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普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活动周活动。要求把科技活动周办好,活动要惠及广大群众。及时安排部署全乡科技活动周相关工作,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乡科普工作人员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深入农村、学校、街道开展各种科技宣传活动。
按照要求,结合全乡实际,开展了以下活动:
1.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结合全乡实际,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宣讲等多种途径,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乡农技站进行了农业新品种介绍,农业政策法规宣传;组织乡卫生院下乡开展义诊,现场帮助群众看病治病,并宣传疫病防病等方面的知识;乡计生办进行了优生优育和生理健康等宣传,并散发计划生育药具用品;乡应急办结合本乡地质灾害实际,深入地质灾害点宣传防灾救灾知识,并与乡武装部一起组织民兵预备役开展防灾救灾现场演练,增强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其他各部门根据自身特点,广泛进行了各种科技宣传活动,整个宣传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接受宣传人数达500余人次;送图书、科技新产品、医疗卫生品等价值2000元。
2.乡科普知识宣传员和各驻村干部结合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深入农户宣传科普知识。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蔬菜、玉米等技术咨询,散发病虫防治技术宣传资料100余份。
3.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兴媒介广泛宣传科普知识,通过微信朋友圈科学小知识等信息20余条,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
篇2
【关键词】地区差距;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总体上看,青海省的六个州中发展最好的是海西州,其人均GDP水平以达到天津的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较高,已经主要是工业社会,农业所占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海北、黄南、海南三个州,人均GDP大体相当于江西、甘肃的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还略低于西部平均水平。最落后的属果洛玉树两个州,这两个州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农牧业依旧是这一区域的主体。另外,这两个州是全省生态重要性最高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最落后的区域。青海省的六个州的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还有一部分处于生态恶化区域,而这些生态条件恶劣的区域恰恰是贫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其中,高寒区域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地区,贫困发生率达到36.7%;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贫困发生率达到33.22%;沙漠化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达到
13.66%。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贫困地区人口由于生产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导致他们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很弱,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严重。
二、知识发展水平有差异
地处西部偏远地区,青海省的教育水平和学生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仍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青海省全省平均文盲率为18.03%,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6.72%。青海省的六个州的教育水平和学生受教育程度更落后,玉树州的文盲率高达43.77%,是同一时期全国平均水平的6.5倍;果洛州、黄南州、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的文盲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很多。但比较其他州而言海西州的文盲率略低一点。六州内存在的这种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大体相当,教育水平和学生受教育程度高的州发展水平也高,教育水平和学生受教育程度低的州发展水平也低。各州人均受教育年限的长短,反映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普及程度的州际差异,也体现了各州的人口在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别。就总体而言,一个地区的人口对教育的投资越多,人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容易适应和参与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率差异明显
2007年青海省的基础设施竞争力综合排位处于第8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主要优势指标有人均公路长度、人均铁路长度和人均耗电量。对各州而言,除邮电业物总量、实施的科技项目数各州之间差距较大以外,其他各类学校总数和各类医疗机构总数等基础设建设规模基本与各州土地面积、人口规模相称。这表明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资政策总体上是均衡公平的,但基础设施的具体利用率各州各有不同,越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州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相对较好。如海西州共实施科技项目90项、投入科技经费3165万元,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5项,州级科技成果10项;虽然海南州只实施了27项科技项目,但全年(2009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8期,培训农牧民12620人(次)、科技咨询700人(次)、发放藏汉两文科技资料35134份、科普宣传87次,落实科技项目27项,资金732万元。
四、青海省各州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增加投资项目、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贯彻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准入标准,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第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针对果洛玉树两个州继续进行组织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针对海北海南为主的其他州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抓紧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海西州则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第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缩小知识发展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知识发展水平,经济减贫依赖于知识减贫,通过知识扶贫,教育移民,逐步缩小各州的知识发展差距。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气象短信;文化;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气象短信业务起始于本世纪初,大致划分:2005年前为起步阶段,2005年至201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以后转入平缓发展阶段。以江西赣州为例:2005年前气象短信用户在万户以内,2006年至2010年间年用户突破100万户,2011年后,转入稳定无增长阶段,并呈现出下降趋势,用户徘徊在70万户左右。
气象短信服务内容主要含各类天气预报、各类专业气象预报、各类气象生活指数预报、气象专家提醒和建议等等,气象短信已成为台站对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气象短信运行状况分析
1.1 权威性高
气象短信的主体内容是各类天气预测、预警、预报信息,制作天气预测、预警、预报服务产品,气象部门从技术体制、人员资源、业务水平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气象预测、预警、预报信息的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从法律层面授权气象部门各级台站负责天气预测、预警、预报信息的,长期来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测、预警、预报信息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成为参与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因素。
1.2 时效性强
气象短信的效益取决于前的时间,合理的时间区间内,时间越长,防御工作越主动,效益越高;时间越短,防御工作越被动,效益越小。遇有重大天气预测、预警、预报信息,气象台站即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让社会及时了解,争取灾害防御主动权。据报道:2008年8.25上海特大暴雨预报服务中,气象短信服务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3 受众面广
据报道,气象信息的传播覆盖率短信方式居第二,受众覆盖面仅次于电视,高于报纸、广播等方式,受众覆盖面为手机用户的8%-18%。以江西赣州的统计数据为例:手机在网用户512万户,气象短信定制用户675090户,定制率13.19%,占社会人口的8.07%,是一支庞大的群体。
1.4 传递便捷
气象短信过程经多年运作磨合,从短信产品形成到用户的过程一般为:信息形成点信息汇集点信息点信息接收点。点与点间传递便捷,日常工作实际中从短信形成点到用户手里,若不受非正常因素影响最快速度只需5分钟,一小时左右全部用户可以接收到信息。传递便捷更体现在随时的特点,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可随时,非常适宜于传递防灾减灾信息。
2气象短信社会性分析
2.1社会发展为气象短信提供广阔空间
社会是气象业务服务的主战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气象科学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农业、牧业、军事、交通等学科与气象科学的交叉迅速增多,形成诸多的应用气象学科。气象短信作为气象信息与其它学科及人们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中的媒介,应运社会发展需求而形成,颇为社会广泛欢迎。据相关资料介绍,信息营运商普遍看准利用“气象资源”在开展手机短信增值服务业务中所具有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不少地方政府也将气象短信作为工作信息交流平台,纳入当地政府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气象短信提供了广阔空间。
2.2 利用短信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是台站的职能所在
各级政府明确规定:气象台站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依据政府划定的职能所知,实施对本行政区域内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是各级气象台站的职能,利用气象短信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是政府行为的具体体现。据报道:天津市气象局就利用手机短信方式与20%的手机用户、4700户气象信息员、28个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制度,在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中取得很好效果。
2.3 以人为本是气象短信业务服务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气象短信业务服务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气象短信业务服务的公益化属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最大程度的需求,充分体现气象短信公益性的特点;要坚持为民谋福祉的理念,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需求为宗旨,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安全福祉服务责任感,开展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做好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气象服务,真正意义地体现气象为民的根本目标;要主动介入社会,自觉服务社会,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微不至,让气象科技惠及广大民众。
3气象短信文化探讨
3.1 气象短信文化的形成
个人认为:气象短信文化是以短信为载体的气象服务实践及以人为本、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服务实践”是气象短信的行为文化,为文化的浅层要素;“服务理念”是气象短信的精神文化,为短信文化的核心价值。行为文化经服务实践不断总结提升,不断完善,逐步满足社会的服务需求,是服务需求程度的不断循环平衡过程。精神文化统率于行为文化,是开展气象短信服务工作的动力取向。精神文化的品位取决于服务思想的形成,同时又作用于服务思想的形成与提升。
3.2 气象短信文化特色
3.2.1 人性化
气象短信的提示语与主体信息相互配合,语气格调随主体信息而变化,有许轻松愉快、温馨亲切,有许凝重严肃、忧思柔情。一份短信,一份嘱托,一份期盼,一份心情,读取一份短信,换来一种心情,获得一份安慰。
3.2.2 实用性
手机短信投入成本低,见效快,投入产出比高,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采取手机短信形式及时各类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对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提升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边远山区信息传播“零公里”的问题。
3.2.3 科普型
气象短信既是气象信息平台,也是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平台。经常利用气象短信平台介绍气象知识及各类生活小知识,对丰富人们生活常识,提升利用气象科学的能力,防御各类气象灾害起到了很好作用。
4提升气象短信服务效益策略
4.1提升气象短信质量
气象短信作为气象信息的传播媒介,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再次提升时,必须以其信息质量的提升为前提。即提升预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取得用户信赖。
4.2 丰富气象短信内容
丰富气象短信是扩充气象短信的广度。气象短信面对社会,用户分布各行各业,用户定制气象短信的作用与目的各有侧重或不同。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在坚持做好常规气象信息服务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短信内容,包括极端天气、科普宣传、社会热点等,增强气象短信的可读性,实用性,让广大用户各有所需,各有所取,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4.3 扩大气象短信用户
气象短信属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特点所决定,资源应用面越广泛,应用者越多,其效益越大。目前,气象短信手机用户占手机在网用户的比例仍然比较小,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以江西赣州移动公司的统计数据为例:2012年在手机在网用户430万户,定制气象短信用户63.5万户,占在网用户的14.79%,可开发空间为85.21%,接近670万户,是个庞大的群体。
4.4 规范改进流程
进一步规范改进流程,在内部运作方面进行大胆探讨。一是适度划分信息区域,一般信息由设区市信息营运商,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分别由制作单位所在地信息营运商。二是尽快建立气象短信业务考核、质量评定办法,以制度规范气象短信业务,强化内部管理,逐步完善优化气象短信业务服务过程。三是建立规范气象短信息内部传递过程中的时效与传递方式、把关审核制度,减少信息失效或“问题信息”,杜绝气象短信服务中的重大事故。
4.5.1 加强短信人员队伍建设。
气象短信已经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的第二大媒介,气象短信人员队伍现状与气象短信快速发展的不对称性突显。从事气象短信业务人员少,精通气象专业知识、服务知识及文字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将在更深的层次影响气象短信事业的再次推进。需要通过增加人员,加强培训等系列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短信人员队伍现状与推进短信事业再次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4.5.2保持并逐步完善独特的文化风格。
经多年实践,气象短信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化风格:文体格式为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应提示;信息内容以气象信息为主辅以科普宣传、社会热点、生活常识、人文花絮等;语言风格轻松、愉快、灰谐而不失科学性、真实性,严肃、凝重、强硬而不失人性化、情感化。期望通过若干年的不断完善,气象短信将打造成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更高地位的新品牌。
4.5.3着力在文字修饰上下功夫。
短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修饰,编写时不能照抄照转天气预报结论应付了事,应字字珠玑,反复推敲,力求精炼,表达准确,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在可读性、趣味性方面下功夫,使短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5结语
气象短信业务经过多年运作,形成了权威性高、时效性强、受众面广、传递便捷、效益好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气象短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自觉地服务社会是气象短信业务的本质要求;国家赋予气象部门防灾减灾职能,利用短信平台开展服务是气象部门的职责所在。气象短信事业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不断丰富,逐步成熟,构成了鲜明的特色文化,特色文化反作用于的气象短信业务服务实践,将是推动气象短信再次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叶虎,徐丽娜.对手机短信的理解及制作体会.[J]内蒙古气象,2001.1;41---42.
[2].朱云柏.手机气象短信内容的组织及编辑中的修饰手法.[J]湖北气象,2006,2;10---12.
-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 下一篇:食品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