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人的素质之内涵,包含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职业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60% 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 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 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新的教学评价形式应以核心能力的测评为基本取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崭新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里,学习结果(特殊的和一般的)得到清晰的界定,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合理的和客观的判断,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予以认定。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目标导向、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将成为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大学生如何就业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而来的,知识经济需要有高素质和创新力的劳动者。创新是一种智力特征,是综合素质,要求劳动者不只是做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工匠”,而是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多的机会。同志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教育也应在几个方面体现创新力的培养。
1 改革教育体制
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文理分割,专业过细,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人才培养轻通用人才教育,再加上基础教育的“应试效应”,造成了青少年一代的“先天不足”,医学高校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呆板,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与时代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只有通过教育改革及其科学的、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和实施素质教育,使医学生的创新潜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发。
2 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2.1 基础教学精品化,医学知识的传授是基础教学,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描述出或者说在脑海里构建出基本知识的骨架,然后,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的时间,让其在基础知识的骨架上填上血肉,使其丰满。培养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加工能力。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改变说教式、填鸭式教学,建立教学民主观。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平等地位,把教学当做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畅所欲言。加强教学的引导性和互动性。互动性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面,在专业课(如内科学)讲授之前先给学生一些典型的病例摘要和指定几本参考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的互动教学生动、深刻,能学以致用。
2.3 加大“通识”教育的比例,当前医学生的知识的广度不够。不同学科、体系,从知识上来说总是相互联系的,拓宽知识面,无非是从不同学科中汲取不同的方法,形成交叉或多向性的思维方式,相互借鉴,即广博才能精专。尤其是人文科学与专业(医学)知识等的关系,是目前学生感到难以满足的,人文科学中的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心理知识、美学知识等,是完善的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医学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人,这种广博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通过这种培养使其获得对知识的加工、传播和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3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观念,突出其现代性,避免滞后。不要总是抱着一本老教材,一本老讲稿,循环往复地讲解。要吸纳新的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和研究。其次还必须掌握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遵循创造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个性,从自己实际出发,寻求最佳教学途径,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创新产生兴趣和激情。
4 加强理想、道德和心理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完善的能力结构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成功的人士,其非智能因素(如兴趣、信念、情感、意志、性格)占的比例比智能因素要高。健康人格的主体是独立自尊,是指个人本能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富有创新意识和竞争精神。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来看,个体具备独立自尊的特性,这是使其成功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完善健康的人格特征,也要求其具有完善的能力结构。而未来人才的性格和能力倾向的基本模型,应当是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性格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协同发展,并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5 建立“激励创新”评估体系
教师应改变评价标准,摒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作为标准评价学生,其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旧的“应试教育”评估体系的弊端。因此,应改变教育质量观,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评估内容开放化、方式多样化,鼓励学生发展和创新,树立以人的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思想观念。
在新的发展浪潮到来之际,提高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才能适应时展的挑战。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知识;遴选策略;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10-03
【作者简介】黄为良,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36),高级教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核心作者。
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或缺影响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强调教育应由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为核心转向以素养发展为核心。新近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给出了较为清晰的描述。“走向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重点和发展方向。
就小学数学而言,落实“走向核心素养”这一相对宏观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需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与学生整体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的途径和策略。尽管当下我们尚未就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达成共识,但数学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思想必然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元素。同时,这些基本元素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即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要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核心思想的体验与感悟又要以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作载体,离开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思想,所谓核心素养自然无从谈起。也正因如此,从小学数学的众多知识点中遴选出更具基础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核心知识,并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进一步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
通常,人们将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关系、基本规律等称为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后续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内容领域较多,其自身的结构性也就相对较弱,如果不分主次地将它们视作课程内容的核心和课堂教学的重点,势必会影响学习材料的优化组织、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探究活动的深度推进,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本质以及相关基本数学思想的感悟,影响其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事实上,只有真正做到对众多知识点有所取舍,我们才能从低效、重复、令人厌倦的各种训练中抬起头来,将目光更加从容地投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那么,哪些基础知识具有区别于普通基础知识的核心价值?如何从小学数学众多知识点中遴选出并确立一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的核心知识呢?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在展开过程中考察内涵丰富性。所谓内涵丰富性,是指在知识自身及其形成过程中,除去其显性意义,是否还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否对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一定的启示,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及其心智成长。例如:通过“运算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运算律的基本内容,初步学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而且能够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增强开展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四则运算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感受探索、表征和应用规律过程所蕴含的推理思想、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如果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运算律也是整个代数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因为整个代数学的发展就是系统地应用运算律去解决各种各样的代数问题。所以,运算律作为核心知识是当之无愧的。
二要在拓展过程中考察自主生长性。这里所说的自主生长性主要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再生力和迁移力。这不仅是相关知识得以生发和赖以依附的逻辑纽带,也是探索新的规律、解决新的问题时选择策略的思维起点。考察某个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生长性,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看它可供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在拓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时,有一条基本的规则――“把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减、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减”。这条规则反映的是加减运算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由此规则出发,容易类推出“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将数位对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将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可见,“把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减、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减”尽管简单、浅白,却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核心知识。
三要在整理过程中考察结构关联性。任何数学知识从来就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正是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使得数学内容总是以一种结构化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需要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加工,使之更具条理性、更加结构化,以促使相关知识的核心价值自然地显现出来。在一个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中,总是存在一个或几个处于核心位置的知识,由这些知识出发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结构中诸要素的内在关联,并使相关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单位“1”就是分数知识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既可表示抽象的自然数“1”,也可表示具体的单位数量――当它表示抽象的自然数“1”时,得到的分数具有“率”的属性;当它表示具体的单位数量时,得到的分数具有“量”的属性。通过单位“1”的转化能把a÷b归结为分数,即如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结果既可用1/4表示(即每人分得“3块饼”的1/4),也可用3/4块表示(即每人分得“1块饼”的3/4),而后一种表示方法即可表明3÷4=3/4。此外,利用单位“1”的概念可将两个整数量的比归结为相应的分数,利用由单位“1”衍生的“分数单位”的累加则能得到相应的假分数。
四要在应用过程中考察基本解释力。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数学应用本身也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尽管如此,不同数学知识在应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主次和轻重之分的,核心知识在此过程中通常居于支配地位,起到关键作用,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反之,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数学知识,通常具有较为突出的核心价值。例如:计量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计量法,二是间接计量法。直接计量的操作过程通常比较烦琐,且计量结果往往又是近似值,所以常常不被看重。然而,在计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直接计量的作用就会显得不可替代,而且只要将覆盖在平面图形上的“小方格”进一步细分,就可使计量结果逐步接近准确的数值。这就表明直接计量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基本解释力,它的数学意义自然也是值得关注的。
三
如前所述,就小学数学而言,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目标,不仅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而且需要努力探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有两个:一是引领探究,二是加强应用。
篇4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时展的改变势必给教育带来重要挑战,教育要能够帮助年轻人为适应未来变化做好准备。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与此同时,小学品德与生活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一系列变化都可视为教育对时展的积极回应。那么,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品德课堂应该如何回应?以下,笔者试以今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作一探讨。
一、尝试跨学科主题教学,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整合”
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备批判和创新思维……都至关重要,而这些素质无一例外都是跨越学科的综合素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就需要有超越学科教育的“大教育”观念。[1]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课程逐渐融合了品德、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2016年秋季起,新启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法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当前的课程内容结构,超越拼盘式的综合课程状态。
2015年下发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围绕立德树人,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提炼课程整合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深化对综合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有教师在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打破学科思维模式,尝试以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整合,引导儿童进入广阔的综合课程生活。
【教学片断】
活动一:结合学校入学教育活动,领着孩子们参观校园。从校门口(认识校名)――操场(活动设施)――教学楼(各年级教室、专业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的其他场所(厕所、图书馆、医务室、体艺馆等)。
活动二:我是小小安全员。与班主任一起开展班队课,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出示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活动三:画一画学校最美的地方。与美术课整合开展教育,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我心目中学校最美的地方”,然后画下来,在全班展示。
活动四:“啄木鸟小队”活动。组织全班分组成立校园安全护卫小队,讨论决定小队称号。然后,组织成员分工合作。午间,教师实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校园中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提醒。[2]
于是,在这个美丽的入学季,孩子们开心地探究,惊奇地发现,快乐地学习,充分体验着新校园、新生活,而乐于观察探究、善于团结协作、注重亲身实践等多种素养教育浸润其中。这样的教学,我们很难将其定义为品德课、美术课或是其他某一门单独的课程。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科知识的灌输,通过整合各学科教学内容,找到了入学教育、班队课、美术课等学科的连接点,由此赋予学生无限的空间、无尽的欢乐和无穷的创意。
“道德与法治”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尚以分科教学为主的今天,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要从“学科人”中走出来,升级为“教育人”,或尝试学科间整合,或进行跨学科教学,或与各类活动、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统筹安排教学。比如,两位不同学科教师配对研究一个教学主题,讨论制定教学计划,讨论每个主题的素养发展目标等。以整体的视野把握教学,开拓全新的教学时空。
二、促进深度体验与探究,变“落实知识”为“养成素养”
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在促使老师们重新审视课程价值,即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真正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这要求我们必须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逐渐为品德课教师所熟悉和运用,但是往往并不深刻,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可能会在品德课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只需要低阶思维,并且对活动参与要求不高的任务。而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实现深度体验与探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一起做”教学片断1】
师:请同学们两两并排站立,将两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在脚踝处绑住,变成“两人三足”。请大家听口令一起出发,比一比哪两人最先到达终点。
学生开始游戏。
师:游戏结束了。请参赛同学谈一谈比赛心得,获胜者说说成功的秘诀。较慢到达终点者可以分析问题所在,并讲一讲从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生分享略。
师:我们请较慢到达的同学再做一遍,我们一起为他们鼓励加油。
师:接下来,请同桌一起画一画刚才的比赛。
同桌合作画画。
师:请同学们讲一讲画作的创作过程,哪部分是自己画的,哪部分是同桌完成的,哪些是一起画的;并为自己的画打分。
师:同桌一起和画留个影。老师来拍照。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以游戏和画画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一起做”中学习与合作,从中认识和体验“规则”。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一起做”才能做得更好,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总结提高。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让在第一次游戏中较慢到达的孩子吸取经验后再次做游戏。在这样的深度体验与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过程,更是儿童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过程。它指向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等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中,有诸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探究的课题。如“亲亲热热一家人”可以结合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从而为整个单元学习创设温馨、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则可将元宵节的活动和体验作为寒假社会调查,开学后作主题交流……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深度思考品德课堂的学习方式,真正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追求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的综合发展。这要求我们改变教师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甚至可以更大胆些,让学生来设计课堂体验和探究活动等。如此,才能真正转变品德课堂的学习方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归还学生学习自,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
朱小蔓教授曾说到:“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这句话在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有着特别的意义。[3]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课、慕课、网易公开课……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模式。它不仅是对学习者的冲击,也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这势必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学习自,扭转“知识人”的“专家”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我们一起做”教学片断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花。这里有一些信封,每人一个,请每一小组的组长发给组员。每个信封里都有制作小花的材料。老师也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做。
电子白板出示要求:
(1)在两分钟之内完成一朵小花,音乐停止时结束。(2)完成后请组长举起小花,其他组员坐端正。(3)大家一起把桌面整理干净,把垃圾放进垃圾袋里。
采访环节:一位学生采访做得最快的一组:你们为什么做得这么快?是怎么做的?一位学生采访做得慢的学生:为什么慢了?一位学生采访老师:老师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对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不急于纠正,而是通过让学生采访同伴和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在交流中反思和总结提高。如此,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他们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谦让,一起解决问题,感悟规则,领悟合作需要合理分工,体会合作的快乐。这样的品德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分享与获得,更有温暖贴心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当能力、情感等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课堂学习内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4]
参考文献:
[1][3]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1-24(17).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提高
1前言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校园的信息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肩负着培养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人才的历史重任,信息素质毫无疑问已成为现代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学校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体育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整合的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重视和发展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新要求。毋庸置疑,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的关键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快速、合理、有效的信息传递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在体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和传递等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信息素质迫在眉睫。然而,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还是比较薄弱。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偏重言传身教,关注技术课的教学、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重视学生的体能教学等,而忽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忽视体育科研、忽视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等,导致体育教师整体的信息素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体育教师必须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开展培养和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相关研究。
2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吸引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将其解释为:“人们在知道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christina Doyle将信息素质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可见,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主要包含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方面内容。
信息意识是人脑对信息存在的反映。首先,它是人对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概括性、总体性的认识,是从信息科学或类信息科学的角度对信息的共同属性和共同规律的认识,即对信息一般的认识。其次,信息意识是人对各个具体事物信息的认识,是人从信息的角度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即对信息个别的认识。再次,信息意识是人自觉对信息的需求,是人自觉地掌握信息、利用信息的自我要求。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创造新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信息素质是现代人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基础,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3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现状
目前,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相对薄弱,缺乏对信息灵敏的反应,对信息重收藏轻利用,缺乏信息服务的意识,没有信息是商品、是生存能力的意识,表现为信息观念落后,不善于运用合适的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新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都较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图书馆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体育信息的能力不强;掌握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水平不够,不会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工具;不善于利用网络来体育信息或获取体育信息;忽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等。
4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必要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开展信息教育中,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责任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素质。体育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体育教师借助各种传输工具把体育教育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如果说各种体育教育资源是丰富的“信息源”的话,那么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育信息的“传输者”,无论在体育教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以及体育教育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体育教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要使体育教育有效、高效和长效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里,人类的各种活动明显地被信息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培养和提高每个公民的信息素质,重视和发展信息素质教育,能有效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所以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和自身专业发展需求的必然行动。
5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主要策略
5.1增强信息意识,树立新型信息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还是师生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现有教材,教学模式也由单纯传授知识改变为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特性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些都要依靠先进的教育手段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对新事物有敏锐的反应。因此,体育教师要培养自己具有适应信息时展的信息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要具有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师,就是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和体育教育整合的意识,并提高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能力。
5.2学会操作信息工具,培养信息利用能力。体育教师的信息能力与他们平常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教师有了信息意识并对信息活动有了更高的判断力和敏锐感以后,才能有效地从事教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使其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学会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如文字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学会多媒体课件利用和制作、计算机网络信息利用等基本技术,并将其整合到体育教学中。另一方面抓好常规电教设备使用和常规电教课件制作的培训。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频实物展示器等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和对其的简单维护,提高常规教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制作常规电教教材的能力,要能够制作出高档次的常规电教课件来辅助体育教学。
5.3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体育教师的信息创造能力。对体育教师进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培训,目的是推进这些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体育教师应学会如何使用各种体育教学软件,特别是能从体育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适合使用计算机来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教学潜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软件,或者把一般的工具软件用到体育教学中来,革新教学手段,使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工具不是仅仅服务于常规体育教学,更要让其为体育教学改革服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转变上,比如从最初对学生要求技能熟练到知识的理解,再到后来的对问题的解决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直到现在新课程改革要求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但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来辅助体育教学,更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工具来创造新信息,从而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6结束语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能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要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大胆引入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创新,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这样才能符合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总之,无论是从顺应时代的发展考虑,还是从适应信息教育开展的需求着想,抑或从教育系统本身的改革、发展出发,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都应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因素,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以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志兴,李双等.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杂志,
1999,(05).
[2]张艳.多媒体教学与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篇6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甲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眼里只有钱,范进没中举时就是‘现世宝’中举了,马上会有钱了,就是‘贤婿老爷’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一面?”乙学生也表示:“胡屠户这个人,只要看他抓银子这一场面,就足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在众多学生都发表完了自已的看法后,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同学们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
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
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
三、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学校,不能把心理教育视为一种附加的教育,而应该把它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能在上课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最有效、也最有意义和价值。具体到语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
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当今少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过度的焦虑、偏执、长期的忧郁、社会恐慌。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引起了我的深思,让我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在此,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方面,问题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问题女生。这种差异性除了学习环境和方法问题,还有男、女的因为性别特征受到社会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父母、老师教育方式的影响。因此针对男孩更好奇、好动、好玩和逆反心强的特点,设计具体方案,让他们能形成健康的情感意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习动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和谐、温馨、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
叶圣陶曾说:“要爱满天下。”心理学家罗杰斯则对积极的情感交流最为重视,他把“温情、关怀、喜欢、认可、”看作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产生自信的源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一种认同感,而这种感觉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师的微笑、、慈爱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自信,而且还能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愉快地生活、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同学生交朋友,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真诚美好的东西会不断渗进学生的心灵,萌发友爱、诚实的情感,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优化语文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不仅是在同孩子谈话时教训他们才是进行教育,而实际是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学生在学习上不如意就会引起学生情绪低落,有些学生因厌学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直接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缺乏生动形象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厌倦。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首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要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采用愉快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好的情感与创造力。还可针对学困生可采用分层教学和成功心理暗示教学。最后,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精心营造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只有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自然就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我认为,语文综合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健全人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的散文特色,我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圈划,歌曲欣赏,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再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有哪些细节令人难以忘怀。四人小组讨论后,推选同学上台演讲,全班交流点评。最后让学生制心卡片,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回家后送给父母,这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又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鲁迅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到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提了下面的问题: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吗,举例说明?抓住学生的回答紧接着提出:我讨厌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属于社会什么阶层的人,文化程度怎样?最后提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是怎样的心理?我是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更有利于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使学生明白“小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赞美,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其实也是“大人物”,让他们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
五、语文教师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合作
如果我们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时,家长却给孩子灌输消极思想;教师在鼓励、肯定学生,家长却责骂他们。那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这种教育差异,将使这项工作徒劳无功。因此,就应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可通过家长会、举办讲座、个人沟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家长和教师都可掌握更多关于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对症下药,共同提高其心理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我们脱离语文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寻求文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霍克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1996,(04).
[2]国家教委人事司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篇8
关键词:心理素质;创新意识;自信心的培养
一、心理素质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以讲读启感,朗读激感,写作抒感。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是有差别的,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所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二、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篇9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202-02
我国加入WTO以后,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参与到国民经济建设中。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1],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办学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强校之路,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和落脚点。要使高校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就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出象牙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2]。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从2001年开始,对于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
一、合理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
根据产、学、研三方合作的紧密程度,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主要有紧密合作型、松散合作型和混合合作型。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松散合作型模式,即理论教学环节在校内完成,而到了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毕业设计。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主要动力是互惠互利,学生通过走出校门,可以享用企业的教育资源,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获得一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可以吸引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共享高校的教育资源(例如一些精密的仪器设备)。
二、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于如何在高校的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通过产学研协商,制订、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水利与建筑学院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学院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出谋划策。通过产学研有机的合作与协商,教学计划得到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
1.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
通过积极协商,经过几次修改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更新。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生产性建筑、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我们在新教学计划中增添了《精准农业》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两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如何利用“3S”(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2.在教学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了实现“学以致用”,学院接受企业的建议,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新教学计划中,设置了126学时的专业实验、5周专业实习、7周课程设计以及14周毕业设计。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利与建筑学院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就由半年延长为一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机动时间。
3.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
当代大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许多企业都提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社交、组织、管理及经济知识。为此,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建筑工程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等课程。通过产学研的积极合作,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的有机结合。
(二)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本科生迅速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转变为大众教育,因此各高校相继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注重培养具有较高就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目前,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在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与企业进行了积极的合作。
1.依托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为了实现与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水利与建筑学院相继与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寒地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建工集团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我院教师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或个人创造条件进行沟通,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例如,翟国勋老师在讲授《砌体结构》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到农大体育馆、游泳馆、研究生楼、食品楼、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宿舍楼等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在讲授《农业建筑设计》的课程中,将学生带到黑龙江省畜牧业创新园区和黑龙江省种植业创新园区进行现场教学。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机结合。
2.依托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近几年,水利与建筑学院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直接参与到实际的课题或工程项目中。例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1级的田广同学在佳木斯水利勘测设计院和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毕业设计。通过实际工程的锻炼,学生找到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了解了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一些专业软件(例如PKPM结构计算软件、土坡稳定计算软件、土地整理绘图软件、工程效益分析软件等)的使用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一定的工程素质。
(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近几年的毕业设计中,我院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被企业或地方采用。例如,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2级的胡小花、韩晶京同学在侯为军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新农村别墅设计,设计成果已经被双城兴山镇顺利村和拜泉县三道镇富业村采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速了我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满足了企业或地方的实际需要,也提高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对于如何建立并有效运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如何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宏岩.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1-2.
篇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具有现代海洋工程基础知识、海洋装备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许多不定因素。尽管很多学者从20世纪初就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人口、空间和资源压力的最有效手段,但系统的海洋学科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才出现于一些大学内,因此,海洋工程与技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来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油气资源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结构物也从固定的导管架平台向深海的浮式半潜、张力腿和Spar平台发展,海洋结构物从单一功能的固定式结构物到多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弹性结构物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亟待解决。
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海洋工程的项目投资一般比较大,涉及范围和企业广泛,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然而,目前高校大范围的工程实践都是以某课程为核心,没有在总体的培养方案框架和教学大纲下定为各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阻止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另外学生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导致多数同学都是看着老师将实验做完,用笔记下完整的操作过程而不能进行实际的上手操作。最后,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导致教师自身能力落后。
2.改进措施。由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发展起步较晚,现有国内海工高校、企业和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参考国外先进海洋工程装备与系统的建造经验,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与专业地位。结合海洋工程高校现状、企业特点和学生老师队伍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组织与开展相关教师及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编写以工程为背景、以功能为目标的海洋工程模型试验教材,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功能,围绕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系统装备最新的响应原型试验,更新目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具体建设措施包括:a.开展以“海洋工程试验、海工企业实习和海洋结构物设计”三要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的课程为海洋工程认识实习、海洋工程结构与制图、海洋平台生产设计和海洋平台结构设计,该部分课程将安排到南通中远船务、上海外高桥和沪东中华造船等海工企业进行学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描述海洋工程结构与设备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第二模块课程为船舶静力学、船体结构静力学及海洋环境载荷,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海洋平台的钢材料性能、结构建模方式及平台响应分析方法;第三模块为海洋工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部分内容已被安排到具有专门的海洋工程培训机构的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主要帮助学生掌握与实践海洋工程项目分析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测和设计方法。b.建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任务为保住学生了解海洋工程试验试验教学的意义以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海洋水池试验和水槽试验的具体规章制度,掌握一些设备如造波机、浪高仪和数据采集仪等操作方法,熟悉整个海洋工程试验过程;第二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海洋工程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对造波机、浪高仪等设备的造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波浪理论,并从实验中观察一些奇特现象,以补充理论的不足;第三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试验中数据采集方法和判断数据是否正确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海洋结构响应测试方法,完成整个海洋工程的实验方案设计。c.建立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习模块。其中认识实习的时间大约为10天,由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校内教师和校外聘请指导教师相结合,采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等方式给学生指导;生产实习时间大约为半个月,主要由校外企业老师带学生进行实地现场观摩整个海洋平台托航、布置和安装等过程,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海洋平台设计任务。②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的海洋工程水槽和水池模型试验教学模式是针对过去的视频化或观摩化教学,主要包括三种开放类型:第一类型为实验的场地和测试设备开放;第二类为实验时间开放,允许学生课余时间与老师联系后进入实验室操作;第三类为模型试验类别开放,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已将本专业模型试验分为波浪模拟实验、结构水动力性能测试实验以及结构强度测试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取。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与老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能力,其来自于经验而付之于实践。结合海洋工程发展的现状、海工企业工作内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请进来、走出去方法,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a.聘请校外高校、研究所和海工企?I专家来院给青年教师进行有关的海洋工程知识培训,及时更新老师自身固有的设计思维,符合海洋工程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江苏科技大学专门组织4名教师进入到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协助完成学生的设计任务,实行校内学科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b.深入国外海洋名校和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访问交流和工程实践。海洋工程实践能力来源于海洋工程实践锻炼,面向各种实际海洋平台设计和生产等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和体会。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始终将国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杰出人才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来做,抓住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机遇,定期将校内优秀青年老师送往国外知名海洋工程类高校进行交流与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派送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实时了解海洋工程发展的动态,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海洋工程类会议以及撰写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工程领军人才而努力。
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素质关系着学生以后从事海洋工程事业的思维模式,是海洋工程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主要措施如下。
1.开设海洋结构物概念模型设计,结构分析,材料特性等创新教学实验,增设海洋浮式结构物的创新型概念模型制作和概念模型在流场中的水动力实验。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院级和校级课外竞赛活动,并鼓励创新性好的设计参加全国航行器大赛及创新杯大赛,与校外专家交流,增加学习海燕工程的兴趣,提高实践意识。
3.尽量将实际工程的物理现象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和模型给学生描述,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基本波浪理论、结构力学和数理方程等理论知识思考和解释海洋工程中的物理现象,进一步探索其中有意义的规律和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