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转型范文
时间:2023-03-14 15:1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转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重庆市自2010 年以来,先后启动了“云端计划”、“大数据行动计划”及“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 年,重庆市开展“制造业装备智能化提升行动”,通过政策引导,用5 年时间持续支持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在电子、汽车和装备等“6+1”支柱产业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探索建立以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集成为特征的智能化制造体系。2014 年,重庆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近100 亿元,全市机器人企业已达60 多家,初步形成了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近日,重庆市又出台了《重庆市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 ~ 2020)》,明确提出,到2020 年,重庆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000 亿元以上,形成“研发+ 测试+ 制造+ 服务体系”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这标志着,重庆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变。
智能制造政策环境持续升温
自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规划后,各工业强省和直辖市,立足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阶段性发展规划,各显高招,纷纷出台有关制造2025、“智能制造”的规划。
篇2
一、职能职责规范化
根据工商所职责履行需要,建立内部管理结构。在城乡结合部工商所,内部管理结构表现为设立3个组.即内勤登记组、市场巡查组、执法办案组。在农村工商所,内部管理结构表现为设立2个组,即内勤登记组、执法办案组。按照定岗、定责、定员、定人“四定”原则规范工商所岗位职责。一是工商所分别设置所领导岗、内勤登记岗、市场巡查岗、执法办案岗和协助执法岗。二是根据不同岗位,制定岗位职责。三是根据需要,科学推行“双向选择”,实现和谐选人,合理用人,促进人尽其才。四是将岗位职责细化到岗、量化到人。
通过职能职责规范化模式的推行,全局特别是各工商所干部职工岗位明确、职责清楚,人浮于事、扯皮内耗的现象得到有效杜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转型成效逐渐凸显。
二、市场巡查标准化
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工商所属地化监管工作规范》,建立“二三四”属地化监管工作机制。
“二”是指实行属地化监管工作“两个统一”。一是统一工作流程和标准,根据现行有关法规制度,制定属地化监管工作规范;二是统一监管巡查文书,制定市场巡查记录表、行政提示书、责令改正通知书。“三”是指属地化监管工作确保达到监管职能、服务发展、部门协调“三个到位”。一是监管职能到位,实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覆盖、辖区监管对象全覆盖,消除监管盲区;二是服务地方发展到位,按照总局“四个统一”的要求,将服务与监管、执法、维权有机整合;三是部门协调到位,改变过去“单打独斗”做法,建立联席会议和定期通报制度,充分利用各部门监管资源,力求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同时,加强内部协调,片区监管采取AB角互动的监管模式,确保监管不缺位。“四”是指属地化监管工作必须做到监管巡查责任、任务、内容、处理措施“四个明确”。一是明确监管责任,建立属地化监管责任制,工商所长为属地化监管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所长为第二责任人,监管网格片区干部为直接责任人;二是明确监管任务,根据辖区幅员面积和经济发展状况、监管对象数量、分布情况等因素调整监管网格片区,“打捆”后由监管网格片区干部负责;三是明确监管内容,采取监管“一揽子”的办法,力改过去单一按照业务进行分工的方法,明确监管巡查内容:四是明确监管处理措施,根据监管巡查情况,明确了行政提示、责令改正、当场纠正、当场处罚、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和建议立案查处等6条处理措施,并明确了相应的适用范围。
通过市场巡查标准化的推行,全系统特别是各工商所干部职工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工作效率有大幅度提高,属地化监管更加到位。仅2009年,巡查监管人员实施各类巡查监管8325次,检查各类食品质量246户次,办理各种当场处罚案件48件,现场撤除违法户外广告39块,进行食品快速抽检600组,受理消费者投诉、咨询96人次,解决消费者申(投)诉、举报共计17件,满意率为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8万元。
三、干部绩效考核常态化
依据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工商所考核实行标准统一、综合评价、分级负责、定期考核的原则。同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是标准统一。即结合职工岗位职责,合理制定出绩效考核的标准及评分细则,实行定量考核。二是综合评价。即对履职情况中德、能、勤、绩、廉作全面综合考评,实施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测评相结合。三是分级负责。即按照县局、基层工商所两级负责的办法,分别成立个人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分头负责对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进行绩效考核。四是定期考核。这是考核常态化的重要体现,以建立日常考核机制为基础,全面推行周评、月记、季度和年度考核,实施周五点评,月末汇总,季度考评,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五是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年终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职工奖惩的依据,与职工年度考核评定等次、评先评优、教育培训、提拔使用等紧密结合。
通过对干部绩效考核常态化的推行,使评先评优以工作业绩为基础,教育培训机会以工作辛勤付出为依据.提拔重用以工作创新为首要条件,极大地激发全系统特别是各工商所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形成各工商所之间、干部职工之间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态势。
四、工商所经费保障合理化
篇3
“国学热”是自觉行动
众所周知,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物质生活虽然明显改善,但在社会变革中遇到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甚至困惑。于是学国学,向历史找答案,便成为自觉的行动。目前学界对国学的定义虽然存在很大分歧,但有一点认识分歧不大,即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今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国学”可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称。基于这一共识,各类国学班和讲座内容广泛,五花八门。人们各取所需,只要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儒道兵释,甚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成为国学班的授课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学国学、讲国学中,读史热悄然兴起,社会各界对史学的兴趣不断提升,不少地方都有专门读史的国学班,通史、断代史、《史记》、《资治通鉴》等成为史学班的热门课题。人们迫切要求系统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这几年我到各地图书馆、大学、机关、部队、公司、企业讲的都是极具专业特色的历史课,受到广泛欢迎,多年的学术积累,贡献给社会,真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之感!我认为史学热是学国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由于种种原因,史学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众所周知,传统的史学功能主要是政治性的,即为统治者提供经邦治国的历史经验。一部《资治通鉴》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帮助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因而传统史学又称为“庙堂史学”。庙堂史学是以统治集团和知识阶层为传播对象的,它们无论在著作文字的表述上还是在讲述语言的选择上,都显得艰深晦涩,无法在民众中传播。自宋元以来,市民阶层兴起,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讲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面向大众的通俗性讲史活动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与庙堂史学相比,通俗讲史活动在传播对象上形成明显的差异,即由上层转向下层,由贵族转向民众。正如陆游一首诗所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本来,当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之际,史学的功能也应随之改变,为经济建设服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史学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出现了严重的滞后,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脱离社会大众而变得僵化和官僚化。有的史学论著竟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同行的读者,更有的研究项目不仅与现实无关,连自身也无甚价值。相关调查材料说:每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史学文章多达8000——12000篇,可谓洋洋大观,但利用率极低,在某高校图书馆收藏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数百本较重要的史学著作中,有65%多年尚无人借阅过。至于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史学论文,有许多无人问津。
历史在文化建设中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础
当下,一方面史学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研究成果流通范围小,影响力下降;另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人文社科工作者为大众提供优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在这几年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到专业人员走上社会,传播历史非常有意义。
我认为,国学、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历史。不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学诸子、读经书,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深入;而学了历史再读诸子,就会有登泰山顶一览众山小、视野开阔之感。学习历史,对青年人更为重要。由于目前高中分文理科,理科生到了高二以后不再学习历史,导致许多青年人、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很匮乏,很多是初中水平,有的甚至更低。有次我参加学校的“本科生推荐入学面试”,问一位天津籍考生:“请说出近代天津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考生想了半天,竟说:“去年召开的达沃斯会议算吗?”都高中三年级了,连这样浅显的问题都不知道,真令人悲哀!
历史在文化建设中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础,不懂历史的人不仅知识结构不完整,甚至人格也不够健全。总理说:“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其实,古人也懂得历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从儿童识字就让他们知晓历史。读蒙学书,在《三字经》、《千字文》里,相当篇幅都是讲历史。不懂历史,从个人角度讲是知识的欠缺,从国家角度讲是民族的悲哀!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可谓一语中的!
为大众讲历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专业史学工作者为大众写历史,走上社会为大众讲历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一定要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占领大众史学这个阵地。现在看,大众史学领域确有不少精品,但亦有相当多的伪劣品混杂其内!更有甚者,全然不顾历史时代,对历史人物随意比附,造成历史的错位。面对这种现象,有社会责任感的史学工作者决不能听之任之,应勇敢地站出来,批驳谬说,正本清源,宣传正确史观,为社会文明和进步贡献力量。
社会大众对历史讲座和历史读物的要求,就是通俗易懂好记、贴近实际。无论讲述一个朝代或一个历史人物,都要选取那些与社会大众关系紧密的历史研究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可读性、可听性。其实这正是我国历史的传统——史学就是讲故事。历史叙事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论述变成了讲述。《史记》最精彩的篇章,就是那些回味无穷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读物、历史讲座,是不会受到社会大众欢迎的。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历史的借鉴,而历史学科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的检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之同步,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史学功能转换、历史知识大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历史研究最终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历史学不能仅仅在大学校园、在象牙塔里,专业史学工作者要承担社会赋予的光荣职责,以自身的研究成果让大众来分享,在大众历史热里发挥自己的作用,让社会民众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
历史将会证明,史学如果失去大众基础,就失去了生命;历史知识如果不能转化成老百姓的常识,历史就没有意义。大众化使史学传播生生不息,是史学传播的动力与归宿,史学回归民间是大势所趋。我们相信,中国史学将在大众化的进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体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land use system,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re growing rapidly.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functions between functions, authority is not strong and means is imperfect, the lack of strong coordination ability, etc. To promote th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urban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strict according to law,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regulating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y, to the serious illeg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o punish according to law. For other types can be administrative, economic means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unishment. In additio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market price forming need to design charging standards.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func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经济体制不断发生转变,城市规划的发展速度加快,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以这种方式使职能手段、权威性不强和不健全、缺乏较强协调能力等问题得到解决,以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政府为了较好地配置城市资源,创造社会良好的经济运行空间,必须进行城市规划,在开放化的规划设计市场发展过程中,规划行政部门应始终做到以尊重“公众意识”和维护“公众利益”为准则,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为使城市规划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得到有效控制,需引入高效的市场机制或其他社会化机制来应对。
一、 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
(一)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
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开政府的制度保证是不行的。现如今,人们清醒地意识到,政府的办事效率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状况,要保证城市规划良好开展,维护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积极社会资源。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促进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协调有序,更为重要的是能加强建筑实体建设的控制,有效制止违法建设的产生和蔓延的作用。
(二)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城市规划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规划滞后”的现象,从而需要积极主动的推动城市发展,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
规划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沿承下来的,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各个区域各自履行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责,这就导致了许多矛盾的发生,如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投资者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规划利益的长远性与政府任期政绩的显化性之间的矛盾、规划利益的长远性与政府任期政绩的显化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职能手段、权威性不强和不健全、缺乏较强协调能力;由于政府处于特殊地位,因而规划管理者的权力很大,这很容易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和腐败行为的滋生;缺乏足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力。
二、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转型方式
在保证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规划管理的过程比较复杂,社会宏观管理的加强需要各个部门做好充分协调工作,同时市民还要广泛参与。城市规划、综合、规划与协调职能需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这是现代政府为保证社会职能实现的方式手段,同时也是管理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方法。为实现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良好发展,必须充分体现政府作为公众利益代表的社会职能。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为了城市公共发展的良好开展,要重视我国城市规划机构的建设问题,笔者建议,新加坡的做法,我国可以效仿,即国家设立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机构。
在省级政府中,城市规划部门作为政府单独的职能部门,总是出现管理职能与管理手段互不匹配的情况,因而不得不发挥政府行政框架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行政编制过少,从而出现该级政府必须负责城市规划的情况,如下:欠缺合理的管理方法,上级规划部门一建设部不得不发挥相应的作用来指导规划工作。当然,在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成果的实施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保持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的一致性。事实上,我国关于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没有明确规定一些工作的具体内容,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省级城市规划部门所面临的境遇不佳,缺乏足够的城市规划管理人员。
三、现行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转型的措施研究
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层次的在动态变化中的关联组织,职能的转变涉及范围广泛,受多种因素制约,被市场经济体制严格限制着,同时也是规划管理者为了城市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管理而必须承担的责任。城市管理要强化以法管理,严格依法行政,以法律规范各项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对严重违章建设工程要依法严惩。而对其他类型则可以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酌情处罚。随着城市规划市场的发展,要以追求空间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和谐统一。城市规划需要设计,而设计需要收费,正是由于设计市场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政府在市场价格形成的初期规定收取标准有其合理之处。长期以来,设计费的价格被确定为一种费用,没有被纳入竞争性的范畴。价格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作
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即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法定限制量最小化、基础化、留出更大的余地。特别在设计市场上,这一仍然略显稚嫩的市场,为使得设计市场保持活力和新鲜感,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出更多设计师品牌和优秀作品,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受到市场的冲击是无法躲避的,城市规划这个行业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为了城市的公共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切实的保障,以促进城市快速发展,高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型以及规划职能的转变亟待得到保障,承担着城市规划行业职责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以使城市资源空间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配置,在城市规划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确保经济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 赵晓静. 浅议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J]. 管理观察. 2009(12)
[2] 孙云飞. 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1)
[3] 田莉. 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的思索[J]. 城市规划. 2001(12)
篇5
一、实现从市场培育者向市场监管者的政府转型
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实现的。转轨初期,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尽快培育市场、形成市场、发展市场。政府在发挥市场“卵化器”作用的同时,不断调整职能,实行角色转换。
1.承认市场,培育市场、开放市场。30年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大体经历了从排斥到承认、从相互否定到互为补充、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过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框架;八十年代中后期,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思路;九十年代初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最近几年,政府一再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从实践看,应当说在这样三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1)首先放开和搞活农产品市场,与此同时,对农业的主要产品,比如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2)采取双轨制的办法,逐步放开工业品市场,建立和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3)采取开放的市场政策,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提高经济的开放度。
中国在市场形成发展中还存在某些矛盾和问题,当前突出的是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利率及要素市场化还相对滞后。例如,中央及地方政府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第二,资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需求。许多重要的资源价格,既不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不反映市场的稀缺程度。
2.经济转轨中政府在培育市场、开拓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大国,要使
传统体制下政府集中管制的价格机制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机制所取代,需要政府在发育和开拓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后,政府需要及时地从市场培育角色向市场监管角色的转变,承担市场监管者的职能。比如:加强宏观经济监管,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快市场经济的相关立法,协调市场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等。透过政府监管者这支有形的手,实现以市场捍卫市场的目标。
3.要动态地观察并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市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调整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但体制机制尚未全面定型,某些方面还有突出的缺陷,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处于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之中。下一步,推进政府转型仍然是中国改革的一大主题和难题。
二、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政府转型
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中,要求政府从微观主体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由此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阶段要求。从中国3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分析,这个阶段角色转变的目标是,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政府转型。
1.客观地分析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角色转变的客观需求。改革之初,在市场尚未形成,市场主体严重缺位的条件下,各级政府扮演了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我们称之为“经济建设型政府”。比如说改革的头十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中的60%左右用于经济建设,虽然这个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但在改革的前20年下降的幅度是比较小的。*年以后,自中央政府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这个比例开始由40%左右降到现在的大约20%。
最近几年,提出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其现实基础是:(1)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去年为止,民营经济占GDP的总量已经达到65%左右。民营经济吸纳非农就业比重高达80%左右,并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在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市场主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重要、最活跃、最有生力、最有潜力的市场主体。(2)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各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有一些不同的争论,但总体来看,以股份制为重点的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到目前为止,国家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企业只有150多家,而且一半以上都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并且,布局相对比较集中,即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相当部分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已经退出。(3)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改革之初,实行行政性分权,1994年又实行分税制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并使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充当经济建设重要角色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并成为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新阶段宏观调控的实施,以及某些财政政策的调整,逼迫地方政府逐步把主要精力放到改善投资环境和关注民生上。但是,由于现行财税体制把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同GDP增长直接挂钩,由于GDP增长在实际上仍然是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地方政府的转型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现在,我们面临着两个与政府转型不到位相联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2)垄断行业改革相对滞后。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启动基础领域改革,由于政府转型不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走“回头路”的倾向,这也是我国资源价格改革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
2.政府转型要同所有制改革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大国,政府在推动所有制改革中具有重大责任。在这方面,中国积累了某些成功的经验。例如:(1)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制度保障。(2)明确股份制应当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加快形成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3)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政府转型的程度与所有制改革进程不相适应,由此,民营经济参与完全意义的平等竞争、国有控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3.要合理界定政府作为经济型公共服务主体的范围。从总体来说,现阶段经济性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性和刚性;经济信息的公开性、及时性;市场监管的有效性;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中央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政府经济性公共服务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正在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三、实现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已开始进入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为此,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政府转型,需要从这样一个阶段变化的角度来考察。
1.新阶段的政府责任与政府转型。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即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当前,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还是从城镇化率来看,中国都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政府这几年正在着力做好几件事:(1)把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2)以解决城乡关系为重点,成功实施反贫困战略。中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在农村,这几年采取的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取得重大进展。(3)积极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区域均衡发展的初步格局。(4)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追求软实力。社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发展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我们也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步比较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实际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有所扩大。当前,中国城乡的名义差距是3.3倍,如果把社会福利因素算进去,城乡实际差距大概在5-6倍。社会福利的二元制度安排,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2.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使“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
传统的发展理念以“物”为中心,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按照这种发展理念,所谓发展主要指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经济增长。现代人类发展理念以“人”为中心,认为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中央政府*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主体是人,强调发展成果要最终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近这些年,正是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的形成,促使着政府作用的范围、作用的手段开始发生变化。
3.进入新阶段要突出强调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产品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地方的财权,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明确,尤其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划分不明确,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承担了大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农民自付公共服务费用的负担越来越重,“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一些地区比较突出。*年的SARS危机,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责任不到位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政府突出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中国的公共政策正朝着以人为本、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
篇6
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智能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产业核心环节,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装备,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加快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1.智能制造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智能化是指能有效地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信息,从而在任意给定的环境下可成功地达到预定目的。
智能制造发展重点方向主要是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等。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主要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重点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等九大类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加强对共性智能技术、算法、软件架构、软件平台、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大型复杂装备系统仿真软件的研发;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是指重点开发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和液气密元件及系统等类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并实现产业化。
2.胶印机的智能化
智能化印刷装备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八类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第七类,并明确了重点开发具有墨色预置遥控、自动套准、在线检测、闭环自动跟踪调节等功能的数字化高速多色印刷装备。
胶印机的智能化系统也可以归纳为智能感知、判决和执行三部分组成。其中,智能传感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检测输纸、传纸、印刷、烘干、收纸等印刷过程中各类信号,能够实施、准确地获取纸张传递、油墨供给、颜色套准、缺陷检测、故障预测与诊断等各类信号;判决部分是指对各类传感信号经过相应的算法和逻辑运算处理,并作出判断,给执行结构提输出所需的控制信号,代替或模仿人“智能”地驱动胶印机各种动作或传动结构(执行结构)实现印刷机各种动作、运动调节和控制的智能化。
国内外的胶印机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各大品牌胶印机的机械构造已非常成熟,但在胶印机结合电子信息、计算机和智能控制技术后,提升胶印机智能化水平正处于各装备制造企业激烈争夺的制高点。实现胶印机的智能化主要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印刷过程中工人的参与程度,使装备的控制系统能够部分或全部代替人脑,能够正确思考、判断、诊断机器的运行状态,迅速作出反应并不断调整,这体现了机器在信号采集、处理和执行环节方面的智能化程度。
典型的胶印机智能化控制技术
通常高端多色胶印机技术配置的基本控制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图1中的控制系统可简单分为印刷参数控制和印刷过程控制两部分。印刷工艺参数控制主要指实现印前、印刷、印后一体化,包括印刷图文信息数字化、CTP(计算机直接制版)、JDF/PDF文件解析、印刷图文信息数据传输数据化、网络化、CIP4(印前、印刷、印后全过程集成的国际合作规范)标准化接口;印刷过程控制主要指整机运行实现程序控制,工艺调节实现数据集中采集、集中管理和集中调节,印刷主机运动控制实现全自动化闭环控制。
在上述诸多的胶印机控制功能中,按照智能系统的感知、判决和执行三要素分析,墨色遥控、自动套准、纸张预置、印品质量在线检测系统、多电机协调伺服传动系统(无轴传动)、故障诊断、CIP3/CIP4标准数字化工作流程系统等属于典型的智能控制系统或装置,而纸张预置、自动换版、自动清洗等则属于典型的自动化装置。
下面介绍几个胶印机中典型的智能控制系统。
1.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
drupa 2008年展会,高宝(KBA)推出了联机印刷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实现了油墨预置和在线闭环跟踪调节功能。目前,墨色遥控系统已成为多色胶印机的标配,该系统通常与数字化工艺流程系统相结合应用实现两大功能,一是对数字化组版图文信息进行RIP(光栅图像处理)、制版(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或纳米喷墨制版);另一个是对PDF/ JDF格式文件的图文信息进行解析、提取色彩信息等,生成墨量预置信息,通过CIP4接口传输给印刷机,实现墨量预置等功能。油墨预设定系统如图2所示,主要由CIP4接口、油墨预设定控制接口、油墨预设定曲线和油墨预设定执行部件组成。
在印刷作业过程中,该系统通过光谱或颜色传感器实时采集印刷品的颜色信息,在计算机中与标准样张的颜色信息进行比对,获得色差信息,然后根据印刷机工作速度、承印物以及油墨特性参数,得出墨量跟踪调节信息,也可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获取墨量调节信息,实时调节墨斗开口间隙,确保印刷品色彩能尽可能地忠实还原原稿的色彩,完成感知、决策和执行的智能控制系统的功能。
2.自动套准
多色胶印机的颜色套准精度是印刷高质量印刷品的必要条件之一。该系统通常利用相机或电眼获取印刷品图文区域的套色标记,一方面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检测套准标记,采取相应的计算机图像处理,获取印版调节控制信息,控制纵向或轴向拉版电机,调节印版,实现色彩套准闭环跟踪调节功能。
3.智能故障诊断
通过胶印机运行状态参数的提取、印刷机运行模态分析,以及基于网络的远程操作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及时获取印刷机运行状态信息,实现故障分析、预测和维护。智能故障诊断系统也可具有故障自动恢复、修复功能。
胶印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胶印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主流的印刷设备,尤其在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结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向高度智能化方向发展
胶印机智能化程度在未来比现在更为发达,实现高端多色胶印机“一键通”操作,印刷作业可以按照需要设定好参数和要求后,所有动作全部由机器完成,印刷作业时根据印刷品质量控制要求,利用各类传感器可以采集到印刷机工作的各种信号,输入到中央控制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和判断,并发出相应的控制、调节信号,印刷机实现自动调整、自主管理、自主故障诊断、故障修复乃至故障预测,胶印机被赋予了更多的人类的“智能”,变得更加智能化。
2.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网络印刷即“Web-to-Print”,是在网络服务器支持下,通过电子商务在线产生个性化的印刷文档,在线完成下订单、通知印刷、出货物流、结账等商业处理。网络印刷把数字内容与商业印刷用网络连接在一起,这种印刷营销与生产改变了传统印刷传播的价值链。名片、信封信纸、宣传资料,甚至书籍,顾客可以直接在网上阅览样本、制作文稿式样、校对、上传到印刷厂印制。网络印刷将会为未来印刷市场带来新的曙光。网络印刷在印刷厂更多的是通过合版印刷方式来实现的,该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个性化、短版印刷需求,进一步降低印刷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3.向与其他印刷工艺结合方向发展
胶印机作为主流印刷装备,近年来在与其他印刷工艺结合方面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如胶印机和数码印刷、上光、模切以及印后加工生产设备相结合,可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近年来,胶印机和数码的结合,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如drupa 2012展会上班尼・兰达展出的将数码印刷、纳米印刷和类似胶印机印刷方式结合起来,开发出新型印刷装备,引起轰动;英国安东集团为企业新购买的海德堡XL106设备安装了6个柯达stream S5喷头,实现10色兼高品质及个性化印刷服务;高宝展出的新型利必达105最高生产速度达18000张/时,但真正的亮点是这台配备5个胶印和上光机组的设备基础上,另外配备了安装有两个亚特兰・蔡瑟Atlantic Zeiser公司制造的Delta 105iUV喷墨装置的印刷机组,用于个性化加印和编码工作等。
4.向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印刷工业信息化是印刷产业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其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3个层面:
第一,印刷全产业链信息化。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实现网络印刷以及集成化数据管理及信息共享功能,解决印刷生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缺乏,印刷生产和物流成本高等问题。
第二,印刷全生产流程信息化。基于印刷作业的标准化,实现全生产流程设备自动调节的数据化和联机生产的无间隙化。如采用CIP3/ CIP4标准,解决印刷联机生产乃至无人值守作业问题。
篇7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高专;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分析探索
1 引言
个性化教学评价已经成为了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选择,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学”的角度来说,在个性化教学评价实施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特点,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掌握情况、能力情况等进行充分的评价,并结合学生自身能力方面制定出科学的评价策略。从“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则应该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同时确保评价活动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整个个性化教学评价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整个评价工作更加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对于每个阶段师生自身的发展情况、情感等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价的主体也没有对个性需求进行更好地体现,评价活动较为片面。针对于以上的诸多问题,我们要正确地对待高职高专英语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活动,并且切实地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客观需求展开相关评价活动。
2 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应用思路
第一,重视基础评价。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评价工作的开展依然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基础能力水平的评价。基础评价是对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基础,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具体状态、知识积累效果、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的关键。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在以往教学单一化评价的基础上,对于基础评价形成一个更加客观的认知。
第二,对评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 。个性化教学评价中,我们要对于评价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确定,引入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让评价活动更加量化。例如,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我们要对于学生能力的范围进行明确,并依据学生应用于能力的成长需求,将整个教学评价的结构进行更好地调整,更加明确地对评价的意义进行体现。在评价结构与内容的优化,我们要切实地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凸显,让整个评价活动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评价都可以真正地切入要点,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也要对于教学中教育内容情况进行深度的分析,让教学评价活动更加具备针对性性。
第三,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过程评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区别于以往传统评价方式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在过程评价的过程中,要对个性的特点进行突出,并且对不同教学方式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学习过程评价中,也要保证学生具备足够的 参与度,真正地让评价活动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达到最大化的效果。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提升空间,是关注动态发展的评价需求。针对这方面特性,评价活动的开展也要避免“超标”,同时也要避免低于“底线”,教师要适当地对过程评价的标准进行设定。
第四,兴趣态度的评价。个性化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信心的激发,并且从巧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兴趣和态度得到更好地激发。教师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适当地采取分组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充分的肯定。教师也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奖项,对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激励。
第五,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展开评价活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不仅要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理论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也要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职业性特点。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以及不同能力的学生,对于考核内容进行明确,制定出符合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能力提升特性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更好地对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进行适应,能够掌握职场情境英语的综合运用。因此,高职英语的评价内容不H要包括对语言知识的评价,还要包括职业能力培养评价,构建英语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身的英语能力相对较差,同时英语学习期限较短,不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在整体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身个性化能力的成长和培养,切实地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来展开评价活动,关注学生能力的真实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吴磊.高校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
一、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方法
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认清当前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转变审计思维,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努力适应新变化。其次,确定“一二三”工作思路,即:制定一个规划,分三步走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审计思维的转变,二是审计手段的转变;打造“三个一”建设,打造一个数字化审计平台、建立一个数字化审计机制、锻造一支数字化审计队伍,积极尝试数字化转型。
(一)制定一个规划
结合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步调,制定“三步走”数字化转型规划。第一步,试点阶段:试点积累获取经验可选择一些比较成熟、具有大数字特点的业务尝试开展大数据审计。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等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有效加工、分析和把控,得出线索、疑点或预测结果,实现“灵活机动”“精确制导”“准确出击”,以提高审计效能,积累审计数字化转型经验。第二步,推广阶段: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按照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变革审计流程、建立新的审计制度办法,可考虑设置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大数据分析监测、项目实施及现场核实取证等部门。“大数据分析监测”部门利用技术手段,采用审计模型及分析工具,负责对大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及预测,找出审计线索,为项目的建立提供支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依据;项目实施及现场核实取证部门负责对已建立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对大数据分析监测移交的审计线索进行现场核实、反馈和取证。各个内设审计部门,按照分工建立相应的职责,制定符合数字化转型的审计流程和操作手册。利用大数据优势,从实质上完成数字化转型,大幅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价值。第三步,全面运用阶段:完成审计数字化蜕变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的审计架构下,开阔审计思路,端正审计态度,创新审计思维,全方位实现审计数字化转型,使所有审计工作“互联网化”“数据化”“职能化”,实现真正意义的审计数字化转型。
(二)积极实现两个转变
第一,思维的转变。面对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金融科技的普及,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审计思维,适应科技发展的大潮。当然,有了好的审计思维没有好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也是惘然,必须借助新技术,实现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变革。第二,审计手段的转变。实现审计手段的转变,可从三个方面开阔视野:一是面对大数据和金融科技,调整传统的大海捞针、人海战术、随机碰闯的审计思维、方式、方法,建立大数据模式下的数据式审计思路、逻辑判断、分析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洞察发现力和数据分辨力。二是引入灵活和适应大数据要求的数据分析工具,如尝试应用聚类、关联分析等技术方法,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创新审计思维。三是坚持审计为经营服务、为业务服务,从优化流程、堵塞系统漏洞、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制度等方面开阔审计思路,发挥审计和内控换位思考的优势,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咨询和智力支持。
(三)打造“三个一”建设
打造一个数字化审计平台:按照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数字化审计信息平台,使其满足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监控、大数据审计的需要。实现数据分析机器化、专家化、智能化;监控预警模块化、自动化、实时化。建立一个数字化审计机制: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无论是从组织架构,还是制度、流程安排,以及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充分体现数字化特性。只有机制上顺应了数字化审计特性,审计的内生动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锻造一支数字化审计队伍:实现审计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必须培养和锻造一支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更懂大数据的审计专业队伍,为审计数字化转型提供人力保障。大力培养数据分析师,组建大数据分析团队。不仅积极鼓励老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提升水平,还要积极引进信息化审计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只有从激励机制和晋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处理防风险、防案件与管理审计的关系
由于大数据审计具有点、线、面全方位、全覆盖的特点,对防控风险、揭示案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从管理审计角度看,大数据分析可为管理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从数据的视角看待问题。但在利用大数据审计时,由于数据的完整程度、时间等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审计向数字化转型期间,尤其是初期,还要结合管理审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部分现场审计,以补充其不足,使风控案防的有效性、实时性、智能化水平与管理审计的针对性明显得以提升。
(二)正确处理数字化审计项目的组织落实、数据分析结果与审计取证的关系
由于数字化审计的新特点,过去的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要求,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利用、现场审计取证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要针对数字化特点,加快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分析流程和方法等方面的适应性变革,制定标准化审计流程、实施符合数字化特点的质量控制,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推进审计机制的变革,推动传统“专家经验判断”向“数据模型分析”模式的转变,提升审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篇9
近几年,随着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的要求和产品市场的延伸,江宸智能以工业4.0为理念,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致力于发展“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公司通过开发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技术装备应用软件。已转型为以智能控制和信息化软件的开发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提供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从工业“自主化”到“智能化”再到近年来德国提出的“工业4.0”,江宸智能的发展历程几乎可以看作是我国智能装备行业发展的缩影。
产品延伸背后的智能化
江宸智能从自动化生产线起家,一开始的起点就很高。而此时,欧美制造业以计算机人工智能取代传统人力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从自动化转型为智能化已成为制造业的新兴浪潮,在新浪潮中,江宸智能自然不愿意落后于他人。
业过程中,江宸智能一直在寻找智能化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合作伙伴,并选定了浙江大学。浙大派出了长期从事自动化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的团队,双方展开深度合作,研发出了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智能装备。这是一种支持远程监控及现场分布式智能控制的,具有数据采集、存储、数据分析、故障诊断的结构紧凑、体积小巧的标准化、柔性化、高效化的智能装备。
2013年,江宸智能与宁波一家大型轴承制造企业合作的“轴承自动化智能磨装检测生产线项目”被列入“2013年度宁波市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首批培育试点项目”。该项目涉及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全线闭环运行,全部工位采用机械手自动上下料,工序间用机械手、倍速链输送,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实现在线监测,自动剔除不合格产品,保证了出厂产品的品质。同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每项工序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帮助用户进行科学管理。
2013年,对于江宸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除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的决策,其产品的延伸也从轴承行业拓展到了汽车行业。
江宸智能成立于2007年,创业之初凭借对轴承及自动化行业的深刻理解,以轴承自动化装配检测生产线为拳头产品,成功进入了工业自动化装备领域,短短数年间,江宸已经成长为国内轴承自动化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此时的江宸智能已经成为了哈轴、瓦轴、洛轴等国内最大的计价轴承企业的供应商,2012年更是获得全球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瑞典SKF的全球供应商资格。
在轴承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江宸开始布局开拓更大的市场。当时正逢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中,而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自动化率却相当低,未来对于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非常大。江宸智能果断投资上千万元,成立汽车事业部,抽调技术力量组建了专门的工程中心。
于是,2013年汽车事业部研发的凸轮轴压装机顺利完成,这是制造汽车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关键设备之一,之前一直被德国公司垄断。产品研发成功后迅速被下游客户看中并确定了订单。由此,江宸智能在汽车行业取得了不错的开始。
但这毕竟只是江宸智能进入汽车行业的试水之作。江宸的最终目标是进入难度更大、技术含量更高的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整装线。这个目标在2015年得以实现,公司与吉利汽车签订了总价3000万元的发动机整装线合同,这标志着江宸智能顺利从轴承领域延伸进入到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动化装备领域,并随之驶入了一片更加广阔的海域。
从硬件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
一般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客制化设计,更上一层楼的智能化必须透过专业的硬件厂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面对此情况,江宸智能也必须加重自身原来的专业咨询角色,实现从硬件提供商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未来公司的主营业务将不单单是研发生产和销售设备,而是通过整合上下游行业的资源,与客户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与融合。提前介入客户的项目建设,为客户提供包括整体布局、工艺选择、流程优化、制造技术升级、生产管理系统定制等一系列的服务。
作为智能装备行业的领先企业,江宸智能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其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在经营模式上的转型。要知道,这样的转型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想要更加全面的定义江宸智能的话,应该描述为以工业4.0(Industrie 4.0)为理念,以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发展“智能工厂”和“智慧制造”,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以创新发展、匠心制造为宗旨,为客户开发研制各类智能化生产线及相关工业控制软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同时也是由汽车动力总成、车身焊装、新能源电池、汽车零部件、轴承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服务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
此外,在资本市场中,智能装备企业一直是受追捧的宠儿,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要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主推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摆在江宸智能面前的又一选择。
篇10
关键词:知识点模块化教学 民族院校财会专业 技能型人才 资金时间价值论
民族院校财会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因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富有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改进和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以资金时间价值论教学为例,打破课程壁垒,整合课程资源,优化专业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构建知识点的模块化教学,培养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含义及意义
(一)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的含义 朱建君(2006)认为模块化教学,是指将主干课程按单位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划分为若干模块。财会专业的模块化教学的特色就是将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学科体系转化成岗位体系,以强化主干课程中对岗位职业能力实践操作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李艳(2008)和韩意(2010)认为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开发的技能培训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王晓辉等(2008)认为模块化教学,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在模块之间进行选择搭配,以实现不同的目标,从而达到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践要求。卓成秀(2009)认为模块式教学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蒋胜梅(2010)认为模块化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明确学习内容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三个“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知识模块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中心。沃雅珍(2008)认为能力观、基础观、过程观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特点是对专业采取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点模块化教学是指从素质技能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出发,从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独立性的“学科体系”,向体现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的“行动体系”转变,实现多维度的课程目标,打破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分割,优化和整合知识点及能力面,将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岗位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划分成若干独立的知识模块,为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群和知识群。知识点模块化教学以财会课程群和财会知识群为主体,可以把财会专业课课程切割为专业基础理论支撑模块、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会计职业发展模块。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财会专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中财会类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不能被高度仿真模拟,并且现有课程设置自成体系且各自为政现象,阻碍了财会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具有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特征,造成课程设置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材适应性差、教学形式陈旧、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关于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投资学等课程都将其视为重要的知识点,是几门课程都要讲但都不深入。财会专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专业课程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为此,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可以打破主干课程分割,优化和整合知识点及能力面,将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突出素质技能的培养,正确地解决了会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会计职业岗位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现行“学科化”教育以知识为本,财会专业使用的课程及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缺乏计划性,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与现实单位具体的岗位操作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脱节,影响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学科化”教学体现不出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化,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需要实施知识点模块化教学。现行财会专业以课程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能力的发展。现行课程结业考核,以及格为通过标准,继而,开展下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通过该门专业课程考核后,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遗忘殆尽,缺乏将多门专业课相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分析的能力。实施财会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可将课程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弥补知识能力构建不系统、不全面的缺陷,还财会知识集群的本来面目,克服单门课程单独结业,互不影响的弊端,变知识识记导向为能力应用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知识点模块化教学实例:以资金时间价值为例
(一)核心知识点:资金时间价值的本质及来源 资金时间价值论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它准确地提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资产评估、项目投资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重要的交叉知识点。笔者将该知识点的教学优化核心知识点、思维全新拓展、能力点交叉、决策实际应用四个层面,核心知识点是基础,思维全新拓展是激发,能力点交叉是深化,决策实际应用是提高。四个层面构成四个维度,将财会专业课程中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知识和内容凝练在一起,构成一个资金时间价值论的知识模块。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关于资金时间价值来源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资本家和消费者心理出发,认为时间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偏好、消费倾向等心理因素。投资者进行投资就必须推迟消费,对投资者推迟消费的耐心应给以报酬,这种报酬的量应与推迟的时间成正比。显然,这些没有提示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形态是G——W——G’,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其中的 G’=G 十G,G’比G有G的增值额,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增加了自己的价值量,称为剩余价值。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精辟地论述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机制和过程,因而,资金的时间价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不仅揭示了时间价值量的规定性,还指明了时间价值应按复利方法来计算,他认为,在利润不断资本化的条件下,资本的积累要用复利方法计算,因此资本将按几何级数增长。从综合技能培养的层面,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并非所有的资金都具有时间价值,只有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资金,才具有时间价值。同时,善于从阶级分析的观点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来源,货币时间价值不是时间和耐心创造的,真正唯一的来源只能是工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思维全新拓展:资金时间价值系数的相互关系 资金的时间价值随时间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即资本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数增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有单利和复利,单利的核心思想是“本金计息,息不生息”,复利的核心思想是“本金计息,息又生息”,可谓生生不息。复利方法计算方法更为常见和实用。复利和年金都是资金时间价值的表现,复利是年金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年金是复利概念的延伸和深化。年金按收付的时间和次数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年金,先付年金,递延年金和永续年金。本文涉及的年金是指普通年金,又称“后付年金”,是指每期期末有等额的收付款项的年金。这种年金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最为常见。积极引导学生拓展专业思维,推导出资金时间价值系数之间存在的九个关系式:复利终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关系;年金现值系数转化为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终值系数转化为年金现值系数;年金终值系数递推公式;年金现值系数递推公式;年金现值系数分解公式;复利现值系数分解公式;复利终值系数分解公式;年金现值系数半期分解公式。以上关系式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让他们不能仅仅满足现有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要把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知识点培养的过程中构建扎实的综合技能。以年金现值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的相互转化为例,从实际过程来看,如果利率和计息期相同的条件下,年金现值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实为同一笔资金在不同时点的价值,其内在的联系是复利现值和复利终值,年金的计算是复利计算的延展和深化,此例形象地揭示出了复利和年金之间内在的联系,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更加生动。
(三)能力点交叉:资金时间价值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按照一定的方法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原因而引起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如机械磨损和自然条件的侵蚀。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从专业的角度讲,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因为固定资产服务潜力的消逝(功能的降低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将其成本逐渐转化为不同期间的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既然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及补偿的过程,计入生产成本或计入经营费用的过程,那么,合理地计提折旧,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过程,贯彻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利润,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回收与更新改造的顺利进行,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产量法、工作时间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我国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笔者以平均年限法为例,探讨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其包含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两大知识模块。开辟此主题教学,目的是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找出相关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和交叉应用能力。平均年限法下若不考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应该为:(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使用年限,即D=(C-S)÷N,若考虑时间价值,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实际上是求年金问题。可以将给定的最低收益率或银行储蓄利率为贴现率,首先把净残值贴现,然后用原值因素以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速度大大加快,这正符合加速计提折旧的思想和基本要求。在当前科技飞速发达的形势下,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在损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迫切需要加速计提折旧。由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视。考虑时间价值可使固定资产每年计提的折旧额增加,因而可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与改造,为企业带来纳税的好处。因此,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除现有规定外,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和船舶运输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运输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经财政部批准的其他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还应鼓励其他企业在使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此外,应积极引导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以知识模块化的思维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论在证劵股价、长期投资等领域的应用。如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时,应特别关注:(1)前提假设的规定性。在股票分段计算价值时,往往会忽视时间的阶段性,而简单套用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由于期数的有限性,计算结果出现偏差。(2)现值和终值计算的相对性。由于时间点选择的相对性,使时间价值的计算具有相对性,只有时间点的参照物选定后,才有现值和终值的具体数额,复利和年金概莫能外。(3)东西方计息方式的差异性。在经济实践的具体应用中,我国金融机构计算存贷款利息时采用的是单利计息的方式,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计算存贷款利息时采用的是复利计息的方式。为真实反映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理论研究中大多默认采用复利计息的方式。(4)不要忽视时间价值对项目投资回收期的影响。不考虑时间价值前提下计算出的回收期为静态回收期,考虑时间价值前提下计算出的回收期为动态回收期。
(四)决策实际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论在定期存款转存临界点计算中的应用 资金时间价值论在决策中的实际应用相当广泛,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定期存款转存临界点。每次央行加息时到银行办理转存业务的人数都会骤升,储蓄存款利率上调后该不该转存?转存是否真的能够获取更高收益?储蓄搬家与转存都需要谨慎,因为根据储蓄条例规定,支取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银行只能按活期利率付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六条《条例》实施后,新存入的各种定期储蓄存款,在原定存期内如遇调整利率,不论调高或调低,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计付利息,不分段计息。第二十七条 《条例》实施后,新存入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和部分提前支取的部分,均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利率计息;未提前支取的部分,仍按原存单所定利率计付利息。”如果定期存款存入的天数已大于转存临界点就不要进行转存;如果小于转存临界点,就可以转存。银行界人士提供的存款临界点的计算公式为:转存临界点=360天×存期年限×(新利率-原利率)÷(新利率-活期利率),需要说明的是,按《储蓄管理条例》规定,储蓄存款计息每年按360天,每月按30天计算。存期超过这一时限的存单转存反而吃亏。此实例涉及三个知识点:货币的时间价值、盈亏平衡点分析、决策方案选择,为了培养民族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学习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兴趣,拓展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一年定期转存的计算公式按货币时间价值的思维,可以表述为:转存临界点÷360×活期利率+(360-转存临界点)÷360×新利率=原利率,这要比银行界人士提供的存款临界点的计算公式要易于理解和应用。如央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了3.25%。如市民在2011年4月5日和4月6日分别存入一万元一年定期存款,则到期后利息分别是300元和325元,调正后要比调正前多出25元利息。如张先生持有一年定期的80,000元储蓄存单,计算到此次加息的当天,该笔定期储蓄存款已经存了20天。是提前支取后进行转存合算,还是继续持有这张存单合算?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360天×存期年限×(调整后定期年利率-调整前定期年利率)÷(调整后定期年利率-活期年利率)。即:一年期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360天×1年×(3.25%-3.00%)÷(3.25%-0.50%)=33天。笔者建议,做定期存款期限不要太长,以不超过半年的短期为宜,以定期转存临界点为决策的标准。这样,一旦利率再次提升,投资者存款到期后可迅速转存,享受新利率带来的溢出收益。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X110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胜梅:《浅谈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新课程》2010年第6期。
[2]李艳:《高职成本会计模块化教学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0期。
[3]汪冠群:《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的运用对策》,《当代经济》2010年第6期。
[4]王晓辉:《谈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中的运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朱建君:《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年第17期。
[6]卓成秀:《会计专业模块教学浅析》,《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2期。
[7]苏亚民、翟华云:《财务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王华、石本仁:《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李金泽:《银行新业务法规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