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五步教学法”

随着英语教学新思维、新概念的不断发展,我国英语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向功能交际法转变。中学英语教学由传统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新模式的转变。五步教学法的指导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笔者从复习(Revision),介绍(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练习(Practice) 和巩固 (Consolidation)五个步骤来阐述自己的一些教学观点:

一、复习(Revision)已教过的语言材料

学习外语需要有个过程,需要逐步理解和吸收。学习英语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遗忘。为防止遗忘,就需要复习。复习的作用是“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语言项目,强化记忆,并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此外对于练习不够、理解不深透或是疏漏的方面,及时加以弥补,以便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完善和熟练。只有帮助学生复习好、巩固好已学的知识,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即介绍新的语言项目。

复习的内容不外乎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语法、词汇以及所学的语言材料。

复习的形式也有多种。可以是笔头检查或口头检查,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用测试方式、听写方式或检查作业的方式等等。复习的方法也很多。有帮助记忆的,比如:归纳、图解、表演、借助实物或图片等。这些都可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另外,还有为新课铺路,以旧引新、承上启下的方法;提问的方法,如:连珠炮似的提问(Question bombardment)、连锁操练(Chain drill)等等。

在复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中薄弱的环节,并注意教会学生怎么复习。教师的作用如前所述是位强化记忆者。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所学的知识,并掌握复习的方法。教师要重视这一步骤,尽量搞得生动、活泼、有趣,同时也要根据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适时适度,以便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介绍新语言项目Presentation)

教师在介绍新的语言项目时,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新语言项目的意思及其结构形式。教师要明确各单元各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教学用书在每课书中均列出了新的语言项目(New language items),提出了一会至四会的不同要求,并提供了许多教学的建议。在分课教学建议中,介绍新的语言项目,一般在第2步或第3步。其中提出了各种具体的处理建议,如利用黑板、实物、图片、简笔画、手势动作、录音带或创造情景等等。还可以用唱歌、朗诵等其它方法创造情景,介绍新的语言项目。

在介绍新的语言项目这一步骤中,教师是一位讲解员,也是一位示范表演者(Demonstrator)。教师的讲解和表演越清楚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越深刻,要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教师可利用上述各种方法,创造情景,用英语清楚而自然地介绍新的语言项目,能很快地使学生理解其意思。

三、操练 (drill)

操练主要是指各种机械形式的言语训练活动。在操练活动中,教师严格控制语言,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灵活选择的余地。操练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语言形式或结构,学生反复说,正确模仿教师所说的话,直到不要教师的帮助能够脱口而出,完全记住为止。

操练的形式和方法有多种,但最常见的是跟着教师或录音重复(oral repetition)。还有以下几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分排或分行练习(Row or team practice)、两人小组练习(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从后往前连锁操练(Back chain drill)等等。

四、练 习 (Practice)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在前几步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特别是紧接着前面操练(Drill)的基础上,集中训练语言的熟巧和流利程度,检查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与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逐步熟练而独立地运用语言地能力。这一步主要是训练流利程度而不仅仅是准确性;练“用”,即用语言表达实际的意义,而不仅仅重复说孤立的句型;学生通过练习尽量试着独立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依靠老师。这一教学步骤的目的是,通过大量实践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进行多层次的运用,使这种技能进一步发展为交际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这一步骤中的作用应是监督(Superior)、监听(Listener)和裁判(Referee)。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实践,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他们试着独立地运用语言于实际交际之中。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在班上四处走动巡视,辅导,仔细听他们练习,观察情况并适时地给予必要的帮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语言。同时也是检查前面缉捕教学活动的效果,一旦发现疏忽便及时加以弥补或调整。

篇2

一、用“五步教学法”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在编排体系中贯彻了结构主义的语言教学理论,因此现行初中英语课本在第一册就明确提出了“外语是一种工具课”,而掌握工具的重要途径则是练。操练是“五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对一个语言项目的操练过程中教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学生就能够从不同角度接受语言技能操练。运用“简笔画”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热烈的发言中不知不觉地操练所学的语言项目。运用“唱歌”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的固有频率引起共振,从而促进记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科学地安排了兴趣很浓的英语歌曲,其目的恐怕也就在于此。运用“表演”的方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增强运用所学词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运用“玩”使学生可以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乏味的学为有趣的学。如“接龙游戏”、“张冠李戴”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二、运用“五步教学法”进行外语教学,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五步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就是复习。复习的内容多是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语法、词汇等学过的语言材料。方式多是采用提问,通过复习无疑会使学生要勤动口、动脑、动手等,使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五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操练,教师会经常地在那些由教师安排或自然形成的操练小组、小队中指导学生进行操练活动,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大多数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积极参与课上的各种活动。“五步教学法”的第二环节是介绍新材料,而介绍新材料又常常运用“实物联系、图片提示、动作演示”等方式进行。课堂上若能积极、主动地在教学的指导下学习新的语言材料,学生就必须在课外进行充分的预习和自习,才能使学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地利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三、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学,利于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大量的语言技能操练使学生接受语言知识,达成语言技能。操练方式多是波浪式的、连锁式的频率快的活动,而又多是在已形成的队、组中间进行。要求每一组、每队的各个成员全部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操练活动中得到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再加之操练活动的多样化、趣味浓,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乐于学外语,并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进而提高学习质量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篇3

关键词:导师制 探讨式教学 任务驱动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37-02

在机械工程的专业课中,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课程,以“企业信息化”为主。课程围绕制造业信息化方法、技术与系统展开教学。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集中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CAD、CAM、制造自动化等内容,据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0年来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并不深刻。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是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企业也普遍需要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应该具有较深入的工程知识和技能、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反观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改变现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形成学生全面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课程教学的困境

企业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学生,教学过程以讲述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图1描述了目前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笔者一直在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引入“常青藤原则”改进教学理念。 近年来,国际上的许多学者都在探讨教育的“常青藤原则”,其本质就是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老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同等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使学生自发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有独立思想、创造性和分析能力,也比较能够适应各种职业挑战[1]。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对以企业信息化课程为代表,改变死板的讲授教学方式,尽量采用“常青藤”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优秀创造力并能快速适应时代改变的人才,努力缩小学生能力水平与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差距,如图2所示。

2 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导师制[2]的本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长期指导关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该校近两年来开始尝试将导师制引入多门类课程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目的。该课程的改革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线,以后续导师的引导与督促为辅助,形成整体的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2.1 任务虚拟

教师结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案例虚拟任务,鼓励学生课下分组讨论,用课堂演讲辩论的方式表述看法,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增强兴趣,解决以往存在的厌学问题。

2.2 问题探讨、案例分析

学生研讨待完成任务,逐步剖析展现问题,再分析如何解决。由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料,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及理知识讲解。教学中辅助讲解多种工厂生产实际案例,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也尽量缩短教学与企业应用的距离。

2.3 教学拓展

以主动性作业为连线,串联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的作业体系(如图1所示),鼓励学生通过使用图书馆数据资源和网站资源完成相应主题调研报告,了解课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行业产品动态。根据近3年来的教学显示,此类作业能够调动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2.4 任务评价、督促学习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作业体系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培养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图3)。

之后,采用导师定期指导、参与学习的方法,鼓励实地考察学习、拓展视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促进积极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3](图4)。

3 新的“工学并举”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并举”是该校百年校训,是学校发展的特色和根本,经过112年的教育与实践,在如今新的社会形势面前这一指导方针仍然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以“企业信息化、液压与气动”等多门课程探讨式教学法为切入点,学校尝试建立基于导师指导的更为灵活的“工学并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广泛展开企业调研和实习,补充课堂知识,如图5所示。

借助这样的形式,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均以企业应用为背景,展开相应的指导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充实“学”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的创新性实验、企业调研、生产实习、多类型企业参观等多个环节,丰富学生们“工”的经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4]。

4 结语

在本科教学中应用导师制,将导师指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解决社会人才能力缺乏和学生就业难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立灵活、互动的探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学生及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24.

[2] 常丽丽,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9):6-8.

篇4

【关键词】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1-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首先,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场需要变化,高校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深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以实践为先导合理统整设计教学;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学过程须关注家庭教育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传统家庭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很少,对家长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依据理论分析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注重创新,突显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以实践为先导的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紧贴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创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不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问题,还对特殊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等)进行论述,从全球化视觉审视家庭教育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指导性,将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自身经验、社区家庭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二)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实际,采取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创编演绎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和社区考查为主。

(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灵活,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

本课将综合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学习),集体教学主要用于教师集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到学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的集中聆听;小组合作用于情景剧创编演绎、主题讨论活动和社区家庭教育考查中;个人学习用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注重直观,妙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讲解离异家庭问题时呈现《超级育儿师》中讲述一位绵阳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孩子,面临与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疏远以及祖辈与母辈教育理念不同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一个家庭,学习育儿师的指导策略。

(五)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注重综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综合采用多本教材的优势编排教材,拟定教师用书和学生课外参考用书;推荐中国家庭教育网;加入微信平台“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和“开心妈妈家庭教育”等;图书馆和系资料室购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刻录和复制家庭教育相关视频和电影,方便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

(六)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结合动态课堂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

尝试建构式评价法,结合动态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是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理论成绩的综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社区家庭考查和案例汇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剧创编制作演绎自评互评师评占30%。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采用一小时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教材各章基本知识点,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改革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方面,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应合理分配课程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家庭情景剧创编演绎及社区考查的时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将学生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案例及情景剧演绎效果进行充分评析。学生方面,如何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案例进行有效评析,发挥团队合作、积极思索和勇于实践沟通。

参考文献:

[1]臧振力.高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02).

[2]林小英,陈向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理论指导 自主实践 建筑模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76-02

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从2007年开设至今,历经6年教学探索,笔者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专科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将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方法归纳为“理论指导+自主实践”的模式,现对教学方法作以下探讨。

1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中理论指导与自主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中,教师理论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相互提高的关系。教师的理论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课程的始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筑模型制作实践,从实践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理论不断地印证和提出建议,从而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完善教学理论。

2理论指导与自主实践在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的作用

教师在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主要包括两个环节:(1)学生在模型制作前的理论授课;(2)针对学生在模型制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给予理论讲解。通过模型制作前的理论授课,学生系统地了解、理解了建筑模型的概念、基本分类、材料与工具的基本用法、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程序、学会鉴赏优秀的建筑模型作品等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模型制作实践打下了理论基础;通过学生在模型制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增强了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主要环节。“自主”并非指学生自由地、随意地、不按照教学时间与要求地学习,而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学习,并达到教学效果与目的。

在建筑模型制作实践中,学生自由组合,3-4人/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建筑模型制作的选题、分配与协调每位组员的工作、建筑模型的质量与进度。在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如遇到难题,组员们可以相互商量,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如果问题未能解决,可与指导教师交流,共同解决制作难题。

3运用“理论指导+自主实践”方法进行建筑模型制作的实例

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笔者进行了数次教学方式探索,其中有四个小组学生分别用模型板、卡纸、ABS和综合材料为主材制作模型。

如图1所示:这是建筑层数为两层的小型公共建筑模型,底座尺寸为500mmX700mm,达到展示模型制作深度。该组同学模型主体材料采用模型板, 模型板具有硬度高、可塑性好、表面光洁、价格便宜等优点,主要用于模型墙面制作。茶色(透明)玻璃胶片主要用于窗户玻璃的制作,首先根据窗洞尺寸剪切出玻璃胶片的尺寸(玻璃胶片的尺寸应稍大些,留出粘胶位置),然后用双面胶将玻璃胶片粘贴至墙面窗洞的背面。当模型主体部分制作完毕后,紧接着学生制作建筑外环境。建筑处在湖边沙滩旁,沙滩采用细沙石制作,沙滩上的休闲椅是成品型材。湖面效果采用蓝色丙烯颜料涂刷,湖边围以鹅卵石,折线形的水上游廊可以增添湖面的视觉层次。建筑四周的植物比例应与建筑比例保持一致,建筑另一侧的草坪采用绿地粉制作。整个建筑模型主体突出,层次分明,视觉效果不错。

如图2所示:这是某大学校园内的一个小型茶室概念模型,该组同学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模型制作,模型主体采用卡纸。卡纸与模型板有相同的颜色:白色,相对模型板而言,卡纸厚度要薄一些、硬度差一些、加工更加方便。建筑外部是用卡纸制作的廊架造型,也形成了建筑的灰空间(室内向室外的延伸空间)。建筑入口旁的树采取概念形态,材料、色彩、风格与建筑保持一致。整个建筑概念模型做工精细、比例适当。

如图3所示:这是以ABS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欧式别墅模型。ABS材料硬度比较高、美观、可塑性好,建议用电脑雕刻设备对材料进行加工。该组同学共3人,根据图纸和自己的创意在电动工具及手工工具的配合下完成。在欧式别墅模型制作中,窗户和坡屋顶是难点,欧式窗户中的窗框较中式窗框而言结构复杂很多,尤其是老虎窗的构造更加复杂;坡屋顶的斜度和形态也需要精心的设计与制作。该组同学不仅将建筑主体模型制作得十分精细,而且建筑环境也制作得十分简洁而整体。建筑外的草坪、沙坑、围栏,墙边的树木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层次。

如图4所示:这是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仿古建筑模型。木材硬度较高、表面纹理装饰性,形态有木条、木板、木片、木棒等等。日常生活中的牙签、木筷均可作为建筑模型制作的材料。本组同学就是采用以上两种材料完成建筑模型主体部分的制作,表现出我国古代苑囿中的休息亭及游廊。整个建筑位于水池中,运用茶色玻璃作为底座,建筑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水中的石块成堆的置于水中,形成水池中的景观。

图5所示:这是由模型板、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景观规划模型。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尽相同,模型制作的主材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计制作难度相应增加,学生们的设计创意也随之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该作品中,建筑主体部分做得非常概念化,没有建筑细节,只有建筑体块形象,重点放在建筑群外环境景观制作上。建筑群外环境中的水的形态、亲水平台、水榭、观景亭、水中与水岸的植物、建筑间的步道、休闲广场、绿化就成为整个模型的亮点,它们均采用真实色彩,制作精细,尤其是水环境部分。

4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课程“理论指导+自主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感受,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尺度意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往往缺乏尺度概念,反映为建筑模型作品整体比例或细部构造比例不正确,视觉效果差。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笔者建议预先设置类似于建筑构造、建筑空间测量等课程,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让学生对建筑及其细部形态、尺寸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然后开设建筑模型制作课程,这样不断增强学生的尺度意识。

4.2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建筑空间设计与表达能力

从建筑与空间设计的角度而言,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建筑空间设计与表达能力,加深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以直观的手法创建建筑空间、感受空间,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力。笔者建议建筑模型制作可以与建筑方案设计统一起来,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型制作,让建筑模型制作的成果成为建筑方案设计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建筑模型制作的意义更加深远。

4.3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大学二年级,正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前的时期,以此课程为契机,采用适当的教学进度,教师注重学生的制作过程,根据不同的制作阶段所要达到的制作深度要求计分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篇6

在长期的国民教育中,新加坡逐渐摸索出了诸多有成效的国民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一方面从建国开始政府就将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作为根本途径,告诉学生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非常强调将国民教育目标纳入学校的其他课程和活动当中,整合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并和家庭、社会共同进行教育。其实施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其一,学校德育课程。这是学校进行国民教育的主渠道,绝不动摇。其二,各科日常教学渗透。新加坡各学校充分发挥各科日常教学的德育教育作用,通过渗透和整合,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这是国民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三,课外辅导活动。为了凸显和实现国民教育的目标,新加坡各学校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辅导活动。其四,社区服务活动。这是新加坡进行国民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其五,社会和家庭教育。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国民教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通过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

新加坡多管齐下的国民教育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在我国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能仅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单打独斗,而应该“全民皆教”,共同担负起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当然责无旁贷,要充当起教育的先锋和主力,且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德育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上不仅要有理论讲授,还要采取多种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可以是课堂讨论、模拟法庭、快乐大本营、知识竞猜、小品、相声等。同时为了提高德育实效,还应该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全部教学和校内工作乃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坚持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必须确保课程内容的活泼型

如果我们仔细翻阅一下新加坡国民教育的课程,就会发现:新加坡国民教育课程形式活泼,引人注目。从教材内容上来看,与国民教育相关的德育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减少抽象的理论,注重实用性。从教材形式来看,引人入胜,情趣盎然。通常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故事框架,同时适当穿插历史故事、寓言和童话,版面设计更是新颖、漂亮,充满生活情趣,在视觉效果上大大冲淡了课程或多或少所具有的“说教性”。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来说,讲究灌输和启发相结合,非常注重形式的活泼性、学生的参与性。从教学手段上来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为提高课堂的生动程度提供了支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部根据不同时期道德教育的需求和重点,对国民教育课程及教材进行了多次改革和修订,不墨守成规,锐意改革进取,使新加坡国民教育课程针对各个时期的不同问题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建国以来,在目标、内容、形式、手段上,新加坡的学校国民教育都不断地随着国情的变化而进行着变革,正是在这种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中,国民教育课程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并且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纯理论”和“教条式”的教材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教材开始变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逐步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但由于受学科特点的限制,相对来说,道德与法治教材还是显得刻板单调,尤其是一些理论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心爱上道德与法治学科,道德与法治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彻底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爱不释手。要将刻板单调的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美,由此爱屋及乌,由衷爱上这门学科,不至于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成为最不受学生喜欢的学科。

六、必须确保师资队伍的示范性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对国民教育教师的选择和培训。凡是担任国民教育的教师,除了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识外,还要是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新加坡学校国民教育相关课程选择教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能够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学习的楷模。教要以身作则,身正垂范;以德治教,要具备对社会问题的意识及敏锐性、批判性思维、适应能力等。承担国民教育的教师既要做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然而,我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却让人担忧,如果我们仔细调查一下就会发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优秀的“正规军”,但也有不少教师是半路出家的“改行教师”,甚至有不少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其他所谓的“主学科”而改教道德与法治课,滥竽充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成了“杂牌军”。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参加中考的地区,或者不参加中考的年级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基层学校,领导们在潜意识中都觉得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业性不强,谁都可以教,以致有的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出现了“大杂烩”的现象。打铁还需自身硬,由于教师的不专业和素养不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要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有效性,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形象,学校应该挑选自身素质高、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担任,并且必须参加专门的培训,不合格的教师不能担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迫切需要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储备、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是学生道德品质的航标和灯塔。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不能只是重视教学的业务指导,更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道德、社会责任与职业特征教育,使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人生价值观、公民素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真正担负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品质的重任。

七、必须确保教育形式的实践性

新加坡国民教育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还在于新加坡国民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得法到位。新加坡的国民教育能充分考虑和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制定适合不同年龄层级的教育计划和纲要。在教育中充分遵循德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及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及道德价值判断。新加坡的国民教育十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其主体性,使其自觉提升道德境界。新加坡的国民教育能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在实践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强化,情感受到激励,意志得到锻炼,最终促使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

反观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习惯于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育。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意外事故,教师不肯将学生带出课堂,“清一色”地在纸上画画,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普遍不感兴趣。道德与法治学科沦落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尽快更新观念和内涵,把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有机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侧重地进行不同阶段的德育教育,自觉把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在道德实践中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八、必须确保执行力度的强制性

篇7

一、基本情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对于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承担着全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我校坚持“激发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契约精神、塑造优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认真、扎实并常态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借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东风,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但也因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二、经验做法

1、规范开设国家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课堂巡查力度,坚决杜绝挤占《道德与法治》课行为的发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设置。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着力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阵地建设,指导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学期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不定期地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利用活动塑造学生品格。

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类课程资源,开展各项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队日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质;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融入;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中心校对口分配的专业教师只有1人,其余全是由转岗教师担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6所村小均无《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该学科的教学在村小处于一片空白。

2、教师的思想、视野固守陈规。旧的、不科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还存在,对课程标准研究得不够透彻,对新教材中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知识挖掘得还不够,部分内容不知如何去教。由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纳入考试科目,大多数教师存在应试心理,临近期末考试时,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重复地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科育人。

3、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和以前相比,我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受学校资金的限制,现有的教学设施还是不能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需要。我校中心校各个班级都配备了投影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接通了宽带网络,但是各个村小仅配备了电视机,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村小还是存在明显的短板。

4、教师、学生的对课程重视不够。部分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存在认识的偏差,认为该学科是副科。不认真备课,上课随意性较大。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消化一下其他学科的作业。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份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配合,教师演独角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5. 社会和家庭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在农村,人们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不高。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语文、数学科目的分数,正是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强化监督,科学评估。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未来学校竞争的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普适性重在质量,质量越高,越适应社会的需求;个性化重在鲜明,越鲜明越受社会青睐。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途径就是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才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的目标。科学评估,开足开齐课时。《道德与法治》学科无论在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眼中都把它做为副科对待,在这种不重视的思想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被挤占就很正常了。但历经课改多年,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越来越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能开齐上好,建议上级部门和各校教学评估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课、上课、学生的成绩考查作出科学的规定,并在平时的检查中认真落实。

2、构建体系,明确标准。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评价策略(是应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为主要评价标准)和手段还有待完善。

3、开发资源、拓展空间。

充分利用社区和街道及家长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展示的舞台。                  

4、加大投入,改进设施。

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证。我校中心校已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个别村小没有电视、网络、电子白板等,这些现代化的设教学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各学校增添教学设备,大力改进教学设施是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因素。

篇8

关键字:有效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四六级 指导意义 方法探析

一.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并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教学理念。学生能够有效的取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很好的可以认定为是有效教学的体现。同时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树立全人的理念,也要确立学生发展的思想,全人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方面的科学发展,所以老师不要太过于高估自己的教学价值,要把学习科学价值定在发展之上。然而在有效的教学里,教师必须首先要养成自觉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处于一种天天反思的状况,不断的询问自己的教学有效吗?会不会有更好的教学。因此如果没有反思性教学就没有有效教学。同时在有效教学里学生们一定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在有效教育里存在正比,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和自身的学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不断的启发,并从而激励了知识结构。在有效教学的策略方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把握一些有关策略性方面的知识,能够很好的当自己在面对相关情景时,能够正确的做出选择。其实关于有效教学所指的是教师需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需要利用很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然而却需要很快的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能够更好的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部分,它是所阐述人和动物学的性质、过程所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然而有效教学理论是一门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通例,并且它明确的阐述了能够最快获得知识和技能地有效方法。从客观性角度考虑,有效地教学理论最关心的是如何促进学习的进步而不是去描述学习。具体的说,有效教学理论是在研究如何教的问题,然而学习理论主要所阐述的是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在学习后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在苏联和中国的教学是属于概念性教育,关于课程只是包含在其中,并也是教学的一部分,从而教学理论中也包含着一部分是课程理论。课程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也被具体化的成为是教学计划、教科书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制和改革也是教学理论所所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北美他们的教数学就属于宽于性教育,教学仅仅只是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已。实施和设计也仅仅只是教学的课程,同时有效教学理论也只是理论课程的一部分。

三、有效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中的指导意义

有效教学理论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促使大学英语教师改革了现行的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师生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教与学的定义性思维,教师机械化的传授知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辅导教学的有效发挥,再加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英语教学仅仅通过死背硬记就可以获得高分,同时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符。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会对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提出有效的教学理论,对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引导教师关注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变化

一直以来,学生和教师对于英语四六级考试最关心英语考试的内容。引进有效教学理论后,教师通过将新老四六级的考试内容作了对比分析后,可以明确地看出考试内容发生的变化,例如听力比重加大、快速阅读和主观题型比例增加、语法考查灵活性较高等。因此,有效教学理念作为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根无形指挥棒,指导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四、有效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中的方法探析

1、更新教学辅导观念

要想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课的有效性,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到辅导教学中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英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总之,只有通过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2、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课的有效性,关键要靠教师和学生长期的努力来实现,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仅仅依靠单一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达到目标。在解决英语题目问题的时候,教师若能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综合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具体化,让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探究,进而提升探究能力。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总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好英语四六级知识。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促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分析和实现解决。但是,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均缺乏学习自主性,为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开展小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大学英语学科的学习中去。当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并且让这种积极性能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就会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又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继续探究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有效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中的提出,已经作为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指导着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加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实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总结和反思,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改变英语教学中“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况,促进新课改英语教学目标的完成,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光亚;;分层教学在英语有效性教学中的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2] 陈红. 教改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体系的构想与设计[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2)

[3] 左敏;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年02期

[5]方媛;;浅析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及实施策略[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刘红梅: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现实羁绊与未来展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杨玉明,温晴;;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特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篇9

对于教师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这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与素质的培养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明确教师的定位

1.不断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教授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及技能。

2.将自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担任了知识传送者的职责,然而,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担任知识传输者的职责已经无法达到一定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应当将自身的职责转变为引导者。所谓引导者,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尊重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为便利与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此达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案例来进行教学

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一般都会选择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道德教育,并让学生树立道德观念,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案例来开展教学。

例如,在讲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可结合当地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的事例,让学生明确这两项权利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在班级分小组模拟人大代表选举,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掌握选举的相关知识。因此,通过让学生学习相关案例还能够让学生近距离了解社会,从而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对树立正确道德观就能够具有一定的认识。

三、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只有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需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久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感很弱,教师所需承担很多,因此,在当代教学环境影响之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来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引进新型教学手段与教学设备、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吸引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这三个方面着手。

篇10

关键词:法律基础;法律信仰;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83-03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做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合格社会公民,法治教育是必须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成为“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法治”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共识,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教育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完成。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课程安排日趋紧凑,专业性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受重视程度更高,公共基础课等课程安排往往放在相对不重要的位置。“05方案”之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课堂法治教育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有不少于36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可以就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公共法律、婚姻家庭等法治信仰与法律认知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这种以法律信仰为导向的系统性的法治教育是偶尔的法律讲座和非法学教学课堂教师引导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安排为大学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大学首先接触到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初始对于学生的教育安排,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学习生活的认知,以及基本价值观的形成。

二、“法律基础”教学实践尚不能满足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师资构成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各高校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依然是少数,相当一批教学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学教学培养。非法学专业教师完成“法律基础”部分教学主要是以教材知识性教学为主,缺乏对教材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的深度解读,特别是对法律实务缺乏足够了解,无法满足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探索需要,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与法理阐释就存在一定难度。同时法学教师参与法律基础教学更多的是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目标,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与法学专业学生教学工作,对非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无法投入足够精力,特别是两课合并后,法律基本部分整体课时压缩,教学内容更多的指向法律信仰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法律内容,专业性法学教师教学深度延伸的收到局限。作为具有思政教师身份的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足够的精力开展法律教学研究,虽然能够更掌握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情况,特别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是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相对欠缺的教学经验也影响到法律基础的授课质量。

(二)法律基础课程仍存在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的授课学习受“学习工具主义认识”影响,教学目的与实际效果存在冲突。就课程设计而言,修订后的法律基础部分中大法学框架下的法律知识部分大幅度得到删减,特别是部门法与程序法等内容基本弱化,更多的是对法律体系、法律权威、家庭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等范围进行阐释。但课程体系安排没有脱离传统法律工具主义范式,非法学专业学生仍需要像法学专业学生一样,全面掌握法的本质、运行、体系、思维,同时还要学习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等基本法律常识。体系高度浓缩的出发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对法律有基本的认识,认同法律价值,形成法律信仰。但这种工具式的体系设计,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困惑,教材中高度凝练的法言法语,使授课教师需要用大量并且丰富的语言进行非专业化的解释,现在的课时设计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学生认识的“法律”与教材中的“法律”存在较大的空间差距,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专业性法律解读来回答对于现实社会、家庭成长以及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法律疑问。在2013版教材126页关于法律的规范作用的分类说明中就预测作用是这样描述的:“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及其他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这种法言就法学人士而言就是专业的严谨的法律解释,但对于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恐怕就是晦涩拗口不能明白的文字游戏了。”

(三)法律基础课授课方式亟需更新

法律基础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线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体验式授课、法律诊所式授课、案例式授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逐渐的引进到法律基础教学活动中。新教学方式的引进也逐渐改变法律基础教学的基本形式,特别是案例教学成为大多数授课教师的选择。但新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同样要面临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完全照搬国外专业法学教学方式,或者直接使用其他学科教学手段引导到“法律基础课”教学都需要适应课程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被广泛的引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案例教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案例使用随意,代表性不强,追求奇异化效果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技术水平。

(四)考核形式不符合法治教育需要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务部门必修课考核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同其他需要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样,需要通过闭卷考试完成,最终成绩可以综合课堂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在闭卷考试中,选择、判断、简单、论述、案例等高校文科常规题目均需要涉及。考核形式的要求使授课教师必须完成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授课,否则学生将无法达到考试中的记忆性考核的要求。受制于普遍存在的大班制上课,教师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只能采用考勤、抽查等简单化的措施,无法有效考察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核中的作用基本无法有效发挥,失去效度。在现有考试制度下,法治教育进课堂的制度设计初衷完全无法实现。

三、法治教育导向下的“法律基础”教学实践探索

(一)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

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法律基础”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法律基础”教学水平和课堂法治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逐渐建立专业化的“法律基础”授课队伍。改变现有“法律基础”师资多元化的现状。受制于高校人才引进指标,教师结构调控等因素,在无法迅速解决“法律基础”师资专业化的情况下,提升现有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具有实践性意义的做法。应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因为师资构成的多样性,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教学经验,授课方式等方面交流,教育技术无法有效提升。应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效结合,重点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与授课观摩,更新观念,学习好的授课经验。支持法律基础授课教师开展专项社会实践,使这部分教师熟悉司法实践,了解法律运行,熟悉当前社会法治问题关键所在。只有教师充分掌握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才能在授课中开展以法治信仰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二)设计法治教育导向下《法律基础部分》教案

根据教学要求,在教案设计中需要涵盖“法律精神”、“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律权威”、“行为规范”、“道德与法”。根据有限的课时数量,可以设计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与社会正义追求”主要阐释法治理念与法律精神问题;“大学生的宪法精神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主要讲授宪法及基本法律体系问题;“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及法律思维”主要讲授法律权威问题;“大学生的公共生活与常见法律问题”主要讲授行为规范与法的使用问题;“大学生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主要讲授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涉法问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的法律问题与权益维护”主要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等问题。这种教案设计既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学法用法、懂法守法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使课程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大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提高课堂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改革

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法律部分仅有36学时,在短时间把法律的基本问题解释清楚,同时又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的效果,特别是在目前普遍的大班制上课,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可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下,案例教学成为高校法律基础授课教师的普遍选择。就案例选择而言,必须有代表性,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时间要求,案例短小精炼,教师可以通过口述或者电子版的形式迅速的讲述,引起学生兴趣,并进行专业性的解释。案例选择需要具有时代性,要与大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对案例具有最直观上的认同,又能通过案例教学把法的相关的问题与大学生群体密切联系起来,“马加爵案”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更容易获得授课群体学生过程中的重视,进而对大学生守法用法等法治观念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现有的考核形式

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有力的有效提升“大修”课堂中法治教育的效果。“法律基础”部分的考核应以积极促进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以及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守法用法为目的。在考试方式上,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和课堂学习表现比重,重点就大学生对法治信仰、法律价值、劳动就业等领域的普遍性认识及常识性问题进行考察。把传统上知识性考察改变为认知考察与知识性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以认知性考察为主。采取模拟法律评论、法律实务考察报告、典型法律案例分析、法律常识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所学习的法律基础部分进行考察,把学习的过程与考察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改变对法律基础学习目的认识,真正把实现法律基础教学的法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寇玉生,尹忠恺.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1,(04).

[2]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研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88.

[3]经柏龙.论案例教学在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