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相关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相关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虽然已经实行网上缴费,但对票据的管理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对票据的领用、发放、核销、查询等管理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这样的管理手段已然落后,而且工作量大、效率低,差错难以避免,不符合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更不符合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于网上缴费形成的收入,也只能等银行入账单到达本单位时,票据管理人员按照形成收入的经济业务给予分类并打印相应的票据,审核人员才能随即完成记账凭证的录入,至此才算是完成了收费工作的全部事项。可以看出,网上缴费、票据管理和财务记账核算三者处于割裂状态,缺乏相应的监管过程,在流程和程序上也不尽合理。
二、高校网上缴费、票据管理和财务核算一体化架构的技术研究
(一)高校缴费及票据管理的信息流向
为了实现高校缴费业务、票据管理及财务核算三者之间的联动管理,真正做到统一监管,需要在三个独立管理系统中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实现缴费业务、票据管理、财务核算之间的信息流转及闭合的回路管理。根据高校缴费业务、票据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的实际,给出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二)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及管理流程介绍
通过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为高校收费项目提供统一的收费途径及通道,缴费者通过银行网银或者应用第三方支付在网上完成相关费用项的支付。将缴费平台与职能部门的管理系统进行对接,整个流程类似网上一站式购物,实现管理数据采集与缴费动作一并完成,实现数据在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实时共享,为收费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统一的缴费信息反馈途径,可随时了解相关收费项目的进度;也为财务部门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收费管理、票据使用监管平台,随时掌握学校收费工作进展及票据使用的情况,并可根据到款、开票情况自动生成财务核算凭证,与到款信息、开票信息实现完整的信息链路,做到严密的财务监管。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主要流程:1.费用项申请/审批流程(见图2)收费业务部门(如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内其他部门等)作为整个收费工作的发起部门,首先在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发起费用项目的缴费申请。在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上填报收费项目的名称,收费金额、收费依据、缴费人员的角色、收费起止时间、需要票据的数量等信息。如果缴费人员名单已经知晓,还需要提交缴费人员的清单。发起部门提交的申请通过系统流转至财务部门,由收费管理岗位核实信息,进行审批,审批意见通过平台反馈给收费业务部门。第一步骤的内容是后续流程的基础,提供了初始的信息,而且通过财务部门的审核,保证了该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预防乱收费、票据串用等违法乱纪的现象,起到了事前监管的效果。财务部门作为收费管理部门或者收费管理部门的意见执行者,根据票据管理的要求,在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中对收费业务部门的申请进行票据的使用配套及收费方式认定。需要设置相关费用项缴费的优先级、对应的票据类型以及票据数量、是否开启绿色通道等,并对收费业务部门的收费申请作出审批意见。审批通过的费用项目只要在统一缴费平台上立项,相关人员便可以缴费。缴费人员通过登录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可以看到与自身角色相匹配的费用项信息,根据缴费的优先级及缴费顺序的设定,按照提示和程序要求便可以完成网上缴费,获取缴费确认单。票据可由财务部门集中打印,交由业务部门发放或可以在网上缴费过程中设置票据交付环节选项,财务部门根据缴费人意愿直接将票据邮递给缴费人。2.票据管理流程(见图3)票据管理是收费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高校的经济往来活动内容,财务部门管理着行政事业收费票据、资金往来票据、专用发票以及各类内部票据,掌握着各类票据的使用方法及用途。财务部门作为票据的管理部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票据的全流程管理,把握票据管理关键点。在票据购入时,首先应对票据作入库登记,在缴费和票据管理系统中录入购买票据的信息,包括:购买日期、票据的种类、数量、起讫号等;其次,还要在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程序中预先设置各类票据及数量,待收费业务部门提交有关收费项目时,财务部门管理人员需核准相应的票据类型及数量,为收费项目分配发票,以备该网上缴费项目的批量使用。需特别指出的是如下一种情形:收费部门如果因特殊业务(如主办会议收取会务费、学术活动收取相关费用项)有自行收费的需求,通过网上申报(上述第一步流程)审批同意后,可以到财务部门进行票据的申领、借用。收费业务部门根据缴费人员的缴费内容,开具相应的票据,并对收费活动涉及的票据使用情况进行及时上报及缴销。收费结束后,所有未用的票据缴回至财务部门,并将所有票据使用情况按要求制作电子表格,导入票据管理系统,以便财务部门实现对票据的集中、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根据票据申领部门上报及缴销情况自动生成财务核算凭证。在票据的申请、使用、上报、稽核、缴销过程中,收费业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均可通过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对票据的使用情况进行即时的统计查询,根据各自的需求了解收费的动态,实现各自的有效监管。3.财务核算流程缴费完成后,统一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根据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的到款信息,自动生成当天的对账单,财务人员可以对照银行入账单,核对本次收费的金额和其他相关信息,确认无误后,通过平台系统切换至财务核算模块,按照程序预设好的途径方法,读取缴费、票据系统的信息,利用智能模块准确无误地自动生成该笔业务的到款凭证,保证实际到款与记账凭证的一致性。整个过程从缴费发起、票据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环环相扣,既满足财务核算和监督的要求,又大大提高了效率。该平台另外一个突出的功能是通过财务核算凭证可追溯查询到具体的到款明细、每笔款项开具票据的类型及号码等信息,在票据系统中也能查询每张开具的票据记载的详细信息及入账信息。无论是从信息查询还是从业务部门的功能管理上都得到了满足,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收款数据与票据管理数据的一致性和严密性,也实现了票据管理和财务核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相印证的统一体系。
(三)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
高校缴费、票据管理、财务核算一体化的管理,不仅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依托和保障。将缴费业务、票据管理和财务核算实现贯通和全过程联动管理需要有多项制度及规范操作流程作保证。1.建立高等学校统一会计相关信息平台机制的政策高校缴费、票据管理、财务核算一体化只是满足了高校在管理缴费业务过程中的系统化要求,为了实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标,应当构建以高校标准化会计相关信息为基础,便于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公众及中介机构等有关方面高效分析利用的统一会计相关信息平台。该平台应当涵盖数据收集、传输、验证、存储、查询、分析等模块,具备会计等相关信息查询、分析、检查与评价等多种功能,为高等学校内部的人、财、物相衔接的数据挖掘,为绩效评价为宗旨的财务监管体系等提供数据支持。2.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缴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信息化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要求,将高等学校缴费业务过程的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通过系统控制、会计信息处理控制、会计信息档案安全控制等途径,使高校缴费、票据管理等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更加有效。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明确规定使用缴费和票据管理平台的人员及权限分别在收费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指定专门的人员进行该统一平台的管理和操作,对同一业务的不同环节,要设置经办人员和主管审批身份的认定识别,对不同身份的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未经授权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该收费统一平台。收费业务是高校的重要经济行为,通过专门人员和权限的设定,可以形成适当的内部牵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收费管理平台的严肃性和安全性。(2)健全和规范各类票据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以控制和管理票据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合法收费、维护学校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建立健全票据的管理制度,制定收费票据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票据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财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票据管理制度,如《票据管理办法》、《票据领用、缴销制度》、《票据违规使用的处理办法》等制度,明确票据保管人员、领用人员和票据审批人员的职责。对票据的分配、领用、开票、缴款、核销、销毁制定一个合理的流程,将学校所有的票据纳入票据管理系统统一管理,从制度上保证票据领用和使用的安全性。3.完善对缴费、票据等相关业务的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应当建立与缴费、票据管理相关业务的申报、审批、实施、稽核等环节的控制制度。针对各部门提交的收费申请,财务部门应严格审核收费项目的合理性、合法性,对审核通过的项目在系统中给予票据的配对分配,并对各类票据的使用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对于违规使用票据的院系部门以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明确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相关的处理办法,避免票据串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也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各种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票据使用和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缴费、票据管理过程中,应当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稽核,以完善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城市经济发展;融合
生态公益林作为林业生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有着相应的推动与保护作用,因此,建设好生态公益林,能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实现。
1 简述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分析
生态公益林作为城市生态环保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在生态位置相对重要,生态状态保护需求大的地方,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森林生态以及社会产品等多种生态林业服务的方式,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生态公益林有着相当大的经济份量,特别是在林业管理信息化、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作用,其中,还包括有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与国防林。
1.2 种类分析
生态公益林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具有三种相应的类型。一是特殊生态公益林。如在湖南的张家界地区,这些山区景色相对秀丽,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森林、林地、数目发展繁荣的情况下,构成岩石尤其是严重荒漠化的影响,在公益林植被生长地区,这些总体的公益林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的特殊保护地区,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2 分析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融合性
2.1 城乡一体化生态模式的形成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整体建设,在城乡经济格局大发展的大前提下,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各大要素,在生态林业发展、产业机构调整、绿色环保、健康活力等多方面形成整体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相结合,形成整个管理的综合效果。
2.2 城市魅力的增值点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全面建设,将各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因素注入到整个管理之中,形成城市发展的后花园。将城市发展需要的疏林地、低产、低效能的农村林业发展壮大起来,在城市发展的绿色通道中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源泉,给城市发展树立生态环保的样板城市,对于整个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形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全面改观城市的整体面貌,提升城市发展的品味,更好的吸引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法繁荣发展。同时,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可以调节城市工业发展中污染的形成对空气的影响,恢复森林条件下的自然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气候现象,保持良好的城市空气湿度,减少污染现象的发生,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活品味与民生福祉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2.3 环境改善的关键点
生态公益林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吸引更多人融入到城市之中,并在城市森林中休憩、养生,通过自然保护区等城市森林公园,构建环境改善与城市融合的关键之处,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共享。同时,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持垂直温差的变化,并发挥城市森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方面的效果,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管理,防止林地逆转。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相对适应性强的开垦、采石等管理方面的制度,形成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有效措施运用,并突出在城市环境改善中的每一个关键因素,形成综合管理的系统化模式,这些因素都能强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发展局面。
3 探讨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管理措施
3.1 强化生态林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具体的管理中,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技术手段,形成责任管理,制度约束的整体模式,尤其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队伍建设,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知识培训,规范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的行为准则,保障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按照正确的要求履行自身的管护责任,及时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完善和纠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管护效果的提升。
3.2 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
生态林公益林的维护管理工作是一项任务量较大的工作,其工作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对管护工作实时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要加强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不断的引进相关科学技术,简化管理维护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对重点区域的林木建立起电子监控系统,通过电子画面的实时传输,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快速获取到管护信息。通过现代技术融入,更好地发挥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围绕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整体融入,实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发挥出生态公益林的整体效应,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强电,建筑安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电气工程的质量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强电施工质量。要想最大程度的避免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质量问题,施工企业就必须在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强电施工人员的培训,进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质量,促进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发展。
1 施工预留预埋阶段策略
(1)必须严格材料关,依据设计文件及相关建筑规范等要求选择管材,管材用砂轮切割机或钢锯下料,并打磨管口,用液压弯管机或手动弯管器弯管,并注意检查裂纹、弯扁及管弯半径,用电动套丝或手动丝扳套丝,然后电焊连接电管或用锁紧螺帽与箱、盒锁固,焊接跨接导线并固定好电管,对管口、箱盒进行包扎密闭处理,并做好土建灌浆及随后的保护,以防电管、箱盒被堵塞。
(2)预埋于楼板或墙体内的各电气箱盒,应保证箱盒口与板底面或墙饰面相平,埋设高度和平面位置应一致,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在暗埋钢管过程中,为了满足工程接地要求以及有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在混凝土内预埋的钢管均加做等电位连接。在混凝土内预埋钢管每一回路均采用圆钢(直径8~10mm)在板内熔焊连接。两根钢管间采用一根接地圆钢,三根钢管间采用二根接地圆钢沟通,依此类推。圆钢在钢管上的焊接长度大于或等于6倍圆钢直径,且为二面满焊。每一独立回路沟通后,再在任意一端加接地圆钢就近与基础主筋作等电位连接,以此确保预埋的每一根钢管均与基础有可靠的等电位连接。混凝土内预埋塑料管应作好管材保护及固定,每一回路PVC管用钢丝将其与钢筋绑扎固定,剪力墙线盒预埋先用钢筋将其固定,再用钢丝进行绑扎。塑料管末端及线盒用塑料布或报纸进行封堵,以免混凝土浇筑时损坏电管或堵塞。
(3)暗埋的电管不得歪斜进入箱盒,进入落地配电柜的电管应排列整齐,管口应出地面50mm;管与箱的连接应采用螺纹连接,管口应打磨光滑;管内的毛刺用圆挫打磨光滑;暗埋电管煨弯时,其弯曲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弯曲处应无裂纹或折皱,有裂纹或弯扁度大于10%管径的不能使用。
(4)设备电源预埋。应先核实电机或接线端位置,设于设备接线端一侧。同一轴线多台电机及设备的电源管,敷设应整齐统一,其管口高度高出设备基础10 cm。埋入地坪的电管,应保证埋入深度,避免将弯曲部分露出地面。预埋管盒开口处,应妥善做好临时封堵,以免砂浆或异物落入而造成管道堵塞。电气管道隐蔽前,应对其坐标,位置及埋入深度进行复核,若有位移,应进行调整,并采取固定措施。隐蔽工程应在检查试验合格的基础上,与建设、监理单位代表共同对隐蔽部位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隐蔽,并及时办理隐蔽验收记录。
2 设备及管线安装阶段策略
该阶段包括二次配管、电缆桥架、支吊架与基础型钢、箱柜等的安装;电线、电缆的敷设及绝缘;系统检查与灯具安装、接线。
(1)电缆桥架的安装。拉线确定电缆托盘支架位置,在支架上敷设电缆桥架,要求紧密平直,并沿内壁敷设接地镀锌扁铁。托盘连接板外加等电位连接铜芯线。检查电缆规格型号是否与设计相符,是否有绞扭,压扁等缺陷,保护层有否断裂,1kV及以下电缆用500 V兆欧表测试绝缘电阻,10kV电缆用5000 V兆欧表,合格后方可敷设。将电缆盘放在底层或底下一层,电缆头穿入(自制)模具连接,利用JTM-2型卷扬机经双门滑轮减速后,将电缆牵引到指定位置,逐段敷设于托盘,并用管卡固定。托盘内电缆,应按指向顺序排列。敷设前,由专业工长根椐设计资料绘制电缆敷设图给班组,图中应包括电缆根数及各类电缆排列放置顺序,以便于敷设时对电缆进行校对。弄清每盘长度,确定中间接头位置,按具体情况配置电缆长度,以免浪费。敷设时,注意将并列电缆中间接头位置错开,并每隔50 m 挂标示牌在完成中间、终端接头(用热缩电缆头)后,进行一次绝缘测试和全面整洁检查,无误后方可装上盖板。
(2)配管配线。根据设计,确定线路走向及灯具和设备用电位置、相互关系、连接方式,确定支架位置、尺寸、数量。安装支吊架后,敷设电管。电管及线盒敷设完毕,在土建室内粉刷结束后,即可穿线。用500V摇表检查绝缘,再装开关、插座及灯具。配线过程中严格按规范选择导线的颜色,PE线应采用黑色导线或黄绿色相间的导线。施工时严禁破坏导线的绝缘保护层,管内严禁有接头。导线连接采用压接或焊接。凡装设在装饰墙面上的开关、插座或灯具,应在饰面结束后就进行。
(3)灯具安装。在安装灯具时,首先要按设计图纸布置灯具位置,拉线找出灯具中心线,成排灯具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得大于5mm。支吊架安装应牢固端正,位置正确。安装后的灯具应保持内外干净明亮。灯具与导线连接应紧密,不伤芯线,连接端头须全部作搪锡处理,且绝缘良好。电气安装所用的支、吊、托架的加工制作与安装必须统一加工制作,型式一致,符合设计图纸及规程规范要求。下料全部采用切割机及手工锯切割,严禁使用气割。支、托架全部采用台钻钻孔,严禁气割开孔。制作后安装前应作油漆防腐处理,凡未防腐的支、吊、托盘均不得安装。电缆桥架支架应牢固,横平竖直。同一标高的支架同层横栏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不得大于5mm。
3 防雷接地系统安装阶段策略
扁钢连接长度必须保证2倍宽度以上,且满足三边焊接,圆钢连接长度为其直径的6倍,焊点作防腐处理;按图利用柱内主筋做引下线通长焊接,从地下到屋面不得有错位,并防止断点。结构柱(梁、板)上引出接地连接板,施工前做好加工,安装完毕表面刷油漆做好标记,引出剪力墙的引下扁钢应作沥青防腐处理,主接地体不做防腐;柱内引下线上部与屋面避雷带,其底部与接地装置应可靠焊接,屋面金属体均应就近与避雷网可靠连接;外墙上的金属门窗、金属栏杆等通过预埋铁与梁、柱内钢筋可靠连接,形成等电位。所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在入户处均应与接地体可靠连接。屋顶避雷网应连接成电气通路,并与柱内引下线可靠连接。施工完毕后在接地检测点测试接地电阻一次,应满足小于等于1欧姆的要求。
按图要求做好室内等电位连接及防雷接地,接地电阻在接地检测点施工完毕后测试一次,应满足不大于1欧姆要求,否则应征求设计院意见,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
4 总结
建筑电气工程的强电施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施工项目,不仅需要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设计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而且还需要对工程施工动态进行全面、及时的掌握,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设计理念的创新,精湛的施工工艺,以及严密的监理程序。因此,要想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就必须要加强对强电施工策略的研究,应用科学的施工技术,进而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本刊根据韩长赋部长的讲话记录进行了摘要整理,现刊发以飨读者。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意义重大
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然大而不强,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相适应,与工业发展转型要求不相适应,与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第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有助于以加工需求为牵引,形成“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的种养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加工产能向主产区、优势区聚集,优化区域布局。这必将增强农业供给活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破解农产品卖难滞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加工业,可以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拉长价值链和就业链,促进减损增收、提价增收和就业增收,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同时,通过发展加工业,还有助于带动资本回乡、人才返乡、科技下乡,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民创业,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打造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支柱。
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的前延后伸,带动农业生产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提供强大引擎。
加工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为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过去,每家每户都有七八口人,80%以上自己在家做饭,家家点火、万户炊烟。现在城镇居民家庭规模显著变小,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加之80后、 90后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方便快捷、营养安全的加工食品需求剧增,加工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装备、生物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有效运用,有利于提高加工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比如,包子、花卷、饺子、汤圆等,以往只能手工制作,规模小、产量低、成本高,现在随着自动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这些食品都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规模化制作,既保持了传统风味,效率也大大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为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为主,经营分散、品种少、标准化程度低,搞不好加工,只能以u“原字号”“粗字号”为主。近年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快成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工业发展注入有生力量,为做精做细做深农产品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发展农产品重点做到“五个推进”
到2020年,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提高到2.4:1,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到2025年,加工转化率达到75%,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我们今后不能再走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要在注重速度目标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目标,突出发展速度与质量统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实现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农民与加工主体关系转型升级, 在推进过程中,重点做到五个“大力推进”。
一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加工业向重点区域聚集发展。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分散,加工产能与主产区、加工与上下游脱节等问题比较突出,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加工业向主产区、主销区、“三区三园”和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加工与产地结合、加工与销地结合、加工与园区结合、加工与扶贫结合“四个结合”。
二要培育壮大主体,大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加工业的发展关键靠主体,要多渠道支持各类主体发展壮大,不但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下乡办加工,还要引导他们“挣票子带上乡亲”,让农民参与和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决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要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业,让他们与加工业同发展共壮大。通过农村产业融合支出项目、“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工程等,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烘干储藏、直供直销等设施,支持他们与加工企业抱团闯市场,支持他们参与发展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大力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针对农产品初加工水平低、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等问题,2012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资达36亿元,共扶持632个县、近5万个农户。今年开始,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整合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中,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大力发展主食加工。日前,农业部下发了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的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宣传推介“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发展“餐桌”经济,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供给模式。增强加工的精深程度。精深加工能够延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依托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开展公共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打造一批精深加工领军企业。
四要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公共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人才缺乏,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一些公共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协同创新,围绕烘干储藏、冷链物流、营养成分提取、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薄弱环节,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加快技术装备集成示范,重点建设一批企业研发分中心和中试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开展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性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推广活动,搭建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产学研推用”体系建设;支持科技人员通过成果入股创办领办加工企业,实现股权分红。强化人才培养,开展农产品加工行业人才培训,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技能人才。
五要强化组织保障,大力推进政策落实。国办《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有含金量,有些政策还有实质性突破。比如,在财税上,落实增值税抵扣政策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列入农业担保体系支持范围;在金融上,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流通和仓储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服务;在用地用电政策上,城乡建设用地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初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政策等。这些政策来之不易,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财政、发改、税务、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帮助加工企业和合作社解决实际困难。
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品牌创建是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我们一定要把品牌这杆大旗举起来,推进品牌与种养加紧密结合,以品牌覆盖带动种养加发展,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促进种养加上水平、农业质量效益全提升。
与优势区相结合,打造^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特色农业的“地域名片”。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辽参等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农业品牌,为该区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区域品牌创建,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不同区域农产品差异性体现出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以品牌为纽带对接产需,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
与安全绿色相结合,打造产品品牌。安全、优质、绿色应该成为农业品牌的“身份证”,成为农业品牌最闪亮的名片。创建产品品牌,要立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贯穿始终,将绿水青山、绿色产品融入品牌价值,把植五谷、饲六畜、渔樵耕读、耕织结合“小而美”的生态特色,打造成富国足民的“金字招牌”。
与原料基地相结合,打造企业品牌。农业既是产品供给行业,也是重要的原料产业行业。农业企业是农产品原料的主要需求方,也是品牌创建的受益方,应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品牌文化,在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组织化、产业化优势,与原料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要通过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把握市场需求准、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主力部队”。
农业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因此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统筹设计、稳步推进、久久为功。
要重点在“三区一园”中创建。把品牌建设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相结合,逐个产品、逐个产区制定品牌创建规划,不同层级的规划要有机衔接,形成科学体系。要结合规划,整合相关项目资源,打通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水利等政策渠道,研究建立激活民间投资的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品牌引领下集聚,形成园区出品牌、品牌带园区的格局。
要抓好标准完善和协同管理。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是品牌发展壮大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推进不同标准间衔接配套,形成完整体系。要加强与发改、商务、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创品牌、管品牌的联动机制。要用部门的合力确保标准的权威性,用标准的“卡尺”确保品牌的“含金量”,以标准促品牌,以品牌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