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过度包装的看法和建议

篇1

争议焦点之一:

包装物减量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谁?

商品包装的内容很广,管理工作分别涉及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委、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政府“三定方案”都没有明确该项工作的主管部门,现实中这项工作职责分工不清,管理界面模糊。

经过反复协调,《规定(草案)》明确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全程负责商品包装物减量的监管工作,即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包装物减量均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监管。其目的是让监管责任更加清晰,避免分段管理的弊端,而且从标准管理的角度,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相比其他部门更有技术手段支撑。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沈国明提出,质监部门既制定标准又执法的规定不合理,可能导致其职能不清,也可能导致寻租。

同时,质监部门是否能够挑起“主管”的担子?这样的分工能否实现高效的监管?在质监局执法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反映,从机构“三定”方案来看,质监局主要从事生产环节的监管,对流通环节无论是执法队伍力量还是监管手段,都不及工商部门“内行”。上海食品安全监管由市食药监局牵头管理到分段管理再到设立市食安委的变迁,也让环保公益组织自然之友的发起人顾训中不免忧虑,市质监局与其他部门之间是平级关系,它是否能够胜任与其他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将来是否也会像食品安全监管一样,需要再设立一个专门的协调办公室?

事实上,市人大常委会在起草《规定(草案)》时,也考虑到了其他相关部门在包装物减量工作中应当承担的职责,因而对工商、食药监、发展改革、商务、经济信息化、环保等部门加强工作协同,共同做好商品包装物减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如要求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在开展有关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时,将商品包装情况纳入检查内容。

争议焦点之二:

行业协会如何规范自律?

包装物减量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规定(草案)》确立了“企业自我约束、政府管理引导、行业规范自律、社会共同监督”的原则。同时,《条例(草案)》倡导充分挖掘行业协会的作为空间,提出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并组织实施严于国家强制性规定和本市指导性规范的行业自律规范;对国家和本市尚未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或指导性规范的商品,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业自律规范并组织实施。行业协会还可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下,组织开展商品简易包装的认证。

对此,与会人员存在意见分歧。一方认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是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在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方面,行业协会已有积极实践。如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市场上出现的月饼豪华包装,本市一些行业协会就曾联合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对规范月饼包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出台月饼包装标准提供了积极借鉴。因而,《规定(草案)》的制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而另一方则认为,行业协会制定的自律规范,在法律效力上不及国家强制性规定和本市指导性规范,生产企业未必“买账”。行业协会对商品简易包装认证的规定,作用和权威性如何,也建议斟酌。

争议焦点之三:

销售者应该承担哪些义务?

商品包装主要产生于生产环节,从生产源头来规范包装行为应最为有效。但上海是个开放性的大市场,非本地生产的商品占很大比重,只有通过对销售环节的监管并向生产环节传导,才能对源头起到有效的管控作用。经过反复研究,《规定(草案)》将销售环节作为管理的主要抓手,对销售者的责任义务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一是明确销售者对商品进行包装,不得违法国家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中的强制性规定;二是销售者应当与商品供应方明确约定商品包装必须符合强制性规定,并在进货检查验收时对商品的包装情况进行核查,必要时可以要求商品供应方出具商品包装检测报告。同时规定商品包装违反强制性规定,或者商品供应方拒绝提供商品包装检测报告的,销售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拒绝进货。三是不得销售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商品。

销售商感到,回收包装和进货把关这两条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比如百货商场里,商品种类多达数十万种。有的商场与生产商之间采用的是联营联销的模式,各柜台自行进货销售,销售商对商品属性、检测技术都不够了解,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冲到“第一线”去“把关”。此外,包装检测报告成本高达2000元至25000元,如果要供应方出具报告,无形中增加了供应方的成本。

对于要求提供检测报告的情形,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陈兆丰解释到,《规定(草案)》特别增加了限定词“必要时”,主要是指商品包装存在过度包装嫌疑,销售者较难判断时,并不是所有的重点监管商品都要提供检测报告。

争议焦点之四:

法律责任的“板子”打在谁身上?

目前国家虽有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但缺乏相应罚则,因此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往往难以奏效。立法调研中各方面都提出,对过度包装设定法律责任,已是当前管理部门处置违法行为需要突破的问题。

《规定(草案)》对生产者违反强制性规定进行商品包装的,作“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的规定。而对销售者销售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商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拒不停止销售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篇2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have a higher requirement for the outside packaging of goods. In order to meet people's needs, this paper describes quantitative packaging knowledge, while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quantitative packaged goods,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packaging metrology.

关键词: 商品计量;定量包装;政策建议

Key words: commodity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packaging;policy 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TB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07-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定量包装商品已经成为市场商品销售的主要形式。然而伴随而来的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问题也随之涌现,广大消费者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质量和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管也就成为我们技术监督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结合几年来负责商品计量工作的经验,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定量包装商品的相关知识

定量包装商品是指以销售为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体积、长度、面积、计数标注等标识内容的预包装商品。从此解释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以销售为目的的预包装商品。检验的计量指标有两个,一是对商品的质量、体积、长度、面积、计数等标注的计量有要求,二是对商品的标注标识提出了计量要求。2010年我国又出台了JJF 1244-2010《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计量检验规则》,规范了部分商品的过度包装问题。切实为我国资源节约和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合格率存在的问题

定量包装商品的合格率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净含量是否满足规定要求,二是标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三是商品包装过度。通过多年的工作,现在合格率偏低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近几年我市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不合格现象时有发生,广大消费者对此反映十分强烈。2013年我们对本市范围内化肥、水泥、面粉、食品等8类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计量进行了抽查,共抽查68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销售企业的189批次定量包装商品,平均抽查合格率为93.4%。经过对不合格商品的深入了解,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制度不全、管理不到位。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针对商品的净含量制定企业标准,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的制度对生产过程中商品的净含量进行严格控制,更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必要的计量检测,于是就出现了同一批次的产品,重量轻重不一,其最重与最轻偏差较大,有的远远超出允许误差,从而产生商品不合格的情况。有些企业虽有相应的企业标准、完善的制度、专门的检测人员,但是这些都是一些摆设,企业根本就没有认真按章执行,全凭老经验在生产,这样的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有制度不认真执行,没有起到自我监督自我抽查的作用,那么所生产的产品肯定也是不可能好的。流动领域情况是,一些上规模的商场、超市质量意识较强,对商品计量非常重视,严把质量关,把不合格商品挡在门外,从而杜绝了缺斤短两商品的流动。而一些小型超市没有高度重视缺斤短两的计量问题。对于商品净含量的质量,大部分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同时没有制定相应的把关制度,对商品净含量进行有效管理,让部分不合格定量包装商品出现在流动领域。

2.2 选用的设备、计量器具不合理。有部分企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和制约,在选择包装设备、计量器具的过程中,侧重企业成本,没有计量意识,所以在生产过程中,这些企业存在产品包装生产线性能不稳定,进而影响了产品的净含量质量。根据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相关要求:用于检验的计量器具应满足被测商品最大允许负偏差的1/3,部分企业对这一条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选用的检测用计量器具在量程、准确度等方面没能满足规定要求,检测时不能很好地控制产品误差,因此产生了不合格的产品。

2.3 发现一些不合格商品的生产企业是一些小作坊型的家族企业,他们法制意识淡薄,为了自身效益,忽视产品的计量问题,有部分企业对相关计量法律法规知之甚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更别谈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要求了。有些定量包装商品是商家自己分装的,内容物的多少是根据客户的价格来定的,外包装是统一的。例如,我们检查到的一种定量包装花生米,净含量标注为90g,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批次、不同的销售商,净含量不同,有70g的,有80g的,甚至有100g的。我们通过详细了解才知道是这么回事。也有单位是因为对平均净含量概念理解不清,认为只要自己的商品单件不超出允许误差范围就行,在生产控制中,把其产品控制在负偏差范围,从而导致商品检测不合格。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个别企业钻法律法规的空子,为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

2.4 过度包装不合格主要原因,一是企业为了商品外形好看,一味的放大包装盒,造成了不合格情况发生。二是企业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或者是别有用心,在包装盒中放置一些其它物品,如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在月饼盒中放手表、高档酒盒中放酒杯等。

3 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对计量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对于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来说,其主要职能是对商品的定量包装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准确性是贸易双方进行交易的公平原则,同时为建立诚信社会、诚信计量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商品的日常消费方面,开始青睐定量包装商品。通过对商品进行定量包装,进而为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工作奠定基础和提供保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测能力和水平。为了使定量包装商品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通常情况下,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因此,计量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护社会商品交易秩序,营造公平的交易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3.2 抓源头,在企业内部扼杀不合格商品 生产许可证发放检查的内容中,应该纳入企业生产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要求,对企业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计量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进而提高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水平,这些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来说,需要对计量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对有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避免出现死角,从思想认识、法律法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堵住“漏洞”。采取措施帮助计量基础较薄弱的企业强化计量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制度,更新设备,配备合理的计量器具,对计量检测人员加大培训力度。

3.3 加强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定量包装商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销售企业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等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正确标注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商品量计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计量不准既会导致有形资产的流失,又会引起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损害;按照系统“计量惠民”的工作精神,认真制定定量包装商品抽查计划,组织力量,定期抽查人民群众关心的定量包装商品,真正做到计量为民。

参考文献:

[1]塔依尔.关于加强定量包商品计量工作的思考[J].现代质量,2003(10).

[2]文开祥.加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工作的思考与举措[J].科技致富向导,2010(03).

篇3

方便

方便面具有携带方便和食用方便的两大优点,出差办事,旅游度假,繁忙工作,抗灾求生更是必备食物,非它莫属。

快捷

一包(袋、碗、杯、盒)方便面用沸水冲泡4分钟后即成为一碗热气腾腾、味佳汤美、香气扑鼻、韧滑爽口的热汤面,可谓快捷便当,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快捷地享用。

方便面的这种方便和快捷性让其它加热方便主食只能甘拜下风。正是由于方便面非常适合消费者嗜好吃热汤面和口味多样化及地域化的食性,所以它在我国出现以来的20年间,发展迅猛,产量年年递增,销售越来越俏,从低档到高档,从农村到城市,甚至炎热的西沙群岛和严寒的北极考察基地,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方便面,可谓对人类的贡献巨大。

安全

采用现代工业化技术生产出来的方便面,从原辅料到成品都处在先进的工艺设备及严格的质量监控之下,产品安全可靠。面块(面饼)的生产工艺是面粉与水等经过混揉、压片、扎花、切块后,先经蒸煮糊化,再油炸脱水灭菌,最后与经过辐照处理彻底杀菌了的粉包和蔬菜包以及高温灭菌的酱包等组合一起成为袋装、碗装、杯装及盒装的方便面产品,保质期6个月。可以说,方便面是方便主食中使用安全级别较高的一种食物,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营养

方便面由面块和调味料两大部分组成。营养符合需求,其中有些营养成分比其它方便主食更丰富,更齐全。

1、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小麦粉(简称面粉)是方便面面块(饼)的主要成分。小麦面粉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其中面筋质是小麦面粉有的一种蛋白质,能赋予面粉特有的筋力及拉伸性能。为了改善营养状况,根据我国国情,实施了面粉营养强化的7+1配方计划,即在面粉原料中添加VB1、VB2、尼克酸、叶酸、钙、铁、锌7种必需营养素和1种建议营养素――VA。采用营养强化面粉生产出来的方便面,其维生素和矿物质完全可以满足营养需求。此外,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油炸温度不高(145℃~165℃),油炸时间不长(几十秒),所以营养损失量较少。

2、脂肪含量丰富,热量充分,所用棕榈油的营养价值高,热稳定性好:油炸方便面用的是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生产的热带植物油――棕榈油。在这些国家,棕榈油是主要食用油。棕榈油中含有约10%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约40%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约44% 棕榈酸(饱和脂肪酸)以及约5%硬脂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大约各占50%,都是人体主要的脂肪酸,不含胆固醇。此外,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及维生素E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营养素。科学实验证明,棕榈油中含有44%的棕榈酸,虽然是饱和脂肪酸,却有别于其它食用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它对血胆固醇浓度呈现“中立”状态,就是说不会升高血胆固醇浓度,是有益的;而亚油酸和油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十分有益的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为50%。而且,棕榈油的热稳定性好,不易氧化酸败,色泽淡黄,气味芳香,价格适中,这些优点成为理想的油炸油,食用安全营养。当前油炸方便面占方便面总产量的90%以上,我国驰名品牌的油炸方便面的含油率在18%~20%,与国际上基本相同。

食品的“味”从何而来,是从油和盐得来,含油和含盐低的食品,淡而无味、食之乏味,不受欢迎。我国有南甜北咸,中原和西南辣的食性。品牌好的方便面,不会太咸太油腻,也不会太淡,缺乏油性,而是恰到好处,达到“适口者珍”。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建议,成年人一天食用油脂以20克为宜,食盐每天摄入量为6克左右,这是一个建议值,实际上要因人、因工作、因季节不同而灵活掌握,如以体力劳动轻重、突发事件长短、出汗多少、天气冷热变化来决定吃油吃盐的多少。

3、吃盐多少,错怪了对象:整包方便面中有两处加盐,一处是在面块(饼)中,另一处是在调味料里。前者是在和面时加入,添加量约1.6%~2%,有时再加入约0.3%食用碱,加水拌匀,构成面团,制成面条。加盐(和碱)的目的是提高面条的筋力,有滑爽的口感。在调味料(粉包和酱包)中加盐量比较大,其中有直接在粉包中加入的食盐,酱包中的酱油及酱里含有的盐。整包方便面中调味料都是单独小包装成粉包、酱包、脱水蔬菜包,油包、醋包等,其目的是供消费者根据各自的口感和嗜好(如咸淡,香味),季节变化(夏天出汗多可多吃些盐),地域不同等因素,在泡面时自行决定,将调味料全部或部分倒入碗中。就像到饭店和面馆用餐一样,端上一碗面条,另外准备有酱油瓶、醋瓶、辣椒酱、盐罐等。如果食客感到汤面口味淡,自己多加点酱油、醋、盐;如果感觉太咸,可多浇些清汤冲淡。俗话说“众口难调,自己知道”。不能说方便面中的调味料含盐多,消费者吃盐必然多,并把责任推给方便面,错怪了对象,这是不合理的。

4、食品添加剂功效显著,功不可没:方便面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既增加蛋白质含量,又提高面筋筋力,营养性与功能性兼备的天然蛋白质,如鸡蛋液、蛋清液、全蛋粉、小麦蛋白粉(又叫谷朊粉)、大豆蛋白粉等。第二类是提高面条的筋力、弹性、滑爽口感等功能的天然有机胶体物质和天然无机盐类,如瓜尔豆胶、淀粉和变性淀粉、碳酸盐和磷酸盐等。碳酸盐类中最常用的是碳酸钠和碳酸钾,俗称食用碱,如发酵面制品(如馒头、面包等)中常用来中和发酵过度时发出的酸味,能提高面条滑爽感和筋力。而磷酸盐类在制作香肠及碳酸饮料中都用到它,前者能保持水分及增加香肠黏弹性,后者可以改善碳酸饮料的口感等。第三类是着色剂和防腐剂,为了提高面块呈现淡黄或乳黄色泽,允许添加天然栀子黄色素等,但是多数大中型企业,在面块中一般不加栀子黄等着色剂。为了提高优质的抗氧化性,添加微量TBHQ抗氧化剂,这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安全可靠的油脂抗氧化剂。调味包采用钴60辐照处理,可彻底灭菌,不加防腐剂。而调味酱包中用的基本上是市售的酱油、酱和醋,允许加入微量焦糖色素着色剂和防腐剂,如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以抑制霉菌生长繁殖。这些外购的调味料,如同家庭购买的酱油、醋、酱一样,都含有微量防腐剂,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生产的,安全卫生,可以放心食用。不要把食品添加剂视为“毒物”,更何况方便面中很少使用着色剂和防腐剂。

价廉

目前方便面的售价与相同重量的其它方便食品相比,便宜很多,可谓价廉的大众化方便主食。

实惠花上1~3元就能充饥饱腹,并能享受到不同风味的热汤方便面。

篇4

作者简介:朴明根(1958-),男(朝鲜族),吉林延边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E-mail:piaominggen@163.省略

摘要: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与过去危机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是首次由于证券化信用工具而导致的全球危机。而此次金融危机正是肇始于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地美国,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证券化新规,试图在保持证券化融资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其风险度。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美国的证券化新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证券化市场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美国证券化;金融危机;证券化新规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3-0077-07

一、引言

此次金融危机肇始于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最为发达的美国。从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开始,美国金融市场迅速陷入一片狼藉之中,五大投行悉数倾覆――贝尔斯登、雷曼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摩根―斯坦利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昔日美国金融业的航空母舰花旗银行股票市值一度缩水到不足其最高值的1/10,不得不拆分为花旗公司和花旗控股公司。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在劫难逃,呈现出了全球性的金融恐慌。房产建筑业、能源业、汽车业、零售业等也难逃危机的魔爪,通用、克莱斯勒等大型实体企业先后出现财务危机,不得不请求政府援助。

造成此次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宏观失衡及其微观上金融机构的过度创新及其相应的监管缺失,而当前危机与过往危机的最大不同在于这是第一次由于证券信用工具导致的全球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资产证券化市场从金融监管和会计准则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二、危机前美国证券化市场法规的变迁

美国证券化市场的监管法律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联邦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这两部法律是在大萧条之后颁布的法律,体现了当时美国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意图。规定证券发行人要想将其证券在全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就必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同时规定了其详细的定期报表的义务。但这两部法律有豁免条款,规定证券登记人不足300人的小型特殊目的实体可以免于定期提交报告。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则规定,未进行公开招募、且证券登记人不足100人、未进行可赎回证券(redeemable securities)等业

务的单位可以不被认定为投资公司。1953年的《统一商法典》采用中央登记系统,使得债权人可以获得其债务人的资产是否进行担保的信息。1984年的《加强二级抵押贷款市场法案》开始允许所有投资者投资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使得整个市场上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联邦住宅企业安全与健全法》颁布于1992年,它规定了SPV的组建形式。而真正让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大发展的法律是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它打破了美国金融各行业之间的藩篱,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大大增加,证券化市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会计和税务方面,美国在1986年通过的《税收改革法案》中构建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税收结构体系,证券发行者可以免于纳税,大大降低了证券化交易的成本。2000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通过了《金融资产转让与服务以及债务偿还会计》(FAS140),规定合格特殊目的实体(QSPE)的资产和负债可以不并入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之中,而非合格的特殊目的实体只有在满足了第三方对资产拥有了实质控制权(所有权超过50%)且承担第一损失的条件下才可以不进行合并处理。

总体上来看,美国的证券化法规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对证券化市场的监管较为松散,这既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隐藏着比较多的风险因素。2001年12月,安然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一立法漏洞暴露无遗。安然公司通过设立关联企业来稀释自己在企业中的股权,使其低于50%,这样它就不用将这些SPE并入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安然还将资产转移给800多个信托基金进行证券化操作,在获得证券化收入的同时免于增记负债,粉饰了企业的财务报表,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安然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美国政府于2002年7月通过了《萨班斯―奥克利法案》,试图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公司外部审计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2003年1月的《可变利益实体 可变利益实体(VIEs),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实际或潜在的经济来源,但是企业本身对此利益实体并无完全的控制权,此利益实体系指合法经营的公司、企业或投资。它和SPE的概念相近,但企业必须将VIEs的资产并入其财务报表。合并》(FIN46)规定作为持有多数可变利益的主要受益人,必须将VIE并入自己的财务报表,并且将其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披露。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这个VIE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资本来吸收预期损失以及利益相关者是否能够决定其运营并获残余收益。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法律和会计准则的变化,避免安然事件的再次爆发。但新的法律和会计准则仍然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例如FAS140表面看起来对过去的准则漏洞进行了弥补,但我们从中能够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该准则并没有把风险的实质性转移作为会计确认的明确因素,这就使得银行可以肆无忌惮地对证券化产品提供担保进行信用增级,极大刺激了衍生品市场的扩张,而这也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三、资产证券化与当前金融危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快速发展,每年的增长率都在30%以上,渐渐演变成主要发达国家的主流融资工具之一。据欧洲证券化论坛统计,欧洲证券化市场2008年的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7 111亿欧元。而美国的证券化发行量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29 145亿欧元之后,2008年由于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骤降到9 336亿欧元。

图1欧美证券化资产发行量(10亿欧元)

数据来源:省略欧洲资产证券化论坛官方网站。

资产证券化出现伊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的分散化,通过证券化,抵押贷款和其他类型的贷款可以被打包,形成一个庞大的资金池,提供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银行可以在没有将贷款“真实出售”的情况下把他们的信用风险转移到第三方,这种方式在过去一般被认为可以减少系统性风险,提高资金效率并且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其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由证券化的发起机构选择适合于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形成证券化资产池,然后发起机构将其中的证券委托或者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SPV),SPV将这些资产打包切割设计成新的证券形式,并且聘请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这些资产进行评级和增级。在经过这些包装方式之后,SPV委托承销商(投资银行等)发行证券。发行证券的收入归发起机构所有,而整个证券化资产管理由服务机构和SPV进行,并负责按期支付给投资者相关的利息和本金。

这一证券化过程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借贷双方的关系,使得过去约定俗成的市场规则不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导致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1.发起人对借款人的资信情况疏于审查

在过去传统的借贷关系中,资金的借方为了保证贷款的按期偿还,避免发生呆账的风险,会对资金贷方的资信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有可能违约的单位和个人会拒绝放贷或者收取较高的利息。但在证券化工具出现之后,以银行为代表的贷款资金提供方可以将发放的贷款进行证券化,并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剥离,从而实现了风险的分离。这就使得资金的出借方放松了对借款人资信情况的审查,使得许多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也能够获得贷款。

这种现象在房地产抵押市场体现的尤为明显,在2004年之前美联储连续多年维持低利率政策,这使得贷款买房的成本大幅下降。大批贷款中介机构为了获得高额中介费用,采用“猎杀放贷”所谓“猎杀放贷”,是指贷款机构或其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的放贷方式,向贷款者隐瞒贷款的相关风险条款,而银行由于可以通过证券化分散风险,所以对贷款者资信的审查也较为松懈。而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进入了加息周期,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剧增。而在2006年第2季度之前美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掩盖了证券化市场的危机。从2季度后半段开始,美国的经济显著放缓,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大提升,抵押贷款相关证券价格暴跌,使得整个证券化市场的资本链条断裂,引发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

2.发起人利用“真实出售”(True Sale)方式剥离风险资产,逃避责任

真实出售是指各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表示交易性质为资产(债权)销售且与该资产(债权)相关的所有权益和风险全部按照公平的市场价格转让给受让人的金融资产转让行为[1]。通过“真实出售”的方式实现证券化资产的转让,对发起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可以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拓宽发起人的融资渠道。发起人自身的信用状况不会影响到ABS的信用状况,据此ABS的信用等级可能会得到提高,而信用等级提高则意味着较低的融资成本。(2)改良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通过“真实出售”的方式,在发起人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是资产的出售,发起人的现金流量会增加,改变资产负债率,同时可以脱离债务契约的限制。

确认“真实出售”的会计处理非常复杂,各类金融创新使得证券化转让的形式多种多样,证券化资产的报酬和风险是否真正转移给了SPV难以准确界定。发起人完全可以通过分割的方式,依据自身的需要保留资产中的优质部分,而只将风险较大的一部分进行证券化。这种方式使得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大大增加。

3.信用评级体系丧失独立性和公正性

SPV在得到发起人转让的资产之后会对这些资产进行重新包装,利用复杂的技术和程序将其进行切割后分为不同的部分交给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整个重新包装的过程是完全不透明的,广大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其资产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只能依靠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来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

而在这次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给予大量证券化资产过高的评级,这严重误导了投资者。2007年6月,世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惠誉给贝尔斯登“A+”的信用评级,并且给出了“稳定”的评级展望,这表示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贝尔斯登的经营都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贝尔斯登就由于资不抵债在美联储的支持下被摩根大通收购,这使得大批基于惠誉评级而购入贝尔斯登证券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信用评级机构之所以会做出过高评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评级费用的收取,这就使得评级机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受评机构。受评机构会利用付款压力来逼迫评级机构给予自己的产品较高的评级,同时评级机构也希望通过提高信用等级来获得较多的评估费用。这使得评级机构丧失了独立性和公正性。另外,以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为代表的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程序和模型未能对外披露,公众无法知道这些评级机构是怎样进行信用评级的,这就使得评级机构可以为了实现自身的特殊目的而进行舞弊的评级。

4.整个证券化过程存在“监管缺失”

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特殊目的实体(SPV)、结构投资实体(SIV)、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发起人在利用“真实出售”条款进行资产剥离之后,该项资产就从它的资产负债表上移除,发起人的监管部门也就无权对整个证券化的程序进行监管。

我们以SIV(结构投资实体)为例来进行说明:结构投资实体(SIV)是类似一个小型银行的投资管理基金,是独立的永久性投资公司,有自己的权益资本,但是使用高杠杆进行经营。资产规模大部分在10―30亿美元之间,一般设在国外的避税天堂,第一个SIV成立于1988年,即花旗银行的阿尔法公司。SIV的主要职能是信贷套利,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资产,降低管制资本要求,避税,增加资本回报。不同于Conduit, Conduit是银行等机构发起的有独立所有权的公司,职能主要是购买资产,然后以所购资产为基础发行商业票据。SIV不仅可以发行ABCP融资,还可以发行中期债券,次级债券融资,进而用所获资金购买高级资产,SIV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它自身发行的债券与所购买债券的利差。图1以一家典型SIV为例显示其资金流程。

图1一家典型SIV的资金流程

在分析此流程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总回报互换(TRS)这样一个信贷衍生品技术的原理。所谓总回报互换就是指一个用一项资产(债券、贷款或组合)的总回报交换LIBOR+息差的协议。其中总回报包括互换期内,基础资产的全部利息、本金和资本利得。

首先,ABC银行将资产剥离给其旗下的ABC基金公司,后又在境外避税地成立SIV,主要目的发行商业票据。ABC基金公司将资产真实出售给金爪基金在国内的购买公司,后又同该购买公司签订一份总回报互换协议(TRS),购买公司为总回报支付者,ABC基金公司为总回报接受者。同时,ABC银行是总回报互换协议的管理者。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资金流向,SIV通过境内SPV和离岸SPV分别向美国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投资者和欧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投资者发行商业票据获得融资。SIV又将这部分资金贷给购买公司,从而使得购买公司获得资金去购买ABC银行剥离给ABC基金公司的贷款。此时有一个问题,SIV作为一种不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它是如何支付商业票据利息的呢?这时我们就要看到信贷衍生品总回报互换的作用了,由于ABC基金公司与购买公司签订了总回报互换,所以根据总回报互换ABC基金公司支付商业票据利息给购买公司,购买公司将购得的贷款总回报支付给ABC基金公司,在实际的运作中金爪基金也可以直接和ABC基金公司签订总回报互换。这样整个资金链就形成,这家SIV完全不受美国银行监管体系的监管,同时借入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负债,发放长期的流动性差的贷款[2]。在无监管的情况下,各家机构大量设立此类SIV,粉饰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在危机爆发后整个资金链条断裂,对经济形成了极大地冲击。以花旗银行为例,随着危机的深化,为了避免评级机构降低自己旗下SIVs的信用评级,花旗集团宣布为这些SIV提供信用担保,成为其主要受益人,按照FIN46花旗银行必须将SIV的资产和负债并入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这直接导致花旗集团2008年资产负债表中的交易账户资产比2007年缩水了30%(1 610亿美元),其中有1 270亿美元就来自于SIV资产的减值。数据来源于花旗集团2008年年报。

四、美国证券化法规体系的重大变革及其评述

为了控制并降低证券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美国政府从金融监管和会计准则两个方面公布了证券化管理的新规,这些新规的颁布和执行,必然会对美国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会计准则方面

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9年7月12日了财务会计第166号公告《金融资产转让的核算》以及第167号公告《FASB对第46(R)号解释的修订》。FASB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两项公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一些滥用资产负债表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公司的问题,同时提高准则的质量和适用性。强化特殊目的实体和证券化的相关标准,增加信息披露要求,提高整个证券化市场的透明度。

两份公告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并表管理规定和资产转移会计准则两个方面:(1)不再采用财务会计140号关于QSPE

Qualifying SPE:合格特殊目的实体。FASB140号会计准则规定,QSPE和发起人可以不进行并表监管。若不是QSPE,则可以界定为VIEs(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需接受并表监管。的概念界定。对于发起人和SPV之间是否应该合并财务报表,主要依据是看SPV的经营活动是否会显著地影响发起人的业绩,发起人是否要承担SPV的债务或获得其收益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SPV的资产和发起人之间存在利益相关性,则应合并财务报表。(2)规定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化的发起人关于金融资产转让的更多信息,包括公司面临的有关转让金融资产的信息以及证券交易的信息。在如何界定是“担保融资”还是“真实出售”方面,新公告强调控制权的界定,如果发起人能够对证券化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则应界定为担保融资,否则应界定真实出售。前者必须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后者则可以从中移除。

第166号和167号公告将于2009年11月15日开始的财年生效,或者将于2010年1月1日对按照公历年度报告收益的公司生效。

两份公告的颁布实施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按照公告的规定,大部分的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将不得不将管道(conduit)的相关资产纳入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之中,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本准备将大大增加。以美联储为代表的监管者在随后进行的银行业压力测试中,开始将新公告可能产生的影响纳入了考量范围。

2.金融监管方面

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公布了其监管方案“金融监管改革:新的基础”,该方案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在第二个部分“对金融市场进行综合审慎的监管”,对如何加强证券化市场的监管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

(1)要求贷款机构和发行机构在规定期间内,保有其所创制证券资产下信贷风险的5%;禁止贷款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对冲或以其他方式转移该风险;监管机构可以明确风险保有的具体方式,并有权豁免或修改特定适用。

该提案的主要目的是限制金融机构向外部分散风险的能力,同时将其收益和自身所创造的证券产品的质量相挂钩,达到协调发行机构和投资者之间关系的目的。但由于这部分资产的风险无法对冲,这一新规则的颁布有可能使得银行大幅减少贷款数量,同时增加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内风险。

(2)监管机构应该出台新的规定,提供足够的激励机制以促使证券化过程的参与人为借款人和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证券化的参与方,包括发起人、经纪人、保证人等的收入应该和所发行证券的长期表现紧密相关,而不应只关注证券化产品的初始价值。证券化的保证人应该为投资者提供充足的保险,以保证其权益。

该提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证券化投资者的利益,使得证券化的参与人在整个产品的存续期内关注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采取适当的手段规避风险,这将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有利于整个证券化市场的正常运转。

(3)增强SEC在证券市场监管上的权威性,要求其制定出清晰的发起人,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的标准化信息披露办法。对任何一单ABS,都应该向信贷评级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完整的法律文件、贷款信息、参与主体和风险保留情况,帮助他们正确地评估在整个证券化产品的存续期之中的市场、信用和流动性风险。

该提案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证券化市场的透明度,使得投资者对自己所投资的产品不再像过去一无所知。SPV不能像过去一样进行“暗箱操作”,随意地对资产池中的资产进行切割而不向投资者说明其分类依据和方法。投资银行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进行超高杠杆的风险操作,其在承销证券化产品时应该明确向投资者警示相关风险。整个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了,信息传递顺畅了,整个资金的链条才能保持通畅。

(4)SEC应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促进整个信用评级体系的完整性。信用评级机构在对结构化信贷产品和非结构化信贷产品进行评级时应该采用不同的评级方法,同时它们应该公开自己的信贷评级方法和相关模型,使证券化市场的投资者能够根据这些做出自己的评价。信用评级机构应该对SEC公布一些非公开的评级数据和方法,以利于对其进行较为准确地监管。

投资者在证券化市场上做出投资决策,主要是依据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而在过去由于评级机构和受评机构之间的权钱交易,广大的投资者都在被蒙蔽的状态下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该提案出台之后,广大投资者可以和SEC一起监督信用评级机构的整个过程,其投资的合理性将加强。

(5)监管部门应该减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性,同时应该采取措施避免金融机构在没有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利用证券化的方式减少监管资本要求。

在监管白皮书的基础上,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了《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对证券化市场的改革开始依托于法律正式推行。

五、对我国证券化市场监管的启示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始于1992年,三亚丹洲小区以其开发的800亩土地作为标的物,以销售收入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发行的2亿元地产投资券,可以说是我国证券化市场的首次尝试,而从1992―1996年的这个阶段可以称为我国证券化发展的初步探索阶段。1996年,珠海市政府为了筹措广珠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在开曼群岛注册了SPC珠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珠海市机动车辆管理费和外地车辆过路费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在美国成功发行了2亿美元的债券,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离岸证券化阶段。直到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起的“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中国建设银行发起的“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我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我国才真正进入本土证券化阶段,2005年也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资产证券化元年”。在这之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一直稳步发展,即使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一趋势也没有被逆转。“目前资产证券化市场美国第一、英国第二、澳大利亚第三,如果中国资产证券化不走弯路,10年之内会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这是德勤国际证券化业务主管合伙人Frank Dubas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看法。

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很多人对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些学者和金融从业人员都呼吁应该暂停证券化市场交易。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证券化本身没有错,错误在于对其不加控制的滥用,市场监管的缺失才是导致证券化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

危机的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美国新规的颁布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只有完善证券化市场监管体系,才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佳的资金融通渠道。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做到:

1.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

目前,在我国的证券化市场上主要的会计制度规范是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其对我国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发起人、受托机构、特定目的实体、服务机构和投资机构在证券化过程中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总体上来看我国在证券化会计制度方面的规定还较为肤浅,随着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产品种类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特别是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规定,完善投资者的保护机制。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66号和167号的相关规定,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到重点突出、要求到位和考虑周全,较为充分地揭示会存在的诸多风险因素。

2.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培育规范的信用评级体系

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信用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人民银行备案的机构达到80家,若加上没有备案的机构总数可能超过200家。除了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级公司和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少数规模较大外,其他普遍规模较小,这引发了整个信用评级行业的恶性竞争。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绝大部分被国外评级机构占领。据大公国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际评级机构占有中国市场80%的份额,本土评级机构仅有20%。而我们上面提到的几家全国性的评级机构,近年来陆续被外资收购,参股或者进行技术合作,整个评级市场大有被外来评级机构占领的趋势。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实行完全的分市场监管,发公司债由证监会负责,发企业债由发改委负责,而信贷市场和银行债券市场则由人民银行负责。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强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培育和监管,增强其规范性和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做到:(1)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主体,指定规范的监管准则,将国内和国外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之中,同时设置合理地准入制度,保护我国企业的核心机密。(2)在国家引导下,投入资金培育本土的大型评级机构,扶持其开发核心的评级技术,增强其在国际评级市场的话语权。同时注意评级程序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保护证券化市场的投资者。(3)注重信用评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建立资信评估师专业资格考试制度。

3.提高对基础资产风险状况的鉴定能力

资产证券化的真正核心部分是基础资产,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在未来是否能够获得稳定的现金流。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基本都是金融资产,金融系统的风险状况对其冲击非常大。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房产抵押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整个证券化市场对其持有盲目乐观的态度。但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房产抵押市场上90%以上的贷款人虚报收入,甚至有60%以上的贷款者高报收入超过其实际收入的1/2。这种宽松的资格审查制度,忽略了对基础资产风险状况的严格鉴定,为当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我们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加强对房产等基础资产质量的监管,对其未来的走势进行较为合理的预测和判断,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使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4.增强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透明性,避免“暗箱操作”

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以SPV、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证券化参与者,对自己的“游戏规则”没有履行公开的义务,是广大的投资者的资产在本次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在我国发生,我国证券化市场的主要监管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应该对整个证券化的每个流程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准则,使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将自己的相关操作信息向投资者公开,以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资选择。同时应该加强资产证券化的立法建设,给予证监会更大的权利去监管相关机构,对违规行为有震慑力的处罚,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以充分发挥证券化市场的融资功能。

参考文献:

[1]Kennth,C.K.True Sale of Receivables: A Purposive Analysis[J].American Bankruptcy Law Review,2008,(16):511-662.

[2]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82-87.

[3]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67[OL].省略/,2009.

[4]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66[OL].省略/,2009.

[5]赵宇华.资产证券化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77.

[6]徐冬根.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法律关系解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5,(4)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