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问题;可持续;对策;黄山市
1 引言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黄山市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黄山市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2 黄山市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黄山市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黄山市是安徽省重点林区,林地面积120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3.1%,有林地面积1023万亩,森林覆盖率77.4%;活立木蓄积量3373万m3,居安徽省各地市之首。境内有祁门县牯牛降、歙县清凉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岭南、十里山、查湾、天湖、五溪山、九龙峰、六股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7处;黄山、齐云山、花山-渐江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黄山、齐云山、徽州等国家森林公园3处,五溪山、木坑竹海等省级森林公园2处;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1处;此外,各区县还因地制宜建立6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占市国土总面积的13.94%。黄山和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1 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一个阻碍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黄山市就更为突出。黄山市森林生态旅游缺少明晰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各级政府、国务院相关部委各级相关厅局派出的管理机构均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多个部门和其他行业的涉入,加上规制森林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欠缺,自然会导致管理体制不顺。
3.2 森林生态旅游粗放性开发
黄山市的生态旅游大多由旅游部门负责规划、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很少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的专业人员参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粗放性开发造成多种旅游功能未能全面开发,致使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开发的粗放性还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潜在威胁。在管理上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利益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且在旅游收入中,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比例较低。
3.3 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环境保护是生态旅游的基础目标,而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然而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公益性常常被忽视,也就造成了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为:一是规划开发不合理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如景区过于人工化、城市化,植物破坏严重;景区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现代建筑物被引入原始生态区;野生动物受到严重干扰等等。二是过多的游客进入以及不当的旅游行为使得环境承载力下降。三是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污染因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对而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3.4 生态旅游环境恶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部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致使旅游资源退化,水体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缩小。
3.5 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缺失
旅游者想通过生态旅游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从而自觉地保护自然。因此,对生态知识的普及及教育应该是生态旅游活动组织的关键环节。然而黄山市的生态旅游开发仍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和专业人员,现有设施陈旧不堪,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不全,展示手段更是落后、单调,无法满足游人的需要。此外,生态旅游区的导游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3.6 社区参与制度有待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与景区当地的社区共建紧密相联系。如果没有当地社区的支持,与社区隔离起来发展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社区其实就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只有当地社区也加入以社区为基础的森林自然景区系统,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持续有效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才有可能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加强。很多社区的参与模式缺乏生态理念,主要是以经营为手段,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其参与模式缺少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容易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4 黄山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4.1 加强法制建设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除了认真贯彻现有的各项森林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外,黄山市有必要制定专门规制生态旅游的条例,弥补黄山市生态旅游地方立法的空白,将生态旅游开发的各类行为纳入法制范畴。条例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独立集中地管理机构,独立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各种事项,避免多头管理;明确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确社区参与制度的重大意义,重点弥补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完善人事制度,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环境意识。同时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也要加强生态旅游法律宣传与教育,严格生态旅游执法,严肃惩治生态旅游违法行为。
4.2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开发与保护协调进行,实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3 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森林旅游开发应该规划先行,以规划为指导,才可能避免开发的盲目性、粗放性,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通过监测和评估,确定当前各森林景区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作为规划的基础依据,并确定游客接待计划;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可采取淡季降价,旺季提价等方法;有效地限制游客活动如规定具体区域、具体线路以及游人的活动方式等。
(2)将森林区域进行功能分区,重点应是自然保护区。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区;游客人数从无到有,依次增加,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最外区,或者在森林景区,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最终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3)保持森林景观的原生韵味,尽量避免现代建筑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在建设必要的房屋设施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天然原材料,实现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4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教育
增强广大群众大自然保护意识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教育主要应从2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黄山市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教育。各中小学有必要将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的内容作为教学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让学生们系统地认识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保证黄山市新一代具有扎实的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和举办当地居民参与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各种宣传活动,提供机会让人们加深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了解,并最终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忠实拥护者和维护者。
(2)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通过多渠道使游客接受环保教育。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提高旅游经营开发者和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并通过实行环境责任制和确保其认真落实。
4.5 加强人才建设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一是要学好用好相关森林、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使之适应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特殊要求;二是要求导游人员必须懂得有关与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黄山市资源了如指掌;三是鉴于黄山市目前森林生态旅游后备人才的奇缺和素质偏低的状况,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以强化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水平,适当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5 结语
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有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证,黄山市的森林生态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开湛.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1999(6):26~30.
[2] 刘紫青.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2(2):122~124.
篇2
【关键词】满洲里 生态旅游
一、满洲里东湖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东湖区生态旅游
满洲里东湖区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显示出纯天然的资源优势,旅游业围绕绿色,休闲,体育等主题。“红色”、“绿色”和“白色”旅游产品做得很好,使特色旅游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东湖区的生态旅游包括了“红色、绿色和白色”等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品牌,成为该区旅游业的名片。“红”是满洲里红色秘密交通线,包含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包括中东铁路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文化)的红色旅游产品;“绿”即东湖区二卡国际湿地公园,作为绿色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农业观光园;“白”是冰雪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产品,有达永山四季滑雪场、雪雕、冰雕、冰雪节等内容。
在观光园的基础,达永山风景区和二子湖风景区更好的利用,积极做好自治区旅游服务产业集群的识别相关的工作,与两卡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工作,创建项目建设的载体,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强对于东湖区的营销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整体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来完成电影的拍摄,促进旅游产品的推广,举办滑雪大赛,庆祝丰收的节日,钓鱼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营造旅游发展的氛围,打造旅游地人气的聚集,使东湖区已变成一个旅游胜地,绿色公园。
(二)东湖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错误认知的生态旅游对象。目前实际中,我国旅游业仅把自然资源当作生态旅游的对象,从而忽略了人文资源,这有悖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及达到的目的。第一,旅游文化当作生态旅游的一种资源,也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二,大批人文古迹的修缮要有庞大的资金投入。以上两点,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第三,生态旅游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必须通过培养其文化资源的认识。因此应将所有的旅游资源归类到生态旅游中来。
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生态旅游无序发展。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已超过20年,关联部门多,但式政府没有发挥出引导其积极发展的作用,由于缺乏规划的完整方案,生态旅游产品有严重的重复,遍地开花,特征不明显,在满洲里的许多景点都参与生态旅游宣传,但生态效应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同时,旅游景区的道路、通讯、医疗、旅游水电等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满足游客需求有力未逮,在服务质量方面有所欠缺,东湖区显然落后的旅游业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3.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是使旅游体系内的功能得到良性循环。但就现在来看,东湖区的旅游只是单纯的以赚钱为目的,过多的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重复,景区环境日趋恶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这与生态旅游所提倡的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是南辕北辙的。生态旅游应该定位旅游的基础上,使旅游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开发时应优先考虑生态发展道路,确保经济、社会和自然三种效益的有效结合。
二、满洲里东湖区生态旅游问题的原因
(一)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资源破坏
破坏生态旅游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划,很多景区由于缺乏正确的规划和科学论证,一些景区在修建旅游服务设施时,如道路,饭店等,破坏了植被,而且把景区生态环境改变的破烂不堪,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些景区的开发商,盲目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规划的重要性,仅通过自己的喜好来规划,没有向专家请教规划方案,并没有按照规划文本,而使之成为一种装饰,达到向国家要钱、展示政绩的方式的目的,而且实际中根本不与实现承诺。
(二)粗放的管理模式使环境遭到破坏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期盼通过增加旅游收入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经营和管理人才的不足的情况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认识不足,只通过掠夺性开发,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管理变得十分粗放。这种单纯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原生态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旅游景观的观赏质量,导致资源的衰退,很难开展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生态旅游模式。
(三)低参与度致使经济发展潜力有限
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当地居民实现利益最大化,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就业问题。但是现在来看满洲里东湖区做的并不好,旅游也迅速发展的同时,居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没有发挥旅游业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的起步阶段,由于当地相对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对于东湖区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制定开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和规划
如果东湖区发展生态旅游务必要建立一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完整的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政策和规则,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保护法律和法规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旅游法》、《文物保护法》等必须严格执行。如果违反规定对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破坏,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加强执法,让破坏者依法承担应有的民事责任。
(二)旅游企业加强生态科学研究,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推广,必须建立和维护企业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和企业转型的概念。做好生态知识培训是企业实现生态旅游的重中之重,要将生态教育融入到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之重,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质包括基本的环境、生态、生态的知识文化理论和审美知识,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者,应该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保持良好的生态道德,提倡生态文明出行。
(三)居民应爱“满”如家,增强生态旅游和环保意识
满洲里有许多环境优美的地方很少的人知道。为了做到让更多的人知道满洲里,就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当地居民的有效参与,使当地居民融入到旅游活动中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知识,使游客看到一个全新的满洲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让当地人更多地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
发展生态旅游是满洲里旅游业的必经之路不二选择,但许多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精密配合。满洲里生态旅游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路要走,但前景不可限量,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满洲里旅游业才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满洲里的生态旅游前途无限光明,随着满洲里旅游的迅速发展,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定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莉.云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刘颖.南江县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牟阳古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法,保护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特点
生态旅游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其内核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在面临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寻找调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法,目前,发达国家及有原始自然资源分布国家的生态旅游业尤为得到最先发展,如美国、加拿大、非洲肯尼亚、中南美洲等地。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只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如四川省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云南省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澜沧江流域,广东肇庆,新疆喀斯特、福建武夷山、鼓浪屿等地。
二、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虽然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但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根据我国1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表明,已有24%的自然景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元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观念淡薄
游客以及开发商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停留在朴素的旅游观,游客在参与以自然或人文基础的旅游活动就是生态旅游,只涉及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但是不少游客在景区乱丢垃圾、折损花木等不文明行,尤其在旅游旺季超出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景观破坏、生态系统退化)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破坏。开发商用生态旅游招揽游客,误导消费者,使生态旅游活动的意义庸俗化。
2.规划开发不合理
一个生态旅游项目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开发规划,而现在生态旅游区放入规划存在较大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发等致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规划不合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潜在的特征,如壶关红豆山峡景区人工景点的建造、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与景区不协调的游览设施的建设都形成了对生态景观的威胁。
3.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在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公众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并没有发挥,有的管理部门还将景区当地居民从中迁走,忽视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面对我国尚未成熟的生态旅游产业,正处于搜索发展的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生态旅游的环境法保护对策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本质上强调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由生态旅游产业印发的问题或者说生态旅游产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在于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的最后方式都是求助于法律,有法律对各种利益进行有机分配,调节矛盾,使整个社会协调统一发展。现有的环境法原则和资源,如果在生态旅游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1.法律手段规范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就生态旅游者而言,要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包括“适度消费、公正消费、责任消费”。在此指导下,生态旅游不仅是在旅游区开发的生态体验和享受生态利益,更是各级参与尽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责任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但是对开发者必须随其征收环境税和环境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以环境资源位媒介的,应当支付相当的费用。而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凭借其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用已补偿或恢复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源破坏;环境费是根据环境的有偿使用原则,由国家这一所有者授权的代表机构向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一招其开发、利用量以及供求关系收取相当于全部或部分价值的货币补偿。
2.完善环境规划制度。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要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同时使保护区的社会经济的到发展,因此规划前必须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详查、分析与评价,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及机体目标。科学的环境规划应包括对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规划等。
3.加大公众参与程度。公众参与是科学决策的保障,也是培养公众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决策群体必须既有旅游管理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又有跨学科的学者尤其是从事资源环境工作的学者和公众以及法人化的社会中介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更有听取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M].2008.
篇4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持续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10]慧.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2(4):23-24.
篇5
【关键词】生态环境;旅游业;衍生思考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框架
在旅游业的各种概念中,生态旅游无疑是最多被提及和应用的一个,但在这众多的概念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误用和滥用。生态旅游已慢慢偏离其原本的目标,而只是成为一种招徕游客的“诱饵”。众所周知,旅游业的产生、发展是社会化大工业的产物。工业化的结果刺激了旅游业的需要,但同时也给旅游业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旅游企业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式的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都无疑给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久居城镇的人们更加渴望那种回归自然、天地人和的旅游状态和环境。“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替代旅游”应运而生。
首先提出生态旅游概念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特。他在1983年赋予了生态旅游一个清晰而权威性的定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1]
此外,还有一些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生态旅游是环境敏感的旅游和设施,它所提供的宣传及环境教育使旅游者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同时不对生态系统和当地社会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和损害。生态旅游是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将游客数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和环境教育的旅游(Buckley 1994年)。
随着我国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一些旅游学家也开始逐步探索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王兴斌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影响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吴兆录则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者走进优良生态环境的一种活动。
上述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各不相同,反映出理论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尚存在较多的分歧,生态旅游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二、我省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黑龙江省是全国生态示范省之一,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有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16个,以及3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以冰雪、森林、湿地等风光著称[2]。但是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没有遵循良好的生态发展规律,大量的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一些生态资源已经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濒临绝迹。我省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我省部分生态旅游景区由于追求短期效益,不顾及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为了片面追求经济经济效益,对景区的生态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许多游客缺乏足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观念,旅游景区对环保设施的投入又不足。垃圾遍地、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濒临绝迹,使原本就有限、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据最新统计,我省现有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13%存在噪音污染,7%有空气污染现象。
2、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我省生态旅游开发时间尚短,又缺少生态旅游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广,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缺少大量的即懂生态学又懂旅游学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分属不同部门,这些部门即是开发部门又是管理部门,这样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上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3、生态旅游的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力不高。区域旅游品牌是指将某一个区域当做一个旅游产品,它能给旅游者带来某种独特的精神享受。区域旅游品牌建立在该区域旅游资源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是由该区域的多项产品组合而成的精粹。而我省尚还没有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旅游品牌。
4、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近些年来,我省针对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制订和实施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出于一些客观原因,对一些违法行为没有进行及时和严厉的惩处,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法制环境。
三、建议
1、制定科学、可操作的生态旅游规划
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并在其中充分贯彻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首先要确定自然环境的保护范围,尽可能地减少生态旅游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到“天人合一”。其次,生态旅游景区应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区划为原生态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接触区、生活服务区。以景区特定的生态环境资源特色为基础,合理布局景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尽量做到规划设计的生态化,减轻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2、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在旅游区,对旅游者的教育是生态旅游与一般自然旅游的不同特质之一,也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相应的宣传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为自觉的行为,尽量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3、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实践证明:生态的开发和管理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制度和规则。确立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地位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对那些打着生态旅游幌子,却行破坏生态环境之实的行为一定要予以严厉制裁。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
篇6
同时,更深层次的探讨则认为:生态旅游虽然常被旅游开发者挂在嘴边,游人也对之耳熟能详,可是有多少人了解它的含义呢?当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有多少人能够放弃眼前利益而去维护生态?又有多少人遵循自然资源保护的原则,认真做过一回生态游?对游客来说,在游山玩水的模式中加上不乱扔垃圾、不采摘花草之类的自我约束就足够了吗?
有关专家是这样定义生态旅游的:生态旅游是一种高端的求知层次的旅游,它要达到的是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倡导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对生态旅游概念的异化,有的旅游开发商打着生态的名义,却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及娱乐设施等,使很多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本来的面貌和状态,更重要的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如此,就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自觉的旅游环保观念也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旅游经营者也存在素质不高的表现,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很不协调许多生活在景区的当地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
目前,生态旅游的理论和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都在逐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模式,也没有一套大家约定俗成的做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少数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但是,这只是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上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毕竟我国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才刚刚十余年,世界范围内对它的探讨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试验。
针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家们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的生态旅游建设还需要过程,我们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保持耐心。但是我们也不能等,需要做的还是要抓紧,尤其是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教育要做好。”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齐晔教授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环境教育纳入现行的教育体系,使人们从一入学就能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再有就是大众媒体在这方面的责任和空间都是非常大的,要多向受众进行宣传。”
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3]张芝敏.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6)
篇8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99-02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生态学家们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及其过程所形成和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与效用[1]。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有机物质生产、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以及观光旅游等娱乐活动[2-3]。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身心健康调节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提供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3],而传统的旅游活动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一些资源的不可更新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往的粗放型旅游方式脱离了其发展轨道,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开始提倡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4],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它是一种绿色的旅游消费[5],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环境意识加强的表征,其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的可持续性[6]。
近几年,虽然内蒙古草原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内蒙古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严重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生态旅游是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2,7]。草原生态旅游是以草地生态系统为基础,以草原区旅游的可持续为目的进行的,具有保护性的旅游活动。一直以来,草原景观以旷阔无垠和蕴涵天人合一的文化而闻名于世,它以多种多样的草原动植物及传统的游牧文化、民俗风情相结合,构成独特的生态旅游项目。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并独具特色,在旅游产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内蒙古地区特有的草地、沙地、戈壁、荒漠和沙漠及其在以上自然条件下衍生出来的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旅游项目,都体现了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及优势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因此,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8-9]。该文以内蒙古草原区为例,例举分析了该区域生态旅游在自然和文化2个方面的开发优势,并探讨了目前该区域生态旅游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可持续为目的开发利用所必须采用的几点策略,从而为该区域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1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优势
1.1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的自然优势
草原生态系统对我国干旱地区和其他生境严酷地区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内蒙古草原为欧亚大陆草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总面积7 880万hm2,占总面积的67%,在全区、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1,6]。
在景观特征方面,由于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连绵起伏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一望无际的辽阔景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曾在其《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一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这是由于内蒙古高原的起伏平缓的地貌特征,为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延伸奠定了地质基础,因此,也有了“鲜碧如画,一望无际”的美称。
在植被特征方面,内蒙古草原适宜禾本科、菊科、豆科、百合科植物的生长,从而造就了植被在生长季节的形态各异、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具有不同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的绚丽多彩。内蒙古草原的植物群落草群高度在1 m以下,在阵阵微风吹拂下,掀起层层波浪,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示出壮丽的景观,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这种景观的真实描绘,把我国北方广阔无垠、牧草丰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激起人们对蓝天白云、牧歌悠扬的内蒙古草原的无限向往。
在气候特征方面,内蒙古草原区气候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凉爽、温和、舒适,多数晴空万里,具备调理身心和避免酷暑的良好条件,是适宜旅游的最佳季节。
1.2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的独特文化
1.2.1 悠久的游牧文化。内蒙古大草原孕育了伟大的游牧文明。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在蒙古高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与草原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10]。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草原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在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之处。甘甜的马奶酒和香醇的奶茶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的饮品;手扒肉和奶食品是蒙古族人民袍里必备的干粮;颜色鲜艳、设计精美的蒙古袍和特有的纹饰是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模仿和崇尚;勒勒车和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与自然条件和谐依存的表征;民族歌舞及那达慕文化是马背民族表现民族信仰的方式。
1.2.2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1]。内蒙古地区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众多,种类多样。其中,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项,为蒙古族长调和蒙古族呼麦,它们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并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节庆活动是展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窗口。在2009年,内蒙古推出了100项节庆活动;在2010年,内蒙古旅游局推出的旅游节庆活动有197项,并且分布在全年12个月,涉及自治区的所有盟市。具体的活动由草原那达慕、成吉思汗文化节、服装服饰艺术节等构成。上述活动依托旅游开发区,以民族特色丰富了其内容,如民族婚礼仪式、原生态长调、马术表演、摔跤、射箭、民族服饰展示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项目[9]。
2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草原区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因素,影响内蒙古草原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12]。
首先,内蒙古的草原旅游区较多,以小型旅游产品为主且分散,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大多数草原旅游区接待规模小,而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成本又高,使文化内涵性旅游项目和更深层次或更丰富性的旅游活动的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小型的个体旅游区宣传能力较弱,难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其次,地区之间存在开发方式、组织活动和规模上的雷同现象,使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旅游内容很难形成差异,进而由于开发内容的单调性,引起游客逗留时间的缩短。再次,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社会和经济效益低下等现象。最后,地方性政策法规不健全,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的不健全,粗放的旅游区管理制度等。上述诸多因素又导致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13-15],如草原上的垃圾公害及地表水污染,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地区旅游项目的推销质量[6,16]。
3 内蒙古草原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路径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但以实际生态旅游为途径,推动可持续旅游的实践却是现实可行的[17-19]。要实现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和规划具有内蒙古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使其具有独特性,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其次,贯穿环境保护思想,将旅游开发活动限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进行生态旅游的同时,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再次,引导游客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从而有效地宣传和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在真正意义上把握生态旅游的宗旨并实施生态旅游。
4 参考文献
[1] 闵庆文,刘寿东,杨霞.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草地学报,2004,12(3):165-169.
[2] 仝川,张鲁,王奇,等.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98-102.
[3] 刘观美,陈文豪.浅谈牯牛降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97-98.
[4] 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56-562.
[5] 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8,9(3):327-331.
[6] 赵艳芳,胡书晖,曲秀华.生态旅游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6-117.
[7]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8] 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42-45.
[9] 刘敏,陈田,钟林生.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J].干旱区地理,2006,29(1):156-162.
[10] 甄芳洁,陈建成,陈新云,等.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3):54-56.
[11] 艾琳,卢欣石.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1):189-195.
[12] 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4,23(2):109-113.
[13] 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3):110-114.
[14] 印开蒲,鄢和琳.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5] 林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16] 孙玉军,王如松.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64-566.
[17] 刘际旋,胡乃勤.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74-275.
篇9
一、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而大多数的游客都是乘坐着汽车来到生态旅游区观赏,大量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汽车扬起的尘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区内宾馆和饭店排放出的废气等都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水体污染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是相当的广泛,主要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水上运动带来的水体污染,水上运动往往给水体带来的危害最大。我们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车不仅能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还能影响海域生态环境,漏出的油污也会污染水体危害水体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优养化问题,一般来说水体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原来背景环境的养分很少,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一下子营养成分的进入导致了水体超过了原有的净化能力,所以产生了优养化问题。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访生态旅游区必然会造成所谓的“民生污染”。如果对民生污染处理不当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卫生,从而会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垃圾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会衍生出更多新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水体、土壤、植物、动物等多个方面。
(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旅游活动对于生态旅游区的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发,道路等人工景观的建造严重分割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从而减低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景观的连通性,也减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存环境。
2、在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中往往将人文景点修建在生态保护区中较为脆弱的的地带,这样很容易造成较为强烈而且扩散性的局部干扰和破坏。这样只会导致局部地区生境的退化和干扰斑块的扩大。
3、在一些旅游活动中会猎杀该地区的动物,这样直接导致了生态旅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则更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强对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逐渐提高人们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所以提高游客们的生态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游客强调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意识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这样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游客的生态素质。但是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地区的开发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游客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态保护区需要大力对游客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从而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和开发强度
如果一个生态环境超过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时那将必然会破坏其自身的恢复能力。一个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它将不会促进生态平衡、系统稳定。所以严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态保护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区的游客数量,防止人满为患对旅游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协调好旅游供求关系,适当分流。不仅如此,还需要人工治理受损环境,加快旅游环境的恢复等。
(三)严格控制旅游项目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的生态保护区以及同一生态保护区对旅游活动的适应性也不同。我国生态保护区可分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种类型。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保护区应该开展适应其环境的活动,这样既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也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