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农业科技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农业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农业科技

篇1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7.016

Research on Sci-tech Innovation to Promo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Key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ianjin

YANG Shiwei, XU Dahai, ZHANG Tianli

(Tianji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Tianjin city as a big scale, population density, land resources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regional megalopol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posed to speed up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reas, imple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ianj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sufficienc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sci-tech innovation;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以北京、上海、天津等榇表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为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压力,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有效供给、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下,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2013年,天津市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等行业均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以上,其他行业增幅均在50%以上。2013年,保健(功能)食品、食用油、方便(休闲)食品、冷食饮料、肉及肉制品五大重点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1.65倍,年均增长38.3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24个百分点[2]。全市农产品加工业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1.45倍,占全行业的85.74%。超百亿元企业数量为2010年的3倍。“十二五”以来,天津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食品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增加到51.82%;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迅猛,同比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34.8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1.92%;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最集中地区,汇聚了众多强势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79.35%[3]。

尽管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制约产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75%的企业规模较小,普遍存在发展方式较粗放、产品结构单一、自有品牌缺乏、同质竞争激烈、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原料成本、包装成本、用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的大幅上涨,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三是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受全行业影响,食用油等行业产能呈现过剩局面,导致天津市大部分粮油企业开工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竞争加剧。四是原料基地建设不足。天津市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给阶段。

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技术领域

1.1 生物资源特色营养组成与食品功能营养机制研究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建立液相色谱-生物质谱(LC-MS)为基础,基于高通量特色生物资源活性成分分析,不同基因型生物资源营养特征,主要生理活性组分中淀粉组成与分子结构、蛋白质种类与氨基酸模式、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组成、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特性营养活性物质组成与结构特性,创建特色食品加工生物资源物理活性组分数据库。通过多重相关性分析,建立“基因型组合-营养组成与结构特征特性”关联体系关联因子,设计关联基因差异位点基因型检测分子标记体系,形成基于基因关联的特色生物资源食品营养分子评价体系,建立营养成分快速定性检测平台[4]。

1.2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及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体系

遵循“风险分析”、“快速检测”和“过程控制”原则,利用现代仪器分析及分子技术重点开展食品加工过程化学污染危害物、微生物、非法添加物、快速、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品质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食品质量在线无损监测技术和过程关键控制点数字化实时分析与决策系统等研究,形成一批监测方法、技术装置、软件系统和标准规范;优化现有相关技术,形成“快速监测-控制-信息化”集成技术以及其应用指南,在乳制品、果蔬制品、酒、虾等行业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并推广应用。

1.3 食品保鲜技术及包装材料技术

针对食品需要长时间、远距离运输的特殊情况,从对呼吸作用进行控制、控制微生物繁殖、控制食品内部水分蒸发三个角度开展食品保鲜技术研究。开展生物保鲜技术研究,抑制有害细菌繁殖,有效保持食品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积极研发纳米保鲜技术,将通过纳米技术研制的新型材料添加入包装材料中,起到长久杀菌作用[5]。加快研发电子技术保鲜方法,通过利用高压负静电场产生负氧离子和臭氧,使果蔬中负责代谢作用的酶钝化,减少乙烯的生成。开展食品保鲜新型材料研制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生物防腐剂合成调控机制和防腐保鲜机制,开发新型植物源与微生物源保鲜剂。

2 实现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2.1 加快推动企业协同发展

着力推动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吸引一批北京的总部项目落户或对国际食品巨头及国内外知名食品集团总部项目进行定向招商,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6]。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强、充满活力的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在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使民营企业由“生力军”发展为“主力军”。

2.2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现有优势及目前市场需求,建设企业重点研发中心及研究院,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提升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形成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研发和创新核心力量[7]。鼓励、支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 推动产业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降低能耗,提升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中水和热的循环梯级利用和废水废弃物的综合治理水平。大幅度减少食品过度包装。着力加强专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将开发区打造成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结合全市各区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以武清、静海等区县为试点,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园区建设,通过建立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高效服务[8]。

3 加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技创新领导与支持力度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全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为核心,配合产业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统一目标、多方协作、集成应用”的农业科技经费使用新模式,形成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统筹互补合力支持都市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区域联动。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建立都市农业和种业领域京津冀战略合作,加快建立区域性都市农业和种业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积极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在津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吸引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津创新创业。

3.2 加快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全市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成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和金融与服务机构,立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化、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各领域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需求,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综合性企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吸引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采用独立建设或联合建设等形式,来津设立技术研发机构[9]。着力推动产业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创新成果孵化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3.3 加强创新技术组织宣传模式

根据科技惠农工程各年度工作目标,采用政府组织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示范推广技术的供应和组织。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天津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并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通过市县两级电视媒体、“科服网”和农技站等渠道,宣传介绍天津市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展示天津市科技资源,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能力[10]。

3.4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金融创新

推动行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选定个别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允许和鼓励合作银行优先扶持行业重点企业“周转金”项目[11]。设立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逐步扩大专项支持力度。以财政资金为先导,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力度,形成产业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强.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3-5.

[2]魏秀芬.天津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0,8(4):3-5.

[3]张明亮,张蕾,陈鹏.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8):83-86.

[4]王文亮,程安玮,徐同成.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地位及存在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3):32-34.

[5]王文亮,杜方岭.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9):19-21.

[6]任爱莲.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13261-13263.

[7]尹艳,康艺之,张禄祥.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60-262.

[8]刘耕春,张要武,郭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8):32-34.

[9]张天懿.推进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思考――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筹建思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90-93.

篇2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对策

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做好高校的就业工作、发挥好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以及大学生如何摆正自身心态以适应社会,是包括毕业生、家长和高校都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院应届毕业生对就业的看法和亟待需要学校帮助的问题,我们特别组织本次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来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取向,以及他们对于前途的期望和价值判断,以便今后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推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毕业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兼顾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和专业,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总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范围覆盖学院2010届毕业生,符合调查要求。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云南农业大学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答题方式包括单选和不定项选择题。根据研究内容和需要,对所有数据采用Excel办公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对就业形势的看法

问卷调查显示,面对2010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47.4%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困难;44.7%认为就业前景还好,就业不算难;4.7%认为很好,就业很容易;3.2%表示不太了解。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看法中,持乐观态度的有27.9%;一般态度的有47.9%;不乐观态度的有17.9%;不清楚的有6.3%。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就业选择趋于务实化,总体上比较理性,但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比较缺乏信心,并且毕业生随着应聘找工作的频率增加,就业信心受打击比较大,这会给就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2.2 就业去向和待遇的选择

就业作为人生的重大选择,与学校的发展、毕业生本人及家庭利益息息相关。对于“毕业生毕业后望自己去什么样的工作”的调查显示有11.6%选择升学(包括读研、读博等);28.4%选择到党政机关;32.1%选择到事业(高等学校、科研设计单位、其他教学单位等);18.9%选择到国有集体企业;8.9%选择到三资企业;12.1%选择到私营或民营企业;2.6%选择到部队;15.8%选择自主创业。从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市场面前,就业选择范围比较大,就业心态比较切合实际,更加务实,选择的行业和岗位体现了一定多样性;报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比例仍比较高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就业稳定性看好,也间接反映了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大的心态。尤其注意的是今年毕业生选择企业和自主创业首次超过公务员,表明毕业生对稳定性工作期盼值下降,更愿意接收风险挑战。

在薪酬方面,毕业生认为就业的理想报酬:选择800元以下0.5%;800~1000元有1.6%;1000~1200元有2.6%;1000~1500元有10.5%;1500~2000元有40.5%;2000元~3000元有26.4%;3000元以上有17.9%。今年毕业生寻求的待遇较往年偏高,可能与当前物价上涨有关,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生存成本。

2.3 对就业难及解决的途径认知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面对选择就业的主要途径时有6.8%的人选择学院推荐;5.8%的人选择靠父母亲朋找;10.5%的人选择到的人才市场找;10.5%的人选择网上求职信息;21.6%的人选择用的人单位来校招聘;6.3%的人选择同学相互介绍;38.5%的人选择以上任何途径均可以。说明求职途径多样化,同时学院还应继续加大校企合作,加大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就业。

问卷显示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35.8%认为高校扩招;12.6%认为人才市场化;5.8%认为人才高消费;27.4%认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17.9%认为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就业需求;36.8%认为毕业生期望过高,且眼高手低,不肯降低期望。

作为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17.9%认为专业及基础知道薄弱;38.4%认为实际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强;18.9%认为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掌握不够;8.9%认为团队精神不强、不善于与的人沟通;15.9%认为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问卷中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中最有用的:有27.9%的人选择专业知识;20.6%的人选择基础知识;14.2%的人选择计算机知识;17.3%的人选择外语;20%的人选择其他。调查表明学生对提高个的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认识越来越高,同时也辅证了学院开设的各类就业、创业讲座和求职礼仪讲座是必要的;同时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应适应就业的需求,加大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

2.4 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显示择业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决策影响最大的是:36.8%的人认为是父母;9.5%的人认为是老师;21.1%的人认为是朋友;32.6%的人认为不受他的人影响。说明父母在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方向上目前起的作用仍然很大,学院也根据调查结果于今年针对性开展了致毕业生父母的一封信,为的就是更好的动员学生家长加入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协助学院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一起构建“学院、 毕业生、 家长”三位一体的促就业工作机制,服务就业工作。

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给予同学最重要的帮助体现在:40.5%的人选择收集和职业需求信息;32.1%的人选择组织校内招聘会和其他招聘活动;23.5%的人选择开展就业政策、制度、法规咨询;18.4%的人选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24.7%的人选择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7.4%的人选择就业协议书签署指导;22.6%的人选择帮助解决求职、就业中的其他困难;16.8%的人选择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该结果说明,高校应该充分发展和利用网站、邮箱、QQ等信息平台来促进就业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应继续完善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功能,从学生的生涯发展出发,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的任务,在探究自身特质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内容上应开展提高综合素质、就业形势教育、就业心理、 创业和求职技巧等教育活动来促进毕业生应对就业的竞争能力。

3.对策及思路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多数毕业生在寻找岗位时就业期望值偏高,存在“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择业标准趋向功利化、就业准备不足、工作经验和自身能力欠缺等问题,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加强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3.1 加大就业和创业政策宣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在众多的就业岗位中谋得一职。特别是在经济恢复之初,高校首先应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这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引导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淡化“乡土观念”和“铁饭碗”意识,具有多元就业意识,使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同时做好宣传普及“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类创业讲座、就业讲座等对毕业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宣讲各类国家政策,鼓励学生主动深入基层、深入西部、去第三产业创业、去中小企业就业、去社区就业和创业等。

3.2 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和家长对教育投资的期望,也关系到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以及服务社会功能能力的客观反映。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切实推进面向社会服务的学科专业结构、招生规模和学位设置等方面同就业状况紧密挂钩,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应及时调整、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具备更好的竞争能力以迎接社会挑战。

3.3 提高指导质量,强化服务职能,保障就业工作

结合高校就业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就业指导新途径,使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以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为主要抓手,低年级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年级进行择业观、就业心理、创业等教育,毕业班着重进行求职技巧,就业政策等教育。就业指导要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师的选配、培训;以实践教学、就业讲座、邀请企业家座谈、模拟招聘等多种形式进行,让毕业生了解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掌握如何获取、辨别和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

3.4 实施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高校应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中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精神,结合国家、省和学校出台的一系列积极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探索出有效、持久地新工作思路,为就业工作地开展增添了活力。 努力使毕业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占有者,而且争取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同时也能提高创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充分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和学校开展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实施,广泛的动员毕业生参加。创造性的使“挑战杯”等科技竞赛融入日常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活动既培养了毕业生的事业心、进取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自主创业成为学院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工作今后需要从一般性的管理、指导工作等方面进行有效转变,通过创新就业工作新思路,探讨就业工作新方法,来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晓满,汪贤裕.大学生就业行为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5):53-55.

[2]郝志功,盖世洲,高磊.经济回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策略分析[J].2010(17):72-74.

[3]翟悸灵.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力促大学生就业[J].经济导刊,2010(5):34-35.

作者简介:

篇3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向农民推介宣传主导品种,用权威的声音指导农民科学用种,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辐射带动山西省每年推广新品种200万hm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化、专用化、特色化品种推广提高到50%以上。

文/刘 琴 图/张彦良 武竹青

“结构调整种什么?种什么收益高?选什么品种最可靠?”为进一步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月23—24日,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朔州市山阴县、大同市灵丘县组织召开了全省青贮玉米及杂粮新品种展示现场观摩会。会议由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站长阎会平主持,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郭建文出席会议并提出建议,全国农技中心品种登记处处长陈应志到会指导,来自全省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代表及当地的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朔州市、大同市、灵丘县分别介绍了新品种展示的做法和经验,北农青贮356、金岭青贮10、京科青贮516、大京九26、峰单189等20个青贮玉米和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及向日葵、马铃薯、大豆、黍子、谷子、高粱、荞麦、绿豆、莜麦、胡麻等10种特色杂粮作物100余个新品种在观摩会现场集中展示亮相,受到一致好评。

科技兴农,种业先行。优良品种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内因,最能体现农业的“含金量”。而新品种的展示示范作为联结品种选育生产和品种推广应用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服务于品种选育者、种子经营者和农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山西是农业小省,同时又是特色农业大省。阎会平认为,小杂粮产业和雁门关生态畜牧业是山西现代特色农业独有的两大王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需要充分发挥种子的基础性、源头性作用;“看禾选种”避免了盲目引进和任意推广新品种而造成的损失,为快速推广适宜区域种植的新品种、助力农业增效增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观摩会上,朔州、大同两市的种植大户、养殖园区和种植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的负责人在分享这道新品种盛宴的同时,心里对来年的选种也有了谱。据介绍,秋收时还将通过实打实收对示范的新品种进行测产,并将展示结果一一发放到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手里,作为他们自主选择品种的依据。

阎会平介绍,近年来,山西各级农业部门把新品种展示示范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全省建设了以17个新品种综合试验站为省级窗口、以市县级120多个展示园区为重点的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并引导种子企业建立展示点56个,初步搭建起了农业部门看禾推介品种、农民看禾选用品种、种业企业看禾营销品种的良种推广平台,新品种示范展示基本覆盖全省农业生产不同区域,已经成为新品种推广的主渠道。阎会平表示,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将通过大力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将新品种展示示范与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民培训相结合,把新优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展示到农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向农民推介宣传主导品种,用权威的声音指导农民科学用种,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辐射带动全省每年推广新品种200万hm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化、专用化、特色化品种推广提高到50%以上。

篇4

一、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

应该承认,我县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能熟练掌握粮棉等传统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但对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盐土农业及海淡水特种养殖等技术相对讲还比较生疏,有必要在充分挖掘本县人才的前提下,积极寻求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建立长期的挂钩协作关系,这样能够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解决了许多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我县农业的科技含量。

二、尽快组建全县农业科技人才市场

*市1999年就组建了山东省首家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建立了农业专家人才库,收集了全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信息与乡土人才信息,投资设立了“中国农业热线”,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这一做法,很值得我县在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过程中借鉴学习。我县在组建农业科技人才市场网络系统中,可以实行“三结合”的方针:即将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本地农业职能部门一线的管理人才及我县相关特色产业的乡土人才,联合组织起来,打破技术壁垒,聚合技术要素,成为指导全县农业科技的联合专家人才库。

三、重视沿海开发农业人才引进培养

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绝大多数在内地乡镇工作多年,对内地的农业生产技术较为了解,但对于靠近沿海一线的(包括滩涂与近海水域)在气候、土壤、水质、生态等客观环境条件还不够掌握,特别是先进的盐土农业、生态农业、湿地农业、观光农业以及高附加值的新兴的海、淡水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举措还不够了解。要走集中、集约、集聚式沿海高效农业开发新路子,要高效利用围垦土地及近海海域,促进沿海产业升级,就必须要加快适应沿海大开发的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篇5

1.1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新跨越的有效载体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的。在现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为各级政府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

2.1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保护环境的示范区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桔杆还田、畜牧粪便和生活污水沼气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使园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2.2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使园区成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实用技术示范基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2.3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繁育基地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积极开展优质种子、种苗、种畜引进,试验工作,筛选出适合当地种养的新品种,使园区成为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的繁育中心和供应基地。

2.4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

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基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技术开发,以大中城市农贸市场“农改超”为契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改进农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使园区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2.5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城市居民农业观光旅游景点

园区要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阔视野,加大农业观光旅游设施建设,把园区建成集生产、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载体,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生活,寓教于乐的需求。

3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求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生产条件

园区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具备道路畅通、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沟渠配套、排灌自如、用电便捷、安全,有一定的大棚配套,生产管理用房配置合理,加工检测设备齐全,污水处理系统完备并运行正常。

3.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园区科技含量

园区必须在科技应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点,最新科技成果的试验点,高新适用农业技术应用的示范点,科技创新和高效农业的模式点。

3.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园区内的主要农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要有自己的商标和生产标准,所有食用农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农展会、农博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3.4实施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园区要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主要农产品都必须实施产业化经营,经加工包装后上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要逐步建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4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4.1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生态农业发展

在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决策下,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制定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扶持办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生态科技园区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参与农业发展等。

4.2加大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鼓励农业企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食品证书的企业给予奖励,严厉打击农业违法行为,维护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保护生产者利益。

篇6

科技助力打造“种业之都”

农业科技的内涵丰富,科技的力量彰显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种子的研发到种植方式,从农药化肥的使用到病虫害防治,从农业机械的应用到农业经营方式,从农业信息化到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都需要科技的助力。而农业科技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种子问题。

“十一五”期间,北京制定了《种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北京将打造“种业之都”。围绕形成中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种业交易交流中心的目标,北京市规划总投资预计达25.6亿元,其中涉及政府投资15.6亿元,将带动社会投资60亿元。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将在北京举行,成为北京打造“种业之都”的新起点。在打造“种业之都”的过程中,科技力量必不可少。

目前,北京市拥有籽种经营企业1360余家,4家属于全国种业前10强企业,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北京建立了研发或分支机构,是种业企业总部和大中型企业聚集中心。北京市聚集了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已初步形成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交易交流中心。2011年,全市种业收入达18.1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小麦是北京主要种植农作物。自2010年北京市实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工程以来,新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11年北京市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达83.2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91.7%,较上年提高33.1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北京还注重引进优良品种。比如为促进郊区花卉、果品产业发展,近几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从国内外累计引进各类优新花卉品种150余个,推广种植面积60余万平方米;昌平区储存草莓品种资源达七十多个,其中从国外引进约六十个。2011年,北京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为5333.1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52亿元),进出口总量为5003.77吨(646.15万株)。

智能精准、数字化,农业也新潮

传统农业生产中,浇水、施肥、打药,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管理?怎么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供给肥料、保持温度、湿度和光照?这些都正向智能精准、数字化方向转变。

测土配方施肥

增产和保护环境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为破解此难题,2006年北京开始实施测土培方施肥项目,9个远郊区县被列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有关部门消息称,2011年,北京市农作物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专用配方肥20种。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比常规施肥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了8.8~10.2个百分点,小麦、玉米、蔬菜和果品平均每亩节省肥料分别为1.77公斤、2.12公斤、5.31公斤和9.92公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

高产高效栽培

2011年,北京小麦重点示范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除了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良种外,还进行“三调五改进”:即调整播期,推广适期播种;调整密度,推广适当密植;调整肥料,推广适量施肥;改进因苗管理、农艺节水、综合防治、调优栽培和改进全程机械化技术。玉米实施关键技术“一增二改三提高”: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高产耐密型品种、改进施肥技术;提高旱作节水技术应用率、狠抓播种质量提高玉米生长整齐度、实施深松作业提高根系吸收和抗倒伏能力。蔬菜种植方式也转向高科技、数字化和现代化。各种绿色蔬菜不仅由露天种植改为设施栽培,而且还出现了在墙上种植的“活体蔬菜”,运用新引进的气雾式栽培技术,有效利用立体空间,栽培面积是普通土壤种植面积的2.5倍,产量和单价较普通土培蔬菜均可增加4至5倍。

节水技术推广

“十一五”末,北京市节水灌溉面积已达428.7万亩,占总面积的88%;再生水灌溉面积达58万亩;农业灌溉中15%的面积已经使用了微灌、新型喷灌等高标准节水措施。北京近年来在京郊果园、菜田和设施大棚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011年通过实施“都市农业走廊综合节水示范工程”、“菜田、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全市共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128个,共2.7万亩。监测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示范区蔬菜、果树每亩年均节水分别为152立方米和86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万亩蔬菜和果树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每年可实现节水2200多万立方米。

机械化提高效率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2011年,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5万亩,占全市总量的44.9%。北京市农机推广部门根据设施农业在机械化技术方面的需求,通过积极引进、研发、试验、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新装备、新技术,基本实现了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在耕、整土地环节,引进设施深耕机,比传统微耕机作业的效率提高了0.5倍;在育苗、播种环节,引进蔬菜育苗播种生产线成套技术设备,实现工厂化育秧;开发单行移栽机,实现设施作物的机械移栽;针对施肥、植保,开发出精准施肥喷药一体机;在设施温湿度管理控制方面,开发电动卷膜机,配套智能开闭膜遥控装置;开展远程日光温室多点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测试技术试验研究。这些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要靠经验去做,或者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在农业科技的助力下变成了现实。

重质量树品牌

《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指出,到“十二五”末,北京市将形成食品“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全程监控链条。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将达到97.5%以上,“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2011年,北京市开展了创建“菜篮子”产品安全放心品牌,推进标准化分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等重点工作。

各郊区县在农业科技带动下,迅速行动。大兴区建立果园生态实验室,率先建立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塔形结构,先后有20个基地通过有机认证,带动全区2万亩果树进行有机化栽培;密云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新增有机杂粮基地1万亩;昌平区草莓已被打造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新品种“天皇御用”价格卖到每公斤600元,听起来不可思议,而销量甚好……这些无不是农业科技带来的“福音”。

篇7

第一条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转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农业科技开发计划的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是全省科技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为重点围绕农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设立的专项科技计划。目的是采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改进、更新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大面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根据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编制和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行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按照强化集成的要求,加强成果供需对接,加强省、市、县、三级科技计划的协调联动,在市、县立项支持的前提下,省科委将重点支持省级农业综试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二、资助原则

第四条市、县科委应将农业科技开发项内入各自科技发展计划。

第五条省科委定期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指南,将优先安排和支持下列范围项目实施。

(一)粮棉油综合增产增效技术;

(二)畜禽水产集约化、规模化综合饲养管理技术;

(三)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存技术及农业废弃物利用增值技术;

(四)农业高新技术和绿色食品开发技术;

(五)国外和省外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

(六)区域性农业后备资源的综合高效开发技术。

第六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投入资金,以项目承担单位自筹为主,省科委视县、市投入情况适当资助。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相应增加资助强度。

第七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经费以拨款支持为主,经费有偿使用部分选择项目集中投入。

第八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经费属科技三项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并拨款,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挤占、挪用和收取管理费。

三、项目申报

第九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申报条件:

1、项目必须是国家、省、市、县的各类科技攻关计划取得的突出成果,或从国外,省外引进并加以试验示范、消化吸收的成果,科技含量高,符合《指南》规定的选题范围;

2、项目必须能形成物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投入产出比高,能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技术力量(或技术支撑单位),同时应有较为配套的生产环境,所需的能源与原材料有保证,应有一定的自筹资金;

4、经费有偿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按期偿还的能力,并有良好信誉的企、事业单位担保。

第十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申报程序

1、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原则上由各省辖市科委(以下简称市科委)归口统一办理。各有关厅局直属单位通过厅局办理。省科委每年三月份受理一次。

2、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均由项目承担单位编制《科技项目计划设计书》,单位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盖章),报送各市科委或有关厅局。

3、各市科委、省有关厅局对申报项目,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第九条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和筛选并签署意见(盖章),在规定申报截止日期内集中将《科技项目计划设计书》一式六份报省科委农村科技处。

第十一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申报办法

1、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申报,主要实行基地和园区所在县(市)与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之间“联合申报,以地方为主”的办法。具体由县(市)科委根据基地和园区建设规划的方向和内容要求,提出技术成果需求,与农业高等地校、科研曦对接,联合申报,操作时由县(市)科委扎口负责申报和立项初审工作。同时,所有申报项目县(市)都必须列入县(市)科技计划。各省辖市科委要做好县(市)上报项目的审查和统一上报工作,并从中筛选部分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

2、国家级攻关成果、省外优秀科技成果和国外引智成果的转化项目,可由科教单位直接申报,但必须确定成果用户,落实到相应的基地和园区。

3、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推广部门,凡承担国家、省农业科技攻关任务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由所在单位科研(技)处组织推荐,经省科委与有关方面协调后,再行申报。

4、上年度下达到基地和园区的省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需要继续实施的,由县(市)科委提出申请,说明项目执行情况和继续实施的原因。经省科委审定后可以继续支持实施。

四、项目评审

第十二条省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由省科委组织有关专业领域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专家,按照有关评审办法进行评审,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书面评审意见,必要时可辅以答辩或实地考察评估方法。

五、项目审批和管理

第十三条申报项目的专家评审意见是安排立项的重要依据,省科委据此进行综合平衡后提出立项方案。

第十四条立项方案经委领导审批后,列入省科技发展年度计划。

第十五条各主管部门接到计划通知后,通知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与省科委签订《科技项目合同》(逾期一个月作自动放弃)。各主管部门务必对《合同》各项条款做好审查工作,作为保证方加盖公章。《合同》手续办妥后,下达项目经费。

第十六条省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均纳入各市科委、省有关厅局科技处归口管理和组织承担单位实施,并实行跟踪管理。跟踪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省、市、县及单位自筹项目经费落实情况;项目实施的年度总结;项目的完成与验收;项目实施的效益跟踪分析;还款情况;经验及存在问题等。按照江苏省科技计划统计年报要求,各市科委、省有关厅局每年元月底前将上一年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及年度工作总结报省科委。

第十七条凡立项后一年或一个农业生产周期不能正常执行计划的项目,将予撤销,收回全部下达经费。农业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中所需的技术引进费、品种引进繁育基地建设费、工厂化设施农业工程设计费、材料费、农用机械及加工设备费、试验费等,不能单纯用作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六、项目验收

第十八条农业科技开发计划的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验收。申请验收的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完成并达到项目合同中预定的各项技术和经济指标;

2、产品达到预定的生产规模和质量要求,并在商品化、产业化、外向型方面取得一定的效益和水平,食品、医药保健品项目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绿色食品项目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质量认定标准,“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技术资料及有关文件完整、数据准确,能真实反映项目完成情况;

4、能按期偿还合同规定的偿还经费。

第十九条项目验收须提供如下内容报告

1、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2、技术达标总结报告;

3、经济财务分析报告。

第二十条项目验收的程序如下

1、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验收申请,提交本办法中第十九条中所要求的报告;

2、由省科委或委托市科委、有关厅局组织验收;

3、项目验收由科技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和生产管理人员组成验收小组,审查有关报告,考察现场。项目验收完毕后,均需作出验收意见。

第二十一条项目取得的成果,按成果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七、附则

篇8

1加快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新跨越的有效载体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的。在现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为各级政府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

2.1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保护环境的示范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桔杆还田、畜牧粪便和生活污水沼气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使园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2.2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使园区成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实用技术示范基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2.3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繁育基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积极开展优质种子、种苗、种畜引进,试验工作,筛选出适合当地种养的新品种,使园区成为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的繁育中心和供应基地。

2.4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基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技术开发,以大中城市农贸市场“农改超”为契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改进农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使园区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2.5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城市居民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园区要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阔视野,加大农业观光旅游设施建设,把园区建成集生产、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载体,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生活,寓教于乐的需求。

3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求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生产条件园区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具备道路畅通、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沟渠配套、排灌自如、用电便捷、安全,有一定的大棚配套,生产管理用房配置合理,加工检测设备齐全,污水处理系统完备并运行正常。

3.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园区必须在科技应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点,最新科技成果的试验点,高新适用农业技术应用的示范点,科技创新和高效农业的模式点。

3.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园区内的主要农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要有自己的商标和生产标准,所有食用农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农展会、农博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3.4实施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园区要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主要农产品都必须实施产业化经营,经加工包装后上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要逐步建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4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4.1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生态农业发展在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决策下,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制定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扶持办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生态科技园区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参与农业发展等。

篇9

1.1农业科技攻关力度强

近年来,潍坊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农作物高产高效、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成果300多项。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47.7万t,实现“十连增”。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5%以上,重点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种子、苗木等的研发、推广能力大幅提升,2012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44个,其中蔬菜新品种12个。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成功收购荷兰亚细亚种业集团蔬菜种子研究所,实现了潍坊市蔬菜种业的新突破;肉鸡、肉鸭饲养量全国第一。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果品、水产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潍坊在龙头企业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监督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三大体系”的实施,使潍坊市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获得了通向市场的身份证和准入证。

1.2农业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强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种养基地、企业集群和加工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呈现出投资大、标准高、后劲足的特点。目前,已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85处,在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69个。这些园区汇集了全国乃至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高科技人才。现已建成全国第一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全省第一个农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诸城外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潍坊华裕实业有限公司,拥有最多的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被国家批准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寿光建立了中国农业种子研究院。2012年,潍坊(寿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并入选2012年山东“蓝黄”两区十大新闻,与滨州、东营并称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三朵金花”。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对各类农业先进技术进行了集成、配套、研发和推广,引领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展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走上了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3农业良种繁育推广水平高

近年来,潍坊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和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种苗工程,农业良种繁育推广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网络初步形成,供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批花生、芦笋、蔬菜等新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逐步提高,市农科院培育的芦笋新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花生新品种占全市种植面积的70%以上,品种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田有5万多亩,玉米1万多亩、花生0.8亩、蔬菜3.5亩。年种子生产数量达到0.6亿kg,种苗10亿株,种子产值16亿元。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蔬菜出口分别占全国的1/3和1/5。先正达、瑞克斯旺、孟山都、海泽拉等世界知名种子公司纷纷落户潍坊,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市种养业良种率达到95%以上,而且90%以上的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80%以上的种苗实现了工厂化生产。

1.4农业科技服务范围广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潍坊市总结出了一系列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全市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充分利用专家和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公益性职能,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覆盖全市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成。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科技特派员等一批新型合作模式逐步完善,12316、科技咨询服务热线、远程视频网络系统等一批快捷高效的信息通道建立,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顺势而生,仅2012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26家;新增联合社26家,总量达87家;31个村成功注册登记为社区经济专业合作社;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总量达119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注册资金占到全省的1/3以上。先后聘请上百名院士、教授级人才作为政府科技顾问,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百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达成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2潍坊市农业科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虽然近年来,潍坊市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总体需求存在差距。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仍然较低,导致科研基础条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的需要。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除了政府的引导性科技投入外,最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有资金,但潍坊市农业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自身拥有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无力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偏重于产中,产前和产后投入过少,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

2.2生产环境改良难度较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无污染、安全、营养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近年来工业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超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严重,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营养失调,硝酸盐积累及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农业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潍坊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2.3农业科技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

虽然潍坊市农业科技人员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农业科技力量配置不够合理,科技人员相对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企业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种养业科技人员相对集中,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研究力量相对集中,技术推广应用力量相对分散薄弱。

2.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待提升

农业科技推广在农村的最直接表现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出现,潍坊市优良品种推广速度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和市场需求,一些农业科技项目通过有关科技主管部门的验收后,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造成很多项目成果的浪费。“产、学、研、用”的联系不紧密,导致新品种、新技术等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使得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实际应用还存在脱节现象。

3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目标及建议

3.1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潍坊市农业科技面临的现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议尽早出台具有中长期规划性质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从增加投入、完善体系、整合资源、建设队伍、培养人才、政策扶持、扩大主体等多方面入手,分步骤解决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作,努力形成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行政管理模式和行政运行方式。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面向全市农业产业需求,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和农业科研评价机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四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增加涉农领域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五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潍坊市优势产业发展为依托,建立潍坊自己的产业科研体系,每个产业确定1名首席专家,组建1支专家团队,建立1个研发中心,建立1批试验示范基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3.3突出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以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临朐果品等一批品牌产业为依托,完善种质资源库,加强品种收集及创新力度,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夯实潍坊市农业种业发展的基础,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且丰富多样的良种。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3.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围绕质量安全领域的难点问题,加强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及食品化学农药污染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残留检测技术、动物饲料有毒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同时建立农产品信息可追溯技术,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将产地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监测、投入物安全使用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5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篇10

(一)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006年开始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使得印度的农业总体效益和农业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为此,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且实施多种农村发展战略和计划,促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政府、科研部门、农业大学相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补充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国家农业科研和教育系统(NARS)、农业推广系统两个部分,形成了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其他部门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主要特点如下:

1.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印度政府的推广体系和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脉相承,目的在于农村的综合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银行顾问丹尼尔•贝诺尔的指导下印度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系统,成立了专职农业技术推广的培训和考察体系。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使得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成为了一个专门的体系。

2.职能分工明确,效率较高印度的科研单位的推广活动主要以国家农业科研委员会为主,各大学通过设立学术、研究和推广教育3个委员会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国家农业科研委员会主要负责科学研究、教育与培训、技术推广等3个方面的事情。包括在全国选出典型地区作为新技术推广示范点,将研究成果从研究所转移到农村进行实地试验;并且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中心和农业科学中心来专门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农业院校主要通过专家培训计划,每年培训500名左右专家;对农民及推广员进行培训,以及参加全国性的示范活动,用向农民提供咨询和示范服务等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

(二)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在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也被称做合作农业普及事业,其最初目的在于通过普及农业科技来弥补农村老龄化和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是以都道府县为普及指导中心、试验研究机构、农业研修教育机构配置普及指导员,开展地域农业技术革新。在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日本政府及相关合作社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通过建立农业者合作组织的体制支援经营管理和农业生产。切实起到了提高粮食自给率和农田收益,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了农村经济。日本政府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的资助力度非常大。2011财年,日本用于合作农业普及事业的资金为562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23人民币,2013),用于各种农业科技普及活动。日本普及指导中心共369个,普及指导员6996人,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科技推广,实现了农民、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等的合作与发展。

二、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作经验

1.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因为它与资源环境、国家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紧密相关。以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那些推广难度大、投资大、风险大、社会生态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效提高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满足了各地区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效果。

2.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可以保证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进行。为此,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准入资格,培育了一支精良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精良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位,并且通过一定的资格考试,而且要懂生产和技术、市场和加工以及现代管理方式。

3.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如日本的项目推广方式、美国“三位一体”的推广方式,具有区域针对性、实效性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形成了综合性、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延伸到涉农的各个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