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面向儿童的APP界面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层次的生理、心理特征来设计。设计师在开展儿童APP设计时,应当对用户人群做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儿童的认知特征及生理特征两个方面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分析,再针对学龄前儿童特征分析的结果提出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界面设计目标,并依此目标作为评估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界面设计的标准,从而为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界面图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界面设计 认知心理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02-0120-02
随着网络和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应用程序也跟着快速发展,基于苹果的IOS系统、Android系统、windowsphone平台的各种APP更新速度非常快,竞争力也随之增大,应用程序开发商的目标扩大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面向儿童的APP得到了迅猛发展。苹果APP Store里,“儿童APP”作为一个模块,已经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各种APP提供给儿童崭新的娱乐、教育方式。但是这些应用程序并没有完全做到以儿童为中心去设计界面。设计一个成功的APP界面,不仅需要设计美观,也需要其他学科,比如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但是,通常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设计者更多的是上来就考虑如何设计得更美观,而忽略了对用户认知特性的分析。事实上,了解并遵循人类认知心理是进行界面设计的基础,它对界面的设计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儿童心理学里,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而根据心理发展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婴儿期(1―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或者少年期(12―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18岁)。本文所指的学龄前儿童是3―6岁之间的年龄段。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皮亚杰的研究揭示出,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认知心理是不一样的。所以适用于学龄前儿童APP的开发要深入了解该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设计师都为成年人,如只凭经验、想当然地闭门造车,是很难开发适应儿童需求、满足时代要求的应用程序的。因此,我们在学龄前儿童的软件设计开发时,应该从该群体的心理年龄特征出发,精心设计图标,包括色彩和造型等方面。
1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认知心理特点
1.1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征
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正处于发展阶段,不太稳定和平衡。本文将从和界面设计相关的视觉器官和体能特征两个方面探究。
视觉器官方面,儿童的视敏度即视力还在发育的过程中,学龄前初期儿童的视觉比学龄前晚期儿童要低一些,比如看清视力测试表上的图像,4―5儿童的距离是2.1米,5―6岁需2.7米、6―7岁可达3米。由此可见,儿童的视觉是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所以幼儿可辨识的物体,应该是年龄越小,辨识对象越大。儿童和移动设备的接触距离在0.6米以内,图标文字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学龄前儿童的视觉负担,图标尽可能简洁突出一些。学龄前儿童的颜色视觉已经能够区分近似的混合色,如黄色和棕色。但5岁以内的幼儿还不能正确地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联系起来。所以图标设计的主色调尽量选用基本颜色,比如红、绿、黄、蓝。
体能方面,体能特征的发展主要是强调培养儿童良好的运动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以保证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运动技能方面来分析儿童的体能特征。运动技能是指儿童对于运动及其协调能力的控制技能。由于儿童正处于身体的成长阶段,其运动所能持续的时间和协调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让儿童用手去点击界面中很小的图标,他们将很难命中,还有如果某一交互任务需要儿童在点击图标的同时并拖动图标,或者是持续一段时间,这对儿童来说是非常疲惫和困难的事情。
1.2 学龄前儿童认知心理特征分析
1.2.1 色彩的认知
3~6岁学前期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很欠缺,但此时的他们对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做出一些心理反应。鲜艳、刺激、不寻常的色彩会吸引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绪。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3~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可以说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这四个基本颜色;4~5岁儿童能正确掌握8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数的70%:而5~6岁后的儿童,能正确掌握12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人数的55%以上。这个研究表明5~6岁的学前期儿童,基本都具有一定的色彩感知及良好的视觉基础。
学龄前阶段的儿童知识经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成熟,所以他们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及言语还不够发展,学前期儿童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其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对色彩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具体事物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对色彩的认识是无意识的或者是潜意识的。他们对红色的太阳,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天空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们喜爱红、绿、蓝这类的色彩。
1.2.2 读写认知
读写能力指的是儿童对于图标中文字含义的理解和解释能力,由于儿童的读写能力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因而并未达到与成人同等水平的理解能力。而目前普遍使用的图形用户界面中,其目标用户主要是针对成人,因此,图标中所使用的文字对儿童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如图形用户界面中普遍使用的菜单功能图标大多是基于文字描述,其含义儿童并不容易理解。相对于文字描述来说,儿童更易接受图形化的表示方式。
1.2.3 理解能力
学龄前儿童好奇心很强,这是他们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过程,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好问、好探究,但是他们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但已经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为划分标准,将儿童智力及心理发展阶段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 -15岁)。0-2岁,感觉运算阶段,特征是运用吸吮、手抓与整个身体的活动这样的运动感觉系统去构建“图式”;依赖于具体的表现而不是符号(单词、图画)来获得信息;以自我为中心。2-7岁,前运算阶段,特征是继续以自我为中心,思想表达与感觉经验主要依赖他们如何感觉与“观察”事情的方式:所获得知识主要建立在他们能够看见的内容之上,以“事情看上去的那个样子”为基础来做出判断。12-15岁,形式运算阶段,特征为能够处理语言和假设性的问题;能够科学地和逻辑地进行推理;不再限制在具体事情上;能够运用符号来思考问题。本文所研究的学龄前儿童的范围即为前运算阶段。由于儿童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是关于具体物体的形象性描述,对于抽象事物或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不易理解复杂图标的概念而影响应用程序的操作。所以儿童对于简单可视化的表示方式能更好地理解,因为这样有利于他们结合具体的物体进行理解,进而正确的操作,以达到应用程序的目的。
2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图标设计目标
2.1 针对生理特征
针对体能特征的设计目标主要是指在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图标设计中,其交互方式的设计与使用要符合儿童的体能特征,应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以下将针对儿童体能特征的分析,介绍相应的设计目标。
运动技能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交互方式的设计,交互方式作为界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采用儿童容易操作的方式。如在采用鼠标的图形用户界面中,对于点击图标的设计应尽可能地大一点,以便于儿童的点击操作。在触摸屏用户界面,可操作的图标尽量放置界面上方(如图1),有效地防止儿童的误点击操作。另外,新的交互方式如基于笔的交互式软件,以及触摸屏的使用都可使得儿童自然的交互方式得到很好应用,也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2.2 针对色彩认知的设计原则
色彩是图标外观造型艺术中先声夺人的语言,与图标的形状相比,色彩更引入注目,对人的视觉刺激也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色彩主要通过刺激人的视觉达到影响人的心理,从而引发审美意识。图标的色彩美是一款软件价值增值的一条重要捷径。本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论述色彩的运用。
(1)色彩丰富、鲜艳,但要适度,以防产生视觉疲劳、保护视力。儿童偏爱鲜艳、丰富的色彩,但是图标中的色彩如果过于鲜艳、对比过于强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甚至损伤视力。而且色彩过于丰富也容易使较低年龄的儿童过多注意色彩的丰富或局部画面,而导致忽略重点内容。
(2)色彩运用的合理性、恰当性。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色彩与其他视觉元素的整体性。因此,儿童图标的色彩运用并不仅仅考虑选择较为鲜艳、丰富的色彩就可以了,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整体的协调统一(包括图形色彩的搭配、图标与文字的色彩搭配、国标和文字与整体色调的协调统一等),否则,孩子也不会喜欢。图2是iPad版奇艺动画片的启动界面,以品牌绿为主,配合红蓝黄颜色搭配,整体写实蓝天绿草地的真实意境,营造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引导儿童进入。图标的设计提取了界面的绿色,为丰富画面不显单调,并达到给人点击欲望的指示目的,加上引人注目的橙色箭头,而且很好地融入了整个界面。
(3)利用色彩的视觉心理特性烘托气氛。色彩带来的冷与暖、热烈与宁静、等各种情感体验以及各种色相特有的性格特征,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己经能够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图标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能够增添气氛,或是烘托欢快的气氛让儿童更乐于接触应用程序,或是与内容结合调动整体气氛以引起情绪情感的活动、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加深体验和记忆等。
2.3 针对读写能力
由于读写能力作为儿童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没有得到完全发展。因此,在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图标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可视化的表示方式,避免使用过多的文字描述,减少儿童的认知负担。如图形化用户界面中普遍使用的图标方式,或者是采用儿童容易理解的隐喻方式,如图3是一款儿童绘画的应用程序,真实的纸张叠放的效果,翻页效果,都是非常拟实的,只需要生活中的经验就能够操作。
2.4 针对理解能力
针对儿童的理解能力,应使用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概念或具体形象向儿童解释图标所传达的意义。图4是一款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绘画应用程序,它的向前向后的图标设计是以简洁箭头的形式表达的,能让儿童更好地去理解其含义的重点是在以儿童拙拙的画笔的手法去表现,很生活化、具体化。所以,在图标设计中应减少对抽象概念的应用。因为儿童也没有相关的知识来指导自己进行有效导航。所以,系统中所采用的指令,应采用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以便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可按照“概念相似”和“视觉相似”的设计原理。
篇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消费 市场需求 服务消费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基本上是3个家庭照顾一个学龄前儿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共同的心愿,也是推动学龄前儿童消费的主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发展疲软的大环境下,刺激家庭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为全面了解学龄前儿童教育消费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对象
为系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的基本状况,以张家口市120名学龄前儿童为样本,对他们及家长与家庭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95.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对少量家庭进行了访谈。问卷为自编问卷,从儿童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家庭月平均支出、儿童平均月消费、儿童消费结构和消费意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测试完成后,利用Excel和spss11.5进行了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特征
从性别和年龄区间两个维度对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试儿童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5.2%与54.8%,其中2岁以下儿童17.4%,2―3岁占19.1%,3―4岁占16.5%,4―5岁占21.7%,5―6.5岁占25.3%。从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来看,被试儿童在性别比例和年龄区间的分布上基本上是均匀的,所得的相关数据可以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
为全方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消费状况,研究中从家长学历水平、家庭收入与支出及用于孩子的专项消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家长中85.2%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家庭收入大部分集中在5000―8000元,占67.8%,有68.7%的家庭月消费在3000―6000元之间,调查数据基本能反映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水平。
(二)学龄前儿童消费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消费重心随儿童成长而迁移
学龄前儿童消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消费也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2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平均月消费只有520元,5―6.5岁年龄段平均月消费增至1280元,而且逐渐出现了学龄前儿童自主消费的态势。3岁之前的学龄前儿童消费主要集中在衣物、食品、图书、娱乐和玩具上;3岁以后,除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外,还增加了旅游和教育消费。绝大多数家长鼓励孩子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5岁以前的旅游,以游览自然景观为主,5岁以后开始注重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游历对孩子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消费重心由原来的物质消费转向了服务性消费。
2、消费的误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方面显得有些溺爱。在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4.3%的家长对孩子购买玩具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玩具堆积如山。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发育,不在数量,而在于是否适合。为儿童购买过多的玩具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玩具过多不利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在玩具的选择上,一是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二是要能起到促进孩子在此阶段正常发育的作用。
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家长替孩子进行选择的情况非常普遍,具有很强的攀比、从众心理。家长具有儿童所无法比拟的社会阅历,应为儿童设计适当的成长计划,进行有效的投资,在兴趣班、玩具、衣物和幼儿园的选择等方面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认为好的不一定就真的适合孩子,这不但在经济上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3、现有消费市场的不足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迫于工作压力无暇顾及孩子,很少有时间陪同孩子,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庭聘请了保姆或家庭辅导教师。但无论是家庭教师还是保姆,都带有服务的局限性。家庭教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进行适当的辅导,但是不能照顾他的生活,而保姆普遍学历水平偏低,其服务领域大多仅局限于照顾儿童的生活。有些家庭,由于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孤独、乖戾和自私等一些不良习惯开始在儿童身上呈现出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不无担忧,大多数家长表露了对既能辅导孩子学习、陪孩子娱乐又能照顾孩子生活的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的渴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开展了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但基本都是买辅导材料在家自己进行开发,遇到实际问题无处咨询,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开发效果不很满意。即使是有一些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机构,但大多规模很小,缺少真正懂得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儿童家长感到比较迷惘,希望能有专门机构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咨询与辅导。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智能玩具开始进入儿童消费市场,儿童玩具更新换代很快,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玩具孩子玩上一段时间就不喜欢了,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家庭经济负担。调查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家庭都有大量的闲置玩具,孩子不喜欢玩了,丢了又可惜,这让家长很是头痛。但目前二手玩具市场与玩具租赁业务开展的不是很普及,还无法消除儿童在玩具消费方面的矛盾。
现有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服务市场少之又少,而且很不完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学龄前儿童旅游市场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客户群体的旅游项目少之又少,多数家长表露了对儿童旅游市场的期待,各个旅游景点应综合考虑成人和学龄前儿童的不同需求来安排适当的旅游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一)倡导学龄前儿童的理性消费
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家庭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存在攀比、盲从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媒体应引导家长端正认识,进一步理性对待学龄前教育消费问题引导家长们克服攀比、从众心理,使他们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家庭条件等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学龄前儿童消费投资,使投资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开拓服务市场
相关部门应努合优化与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避免各种办学机构之间的不良竞争,保证学龄前教育发展的秩序与可持续性,积极推进教育向公平教育、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使每个学龄前儿童,都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龄前教育。同时,也要鼓励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家庭学龄前教育需求。一方面要建立一站式的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兴趣班、特长班,这样不但可以给家长和儿童带来便捷,还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亟待培训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可以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进行人员选拔,建立一支既熟悉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进行适当指导,且能对其生活进行照顾的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幼儿智能开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和完善,改原来的散兵作战为规模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起与幼儿家庭的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上门服务应该成为该服务的主要方式,跟踪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对幼儿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及时的指导,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拉动学龄前儿童家庭对相关产品的消费。
大力开发和完善儿童旅游市场,是旅游行业的明智之举。家庭消费都是以儿童为核心,儿童旅游其实就是全家的集体出游。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儿童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家长学校亟待健全,首先要帮助家长克服在孩子培养过程中的盲从心理,还要给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之道,指导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何时进行教育、如何进行教育,为他们提供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膳食营养等方面的咨询。
伴随着学龄前儿童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在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版块中,服务消费市场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应该是投资者投资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渝琳.统计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肖显静.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解读[J].人文杂志,2004(1)
篇3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具设计应用
引言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研究人类成长发展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并究其内在的原因。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既被视为发展心理学的前身,也是公认有关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经典著作。此后,欧美一些心理学家纷纷开始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使儿童心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美国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随着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使发展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应用,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家具设计便是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年龄阶段在3-6岁,处于童年早期[1]。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作为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有时期,无论是从成长的内容还是成长的心理特征来看,都呈现出本阶段特有的特点。
1.1认知的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成长机制的研究,将儿童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1-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2-18岁)。并指出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该阶段儿童在认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显著特征的影响,更多靠物体的形态去感知与判断事物。由于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随时转换注意的目标,对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方式对其成年后的思维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差异。鉴于此,从小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1.2个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强,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组合[2]。随着语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维的提升,该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渐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考问题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开始想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然而,个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个性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学前儿童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儿童今后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3人际交往的发展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表达方式同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际交往作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社会性的重要形式,在儿童未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戏作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贯穿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更愿意选择可靠的游戏伙伴作朋友。另外,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好的游戏不单单有趣好玩,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如何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某些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是该阶段儿童学习以及与同伴互动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进其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2儿童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作用
“儿童家具”是指适应0-18岁的儿童身心特征,并能满足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为儿童提供坐、卧及储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类器具[3]。学前儿童家具主要包括儿童床、学习桌、儿童座椅以及储物柜等。有调查显示,人类每天与家具的接触时间较长。对儿童而言,其学习、娱乐、休息等活动与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儿童家具适合与否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儿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儿童休息与储物
满足儿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儿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学前儿童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休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学习[5]。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储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阶段儿童物品多且杂乱,房间里随处乱扔玩具是常见现象,将儿童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敞、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2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对于家庭事务,他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收纳任务。例如,儿童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寻找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归类收纳自己的物品,使儿童较早就有独立的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发展。
2.3寓教于乐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该阶段的儿童往往通过游戏来慢慢感知世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生理与心理的满足,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人际社交、认知能力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儿童家具在满足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应同时具备娱乐功能,在游戏中提高儿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参与性并从中学习新技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4亲子互动
亲子关系对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彼此的沟通可以培养亲子感情。家长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许多知识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儿童家具可以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进行合理收纳,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长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也让孩子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3优秀案例
发展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现已逐渐转向应用领域方向。设计师通过不断探索,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儿童家具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儿童家具在设计中融入游戏性、益智性等各种元素,深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3.1儿童衣帽架
该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设计师埃莱娜设计。它是由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头柜,挂钩和洗衣篮组成。首先,针对学前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将衣帽架的挂钩处设计成动物的眼睛,看起来乖巧可爱,使儿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纳上,使他们养成了从小收纳衣物的好习惯。其次,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别给家长和学前儿童使用,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感情(见图1)。
3.2儿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麦儿童家具品牌芙莱莎(FLEXA)公司设计的儿童滑梯床,把家具产品造型和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设计师将学前儿童喜爱玩滑梯的特点融入儿童床的设计中,深得儿童喜爱。此外,考虑到学前儿童爱玩捉迷藏,喜欢保持一种神秘感,设计师还将帐篷元素与儿童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睡眠时间也充满乐趣。在细节的处理上,整体的家具都采用圆角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见图2)。
3.3儿童椅
儿童椅由家居设计公司设计。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主体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组成,此外,还包括婴儿床体、座椅支撑架与脚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将主体模块与不同零部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使用。例如,将靠背椅与婴儿床体组合,它可成为一款幼儿助行器;把靠背椅与脚踏板组合又变为一把儿童高脚椅。该产品解决了父母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家具设计(见图3)。
4结论
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儿童家具进行设计实践的结合,成为儿童家具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解析,并列举儿童家具设计的优秀案例来阐述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总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师从中提取符合儿童成长变化所需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满足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儿童家具,让产品更好地为儿童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侯涛.从发展的角度探析儿童娱乐产品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4
[2]刘博文.儿童家具可成长性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2
[3]卓霄.何庆华与汪斌.儿童家具设计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3).28-29
[4]何小娟.潘文芳.从工业设计角度解读《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J].设计.2013(08):68-69
篇4
关键词 儿童;交互电子书;生理;心理
1.儿童交互电子书的发展前景
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让儿童在我们的成长及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显示,我国0~14岁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6.60%,有222459737人。由此可见,我国儿童消费市场巨大,儿童的教育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一定的转变。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概念,新的传播方式,iPhone及iPad的出现,让交互电子书被更多家长和孩子所接受。而针对儿童这一消费人群正是迎合了当代图书市场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的儿童交互电子书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市场还有待于我们设计者去探索和研究,设计出更优秀的儿童交互电子书。
2.儿童交互电子书的色彩生理与心理分析
我们研究儿童交互电子书中的色彩,应该从儿童的色彩生理及心理方面入手,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色彩生理与心理需求。所以心理学家对人的成长及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后,将不同的年龄的儿童科学的划分为三个阶段:1~3岁为婴幼儿期;3~6岁为学前期;6~12岁为童年期。我们在进行交互电子书色彩设计的时候,应把握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色彩生理和心理。
2.1 婴幼儿期的色彩生理与心理
1~3岁婴幼儿期的儿童由于年龄的关系,大脑及视觉发育尚未完全,大脑的基本活动就是生理上的一种反射活动,还不会有明显的心理反映。美国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婴幼儿前面放置一红一蓝两种玩具,让他们自己拿,99%的孩子均选择红色玩具。这说明婴幼儿对色彩有感受力,易为红色所强烈吸引,红色颜色鲜艳、活泼,带给婴幼儿兴奋、愉快的感觉;而蓝色对他们来说是沉静的色彩。所以他们会反射性的去选择红色玩具。
同时,实验也证明了色彩对婴幼儿视觉的刺激程度,决定了他们对色彩的偏爱。一般出生七个月到一年的婴幼儿喜欢黄色、红色的程度普遍高于其它的颜色。这是因为黄色和色都属于明亮的色彩,是光谱中最暖的两个颜色,最能刺激她们的视觉。
2.2 学前期的色彩生理与心理
3~6岁学前期儿童,由于知识经验贫乏、言语表达能力也不够成熟,但对色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做出一些心理反应。鲜艳、刺激、不寻常的色彩会吸引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绪。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3~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可以说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这四个基本颜色;4~5岁儿童能正确掌握8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数的70%;而5~6岁后的儿童,能正确掌握12种颜色的名称和使用,占到了总人数的55%以上。这个研究表明5~6岁的学前期儿童,基本都具有一定的色彩感知,及良好的视觉基础。
2.3 童年期的色彩生理与心理
6~12岁的童年期儿童已经开始在学校接受初级科学知识,大脑及身心的不断成长,让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及独立意识,对色彩的认识和观察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从喜欢鲜艳、明朗及高纯度的色彩,转变为开始关注朦胧、浓暗的颜色,对色调及明暗有了一定的认识。
童年期的儿童还具有明显的色彩联想和色彩性别认识差异:童年期对于色彩的抽象联想就体现了他们色彩的世界观:比如红色会让他们联想到到太阳或火苗;黄色让他们联想到香蕉;蓝色让他们联想到蓝天或是大海;而看到绿色她们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大树、森林等。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红黄蓝绿这些色彩都带有美好、活泼、阳光的色彩情感,与儿童的积极阳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给儿童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对于色彩的性别认识差异而言,婴幼儿期和学前期的儿童普遍对性别没有什么认识,但是到了童年期,她们开始注意到性别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6岁进入童年期后,女孩子们大多数喜欢浅色调,她们最喜爱红色和黄色,然后是橙色、白色和蓝色。而男孩子这个时候开始注意深色、稳重色调,比如蓝色和黄色,然后就是绿色、红色、紫色这类的色彩。因此,我们在进行这一阶段儿童的设计时,除了要注意色调的使用外,还应该注意儿童在色彩联想和色彩性别认识上的差异。
3.儿童交互电子书中的色彩设计
3.1 角色形象与色彩设计
色彩是角色形象设计的构成元素之一,色彩对造型风格的体现,其作用是很突出的。
(图1)贝瓦网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儿童成长平台,它专注于儿童服务的学习娱乐,通过互动的多媒体形式为3~6岁学龄前儿童提供娱乐、学习、生活,其融合了动画、游戏、歌曲、故事等多种内容。整个网站在色彩设定上都抓住学龄前儿童色彩生理与心理,角色运用明快、鲜艳的纯色来进行设计。
“贝瓦”和“贝拉”是贝瓦网的两个主要卡通形象,由于学龄前儿童普遍喜欢暖色调,因此两个角色选用橙色和粉红色为主色调,“贝瓦”,角色造型以橙色搭配为主,橙色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运用橙色所具备的温暖、明朗、积极等色彩感情,塑造了贝瓦活泼可爱、热情风趣的形象。“贝拉”:角色造型以粉红色搭配为主,运用粉红色所具备的可爱、亲切、温柔的色彩感情,塑造了贝拉可爱的、甜美的形象,头上加同色系的粉色蝴蝶结更凸显出“贝拉”的性别特征,符合女宝宝们的喜爱。设计者正是抓住了学龄前儿童的色彩心理,利用色彩的情感特征去强调角色性格,调动起儿童的学习娱乐情绪,吸引了儿童的目光。
3.2 场景与色彩设计
色彩在场景中主要是用来烘托整个环境和气氛。因此场景色彩设定的成功与否也是交互电子书成功的关键。
以大连民族学院制作的交互电子书《小星星》为例,它适用于6-12岁童年期儿童。因此,在整个色彩设定上不再单纯使用暖色、纯色,而开始注重色调及明暗的变化。通过30个不同色彩的精美画面的组合,讲诉了五个小动物的在野外露营的时候摘星星的故事。
根据情节的需要每个画面在色调明暗上都有所不同,图2的开始界面中,整个场景以冷色调为主,紫色与黄色搭配从色彩心理上来分析,朦胧的紫色为画面烘托一份神秘感。黄色的小星星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它在暗紫色背景当中显得格外的耀动,形成强烈的对比。当点击开始故事时,画面中喷洒出无数小星星,整个场景瞬间从朦胧变得明亮起来,给儿童带来一种神秘梦幻般的感觉,同时也凸显故事的主题――《小星星》。
(图3)运用了暖黄的色调,让红红的太阳照耀在翠绿的山坡上。因为红色具备热情与活力的色彩感情,而绿色则代表着光明与希望。这一色彩感情正好与场景中小动物们仰望着天空、仿佛期待着未来、幸福的画面招相呼应。不仅增强了观赏性,还让整个画面洋溢着轻松、可爱的气氛。另外,画面中添加的纹理效果更凸显出色彩的层次感和趣味性。配合故事内容,使画面中的太阳可以随着电子书的移动,随重力感应功能而上下左右晃动,让小朋友在触摸、摇晃等过程中不断发现惊喜。总之电子书上的画面色彩比传统的纸质书有他的优势,即色彩鲜艳、美丽,特别是电子书上的场景色彩,它能营造出抓住孩子的眼球的环境氛围。
4.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色彩作为儿童交互电子书中的重要语言与因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色彩生理和心理,从儿童独特的视觉出发,才能在制作儿童交互电子书时,合理、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色彩设计,满足了儿童色彩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后,才能使儿童在娱乐的同时,达到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智贤. 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刘蕾. 色彩育儿经[M]. 华夏出版社,2011年.
[3] 原田玲仁.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王蕾. 电子书及其国内外研制现状介绍[J].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2002(10).
篇5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锌元素
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在体内位于铁元素之后居第二位,锌元素参与体内多种酶、蛋白质的合成,促进体格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同时锌与味觉关系密切。为了解城区幼儿园儿童锌元素水平情况,2010年5月,我院对2553名在园儿童指血锌元素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按办园性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城区8家幼儿园3岁--7岁2719名集体儿童为样本,实检2553名,检测率93.89%。
2.3 各年龄组男童、女童锌元素缺乏情况 由表2可见,2553名儿童中,839名儿童血锌缺乏,检出率为32.86%,其中男童32.27%,女童33.52%,男女童之间锌缺乏除5岁组外,余各年龄组男女童之间性别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各年龄组儿童锌元素缺乏检出率总的来说差异有显著性(χ2 =232.490 P < 0. 01) ,组间进行两两比较,3 岁组与4岁组、5 岁组与6 岁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余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儿童锌元素水平存在差异 本资料显示,学龄前期儿童年龄越小锌含量水平越低,血锌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女童之间无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段的含量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与赵莉[ 3 ]、林涛[ 4 ]报道相符。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锌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其缺乏易造成儿童体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故判断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不能用无年龄段的统一参考范围,而是要根据年龄、参考不同年龄段的参考范围,才能作出锌元素正常与否的正确评价,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3.2 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状况 本资料显示,丽水城区学龄前儿童锌缺乏检出率为32.86%,与山东儿童(35.7%)[5]相近,低于唐山市(49.18%)[1]、贵阳市儿童(42.67%)[2],锌缺乏检出率男、女童之间无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2];各年龄组之间缺锌儿童检出率不一,与文献资料相符[1,2]。本资料以6岁组儿童锌缺乏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年龄的增长,生理需要量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过于精细化;大年龄组儿童有自主意识,家长过于溺爱,小孩吃零食多等原因导致6岁儿童锌缺乏增加。
加强保健指导 促进锌元素的吸收 微量元素是指每日膳食需要量在100mg 以下的元素[6],锌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含量虽少,但对维持人体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不良已不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而膳食的平衡、合理的营养对儿童身体素质和健康起重要作用,由于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生活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儿童面临微量元素失衡的问题。本交资料显示, 城区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达三分之一,儿童家长、儿保工作者必须关注学龄前儿童人群中三分之一的锌缺乏儿童,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学龄前儿童锌缺乏的发生。建议:一是儿童家长要认识到儿童锌缺乏的普遍性,特别是5岁、6岁儿童,不要等到有症状出现,才检测锌元素;二是利用幼儿园每年度“六一”健康体检,定期检测儿童血锌含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加强对儿童饮食的指导,既往研究表明,植物性食物锌含量较低,而肉类、动物内脏、贝壳等海产品锌含量较高,锌缺乏儿童应做到饮食多样化,合理膳食,保持体内锌元素的平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 ] 张毅, 王媛. 2010唐山市路北区儿童指血中铁、锌元素的调查分析[J]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4): 1010.
[ 2 ] 王秀荣,杨惠萍,鲁永辉等. 575 例儿童指血5 种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 ,26(31):4862.
[ 3 ] 赵莉, 戴耀华, 刘玉兰. 门诊儿童6 100 例钙及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 ,16(5):588.
[ 4 ] 林涛,陈翊,邝间玲等。广州地区儿童全血部分微量和常量元素含量年龄差异的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14):1859.
[ 5 ] 裴艳丽. 4460例学龄前儿童血锌流行病学调查及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480.
篇6
每个人都有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是指一个人在音乐演奏、创作和欣赏方面的技能,而音乐智能在结构上几乎和语文智能平行,我们可能像培养孩子说话一样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才华。
著名的幼儿音乐教育家卡尔・奥福认为,音乐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可以和唱歌、游戏、律动甚至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人们可以通过有韵律的诗歌和舞蹈对孩子进行音乐的训练,而这些对于大多家长来说并不困难。
启蒙行动A
首先应该让孩子熟悉各种声音,倾听各种曲调,尽管最初孩子可能只是喜欢抑扬顿挫的好听音调。家长应选择活泼的曲调并配以说白言语,这种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可以减少音乐的抽象性。对孩子的音乐刺激也不能太过泛滥,以免起他的厌倦。
启蒙行动B
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和着音乐的节拍跳舞,在音乐声中和着节拍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一起做事。家长可以把所知道的各种地方小调、民谣唱给孩子听,让他将音乐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
启蒙行动C
当家长发现孩子听音乐时很自然地会把身体或身边任何一个东西作为表现节奏的工具摇摆或敲打时,家长就可以通过让孩子为音乐打节拍来增强他对音乐的理解。孩子随着音乐做出的有节律动作,如踏、跳、拍身体某个部位、转、点头、敲等,正是他了解并掌握音乐的开始。此时家长可以通过有节律的儿歌,加上有节奏的语言让孩子跟学或跟着打拍说话,让孩子像理解语速的快与慢一样来理解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启蒙行动D
为增加孩子的兴趣,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音乐游戏:让孩子为他所熟悉的歌曲改配新词,用打拍子或口技来再现他所听到的任何声音。打拍子时可以使用家制的简单打击乐器如锣、铃等,也可以用任何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如锅、桌子、地板、碗等。在与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随时让孩子感受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寻找自然的节律和动作的力度,让孩子发出的声音更富美感。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下,自己寻找甚至制作可以发音的乐器,用语言外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大大激发他对音乐的兴趣。
启蒙行动e
在孩子对音乐和节拍都熟悉后,家长要鼓励孩子为自己熟悉的歌曲配上自己创编的新歌词,并自己唱出来或跳出来。还可以让他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或韵律来说话或再现他见到和所听到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孩子用音乐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篇7
关键词:儿童公园;建设理念;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 A
儿童公园是一个融知识性、休闲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现代型主题公园,是一个风格独特、内容新奇有趣、互动性高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自然的、生态的、富有趣味的场所。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中最脆弱、最需要关怀、可塑性最大的一个群体,儿童最初的思考和内心的感知都与环境影响有着紧密联系,儿童活动空间是影响其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公园是儿童除了校园之外重要的生活空间,是儿童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缓解儿童的精神压力,激发儿童创造力,提高儿童交往能力的综合性文娱场所。儿童公园活动场地设计合理与否,关系着儿童日常活动数量与逗留时间的长短,创造一个自然、亲切、和谐的高质量的儿童活动空间,是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的。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的活动内容、激发儿童的兴趣,创造安全有趣的游戏环境。本研究试以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探讨如何创造一系列符合他们心理行为特征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
一、儿童公园发展新背景
1.适应“少年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建设。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数量将越来越多,他们的成长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关系到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健康聪明、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儿童是全人类的目标。但是,城市在为儿童提供现代、便利的生活同时,也使他们暴露于城市水泥森林环境中的交通、污染等危险中。因此,国外许多国家都在为“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而努力,把儿童的需要和权利列入政策中,特别是城市规划政策的中心地位。“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案从1996年开始实施,旨在响应联合国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二次会议(UN 2nd Conference on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 II)决议:把城市建设为适合所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会议提出少年儿童的健康程度是衡量人类生活环境的健康程度和政府管理水平的最终标准。而儿童公园作为儿童户外游乐的重要场所,要能满足儿童对娱乐的复杂需求,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不是只符合成人口味“好看”的东西和使用模式。
2.积极探讨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也是儿童早期学习和发育的主要手段,通过游戏启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着自己的世界,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游戏中通过模仿也学会了一些成人生活中的初步技能,并且体验着成年人各种角色的情感,这都是在学习。可以说游戏对于儿童发展起着一个非凡的作用,也许对儿童一生的艺术培养、事业方向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儿童公园中游戏内容和承载游戏的空间也是如此,如何为儿童营造一个游戏的乐园,如何使儿童在乐园中得到快乐、幻想、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设计者的重点所在。
二、儿童公园建设原则分析
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的设计原则,可以从心理行为的差异性、主题空间的创意性和成人休憩空间生理融入性等几个方面采取优化措施实施建设。
1.充分考虑儿童年龄分组的心理行为差异性
深入儿童心理学,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有哪些差异,相对而言,六岁以下的婴幼儿期倾向于有监护人陪伴的户外娱乐休闲活动;幼儿期开始喜爱创造性的手工及活动型游戏等;童年期则更喜欢具有竞技性和创造力发挥的游戏,户外需求量大;青春少年期更加倾向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独立性也增强。婴儿期儿童所占的比例也不少。这个时期的儿童活动能力不强,大多数是成人抱着或借助手推车带他们游览公园,与监护人有着亲密的依恋关系,但婴儿也开始以抓、握、爬、行的方式探索世界,设计中应适当设置能够锻炼儿童初级感知的主题空间,如以水、泥、沙、草等要素组成的公共互动性的主题感知空间,且应该离主入口、管理房、厕所等设施比较近,同时应结合座椅等设施设置换尿布操作平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设置简易的哺乳室。儿童公园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行为特征,配置相应的主题空间内容,使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公园中都可以体验与其他游戏场地不同的游戏内容,启迪心智,激发想象,勇于创造。
2.加强主题空间创意性
目前,国内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儿童公园往往由于是以成人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爱好确定儿童公园的主题,在主体创意缺乏新意。且往往受规划、用地等条件制约,儿童公园空间较少,难以同时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如广州市儿童公园,其公园面积太小,难以消化吸收庞大的目标人群,儿童在其中难觅活动场所。 整个园区规划由“阿里山小火车”贯穿整个园区,其他游乐区项目的规划密布其中,排列相当紧密。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进行游行设计及场地划分,活动设施材料单一,活动设施与儿童比例失调,儿童不能够充分开展游戏活动。同时也缺乏儿童活动场地的配套设施,儿童活动场地有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而且大部分设计是依照设计者等成人的观点以及他们假定好的儿童锻炼程式设计而成;真正符合各年龄段儿童行为安全性、心理需求、价值需求、特点需求等的活动场所较少;设计元素较低龄化,缺乏创意;没有根据时代及儿童的不同需要进行场景更新设计;绿化较单一,乔灌草的搭配不合理,园区中可供休息的空间较少;没有可以让儿童自由活动的场地及空间;整个园区缺少及时的维护管理,多处游乐设施破旧不堪。而且该主题在公园空间中如何创意性地诠释,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各子主题空间的创意性、艺术性也比较薄弱。求新、求奇、充满幻想是儿童心理的显著特点。
因此,不管是从整体空间布局上还是各个子主题空间的具体设计上,儿童公园应适当添加激发儿童创造力和开发智力的主题空间,并且力求趣味、艺术地把创意主题内容诠释出来。
3.合理融入成人休憩空间
儿童公园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但儿童基本上是在节假日或周末由父母陪伴而来,一般一个儿童都有两个成人陪伴,也有少部分是一个人陪伴。而在国内很多儿童公园的游戏设施旁,缺乏必需的成人休息座椅,因此成人基本上是处于站立状态,有的场地设置过于狭小,甚至连站立的空间都不够,大部分成人只能站在草坪上。可见,在儿童公园中合理融入成人休憩空间也是建设中应该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在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空间中,由于儿童对监护人的依恋更强,成人人数比例更高,成人休憩、看护空间的设置更应该得到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公园的建设应着重围绕儿童心理、儿童需求、成人休憩为重点,进行设计和建设。一是要以服务儿童为中心开展公园设计和建设。儿童公园的服务主体为儿童,儿童喜欢色彩鲜明、主题突出、新奇古怪的东西,儿童有爱跑爱玩和无穷的求知欲等天性。因此,在儿童公园建设时应有鲜明的主题,游乐设施设置和园区布局应尽量用孩子的眼光去考虑,甚至可以邀请孩子为公园建设提意见,建设孩子心目中最想要的儿童公园。二是要充分考虑公园内的各个细节,确保园区安全。儿童属于弱势群体,自身保护能力较弱,因此在公园植物配置和设施建设时,应选用无毒、无刺的植物,设施要环保无毒、安全系数高,避免伤害儿童。三是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除了提供儿童游乐、成人游憩,公园内应考虑建设保健房和完善的播音系统,便于处理儿童游玩时可能出现的擦伤、走失等情况。
由于儿童的行为、心理、不同年龄的要求,儿童公园的建设与其他公园存在很多的不同,如何把握要点,打造出与儿童心理行为相符合的公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以上只是从公园设计发展的方面进行了肤浅的探讨,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和建设者们共同探讨,为未来新兴的儿童公园发展建设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身心成长、能够锻炼他们未来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快乐天地。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1
[4]徐磊青.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篇8
【关键词】玻璃水银体温计;安全隐患;儿科;护理干预
体温测量是临床护理、治疗必不可少的检查,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又是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必须具备的条件,但由于患儿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性,玻璃水银体温计又易破碎,所以,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各种预防措施,来保护孩子在诊疗中不受伤害,避免意外同时也避免纠纷的发生。在儿科中,患儿受到年龄的限制,自理能力较差,再加上活泼好动,在临床测量体温的过程中给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玻璃水银体温计是比较传统的测量方式,经济适用,但易破碎。水银体温计等含汞医疗器具引起的汞污染在医院广泛存在,而广大医务人员对其危害缺乏正确认识。有调查显示,一支体温计打破后产生的汞污染相当于200支节能灯,若是体温计断裂在小儿,咬破,误食,划伤,轻则会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满意度,重则会给患儿的生理心理造成严重的阴影。本文通过总结玻璃水银体温计在儿科患者测量中的安全隐患,探讨积极健康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危险情况的产生。现总结如下:
1儿科患儿的特点及安全纠纷隐患
1.1天性顽皮、好动 小儿年龄小,这类患儿一般是3至7岁学龄前儿童,他们已能基本确定测量体温不会引起疼痛,但就是不愿配合,让他测体温他却要拍皮球;或是测量体温过程中挣扎滑脱;或是量体温站立不稳,一旦摔倒会引起体温计断裂或是进入直肠,引起意外的发生。对“活泼宝宝测体温从何入手”,家长们深感困惑。
1.2好奇心强 小儿对新事物的探索好奇心强,他们强烈渴望探索他们所未接触过的东西。若体温计放置在小儿可以触及的地方,小儿误以为体温计是玩具,会抓取玩耍,可发生划伤等危险。若误入口腔,后果更为严重。
1.3家长的溺爱 少数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特别是独生子女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量体温时更是不按照要求,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衣服穿得厚,害怕测量体温时放在腋窝冰到了,就隔着衣服测或是不贴紧皮肤;测量肛温不充分暴露,体温计未进入直肠;或是怕宝宝不舒服干脆不量肛温;或是时间过短未达要求;或是怕咬破就张着口量体温等。
2护理人员在操作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1少数护理人员工作责任不到位,认为测量体温是一项人人都会的操作,不主动帮助家长们测量或是直接依靠病人来进行;或是家长嫌麻烦不愿意测量就干脆不测量等。
2.2 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乱,患儿衣服穿得厚,护理人员忙中出错,若误入阴道,家长会对护理质量产生严重的质疑。
2.3 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院感染意识淡薄。玻璃体温计一般是回收,经过清洗-消毒-清洗的程序重复利用的。若是肠炎患儿用过的体温计未经过严格的消毒,又为另外的患儿测量,极易引起交叉感染。
3玻璃体温计本身存在的危险因素
玻璃体温计由于小而滑,不易抓稳,操作时一不小心就可能滑落,而其内在的水银也就会随之掉落。另外,其玻璃残渣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4护理干预
4.1 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知识,因材施教 根据患儿自身特点,运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知识,采用因人而异的方法:可配合的较大患儿,要加强沟通,像老师般耐心讲解测量体温不会产生疼痛,而且对疾病的治愈有很重要的意义,使其主动配合;不愿配合的较小患儿,要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患儿的不适感。
4.2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并落到实处 患儿因年龄小,大部分需要依赖父母、长辈的照顾。因此,取得家属的配合至关重要。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心疼孙子,有时候可能会不按照要求进行护理。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们耐心解释,讲解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对疾病治疗的意义,以取得合作。
4.3 体温测量健康宣传资料 门诊儿科宣传栏以通俗易懂,最好是漫画形式宣传体温测量的正确方法与错误方法,引起患儿及家属的注意。病房发放体温测量宣传资料,由责任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宣讲,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若遇到体温计咬破或断裂的情况,要安抚患儿及家属不要太恐慌,首先及时清理玻璃碎屑,再口服大量的牛奶保护消化道黏膜,或是多食粗纤维食物包裹碎屑,促进毒物的排出。
4.4 加强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即使是大多数人都会的体温测量,也要每个患儿落到实处,遇到家属不愿测量,要耐心解释;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严守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杜绝忙中出错,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4.5条件允许的话,尽量用电子测温仪和一次性测温仪代替玻璃水银体温计 省级医院门诊已开始使用电子体温计开始筛查发热患儿,我院也可适量引进一些电子体温计或一次性体温测量工具,从而逐步取代玻璃水银体温计。
5结果
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玻璃体温计测量安全隐患明显减少,测量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
6结论
体温测量是儿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由于儿科患儿的特殊性,对儿科护士有更高的要求。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体温测量的准确性,为医生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可以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确保患儿这一弱势群体免受伤害,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金伶,冯艳.临床护士对水银体温计损坏危害的认知与处理行为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1年07期.
[2]沈静.玻璃水银体温计在儿科患者测量中的安全隐患和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3年16期.
[3]张兆宪.我国临床护士对汞泄漏危害认知与处理现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年06期.
篇9
【关键词】 儿童; 学龄前期; 心理行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60
儿童学龄前期,特别是4~6岁是形成良好的性格行为的特殊时期。为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减少儿童心理行为偏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笔者于2011年9-10月对4024名学龄前期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沙井街道32所幼儿园大、中班幼儿及家长,其中集体幼儿园3所、私立幼儿园29所,问卷的幼儿年龄分布为4~6岁,共4024名儿童,分两个年龄组,4~5岁组2504人(男童1168人,女童1336人),6岁组1520人(男童856人,女童664人)。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评估法,调查表采用目前国内有常模可信度高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CBCL)及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量表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家庭生活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儿童社交能力、行为问题(113条为重点)等。CBCL中国标准化版中任一行为因子分儿童常模或(和)总分4~5岁组男童>42分、女童>45分;6岁组男童>42分、女童>41分即判断有行为问题[1]。由专业儿童保健医师在幼儿园家长联系会上向老师和家长详细讲解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家长填写调查表,一周后老师回收,专业保健医师将结果录入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用上海惠诚儿童青少年心理测试系统软件录入评价,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对影响儿童行为的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调查表调查情况 发放调查表43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24份,有效率93.58%(4024/4300)。来自主干家庭2304份,核心家庭1656份,单亲家庭36份,其它28份。独生子女3234份,占80.37%(3234/4024)。男童2024人,平均年龄(5.23±0.45)岁,女童2000人,平均年龄(5.18±0.42)岁。4024名儿童中有行为问题者有504人,检出率12.52%(504/4024)。其中男童296人,女童208人,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4.62%(296/2024)、10.40%(208/2000),男童和女童问题检出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17,P
2.2 男、女童不同年龄组各因子得分情况比较 各年龄组男女童行为问题在前三位的因子依次如下:4~5岁组男童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童为攻击、分裂、体诉;6岁组男童为攻击、多动、违纪,女童为攻击、体诉、社交退缩,见表2。
2.3 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影响因素 有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父母关系、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幼儿园心理干预、医院心理咨询等,见表3。
3 讨论
3.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沙井街道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且男女童在性别、年龄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家庭模式以主干家庭为主,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家长过度保护男童,使得男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低于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女童高。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女童情感的易变性和冲动性在学龄前的后期,可部分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稳定性有所增强,开始发展社会性情感,行为问题明显减少,而男童却随着年龄增大,受特殊地方的保护,缺乏自律能力,滋生自私、激惹等心理行为问题,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
3.2 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序列不同,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密切相关。男女童在学龄前期性格有所分化,从社会行为发展看,在4岁左右,男童已发展了其进取性的50%,女童发展了其依赖性的50%[2]。男童主要表现为外向性性格,女童主要表现为内向性性格,故男童在攻击、多动、违纪等到方面高于女童,而女童在分裂、体诉、退缩等方面高于男童,这与国内报告基本一致[3]。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需求不同,逻辑思维活动增强,自律性逐渐改进,儿童行为偏离也将不一致。
3.3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多因素分析提示了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4-6]。父母责任感强,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子女教育,与孩子平等沟通,以身作则,及时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儿童行为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沙井街道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父母工作不稳定,经济、文化层次低,住房拥挤,父母关系不融洽,父母及祖辈教育方式不统一都会导致儿童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重,行为偏离,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或医院的有效干预,接触到不良的社会习气,更增加行为问题的危险性。
3.4 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早期干预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将影响其学习、情绪和人际关系,有些症状可能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妨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健全[7]。这就要求幼儿园重视儿童心理保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专案管理,家长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正确教育引导,给儿童创造适应的环境,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过分严厉或放任自流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同时学校、医院、社区相互协助,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给予心理疏导、感统训练及个性化行为矫治等措施,纠正儿童行为偏离,根据儿童个性特点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等.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2] Martin M.Solve your child’ school-related problems[J].Harper Perennial,2001,16(1):142-144.
[3] 潘清文,黄柏青,郑艺霞.3-7岁儿童气质与儿童行为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2):201-202.
[4] 曲红明,李芹,刘静,等.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状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4):165-167.
[5] 付本燕,高寒,尚云峰,等.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301-303.
[6] 郭贞美,陈青,潘清文,等.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的干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98-99,105.
篇10
本文主要是在立足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的案例,浅论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形象思维 教学策略 案例 效果分析
一、形象思维的概述
(一)形象思维的概念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先生认为,人类思维可以分为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并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形象思维呢?本文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小学生运用头脑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数理知识的表象进行的数学思维的过程。
(二)形象思维的作用
1、形象思维的发展是进行智力早期开发的基础
脑学科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脑的结构、神经系统发展迅速。3岁儿童大脑重量已可达1011克,到7岁时可达1280克,已接近成人的脑重量,神经纤维在继续增长,髓鞘化基本完成,整个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程度。在儿童5—6岁时,脑的结构就基本成熟,但未达到承认水平。[1]因此,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大力发展形象思维,丰富儿童的语言、词汇,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这样才切合幼儿智力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不仅是儿童智力的基础,也同样是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传统教育对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在普通心理学论术的影响下,认为儿童时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由于年龄特点而初步发展起来的形象思维,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就被“过渡”了。传统教育一直没有真正重视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的发展。形数结合是数学科学的基本特点,但形的教育远没受到重视,连平面几何这种左右脑并用的课程,也只强调发展逻辑思维的一面,这些都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在评课中,绝大多数公开课的教学过程都突出反映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的水平。但是如果有哪堂课的教学过程突出形象思维了,就容易被评为“过程不够严谨”这样的评价。[3]
在小学教育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是大家所熟知的,抽象、逻辑这些字眼总是出现在数学上,而数学的特点是形与数的结合。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近几年来,形象思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又没与能力挂钩。人们一再的强调要具有创新力。创新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其实,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力,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人的创造力强。那么为什么越大就越没有创造力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关,重“抽象”轻“形象”。
三、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策略
数学形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数学表象、数学直感与数学想像,它们之间存在深刻的辩证联系。即数学表象和数学直感是数学想像的基本成分或材料,但数学直感与数学想像互为表里,互相渗透,数学想像是数学直感形成的过程,而数学直感又表现为数学想像的结果。[4]
数学想像
想像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7] 数学形象不仅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成分,不论是数学中的直觉还是灵感,没有想像的展开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数学的想像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按照想像的内容特点来分,可分为图形想像和图式想像;根据想像的独立性和它的产物的新颖性的程度来分,可以分为再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两类。在小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像力,着重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训练。
1、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借助生活题材大胆展开想像。例如,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鸡蛋有多少千克吗?”“火车有多少克?”再请学生借助生活题材提问并解决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千克和可之间单位换算的问题,重要的是使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像。
2、在解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想像,由题设条件的语言表述构思出相应的图形,数形结合建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例如,有甲、乙、丙、丁四个数,甲数比乙数大7,甲数比丙数、乙数比丁数都大5,甲、乙两数的积比丙、丁两数的积大140,求甲乙两数的积。这道题要直接求很困难,若用方程解则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超出小学的知识范围。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将“数”化为“形”,画一个长方形,长为甲,宽为乙,把长方形的面积想像为甲、乙两数之积,阴影面积为丙、丁两数的积,空白面积为甲、乙两数的积比丙、丁两数的积比丙、丁两数积大的140。解:由图可知140-5×5=115 115=5×23=5×(丙+丁)所以,丙+丁=23根据已知条件:丙-丁=7 丙=(23+7)÷2=15 丁=15-7=8 这样甲、乙两数的积也就不难求了。
四、问题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了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实践和分析,也掌握了一定的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方法。但是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思维的方法,但两者又存在密切的联系,相互补充、相互结合,这样能使人脑左右两半球协调发展,是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聪明才智的很好途径。
(二)注意以直观的活动引入新知,形象思维是唤起直觉整体体验的桥梁,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演示活动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直觉的整体体验。
(三)注意以生动的比喻疏导思路。让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会某种思路方法,这是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的。如果对解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打一些形象的比喻,那就能较快的使学生掌握它,并有意的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去解其他的题。
(四)注意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评价。这点非常重要,正确合适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2.
[2]溫寒江,连瑞庆.发展形象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2001,(8):46.
[3]邓吉先.小学数学教学要发展形象思维[J].基础教育研究,1994,(1):28.
[4]成尚荣.学会数学的思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19.
[5]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64.
[6]溫寒江,连瑞庆.开发右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