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的应对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过度包装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过度包装的应对措施

篇1

[考纲解读]

2007年高考语文的“选考内容”中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总体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文体主要包括新闻、传记、访谈、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考查的能力层级有“分析综合”( C)、“鉴赏评价”( D)和“探究”( F)等三个。其中“探究”( F)层级的具体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答题指津]

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新闻虽然可分为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但其内容或结构一般不外乎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背景等几方面。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作用分别是: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导语。导语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新闻的主题思想。导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性导语,作用是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使受众尽早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作用通常是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它强调的是自由和吸引力。主体。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表现主题思想。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背景从作用上可分为三类: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从内容性质上可分为四类: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背景一般可起到下列作用: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衬托、深化主题,表明记者的观点。结尾。新闻的结尾分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作用也不尽不同。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列“新华社历年新闻报道精选”中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上海严寒

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

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零下7.4摄氏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10日和11日,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行人纷纷伫足仰视这个瑰丽的奇景。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1.简析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在《上海严寒》这篇消息中的作用。

2.简要说明《上海严寒》一文导语中景物描写在整条消息中的作用。

3.简要说明《上海严寒》一文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粽子包装的奢华苗头

端午已过,但粽子包装过度的现象仍可一说。与往年不同的是,不少超市的柜台上摆出了包装精美的高价礼品粽子,如同每年月饼上市一样,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升级,价格上涨。有些酒店甚至推出了买粽子赠送葡萄酒等礼品的活动,像月饼一样,端午粽子渐露“奢华”苗头。节前在青岛市一些超市可以看到,很多盒装、袋装或是包装精美的礼品粽摆上了柜台,一袋800克的粽子大约15元,而那些盒装的多在20元以上,除了传统的肉粽、豆沙粽外,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干贝、鲍鱼等馅的粽子,价格也贵得惊人。

在超市里粽子包装、馅料升级的同时,岛城的不少酒店也推出了自己的特色粽子,其中很多粽子的赠品价格不菲,某酒店推出了十只礼品装的粽子,每盒售价188元,并且赠送盐水鸭一只和澳大利亚产葡萄酒一瓶。虽然花样翻新,但还是变相的过度包装与搭配包装。

这很容易让人从中看见月饼包装的影子,其原因自然是利益驱使。

首先,这是粽子所扮演角色发生变化后的结果,近年来,棕子渐成了一种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既然是礼品,就得讲究包装,你总不能把粽子放进塑料袋,然后提着走亲访友吧?

其次,至少到目前为止,端午节只有粽子这一种时令食品。而且年复一年,在形式上、口味上并无多大变化,商家们也只能在包装上下功夫了。当然,不管端午节粽子走什么路线,最重要的还是质量要过关。

面对让人眼花的“贵族粽子”,很多市民并不领情,绝大部分人还是钟情于“平民粽子”,认为粽子吃的是口味,包装是次要的,千万不要走月饼的老路。青岛香港中路一超市的销售人员说,买高档粽子的顾客大部分是送人的。传统节日市场消费的主角还是平民百姓,一厢情愿的奢华与市场越来越远,这粽子的“味道”能好吗?

国家三令五申限制过度包装,今天出现了“贵族粽子”,明天又会冒出个“贵族××”来掏消费者的腰包,成为新的“包装污染”源。过度包装几时休?

青岛市工商局有关人士则介绍说,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严厉查处在月饼、粽子、酒、保健品和营养品等商品中存在的过度包装、价格不符和搭售其他商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业内专家认为:无论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还是从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包括月饼在内的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并作出了强制性规定。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场上花架子式的包装将会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卫生安全、方便实用的简单包装更受人欢迎。

今年5月22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出台了国家粽子行业标准,该标准对粽子的产品分类、卫生指标、标签包装以及运输、储存和销售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据了解,“标准粽子”除了对外包装需有标“SB/T10377”标签外,还对粽子的含义作了明确界定,规定水、糯米等17类粽子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据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该《标准》并不是国家强制性执行的标准,执行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其对市场的规范作用是应该肯定的。(选自2006年6月11日《包装报》)

1.本篇综述从哪些角度论证了粽子的“奢华”程度?

2.包括时评在内的新闻综述都讲究一事一议。本文的一事是什么?作者议论了一些什么内容?

3.像其他时评一样,本文也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行文。请你就其“小”和“大”进行分析。

[答案]

篇2

关键词:城市亮化;光污染;环境保护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lighting engineering has been the hot topic of the streets,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 urban landscape charm, while also starting to focus on light pollu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he response measures explore and Discussion of city lighting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y words: urban lighting; light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亮化工程建设越来越引起城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道路照明、广场照明、建筑物照明、园林绿地照明及景点、景区照明构成了城市夜晚环境的一道丰富多彩的亮丽风景线。近几年,各城市人民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照明设施,改善城市亮化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和借鉴。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观灯赏景的习俗,元宵佳节举行观灯集会,会上悬挂各式各样的彩灯,灯火辉煌。如今人们也会情不自禁在佳节、喜庆之日,张灯结彩表达喜悦之情。灯文化是在国泰民安的环境中,人们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展示。回首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技术和光文化同城市和建筑同步发展的前进足迹,也看到采光照明的技术进步对城市和建筑面貌及现代城市生活产生了多么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夜景照明事业在短短十多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一、我国城市亮化工程现状

“城市亮化”早期就听到这样一件事,南京10名律师,向市长质疑城市亮化成本公司背后的“光环”,一个巨大的成本问题也摆在政府这些照明工程面前,照明的成本费用要谁为它付出?

作为一项公用事业,不能依靠政府投资,企业和个人都责无旁贷。在这里,到底是谁来“买单”,“支付”暂且不谈,其实,有时候,我们应该扪心自问,难道城市亮化工程仅仅是一项面子工程?城市需要包装和美化,但有些问题,同样不应该被忽视,如节能和环保的因素,同时也不应导致资源的浪费。

1.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制定高标准的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城市亮化工程的水平。城市亮化工程应反映城市艺术、文化的特点。城市景观照明的质量,关键是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总体规划。沈阳市城市亮化工程建设,按照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地方规划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定位的景观照明建设。因此,做到了特色和功能定位相吻合。城市亮化工程,在上海,大连,天津,重庆,深圳和未来的其他城市,由于更严格的科学的总体规划,整个城市亮化工程的重点和鲜明的特点,更好地展示各自的城市功能和历史文化内涵。

2.城市亮化工程已从单纯追求“亮度”向追求明亮的艺术、亮的科学方向开始发展演变。不能光是让城市亮起来,还要让城市美起来,还要多出夜景照明精品工程。逐步实现了由照明向塑造夜间形象和照明的艺术化方向过度,成为夜景照明的佳作。

3.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健全的。组织上,许多城市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管理此项工作,技术上由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和人员组成亮化工作专家组,对城市亮化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进行研究、试验和把关。

4.城市亮化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城市亮化工程设施和照明效果的操作维护管理。城市亮化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

二、目前我国城市亮化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方面

首先,一些城市亮化工程总体规划滞后。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进行城市亮化工程设施建设,出现无秩序无控制地让城市亮起来的现象。其次,存在照搬照抄和盲目模仿。有些城市在夜景照明过程中,不顾城市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以及自身财力情况,盲目学习其它城市灯光建设的特点,简单模仿必然导致相互雷同,“千城一面”。再次,只抓节日,忽视平日夜景照明的通病。重视过节或重大政治活动时的夜景照明,无可厚非,但城市夜景照明绝不是仅仅为几个节日建设的,节日灯火辉煌,过后暗淡无光,不是城市夜景照明的目的,与“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相违背。最后,城市亮化工程忽视白天景观和安全问题。有些夜景照明晚上是效果很美,但白天一看既不美观又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并且有安全的隐患。

2.光污染方面

广义的光污染包括一些可能对人的视觉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事物,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书本纸张、墙面涂料的反光甚至是路边彩色广告的“光芒”亦可算在此列,光污染所包含的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光污染的状况多为由镜面建筑反光所导致的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灯光给人体造成的不适。

研究人员发现,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健康,在心理上也对人有影响。视觉环境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生活和工作效率,造成重大的损失。为此,关注视觉污染,改善视觉环境是我们的迫切需要。人工白昼还可能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光可以破坏夜间昆虫的正常生殖过程,以及候鸟夜间迁徙途中的生命保障。此前已有候鸟夜间迁徙途中因遇强光照射,产生“视盲”集体撞墙而亡的报道。而光污染对植物花芽形成的影响,则可能会导致植物休眠和冬芽的形成。

2.1 白光污染

专家们发现,人们长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在白色的光污染环境中,视网膜和虹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据光学专家研究,镜面建筑物玻璃的反射光比阳光照射更强烈,其反射率高达82%~90%,光几乎全被反射,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产生头昏目眩、失眠、心悸、食欲下降及情绪低落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使人的正常生理及心理发生变化,长期下去会诱发某些疾病。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若照射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将会破坏室内原有的良好气氛,也使室温平均升高4℃~6℃。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

2.2 眩光污染

汽车夜间行驶时照明用的头灯,厂房中不合理的照明布置等都会造成眩光。某些工作场所,例如火车站和机场以及自动化企业的中央控制室,过多和过分复杂的信号灯系统也会造成工作人员视觉锐度的下降,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焊枪所产生的强光,若无适当的防护措施,也会伤害人的眼睛。长期在强光条件下工作的工人(如冶炼工、熔烧工、吹玻璃工等)也会由于强光而使眼睛受害。

2.3 人工白昼

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目前,大城市普遍、过多使用灯光,使天空太亮,看不见星星,影响了天文观测、航空等,很多天文台因此被迫停止工作。据天文学统计,在夜晚天空不受光污染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星星约为7000个,而在路灯、背景灯、景观灯乱射的大城市里,只能看到大约20~60个星星。

2.31 彩光污染

舞厅、夜总会安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光谱光色度效应”测定显示,如以白色光的心理影响为100,则蓝色光为152,紫色光为155,红色光为158,黑色光最高,为187。要是人们长期处在彩光灯的照射下,其心理积累效应,也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倦怠无力、头晕,神经衰弱等身心方面的病症。另外,有些学者还根据光污染所影响的范围的大小将光污染分为“室外视环境污染”、“室内视环境污染”和“局部视环境污染”。其中,室外视环境污染包括建筑物外墙、室外照明等;室内视环境污染包括室内装修、室内不良的光色环境等;局部视环境污染包括书簿纸张和某些工业产品等。

2.32 激光污染

激光污染也是光污染的一种特殊形式。据统计,中国的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处理的,没有太大的效果,其原因是没有改善视觉环境,最根本的开始。有关卫生专家认为,视觉环境,而不是用眼习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光的噪音污染可以破坏人眼的角膜和虹膜,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造成疲劳和视力下降。

3.电能损耗方面

许多城市的夜晚流光溢彩,亮如白昼。中等城市照明是必要的,然而却大量存在着过度照明、豪华照明等滥用现象。首先对所有的公共财政的浪费,二是能源的浪费。中国的发电量和用电量,均为世界第一,体现了惊人的浪费,第三是对环境的破坏。中国的电力结构热能的75%,以煤为燃料,从工厂排放废水废物,环境污染造成损失每年约87亿元人民币。

笔者以为,治理光污染应着眼于低碳经济思维。首先要破除目前颇为时髦的“不夜城”观念。在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旗号下,众多城市管理者热衷于打造流光溢彩的“不夜城”,似乎这才方显城市的高贵与繁华。城市需要适度亮化,但不可过度过分,城市夜空亮如白天,不仅制造光污染,干扰市民生活,更浪费能源,增加碳排量,与当今践行的低碳经济背道而驰。“不夜城”违背自然规律,既不科学也不环保;既浪费又高碳,应当摒弃。

三、相关的应对措施

①合理布置光源

室外照明选择中,要减少光污染这种都市新污染的危害,关键在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布置光源,加强对广告灯和霓虹灯的管理,禁止使用大功率强光源,控制使用大功率民用激光装置,限制使用反射系数较大的材料等措施势在必行。作为普通民众,一方面切勿在光污染地带长时间滞留,若光线太强,房间可安装百叶窗或双层窗帘,根据光线强弱作相应调节;另一方面应全民动手,在建筑群周围栽树种花,广植草皮,以改善和调节采光环境等等。

室内照明选择中,装修时应根据不同空间、场合及对象,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如卧室灯光比较温馨,书房和厨房要求明亮实用,卫生间则尽量温暖、柔和。照明方向和强弱也应受关注,否则强光直射入眼,会产生不良影响。可采用“二次照明”的方法,如把灯光打到天花板后反射下来,既不损伤眼睛,又增添浪漫的氛围。

② 冷暖色彩协调

色彩选择,一般应用在在室内照明中。通常,主光源选择冷色调为佳,辅助光源则宜为暖色调。此外,从房间的用途来看,书房、客厅、厨房等宜采用冷色光源,而卧室、卫生间、阳台等宜采用暖色光源。实施 “重点照明”,如需要看书,装一个台灯,针对区域内装一个灯就可以,灯光不要太多,温馨柔和就好。家庭装修时,建议挑选反射系数较小的瓷砖。由于白色和金属色瓷砖反光强烈,不适合大面积应用。书房和儿童房则考虑用地板代替地砖。如果安装了明亮的抛光砖,平时应开小灯,把“光污染”降至最低。涂料的应用也有讲究。由于浅色涂料对视力影响较小,可使用米黄、浅黄等代替刺眼的白色涂料粉刷墙壁,以减弱高亮度的反射光。在起居室种植花草,将大自然的清新色调引入室内,不仅能调节室内光环境,也让人心情舒畅。沐浴时,不要持续使用“浴霸”等辅助设备,否则可能出现头晕目眩、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等症状。

③使用个人防护措施,并戴防护眼镜和防毒面具。光污染护目镜反光镜,吸收式镜,反射 - 吸收护目镜,爆炸防护眼镜,光化学反应护目镜,光电类型护目镜,彩色微晶玻璃型护目镜。

除了以上一些措施,我们还可以应用更简单便捷的方法实现预防光污染。

走在大连市的街头会发现,在城市“空隙”中有很多绿地,绿地上则配有地灯、路灯等照明装置。一到夜晚,一处处灯光不仅照亮了绿地,也为周边地段带来了光明。据了解,在城市夜景亮化工程中,大连市主张“拆一片、亮一片”。所谓“拆一片、亮一片”,就是拆除违规建筑,拆掉后的地方不建成高楼,而是建成绿地或广场,并增添照明设施。同时,大连市还把部分单位的围墙拆掉,用栅栏取而代之,使原来围墙内灯光的视觉空间更大了。这简单又有效的方式,实在值得更多的城市效仿应用。

参考文献:

杨鲁豫,《城市夜景照明的现状与展望》,《城乡建设》2001年2期

王笑飞,《变态的华彩――城市光污染现象观察》,《中州建设》2010年21期

古力,《“光污染”成环境杀手》,《现代职业安全》2009年1期

刘洋,《浅谈城市建设中的亮化工程》,《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5期

王秋峰,《试论光污染的有关法律问题》,《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4期

万喜玉,《浅谈城市整体亮化》,《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4期

许维霞,《如何面对光污染》,学术期刊《江苏卫生保健》2004年3期

篇3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杠杆率;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57-04

引言

2007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下滑严重。2009年二季度,美国的年均GDP实际增长率较2007年三季度下跌约5.1%。失业率从2007年四季度的5%上升至9.5%,住房资产价格下滑17%,居民净资产大幅缩水。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流动性过于充分,加剧房地产泡沫,信贷部门通过金融创新降低购房成本,导致私人部门一味追求杠杆率,最终引发违约率和没收率过高,将危机由虚转实。其中,家庭债务的爆炸式增长、其内在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角度来分析危机的形成和发展。例如,Mian and Sufi(2010)使用美国450 个县的数据研究了家庭负债与2007―2009 年经济衰退的关系。他们的统计模型表明家庭杠杆率的增长率和对信用卡负债的依赖程度能很好地解释危机期间各地在消费者违约、房屋价格、住宅投资、失业率和耐用品消费方面的差异。Glick and Lansing(2009)认为,危机之后美国居民部门将经历“去杠杆化”过程,不论居民是通过提高储蓄率的方式,还是以债务违约的方式来降低杠杆率,都会对消费及经济增长造成重要影响。王勇和祝红梅(2013)的研究发现,2007 年危机之前的几年间美国家庭资产、负债结构等方面的变化造成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家庭陷入比以往危机更严重的财务困境。实际上,Mishkin(1978)很早就研究过1929―1933 年大萧条期间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及其对总需求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硝烟尚未散去,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疲软和中国金融系统出现的“钱荒”等一系列低效率问题,国内外各界开始讨论中国是否会发生类似于美国一样的金融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对比研究中美两国的家庭负债表结构,无疑对于预测和分析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两国家庭资产负债结构的对比分析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容易出现经济“加杠杆”即杠杆率上升的情况。① 根据Bernanke et al.(1999)提出的“金融加速器”理论,技术进步等情况的发生会使得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净资产增加,从而提升他们的融资能力,所以其资产负债表结构会迅速扩张,使得杠杆率迅速高企。而在一国央行为了维持经济和金融稳定从而提高利率等不利冲击因素下面,这种加杠杆的周期就会遭到破坏,从而使得经济迅速下滑,进入“去杠杆率”的阶段。上述这个过程可以较好的解释美国发生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比分析一下中美两国微观经济部门的资产负债结构,我们以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情况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一)资产

危机前后美国的家庭资产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到迅速下降的过程。美国家庭的资产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包括储蓄公债、退休金、理财基金、股票、现金人寿保险等。非金融资产包括交通工具、首套住宅及其他住房资产、非住房资产的净资产、权益资产等。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的资产结构就有所变化。其中金融资产的比重有所下降,从2001年的42%下降至2007年的35.7%。非金融资产中,首套住房及其他住房资产的比重从2001年的46.9%上升至2007年的48.1%。2001―2007年,美国家庭首套住房资产价值普遍上涨,住房中位数上涨39%,平均数上涨42.83%。美国家庭财富平均数因此增加了85 500美元。而住房资产大幅上涨的背后,是房贷利率极低、房产预期价值升高而产生的虚幻需求。家庭住房资产价值的持续上升使许多家庭财富增加,在2007年二季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4.36万亿美元,不动产的保值和增值作用日益明显,居民的消费与投资愿望更加强烈。不断上涨的资产价值提高了居民的抵押贷款能力,居民将已出现泡沫的资产作为抵押品从信贷部门借出更多资金,使更多资金流入市场,资产泡沫进一步膨胀。在“流动性泛滥、投资、资产价格上升、财富增加、再投资”的循环模式下,美国经济显现出一派繁荣。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家庭净财富(总资产扣除总负债)平均数从2007年的595 000美元跌至2009年的481 000美元,倒退回2004年之前的水平。

与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的情况相似,近年来中国的家庭资产规模也在迅速上升。中国家庭的资产也可以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两部分。首先,中国家庭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居民保险,非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住房资产和耐用消耗品(如图1-1所示)。从2000年以来,上述中国家庭的金融资产规模都在迅速上升,尤其是从21世纪初期以来更是呈现加速度上升(图1-2所示)。2000―2013年,中国家庭的金融资产绝对量持续显著增长,而从中国家庭资产的结构看,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据了很大比重,在2000年占比高达80.49%,虽然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截至2013年仍接近70%。这说明我国居民投资渠道较为单一。股票是家庭投资的另一个重要渠道,从2000年占家庭金融资产13.36%逐步上升至2013年的26.63%。债券、居民保险的比重虽有所上升,但整体仍较小。而从图1-2来看,中国家庭非金融资产规模也在迅速攀升,其中中国家庭的住房资产存量在2000―2013年中大幅增长,从19.29万亿增长至153.33万亿。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均有下跌,唯有中国的房地长价格继续保持突飞猛进的涨幅。住房资产过快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土地价格更为惊人的涨幅。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单位价格从2000年的434.18元涨至2012年的3 392.55元,十二年间上涨681.37%。而住宅用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从2000年的1 948元涨至2012年的5 430元,涨幅为178.75%。

经过上述对美中两国资产项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与美国在家庭资产规模变化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首先表现为资产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其次在资产项里面房地产占比过高。从美国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先例来看,房地产占比过高以及房价的过分高企或会使得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而形成金融危机,这也是当前中国有可能发生的高概率事件。

(二)负债

根据美国从1983年起每隔三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项抽样问卷调查――消费者金融调查(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简称SCF),2010 年约75%的美国家庭拥有债务,该比例比2007 年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也是2001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值得一提的是,有信用卡债务的家庭占比从2007年的46.1%下降至39.4%,是开展SCF调查以来的最大降幅,该比例甚至略低于1989年调查的水平。但是,债务金额没有明显的下降,由于资产缩水幅度远大于债务下降幅度,总体来看,受访家庭的杠杆率(总负债/总资产)上升了1.6个百分点。从偿债情况看,虽然债务收入比指标没有明显变化,但有逾期60天以上未偿债务的家庭占比突破了10%,为2000 年以来的最高值。

以上数据均能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家庭债台高筑的现实。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根据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分为三等:优质贷款、次优贷款、次级贷款,次级贷款的对象是收入较低或有违约记录的个人。2001年之后,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使资金流动性泛滥,只要继续维持超低水平的利率和不断攀升的房价,即使资信状况再差的家庭也不会有很高的违约风险。危机前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一般是ARM(adjust rate mortgage)形式,在初期利率较低,到一定时期后逐渐提高,许多家庭预期房价会高涨,在贷款利率尚未提高前抛售房屋,还可以从中获利。于是还款能力较弱的家庭也禁不住诱惑纷纷贷款买房,其中不乏投机炒房者,人人都希望分享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利润。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将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将不动产作为担保发行债券以获取流动资金,开始新一轮贷款发放,美国次贷产业链上的衍生产品越来越多。

对比美国而言,近些年来中国家庭部门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也不容忽视。中国家庭信贷体系包含居民住宅抵押贷款、个人短期信用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各种专项贷款,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各种贷款需求。图2显示,从2008年以来中国住户的贷款增长率比收入增长率要高得多。从组成结构来看,消费性贷款占住户贷款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64.62%上升至2013年的65.35%,同期经营性贷款的比重从35.38%下降至34.65%,消费性贷款长期居于主体地位。住房抵押贷款占中国居民消费性贷款的比重长期稳定在80%左右。从债务水平看,中国家庭债务规模大幅扩张,2013年住户贷款总额为198 503.79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291.90%,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的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快速增长,同期增长速度从11.64%增长至21.38%。以上数据表明居民以购置住房作为主要负债需求,信贷机构也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主要的供给,与金融危机前美国的借贷市场的特点相似。然而,对于银行而言,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与收益是不匹配的,贷款收回周期长,房地产市场受宏观政策影响容易出现波动,一旦房价增速放缓甚至下滑,居民很可能出现违约行为,银行要为此买单。实际上,贷款购房者无力支付住房按揭,放弃该房屋的现象在杭州、苏州、广州等地越来越频繁。2014年1―8月,苏州地区个人房屋贷款逾期不还案件达到了120件,同比增加68.7%。大多数购房抱有投机目的,在2010年房价高位时买入,且多数是购买第二套房,甚至第三套第四套房。2011―2013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的政策,减缓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房价有所下跌。在房价高位买入的住房资产的价值低于个人承受的按揭贷款,购房者无法承受巨额贷款,只能违约。

二、家庭杠杆率变化引致金融危机的机制分析

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的不同变化会引起杠杆率的变化,而杠杆率的变化会进一步地引致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情况来看,美国的家庭负债/家庭资产(即其家庭杠杆率)平均数从2001年12%上升至2006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4.9%。这和上述分析所示美国在金融危机前其家庭资产和负债规模的迅速膨胀有关,尤其是其负债规模的迅速上升,速度上大大的超过了资产规模的上升。

杠杆化运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杠杆效用在金融领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若滥用杠杆效应,过度提高杠杆率,便会酿成金融危机。通过美国金融危机,可以发现家庭部门的杠杆化伴随着资产泡沫的形成,居民形成良好预期,认为经济必然会繁荣,就业和收入情况必然会改善,带来消费、投资、和信贷需求旺盛。居民预期资产价格上升,愿意承担债务风险,以借贷追求收益。另外,不断下降的利率也使家庭部门杠杆化更加容易。为遏制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经济过猛减速,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采取降息措施刺激经济,至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仅为1%,大大降低了居民的融资成本。借款者中不乏没有稳定收入、资信状况不佳的个人,构成了庞大的次级贷款市场。这类贷款的利率通常比优质住房抵押贷款高300 350个百分点,但违约风险极大,在资产预期价格走高和低利率的环境下,借款人尚可维持较低的违约率。2006年,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不断增加,次级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信贷机构为了分散风险,将抵押资产证券化抛售给各种风险偏好的投资人,因此出现了抵押支持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贷款违约保险(Credit Default Swap)等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2006年初,近65%的次级贷款抵押资产被证券化,过度包装的金融衍生品将杠杆效应从家庭部门传递至金融部门,债务危机从美国居民部门向银行体系、保险公司、对冲基金蔓延,再扩散至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利率降低和资产价格下降,其本质是信用危机导致以家庭部门为起点的各部门杠杆率过高,进而引发流动性危机。美国金融体系监管不力,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居民可获得信用泛滥,当资产价格逆转,人们纷纷抛售资产及金融衍生品以换取美元,相对于庞大的资产而言货币稀缺。资产价格降至某个临界点后出现流动性枯竭,最终导致公众恐慌及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危机后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表明政府不得不增加杠杆率为家庭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去杠杆化买单。由此可见,家庭部门的杠杆效应会影响其他部门,若家庭杠杆率过高,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增加,房价及利率的微小波动被放大,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小结

家庭部门杠杆率过高是金融危机的一大诱因和征兆。美国、日本、西班牙、希腊等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都存在资产价格迅速上涨、私人部门杠杆率迅速抬升两大特征,并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然而根据本文的分析,中国目前无论在房地产资产泡沫还是家庭资产负债杠杆率的增长方面,都与美国等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的状况非常相似,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政策上面进行调整,以应对潜在的金融危机风险。

首先,要预防房地产泡沫的继续扩大和泡沫的突然破灭。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是从房价收入等指标来看,中国存在一定的房地产泡沫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介于美国等国爆发金融危机都是从房地产泡沫的迅速扩张和泡沫开始,中国目前应该重点关注房地产价格的走势,特别是重点城市的房价,不应该轻易取消限购等政策措施,而且应该加快应用房产税等市场手段平抑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而且从本文以上的分析来看,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是家庭资产负债杠杆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稳住房地产价格,使之在短时期内不会大幅波动应该是当务之急。

其次,要积极拓展居民的投资渠道。中国居民之所以积极投资房地产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投资选择渠道。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和由此导致的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迅速攀升,除了上述限购等强制性政策之外,还有积极地辅以合理的投资渠道。为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开放资本市场建设,建立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目前有潜在的金融危机风险,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政策应对措施,就可以化危机为转机,积极地推进中国的金融市场建设,进一步地完善中国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 Atif Mian and Amir Sufi (2010),“Household Leverage and the Recession of 2007-09”,IMF Economic Review Vol.58,No.1.

[2] Bernanke,B.,Gertler,M.,and S.Gilchrist,1999,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In:Taylor.B.and

M.Woodford,eds.,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Amsterdam 1.

[3] Frederic S.Mishkin,“Household Balance Sheet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8,No.4 (Dec.,1978),

pp.918-937.

[4] Reuven Glick and Kevin J.Lansing,“U.S.Household Deleveraging and Future Consumption Growth”,FRBSF ECONOMIC 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