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进步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进步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建设 新农村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12-0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真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 科学技术是农业经济的增长动力来源

陇川县是一个落后边疆农业县,全县农业人口约13.7万,耕地面积大约5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资源仍然十分短缺,这一点是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以人均占有耕地来说,我县农业人口大约3.94亩,人口每年都在增长,耕地却每年在减少,而且大于25度的坡地还不少。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不可能依赖自然资源在扩大再生产中起作用,农业的增长不能靠提高人均占有资源量来实现。而必须依靠科学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靠科技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靠科技在有限的土地上搞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地力,让不再会增长的土地收获超过以往产量的农产品。

大量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里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农村改革30多年来,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我县粮食在播种总产量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农作物主要品种的不断更新,每一次都对农业生产的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只要把科技引进农业,就可以大幅度地增产增收。但是,与一些发达的内地相比,我县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发达地区的农业增长中,有70%是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而我县目前的农业增长中靠科技实现的只占到40%左右,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县的农业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而要开发这些潜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顺应世界农业科技潮流的需要

在人类进人21世纪之际,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序幕。这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空间开发技术等新技术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应用于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业动力电气化、生产条件控制化、农业育种定向化。它包括农业生物技术革命、空间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信息技术革命、农业新材料技术革命、农业新能源技术革命、海洋农业技术革命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促进全面的农业新科技革命。如果说上一次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把20世纪上半叶低发展速度的资源消耗型农业,带人到高发展速度的资源集约型农业时代,那么这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把21世纪的农业带人高效、低耗、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这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技术取得长足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从而将农业变成以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主导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二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向农业领域的不断渗透,将使农业逐步成为可控性行业,农业技术定量化、规范化、集成化程度提高;三是材料、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农业向可持续发展农业转变。

我们必须顺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潮流,大力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否则,我们这个农业县将更加落后。

3 科技是改变农村落后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粮食的比重大大降低,人均占有肉、禽、蛋和水产品的需求成倍增长,消费的日粮中,细粮的比重也大大提高。现代人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吃好穿好。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劣汰,只有优质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现在我们的一些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不畅,主要原因还在于质量、品种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农业要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改变过去“以粮为纲”的格局,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并在一些农副产品的数量,尤其是质量上想办法,生产一些营养丰富、绿色环保的优质的农副产品,而要做到这一点,舍科技别无他途。此外,对农产品的保鲜以及深加工、精加工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非科技莫属。因此,我们在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时,必须注意把科技因素考虑进去。同时,我国农业已经进人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突破资源的瓶颈制约,加快转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促进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必然要求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 未来农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过去靠体力,一家农民种上十来亩地就十分辛苦,而使用农业新技术,实现机械化,就能进行规模化经营,一家农民可以耕种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地,这样,就可以把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其他生产部门,去从事新的产业,创造新的财富。而科技又能给农民提供新的致富门路,使农民在从事第一职业之余,还可以从事其他职业。这样一来,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改变着农业的产业结构,农业在科技的促进下,改革了传统的单一面孔,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成长为现代化农业。

5 科技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F326.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3119-04

Study on the Non-profi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SHEN Yue-ling,LI Yan-ch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1, Hebei,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approach of normative research, the necessity of non-profi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as discussed theoretically.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statu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inhibition factors ly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joining o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personal qua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tself.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non-profi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 for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from a non-profit view.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non-profit; transformation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首要任务,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不断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而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泉,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扩散,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多都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民间资本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自身及其转化过程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投资主体。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农业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将超过58%。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应当充分发挥国家在成果转化中的地位优势和主导作用,由政府主导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转化。因此,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现状,分析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1 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大多认同市场化手段,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然而农业科技成果从立项研发时起就具备了公益的性质,在现实中也发现有大量成果已经被隐匿性转化或无偿转化(公益性转化)。

1.1 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农业成果中蕴含的潜在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实用技术,物化为物质产品,以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这些成果属性的变化,是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转化过程。

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共享的社会财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属性。

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路研究;新型经济发展

企业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生产、人力、内部调控、资源采购等等,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科技快速发展,同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为了保证整个企业的生存能力、经济利益,需要充分开展对企业新形式下经济管理新方法的探讨,本文分析如下。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价值

1、重要性分析

管理作为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整合手段,是对市场环境、资源分配、企业利益等进行协协调处理的必要方法,是保证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使得整个国家已经实现各行各业的飞速进步,同时全球化经济接轨、网络普及影响、知识科技带动发展等等多元化相互作用,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进行充分改革,来适应新型市场环境,现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经营都必须面临经济管理的改革,保证企业在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影响,必须加大企业的创新管理、存在价值,使得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随着市场大环境的更新,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传统理念问题,具体分析如下:其一、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下,企业受到竞争机制影响,意识到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但是由于本质未发生明显改变,使得创新理念与实际落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导致经济管理无法满足新型市场的要求,经济管理系统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不匹配,使得企业存在发展畸形、管理失调的现象;其二、企业的内部掌控缺失,该现象是导致创新管理停滞不前的另一原因,现阶段即使多数企业意识到企业需要进行创新改革管理,但是由于目标定位失准、形式主义严重等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范围过于狭窄,仅仅是在企业的会计管理相关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财务状况,有效的避免了浪费现象,但是由于会计、审计工作不足以概括企业的全部经济管理范畴,使得企业其他物质资产仍存在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对企业整体来说,未达到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创新策略分析

1、掌握经济管理实质

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终极目标,需要从根本上认识经济管理的实质,认清经济管理的影响、价值、效益等,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的内涵进行重新学习,从根本理念上、思维方式上领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在企业内部进行整体灌输改革创新经济管理的理念。由于传统企业的保守思想束缚,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并未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多数企业负责人对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意义、理论知识、相关手段存在模糊感,无法将创新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多方位、多元化、深度挖掘改革创新的方法,从根基上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2、人才培养战略

思想观念转变之后,需要对企业人才进行充分培养、招收引进工作,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企业人才的比拼,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必须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企业需要及时招收引进新人才,同时对公司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培养,保证企业员工是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形、专业形、团结一致的队伍,只有保证企业员工的能力素养到位,才能进一步确定企业管理的工作落实到位。此外,现阶段以人为本是普遍达成的协议,企业是人才构成的,人才是企业的发展力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价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加大专业技术、道德教育的培训同时,还要重视企业的人文建设工作,保证企业整体发展各方面协调前进。

3、管理制度分析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后,需要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控制,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管理细则、惩罚奖励措施等等,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正常稳定运行,各种经济状况处理有标准规范可供参考,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大环境,企业内部管理、宏观调控、控制方法等必须跟随社会进步的脚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实行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

4、加大改革创新的科技含量

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化社会,新科技、新形式使得传统企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必须充分意识到局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随着科技进步带动信息技术的更新,经济管理改革创新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型科技信息手段,加大经济管理创新的科技含量建设,比如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开发适应企业生产设计、采购调控、销售处理等实际流程的管理系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企业发展改革的网络信息化,同时对企业资源信息要注意保护策略,加强对市场相关信息的关注、反应策略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有效的改善企业管理系统,提高整体协调控制能力、促进设计生产工作流程科学合理发展、加大财务审计管理改革,最大程度的节省开支、避免浪费,加大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必须清晰认识到自身发展弊端,及时进行更正管理,找到适合新形式的创新道路。

三、结语

本位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基本手段、相关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探讨,指出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未来具有关键作用,必须充分进行新形式下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社会变化、市场变化等,及时进行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发展,足够应对各种金融危机、市场行情变化引起的突发状况,维护企业整体体系建设工作,未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杜鹏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SDN PTN SPTN 城域传送网

一、SDN的起源发展

软件定义网络是由Clean Slate课题开发小组研究的一种创新型网络架构模型。它能够把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分离开来,底层网络设备完成数据转发处理,集中控制器控制转发方式和业务逻辑,实现将网络流量灵活控制,使网络作为管道更加智能。SDN最主要的三个特征就是:(1)控制层和转发层分离;(2)统一架构和开放的接口;(3)集中化、自动化网络控制。SDN技术在未来光传送网的应用价值如下:

1、统一的北向接口和开放的API,改变传统的网管集中操作,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发展,通过预装各种管理维护APP,可实现对网络运维管理在线操作,提升效率。

2、简化了网络部署,为客户带来全新的网络体验,借助SDN的集中式控制和控制转发分离,能够大量减少网络的部署开通环节,缩短了网络的运行维o时间,集中动态管控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传送网络流量,提升带宽使用效率。

3、针对不同网络的细致化运营,通过开放的、可编程的南向和北向接口实现更丰富的业务接入,便于运营商有针对性的开办业务,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提升用户感知体验,扩大了运营商的服务经营范围,增加了运营商的经济收入。

4、统一的网络架构和接口标准可以实现跨域、跨厂家设备的协同工作,打破原有网络种种技术壁垒,使管理维护更高效。

二、PTN网络引入SDN的必要性

1、减少业务开通时间。利用了SDN具有的自动收集、计算、业务下发功能,客户可以在线申请业务并开通,使人的工作变为机器工作,这样减少了业务开通时间。

2、使网络资源开放化。构建出的网络模型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未来更是会有大量APP充斥市场,通过SDN的集中式控制,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需求制定相应网络。

3、业务智能调整。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提高某地的网络流量,适合应用于人员聚集的各种活动,SDN统一管理、制定网络,能够实现一定范围的按需调整,满足基站的流量需求。

三、基于SDN的SPTN解决方案

1、以SDN控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通过SDN控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是SPTN解决方案的主要部分,SPTN解决方案主要是针对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效率不足等问题提出的设定,它通过控制实现网络的虚拟化,最终达到网络资源共享的目的,所以,把SDN作为控制器,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使网络价值最大化。

2、开放API接口和平台。通过开放API接口平台的办法,连接SPTN和APP平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专线业务的SLA姿态,方便了对流量的控制,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客户体验。

四、PTN网络引入SDN后的网络架构分析

1、SDN控制器:SDN控制器与以往的网络管理相比而言,具有四个优点:第一,传统的网络管理是由人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而SDN控制器可以自行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第二,SDN能按照不同的条件,做出与之对应的路径计算;第三,SDN能够自动下发业务,不同于以往的人为配置任务;第四,SDN控制器与设备的单线接口类型多样,能满足不同状况下的网络使用条件。

2、SDN协同器:SDN协同器主要控制数据的计算和SDN控制器的协同,标准接口是南向和SDN控制器之间的接口,方便了厂家的使用,同时APP服务器提供API,用以实现网络开放。

3、APP服务器:APP服务器是一种应用程序的服务器,可以对SDN的公共API进行调试,同时和OSS/BSS进行通信。

五、基于SDN的PTN传送网络的应用场景

1、基站业务应用场景。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基站业务朝着高带宽,低延时的方向发展,流量业务客户更多。对于基站业务,通过把SDN引入PTN能够实现对PTN传送网络的集中智能化控制,动态调配带宽资源,提高业务传送的效率,从而提高基站的业务传输量。同时将SDN与PTN相结合,能够充分提高对传输网络资源的使用。

2、集客业务应用场景。针对大带宽、海量接入应用场景的集客业务,可以根据客户业务的各种特征,通过应用管理平台通过SDN集中控制器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快速给出调整反馈,降低网络服务间的差异化,提高用户感受。针对大颗粒的集客业务,也可以考虑在OTN平台,以SDN+OTN的技术方式实现。

结语:SDN曾被认为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被网络运营商大为赞叹,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总会产生SDN所不能满足的网络,也不是SDN能满足所有网络的需求,还将有更多基于SDN的架构理念出现。PTN网络引入SDN是符合科技的演化,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象征。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育产业;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能。体育产业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体育产业已经或者是即将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之一。21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和推动。

1.科技创新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产业是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我国自建国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消费观念落后,再加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起步晚,国家对体育的各项投入十分有限,导致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至今仍处于新兴产业阶段,体育产业化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正因如此,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纵观世界体育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到,体育产业要想实现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就是必由之路。科技进步不仅能够提高运动成绩,其创新成果扩散到体育产业中还能够促进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产业高速发展创造的经济收益可以给科研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科技创新和体育产业是一种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新发展,必将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多的需求。

2.科技创新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当今世界是科技信息充斥的世界,科学技术向各方面渗透的趋势显著增强,体育科技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有关的经济活动,包括竞技和群众体育、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广告、体育设施等等,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来考虑,体育产业化发展能够增加产值、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居民的整体消费层次和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形象。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如何运用相应指标、方法来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就是科技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评价、量化体育产业产生的各种效益,可以分析出体育产业对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得出科学的结论,最终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体育产业的振兴也依赖科学的决策。体育方针、政策决定着体育发展的方向、目标及进程。体育产业的振兴向体育决策者的文化程度、领导能力、管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产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正确的判断、抉择,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

3.科技创新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首先,科技创新能促进体育产业突破发展障碍。“科技兴体”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历史和现实都能够证明,科技创新是体育产业突破发展障碍的主要措施。其中竞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就是科技创新在体育中的发挥强大作用的最突出表现。运动员的膳食、营养搭配、训练计划和方法、心理辅导、康复医疗、运动器材等的合理安排和选择,已经冲出传统的体育本体产业,扩散到体育用品、体育服务等相关体育产业中,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参与。

其次,科技创新能为体育产业培养科技人才。体育产业需要大量具备各种科学技能的人才。除了体育知识之外,还需要有懂得生理、心理、生物医学、材料、法律、计算机多媒体、营销等知识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最后,科技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如今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体育设施、场馆以及体育用品、体育人才、体育服务等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体育资源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体育资源开发和建设整体向着高端、高质量的水准发展。科技创新能够极大的提高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水平,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开发和建设了大量的体育设施、场馆,新型材料和新技术新工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节能环保等绿色理念贯穿其中,这些创新成果都成为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不断加速,高科技将会更深入地向体育产业渗透应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我们能够总结出,依靠外援来进行科技创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自主创新才是科技创新的必然之路。

篇6

现代科技的过分张扬,形成了技术理性对自然、社会及人类本身的霸权统治,从而将现代人逼近生存的死胡同。正是在对现代科技发展观念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后现代科技伦理观将哲学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理性反思与应用伦理学对科技发展的规范性要求统一起来,力图建构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新的科技伦理。

一方面,后现代科技伦理观主张科学技术发展应重拾其社会历史维度。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科学技术异化导致的技术理性垄断是其主要原因。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是在社会历史中逐渐发展、强大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技术理性的力量不断得到彰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人对科技依赖性的不断增强,技术的支配作用也越发强大,自然成为技术的资源库、材料库和能源库,其结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恶化。不仅如此,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连人也未能幸免,成为技术作用的对象和材料,人的价值遭到技术的忽略,其结果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冲突。人或社会历史维度的缺失导致了技术与人及社会的分离,使技术成为独立于人和社会之外的垄断力量。海德格尔曾经对此进行过深刻分析,他将技术称之为“座架”,并指出:座架不是什么技术因素,不是什么机械的东西,它乃是现实事物作为持存物而自行解蔽的方式,这种解蔽方式就是现代人的不可回避的生存方式。座架概念表明技术将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的意义剥离开来并导致对生存意义的遮蔽。这正是造成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根源所在。后现代科技伦理正是抓住这一关键之处,主张重拾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维度,强调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成果的科技和人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自然具有其社会历史性。所以,科技不仅要关注人的存在方式,更应关心人的生存意义。后现代科技伦理观就是要从人的终极意义上的救赎与解放的维度,要求科技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将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作为科技发展的追求与原则。

另一方能,后现代科技伦理观主张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合法性根据。承认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是后现代科技伦理观反思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前提。科技的异化并不能否定科技本身。技术是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对技术的否定就是对人自身的否定。因此,后现代科技伦理观强调彰显伦理对科技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目的就是努力寻找科技发展的合理性形式,重新赋予科技存在的合法性根据。未来科技的发展应该告别过去单纯追求技术的任意扩张和垄断的发展理念,将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作为衡量科技发展是否合理的价值标准。后现代科技伦理观正是秉承这一使命,努力研究和发掘新的伦理形式,强调将自然的价值、技术价值、人的生存价值等诸多价值因素纳入科技发展之中,用伦理的力量校正科技异化,限制技术理性的扩张,通过对科技发展的伦理考评促进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促进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后现代科技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篇7

(一)构建高中政治课民主课堂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因而,高中政治课构建民主课堂符合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构建高中政治课民主课堂是解决当今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当今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生本身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较差,合作意识淡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看,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手段陈旧,方法单一。

二、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民主课堂的基本步骤(做法)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仍为主导者,仍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尝试。

(一)教师精心备课是构建政治课民主课堂的前提

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实践证明,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成功地上好课,我在认为备课中要把握如下几点:

1.备新课标

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和精确阐述,为政治课堂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二)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情是构建民主课堂的必要条件

教师精心备课是构建民主课堂的前提,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该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是制约民主课堂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情极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制定学案。为了了解学情,我精心设计本节课的学案,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基本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明确哪些是重点、难点,以及达成目标的具体要求、措施和针对性练习。

(2)学案前置。即在课堂教学展开前把学案印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有所参照。

(3)学案反馈。即教师根据学生对学案上各栏目要求的完成情况,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补充、修正,真正做到了解学情、把握学情,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民主课堂成功的保障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构建政治课民主课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自主不是自由,不能因为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贬低教师甚至废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生成”必须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互动生成;民主课堂既要尊重学生,又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

(四)加强课后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安全意识 安全培训 安全质量标准化 科技投入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34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重中之重。煤矿作为高危行业之一,安全生产始终是天字号的头等大事。职工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技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煤矿的安全生产。要有效地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煤矿企业就要在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1 提高安全意识 推行文化建设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已成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瓶颈”制约和亟待解决的焦点、难点与热点。有人认为煤矿是个粗活,甚至认为下井不过是一天站、两天看、三天就能对付干,导致安全质量标准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先进管理方法,在煤矿难以推广。尤其是部分工人安全观念淡薄,缺乏安全生产基本常识,没有自律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要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就要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强化安全意识入手。煤矿企业要采用多形式、多阵地、多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在安全意识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六种教育:一是抓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二是抓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宣传教育;三是抓好“典型案例、警钟长鸣”的宣传教育;四是抓好居安思危、反骄破满的宣传教育;五是抓好“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的宣传教育;六是抓好“狠抓三违、杜绝事故”的宣传教育。

加强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安全文化手册》已经在全公司推开,双因素管理法在各矿的试点工作运行良好,在日清日结、走动管理、三工转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行安全信誉机制,及时对信誉度高的组织或个人各个方面给予表扬和重奖,对信誉度低的组织或个人予以必要的提示性警示或限制性警示;开展“八个一”活动,受到了职工的欢迎;以提升安全能力、推行工序管理为手段,规范了安全管理;从源头抓起,开展了项目开工六项基本安全生产条件评价活动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强化了员工安全理念渗透和安全行为养成,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面,通过抓体系意识导入、召开各种安全会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方法、理念,使体系知识得到了普及,并帮助、指导各地面单位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出台了《晋城煤业集团重大危险源建档管理办法》,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进行了重点管理和控制;通过采取互审、专项审核等方式,加大了对现场监督审核的力度,不但锻炼了内审员队伍,而且及时纠正了基层单位在体系运行方面的偏差,使体系的运行进一步规范、有序。

2 狠抓安全培训 贯彻ISO10015国际标准

安全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前提。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长远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搞好煤矿安全培训的必要性,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作为煤矿企业要严格执行山西省煤矿企业两年内完成百万矿工培训的任务,对煤矿新从业人员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政策;对目前已在岗但没有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员工,由企业组织培训,限期达到上岗标准;对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要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晋职培训。

安全培训是一种投资。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只有在有形的雄厚物质基础上运行,它的科学性才能够得以充分显现。寺河矿“2・1”瓦斯爆炸事故,教育我们要深刻吸取这一事故教训,避免同类事故发生,同时要把强化矿山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强化自救意识、加强自救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来抓。集团公司要在职教中心现有实验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拓展培训基地和增加模拟、仿真实验室。实际教学对安全培训更为重要,因为灾害和事故在未发生时是看不到的。通过拓展训练、模拟及演示等实验手段是使学员对“安全”取得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的有效方式。

推行ISO10015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创新人才教育培训管理新机制。ISO10015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是以过程管理为基本特征,以教培服务项目质量的过程监控为基本手段的新型教育培训管理模式。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培训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提高了安全培训的管理能力和有效性,树立了教育培训品牌,提升了知名度,确保了安全培训的层次和培训质量。

3 强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 夯实现场基础工作

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矿一切工作的基础。作为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制度,落实各级岗位责任制。首先要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煤矿企业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其次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要从筹备、设计、施工等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抓起,而且先后次序不能颠倒。要建立科学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考核、评比、奖惩制度,实行“定人、定岗、定工数、定点班、定任务、定监督”的六定政策,并且组织开展日常性检查,每次检查要对全矿井下所有施工头面及各种硐室进行检查,并要涉及所有区队、专业和地点,检查要按指定检查范围逐项进行,不缺项、漏检,一切用数据说话,上尺,上线,标准打分,规范操作。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安全质量考核。要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完成情况与职工收入、干部政绩考核和收入挂钩。

4 加大科技投入 强化硬件设施

篇9

关键词:科技计划;立项评估;研究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243-01

科技计划是贯彻科技发展规划,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引导、支持全社会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的科技管理工作。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是在科技项目申请立项的阶段介入,主要是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事先的评估。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科技决策至关重要。

1 国内外科技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1 国外科技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应用的科技评估方法种类较多,其中主要包括文献计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同行评议法、回顾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等等。

同行评议是目前在科技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对科技决策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它主要用于5个方面:评审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科学出版物;评定科研成果;评定学位与职称;评议研究机构的运作。虽然同行评议法使用范围广,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其结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且代表性不强。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对已经公开出版的论文、引用频次及专利计数来进行科技评估。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开始对专利文献做大量统计分析,进行评估与预测的工作。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过分强调数次,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人为地改变文献被引频次或者是增加其作品被引用和发表的机会。

层次分析法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这种方法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它能有效地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体现了人们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分解、判断、综合、并以它的简洁性、实用性、适用性和系统性赢得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但由于建立层次结构和构建判断矩阵的主观影响较大,使得这种方法的主观成分增大。

1.2 国内科技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科技评估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经典的评估方法,据对收集到的文献材料统计分析显示,国内科技评估方法主要有:

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指由从事某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价值或重要性的机制。方法主要有通信评议、小组会议评议两种,都可用于评估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等。

指标体系评估法。指标体系评估法一般都采用量化的方法,通过科学的量化手段减少评估的主观性,增加评估的客观性。同时要设计一个计算评分的数学模型,用于处理各指标间的关系。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对主观判断作定量描述,是决策科学中非常实用、具有很大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以多目标定性为主的决策。

其他评估方法。科技评估在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动态聚类法、模糊数学法、因子分析法、多维标度法等重要方法。

2 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方法研究分析

2.1 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方法发展概述

在综合对比当前我科技评估主要研究使用的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合理性、适应性以及评价方法使用时的工作量的基础上,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一般采用同行评议和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由从事某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通过一组能显示立项项目与当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相符程度、项目的必要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创新程度、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市场的前瞻性、科研条件的允许性以及是否有完整齐全的附件佐证材料(如科技查新报告)等一系列指标来评定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价值或重要性的评价方法,属非个人性决策,是一种由科技共同体来做出有关科学真理性评价的制度,遵循了以科学界内部的承认为依据和前提的原则。这种立项评估方法通过权威专家根据科学的量化指标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这样的评审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评估的主观性。

2.2 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评估方法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 评估专家数量有限,具有典型的“小样本”特征,其结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且代表性不强,当增加评估专家数量时又由于研究方向和观点的不一致导致评估结论难以收敛。科技项目一般具有隐含性、超前性、探索性和不可预知性,再加上评审专家对评价标准掌握、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难以给出确切的判断,导致最终结论中的等级评定含有不完全信息,而目前的评估方法对不完全信息难以描述,对多位专家评审意见的综合过于简单,量化信息过于粗糙。

3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方法的改进

科技评估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因此,建立符合我省各地市科技发展实情的评估方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加强对评估指标体系设定及评审专家库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严格的、科学的科技评估方法,监督、保证科技评估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真正做到客观、公平、公正、科学。结合我省的省情,并借鉴国内外科技项目的评估方法,得到以下启示:

(1)结合我省各地市科技发展实际情况,对不同计划类别的科技项目进行分析,建立合理的立项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合理并且客观的反映评估对象和目的。

(2)对科技项目进行评估时,一般都采用专家组按照既定的评估指标打分的方法,这就要求参与该项目的评估专家要独立于委托方,遵循回避原则;在选择专家时要从专家库里面选择来自被评估项目所属领域的不同地方的权威专家进行评价,必要时还需考虑财务类专家和管理类专家,这样使得专家知识结构合理化,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可靠可信。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4日

我国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由来已久,从199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10多年。2008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该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是企业所得税法的重要配套政策。2013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对纳入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的内容基础上进行扩充,是到目前为止最新的管理办法。

一、施工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必要性

(一)建筑业特级资质对科研开发的要求。企业资质是建筑施工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2007年3月,建设部修订颁布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对于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企业具有省部级(或相当于省部级水平)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②企业近三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平均达到营业额的0.5%以上。③企业具有国家级工法3项以上;近五年具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能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专利3项以上,累计有效专利8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项发明专利。④企业近十年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这些要求提高了企业进入特级资质的门槛,对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新技术企业对研究开发的要求。目前,许多从事高精尖业务的施工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第十条第四款规定: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①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②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③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要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加强企业研发与自主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三)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与研发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以科技带动生产,不具备竞争优势,就会遭到市场淘汰。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利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不断跟踪研究当前的先进技术,勇于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持续创新能力,才不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二、现行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研发项目的鉴定与费用的加计扣除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企业在具体执行方面的随意性,导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项目立项的随意性。国税总局116号文限定研发活动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的项目。在实践中,税务部门由于缺乏专业能力,企业的研发项目是否符合范围要求一般由科技部门作出判断。由于科技部门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受到工作目标和专业能力的局限,从研发项目立项结果来看,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存在着立项较为随意的情形。企业为了享受税收优惠而随意立项,无意研究开发,有意加计扣除,可以说成为了某些企业的避税方法之一。

(二)费用归集的随意性。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项目经费预算包括预算资金的计划投入和具体支出结构等。但在实务中,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确认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可否认存在较大的人为操作空间。一是项目费用与非项目费用相混淆;二是项目与项目间的费用分割相混淆;三是成本与费用相混淆,人为扩大研究开发费用的金额。这其间既有企业为享有税收优惠进行人为操控的原因,也有确定研发费用缺乏标准和界定、企业没可操作的依据,只能自行确认的原因。

(三)扣除项目的不确定性。因为缺乏研究开发费用的具体操作细则,税务部门对研发费用的确定也无所适从,同样依赖税收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可否认,实务中扩大和缩小准予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的情形都有发生。由于会计核算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要比税法规定的准予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大,而税务人员对相关费用也难以做出职业判断,可能会放任企业加计扣除或阻碍企业享受加计扣除,造成企业享有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差异。

三、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建议

上述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的落实,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规范立项管理职权。研究开发活动立项关键是判别其创新性,这是一项专业判断,本质上体现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要改变目前由基层科技部门为研发套项目,确认是否属于研发项目范围的做法。建议由省级科技部门协同相关行业的技术评估机构对有关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在技术、工艺、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对本地区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是否具有推动作用等展开评价,让企业因为研究开发而享受优惠,而不是为了享受优惠而研究开发。

(二)明确会计确认标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的实行,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落实的,有必要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确认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要求,细化费用与成本、不同费用之间的辨别规则,增强要求和规则的客观性。对未按要求进行会计确认的研究开发费用,不得享有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要完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模式的核算规范,合理确定合作各方和委托各方的研究开发费用,并对在各方之间进行的费用归集、分摊、结转建立规则,以便各方和税务部门的核查和监管。

(三)严格加计扣除审核。财务部门要加强与科技部门的协作,加强对企业研发项目的日常跟踪管理。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研发项目和项发费用进行评估和鉴证。内部要建立工作流程与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与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开发费用加计的税收政策落到实处,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有效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