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新理念 问题 策略
大多数教师在英语讲解上还沿袭着从概念入手的传统方法,例如讲简单句,首先说定义,让学生抄到笔记本上,下节课先考学生:什么是简单句。这样做把本来就很抽象的内容教得枯燥无味。听力材料不给学生任何提示,放过一遍或两遍录音后就要求学生完成书上的习题,答不上来就再听一遍,如果还是填不上,很多教师就会带着抱怨给学生写出答案就算完成了。然后是对话部分,教师叫几名同学读下来后,又是讲句型和语言点。为什么不能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应用对话部分中的常用句型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交流呢?简单谈谈我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看法。
一、搞好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从思想教育入手,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学生带着抵触情绪在老师的强求下被动地学习,即使老师的教学方法再出色,也只能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教学活动的过程,知道教与学的联系和统一,然后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多交流,并用身边的实例向他们讲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思想认识的转变,兴趣无形中被激发,这时,学习英语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心智认识活动,教师的教学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讲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思维与智力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数千个单词。如果教师找一些窍门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缓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还可以在有效时间内让学生熟练掌握单词、句型、短文。近年来,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涉及实际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如:补全对话、书面表达是多年来中考的重头戏。所以,让学生平时多做句型、短文的训练也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英语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便于让学生理解,可以使其有机地结合。如:汉语中的修饰词在英语中称作定语,汉语中有主、谓、宾、定、状语,英语中也不例外;但在有些方面,它们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如:主系表结构,特殊疑问句的构成,补语这一定义等,通过英汉对照,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加以区分,总结归纳。
第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所掌握了单词和句子的基础上多造句。
3.加强有效的沟通和互动,重视及时反馈。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课堂师生关系和地位,但许多教师还是满堂灌。教师只是一味地讲,不能涉及多种形式的互动话题;作文收上去甚至只是写上日期;试卷不收,收上去十多天还发不下来,讲的时候学生已经记不住多少了。虽然学生越来越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却在抱怨如何辛苦,长此以往自然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对立局面,最终导致更多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失去了信心。几乎每个班都有学生因为听不懂、跟不上而放弃听课,而教师也就认可了学生的自我放弃。通过与有经验的名师交流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转贴于
二、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第一,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现场的情境,和学生形成互动,所使用的词组和句型正是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在组织教学的同时,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情境教学的目标。大胆放手,启发后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训练和应用,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上对语言的应用训练;在表达上决不拘于某一种表达方式,而是鼓励学生把已经学过的相似表达方式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其他学生,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增补并做系统化整理,使知识脉络清晰,便于记忆和应用。
第二,抓住重点及时反馈。怎样让学生记得多、忘得少呢?有经验的教师普遍重视及时反馈这一教学环节。讲授新课后,及时总结,突出重点及难点;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包括布置课后作业;不留机械化的重复作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下一节讲新课之前,一定要应用上一节所讲的重点内容,既有复习,又有衔接,有利于将所学内容系统化,便于掌握。
篇2
一、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和差异化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1]。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各方的欢迎,现在我国教育工作者们都深深被之吸引,甚至掀起了一股“多元智能热”。那么要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下进行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差异化教学呢?首先要解决的是差异化教学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差异化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得社会和学校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开始转而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的兴趣发展程度[2]。就当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差异化教育会成为以后的教育趋势,但是目前差异化教学还没有被大规模的推行,因为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差异甚至某些情况下还有对立的词汇,所以推行道德与法治的差异化教学其实是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的。
二、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差异化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为理解而教”、“个别化教育”等理论。
首先是“为理解而教”意在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大声地朗读一遍,那么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理解的教学更有意义,明确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所谓道德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是一个相对比较“软”的词汇,它没有什么条例的硬性规定,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行为准则,因为德多在人心,道德的标准也在人心,有这么一种说法“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约束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现在是法治社会。”要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真正的法治国家。法治是硬性的条文规定,是一个有着强制规定需要的遵守的准则,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际案例、分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这两个词汇的真正意义,教学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学,真正学到了才是教学。
再次是“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是一个类似于差别化教学的词汇。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个目前还是应试教育的教育体系中提倡个性化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道德与法治来说,因为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词汇,所以就有了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可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讲述,从概念到授课方式,从授课方式到讨论分析,从讨论分析到提高总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不同的学习理解情况进行教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期达到一个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了一个各方都满意的教学情况。
三、结果和建议
无论是多元智能理论还是差异化教学都是帮助学生接受教育,帮助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学会合理利用,将理论与现实实际情况相融合,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一个良好的智能教学。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利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使用或者滥用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真正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教学之中
教学的辅助方法有很多,真正实现价值是要将其彻底融入教学之中。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相对而言其实比较复杂的理论,在教学之中一定要正确理解并真正将其融入其中才能达到实现多元智力理论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为理解而教”还是“个别化教育”对于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差异化教学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七年级是初中教学的开始,是中学生的一个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他们以后更好的发展,所以要将多元智能理论真正融入教学之中,学会融会贯通,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一样,学习不是简单的相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理解,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能力,学海无涯,学习这条路没有尽头,所以只有学习的方法才是茫茫学海上的一叶扁舟。
(二)警惕过分沉迷于教学方法而忽略教学本身
篇3
一、以指导思想提高认识
思政教师要坚定理想信仰。思政教师传道授业,要坚持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坚定理想信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以党的宗旨和最高目标引导自己,不断强化自身思想信念,并将党的信念根植于课程教学中。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工作,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常态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重点,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以此带动其他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从而使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二、以工作开展落实目标
1.各备课组积极参与听课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2.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小课题研究,将深度教学落实在课堂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并联系周围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提出专课专上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5.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三、教研课中提高实效
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空洞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参加线上培训,听课评课,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道法课教学设计,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们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篇4
【关键词】课堂文化;生活实践;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40-03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是课堂文化的类型之一。所谓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就是以联系生活与实践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陶行知先生则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见,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是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追求。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就如何建构这种课堂文化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进行了十几年,但是过分关注应试分数、忽视学生生活实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虽然在联系生活上有很大的进步和改观,但是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知行脱节、忽视生活实践的状况,仍然使人感到忧虑。要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需要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努力做到:
第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审美生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要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幸福和快乐为出发点,改善学生的生活实践状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改善学生的生活实践状态。
第二,提高W生的生活质量。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而关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就是关注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这是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尊重、理解、关爱学生的生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生命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最大限度的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教师还要努力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境界。
第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打造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目的之一也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创设各种生活情境,积极开展讨论、辩论、游戏、表演、朗诵、演讲、竞赛、制作、展示等各种课堂活动,让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还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等课外活动,让实践活动向课堂外拓展,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条件
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需要教师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一些必要条件,这些必要条件包括:
第一,充分挖掘生活实践资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以及学生自身,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可以挖掘利用的生活实践资源。充分挖掘这些生活实践资源,对于打造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校生活实践资源,会使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强化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一,还能使学生感知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充分挖掘家庭生活实践资源,可以强化家校之间的联系,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家庭情感,促进亲子沟通,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幸福感。充分挖掘社会生活实践资源,可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性、时政性,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增强学生热爱社会的情感。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实践资源,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智慧和生活实践能力。
第二,精心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打造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有关的生活实践情境。学生置身在这些情境中,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的生活实践情境有两类:一类是真实情境,一类是虚拟情境。真实情境就是结合生活中真实的人或事所创设的情境。这种情境真实性强,可信度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这种情境所蕴含的道理,容易理解这种情境所说明的问题,容易受到这种情境的浸染。由于受课堂时空的局限,学生不可能总是置身在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中,更多的情况下是置身在虚拟的情境中。虚拟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模拟生活中的人或事所创设的情境。学生置身在虚拟情境中,会感到新奇,会乐于参与到情境中,做到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理解,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创造。
第三,积极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也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可以开展的生活实践活动有两类:一类是课内生活实践活动,诸如讨论、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演讲、现场调查等;一类是课外生活实践活动,诸如社团活动、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体验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生产劳动、勤工助学、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等。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会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会更好地参与实践、了解实践、融入实践,从而打造出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
教学鲁教版九年级“奋斗成就未来”时,教师是这样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条件的:第一,教师展示了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旧貌换新颜的具体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表和图片等,然后问学生:开发区的人民发扬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在座的许多同学的父母就是开发区的建设者,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辛劳,哪位同学介绍一下?第二,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手提袋,告诉学生在老师的家乡有一个手工活,就是给手提袋绑上两根小绳好用来手提。然后教师让学生现场操作,把课前下发的小红绳绑在铅笔或圆珠笔的两端,老师计时,看绑完一根小绳用多少时间。全班同学都在动手操作,结果是绑完一根小绳,最快的同学用时10秒钟。这时老师让学生猜一猜,给手提袋绑上一根小绳可以挣到多少钱?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可以挣到1分钱,接着让学生算一算:一分钟挣多少钱?(0.06元),一小时挣多少钱?(3.6元)。这时老师感慨地说:“3.6元钱挣得多么不容易啊!开发区这些劳动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第三,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和学习生活中,与艰苦奋斗精神相违背的现象,请举例说明。第四,教师要求学生夸夸自己身边艰苦奋斗的好同学。
上述做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社区生活、家庭生活、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生活实践资源,精心创设了文字材料、图表和图片、现场操作等生活实践情境,积极开展了动手操作等生活实践活动,为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教师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了必要条件之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这是建构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的关键,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感悟。道德与法治课所传授的一些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单纯进行讲解,教学远离生动的生活世界,远离多彩的生活实践,也许学生越听越听不明白,甚至越听越糊涂。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准确感知,更难以有所感悟。久而久之,W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而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有关知识,感悟有关道理,学生会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抽象的理论就会变得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事半功倍。
第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思考与探究的课堂氛围,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追求之一。思考与探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教师创设生活实践性的教学情境,把思考与探究引入生活实践,学生的思考会更全面、更深入,探究会更主动、更自觉。
第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参与体验。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人文学科,特别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没有这种参与和体验,学生的情感就难以得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就难以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会落空。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参与与体验,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生活性、实践性强的课堂活动,特别是亲身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课外活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去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探求知识的乐趣会更多,对自己言行的反思会更自觉,学习的收获也会更大。
教学鲁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挫而不折,积极进取”时,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堂活动:
活动一:挫折小调查。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挫折?请写在卡片上。
活动二:课堂游戏。
游戏一:单脚站立。
第一次的游戏规则:①一只脚的前脚掌接触地面,另一只脚不能接触地面。②独立完成。③坚持不住者或违反规则者,自动站到一边,退出游戏。
第二次的游戏规则:①一只脚的前脚掌接触地面,另一只脚不能接触地面。②坚持不住者或违反规则者,自动站到一边,退出游戏。
游戏二:传球。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两队,按顺序传球,球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完成时间最短的组胜出。
活动三:课堂演示:上课前,教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一张自己画的画,上面有高山、深谷、彩虹。教师先把写有各种挫折的小卡片有重点地粘贴到这张画的山谷里,意为挫折使人陷入低谷;然后把写有战胜挫折方法的一面面小红旗有重点地粘贴到山下、山腰直到山顶,意为战胜挫折成功登顶。画面上的彩虹,意思是战胜了挫折,如同雨过天晴,彩霞满天。
上述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挫折小调查”这一生活实践中感知感悟,在“课堂演示”这一生活实践中思考探究,在“课堂游戏”这一生活实践中参与体验,较好地打造出了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
总之,建构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这些中职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和法律的教育,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明显下降。
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都比较差,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自制力差、不思进取、时间观念不强、法纪意识淡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个别学生喜欢滋事闹事、抽烟、吸毒、沉迷网络;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敬业、乐业、精业的精神,没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正确的工作态度。从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有85%以上的学生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受不了工作中的脏、苦、累、重而放弃就业机会或者频繁更换单位,个别学生甚至长期在家待业不愿参加工作。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 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我们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力宇、张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教材内容主要以纲要性知识为主,案例大多为学生不熟悉的人物,个别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感,缺少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保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样式等。
(三) 传统的 “灌输式” “填鸭式” 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师照书念,学生照书背,师生都围绕书本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学生被动接受,成为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致使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这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难于相适应。
(四) 重视专业技能课轻视职业道德课。
由于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一方面,学校在教学上重视专业技能课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思想教育课、职业道德课,大大压缩职业道德课时,有的学校甚至让学生课外自学,降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的,只要学好专业课,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立足社会,所以对职业道德课在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无心听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更不用说掌握消化教学内容。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五) 任课教师综合能力偏低。
《职业道德与法律》包含职业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知识,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好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一般由文科类教师讲授,甚至安排科室工作人员担任,任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偏低。一方面,这些教师可能学历层次较低,以前自己受教育时就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任课以后又没有参加学习培训,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文科类教师大多毕业后直接由学校走进学校,缺乏企业锻炼的经验,缺乏了解企业、社会对职业道德内涵和标准的理解,特别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实际要求。任课教师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不重视对新知识的吸收,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导致讲课平淡,照本宣科,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低。
(六) 评价方式简单。
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测评采用理论考试,一考定夺。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笔试评价,轻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轻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因此,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实际效果和学生的真实能力,导致学校的评价结果与社会、企业的评价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个别学生在校时道德素质评优,走上社会后道德堕落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教材内容的不足,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1)理顺教学内容顺序。例如讲完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接着就讲第十一章: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和第十二章: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然后才接着讲其他章节内容。
(2)丰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讲职业道德,例如针对城轨运营专业的学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人员仪容仪表礼仪标准,由于所授内容针对性强,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增加时政新闻,及时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例如,结合介绍广东精神、惠州精神内容,以延申职业道德内涵,增强学生树立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我们增加了实践环节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1天,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劳教所、监狱等场所,与法官和犯人交流座谈,提高学生对尊纪守法的重要性的认识。
(3)更新教学内容。例如第二课: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将张秉贵的案例更新为惠州市道德模范江润浓的事迹以及体坛明星姚明、刘翔、林丹等青年人崇拜的榜样人物事迹。由于是身边的、新时代的模范人物,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怀疑,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学习。
(二)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知行的统一。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满堂灌”的传统做法,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采取小组讨论、辩论会、演讲比赛、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执法人员、车站服务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启发受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精选案例,以案说理,以案释法。由于中职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而法律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原理一般又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真实、具体的青少年违法案例引入课堂,例如吸毒、贩毒案例,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盗窃案例、抢劫勒索案例、网络犯罪案例等。结合教学内容启发诱导,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尊严和违法的后果,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合格公民。
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将呆板型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情景中学”“在快乐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法纪观念。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只有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学校应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应该像抓专业课一样抓德育教育,在资金、设备、时间、业务进修、教师选拨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学质量。
(2)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重视新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吸收,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素养的实际需求,促进职业道德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该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应该提高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敬岗爱业,勤奋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关心爱护学生,重视个人仪容仪表,利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和互联网是当前最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重复性、交互性、生动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上单调、枯燥、抽象、死板的内容变为直观、具体、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例如教材中的站姿标准、案例图片,如果用多媒体来展示就会更加形象生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声、光、电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据有关研究显示,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的比例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随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节省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深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互联网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为师生平等交流学习和情感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在线平台、电子邮件、QQ等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学习进度、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思想。例如教材中要求“查一查”的内容,学生利用互联网就能很快获得答案。互联网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五)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单一的卷面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其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只有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不但要考查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核其综合能力。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仪容仪表、职业能力、守法情况等。评价结果主要包括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德育工作者评价、行业企业人员评价、家庭评价。评价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三、结语
教学改革不会一劳永逸,只有紧随社会发展步伐,关注法律制度建设,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内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者。
(作者单位: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中职学校;法律教学
一、引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职教育的发展承担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对于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倡导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深入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以新课程中提出的学生主体性,合作性以及积级性为指导观点,全面地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学”。这符合了我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即老师在教书育人时,应教导学生方法,而非单纯的结果,其表现在法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达法律原理的相关概念,也应培养学生运用整个法律的原理进行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使得法律成为处理社会事务的优质方法。因此,在进行法律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师的教学准备以及相关的活动过程,打破整个课堂的沉闷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责任感,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整个教学。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能动性。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担任教学内容的主角,打破以往存在的机械式的教育。有一句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再好的老师,都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替代品,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效果。因此,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改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中职学校法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中也不例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模式占据了现代教育的主导,学生的知识来源源于教师的讲学以及课本的教导,老师直接将知识单方面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进行控制性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法律教学则侧重于实践经验的运用,知识性的学习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主体性教学观念的出现打破了一言堂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使得学生在民主开放的空间下获得更大的主动权,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天性。这种学习方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力,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兴趣点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变以往特立独行的工作作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以彻底地建成民主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
(二)充分挖掘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一切主观能动性的根源,只有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地接受法律知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方式一但触及了学生的情绪以及相应的意志领域,并深入发掘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会变得更加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兴趣需求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的状态。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教程,提高学生的专题调研的能力,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法律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老师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彻底打消学生的厌学情绪,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以学生自主式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纳案例式教学,模拟表演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自由学习,自主学习。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最主要的道路,不能以学习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学生自信的主要的方法,既有助于学校学科体系的建立,也利于学生的主动性表现。而在现在的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考试这一主要的考评形式,这种单一的形式使得整个教育的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法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当前的法律教育仍然以教育个人的评价为主,而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排斥在外,但是学生之间对学习的评价往往更具真实性,全面性。因此,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对于学生的学习提倡主体多元化,进行学生的自评互评的活动,将老师的评语与学生的评价进行一定权重的结合。
三、结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是整个教育的最终的目标。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对于现实生活的知识运用能力不足,无法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难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以及才华的新时代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校法律教学,必须因人而异,通过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因此,作为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传播者,不仅仅是进行法律知识的简单教学,而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主动精神,能够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个人教育教学素养。
1、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我校以“三定研备”活动为载体,通过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教后反思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推进我校课改模式的实践应用。集体备课中,要求老师们人人认真读教材、读教参、主备教师说课、说导学案设计思路,辅备教师人人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修改完善导学案。听课活动中,大家实实在在研究课堂教学微观领域经常面临的问题,发表见解,交流困惑,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本学期开学初,各学科确立了各自教研活动主题,围绕主题,进行了以学科为特征的教研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了“解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大型教研活动。经过一学期的“主题式”教研,一方面,学科的教研氛围愈加浓厚了,另一方面,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有相应程度的提高。
2、借助片区教研平台,大面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校为了响应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的号召,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进而提升办学品位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县教育科技局教研室区域教研活动安排,于2019年12月11日进行了红旗小学片区教研活动。从这次活动开始,我校一改以往指派个别骨干教师作示范课的做法,尽量覆盖多年级、多学科教师讲研究课。课后大家针对课堂模式、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问题展开说课。同时,我们还推出一线教师作讲座,赵云波老师在讲座中解读了高效课堂下导学案的研备与运用。所有参与教师,无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进一步明晰了高效课堂的课改理念,实现了一次业务的大提升。
3、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本学期,学校派教师外出长治、太原、太谷、长春、广州等地学十多人次左右,并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做到认真学习,认真做好笔记,回校进行分享汇报,以便达到经验共享,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进一步的辐射与提升。
二、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
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始终抓
实抓好。重点做好了如下工作:
1、抓常规,促进管理规范化
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加强课程计
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了“开齐、上足、教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
的全面发展。本学期加强了查课力度,也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与考核。
(1)抓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尤其是本学期面对全面更换的语文、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教师如何把新教材的理念、思想转变成教学行动,弄清楚新教材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体现出新的理念和思想,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符合新教材的要求,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因此,学校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教导处多次组织了全面常规检查,针对老师们的教学常规,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次检查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通过检查,发现我校有一部分教师对待备课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如有的教师手写教案书写整洁、有创新,集备导学案能深挖教材、设计有效的练习。
(2)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除了公开课以外,采用随堂听课制度,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3)抓课后辅导。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甚至抄袭作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课后辅导,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的责任。
(4)抓教学后记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后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反思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校要求教师课课进行简要的反思。
(5)抓作业布置与批改
要求教师详批详改,作业量适中,家庭作业有布置有检查。作业布置要依据教材精选习题,体现明确性和针对性,作业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宜,要有一定梯度,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作业批改及时,课堂作业不隔课,其它作业不隔天,做到“有做必改,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写清批改日期,批语简明易懂:少指责,多鼓励提高。通过多次常规检查,发现老师们批语有创新,有的老师自制印章给予学生图案表扬,有的老师将二十年前自能作文的三级评改优秀传统沿用至今,中年级的读书笔记有模有样、坚持不懈,写字书的字迹越来越规范。
三、深化课堂改革,提升办学品味
本学期,我校继续将“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研究的立足点,低年级采用“课前热身—游戏引入—教授新知—竞赛巩固—自由交际表演”游戏型教学模式;中高年级采用“四二六”教学模式,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突破:
1.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好了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关系、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结构、信息交流、教学评价八个方面的转变,老师们已基本把新课改精神渗透于当前的教育教学之中。
2.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改的核心问题来抓,目前已基本实现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主动性。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活动。二是独立性。学生表现为我能学。三是独特性。课堂上我们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四是体验性。我们强调参与,重视直接经验。五是问题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3、实现了课堂生态的转变。
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可以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目前,无论是我校低年级的智慧课堂,还是中高年级的高效课堂,课堂的价值体现出从“知识”到“生命”的质的飞跃,课堂具有六个特质:自主性、丰富性、选择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课堂成了学生的课或者以学为中心的课,再也不是教师的课,以教为中心的课。课堂成了一种生生、师生相互作用的合作过程,对每一个学生而言,课堂成了满足“个体”的内心思想、感情、心理需要,因而课堂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课堂成了一种“人学”文化的真实体现,因而它有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倾听、接纳。
四、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多维发展
1、课外阅读、晨读、午写常抓不懈
(1)课外阅读:本学期,我校继续推进课外阅读活动,学期初就要求一二年级坚持每周填写一张“小书虫”读书卡,三四年级进一步写好读书笔记,五六年级更要注重阅读感想和读书交流展示,适应统编教材的要求。元旦前夕,我们为了落实和检测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一二年级成功举行的“书香飘万家”亲子共读活动让我们感动满满,三四年级制作的精美导读小报作了很满意的过渡,五六年级各班的读书交流会可以说更让我们看到了一条落实素养的途径。
(2)晨读:本学期做到真正落实晨读的内容,做到不挤占,不挪用晨读时间,背诵记忆必背古诗词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诵读的能力和素养。
(3)午写:学期初,学校给各班下发了规范的“午写流程”,语文教师严格按照流程,借助“沃笔习字”软件,针对学生的三姿结合当天所学生字进行指导。在书写方面,我们通过作业检查、试卷卷面分加大考核力度。特别是元旦前夕,举行了全校学生硬笔书法比赛,我们欣喜地发现,全校学生书写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
2、开发节日课程,努力构建项目式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过节热情,使祖国文化得以传承,在国庆节和中秋节到来之际,我校布置了假期特色作业即节日课程。活动以设置驱动性任务为抓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观察、合作、研究完成,学生作品独具匠心,我们都已装订成册,作为我校档案资料的亮点进行展示。我们的活动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项技能,而是更高层次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既提升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动手、评价、创造、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知不足而后进
一学期来,我在努力做好自身的工作,但是不足之处也非常之多:
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句空口号,它需要以扎实而创新的日常工作为基础。在工作中我们也感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如教师的业务提高问题;怎样使集体备课进一步落到实处,课改的一些细节抓得还不够实,如有的班级表面分了小组,并组织学生合作,但实际上只不过是“走过场”。面对如此种种,我们还需要沉下心来去实践研究。下学期,我们的设想是把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再扎实一些,创造性更多一些,创新求实,稳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 上一篇:电力安装施工安全措施
- 下一篇: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