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科技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农业科技

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服务社会;价值

农业科技档案是由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实验获得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包括电子文件、声像、图案、文字等形式,它既是农业科学技术变革与发展的见证,又是探索农业自然科学规律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现代农业和科学技术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农业科学档案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保护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产权、提高农业科研工作效率以及为农业科研创新奠定基础。因此,文章针对加强农业科技档案服务社会价值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分析

(一)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保护知识产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既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史料,也是农业科研信息资料、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对农业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由于农业科技档案具有法律凭证作用,为处理农业科研工作的各种权益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尤其是成果所有权。因此,为了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

(二)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对于提高农业科研工作效率具有巨大作用。农业科技研究工作都是以自己或者他人、前人研究工作为基础,并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信息或者经验,验证或者丰富自己的科研课题,即研究人员在选择科研课题时,会先进行调研,一方面了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查阅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最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内容。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避免科研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重复劳动或者走弯路,有效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农业科技档案是由农业科研人员通过试验获得试验结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严谨、全面、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出来的精华,其反映了农业科研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承载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辛劳,为以后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参考,已经成为农业技术转让、农业专利申请以及科研成果鉴定的主要依据。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为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添动力,为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业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创新化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二、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效率,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领导层、管理层的重视与关心,这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与重要保障。领导层和管理层应该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管理范围,并由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应该创建专门的资料楼或者档案库,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学档案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顺利、高效地展开。

(二)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创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为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奠定基础。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创建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农业科技档案归档要求与范围》、《农科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等。完善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库房管理制度、档案采集制度、档案整理制度、档案编目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制度、档案借阅制度以及科技人员业绩制度等,以业绩制度为例,定期对科技人员参加的科研课题、科研任务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科研论文与科研成果等进行考核,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这样能够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业科研项目材料的归档率。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自主学习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和先进管理理念,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档案管理,这样既能够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效率,又能够不断地改进和健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管理方式,管理效率非常低,并且还会出现档案丢失、误差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添加了新的动力。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创建数字化档案数据库,利用光磁介质保存农业科技档案资料,该数据库还提供自动检索、人机交互的功能,便于农业科技人员查阅、检索和下载所需要的档案资料,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效率。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还能够实现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共享,广大农民群众以及科研人员通过网络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档案资料或者信息,尤其是数字化档案数据库还针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了专业的信息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因此,现代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一支专业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加强宣传和教育,强调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所有的管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发扬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地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其二,加强培训和再教育,根据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制定多形式、多渠道、科学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度,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满足形势需求;其三,在选聘人才时,应该选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或者专业学历、热爱农业工作、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效地改变现代农业科技档案人才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其四,创建完善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岗位目标和要求,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这样能够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岗位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据,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并创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队伍,以此不断地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石晓阳,史文卫.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J].中国科技博览,2011,(2):257.

[2]张伟.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J].吉林农业,2011,(9):43.

[3]李坤祥.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好服务“三农”[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2):164-165.

[4]李艳芳,安咏梅.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8):144-146.

篇2

一、发展现状

(一)惠农点的建立分布及推进情况

玉溪市全辖八县一区,设74个乡镇(街道),700个行政村,6171个自然村。总人口21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70万人,占总人口的79.44%。74个乡镇已全部实现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2009年以来,人行玉溪中支把切实解决玉溪辖内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和不完善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11年11月在通海县10个自然村首批试点推出了惠农支付服务业务。2012年7月在全市正式启动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推广运用,发展惠农商户252个。2013年按照上级行部署,即围绕有需求行政村实现基本覆盖的工作目标,加大推广力度,新增惠农商户323个。截至2013年末,玉溪市累计建成585个惠农点,惠及全市八县一区的71个乡镇(街道)、464个行政村、585个自然村,服务136.96万农村群众。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辖内除新平、元江覆盖率分别为86%和77%外,其他地区覆盖率均为100%,已实现基本覆盖。目前玉溪市已建立的惠农点大部分集中在村委会或集市所在地,惠农点在全市有需求行政村的覆盖比例已达94%以上,相比两年前,农村群众“足不出村”能取款、能汇款的概念已逐步深入民心。

(二)惠农支付业务的发展情况

截至2013年末,玉溪市585个惠农点共发生消费业务5138笔,金额423.13万元;取款业务89197笔,金额3830.32万元;缴费业务173213笔,金额582.17万元;转账业务52737笔,金额4300.73万元;办理查询业务308904笔。累计办理交易业务320285笔,交易金额9137.35万元,平均每个惠农点发生交易业务547笔,金额15.61万元。从全省2013年12月公布的惠农支付统计数据来看,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呈现以下特点。

1.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从整体来看,查询交易笔数占总业务笔数的49%,取款交易清算金额占总清算金额的42%,非取款交易清算金额占总清算金额的58%。可见,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满足了农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查询银行卡余额的需求,反映了民众在惠农支付业务开通初期的欲试心理;特别是非取款交易清算金额占比超过取款交易清算金额占比,表明农村地区群众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现金业务,非现金业务需求进一步增加。

2.业务发展各具特色。从个体来看,惠农点的业务各具特色,不同的惠农点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状况不同、主营业务不同,开展的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存在差异。有的以取款业务为主,有的以查询业务为主,有的以转账业务为主,有的以缴费业务为主。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是一项长期的惠民工程,农村群众对新业务的接受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惠农支付服务业务量短期内难以有大幅增长,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一般是三个月左右),业务量才会有明显增长,真正体现出其惠农实质。

3.惠农作用日益显现。从玉溪市2013年1至12月统计数据来看,全市交易笔数、交易金额逐月上升,分别从1月份1.57万笔393.07万元上升至12月份3.14万笔1230.8万元。说明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开通后,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硬环境和软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持卡人手中的银行卡不再“沉睡”,变得活起来,广大农民群众体验到了银行卡的安全性、便利性,会用、爱用银行卡,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受理环境,满足了农村群众金融服务多样性需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通过与烤烟、蔬菜、花卉、甘蔗、水果等农副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相结合,与新农保、老党员补助、复退转军人补助、困难居民补助、农林牧渔补助、家电下乡补贴等非现金兑付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提升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影响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银行网点柜台压力得到有效缓解。随着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持续发展,农村地区银行卡的发卡量和用卡量均明显加大,农民用卡意识明显提高,大大分流了涉农金融机构的小额取现业务,缓解了银行柜面业务压力。回访中,笔者专门对惠农支付业务开展得较好的三个惠农点附近银行机构网点进行了实地走访,就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开通后银行网点柜面业务有何变化开展调研。据峨山县塔甸镇塔甸信用分社普思华主任介绍,“以前每到政府发放涉农补贴的时候,营业大厅就挤得水泄不通,信用社四个营业窗口全部打开,营业大厅拥堵的状况要持续4至5天,每天工作人员付出的艰辛就不用说了。自从塔甸村宏芬农家店开通惠农支付业务后,我们的柜面压力感觉轻松多了。”普主任以及来自其他两个银行网点负责人的感受从下表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5.业务发展不均衡。从2011年试点开通至2013年12月全市已运行的惠农点业务统计情况来看,玉溪市585个惠农点中业务发展基本正常有493个,占发展总数84%;业务发展不正常或未达到预期效果有92个,占16%,其中,有60个惠农点的业务交易量很少,在10笔以下,处在业务开通测试初期,占发展总数10%,有32个惠农点自开通以来未发生业务,占发展总数5%。对于业务开展不理想或与选点预期有差距的部分惠农商户,人行玉溪中支成立巡察组进行专项回访,主要反映出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部分惠农商户经营人员发生变化,致使业务开展不适应。如部分惠农点申办时由家庭成员中儿子、媳妇经营,后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将惠农点交由老人和未成年人经营;二是部分惠农商户的群众基础或邻里关系较差,影响着惠农业务的有效开展;三是部分惠农商户因受支付服务利益与预期差距大而将主要精力用于其他经营,导致惠农支付服务工作未能正常开展。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政府主导推进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扶持机制难落实

一是政府主导作用不足。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任务重,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需要政府在协调各方力量等方面发挥权威作用。目前玉溪市政府虽已成立金融办,负责改善全市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但各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二是部门联动效应不够。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涉及到政府、农业、金融、税务、财政、公安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必须协调各方、左右联动,充分挖掘政策融合点,任何一个部门单打独斗都很难取得成效。三是相关的政策扶持机制难于落实。农村支付工作只有按照“城乡有别、改善结构”的原则,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建立持续、长效的政策扶持机制。可以说,在农村设置网点或投放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如果缺少政府主导协调或者税务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贴政策等,就难以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

(二)农村老年人对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较强需求与现实状况矛盾突出

随着政府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目前农村老年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强,60岁以上老龄补助、农村老党员补助、农村老年人低保、养老保险等各种补贴项目按期发放,使得农村老年人对金融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具有云南特色的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广泛推广后,已成为破解乡、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的有力手段。但是,从目前玉溪已建立的585个惠农点的业务量来看,部分惠农点的业务开展未达到选点预期(当地享受国家涉农补贴人口密度大,距离金融机构网点路途较远),业务量很少。主要原因是农村老年人有折无卡的现状给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推广带来困难。出现有折无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目前辖区所有涉农补贴仍以存折形式发放,而且还是一种涉农补贴对应一个存折。据涉农金融机构反映,主要是政府部门在发放国家涉农补贴款项时为区别补贴资金要求银行机构分类单独开立存折。据调研,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手中至少拥有2个以上国家涉农补贴存折(养老金发放补贴存折和粮食补贴存折),多的达4至5个存折,而老年人拿着这些存折又不能在惠农点办理业务。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使用银行卡的积极性也不高。应该说人民银行大力推广设立惠农点的宗旨在于惠农支付业务具备方便、快捷、小额、就近的优势,在农村更贴近老年人的需求。但与此形成矛盾的是,目前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对银行卡不会用、不敢用,普遍存在记不住密码的情况,对存折的依赖性很强,必须看到自己的钱打印显示在存折上心理才踏实,导致目前农村老年人这一最需要得到服务的群体无法从惠农支付服务中受益。

(三)偏远农村地区选点难,运行维护成本高

目前,辖区还剩近6%的行政村未实现惠农点基本覆盖,与实现全覆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新平县、元江县向偏远农村地区发展惠农商户难度很大。具体原因: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然转移,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巢”现象,长期生活居住的大都为老人和儿童,这些地区推广应用新型支付工具非常难,尤其是自然村一级更是找不到信誉好、有一定经营实力的商户作为惠农支付服务点。二是偏远农村地区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对POS机具的操作水平有限,难以满足惠农业务的开展需求。三是由于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制约,在偏远行政村或自然村成立惠农点的维护成本较高,而且资金风险也比较大,基层银行或信用社员工对惠农支付工作也感到“惠农点距离太远,在服务上难以有效落实”,认为“因为路程原因,成本费用压力越来越明显”。如:新平县平掌乡坝塘街坝塘农具门市部距离最近金融机构网点50公里(山路),单边客运票价27元,惠农点周边人口数5700人,距离新平县城230多公里,正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往返一趟需要两天时间,管理及维护成本较高。

(四)惠农支付资金清算渠道不畅,网络通讯基础服务亟待加强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和推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市场影响力和培育度已基本成熟,农村地区要求增设惠农点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新型农村支付业务在资金清算和网络支持方面还不够成熟,惠农支付业务运作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惠农点办理取款业务资金到账时间较长。回访中部分惠农点反映,客户取款后资金不能及时到达,正常情况下需要1~2天才能到账,如遇周末时需要4~5天,遇到国庆、春节假期的情况需要8~9天。二是惠农点后期办理缴费业务手续费未兑现。据调查反映,除2012年9月1日前的缴费业务取得手续费外,自2012年9月1日起至现在惠农点的缴费业务一直未兑付手续费,影响以缴费业务为主的惠农商户的积极性,给惠农业务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三是个别惠农点业务操作中存在网络通讯风险。如新平县建兴乡双沟街惠农点,一客户在取现交易500元的过程中,先是POS终端界面显示交易成功,且客户手机银行短信提示划款成功,但打印不出交易清单,惠农点向客户支付了现金500元。过了几分钟后,POS终端界面显示冲正失败,一小时后,客户电话反映,该笔交易金额又划回客户银行卡中,幸好未造成资金损失。

(五)后续服务不到位,问题反馈不及时

调查反映,惠农商户对收单机构“经常上门做工作指导”以及“帮助解决惠农支付网络运行方面问题”的服务期望非常高。但是,调查中收单机构普遍存在类似的问题:一是职责履行不到位,存在重拓展轻管理的服务盲区,对受理持卡人的查询和投诉处理不及时,如差错处理、单边账处理等问题时间拖延较长。二是因通讯信号不稳影响业务,未能及时协调电信、移动部门处理,目前惠农点的联通性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约近10%的惠农点程度不同地存在通畅运转问题。三是业务培训指导不够,收单机构对惠农点长期连续无交易发生问题,未开展核查、预警、提示并对其给予业务指导直至实施退出管理措施等日常管理工作。类似情况,如果惠农商户不主动反映,或者收单机构不能深入惠农点服务,及时发现情况加以解决,就将会使惠农支付服务工作开展前功尽弃。此外,省银联公司在回访机制的执行上也不到位,对收单机构反映的问题沟通反馈不及时,缺少监控运行提示,未定期向人民银行各地市中支提供惠农支付服务交易清算数据或报表。

(六)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人民银行还是金融机构,对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宣传还存在认识缺陷,缺乏统筹安排。各乡镇、村委会有针对性的宣传未与惠农商户形成宣传合力,在不少地区群众对惠农点的认知度仍较低,大部分农村群众还不了解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目的意义和业务品种范围,参与业务交易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农村群众对使用银行卡安全方面还有所顾忌,不愿频繁进行交易。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创新和推广支付服务产品的动力也不足,相关结算知识的宣传过于强调专业性,很难得到农村客户的认同和接受。此外,涉农金融机构对惠农点也缺乏后续跟踪培训,导致惠农点的服务水平普遍不高,惠农点的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七)惠农支付登记制度难落实,部分登记簿形同虚设

回访中笔者看到,《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登记簿》中错登、漏登、未登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缺少办理人姓名、身份信息、签名、卡号等,有的身份信息登记为手机号码,有的身份信息中以XX代替,有的未签名或捺手印,达不到登记簿登记事项应连续、完整、不得缺页码等要求,个别惠农点商户还出现连登记簿都找不到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商户嫌麻烦,无登记意识;二是有的商户业务量很大,要求持卡人及时、准确、完整的登记确有困难;三是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持卡人在主观上不愿在登记簿上留存个人信息,不愿意签名或捺手印;四是收单机构对惠农商户的登记行为要求不严,疏于管理,日常只关注商户交易量,忽视对商户操作行为及潜在风险的检查规范。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考核机制

做好惠农支付服务工作,仅仅依靠人民银行从支付结算履职角度来牵头推进尚难取得预期实效,仅仅由金融机构参与也不可能完全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推进金融支付环境建设健康发展。当地政府部门在财政、税收、农村低保补贴发放取款、通讯费用、机具购买等方面应给予政策支持。在资金扶持上,建议地方政府从农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等渠道安排专项资金,对涉农金融机构、惠农点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和贡献较大的部门予以适当的奖励。在奖励标准上,建议政府采取行之有效的业务考核和奖励措施,每年由当地人民银行牵头对辖内所有经批准设立惠农点的业务量、服务质量以及对当地“三农”的贡献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议,确定考评名次,并按全部惠农点10%的比例报当地人民政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费用减免上,政府应牵头协调电信部门针对惠农点给予减、免初装费和调低通讯费率或按月包干的优惠。对开展惠农支付服务的公益宣传应免收费用。此外,各级政府、人民银行、收单机构应积极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对支付业务工作落实管理职责,将惠农支付业务纳入工作考核,以奖代补,保证惠农支付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定位,完善管理

设立惠农点的市场定位是缓解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助推收单机构拓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务,促使惠农支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针对惠农支付运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人民银行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工作:一要深入实地,加强指导,完善管理,特别要结合目前惠农点在运行过程中“多”(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偏”(地域分布偏)、“弱”(能力素质弱)、“差”(运行条件差)等现实困难,切实统筹研究,做好回访和服务,建立问题反馈记录库,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有效处理业务运行中出现的通讯网络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二要正确处理好惠农点“建”与“管”的关系。目前玉溪在惠农点创建已达到行政村基本全覆盖规模后,应更多地加大“管”的力度,把“安全、稳定、有序、规范”作为下一步惠农服务工作的重心,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更多地在惠农点的后续管理上下工夫。如果只“建”不“管”,问题会越积越多,潜藏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为此,玉溪中支在2012年全面推进惠农支付服务工作前夕,就创新建立了《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准入、退出管理办法》、《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回访机制》、《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宣传机制》、《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信息反馈机制》、《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应急管理机制》、《玉溪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考核评价办法》六项管理机制,进一步将惠农支付服务工作纳入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三要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按照方便群众、有利惠农商户、有利全局利益的原则,逐步拓宽惠农支付服务的业务范围。比如跨行转账的拓展问题(目前省内只有农村信用联社与农业银行的卡支撑跨行转账,其他各行的卡尚不能办理此项业务),代缴水、电、煤气、通讯等服务的收费问题,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和省银联公司从系统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加以改进完善,避免发生实践超前、管理滞后,影响人民银行声誉的情况出现。

(三)形成合力,构建长效宣传机制

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持续开展农村支付宣传工作。如开展便捷理念的宣传、时尚理念的宣传、实际体验的宣传等等,提升宣传效果。二要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促进宣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如玉溪中支在组织开展银行卡联合宣传活动中,通过打造刷卡获“幸运奖”和“普惠奖”的双重奖励模式、“爱心刷卡”活动模式、电视台滚动抽奖宣传模式,充分发挥了银行卡宣传的市场宣传、公益宣传和媒体宣传效应,大大提升了宣传活动的影响力和宣传实效。同时,利用惠农点了解农村群体、贴近农村群众优势,增加宣传反洗钱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逐步依托各惠农点,构建起全市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网络体系。三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牵头和推动作用,要求辖区各银行机构积极参与人民银行组织的各种支付宣传工作和支付体系建设推广工作。

(四)加强培训指导,充分发挥惠农点功能作用

人民银行要督促各收单机构加强对惠农商户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业务操作维护技能。引导收单机构成立专业队伍,定期不定期对所辖惠农点进行巡查,加强交易过程、交易终端和机具的管理,适时跟踪监测分析交易记录,及时发现处置欺诈、套现、假币、窃取信息等不法行为,及时帮助处置出现的服务异常或机具故障,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反馈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对业务量小甚至零业务量的惠农点,各收单机构要根据不同成因进行分类处置:对因农户持卡量小、银行卡接受度不高,软硬件、通讯故障、商户业务熟练程度达不到要求等影响业务的惠农点,各收单机构要积极想办法为其解决问题,扫除发展障碍;对经过多次培训指导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惠农商户要坚决撤销;对因惠农商户的选点不适合和商户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而影响业务的惠农点,要严格按相关规定取消其办理惠农支付业务的资格,重新选择符合条件的商户办理惠农支付业务。

(五)加大“惠农一卡通”的推广力度,为惠农点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惠农支付业务是通过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指定惠农点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业务。因此,惠农支付业务必须以银行卡为媒介,加大“惠农一卡通”的推广工作已成为惠农支付业务拓展的必要条件。建议政府、财政、社会保障等部门认真研究,从源头改进涉农补贴的发放方式,整合农村地区银行卡的发卡资源,探索涉农补贴“惠农一卡通”工程,力争将目前农村群众享受的多项涉农补贴资金通过一卡发放,尽量节约农村群众开卡成本,循序渐进改变目前农村地区有折无卡的被动局面,有效发挥惠农点服务功能。同时,重视并有效扩展金融政策以及金融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普及,特别要充分发挥惠农点的宣传作用,形成人民银行、金融机构、银联机构、惠农商户“四位一体”统筹运行的宣传格局,让农村群众认识到惠农支付服务的意义和银行卡的作用,知道能办理哪些业务,以及如何办理,真正让农村群众不折不扣地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据了解,目前辖内新平县农村信用联社推广涉农补贴“惠农一卡通”的试点工作效果比较好,下一步玉溪中支将重点关注,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在全辖组织推广运用。

(六)改进惠农业务登记等制度,促进业务协调发展

一是对于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登记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合理改进相关信息登记流程,在业务登记上以签名或捺手印方式替代身份信息登记。对于因通讯网络等原因产生的交易失败业务,要求惠农商户详细做好持卡人信息登记,一旦出现业务风险,能及时联系到持卡人,规避持卡人的业务风险。同时,收单机构应积极帮助惠农点及时追回业务损失。二是对于惠农业务结算资金到账不及时问题,要求收单机构认真做好业务交易情况登记,根据业务量情况,合理制定对账间隔时间,加强收单机构与惠农商户的对账工作。三是相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统计监测及评价体系。基层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审核准入、商户退出、机构回访、信息反馈等方面运行机制管理工作,加强对金融支付业务的监督管理,防止收单机构在后续工作中出现对惠农商户管理不到位或疏于管理的现象发生。银行机构要提高信息反馈工作质量,定期向人民银行汇报在惠农支付服务推广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特色做法、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情况,及时处理商户反映的问题,尽力减少不利于惠农业务开展的负面影响,确实履行对惠农点的业务指导及监督管理工作。省银联公司要加强后续回访和服务工作,多深入基层了解惠农商户的运行情况,及时解决业务投诉或咨询、答疑,按月向人民银行各地市中支通报惠农支付服务交易数据及监控运行状况,做好机具维护和网络联通,确保惠农支付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组长:陈文玉

篇3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成效;建议

广东省清远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清远市积极践行“产业要兴旺,科技是支撑”的理念,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在推动清远农业产业发展中,主要表现在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示范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1农业品种的选育推广,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1.1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为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农技部门积极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选育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仅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选育并已申请审定或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就有4个、玉米品种2个,申请品种保护的花生新品种2个,选育和繁殖禾花鱼F2代优质苗种200万尾,选育家禽品种清远黄羽乌鸡种鸡1000套,保护清远麻鸡原种100套,为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1.1.2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连南县引进广西毛葡萄品种在石漠化山区试种成功,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推动建设了毛葡萄酒加工厂,为石漠化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开辟了新的途径;连州市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广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菜心品种,推动连州菜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10亿元;阳山县推广适宜旱地种植的西洋菜品种,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地西洋菜产业和品牌,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3万亩;清新区推广桂花鱼养殖,养殖面积占广东省桂花鱼面积的25%,使桂花鱼产业成为清远市的优势农业产业。英德市推广种植高香型茶树品种英红九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英红九号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占英德茶叶总面积的85%,并助推英德红茶品牌发展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品牌价值达23.63亿元,茶叶从业人口超过13万人,英德红茶生产企业中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英红九号成为“一个品种撑起一个产业”的典范,有效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2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

农技部门通过研究、引进和推广适宜清远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为清远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清远北部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先后成功试验出稻鲤(禾花鱼)、稻虾(澳洲淡水小龙虾)高效高产模式。该模式下稻米平均亩产700斤,禾花鱼亩产150斤,澳洲淡水小龙虾亩产110斤,亩产值达0.6万~0.8万元,是当地稻渔平均产值的2~3倍,成为清远稻田综合种养的典范。英德市通过示范推广现代化机械化茶叶加工技术,目前已在英德境内基本实现红茶机械化加工全覆盖,其中大型加工生产线超过10条,实现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同时,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落户英德,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茶叶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先进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红茶科技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连山县长期致力于优质稻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先后承担建设了连山有机稻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展示了有机稻生产技术6项,制定和颁布了有机稻种植规程2项,培训了获得《有机水稻种植专项技能证书》的技能人才590人,助推全县8个水稻种植基地获得有机认证,认证种植面积达1万亩,使全县实施有机稻综合技术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连山县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水稻种植综合技术标准化示范基地,有效打造了连山有机稻品牌。

1.3现代新型科技的引进融合,推动了现代农业进程

清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装备和新型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和运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进程。一是把现代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融合应用。广泛推广无人机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推广水稻耕种收一体化,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9%。英德市引进建设智能化茶叶加工装备,实现了茶叶从进厂到出厂都无需人工触碰。二是把农业物联网和信息化科技融合到农业生产中。在基地安装可视化检测设备,接入室内数据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基地的气象、土壤墒情、生长情况等,为精准安排农事生产提供了便利;清远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成立了清远市智慧农业研究院,把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成为智慧农业,并已成功申报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先进科技手段的融合加速推进了清远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不健全

除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英德市农科所、连州市水果技术推广总站、连山县农科所、佛冈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外,其他地区配备的农业科研机构不健全,部分农技单位有名无实,农技推广体系不完整。

2.2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一是科技人才少。市、县两级农业科技部门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匮乏,部分重点产业仅有1个专业技术人员,形不成研究团队。县级农业科技部门人员总数在10人左右的单位仅有3个。二是科研人员断层现象严重。县级农技部门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年龄较大,在未来5~10年内基本达到退休年龄;中青年科技人员非常少,人才断层严重,造成老一辈科技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得不到传承,原有的科研基础得不到持续跟踪。三是技术人员抽(借)调情况较多。基层农技人员常因工作需要被抽(借)调至其他部门工作,难以投入精力到农业科技工作中,导致大量农业科研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2.3财政支撑农业科技强度弱

一是科研经费无保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经费有限;部分单位虽有科研经费,但仅能满足科研基地的日常运营,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部分单位为争取科研经费,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项目申报、绩效考评等工作,分散了精力;且项目经费往往不具备持续性,使用完后又缺乏继续投入,造成科研质量低、成效差。二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差,留人困难。县级农技部门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难以招录年轻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已招录的科技人员也常有流失,难以长期留在基层开展一线科研工作。

2.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部分农技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广体系,农技推广常局限于小型示范基地的示范、简单的授课培训、短时的现场咨询等,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推广质量不高、形式重于质量等弊端,导致农业科技不能充分、系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2.5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不高

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很多中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常局限在现有知识框架和经验中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经营理念保守,对新的农业品种、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拒之门外。部分农户虽经过新技术培训但难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难以打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对产业发展贡献力有限。

3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业“3个三工程”和“3+X”产业体系总体部署,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瞄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如柑橘、茶叶、清远鸡、优质稻、连州菜心、水晶梨、鹰嘴桃、旱地西洋菜、黑山羊、桂花鱼、稻田鱼等,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科技推广,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3.2加强品种资源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基础

一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品种资源库。广泛收集和保存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如清远鸡的原种鸡、本地繁育的水稻品种、本土野生茶树资源等,形成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库;结合清远气候地理条件,针对性引进优质高效的外地农业品种,作为品种资源库的重要补充。二是加强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在农业品种资源库的材料中,对有发展潜力的品种资源进行选育筛选、提纯驯化,培育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

3.3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机构建设,加快完成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改革整合,组建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备。结合全市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招录农业科技人员;积极通过省农科院清远分院等机构建设,柔性引进农业科技人才驻点开展农技研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上升空间。加强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争取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技部门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技研究能持续深入开展;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确保科技人员能安心扎根一线开展农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作贡献。

3.4加强市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基础

以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主体,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和技术基础,建设一个800亩以上连片的市级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示范基地[1],并与当地旅游、教育、农业农村等资源结合,形成集农业品种资源保护、农业科研试验、智慧农业展示、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实验室、农旅结合、科普教育、对外展示等于一体的能推动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农业科技支撑基地。

篇4

【关键词】基地 课程 乡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4-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中有八亿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前提。吴中“新生生农场”教学基地,针对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以识农、学农(小学、初中)、研农、务农(高中)为出发点,在平面布局上既有苏州园林的氛围,又有江南农家的特色,将整个基地作为学生动手实践的“农业实验室”,着力打造识农、学农、研农、务农四大教学板块。

一、围绕当地传统特色的农副产品,开发熟悉识别农作物的“识农”课程

吴中“新生生农场”教学基地坐落在美丽的西山,太湖环绕四周,结合西山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位置,基地开发了“寻找水八仙”、“辨识洞庭碧螺春”、“识别西山果树”等趣味课程;以“辨识洞庭碧螺春”课程实施组织为例, 学生在教师和小组长的组织及带领下前往茶山辨识碧螺春茶草,采访茶园采茶的茶农,掌握采茶的基本流程与技术。

结合“新生生农场”教学基地内的农作物,如青种琵琶、杨梅、橘子、樱桃、板栗等,利用网络手段把这些特产的学名、别名、分类、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原产地、主要品种、主要价值制作成电子文档并赋予二维码,挂在对应作物上,让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等电子工具方便的认识家乡的特产,激发他们开展各项实践研究,并在探索和实践中识别当地栽培的主要果蔬农副产品种类,能说出当地果蔬的主要栽培方式,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二、结合基地现代化智慧大棚,开发学习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的“学农”课程

大棚种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技术,它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在任何时间都可吃到反季节的蔬菜;在一般境况下,大棚都采用竹与钢为主的结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上一层或多层保温塑料薄膜,这样一个简单结构就制造出一个完整的温室空间。

吴中“新生生农产”教学基地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在全省率先搭建现代化智慧大棚学习实践平台;学生在“新生生农场”教学基地,通过对智慧大棚模型的学习,掌握它的基本构造以及对应的功能。在学生掌握熟悉大棚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学校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开发了“蔬菜设施类型的实地调查和结构观察”、“蔬菜设施内的小气候观测”和“蔬菜无土栽培营养液配制”等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现代化智慧大棚大规模生产农产品。

三、对比传统农业技术手段,开发探究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研农”课程

农业科技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为了给学生树立科技强农意识,了解掌握一些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农业质量、产量的方法和手段;吴中“新生生农场”教学基地特别划分了两块实验田,一块在自然状态下的实验田,另一块是在智慧大棚内的实验田,两者用于对比参照;并且在两块实验田中安装各种传感装置,将土壤中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数值实时传送到采集器,再有采集器把数据上传到上位机,最终变成学生可以用来采集的数据,用于科研探索;在搭建硬件设施的同时围绕两块实验田,基地开展组织学生参观无土栽培现场活动,测定土壤酸碱性活动,参观当地水稻示范田活动(适用于小学年段),开展果树嫁接活动,考察基地灌溉活动以及开展大棚蔬菜低温冷害的预防措施活动(适用于初、高中年段)等。

以“果树嫁接”课程为例,学生来基地活动前,利用网络等手段对嫁接技术作一些知识储备;接穗由学生在果园里自行采集、剪切,即采即接,教师不必包办,提前准备,但要教育学生采接穗和嫁接时要爱护果树,不随意损坏植株;嫁接的后期护理也很重要,可以只结合嫁接技术作一些讲解,通过开展果树嫁接活动,增进学生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关注和对科学技术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积累起的农耕经验,开发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的“务农”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运用内化于心,吴中“新生生农场”教学基地正是学生把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产中的实践大课堂,用实践检验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的栽培,使其掌握常用的园艺生产劳动技术,为此基地提供“无土栽培――水培吊兰”、“油桃的果实保护”、“黑番茄的种植与采摘”、“蔬菜幼苗的搬家”等一系列课程。

篇5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知识

在传统的农业体制中,一般科技知识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要有一个能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农村,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和一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先进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那么这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就是科技特派员。

从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主要载体或者说从微观上来看,主要是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根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的贫乏。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不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1也就是说实现农民能力的提高,进而就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来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知识特征主要有明确性、个体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和创新性四种。

明确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的科研与技术的推广,他们已成为农民技术教育和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实施主体。科技特派员将清晰、明确的科研成果或已在书本中的知识通过正确、正规的形式(各种教育媒体)加以传递。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科技特派员的帮助的,这种对于科技知识的学习是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式。首先,科技特派员是具备必需的、明确的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先是对科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这样就保证了科技特派员队伍的高素质。科技特派员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科技录像、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墙报、科技简报等各种有效途径,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农业科学新技术。这些都将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走向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手中,使技术创新与扩撒形成良性循环,大大地缩短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从以往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农业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要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让这种显性知识的普遍性充分发挥出来。

个体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无论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农民都不可能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知识描述出来,这种知识是难以像可编码知识那样由几个概念组成的理论来描述,难以用有形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表现出来,难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等传播手段获得,难以用很低的成本简单直接地在人们之间交流和供人们享受。2在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的知识系统中,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因为先前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具有的经验不同,因此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基于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个人知识,这些知识是无形的存在其头脑中的,并对生产生活及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反映。这种无形性的知识特征是以个人为载体,并附着在个人的生命体上,与个人的生命、历史、精神融为一体的,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同的个性。因此,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是要立足民情,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村串户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科技、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合理制定出科技、经济发展的路线。实践性与经验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农业生产以露天作业为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所不同,科技特派员所掌握的科技成果很难在各地照搬和通用,所以必须通过实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加以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当地的科技成果。当地的农民中,虽然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是对本地区的环境是最熟悉不过的。例如光、热、气温、水分和土壤等。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生活中许多成功表现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农业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因此科技特派员传授的农业科技知识不仅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在新技术推广前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并对推广的知识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那些在科技知识手册或其他书本上明示出如何做或怎样做的知识,即使对这些知识烂熟于心也一定保证他在实际上“能做”。所以,知识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征可以指导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凭经验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也就是知道某种显性知识可以应用于某种情境。那么,在实践中的边实践边学习过程中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分离的隐性知识。由以上可知,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最重要的知识特征是实践性与经验性,是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再由经验指导实践的一个循环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

创新性。创新性是在实践与经验基础上的创新。科技特派员是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知识,对将要发生的情况具有“先见之明”,这是与单纯的猜测所不同的,是无法言传无法让外界获得的知识。科技特派员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这些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新观念产生的前提。是在相对博学中追求知识的创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创新性特征主要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中,知识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是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或者说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技术的进步,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一种知识,反过来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经验知识的增长。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学技术知识的获取是比较容易,而更需要的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和创新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当科技特派员在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对原本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时,创新就应运而生,这正是利用“干中学”“用中学”“学中学”的模式,利用人类的智慧,通过开放的链式反馈来控制和改进原有的农业科技知识来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性知识是在生产实践中,凭借对经验的偶然顿悟完成的,是偶然和意外的统一。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洪盛.制度为什么重要[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孙振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篇6

[关键词] 农业 科技档案 管理工作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113-01

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简称,是在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证书、声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是科技服务的凭证和参考,而且对以后科技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科技档案的管理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环节。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对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农业新技术的储备有着重要意义。

1 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1.1 为农业推广工作提供参考。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因此农业科技档案在归档之后,仍具有现实使用价值。而且农业科技档案包含了有价值的试验数据、试验方法以及试验成果,是前人智慧结晶和辛勤劳动的成果,为后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人员提供理论支撑。

1.2 能够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一方面会形成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另一方也需要查阅应用农业科技档案。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下乡调研生产实际后,通过查阅农业科技档案资料,了解掌握以前的推广成果,借鉴前辈的推广经验,拓展自己的思路,规避风险,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试验示范,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在为农服务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力。

1.3 有利于保护农业知识产权。21世纪不仅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产权制度发挥作用的世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已经成为农业科研及推广部门知识产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成果的宝库,没有它的不断丰富和更新,农业科技成果就失去了发展和生存的土壤。在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农业科技档案为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提供法律支持并起到凭证作用。通过加强保护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使农业技术试验成果更好的运用到生产实际中,更好的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科技档案存在的问题

2.1 对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而且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并不能为单位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流失和不完整。

2.2 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农业科技答案管理水平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分不开。目前,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缺少时间和精力参加系统的学习培训,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

2.3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历史悠久,但大部分单位科技档案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农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不是十分清楚,造成把关不严和归档不完整。

3 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结合农业科技推广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性,更新档案管理人员以及科技人员的观念,提高其档案意识,改变只重视档案收藏保管,忽视开发利用的现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发挥它的技术效应和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提高科技人员将材料归档的积极性。加强档案管员队伍建设,明确农业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农业科技档案看做农业知识的宝库,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了解各种作物种植、生长变化规律和新品种适宜栽培的区域,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和宣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郑小花. 开发农业和农村科技档案资源浅析[J]. 海南档案, 2000(2).

[2] 付华娟.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种子科技,2009(7):10-11

[3] 周桂华, 等.浅谈新形势下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 2005(1).

篇7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知识

在传统的农业体制中,一般科技知识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要有一个能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农村,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和一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先进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那么这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就是科技特派员。

从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主要载体或者说从微观上来看,主要是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根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的贫乏。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不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1也就是说实现农民能力的提高,进而就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来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知识特征主要有明确性、个体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和创新性四种。

明确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的科研与技术的推广,他们已成为农民技术教育和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实施主体。科技特派员将清晰、明确的科研成果或已在书本中的知识通过正确、正规的形式(各种教育媒体)加以传递。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科技特派员的帮助的,这种对于科技知识的学习是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式。首先,科技特派员是具备必需的、明确的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先是对科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这样就保证了科技特派员队伍的高素质。科技特派员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科技录像、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墙报、科技简报等各种有效途径,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农业科学新技术。这些都将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走向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手中,使技术创新与扩撒形成良性循环,大大地缩短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从以往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农业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要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让这种显性知识的普遍性充分发挥出来。

个体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无论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农民都不可能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知识描述出来,这种知识是难以像可编码知识那样由几个概念组成的理论来描述,难以用有形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表现出来,难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等传播手段获得,难以用很低的成本简单直接地在人们之间交流和供人们享受。2在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的知识系统中,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因为先前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具有的经验不同,因此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基于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个人知识,这些知识是无形的存在其头脑中的,并对生产生活及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反映。这种无形性的知识特征是以个人为载体,并附着在个人的生命体上,与个人的生命、历史、精神融为一体的,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同的个性。因此,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是要立足民情,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村串户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科技、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合理制定出科技、经济发展的路线。

实践性与经验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农业生产以露天作业为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所不同,科技特派员所掌握的科技成果很难在各地照搬和通用,所以必须通过实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加以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当地的科技成果。当地的农民中,虽然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是对本地区的环境是最熟悉不过的。例如光、热、气温、水分和土壤等。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生活中许多成功表现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农业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因此科技特派员传授的农业科技知识不仅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在新技术推广前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并对推广的知识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那些在科技知识手册或其他书本上明示出如何做或怎样做的知识,即使对这些知识烂熟于心也一定保证他在实际上“能做”。所以,知识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征可以指导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凭经验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也就是知道某种显性知识可以应用于某种情境。那么,在实践中的边实践边学习过程中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分离的隐性知识。由以上可知,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最重要的知识特征是实践性与经验性,是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再由经验指导实践的一个循环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

创新性。创新性是在实践与经验基础上的创新。科技特派员是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知识,对将要发生的情况具有“先见之明”,这是与单纯的猜测所不同的,是无法言传无法让外界获得的知识。科技特派员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这些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新观念产生的前提。是在相对博学中追求知识的创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创新性特征主要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中,知识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是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或者说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技术的进步,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一种知识,反过来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经验知识的增长。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学技术知识的获取是比较容易,而更需要的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和创新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当科技特派员在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对原本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时,创新就应运而生,这正是利用“干中学”“用中学”“学中学”的模式,利用人类的智慧,通过开放的链式反馈来控制和改进原有的农业科技知识来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性知识是在生产实践中,凭借对经验的偶然顿悟完成的,是偶然和意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洪盛.制度为什么重要[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孙振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5〕徐文涛、方行明.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注释:

篇8

基础设施再提高工程加速推进

创新园所在地原马坊农场,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设施破旧、道路坑洼,景象萧条。2012年6月园区管委会正式入驻创新园,本着“修旧利废、改造利用”的原则,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进行治理建设,完成了废旧房屋拆除,新建自来水管线,修建了12公里园区环路,对原供电设备进行维护改造,接入网络、通讯设施,建设装修办公及住宿场所,加固办公区围墙。妥善解决了原马坊农场与周边村民的历史遗留问题,确定了园区四至,积极推进清退原林地和水库租赁工作,为先期落户的科研项目创造外部环境,提供后勤保障。

为加快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推广平台,去年底市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等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了创新园基础设施再提高工程建设。其中市交通局承担园内道路建设任务,建设了园内东西主干道路5.2公里。另外二横六纵及环路正在进行施工设计,总长21.75公里,宽5米,预算投资2300万元。市水利局承担了园内沟渠清淤疏浚和供水管线铺设任务,工程预算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沟渠清淤工作基本完成,总长9700米的供水主管线、支管线正在规划设计,加压泵站正在建设,预计7月底前完工。市林业局承担了园内绿化任务,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环路绿化带全长11.8公里,共栽种树苗1.8万余株、8个品种。二期绿化工作正在随着道路建设进行。

科研孵化中心完成规划

位于创新园的科研孵化中心目前已完成建设规划,规划面积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物联网信息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是创新园科技核心载体。

据介绍,创新园科研孵化中心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对农民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现代经营理念等培训活动;积聚、辐射、推广各种农业科技,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工作;引进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打造园区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的窗口;对所有上市的优质农产品进行严格质量检测。

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园区管委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也将在科研孵化中心办公,科研孵化中心将集行政办公、公共设施服务、金融服务于一体。

以色列示范园等农科项目加快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建设模式,园区管委会与京博控股集团组成共建载体,在快速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快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了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落户园区,为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9

新时期全民创新浪潮

说到具体的应用,从大的方面看,我建议无论是教师、研究生还是企业家,能够脚踏实地干自己的工作,也要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动向。在过去500年的时间里,全球大概发生了五次革命,五次革命有两次是科学革命。现在,人类正处在第五次革命,叫电子和信息革命,可以将其分成三个阶段。现在这个阶段是智能化,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位,还没有完全完成信息化建设。前面五次革命没有一次是中国人发起的,互联网是中国发明的吗?五次革命里都没有中国的份。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革命,没有科技就没有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一次技术革命对应一次产业革命。

全世界有很多发达国家,美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现在在发达国家里,五大常任理事国,除了美国之外,英国、德国是强国,是先导者,而葡萄牙、西班牙这些老牌帝国主义都没落了。现在理论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世界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的浪潮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端。现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我们研究院也在搞创业中心,可以说全民都在搞创新。三五年之后,全民的创造性都会被激发出来,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竞争力和产值。

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正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同时也处于第五次世界革命中,面对未来的革命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华民族复兴面临三个机遇,第一个是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创新机会,第二个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创造的领先机会,第三个是世界现代化和文明转型的赶超机会。在能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农业、人口健康、基本科学问题等六大领域都有机会。第五次科技革命也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动化与高技术阶段,二是信息化与全球化阶段,三是智能化与绿色化、网络化阶段。

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第三个阶段蕴涵很多创新机会,包括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无线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量子通信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是手段,我们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慧城市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必须为智慧城市服务,由此延伸到很多社会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交通和能源的渗透,包括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制造、机器人、智慧城市、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等。中国的机遇来了,这个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机会来了,不等于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美国麦肯锡了一个报告,提出颠覆性技术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程度,第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它对经济影响最大,第二个是物联网,第三个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在未来几年内会占主要地位,我建议小一点的公司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如果有可能进入这些领域,这个蛋糕很大,不能说这个蛋糕被阿里巴巴、腾讯吃光了。

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美国和韩国这几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包括技术、大数据和高能效计算、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农业科技、能源及储能、先进材料及纳米技术、机器人及自治系统、卫星及航天技术应用。另外还有人才培养、科研投资等,它特别强调科学研究全球化和互相合作,提出了对无政府空间的科学研究,包括海洋、北极、大气层、网络空间,这些均不是由单个国家所统治,是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从公海、北极到太空和网络世界,英国已经就无政府空间提出了战略重点,并将推向前进。最后一个是大数据,大数据因为各行各业都可以用,如果有些公司喜欢用大数据来经营,小公司做好大数据也可以赚钱。从世界各个国家的最新发展趋向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发展方向来看,我们都要思考怎么抓住这个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

做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诸多技术

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新千年,有一个现象就是城市化。有一个国家叫墨西哥,他们非常有意思,墨西哥城有3000万人口,首都是墨西哥城,这个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就带来了一些问题,交通拥堵、能源缺乏。大城市消耗了75%的能源,60%的水资源,排放出了80%的温室气体。有人打了一个比方,生活在超大城市里面没有安全感,担心地铁的突然停运。有人说在城市里生活就像坐了一个板凳,板凳在火山顶上。

智慧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要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好,智慧城市加上智慧农村就是智慧中国,智慧化、网络化、可控化,要做好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网络这么发达,有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网络世界以前是被人们忽视的,其实是不能小看的。

智慧城市的概念,有狭义,有广义,我就说一个概念。智慧城市结构、评价指标。智慧城市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组合为基础,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智慧城市应该做到六个方面:安全、高效、有序、和谐、绿色、智慧。城市的安全、家庭的安全、铁路的安全、飞机的安全等都非常重要,没有安全什么都没有。

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中,运转模式非常重要。住建部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在政府政策比较明确,并且非常支持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在中层和下层如何实施,企业应该怎么做,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带着钱带着技术到某一个城市去落户,去进行某个项目,这个做法是所有项目里面最可行的办法,也最容易被人接受。企业带着钱和技术来了,政府提供政策和房子就可以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我在天津大学成立了一个天津智慧物联信息技术研究院,它的理念是八个字:开放、联合、诚信、创新。下面有几个公司,包括大数据公司、康复机器人公司等8个公司。我们这个研究院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小的公司,任何一个团队都可以承担我们研究院下面的一个研究课题,而且在运行过程中,我们会争取和别人合作。

篇10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信息化;现状;对策

引言

个性化、专业化、可持续化的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农业生产环境具有多变性及分散性,且生产主体复杂,无法准确、及时、大范围的获取各类信息要素。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信息技术,加强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的巨大作用

具体而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是其弱质竞争力也不容忽视,其发展还处于一个低层次状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信息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以加快农业的转型与升级;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中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差,决策调整缺乏针对性,导致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平衡。而信息技术可以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应用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建立一条通畅的信息渠道,实现农业信息共享,提高农业生产的针对性及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均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互联网的应用提高了网络交易的效率,扩大了农产品的交易范围,缩短了农产品交易的距离;并且网络还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的农业进步及发展,吸引更多的农业投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及国际竞争力;信息技术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及市场需求,学习农业相关的技术知识及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其思想观念,促进整个农民群体形成一种先进的互联网思维。

2我国农业生产中信息化现状及不足

从世界发展现状看,我国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还处于较低的行列。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步晚、基础弱,但是发展速度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但是虽然信息化发展指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在2011年仅位于世界第78位,而农村地区的信息、通信技术水平更低。从技术应用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逐渐向着技术综合集成化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更加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信息资源的建设,不仅发展单纯的互联网应用,还实现了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组装。当然,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度还相对较低,前端研发、后端品市场还有赖于发达国家的支持,缺乏创新能力及核心技术。此外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薄弱、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农民信息意识淡薄缺乏经验等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足。

3农业信息化推动通榆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通榆县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通榆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推动其农业经济的发展。

3.1政府主导,大力推动

政府要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及现代农业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主导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总体目标、发展途径、建设内容、技术体系、运行机制等,保证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激发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寻求共同的利益交集点,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运行机制;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战略性作用,将信息技术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共享数据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数据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安全可控性、可维护性及使用效率;主导信息技术的运行监管工作。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强政府财政投入的效益,提高信息技术监管的主动性,对整个信息技术的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管。

3.2完善“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全面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建立统一的远程视频服务平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农业信息技术的培养指导及传播,基层技术部门解决普通的一线问题,复杂问题由上级部门集中解决,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缩短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周期;建立农技服务手机APP,通榆县农民群体中智能手机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智能手机APP的开发及应用可以使农民更便捷的获取农业科技知识,APP平台包含养殖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植保防治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APP中的信息内容可以通过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简单、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便于农民学习、掌握,使其能够足不出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消费者也可以通过APP平台了解农户的种植信息,比如种子是否健康、施肥管理过程、采摘是否科学等,通过优良的售后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农产品具有品种多、批量小、客户分散的问题,因此其对配送的要求也比较高。互联网+模式下要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改革,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选择信誉度高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解决配送的问题,提高农产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改善硬件投入,比如建立镜像设备及时纠正物流拥堵现象,准确掌握网络实时物流信息等。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3.3依靠信息化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综合素质低下是制约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及推广的重要因素。目前通榆县的农业信息人才主要是农业学科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这类信息技术人员缺乏农业生产的一线技术,农业知识面狭窄;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虽然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但是其又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因此要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强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做好一线农业生产农民的知识培训。可针对农民开设免费网络课程,或由基层农业部门主导由信息技术人员以村为单位进行信息知识的教学培训等,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及信息生产水平。

4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其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中的渗透率也越来越高,是农业生产的一次重大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型农业的转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增强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因此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大力推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应用信息技术推动通榆县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使通榆经济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白玲,王霖,李欧,等.辽宁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门户网站平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4(12):76-78.

[2]阮怀军,赵佳,王利民.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研建[J].山东农业科学,2015,45(6):123-124.

[3]龙兵,杜同庆.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7(5):49-50.

[4]方凤玲.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