体及视听觉媒体。如学习故事《三只蝴蝶》,就应选用课件进行教学活动。课件里除了用动画演示故事以外,还配上了音乐背景的故事讲述,同时,还提供了拓展性的教学内容。课件生动有趣,对孩子充满了吸引。更重要的是,课件通过故事以及拓展内容,让孩子们轻易理解故事内容,进而接受了同伴间友爱互助的良好品德教育。而科学领域则选择触觉媒体为主。我们主张在科学常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或实体,让幼儿通过触觉感官获得感知和体验。而作为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在活动中只作辅助材料呈现而不能作为唯一教材。如小班学习认识几何图形。我们应通过大量实物让孩子感知几何图形的特性,然后通过课件《找找看》的游戏,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社会领域除了选择使用视觉媒体的同时,则应更多地利用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与人交往,促进EQ、IQ的发展。音乐活动中听觉媒体的选用更为适用,因此完美的音响设备变得不可缺少。健康领域中,体育活动则更适用于触觉媒体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卫生教育则适用于视听觉媒体。
2.灵活性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选择可视当时的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库的配备以及孩子在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例如,小班孩子认识《有趣的蛋》,可在幼儿园资源库寻找相关课件的同时,更可通过发动家长,从家里带回各种各样的蛋,丰富活动的资源。又如大班孩子的环境教育活动,当孩子不满足于教师和课本提供的野生动物种类时,可直接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
3.互容性
学前教育博士虞永平先生在《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发展内涵提升质量》一文提出:优质的幼儿教育是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考虑多种教学媒体的相互容纳。如在科学领域的自然科学《认识水》的活动中,我们可采取玩水及科学小实验的形式感受水无色无味以及可流动的特性,通过教学课件理解水的巨大作用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再通过学具的动手操作巩固对水的认识。
(二)幼儿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1.理解非灌输
多媒体的使用目的在于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启发和展现的作用,例如,课件《哎呀,着火啦!》,就是利用动画及视频帮助孩子理解如何防范火灾以及火灾时该如何逃生。又例如科学活动《动物的奇妙睡眠方式》,马是站着睡觉、蝙蝠是倒挂着睡觉、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这些有趣而又奇特的睡眠方式,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里无法看到的,而只有通过课件里生动的视频让孩子获知,从而引导孩子们对动物、对自然界的探究欲望。而一些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更可以利用网络,实时查找孩子们想知道的知识点。但是,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便利,对孩子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如教孩子们学习儿歌,就反复不间断地播放儿歌的课件动感画面,生硬地强迫孩子机械记忆。而事实上,教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帮助孩子理解儿歌中的词汇,掌握儿歌的韵律。
2.辅助非主导
多媒体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其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师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交互,进而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如大班进行沉浮的科学小实验,应以孩子动手操作探究为主,当进入解疑启发的环节,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邮轮在大海航行、潜水艇自由潜浮的视频,引发孩子讨论:大油轮这么重,为什么可以浮在海面上?潜水艇为什么可以沉到水底又可以浮在水面上?在活动里,多媒体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又例如大班进行数学活动测量,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演示,帮助孩子理解测量的工具与方法,然后让孩子在通过亲身测量的感知过程中,掌握测量的方法以及悉知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内容,挖掘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对教学媒体的操控,帮助孩子掌握学习内容,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3.呈现非播映
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把多媒体当作一部动画片,完全把课件播放给孩子们观看,没有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没有教师的归纳性总结,更没有师幼的互动、感知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心中有数,什么环节呈现课件,什么环节讨论热点,把教学的重点难点一一解决。例如课件《看动画,编故事》,就是利用动画展示了一只母鸡来回在树林与家之间搬运鸡蛋和窝的过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理进行创编故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从观看动态的画面——根据画面内容做出判断——以自己的理解创编故事。生动有趣的动画,层次分明的展示,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思维的发散。
4.需要非形式
一堂成功的教学活动,并非因为使用了信息技术,而是如何在关注了作为生命个体的幼儿需求以及教学目的达成,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手段与工具。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非所有活动都适合,只要有使用的需要,才体现其利用的价值。例如,玩手影游戏,教师就应该带孩子在阳光照射的墙根下,和孩子一同用自己的手在墙面上留下各种有趣的影子,而不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什么是手影游戏。又如指导孩子们折纸——小猫,教师完全可以亲自示范,在难点反复提醒及多次示范,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让孩子们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要好。因此,切勿为了形式而使用多媒体。
三、结束语
-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
-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