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态文明的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生态文明的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生态文明的理念

篇1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2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问题;解决方法

1、引言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林业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必要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人类的频繁活动与伐木使用,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伤害,我们国家近期来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修复和维护了现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林业生态建设依然具有非常严酷的考验,因而,我们必须加快实行以追求生态环境最大平衡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令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多方面保持最佳状态,从而持续良性运行。

2、甘肃南部山区林业状况简述

2.1大致情况

甘肃南部属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青藏高原区域交汇地带。区域内,白龙江林区是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区域内林业生态建设单位,是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单位,也是长江与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屏障,更是甘肃这样一个地处内陆、干旱少林地区不可或缺的绿色宝贵资源。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濒危物种零星分布种类较多,是从事科研与保护获取生物基因的天然宝库。

2.2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辖区内有效资源开发建设不完善。特别是江河水系小水电无序开发建设表现最为突出。大小水电站密罗其布,上一个电站的出水口就是下一个电站的进水口,河道要么是蓄水池、要么就是断流干枯;生态活水,一度成了暗流和人造水池。河水流动的天然净化功能大大减弱,江河流动生态动能一度被转换为电能,江河流动生态动能产生的蒸腾作用锐减,森林小气候环境遭到破坏,对护林防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遭到了灭顶之灾,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遭到破坏。2.2.2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与旱涝灾害频繁。山势陡峭,河川狭窄,地表径流加快,降水很快通过江河流失,极易集聚形成洪涝灾害。舟曲县2010年“8.08”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14个社区村落的沿河房屋冲毁倒塌,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1000多户家庭,无论平凡或富裕,无论幸福美满或矛盾门争,顷刻间荡然无存。旱涝灾害已成为制约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2.2.3发展和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区域内绝大多数市县为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林业生态建设区域内的乡村贫困发生率至今依然高达41%,农林牧交错,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保护矛盾较为突出。林木盗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2016年迭部“2.02”森林大火就是因为偷砍林木人为引起的。加之我国粮食策略和土地策略整改之后,各种以开发建设为名目侵占林地的案例增多,一面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面是生态建设保护,人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降低,无疑会制约生态建设后劲。

3、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3.1用全新理念指导林业生态建设

3.1.1生态示范区(生态移民)、生态旅游、原料林基地、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致富工程、山区综合开发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机结合建立短、长期协同的发展大方向。3.1.2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涉及到林业方面的各类问题、重大策略以及大型项目必须认真调查和实地考察。以祁连山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受掠夺式开发严重破坏问题引以为戒,对区域内开发建设进行重新评估审定。3.1.3在资源和环境可接受和可维护的范围之内进行原有资源的维护与合理使用,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不能单一依靠不断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不能发生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遭破坏等现象。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维护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几方面协同前进。靠山肯定是要吃山的,但是怎么吃,决定了能否吃得下去,能否吃得长久。

3.2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依法保护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检、法专业执法队伍优势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作用,强化与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的强强联合,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做好保护与开发、经济与生态、人文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3.3依托科学方法、齐头并进,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效率。3.3.1大力宣传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满足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多方面展开节约能源,减低消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有效实施碳汇补偿机制。3.3.2资金筹措、政策扶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强化政府职能,重点实施“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地)、“三滩”(江滩、河滩、湖滩)、“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地旁)、“两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绿化。3.3.3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林业生态建设着重以提高林木保有量和森林碳汇总量为目标,彻底改变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现象。

作者:刘东汉 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2]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3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

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

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

【解析】 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

针对训练1 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据此完成(1)~(2)题。

(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 第(1)题,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第(2)题,石碑上面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反映了人对“她”的认识是崇拜自然,那时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答案 (1)A (2)A

二、直面环境问题

例2 读下图,联系相关知识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中信息,说明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导致其发生的人为原因。

(2)目前国际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什么?简述该种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

【解析】 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选D。第(2)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选D。

答案 (1)D (2)D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例3】 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又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与P地区有什么不同?

(4)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的理解。结合图例观察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状况,联系区域地理知识分析M、N、P分别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新疆和山西,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因地而异,第(4)题则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不足。

(3)N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P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4)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遵循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三个原则。

针对训练3 2011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报道,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食品添加剂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2)地沟油流向餐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解析 第(1)题,人们不良的饮食偏好,消费习惯,为食品添加剂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是导致不法制造商大量生产、销售含添加剂食品的根本原因。第(2)题,地沟油进入餐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

答案 (1)B (2)B例1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当今时展的主流。据此完成(1)~(3)题。

(1)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危及生存与发展

C.国土面积广大,资源种类丰富

D.科技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人口增长趋向零,劳动力趋向短缺

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环境污染虽已控制,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粮食需求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3)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四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是()

A.气候恶劣,自然灾害多

B.工业发展快,环境污染重

C.人口增长快,环境压力大

D.科技水平低,国民素质差

【解析】 促使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构成对国家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故第(1)题选B。第(2)题,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虽已下降,但也不是接近零增长,且人口就业压力大,劳动力富余,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控制。故A、B、D三项均错,C项正确。第(3)题,四个国家都是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是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最突出问题,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1)B (2)C (3)C

针对训练1 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某河流简图,据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平坦,人口稠密 B.副高控制,常年干旱

C.冬冷夏热,植被稀少 D.地高天寒,日照强烈

(2)受人口数量变化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图中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易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地面下沉 D.森林锐减

解析 根据题干及水系轮廓、图例信息判断该河流域为塔里木河流域,据此分析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1)C (2)B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例2 读某国XL牛奶集团公司建设的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概念示意图,回答(1)~(2)题。

(1)建设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获取的产品是()

A.电力、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乙醇

B.甘油、乙醇、牛奶、混合肥料

C.乙醇、混合肥料、微生物泥饼、甘油

D.牛奶、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

(2)下列关于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示意图表明该工厂实现了能量的自给自足

B.通过能量的传递与转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C.该工厂的生产环节清洁无污染,因此生产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

D.该工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解析】 第(1)题,观察图中箭头可知其产品。第(2)题,该生产系统体现了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可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燃料的燃烧还是会释放一定的二氧化碳,故不能说该生产环节无污染。

【答案】 (1)D (2)C

针对训练2 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工业布局能体现清洁生产理念的是()

A.钢铁厂附近布局机械厂

B.火电厂附近布局炼铝厂

C.奶牛场附近建乳制品厂

D.炼铜厂附近建硫酸厂

(2)我国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推广机械化

B.开发利用沼气,施用有机肥

C.建专业化农场

D.推广地膜农业

解析 有色金属冶炼排放二氧化硫,建硫酸厂可回收利用二氧化硫,既减少污染排放,又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沼气,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答案 (1)D (2)B

针对训练3 2014年暑假,兰州大学部分师生远赴甘肃定西偏远山村,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定西位于哪个大的地理单元,其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

(2)为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兰大师生指导当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如下:

请在图中填注:A牛、羊,B沼渣、沼液,C沼气池,D肉、奶、皮毛。

(3)除沼气外,当地还可以开发哪些清洁能源?

(4)与粮食作物相比,苜蓿的环境意义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此地在兰州以东、渭河以北,应属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所以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该系统的核心是沼气池,沼气池的沼渣、沼液可做肥料提供给紫花苜蓿,而苜蓿是牛羊的饲料,牛羊肉、奶、皮毛可提供给农户。第(3)题,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太阳能和风能丰富。第(4)题,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

篇4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的简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人和生物圈计划过程中所提出的,发展至今,对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定义,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委员会主任黄光裕教授认为,所谓生态城市就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生态中的人和“往所”之间关系的综合研究,同时利用科学和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并保护一切能源和自然资源,增强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的自我调节、发展、修复以及维持的能力,促使人、环境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融为一体和互惠互生。同济大学沈清教授认为生态城市就是指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特征、城市性质以及城市目标,以 此来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整体且科学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类型。通过上述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这些学者对于生态城市概念的提法不一样,但是均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即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一,让两者处于一种和谐且共生的状态。

2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基于自然规律,将环境问题摆在首位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根据客观规律来办事,这样才能使自然向着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不断发展,否则就会遭受到自然的报复。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想获取更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从其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协调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可过分地夸大人类意识的作用,不可凭主观想象去设计、规划以及建设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事先应该了解和掌握所在区域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情况,对其进行认真地勘察,特别所在区域的地理与地质特征,接着再按照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因地制宜。

2.2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其指导,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学科,是把社会科学与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在一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城市是一个复杂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其人口较为集中,虽然其消费系统和生产系统比较强大,但是其还原系统却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这个系统的发展以及衰退,不仅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还会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只有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前提下,才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此,要建设好生态城市,其必须要坚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其指导,通过生态管理、规划与生态工程把原本单一的生物环节、社会环节、物理环节以及经济环节有效地组成为一个科学且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把城市的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

2.3以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作为基础,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通常所重视的是经济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与疯狂掠夺,导致很多自然资源和能源逐渐减少,使得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与生态危机,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生态城市的建设,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其基础,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生态城市规划中,为人们创造一个市容整洁、空气清新以及环境优美的城市。

2.4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各项因素,凸显城市的个性

每个城市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气候特征、动植物分布以及地形条件均不同,不同城市其自身的空间环境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该城市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人文特点等,适当进行开发与合理地改造,在共性中凸显其个性,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城市。此外,城市规划调整应该结合该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因素,凸显城市的特色以及个性,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提高。

3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实践创新发展

文章就以天津为例,对其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践进行详细地阐述。

3.1生态特点定位和产业的突出

生态城市不仅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同时还要选择高端产业链,规划明确主导产业为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中心环节,积极开发并不断推广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污染治理、节约替代以及生态修复等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依托科研院所与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逐渐提高其创新能力。

3.2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的理念以及模式

在布局空间方面,其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自然生态格局、绿色交通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用地布局模式、文化保护理念、能源利用理念以及生态社区模式等。

3.2.1和区域相通的自然生态格局。其规划的范围是天津北部的蓟县自然保护区与中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其生态节点功能是不能替代的,并且规划范围的西侧是北京与天津北部区域共同泄洪通道,其洪泛的风险比较高。对此,在规划时预留了相应的河口泄洪通道与保护候鸟迁徙的通道,确保自然湿地不会遭到破坏。此外,还建设了多个自然型河道,建立了多级河流廊道系统,以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3.2.2区域整体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网络是整个城市生态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建设一个健康其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在规划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内部生态结构和区域生态格局网络之间的连接,最后成为了一个以中心水域为核心的网络式与放射式的生态格局。

3.2.3生态社区模式,该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借鉴的是新加坡新城建设中社区规划理念,同时和生态型规划以及我国社区管理的要求相结合,确定了满足示范要求的一种生态社区模式。该模式就是服务设施与社区的分级配置体系,构建了基层社区、居住社区和综合片区三级居住的社区体系。此外,该模式还有一个理念,即绿色交通理念,其主要包含了机动车车速渐变体系、非分离、TOD模式和P&R模式等概念,正是因为这种理念的植入,使得其该区域的生态社区模式更加具有特色。

3.3多样化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规划过程中,还着重强调了对既有历史文化的弘扬以及保护,其中主要表现在发掘蓟运河文化以及原有村庄文化的保护和更新上。比如积极保护和利用青坨子村机理与空间格局,经过整治、修缮以及更新,将其改造成为了集风俗活动和特色旅游等为一体的一个综合文化功能区域,再如对五七村的改造,结合相关景观设计对原有的工业构筑物等相关设施进行利用,将历史记忆保留了下来。

3.4规划实施所配套的政策

为了达到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单单要以城市规划与指标体系作为其依据,同时还应该制定满足生态城市特点的相关配套政策,其主要包括公众参与、社会保障、公共财税、教育、交通、住房、文化、公共事业、区域协调、产业以及教育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均为生态城市的成功建设提供了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种宏观政策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该区域所特有的环境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且科学的理念、方法以及技术,加大对其的创新,以此推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整,房文娟,斌等.上海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进展与启示[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266-270,275.

[2] 殷广涛,黎晴.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交通,2009,7(4):58-65.

[3] 栾志理,朴鍾澈.从日、韩低碳型生态城市探讨相关生态城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13,(2):46-56.

篇5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发展途径

引 言:森林是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注意森林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维护植物基因库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森林的保护工作。同时,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弹性较小,森林资源的缺乏会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森林资源却严重遗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满足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市场供给的要求,所以,如何进行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就成了政府和林业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议题。

1 当前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环境的重视,导致了我国目前的森林保护工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就在于过度的砍伐林业资源导致了我国的林业资源一度走到危险的边缘。现在国家重视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目的就在于,强化对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的意识,同时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将这种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理念能够深入到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当中去。建设现代生态林业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在现代林业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对于现有的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起以当地的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的思路,同时在推动林业产品的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出最佳的条件,并且能够推动我国的林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在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扶贫资金压力,将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向生态转嫁,导致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越建越背离生态保护。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是森林保护和合理开发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不保护和修复森林资源则不利于林业开发满足市场需求;不开发林业资源则会导致森林资源保护资金得不到充足支持。一些地方政府将林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主要项目本身没有问题,但为了转嫁扶贫压力,不少地方政府无节制的开发林业资源,或任由贫困人口毁林开耕、放牧樵采、占地丧葬,这样做不仅不能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更容易形成生态问题并最终影响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2.2 观念落后,建设主体不明确

林业部门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大包大揽的工作作风,一方面做管理者,一方面做生产者,既不利于监管,又无法应对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将由传统的管理型政府过渡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性政府,林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应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改变。林业部门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应当成为合格的服务者和监督者,将建设权下放到企业和个人,吸引外部资金投资林业。建设生态林业工程是一项长远的、艰巨的工作,只依靠林业部门资源内部无法完成。引入外部企业和个人投资林业,一方面可以为林业带来充足的资金保障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另一方面可以为林业部门带来新技术新观念形成市场诱导创新。外部资金进入林业可以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建立林业内部的竞争机制。

2.3 建设重点不清晰,投入产出比值低

生态林业建设是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为目的,以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型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内各部门对生态林业的认识不充分,执行无动力,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在一些地方,林业部门不顾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机械的执行国家有关政策,造成了林业资源的浪费。比如,在一些林业资源虽然充沛但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仍然以自然林的开发利用为主,不注废弃耕地的建设。各地区在林业发展上没有长远规划,经常是过一年变一种发展方向,政策没有稳固性,白白浪费了大量资源。一些林业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往往立大项目行大方案以实现短期内账面上的增长,长期的林业发展思路要么没有量化流于形式,要么无人监管无法考绩。

3 我国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重视有关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的积极开展,并组织开展对生态文化和森林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道德观、文明观、消费观及政绩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使全体人民群众不断形成善待环境和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

3.2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市场化、工业化、生态化的要求,并结合林业资源利用的目前的状况,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林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不断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规模,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3.3 生态林业的一体化和多功能化建设

生态林业本身与外部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协调发挥每个结构部分的作用。建设生态林业不但可以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而且可以明显的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了两性的前后内外、上下左右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林业不但是有着明显经济目的的人工工程,而且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生态林业在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的生产使用上都明显具有不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与原有自然森林等。生态林业要有着完备的作用,完善的生态林业系统,要把各个产业融汇在一起,如把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渔业等算到生态林业的建设规划里去。

3.4 生态林业的稳定和形式多样化

十年树木,林业发展需要时间的支持,因此,我国在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上要以稳定性为重,综合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从根本上优化整个社会建设。我国存在地域广、范围大的地理特征,因此,由生态、气候、地质、天气、经济等多方面的制约,在生态林建设方面也并不是单一模式。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结构包含纯林式、牧业式、林工式以及林渔式等主要模式,生态林业建设的生态结构也不尽相同。生物物种的多种类以及生态结构的多层次可以最大化的保障生态林业的稳定建设以及物种多样化,使可持续发展深入林业建设。

3.5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4 结束语

我国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从众多发达国家的案例中吸取到教训,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致力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将原有的粗放式工业生产转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但发展之初粗放式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十分巨大。环境对经济的掣肘,以及生态林业建设的巨大影响使得现今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社会整体规划的考量之一。所以,生态林业的建设务以长远为重,人本为根,统筹考量,逐步渐进,使我国的生态林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永军.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问题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

篇6

摘要森林村庄建设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村庄绿化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及与环境紧密结合的设计方案,简述了茶溪村岛岩山、龙头山、鲤鱼山、永安溪畔、村内绿化美化的设计思想,并对森林村庄自然功能进行了展望,以期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家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明,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关键词自然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河谷平原;浙江仙居;白塔镇茶溪村

森林村庄绿化美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浙东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但农村绿化工作相对落后,尤其是一些自然村落,绿化率普遍较低,有的只见房屋不见树,村容村貌较差。近年各级政府部门对村庄绿化工作高度重视,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组织和引导群众掀起新农村绿化建设热潮,建成了一些绿化示范村。虽然许多学者对村庄绿化思路、模式、树种选择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由于影响村庄绿化因素较多,亦无固定的成熟的绿化模式可循。现以仙居县白塔镇茶溪村庄绿化为例,对河谷平原自然型森林村庄绿化作初步探讨,以供同行借鉴[1-2]。

1实地背景

茶溪村是永安溪畔北侧靠山旁水的自然型村落,属白塔镇人民政府管辖,距仙居县城约20 km,位于原临石公路边。村庄在东侧岛岩山(古寺庙)、北面龙头山、西侧鲤鱼山所组成的半山岙中,岙里港溪水在村旁西边流过汇入永安溪,永安溪在村庄正南。该村总居户238户,居住人口921人。自然环境较为原始淳朴,村内仍有老建筑或20世纪80~90年代翻建和新建的简易2层楼房。该村经济发展较好,在原永安溪古道经规划新建的村大会堂、办公楼、厂房及3~5层较现代的民居,村内道路硬化,较具现代特色。村内大树较少,绿地面积不多,村庄绿化状况较差。缺少季相变化丰富的观花、观果树种,没有配置一定的公共活动绿地。

2 森林村庄绿化设计理念

2.1尊重自然

对于自然型村庄的绿化建设,要保护好原有自然植被与生态环境。设计结合自然,遵循自然式、地域性、补偿性的生态设计理念。在景观改造中,尊重地区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利用乡土植物,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尊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和保护生物样性[1-2]。

2.2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森林村庄建设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生活的需求,以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为前提。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在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以植物为立体,充分发挥各树种的优势,适地适树,使各种效益达到最大化。

2.3人文关怀

森林村庄建设尊重当地村风民俗和村民的意愿,村庄中不栽柏木类树种(认为阴气太重,一般在陵园墓地种植),多种吉祥树种,如日本樱花、茶花、桂花、石榴、紫玉兰、杜鹃、广玉兰、银杏、木槿、夹竹桃、含笑、红花檵木、碧桃等。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增强对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1]。

3与环境紧密结合的设计方案

森林村庄建设以花、果及丰富的植物资源,适宜的绿地面积,达到美化村庄改善气候的作用。片植香花、果树和保健树种,营造森林氧吧,让人们享受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原有场地中山水元素的合理作用,以乔灌草为主体,水为要素,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观效果。由花、果、山、水构成的景观,亲近自然,在翠绿碧水河畔,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2]。

4设计思想

4.1岛岩山景观林改造

岛岩山位于茶溪村东北部,临村一侧山体为马尾松、枫香、苦槠混交林,寺庙位于岛岩山中上部,经多次民间集资修理。在寺庙周边多有枫香、苦槠、樟树等古树群落。上坡方向为松、杉幼中林。通往寺庙的道路已硬化(水泥混凝土阶梯)。设计突出寺庙后侧山体的景观改造,寺庙附近、通道两侧的美化。在寺庙后侧的松、杉混交林采用大块状清理植被,块状整地,规格为80 cm×80 cm×20 cm,造林穴规格为40 cm×40 cm×25 cm,按4 m×4 m造林配置。采用枫香、银杏、深山含笑、木荷、合欢等树种。苗木规格:苗高100~150 cm,带土球,土球直径30~40 cm,促成针阔混交林。在寺庙四周、通道两侧采用日本樱花、含笑、杜鹃、山茶花、合欢、夹竹桃、木槿、红花檵木、桂花等树种。乔木树种不能截顶、截干,常绿阔叶树栽植时摘除85%以上的叶片。栽植时间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

4.2龙头山、鲤鱼山森林景观改造

龙头山位于茶溪村后,鲤鱼山位于村西,略呈“L”形。这2处山体多为马尾松林,其中有樟树、柏树、苦槠、枫香、油茶混生。由于马尾松林稳定性极低,易受松材线虫病、火灾的危害。拟采用间伐抚育改造,伐除林中幼小针叶树个体,伐除过密处部分马尾松中等木,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5左右,为补植造林提供空间。采用枫香、木荷等阔叶乡土树种。苗木规格:苗高60 cm以上,地径粗0.5 cm以上。块状清理植被,块状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20 cm,造林穴规格为40 cm×40 cm×25 cm。采用不规则林下补植造林配置,即见缝插针式补植。栽植时间同上。

4.3永安溪畔景观林修复

永安溪畔(含岙里港)景观林略呈“L”形,位于茶溪村西、南两侧。岙里港溪边多为疏林地,永安溪畔北侧有台风影响形成的残次林和部分林间空地,也有人工枫香、木荷、湿地松、毛竹幼龄林和保存较完整的马尾松幼中林。枫香、木荷、毛竹幼林生长良好,枫香、木荷的郁闭度在0.7~0.8。在岙里港靠茶溪村地段,采用湿地松进行补植造林,卵石滩加客土造林或采用湿地松容器苗。永安溪畔靠茶溪村地段,在林间空地、残次马尾松林土壤条件较好处选用毛竹、银杏、枫香、柏木、深山含笑、樟树、水杉、池杉等树种。在土壤条件较差地段选用湿地松、柏木等树种。在低洼易积水地段选用池杉、水杉、桤木、枫香等树种[3]。苗木规格:湿地松苗高20 cm以上,地径粗0.3 cm以上;池杉、水杉、桤木苗高100 cm以上,地径粗1.0 cm以上;柏木苗高30 cm以上,地径粗0.3 cm以上;枫香苗高50 cm以上,地径粗0.5 cm以上;银杏、深山含笑、樟树苗高150 cm以上,地径粗2.0 cm以上。采用不规则林下补植造林配置,块状清理植被,块状整地规格、栽植技术、栽植时间同上。

4.4村内美化

在2000年以后所新建的较具现代特色的民房、村大会堂、办公楼,设计微型绿地,配置桂花、石榴、银杏,丛植或孤植,铺设当地生命力较强的草皮。在村内通道两侧栽植日本樱花、茶花、含笑、红花檵木、夹竹桃、栀子花、合欢、广玉兰、紫玉兰、白玉兰、杜鹃等。古村落内保留原有的果木、树木,利用门前房后空闲地栽种枇杷、柑桔、石榴、樱桃、桃树等果木。在火灾后的宅基地修建微型绿地,设置健身场地,配置健身器材,供村民休闲、娱乐。

5森林村庄自然功能展望

从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出发,利用茶溪村现有的植被资源,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在不同地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岛岩山、龙头山、鲤鱼山形成针阔混交林森林景观,岛岩山寺庙可为村民提供休闲聚会的场所。其山体的改造,实现物种多样、异龄复层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国土生态安全。岙里港、永安溪湿地森林景观的改造,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强固土保水、涵养水源、防冲刷、拦洪蓄淤等功能,同时将起到较好的生态缓冲带作用。山体、湿地森林景观的改造将使森林布局更合理、质量高、蓄积量大,各种效益更显著。真正将茶溪村置于森林的环抱中。林内的绿化美化,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合理配置,形成四季美景,季相鲜明,给人一种愉悦欢快的氛围。让村庄掩映在环境优美的绿树红花中,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家园。

6结语

茶溪村森林乡村设计充分利用原有的山、水、植被资源优势,通过三面山体和临水一面的森林景观修复、改造,可使整个自然型村落处于森林环抱中,真正实现村在林中。村内的美化设计可使村庄处于鲜花丛中。树种的合理配置可实现春花烂漫、夏荫浓绿、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绿色家园。河谷平原自然型森林村庄绿化采用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设计,尊重自然、地域性、补偿性生态设计理念。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以改善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前提。尊重当地村风民俗,以示人文关怀。设计推广全冠栽植技术,不截顶、截干,常绿阔叶树栽植时摘除85%以上的叶片,每个枝条留1~2片叶即可,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绿化、美化之效[4]。

7参考文献

[1] 朱惜晨,蒋春,黄利斌.苏南水网地区自然型村庄绿化模式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1):135-138.

[2] 徐新洲,卢建国.节约型园林景观的营造——马鞍山花果山公园景观规划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2):130-133.

篇7

【关键词】 农村 水污染 污水处理 循环经济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200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农业既是用水大户,又是缺水大户,年用水3600亿m3,年缺水约300亿m3。目前,农业每年受旱面积2000万hm2 (3亿亩)以上,农村还有2400万人饮水困难。可以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危害环境生态、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摘要》和《“十五”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计划》要求,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45%,其中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达到60%。然而,我国农村及小城镇日排污水约1.37亿t,污水处理率仅为6%。全国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农村污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在有关农村污水处理方面的技术规范、标准、法规及政策很不完善。随着国家对小城镇污水处理的日益重视,农村污水处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最低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实现农村、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改善的同步进行是我国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

一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1.我国农村的水污染问题

近二十年来,虽然我国污水处理厂不断兴建,污水的处理率在不断提高,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全国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相关调查表明,我国7亿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其中大肠杆菌超标率达86%。1.6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源,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群的33%与生活饮用水不卫生有直接关系。农村污水的乱排放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小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国家《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2年全国七大水系属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的监测断面占70%以上;全国10座大型水库70%为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全海域共发生赤潮79次,累计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以密云水库为例,由于该水库上游的潮河流域农村小村庄较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农业活动相对比较活跃,化肥使用量大,乡村的沟塘、小流域已呈富营养化趋势,对水库的水质构成了威胁。对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也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工业废水对TN、TP的影响仅占10%-16%。山东南四湖来自农田径流的氮、磷负荷分别占总负荷的35%和68%。黄淮海平原农业区14个县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量施用农用氮肥,已引起农村和小城镇地下水、饮用水的严重污染。在69个调查地点有半数以上超过饮用水硝酸盐含量的最大允许浓度(50mg/L),其中最高达到300 mg/L。青岛市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所排放的COD占总排放量的43.9%和5%;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的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33.6%和12.9%。由于农村大量生活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加上公共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同时许多水源地、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在农村地区,因此改善农村地区的水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若不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理措施,将对地下水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对人体健康构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2.农村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畜禽养殖:近几年畜禽养殖业规模发展迅速,城镇郊区建立起大批畜禽养殖场,由此也带来大量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的排放和污染问题。2005年全国畜禽粪便产量24.85亿t,相当于工业固废产量的3.9倍。而且绝大多数养殖场采用圈养,没有排水设施,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粪便连同冲洗水在圈内堆积、漫流,清理出的粪便随意堆积,粪尿中的大量氮磷渗入地下,使地下水的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现象严重。

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农村自来水的普及使居民的排水量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全国村镇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65%,人均用水约为100L/人・日,依此计算农村年废水量可能达到200亿t。由于没有配套的排水管网和规定的去向,排向室外的污水或在街道上漫流,或沿排水明沟流到低洼处、沟塘水库及流域。长此以往,不仅严重污染地表水,而且通过渗入影响地下水水质。我国3亿人口在城镇,按每人每天1kg计,9亿在农村,按每人每天0.5kg计,每天共产生75万t垃圾,全国每年合计将增加生活垃圾27375万t,大量垃圾在城镇和乡村堆放,不仅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滤液也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至郊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些企业中包括造纸、皮革加工、印染、洗涤、化工和屠宰等污染严重的企业,保定市蠢县小制革企业造成周围地下水300m以上不能饮用,连续几年征兵体检无一人合格,怪胎、死胎、发病人数增多,给村民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农业污染源:化肥和农药是主要的农业污染源。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主要表现在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施用不足。从而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我国是农业大国,化肥施用量已达每年14亿t,其中50%-70%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现状不容乐观,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溉和降水的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二 国外农村污水处理的实践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污水的生物或土地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的村镇污水处理。国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趋向于生物处理,例如英国和瑞士主要是采用生物转盘法;法国主要采用活性污泥法,其次是用净化池法和生物滤池;美国主要是氧化塘法;而日本近年推荐地下渗滤等土地处理技术。近年来,生态处理技术的科学应用得到新的发展,有些国家将污水净化与其生态恢复和建设的独特功能结合起来,例如澳大利亚的“FILTER"污水处理系统、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日本的“新见式”土地处理方式等都属于生态处理技术。

日本自1977年实行农村污水处理计划以来,至1996年底已建成约2000座小型污水处理厂,上世纪90年代,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日本政府重新调整了污水处理政策,加大了对小城镇和没有排水系统的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力度,加快中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日本农村污水处理协会设计、推广的污水处理装置体积小、成本低、操作运行简单,十分适用于农村。一般每1000人农村人口可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水质稳定,大多灌溉水稻或果园,污水中分离出来的污泥经脱水、浓缩和改良后,运至农田作肥料。香川县某疗养院运用毛管净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原水中的BOD、COD、SS分别为:400mg/L、360 mg/L、450 mg/L,出水中则为17 mg/L、12 mg/L、10 mg/L,污染物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6%、96%、98%。处理后的污水作为中水用于冲洗厕所、浇灌花草和洗车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向流域排放的污水量。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大量流入密歇根湖,导致湖水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由于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和剩余污泥量非常大,极易引起二次污染。此外,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占地面积过大及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促使该州环保局改变策略,将该流域的村、镇分割成若干个小区域,再在每一个小区域内采用小型土地(氧化塘、人工湿地等)或生化系统将污水处理后排入密歇根湖中,从而改善了每一个小区域的水环境质量,降低了处理成本,也有效地缓解了湖水的富营养化问题。

三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目前国内村镇污水处理的经验不足,应积极采纳国外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采取有针对性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我国农村的特点是经济不发达,普遍比较贫困,因此在农村水环境保护中首先需要培育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市场机制,拓宽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投资于村镇污水处理建设。应按照循环经济理论,积极鼓励、支持和组织开发节能、高效、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以满足农村的污水处理要求。处理污水应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污染减量化(Reduce)、资源的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利用(Recycle),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化。农村的排水以生活污水为主,污水的成分相对比较简单、水量较小,应以分散型的小规模生物或高效土地处理技术为主,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中水资源,这主要是从农村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价格相对便宜,处理设施的运行成本要求低等因素考虑,治理农村污水问题不应只停留在过程阶段,应该重点从源头上控制,以污水零排放为目标,保护流域和地下水资源,可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意识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全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形式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

2.尽快制定农村污水处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政策和法规尚属空白,由于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我国有些地方建设小城镇和村镇污水处理厂依旧沿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标准,虽然地处远郊区甚至边远山区,却不考虑当地实际,导致污水处理厂迟迟无法开工建设,或者“建的起、转不起”。

3.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资源循环型农业、有机农业;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利用率,实现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

加快企业改造升级,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对水源地等敏感区域影响较大的乡镇企业,严格限制,实行关、停、并、转、迁。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5.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

解决养殖业污染的问题,建立生态型养殖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来实施和监督。

6.开发推广先进的小型污水处理技术

先进的水处理工艺的标准应该是适合我国农村实际,高效、低耗、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农村地区自身财力有限,管理者素质不高,应结合这些特点及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发推广处理效果好、建设投资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的小型污水处理工艺。

四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村庄星罗棋布,坐落在平原、山地、丘陵,自然地理环境各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处理方式,切忌照搬照抄和盲从。不宜片面强调大集中的处理方式,应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城乡总体规划、污水收集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的去向等适当选择处理方式。

我国水资源紧缺,农村应实行开源节流,以节流为主的水资源政策,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应不仅是水污染控制的需要,同时也为缺水地区农村提供第二水源。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节约新鲜新鲜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中水的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负荷。

参考文献

[1]李贵宝.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J].南水北调与利科技2003,1.

[2]杨鲁豫等.适宜中小城镇的水污染控制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01,17

[3]吴祥禄.农村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J].华夏星火2003,5.

篇8

【关键词】 物质变换 人与自然 中国生态环境

是近千年以来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其理论内容包罗万象。研究的经典著作不难发现,无论是《经济学批评大纲》、《资本论》还是《自然辨证法》、《反杜林论》,其中涉及“物质变换”的思想不胜枚举。研究物质变换思想,可以助益于实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平衡、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时至今日才出现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每况愈下。同志在党的十中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乎到民族的未来,是中华民族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由此,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同时,这也彰显出在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性,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改善中国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就应该在物质变换思想的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变“征服自然”为“善待自然”,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探寻改变物质变换断裂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物质变换的来源与内涵简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广泛地使用了“物质变换”的概念,但它并非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的独创。“物质变换”源于德语Stoffwechsel一词,最早出自德国生理学家希格瓦勒,原为新陈代谢的意思。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物质变换”的概念不容置喙,但学术界对“物质变换”的来源并未达成一致。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施密特为代表,他认为的“物质变换”思想来自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摩莱肖特和毕希纳以及谢林的自然哲学;而以美国学者福斯特及日本农学家棰名重明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的“物质变换”概念源于与马克思处于同时代的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也有人介于这两种观点之间,认为的“物质变换”思想受到以上双方思想的共同影响而来。总体看来,第二种观点较为大多数学者认可,他们认为的“物质变换”思想受到了李比希的“归还定律”的影响,使马克思在级差地租、人与自然、商品交换等理论中彰显出物质变换的思想。

的物质变换思想主要包含三种含义:第一种意义上的物质变换,认为是自然界内部单纯的物质变换。这种物质变换是发生在无人类干预的自然系统内部,属生物学上的新陈代谢,也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如马克思认为“机器由于自然界物质循环的破坏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第二种意义上的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作为有机生命体,为了生存要通过劳动这一中介实现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即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猿相揖别的关键,而且也是联系人和自然物质变换的纽带,正是劳动才得以让人类维持自身有机的物质循环,让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维持生命继续存在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第三种意义上的物质变换是社会的物质变换,也就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商品流通。马克思指出“交换使商品从把它们当做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做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一种有用劳动形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劳动形式的产品。”(923)物质变换的三个方面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同时,人的各种生活资料及用于交换的生产资料也源于自然界,人离不开自然界,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由此看来,物质变换的三个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此,所谓“物质变换”,就是指人类通过劳动这一中介与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往复、不断再利用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当中,没有尊重伟大的自然规律,物质变换出现了巨大的裂缝,物质变换受阻。

二、改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一)革新观念,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依据物质变换的思想,只有正常持续地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人类才能在地球上永恒地生存。马克思在使用物质变换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正常的物质变换被扰乱的现实,但那时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可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致力于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就首先要革新观念,让人与自然界之间合理物质变换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认为,人与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即相互依存性。自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而人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属“人”的自然,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需要依靠自然界进行生产与生活,所以两者是统一的,而并非是对立的。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物质变换的历史。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界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既然要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就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端正对自然的态度,摆正人所处的位置。恩格斯也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19)这说明我们应该和自然界进行和解,应该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当然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物质变换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以最无愧、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调节国内经济物质变换,助益于生态环境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与环境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的经济起飞比较晚,生产和消费方式也较落后,经济复苏发展对自然资源进行了严重破坏。回顾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不难发现在社会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乱垦滥伐等现象,极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另外,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显得比较粗放,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大,利用效率却很低,从而导致污染排放严重,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的损失。

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全球经济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崛起不仅是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崛起,而且也包括生态上的崛起即绿色世界的崛起。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就要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因此,物质变换的顺利实现就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根据物质变换的思想,要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就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相对于产业内部而言,绿色经济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在中国国内要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也不能忽视产业间的物质变换。只有产业之间的物质变换进行的顺畅,物质资源消耗减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既要大力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要促进第二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减少物质消耗。

(三)改善国际经济物质变换,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

要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调节国内经济的物质变换,还要重视改善国际间经济的物质变换,维护国际间物质变换的动态平衡。中国一直追求“经济增长至上”,长期依赖外国的科学技术,科技开发率低,总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器,但很大一部分“中国制造”却也严重危害了中国的生态环境。中国要改变一味重视经济增长而实行的外发式的发展模式,不能为取得短暂的、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利欲熏心、不顾一切、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众所周知,工业文明的能源基础是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不可持续的,从大自然界中获得的物质能源无法归还给大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受阻。目前,在信息时代,各个国家推崇的是以非化石燃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中国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发展低污染的生态经济,变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受阻为物质变换顺畅。

但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向境外出口了大量农产品、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发达国家借助于中国要发展经济的时机,向其转移资源消耗多的工业,甚至多种战略性资源都以矿产品出口的方式直接流向国外,导致了物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因此,要改善国际经济的物质变换,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国内需求上。刺激内需,提高内地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才是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国际经济间物质变换平衡的必然选择。

三、结语

总而言之,的物质变换思想,对于探索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合理调节国内及国际经济间的物质变换。以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共存共荣。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顺利实现就能保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受阻则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就会出现生态危机。所以,一旦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不顺畅,就应该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裂缝,致力于建设更适合我们生存、生活的生态环境。因此,的物质变换思想,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中国无疑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以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以艺术手法构成具有生态、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它通过在城市建造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减人对自然的破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精华,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景观的新阶段。

一、城市绿化工程独有的特点 基于一般的常识,应当说,园林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项目有其相似的一面。这里所说的相似,指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小品、园林建筑、如亭、廊、园路、栏杆、景墙、铺装、景桥、驳岸等所使用的钢筋、水泥、木料、砂、石子方面的建筑材料相同,及由此所套用的施工规范相同。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园林绿化工程中包含着土建部份。对于如何实现园林绿化工程土建部份的质量把关,作为工程管理人员,毫无疑问必须熟悉与掌握土建部份的施工规范,对于较大的园林建设项目,还必须相应配备土建方面的专业人员。然而,园林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尽管有其相似的地方,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方面甚至是质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构成了园林绿化工程独有的特点。 1、园林绿化工程的大部份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各种色彩植物、花卉、树木草皮的栽植与搭配,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来达到清洁空气、吸尘降温隔音,营造与美化生活环境,它是源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而又有别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的特殊行业。 2、“三分钟七分管”,而且,种是短暂的,管是长期的。只有进行不间断的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良好长势,否则,就难以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这就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养护计划和相关的资金投入。 3、追求工程的艺术美。如果说,任何建筑都讲究美观的话,那么,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古典建筑等方面则更讲究艺术性,其效果要给人以格外美的感受。而这一点在某些设计部位可能难以达到,需要通过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比如假山堆叠、黄石驳岸、微地形处理等,同一张设计图纸,在相邻的工地上,由于施工人员技能、熟练程度不同,出来的艺术效果、气势就完全不同,观感反差较大,这就给工程管理人员提出了专业上的深层次要求和对于园林艺术美的特殊处理要求。 4、除大的公园建设项目外,一般来说,园林绿化工程均作为建筑配套附属工程出现,其规模较小,而且工程量分散不便于监督管理。处于这样的情况,有两种现象较为普遍。一是少数业主认为园林绿化工程不会出大乱子,大不了死几棵树,把投资控制到不合理的程度,主张谁的标低谁中标。这无意中迎合了社会上一段时间所刮的“投低标”风,给工程质量监管留下了严重隐患,更使管理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二是因为工程量小分散、战线长,往往使工程管理顾此失彼,容易使一些素质较低的施工单位乘虚而入,钻空子,做手脚,极难全面控制工程质量。上述现象对业主来说可能无所谓,可是对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来说却增加了很大压力,从目前看是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 5、园林绿化工程的植物材料,其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难以准确把握;其栽植劳动定额,国家目前沿无统一的标准规定,各地的计算法也不很一致。有人认为园林绿化工程利润丰厚、风险不大,于是出现了“挂靠”现象。其结果是,一旦中标,付给出面招投标单位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便由他们自行组织管理施工。工程开工后,现场管理“五大员”迟迟不到位,有的甚至连施工的基本规范、基本程序、基本资料都不清楚。试想,这样的施工,哪能确保实现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再一种情况是,极少数施工企业,中标后为了图省事,以收取一定的比例费用,干脆将工程转包他人施工,这就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剥皮”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会给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造成较大的危害。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作用

(一)保护环境资源。城市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

(二)综合功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减灾条件(如火灾)和提供避灾场(如地震)产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

(三)提高生物多样性。城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生境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四)促进城市文明。城市园林绿化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本国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行为道德。

三、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面临着巨大压力,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建设所谓的“森林城市”,出现了大量引进外来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的现象,使城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也偏离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建设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是要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基础,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各地建设(规划、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该从战略和全局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结 语

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事业的核心工作,只有努力探索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的新措施,才能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园林 生态设计

1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内涵

生态园林应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具有园林景观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文体的环境;人类对外界的感觉中,视觉最为主要,占所有感官的87%,因此,景观经由视觉的作用而形成的美感经验,是最主要的游憩目的之一[1];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减弱噪音,防风降尘,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的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2]。

2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2.1设计要体现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绿地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3]。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园林建设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本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形成乔、灌、草立体配置的布局。

2.2生态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从根本属性上看,它属于文化艺术范畴,它融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园林环境是让群众进入其中进行赏用,它拥有群众之多是任何文化艺术门类都难于比拟的[4]。设计需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注重园林的尺度、体量等因素与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2.3生态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原则

生态设计在保证绿量的同时,需与其它园林要素并重。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5]。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历史,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提高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功能。

3现代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目标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投资少、效益明显而且持久等优点,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生态园林观的内涵,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以建立和强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系统整体性、综合多功能性、丰富的多样性及高度的和谐性等为目标。

3.1系统整体性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受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城市或城市所在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的系统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城市园林绿化是否能满足城市或城市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两者间是否具有均衡一致性;其次表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合理的空间格局方面,不仅是内在功能优化的需要,还包括与城市规划格局及城市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的统一性。

3.2综合多功能性

园林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生态防护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经济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在局部上要考虑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内部园林要素的作用,使之相辅相成,形成一弹性空间;同时,强调园林植物群落结构功能的一致性,要求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中根据一定空间或一定环境的具体功能目标要求,设计相应的群落结构,以满足实现特定功能的需要。

3.3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6]。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空间、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类型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7]。而城市中由于人为干扰和随机因素多,环境变化快速多样,因此要使园林植物群落相对于环境及其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就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以乡土树种为主,并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是景观多样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基础。

3.4功能与形式的和谐性

我国园林发展过程中,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的影响,历来强调“师法自然,高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我国园林的特色和主要指导思想。现代城市生态园林以人类的舒适性为根本,追求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

4城市园林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城市园林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

4.1.1绿色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

植物种类不丰富;苗木的需求量不够;植物群落层次少、结构单一、功能不齐全;绿化总量较低;绿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需进一步加强;见缝插绿的设计思想依然存在;布局不够优化等现象都是绿色生态系统中现存在的问题。

4.1.2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保障措施不当

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连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由于人为的开发不当而遭到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2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建议

4.2.1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

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艺术精华,创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改变片面重视草坪的做法,通过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从而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发展[8]。

4.2.2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保障措施

具体包括,政策保障:各地要结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从法律、政策上保障生态园林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认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明确其职责和权利;体制、机制保障: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生态园林规划、建设的宏观管理,并加强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完善城市绿化管养机制,逐步理顺经营考核关系,调动建绿、养绿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