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肺转移瘤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24
肺部弥漫性病变种类较多,病因复杂,恶性肿瘤在肺部弥漫性转移是其中之一,人体许多部位的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等可以在肺部表现为弥漫性转移。为了区分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2006~2010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患恶性肿瘤患者中,对37例有肺部弥漫性转移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31~75岁,其中40~60岁32例(83.8%)。
呼吸道伴发症状:刺激性干咳8例,咳痰、痰中带血3例,胸痛、胸闷5例,共16例(43.2%),无明显呼吸道症状21例(56.8%)。
原发病灶分布:37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时临床已明确诊断,其中胃癌7例,胰腺癌2例,肝癌6例,绒癌3例,胃癌4例,甲状腺癌5例,乳腺癌5例,喉癌1例,肺癌4例。
影像学检查:37例均经胸部螺旋CT扫描,扫描层厚、间距均10mm,部分病例加做了薄层扫描,层厚和间距分别为2mm,肺窗:窗位-600,窗宽1000,纵隔窗:窗位35,窗宽300,扫描参数130KV,125mA,矩阵512×512。
弥漫性肺转移瘤的CT表现:①血行性转移:表现为两肺多发或弥漫性粟粒状、结节状病灶,大小不一,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清楚,无分叶,以两侧中下肺多见。粟粒状病灶,大小0.2~0.5cm,密度偏高,结节状病灶,大小0.5~1.0cm,最大直径1.5~2.0cm,密度较高,部分病灶轻度分叶,似呈棉花团样改变,少部分结节边缘模糊或实性结节内出现不规则小空洞。②淋巴性转移: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增粗,从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线网状、条索状改变,粗细不均,边缘较模糊。HRCT显示小叶间隔增厚,绝大多数表现为典型的结节状间隔增厚,即“串珠征”。小叶中心有结节灶,常有胸膜下结节,病变在两肺弥漫性分布,以中下肺多见,常合并胸腔积液,部分患者常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讨 论
肺部是恶性肿瘤转移最多的部位,据统计约30%恶性肿瘤有肺部转移病灶,而其中有半数只局部于肺部[1]。肺部转移瘤可分为血行性转移和淋巴性转移,以血行性转移多见,有时可同时有两种类型的转移。血行性转移常见于血管丰富的原发肿瘤,如绒癌、肾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表现为多发性或弥漫性肺结节,大小不一,通常肾癌、绒癌、肝癌肺转移时体积较大,甲状腺癌、胰腺癌肺转移时体积较小。肺转移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以两中下肺多见,可能与中下肺血流量大于上肺有关[2]。少数瘤结节伴发出血时,病灶边缘模糊,内分泌腺、消化道及骨的恶性肿瘤肺转移灶易出现钙化。淋巴性转移常见于乳腺癌、胃癌、胰腺癌、肺癌等,多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从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线网状分布,边缘模糊,粗细不均,这些征象提示肺内淋巴管内充满肿瘤细胞,使淋巴回流受阻[3],淋巴液瘀积,淋巴管扩张以及淋巴管内瘤结节形成。HRCT常显不同程度的小叶间隔增厚,小叶间隔呈串珠状改变。多数学者认为结节状间隔增厚,而很少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及小叶形态异常,是淋巴转移的重要征象[4],此外,癌性淋巴管炎常伴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
弥漫性肺转移瘤与非肿瘤性疾病鉴别:①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粟粒状病灶大小均匀,分布均匀,密度均匀。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灶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密度不同,以两中上肺多见,老的硬结钙化病灶位于肺的上部,新的渗出性增殖灶大都位于下方。弥漫性肺转移瘤的结节大小及分布可不均匀,并以两下肺多见,病灶发展较快,即使使用化疗药物病灶仍可扩大,且病灶数目增多,而肺结核在动态观察中,也有融合趋势,但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有明显吸收趋势,病灶变淡,甚至消失,或出现纤维化钙化,与弥漫性肺转移瘤明显不同。②矽肺:矽肺可表现为不同程度弥漫性间质纤维化,肺内小结节,小叶间隔串珠状增厚,肺门淋巴结肿大,但矽肺有明确职业病史,肺内常形成矽肺结节,肺小叶结构扭曲变形,肺门纵隔淋巴结常有钙化,病程进展很慢,影像学改变明显而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也是矽肺特征之一。③结节病:为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两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常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以肺门淋巴结肺大更显著,肺小叶结构扭曲,肺内网状结节状病变常分布于中上肺,病程进展缓慢,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常不对称,Kveim试验阳性。④间质性肺水肿:表现为两肿门增浓,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小叶间隔增厚,边缘光滑,患者常有心衰或二尖瓣改变,而淋巴性肺转移表现为两肺多发结节,小叶间隔增厚呈串珠状改变,不难鉴别。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2-294.
2 滑炎卿.弥漫性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6,15(4):332-335.
篇2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误诊
[中图分类号]R73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249-01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好发于中老年的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MM起病缓慢、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性,因此极易误诊。现对我院收治的误诊的9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误诊的MM患者9例,均符合MM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59~78岁,中位年龄65岁。
1.2 临床首发症状:头昏、乏力5例;骨关节疼痛5例;反复咳嗽、咳痰2例;浮肿1例。
1.3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Hb
1.4 误诊情况:误诊为营养不良性贫血2例,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肋骨肿瘤1例,鼻咽癌1例,肺部感染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所有患者后均经骨髓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和免疫生化等全面检查确诊为MM。
2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使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症、高粘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
大多数M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并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瘤细胞恶性增生、浸润,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此外,肾功能不全、反复感染、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也会造成或加重贫血。由于基层医院非血液肿瘤专科医生的临床思维较为狭窄,容易将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患者误诊为营养不良性贫血,当一般的纠正贫血治疗无效或者贫血进行性加重时转血液肿瘤科而确诊。
骨痛是MM的主要症状之一,以腰骶部和胸肋骨疼痛多见,轻重程度不一。引起骨痛的原因是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导致骨骼破损。影像学常表现为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病理性骨折。因此以腰背痛、胸肋痛、骨关节病变等为首发表现的病例易被误诊为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肋骨肿瘤等。据报道此类误诊率最高。本组病例中有一例老年女性患者首发表现为头痛,经磁共振、X线检查证实有颅骨和肋骨病变,在外院被误诊为鼻咽癌,给予放射治疗无显效后转我院确诊为MM。
MM患者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增生、分化、成熟受到抑制,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生成减少,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致感染。以肺部感染最常见,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败血症。首发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的患者易被误诊为肺部感染,当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显效或感染进一步加重时经血液肿瘤科会诊而得到确诊。
大量轻链从肾小球滤过,被肾小管重吸收,造成肾小管损害。此外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性以及骨髓瘤细胞浸润,均可造成肾脏损害。由于习惯性思维,以浮肿、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损害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易被误诊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3 结论
篇3
【关键词】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转移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种罕见的以上皮样细胞为特征的血管内皮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血管瘤与血管肉瘤之间,属于中度或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转移率不高,约在27%的患者中可出现肿瘤的转移,且多出现在肺部或肝内。本文报道1例同时存在肺部和肝内转移且以肺部相关症状为首发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与预后情况。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2岁。因咳嗽咳痰2月余,痰为黄脓黏液,每日约50 ml,自觉发热,无盗汗,无胸闷气促,无胸痛、心悸、头痛、流涕等,于2009年4月12日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7 ℃,血压135/80 mm Hg,心率80次/min,呼吸22次/min。神志清,无明显贫血貌,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两肺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阴性。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乙肝三系、肝功能及血清AFP及肿瘤标志物CEA均未发现异常。CT示:两肺多发结节,转移性肿瘤可能,肝脏多发低密度灶,转移性肿瘤可能(图1~4)。PET-CT:双肺多发结节,代谢未见增高,考虑肿瘤转移可能,肝脏多发高代谢病变,考虑肿瘤转移可能。临床诊断:肝脏多发占位、两肺多发结节。
考虑到肿瘤可能已经存在转移,遂决定行腹腔镜下肝组织活检术以明确病情。术中取肝右叶静脉、Ⅵ段交界处直径约2 cm肿块及部分肝组织一枚送病理。标本大小约2 cm×2 cm×2 cm,切面见一直径1 cm的淡黄色结节,边界不清。
病理报告为:镜检见部分肝细胞周围梭形细胞增生伴黏液变,分叶状结构,可见单个细胞或血管现象,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相罕见,肝细胞内胆色素沉积。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梭形细胞CD34+、CD31+、SMA+,PGM-1+,Vim+,MIB-15%+,CK7+/-,Hepatocyte-,HbsAg-。病理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2 讨论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它最早于1982年由Weiss 等[1]首先提出。在1999年,Makhlouf等[2]报道了137例肝脏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2.1 临床特点 该病发病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一般为2∶3,主要出现在30~40岁[2]。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右上腹疼痛和体重减轻是最常见的症状,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无任何腹部症状。本文报道的病例则是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症状,而无腹部不适。
体格检查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肝脏肿块或见皮肤巩膜黄染。在大部分患者的术前实验室检查中,可发现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转氨酶的轻度升高,而肿瘤标志物例如甲胎蛋白(AFP)和CA199等一般是正常的,这与其他原发性或转移性的肝脏肿瘤是不同的。在小部分患者中,癌胚抗原(CEA)可有升高。
影像学表现[3~5],CT扫描中肿瘤常表现为平扫为低密度影,病灶中心为更低密度区。Markhlouf等[2]报道约20%病灶可出现钙化。增强后主要表现为从肿瘤周边向中心的逐渐强化而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此外,一些位于肝脏包膜下的肿瘤可引起其上包膜的萎缩(图2)。同时,肿瘤侵犯血管常表现为对肝静脉、门静脉的压迫,这与肝细胞性肝癌是有区别的,后者通常表现为引起静脉癌栓。MR图像上,肿瘤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此外一些肿瘤的边缘还有着低信号晕圈的表现。
2.2 病理学特点 在病理学方面,根据以往相关的大宗病例报道[2],我们发现HEHE常常是多发性的,而单发性肿块则相对较少,且多出现在肝右叶。显微镜下肿瘤多表现为浸润性生长,且生长方式不明确。肿瘤细胞常具有上皮样和树突样形态,且具有侵袭性。肿瘤侵犯肝脏的末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则是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在镜下的特征性标志。
免疫组化方面,Ⅷ因子相关抗原、CD31和CD34的阳性是关键性的诊断指标。Ⅷ因子相关性抗原阳性率高(99%)是最主要的特点,这也体现了这种肿瘤是起源于血管内皮的。但Ⅷ因子背景染色干扰大,通常将胞质内含单细胞性血管腔并呈血管内皮标志物染色阳性作为HEHE病理表现的两个特征。
2.3 治疗和预后 手术治疗被认为是主要的方法,又可分为单纯切除和肝移植[6~8]。由于肿瘤多发性生长的特性,单纯手术难以彻底切除,且尝试手术切除有可能导致肿瘤侵袭性生长,肝移植被认为是最佳的治疗方案[9]。目前,化疗和放疗的效果仍不肯定。HEHE的生物学行为属于中度或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转移率不高,约在27%的患者中可出现肿瘤的转移[2],且多出现在肺或肝内,肠系膜、腹膜、网膜等处也可出现[10]。本文病例同时存在肺和肝内转移。
HEHE预后较好,有资料显示43%的HEHE患者生存期≥5年。
参考文献
1 Weiss SW,Enzinger FM.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a vascular tumor often mistaken for carcinoma.Cancer,1982,50:970-981.
2 Makhlouf HR,Ishak KG,Goodman ZD.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liver: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37 cases.Cancer,1999,85(3):562-582.
3 Van Beers B,Roche A,Mathieu D,et al.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liver:MR and CT findings.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2,16(3):420-424.
4 Lyburn ID,Torreggiani WC,Harris AC,et al.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sonographic CT and MR imaging appearances.AJR Am J Roentgenol,2003,180(5):1359-1364.
5 Kehagias DT,Moulopoulos LA,Antoniou A,et al.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MR imaging findings.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0,47(36):1711-1713.
6 Kelleher MB,Iwatsuki S,Sheahan DG.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liver: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of 10 cases treated by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Am J Surg Pathol,1989,13(12):999-1008.
7 Lauffer JM,Zimmermann A,Krahenbuhl L,et al.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liver:a rare hepatic tumor.Cancer,1996,78(11):2318-2327.
8 Madariaga JR,Marino IR,Karavias DD,et al.Long-term result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primary 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Ann Surg Oncol,1995,2(6):483-487.
篇4
1990—2004年我院收治肺癌合并脑转移12例,现将我们分期行肺癌切除及脑转移瘤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3岁。12例中10例因头晕、头痛、乏力、视物模糊、复视等脑部症状收住脑外科;2例因反复咳嗽、胸痛等胸部症状收住胸外科。CT及MRI示脑部为球形病灶,直径2~4 cm。11例为单发病灶,l例为双病灶。病灶位于右枕叶3例,右脑5例,右顶叶l例,左脑2例,左颞顶叶1例。12例均为周围型肺癌,直径2~5 cm。左上叶4例,左后叶5例,右上叶3例。ECT骨扫描示均未见骨转移,肝脏B超均未见转移瘤。根据TNM分期,T1N0M1期3例。T2N1M1期9例。病理检查:低分化腺癌4例,状腺癌5例,腺泡状腺癌3例。
12例中10例先行脑转移瘤及周围水肿带完整切除术,同时去骨瓣减压,2周后再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2例先行肺部手术后再行脑部手术。术后常规行周围静脉化疗6疗程。
术后10例恢复顺利。l例视物模糊、复视,症状无改善。1例肢体偏瘫稍加重。10例恢复顺利者,出院后4月,有2例发现头昏、CT复查发现又有脑部单发转移瘤,行X刀治疗,病人最终症状缓解。
术后随访至2005年12月,8例已死亡。死因:肺脑肿瘤复发并广泛转移。8例中生存时间为9~26个月,平均16个月。4例健在。4例中最短生存4个月,最长生存38个月,其中l例因脑转移瘤复发行X刀治疗,生存了22个月。
2 讨论
肺癌脑转移的发病率高,约占脑转移瘤的30%~40%。其中腺癌脑转移最多[1]。本组12例病人为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且发生在腺癌各期。大部分以脑部症状首发。对肺癌脑转移病人过去多主张非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诊断手段增多,对肺癌脑转移病人,行选择性分期手术,可缓解病人症状,延长病人生命。
肺癌的血行转移比较多见,在血流中发现癌细胞,与预后并无明确的关系,这些癌细胞与远处转移肯定有关[2]。肺癌脑转移为血行转移,故选择病人要严格。其适应证为:(1)脑部转移瘤为单发。(2)肺部病灶能切除。(3)无肝、骨等转移。(4)病人全身状况较好,能耐受肺、脑手术者。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转移瘤的一种极佳方法,可以代替手术切除[3]。颅内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局部,边界清楚且体积较小。本组2例术后脑部转移瘤再发行X刀治疗,病人症状缓解,均取得良好疗效,证实此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鲁继斌,苏守元.肺癌脑转移14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3,20:269-271.
篇5
肺癌是肺部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按解剖部位分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两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逐渐上升。目前肺癌在男性癌肿死因中占首位,女性仅次于乳腺癌占第二位。好发于40至70岁之间。男女患病比(2--3):1,由于其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对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由于肺部疾病的X线表现复杂,肺癌较易被误诊,鉴别诊断是放射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院在1年中收治男女28例周围型肺癌,其年龄段40―80岁,最大80岁,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气促等呼吸道症状,还有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渐进性消瘦等消化系症状等。其中男12例;女8例;发现左肺11例,右肺9例 (以上都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病理证实)。对其X线表现进行分析,提出其与肺部其他疾病鉴别诊断要点,现报告如下周围型肺癌的X线表现
经分析,周围型肺癌的X线主要表现为:3例呈结节状改变,大小约1.2 cm~2.0 cm,密度略高,轮廓清晰,或呈模糊的结节阴影;15例呈球形病灶或肿块,肿块边缘毛糙、模糊,或呈现小的毛刺或毛刷状阴影;6例可见侧缘线征,远离肺门侧肿块至胸膜范围的片状模糊影,或条索状影;18例可见胸膜凹陷征,肿块下缘向胸膜形成尖端的肿块“V”字形;3例可见空泡征,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可见片状低密度影。5例为肺部肿块合并以肺门、纵隔的转移,肺内肿块并肺门影增大,肺门影消失,纵隔影增宽、增浓。1例肺部肿块合并颅内转移。例周围型肺癌CT检查示肺内结节或软组织块影,5例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细胞转移,1例头颅CT检查合并脑转移。肺部的结节和肿块临床较为多见,病理性质多样,而不同的病理性质其治疗方法、效果大不相同。影像学如何更早地检查出周围型肺癌,如何描述其X线特征,缩小鉴别诊断范围,作出定性诊断,仍是难点问题。
笔者认为周围型肺癌的X线诊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毛刺征
本组12例。毛刺征可分为短毛刺和长毛刺两种情况。短毛刺短而细,长约1 mm~5 mm,宽约1 mm。长毛刺长而粗,长约1 cm~2 cm,宽约1 mm~2 mm。数目不等,呈放射状。短毛刺对诊断恶性肿瘤价值较高。长毛刺多见于炎性病变,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不高。
2 侧缘线征
本组6例。可见远离肺门、肿块至胸膜范围片状模糊影或条状影,系肿块浸润性破坏或膨胀性生长,压迫阻塞不同大小及范围的小支气管,引起压迫性肺不张。炎症小叶间隔线,多见于肺部恶性肿瘤。
3 胸膜凹陷征
本组18例。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常见的特征性影像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性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形成典型的胸膜凹陷征的重要的病理基础是肿瘤方向的牵拉和局部胸膜无增厚粘连。炎性病变如结核球、机化性肺炎或炎性假瘤等可引起邻近肺的纤维组织增生,延伸达脏层胸膜下而产生胸膜凹陷,并伴邻近胸膜增厚,表现为病灶邻近肺野不规则纤维索条,部分伸达脏胸膜,产生轻微凹陷[2]。
4 分叶及脐凹
本组6例。周围型肺癌的瘤体可呈边缘平滑的无分叶球形,但多数周围型肺癌的瘤体边缘呈凹凸相间的分叶状。肿瘤各部在小叶内生长速度有差别、瘤体和卫星灶融合等因素与分叶征的形成有关。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是肿瘤各部位生长速度不同。
5 空洞
本组2例。肿瘤组织坏死后,坏死物自支气管排出即可形成癌性空洞。癌性空洞的特点是空洞壁较厚不均匀,空洞壁外面可有分叶,也可无分叶。内壁不整,可有结节。空洞内一般无液平,但少数情况下也可有液平。
6 空泡征
本组3例。表现为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可见点状低密度影。
周围型肺癌与肺部其他疾病的X线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的X线诊断主要要与以下肺部疾病进行鉴别。
1 结核球
轮廓清楚,光整,甚至光滑。局部边界的边缘上还有一薄层密度较淡整齐而光滑的阴影,称双重边界,是结核球的包膜所形成,不同于肺癌。结核球多见钙化现象。若见球形病灶周边有环形或弧形钙化,特别是成层的环形钙化是结核球的特征性表现。
2 球形肺炎
球形肺炎在病变周围及肺门方向可有轻度的血管纹理增强,表现为“局部充血现象”。局部充血征象提示肿块为急性炎症,在鉴别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 慢性肺脓肿
肺脓肿周围多有较多炎变,肿块的边界比较模糊、毛糙和不规则,其邻近肺组织内有不规则扭曲条影,提示为局部充血征象。
4 机化性肺炎
机化性肺炎的边界要比肺炎的边界清楚面规则,伴有细小毛刺影。因而与肺癌的X线表现相似。鉴别时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与肺癌肿块密度相比,机化性肺炎肿块的密度相对较淡;机化性肺炎肿块的边界比肺癌肿块的边界要稍模糊、毛糙些,机化性肺炎的毛刺影趋向于类似绒毛样,即细而紊乱,而肺癌的细小毛刺影细而规则;分叶征象是肺癌重要征象之一,在机化性肺炎中尚未见到分叶征象。
5 肺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轮廓整齐而光滑,而肺癌轮廓虽清楚但有细小毛刺和分叶;良性肿瘤密度浓而均匀,极少有空洞,钙化较多见,而肺癌在2 cm~3 cm直径以下者,密度多淡而不均匀,钙化极少见,肿块较大者可出现空洞。
体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CT、MRI已成为肺部疾病的主要诊断技术,并逐步替代传统的X线检查。本文资料表明,周围型肺癌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注意与肺部其他疾病进行鉴别,X线仍不失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有些早期肺癌患者,起初并没有呼吸道症状,或症状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误诊。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对中年以上有持续性咳凑,咳凑性质改变,痰中带血,呼吸不畅,不明原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消瘦等可疑病例应进行排癌检查,以便早期确诊。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制约和群众卫生保健知识匮乏,对许多疾病缺乏必要了解;再者由于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不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物理检查手段如视、听、叩诊等基本功不扎实,很容易误漏诊。本院曾收治一例被当地卫生所诊为胃炎患者,在行上消化道造影时发现肺部病灶,上消化道未见异常,患者病情很快恶化,后经病理证实为肺癌,最后合并胸腔积液,心衰死亡。对此病例感到惋惜。误诊原因:一是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差,没有进行系统检查;二是上呼吸道症状少,腹部不适掩盖了病情;三是经济条件制约。随着新农合的实施和经济条件改善,对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建立档案,既方便又实惠,对发现早期肺癌有重要意义,能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提高肺癌病例生存率。
周围型肺结核早期局限性小斑片阴影,增大后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边缘清楚呈分叶状,有印迹或毛刺,肺门淋巴结肿大;②癌性空洞,壁厚、偏心、内壁不规则,凹凸不平,可有液平面;③胸腔积液、肋骨破坏。X线胸片有偏心空洞,内壁凸凹不平。
参考文献
篇6
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源于肿瘤细胞不正常增生,从历史统计资料上来看,这种疾病较为少见。进行影像观测时,其特征并不明显,容易与肺癌、肺结核等疾病混淆,出现误诊的情况[1]。本院对选取的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患者分别应用病理学检测和CT检测,结果表明CT检测技术的诊断率也较高,同时还有方便、无创伤等优势,在临床检测上可推广使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已确诊为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患者中选取1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7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51.2±1.3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进行CT检测,采用的扫描设备为LightSpeed VCT64排128层螺旋CT机,对患者胸部进行CT平扫。扫描中保证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部,调整CT扫描仪至扫描螺距为0.983.患者在接受扫描之前接受静脉注射碘海醇,碘海醇是作为一种对比剂,一般注射剂量保持在1.5ml/kg到2.0ml/kg之间,注射的时候速率不能过快,以免机体产生不适感。随后给患者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的注射速度应与对比剂速度保持一致,注射剂量以30ml为宜。在注射结束后30s进行第一次扫描,60s时进行第二次扫描[2]。整个扫描过程中,为保证扫描质量,需要求患者保持正常呼吸状态。扫描中若发现病灶感兴趣区域则需要进行薄层重建。
在患者接受CT检测后进行病理学检测,利用穿刺吸取手段,从患者肺部病变区域取出组织块,制成适合尺寸的病理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的细胞形态,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不典型肺炎性假瘤。
1.3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用SPSS18.0分析,用百分率表示,t检验,P
2.结果
在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结果,病理学诊断率是100%,在CT检测的灵敏度为97.7%,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结论
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是由炎症细胞过渡增生形成的,外形上通常表现为瘤样的肿块,最初是炎性细胞和组织细胞等聚集形成炎性肉芽,实际是一种慢性增生炎症,在肺部良性球形病变的发病率中仅次于组织细胞增生型。在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发病机理方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其发生与机体的病毒感染有着密切关联。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发病率有着上升的趋势,但在肿瘤疾病中仍然十分少见[3]。患上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被发现,多是在定期体检中被发现。其生长速度较恶性肿瘤药缓慢许多,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抗炎治疗后,一部分患者的病灶都会有所缩小,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切除。
肺炎性假瘤由于在临床上与周围型肺癌、肺结核瘤的相似性,在诊断时很有可能被误诊。这主要是由于患上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患者年龄结构偏大。通过CT检测可以发现不典型肺炎性假瘤不同于肺癌、肺结核瘤的一些典型症状。肺炎性假瘤的边缘在CT成像时较清楚,偶尔会出现分叶,但这些分叶一般颜色较浅,而肺癌肿瘤的CT影像中分叶的颜色明显较深[4];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病灶会出现周边显著强化,中心强化不明显的情况,在强化环上与肺结核瘤存在差异性,肺结核瘤强化环的成像中,强化环形状较规则、圆润[5]。
本次试验中对15例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患者进行了病理学检测和CT检测,以判断CT检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CT诊断率与病理学检测的差异性不大,对不典型肺炎性假瘤诊断的灵敏度较高[6]。CT检测是在医学不断发展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扫描检查方式,CT检测相对于传统的影像检测方式,具有密度分辨率的优势,克服了由于相邻组织密度差异较小,成像质量变差等缺点;同时,检测过程十分便捷、迅速,这种无创伤式的检测方式更容易获得患者的配合,在一些急诊中,也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诊断时间,以便及时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此外在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增强CT扫描,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CT技术在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上既能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又具有方便、对患者伤害小等特点,在临床诊断上可以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成伟, 初向阳, 张连斌,等. 肺部炎性假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6):1064-1066.
[2]李忠学, 黎乾昌, 汤永中,等. 成人不典型肺结核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1(4):693-695.
[3]邵晓梁, 王跃涛, 王小松,等. CA19―9显著增高的肺炎性假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4, 34(1):63-64.
[4]朱湘, 宋秀宇, 王健,等. 18F-FDG PET/CT在行结肠癌检查时发现 同时性重复癌的价值[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6, 39(2):116-119.
篇7
[关键词] 肺癌脑转移;临床诊断;CT特点
[中图分类号] R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190-02
脑转移瘤见于多种恶性肿瘤 如肺癌、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其中,以肺癌脑转移最为多见,发生率为25.4%~65.0%,占脑转移的40%~60%[1],约72%的脑转移发生在癌症诊断后的1年之内。约1/3的脑转移患者无任何症状,不能早期诊断。其中,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几率最高,也可见于未分化大细胞肺癌,腺癌和磷状细胞癌等[2]。为探讨提高临床治疗过程中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率和准确率,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0例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 45~75岁,平均年龄:(61±5)岁,病史中8例男性均有吸烟史,2例女性均有长期被动吸烟史及长期接触厨房油烟史。其既往史中:慢性支气管炎5例,肺气肿2例,肺结核1例,脑梗塞2例。
1.2 临床表现
该组病例均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呕吐8例,单侧肢体偏瘫5例,语言障碍2例,癫痫2例,视物不清2例。
1.3 检查方法
10例均完成头部及胸部CT检查,5例完成头部增强CT检查。颅脑层厚5 mm,胸部层厚5 mm,摄取肺窗及纵隔窗。
2 结果
脑转移瘤单发7例,多发3例,中心型肺癌4例,周围型肺癌6例,伴纵隔淋巴转移6例,伴肝转移2例,伴骨转移1例,病理结果:腺癌6例,小细胞肺癌3例,鳞癌1例,头部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及混杂密度影,其瘤体大小不等,瘤体周围多有片状水肿表现,而以额叶,颞叶,顶叶多见,其他可分布在小脑及脑室周围等部位,一部分有脑室受压及中线向对侧移位表现,头部CT检查瘤体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瘤体中心常液化坏死,低密度病灶和脑梗塞难以区分,及易误诊。
3 讨论
从该组病例可以看到肺癌的发病率以男性居多,而该例中所有男性均有吸烟史,说明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且90%以上的肺癌是由于主动吸烟或被动吸“二手烟”所致[2]。还有一部分与电离辐射及空气污染,职业致病因子和遗传因素等有关。该医院处于铁矿石集中地,由于矿石开采所致粉尘,故而矽肺病人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结核患者居多,而肺癌患者也占相当比例,考虑可能与矿石辐射及矿石粉尘等所致肺癌高发有一定关系,尚需大批量病例做进一步研究。肺癌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但据统计,目前肺癌的发病年龄渐趋向于年轻化。该组病例中可见周围型肺癌发病率高于中心型肺癌,这与文献报道相似。脑转移瘤中最常见的就是肺癌,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血流丰富,胸腔随着呼吸压力变化时易于使肺部癌细胞脱落,随后随着血行及淋巴转移到脑部,引起转移性脑瘤或瘤卒中,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3-4] 。脑转移瘤病灶分布多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灰白质交界区为多,这与供血动脉在灰白质交界区突然变细,肿瘤细胞容易种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是脑转移瘤及其灶周水肿所致颅高压引起,也与其瘤体所在部位有关,表现各不相同。一部分病例以颅内转移灶为首发表现,而肺部表现不明显或轻微,易忽视,一部分患者甚至无脑部及肺部表现,只在体检时发现。对于颅内单发病灶需排除原发性脑瘤,可通过立体定位切片检查以及开颅切片后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肺癌患者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个方面:①患者对肺癌或脑转移癌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等发现肿瘤时通常已经是晚期,错过肿瘤治疗的最佳时机。对策: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及广度。至少每2年组织1次常规体检。②医务人员对疾病早期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通常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而忽略了肿瘤的早期诊断。对策:对临床上长期咳嗽咳痰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之后又反复发作患者,或者咳嗽性质变化,同一部位反复感染及无明显原因的胸痛咳血患者均应常规行胸部CT检查和肿瘤全套检查。③一部分肺癌患者早期表现不典型,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发现时已经是肿瘤晚期,伴随多器官转移,生活质量差,生存周期短,通常几个月时间就死亡。对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联合放疗及化疗治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上,对于单发脑转移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行手术治疗联合放疗化疗,对于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生活质量有实际意义[5]。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提高治疗效果,可以颅内放疗联合全身化疗,通过放疗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过全身化疗增加治疗效果[6]。
另外,中医药治疗肺癌脑转移具有药效温和,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耐受等优点而作为肿瘤晚期治疗的一种选择。中医治疗肺癌脑转移,是通过中医的辩证论治原理,重在治疗肿瘤本身,对于症状则是辅助治疗,中药通过调补气血、益其脏腑,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达到使肿瘤萎缩甚至消失的目的。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延长生存时间。有文献报道我国自行研制的抗癌中药榄香烯注射液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如徐姝丽[7]等报道肺癌脑转移患者使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有良好改善作用。中药鸭胆子油也有中枢神经系统通透性强的特点,且可选择性作用于肝、肺、淋巴结等器官,药物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适合辅助治疗。
临床实践中有一部分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很长时间内停止进展,考虑可能是进入脑实质及脑膜的肺癌细胞在脑内生长过程中,出现凋亡与增殖达到平衡,不再继续生长,甚至死亡,或者休眠几月,甚至几年,最长可达几十年。其深层次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丽昆,徐光川,刘国贞,等.COAPC方案联合脑部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J].癌症,2003,23(4):407-410.
[2] 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八年制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0):117,120.
[3] 刘武,何珩,莫膨涛.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肺癌26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945.
[4] 魏增俊,张西方.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39例临床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6):62.
[5] 何安泰,蔺素芹,岳秀玲.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2006, 26(4):406.
[6] 黄敏,王欢,刘明之,等.肺癌脑转移177例临床分析[J].使用癌症杂志,2010,25,(4):385.
篇8
【关键词】肺炎性假瘤;误诊;类型;原因
【Abstract】 Objective Improve the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14 cases of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clinical data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he situation identified.Results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99 cases pseudotumor of the pneumonia patients,after only 13 cases identified as pathologic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86 cases had been misdiagnosed.Conclusion The suspected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should bronchoscopy biopsy increase,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examination,and so 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rate of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surgery to choose the right way.
【Key words】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Misdiagnosis;Type;Reason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肺内肿瘤样良性病变,其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很不典型,常与肺癌或其他肺部良性肿瘤混淆而误诊。笔者复习了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的经手术后病理认定的肺炎性假瘤214例,其中报道术前诊断者99例,仅有13例确诊炎性假瘤,其余86例被误诊,误诊率86.8%,与文献报道相符[1]。本文对肺炎性假瘤的误诊类型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1 误诊类型与分析
1.1 误诊为肺癌68例,占68.7%。肺炎性假瘤临床上多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部分病例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胸痛。由于肉芽组织膨胀性压迫周围的肺组织而形成假包膜,阴影边缘完整,X线胸片及CT扫描上常显示为单发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当本病处于早期,急性阶段时,肺内病灶大部分浸润,形态尚无完整包膜,则X线显示边缘可有模糊的毛刺样改变;病程处于慢性阶段时,肿块包膜完整,有时少数可出现类似周围性肺癌的放射样表现,此为炎症吸收不完整的表现。假瘤在多次并发急性炎症时,可造成病体在短期迅速增大。另外,本病部分病变可呈分叶状,有切迹,肺门及/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病体密度不均,有粘连症或肿块侵及支气管造成支气管变形等。因此,具有上述表现的肺炎性假瘤容易误诊为肺癌。
肺癌是较常见的肺内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为咳嗽、血痰、胸痛等,以右肺为多,上肺又多于下肺,右肺前段多余尖后段,肿块生长迅速,一般3个月体积可增大一倍。癌侵润淋巴管或肺实质形成短毛刺。术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CT引导下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是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痰细胞学检查,绝大多数肺癌可作出诊断。如果病理检查为慢性炎症,大量炎性浸润时,应考虑肺炎性假瘤的可能。
由于本病难以排除肺癌,因此多应积极手术治疗[2],如术中发现病灶位于肺边缘,尤其是叶间裂处;无胸膜凹陷征;病灶呈“猪肝”样改变时,应高度怀疑炎性假瘤;此时可摘除肿块作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明确为本病后,应根据病灶部位及大小行尽量保留正常肺组织的切除术,可选择肿块摘除、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本病手术效果良好[2]。
1.2 误诊为肺结核病11例,占11.1%。肺炎性假瘤和结核瘤均为肺内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多数缺乏症状,或有咳嗽、痰血、胸痛、发热等。当假瘤侵犯气管或伴支气管扩张时可出现咯血。少数炎性假瘤病例可有肺结核病史,在X线片上可见陈旧性结核病灶或斑点状钙化灶。而炎性假瘤来自不同的病原感染,化脓性感染可形成空洞,硬化性血管瘤可有斑点状钙化。另外,位于肺边缘表浅部的炎性假瘤可侵犯胸膜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胸膜肥厚粘连[3]。因此,具有上述症状及X线表现的肺炎性假瘤容易误诊为结核病。
结核瘤患者有结核病史,病变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大多数为3~4 cm,密度高且均匀,有时其中可见透光区或致密斑点,边界清晰,一般有引流支气管和胸膜增厚。在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可有钙化,有纤维灶或增殖性病灶,出现卫星结节(小结核灶),病理检查所见的卫星结节往往比X线更多,经抗痨治疗病灶体积可见缩小或无变化。
肺炎性假瘤多发于右肺,尤以右上叶、下叶多见,很少伴有肺炎、肺气肿及肺不张,常为单发病灶,周围没有卫星灶,肿块轮廓清楚,边界清晰,多无分叶,少数病例可见短毛刺,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3]。
1.3 误诊为肺脓肿、肺囊肿各3例,各占3.03%。肺炎性假瘤多来自于不同病原感染,在早期炎症浸润阶段,X线片上可见病体边界模糊不清,在化脓性感染时可致瘤体大部分液化坏死形成空洞,此点与肺脓肿或肺囊肿合并感染相似而导致误诊。
肺脓肿起病急,有恶寒、高热、胸痛及咯大量脓臭液,空洞多为圆形、卵圆形,壁厚,外形模糊,内壁多整齐光滑。周围有急性炎症时可致边界模糊。肺囊肿为多发性,下叶多见,边缘不齐。囊肿壁薄,与支气管相通。
1.4 误诊为错构瘤1例,占1.01%。部分肺炎性假瘤的病变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匀,可有斑点状钙化,有缓慢增长之趋势。错构瘤多见于40岁以上,一般无症状或偶有血痰,病变生长慢或不增长,多位于上叶前端,边缘清楚,均无毛刺,可有分叶,多数密度不均匀,灶内多有钙化。肺炎性假瘤与错构瘤这些相似之处导致了误诊。错构瘤病灶内钙化多呈爆米花状[4],为错构瘤区别于其他良性肿瘤的特殊性表现。
2 讨论
导致本病误诊的主要原因如下:①临床表现、X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多无急慢性感染症状是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临床上发烧,咳嗽,吐脓性痰,白细胞计数增多是诊断炎性病变的重要依据,而本组病例均无炎症的典型症状,仅有11例为感冒后出现发烧,白细胞计数增多,半数以上咳嗽,痰中带血为主要临床症状。还有发病年龄与肺癌发病年龄相近,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②肺炎性假瘤的X线征象与肺其他肿块性病变极相近,缺乏特异征象[4],临床医生对X线片未做细致观察分析或缺乏与以往的胸片作对比,这是造成误诊的又一重要原因。因见有毛刺、切迹、分叶、肺门及/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即诊为“肺癌”,因见到钙化陈旧性结核灶、胸膜肥厚即诊为“结核病”。实际上这些X线征象在肺癌、结核病等均可以出现,但各有其微细特征;③导致术前误诊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对肺炎性假瘤的认识不足。一般认为本病较少见,本病其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均不具有特征,所以较少考虑本病。崔允峰等提出的“桃尖征”(即表现为局部胸膜增厚粘连的线状及尖角状阴影),出现率为45%,是良性肿块的一个特征。回顾本组99例病例,出现类似“桃尖征”的有39例,出现率为39.3%,由于当时不认识这一征象,增加了误诊的概率;④检查欠全面。对于本病的检查不应只局限于X线片或实验室检查,而应增加纤支镜检查并活检,CT扫描,经皮肺穿活检等[5]。
临床医生应对肺部肿块性病变的胸片做细致观察,发现以下征象对于肺炎性假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6]:①桃尖征:由崔氏提出,其病理基础可能是一种肿瘤包膜粘连,对良恶性肺肿块的鉴别有重要意义;②部分边缘平直征:表现为肿块的某部分边缘平直,似如刀切,可能为病灶肺段或肺叶的边界,该征象在肺癌中未见报告;③空洞或囊性低密度,特别是多囊或蜂窝状者,该征象在肺癌中少见,对肺内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CT扫描能更好显示该征象;④胸膜肥厚:假瘤邻近胸膜增厚较多见,CT能更敏感显示胸膜改变,肺癌也可见邻近胸膜增厚,但肺癌胸膜改变多局限于病灶局部,假瘤胸膜改变较广泛,可作为鉴别参考。在与其他肺肿块性病变鉴别困难时,需进一步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纤支镜检查并活检,CT扫描,经皮肺穿活检等。虽然本病最终手术治疗[2],但如能在手术前确诊诊断,则对于选择手术方式,避免手术扩大化,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确实应熟悉本病与上述各病的临床特点及X线特征,全面检查并深入分析,尽可能减少漏诊、误诊。
参 考 文 献
[1] 董安国,王升祥,张庆利.肺炎性假瘤16例误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6):370.
[2] 史宏灿,石维平,束余声,等.肺炎性假瘤29例外科治疗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0,16(3):201.
[3] 孟凡冬,赵淑颖.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中国医刊,2005,35(7):35.
[4] 戚跃勇,戴书华,邹利光.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6):503.
[5] 周晖楠,曾灿光,刘广森,等.肺部良性肿瘤块的诊治-附128例报告.癌症,1993,12(2):144.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的诊断、治疗、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对14例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11例术前诊断为原发性肺癌,3例诊断为肺囊肿;14例患者均行病灶根治性切除手术;4例患者术后接受了2~4个周期的化疗。术后病理诊断:肺母细胞瘤6例,平滑肌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癌肉瘤2例(胶冻样物质癌肉瘤1例,结节状癌肉瘤1例),伴有巨细胞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预后:患者1年生存率为91%,3年生存率为33%。结论 原发性肺肉瘤术前不易确诊,明确诊断需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
【关键词】 肺肿瘤;肉瘤;根治性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pathology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materials of 14 patients with 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Among the 14 patients, 11 were diagnosed with primary lung cancer preoperatively, and 3 with pulmonary cyst.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operation, and 4 ones received chemotherapy after operation. The pathological outcomes were as following: pulmonary blastoma in 6, leiomyosarcoma in 3, fibrosarcoma in 2, carcinosarcoma in 2, and pantmorphic sarcoma in 1 patient(s). The survival rates were 91% for 1-year and 33% for 3-year.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 depends o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radical operation is the chief treatment.
Key words: pulmonary neoplasm; sarcomas; radical operation
原发性肺肉瘤(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s,PPS)起源于肺间质、支气管基质,占肺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4%,是极少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有多种类型,诊断上易与原发性肺癌混淆[1]。2000—2006年占我科同期收治肺部恶性肿瘤的0.76%(14/1 851),现对14例原发性肺肉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的全部病例中,男性9例(64%),女性5例(36%),年龄 18~65岁。病史为7~36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前11例诊断为原发性肺癌,3例诊断为肺囊肿。
1.2 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 11例表现为咳嗽、气短,其中3例有咯血症状伴胸痛,进行性消瘦史7~12个月。3例因发热入院查体时X线检查发现肺部肿物。X线显示14例均为单发病灶,体积6 cm×3 cm×3 cm~13 cm×12 cm×10 cm,11例肿物轮廓较清晰、密度均匀、有分叶和胸膜牵拉症,团块影较大,其中3例有胸腔积液;另3例边缘模糊并伴有淋巴结肿大。CT示:CT值在30~80 Hu,能清晰显示出肿瘤与纵隔、肺门、血管和支气管的关系。
1.3 术前检查 全组病例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均未发现瘤细胞;10例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所见有3例肿物向腔内生长,表面有坏死组织,活检报告为低分化鳞癌1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其余7例周边型肿物支气管镜下未见异常。
1.4 手术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左肺上叶切除4例,左肺下叶切除3例,右肺上叶切除3例,右肺下叶切除3例,右肺中叶切除1例。手术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1.5 肿瘤组织常规HE及免疫组化染色 全组中肺母细胞瘤6例,平滑肌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胶冻样物质癌肉瘤1例、结节状癌肉瘤1例及伴有巨细胞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其中结节状癌肉瘤有淋巴结转移,病理报告为未分化大细胞癌。其余肺肉瘤临床及免疫组化情况见表1。表1 肺肉瘤14 例临床及免疫组化情况
1.6 术后治疗 2例肺母细胞瘤患者、2例癌肉瘤患者和1例纤维肉瘤患者接受了正规的化疗,主要治疗方案为COM(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丝裂霉素)和CAP(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同时给予IFNα-2a免疫调节剂、扶正中药(扶正女贞素片和贞芪扶正胶囊等)及升白细胞药等治疗。其余9例未行放化疗。
2 结果
14例均获随访,患者1年生存率为91%(11/12),3年生存率为33%(3/9)。肺母细胞瘤中,1例术后7个月死于脑转移, 2例分别于术后19个月、23个月死于胸膜转移,1例27个月后死于骨转移,2例随访27~49个月仍然健在。平滑肌肉瘤中,1例存活22个月后死于胸膜转移,2例无瘤存活37、41个月仍在随访中。2例纤维肉瘤患者中,1例术后19个月死于骨转移,1例随访23个月,无瘤存活。胶冻样物质癌肉瘤随访13个月、结节状癌肉瘤随访7个月,情况均良好。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术前有脑转移,随访6个月,情况尚可。
3 讨论
原发性肺肉瘤是一种极少见的肺部恶性疾病,起源于肺间质、支气管基质、支气管壁、血管壁等中胚层组织[2]。占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4%。本组是同期肺部恶性肿瘤的0.76%(14/1 851)。
原发性肺肉瘤多有假包膜形成,胸部X线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分叶状肿块影,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有分界,占据整个肺叶或跨叶生长, 偶侵犯相邻组织。它一般为肺内单发病灶,以周围型居多,容易误诊为肺癌和肺部良性病变[1,3]。肿瘤大多位于周边部, 因此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有症状时肿瘤已很大,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造成的咳嗽、气喘才迫使患者入院检查。本组有10例出现临床症状后才就诊,此时肿瘤已长得很大。有文献报道肺肉瘤的好发部位常见于肺上叶[4],本组肺上叶肿瘤占50%(7/14),此点与文献报道不同,认为本病可发生于肺周边任何部位。
本组病例年龄在18~65岁,可见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之比为1.8:1(9/5),肿瘤直径5~13 cm。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气短、反复肺部感染,并伴有进行性消瘦等。痰检未发现阳性结果,可能是肉瘤向肺实质内膨胀生长,瘤细胞不易脱落的缘故[5],因此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常阴性,此点与肺癌不同[6]。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诊断因取材少,组织紧密,故阳性率也很低[7]。镜下活检3例,可见肿瘤浸润性向管腔生长,表面附有白苔,病理报告为低分化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手术后证实1例为纤维肉瘤,2例为癌肉瘤。
原发性肺肉瘤主要依靠组织学、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细胞超微结构分析确诊。原发性肺肉瘤可分为多种:肺母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癌肉瘤、恶性间皮瘤、恶性淋巴瘤等。在组织形态学上肺癌肉瘤中癌的成分以鳞癌多见,腺癌少见。免疫组化对肺癌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所帮助,证实上皮性的可用不同分子量的CK(AE1/AE3)、EMA及CEA,证实间叶成分可用S-100蛋白、desmin、Vimentin(Vim)等[8],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e-specific enolase,NSE)在纤维肉瘤和癌肉瘤中敏感性高。本组14例中,Vim、NES均表达为阳性或强阳性;6例肺母细胞瘤中细胞角蛋白(CK)为阳性或弱阳性。Vim蛋白是波形蛋白,属于细胞骨架蛋白的一种,在细胞的分化及生长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另外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NSE+)、Vim(+++)、 MSA(+++)、CgA(-)、Syn(-)、S-100(-)、CK(-),此病例需与上皮发生的肉瘤样癌、恶性淋巴瘤等相鉴别,判断其组织来源需通过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的表达等技术确诊。
原发性肺肉瘤需与原发性肺癌相鉴别:在影像学上,原发性肺肉瘤瘤体一般巨大,多分布于肺周边部,且瘤体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术中原发性肺肉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一般无明显肿大,因为它以血行播散为主,较晚期才发生淋巴转移并侵犯周围脏器。原发性肺癌有周围型和中心型,可发生于肺部任何部位,瘤体边界有毛刺,大小不一,且多伴有淋巴结转移、侵犯周围脏器等。
原发性肺肉瘤的治疗首选手术,由于原发性肺肉瘤肿瘤体积较大、恶性程度高,手术方式要以根治性切除为主。但单纯的手术治疗以及它的生物学特征也导致了其预后不佳,晚期易发生血行播散,本组2例肺母细胞瘤患者、2例癌肉瘤患者和1例纤维肉瘤患者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接受了正规的化疗联合免疫调节剂,至今存活6~49个月。有文献报道,放疗对本病不敏感。本组的病例较少,疗效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原发性肺肉瘤的预后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预后较肺癌差,本组1年生存率91%,3年生存率为33%。本组病例结合文献分析,TNM分期与预后有一定关系,T2期肺肉瘤预后较好,至今存活23~49+个月。T3期患者大多数死于术后24个月之内,易发生胸膜转移、骨转移和脑转移。
参考文献
[1] Etienne-Mastroianni B, Falchero L, Chalabreysse L,et al. Primary sarcomas of the lung: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2 cases[J]. Lung Cancer, 2002,38(3):283-289.
[2] Mcdonnell T,Kyriakos M, Roper C,et al.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of the lung[J]. Cancer, 1988,61:137-139.
[3] 王永岗,张汝刚,张德超,等.原发性肺肉瘤的外科治疗[J]. 实用癌症杂志,2003,18(3):282-284.
[4] Fletcher CDM.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9.
[5] 蔡爱群,陈俊伟,周修国,等.原发性肺肉瘤的CT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4,11(2):10-12.
[6] 王成林,张玉昆,王立振,等. 原发性肺肉瘤的影像诊断[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053-1054.
篇10
关键词 炎住假瘤 肺疾病 X线计算机断层
肺炎性假瘤并非少见,临床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各种非特异性炎症慢性化局限包围形成的瘤样肿块。本文收集本院近10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结合国内外文献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本病的放射学诊断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男女之比1.7:1;年龄13~64岁,平均45.5岁,大于40岁27例(65.7%)。临床表现:咳嗽咳痰24例;咯血4例,痰中带血16例;胸痛7例,发热7例,有刺激性干咳无痰1例;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8例。9例经复查对比动态观察,6例行抗炎治疗,3例行抗痨治疗,治疗后复查时间最短为两周,反复多次复查最长时间为3年。复查对比见轻度增大的2例,无变化的2例,程度不同缩小的5例。病程从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最短为20d,最长为3年。全部均有病理诊断,但大多数未作进一步分型。本组病例均摄有胸正侧位片,17例作了分层检查,7例进行了CT扫描。
2 X线表现
2.1 38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部位:右肺30例,上叶5例,下叶14例,中叶11例;左肺8例,上叶1例,下叶7例。
2.2 大小、密度、边缘:假瘤灶最小者1.2cmX1.0cm,最大者占据整个右肺下叶,达18cmX10cmX13cm,以直径3cm~5cm最多,有14例,直径9cm以上者有4例,平均直径3.3cm。大部分病灶密度均匀(22例),10例不均匀,1例病灶中有小点状钙化、4例见低密度区,其中1例还有小液平面。17例边缘模糊,14例边缘清楚光整,3例边缘毛糙不规则,8例周边有毛刺,5例呈分叶状,6例见到“桃尖征”,1例内下缘呈“扫帚征”,(有的边缘同时见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
2.3 形态:可分为结节型、浸润型、不规则型、类似纵隔肿瘤型及并发中叶综合征五种。结节型25例,多为圆形、类圆形,9例假瘤灶部分边缘与胸膜或膈肌粘连,5例假瘤灶与肺门间血管纹理增强扭曲。浸润型5例,为淡薄片状影,其中3例治疗后复查呈肿块状改变。并发中叶综合征4例。不规则状形态3例,似棱形、多角状及带状。类纵隔肿瘤状1例,右上纵隔增宽似囊球状凸出,侧位该影与主动脉弓重叠,透视无搏动,不随呼吸运动而大小变化。
2.4 分层检查所见:17例行分层检查。14例为结节型做病灶断层,9例假瘤灶呈圆形;2例椭圆形,2例不规则形,边缘清楚,密度大多均匀,3例见到低密度区;6例边缘分叶状,2例毛糙,3例平片显示不够清楚的挑尖征在分层片上清楚显示。1例见到病灶下缘与附近肺血管形成所谓“扫帚征”。3例是合并中叶综合征的做了双倾斜分层,见中叶呈密度均匀的带状影,2例于中叶肺门端还见尖圆形的肿块影,1例于中叶外侧见肿块影。
2.5 CT表现:有7例做了CT检查,主要表现为肺内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多数边缘光滑整齐,3例见分叶,2例见毛刺;密度均匀,2例邻近胸膜的假瘤灶缘可见局限粘膜增厚、粘连。3例做了增强,都见假瘤灶周边有厚的增强带,呈环状,肺门淋巴结不大。
3 讨 论
肺炎性假瘤近年报导增多,但仍属少见,其发病率占肺内良性肿物的第二位,应值得重视。而本病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均无特异性,本组38例术前误诊的有34例,占89.4%,由此可见本病术前确诊难度较大,但仔细分析X线资料,密切结合临床注意详细询问病史是有很大帮助的。X线表现较为典型的是肺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球状肿物影。多为单发,可发生于两肺各叶,右侧多于左侧,下叶多于上叶。应特别重视的是,由于假瘤大多位于肺的表浅部,因此邻近胸膜常出现炎性反应,继之局限的胸膜增厚、粘连,于肿物边缘可见类似胸膜幕状粘连的尖角状表现,这种尖角状表现与肿块结合起来酷似一个挑子的桃尖,称之“挑尖征”)。本组有6例见该征象,崔氏等人提出的“桃尖征”可作为诊断肺炎性假瘤的表现特征之一,并应注意将“桃尖征”区别于分叶状的边缘。本组15例均有肺部发现阴影前3个月至一年左右就出现发烧,胸痛、反复咳嗽或痰中带血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及症状,经抗炎治疗的病例大部分有好转,注意分析这些病史对诊断炎性假瘤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