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治方案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37―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转型,以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大批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以求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跟进快节奏的生活步伐。然而,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一个特殊的名词――留守儿童,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且数量相当庞大。目前全国留守儿童超过七千八百万,他们大多为7~14周岁,处于中小学阶段。从全国来看,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增加,并主要集中于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无论在其快乐时抑或痛苦时都需要一个可以分享或分担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最佳选择者就是父母。然而,这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似乎是一种奢望。缺少了来自父母和家庭直接的关爱和呵护,由此便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下,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从而使孩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缺少了正确的指引,不仅对儿童个人的性格、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会引起整体国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变动。

(一)性格障碍

在儿童个人的心理健康方面,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重要环节上缺少的恰恰是这份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缺少了常人所无法给予的爱,处在身心迅速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儿童,有了烦恼和焦虑却没有了可以倾诉的人。没有了他们至亲至信的人的呼唤,在心灵发展上就会感到无比的空虚,至于他们的看护者或因为年事已高或由于农活太多或由于科学文化水平有限而无暇顾及儿童情感上的变化,他们最起码的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由此丧失。儿童心里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出自卑、任性、悲观、暴躁、行为怪僻、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等特点。这种特点经过日积月累,对自身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二)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期,随着与父母及外界关系的日渐疏远,在人格的成长发展上也遇到了障碍。一系列的人格缺陷如嫉妒他人、憎恨他人、与他人的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等问题由此滋生,甚至会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来,严重影响了儿童心理素质的提升。一项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比例高达19.5%,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旷课甚至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这就足以说明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上存在相当大的障碍,实在令人担忧。

(三)行为怪诞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浪潮逐年增高,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必然会进一步膨胀。而传统固有的教育方式不更新,被留守的儿童们得不到父母言语和行为的耳濡目染,只是任凭自己的个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良的心理思想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上,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及时点拨与启发,智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对学习就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抄袭违纪等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学生还把学习当成是最痛苦的事情,而对待批评教育则采取逃学、旷课、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在生活上,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见到客人或长辈不知提前打招呼问好等不礼貌行为屡见不鲜,却无人对其进行正确指导,任其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整整一代人的心理素质、身心发展就都会出现问题。这一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化进程,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整整一代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大大下滑,也必然会直接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长时期的留守岁月给留守的少年儿童在心灵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迫在眉睫。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来追本溯源。

(一)社会现实的“无情”

从社会整体来看,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壁垒和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失之间的矛盾是其根源所在。当我们乘坐列车时,在车厢里我们可以看到扛着沉重的行李来往于城市之间打工的农民工数不胜数。农村流动人口的数量日渐增多,但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其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有关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户籍所在地中高考的制度所形成的壁垒。农民工贫穷的生活条件根本就无法承担得起如此高昂的学费,也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解决考试升学问题,最终只得与父母两地居住。长此以往,各种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给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亲情的“淡漠”

从家庭角度看,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长自身的素质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了年岁的人,他们之间的年龄相差至少有50岁,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存有巨大的差距,文化知识结构上也有较大的分歧,因此这些隔代监护人根本无法深入他们的内心来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就更别提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了。过分的溺爱和物质满足,使孩子除了向他们要钱以外其他的什么也不会说。其次,还有部分家长在潜意识里就对孩子过早地灌输了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认为读书不是挣钱的最好办法,打工也能致富等。这种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导致了大部分孩子的逃课、旷课等心理偏差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了心理畸形。可见,完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的“出走”,也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学校发展的“歪曲”

从学校角度看,学校的教育对孩子,尤其是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城乡教育无论在物质资源的配置上还是师资力量的配置上都存在着不均衡和不公平的现象。农村地区的教师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老师只管班级前几名优秀的学生,至于成绩稍差的学生老师则不管不问,教师的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时刻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成绩稍差的留守子女本来就缺乏学习动力,再加上老师的不予理会,自然也就会没有约束地做任何事情,不论对错,幼小的心灵萌芽日渐枯萎。另外,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学校应配置相应的老师主动除学生的“心病”。可师资缺乏,水平有限,只能任其“心病”发作,无从下手。

除上述三大原因外,我认为政策法规的滞后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上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但却没有任何的政策措施来补救,这也就忽视、助长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治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按照现状弄明浪潮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工会继续迁移,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会继续增长。因此,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尽早地找到解决其“心病”的措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那么,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为之努力,再加上政策法规的引导,我们一定会还他们一个清新祥和的儿童世界。

(一)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从会社会的角度,首先要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献出一份爱心,伸出大家的援手来呵护那片稚嫩的幼芽,为他们搭建一份爱的舞台,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同时,要消除对留守儿童的歧视心理,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爱留守儿童。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的有效管制,切实要求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诸如此类的娱乐场所,相反,要广泛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娱乐氛围,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乡村基层单位要加强管理,为留守的少年儿童构建良好的监督体系。其次,城乡教育要联合起来,统筹安排,逐步拆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使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均衡起来。当然,社会应尽可能多地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工资待遇,使农民工不要感到挣钱太难,进而减少农民工数量,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庭。

(二)家庭亲情的回归

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虽不能和孩子长时间地呆在一起,但也在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家长不能只顾繁忙的工作,要尽可能地抽时间与孩子保持电话或书信联系,了解其内心想法和生活状态,转变过时的“读书无用论”的观念,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也要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在校表现,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要明确,孩子要的不只是物质的满足,心灵的安抚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多给孩子一些爱,还给他们应得的那份“丢失已久”的爱,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三)学校职责的全面履行

从学校角度看,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儿童成长的导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在于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的要求的那种爱。”因此,在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开的日子里,老师就要承担起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职责,暂时忘却自己的一己私利。教师可以对儿童进行定期的家访,进行心理疏导,辅导课后作业等,用教师那独有的父母般的关爱去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教师应留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饮食起居,发现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多多沟通交流,弥补亲情缺失给学生造成的失落感。经常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促使学生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心灵伤害自然就会减少。同时,也可以增加心灵成长课程,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做调查后针对重点进行讲解等,逐步树立学生的信心,一定会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快乐地成长。

另外,社会、家庭与学校的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将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最佳出路。

留守儿童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给予关爱的群体。在这样一个充满转型和阵痛的流动时代,追逐梦想的父母们,请偶尔地停下脚步,驻足片刻,眺望一下你那遥远的故乡,那里有一群期待着的孩子日夜盼望着你们的怀抱。对于留守儿童的现状,我们已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来共同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齐头并进,一定会让留守的儿童少年远离那段孤独的岁月,找回那份家的温暖,找回那份逝去的童真!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穆晓睦,张明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5]周青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干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受教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与改革开放同时孕育而生的特殊群体,至今仍然只能处于基础教育均衡的“孤岛”之中,这其中既有政策规定、经济条件等可见因素的束缚,也有“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种种现实状况所引致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其所受教育的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依据生理年龄或受教育程度界定,本文倾向于采用依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来界定“留守儿童”的范围。即“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需要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由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受其社会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于实际生理年龄的影响。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随着学龄的增长而产生不同的特征。我国各地之间经济文化水平呈现较大差异,从而使得不同地域相同年龄层别的儿童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的认知及生活经验上的差别,给单纯用生理年龄来识别儿童的心理状况带来困难。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进城务工,参军在内)中国农村始终存在着真实年龄情况统计上的困难,这也使得单纯以生理年龄界定“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精准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家庭核心教育力量缺失下的性格缺陷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强,但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仍然会以一种强烈而积极的方式依恋着他们的家庭,父母依旧是青少年获得忠告和情感知识的主要来源。

弗洛伊德也认为,个体在儿童期就从父母那里学习到了大众公认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这种道德将来会内化为他们全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留守儿童所处家庭环境中的父母亲情的缺失,无疑会给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康健全人格的构造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对乐山市五通桥镇进行的实地访谈中,许多长期与父母缺乏亲密接触的留守儿童往往对周边其它事物表现出冷漠、胆怯、疑心重、易消沉等特征。诸多的案例都表明,留守儿童长期的个体孤独化会导致其自身与周围环境处于绝缘状态,最终进一步影响儿童适应社会,步入社会的进程。而在儿童群体中,个体性格上的特殊又往往会被大家视为“异类”而不容易被接纳,甚至出现刻意讥笑、排斥的情形,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步入恶性循环。

(二)隔代教育下的失察

对于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学术界早已争论甚多。但无论所持观点如何,大家一致同意的一点就是长期的单纯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有调查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尽管我们不能说在这其中存在着祖辈的主观故意性,但客观上祖辈教育行为的失当与教育能力的局限确实是造成这一现实的不可回避的因素。

在对乐山市五通桥镇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几乎100%的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祖辈代为照看。在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照料中,老一辈人几乎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孙辈的各种物质需求。然而我们同样注意到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祖辈们所能给予的往往少之又少。这其中既有老年人精力不济,无法对孙辈的需求一一顾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文化教育水平之间巨大的差异,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着沟通上天然的障碍,以致祖辈对留守儿童在家庭外行为的冷漠、失察、放任,从而使其在缺乏正确指引的情形下受到社会上众多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

(三)社会影响下观念的异化

随着现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愈发多元化,即便是思虑最为缜密的家长也很难在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种完全纯洁的环境。更何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监管力度范围均极为有限,其本身又存在着向外界事物寻求情感寄放的内在驱动。因此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家庭的缺位,学校的弱势,往往映衬着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浓重的社会化的痕迹。农村留守儿童会比同龄人更多的考虑金钱的作用,更早地步入网吧、小酒馆、录像厅等社会场所,同时也会伴随着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侵染。

(四)环境转换带来的反差

在研究层面通常将“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划分为两个特点不同的群体,试图有针对性的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两个群体的界限往往极为模糊。流动儿童可能是由留守儿童转化而来,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则拥有着过去作为流动儿童的经历或者今后成为流动儿童的可能。正是这种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难以建立深厚的与同龄人的友情纽带,难以融入同龄人藉以获得有效互动的群体之中,最终深化了其自身孤独感和对外界的防卫意识,形成孤僻难以亲近的性格。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其受教育状况的影响

(一)课业辅导中的无助感

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离家乡,现有监护人普遍缺乏课业辅导能力的情况下。一旦脱离了课堂,即便遇到问题,也往往难以找到相应的求助对象。儿童一旦在学习上遭遇了过多的挫折却无从得到有效的帮助,厌学情绪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从而陷入更多困难与更加厌学的恶性循环。

(二)自律性的缺乏

由于现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领域外行为的关注与教导通常较少,对其学习状况既无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又缺乏必要的督促与审查。而这时的留守儿童,正处在他律阶段,自律能力还很弱,很难仅凭自己的毅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容易在内心中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学习上的懒惰,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

(三)适应不同学习环境的困境

既然“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体现。那我们就无法忽视两者对彼此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学者认为,流动人口因为居住地的不确定给地方教育规划带来困难,频繁的流动给学生的学习甚至学校的教育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从留守儿童的视角来看,倘使过去曾有过随父母到大城市求学的经历,无疑会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中感受到巨大的反差。所以,对环境适应能力有限的儿童来说,往往难以适应城市与农村间巨大的环境差异。以致于对新环境中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那些马上要随父母到城市中就读的留守儿童来说,则往往怀有恐慌心理,害怕自身不同的特质会在新环境中遭到歧视。于是终日为此而担忧,直接影响到了现阶段的学习状况。

(四)经济压力下的抉择

随着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政策,接受义务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带来的直接经济压力日趋减弱。因为学校显性收费而被迫放弃学业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幅减少,义务教育“公共物品”的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但在隐性成本的压力下,农村留守儿童依然难以心无旁骛的读书,而不得不在学业的继续与否上做着艰难的抉择,以致影响其现阶段所接受教育的效果。

所谓农村家庭教育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机会成本和相关家庭成员的成本负担。当许多当地的同龄人都放弃了学业而选择到城市打工时,当他们已经可以用自己的双手现实性的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于带来不菲的收益时,农村留守儿童不可能不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做出评估,不可能不重新思考接受教育的意义、效用比、甚至于必要性。即便留守儿童拥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意愿,可能的来自于家庭的长辈的无形的压力也会影响其在目前学习中的心态,从而出现精力不集中、焦躁、烦闷的心态,最终影响其正常的学业。至于相关家庭成员的成本负担,则是指随着近年来精英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在内)费用的日趋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可能不得不为正在就读高等教育的兄长或可能在将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弟妹而考虑自己继续学业的现实性。可以预想,对自己目前行为产生怀疑的人是永远无法投入全部精力到自己目前所做的事中的。

四、由心理视角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学校与农村留守儿童现有监护人的沟通

鉴于目前大多数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能力有限,学校有必要向监护人传授有关留守儿童身心发育方面的知识,以改变监护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从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科学的家庭环境。此外,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还有利于双方及时发现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预先对其可能具有的不良倾向做出判断,从而为在家庭学校两个层面共同矫治其缺点打下基础。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世界

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学校的职能不应只局限于校园之内,而应主动承担起为留守儿童迈入社会把关,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指引义务。学校还应定期的以一定形式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从而为学校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进一步发展寄宿制学校,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寄宿比率

既然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教育力量相对强势的一方,那就应当积极利用这种相对的优势。寄宿制生活便于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及行为监控,防范监控缺失所引致的道德缺憾或行为失当。长期的同龄人间的集体生活也有利于留守儿童克服自身往往具有的孤独、冷漠、恐惧感,使其在集体中逐渐淡化自己原本被特殊铭记的身份。

(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目前,一波又一波的志愿者、支教等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就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些志愿者、支教人员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能够自觉的在教育过程中采用较为先进科学的方式,起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他们给长期处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带去了一股新鲜的气象,使他们能通过正当渠道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而这对农村留守儿童获取正确的社会认知,理智面对社会新鲜事物大有裨益。

(五)抵制不良风气侵扰,加强对儿童所能接触到的社会事物的管制

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个体的独善其身效果作用往往有限。当社会上的诸多不良因素仍在充分运转时,单纯的学校家庭内的教育便往往是无效的。所以,政府应当充分站在“百年树人”的高度之上,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成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等营利性场所的管制,加大对向未成年人兜售香烟、酒类及及其它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物品的商铺的处罚力度。严令禁止非法使用童工的行为。使得社会不会蜕变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短板。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并结合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呈现出诸多特点。尽管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逐渐消亡,农村留守儿童最终会演化为历史名词,但我们不可忘记的是,一个社会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就不能让任何一代人的教育有所缺失。否则,最终支付的成本会令一个国家不堪重负。而如何在目前已经呈现出的许多问题中尽快寻得解决之法,则是今后的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

2、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李洪增.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4、洪克非,杨诗琪.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N].中国青年报,2006-05-29.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对策分析

一、引言

我镇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丝绸之路边缘,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镇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城市,农民背井离乡,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留守儿童”已成为我镇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一般表现如下:

(一)柔弱无助

如不愿与人交流,教师找其谈话时易掉眼泪,性格内向,不开朗等。在阜康市城关镇中心小学,教师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作文、周记中,写满了孩子们的困惑与苦闷。

(二)寂寞空虚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寂寞。如一位六年级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是中秋节,同学们都很高兴,他们叙说着爸妈给他们买的各种好吃的点心、水果,可我一点都不开心,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只想要爸爸妈妈在家,我也不想要什么好吃的。可是……”。

(三)自卑]琐

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

(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对父母充满怨恨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因为现在农村的生活来源比较少,并且经济都是出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外出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家中的小孩子就留给爷爷奶奶帮忙照料,因此,长期下来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亲的教育导致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亲情的缺失

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家庭亲情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使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但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欠缺状态,该学到的东西没有学到,该建立的关系也没有建立。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较,他们的学习机会受到了一些限制。 留守儿童不仅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缺少相处的时间,而且平时通话的机会也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主动打电话回家,而家里除非有什么急事,才会给外面的父母打电话。并且由于许多留守儿童自己家里没装电话,要到邻居家接听父母的电话,所以通话时间也大多在五分钟以内,这种状况限制了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语言沟通。

(二)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且在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中,以隔代监护者居多。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大部分就会把儿童交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他们的监护人大多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因为老人们大多不怎么管教孩子,对孩子更是呈溺爱的程度,并且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年龄比较大,管教孩子也显得有心无力。留守儿童也觉得他们思想老化,极少与隔代长辈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所以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都难以及时察觉。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就会产生任性、没有礼貌、自私、缺乏同情心等等的问题;在学校的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与人沟通交流,没有集体荣誉感等等。

(三)学校教育缺失

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厌学的比较多,学业成绩差。由于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1.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特别是大多农村小学大班教学,每班平均在50人以上,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对于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管护的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即将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租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许多农村小学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是住校,条件一般都较差。此外,农村中小学对于寄宿学生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负责。而这些班主任往往又是义务服务,没有额外的津贴补助,他们每天从早上8点多钟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1点半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残缺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觉得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坏的就是坏学生,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转注力都重点倾向于好学生那里,对于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爱理不理,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做一些比较突出的行为,比如:上课故意迟到、上课违纪、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3.教师的观念不当,使你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很多小孩子就会觉得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老师的行为和观念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是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主导因素。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更加抑郁悲观,往往就会通过极端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4.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师最为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老师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自己是彩笔,可以任意的进行涂抹,学生就是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觉得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任务即可;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乖乖的听老师讲课,如果出现半点违背老师的意思就要进行处罚,所以处罚就成了家常便饭,学生就会更加怕老师,更加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对学习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于学生也是有点爱理不理,X得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真正关心子女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

(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

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联系,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要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要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

(三)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首先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其意志力。第三,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村委会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未来,是农村的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通过多种方式,并查阅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献及相关文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于慎鸿 .中州学刊,2006,3.23-25。

2. 《心理学(修订本)》叶奕干 祝蓓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1.114-115。

篇4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普遍运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又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农村一些青壮年夫妻纷纷涌进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农村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主要是老人),这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都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由老人或亲戚代管的14岁以下的儿童。这部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经过笔者的调查及教育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过高的学习评价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

吴霓、丁杰等课题组成员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自我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识持积极态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外出务工没有明显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家长等普遍认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有显著影响,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学习评价反映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二)家庭教育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主要原因

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和更好发展而对子女施加的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各种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相对于父母在家,能够正常接受父母教育的儿童而言的。父母外出务工后,多数情况下会有其他监护人来填补留守儿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但这种填补只是部分和不充分的。虽然在外务工父母经常会通过适当方式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但这也仅仅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

1.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中监督学习力度的弱化。监督的弱化不仅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中学习时难以“坐下来”“坐得住”,而且影响儿童的识记效果。

2.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城务工较早,因缺少父母对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龄前基本没有养成任何学习习惯。

3.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外出务工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缺乏足够的思想沟通与正常的情感交流,这也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正常实施。

4.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学习辅导质量下降。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了相当重要的辅导者。父母外出务工后,儿童的学习辅导人则逐渐变成了家中的其他监护人,而这些监护人在文化程度、监督儿童学习的权威性、责任心等方面一般都无法与儿童的父母特别是父亲相比。

(三)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更多的知识,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导致管理留守儿童出现空档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了,学习成绩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家长没有意识到,要教育好孩子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造成有些调皮的留守儿童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蒙骗临时监护人,影响其的学习发展。

三、正确学习方法与孩子心理健康

学无定法,不必拘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必须从中有所领悟,并结合自身特点,做到“七三二四”。“三个适合”——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类型、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三种学习习惯”——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三个学习要点”一是多读书,注意基础;二是多思考、注重理解;三是多重复,温故而知新。“三种学习精神”——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一。“三条学习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三种学习技能”——学会快速阅读,学会快速书写,学会做笔记。“三种学习能力”——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四种思维品质”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创造性。“四位良师益友”——自信、课本、同学、教师。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七三二四”,因素欠缺,影响孩子的学习,长此以往,孩子缺乏自信,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

四、良好学习环境与孩子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都是营造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环境的场所,良好的环境与孩子健康心理共存。

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倍加关怀留守儿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准确把握他们的现实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为他们创造有益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必须倡导科学的发展观和教育观,将关注点放在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上,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上。优化留守儿童文化环境,抓好活动场所的建立,满足留守儿童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欣赏的、满足他们兴趣的精神食粮,如建立青少年电视、广播频道,出版优秀的少年儿童读物,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等等。在法律上承认和尊重留守儿童的权利,做好留守儿童的维权工作。

五、留守儿童问题的针对性对策

(一)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能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健全的家庭结构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第一,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第二,帮助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不要溺爱孩子;第三,家长与留守儿童加强联系。

(二)学校要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三)加强家校联系

孩子的学习不仅要靠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两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只有解决好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成败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虽然我们不能“人为扩大留守儿童各种负面特征”来渲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程度,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 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2] 宋林飞. 西方社会学理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朝阳,张振乾.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J]. 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

[4] 任运昌,莫为留守儿童贴上“污名”标签[J]. 中国农村教育,2008(4):35.

[5] 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2004(10):17.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一方,其他监护人或者儿童自己看护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导致他们的情感常常处于“情感饥饿”状态。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这种亲情的缺失常常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问题,从而有碍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这种情况,应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否则,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极有可能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寻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显得相当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亲子依恋关系的缺乏。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1951)对亲子依恋行为研究指出,一些过早离开父母,没有在早期形成依恋关系的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常感到不安,缺乏对人基本的信任感,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超过他们身体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等。鲍威尔根据此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位母亲或一个稳定的母亲之间亲密的、连续的情感关系。早期母婴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大部分都是从小与父母长期分离,有的甚至从小到大一年都难得见到父母几回,更有甚者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多个亲戚轮换监护,这些情况下要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显然是难度很大的。

2、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责任和教育意识的缺失。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相当于一百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但是,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却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比如笔者目前所带的一个七年级的班级,总共有学生共57人,留守儿童高达45人,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极少主动联系老师,甚至老师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时,他们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对于思想和日常行为表现很少关注。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片面地认为,作为父母他们只要供给孩子吃穿用住就行了,就是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精神需求其实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由于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养轻教,忽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导致孩子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易于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偏离,乃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教育和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监护,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只是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根本无力监管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给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受限,加之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导致数量较多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就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正脱离普通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教育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能否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关键。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这是一个孩子的个性、品德、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家长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留守儿童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回家探望、电话、书信等方式实施亲情教育。家长要选择最有利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监护人,因为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守孩子。此外,家长还应该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定期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不但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还要经常关注子女的思想与生活的变化与成长。总而言之,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成长变化,使子女感受到,虽然他们无奈留守在家不能时刻与家长在一起,但是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时刻与他们在一起。

2、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其他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转变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是教育的责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须在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主要作用。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寄宿制学校里,应该配备专门的具有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生活指导教师,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照顾,也可以较好地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辅导他们的学习。但是,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管在校舍修建和资金配套等硬件建设上,还是在政策以及师资配备等软件建设上,都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需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中去,使寄宿学校变成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解决需要综合的措施以及长效的机制。因此,家庭、学校、政府及其他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效协调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从而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6

>>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述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及教育启示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策略研究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333”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探析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及矫正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误区及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及策略探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曾守锤,李其维.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16(6):1091-1094.

[3]Nettles SM. & Pleck JH.. Risk,resilience,and development: The multiple ecologies of black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 Ibi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7.

[4]Michael,Rutter.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Shonkoff,J P & S J Meisels. (eds.)[M].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51- 682.

[5]沈烈敏.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3):703- 705.

[6]郝传慧,雷雳.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72-75.

[7]李志凯.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8]刘霞,胡心怡,申继亮. 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8-22.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7-130.

[10]宋广文,何云凤,丁琳等. 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13(2):87-91.

[11]申继亮.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刘宣文,周贤. 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13]王滨,罗伟. 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5):127-130.

[14]王玉花. 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0):6-8.

篇7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而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倚或障碍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孤独感、委屈感、自卑感及忧虑情绪。其中,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委屈感和自卑感也是留守儿童群体突出的情绪感受。农村留守儿童在人格方面存在的障碍,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任性、冷漠、自卑和自我封闭等。

(二)行为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有两种相反的表现:退缩行为和攻击。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退缩行为,他们逃避各种活动、害怕与人交往。还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分离而缺乏安全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亲情缺失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在外明显低于双亲都在外。孤独感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由亲友代为教养的留守儿童常常有一种孤僻的心理,这些儿童不爱与别人交往,不喜欢言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不与同学玩耍,上学放学独来独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二)临时监护人的溺爱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祖辈。他们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在精神、道德上给予管束和引导。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三)家庭教育缺失

教育孩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配合,但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往往无法实现。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年过花甲,行动不便,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加上观念上的差异,教师很难与其沟通。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过于落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这样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也将不再留守,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其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入学问题。如果加快进行户籍改革,消除户口差异,“留守儿童”就可以随父母进城,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和待遇,不再留守。

(二)家庭方面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有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家庭条件。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并定期与孩子、监护人、老师进行联系,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方面

1.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2.培养自信心。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3.改变现有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融入班集体的大家庭中。通过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合作,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有所归属。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学校和家庭各负其责、共同努力,促进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总之,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并搜集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从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关键抓住“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及自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调查、访谈、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篇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解决对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这批劳动力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离家打工的农民工只能长期将孩子留在家乡由长辈照顾或者直接交给了家乡的学校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最近,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事件见诸报端,反映出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诚然,现在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以所任教的学校为案例开展的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该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留守儿童家庭中,62.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37.7%是父母同时外出,大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因为溺爱或者家教意识或方法的薄弱,不能有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很多家长因为长期不能照顾孩子,便会采用物质和金钱补偿的方法。因此,在孩子的心灵和亲情沟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健康心理教育也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及时沟通而无从谈起。一些留守儿童因为自理能力不足,首先遇到的是生活困难,出现了辍学等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缺乏抚慰,孤独生活,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孤僻、自卑、懦弱、封闭、嫉妒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农村考察,认真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构想和策略,对于缓解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很有必要。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生活方面

很多留守儿童主要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娇惯,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他们内心孤独,在生话中对周围的人对事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和爱心。凡事自我为中心,对人没有礼貌,个性比较懒散,没有上进心。

2.人际交流方面

因为安全等原因,很多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有一定的交流时间以外,放学回家后没有和同学、伙伴交流的机会。表现为内心自我封闭、敏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信任,口头交际能力较弱。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里都没有接受良好的管理,生活状态处于“放羊”状态,这些儿童往往因为缺乏监护,为所欲为。听不进有利的劝导,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奚落,轻则置若圈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3.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厌学。迟到、早退、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交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人自尊心很强,但也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在受到老师批评时就会发生顶撞等现象。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比例极少。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平平,甚至沦为后进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3.社会方面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必须对留守儿童问题保持高度关注。要以更多的关爱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管理,对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的加强管理,打击黄色暴力书刊和影视。在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卫生环境的同时,社会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可以聘请老教师、老党员、老战士担任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的很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大城市。在农村就出现了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是被爷爷奶奶照顾,或是被父母其中一人单独抚养,或是被寄养在亲戚家,或是托管在住宿学校。这些儿童每年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有几年不见面者。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要及时发现,认真分析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1.内心敏感脆弱,渴望亲情关爱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是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特别是看到身边受到父母关爱的其他伙伴,内心深处会有被抛弃的感觉,会产生深深的自卑感。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会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内心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性格也会变得胆小焦虑。他们极其渴望父母的关爱,特别希望能够跟父母一起生活。

2.性格冲动易怒,行为粗暴偏激

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自卑的内心,孤独的成长环境,会让他们的情绪变得易怒,难以控制。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特别是跟小伙伴发生矛盾时,会习惯性地选择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内心深处会认为外界的一切小矛盾都是别人对他的欺负和看不起。而且,他们相比其他同学会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不认真听课,打架斗殴,处理事情简单粗暴等过激行为比较明显。

3.主观认知存在障碍,价值观不正确

一个人儿童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对以后的人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关怀教育会深刻地影响儿童价值观的养成,乃至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规范。在缺少父母教育的家庭长大的留守儿童如果不能好好学习,又不能受到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会使得他们对事物、对社会的认知发生偏差,可能会养成一些自私自利、享乐功利的价值观。

4.人际关系薄弱,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很多留守儿童要么孤独自卑,不合群,要么冲动易怒,逆反心理强。这些因素都使得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关系处理上有很大的弱点和缺陷。他们不懂得怎样与小伙伴友好相处,遇到矛盾和问题也不懂得处理和化解。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大多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家庭方面,父母要多加关爱和沟通

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家长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尽量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照顾。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时不时地跟孩子保持电话联系,经常沟通交流,一定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认识和感受外面的世界。要特别注意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还要跟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2.学校方面,老师要多加疏导和教育

学校要开设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课程,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及时进行疏导。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要多一些生活上的关心照顾。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孩子营造轻松自由的健康成长氛围。老师还要跟儿童家长时刻保持联系,时不时地汇报一下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动态。学校要与家长共同努力,尽量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3.社会方面,社会群体大众要多加监督和帮助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媒体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大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可以成立一些志愿者组织和团体,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照看和关怀留守儿童,陪他们玩,教他们人生的道理。农村地区也可以成立一些爱心家庭,推选爱心爸妈来照顾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企业要为留守儿童创造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开办一些亲子活动等类似的关怀活动。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又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和各级政府都应该积极重视,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