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类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类的就业方向

篇1

摘 要:面对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新的就业形势,学校要从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应用性出发,结合职校生自身特点和学习需求,改革现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规格、多方向、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中等职业学校要直面问题所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实情,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改革现行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析需求,研究对策

地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才需求。笔者学校地处山区县,电子类、机械类毕业生多数输送到大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就业。可是计算机类毕业生去大城市就业机会不多也不适应,一方面跟高学历求职者竞争不是对手,另一方面自身能力与专业技术欠缺。因此,异地就业市场不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缙云县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城市居民家庭都用上了计算机和网络。通过调查了解到,本地的很多个人与企业还是比较喜欢录用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因此,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只要是“物美”,立足本地寻找发展平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还是有较大的施展空间。

笔者通过收集就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对缙云县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调查了解到,比较适合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办公室文员、仓库管理员及车间统计员、计算机营销及售后服务人员、网站建设及维护人员、图形图像处理师等。从这些需求情况可以看出,随着计算机应用功能的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面宽而需求规格多样的特点。

因此,学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互动,结合职校生自身特点和学习需求,改革现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规格、多方向、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定位目标,明确规格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在此大目标指导下,中职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一方面,可以依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多规格、多方向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基于“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应正视职校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允许每位学生“学习起点不同,专攻方向不同,成才目标不同”,将专业人才培养分多个层次。

从需求信息收集可知,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工作,即计算机操作员,这类工种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低,只需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第二类是依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进行工作,如售后服务人员、网管、网站建设人员、图形图像处理师等。这类工种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还应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方向技能。因此,学校可以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分两个层面,即计算机操作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未来从业的意向,自主选择一个层面的某个方向进行专攻发展。

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根据国家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中职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学习需求,实施“大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战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三、制订方案,落实措施

中职学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就业导向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学校实际出发,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选择和能力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1.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集中、合理、实用,体现专业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要与学生能力要求相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广,知识更新快,可学内容多。但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切忌过大过多。例如,把《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缩为一门《电路基础》,《C语言》和《QBASIC语言》选学一门,同时针对岗位培养需要,把网络与三维设计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增加一些实用性的专业方向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发展,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精雕细琢,从而掌握更专业化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形成特长优势。

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为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应按“大专业多方向”方法设置课程,突出专业培养特色。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三个模块,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模块细化为多个专业方向,如文字数据处理、微机安装维护、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建设管理、图形图像处理等。各专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培养需要开设相应课程,并渗透行业知识。如网站建设管理模块开设网络技术基础、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专业课程。课程管理坚持“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原则,对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实行学、统一考试,使每位学生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专业方向课程实行“活模块”选学,分方向选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意向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特长精修。此外,学校的教学计划编制要便于课程管理和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避免“统一”与“放开”的冲突,尽量将专业基础课放在前三个学期开设,从第四个学期开始集中开设专业课,实行分专业方向教学。

2.加强能力培养,提升就业优势

对于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来说,学生技能优势不强、实践能力薄弱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学校要努力搭建适合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教学平台,突出技能优势,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行“操作+应用+实训”的技能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能力。“操作”是指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要熟练。首先,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在带有大屏幕投影的计算机房上课,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定时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比如在课外活动或周末开放机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增加操作机会。

“应用”是指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首先,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强调以应用为主,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其次,理论学到一定程度,教师要给学生布置综合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网络技术课,可以布置校园网方案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等习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或查资料等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开展各种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科技活动和竞赛。如组织网页设计大赛,参加校园网设计与维护等,让学生有机会检验和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

“实训”是指接触实际工作岗位参与实习训练。学校可以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让学生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例如,学习Photoshop时,让学生去摄影楼,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如此一来,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等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施“自助式”专业技能分向培养策略,突出技能特长。“自助式”专业技能分向培养策略是指将计算机技能进行优化组合,分层次、分方向,归类为基础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两个模块,专业方向技能模块依据岗位需求细化为多个方向模块,然后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及未来从业需求,自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的技能精修,开展“自助餐”式技能分向培训,从而形成专业技能特长的个性化技能培养模式。分向培养策略的实施可采用“课内打基础,课外练特长;理论统一学,技能分向练”的教学形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技能兴趣小组和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的形式来实现,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修或双休日等时间段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辅导教学,强化特长训练。例如,想成为网管的学生就参加网络技术兴趣小组,跟随学校网管员,学习局域网组建、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技术,在解决校园网维护维修问题过程中学习、锻炼、提升,从而初步具备网管员应有的专项能力。

四、关注市场,注重实效

学校的市场就是用人单位,若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在办公室中闭门造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技术,其软、硬件平均一年甚至更短就要更新一次。这种发展使得学校人才培养总是滞后市场需求。因此,学校要经常性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变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修改教学计划,补充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学校要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检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未来的中职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将被高职取代,适合中职生的岗位将减少很多。面对这种形势,中等职业教育在有危机感的同时,要看到自身优势,正视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沈才梁等,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及培养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0).

[2]王万森,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计算机教育, 2006(2).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对口就业;目标市场分析;就业能力提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使得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从这几年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一方面是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学生存在“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等缺陷。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产需之间严重脱节问题是摆在各中职学校领导老师面前的难题,但既是问题,就必须想办法解决,以下就根据这种现象及本人的实际工作体会,谈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能力提高的几点思考。

1 问题成因

1.1 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识度偏低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事实。另外,计算机学科在初中并不属于中考科目,又由于各乡镇初级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完整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具体系统的计算机应用了。

1.2 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反应迟缓,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

从本市大多数同类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通病:课程设置要么多年不变,教学理论陈旧,很多内容已经过时;要么盲目乱变,看到网络很热,网络相关课程一拥而上,多媒体很时髦,又把多媒体工具个个学到,看到电子商务流行,又设置上电子商务课程,没有稳定性,没有专业特色。

1.3 学校专业定位不准,应用性不强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但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在校理论教得多,实习抓得不够,样样都会一点,技能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学生在工作单位上手慢,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学校专业定位不准,应用性不强,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

1.4 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工作,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法进入相关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的最新发展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及时把握行业的脉搏,导致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 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市场细分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把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市场细分如下几个方面:

学生应通过就业能力的培养,清楚自己能干什么,准备干什么,该到什么样的单位找工作,就业的目标和方向基本确立,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在就业前进行某个方向上实用性、专业性地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就业能力的提高。

3 解决问题措施

3.1 开展社会调查,拓宽信息渠道,研究社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结合我校办学特点,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我校是国家级高级技校,计算机专业是我校最大的专业,学生人数最多,有齐全的实习实验设备,有较强的师资队伍。要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岗位的需求,研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3.2 整合知识结构,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在第二学期根据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和今后2~3年社会的需求,为学生制定几个明确的培养方向,让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在第二学期时进行自主选择。因此,学校应在第二学期为学生制定多元化的灵活培养目标,根据同学们的自我选择,有针对性组织和实施教学,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专长和学习目标,为今后就业指明方向。

3.3 创新教学方法,恰当的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开放的空间。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要偏重于培养能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教师应把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3.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知识博大精深,应用领域广,技术发展快以及带有不可预知性和随机性问题出现的特点,将使计算机专业人员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而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般都很薄弱,当走向社会遇到新的问题时,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自己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讲授课程时,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5 产教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学校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可以真正实现教育与行业接轨,与新技术、新工艺接轨。学校只有通过产教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培训、服务渠道等丰富资源和良好平台,才能有效培养受市场欢迎的计算机人才。

4 结语

一个中职学校学生对口就业率高、就业前景好,学生自身是中职学校最好的广告,学生之间会相互宣传,会带动其他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相信中职计算机专业并未真正走下坡路,广阔的就业空间更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大量的“软件蓝领”,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教育质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产教结合,使学生“零距离”对口就业,使培养的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需求,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才有活力,学校才有更长足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何语华.优秀企业文化读本[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有很多学习计算机的女生是非常的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岗位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呢,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计算机女生可以做的工作

1.如果你喜欢编程的话,就去做美工,测试,前端,数据库,这些都是女人的天下;

2.如果你不喜欢写代码,但是觉得自己还懂一些的话,就去做实施,运维,这些相对技术含量低;

3.如果你压根就不喜欢写代码,只是了解一些皮毛,程序也看不懂的话,那你就去找一个it公司,做销售,人力,等等需要你对计算机产业了解但可以不需要懂技术的职位,对于做计算机产业的公司来说,他希望他的员工至少都需要对计算机又了解,这样才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不需要花长时间去适应。

忠告:换工作不换行业,千万不要去涉足你压根不了解的行业,你的工作一定要和计算机相关,任何企业都不喜欢半路出家的和尚。

二、计算机女生的就业方向   1.WEB应用程序设计专业

毕业后能够从事网站应用程序开发、网站维护、网页制作、软件生产企业编码、软件测试、系统支持、软件销售、数据库管理与应用、非IT企事业单位信息化。

2.可视化程序设计专业

毕业后能够从事软件企业桌面应用开发、软件生产企业编码、软件测试、系统支持、软件销售、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开发、非IT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等工作。

3.数据库管理专业

毕业后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专业数据库应用设计与开发、数据库的应用与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软件销售等工作。

三、计算机行业适合女生从事吗?

女生学习计算机有诸多优势,男女执行同一任务时大脑明显使用不同的区域。艾波特大学研究称发现了男性和女性在执行相同任务时使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男性的大脑是高度区域化的,所以男性思考问题时只用右脑或者左脑,是专一的思维;但是女性是将所有问题不停在大脑中涌现,在用左脑或者右脑思考时另一半大脑也会参与意见,是感性思维。适合软件测试。

篇4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把计算机?n程作为公共教学内容,所有大学生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也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继续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跟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在就业方面受到来自其他专业学生的挑战。因此,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根据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热点,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使教师教得新颖,使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1]。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代表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它将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是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2]。CDIO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通过对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新方案,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热点内容加入到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并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把基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工程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

CDIO理念下计算机改革的目的是从就业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将CDIO理念与具体教学实际相结合,把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过程应用其中,如图1所示。

该方案中教师应当构思改革目标和方向,突出以就业为视角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前瞻性和必要性,考虑以何种方法和步骤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将计算机工程实际与课程教学建立联系,为接下来的设计步骤做好准备,然后设计并构建出真实的计算机工程实践平台,还需安排相应的综合课程,为学生创建合适的工程实践场所,做好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前期准备。在实现部分,“填鸭式”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可再套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亟待改变,教师应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在运作部分,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验证CDIO理念的实效,应当衡量每个学生对规定学习效果所完成的进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因而,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改革方式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构思(Conceive)改革目标及方向。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这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和出发点。面对当下计算机行业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残酷的竞争淘汰率,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更应当以此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前深刻构思改革目标和方向方法,思考何为改革、为何改革。显然,新时期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进行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授,而是转型成为兼具计算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双重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设计(Design)综合课程和工程环境。教师是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设计者。由于现在的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教学中应安排丰富的工程实践项目,尽量让学生以亲自动手的方式进行[3]。教师要基于CDIO理念的预期目标,以实现良好就业为着力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出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工程水平提高和积极情态建设的一体化课程,计算机类学生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实践项目的方方面面,教师在课程的选择和设计上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设计出以项目为主导的启发性知识链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是工程实践场所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实践场所,工程实践场所的构建应以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

3.实现(Implement)师生角色的双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CDIO模式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应在CDIO环境下促进其工程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有学者指出,CDIO理念要求教师不断创新,他们的教学风格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不遗余力的传授大纲中规定的软硬件开发以及系统构建的能力[4]。基于这一要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进行“一体化学习”,即学生在工程实践环境中学习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软硬件开发和系统构建能力。一体化学习是CDIO框架的重要特点之一,学生将完成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教师应当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团队项目开发中,使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CDIO理念下的实现过程,即在具体的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从教师管理学生转型为教师引导学生,教学模式从“填鸭式”知识传授转型为互动式探究讨论。

4.运作(Operate)良性循环的教学关系。对学生采用考核或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估方法往往采用的是正确率越高越优秀的试卷考核,且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学术沟通和实践交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存在理论分数高、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毕业后在计算机行业也难以立足。与此相反,CDIO教学通过关注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证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态的转变。这种评估聚焦在学生学习上,其作用是通过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学习场所的设计和使用。显然,新型模式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核由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其中能力是指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学习效果应反映在计算机工程技术上而非分数上。

篇5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竞争十分激烈,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争取生源。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能在数控、机电等专业招到几百名学生,但以前非常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却开始走下坡路,生源逐年减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如何改变呢?我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现况为例,对这一情况做一探讨。

一、计算机专业设置的现状

我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已有十余年时间,但一直以来,都只开设计算机应用这一个专业。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基本上是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Photoshop图形处理、Flas、Dreamweaver网页、硬件维修这些课程。这些课程看似全面,却“一无是处”。

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面面俱到但杂而不精。计算机课程本身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办公类、编程类、网络类、硬件类、设计类、多媒体类等等,学生每个都学一点但每一个都不精通。这对当前社会对技术“专业化“的要求相悖。2.从实际出发,一些课程不适合中职生学习。首先是编程类的课程,中职生的生源素质一向不高,特别是英语和数学这样的文化课程水平,很多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住。而对于编程类的课程,英语是一个基本的载体,很多命令都是英文简写,大部分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此外,编程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恰恰是数学的主要锻炼效果。往往学生做了几个循环命令,自己就被搞的晕头转向(网站建设后期也涉及到编程)。其次是硬件类的课程,这类课程侧重动手能力,本应该是比较适合中职学生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学校一般不会把新机器、新设备拿来让学生拆装。且不说计算机硬件更新速度快,就算是一般的机器,面对动手能力“太强”的中职生,只要是能用,学校也不舍得拿来让他们“主刀”。所以实际情况是五十多个学生面对七八台的老机器面面相觑。而网络搭建等课程的耗材量更大,有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一天一千多元。这样的财力消耗使得硬件类的课程成了一个摆设。3.课程设置时间短,不符合实际。以Photoshop设计为例,学生通常只开设半个学期,且不说学的深不深,只要再经过半年时间,很多学生就忘掉一大半。正因为以上几点,我认为计算机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力改革。

二、通过市场调查对课程设置改革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也进行课程改革,但大多都是高校课程的翻版,没有自己的特点。我认为,中职教育的总指挥鞭是市场需要,任何设置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从学生就业的公司、单位来说,计算机的就业面和数控、机电类的明显不同。除了生产计算机硬件的厂家,很少有一次性需要大量用人的单位,大多是各种公司小批量的招人。所以如果想让计算机毕业的学生不是大批的走进电子厂流水线,而是做到对口就业,就必须对当地市场做认真的调查。

我们当地的计算机用人单位主流是三个方向,一是办公处理方向,这是相对简单的,一般是针对打印社;二是平面设计方向,主要是广告公司、影楼,就业面也比较广;三是影视处理,这在一线城市相对常见,但在二三线城市,或者相对广告公司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换言之,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用人需求,我认为中职计算机课程可以定为:一个基础,两个方向。

一个基础就是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的学习,这是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不宜过难,还能让学生逐步了解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常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以后就业方向上,可以选择基础较低的打印社工作。

两个方向是平面设计和影视动画的方向。首先说,这两个方向联系非常密切,都偏重于艺术设计类,在软件上基本都要使用Adobe公司的软件,像Photoshop、Flash、Premiere、AE等,影视软件AE更被称作动态的Photoshop,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会因为软件的相似性而更容易上手。而像图层、时间轴、调色等概念技术也是这两个方向的相同之处。其次这两个方向更适合课堂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计算机教学基本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图像、声音这些因素更能够加深学生学习。可以说每个学生的童年都是爱看动画片的,每个人的成长也都少不了照片,如果把动画和照片处理这两个基本点抓住,融于课堂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建议在课堂上应更偏重于生活因素的融入,加入动漫因素于其中,注重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

开设的方式。一般把办公自动化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可以加强一下打字练习。先开设平面设计方向的课程,因为影视动画方向相对来说稍微难些,由平面设计慢慢向影视动画过渡。而在影视动画方向还要经常用到平面设计方向中的软件,可以达到复习的效果。对于像Photoshop、Flash这样的常用软件和AE、Maya这样有难度的软件,建议开设时间长一些,学习时间为一年,前半年学软件使用等基本功能,后半年侧重实际项目的制作等深层功能,使学生既能学精,也能记住。

当然,就像编程类的瓶颈是英语和数学一样。这两个方向也有一个瓶颈,就是美术基础。因为这两个方向的作品都要求美观,不好看的作品在这里就是失败的作品。不过相对英语和数学来说,美术课还是更吸引中职生的,难度也低些。建议美术课可以开设一年半,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掌握基本的空间、构图、色彩搭配等知识即可。

三、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大类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与研究

1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从1956年开始开办,目前已经从1956年的2所高校、2个专业点发展到现在的598所高校、847个专业点,在校本科生人数大约增长了一万倍[1]。我校于198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8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并由原来的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两个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专业调整的要求,调整为宽口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涵盖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三个专业方向。2005年12月,随着我校院系调整,成立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二十余年来的不断建设,我系于2006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于日剧增,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为了提高就业率,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地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成为热点,这个问题不仅在我校存在的问题,其他高校也有这样一个难点,需要攻破。

2在大类招生下寻求突破点

全国很多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成为

今年高考招生的一个新趋势。大类招生指的是同一类的几个专业都浓缩到一个大的学科大类里,比如:电类、机械类、化学类、经济类、数学类等,招收的学生先不细分专业,先选择一个大类,其实就相当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等到学生上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进行分专业,这样学生自我选择专业的机会就比较大,尤其是经过两年的学习,对所要学习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专业取向,这样再分专业,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以后的就业都是非常好的选择[2-3]。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怎样修改培养方案,寻找突破点是我们一直在做得工作。首先,我们对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对培养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进行汇总。其次,专业老师出去调研,到同类学校进行座谈,学习别人的长处。最后,对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调研,询问一些培养方案中他们认为存在的弊端,不科学的地方,并利用他们的工作经验,对本专业在第四学年应开设怎样的选修课程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总结上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在大类招生下,怎样能够保证本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与质量,怎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们修订培养方案的重心所在,也是我们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创造新的课程体系的依据,本着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基金项目:中北大学校级基金项目(2008-10-12)。

作者简介:靳雁霞(1973-),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优化理论;蔺淑珍(1964-),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3改革的过程与研究

专业的培养方案应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为了实现计算机类的大类招生计划,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了如下改进与调整。

3.13+1的教学模式的调整

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感觉到学生到了大四以后,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学习,主要原因是忙于就业或考研,所排的专业课几乎没有学生听,使得讲课的老师很郁闷,在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需把所有必修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全部压缩到前三年上完,到第四学年时,开设一些短学时的选修课程,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就业,又可以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同时,对于考研的同学也不影响。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2课程体系的调整

由于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不是很一致,为了配合大类招生计划,要求专业基础课程必

须一样,在这种前提下,对我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改进和变化,来更好地实现专业改革。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程序设计能力,同时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其次,加强实践环节,保证每学期学习思路不断线。要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就要保证学生在每学期都要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作为训练,让学生的编程思想在每学期都能得到巩固和加深,从大一第二学期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到大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程序设计与分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实验周,再到大三的软、硬大型实验周、微机原理实验周,在每次的实践环节中要求需求分析,实验报告要求完全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来书写,这样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过程。最后,为了配合其他专业,我专业对前两年的课程体系做了调整,如表1所示。

专业课程全部安排在大三修完,开设的课程有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算法分析与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Java高级程序设计,更好地锻炼学生软硬件编程能力。同时还开有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等。

表1对前两年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程名学期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一学期16学时8学时讲座8学时授课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一学期80学时52学时授课28学时实验

离散数学第一学期40学时分为两学期上课,缓解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压力

离散数学第二学期40学时

数据结构第二学期64学时56学时授课8学时实验

软件工程第三学期48学时48学时授课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第三学期56学时40学时授课16学时实验

计算机网络第四学期72学时56学时授课16学时实验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四学期64学时44学时授课20学时实验

Java程序设计基础第四学期48学时40学时授课8学时实验

课程体系的调整,更好地突出了在学校大类招生下我专业应有的特色,同时也使得我专业的学生在前三年时间能够充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留出大四时间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为就业打基础,或者更好地备战考研。

3.3专业选修课程的制定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占8个学分,128学时,调整后的培养计划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一学期中,希望学生能够拓展视野,增强学习兴趣,认清当前的就业取向,选择哪些课程才更具有意义,是我们制定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纳入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把所有的课程按方向分成几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机理论。所开设的课程有:并行算法导论、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运筹学基础。第二部分:嵌入式系统。所开课程:计算机控制、嵌入式体系结构、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第三部分:图像处理。所开课程有: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虚拟现实及应用。第四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开课程有: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数据挖掘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或就业趋势选择任意一个方向进行选修。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

3.4毕业设计实行2+1模式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保证大类招生下我专业学生的质量与素质,我专业从大三一开学,就先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学生在大三所作的课程设计、实验都是围绕这个内容,这样学生到大四毕业时,就能完成毕业设计,当学生回首两年时间,会看到这个课题在他学专业课的过程中,内容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一个完整、完善地毕业设计,学生从中受益匪浅,由浅入深地对专业知识有了一个翔实的了解。

4结语

我专业老式的培养方案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专业

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上课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为自己的就业、考研做准备;毕业设计在第七学期才开始,不能很好地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专业选修课程定位不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向专业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国大类招生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便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专业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彻底地改革,经过一段时期的试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毕业设计的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明确,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在大学四年里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塑造成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0.

[2] 唐苏琼.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3] 陈永强,李国勇,彭利华. 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8):6-11.

Research on Course System Reform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ity in Large Class Enrollment

JIN Yan-xia, LIN Shu-zhen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

篇7

关键词:就业;工程项目;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Computer Teaching Innovation Study

Liu Wei

(Baotou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Baotou 014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job market demand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proposed to the actual enterprise project for the plant body of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reform,analysis of vocational computer professionals(IT professionals)in the job market position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guiding ideology,analyzes the principles and topics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Elaborated on the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some understanding.

Keywords:Employment;Project;Computer;Curriculum reform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我认为职业学院计算机系应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一)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三)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篇8

关键词:就业工程项目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篇9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提出高校应该从就业技能指导、培养模式创新、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等各方面,努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并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创新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大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作为高校,应该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够从容应付,多就业,就好业,同时也为高校的高就业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态度都是让学生自行就业,学校、老师不管,导致大量学生在简历、笔试、面试等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失掉很多就业机会,不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使他们变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淘汰。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_亡作就必须系统和全面,它不仅仅是就业技能方面的指导,还应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为了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四年大学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工学结合专业选修阶段、综合能力整合提升阶段。从学生大三开始就在这个模式下进行一系列就业指导管理创新_I=作,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大量能力训练,从计算机系第一届毕业生(以下简称05级学生)毕业时98.2%的就业率来看,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同时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也非常必要。

一、培养模式创新

1、按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分类培养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高校教育除了需要重视专业的培养外,还应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不同能力需求强化学生能力,设置相应培养方向。

按照“521”三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前两年半理论基础知识集中学习,完成各自专业必修课程,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进行分类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学习后,知识基础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对知识的认识和兴趣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如果仍然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必定会抑制学生发展。因此,计算机系按企业对IT人才的不同能力、技术需求设置了12个方向,学生到大三时重新根据本人兴趣、基础和能力自行选择其中一个方向,通过一定考核后,便进入该培养方向,学习按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所设置的相关课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系与50多家IT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所设置的分类培养方向及其课程可基本满足这企、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各培养方向的课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实验、模拟项目,能够强化自己的能力,为接受实习单位选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多元化的人才,而非从一而终的同一专业的“专业”人才。

2、教师与辅导员紧密协作,全面教育、培养和指导学生

在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要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紧密协作,教管齐抓。辅导员应当严格管理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帮助学生适应和充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分类后的每个培养方向都应有相应专业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选定某个方向后,该方向的专职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还应进行必要引导,包括为人处事、职业发展等方面,更应全面掌握本方向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专业能力,同时结合辅导员对这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来推荐企业需要的人才。

3、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所谓“定向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定向培养”的特点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明确,注重实用,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同时在教学中严把教学质量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系先后与美国ECWise公司及美国Symbio公司建立合作教育关系,成立定向培养班,在05级学生中筛选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班由教师和公司资深技术骨干相互配合,根据公司岗位需求给学生开课,布置任务,定期进行考核和淘汰,最终筛选出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公司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强化,更符合企业要求,同时,学生在被选入培养班且有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即使被公司淘汰,能力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再次被其他公司选中的可能性大增。通过定向培养,计算机系05级学生有12人与美国ECWise公司签约,有21人与美国Symbio公司签约。

“定向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高校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学生就业渠道,同时也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增添发展后劲找到良好途径。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4、重实践,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实习

要让学生进入企业后即可迅速上手,必须重视实践性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劳动法颁布后,更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也更加谨慎,要求条件更高。普遍企业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学生大三下学期,校方就应当积极联系和走访企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把学生积极地往各个企业推荐,让他们尽早进入工学结合实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积累至少半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实习与企业之间做到相互了解,先人为主,捷足先登。企业也可以在这个阶段花费很少的成本去指导和考察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选拔合适的人才。

以计算机系为例,到大三下学期期末总共联系50余家企业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就业部也先后联系400余家企业。学生陆续进入合作企业以招聘录用的方式参加实习,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自己直接联系实习单位。到大四上学期,计算机系05级全部学生顺利完成工学结合实习,完成率达到了100%。

5、加强实习管理,获得企业认可,顺利就业

工学结合实习期为半年至一年。大四上学期,用人单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陆续启动。大四学生通过与甩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开始参加招聘进行就业。计算机系30%的学生因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直接被企业留用,继续实习并签定三方聘用协议。其中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电信、四川启明星银海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鼎天软件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和单位。

在实习环节中,对学生的教育和严格管理也非常重要,少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心态问题,遇到挫折或不如意容易心生弃念,这时候一方面需要耐心做好这部分学生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则需要严格要求他们一旦参加实习就必须努力进行。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即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顺利完成就业。

二、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信息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对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校方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联系企业,一旦企业有招聘需求就及时通知学生,使其了解相关企业和工作岗位介绍、招聘要求、联系方式等信息,并邀请和安排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随时关注学校就业网和学校就业部的招聘信息,发现有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就迅速且耐心地通知所有相关学生去应聘,争取为同学搜集并提供及时、具体、全面、准确的信息,尽量让学生不错过任何一次就业机会。

计算机系还成立了校友会,邀请优秀校友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校友会得到企业认可,则表示学校的培养方式得到企业认可,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全面、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1、实习就业能力训练

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商务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充分运用大学专业多、学科多的优势,各专业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针对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实习就业。计算机系从大三开始利用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聘请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助教为O5级同学进行语言表t达晨练、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助教为他们修改简历,在简历制作上给予指导;聘请擅长礼仪教育的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关于商务礼仪讲座;邀请企业领导为同学做关于IT行业就业和面试技巧方面的讲座;组织全系教师为学生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在训练学生在简历制作上的改进和面试技巧上的提高,避免了因此被招聘单位否决,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2、精细化的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四个阶段针对就业能力较差的同学,仅进行统一能力训练是不够的,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多地帮助他们查找和分析问题,给予指导,协助他们就业。

第一阶段: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从学生大四开始就对每个应届毕业生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创业、就业等,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按他们的求职意向分类,如技术、技术十综合、综合等,对这些信息统计分类,并及时根据学生的最新就业情况做更新,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第二阶段:分类座谈

以计算机系为例,在企业招聘陆续开始后,根据第一阶段调查统计出约占l,3的O5级学生就业单位尚未落实。计算机系针对他们不同的求职方向分批分组开座谈会,平均每组20余人,让每一位同学都讲一讲他们找工作以来所经历招聘的情况,目前的求职意向及打算。通过座谈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也帮他们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同时让有相同求职意向的同学组队,尤其是走技术方向的,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一起研究,共同进步,更有针对性的去找工作。通过座谈对学生重新分类,再做工作,尤其是就业能力较弱的,要个别辅导。

同时座谈会摸底后也发现在剩下1/3的这批同学中,又可以分为三个1/3。第一个1/3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弱,对于就业单位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第二个1,3的学生其实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在就业上得到帮助或要准备自己创业,再做点工作应该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最后剩下l,3的学生就业能力偏弱,是需要再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

第三阶段:学生投简历前先交给辅导员把关

每当有企业单位招聘前,辅导员应对有应聘意愿学生的简历先审核把关。辅导员应该最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自身的亮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应聘企业的岗位需求修改简历,尽量符合企业招聘岗位的要求,获得面试甚至就业的机会,而不会仅仅因为简历原因就错失就业机会。

第四阶段:攻坚阶段

对于最后剩下约占10%的就业困难同学,工作需要做得更细,除了集体招聘信息外,还要到场查看学生参加应聘情况,重复通知未参加的学生,在专场招聘会中跟踪学生面试过程,帮助学生找出面试中的问题,改进面试技巧。对于招聘了学生的企业,也要跟踪签约学生情况,有问题及时出面跟公司协调,找学生谈话了解具体情况,做好学生就业稳定工作。:

四、综合能力素质提升

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日益增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直接与就业挂钩。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建校开始,就提出一套完整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育人措施:三大教育——“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四大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计划、助教计划和阅读经典计划等。这些措施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耳濡目染,对他们在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把教师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生产基地教学和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四个课堂,四个课堂相统一,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五、小结

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双师型

高职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编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目前一般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大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动漫等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一般是综合性的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包括网络管理、硬件维护、数据库和软件维护)或者纯粹的软件代码编写员。以上几个专业似乎界限不是特别明显,就业岗位群也没有根据专业做比较具体的对应。由于各个专业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群,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前途很茫然,不少学生消极应付。很多学生对各类知识几乎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门精通的。如果这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然大打折扣。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呢?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呢?本人在企业工作了10多年,先后担任过大型企业的IT部门经理、软件公司的总经理,后来从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我认为高职计算机教育正处在一个起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多急需我们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模式问题,这是我们办学成败最为关键的环节。下面结合就业的市场需求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基点,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了学校对社会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计算机专业包含的范围很广,对应的就业岗位多,有些岗位大相径庭。前几年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而且为省级试点教改专业。现在来看,这个专业不太适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思想了,因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包罗万象,可以细分为很多个专业,因此近几年来,这个专业被其他子专业取代了。对于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到底要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呢?

1.1 市场需求驱动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确保专业培养目标质量的前提要素。专业设置应该是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计算机专业要进行规范化的IT人才需求分析,并实行动态跟踪调研,办好有需求的IT专业,没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出路的专业坚决停办。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即使同样的专业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也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计算机软件可分为,NET和J2EE、嵌入式开发、外包开发等方向。大中型企业的软件系统采用J2EE架构的比较多,中小型企业则采用,NET技术的比较多,沿海地区的企业多选用Java,内地企业多选,用NET技术。因此专业的设置以及专业的方向均需要依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要着重考虑所设专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

1.2 培养目标定位。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一定是一个可以落实的培养目标,这不仅表现在目标的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能力,掌握常用硬件、软件工具,具有一定的设计、安装、维修、管理和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即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体的课程目标模式。

2 以工作过程驱动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内核。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对从事某一职业从业者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课程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综合化、模块化的现代职教课程理念,从职业分析向工作过程分析转变,以此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实践技能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实践操作技能。

高职计算机课程一般分为:公共文化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三大块。其中公共文化课包括: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两课,高等数学和英语是IT人员的基础素质课,切不可忽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可以划分为若干模块,依据模块来选择课程。比如网络设计与管理维护模块侧重于网络设备的优化和设计、网络安全和网站开发;软件模块侧重于主流数据库的设计和主流开发工具的学习;硬件模块则重于硬件的组装维护和设备性能的检测以及系统集成。在课程时数的比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对整个职业生涯的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职业特性相结合,使得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所以专业课必须突出职业特点,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调整教学方向、整合教学内容。

3 改革教学方法。IT专业的课程从它们的根本属性上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原理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高职学生的培养以理论够用、重在技能为指导原则,也就是说要“知其然,不强调知其所以然”。原理型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软硬件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在开展这类课程时对过程的演算和推导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计算机整个工作原理的理解,所以对此类课程我们就不能完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相反,对技能型的课程,一方面是由于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或者说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编程的能力,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应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教师在计算机上的实际操作的直观性来加深学生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这类课程一般都是以某一软件为环境来进行讲解,如果我们不采用多媒体教学,讲解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学生难以理解不说,即使记住了也是死知识,无法学以致用。所以,一定要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肃性。

另外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讲授技能课程时要充分利用项目和案例来驱动,虽然学生说不出理论依据来,只要能“照葫芦画瓣”就行。最好以一个案例或项目开始,逐步展开讲解。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跟上老师的思维,互动教学是一个好的方法。在课堂上不断地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再有,由于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觉性有限,在课堂上宜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充分参与案例

分析和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至于采取基于工作过程还是基于案例式亦或给予业务流程的教学方法,不可一概而论。有些课程适宜于案例式的教学,比如程序设计或数据库课程。有些课程则适宜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比如管理信息系统。

4 根据岗位能力改革技能课程的测验。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考试是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这是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情况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手段。如何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采用什么样的检测方式?这是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计算机这一类岗位针对性较强的学科,更应努力去探索和改革,要在学生身上体现真正的职业技能特色,我们的考试要面向市场,面向职业岗位。用具体的岗位能力来检测学生,缩小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之问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现实岗位所需和教学大纲中的实际要求,将能力测试分两个部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测试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一些常规操作,比如OA系统软硬件应用能力的测试等,这部分技能是其它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要求掌握的,只是难度要求要低得多。而专业技能的测试就不一样,除了根据国家职能鉴定机构的具体要求进行鉴定外,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经把计算机的岗位分得很细,具体分为十二个大类共三十多个具体的岗位,针对每一个岗位都制定了十五个以上的指标体系,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测试后,走到相应的岗位。不再是以前只懂理论、不会操作的书本型人才,而是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体岗位的技术能手。

5 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精神,学生的理论够用就好,重在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特别是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具备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案例驱动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数据库的任课教师具有实际数据库项目的开发经验,计算机语言的任课教师至少用该语言参与过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管理。这里所提的项目和系统是指真正交给用户使用的项目或系统,而不是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式的项目或系统。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应该加大力度鼓励教师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J],中华读书报,2003(10)

2 席振元,关于日前计算机工程教育的思考[J],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