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习是关键,我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备教材、备教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
如何力争课堂的有序、有趣、有效。我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学生们开展活动。低年级同学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他们获得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我初步拟写了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和道德意识,需要通过课堂和课下实践的结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将道德与生活知识重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开放性,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实践教育得到提升。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如何让评价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所有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
篇2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在这学期,我负责一年级一班和一年级二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学校打字室复制打印工作和为党支部整理部分材料的工作。现就这三部分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
在这一学期对一年级一班和一年级二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仔细地学习教学目标与纲要,一丝不苟地做着教学准备,并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和课程资源。这一环节我从没有马虎和懈怠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都积极参与,都来做学习的小主人,甚至都可以来当小老师,我不给他们框框里的学习内容,不限制掌握知识的范围,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摄取知识营养。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进行作业和实际生活演习。我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角色互换,大多数时间里我都不以教师身份自居,常常是知道也装不懂地请教学生们,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我看到他们急不可耐地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忘却了胆怯和羞涩,忘记了贪玩和溜号。忘记了老师和学生的省份区别,我们是一起游戏的一个小团体。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轻松中悟出做人道理。我们整个学习过程好像一个团体的营地训练。这种教学方法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其中生活场景表演方式更是孩子们学会了生活自理,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在创设交往环境的同时更学会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这个角色游戏表演中,他们互相接纳,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与此同时能开放自我、表现自我,进而增强了对自己性格、能力的认识,此外,还大胆地做了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或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在发掘自己潜能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
在课堂上,每一次教学活动的结束都是我反思的开始,我下课以后都要问自己:我的活动策略有没有纰漏,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补充,我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延伸和课外辅导?作为一名教师我做没做到镇定自如、充满自信、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仪态大方、声音响亮、带有童趣的去和孩子们交流?对于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一面我由衷的赞赏了吗?对于他们的不足我及时地引导了吗?这些都是我课下需要反思的。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通过这一学期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懂得何谓善恶美丑,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简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打字室的打印复制工作
我从这学期以来承担了打字室的打印复制工作,按照李校长的指示,建立了打印复制记录册,但是用记录册的情况没有实行好,这是我工作的不足之处。以后争取改进。
篇3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开展与学生交流互动,是我教道《德与法治》课以来,一直追求的方向。本文结合我平时教学的实践,探索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课外书籍的储备。每个班级的教室角落都有书柜,要求班主任把有关政治和法律的书籍放在里面,如《法律的故事》《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中国可以说不》《半月谈》杂志等书籍,这样比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环节。
2.课本预习方法的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每课都分五个部分,分别是探究园、情境体验、学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其中,“学海导航”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该版块的内容,了解每课内容的线索和重点。然后,对该知识点需要更深的理解,可以通过看“探究园”和“阅读与感悟”里面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构建
1.培养学生主动上台讲的习惯。讲台上讲,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紧张的,有利于对知识的内容的深刻记忆。《道德与法治》课,一个主题都有有关的资料辅助,所以,我基本上,让一位学生讲一个主题。教师要对讲的内容进行筛选,那些简单的、好理解、好把握的、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的课,让学生上讲台自己进行讲解,最后,教师作更深层次的相关知识的补充。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二单元学会交往,第一课,我爱我家课,第2课时:化解“爱的冲突”教学时,因为该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学生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例子也比较好举。所以,上这课时,我就想通过学生的讲亲身的实例,来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理解。一位学生上台讲时,他说,他与父母关于上网问题的讨论,他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网络不能接触,网上的东西都是不好。最后,关系紧张。他说:“通过今天本课的化解‘爱的冲突’,他知道了,需要与父母沟通,向父母阐明网络的好处,网络上也有在线学习,可以提高成绩,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国家的大事,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同时,要控制好上网的时间,不要浏览黄色的网站。通过与父母的交流,父母理解他的想法,化解了爱的冲突。”这位的学生上台的讲话,应该可以说,他已经把课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课本的理解更深刻、彻底。
2.课堂问题的优化。问题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的服务,因此,教师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优化问题的形式,问题的内容要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有关,而且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和运用,最后,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问题的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一单元1.2融入新集体中“如何建设良好班集体”,我就是在所教的班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想想自己如何为班集体建设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通过学生对自己班集体的了解,最后,各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再结合有关课本的知识进行总结,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树立共同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来看,都比较好,因为这就是根据自己的在集体中生活的情况,进行总结,而且问题更具体,更符合现实生活。最后,教师进结合教材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达到教与学的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材料的运用,通过自主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三、课后自主复习
1.播放微视频。为了让学生面对的不只是枯燥的课本,而是更好的生动的道德与法治的事实,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加强记忆,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记住课本的知识点,为以后的练习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做题方法的训练。做题方法是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训练,但是,道德与法治的做题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掌握自己训练的方法。道德与法治更加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多多训练,从材料中找找关键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的配合,形成自主练习的习惯。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第八单元8.3“学会防卫和避险”,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对学生进行做题练习的训练。如针对“中学生如何行使正当防卫措施”时,我采用三、四个具体案例给学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理解了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以及如何行使正当防卫的措施。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在生活中要自觉远离各种不法侵害,但当侵害已经不可避免时,应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正当防卫。通过这样的做题训练,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课本知识,对问题的进行彻底的分析、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好的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做题方法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教与学互助,效果会更加明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至关重要。教师的教的方式的改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具体分析案例,达到学习效果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江红.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
篇4
一、基本情况:
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校教研组中是一个人员众多,力量强大的教研组,道德与法治教师大都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教学。因此,教研活动的时间相对是比较紧张的,但我们还是以区教研思路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继续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教材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学科教学评价研究,努力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及学科常态化教研,以有效教研引领道德与法治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团队建设。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
2020年9月23号至9月25号,道德与法治老师参加了区2020年思政课培训。
2020年10月23日,余老师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国培计划”--2020年全省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班。
2020年11月24日,全体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多功能厅认真聆听了思政微课堂。当天,市教科所主任再次强调了思政课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也必然重大。
2.重视教学常规检查
本学期,根据教导处的要求,我们对道德与法治执教老师进行了每月一次备课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我们大组的每位老师虽然大都“兼职”,但都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打印的教案有二次备课的痕迹,且余量充足。手写的教案也是毫不含糊。备课中,老师们每单元能结合《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及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深刻、具体。
3. 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本学期,道德与法治的教研是二周一次。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认真学习、自我提高的机会。在学校网络教研活动中,林校长发起了我们一起学习了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定》、《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等,各位老师还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想。在区级平台上,所有老师一起进行了两次区级教研,一次是对“团体研修”的学习与解读,一次是对新教材、新课程的研究与理解。在这些理论学习中,不论是学习他人好的经验,还是通过看区级优秀展示课,都给各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大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4. 依托集团,不断发展
本学期,我们以课堂为基地,深入开展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研究与实践。
每一次集团教研,我们都有任课教师积极参加,不仅听课认真,发表的评课感言也是获得了集团教师的一致好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学期,我们三年级的张老师承担了集体公开课的任务。在历史一个多月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以三年级组为主要教研阵地,不断试教、听课,大家一起磨课,打造了内二的精彩课堂。不仅是张老师在此次开课中收获颇多,提升匪浅,对我们整个教研组来说都是一次锻炼、学习、成长的机会。
三、亮点与特色
1、重视教研组工作。道法教研组每一次教研活动,做到活动有主题、有目的,每活动一次即有一次的收获。教研组活动规范,除时间、数量上保证外,比较注重活动质量和实效,通过集团联组教研,积极创设教研氛围,开展说课、研课等活动,使老师们在学习中、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工作勤勉,无私奉献。我们所有的道法老师都是兼职老师,每个人身上语文方面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还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做好了每一项道法教学的常规工作。特别是三至五年级的执教老师,对于道法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在我们集团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无论是教学常规,还是承担开课任务,每一位老师都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为我校道法学科的教学添砖加瓦。
四、问题与思考:
1.在备课和作业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们的二次备课不够具体和个性化,个别老师的教学进度和作业进度有跟不上的现象……在今后,教研组应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工作,在专课专用、改进备课形式、认真及时批改作业等等方面加强监督与检查。
篇5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初中现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由之前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名而来的。此次更名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法治教育专册,即《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本册书旨在向学生普及宪法知识,增进学生对于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该如何备课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基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围绕该主题进行论述,希冀抛砖引玉。
一、教师该如何备课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需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和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量的较为形象的说法。该说法旨在说明具备一定的知识量是教师把课上好的基础。《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所载知识是新增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门课,教师需要在既有知识结构中增加与宪法相关的知识,在备课阶段尽可能广地扩展与我国宪法有关的知识视野,尽可能多地增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积累。为此,笔者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备课的:
第一,梳理教材知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均以我国宪法为主题,第一单元是总体介绍我国宪法,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与我国宪法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应,第四单元是粗略地介绍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内容的法治精神。以第三课(公民权利)为例,这一课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依法行使权利”两个框题。其中,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依法行使权利”框题包括“行使权力有界限”和“维护权力守程序”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呈现这一课的整体内容。
第二,熟读宪法文本。我国宪法由五个部分组成,共计一百四十三条。教师应当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挖掘教材所载知识点的宪法文本依据。如教师应当通过熟读宪法文本,将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所述各项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挖掘出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依据是第三十四条,政治自由的依据是第三十五条,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依据是第三十七条,物质帮助权的依据是第四十五条,等等。
第三,阅读宪法教科书。为了深化对于我国宪法的理解,教师可以读一读张千帆教授写的《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焦洪昌主编的《宪法学》以及张千帆主编的《宪法》。这三本书是法学本科专业的教科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宪法学理论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上课
由于八年级下半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均与宪法有关,因此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配合课堂教学。在上課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方式授课。宪法知识本身是较为枯燥的,宪法涉及的一些内容让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里的“民主集中制”就是一个十分复杂且理论性较强的政治学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所载内容从“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学生仍然无法切实地理解这个概念且会影响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应当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这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篇6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程对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至关重要。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无论是内容设置还是教法选择,都紧紧围绕“德润心灵,法护成长”这一主线,能帮助和启发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因此,教师教学中既要掌握多变有效的授课技巧,又要适时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德育;思想品德;教学
2016年秋,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正式开始投入使用。众所周知,个体品德及其法治素养的发展来源于自身生活体验和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拓展学习,与原教材《思想品德》比较而言,本套教材更加注重建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材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并由学生的切身体验走向广阔的现实与理论世界;力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在与学生的真实体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转化为实在的、作为学生“第二天性”的道德品质、人格精神和法治素养。新一轮的德育改革显然不只是在内容和方法上做些表面上的变化,而是力图在本质上对德育进行深刻的理解,这是多年来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德育领域里加以应用的必然结果。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淋漓尽致地发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德育功能,润泽学生的心灵,则是每一位思品教师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思品教师自身的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是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楷模,这就要求每一位思品教师在工作中,要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期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
际工作中总结了几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如下: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现阶段,以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形式,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如,结合教材“我的自律宣言”“为他人开一朵花”“别把尊严丢了”“生命的韧性”等内容,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使他们懂得严格自律、理解他人、自尊自信、磨炼坚强意志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又如,结合教材“把握生命的节奏”“走进老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使他们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从而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未来。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依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策略,有效地提高德育效果。
二、巧用教学方法与评价进行德育渗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一些精彩的事实、动人的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如,在讲授“走进老师”这一课时,教师就以最美教师张丽莉的事例为切入点,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彻底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开展实践活动,提升道德素养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如,教师在讲授“生命的韧性”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耐挫力差、知难而退等现象,开展了一次《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对身边各种挫折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挫折是生命的特殊体验,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从而学会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让生命之根更深。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发挥评价之光,点亮学生心灵
课堂教学评价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提高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开展德育的重要环节。首先,老师的评价角度应该是多元的,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感受。其次,教师的评价应具有激励性,如“你回答得非常棒,我们给他点掌声!”“老师相信你会越来越优秀的”“老师给你点个赞”等等,这些评价语言都会深入学生心灵,引发他们内心深处向善的本性,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不是在给我们上课,而是与我们一起成长。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思品教师,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在追求,真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的心田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学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重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的重任。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
一、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素质的员工。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道德缺失、道德伦丧的事情屡见不鲜。人们呼唤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并在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中养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勤勉立业、成功创业的基石。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差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差、厌烦学习,缺乏自制能力,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学生自我标榜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责无旁贷。因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成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目标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这门课程,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具有明确的德育功能。全书始终以突出能力培养为宗旨,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为培养新时期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增强法律观念。
三、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德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
首先,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对中职学校德育任课教师进行职业德育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加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力度,同时鼓励德育教师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实际要求,促进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实践性和吸引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实施教学,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其三,要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其四,要发挥各地区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由市县教研室牵头,组织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开设地区公开课和研究课,组织市县级培训,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作法,结合中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并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为原则,不断地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学生需求的差异性。[2]
3.《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正确理解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改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仔细观察时刻发展的社会形势,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兴趣爱好,不断探索创新并实践教学方法的突破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的追求。只有经常进行探讨并勇于尝试,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内外兼修、诚实可信、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
篇8
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够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探究,尤其是在有限课时里选择何种问题供学生探究尚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师首先应确保精心选择探究主题。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可供探究的主题涉及爱国主义、职业规划、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理想信念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教师应参考当前社会热点,或以学生关注度为依据,同时根据课时限制来选择探究主题。其次还应以此类主题为中心,进一步选择可供学生探究的那些具体问题。在设计这些问题时应注意遵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互贴近的原则,确保所选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例如教师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课时限制、大一新生特点为依据来选择大学生职业规划、道德建设以及恋爱问题这三大主题作为本学期探究主题,以便于引导学生在未来大学生活中所将要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予以有效解决,并促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并且了解社会,能够以理性的思考观念来对待周围社会事物与问题。而在确定所选主题后,教师可以恋爱问题这一主题作为讨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恋爱观调查、恋爱中的个人道德、传统家庭美德以及恋爱利弊分析等不同问题的探讨,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相应的问题展开探究。由于所选问题均属于个人偏好,因此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在道德建设主题讨论中也同样如此,教师可以从道德建设重点、道德现状评价以及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等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进而能够正确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此外,应就职业规划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各类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对专业就业情况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关注,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在大学阶段所应实现的目标。总而言之,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对其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予以良好解决。
2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
应以探究式教学不同的内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是问题探讨法。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针对广泛存在于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各类思想问题所开设的重要课程,其问题色彩鲜明,且问题源较为丰富。而问题探讨法则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在应用问题探究法的同时还可参考选材主题差异来开展包括展示性探究、搜集性探究、设计性探究以及调查性探究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主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着眼于道德发展现状以及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分组的方式搜集资料,并在组间展开讨论与总结,还可在班级内部进行交流以及相互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可给出问题,并基于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与谈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合理应对。学生通过此类小组活动逐步了解到如何在团队中开展相互合作以及如何有效交流彼此的观点与看法,了解到应善于听取别人迥异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能够着眼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探讨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利用此类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现实问题,同时其问题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3课堂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居于主体地位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关键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在适宜的时间内适度介入学生探究活动,同时注意给予有效引导,并采用正确的点拨方法,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偏离或者迷失方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度予以引导,同时评估小组学生的总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展开师生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在个人真实想法面前能够做到坦诚相待,并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并基于各类问题进行辩论、反思、归纳以及总结。例如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对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予以尊重,并对这些学生所发表的观点予以客观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观点的利弊,从而能够客观认识到大学生恋爱这一问题的利弊,而教师还可从自身体会出发来引导学生认识道德在爱情中的重要作用。在受到教师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学生能够打开心扉、积极发表个人言论,教师由此也实现了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目的。与此同时看,教师还应掌握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资料,从而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信息支撑。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课堂主体地位是一个基本理念。要想确保教学理念富有主体性,教师自身首先应具备主体性意识,并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尊重,与学生保持平等地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并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应构建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以此为前提从学生群体的内心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出发,积极启发、点拨以及引导学生,从而高效实现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并将其内化和外化的目的。
篇9
一、课题研究概述
本课题于2017年9月经学校、区教研室评审,并报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审核批准后立项。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获取目前乌市第十三中学八年级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深层学习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找出学生在深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总结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从而为教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提供重要依据。课题研究历时已五个月,取得了一些预期阶段性成果。
二、课题研究进展
1、完成文献综述
截止到2017年10月课题组查阅国内现有对深度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专著,完成了课题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了文件综述。
2、开展课堂观察
截止2017年11月,利用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月为契机,课题组成员带着深度学习的观点在所任教的学校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共计听课32 节次。
3、调查问卷分析
2017年12月截止2017年2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深度学习的认识,课题组从所任教八年级5班、6班学生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关乎学习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从听课习惯与态度、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及你喜欢怎样的课等诸多方面进行选择答题,并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组织深度访谈
截止2018年3月为了全面了解哪些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课题组从所任教的学校八年级学生中随机挑选了10 名学生与他们展开深度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关乎教学的五个维度,包括课堂气氛、课程内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寻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阶段性成果
1、形成文献综述
⑴我国古代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事实上都有对深度学习思想的阐述。《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朝朱熹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谈的都是深度学习问题,关乎学习的方式、方法、思维等。《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更是阐明了深度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深度学习这个概念也许是新的,但有关深度学习的思想却早已零碎却耀眼地存在于我们宝贵的传统教学思想之中。
⑵国家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深度学习的思想: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重视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⑶但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至今为止并不是很多,近几年才开始有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如何玲、黎加厚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王钰的《杜威的教育思与深度学习》;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等。这些研究开始注意到深度学习对于教学的积极意义,试图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和理念被教育者吸纳,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特征概括等理论描述性层面。
2、完成课堂教学观察分析
课堂观察分析发现主要问题是:
①学生被要求学。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自己要教的内容,课堂是按照知识文本逻辑展开教学设计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老师的一个又一个教学指令下被动学习,学生主体性很难发挥。
②教师教的内容未经学生自己内化。教师关注自己是否把所教的内容说清楚,然后通过一个个的提问来巩固知识,而缺少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知识结构和情感的意识。因此,学习的内容浮在表面。
③未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教师以书为本,把课本作为全部和唯一的内容。缺乏帮助学生建立所教知识与学生经验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
④三维教学目标被割裂开来教。从备课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三维目标,往往是被割裂开来教的。
⑤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整个课堂中学生往往没有感受到学习对于自身的意义。学生学习的情绪往往多被一些表面的、感官刺激或廉价的表扬所吸引。
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浮于表面。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机制缺乏理解,有的教师只是用教知识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广大教师虽然经历了课程改革的洗礼,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由于对“学生在课堂中是如何学习的?”以及“什么样学习才能使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等却知之甚少。因此,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现象。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死记硬背,学习中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具有思维力度的问题反应迟钝显得困惑和苦恼;对于学习任务,只是记忆事实和模仿操作程序,收获少;常常把学习内容看成一个个苍白的知识点,孤立地看待事物的各个部分;经过四十分钟的学习,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实现进步与超越;即便结束学习,学生也常常不能理解为何做和如何做,不能灵活地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有很多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地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机械的,成为回答的机器,说着老师要的正确答案,种种常见的肤浅学习现象滋生了学生浮躁的习气,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度。
3、完成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状况调查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如下图所示:
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状况调查问卷
1.你对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认识是怎样的?
A.非常深刻 B.深刻 C.比较深刻D.一般
(30%) (22%) (30%) (18%)
2.你认为现在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A.关系很大B.关系一般C.没关系D.说不清
(54%) (42%)(2%)(2%)
3.你对当前课程设计是否满意?
A.满意 B.比较满意C.一般 D.不满意
(48%) (32%) (16%) (4%)
4.你对你当前政治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否满意?
A.满意 B.比较满意C.一般 D.不满意
(62%) (24%) (14%) (0%)
5.你对目前学习方式如何界定?
A.深度学习B.浅层学习C.学习欠缺目标性D.学习注重实用价值
(38%) (34%)(14%) (14%)
6.上课之前预习作业怎样完成?(可多选)
A.查阅资料,充分准备B.阅读课文,大致了解C.拣出重点,着重突破
(19%)(31%) (26%)
D.关注知识,做好笔记E.缺乏时间,应付差事
(17%) (7%)
7.上课过程中采用什么方式主动合作探究?(可多选)
A.热情高涨,积极发言 B.求知若渴,不耻下问
(44%)(34%)
C.有备而来,着重突破 D.不懂装懂,默不作声
(16%) (6%)
8.你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有何重要性?
A.很重要,在中考占很大分值B.重要,它注重导行 C.一般,考试需要必须去学
(48%) (26%) (22%)
D.不重要,开卷考试学不学无所谓(2%)
9.你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如何完成的?
A.认真完成并有思考 B.机械化完成没经大脑 C.抄袭作业完成任务 D.不写作业
(78%)(18%) (2%)(2%)
10.你会用所学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吗?
A.经常指导B.偶尔想起C.根据固有经验D.完全听从长辈
(36%)(44%) (12%)(4%)
11.教师及时反馈作业和考试情况对你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可多选)
A.让我明白最近学习情况如何B.明确下一阶段目标
(54%) (26%)
C.改进方法,继续努力 D.打击自信,破罐破摔
(13%) (7%)
12.你怎样参与课堂小组讨论?
A.经常讨论 B.根据实际情况,偶尔讨论C.很少有讨论机会
(32%)(52%)(12%)
D.都不知道讨论什么,没什么好讨论的(4%)
13.你喜欢怎样的课?
A.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听 B.老师提问,学生思考
(18%) (24%)
C.先按老师要求学,然后再进行讨论D.看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小竞赛
(34%)(24%)
14.你平时听课的态度和习惯?
A.听课很重要,自始至终认真听课B.听课很重要,认真听课C.听课时会分散注意力
(38%)(42%)(20%)
15.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
A.主动向老师请教,弄清为什么B.和同学讨论C.通过查资料方法来解决D.不了了之
(42%) (34%) (16%) (8%)
16.你在课堂提问的情况如何?
A.经常提出,积极举手发言 B.偶尔提出,有选择的提问和回答
(32%) (52%)
C.只关心感兴趣部分D.从来没有,怕回答错误
(16%)(8%)
17.你建议学校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都提供了哪些物质和精神保障?(可多选)
A.成立学业指导中心,专门制定特色化学习方式B.加大力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定期做心理辅导
(28%)(32%)
C.多提供参加社交计会,外出学习增长见识 D.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陶冶情操
(20%) (20%)
①从平时听课的态度与习惯大多数学生能抓住老师讲课的主要思路,能够意识到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但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够。②从学习遇到困难情况来看,能够经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比例较少,未达百分之十,说明学生问题意识较淡薄,缺少独立思考、探索、钻研问题的能力。③课堂提问看学生有一定的课堂讨论参与意识,但面对提问,经常主动举手的学生还是不多,说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够。④课堂学习中小组讨论学生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把握不足,对学习中的“方法与策略”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课堂学习中小组讨论难有实效。⑤学生喜欢“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及小竞赛”这样的课型,不喜欢“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听”、“先按老师的自学目标自学,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这样的课型,表现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够,合作意识与行为不强。对调查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生都处于肤浅学习状态,缺少问题意识,学习方式以接受为主,很少大胆质疑,主动探索。
4、肤浅学习现象成因分析
综合课堂观摩和问卷调查,我们觉得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停留于肤浅学习的原因除了自身因素与教师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教师没有学生意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只是单边活动,学生只有被迫去“应付”学习,而不会深入探求和理解。第二,教师没有课程意识。不能把教学看做一个整体系统,教材内容被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片段或模块,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清晰描述。在这样的教学结构中课程内容主题间产生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围绕目标紧密系统地掌握知识;第三,教师没有开放意识,仅以知识为本,以教案为本,脱离鲜活的生活世界,不愿组织感性的体验学习活动,封闭性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乐趣和蓬勃的生机,缺乏对智慧的
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第四,学习进程缺乏反馈,机械地评价方式无形中也鼓励了肤浅学习。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和教条化使得学生虽然学得很辛苦,但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学校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掌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5、深度访谈研究结果
①关于“课堂气氛”的访谈,学生们普遍认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包括:“上课不要太拘束,上课很轻松自在。”“老师上课很幽默、很有趣。”“大家都积极回答问题,同学和老师之间自由交流。”……“快乐”、“自由”、“轻松”、“有趣”、“互动”“投入”、这些词汇勾勒出学生心目中所向往的课堂气氛,同时他们也表示这样的课堂
氛围更利于他们展开积极的深入的思考。 ②关于“课程内容”这个维度的访谈,笔者发现学生普遍渴望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这些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并且是他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而男孩更希望学点军事、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当问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是“朋友”、“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可见学生渴望和老师坦诚相待、亲密无间。他们认同老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肯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是促成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③对于“教学方式”这个主题的回答,学生们的回答非常感性,往往通过举例来描述,但总结出来无外乎是以下几种,包括“听老师讲故事”、“做游戏”、“和老师同学一起研究问题”、“进入生活情境”。④而对“学习方式”这一维度的访谈,发现“体验式学习”、“做中学”这些自己参与、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课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致看出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对基于学生的调查结果再次进行归类统整,并以此展开相应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四、存在问题
1、课堂观察对典型教学案例或精彩教学片段没有及时做好详细记录。课堂观察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2、课题研究过程中会议记录、听课、研讨交流等图片资料未及时整理归档。访谈对象仅限于学生,未涉及教师。
3、课题组教师与学生深度访谈时,只做笔录,没有做录音或录像等。填写问卷调查表时,未做必要说明和指导,有些学生应付差事,没达到预期调查效果,导致有效问卷数量不足问题。调查对象有限,数据来源不够丰富,分析方法、技术有限。
篇10
一、高效教学要从两个方面来解构
即高效教是基础,高效学是目的。
二、高效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六个清晰的步骤和五个重要的环节
六个步骤: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检测、小结;
五个环节: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重点突破、精讲多练、层层过关。
三、高效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方法,提高学生成绩。
四、“六步”中各步骤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各步骤之间要有机相连
1.预习前要有要求。教案中有预习导学,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问题有梯度,总量要适度。
2.课堂上要有预习检查,授课的内容要与预习的要求相连贯,要做到:预习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含糊不清的要讲透,解决不了的要重点讲。
3.每节下课前要布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复习重点要与当天的课后作业相一致。
4.学生的作业分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周末作业。课后作业要与课堂练习形成一个整体,要有梯度,要注意适量,做到当天知识当天过关。
5.以周为单位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做到每周一检测,一小结。
五、“五环”的具体要求
分M合作:分组学习,形成团队,互帮互助,成为同学。
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培养主动,教给方法,学会自学。
重点突破:找准关键,以点带面,强攻重点,带动全面。
精讲多练:以学代教,问题引导,关注重难,当堂过关。
层层过关:当堂过关,当天过关,周周过关,月月过关。
六、高效教学教案的撰写
1.以导学案代替教学案;
2.导学案的内容包括:预习案、课堂导学案、复习案(包括课后作业)、周末作业;
3.导学案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完成;
4.高效课堂导学案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1)以问题教学法贯穿整节课堂,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在教学中必须达成的六点任务:
预习引导,明确目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案中的目标,进行预习引导。
自主预习,组内交流:学生自主预习,交流预习情况,完成基础性知识,初步落实目标。
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多种形式分配给小组成员,并针对本组的疑难提出问题。
展示质疑,拓展提升: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向教师提出质疑和学习反馈。教师起好牵引鼓励作用,并针对各组提出的质疑开展教学。
穿插练习,全面巩固:各小组结合教师或别组同学的点评、讲解,对本组未能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检测反馈内容,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补救。
(3)化繁为简,注重实效;
(4)精讲多练,少教多学;
(5)教会方法,敢于放手。
七、“高效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规范
1.独学规范:边学边思边写,主动,细致,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2.对学规范:帮者耐心细致,被帮者主动、虚心、诚恳,听后复述,共同学习,共同讨论。
3.群学规范:会讲、会倾听、会质疑,在群学中完成对疑难问题的学习、对知识的概括提升。
4.展示规范:①积极主动,人人参与;②动作迅速,组织有序;③表达要大胆、大方、大声,表述简洁,条理清晰;④板书要工整、美观;⑤承担任务的同学要会分析,会拓展,会总结;⑥倾听者要专注认真听讲,并会质疑、会补充。
5.测评规范:学生动作要快,完成要细,成绩要实,评价要准。
6.纠错规范:出现错误时,要组内及时帮扶,错误的同学要及时订正。
八、“高效教学”中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要求
1.小组人数:一般6~8人一组。每组可以建立自己的组名、组训、组规。
2.异质分组: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各种情况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3.小组内根据需要,一般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各1名,实行分工管理。
4.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经常教导学生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5.职责轮换:各种职务可以轮换。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6.职责挂牌制:便于职责明确和教师掌握学生分工情况。
7.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展示阶段,不能推诿,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
- 上一篇:骨科护理专业技术总结
- 下一篇:幼儿园儿歌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